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牟国洪

中原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当升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4-08 42.70 -- -- 54.29 27.14% -- 54.29 27.14% -- 详细
事件: 公司公布 2023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151.27亿元,同比下降 28.86%;营业利润 22.21亿元,同比下降 12.52%;净利润 19.24亿元,同比下降 14.80%;扣非后净利润 19.80亿元,同比下降14.8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12.22亿元,同比增长 5.32%; 基本每股收益 3.80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5.67%;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7.52元(含税),公司业绩符合预期。 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 25.84亿元,环比下降 37.62%;净利润 4.33亿元,环比下降 23.56%。 2023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5549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5397万元、远期结汇及公允价值变动-1.93亿元。目前,公司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主要研发、生产与销售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和多元前驱体等材料。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 带动正极材料需求增加。 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944.81万辆, 同比增长 37.48%,合计占 31.45%;其中新能源汽车合计出口 120.3万辆,同比增长 77.6%。 2024年 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120.60万辆,同比增长29.30%,合计占比 29.98%。 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 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 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778.10GWh, 同比增长 42.5%; 其中出口 152.6GW。 2024年 1-2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108.8GWh,累计同比增长 29.5%;其中出口 16.6GWh。 2023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延续和优化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有助于动力电池降价及提升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总体预计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对应电池上游正极材料需求将持续增增长。 高工锂电统计显示: 2022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 190万吨,同比增长 68.14%; 2023年出货 248万吨,同比增长 30.5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占比66.53%、三元材料占比 26.21%、钴酸锂占比 3.39%。 公司锂电材料业绩短期承压,预计 2024年出货量增长。 2014-2018年,公司锂电材料及其他业务营收增速总体持续提升, 2019年营收下降主要系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致行业价格下降; 2020年以来,锂电材料相关营收增速持续提升, 且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均维持在 94%以上。 2023年,公司锂电材料业务合计销量 62740.20吨,同比下降 1.19%;库存量 2173.97吨,同比下降 51.09%,库存下降主要系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公司加速了库存周转;对应营收 149.90亿元,同比下降 28.94%,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99.09%,营收下滑主要系正极材料行业价格大幅下降。截止 2023年底:公司已建成产能 11万吨,考虑 2023年新建成产能释放时间段, 2023年实际有效产能 8.3万吨,产能利用率 73.30%,在建产能磷酸(锰)铁锂等合计 4万吨;其中多元材料产能 7.7万吨、钴酸锂产能 6000吨。 结合行业增长预期, 展望 2024年公司锂电材料业务出货有望增长,主要基于:一是公司具备客户优势。公司定位高端市场,全面融入海外高端新能源车企及一线品牌动力电池产业链,与 SK On、AESC、 LG 新能源、 Murata 等开展业务合作,如持续深入拓展北美车企及欧洲电芯大客户业务, NCM811等高镍及超高镍产品在海外持续放量;国内持续与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合作。 2023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合计营收 88.60亿元,合计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为 58.57%,较 2022年提升 13个百分点。 其次,公司积极抢占下一代电池材料市场并有序放量。其中, 多款高能量、高安全、长寿命的磷酸(锰)铁锂材料持续向中创新航等批量销售;超高镍产品销量同比实现数倍增长,年内累计出货数百吨;钠电正极材料出货量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了海内外客户数百吨供货;高容量高密度富锂锰基材料实现百公斤级出货。 三是强化上游供应链拓展力度。公司与中信国安、 中伟股份、华友钴业、格林美等供应商通过签订采购长单、技术协作、投资参股等方式在镍、钴、锂等关键矿产资源开展合作,形成“原料-前驱体-正极-电池-车企”的产业链合作。 公司盈利能力略有提升,预计 2024年承压。 2023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18.06%,同比提升 0.66个百分点; 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为17.0%, 环比第三季度回落 2.69个百分点。 2023年公司分行业毛利率显示: 智能装备业务为 36.46%,同比回落 3.64个百分点;而锂电材料业务为 17.89%,同步提升 0.67个百分点,其中多元材料为 19.08%, 同比提升 0.81个百分点; 钴酸锂为 2.71%,同比回落6.42个百分点。 结合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价格走势,总体预计2024年正极材料均价较 2023年将承压,同时考虑公司三元材料行业地位及营收占比提升,预计 2024年公司盈利能力总体承压。 关注境外欧洲项目建设进展。 公司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总规划 50万吨,其中多元材料 20万吨、磷酸(锰)铁锂 30万吨,将分期建设。 2023年 7月 28日,公司与 FMG(芬兰矿业集团)和 FBC(芬兰电池化学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协议,拟设立合资公司负责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项目的建设及运营,一期项目拟在芬兰规划建成年产6万吨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总投资计划 7.74亿欧元,建设周期34个月,生产线按照 NCM811/NCA 的要求设计,同时具备生产NCM523、 NCM622多元材料的能力。项目建设有助于抢占欧洲等海外市场机遇,深入融入欧洲电动汽车产业链。 关注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进展。 2024年 2月,公司公布 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拟向公告控股股东矿冶集团发行不 超过 151950232股股票, 发行前矿业集团持股比例为 23.19%; 发行价格为 27.41亿元/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低于 8亿元且不超过 1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发行完成后,有助巩固公司行业地位,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维持公司“增持” 投资评级。 预测公司 2024-2025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2.49元与 3.02元,按 4月 2日 43.15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7.32倍与 14.30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 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汇率大幅波动。
新宙邦 基础化工业 2024-04-04 34.46 -- -- 37.49 8.79% -- 37.49 8.79% -- 详细
事件: 公司公布 2023年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短期承压。 2023年, 公司实现营收 74.84亿元,同比下降 22.53%;营业利润 11.94亿元,同比下降 42.14%;净利润 10.11亿元,同比下降 42.50%;扣非后净利润 9.56亿元,同比下降44.2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34.48亿元,同比增长90.53%;基本每股收益 1.36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1.57%,利润分配预案为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6.0元(含税)。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 19.01亿元,环比下降 11.55%;净利润 2.14亿元,环比下降 23.71%。 2023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 5508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4686万元。 公司主营电子化学品,现已形成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电容器化学品、有机氟化学品和半导体化学品四大主营产品协同发展格局。 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业绩短期承压,预计 2024年出货增长。2015年以来,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业绩持续增长,且 2016以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超过 50%。 2022年,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营收16.5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3.44%,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76.63%,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增长带动产品销量增加, 以及行业价格总体高位。2023年,公司锂电池化学品产能269691吨,在建产能672350吨,产量 219242吨,产能利用率为 81.29%;对应营收 50.53亿元,同比下降 31.74%,营收占比回落至 67.52%, 营收下降主要系电解液及上游原材料产能迅速扩大且产能释放, 电解液行业已进入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阶段, 叠加下游需求增速回落,多因素共振导致电解液行业价格大幅下滑,百川盈孚统计显示: 2023年行业均价较 2022年同比下降 59.31%。 预计 2024年公司锂电池化学品出货量将增长, 主要逻辑包括:一是上游原材料及电解液价格总体仍将承压,预计 2024年行业均价较 2023年均价仍承压。 而公司已初步完成在溶剂、添加剂、新型锂盐等方面的产业链布局,确保核心原材料自供,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公司积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能布局。截止 2023年 12月,公司电池化学品在全球已有 9个生产基地实现交付保障,其中国内8个、欧洲 1个。随着海外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海外电解液产业链布局充分企业将受益。 公司已与 Northvolt、Ultium Cells 等签订了长期供应协议,其中 Ultium Cells 合同金额高达 9.24亿美元,执行期限至 2028年底。 2023年 11月,公司控股子公司波兰新宙邦与德国某整车厂旗下动力电池公司签订了 定点协议:约定自 2025年至 2034年期间由波兰新宙邦向其供应锂电池电解液产品,预计累计增加收入约 11亿欧元。 三是电解液行业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 GGII 统计显示: 2022年,我国电解液需求84万吨,同比增长 68%;2023年出货 111万吨,同比增长 31.52%,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增长。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944.81万辆, 同比增长 37.48%,合计占 31.45%; 2024年 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120.60万辆,同比增长29.30%,合计占比 29.98%。 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 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 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778.10GWh, 同比增长 42.5%;其中出口152.6GW ; 2024年 1-2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108.8GWh,累计同比增长 29.5%。 2023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延续和优化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有助于动力电池降价及提升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总体预计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对应电池上游电解液等关键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 公司有机氟化学品持续增长,预计 2024年持续增长。2018年以来,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业绩持续高增长, 2018-2022年年均营收合增长率为 31.88%; 其中 2022年营收 11.74亿元,同比增长 69.37%,营收占比 12.15%。 2023年,公司有机氟化学品实现营收 14.25亿元,同比增长 21.45%,营收占比提升至 19.05%。 有机氟化学品主要包括含氟碳化学品、含氟聚合物及含氟精细化学品等三大类。 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主要为含氟聚合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下游用于医药、农药、汽车、新能源、显示器件和数字基建等领域,产品普遍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具有技术要求高、验证周期长、交付要求高等特点,市场机会主要集中在新技术带动的高端氟产品及替代品需求,市场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公司经过十余年投入与创新,具备相对完善的产品品类,与核心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关系。近年来,高端含氟材料技术升级需求增长、新型环保产品替代需求旺盛,公司含氟聚合物改性单体、环保型含氟表面活性剂、氟溶剂清洗剂、含氟冷却液等系列产品保持稳定增长。此外,公司投资建设的福建海德福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及优化产品结构。 截止 2023年,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产能 6161吨,产能利用率 77.74%,在建产能9600吨,该业务附加值较高, 总体预计 2024年公司含氟化学品业绩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公司电容器化学品承压,预计 2024年恢复增长。 公司电容器化学品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近年来该业务业绩总体增长, 由 2018年的 5.63亿元增长到 2022年的 6.97亿元。 2023年,公司电容器化学品营收 6.29亿元,同比下降 9.77%,降幅环比 2023年上半年收窄, 同比下降主要系终端消费需求不及预期,传统电容器化学品销售同比下滑。 同时,公司大力研发新产品, 抓住电容器在光伏、新能源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机遇,公司该业务在新兴市场领域产品销售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总体预计 2024年公司电容器化学品有望恢复 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回落,预计 2024年总体稳中有升。 2023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28.94%,同比回落 3.10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为 26.09%,环比第三季度回落 2.18个百分点。公司分业务毛利率显示:电池化学品 16.11%,同比回落 10.0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显著加剧;有机氟化学品 69.91%,同比提升 4.62个百分点; 电容器化学品为 39.64%;半导体化学品为 26.94%。公司有机氟化学品附加值高,考虑锂电池化学品价格走势及行业竞争格局,且公司锂电池化学品营收占比较高,预计 2024年公司盈利能力总体有望稳中略升。 回购彰显公司信心。 基于未来发展信心, 2022年 10月公司公布了回购公司股份方案: 拟用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 用于实施股权激励及/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金额总额不低于 1亿元且不超过 2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 55元/股。 截止 2023年 10月 19日:公司回购股份 253.98万股,成交金额 10030.06万元。 维持公司“增持” 投资评级。 预测公司 2024-2025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1.65元与 2.17元,按 4月 3日 34.71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21.04倍与 16.02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 产业链价格大幅波动; 汇率大幅波动。
鹏辉能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13 33.83 -- -- 36.53 7.98%
36.53 7.98%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公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公司二季度业绩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3.75亿元,同比增长7.62%;营业利润2.99亿元,同比增长10.12%;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增长3.05%;扣非后净利润2.35亿元,同比下降5.4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8680万元,同比增长171.92%;基本每股收益4.7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79%;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元(含税)。其中,公司第二季度营收18.79亿元,环比下降24.69%;净利润6882万元,环比下降62.28%,二季度业绩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1591万元,其中政府补助1858万元;公司计提信用减值及资产减值8951万元,其中存货减值4504万元。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一次电池(铁锂电池、锂锰电池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储能、新能源汽车、消费数码等。 储能行业出货持续高增长。在全球“双碳”目标指引下,以及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储能逐渐由政策强配步入市场化推动的发展阶段。我国地方出台了储能相关政策,叠加各地峰谷电价差持续拉大,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峰谷价差较大,工商业储能预计将进一步发展,同时锂电池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总体承压且跌幅明显,储能项目经济性逐步优化。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锂电池储能出货120GWh,同比增长170.8%;2023年上半年出货87GWh,同比增长67%,总体预计储能电池将成为锂电池领域增长最快细分领域,行业出货仍将高增长。 公司锂电池业绩持续增长,预计2023年将持续受益于储能市场增长。目前,公司锂电池产品包括钴酸锂系列、磷酸铁锂系列、三元材料和多元复合系列产品。2015年以来,公司锂离子电池营收持续高增长,营收占比总体在90%以上,2015年营收7.84亿元,2022年增至84.74亿元,期间CAGR为40.51%,其中2022年同比增长62.09%,营收占比93.46%。2023年上半年,公司锂电池实现营收40.76亿元,同比增长8.19%,主要系储能业务持续高增长、消费电池稳定增长,但动力电池同比下滑。2023年上半年,公司储能业务在公司收入中的占比大幅提升至64%,较2022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公司在大型储能电池方面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家储电池即使受去库存和需求阶段放缓影响,同比也实现增长。为加大海外储能市场开拓力度,公司在欧洲、北美和日本设立办事处;针对非洲储能市场,与虎头公司强强合作。公司持续加强产品开发,推出了容量320Ah、314Ah的电力储能电芯,新推出72Ah的户用储能电芯;工商业储能系统方面,推出GreatOne户外储能柜、GreatCom储能集装箱和GreatE智慧云平台等系列产品,并已将液冷系统技术用于工商用户侧10兆瓦时级储能项目。钠离子电池方面,公司层状氧化物体系钠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50Wh/Kg、循环寿命3000周以上,聚阴离子体系循环寿命手表6000周以上,成为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公司持续研发投入为储能业务拓展奠定了基础。 关注公司产能建设及市场拓展进展。公司在广州、珠海、柳州等布局了九个现代化生产基地,截止2023年6月底:公司锂电池年化产能40.44亿Ah,产能利用率93.40%,在建年化产能37.33亿Ah。在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公司打造智慧储能及动力电池制造基地,项目整体规划产能20GWh,其中一期5.5GW已建成投产、二期5GWh预计2023年下半年投产;在浙江衢州,公司将建设总规划41GWh储能电池项目,项目一期于2023年6月点火投产、二期于7月开工建设;在青岛城阳区,公司总规划36GWh储能电池项目,项目一期预计2023年底开工建设。基于储能行业发展前景,行业内储能投资项目较多且产能逐步释放,预计储能电池细分领域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后续关注公司产能建设进展同时重点关注储能市场拓展进展。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预计2023年总体稳中有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18.84%,同比提升1.1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7.36%,环比回落2.6个百分点。主营产品毛利率显示:锂电池2023年上半年毛利率为18.19%,同比提升1.55个百分点。 结合原材料价格走势,公司在储能领域行业地位,总体预计2023年公司盈利能力稳中有升。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56元与2.35元,按9月8日33.15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分别为21.19倍与14.09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储能市场出货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璞泰来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08 34.05 -- -- 34.17 0.35%
34.17 0.35%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3 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78.06 亿元,同比增长 13.21%;营业利润 16.26 亿元,同比下降 7.01%;归母净利润 13.04 亿元,同比下降 6.55%;扣非后净利润 12.54 亿元,同比下降 5.9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8.33 亿元,同比增长141.20%;基本每股收益 0.65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9.28%。 其中,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41.07 亿元,环比增长 11.02%;归母净利润 6.02 亿元,环比下降 14.18%。2023 年上半年,公司业绩符合预期,净利润下滑主要系产品价格承压和行业竞争加剧,多因素叠加导致产品盈利回落。2023 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 5050 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7155 万元。 公司致力于新能源材料与装备平台。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涂覆隔膜、锂电设备、PVDF 及粘结剂、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等。公司致力于成为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及自动化装备的综合解决方案商与平台型企业,架构方面包括负极材料及石墨化、膜材料与涂覆、自动化装备三大事业部,平台型战略的协同优势进一步显现。 动力和储能电池需求持续增长。锂电池需求增长关注动力和储能电池。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687.26 万辆,同比增长 95.96%,占比25.60%;2023 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374.49 万辆,同比增长 44.48%,合计占比 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2 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545.22GWh,同比大幅增长 148.19%,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其中全年出口 68.08GWh,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占比12.49%。2023 年 1-6 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284.44GWh,同比增长 32.93%;上半年累计出口 56.27GWh,出口占比提升至 19.78%。 2023 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 860 万辆,同比增长 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另外,伴随双碳政策进一步落实、储能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全球及我国储能锂电池需求高增长。高工锂电(GGII)统计显示:2022 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120GWh,同比增长;2023 年上半年出货 87GWh,同比增长 67%。 关键材料需求将受益于动力和储能电池增长。伴随动力电池和储能锂电池需求增长,锂电池正负极、隔膜等上游关键材料需求将受益。楷体 根据 GGII 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锂电池隔膜出货 124 亿㎡,同比增长 58.97%;我国负极材料出货 137 万吨,同比增长 90.28%,其中:人造石墨出货 115.1 万吨,出货占比 84.01%。2023 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隔膜出货 72 亿㎡,同比增长 24%;负极材料出货 72万吨,同比增长 18%,其中:人造石墨出货 62 万吨,出货占比提升至 86.11%,主要系人造石墨成本下降,其性价比提升。总体预计锂电关键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中负极材料发展方向包括石墨化一体化生产、人造石墨仍将是主流,行业去产能预计将维持一段时间,降本增效为行业重点方向,如高工锂电显示:负极材料价格较 2022 年底下滑超过 30%。轻薄化和涂覆仍将是锂电池隔膜发展重点,且隔膜行业需长期研发投入和持续创新。 公司负极材料量增收入略降,预计 2023 年出货将持续增长。目前,负极材料是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2015 年营收 5.24 亿元,2022年大幅增至 76.49 亿元,2022 年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49.47%,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产品销量增长。2023 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 6.82 万吨,同比增长 24%,主要为公司在国内动力和储能大客户拓展上继续取得突破;对应负极材料主营收入 30.94 亿元,同比下降 3.44%,主要系行业产能释放导致价格下降;石墨化加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04 亿元(含内部销售),同比保持基本稳定。公司负极材料新产品开发持续保持优势,硅碳负极新品取得国内外重要客户认证,正积极进行产能建设布局;下一代高性价比快充和高容量石墨负极新产品进展顺利,进入重点客户量产导入阶段。产能方面,瑞典紫宸的布局有助于公司锁定欧洲客户未来增量订单,四川紫宸建设持续引入新设备和技术改进,预计将于 2023 年第四季度逐步释放产能。总体预计公司负极材料出货仍将高于行业增速。 公司膜材料及涂覆事业部协同发展,预计 2023 年隔膜业绩仍将增长。公司率先实现了隔膜基膜、涂覆加工、涂覆材料、粘结剂和锂电设备一体化协同发展,具备显著的产业链协同优势。2015 年,公司涂覆隔膜营收 7656 万元,2022 年大幅增至 36.86 亿元,营收占比由 2015 年的 8.30%提升至 2022 的 23.84%。2023 年上半年,公司涂覆隔膜及加工量出货 21.51 亿㎡,同比增长 24.41%,占同期国内湿法隔膜出货量的 41.36%;对应收入 18.38 亿元,同比增长 16.4%。铝塑包装膜业务实现收入 0.83 亿元;PVDF 产品销量3022 吨,同比增长 43.8%,对应收入 5.48 亿元(含内部销售)。公司在隔膜基膜、涂覆加工、涂覆材料、涂覆设备、PVDF 和粘结剂领域的协同优势显著,为下游客户提供良好的成本改善方案,如2023 年上半年公司基膜销量 8148 万㎡,同比增长 50.1%;公司自主开发的液态勃姆石合成效率及单线产能大幅提升,实现良好的成本控制;公司实现最薄 5um 锂电隔膜的高速、宽幅自动化生产,单线产能和成本优势显著。复合集流体一期建设年产 1.6 万吨复合铜箔产能,预计 2024 年逐步建成并分阶段形成产能,公司复合铜箔获得下游头部消费电子高度认可,已完成产品导入并获得小批量订单,并加速向动力电池客户认证。考虑公司隔膜事业部协同优势以及在湿法隔膜领域的行业地位,预计 2023 年业绩将持续增长。楷体 公司锂电设备业绩高增长,在手订单充裕。2023 年上半年,公司锂电设备实现营收逾(含内部销售)20 亿元,较同期实现翻倍增长。 受益在储能领域和海外动力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前段设备订单承接金额仍稳步增长;中后段设备方面,新型叠片机、模切机等进入海外客户供应链。同时,公司正负极设备、光伏设备进入设计与验证阶段。截止 2023 年 6 月底,公司尚未履行的在手订单金额逾 40 亿元(含税)。 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进展。2022 年 7 月,公司公布 2022 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发行股票不超过 2.09 亿股,发行对象不超过35 名特定对象;拟募集资金不超过 85 亿元,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年产 10 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建设项目、年产 9.6亿㎡基膜涂覆一体化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负极和涂覆隔膜一体化项目均位于四川省邛崃市,四川已成为国内新能源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且当地水电清洁能源丰富,能源价格具有相对优势。2022 年 11 月 11 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获得证监会批复,后续重点关注发行进展。 公司盈利能力承压,预计下半年仍承压。2023 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30.81%,同比回落 6.64 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显著加剧;2023 年第二季度为 27.67%,环比第一季度回落 6.63 个百分点,创近年来单季度新低。考虑负极材料总体仍处于去产能阶段,隔膜领域行业竞争加剧,总体预计公司盈利能力仍将承压。 关注公司回购进展。2023 年 6 月,公司公布回购公司股份方案:拟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及/或股权激励,回购股份资金总额不低于 2 亿元(含)且不超过 3亿元(含)。截止 7 月 31 日,公司尚未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3-2024 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1.54 元与 2.10 元,按 9 月 5 日 33.76 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21.87 倍与 16.11 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
湖南裕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05 41.30 -- -- 41.59 0.70%
41.59 0.70%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31.79亿元,同比增长64.49%;营业利润14.78亿元,同比下降25.70%;净利润12.38亿元,同比下降24.15%;扣非后净利润12.19亿元,同比下降26.5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28亿元,同比增长89.30%;基本每股收益1.78元,公司业绩符合预期。其中,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100.03亿元,环比下降24.08%;净利润9.57亿元,环比增长240.52%。2023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952万元,其中政府补助2495万元。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发展广阔,目前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LFP 需求受益于行业增长,LFP 市场占比提升且行业竞争加剧。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687.26万辆,同比增长95.96%,占比25.60%; 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374.49万辆,同比增长44.48%,合计占比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545.22GWh,同比大幅增长148.19%,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其中全年出口68.08GWh ,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占比12.49%。2023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284.44GWh,同比增长32.93%;上半年累计出口56.27GWh,出口占比提升至19.78%。 2023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860万辆,同比增长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电池上游正极材料需求增加。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190万吨,同比增长68.14%;2023年上半年出货115万吨,同比增长50%,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占比提升至66%、三元材料占比则下降至26%。鉴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发展预期,近年锂电产业链细分领域大幅扩产,扩张的产能在2023年以来有序释放,多因素导致LFP 和三元正极材料行业价格下降且竞争加剧。 公司LFP 业绩出货持续高增长,预计2023年出货将增长。2019年以来,公司主营产品磷酸铁锂出货量持续增长,由2019年的1.25万吨0增22至年2的32.39万吨,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95.55%;伴随主营产品销量增长,公司磷酸铁锂收入大幅增长,由2019年的5.57亿元增至2022年的426.67亿元,期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324.68%,显著高于销量复合增长率,主要是伴随需求高增长,LFP供需总体紧平衡,特别是2021-2022年LFP 在动力电池中的装机占比显著提升,导致行业价格大幅上涨;LFP 在公司营收中占比总体持续提升,2022年占比99.71%。2023年上半年,公司磷酸铁锂出货21.6万吨,同比增长89.36%,显著高于行业增速;对应营收230.51亿元,同比增长64.42%,营收占比99.45%;营收增速低于出货增速,主要系LFP 行业等锂电产业链前期大幅扩产,且扩张产能2023年以来有序释放,同时叠加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行和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多因素作用下导致LFP 等产品价格总体在2023年以来显著承压,预计下半年及2024年仍将处于去产能阶段。同时,预计公司LFP 出货仍将保持较高增速,主要基于:一是我国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出货仍将增长,且我国动力电池出口占比持续提升,从而带动电池上游LFP 正极材料需求增加。其次,电池和LFP行业技术进步及政策变动导致LFP 在动力电池领域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同时储能电池需求增速将高于动力电池增长,如高工锂电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87GWH,同比增长67%,而储能锂电池正极材料以LFP 为主。第三,公司在LFP 领域具备行业地位。根据GGII 统计显示:2020年、2021年和 2022年,公司在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25%、25%和29%,均位列第一。第四,公司产品性能突出且客户优质。 公司产品品质质量稳定可靠,市场认可度高。公司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建立了长期稳定业务合作。2020年12月,公司增资扩股引入宁德时代、比亚迪作为战略投资者,截止2023年中报,二者持股占比分别为7.90%和3.95%。 关注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进展。2023年8月,公司公布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拟向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113587960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5亿元,拟用于年产32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年产7.5万吨超长循环磷酸铁锂项目等4个项目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回落,预计2023年全年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9.63%,同比回落9.1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5.37%,环比一季度提升10.1个百分点。主营产品盈利显示:磷酸铁锂为9.50%,环比2022年底回落2.97个百分点,主要系产能释放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且行业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展望下半年,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仍承压,正极材料行业竞争加剧,总体预计2023年盈利将承压。 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2.83元与3.54元,按9月1日41.12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 分别为14.54倍与11.62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项目建设进度及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厦钨新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04 41.23 -- -- 44.37 7.62%
44.49 7.91%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81.21亿元,同比下降44.25%;营业利润2.76亿元,同比下降53.06%;净利润2.55亿元,同比下降53.67%;扣非后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50.6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0.90亿元,同比增长707.58%; 基本每股收益0.61元,公司业绩短期显著承压,业绩下滑一方面各主营产品销量下滑,其次钴酸锂、三元材料行业价格总体承压。 其中,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45.35亿元,环比增长26.46%;净利润1.39亿元,环比增长20.35%。2023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756万元,其中政府补助3290万元。公司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钴酸锂、三元材料和氢能材料,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3C 消费电子、储能等领域。 消费数码类需求有望边际改善。钴酸锂正极材料下游主要为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3C 消费类电子,受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影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仍下滑,结合IDC 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12.06亿部,同比下滑11.02%;2023年上半年出货5.34亿部,同比下降11.03%,且连续6个季度同比下降。ICD 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11.7亿部,同比下降约3%;但2024年市场将复苏,预计同比增长6%。 三元材料需求受益于动力和储能锂电池增长,行业竞争加剧。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687.26万辆,同比增长95.96%,占比25.60%; 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374.49万辆,同比增长44.48%,合计占比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545.22GWh,同比增长148.19%,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其中全年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占比12.49%。2023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284.44GWh,同比增长32.93%;上半年累计出口占比提升至19.78%,其中三元电池合计占比70.07%、磷酸铁锂合计占比29.59%。2023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860万辆,同比增长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电池上游正极材将料增需加求。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190万吨,同比增长68.14%;2023年上半年出货115万吨,同比增长50%,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占比提升至66%、三元材料占比下降至26%。近年锂电产业链细分领域大幅扩产,扩张的产能2023年以来有序释放,叠加三元材料占比下降,多因素导致三元材料行业价格下降且竞争加剧。 公司各主营产品销量显著下滑,下半年业绩总体仍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业绩显著承压,主要系公司下游主要客户需求量下降,导致公司各主营产品销量下滑,具体而言:公司产品合计销量28545.72吨,其中钴酸锂销量14156.89吨,同比下降24.18%,但公司钴酸锂市场份额超过45%,稳居行业龙头;三元材料销量12626.64吨,同比下降41.27%;贮氢合金销量1729.70吨,同比下降7.29%。结合细分领域行业需求及竞争态势,总体预计公司各主营产品下半年业绩仍承压,其中钴酸锂产品有望边际改善。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维持在2.7%左右,2022年研发投入7.57亿元,占比2.63%;2023年上半年投入2.22亿元,占比2.73%。三元材料领域,公司Ni7系4.45V 材料通过掺杂包覆进一步提升产品容量、Ni9系三元超高镍通过多家电池客户测试并进入到海外车厂体系认证,已实现百吨级交付;钴酸锂逐步解决了4.53V 以上的技术难点;第三代车载贮氢合金已完成量试导入,实现批量生产,AB2系列固态储氢材料技术初步实现突破,未来在氢能领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持续研发投入为公司长期业绩提供了保障。 公司海外积极布局。2023年5月,公司下属子公司欧洲厦钨新能与 Orano CAM 和 Orano PCAM 分别签署了合资协议,拟在法国共同出资设立电池正极材料合资公司和前驱体合资公司,两家合资公司初始注册资本均为 2,000万欧元,其中电池正极材料合资公司由欧洲厦钨新能出资 51%、Orano CAM 出资 49%,前驱体合资公司由欧洲厦钨新能出资 49%、Orano PCAM 出资 51%。 Orano CAM 和 Orano PCAM 是 Orano 集团的下属公司,拥有电池回收技术,该集团是法国一家专注于核能行业和低碳可再生能源的上市公司,已有 50多年的历史。此次合作符合公司发展战略,有助于加快海外市场开拓。 公司盈利能力回落,预计2023年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7.65%,同比回落1.1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毛利率为7.88%,环比一季度提升0.52个百分点。公司产品毛利率总体回落,主要系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行业议价能力总体相对较弱。展望2023年,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承压,正极材料行业竞争加剧,结合公司行业地位,总体预计2023年盈利将承压。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54和2.44元,按8月31日40.66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 分别为26.34倍与16.65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增持”投资评级。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项目建设进度及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8-31 50.76 -- -- 50.26 -0.99%
50.26 -0.99%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3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229.76亿元,同比增长 53.93%;营业利润 27.21亿元,同比增长 125.12%;净利润 21.51亿元,同比增长 58.27%;扣非后净利润 12.56亿元,同比增长 5.2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33.0亿元,同比增长 82.39%;基本每股收益 1.05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6.80%,业绩符合预期。其中,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117.90亿元,环比增长 5.41%;净利润 10.11亿元,环比下降 11.27%。2023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 8.95亿元,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 10.83亿元。目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和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全球新能源汽车高增长,我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场占比提升。根据Clean Technica 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售 1007.53万辆,同比增长 54.6%,占比由 2021年的 9%提升至 2022年的14%。2023年 1-6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合计销售 581.88万辆,同比增长 40.14%。SNE Research 统计显示:2022,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 517.9GWh,同比增长 71.8%,Top10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入围 6家企业,6家入围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占比提升12.1个百分点至 60.4%;2023年 1-6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304.3GWh,同比增长 50.0%,Top10中中国企业入围 6家,6家中国企业市场占比 65.9%,较 2022年同期提升 6.0个百分点。总体预计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SNEResearch 预计全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 749GWh,同比增长 44.5%。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增长,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出口占比提升。 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687.26万辆,同比增长 95.96%,占比 25.60%; 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374.49万辆,同比增长44.48%,合计占比 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545.22GWh,同比大幅增长 148.19%,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其中全年出口 68.08GWh,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占比12.49023%。年21-6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284.44GWh,同比增长 32.93%;上半年累计出口 56.27GWh,出口占比提升至 19.78%,其中三元电池合计占比 70.07%、磷酸铁锂合计占比 29.59%。2023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 860万辆,同比增长 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动力电池优势企业将受益。 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高增长,46系列助力公司动力电池业绩长期释放。公司动力电池技术体系包括三元和磷酸铁锂,主要产品包括 46系列大圆柱、方形铁锂、方形三元、大型软包三元电池等。2023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 12.65GWh,同比增长 79.46%;对应营收 121.19亿元,同比增长 71.92%,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52.75%。 预计下半年及长期公司动力电池业绩将持续增长,主要基于:一是全球及我国动力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二是公司 46系列大圆柱电池商业化进展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大圆柱电池在安全性和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已得到更多主流车企认可。公司获得了海外一流车企的重要订单后,相继在国内外更多车企实现定点,现已取得 5年客户意向性订单合计约 472.31GWh。产能方面,公司近期完成了 100万颗 46系列三元电池下线,预计 2023年内完成 20GWh 产能落成,并规划了沈阳、成都、匈牙利等超 50GWh 建设安排。三是公司动力电池行业地位提升。SNE Research 和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以 6.6GWh 位居全球动力电池装机第八名,市场占比 2.2%;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位列我国第四名,市场占比 4.35%。 公司储能电池显著放量,预计全年高增长。公司储能电池产品包括大铁锂、方形铁锂、圆柱铁锂电池,涵盖电芯、模组、系统到 BMS等全方面产品及解决方案。2023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8.98GWh,同比增长 102.30%;对应营收 70.71亿元,同比增长120.17%,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30.78%。在全球“双碳”目标指引下,以及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储能逐渐由政策强配步入市场化推动的发展阶段,根据 SMM 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 87.0GWh,同比增长 122%。根据 InfoLink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三。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公司发布了 LF560K 储能产品,该产品采用超大容量(单体电芯容量560AH)的 CTT 电芯方案,循环次数超 12000次,目前已获取 5年内的意向性客户需求超过 140GWh,同时公司规划的行业首个单体规模最大的 60GWh 超级工厂已正式启动建设。结合行业发展潜力及公司储能领域行业地位,预计全年储能电池将高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预计 2023年总体将改善。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15.93%,同比提升 0.97个百分点,主要系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承压;第二季度毛利为 15.07%,环比一季度回落1.76个百分点。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显示:动力电池毛利率为14.11%,同比提升 0.36个百分点;储能电池为 15.63%,同比提升14.70个百分点;消费电池为 21.30%,同比回落 4.44个百分点。 考虑 2023年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将承压,预计公司全年盈利能力将改善。 关注重大合同及海外项目落地进展。2023年 6月,公司相继签署供货协议:一是 6月 14日与 Powin 签订了采购协议:亿维动力根 据约定向 Powin 生产和交付 10GWh 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二是 6月15日与 ABS 签订了主采协议:公司根据预定预计向 ABS 生产和交付 13.389GWh 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同时,2023年 5月以来,公司相继公布拟在海外购买土地用于动力电池生产:一是与匈牙利Debrecen 政府的子公司签订意向书,向卖方购买其位于德布勒森西北工业区的土地,用于生产圆柱形动力电池;二是孙公司在马来西亚签订购地协议暨投资建设圆柱锂电池制造项目;三是公司与EA 集团拟在泰国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建设至少 6GWh 的电池生产基地。后续重点关注供货进展,以及海外扩产项目进展,供货协议显示公司产品得到客户认可,正加速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 股份回购显示公司发展信心。8月 24日,公司公布股份回购方案: 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部分社会公众股份,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 1.5亿元且不超过 3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85.31元/股,回购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如未在股份回购完成后的 36个月内使用完毕,尚未使用的已回购股份将予以注销,此次股份回购彰显公司管理层对公司内在价值的认同和发展前景的信心。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2.42元与 3.48元,按 8月 29日 50.76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20.94倍与 14.58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恩捷股份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3-08-30 67.48 -- -- 68.57 1.62%
72.03 6.74%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3 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55.68 亿元,同比下降 3.27%;营业利润 16.79 亿元,同比下降 31.80%;净利润14.05 亿元,同比下降 30.45%;扣非后净利润 13.44 亿元,同比下降 30.7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12.71 亿元,同比增长129.86%;基本每股收益 1.55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7.60%,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2.05 元(含税)。其中,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30.0 亿元,环比增长 16.80%;净利润 7.55亿元,环比增长 16.36%。2023 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 6075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6422 万元。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可分为三类:一是膜类产品,包括锂电池隔膜(基膜和涂布膜)、BOPP 膜(烟膜和平膜);二是包装印刷产品,主要包括烟标和无菌包装;三是纸制品包装,包括特种纸等。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带动隔膜出货增加。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687.26 万辆,同比增长 95.96%,占比25.60%;2023 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374.49 万辆,同比增长 44.48%,合计占比 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2 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545.22GWh,同比大幅增长 148.19%,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其中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占比 12.49%。2023 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284.44GWh,同比增长 32.93%,出口占比提升至 19.78%。2023 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 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 860 万辆,同比增长 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储能电池需求增速提升,二者叠加带动锂电池隔膜需求增长。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锂电池隔膜出货 124亿㎡,同比增长58.97%;2023 年上半年出货 72 亿㎡,同比增长 24%。 公司锂电池隔膜业绩短期承压,预计 2023 年出货仍将增长。2018年以来,公司膜类产品营收持续高增长,由 2018 年的 19.23 亿元大幅增至 2022 年的 112.50 亿元,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则由 2018 年的 78.25%大幅提升至 2022 年的 89.35%,近年高增长及占比提升主要源自锂电池隔膜销量增长带动收入增长,其中 2022 年上海恩捷营收 109.96 亿元。2023 年上半年,公司膜类产品营收 49.58 亿元,同比下降 5.28%,占比 89.03%维持高位。预计 2023 年锂电池楷体 隔膜出货仍将增长,主要基于:一是伴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出货增长,锂电关键材料隔膜出货将增长;二是公司锂电池隔膜行业地位显著,湿法隔膜稳居全球龙头,产品下游涵盖动力、储能和消费领域;三是隔膜生产基地全球化布局,公司国内生产基地包括上海、无锡、珠海、常州、厦门等,并在匈牙利建设首个外海生产基地;四是隔膜行业发展需要长期技术投入,其发展趋势包括涂覆膜占比提升、锂电池隔膜轻薄化等,而涂覆技术和轻薄化等需要长期技术投入,公司 2022 年研发投入 2.07 亿元,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7.20%。 公司无菌包装业务营收持续增长。近年来,公司无菌包装业绩持续增长,其中 2022 年实现营收 6.20 亿元,同比增长 7.22%,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4.92%。2023 年上半年,公司无菌包装营收 3.61 亿元,同比增长 39.07%,占比提升至 6.48%。公司是国内少数同时能生产辊式无菌包、预制型无菌包和屋顶包的企业之一,国内知名大型乳企及饮料生产加工企业均是红创包装的主要客户,如伊利、蒙牛、光明乳业、新希望乳业、达利、东鹏、完达山等,产品质量及服务获一致认可,总体预计全年业绩持续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承压,预计 2023 年下半年仍承压。2023 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43.51%,同比回落 6.51 个百分点;第二季度毛利率为 41.35%,环比第一季度回落 4.68 个百分点。2023 上半年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显示:膜类产品为 44.97%,同比回落 13.57 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加剧。结合锂电产业细分领域产能总体过剩,隔膜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预计下半年公司盈利仍将承压。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3-2024 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3.65 元与 4.77 元,按 8 月 28 日 67.73 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8.54 倍与 14.20 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
当升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8-25 43.70 -- -- 45.49 4.10%
45.49 4.10%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84.02亿元,同比下降7.80%;营业利润11.22亿元,同比增长4.12%;净利润9.25亿元,同比增长1.46%;扣非后净利润10.65亿元,同比增长9.2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4.60亿元,同比增长2270%;基本每股收益1.83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74%,公司业绩符合预期。其中,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37.10亿元,环比下降20.93%;净利润4.95亿元,环比增长14.94%。2023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1.39亿元,其中政府补助2677万元、远期结汇及公允价值变动-2.02亿元。目前,公司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主要研发、生产与销售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和多元前驱体等材料。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带动材料需求增加。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687.26万辆,同比增长95.96%,占比25.60%;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374.49万辆,同比增长44.48%,合计占比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545.22GWh,同比大幅增长148.19%,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其中全年出口68.08GWh,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占比12.49%。2023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284.44GWh,同比增长32.93%;上半年累计出口56.27GWh,出口占比提升至19.78%,其中三元电池合计占比70.07%、磷酸铁锂合计占比29.59%。2023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860万辆,同比增长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电池上游正极材料需求增加。 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190万吨,同比增长68.14%;2023年上半年出货115万吨,同比增长50%,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占比提升至66%、三元材料占比下降至26%。 公司锂电材料业绩短期承压,预计2023年出货量将持续增长。 2014-2018年,公司锂电材料及其他业务营收增速总体持续提升,2019年营收下降主要系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致行业价格下降;2020年以来,锂电材料相关营收增速持续提升,且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均维持在94%以上。2023上半年,公司锂电材料业务实现营收83.32亿元,同比下滑7.58%,结合正极材料价格走势及行业竞争格局,预计上半年销量有所增加但价格下滑。具体至细分产品:多元材料营收76.66亿元,同比下降5.70%;钴酸锂营收3.18亿元,同比下降27.21%。预计公司出货将持续增长,主要基于:一是公司产品广泛用于电动汽车、储能和数码等领域,已牢固占据全球顶尖的高镍多元材料供应链,如公司在超高镍NCM/NCA、NCMA等持续取得突破,Ni90、Ni93等多元材料配套用于国际著名电池厂商。二是公司多款高能量、高安全、长寿命磷酸(锰)铁锂材料产品在动力机储能领域已完成开发开发导入,并实现批量供货。三是积极布局的下一代电池材料及相关产品,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已实现批量出货,新型富锂锰基产品客户测试进展良好。 公司盈利能力基本持平,预计2023年总体稳定。2023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17.58%,同比回落0.17个百分点;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9.03,环比第一季度提升2.6个百分点。2023上半年公司分产品毛利率显示:多元材料为18.08%,同比回落0.34个百分点;钴酸锂为7.91%,同比回落5.13个百分点。结合正极材料及上游原材料价格走势,总体预计正极材料价格仍将承压,同时考虑公司三元材料行业地位及营收占比提升,预计2023年公司盈利能力总体稳定。 关注欧洲项目建设进展。公司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总规划50万吨,其中多元材料20万吨、磷酸(锰)铁锂30万吨,将分期建设。2023年7月28日,公司与FMG(芬兰矿业集团)和FBC(芬兰电池化学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协议,拟设立合资公司负责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项目的建设及运营,一期项目拟在芬兰规划建成年产6万吨欧洲新材料产业基地,总投资计划7.74亿欧元,建设周期34个月,生产线按照NCM811/NCA的要求设计,同时具备生产NCM523、NCM622多元材料的能力。项目建设有助于抢占欧洲等海外市场机遇,深入融入欧洲电动汽车产业链。 公司管理层增持公司股票。2023年7月,公司公布2023年管理层与核心骨干股权增城计划完成购买的公告:公司增持计划已通过““云南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云南信托-与奋斗者同行当升科技员工持股四期管理服务信托”完成,合计买入公司股票1814474股,成交均价49.59元/股,成交金额8998万元,锁定期为12个月。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3.98元与5.08元,按8月23日43.72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分别为10.98倍与8.60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增持”投资评级。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
新宙邦 基础化工业 2023-08-23 48.13 -- -- 50.60 5.13%
50.60 5.13%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3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34.33亿元,同比下降 31.21%;营业利润 5.90亿元,同比下降 51.24%;净利润 5.17亿元,同比下降 48.52%;扣非后净利润 4.79亿元,同比下降 51.7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16.06亿元,同比增长72.18%;基本每股收益 0.69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6.02%,公司业绩短期承压。其中,公司第二季度营收 17.86亿元,环比增长 8.42%;净利润 2.71亿元,环比增长 10.46%。2023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合计 3781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3306万元。公司主营电子化学品,现已形成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电容器化学品、有机氟化学品和半导体化学品四大主营产品协同发展格局。 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业绩短期承压,预计 2023年下半年仍承压。 2015年以来,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业绩持续增长,且 2016以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超过 50%。2022年,公司锂离子电池化学品营收 16.5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3.44%,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76.63%,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增长带动产品销量增加,以及行业价格总体高位。2023年上半年,公司锂电池化学品产能 136704吨,在建产能 622950吨,产量 84078吨,销量同比略有增长;对应营收 21.96亿元,同比下降 43.64%,营收占比回落至 63.96%,营收下降主要系电解液及上游原材料产能迅速扩大且产能释放,叠加电池下游库存较高且需求增速回落,多因素共振导致电解液价格大幅下滑,百川盈孚统计显示:8月 20日电解液价格为 3.10万元/吨,较 2023年初的 5.60万元/吨下降 44.64%。总体预计 2023年公司锂电池化学品业绩销量将增长,但业绩总体仍承压,主要逻辑包括:一是上游原材料及电解液价格总体仍将承压,且较 2022年均价预计将显著回落,如 2023年上半年公司电池化学品产能利用率为 61.50%。 二是公司掌握电解液及相关材料的核心生产技术,积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能布局。截止 2023年 6月,公司电池化学品已在全球 9个生产基地实现交付,其中国内 8个、欧洲 1个,全球布局有助于增强客户粘性,且公司已初步完成在溶剂和添加剂等方面的产业链布局,确保原材料自供的同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三是电解液行业需求总体仍增长。根据 GGII 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电解液需求 84万吨,同比增长 68%;2023年上半年出货 47万吨,同比增长 44%,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增长。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374.49万辆,同比增长 44.48%,合计占比 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楷体 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 1-6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284.44GWh,同比增长 32.93%;上半年累计出口 56.27GWh,出口占比提升至 19.78%。2023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860万辆,同比增长 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电池上游材料企业将受益。 公司有机氟化学品持续增长,预计 2023年高景气持续。2018年以来,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业绩持续高增长,2018-2022年年均营收合增长率为 31.88%;其中 2022年营收 11.74亿元,同比增长 69.37%,营收占比12.15%。2023年上半年,公司有机氟化学品实现营收7.47亿元,同比增长 38.46%,营收占比提升至 21.77%。近年来,新能源、半导体及 5G 产业快速发展,海内外对高端含氟材料国产替代需求增长,环保趋严下新型环保产品需求旺盛。而含氟精细化学品具备一定的技术壁垒,且产品验证周期长。公司经过十余年持续投入,与客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伴随产品种类持续完善,该业务业绩持续释放,其中含氟聚合物改性单体、环保型含氟表面活性剂、半导体与显示用氟溶剂清洗剂、半导体与数据中心含氟冷却液等系列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公司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策略持续完善产品种类,其中二代产品需求旺盛持续高增长,三代产品市场推广初见成效,新项目建设方面三明海斯福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二期)即将投产。截止 2023年 6,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产能利用率 89.19%,在建产能 2.2万吨,该业务附加值较高,总体预计 2023年公司含氟化学品持续高景气。 公司电容器化学品承压,预计 2023年下半年边际改善。公司电容器化学品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近年来该业务业绩总体增长,由2018年的 5.63亿元增长到 2022年的 6.97亿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电容器化学品营收 3.04亿元,同比下降 17.04%,主要系居民需求恢复较缓,公司传统电容器化学品销售同比下降。同时,公司积极开发新产品,抓住电容器在光伏、新能源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机遇,电容器化学品新兴产品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总体预计下半年其业绩边际改善。 公司盈利能力回落,预计 2023年总体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30.95%,同比回落 2.98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毛利率为 30.41%,环比一季度回落 1.12个百分点。公司分业务毛利率显示:电池化学品 15.73%,同比回落 14.16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显著加剧;有机氟化学品 72.39%,同比提升 11.04个百分点。公司有机氟化学品附加值高,考虑锂电池化学品价格走势及行业竞争格局,且公司锂电池化学品营收占比较高,预计 2023年公司盈利能力总体承压。 回购彰显公司信心。基于未来发展信心,2022年 10月公司公布了回购公司股份方案: 拟用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实施股权激励及/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 金额总额不低于 1亿元且不超过 2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 55元/股。截止 2023年 7月 31日:公司回楷体 购股份 223.78万股,成交金额 8580.40万元。 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1.61元与 2.18元,按 8月 21日 48.16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29.90倍与 22.12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
尚太科技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3-08-22 56.20 -- -- 55.20 -1.78%
55.20 -1.78%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3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19.67亿元,同比下降 10.52%;营业利润 4.78亿元,同比下降 45.18%;净利润4.05亿元,同比下降 41.53%;扣非后净利润 3.90亿元,同比下降43.1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0.43亿元,同比下降43.12%;基本每股收益 1.56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7.49%。 其中,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10.14亿元,环比增长 6.46%;净利润 1.74亿元,环比下降 24.43%。2023年上半年,公司业绩承压,主要系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盈利能力回落。2023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 1441万元,其中政府补助 1873万元。公司主要产品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下游终端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公司致力于成为“锂电池负极材料技术的领导者”。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增长,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出口占比提升。 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687.26万辆,同比增长 95.96%,占比 25.60%; 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374.49万辆,同比增长44.48%,合计占比 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545.22GWh,同比大幅增长 148.19%,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其中全年出口 68.08GWh,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占比12.49%。2023年 1-6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284.44GWh,同比增长 32.93%;上半年累计出口 56.27GWh,出口占比提升至 19.78%,其中三元电池合计占比 70.07%、磷酸铁锂合计占比 29.59%。2023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 860万辆,同比增长 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动力电池及上游优势锂电关键材料企业将受益。 负极材料行业增长关注动力和储能领域,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占比提升。根据 GGII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 137万吨,同比增长 90.28%;其中人造石墨出货 115.1万吨,出货占比84.01%。2023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 380GWh,同比增长 36%,其中储能电池出货 87GWh,同比增长 67%,主要受益于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增长,储能出货增速已超过动力电池,成为行业企业重点开发的市场。2023年上半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72万吨,同比增长 18%;其中人造石墨出货 62万吨,出货占比提 升至 86.11%,主要系人造石墨成本下降,其性价比提升。结合行业趋势,预计负极材料行业增长将主要来自储能和动力电池领域,其中人造石墨仍是行业主流。值得注意的是,负极材料等锂电产业链供应端经过大幅扩充,负极材料企业 2023-2024年均进入产能释放期,负极材料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且短期难以解决,产能结构性过剩与降本增效成为负极材料行业的主要特点,具体体现:2023年以来,负极行业开工率不高,下游客户库存压力较大导致需求速度提振较慢,行业平均销售价格持续走低,部分企业产品利润空间已经压缩至接近成本线。高工力锂电统计显示:负极材料价格较 2022年底下滑超过 30%。 公司负极材料量增价跌,短期业绩预计仍承压。公司主营产品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近年来负极材料销量持续增长,由 2019年的 1.92万吨增至 2022年的 10.72万吨;对应营收由 2019年的 3.50亿元增至 2022年的 41.98亿元;伴随公司发展模式转变,负极材料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由 2019年的 63.93%提升至 2022年的 87.80%。 2023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销量 5.22万吨,同比增长 4.15%; 对应营收 16.21亿元,同比下滑 17.21%,在公司营收中占比82.43%。公司负极材料销量总体不及预期,主要受下游库存较高影响;负极材料销量增长但营收下滑,主要是负极材料行业产能释放导致行业均价下降。公司负极材料业绩短期总体承压,但出货预计将持续增长,主要基于:一是负极材料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均价总体承压;二是公司重点开发储能电池领域的新客户和新产品,储能电池领域出货占比有所提升;三是公司一体化生产模式特别是石墨化工序自供率位居行业前列,总体具备一定成本优势,公司负极材料销量和单吨盈利水平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四是公司具备客户优势,下游客户包括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国轩高科、欣旺达、瑞浦兰钧等,并参与新产品开发。 公司盈利显著承压,预计下半年仍将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30.24%,同比回落 14.27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显著加剧;2023年第二季度为 25.78%,环比第一季度回落 9.21个百分点,创近年来单季度新低。公司主营产品盈利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销售毛利率为 31.11%,同比回落 15.45个百分点,主要系行业竞争加剧所致。考虑负极材料行业产能释放预期及竞争格局,总体预计下半年公司盈利能力仍将承压。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3.80元与 4.55元,按 8月 18日 55.59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4.62倍与 12.21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竞争加剧; 行业 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
宁德时代 机械行业 2023-07-31 226.98 -- -- 251.33 10.73%
251.33 10.73%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3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1892.46亿元,同比增长 67.52%;营业利润 253.57亿元,同比增长 117.04%;净利润 207.17亿元,同比增长 153.64%;扣非后净利润 175.53亿元,同比增长 148.9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370.70亿元,同比增长 98.42%;基本每股收益 4.7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31%。公司业绩符合预期,净利润增长主要受益于行业增长带动公司动力和储能电池系统销售增长,以及上游材料价格承压导致公司盈利能力提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 31.64亿元,其中政府补助 28.52亿元。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公司,主营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全球新能源汽车高增长,我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场占比提升。根据Cean Technica 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售 1007.53万辆,同比增长 54.6%,占比由 2021年的 9%提升至 2022年的14%。2023年 1-5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合计销售 455.83万辆,同比增长 40.75%。SNE Research 统计显示:2022,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 517.9GWh,同比增长 71.8%,Top10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入围 6家企业,6家入围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占比提升12.1个百分点至 60.4%;2023年 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237.6GWh,同比增长 52.3%,Top10中中国企业入围 6家,6家中国企业市场占比 62.6%,较 2022年同期提升 6.4个百分点;其中宁德时代以 86.2GWh稳居第一,市场占比 36.3%。总体预计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SNE Research 预计全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 749GWh,同比增长 44.5%。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增长,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出口占比提升。 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687.26万辆,同比增长 95.96%,占比 25.60%;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374.49万辆,同比增长44.48%,合计占比 28.29%。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545.22GWh,同比大幅增长 148.19%,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其中全年出口 68.08GWh,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占比12.49%。2023年 1-6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 284.44GWh,同比增长 32.93%;上半年累计出口 56.27GWh,出口占比提升至 19.78%,其中三元电池合计占比 70.07%、磷酸铁锂合计占比 29.59%。2023楷体 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总体预计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预计 860万辆,同比增长 25.1%,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应动力电池优势企业将受益。 公司动力电池业绩持续高增长,预计 2023年仍将高增长。公司主营产品为动力电池系统,近年来该业务营收持续高增长,由 2014年的 7.15亿元增至 2022年的 2365.93亿元,2014-2020年营收占比在 80%左右,2021年以来回落至 72%左右,占比回落主要系公司储能业务持续高增长后其营收占比显著提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营收 1394.18亿元,同比增长 76.16%,营收增速高于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增速,显示其市场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公司电池系统产能 254GWh,在建产能 100GWh,上半年产量154GWh。结合全球及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预判,以及公司动力电池全球行业地位,如 SNE Research 统计显示:公司 2017-2022年连续 6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总体预计 2023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业绩仍将高增长。 公司储能电池持续翻倍增长,预计 2023年占比仍将提升。2020年以来,公司储能电池业绩持续翻倍增长,其中 2022年实现营收449.80亿元,同比增长 230.16%;在公司中的营收占比由 2018年的 0.64%大幅提升至 2022年的 13.69%。2023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营收 279.85亿元,同比增长 119.73%,营收占比 14.79%。 公司 EnerOne、EnerC 产品持续大批量出货,升级产品 EnerOnePus 在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方面持续提升。储能领域,公司 2021、2022年连续 2年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2023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电芯产量排名全球第一。结合公司在储能领域行业地位,预计 2023年公司储能电池业务业绩增速仍将高于其它业务,该业务在公司中的营收占比将提升。 公司盈利如期提升,预计 2023年改善。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21.63%,同比提升 2.96个百分点,主要系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承压,公司动力和储能系统产品盈利提升;2023年第二季度为 21.96%,环比第一季度提升 0.69个百分点。分产品盈利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销售毛利率为 20.35%,同比提升 5.31个百分点;锂电池材料 16.95%,同比回落 3.77个百分点;储能系统 21.32%,同比大幅提升 14.89个百分点,其中动力和储能电池系统盈利提升主要受益于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承压、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预计 2023年公司盈利将改善,主要基于如下三方面:一是公司具备显著的规模优势,且持续推行降本增效和费用管控。二是公司长期注重研发投入,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98.50亿元,同比增长 70.77%,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5.20%;麒麟电池实现量产交付,钠电池宣布首发车型,推进 M3P 电池产业化,发布凝聚态电池、零辅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等新技术。截止2023年 6月底: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拥有 6181项境内专利及 1415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外专利合计 13803项。三是 2023年上游材料价格特别是锂相关产品价格纷纷见顶回落,对下游电池企业总体有利,且结合产能释放预期,总体预计 2023年动力电池上 游材料价格将承压。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 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10.22元与 13.46元,按 7月 26日 226.26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22.19倍与 16.83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动力电池价格下降超预期;海外新能源汽车政策波动。
鹏辉能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05 52.30 -- -- 55.20 5.54%
55.20 5.54%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2年年度报告及 2023年一季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 90.67亿元,同比增长 59.26%;营业利润 6.73亿元,同比增长 261.16%;净利润 6.28亿元,同比增长 244.45%;扣非后净利润 5.67亿元,同比增长341.3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7.21亿元,同比增长251.58%;基本每股收益 1.4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8.80%,全年业绩符合预期。2022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 6155万元,同比增长 34.94%,其中政府补助 3212万元、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2304万元。目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锂离子电池、一次电池(铁锂电池、锂锰电池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储能、新能源汽车、消费数码等。 公司锂电池业绩持续增长,预计 2023年将持续受益于储能市场增长。2015年以来,公司锂离子电池营收持续高增长,营收占比总体在 90%以上,2015年营收 7.84亿元,2022年增至 84.74亿元,期间 CAGR 为 40.51%,其中 2022年同比增长 62.09%,营收占比93.46%。公司锂电池产品包括钴酸锂系列、磷酸铁锂系列、三元材料和多元复合系列产品,按应用领域看:一是储能领域具备一定行业地位。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储能类锂电池合计出货130GWh,同比增长 171%,连续两年实现倍增。公司坚持“聚焦储能、做强储能”,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收入尤其是户储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大幅提升至 54%;储能出货量全球市场排名前五、户用储能出货量排名前二。公司储能客户优势显著,大型储能电池包括阳光电源、南方电网,同时与三峡电能、电工时代、西电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户储电池方面,加速与阳光电源、德业股份、古瑞瓦特等头部客户合作;便携储能开拓了公牛集团等优质客户。二是动力电池实现高速增长,主要配套了上汽通用五菱多款车型,2022年公司稳居我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 Top 10。 三是巩固消费传统优势业务,产品主要用于蓝牙音箱、蓝牙耳机、可穿戴设备、电子烟等领域,总体实现了业绩平稳增长。总之,公司储能产品已获得从电芯到系统的一系列认证,产品广泛出口至欧洲、澳洲、北美等全球主要储能市场,280Ah 大储产品已实现完成循环技术突破,大圆柱产品已批量供货便携式储能同步客户,结合储能行业增长态势及公司行业地位,预计 2023年储能电池将持续是公司业绩增长主要动力。 关注产能建设进展。公司在广州、珠海、柳州等布局了八个现代化 生产基地,占地总面积超过 160万平方米。截止 2022年底:公司锂电池年化产能 36.20亿 Ah,产能利用率 116.93%,在建产能 25.82亿 Ah。在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公司打造智慧储能及动力电池制造基地,项目整体规划产能 20GWh,其中一期 5.5GW 已建成投产、二期 5GWh 预计将于 2023年投产;在浙江衢州,公司将建设年产21GWh 储能电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 70亿元,项目一期 10GWh项目预计于 2023年下半年投产。后续重点关注项目建设进展,以及市场拓展情况。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预计 2023年总体稳中有升。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18.69%,同比提升 2.48个百分点;2023年一季度为19.96%,同比提升 2.65个百分点。主营产品毛利率显示:二次锂电池为 18.04%,同比提升 0.49个百分点。截止 2022年底,公司已获得国家专利 300余项。结合原材料价格走势,公司在细分领域行业地位,总体预计 2023年公司盈利能力稳中有升。 公司 2023年一季度高增长受益于储能业务增长。2023年一季度: 公司实现营收 24.95亿元,同比增长 50.14%;净利润 1.82亿元,同比增长 101.46%;扣非后净利润 1.70亿元,同比增长 100.92%;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1838万元,同比增长 153.77%;基本每股收益 0.42元。收入和利润增长主要受益于公司储能业务增长,其中家用储能与大型储能业务大幅增长。 关注股票发行进展。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发行对象不超过 35名特定对象,发行数量不超过 6919.38万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34亿元,扣除发现费用后用于储能电池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首次给予公司“增持”评级。预测公司 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2.71元与 3.98元,按 4月 28日 52.15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9.23倍与 13.09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储能市场出货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厦钨新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28 46.36 -- -- 72.49 10.91%
52.36 12.94%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2年年度报告及 2023年一季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 2022年业绩符合预期。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 287.71亿元,同比增长 80.55%;净利润 11.21亿元,同比增长 93.66%;扣非后净利润 9.79亿元,同比增长 91.0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5.81亿元,同比下降 533.08%;基本每股收益 4.1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8.25%,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5.0元(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 10股转增 4股,公司全年业绩符合预期。公司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钴酸锂、三元材料和氢能材料,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3C 销售电子、储能等领域。 公司钴酸锂营收总体持续增长,预计 2023年总体承压。2017年以来,公司钴酸锂业务营收总体持续增长,其中 2019年营收同比下滑 8.5%,主要系行业价格大幅下降。2022年,公司钴酸锂实现营收 143.43亿元,同比增长 24.94%,主要为产品价格提升,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49.89%;公司钴酸锂实现销量 3.32万吨,同比下滑26.43%,主要系疫情影响下手机为主的消费终端需求低迷,IDC 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销售 12.06亿部,同比下降 11.02%; 全球 PC 出货 2.92亿台,同比下滑 16.20%。3C 销售总体处于平稳发展期,传统数码需求基本饱和,如考虑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不确定性, IDC 预测 2023年智能手机出货总体不容乐观,预计低于 12亿部;但可穿戴设备、AR/VR、消费级无人机等新兴消费电子发展迅速,为正极材料提供了新的需求增长空间。 公司在钴酸锂领域具备显著行业地位和技术优势,出货量及全球市占率稳居第一,持续推出了高电压钴酸锂产品,2022年针对 4.5V以上钴酸锂能量密度提升需求和快充性能两方面,针对材料性能进行改良,逐步解决了 4.5V 以上钴酸锂材料高温循环恶化的问题并已开始批量供货,未来公司将持续巩固钴酸锂市场龙头地位。结合市场需求及价格走势,总体预计 2023年该产品业绩将承压。 公司三元材料持续高增长,预计 2023年增速承压。公司三元材料业绩持续高增长,2022年实现出货 4.64万吨,同比增长 71.32%,总体保持行业第一梯队地位;对应营收 136.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39.35%,营收占比提升到 47.49%,营收连续两年实现翻倍增长,受益于量价齐升,其中 2022年三元材料价格为 29.43万元/吨,而 2021年为 14.86万元/吨。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出货 480GWh,其中磷酸铁锂动力出货 291GWh,市 场占比 61%;三元动力出货 189GWh,占比 39%。预计 2023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有望超 800GWh,考虑锂电产业链快速扩产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动力正极材料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相继推出了高倍率 Ni3系、高电压型单晶 Ni5系/Ni6系、高电压单晶7系及 Ni8系 NCM 三元材料、Ni9系三元高镍材料等高端产品,在高电压和高功率三元材料等领域处于行业前列。结合行业需求、原材料价格走势及公司行业地位,总体预计 2023年公司三元材料业绩增速将承压。 公司氢能材料量价齐升,市场前景广阔。2022年公司投资 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氢能科技。2022年 12月,氢能科技以非公开协议方式完成厦门钨业有限公司贮氢合金材料业务资产收购。2022年,公司氢能材料实现销售 4024吨,同比增长 3.60%;对应收入 5.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67.09%,显示氢能材料价格提升。氢能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随着制氢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应用领域拓展,固态储氢材料也将受益,其发展趋势为持续提升重量储氢率,目前固态储氢整体处于示范的早期阶段。公司贮氢合金在国内位于领先地位,固态储氢材料也位居行业前列,长期将受益于行业发展。 公司磷酸铁锂等新产品将贡献业绩。2009年以来,公司针对磷酸铁锂低温性能差等痛点进行专项研发。在此基础上,公司于 2021年在四川雅安开展磷酸铁锂产线建设,并计划在 2023年实现项目一期投产,预计 2023年将贡献部分业绩。电池首次充放电后部分锂离子形成 SEI 膜,以及内嵌负极无法脱出造成永久性锂损耗,造成电池容量不可逆下降。为弥补该部分锂离子,通常在正极或负极添加补锂剂,其中正极补锂剂更具应用前景。公司开发了多款正极补锂材料产品,性能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望逐步贡献收入。 积极关注重点项目建设和市场拓展进展。2022年,公司已总体完成海璟基地年产 4万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该项目为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募投项目。同时,后续积极关注如下重点项目建设进展,以及市场拓展情况:一是海璟基地年产 3万吨锂离子电池材料扩产项目和综合车间项目。该项目在海璟基地年产 4万吨基础上,在海璟基地新建设 9#车间(年产能规划 3万吨)项目和综合车间(年产能规划 1.5万吨)项目。二是宁德 7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CD 车间)项目。该项目总投资 24.45亿元,目前正进行土地总承包预算、现场勘地等工作,建成后公司宁德基地年产能将达到 9.5万吨。三是四川雅安磷酸铁锂项目,包括固相法和液相法项目。其中固相法项目已顺利点火,后续将推进客户认证。四是与中色国贸合资设立中色正元。中色正元在安徽铜陵市,其中厦钨新能持股占比43%,拟投资建设年产 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生产线,其中包括 2万吨四氧化三钴、4万吨三元前驱体。五是与盛屯矿业、沧盛投资合资设立福泉厦钨,并于 2023年 1月注册成立,将投资建设年产 4万吨三元前驱体生产线项目。 公司盈利能力 显著回落,预计 2023年总体改善。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8.60%,同比回落 0.95个百分点。分产品毛利率显示: 钴酸锂为 6.69%,同比回落 1.51个百分点;三元材料为 10.21%, 同比回落 2.81个百分点;氢能材料为 11.91%,同比减少 1.19个百分点。公司产品毛利率总体回落,主要系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行业议价能力总体相对较弱。展望 2023年,一方面公司三元材料附加值相对较高,且业绩增速预计将高于钴酸锂;其次考虑上游原材料价格走势,结合公司行业地位,总体预计 2023年盈利水平将改善。 公司 2023年一季度业绩承压。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35.86亿元,调整后同比下降 40.67%;净利润 1.16亿元,同比下降46.17%;扣非后净利润 9842万元,同比下降 33.6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6.77亿元,同比增长 1520.77%,基本每股收益0.38元/股。公司业绩下滑主要受终端消费需求下降影响,同时锂电正极材料产品销量下降,同时叠加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出现一定下滑。 首次给予公司“增持”评级。暂不考虑股本转增影响,预测公司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4.51元与 5.89元,按 4月26日 64.51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4.29倍与 10.95倍。 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项目建设进度及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21 67.12 -- -- 71.30 5.94%
71.11 5.94%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2年年度报告及 2023年一季度业绩预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 363.04亿元,同比增长 114.82%;营业利润 35.12亿元,同比增长 13.60%;净利润 35.09亿元,同比增长 20.76%;扣非后净利润 26.95亿元,同比增长5.8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28.60亿元,同比增长 53.54%; 基本每股收益 1.84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7.46%,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1.60元(含税),全年业绩符合预期。 2022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 8.14亿元,而 2021年为 3.59亿元,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 10.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70.24%; 投资收益 12.42亿元,占利润总额的 35.50%,其中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13.77亿元(主要源自参股公司思摩尔国际),同比下降 17.90%。目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和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锂电池业绩增长受益于动力储能放量,预计 2023年高增长延续。2015年以来,公司锂离子电池营收持续高增长,2017年成为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实现营收 340.5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26.54%,连续两年实现翻倍增长;营收占比持续大幅提升,2022年占比 93.79%。其中,动力和储能电池业务实现营收 276.8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76.63%。动力电池领域,公司产能持续释放,车用领域出货显著增长;在国内率先完成了 46系列等三元高比能大圆柱电池布局,在湖北荆门等规划了产能,并获得成都大运、德国宝马等国内外一流车用客户的定点,且大圆柱快充方面公司已经可以做到 12分钟充满电,同时公司的 BMS 项目通过 ASPICE CL2认证。公司储能领域出货快速增长,出货规模位居行业前列,率先发布领先技术产品 LF560K,该产品采用超大电池 CTT 技术,实现电芯及系统层级成本下降,并策划全球第一个隔墙供应及规模最大60GWh 储能电池工厂;联手林洋能源成立储能电池项目,与美国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签署了供货协议。 行业方面,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 545.9GWh,同比增长148.5%;动力电池企业累计出口 68.1GWh。预计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将超过 800万辆,GGII 预测 2023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有望GWh 超 800,同比增长约 80%。全球各国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加快发展风光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此亟需大规模储能。中国能源研究会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3》,预计保 守场景下,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 97.0GWh,2023-2027年 CAGR 为 49.3%。公司锂电池下游涵盖消费、动力和储能类,产品种类丰富,已形成三元软包、三元方形、三元圆柱,以及铁锂方形的全形态锂电池谱系,并在 46系列大圆柱、560Ah大铁锂电池率先布局。伴随产能有序释放、技术储备及下游客户需求预期,预计 2023年公司锂离子电池业务营收仍将高增长。 公司锂原电池业绩总体增长,预计 2023年稳步增长。公司锂原电池业务业绩总体持续增长,2015年以来仅 2020年同比下滑,2022年实现营收 21.46亿元,同比增长 15.81%;锂原电池营收占比持续下滑,由 2015年的 51.47%大幅下滑至 2022年的 5.91%,主要系锂离子电池业绩高增长。公司锂电池业绩持续增长受益于其行业地位,以及细分市场增长。具体而言:2016年以来,公司锂原电池销售额和出口额连续 7年稳居国内第一,其中锂亚电池和电池电容器产销量在 2022年已得到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Markets andMasrkets 数据显示,2026年全球智能电表市场规模将增至 302亿美元,5年 CAGR 预计 9%;共研网数据显示,预计 2027年我国智能水表市场规模 409亿元,5年 CAGR 预计 21.45%。综合考虑行业地位及下游需求,预计公司锂原电池业绩仍将稳步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回落,预计 2023年总体稳中有升。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16.43%,同比回落 5.14个百分点,主要系营收组成变化,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分产品毛利率显示:锂原电池为 34.73%,同比回落 6.83个百分点;锂离子电池为 15.02%,同比回落 4.0个百分点。公司长期注重研发投入,2022年研发投入22.61亿元,同比增长 63.93%,研发投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6.23%; 发布了 46系列大圆柱电池和 LF560K,以及锂金属二次电池、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和氢能技术。其中超薄锂金属二次电池已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并可实现 3-20Ah 定制化开发,该技术产品可用于小型航拍无人机、中型物流无人机等;固液混合的半固态体系电池可实现 330Wh/Kg 比能量,超过 1000次循环寿命,已完成设计定型并装车验证中。截止 2022年底:公司申请专利 4627件,其中授权专利 3286项,同时公司获得了 4项中国优秀专利奖,3项广东省优秀专利奖。结合公司在锂原电池领域行业地位、动力储能电池持续放量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走势,预计 2023年盈利能力总体稳中有升。 公司 2023年一季度业绩高增长。公司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区间为 10.42-11.47亿元,同比增长100-120%;扣非后净利润为 5.65-6.52亿元,同比增长 30-50%。 业绩变动主要受益于公司新工厂、新产线逐步放量,预计 2023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 60%。 股权激励彰显公司信心。基于未来发展信心,2023年 2月公司公布了第四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激励对象授予不超过3500万股限制性股票 ,其中首次授予 3000万股,股票来源为公司向激励对象发行公司 A 股普通股股票;首次授予价格(含预留)41.23元/股,首次授予激励对象总人数为 165人。首次授予考核年度为 2023-2026年,分别设置了业绩考核目标值,其中 2023年营收不低于 700亿元,2026年营收不低于 2000亿元。公司营收考核目标充分彰显公司管理层信心,将有效地将股东、公司和员工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首次给予公司“增持”评级。预测公司 2023-2024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2.92元与 4.31元,按 4月 19日 67.42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23.10倍与 15.64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