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张润毅

信达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500520050003,曾就职于东海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国盛证券。...>>

20日
短线
16.67%
(--)
60日
中线
16.67%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9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中航重机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4-11 16.20 -- -- 18.47 14.01% -- 18.47 14.01% -- 详细
事件:4月8日,中航重机发布2024Q1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预增18%:1)公司预计2024Q1实现营业收入26.48亿元(+13%);归母净利润3.19亿元(+18%);扣非净利润2.9亿元(+8%)。2)2024Q1公司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增长强劲:收入2.64亿元(+96.42%),环比增长25.89%。 点评:高成长、低估值的航空锻造龙头,随着高端产能陆续释放,2024年公司成长有望再次全面提速。我们认为,2023年是公司战略转型、践行高质量发展的一年,2024年有望开启新一轮高成长,重申“买入”评级。市场可能担心公司受军工行业景气波动影响,但我们认为,1)2024年随着人事变动等落地,军工行业有望实现困境反转,随着新型号陆续批产,公司有望率先受益。2)公司持续推进主力军工程,高端装备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未来行业或向头部集中。3)以C919为代表的民机已进入批产阶段,锻造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商用飞机和外贸业务需求旺盛,有望驱动公司新一轮成长。 4)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6.77/21.7/27.05亿,CAGR为27%,对应PE为14/11/9倍,维持“买入”评级。 航空锻造市场需求旺盛,商用飞机和外贸需求旺盛,公司有望受益新一轮需求爆发,强者恒强:1)我国航空锻造迎来黄金发展期,催生千亿市场:据我们详细测算,预计2022-2031年我国军用飞机机身、发动机锻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93、2091亿;而以C919、ARJ21为代表的民机机身、发动机锻造市场总需求有望超过2500亿。2)未来市场有望向头部集中:公司旗下安大、宏远、景航,分别是国内环锻、模锻、中小锻铸造领域龙头,2023年公司收购宏山锻造80%股权,引入500MN模锻压机,补齐大型锻造短板,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3)新产能释放:2018-2021年公司经历了2次定增,加码36.1亿投入西安新区先进锻造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我们预计2024-2025年或为产能释放高峰期,公司规模效应有望进一步凸显。 紧抓国产大飞机发展机遇,有望充分受益于C919批产提速:1)国产大飞机已进入批量化生产、规模化运营、系列化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12月29日,中国商飞向市场交付第100架ARJ21飞机;2023年1月,商飞副总张玉金表示,C919规划在未来五年内年产能达到150架;C929宽体客机已经进入详细设计阶段。2)公司紧跟国产大飞机发展浪潮,大力开拓民机市场:2023年宏远C919、ARJ21后续订单持续增长,安大民机销售实现倍增,商飞项目新品开发同比增长30%,订货同比增长56%;景航持续推进商飞批产供应商清册入册工作;公司与上飞公司深化合作,建立“大飞机锻铸联合创新平台”,实现与商飞数据交互。 大力开拓商用市场,民用航空外贸转包、燃机业务增长强劲:1)持续加强与波音、空客、赛峰、RR等合作,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2023年宏远完成波音13项新品试制并实现批产,荣获赛峰项目亚洲优秀供应商最佳管理奖、霍尼韦尔发动机供应商奖。2)外贸订单、收入增长迅速:2023年宏远国际订单同比增长38%,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0%以上;安大抓住外贸增长机遇,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新接外贸订单3.4亿,同比增长48%;2024Q1公司外贸收入2.64亿元,同比增长96.42%,环比增长25.89%。3)燃机叶片市场开发成效显著:2023年公司与龙江广瀚、航发燃气轮机开展深度合作,新增订单首次突破1亿元,荣获航发燃气轮机金牌供应商。 持续推进产业链一体化,推进材料集采、循环利用,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提升:1)向上游:打通原材料循环体系,成本有望持续降低:受托经营青海聚能钛,围绕钛合金材料开展材料再生及熔炼业务研究。2)向中游:加速平台化布局,锻造+铸造+3D打印齐头并进:推动收购宏山锻造80%股权,快速补足500MN超大锻件产能短板;收购激光公司43.76%股权,直接持有其61.94%股权,提升激光公司3D打印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未来有望与锻造业务形成互补。3)向下游:布局精加工业务,缩短下游产业链条:推动对力源液压(贵阳)100%间接控股,并将其更名为安飞公司,融入力源公司的机加业务,进一步推进精加工产业布局。4)做实中航重机研究院,构建“研究院+企业”新业态:通过对宏远公司和安大公司减资提升安大宇航和检测公司层级。风险提示:全球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大型锻造设备能力不足的风险
威海广泰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3-22 10.45 -- -- 11.11 6.32% -- 11.11 6.32% -- 详细
事件:威海广泰发布威海广泰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和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业绩拐点显现::1)2023年公司营收24.03亿(+2.43%),归母净利润1.29亿(-46.34%)。2)预计2024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590-5049万,同比增长50-65%;实现扣非净利润4096-4457万,同比增长70-85%。 点评:点评:威海广泰是国内领先的空港装备与应急救援装备龙头,国内需求拐点已至,产品出海持续提速,万亿国债万亿国债+设备换新+低空经济政策催化,低空经济政策催化,重申“买入”评级。市场可能担心海外市场竞争激烈,但我们认为,1)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空港装备性能国际先进,电动化产品全球领先;2)公司持续推行国际化战略,不断加深与头部租赁、地服公司合作的广度、深度,全球市占率有望不断提升。3)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29/3.2/4.33亿,CAGR为83.3%,对应PE分别为41/16/12倍,重申“买入”评级。 2024Q1单季业绩同比增长50-65%,创下2021Q2以来最高以来最高单季增速:单季增速:1))国内空港装备需求拐点已至:自2023Q4以来逐步复苏,公司取得订单同比大幅增加。2)产品出海)产品出海不断提速::2023年以来,公司国际空港装备业务取得重大突破,订单大幅增长,规模逐季加大。3)24Q1新签订单新签订单数额亮眼:截至2024年3月20日,公司新取得国际订单2.8亿元(+520%)、国内订单1.9亿元(+179%),空港装备业务新订单合计4.7亿元(+312%)。4))公司积极采取预投、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生产与交付效率逐步提升。 持续推动国际化战略,市场天花板有望迎来质的飞跃::1)全球空港装备市)全球空港装备市场空间广阔::据美国AlliedMarketResearch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地面支持设备市场规模130.2亿美元,预计2020-2027年CAGR为6.7%。2))海外销售模式与国内不同,更多的是面向与机场和航空公司合作的第三方服务商::包括全球最大的地服设备租赁公司TCR,全球头部地服公司Swissport、Dnata、明捷(Menzies)、新翔集团等。3)公司)公司通过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市场提升潜力较大:面对100多个国家、1000多个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全球市场,设备采购需求量较大。 持续加深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产品出海有望提速:产品出海有望提速:1)国际化战略步入收)国际化战略步入收获期:2023年11月公司与TCR签订重大销售协议,3年销售300台电动摆渡车、食品车和一定数量的移动充电电源,标的金额8-10亿元,首批货物将于2024Q1交付,货值1284万美元。2)合作深度不断加深:2024年3月11-15日,TCR来公司访问,深度交流了全套机场电动化解决方案、全球产品布局、售后合作等事项。3)出海合作有望多点开花:2024年2月6日公司与Swissport全面深入交流,提出2024年将在中东、澳大利亚及拉丁美洲地区重点开展合作,同时在欧洲市场针对电动化产品加深合作。 风险提示: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产品出海不及预期风险,商誉减值风险
威海广泰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3-20 9.90 -- -- 11.10 12.12%
11.11 12.22% -- 详细
威海广泰是国内领先的空港装备与应急救援装备龙头,随着民航业景气拐 点显现、公司出海战略提速,以及低空经济、万亿国债、设备换新等政策催化,公司或将迎来业绩、估值的双提升,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市场可能担心后疫情时代民航业景气波动,但我们认为,1)2023年以来国内民航业生产稳健恢复,空港设备需求拐点将至,公司作为空港装备龙头有望充分受益;而低空经济、万亿国债、设备换新等政策亦有望刺激应急救援装备需求增长。2)公司持续推行国际化战略,持续加强与全球前五大地服/租赁公司合作,产品出海不断提速,全球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3)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55/3.2/4.33亿,CAGR 为67%,对应PE 为31/15/11倍,给予“买入”评级。 量变到质变,30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奠定威海广泰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蜕变:1)复盘过去,公司从仿形到自主创新,逐步成为全球领先的空港装备厂商:产品覆盖飞机所需所有地面设备,部分主导产品国内市占率超50%。2)2016-2021年公司营收CAGR 达14.6%:自15.6亿增至30.8亿;2022年受疫情影响需求萎缩,公司营收降至23.5亿(-23.8%)。3)展望未来,供需共振,新产能或为公司成长提供新动能:公司于2023年11月发行可转债募资7亿元用于产能建设,达产后将新增年产520台应急救援装备、95台空港装备的产能,较现有产能分别增加43%/7.6%。4) 回购股份彰显发展信心:截至2024年2月,公司以7393万元累计回购1120.45万股(占总股本2.1%),价格区间5.82-7.29元,均价6.6元。 拐点:国内民航运输业景气修复,空港装备需求拐点将至:1)2023年我国民航业运输生产稳健恢复: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91.9%、93.9%、87.6%,全行业减亏1872亿元。2) 2024年1月我国民航业进一步恢复:国内、国际航线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33.2%、723.3%,达到2019年同期的118.3%、70.7%;3)国际航空市场恢复进一步加快:据民航局数据,2023/2024冬春航季共有150家国内外航空公司的每周16680班客运航班计划申请获得批复;到2024年3月31日,中美对开航班数有望达到每周100班。 出海:公司国际化战略步入收获期,市场天花板或迎质的飞跃:1)全球地面支持设备市场空间广阔: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 数据,2019-2027年全球地面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自130.2亿美元增至220亿美元,CAGR 为6.7%。2)国际合作多点开花,市场天花板不断打开:2023年以来,公司与TCR 签订8-10亿元重大销售协议,并持续加强与Swissport 等全球地服龙头合作,目标客群拓宽为100多个国家、1000多个机场和航空公司。3)装备出海成果丰硕,全球份额或将持续提升:公司业务现已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装备出海量增长95%。4)我们认为,随着与全球龙头的合作不断加深,未来公司产品出海有望进一步提速。 受益于万亿国债、设备换新、低空经济政策催化,应急救援装备有望成为公司发展新引擎:1)万亿国债有望拉动救援装备需求:财政部消息,万亿国债中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补助资金585亿元,将用于支持实施救援能力工程建设;子公司中卓时代作为华北规模最大的消防车制造商,或将充分受益。2)移动医疗装备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新亮点:子公司广泰医疗中标吉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项目,总金额5451.97万元。3)无人机业务有望受益于低空经济发展浪潮:公司已成功开发多系列固定翼无人机,正在研制多旋翼、大载荷消防救援无人机,我们认为,公司无人机产品或与应急救援装备互为补充,有望为公司发展开辟新市场、新机遇。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产品出海不及预期风险,商誉减值风险
苏试试验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1-26 13.81 -- -- 14.77 6.95%
15.48 12.09% -- 详细
事件:1月24日,苏试试验发布2023业绩预告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长10%-20%::1)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97-3.24亿,同比增长10%-20%;扣非净利润2.63-2.9亿,同比增长9.99%-21.27%。2)预计23Q4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0.77-1.04亿,同比增长-16%至13.6%,环比-9.4%至22.5%。 3)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为3372万,同比增加309万元。 点评:我们认为,我们认为,2023年是彰显公司战略定力与发展韧劲的一年,在部分下游景年是彰显公司战略定力与发展韧劲的一年,在部分下游景气波动影响下,公司仍能保持稳健增长,难能可贵,重申“买入”评级。1)市场可能担心公司受军工行业景气周期波动影响,但我们认为,2024年随着人事变动等落地,军工行业有望实现困境反转,而随着新型号不断涌现,公司环试、EMC等业务有望率先受益。2)公司多年来坚持“双轮驱动、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不断开拓集成电路、新能源、宇航、通讯、医疗器械、卫星互联网等新领域,市场空间持续打开,龙头优势不断夯实。3)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3.16/4.06/5.43亿,CAGR31.1%,对应PE为22/17/13倍,高成长低估值的第三方检测优质龙头,维持“买入”评级。 精耕细织实验室网络,专项能力奠定平台型龙头地位::1)2023年公司年公司新设重庆、沈阳新能源实验室,提供更便捷的本地化服务,满足整车企业、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检测需求:沈阳新能源实验室毗邻宝马、奥迪、一汽大众、红旗等知名车企、研究院所,立足沈阳,辐射东北;重庆新能源实验室周边汇集了长安、赛力斯、华域大陆、通用五菱、赣锋锂业等新能源头部企业及百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旗下实验室获得多项殊荣:据苏试试验微信公众号消息,苏州广博入选“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第二批领军企业”;湖南苏试广博获批2023年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南京苏试广博获得2023年度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质等。 构建全产业链试验服务体系,创新驱动进击新能源赛道:创新驱动进击新能源赛道:1))提供覆盖“芯片片-部件-终端整机终端整机”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测试服务:包括环境可靠性测试、电池性能测试、安全性能测试、电机性能测试、EMC测试、集成电路验证分析测试等。2))切入氢能源、风电新蓝海:2023年9月26日中标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用设备项目;旗下子公司青岛海测于2023年10月17-19日参展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有望逐步开拓风电领域新市场。3)升级移动EMC测试能力测试能力,适应外场测试需求:公司广泛结合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整合屏蔽方舱车与电磁兼容测试,研发电磁兼容外场移动试验装备,可实现整车、整机等系统级装备的电磁兼容测试。 深耕集成电路分析与验证,发力车规级芯片可靠性验证:可靠性验证:1)提供集成电路)提供集成电路一站式分析与验证技术服务:苏试宜特提供全球领先的芯片线路修改、失效分析、可靠性验证、晶圆微结构与材料分析、车用元器件可靠性验证、板级可靠性分析等,同时也建构先进封装DPA分析技术。2)构建汽车芯片与板)构建汽车芯片与板级失效分析级失效分析-可靠性工程服务平台,可靠性工程服务平台,”助力客户实现“零缺陷”:苏轼宜特具备AEC-Q100/101/102/103/104/200的测试能力,截至2023年12月29日,已助力超过200个车规级芯片的可靠性验证全套方案的制定与执行。3))我们预计,们预计,2024年年苏试宜特或迎新一轮增长:苏试宜特是国内领先的芯片检测龙头,随着新设备陆续到位,有望快速释放业绩,助力公司快速发展。 回购股票彰显公司发展信心,新域新质新景气,赋能公司新一轮成长::1)2023年6月27日,公司公告拟用自有资金0.5-1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2)截至2023年12月29日,公司已用7037万元,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累计379.27万股(占总股本0.75%),成交价区间15.17-19.7元,均价18.55元,持续回购股票彰显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风险提示:实验室产能释放不及预期,新领域开拓不及预期
苏试试验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2-15 18.99 -- -- 18.98 -0.05%
18.98 -0.05%
详细
第三方检测“全能龙头”, 持续加码新质新域,市场空间持续打开,下游景气提升,成长确定性高,重申“买入”评级。1)市场可能担心检测试验行业容易受个别下游景气周期影响,但我们认为,公司作为第三方检测龙头,深耕工业品领域,持续拓宽 EMC、元器件、无线通讯、宇航、医疗仪器、材料性能等测试,拥抱军工、新能源、半导体、卫星互联网、深水油气装备等新质新域高景气,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打开。2)预计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3.38/4.56/6.2亿,对应 PE 为 29/22/16倍,维持“买入”评级。 深耕新能源环试服务市场,新专业、新领域提供公司成长新动能:1)提供覆盖“芯片-部件-终端整机”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测试服务:包括环境可靠性测试、电池性能测试、安全性能测试、电机性能测试、EMC 测试、集成电路验证分析测试等。2)新设重庆、沈阳新能源实验室,提供更便捷的本地化服务,满足整车企业、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检测需求:沈阳新能源实验室毗邻宝马、奥迪、一汽大众、红旗等知名车企、研究院所,立足沈阳,辐射东北;重庆新能源实验室周边汇集了长安、赛力斯、华域大陆、通用五菱、赣锋锂业等新能源头部企业及百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3)切入氢能源、风电新蓝海:9月 26日中标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用设备项目;旗下子公司青岛海测于 10月 17-19日参展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有望逐步开拓风电领域新市场。 芯片检测:持续推动高端产能建设,打造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能力:1)FA产能&效率持续提升:下属子公司苏试宜特持续引进分析设备,并大举招募人才,有望于 23年底全面开展 24小时服务。2)苏试宜特下属子公司苏宜虹产能持续爬坡:依托宜特的工程支持,苏宜虹已在苏州建成涵盖电路失效分析、材料分析、可靠性测试和电性能测试的综合试验室,并能提供一筛、二筛和车规级芯片的检测服务;苏宜虹现已建成一系列 ATE 测试机台,包括华峰、悦芯、爱德华 V93000设备,帮助客户扩大测试覆盖率、加快芯片上市时间。3)提供多元化服务:除提供程序开发、工程验证、量产测试服务之外,亦向客户租借机时/设备。4)苏试宜特或迎新一轮增长:我们认为,苏试宜特是国内芯片全产业链第三方检测龙头,其服务质量获得国内多家龙头 IC 公司的肯定,随着新设备陆续到位,经营业绩有望开启新一轮增长。 切入卫星互联网与深水油气装备新蓝海,打开新成长空间:1)布局卫星互联网与无线通讯测试业务,拥抱商业航天新景气:公司在苏州、北京成立宇航产品检测实验室,承接卫星及航天产品测试业务;2022年新设深圳拓为公司,开辟无线通讯测试能力,迎接 5G 产业化新浪潮。2)加入深水油气装备产业联盟,联手中国海油,助力提升我国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据“苏试试验”微信公众号消息,2023年 12月 6日,公司与中国海油签署产业联盟共建合作协议,作为 22家正式加入该联盟的单位之一,公司或将以环境可靠性实验设备与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环境可靠性试验能力和规模优势,助力实现产业链自主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回购股票彰显公司发展信心,新域新质新景气,赋能公司新一轮成长:1)2023年 6月 27日,公司公告拟用自有资金 0.5-1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2)截至 11月 30日,公司已用 7037万元,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累计 379.27万股(占总股本 0.75%),成交价区间15.17-19.7元,均价 18.55元。3)我们认为,回购股票彰显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随着公司持续加码新质新域,公司有望受益于下游行业高景气,经营业绩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 风险提示:实验室产能释放不及预期,新领域开拓不及预期
苏试试验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0-30 14.50 -- -- 18.00 24.14%
19.46 34.21%
详细
事件: 苏试试验 (300416)发布 2023三季报, 维持快速增长态势: 1)2023前三季度: 实现营收 15.26亿(+21.2%),归母净利润 2.2亿元(+23.3%),扣非净利润 2.05亿(+26.3%)。2)2023Q3单季: 实现营收 5.55亿(+20.5%),环比增长 4.2%; 归母净利润 8453万(+16.6%),环比下滑 7.6%; 扣非净利润 7611万(+15%),环比下滑 13.8%。 点评: 2023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长 23.3%, 第三方检测全能龙头, 基本面长期趋势向好, 下游景气提升, 成长逻辑不变,估值吸引力大,重申“买入”评级。 1)市场可能担心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未来业绩增速放缓,但我们认为,公司作为环境试验与芯片第三方检测龙头,立足工业品领域,持续拓展新专业、新赛道,随着实验室网络的持续建设和宜特高端设备产能的陆续释放,公司从“环试隐形冠军”向第三方检测“全能龙头”逐步迈进,市场空间不断拓宽 ,成长确定性高; 2)我们预计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38/4.56/6.2亿元,对应 PE 为 22/16/12倍,维持“买入”评级。 Q3单季业绩维持稳健增长,公司业绩增速进入上修通道: 1)23Q3营收再创环比提升: 2015-2021公司业绩往往集中在 Q2和 Q4, Q3单季较 Q2均呈环比下滑态势,而 23Q3单季营收 5.55亿(+20.5%,环比+4.2%), 增速较 23Q2提升 3.4pct,同时继 22Q3之后再次实现三季度环比正增长,归母净利润也与 Q2接近,并在 22Q3高基数之上增长 16.6%,我们认为, 这是公司克服短期因素扰动、业务多点开花、下游更均衡的体现,也印证了我们此前 23H2业绩增长有望提速的判断。 2) 盈利能力: 23Q3毛利率 45.8%(-3.9pct),或因业务结构波动所致;归母净利率 15.2%(-0.5pct)维持稳定;三项费率 18.1%(-2.4pct),规模效应进一步体现。 3)回购彰显发展信心: 6月 27日,公司公告拟用自有资金 0.5-1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截至 9月 28日,公司已用 6544.5万元回购 0.68%股份,成交区间 16.62-19.7元,均价 18.85元。 深耕新能源环试服务市场, 新专业、新领域提供公司成长新动能: 1) 提供覆盖“芯片-部件-终端整机”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测试服务: 包括环境可靠性测试、电池性能测试、安全性能测试、电机性能测试、 EMC 测试、集成电路验证分析测试等。 2) 新设重庆、沈阳新能源实验室,提供更便捷的本地化服务, 满足整车企业、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检测需求: 沈阳新能源实验室毗邻宝马、奥迪、一汽大众、红旗等知名车企、研究院所,立足沈阳,辐射东北;重庆新能源实验室周边汇集了长安、赛力斯、华域大陆、通用五菱、赣锋锂业等新能源头部企业及百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3)切入氢能源、 风电新蓝海: 9月 26日中标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用设备项目;旗下子公司青岛海测于 10月 17-19日参展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 有望逐步开拓风电领域新市场。 芯片检测: 持续推动高端产能建设,打造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能力: 1) FA产能&效率持续提升: 下属子公司苏试宜特持续引进分析设备,并大举招募人才,有望于 23年底全面开展 24小时服务。 2) 苏试宜特下属子公司苏宜虹产能持续爬坡: 依托宜特的工程支持, 苏宜虹已在苏州建成涵盖电路失效分析、材料分析、可靠性测试和电性能测试的综合试验室,并能提供一筛、二筛和车规级芯片的检测服务;苏宜虹现已建成一系列 ATE 测试机台,包括华峰、悦芯、爱德华 V93000设备,帮助客户扩大测试覆盖率、加快芯片上市时间。 3)提供多元化服务: 除提供程序开发、工程验证、量产测试服务之外,亦向客户租借机时/设备。 4)苏试宜特或迎新一轮增长: 我们认为,苏试宜特是国内芯片全产业链第三方检测龙头,其服务质量获得国内多家龙头 IC 公司的肯定,随着新设备陆续到位, 经营业绩有望开启新一轮增长。 风险提示: 实验室产能释放不及预期,新领域开拓不及预期
中航重机 交运设备行业 2023-10-13 20.73 -- -- 21.92 5.74%
22.88 10.37%
详细
事件:10月11日,中航重机发布2023三季报预告,业绩预增12.2%:1)营收端:预计2023前三季度实现营收79.65亿(+3.2%);23Q3单季实现营收24.61亿(-6.8%);2)利润端:2023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27亿(+12.21%),扣非净利润10.25亿(+13.02%);23Q3单季归母净利润2.5亿(-29.7%);实现扣非净利润2.45亿(-30.4%)。 点评: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向上趋势,作为国内稀缺的航空锻造龙头,中航重机步入产能爬坡关键期,是成长确定性高、低估值的优质白马,重申“买入”评级。 1)近期公司股价波动较大,我们判断,一方面与市场弱势震荡、军工板块整体回调较多有关,另一方面市场可能对航空锻造行业的增速与竞争格局有所担忧,但我们认为我国军用飞机、发动机锻件需求旺盛,以C919为代表的民机也正快速放量,锻造市场空间广阔。2)随着公司新产能释放与产业链一体化加速布局,我们预计2023-25年归母净利润16.03/22.21/30.16亿,CAGR为37.2%,对应PE为19/14/10倍,维持买入评级。 受宏山锻造并表与加大研发投入等影响,2023Q3业绩低于预期:1)营收端符合预期: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79.65亿(+3.2%),剔除无锡卓越出表和税收政策影响,公司预计同口径增长19.25%;2)利润端:23Q3单季归母净利润2.5亿(-29.7%),或因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和宏山锻造导入期亏损所致;3)研发费用:2023前三季度研发费用5.45亿(+156%),23Q3单季研发费用2亿(+169.3%),研发费率8.13%(+5.3pct),环比+0.8pct;4)宏山锻造:新进入合并报表范围,正在开展新产品研发等投入,Q3单季预计亏损3500万;5)若剔除研发费用和宏山锻造亏损影响,2023前三季度预计归母净利润13.88亿(+51.5%),Q3单季约4.15亿(+16.9%)。6)增长新引擎:我们认为,研发费用增加表明公司加大新市场、新产品开发力度,宏山锻造或正处于产能导入、高端产品研发的关键期,未来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公司或将进入产能爬坡关键阶段,新产能或为公司成长注入新动能:1)收购宏山锻造80%股权,快速补齐500MN超大锻件产能和铝合金锻造工艺短板,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公司于23年7月与南山铝业签订协议,拟以13.18亿现金收购宏山锻造80%股权,并于8月完成该事项的工商变更。 2)持续推进高端产能建设:西安新区先进锻造产业基地建设等募投项目或将于23-24年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航空工业安大拟投入3.8亿以实施航空锻造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建设项目。3)推进材料研究与产能建设:拟投入4.6亿建设技术研究院,未来有望实现钛合金棒材500吨/年、机械加工零件2500件/年的产能;受托经营青海聚能钛,围绕钛合金开展再生及熔炼业务研究。 航空锻造龙头,军民并进,有望演绎强者恒强:1)巩固军用领域市场优势:公司于8月与中航工业续签《关联交易框架协议》,我们认为,此举或有利于充分利用集团公司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增强公司竞争力。2)优化民用航空产业布局,以C919为代表的民航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打开: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围绕ARJ21及C919等型号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安大公司与中国航发航材院合作项目获得中国航发科技进步特等奖,新开发C919配套锻件12项,获中国商飞“C919TC取证先进集体”;景航公司商飞认证按计划完成阶段性工作。3)持续拓展国际航空外贸转包业务:宏远公司国际民航业务订货快速增长,完成波音公司11项新品首件认证,荣获霍尼韦尔公司“2022年优秀供应商奖”,在国际航空发动机锻件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风险提示:新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宏山锻造产能导入进度不及预期。
铂力特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9-12 126.00 -- -- 127.95 1.55%
127.95 1.55%
详细
铂力特是国内金属3D打印先行者与领头羊、是全产业链布局的稀缺龙头,有望从1到100迎来业绩高速增长期,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1)市场可能担心3D打印行业应用空间有限,但我们认为,未来10年或将是航空航天、医疗、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技术加速迭代关键期,3D打印作为颠覆性制造技术,有望加速渗透,助力制造业升级,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打开。 2)随着金属3D打印迈向规模化交付新阶段,鉴于效率、成本等因素,行业或将向头部集中,铂力特有望充分受益。3)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收入为14.37/21.43/30.88亿,CAGR为46.6%,归母净利润为2.64/4.65/7.1亿元,CAGR为64%,对应PE为76/43/28倍,给予“买入”评级。 复盘过去,量变到质变,3D打印或已走过从0到1阶段:1)3D打印相比传统加工工艺具有较大优势:能够实现复杂结构一体化、轻量化制造,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材料利用率高达95%,远超航空锻造的15-25%。2)我国3D打印规模增速高于全球:2019-2022年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自158亿增至320亿,CAGR为26.5%(高于全球11.6pct)。3)据李方正等《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预计,2023-2027年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有望从400亿增长至1000亿,达到2022年市场规模的3倍以上。 展望未来,军民共进,金属3D打印行业天花板有望持续打开:1)航空航天景气上行,带动装备旺盛需求:我们认为,未来10年或是我国军用飞机升级换代、批量列装,航空发动机、卫星产业加速迭代,国产大飞机、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的时期。2)卫星互联网与商业航天方兴未艾,航空发动机快速迭代,金属3D打印渗透率或持续提升:3D打印在运载火箭的应用呈现“零部件→发动机→整机”的趋势,RelativitySpace发射的Terran1火箭85%零部件由3D打印制造,其计划2024年发射的TerranR有望95%使用3D打印零部件;而GE数据显示,3D打印零件有望占航空发动机的50%;据铂力特公告,未来金属3D打印有望对锻铸件实现20-30%的技术替代。3)民用市场空间广阔:金属3D打印亦可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汽车等领域。 聚焦金属3D打印,全产业链布局助力公司业绩高增长:1)公司成立于2011年,2016-2022年铂力特营收从1.66亿增至9.18亿,增长5.5倍,CAGR为32.9%;剔除股份支付影响,归母净利润从3133万增至2.42亿,CAGR达40.6%。2)我们认为,除了行业景气上行外,公司持续高成长的关键在于坚持全产业链布局与技术驱动:从原材料、自研设备到定制化服务等全产业链布局,持续推出自研产品,2016-2022年公司代理EOS设备营收占比自14%降为0,而自研设备占比自27.3%提至42.7%(+15.4pct)。3)经营效率持续提升:2020年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019-2022年公司三项费率(剔除股份支付影响)自17.8%降至15%(-2.8pct)。 持续加强产能建设,三大业务持续共振,有望迎来新一轮高成长:我们判断,公司成长新动能:1)新产能释放:2019-2023年公司先后三次扩产,拟投入51.1亿元用于金属增材制造智能工厂等产能扩充建设项目,我们预计2023年起公司或将进入产能释放高峰期。2)跟研型号有望陆续进入批产阶段:据公司公告,截至2023年4月18日,公司在手订单合计3.67亿元,跟研型号装备包括飞机、发动机和航天飞行器,共涉及447种零部件,其中部分民用装备亦有望在2025-2028年进入批产。3)增资正时精控,加强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2021年公司增资正时精控,持股15%并与之合作,我们认为,这将有利于未来批产设备技术升级,且有利于控制扫描振镜成本。 风险提示:下游客户较为集中的风险;增材制造装备核心器件依赖进口的风险;收入季节性波动风险;拟定增项目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中航重机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8-30 26.01 -- -- 27.67 6.38%
27.67 6.38%
详细
事件:8月28日晚,日晚,中航重机(中航重机(600765)发布2023半年报,营收+8.4%,归母净利润归母净利润+38.8%,扣非净利润+40.4%。1)23H1公司营收55.04亿(+8.41%),归母净利润7.77亿(+38.75%),扣非净利润7.8亿(+40.44%);2)单季来看,23Q2营收31.64亿(+5%),环比+35.2%,归母净利润5.07亿(+43.8%),环比+87.3%,扣非净利润5.12亿(+46.2%),环比+90.7%。 点评:点评:中航重机中航重机2023H1业绩高增38.8%,稳健成长的航空锻造龙头,有望迎来,稳健成长的航空锻造龙头,有望迎来价值重估,重申“买入”评级。市场可能担心行业增速放缓导致竞争加剧,但我们认为:1))公司成长空间大、投资逻辑清晰:我国军用飞机、发动机锻件市场空间广阔,而以C919、ARJ21为代表的民机陆续取得突破,行业天花板言之尚早。2))航空结构件“小批量,多批次”特征要求配套厂商具备产业化、一体化供应能力,未来行业或向头部集中。3)我们判断,公司正加速形成“材料研发和再生-锻铸件成形-精加工及整体功能部件”新生态配套环境,景气上行焕发新机,有望迎来新一轮高成长。4)盈利预测:)盈利预测: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6.59/22.96/31.22亿元,CAGR37.2%,对应PE23/16/12倍,维持“买入”评级。 中报亮点:聚焦主业、结构优化、利润率提升明显:中报亮点:聚焦主业、结构优化、利润率提升明显:1)Q2单季度看,23Q2营收31.64亿(+5%),归母净利润5.07亿(+43.8%),增速较23Q1提升12.7pct。2:)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3Q2毛利率36.46%(+7.6pct)创2007Q4以来单季最高水平,归母净利率16.02%(+4.3pct)持续提升;三项费率5.7%环比下降2.7pct。3))业务结构进一步向航空主业聚焦:23H1公司锻铸业务营收45.03亿(+8.4%),占比81.8%维持稳定,其中航空及防务业务实现42.93亿(+19.75%),占比95.34%;液压环控业务营收10.01亿(+8.69%),其中航空及防务业务收入6.98亿(+11.15%),占比69.73%。 持续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公司平台化布局有望提速:持续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公司平台化布局有望提速:1))向上游:打通原材料循环体系,成本有望持续降低:受托经营青海聚能钛,围绕钛合金材料开展材料再生及熔炼业务研究。2)向中游:加速平台化布局,锻造+铸造+3D打印齐头并进:推动收购宏山锻造80%股权,有望快速补足500MN超大锻件产能短板,同时整合其铝合金锻件工艺,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收购激光公司43.76%股权,直接持有其61.95%股权,提升激光公司3D打印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未来有望与锻造业务形成互补。3)向下游:布局精加)向下游:布局精加工业务,缩短下游产业链条:推动对力源液压(贵阳)100%间接控股,并将其更名为安飞公司,融入力源公司的机加业务,进一步推进精加工产业布局。4)做实中航重机研究院,构建“研究院+企业”新业态:企业”新业态:通过对宏远公司和安大公司减资提升安大宇航和检测公司层级。 拓展民用航空产业化布局,以以C919为代表的民航市场为代表的民航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打开:1))优化民用航空产业布局: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围绕ARJ21及C919等型号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安大公司与中国航发航材院合作项目获得中国航发科技进步特等奖,新开发C919配套锻件12项,获中国商飞“C919TC取证先进集体”;景航公司商飞认证按计划完成阶段性工作。2))持续拓展国际航空外贸转包业务:宏远公司国际民航业务订货快速增长,完成波音公司11项新品首件认证,荣获霍尼韦尔公司“2022年优秀供应商奖”,在国际航空发动机锻件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风险提示:全球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大型锻造设备能力不足的风险
苏试试验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8-11 17.98 -- -- 18.42 2.45%
18.42 2.45%
详细
事件: 苏试试验(300416)发布 2023半年报,营收+22%,归母净利润+28%。 1)2023H1公司实现营收 9.7亿(+21.6%),归母净利润 1.36亿(+27.8%),扣非归母净利润1.29亿(+34%); 2)2023Q2单季实现营收5.3亿(+17.1%),环比+21.7%,归母净利润 9145万(+18.2%),环比+106.3%。 点评: 2023H1业绩同比增长 27.8%(此前预告区间 20-30%),公司基本面长期趋势向好, 下游景气提升,成长逻辑不变, 估值吸引大, 重申“买入”评级。 1) 市场可能担心行业增速放缓导致竞争加剧,但我们判断, 航空航天、半导体、新能源等下游需求旺盛,行业天花板言之尚早, 公司从“环试隐形冠军” 向第三方检测“全能龙头”迈进,市场空间不断拓宽, 成长确定性高; 2)我们判断, 随着前期扩建的实验室进一步释放产能, 公司下半年业绩或将明显提速,预计 2023-25年归母净利润为 3.60/5.17/7.11亿元,对应 PE为 25/17/13倍,维持“买入”评级。 2023Q2业绩增速放缓或因短期因素扰动,我们预计下半年有望逐季提速: 1)单季度看, 23Q2营收 5.3亿(+17.1%), 归母净利润 9145万(+18.2%),增速与 22Q2基本持平。 2)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3Q2毛利率为 45.7%(+0.6pct),归母净利率 17.2%(+0.2pct),三项费率 17.5%(+0.4pct)。 3) 回购彰显发展信心: 6月 27日,公司公告拟用自有资金 0.5-1亿元回购股份, 并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 截至 7月 31日,公司已用 5919.3万元回购 0.61%股份,成交区间 18.51-19.7元,均价 19.09元。 环试服务后劲十足:中心与专项实验室“双管齐下”,拓展新市场、新领域: 1)环试服务是公司业绩增长的最核心驱动力: 23H1公司环试服务营收 4.7亿(+25.5%),占比 48.3%(+1.5pct),毛利率 58%(+2.6pct)。 2)网络化布局国内领先: 截止 2022年底,公司拥有 17个规模以上实验室, 深入新能源、储能、光伏、医疗器械等行业深度开发客户,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试验服务。 3)核心实验室产能持续爬坡,势头良好: 2023H1收入增速前三的实验室, 分别为苏州 1.7亿(+38.2%)、西安 4538万(+29.2%)、成都 5711万(+23.7%);净利润增速前三分别为:北京 1445万(+99.2%)、苏州 4525万(+48.4%)、西安 1287万(+45.5%),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 环试设备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推陈出新,有助于强化公司环试龙头地位: 1)23H1公司设备销售增长明显: 营收 3.4亿(+19.4%), 收入占比 35.1%,毛利率 32.5%(+0.4pct),稳中有升; 2) 顺应市场变化: 2023上半年市场对大型化、复杂化、综合化系统的需求有所提升,检测机构类客户活跃,已成为设备销售类第一大客户。 3)坚持“设备+服务”融合发展: 公司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并持续扩充产能, 设备板块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芯片检测:打造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能力,静待新产能爬坡、 开花结果: 1)23H1公司芯片检测业务稳步增长: 营收 1.08亿(+12.2%),占比 11.1%(-0.9pct); 2) FA 产能与效率持续提升: 23H1苏试宜特持续引进设备, 并有望于 2023年下半年全面开展 24小时服务。 3) 苏试宜特 23H1费用增幅较大: 实现营收 1.23亿(+0.9%),净利润仅 349.6万(-76.4%), 或与人才储备数量快速提升、 费用增幅较大有关。 4) 下属子公司苏试宜特或迎新一轮增长: 我们认为, 宜特是国内芯片全产业链第三方检测龙头,其服务质量获得国内多家龙头 IC 公司的肯定, 随着新设备陆续到位, 经营业绩有望开启新一轮增长。 风险提示: 实验室产能释放不及预期,新领域开拓不及预期
中航重机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6-14 24.01 -- -- 27.46 14.37%
27.55 14.74%
详细
事件: 中航重机拟受托管理聚能钛日常经营: 6月 12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公司于 6月 10日与青海水电集团、青海聚能钛签订受托经营管理协议。 点评: 公司有望加速打通钛合金返回料体系,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迈出关键一步。 市场可能担心行业增速放缓造成竞争加剧, 但我们认为,我国军用机身、发动机锻件市场空间广阔,而以 C919、 ARJ21为代表的民机陆续取得突破, 行业天花板言之尚早。我们判断,公司作为国内稀缺的航空锻造龙头,持续聚焦锻铸主业,正在加速形成“材料研发与再生-锻铸件成形-精加工及整体功能部件”的新生态配套环境, 景气上行焕发新机,有望迎来新一轮高成长。 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 16.2/22.68/30.64亿元,CAGR37.5%, 对应 PE 为 22/16/12倍,维持“买入”评级。 向上游加速打通原材料循环体系,成本有望持续降低: 1)受托管理聚能钛,钛合金循环体系搭建有望提速: 聚能钛集钛矿资源开发利用、钛及钛合金熔铸、加工及销售于一身,有望促进公司开展钛合金材料再生及熔炼业务研究。 2)高返回比再生高温合金制备工艺取得重要进展, “提质”+“降本”双管齐下:公司联营企业中航上大应用 70%返回料的 GH4169产品已通过现役主力航空发动机型号验证评审, 并开始批产供货。 向中游推进高端产能建设,盈利能力与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1)推动大型化、精密化、整体化产能建设,核心竞争力有望持续提升: 2018-2023年,公司先后三次定增募资合计 58.2亿,用于西安新区先进锻造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 我们预计 2023-2026年是产能释放高峰期,规模效应有望进一步凸显。 2)补齐大锻件产能短板,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公司 6月 2日发布公告收购宏山锻造80%股权,交割基准日暂定为6月30日,有望整合宏山锻造500MN锻机及铝合金锻造优势;公司 2021年募投项目投入的大型模锻液压机有望在 2023年底投产。 3)布局铸造行业,推动横向扩张: 公司于 2022年对参股子公司安吉精铸增资 5000万,提升其关键核心产品制造工艺水平和产能。 向下游打造“研发+产业”新业态,公司产业链地位有望提升: 1)顺应客户零部件交付需求,推动技术研究院建设: 建设“原材料制备-锻铸件成形-零部件加工-部组件装配”的全流程循环制造业态,形成整体优势,有望提升客户粘性,降低生产成本。 2)加强精加工产能建设,缩短下游产业链条: 2022年公司对子公司永红和力源投入大量机加工设备,我们认为,精加工产能建设有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亦有利于加强对切屑/废料的控制,促进材料循环体系的打通。 风险提示: 新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收购宏山锻造不及预期。
中航重机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4-28 25.40 -- -- 27.80 8.81%
27.78 9.37%
详细
事件:中航重机2023Q1净利润同比增长30.13%:4月26日晚间,公司公布一季报:2023Q1实现营收23.4亿(+13.34%);归母净利润2.7亿(+30.13%)。 点评:2023Q1业绩高增30.13%,维持“买入”评级。市场可能担心未来行业放缓,导致竞争加剧,但我们认为,未来5年将是军机放量、国产发动机列装、民用航空大发展的关键期,航空锻造千亿市场空间广阔,行业天花板言之尚早。我们判断,公司作为国内稀缺的航空锻铸造龙头,景气上行焕发新机,价值重估,攻防兼备,有望迎来新一轮高成长。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6.2/22.68/30.64亿,CAGR37.5%,对应PE为23/16/12倍,维持“买入”评级。 一季报业绩亮眼:1)2023Q1业绩再创新高:营收23.4亿(+13.34%),归母净利润2.7亿(+30.13%),增速维持较高水平;剔除卓越锻造出表影响,2023Q1营收同口径增幅20.67%,归母净利润不受影响。2)盈利能力与经营效率再创新高:毛利率31.74%(+3.19pct)、归母净利率11.56%(+1.49pct),均为2009年以来Q1单季最高水平;存货周转率0.47再创新高,三项费率8.39%维持稳定。3)我们认为,随着高端产能的释放、产业链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大型锻造能力的补齐,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军民并进,模环双击,强者恒强,公司有望迎来新一轮高成长:1)我国航空锻造迎来黄金发展期,催生千亿市场:据我们详细测算,预计2022-2031年我国军用飞机机身、发动机锻造市场规模将达到1593、2091亿;而以C919、ARJ21为代表的民机机身、发动机锻造市场总需求将超过2500亿。 2)全面赋能:公司旗下安大、宏远、景航,分别是国内环锻、模锻、中小锻铸造领域龙头,2023年1月收购南山铝业锻造子公司,引入500MN模锻压机,赋能大型锻造能力,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3)新产能释放:2018-2021年公司经历了2次定增,加码36.1亿投入西安新区先进锻造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我们预计2023-2025将是产能释放高峰期,规模效应有望进一步凸显。 聚焦航空锻造核心主业,轻装上阵,转型腾飞:2019-2022年公司营收由56.6亿增至105.7亿,净利润由2.8亿增至12亿,CAGR为20.87%/63.44%。 我们认为,除了近年来行业景气上行外,公司成功蜕变的关键在于:1)聚焦航空锻造核心主业:2022年锻造业务营收85.8亿(+28%),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65%升至80%,毛利占比从72%升至77%;2)瘦身健体,剥离低效资产:2016年起剥离持续亏损的新能源业务,并对液压子公司引进混改;3)经营管理效率大幅提升:2020年6月推出第一期股权激励,全面调动管理层积极性,2016-2022年三项费率由19.1%降至7.7%(-11.4pct)。 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对标PCC国际巨头,降本增效有望齐头并进:1)PCC通过资本运作与并购,成为航空零部件行业的产业巨头:2000-2015年PCC营收自16.7亿美元增至100亿美元,利润率自11.5%增至26%。 2)PCC由一家铸造厂起家,发展史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抓住GE航空发动机结构铸件发展机遇,收购多家铸造厂;第二阶段开启横向扩张收购锻造巨头Wyman-Gordon;第三阶段推动纵向一体化,向上延伸至钛合金、镍基合金材料行业,向下延伸至飞机结构件领域。3)公司推动产业链一体化,降本增效有望齐头并进:向上游增资中航上大,打通原材料与返回料供应循环体系,未来使用返回料有望降本30%;向中游增资安吉精铸,推动精密铸造业务发展;向下游推进等温锻造、精密锻造产能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 催化剂:高端产能陆续释放;精益挖潜提升效率。 风险提示:新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经济下行的风险;收购南山铝业锻造业务不及预期。
苏试试验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14 22.52 -- -- 30.36 3.16%
23.23 3.15%
详细
事件:苏试试验发 布2022年报,实现归母净利润 2.7亿(+42%):1)2022 年营收18.05 亿(+20.21%),归母净利润2.7 亿(+41.84%),高增长符合预期。 2)单季度看,公司22Q4 营业收入5.45 亿(+22.6%),环比增长18.3%;归母净利润9119 万(+55.7%),环比增长25.8%。3)公司22 年毛利率46.66%(+0.6pct),归母净利率14.95%(+2.3pct)。 点评:苏试试验是高成长、低估值、质地好、赛道长、根基厚的优质品种,2023 年将有望再上一层楼,重申“买入”。市场可能担心公司未来业绩增速放缓,但我们认为,公司作为环境试验与芯片第三方检测龙头,深耕“军半新”高景气赛道,积极拥抱高端装备国产替代浪潮,拓宽专业领域,细化全国实验室服务网络,随着实验室产能的陆续释放,2023 年公司“设备+环试+半导体检测”三大曲线共振,业绩有望持续超预期。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3.67/5.37/7.23 亿,CAGR40%,对应PE 为31/21/16 倍,维持“买入”。 试验服务:从环试“隐形冠军”到平台型第三方服务商,多点开花,后劲十足:1)环试服务:是收入和利润的最主要来源,亦是公司成长的主引擎:2022 年环试服务实现营收8.4 亿(+27.9%),占比46.5%(+2.81pct),毛利率56.94%,维持较高水平。2)全国网络布局,实验室产能逐步释放,规模效应初显:截至2022 年底,公司在14 座城市拥有17 家规上实验室,其中苏州、北京、成都、西安实验室分别营收3.04/1.34/1.01/0.84 亿,净利润8184/2178/4066/2428 万,同比增长49%/63%/38%/45%,发展动能十足。3)从环试到EMC、元器件与芯片检测、无线通讯、材料性能等测试、有望充分受益于军工、新能源、半导体、卫星互联网等高景气赛道的快速发展:我们预计2023 年深圳无线测试实验室,将加快推进5G 通信性能检测项目;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宇航产品检测实验室建设将初见成效;新设泸州、绵阳专项实验室,将细化服务网络。 设备板块:定位高端、推陈出新、奠定公司竞争优势、多综合产品成为新亮点:1)设备板块稳定增长:2022 年设备业务营收6.12 亿(+15.1%),占比33.9%(-1.5pct),毛利率33.77%(-0.14pct)。2)坚持自主研发,持续开发高端产品:公司抓住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综合类设备及相关试验服务的快速增长。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设备市场影响力:公司产品已进入SGS、BV、TUV 等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未来有望进一步推进国际业务发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优化战略布局,健全激励机制,长期增长空间大:1)推动上海宜特增资扩股,拥抱半导体国产替代浪潮:公司于2022 年12 月引入战略投资者,由公司、实际控制人、高管团队持股平台共同对上海宜特增资3.8 亿,主要用于上海、深圳和苏州三地集成电路测试验证能力的扩建。2)健全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已实施完毕并提前终止,并于22 年4 月推出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扩大了参与对象范围;公司于21 年出让上海宜特10%股权用以激励核心人员,第一批股份已于2022 年3 月解锁。 风险提示:公司新实验室产能释放不及预期;新领域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
苏试试验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1-20 30.54 -- -- 32.42 6.16%
32.42 6.16%
详细
事件:苏试试验 发布 2022 业绩预告,维持快速增长态势:1)公司预计 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47-2.85 亿,同比增长30-50%;实现扣非净利润2.12-2.5亿,同比增长25%-48%;2)预计22Q4 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0.68-1.06 亿,同比增长17%-82%,环比增长-6%至47%;3)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为3550 万,相比2021 年的2141 万增加1409 万。 点评:苏试试验2022 业绩预计增长30-50%,符合市场预期,我们重申“买入”评级。 市场可能担心公司未来业绩增速放缓,但我们认为,公司作为“专精特新”的环境试验与芯片领域的第三方检测龙头,深耕“新半军”高景气赛道,市场空间广阔,公司亦持续加大全国网点布局、丰富服务类型,随着防疫政策优化,2023 年公司“设备+环试+半导体检测”三大成长曲线共振,业绩有望持续超预期。考虑到宜特增资后持股比例变化,我们预计2022-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68/3.67/5.37 亿,CAGR42%,对应PE 为43/32/22 倍,维持“买入”。 2023 年实验室新产能释放,服务广度与深度加深,将带动盈利能力持续向上:1)成都广博于2023 年1 月8 日乔迁新址,规模与能力实现国内“双一流”:试验场地自6000 余平方米提至3.2 万余平方米,专业覆盖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材料检测、结构静力学、整车整机及新能源等领域。2)苏州广博新能源产品检测中心现已初具规模:可提供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品用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检测服务,客户包括蔚来、比亚迪、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主流厂商。3)前期扩产的实验室陆续进入收获期:北京创博、青岛海测新场地投产后,开始逐步释放产能;宇航产品检测中心和元器件检测中心已有订单。4)我们认为,22 年疫情、限电等因素对实验室产能释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不利因素的消退、扩建项目陆续完工,公司试验服务业务占比与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上海宜特增资扩股,把握半导体国产替代带来的发展良机。1)半导体检测行业领跑者,检测能力覆盖全产业链:公司于2019 年底收购宜特,具备了“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终端产品”检测能力,业务贯穿IC 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全流程,客户涵盖大多数主流厂商。2)推动宜特增资扩股,提升半导检测能力:公司于22 年12 月引入外部投资者,对宜特增资3.8 亿,以增强宜特资本实力,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3)夯实人才基础,推动宜特长期稳健发展:本次增资引入高管团队和上海宜特员工持股平台,充分调动上海宜特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变更募集资金用途,拥抱新能源与5G 行业高景气。1)公司于22 年12 月8 日发布公告,拟将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2.53 亿元及其利息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1.54 亿)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1 亿)。2)新能源汽车与5G 技术发展迅猛,检测需求旺盛:随着车龄增长&强制检测频次增加,汽车检测已成刚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检测、EMC测试、电机及控制器检测、充电系统测试等均为从0 到1 的增量市场;5G 测试难度较高,为迎接5G 技术大规模应用浪潮,通信设备厂商、天线厂商、模块厂商均加大对测试服务的采购。3)积极抢占市场份额,打造新的业绩增长极:我们认为,通过拟投项目建设,公司试验服务的专业门类、下游领域或将持续增加,不断匹配客户需求,业绩有望加速增长。 风险提示:公司新领域业务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苏试试验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0-27 33.50 -- -- 36.11 7.79%
36.11 7.79%
详细
事件:10 月 25 日,苏试试验(300416)公布三季报:2022 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2.6 亿元(+19.2%),归母净利润1.79 亿元(+36%);其中22Q3 单季营收4.61 亿(+20.7%),环比+1.3%;归母净利润7249 万(+45%),环比-6.3%。 点评:2022Q3 单季业绩同比增长45%,符合市场预期,重申“买入”评级。我们判断,随着下游“新半军”高景气+国产替代加速,作为试验隐形冠军与半导体检测龙头,公司“设备+环试+半导体检测”三大成长曲线共振,业绩有望持续超预期。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2.81/4.01/5.47 亿,CAGR42%,对应PE 为46/33/24 倍,维持“买入”评级。 三季报业绩亮眼:1)2022Q3 单季创下2015 年以来最好的Q3 业绩表现:2015-2021 年公司业绩贡献往往集中于Q2 和Q4,Q3 单季较Q2 均呈现环比下滑态势,而22Q3 营收4.6 亿(+20.7%,环比+1.3%)首次实现三季度环比正增长,归母净利润也与Q2 接近,同比增速高达45%,我们认为,这是公司业务多点开花、下游更均衡的体现。2)服务占比提升,业务结构持续优化:2022Q3 毛利率46.41%(+1.1pct),净利率14.2%(+1.7pct),我们预计,随着环试服务占比持续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仍将不断提升。3)费用率持续降低:2022Q3 期间费率20.67%(-2.09pct),三项费率均有所下降,体现成本管控能力增强。 “军”:航空航天领域高景气,第三方检测方兴未艾:1)“加快国防现代化”+“竞争性研制”催生第三方检测需求增加:近期重大会议提出“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重大武器装备研发与生产加速、比测试验等因素有望刺激第三方检测需求进一步增加。2)公司初步完成全国网络布局,实验室陆续步入收获期:截至21 年底,公司已在14 个城市建立16 个实验室,覆盖苏州、北京、成都、西安、青岛等地,缩短服务半径,充分把握行业景气浪潮。3)“设备+服务”双轮驱动,打造综合平台型服务商:公司环试设备与服务相辅相成,巩固龙头优势,并积极拓宽元器件筛选、宇航产品检测、材料性能测试、软件测评等领域。 “半”:挺入新蓝海,受益于半导体国产化进程加速:1)公司拥有“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终端产品”全产业链检测能力:上海宜特是大陆半导体检测的领跑者,业务贯穿IC 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全流程,客户涵盖大多数主流厂商。2)美国芯片禁令或将倒逼芯片国产化,利好第三方检测:据路透社报道,10 月7日美国公布全面出口管制措施,我们认为这可能将倒逼中国芯片国产化提速,相关检测需求有望加速释放。3)公司产能储备充足,业绩有望加速增长:上海宜特2022 年以来持续进行人员扩充,部分新设备到位;上海疫情逐步消除后,宜特22 年6 月起全面复工,6-7 月接单量再创新高。4)紧密围绕汽车电子,全面扩充EMC 测试产能:公司21 年在上海、苏州、西安开展EMC 业务,2022年在成都、长沙、广州等新建EMC 暗室,预计武汉、北京也将布局。 “新”:切入新能源车领域,挖掘新的业绩增长极:1)公司率先推出综合类设备,更能满足新能源行业更严格的环境试验要求: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程度高,对环境敏感度也更强,综合设备能更好地模拟实现复杂环境。2)新能源汽车试验需求旺盛:据证券日报数据,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2551 亿元,较2012 年增长299.8%;新车型的开发、现有产品性能/可靠性的提升都需要对几乎每个零部件进行环境试验。3)公司设备与环试业务已覆盖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端:公司抓住新能源车发展契机,加强市场开拓,宁德时代、比亚迪、理想等主流厂商均是公司客户。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影响实验室正常经营;公司新领域不及预期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9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