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王席鑫

国盛证券

研究方向: 基础化工行业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SAC执业证书编号:S0680518020002 2010年10月曾加入光大证券,从事化工行业研究工作。此前于国联证券研究所从事化工行业研究工作,拥有两年化工业内工作经验,两年多化工行业研究经验。2011、2012年所在团队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三名。五年化工行业研究经历,两年化工业内工作经历,2013年加盟宏源证券研究所。2014年加入安信证券,曾就职于中泰证券...>>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5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长远锂科 2022-07-13 21.92 -- -- 23.32 6.39%
23.32 6.39%
详细
事件:7月8日,长远锂科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7.2-7.8亿元,同比增长129.6%-14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0-7.6亿元,同比增长129.7%-149.4%。 下游需求旺盛叠加公司强规模效应下,产品单吨净利润增长迅猛。公司Q2实现归母净利润4.2-4.8亿元,环比增长36.8%-56.6%,同比增长110.1%-140.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2-4.8亿元,环比增长52.7%-74.7%。根据6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公司Q2整体出货量与Q1相近,在Q1三元正极+钴酸锂+球镍出货量为1.5万吨的情况下,对应的单吨归母净利润为2.0万元。因此若Q2出货量为1.5万吨,则对应的Q2单吨归母净利润为2.8-3.2万元。下游需求的旺盛叠加新产线投入规模效应愈发显著的前提下,公司产品价格上涨,单吨产品净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 公司背靠五矿集团,一体化布局前驱体产能。公司实控人为中国五矿集团,其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境外矿山遍及全球;子公司金驰材料目前拥有三元前驱体产能3万吨,其生产的前驱体将用于NCA及NCM产品,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记录,今年的三元前驱体产量预计将超3万吨。公司拥有一体化产业链融合优势,21年三元材料毛利率达16.7%,高于行业头部企业均值15.2%。 布局中镍高电压、超高镍及磷酸铁锂正极,产品矩阵日益完备。公司中镍高电压三元正极已批量用于动力电池,新一代65系高电压单晶降钴产品采用低成本粗颗粒锂源,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大幅提升产能。公司9系及以上三元产品进展迅速,已有百吨级产品出售。此外,公司年产的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预计今年底投入试运行,2023年达产,且当前已对亿纬锂能的产品验证已进入中试阶段。中镍高电压、超高镍及磷酸铁锂的研发完善了公司的产品矩阵,有助于公司保持长久竞争力。 绑定国内龙头,积极拓展海内外客户。宁德时代是公司第一大客户,二者合作关系紧密。公司三元前驱体自供外的缺口,主要采购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及中冶新能源。除宁德时代以外,公司主要客户均为国内一线锂电池生产商,包括亿纬锂能、比亚迪、欣旺达以及塔菲尔,前五大客户占公司营收约8成。此外,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新客户,其中三星SDI和LG化学已进行了认证导入工作。 盈利预测:考虑到高镍三元占比的提升以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收入150.2/225.8/300.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3.8/19.7/26.3亿元,对应PE为29.5x/20.6x/15.4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丰元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7-12 57.49 -- -- 62.70 9.06%
62.70 9.06%
详细
事件:公司披露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2022H1,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8600-9500万元,同比增长279%-319%;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8538-9438万元,同比增长284%-325%。 单看二季度业绩的话,Q2归母净利预计4530-5430万元,环比增长11%-33%,同比增长246%-315%;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4478-5378万元,环比增长10%-32%,同比增长243%-311%。 上半年业绩略超预期,平稳落地;下半年迎接新产能释放,接力冲刺。从公司今年产能投放节奏来看,主要集中在三四季度,二季度并无新增产能。上半年,公司磷酸铁锂正极年产能1万吨,三元年产能7000吨。二季度归母净利环比增11%-33%,符合预期,业绩平稳落地。公司铁锂方面在建的产能有:枣庄基地4万吨、安庆基地一期2.5万吨、云南玉溪基地一期2.5万吨。枣庄和安庆一期预计在Q3投产,玉溪一期预计Q4投产,到今年底铁锂正极产能将达到10万吨。三元方面,高镍8000吨产能也将在下半年投产,预计至今年底三元总产能达到1.5万吨。看好下半年新产能释放带来的增量空间。 手握比亚迪、鹏辉等头部优质电池客户,铁锂赛道动力+储能双轮驱动。公司磷酸铁锂正极的主要客户为比亚迪。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车合计销量超64万辆,同比增长300%以上,3月份以来月销量持续创新高,在手订单饱满。鹏辉能源是目前丰元的另一大客户,目前双方签订了22年8亿合同订单,合作紧密。另外,公司已于22年初通过宁德时代供应商认证,朋友圈进一步拓展,期待新产能投产后的客户结构再升级。 锂、磷资源端逐步配套,黏土提锂中试线年底建成。公司此前和云南玉溪市红塔区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拟在玉溪红塔投资建设20万吨锂电正极材料。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先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以及1000吨黏土提锂中试线,待中试线完成验证后将配套建设5万吨/年锂盐产能、20万吨/年磷酸铁产能。 盈利预测及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60/4.87/7.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9.1%/87.6%/49.6%,对应PE分别为42.6/22.7/15.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天奈科技 2022-07-01 168.83 -- -- 179.41 6.27%
179.41 6.27%
详细
5月 9日公司公告四川成都彭州市西部基地项目,实施主体为成都天奈,固定资产总投资 30亿元,建设 2万吨碳管产能(分两期)和研发中心,一期及研发中心固投 10亿,二期固投 20亿。 一期产能分两阶段建设,一阶段 5000吨多壁管,预计 2024年 Q4投产;二阶段 5000吨多壁管,预计 2026年底投产。 二期建设 1万吨碳管产能,实施时间待定。 成都研发中心负责开展碳管在半导体及其他应用领域的研发6月 25日公告眉山生产基地项目(预计配套彭州粉体项目) , 实施主体为眉山天奈(100%股权) , 总投资约 20亿元建设 12万吨导电浆料及1.55万吨碳管纯化产能(分两期),其中一期投资 12亿元,二期投资 8亿元。 一期产能: 6万吨导电浆料+9,300吨多壁管纯化单元+200吨单壁管纯化单元,预计 2024年 Q4投产。 二期产能: 6万吨导电浆料+5,700吨多壁管纯化单元+300吨单壁管纯化单元,预计 2026年底投产。 6月 25日公告镇江 450吨单壁管项目, 实施主体镇江分公司, 总投资约12亿元,分三期建设,每期建设 150吨,每期建设期不超过 24个月,计划于 2029年全部竣工。 6月 25日公告德国汉诺威项目,实施主体欧洲天奈, 总投资 9,143万元建设 3,000吨/年导电浆料产能,拓展欧洲市场。 股权激励彰显业绩高增长信心, 考核目标重视海外和三代产品营收增速。 6月 25日公司公告 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计划以 35元/股的价格向激励对象授予不超过 36.7万股限制性股票,归属期分三年,比例分别为 30%、 30%、 40%。其中,首次授予 29.55万股,激励对象包括核心核心技术、管理、业务骨干合计 108人,考核指标包括公司层面和个人层面。公司层面归属比例考核指标含 2022-2024年总收入增速、海外品牌客户收入增速和第三代产品收入增速,权重占比分别为 40%、 30%、30%。三个指标 2022年考核目标分别为 50%、 20%、 20%; 2023年考核目标为 80%、 40%、 40%; 2024年考核目标分别为 110%、 60%、 60%。 投资建议: 预计 2022~2024年归母净利 5.8/10.4/16.7亿元,对应当前价位 PE 72/40/25倍,考虑到公司龙头优势显著,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需求不及预期;产能落地不达预期;坏账风险
川恒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6-28 33.30 -- -- 39.60 18.92%
39.60 18.92%
详细
事件: 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恒达矿业拟与国轩集团合资新设子公司,注册资本 3.00亿元,恒达矿业(川恒持股 51%,欣旺达持股 49%)认缴出资 1.56亿元,持股比例为 52%,国轩集团认缴出资 1.02亿元,持股比例为 34%,公司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 0.42亿元,持股比例为 14%。 六氟项目是公司围绕磷矿石伴生氟资源的进一步延伸: 大自然中可工业化利用的氟资源仅有萤石和磷矿石。萤石的氟含量较高,是目前最主要的氢氟酸来源,但萤石蕴藏量有限且已面临枯竭,世界各国都先后将其列为国家限制开发的战略资源。我国萤石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趋严,萤石开采门槛进一步提升。磷矿大约伴生 3~4个点的氟资源,在萤石资源日益匮乏的将来,磷矿石中的氟资源可能将成为氟化工行业的重要来源,基于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磷化工企业打开了又一成长空间。氢氟酸是生产六氟磷酸锂、 LiFSI、 PVDF 等电池材料的重要原材料,也是生产各类制冷剂、含氟精细化工已经含氟聚合物的重要原料,在氟化工产业链中的地位相当于磷酸之于磷化工。根据我们的测算,磷化工企业走湿法磷酸副产氟硅酸路线生产的无水氢氟酸从原材料成本来看较传统萤石路线有一定成本优势。并且从政策层面来看,磷矿伴生资源综合的利用也属于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此次公告的项目是公司围绕磷矿石中副产的氟元素向氢氟酸再向六氟磷酸锂环节的延伸。由川恒、国轩集团及欣旺达三方一起出资建设,我们认为一方面可以更好发挥各方技术、人才优势,另一方面恒达矿业、国轩集团约定可以战略客户协议价(在市场价基础上适当折扣),享受合资公司各不超过 50%比例的六氟磷酸锂产量的优先采购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销售情况。 公司磷酸铁项目进展顺利: 我们深度报告中强调过今年磷酸铁行业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行业供需拐点可能出现在 23年下半年或者更往后的时间点,主要还是受到各家转型企业技术掌握、设备调试以及产品验证周期的影响,因此今年率先放量的公司有望享受今年行业高景气下的超额收益。公司 2000吨中试线已生产出部分产品并对外销售, 10万吨量产线预计装置建成在即,进度符合预期,有中试线的验证基础放量时间将会加快,有望享受到行业高景气下的超额利润。 Q3旺季在即看好景气继续往上: 三季度是磷化工行业的传统旺季,公司磷酸二氢钙产品三季度也是需求最旺盛的阶段,目前磷矿环节供需紧张局面仍未见缓解,看好三季度公司主要产品景气度继续往上。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9.0、 14.1及18.3亿元,分别对应 17.9、 11.4、 8.8倍 PE,坚定看好公司磷氟锂新能源材料方向转型,成长空间大,维持“买入”投资评级,继续坚定推荐。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跌。
金石资源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2-06-28 28.51 -- -- 36.00 26.27%
40.80 43.11%
详细
公司是我国萤石龙头,包钢项目及含氟新材料打开空间。 氟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决定了下游产品具备众多优异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锂电、光伏、电子、军工等产业。 公司是氟化工产业的起始资源端——萤石的全国龙头。公司单一型萤石矿可用储量居国内第一, 并与包钢合作采选拥有 1.3亿吨储量的全球最大萤石伴生矿。 与此同时,公司以 2.5万吨含氟锂电材料作为切入点,向含氟新材料延伸, 多层次打开利润成长空间,剑指全球氟资源龙头。 新能源、电子远期有望带来数百万吨萤石新增需求。 含氟化学品有很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因此在锂电池中的应用包括了六氟磷酸锂、 LiFSI、 PVDF、生产天然石墨负极材料、 FEC 等;在光伏中,含氟材料由于优异的耐候性被应用于背板防护层。 过去空调制冷剂是酸级萤石最主要的下游产业, 据我们测算 2021年我国酸级萤石需求 367.5万吨,制冷剂占 46.1%。在全球化石能源价格高昂背景下,新能源具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我们预计 2025年新能源有望为我国酸级萤石带来 109万吨,为全球萤石带来近 150万吨需求,远期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有望在全球带来 500万吨以上酸级萤石需求。 供需拐点渐近, 在萤石价值有望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 金石有望凭借包钢项目显著增大份额,成为全球氟资源品王者。 我国单一型萤石矿山储量占全球13%,产量占全球 65%,静态储采比仅十年。同时,随着我国氟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已从萤石主要出口国转变为纯进口国,进口依存度持续攀升, 我们认为萤石供需拐点已逐步显现。 酸级萤石作为远期近一半需求来自于新能源、电子的上游资源产业, 在未来新能源的发展趋势下, 其资源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同时,随着单一矿逐步枯竭, 伴生矿将成为行业核心供给。 公司与包钢成立合资公司, 开发占我国伴生矿储量超过一半的白云鄂博矿。 伴生矿平均萤石品位低,采选难度大。公司掌握行业领先的伴生矿采选技术,以及将低品位萤石制成氢氟酸的关键技术。由于采用低成本尾矿作为原料,并配套硫酸, 成本优势十分显著。 项目达产后, 公司将新增 80万吨/年萤石产量,成为行业供给逐步紧缩环境下的最核心供应, 延伸至氟化工优势显著。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92/22.13/38.9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28/5.29/8.37亿元;对应 PE分别为 39.4/24.5/15.4倍。 萤石受到新能源拉动, 据我们测算远期可带来数百万吨新增需求,供需拐点渐近。公司是我国单一型矿萤石可用储量、产量龙头,一方面推进全球最大伴生矿项目,另一方面立足资源端延伸至含氟新材料, 利润空间可期。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锂电池需求不及预期, 包钢伴生矿项目爬坡不及预期, 金鄂博氟化工氢氟酸投产不及预期。
长远锂科 2022-06-23 19.85 -- -- 24.00 20.91%
24.00 20.91%
详细
深耕正极材料行业二十余载,大股东五矿集团资源优势明显。公司起家于钴酸锂业务,2011年开始三元正极的研发。2021年三元正极占公司营收超90%。公司实控人为中国五矿集团,持有公司43.66%股权。五矿集团是中国金属矿产领域首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为公司开展业务提供了重要助力。 三元正极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市场份额9%。公司长期处于国内第一梯队,2021年占国内三元市场份额9%,排名第四。截至2021年底,公司拥有三元正极产能4.09万吨,规划新建产能8万吨。高镍三元具有高能量密度及低成本的优点,2021年占国内三元材料的比重达37.7%,同增14.7pcts。公司近年来亦积极布局高镍三元材料,2018-2021年产品销量CAGR达3.7倍,占比从1.2%提升至30%。随着高镍产品占比提升,公司收入及盈利水平有望显著抬升。 一体化布局前驱体产能,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子公司金驰材料是三元前驱体领域的第一梯队企业,具备NCM523、NCM622、NCM811及NCA等前驱体的量产能力。此外,五矿集团丰富的矿产资源,亦有利于完善公司一体化布局,从而增厚利润。2021年公司三元材料业务毛利率16.7%,远高于行业均值15.2%,公司毛利率处高位水平,体现了优异的盈利能力。 建设年产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双线推进有望夯实领先地位。公司于2021年底公告布局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预计于2023年达产,三元和铁锂正极客户高度重叠,当前亿纬锂能已进入磷酸铁锂正极产品中试阶段。此外公司已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及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面进行相关研发。磷酸铁锂及其他正极技术的布局有望进一步巩固龙头地位。 绑定国内龙头,积极拓展海内外客户。宁德时代是公司第一大客户,2021年向其销售的三元正极材料占公司总营收的45.5%,除宁德时代以外,公司主要客户均为国内一线锂电池生产商,包括亿纬锂能、比亚迪、欣旺达以及塔菲尔,前五大客户占公司营收约8成。此外,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新客户,其中三星SDI和LG化学已进行了认证导入工作。 盈利预测:考虑到高镍三元占比的提升以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收入150.2/225.8/300.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3.8/19.7/26.3亿元,对应PE为28.0x/19.6x/14.6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雅克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06-13 53.53 -- -- 57.48 7.38%
78.97 47.52%
详细
具全球竞争力的电子材料平台型厂商,海内外客户资源优质。公司是具备全球化外延能力的电子材料平台型公司,大基金参股。近年来,公司通过内生加外延方式,2017至2021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复合增速35.2%、75.9%;同时,完成了对前驱体、光刻胶、硅微粉、电子特气等电子材料的布局;完成了对SK海力士、长鑫、长江存储等国内外大客户的导入,获得了核心供应商地位,为后续业绩放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晶圆扩张加速,半导体材料迎黄金时代。我国拥有全球超60%的半导体消费市场,然而贸易逆差达2788亿元,同时本土晶圆产能约一半来自海外厂商,国产化空间大。未来数年,我国本土晶圆厂商将以远快于全球平均的速度扩张。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规划产能均是其现有产能的数倍。公司作为领先前驱体厂商中唯一的我国供应商,将充分受益长鑫、长存等本土晶圆厂的大幅扩张。同时,海外客户业务公司一方面随核心客户SK海力士在无锡规划同步扩产,另一方面在美光等份额有较大提升空间。再叠加随芯片进入更先进制程,前驱体单位价值量快速增长,公司前驱体业务有望迎重大的放量机遇。与此同时,公司硅微粉、电子特气等半导体材料业务亦将受益本土晶圆产能扩张带来的国产化机遇。 电子材料一站式供应商成型,对标默克中长期空间巨大。半导体材料细分赛道多,单赛道成长天花板明显。同时下游客户集中度高,因此立足优质客户资源形成多种材料“一站式供应”可突破单一材料天花板,在客户端形成协同。雅克布局了前驱体、电子特气、硅微粉、光刻胶等多种电子材料。面板光刻胶方面公司已成为LG、三星、京东方的核心供应商,有望受益OLED行业β成长。中长期有望对标默克发展路径,围绕薄膜沉积前后道制程材料布局,进一步实现电子材料“一站式供应商”的战略布局。 碳中和背景下LNG进口量加速增长,复合板材顶订单激增。“碳中和”背景下全球LNG贸易量以及我国LNG进口量加速增长,LNG运输船订单激增。LNG复合板材是运输船核心材料,有极佳的竞争格局,雅克作为沪东造船厂、江南造船厂等本土造船厂的核心供应商,订单增长空间巨大。 盈利预测与估值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9.59/64.82/79.8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4/9.53/11.88亿元,对应PE分别为40.9/28.1/22.5倍。公司是电子材料平台型厂商,客户资源优质。未来将围绕一系列先进制程材料进行延伸。公司作为格局良好、成长性佳的半导体材料领军厂商,2022年PE为40.9倍,相比可比公司平均54.5倍存在低估,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物流超预期受阻,下游需求低于预期,竞争格局恶化。
震安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05-26 55.76 -- -- 64.19 15.12%
66.58 19.40%
详细
减隔震技术利国利民,兼具经济性。 传统抗震技术通过增加钢筋、混泥土等用量实现“以刚克刚”。而阻尼器为主的减震技术能够减少地震作用 20%-30%,隔震技术可以减少房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50%-80%。从抗震效果上,隔震技术优于减震技术,减震技术优于传统抗震技术。历史地震事件也充分检验了减隔震技术的效果,实属利国利民。同时,采用减隔震技术后建筑可适当降度设计,节省建筑材料的同时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和得房率,根据测算和实际项目经验,在 8度区节省钢筋混凝土的成本和隔震支座的投入基本持平,但抗震能力显著提升,在 9度区隔震建筑可以节约 200-400元/平米的投入。再考虑到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内部损失,避免形成“站立的废墟”,其间接经济效益更为突出。 从云南到全国,强制性立法打开 10倍级别以上市场。 减隔震技术因认知不足,初期推广需要政策推动。早在 2008年,云南省即规定了强制应用减隔震技术的情形,后续一系列政策推动减隔震技术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云南市场规模成长到 7亿左右。 2014年开始新疆、山西、甘肃、山东等地陆续明确了强制性使用减隔震的情形,云南省外的地方市场散点式释放。 2021年 5月 12日国务院颁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从法规上明确了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的新建和加固强制使用减隔震技术。法规自 2021年 9月 1日起实施,强制性政策覆盖面积由散点省市提升至约 40%的国土面积,估算前期市场超 150亿元,若再考虑随着认知加深带来的住宅等市场打开,远期空间有望是千亿级别。 公司在云南市场经营多年,技术、产品、服务优势突出,历史项目充分背书。 公司起家于云南,竞争优势突出,拿单能力强。 1)云南强制性政策、配套完善和高标准,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温床和有效的历练。 2)公司研发支出 CAGR10超 25%,在橡胶配方、钢板表面处理、粘接工艺、硫化工艺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产品和技术优势突出。 3)因减隔震项目检测、审查、设计、验收流程相对复杂,公司具备行业稀缺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服务能力,能够解决客户“想用而不知道如何用”的痛点。 4)公司累计已编再编减隔震技术标准 37部,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类减隔震重要课题 60余项,拥有行业话语权。 5)截至 2021年公司已累计设计完成超过 12000栋减隔震建筑,其中包括大兴机场等超大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为新项目获取充分背书。 公司省外扩张能力已被验证,充分享受行业扩容红利,订单高增长。 2014年开始部分省市出台的强制性政策打开了部分地方市场, 2014年以来公司云南省外收入增速CAGR 8为 38.7%,近 3年 GAGR 3为 80.2%,公司的云南省外业务扩张能力已得到验证。同时, 2022年公司将新增产能 11万套,总产能增至 16.8万套,产能扩张有望充分享受立法带来的市场扩容。此外,截至 2022年 4月 25日,公司主要在手订单及意向订单金额合计达 9.46亿元(含税),是 2021年公司收入的 141.07%,相较于2021年 4月末在手订单增长 121.5%,业绩有望随立法落地进入爆发期。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62亿、 4.97亿、 8.52亿,三年业绩增速为 113.6%,对应 PE 分别为 53X、 28X、 16X。公司作为建筑减隔震行业龙头,受益于政策催化下游订单高增长,业绩弹性强且正在逐步释放,高估值有望快速消化, 考虑公司兼具短期爆发性和长期成长性,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释放不及预期风险;竞争加剧风险。
彤程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2-05-23 27.64 -- -- 30.46 9.88%
40.25 45.62%
详细
事件:彤程新材公告拟以自筹资金1.97亿元向上海峥方化工收购其持有的北旭电子33.005%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北旭电子81.14%股权,北旭电子纳入公司并表范围。 点评:北旭电子作为本土最大的液晶正性光刻胶本土供应商,2021年面板光刻胶实现营收2.6亿元,同比增长22.7%,光刻胶销量同比增长21%,国内市占率约19%。北旭潜江工厂年产6,000吨正型光阻产能已于今年1月正式投产,目前已完成北旭(北京)全部正型光刻胶产品的产能转移,并逐步拓展市场提升产能。公司当前面板光刻胶高性能新产品在京东方验证效果积极,2022年有望实现量产销售,在下游大客户占比进一步提升。 彤程新材拟以现金1,560万元收购江苏集萃持有的苏州聚萃12%的股权。苏州聚萃由美国阿克伦聚合物系统公司(APS)的技术专家及国内显示材料领域专家依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创办,主营新型显示产业所需的聚酰亚胺等高性能电子化学品及有机膜材,PI树脂合成、掺杂及改性领域经验丰富。PI材料与彤程新材现有的面板光刻胶业务在客户端具有高度协同性,收购苏州聚萃股权是彤程拓展产品布局的又一步,公司未来拟进一步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或间接购买股权、增资等方式持续拓展在PI材料领域的布局,坚持打造平台型电子材料供应商。 特种橡胶助剂主业企稳向好,国产光刻胶核心龙头。公司2022Q1综合毛利率25.5%,环比提升11.0%,且高于2021Q3的22.4%,2022Q1净利率12.6%,环比提升4.1%。一季度主要原材料苯酚价格环比仍有所上升,但海运价格已开始下降,且公司具备逐月向下游调价的能力,特种橡胶助剂主业企稳向好。半导体光刻胶方面,公司2021年营收1.15亿元,yoy+28.8%,其中K胶营收同比增长265.8%,K胶及I线已批量供应13家12寸客户和17家8寸客户(2020年分别为5家/10家)。光刻胶新品持续突破,自产上游原材料增厚盈利水平。 彤程新材当前电子材料、可降解材料、及汽车/轮胎特种材料三大业务线,横向在专业范围内进行多品类拓展,纵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已初步实现新材料平台战略。公司基于自身核心技术,打通上下游全链条发展,配合团队、方向、技术、资源整合才得以发展至今,此外公司当前持续扩产,产能逐步释放将为公司带来重要成长支撑。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将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0/6.1/9.3亿元,对应当前估值40.6/27.0/17.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及客户导入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赛伍技术 基础化工业 2022-05-17 22.48 -- -- 27.88 24.02%
30.00 33.45%
详细
定位膜类技术平台型企业,以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为核心,持续推动多元应用的拓展。赛伍诞生之初就定位于膜类技术平台企业,目前已形成“材料设计、树脂合成、胶粘剂配方、界面技术、测试评价”的基干技术平台,以及“涂布、复合、流延制膜”的工艺技术平台。供应产品从光伏背板粘合剂、全球首创的氟皮膜背板,到领先行业开发适用于双面组件的POE胶膜、适用于HJT组件的专用胶膜,再到瞄准锂电市场,推动电芯蓝膜、侧板膜、CCS热压膜导入龙头厂商供应链,加速推进国产替代。公司擅于利用自己的技术积淀去推动每一轮膜类材料的变革与国产替代,不断拓展业务边界。 分布式装机持续高景气,带动背板需求超预期增长,背板供应存在阶段性供需错配,公司背板产品或将供不应求。当前全球分布式装机需求快速提升,带动短期单面组件出货规模的大幅增长,背板需求超预期,由于前期行业扩产动力较弱,预计背板供应将存在阶段性紧张,公司背板1.8亿平产能或将实现接近满产,同时伴随涂覆型背板逐步完成验证与导入,丰富产品种类的同时,有望改善公司背板业务盈利,全年背板业务有望贡献可观业绩。 双面化+N型化推动POE类胶膜渗透率提升,公司供应链保障能力行业领先,伴随胶膜新增产能释放,有望出货高增。长期看,在双面化和N型化的大趋势下,对于封装材料水气透过率和化学稳定性要求更高,我们认为胶膜向POE类转型大势所趋,预期POE\EPE胶膜未来五年需求量CAGR分别为23%、45%。公司目前是行业主要的POE类胶膜厂商之一,与主要的POE树脂供应商陶氏化学之间已建立稳固合作关系,且已引入LG化学作为原料二供,在供应链保障方面领先行业,伴随公司胶膜产能释放,有望满足客户对POE胶膜快速增长的需求。 锂电膜材业务将迎百亿空间,受益下游需求高增+品类扩张,出货有望迎来大幅增长。公司2019年底开始针对新能源动力锂电池材料的研发,2021年开始全面市场推广和客户导入,当年实现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近300%,目前已导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电池龙头供应链,主要产品包括电芯蓝膜、侧板膜、CCS 热压膜等。公司已有的5-6款成熟产品单车价值量合计约1200元,叠加在研产品,单车价值量将达到约2000元,对应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公司作为国内先发企业,有望巩固技术优势,获得较高市场份额,业务规模持续高增。 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62/4.47/5.53亿元,对应PE估值25.2/20.4/16.5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下游需求下滑,行业竞争加剧;双玻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压制对于POE胶膜需求;下游客户拓展受阻,锂电膜类产品出货不及预期。
中复神鹰 2022-05-13 32.72 -- -- 39.23 19.90%
47.39 44.83%
详细
风光氢带动下国内碳纤维需求端持续旺盛,民品赛道竞争关键在成本。碳纤维具备轻质、高强、高模、耐腐蚀、耐高温、耐磨等优良属性,在风电叶片、光伏碳碳热场以及氢气瓶内胆缠绕等终端应用场景中性能表现出色,前景光明。2021年国内风电叶片需求量2.3万吨,占总量的36%,但其中大部分为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的业务模式,国产碳纤维渗透率及碳纤维在国内风电叶片中的用量占比极低,国产替代空间大;光伏热场和压力容器碳纤维用量分别为7000和3000吨,对应增速133%和50%,成长迅速。考虑三大清洁能源持续高景气,叠加国产替代进程的有序推进,以风光氢为主要驱动的国内民用碳纤维市场规模未来5年复合增速预计超25%。民品碳纤维终端用户首重纤维产品的性价比,在性能达标的情况下追求成本最小化,因此,通过系列降本增效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实力是民品赛道的关键所在。 规模规模+成本优势持续加深护城河。成本优势持续加深护城河。中复神鹰产品生产成本明显低于业内生产同类型产品的竞品,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于:1)产线选址选在电力、蒸汽及天然气等能源动力成本低廉的西北地区;2)拥有设备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设备国产化率水平较高;3)先进原丝制备工艺强势赋能,生产规模优势显著,规模效应进一步推动成本下行;4)工艺效率提升,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原材损耗。四重因素共同筑就公司成本护城河。目前公司在西宁建设的一期1万吨产能项目已全部完工,二期1.4万吨项目预计于2022年底建成并陆续投产,增量产能的快速释放打破了公司原本存在的产能瓶颈,为公司持续开拓业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高端应用开拓卓有成效。伴随公司产品品质的长期提升以及业务拓展的持续进行,公司下游应用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从体育、交通建设逐步扩展至风电叶片、压力容器、光伏热场和航空航天,尤其是光伏和航空两大应用占比提升迅速。产品结构优化一方面推动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另一方面,考虑光伏和航空航天等细分市场壁垒较高,格局相对集中,公司收入质量和利润水平也有望随之提高。 央企控股,创始人团队管理,资本雄厚且机制灵活。央企控股,创始人团队管理,资本雄厚且机制灵活。2007年中建材入股中复神鹰,以控股股东的身份给予公司开展研发活动和扩建产线所必要的资金支持,技术、研发等企业管理具体事宜交由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张国良负责。混合所有制模式下企业既具备灵活的管理体系,又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解决了碳纤维这种资金密集型企业的后顾之忧,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民用碳纤维领域的头部企业,未来两三年产能投放节奏快,又有下游订单需求支撑,短期高成长确定性强。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0亿、29.3亿、40.8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亿、7.4亿、11亿,三年业绩增速为57.9%,对应PE分别为57X、41X、28X,估值有望快速消化,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投放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山东赫达 基础化工业 2022-05-09 42.15 -- -- 52.88 25.07%
54.64 29.63%
详细
公司纤维素醚全球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成长性优异。公司是我国少数能与美国陶氏、日本信越等国际巨头在所处领域展开竞争的厂商。公司拥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植物胶囊、纤维素醚产品,近年来持续进行一体化扩张,一方面为公司带来优异的成长性,2017至2021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实现复合增速24.42%、63.66%;另一方面持续增强公司盈利能力,2021年Q1毛利率、净利率分别实现38.4%、24.6%,成长确定性强。 纤维素醚产能大幅扩张,医药食品级占比持续提升。公司目前是亚洲纤维素醚龙头,规模与成长性方面,公司现有纤维素醚产品3.7万吨,在建4.1万吨,国内领先;工艺方面,公司掌握一步溶剂法和气相法两种工艺,是国内少数掌握气相法工艺的厂商。同时,公司也是国内少数产品可以满足植物胶囊、植物肉应用要求的医药食品级纤维素醚厂商。后续公司将持续夯实主业地位,剑指全球纤维素醚龙头。 全球唯一具备一体化优势的植物胶囊领军厂商。全球空心胶囊目前以明胶为主。纤维素醚植物胶囊凭借安全、交联反应风险低、更适用靶向治疗、适用宗教饮食禁忌等优势,正快速替代明胶胶囊。HPMC植物胶囊中,纤维素醚占原材料比重超过90%,相比胶囊领域对手瑞士龙沙、印度ACG、韩国思恒等,赫达拥有一体化产业链优势,胶囊业务毛利率达63.69%。2021年,公司实现胶囊销售141.53亿粒,实现净利润1.26亿元。展望中短期,公司预计在2025年将植物胶囊扩产至500亿粒/年,助力整体盈利能力、利润体量更上一台阶。 一体化延伸,卡位人造肉蓝海市场。对消费者而言,由大豆、豌豆、纤维素醚等材料制成的植物肉具有低脂肪、高蛋白、零胆固醇等优势。同时,2020年我国肉类制品进口规模已达991万吨,正持续攀升。发展植物肉对替代进口市场、减少牲畜碳排放、节约水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意义重大。赫达设立参股子公司“米特加”率先卡位人造肉蓝海市场,并组建全球领先团队持续研发、改进产品。公司人造肉新增产能项目有序推进,有望打开远期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与估值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8.72 /36.03/40.5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2/7.57/9.31亿元;对应PE分别为26.4 /20.3/16.5倍。公司是产品具备消费属性的新材料厂商,随着未来医药食品级纤维素醚产能进一步释放,植物胶囊、人造肉扩张,公司业绩增长确定性强。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建材行业需求不及预期,植物胶囊销售不及预期,人造肉销售不及预期。
彤程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2-05-06 24.98 -- -- 29.60 18.16%
33.21 32.95%
详细
彤程新材发布 2022年一季报。 公司 2022Q1实现营收 5.72亿元,同比降低 0.42%,归母净利润 7200.3万元,同比下降 50.47%,扣非归母净利润6827.4万元,同比下降 43.25%。 2022Q1毛利率 25.5%,环比提升 11.0%,且高于 2021Q3的 22.4%, 2022Q1净利率 12.6%,环比提升 4.1%。一季度业绩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疫情影响物流不畅,导致原材料及产品运费上涨,其中最主要原材料苯酚 2022Q1采购单价达到 9612.2元/吨,yoy+50.5%, qoq+13.4%(占公司 2017年主要原材料采购成本的 38%)。 此外公司始终重视研发, 2022Q1研发费用 3380万元,同比增长 37.4%,占营收比 5.9%,持续大力研发投入是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分产品来看, 公司特种橡胶助剂单季销量 3.16万吨,营收 5.15亿元,占总营收 90.1%, ASP 1.63万元/吨, yoy+4.1%, qoq+9.15%;电子化学品销量 1426.2吨,营收 5633.3万元,占总营收 9.8%, ASP 3.95万元/吨,yoy-13.9%, qoq-32.1%,其中光刻胶均价及销量均上涨,但单价较低的电子酚醛、溶剂销售占比上升导致均价下降;可降解塑料 2022Q1销量 11.2吨,营收 25.1万元, ASP 2.2万元/吨, yoy+5.1%, qoq+1.7%。可以看到目前占公司营收比重仍最高的橡胶助剂平均单价同比环比均有提升趋势,传统业务逐步向好。 光刻胶新品持续突破,自产上游原材料增厚盈利水平。 公司 2021年半导体光刻胶收入 1.15亿元, yoy+28.8%,其中 K 胶 21年新增 10支新品通过客户验证并获得订单,营收同比增长 265.8%, K 胶及 I 线已批量供应 13家12寸客户和 17家 8寸客户(20年分别为 5家/10家)。北旭面板光刻胶全年营收 2.56亿元, yoy+22.7%,高性能新产品在京东方验证效果积极, 2022年有望实现量产销售, 下游大客户占比进一步提升。 此外公司积极布局光刻胶上游, 自下而上整合产业链, 有望从树脂到感光剂及其他原材料逐步突破,实现卡脖子材料突破的同时提升盈利水平。 彤程新材当前电子材料、可降解材料、及汽车/轮胎特种材料三大业务线,横向在专业范围内进行多品类拓展,纵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已初步实现新材料平台战略。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3/2024年将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0/6.1/9.3亿元,对应当前估值 37.3/24.8/16.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研发及客户导入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天奈科技 2022-04-25 102.99 -- -- 139.24 35.20%
182.93 77.62%
详细
事件:天奈科技披露2021年报,业绩符合预期。2021年营收13.2亿元,同比+179.68%;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175.88%;扣非归母净利润2.62亿元,同比+243.30%;经营性净现金流0.29亿元,同比-55.16%,净现比0.1;加权ROE16.28%,同比+9.65PCT。单季看,2021Q4营收4.08亿元,同/环比分别为+161%/+5%;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环比分别+202.6%/+10.7%;扣非归母净利润0.86亿元,同/环比分别+319.2%/+19.3%。2021年业绩大增主因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销量和价格上涨,单吨净利大幅提升。(1)量:2021年导电浆料产/销量为3.4/3.32万吨,同比+132.28%/+124.95%,新增产能稳步推进,预计2023年密集投产。销量大涨主要由于:1)新能源车高景气;2)高品质电池需求提升,碳纳米管粉体降本降价性价比凸显加之下游技术推动带动渗透率提升加速;3)公司开展以大客户为主,开发优质二线客户的销售策略,凭借自身产品力和适度让利大幅提升市占率至43.4%,2021Q4起规模效应填补了让利空间,导电浆料单吨净利重新走高至8196元/吨。(2)价:2021年导电浆料平均售价3.95万元/吨,同比+24.78%,价格上涨主因主材NMP涨价。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和规模效应,全年平均毛利1.34万元/吨,同比+9%,平均净利7911.07元/吨,同比+52.61%。 2021年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比-55.16%,主因应收款项增加同时上游原材料采购紧张,供应商账期缩短所致,但整体运营效率大幅提升(1)应收账款:2021年应收款项合计4.89亿元,同比+2.12亿元,其中1年以内应收账款占比99.08%,2020年1年以内应收账款收回率99.8%,且公司客户均为主流优质电池厂商,坏账风险较低。同时公司不断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力度,赊销账款周转天数至2021年已缩短至106天。(2)供应商账期:尽管2021年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同比缩短24天至40天,但公司凭借存货和应收款项周转天数大幅缩短,整体现金周期同比大幅缩短78天至112天,总资产周转率提升至0.59(前值0.26)。单GwhCNT导电剂添加成本已比炭黑导电剂低12.4%,性价比凸显加之下游技术推动带动渗透率提升加速。2021年,公司通过优化工艺和规模优势,碳管售价降至25万元/吨,目前炭黑售价10.75万元/吨(含税)。以LFP为例,据我们测算,CNT添加成本为578.75万元/Gwh,炭黑添加成本为660.70万元/Gwh,CNT导电剂成本相比炭黑低12.4%,性价比凸显。动力电池高镍化以及硅碳使用量提升,加之市场对快充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快,CNT导电剂渗透率提升有望加速。据GGII预计,到2025年,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在动力电池领域占比将达61%。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归净利润6.0/10.7/17.1亿元,对应当前价位PE43.5/24.4/15.2倍,考虑到行业高速发展,产能加速放量,新产品逐步导入,公司作为龙头,规模、产品、客户和成长优势凸显,继续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需求不及预期;产能落地不达预期;坏账风险。
昊华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04-22 33.75 -- -- 36.83 9.13%
41.67 23.47%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74.24亿元,同比增长36.92%,实现归母净利润8.91亿元,同比增长37.61%。公司拟10派2.91元。 五大业务板块快速增长: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可分为航空化工材料、高端氟材料、电子化学品、工程技术服务、贸易及其他,2021年上述领域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9.5、18.8、5.2、10.3及5.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3.89%、66.08%、25.00%、32.86%及81.31%。氟材料板块,PTFE树脂2021年销售29,268吨,同比增长10.42%,均价44,262.70元/吨,同比增加19.42%。电子化学品板块,2021年销售含氟气体4,564.29吨,售价同比基本持平。航空化工材料包括橡胶密封制品、特种轮胎、聚氨酯新材料及特种涂料,2021年分别销售1,332.90万件、45,973.00吨、10,902.00吨及12,868.14吨。2021年公司毛利率为27.18%,同比降低1.15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到国内大宗原材料涨价影响。净利率12.16%,同比增加0.10%。 在建项目打开公司成长空间:2021年公司在建工程8.95亿元,同比增加2.93亿,增加来自4600吨/年特种含氟电子气体建设项目、2.6万吨/年高性能有机氟材料项目等。另外公司2021年12月底公告子公司黎明院规划46600吨/年专用新材料项目,建设周期36个月,预计投产后将实现税后利润1.02亿元,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看好公司在强大科研能力的驱动下,顺应下游新兴行业快速发展趋势,实现持续成长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5、12.8、15.3亿元,分别对应29.8、24.6及20.5倍PE,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主要产品价格下跌、原材料价格上涨、募投产品需求不及预期、军品业务订单波动。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5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