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叶中正

山西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760522010001。曾就职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芯动联科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1-01 32.70 -- -- 34.77 6.33%
35.13 7.43% -- 详细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高性能硅基MEMS惯性传感器生产厂商。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研发的芯片设计公司,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已成为国内少数实现高性能硅基MEMS惯性传感器稳定量产的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MEMS陀螺仪和MEMS加速度计,并提供MEMS惯性传感器相关的技术服务。从产品收入构成来看,MEMS陀螺仪始终是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收入占比基本维持80%左右;从产品应用情况来看,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高可靠领域,收入占比约70%。公司业绩增长稳健,2022年营收及净利润分别为2.27、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58%、41.16%;公司盈利能力优异,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维持在85%、50%左右。 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空间广阔,但高端产品仍被进口品牌垄断。①MEMS惯性传感器是MEMS行业中的主要产品类型,2021年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惯性传感组合四类产品合计占MEMS产品总市场规模的25.81%。②得益于低成本、小体积、易于批量化生产等优势,MEMS陀螺仪及加速计将逐步成为中长期主流产品,应用领域有望持续拓展。③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空间广阔,预计2027年全球及中国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50亿美元、超过125亿元,伴随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新技术、新应用迅速发展,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规模还将持续增长。④全球及中国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集中度均较高,博世、TDK、意法半导体、ADI、Honeywell等国际巨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的全球核心供应商是Honeywell、ADI、NorthropGrumman/Litef,CR3在50%以上。 司公司MEMS惯性传感核心元件自主可控,产品性能已达行业先进。公司专注于硅基MEMS技术路线,是为数不多全面布局惯性传感核心元件产品的国产厂商。公司核心研发团队曾在头部公司任职,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实力,在行业通用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形成区别于可比公司的专有技术。MEMS陀螺仪方面,公司33系列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MEMS加速度计方面,公司35系列产品主要性能指标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深耕高可靠及高端工业市场,并快速拓展新兴应用领域。①高可靠领域是高性能惯性传感器的主要应用领域,主要用来替代激光、光纤产品,预计到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34亿美元。通过与行业资源较为丰富的经销商合作,公司已经将产品顺利导入部分大型央企集团及科研院所。②高端工业是高性能惯性传感器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预计到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1亿美元。公司作为国内少数可以满足高端工业客户对于MEMS惯性传感器精度要求的厂商,已开发多个高端工业领域客户,并顺利拓展产品品类和应用范围。③无人系统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或将为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带来新的机遇:惯性测量单元(IMU)是汽车中市场需求仅次于激光雷达(Lidar)的重要传感器部件,预计2024年汽车领域IMU市场需求达到2.3亿美元;惯性测量单元(IMU)也是人形机器人姿态稳定和航位推算的关键部件,粗略测算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用IMU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4.34亿美元。目前公司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拓展较快,人形机器人领域蓄势待发。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17、4.63、6.56亿元,增速分别为39.6%、46.2%、41.7%,净利润分别为1.64、2.32、3.22亿元,增速分别为40.4%、41.7%、38.8%,对应EPS分别为0.41、0.58、0.80元,以12月29日收盘价38.67元计算,对应PE分别为94.5X、66.7X、48.1X。公司是国内较为稀缺的MEMS惯性传感核心元件生产商,业绩增长较为稳健,并且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未来有望创造业绩增长新动能,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但考虑到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对价格更为敏感、验证周期长且仍处于持续探索成熟方案阶段,在需求起量和毛利率稳定等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对公司首次覆盖给予“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失败以及技术升级迭代风险、新客户及新市场开拓风险、晶圆代工及封测厂商管控风险、市场占有率、经营规模等方面和行业龙头存在差距的风险。
麦加芯彩 基础化工业 2023-12-21 51.77 -- -- 52.20 0.83%
52.20 0.83% -- 详细
工业涂料专精特新小巨人, 风电叶片涂料单项冠军。 公司致力于工业涂料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 成为国内风电叶片、 集装箱领域领先的涂料供应商,2022年荣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是国内风电叶片涂料冠军。 公司将贯彻“1+3+N” 战略, 专注于高性能功能涂料, 构建三大业务板块, 不断扩充新的应用领域, 引领工业涂料行业进口替代,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业涂料认证门槛高, 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 工业涂料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行业, 尤其是应用于航空、 船舶、 汽车、 风电等领域的高性能涂料代表了业内最高技术水平。 在风电叶片、 集装箱、 船舶等制造行业, 需获取下游直接客户和终端客户的认证才能供应, 认证严格且周期长, 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 行业集中度高。 在工业涂料中, 重防腐市场规模超千亿,主要被外资企业占据, 包括 PPG、 佐敦、 阿克苏诺贝尔等老牌企业。 随着国内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涂料市场国产化替代趋势愈发明显。 风电叶片涂料领军企业, 积极开拓风电塔筒市场。 2020-2021年, 公司在风电叶片涂料领域销量分别为 0.92/0.69万吨, 根据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问询函统计, 公司在该领域市占率约 30%左右, 已发展成为该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 风电领域技术难度和客户认证门槛高, 公司盈利能力强, 风电叶片涂料毛利率维持在 45%左右。 与此同时, 公司向风电塔筒方向扩展, 目前已进入泰胜风能的供应商名录并取得订单。 根据全球风能协会预测数据测算,预计 2025年全球风电叶片/塔筒市场规模约 34/41亿元, 借助技术优势和客户优势, 公司在风电领域的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头部集装箱涂料供应商, 进军重防腐船舶涂料。 公司是国内集装箱涂料四大供应商之一, 行业格局稳定且集中度高(CR4>90%), 2022年该细分行业市场规模约 50亿, 公司市场份额约 20%。 自 2022年第四季度起, 全球集装箱需求陷入低谷, 受益于全球海运需求增长及集装箱替换需求, 集装箱涂料业务有望回暖。 基于集装箱船领域积累的客户优势及长期的技术积淀, 公司向市场空间更大(约 300亿)、 进口依赖度高的船舶涂料市场拓展, 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盈利预测、 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 预测 2023年至 2025年, 公司分别实现营收 10.89/14.44/17.8亿元, 同比增长-21.5%/32.6%/23.3%; 实现归母净利润2.02/2.92/3.5亿 元 , 同 比 增 长 -22.3%/44.5%/19.8% , 对 应 EPS 分 别 为1.87/2.7/3.24元, PE 为 33.1/22.9/19.1倍,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B” 评级 。
凯立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3-11-30 31.84 -- -- 33.47 5.12%
33.47 5.12% -- 详细
贵金属催化剂领域的领导者,近五年营收利润高速增长。公司主要从事贵金属催化剂的销售、加工和催化应用技术服务,产品及服务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新材料、农药、基础化工、新能源等领域。公司背靠西北院,持续受益于西北院丰富的科研创新、生产和销售资源。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2.53%,归母净利润五年复合增长率为50.57%,公司业绩持续稳步上行。在此期间,公司ROE始终维持在20%以上,体现了公司较强的盈利能力。 下游医药领域为主要基本盘,基础化工领域体量大、空间广,布局定增项目打开业绩天花板。公司贵金属催化剂产品达400多种,医药领域为最大下游领域,占比超60%。2017-2022年公司产能由77吨扩张到425吨,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我们认为国内原料药规模持续扩张,有望带动贵金属催化剂的需求增长。公司在巩固医药领域基本盘的同时,向基础化工、新能源等领域拓展,公司研发的PVC金基无汞催化剂已经通过工业试用,已经成为陕西金泰和内蒙古鄂绒的供应商,2023年在手订单390吨。公司定增项目建成后将增加超二十倍产能,贵金属催化剂将由425吨扩展至5517吨,其中多相催化剂由405吨扩至5495吨,均相催化剂由20吨扩至22吨,非贵金属催化剂将从尚未达到规模化生产直达4000吨,新项目投产将打开公司业绩天花板。 研发创新驱动高成长,“多点开花”打破国外垄断。公司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优势人才资源,积极吸引优秀人才,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绑定人才。公司自主研发掌握多项核心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强化竞争优势,目前在研项目近30个,有望凭借在研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其中,甲醇氧化制甲醛高性能催化材料与技术研发项目为公司实施国产替代战略的重点项目之一,正处于中试放大阶段,一旦研发成功,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公司燃料电池用铂炭催化剂已研发出公斤级制备技术,助力我国氢能领域应用技术及材料的发展。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我们预测2023年至2025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9.1/23.77/27亿元,同比增长1.5%/24.5%/13.6%;实现归母净利润1.45/1.97/2.45亿元,同比增长-34.5%/35.8%/24.6%,对应EPS分别为1.11/1.5/1.87元,PE为38.2/28.1/22.6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贵金属价格波动及资金占用较高的风险、客户所处行业较为集中的风险、行业技术升级迭代的风险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11-08 45.99 -- -- 51.09 11.09%
51.09 11.09% -- 详细
吸附分离材料行业特点:实现平台化、一体化及研发驱动方可持续成长。 吸附分离材料实现工业生产中的分离、精制、提纯、净化等作用,对下游产品品质影响大,技术壁垒高。由于吸附分离材料具有下游应用广泛、工艺设计较为定制化、材料设备集成的趋势,因此领域内企业须实现平台化、一体化及研发驱动方可持续成长。 蓝晓科技:深耕吸附分离材料二十余载,平台化发展已显成效。公司提供以特种吸附分离材料为核心的配套系统装置和整体解决方案,2015年上市。 下游应用覆盖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六大板块,构建“吸附分离材料+系统装置+技术服务”一体化模式,国内及全球竞争力突出,2015-2022年期间营收CAGR为26%,归母净利润CAGR为34%。 金属资源领域:新能源高景气推动锂资源需求,公司依托领先提锂技术持续获取大额订单。新能源高景气助推锂、镍、钴等金属需求旺盛,进而带动金属开采需求。公司金属提取技术起步于镓,镓提取的国内市占率超70%;2018年公司盐湖提锂技术突破后持续获得订单,订单金额处于国内市场领先地位。除锂和镓外,公司正向镍、钴、钒、铀等金属提取布局,成长能力优秀。 生命科学领域:长期研发积累,迎来多肽固相合成载体和层析介质需求浪潮。公司自2006年进入生命科学分离纯化领域,现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其中固相合成载体用于合成多肽,而以减重药为代表的GLP-1类多肽药物迅速催生了对固相合成载体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全球生物药持续研发推动对上游层析介质的需求,而蓝晓科技在层析介质领域的深厚积累有望对海外企业逐步替代。 水处理与超纯化:电子/核电/高端饮用水纯化处理有望国产替代。根据Technavio预测,2018-2022年间全球半导体用电子级超纯水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8%,2022年将增长至41.7亿美元。核电领域,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在2025年前我国核电装机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较“十三五”期间增长40%,核级超纯水树脂需求有望受益。以公司自主研发的喷射法均粒技术生产的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电子级/核级/高端饮用水纯化,在国产替代的趋势之下有望贡献增量业绩。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我们预测2023年至2025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21.98/29.31/33.91亿元,同比增长14.5%/33.3%/15.7%;实现归母净利润7.3/10.35/12.27亿元,同比增长35.9%/41.7%/18.6%,对应EPS分别为1.45/2.05/2.43元,PE为35.9/25.4/21.4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经营规模扩张带来的管控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下游应用领域变化的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技术泄密的风险;国际业务拓展风险。
金橙子 计算机行业 2023-11-08 24.66 -- -- 24.92 1.05%
24.92 1.05% -- 详细
公司是我国少数专业从事激光加工控制领域的数控系统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激光加工控制系统、激光系统集成硬件产品及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等。根据2023年中报数据,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激光加工控制系统产品,收入占比约70%,主要来自于振镜控制系统产品。其中伺服控制系统产品市场开拓逐步开展,收入占比约1%。硬件方面,激光系统集成硬件收入占比约18%,其中8%来自高精密振镜;激光精密加工设备收入占比约12%,其中7%来自公司自主生产的激光精密调阻设备。公司产品在国内重点市场的行业应用领域方面,大消费/广告/包装领域占比36.78%,3C消费电子领域占比21.86%,新能源/电池/光伏领域占比21.30%,PCB/半导体领域占比9.28%,航空航天领域占比4.84%。在激光振镜加工控制系统领域,公司振镜控制系统产品总发货数约占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国内细分应用领域市场占有率仍保持第一。 事件描述公司于近日发布2023年三季度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4亿元/+7.33%,归母净利润0.33亿元/+4.33%,扣非归母净利润0.18亿元/-39.76%;其中Q3实现营收0.45亿元/+18.51%,归母净利润0.07亿元/+33.13%。 事件点评营收整体稳健增长,Q3归母净利润增速转正。前三季度公司在保持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积极向新能源动力电池、光伏等高端应用领域拓展,弥补消费3C领域需求不足的影响,在终端市场需求不足、出口需求疲软、下行压力犹存的环境下,前三季度公司收入稳健增长,业绩增速实现转正。 分季度看,Q1-Q3收入分别为0.48/0.61/0.45亿元,同比分别-5.44%/+11.40%/+18.5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2/0.13/0.07亿元,同比分别+13.63%/-12.48%/+33.13%。Q3归母净利润增速改善明显,主要系政府补贴收入及理财产品收益增长所致。由于今年以来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和研发投入带来的费用增长,以及股份支付费用约700万的影响,公司利润增长有所放缓,不过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约16%。毛利率方面,前三季度公司实现60.11%,环比+1.03pct,主要受到中高端控制系统占比增加的提振。 中高端振镜控制系统收入增长,高精密振镜、调阻设备贡献增量。分产品看,软件方面,2023H1公司主营的激光加工控制系统产品里,中高端控制系统实现收入4,607.6万元/+2.1%,伺服控制系统产品已在几十家客户处进行试用及测试,实现收入100万元/+942%;硬件方面,在激光系统集成硬件中,公司持续进行振镜产品的关键技术研发,产品产能、性能及生产良率逐步得到提升,苏州捷恩泰引进的日本相关技术也逐步导入生产,高精密振镜实现收入913万元/+63%;在激光精密加工设备中,公司自研的激光精密调阻设备实现收入739万元/+212.11%,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元器件生产等领域,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满足其不同应用的特殊需求。 增资子公司推进硬件产品研发,产品逐步导入生产。根据公司战略调整和募投项目实施的需要,公司与日本Technohands合作投资设立苏州捷恩泰并在上半年进行增资,其主要业务为向苏州金橙子提供高精密振镜电机的研发及生产相关服务,其中子公司苏州金橙子股权占比85%;苏州捷恩泰引进的日本相关技术也于上半年逐步导入生产。新推出FalconScan捷隼系列产品、高功率焊接振镜产品,相关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产品的同等水平。同时,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同进行高端五轴振镜的研发及产品化进程,预计会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突破。此外,公司还对子公司北京锋速进行增资,北京锋速将持续开展激光精密调阻设备的研发及销售,为航空航天、电子元器件生产等行业提供高质量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公司自主生产的激光精密调阻设备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受到客户一致认可。 投资建议公司自主研发的振镜控制系统处于国内细分市场领先位置。在巩固当前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未来公司一方面持续推陈出新,增加对伺服控制系统、激光柔性精密智造平台、飞动控制系统、高精密数字振镜、高精密激光调阻设备等新产品的研发投入,突破国内外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不断向高端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半导体、新能源、光伏等行业进行渗透,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加速高端领域国产替代进程。此外,公司3D打印振镜产品目前还在客户验证和持续优化中。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2.35/3.08/4.09亿元,同比增长18.7%/31.2%/32.8%;实现归母净利润0.45/0.63/0.83亿元,同比增长15.5%/40.3%/31.0%,对应2023-2025年EPS分别为0.44/0.62/0.81元,以11月3日收盘价30.11元计算,23-25年PE分别为68.5X/48.8X/37.3X,首次覆盖给于“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经营业绩受下游激光控制系统细分领域发展影响的风险。目前公司控制系统产品在高端应用领域销售占比仍然偏低。故公司激光控制系统既面临低功率激光微加工领域发展波动的影响,亦存在因公司中高端应用领域发展不足导致产品结构中高端控制系统销售占比下降的风险。 新产品市场开拓风险。公司激光伺服控制系统、高精密振镜产品均为新投入市场的产品,其开拓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验证周期及客户积累,同时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整体形势的影响。若在产品开发及客户开拓等方面不能取得预期进展,则面临新产品无法有效开拓市场的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相比德国Scaps、Scanlab等国际厂商,公司在机器人和3D振镜联动加工技术、大幅面拼接控制技术、实时光束波动偏移补偿技术、激光熔覆等细节技术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公司在高端应用领域的控制系统销售数量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故公司存在可能面临在高端应用技术方面无法赶超国外竞争对手,或在高端应用领域无法实现有效市场开拓的风险。
晶升股份 机械行业 2023-11-02 41.70 -- -- 43.60 4.56%
43.60 4.56% -- 详细
公司已在晶体生长设备领域形成丰富产品序列, 主要生产的 8/12 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炉、 6 英寸碳化硅单晶炉, 逐步得到行业内知名客户的认可,已取得良好的市场口碑, 确立了公司在半导体级晶体生长设备领域的市场地位。 同时, 公司自主研发的 12 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炉实现了大尺寸硅片半导体级单晶硅炉的国产化。 根据招股书数据, 在半导体级单晶硅炉领域, 公司为沪硅产业(上海新昇)、 立昂微(金瑞泓) 12 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炉的主要国内供应商, 公司市场占有率约为 9.01%-15.63%, 国内竞争对手主要为晶盛机电; 在碳化硅单晶炉领域, 公司主要向三安光电、 东尼电子、 浙江晶越、 比亚迪等多家客户供应碳化硅单晶炉, 市场占有率约为 27.47%-29.01%,竞争对手主要为北方华创。 公司于近日发布 2023 年三季度报告,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2.4亿元/+81.92%, 归母净利润 0.43 亿元/+126.57%, 扣非归母净利润 0.27 亿元/+145.75%; 其中 Q3 实现营收 1.25 亿元/+87.90%, 归母净利润 0.28 亿元/+72.66%。 事件点评 营收利润双高增, 业绩增速高于收入。 前三季度公司凭借产品技术的竞争优势, 营收快速增长, 盈利能力大幅增强。 主要系销售规模扩大, 批量订单验收量增加, 同时成本管控得力带来的规模效益共同影响。 分季度看,Q1-Q3 收入分别为 0.38/0.76/1.25 亿元, 同比分别+128.5%/+57.44%/+87.90%;归 母 净 利 润 分 别 为 0.02/0.13/0.28 亿 元 , 同 比 分 别 +307.73%/+221.70%/+72.66%, 单 Q3 收入增速环比提升, 业绩增长有所下降, 但公司处于订单逐步验收带动销售规模快速提升的成长阶段, 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 陆续签订重大销售订单, 产销规模持续扩大。 分产品看, 2023H1 公司碳化硅单晶炉/半导体单晶硅炉的营收分别实现 0.70/0.13 亿元, 同比分别+66.64%/-41.14%, 收入占比分别为 60.90%/10.98%, 此外, 其他晶体生长设备实现营收 0.27 亿元, 收入占比为 23.90%, 占比提升较多, 主要来自公司自主研制的自动化拉晶控制系统(软硬件) 实现销售订单交付。 在重大合同订单方面, 公司于 8 月 29 日披露与客户 J 签订《【碳化硅炉】设备买卖合同》,合同金额暂估为 1.2 亿元, 分三批执行; 公司于 10 月 25 日披露与四川高景签订合同, 采购单晶炉控制系统、 光伏级单晶炉及配套, 合同金额为 3.39亿元, 规定交货时间为 2023 年 11 月 4 日至 2023 年 12 月 19 日。 公司陆续签订重大销售订单, 产销规模持续扩大, 对 23-24 年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此 外, 公司拟投资 2 亿建设半导体晶体生长设备总装测试厂区, 旨在补充晶体生长设备的产能。 期间费率降至低位, 产品结构影响毛利率下降。 期间费用方面, 前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率为 21.64%/-6.25pct, 降至年内低位, 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费率分别为 2.12%/10.36%/10.21%, 同比分别-0.71pct/-3.38pct/-1.23pct。 毛利率方面, 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 35.24%/-1.89pct, 应是受到毛利率较高的半导体单晶硅炉收入占比降低的影响。 存货方面, 公司前三季度为 1.70 亿元/+102.54%, 主要系规模扩大尚未验收商品及原材料库存增加所致; 合同负债方面, 公司前三季度为 0.98 亿元/+98.4%, 主要系预收客户款项不含税部分增加所致。 投资建议 公司在半导体晶体生长设备领域持续深耕, 已形成丰富产品序列。 凭借技术先发及客户认证的优势, 公司同众多主流硅片厂商及碳化硅衬底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并获得客户的重复和批量订单, 销售规模持续扩大。 在现有半导体级单晶硅炉、 碳化硅单晶炉的基础上, 公司结合客户及行业的产品需求, 拓展了光伏领域的技术应用, 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 EPS 分别为 0.52/0.84/1.11 元, 以 10 月 30 日收盘价45.34 元计算, 23-25 年 PE 分别为 86.8X/54.3X/40.7X, 首次覆盖给于“买入-A” 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波动及产业政策变化风险。 半导体行业发展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点, 如果未来宏观经济增速下滑, 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下滑, 上游产业链资本性投入及产出大于行业应用需求, 产能利用率下降, 半导体材料及芯片制造厂商将减少半导体设备的采购, 宏观经济及行业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将对公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若未来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减弱, 因技术发展等因素导致产业国产化进程减速或不及预期, 公司亦将面临因产业政策变化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 伴随全球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 中国半导体设备、 材料、 制造、 封测等子行业的发展迅速, 占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一方面, 国际主要半导体材料及专用设备厂商将凭借其现有的资金、 技术、 市场及客户优势, 在国内半导体市场进一步巩固及扩大其市场份额及领先优势;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 国内新增半导体材料设备厂商也逐渐加入行业参与竞争。 若公司未来无法有效应对国际主要厂商和国内新进入者的双重竞争, 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都将受到不利影响。 技术研发风险。 半导体材料技术指标由晶体生长设备技术能力及客户制造工艺技术能力共同实现, 晶体生长设备技术能力对材料微缺陷水平、 金属含量、 氧含量等材料技术指标具有重要影响。 若在后续研发过程中, 公司面 临因产品技术及工艺无法持续升级, 下游应用领域拓展不及预期, 研发资金投入过高, 研发进度缓慢等情形引发技术研发风险, 则可能导致公司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失败, 技术研发及创新无法满足下游行业实际应用需求, 创新成果转化产品需求无法达到客户需求, 已投入研发创新成本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等风险, 进而对公司的经营规模、 盈利能力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龙迅股份 计算机行业 2023-11-02 96.48 -- -- 100.81 4.49%
100.81 4.49% --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于近日披露2023年三季度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2亿元/+28.63%,归母净利润0.70亿元/+41.3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49亿元/+22.50%;其中单Q3实现营业收入0.88亿元/+74.72%,归母净利润0.28亿元/+203.01%。 事件点评单单Q3收入增速环比加快,业绩增速继续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高性能计算和汽车等领域保持较强的需求,公司不断开拓新市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订单量持续增长。公司克服半导体下行周期、行业景气度结构化明显和行业竞争加剧的不利影响,实现收入业绩快速增长。分季度看,Q1-Q3收入分别为0.52/0.82/0.88亿元,同比分别-22.17%/+47.34%/+74.7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7/0.35/0.28亿元,同比分别-69.63%/+111.52%/+203.01%,Q3经营成果继续改善,单季度营收处历史高位、增速环比加快,业绩增速继续提升,主要系收入增加及公允价值变动增加所致。 新品布局持续推进,设立新加坡子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分产品看,23H1公司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收入1.23亿元/+14.07%,高速信号传输芯片收入0.10亿元/-24.97%,其中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的收入占比达到91.70%/+3.6pcts。新产品方面,中报显示公司研发的支持HDMI2.1、DP1.4协议规范的4K/8K超高清视频信号桥接芯片开始批量出货,成为市场上少数可支持8K显示的单芯片解决方案产品,满足了新一轮4K/8K显示器的升级换代需求以及AR/VR、超高清商业显示的市场需求;同时进一步升级的超高清桥接芯片已进入推广阶段。9月,公司拟投资1,000万美元设立新加坡子公司,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全球供应链采购能力,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及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 行业需求不景气影响毛利率下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前三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为53.80%/-9.8pcts,不过环比+0.56pct,受到行业周期性波动、需求不景气、行业竞争加剧等综合影响,公司产品售价与成本双向承压,毛利率呈现下降。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0.49亿元/+19.81%,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过收入规模增长更高,带来费率端的下降。存货方面,公司前三季度为0.70亿元/-9.17%,占公司总资产的4.82%,相较于上年末,存货规模与占比均有所下降。 投资建议公司深耕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高速信号传输芯片领域,拥有高效的产品竞争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构筑了较强的竞争壁垒。公司产品结构丰富,目前已拥有超过140款不同型号的芯片产品,可全面支持多种信号协议,产品性能稳定、可靠,并已成功进入鸿海科技、视源股份、亿联网络、Meta、宝利通、思科、佳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供应链。考虑到行业整体需求不景气的影响仍在持续,我们调整了公司的盈利预测水平,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分别为1.48/1.95/2.90元,以10月31日收盘价111.18元计算,23-25年PE分别为75.2X/56.9X/38.4X,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行业周期性及政策变化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技术迭代风险。
瑞华泰 基础化工业 2023-11-01 18.05 -- -- 18.37 1.77%
18.37 1.77% -- 详细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 2023年三季报, 2023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2.09亿元, 同比下降 6.67%; 实现归母净利润-767.27万元, 同比下降 121.69%;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86.56万元, 同比减少 143.90%; 基本每股收益为-0.04元, 同比减少 120.00%。 事件点评 2023Q3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 主要得益于消费电子市场恢复及新应用市场拓展。 2023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651.54万元, 同比增长 41.19%,环比增长 11.91%。 Q3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 主要系电子消费市场逐步恢复, 同时公司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领域 PI 薄膜市场, 同比去年实现较大增长。 因 PI 优良的耐热性、 绝缘性与阻燃性, 其在动力汽车的三电系统都有潜在应用空间, 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从 400V 朝 800V 再到 1200V 的超级快充方向发展和部分头部车企的出海战略引领, 未来有望逐步拓展 PI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空间。 2023Q3公司归母净利润顺利扭亏为盈, 但前三季度相较去年同期仍有较大差距。 2023Q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25.99万元, 同比减少 96.87%, 环比增长 179.05%。 Q3公司净利润顺利扭亏为盈, 但前三季度相较去年同期仍有较大差距, 主要系: ①产品结构变化以及销售价格下降导致毛利率下降,特别是年初以来韩国 PIAM 公司大幅度降低热控 PI 薄膜价格使得竞争压力加大; ②研发投入增加, 以及 2022年 8月发行可转债使财务费用增加; ③前三季度其他收益(政府补助收入) 同比下降 49.27%。 嘉兴项目稳步推进, 新产能释放可期。 嘉兴瑞华泰 1600吨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项目各项建设进度基本按计划实施, 厂房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 4条主生产线和各工厂系统安装工作已完成, 并进行了设备调试, 第三季度进行投料产品调试, 后续将加快生产线的工艺稳定性和各公辅系统运行验证,推动产线连续批量试生产, 其中 2条产线于 9月份投入使用, 2条产线产品工艺调试持续推进中。 另外 2条主生产线正进入安装收尾阶段, 争取年底前具备调试条件。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 3.08、 6.03、 8.52亿元(原值为4.03、 6.29、 8.51), 同比增长 1.9%、 96.0%、 41.3%; 分别实现净利润 0. 10、0.63、 1.24亿元(原值为 0.30、 0.96、 1.46亿元), 同比变动-75.0%、 550.5%、96.5%; 对应 EPS 分别为 0.05、 0.35、 0.69元(原值为 0.17、 0.53、 0.81元), 以 10月 30日收盘价 20.25元计算, 对应 PE 分别为 375.4X、 57.7X、29.4X, 考虑到下游消费电子市场恢复及新能源汽车新应用领域拓展已带动 Q3业绩出现显著改善, 维持“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 业务规模、 产品技术与国际知名企业存在较大差距的风险; PMDA 和ODA 等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风险; 募投项目实施后新增产能难以消化的风险; 新产品拓展导致产品结构变化的风险; 新产能投放节奏不及预期的风险; 消费电子市场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鼎泰高科 机械行业 2023-11-01 19.31 -- -- 19.81 2.59%
21.25 10.05% -- 详细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 2023年三季报, 2023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27亿元,同比增长 1.91%; 实现归母净利润 1.69亿元, 同比增长 0.24%;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32亿元, 同比减少 15.87%; 基本每股收益为 0.41元, 同比减少12.77%。 事件点评 2023Q3公司营收、 净利润的同比及环比均有改善, 成本优化、 产品升级等举措效果显著。 2023Q3公司实现营收 3.45亿元, 同比增长 13.82%, 环比增长 12.45%;2023Q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6338.83万元,同比增长 14.27%,环比增长 68.61%。 上半年受全球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放缓, PCB 印制电路板行业市场景气度持续下滑,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Q2公司营收及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收窄。 依托成本优化、 产品升级以及新客户和新市场拓展等措施, Q3公司在维持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现了业绩小幅增长。 若 Q4PCB行业景气度逐步回升, 公司业绩有望迎来更快的增长。 膜产品、 数控刀具等业务迎来快速增长, 第二成长曲线发展可期。 在膜产品方面, 上半年公司手机防窥膜订单较好, 因产能不足公司加快了扩产计划, 预计 Q4可以完成首轮扩产。 在数控刀具方面,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 公司结合市场环境及自身发展需要, 将募投项目“精密刀具类产品扩产项目”的投资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项目产能为:铣刀 7200万支/年(原计划 18000万支/年)、 PCB 特刀 840万支/年(原计划 600万支/年)、 数控刀具 960万支/年(原计划 180万支/年)。 公司加快布局海外市场, 泰国工厂建设进展符合预期。 公司以购置现有厂房的方式布局泰国工厂, 计划 2024Q1开始试产。 泰国工厂规划的钻针初期月产能为 300-500万支, 后续将根据市场拓展进度逐步将月产能扩大至1000万支左右; 规划的铣刀初期月产能为 50万支, 具体的扩建进度将根据海外客户的订单情况逐步调整。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 13.79、 18.70、 23.23亿元(原值为 13.79、 18.70、 23.23亿元), 同比增长 13.1%、 35.6%、 24.2%; 分别实现净利润 2.49、 3.50、 4.49亿元(原值为 2.50、 3.51、 4.50亿元), 同比增长 11.8%、 40.6%、 28.3%; 对应 EPS 分别为 0.61、 0.85、 1.10元(原值为 0.61、 0.86、 1.10元), 以 10月 27日收盘价 20.46元计算, 对应 PE分别为 33.7X、 24.0X、 18.7X。 考虑到公司第二成长曲线表现优异并且 Q3业绩出现改善迹象, 故维持“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 消费电子及 PCB 行业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技术工艺变革影响公司竞争力的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海外市场拓展风险。
广立微 计算机行业 2023-10-31 63.49 -- -- 66.84 5.28%
66.84 5.28% --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45.16%;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增长50.63%;扣非归母净利润0.43亿元,同比增长68.68%。单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9亿元,同比增长30.39%;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15.36%;扣非归母净利润0.27亿元,同比增长-18.35%。 事件点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产品布局持续拓展。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1.46亿元(上半年0.93亿元,去年同期0.78亿元),同比增长86.54%,营收占比57.05%。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大幅度增加,产品布局持续优化: (1)软件方面,拓展布局可制造性(DFM)系列EDA软件,自主开发化学机械抛光工艺的建模工具CMPEXPLORER,目前软件已经在几家国内头部晶圆厂试用导入中。延伸布局半导体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DATAEXP系列产品),将DE-G产品进行平台化拓展,并开发出web版产品; (2)硬件方面,优化升级并推出T4000型号WAT设备(适用于8英寸以下及化合物半导体产线),可覆盖LOGIC、CIS、DRAM、SRAM、FLASH、BCD等所有产品的测试需求。同时,在T4000基础上协同开发了可靠性测试分析系统(WLR)等功能,将设备从WAT测试扩展至WLR及SPICE等领域。 控股上海亿瑞芯,协同效应明显,良率提升方案更加完善。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对亿瑞芯的控股,通过直接及间接的方式总计控制亿瑞芯62%股权。亿瑞芯专注于集成电路可测试性设计(DFT)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其解决方案能够与公司的良率提升系统协同互补,打通数据链,完善公司的良率提升总体解决方案,为设计公司、晶圆厂提供更完整的方案。另一方面,公司能够将DFT技术融入现有的产品与技术生态,深度联动设计端与制造端,并借助亿瑞芯的业务平台将DFT产品快速导入目标客户,进一步扩大客户版图,实现技术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突破。 股权激励计划,彰显业绩增长信心。公司披露2023年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激励对象为副总经理和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骨干共87人,业绩考核年度为2023-2025年,以2022年营收(3.56亿元)为基数,2023-2025年收入增长目标分别为60%/150%/300%,对应收入分别为5.7亿元/8.9亿元/14.24亿元。股权激励方案一方面可以提振员工情绪,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公司对于未来业绩高增长的信心。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80/9.98/15.28亿元(原值6.38/10.03/17.01亿元),同比63.0%/72.2%/53.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8/3.01/4.94亿元(原值1.91/3.32/6.15亿元),同比增长37.3%/78.9%/64.3%,对应EPS为0.84/1.50/2.47元。以2023年10月27日收盘价87.90元计算,2023-2025年PE分别为104.6X/58.5X/35.6X。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软件业务进展及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和元生物 医药生物 2023-10-30 7.82 -- -- 7.99 2.17%
7.99 2.17% -- 详细
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报,2023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同比减少36.38%;实现归母净利润-7109.96万元,同比减少309.6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856.16万元,同比减少373.71%;基本每股收益为-0.11元,同比减少294.74%。事件点评2023前三季度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明显下滑,Q3相比Q2营收企稳但净利润仍面临较大压力。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及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出现明显下滑,主要原因是:①外部经济市场环境延续疲弱态势,CDMO下游客户融资进度仍弱于预期,导致公司在市场业务拓展、项目交付等方面受到影响;②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为临港产业基地投入运行大幅储备人员,导致运营成本费用增长,营业毛利和净利润下降。2023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24.33万元,同比减少33.80%,环比增长0.54%;实现归母净利润-2630.17万元,相比Q2的-1305.46万元亏损有所扩大。2023前三季度公司CRO业务稳健增长,CDMO业务下滑明显,预期动临港基地产能释放将带动CDMO业务逐步恢复。①前三季度公司CRO业务仍延续半年报稳健态势,实现销售收入5300.13万元,同比增长22.56%。②前三季度公司CDMO业务受外部持续经济低迷、客户投资进度弱于预期等因素影响延续下滑态势,实现销售收入7339.17万元,同比下降55.81%。③随着临港基地投产以及产能开始释放,国内外市场拓展力度加强,公司的新签订单有所增加,并且公司在满足国内外基因细胞治疗CDMO需求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提升。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3.03、4.05、5.31亿元(原值为3.85、5.24、7.00亿元),同比增长4.2%、33.6%、30.9%;分别实现净利润-0.52、0.05、0.48亿元(原值为0.46、0.51、0.62亿元),同比变动-234.1%、108.9%、919.5%;对应EPS分别为-0.08、0.01、0.07元(原值为0.07、0.08、0.10元),以10月27日收盘价9.16元计算,对应PE分别为-113.3X、1270.6X、124.6X。考虑到临港新产能释放节奏与新订单获取节奏密切相关,并且即便行业显著回暖,从订单获取到收入确认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调整评级为“增持-B”。 风险提示基因治疗行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客户新药研发商业化不及预期的风险;基因治疗CDMO业务增长趋势放缓的风险;CDMO业务未来拓展的不确定性风险;短期内产能不足风险。
华恒生物 食品饮料行业 2023-09-15 101.94 -- -- 104.48 2.49%
115.13 12.94% -- 详细
全球平台型合成生物学龙头,产品矩阵扩张推动业绩成长。基于合成生物制造,公司深耕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研发生产,实现了全球首次厌氧发酵法规模化生产L-丙氨酸,2021年于科创板上市,推动了L-缬氨酸厌氧发酵法技术的产业化,并布局丁二酸、苹果酸、丙二醇、肌醇等新品。公司设有河北秦皇岛、合肥、内蒙古巴彦淖尔和内蒙古赤峰四大生产基地,现有和规划生物基产品产能共计23.6万吨。 “环保替代+国内渗透率提升+日化领域拓展”等因素推动MGDA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厌氧发酵法L-丙氨酸优势显著,龙头地位有望维持。L-丙氨酸下游应用广泛,是合成新型绿色螯合剂MGDA的主要原料,占总需求的50%以上。2016-2023年期间全球丙氨酸需求复合增长率为12.83%,2023年需求或为8.1万吨,L-丙氨酸占比近八成。受益于对传统螯合剂的替代、国内洗碗机渗透率提升以及MGDA在日化等下游领域应用的扩张,预计MGDA需求提升有望推动L-丙氨酸持续成长。公司于2012年实现了全球首次万吨级的厌氧发酵L-丙氨酸商业化生产,2022年全球市占率已超60%。公司依托厌氧发酵法技术优势有望维持龙头地位。 拥有发酵法和酶法两大平台,经验积累向氨基酸与维生素新品迁移。自成立以来,公司构建了发酵法和酶法两大工艺平台,除丙氨酸以外,积累了缬氨酸和维生素等生产工艺。公司长期坚持产学研结合,通过技术转让、委托研发和增资控股等形式与天工所等机构以及张学礼、郑华宝等科学家协作,推动技术经验向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新品迁移。公司L-缬氨酸、D-泛酸钙和DL-丙氨酸等产品已为公司贡献增量业绩。L-缬氨酸:饲料必需氨基酸,受益于豆粕减量替代,2020-2023年期间CAGR为24%;D-泛酸钙:亦称维生素5,依托β-丙氨酸酶法工艺生产,兼具环保和成本优势;DL-丙氨酸:以自产L-丙氨酸为原料使用酶法生产,食品添加剂增长稳健。 核心客户稳定,可降解材料、苹果酸及维生素等新品推动成长。公司在生物制造方面的领先经验与优质的产品性能表现使客户粘性较强,面向巴斯夫等大客户的销售稳中有增,募投和后续储备品类丰富。丁二酸:相比化工合成法纯度高污染小,有望受益于可降解塑料PBS需求增长,预计满产贡献营收22.4亿元。1,3-丙二醇:PTT纤维主要原材料,有望对涤纶等纤维形成替代,公司入局有望加速国产替代。苹果酸:增量需求广阔的酸味剂,公司已完成食品安全认证,预计满产贡献营收7.9亿元。肌醇:生物体所需维生素B族之一,发酵法成本优势显著。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我们预测2023年至2025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9.4/29.28/47.06亿元,同比增长36.8%/50.9%/60.7%;实现归母净利润4.53/6.8/8.92亿元,同比增长41.4%/50.2%/31.3%,对应EPS分别为2.87/4.31/5.66元,PE为35.1/23.4/17.8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宏观环境风险。
泰和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9-13 20.01 -- -- 19.79 -1.10%
19.79 -1.10% -- 详细
领军高性能纤维行业,开拓创新树行业标杆。公司主营氨纶、芳纶两大产品体系,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医疗保健、轨道交通、航空工业、安全防护等重要领域。公司持续进行产能扩张,目前氨纶产能居国内前五名,间位芳纶产能居全球第二位,对位芳纶居全球第三位,已成为国内规模化高性能纤维的标杆企业。 芳纶:率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产能加码巩固龙头地位。芳纶技术壁垒高,长期受国外技术封锁,主要被杜邦、帝人等国外企业垄断,公司为国内芳纶龙头,国内自给率将持续提升。据公司2022年年报统计,2022年全球芳纶名义产能约15万吨,其中包括间位芳纶5.7万吨,对位芳纶9.4万吨。 当前全球芳纶需求约11-12万吨,未来将持续受益于下游光纤光缆、个体防护等领域的需求增长。 (1)间位芳纶:技术壁垒高,产能加码巩固龙头地位。间位芳纶现有产能由少数寡头企业垄断,全球间位芳纶产能主要集中于美、中、日、韩四国手中。截至目前,美国杜邦产能达到3万吨,占比为53%。公司目前产能约1.5万吨,位居全球第二,另外规划间位芳纶产能2.4万吨,持续巩固龙头地位。 (2)对位芳纶:进口依赖度高,国内替代加速推进。对位芳纶市场集中度高,杜邦和帝人合计产能占据全球产能约70%,且多集中于中高端领域。 国内对位芳纶需求约1.2-1.3万吨,进口依赖度较高。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够规模化供应市场的企业之一,现有6000吨对位芳纶产能,另外规划1.5万吨产能将于今年起陆续投产。 (3)芳纶锂电涂覆一体化,贡献业绩新增量。芳纶涂覆兼具无机涂覆和有机涂覆的优异性能,使隔膜的耐高温性能较陶瓷涂覆隔膜更为优异,由于其成本较高,在国外应用范围更广。作为国内芳纶生产和技术龙头,公司布局芳纶涂覆的一体化优势明显,部分型号已进入B轮验证阶段。锂电出货量的攀升将拉动隔膜及芳纶涂覆需求,预计2025年释放数千吨芳纶需求。 氨纶:烟台+宁夏双基地布局,新旧动能转换促生产。氨纶行业具有比较强的周期性,在“扩产能、弱复苏”的背景下,行业目前处于磨底阶段。2022年底,公司氨纶年均有效产能4.5万吨,积极布局烟台、宁夏双基地战略,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氨纶生产降本增量。在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公司有望受益于“头部集中化”和“区域化”的趋势。此外,公司积极布局绿色印染项目,有望联动氨纶业务发展。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41.5、55.3、76.0亿元,同比增长10.7%、33.2%、37.6%,实现归母公司净利润5.1、7.6、11.0亿元,同比增长15.8%、51.1%、44.2%,对应EPS为0.58、0.88、1.27元,对应PE为33.2、22.0、15.2,首次覆盖给予“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生产成本上升的风险,下游需求不足、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芳纶涂覆项目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维峰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08 52.53 -- -- 53.00 0.89%
53.00 0.89% -- 详细
事件描述 公司公布 2023年半年报。 2023H1年实现营业收入 2.43亿元, 同比增长9.54%, 实现归母净利润 0.75亿元, 同比增长 49.77%,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4亿元, 同比增长 9.89%。 事件点评 工控连接器国产化代表性企业,积极拓展新应用场景及新客户。2023H1,工控连接器营收 1.57亿元, 同比增长 2.22%。 工业控制连接器业务是公司当前主营业务板块, 公司也在持续拓展新客户以及新应用领域, 除实现单款产品成功导入多家客户项目进行批量销售外, 公司还积极拓展新应用场景, 现已有 WAFER 系列连接器、 WD 系列线对板连接器等工业机器人控制连接器量产。 同时。 针对自动化机器人所需的高精密度、 高频率信号传输用连接器,公司也持续推进与客户的交流、 合作, 并已有部分规格的产品量产。 汽车连接器是近年来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业务支撑, 高频高速产品提升未来业绩确定性。 2023H1, 汽车连接器营收 0.42亿元, 同比增长 31.8%。 上半年公司整车厂客户比亚迪、 Tire 1客户伊控动力、 安波福等客户出货均实现同比正向增长。 同时, 公司积极把握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市场机遇, 积极布局高频高速类产品: (1) 板块高速连接器, 已开发并实现了 0.8mm 间距和 0.635mm 间距连接器的量产, 目前正在积极开发 0.5mm 间距的, 该类产品标准由公司主编, 主要应用在激光雷达、 毫米波雷达以及高端车型的音影娱乐方面, 等待 ADAS 大面积商用机遇的到来; (2)线束类高频高速连接器,由子公司东莞维康主导, 已完成汽车智能座舱系统、 自动驾驶系统等产品开发, 重点布局产品系列有智能驾驶前段视觉感知、 车身域控 PCB 板端连接方案、 车规放水等级超 IP68的 type-C 连接器组件和高速以太网连接器组件等。 新能源连接器是公司重点发展业务和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形成光储充三领域全方位覆盖的新能源布局。 2023H1, 新能源连接器营业入 0.40亿元,同比增长 23.9%。 上半年公司把握“内生+外延” 资源高效整合, 与重点客户进行联合开发, 拓展家用、 商用储能以及充电应用所需的连接器, 提供光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形成光储充三领域的全方位覆盖, 强化新能源连接器业务布局, 赋能公司业务高速发展。 泰国投资建厂拓展公司全球业务布局。 公司公告拟投资不超过 1500万美元在泰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国内尚无以工业控制连接器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国际大厂, 国产替代空间可期。 公司作为工业 控制连接器国产化代表性企业, 要积极把握工业控制连接器国产替代机遇。 泰国投资建厂即是公司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环,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是顺利切入国际大厂供应链的重要保障。 投资建议 预计 2023-2025年, 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6.14/8.32/11.24亿元(原值 7.19/10.29/14.10亿元), 同比 27.8%/35.4%/35.1%;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0/2.14/2.99亿 元 (原 值 1.77/2.55/3.52亿 元 ) , 同 比51.4%/25.9%/40.0% , 对 应 EPS 为 1.55/1.95/2.72元 (原 值2.41/3.48/4.80元)。以 2023年 9月 5日收盘价 51.31元计算,2023-2025年 PE 分别为 33.2X/26.4X/18.8X。 维持“买入-A” 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增长不及预期; 客户导入不及预期; 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 国际宏观经济政治形势波动风险。
概伦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08 28.75 -- -- 29.75 3.48%
29.75 3.48% -- 详细
公司概况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H1,公司实现营收1.52亿元,同比38.79%;实现归母净利润64.87万元,同比-96.4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04.65万元,同比-123.6%。 年报点评工程服务收入逆势增长,境内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分产品收入情况看,EDA软件授权业务实现收入9305.7万元,同比27.89%;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系统业务实现收入4666.3万元,同比53.42%;一站式工程服务解决方案业务实现收入1193.52万元,同比103.39%。分区域收入看,来自境内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司来自境内的主营业务收入实现9,241.46万元,同比增长76.11%,来自境内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0.94%。 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支撑新品研发工作。2023H1,公司研发投入9080.3万元,同比67.63%,占营收比重59.59%(同比增长10.25pct),产品布局持续完善。公司上半年发布功能完善的先进低频噪声测试系统9813DXC,支持多种半导体器件类型在各种工作条件下(如200V高压、10PA极低电流等)的高精度噪声测试。而且,公司还计划本年内向市场推出两项新产品,即面向可制造性设计(DFM)的EDA工具,以及数字仿真EDA工具;此外,公司还积极布局其他核心技术研发和加速各项新产品的研发进程,推动打造各类应用驱动的EDA全流程建设。 产业布局不断拓展。2023年4月,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深圳概伦电子和北京概伦电子落地。2023年5月,公司顺利收购福州芯智联科技100%股权,芯智联的现有技术和产品能够将公司在芯片级EDA设计和验证的领先地位拓展至板级和封装级设计,形成完整的芯片级、板级和封装设计的全流程解决方案,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 “DTCO”生态圈进一步完善。2022年,公司启动业内首个基于DTCO理念的EDA生态圈,通过资本助力和战略合作联合其他EDA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基于DTCO理念的EDA生态。2023年以来,生态圈逐步完善,3月份公司牵头联合上下游重点企业,产学研合作共建上海临港新片区EDA创新联合体,瞄准国内特别是临港新片区的集成电路产业需求,加速DTCO方法学和生态落地。此外,今年以来,公司还与鸿之微、阿里云、MPI、罗德与施瓦茨等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达成合作共识,提升产业竞争力。 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97/5.55/7.49亿元,同比42.5%/40.0%/34.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3/0.74/1.00亿元,同比增长18.5%/39.4%/34.4%,对应EPS为0.12/0.17/0.23元。以2023年9月5日收盘价24.72元计算,2023-2025年PE分别为201.7X/144.7X/107.7X。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及DTCO生态建设不及预期;海外市场风险;无法找到潜在收购或战略投资标的及实现业务协同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