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孙远峰

华金证券

研究方向: 电子行业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910522120001。曾就职于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金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金证券总裁助理&研究所所长&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清华大学工学博士,近3年电子实业工作经验;2018年新财富上榜分析师(第3名),2017年新财富入围/水晶球上榜分析师,2016年新财富上榜分析师(第5名),2013~2015年新财富上榜分析师团队核心成员;多次获得保险资管IAMAC、水晶球、金牛奖等奖项最佳分析师;2019年开始未参加任何个人评比,其骨干团队专注于创新&创业型研究所的一线具体创收&创誉工作,以“产业资源赋能深度研究”为导向,构建研究&销售合伙人队伍,积累了健全的成熟团队自驱机制和年轻团队培养机制,充分获得市场验证;清华校友总会电子工程系分会副秘书长;...>>

20日
短线
19.57%
(第128名)
60日
中线
10.87%
(第117名)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0/48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北方华创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7-14 280.00 -- -- 339.00 21.07%
339.00 21.07%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 2022年中报预告,公司预计 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0.52-57.73亿元,同比增长 40-60%;实现归母净利润 7.14-8.07亿元,同比增长 130-160%;实现扣非净利润 5.96-6.86亿元,同比增长 165-205%。 分析判断: 盈利超预期,看好公司全年发展根据公司公告数据显示,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0.5-57.7亿元,同比增长 40%-60%,其中 Q2实现营业收入 29.2-36.4亿元,同比增长 33%-66%,延续了 Q1的高增趋势。而利润端则更有亮眼表现,2022H1公司归母净利润约 7.1-8.1亿元,同比增长 130%-16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6.0-6.9亿元同比增长 165%-205%,预计 Q2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5.07-6.00亿元,同比增长 113.67-152.88%,环比增长 145.73-190.82%。 公司实现高速增长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 1:国内 fab 厂 capex提升以及公司前道设备市占率提升;2:光伏等非半导体设备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 行业龙头地位稳固,股权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2022年公司拟向激励对象授予 1310万份股票期权,占公司股本2.48%,其中首次授予(1050万份)已于 2022年 7月 5日完成,激励对象主要为核心技术人才(777人)&管理骨干(63人),不包含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截至 2021年底,公司技术人员为2968人,本次激励覆盖面达到 26.18%,激励范围较为广泛。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高速发展,技术人才是重要竞争力。同时公司作为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主力军,半导体设备包括刻蚀机、PVD、CVD、ALD、氧化/扩散炉、退火炉、清洗机等,产品均获得行业龙头客户的批量订单。11月 2日公司公告完成 2021年非公开发行股票,主要用于公司半导体装备研发项目、产业化扩产项目和精密元器件扩产项目建设。达产后预计拥有集成电路设备500台、新兴半导体设备 500台、LED 设备 300台、光伏设备 700台的生产能力。我们认为公司多产品线布局并在多领域保持技术持续领先,未来国产化市场空间巨大。公司加速研发先进制程设备,将刻蚀技术横向拓展以满足客户需求,目前已具备 28nm 技术且正在研发 14-5nm 制程产品。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产品进入加速发展期,我们上调公司 2022-2023年营收为 137亿元、176.50亿元的预测至 143亿元、185.5亿元,预计公司 2024年营收为 236亿元;上调 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 14.62亿元、18.37亿元的预测至 17.60亿元、22.62亿元元、预计公司 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 32.55亿元; 上调 2022-2023年 EPS 2.78元、3.49元的预测至 3.34元、 4.29元,预计公司 2024年 EPS 为 6.17元,对应 2022年 7月11日 299.54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90、70、49,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市场需求不如预期、半导体设备市场竞争加剧、系统性风险等。
晶晨股份 2022-06-16 100.51 -- -- 108.82 8.27%
108.82 8.27%
详细
竞争格局优化,多媒体芯片全球市场开拓: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围绕着多媒体芯片形成了大量的开发经验和技术突破,包括但不限于全格式视频解码处理、全球数字电视解调、超高清电视图像处理模块、高速外围接口模块、芯片级安全解决方案等。公司具有全球化视野,在全球运营商市场和流媒体平台等终端客户的开拓时积累了强大的产业生态。公司S系列SoC芯片方案的相关终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运营商设备以及北美、欧洲、拉丁美洲、亚太和非洲等众多海外运营商设备。伴随着近两年全球机顶盒芯片市场竞争格局的优化,公司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快速突破,实现了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和出货量大幅度提升。T系列芯片方面,公司产品制程工艺已实现从28纳米到12纳米的突破,相关产品下游客户包括小米、海尔、TCL、创维、海信、百思买、亚马逊、Epson、Sky等境内外知名企业及运营商的智能终端产品。全球智能电视产业正处于加速整合期,操作系统朝着开放化、第三方平台崛起等方向演进,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下游需求多维度爆发,第二成长曲线已开启:公司作为国内优秀的智能处理器SoC设计厂商,与台积电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的保证。目前全球范围内来看,伴随着AI、自动驾驶、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海量创新应用的推动,对于算力的需求也正迎来一轮爆发式增长。通过新产品和新客户的不断开拓,公司第二成长曲线已经开启。 先进制程产品推进顺利,系统化解决能力提升:公司6nm制程芯片的测试芯片已经于2021年12月底送出去流片,目前进展顺利。2021年8月公司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支持高吞吐视频传输的双频高速数传Wi-Fi5+BT 5.2单芯片,芯片成功量产并已规模销售,未来通过配套销售、“交钥匙”方案的模式将会带来出货量的快速增长。通过对连接类产品的持续研发,公司正逐步从单芯片提供商走向系统化方案解决商,产业价值量提升。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将2022、2023年的营收预测由前期的64.23亿元、84.35亿元上调至65.37亿元、84.79亿元,预计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06.00亿元,将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由10.76亿元、14.21亿元上调至11.84亿元、16.02亿元,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0.98亿元。 2022-2024年对应的EPS分别为2.88元、3.90元、5.10元。对应2022年6月14日的收盘价100.50元,2022-2024年的PE分别为34.88倍、25.79倍、19.6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产能持续紧张带来的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风险;宏观经济持续恶化的风险;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带来的风险。
歌尔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5-23 37.51 -- -- 41.57 10.82%
41.57 10.82%
详细
事件概述歌尔股份拟以自有资金2亿元认购北京驭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持有驭光科技10.526%的股权。 分析判断::强强联合,深度布局光学大赛道为满足自身战略发展需求,歌尔股份拟以自有资金2亿元认购北京驭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新增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驭光科技10.526%的股权。驭光科技为国内领先的光学器件解决方案厂商,公司产品主要有DOE、Diffuser和衍射光波导等光学基础元件。公司在光学领域深入布局,特别是在浮雕衍射光波导方面领域具有全产业链设计能力,其在微纳光学设计(EDA工具、光栅结构和系统仿真设计等)、半导体精密加工(掩模版、纳米压印制造及工艺)和高效自动化检测等环节的深厚积淀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特别是公司自研的EDA工具以及系统设计能力,我们认为其有望突破行业龙头WO的一些专利封锁,快速实现产品自主化能力。歌尔作为表面浮雕光栅衍射波导制造大厂,此次收购有望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看好VVRRAR大赛道,公司未来可期受益宅经济,VR产业在20年迎来爆发式增长。2021年全球VR出货量1095万台,同比增长63.43%;PSVR2、苹果和META预计相继推出新品,屏幕和全彩透视方案有望进一步带动VR行业持续火热并突破当前游戏机的单一定位,预计2022年全球VR出货量达1573万台。公司深度布局VR代工业务,同时在多年的行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目前可提供一站式VR解决方案,ODM业务在国内遥遥领先。公司还积极布局VR上游核心业务包括光学、软件和结构件等。同时AR产业进展速度全面向好,上游光波导和全彩色MicroLED进展速度加快,谷歌、亚马逊、Snap、微软等各类厂商也都相继公布自家产品。同时AR已经在工业领域展现出较强的需求,其中龙头公司RealWear快速发展,行业影响力不断上升,公司销售额实现3倍同比增长,同时还达成了将头戴计算机运送到全球3000多家企业的新里程碑,目前公司已准备IPO事宜。我们预计未来AR在各行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投资建议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07.49亿元、1212.81亿元和1409.1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为55.06亿元、65.41亿元和76.21亿元,EPS分别为1.61元、1.91元、2.23元,对应2022年5月20日37.6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23x、20x、17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TWS耳机需求不及预期、VR整机需求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等
睿创微纳 2022-05-23 39.29 -- -- 48.31 22.96%
54.16 37.85%
详细
事件概述近日,公司推出了双夜视热融合三防热成像手机PX1,该手机专门针对户外探险和野外工作者设计,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256×192分辨率红外芯片,配备热成像+微光夜视双系统,支持全球5G 频段。据了解这是国内首款双夜视热融合热成像手机。 分析判断: 一季度业绩不及预期,二季度和下半年业绩有望改善公司一季度实现收入4.45亿元(+16.96%),实现归母净利润0.46亿元(-61.73%);销售毛利率47.31%,较上年同期下降12.26pct;销售净利率10.45%,较上年同期下降21.21pct;期间费用率36.79%,较上年同期增长14.05pct,其中研发费用率提高4.23pct,管理费用率提高7.72pct,销售费用率提高4.42pct。一季度利润率下降一方面是公司产品结构变化,另一方面是公司加大了新业务的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加强了市场开拓,执行新会计估计确认售后维修费预计负债等因素导致期间费用增长。预计随着产品交付节奏加速,公司二季度和下半年业绩有望改善。 境外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上升,户外狩猎红外市场具备广阔空间公司出口产品主要是用于户外狩猎的夜视产品,目前已销往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等地区数十个国家。数据显示,美国每年颁发狩猎许可证、标签、许可证和印章都在3500万张以上,欧洲2021年猎人数量已达686万,国外对用于猎枪的红外装备具有较大市场需求。受益于海外市场的较大需求,公司境外业务收入从2017年的0.08亿元增至2021年的7.44亿元,增速一直高于公司整体增速,收入占比也从5.13%大幅提升至41.80%。此外,境外业务盈利能力逐步增强,毛利率从2017年的40.36%上升至2021年的52.90%,未来有望随业务规模的扩大实现进一步提升。 中国单兵红外装备渗透率较低,对标美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的防务红外市场底子较薄,军队红外热像仪配备相对较少,近年来红外热像仪在防务领域的应用处于快速提升阶段。数据显示,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平均每个士兵拥有1.7具红外热成像仪产品,而我国军队大约200万人,当前单兵红外装备比例远远低于美国水平,红外装备在军用领域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根据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预测,我国特种装备类红外市场的市场总容量达300亿元以上。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军品收入占比约为30%,毛利率达到80.07%,尽管军品的单价逐步降低,但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军品毛利率始终较为稳定。 红外成像成本逐步下降,民用新领域不断拓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随着红外成像产品的成本及价格不断下降,红外成像在民用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由于民用市场的应用领域更为广泛,其增长幅度远大于军用领域。Ma根xt据ech International 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预测,2023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到74.65亿美元。公司产品在民用市场的快速增长也主要来源于成本下降以及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目前已在电力系统运维与安全监测、工业生产自动化、新能源相关系统与生产过程测温监测、企业低碳环保与安全监测、畜牧养殖智慧化等领域得到全面应用落地。 整机板块营收占比增长迅速,规模优势带动整机毛利率大幅提升公司产品谱系从核心零部件逐步向下游延伸,已经覆盖了包括红外芯片、探测器、机芯模组和红外整机的全产业链产品。其中整机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迅速,从2017年的7.69%增至了2021年的49.94%。整机板块以民品为主,民品毛利率普遍低于军品,尽管公司整体毛利率随整机占比的提升出现小幅下降,但整机板块在量上的补偿对公司毛利仍有明显带动作用。此外,受益于自产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和规模效应的带动,整机毛利率已从2017年的23.36%大幅增至了2021年的50.47%,盈利能力明显改善。 技术优势筑成坚实壁垒,高研发投入打造长期竞争力公司2020年获批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电子元器件领域工程研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任务,课题类型为非制冷红外科研领域高灵敏度技术方向。此外,在非制冷领域,公司成功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像元间距8μm、面阵规模1920×1080的大面阵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在制冷领域,公司制冷红外机芯产品化进展顺利,并率先完成了全系列100%国产化改造。作为研发驱动型企业,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研发费用率常年保持20%左右的水平,技术实力始终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公司2021年有研发人员905人,占到员工总人数的43.78%,研发投入达4.18亿元,较上年增长82.95%,持续加大新业务的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使得公司具备长期竞争力。 募投多个项目加速扩产,横向并购拓展微波领域在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环节,公司与晶圆代工厂共建的8英寸MEMS 晶圆生产线已投入量产,产能达到每月1500片晶圆;金属封装和陶瓷封装的红外探测器年产能达到80万只,晶圆级封装红外探测器年产能达到260万只;优化晶圆级热成像模组年产能达到150万只;红外热像仪整机产品年产能达到60万只。2021年公司成功收购无锡华测56.25%股权,立足红外领域的同时横向拓展微波领域,与被收购公司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2022年2月公司公告称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16.4亿元用于红外热成像整机、红外热成像终端产品及智能光电传感器研发等项目。随着生产规模逐年增长,规模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品良率也实现稳步提升。 投资建议考虑到受疫情影响导致客户采购节奏放缓等原因,我们将公司2022-2023年营收预测由28.03/39.32亿元调整至24.77/32.71亿元,EPS 由2.17/3.09元调整至1.46/2.03元,考虑到军用红外装备渗透率逐步提高、海外狩猎市场不断扩大以及民用红外新领域不断开拓等原因,预计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24.77/32.71/40.78亿元,归母净利润6.50/9.05/11.21亿元,EPS 为1.46/2.03/2.52元,对应2022年5月19日39.63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27/19/1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核心客户订单波动风险;核心人才流失风险;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瑞芯微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4-28 64.04 -- -- 81.13 26.69%
112.85 76.22%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5.43亿元,同比下降3.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84亿元,同比下降24.6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76亿元,同比下降6.41%。 分析判断::产能弹性开始释放,最艰难的时刻已过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经营业绩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我们认为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未来公司将迎来业绩弹性的逐季释放,主要原因有三个:1、从大的宏观背景来看,目前上海及周边疫情已出现逐步控制且缓解迹象,相关产业链开始步入复工复产周期,对于供应链等的不利影响正在开始减弱;2、2021年公司主力供应商缺货,导致2021年限制公司发展的主要痛点是产能不足,公司通过多种方式使得今年的产能同比去年有个较大幅度的缓解,但考虑到新增产能的投放落地周期被疫情耽搁所延迟,根据公司一季报披露的内容显示,到3月中旬公司才拿到局部比较大量的货,因此新增产能基本难以在一季度形成有效销售,预计将在二季度开始释放业绩;3、公司2021年发布的旗舰新品RK3588目前还处于产品推广期,该产品指向八大应用场景,目前仍然处于下游验证期内,一季度比较难以形成规模销售,预计二季度将开始有终端产品陆续发布,该芯片将开始形成销售收入并预计呈现出逐季快速增加的节奏。 8RK3588指向八大应用场景,具备强烈的爆款属性公司顶级旗舰芯片RK3588采用三星8nm制程,属于公司目前技术的集大成者,该产品除了具备强大的CPU、GPU、NPU等外,ISP、视频编解码的能力超强,另外产品具备强大的扩容性,以及对于下游多操作系统的适配性,也是国内算力公司中较早在先进制程实现流片,在当下整个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具备明确的先发优势,在商显、安防、边缘计算、平板电脑、ARMPC等多个领域将率先实现客户导入并放量,在智能座舱、VR等领域也将登陆并陆续实现销量。细分来看,数据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商用大屏显示市场出货量将达到953万台,同比增长11.4%;据Omdia分析,中国将成为全球AI摄像机增长最快的市场,渗透率将从2019年的10%提升至2024年的63%;根据IDC的数据,非苹果处理器芯片2021年大概为1.11亿颗;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1年全球PC(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出货量同比增长15%,达到了3.41亿台。每一个细分市场均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且公司产品在细分领域中在国产供应层面具备较为充分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认为RK3588具备强烈的爆款属性,伴随着在终端场景中的逐步导入,该料号预计下半年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业绩弹性。 投资建议维持前次预测不变,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3.48亿元、58.68亿元、73.35亿元,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2亿元、12.72亿元、15.62亿元。2022-2024年对应的EPS分别为2.18元、3.05元、3.74元,对应的2022年4月27日70.91元的收盘价,PE分别为32.46倍、23.26倍、18.94倍,考虑到AIoT赛道的长期市场广阔、公司产品品类持续开拓市场客户持续开拓、产品制程持续走向更高阶带来的供应情况持续改善等因素,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进度与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芯片需求出现大幅波动;上游晶圆代工产能紧张;宏观经济恶化。
峰岹科技 2022-04-26 58.65 -- -- 63.22 7.79%
78.41 33.69%
详细
专注BLDC电机驱动控制芯片,三大核心技术引领成长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专注BLDC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研发与销售。公司主营产品涵盖电机驱动控制的全部关键芯片,包括电机主控芯片MCU/ASIC、电机驱动芯片HVIC、电机专用功率器件MOSFET等。公司在芯片技术、电机驱动架构技术和电机技术三个领域丰厚的技术积累,使公司可以为下游客户有针对性地提供包括驱动控制专用芯片、应用控制方案设计、电机系统优化在内的系统级服务,并有能力引导、协助下游客户进行系统级产品升级换代。从2021年收入结构来看,主要还是以电机主控芯片MCU和电机驱动芯片HVIC销售为主,ASIC/MOSFET/IPM模块销售规模相对较小。从销售毛利率角度看,公司执行“成本+目标毛利率空间”的定价策略,同时公司采用自主IP内核,电机主控芯片MCU采用“双核”结构,其中负责实现电机控制的专用内核ME为公司自主研发、独立设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需要支付IP授权费用。公司BLDC电机主控制芯片MCU销售毛利率略高于可比上市公司类似产品销售毛利率。 深耕家电领域,“横向拓展+纵向渗透”快速发展BLDC电机下游应用呈现多点开花且渗透率不断提升的特点,以智能小家电领域为例,BLDC电机替代效应起步较晚,渗透率仍较低,与行业渗透率天花板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BLDC电机需求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稳定增长。根据GrandViewResearch预测,全球BLDC电机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6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210亿美元,对应测算出(以BLDC毛利率为23.82%、驱动控制类芯片成本占比25%估算)2023年全球BLDC电机驱动控制芯片市场规模接近270亿元。从公司下游应用领域来看,主要以小家电为主(吸尘器、扇类和厨卫电器为主),2021年H1营收占比为56.16%,运动出行和电动工具分别位列第二、第三,营收占比分别为13.97%、12.57%。展望未来,公司将通过募投项目对电机主控芯片MCU进行升级迭代,由RISC-V指令集架构取代8051架构,实现“ME(电机主控)+RISC-V”双核芯片架构,同时将对高性能电机驱动芯片HVIC进行下一阶段的产品研发,以期生产出适应汽车电子应用领域需求的电机驱动芯片,积极拓宽产品下游应用领域。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79亿元、6.70亿元、9.38亿元;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80亿元、2.62亿元、3.57亿元,EPS分别为1.95元、2.83元、3.86元,对应2022年4月25日收盘价52.98元的PE分别为27.14倍、18.71倍、13.71倍。我们对比国内可比领先的IC设计公司,截止到2022年4月25日,相对2023年平均PE大约为23倍,我们给予首次覆盖“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BLDC电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电机控制专用芯片技术路线风险、技术风险等
圣邦股份 计算机行业 2022-04-25 178.98 -- -- 205.59 14.87%
205.59 14.87%
详细
事件概述 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度业绩报告,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2.38亿元,同比增长87.07;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99亿元,同比增长142.21%。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75亿元,同比增长96.81,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0亿元,同比增长244.98%。 ?淡季不淡趋势延续,可供销售产品近3800款 2021年Q4开始由于下游需求的逐渐疲弱及供应链的高库存水位,半导体整体景气度有所下降,但公司基于多产品多领域的布局,2021年Q4淡季不淡,2021年Q4单季度营收为7.03亿元,环比Q3增长13.39,实现归母净利润2.48亿元,环比Q3增长29.84%。而2022年Q1公司延续了淡季不淡的趋势,单季度实现营收7.75亿元,环比2021年Q4增长10.24,实现归母净利润2.60亿元,环比2021年Q4增长4.84,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创下了单季度历史新高。依据公司年报,2021年公司品全面覆盖信号链及电源管理两大领域的25大类产品,近3,800款可供销售的产品,2017年~2020年公司每年推出新产品200~300款,使公司可销售产品数量持续增加,为公司业绩的成长提供了长期稳健的支撑,2021年公司新产品数量增加至500余款,增速相比前几年有所提升,广泛覆盖各个产品品类。按照产品种类来看,2021年公司电源管理产品实现营收15.29亿元(相比2020年的8.48亿元增长80.31%),占比整体营收68.32%,信号链产品实现营收7.09亿元(相比2020年的3.49亿元增长103.15),占比整体营收31.68%。 ?注重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供应链整合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研发投入,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开发并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截止到2021年末公司员工合计858人,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0,其中研发人员达到602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较上年同期增加59.26%。2021年研发投入金额为3.78亿元,营业收入占比16.89,相比2020年增长82.55%。公司新产品的开发逐步呈现出多功能化、高端化、复杂化趋势,更多的新产品采用更先进的制程和封装形式,如具有更低导通电阻的新一代高压BCD工艺、90nm模拟及混合信号工艺、具备优异隔离性能的SOI工艺、WLCSP封装等。公司进一步加强供应链整合,2021年晶圆代工厂主要是台积电,封装测试服务供应商主要为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和成都宇芯等。同时,公司也已开始与中芯国际、天水华天等业内知名的供应商合作,积极加强与供应商的资源整合,拓展产能,为公司长期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投资建议 基于公司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且电源管理及信号链产品加速进口替代,多领域需求依然旺盛,订单能见度相对较高,我们调整此前预测,预计2022年~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4亿元、50亿元、65亿元(此前2022年和2023年预测数据分别为26.5亿元、34.5亿元);预计2022年~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76亿元、15.29亿元、19.12亿元(此前2022年和2023年预测数据分别为8.03亿元、9.87亿元),对应EPS分别为4.55元、6.47元、8.09元(此前2022年和2023年预测EPS分别为3.43元、4.52元),对应2022年4月22日收盘价280元的PE分别为61.48倍、43.26倍、34.6倍。鉴于公司在国内模拟IC领域内处于龙头地位,在进口替代大趋势下,公司与国内主流品牌厂商加强合作,逐步实现模拟IC产品的国产化,且具备足够的市场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发展低于预期、终端消费需求低于预期、新品新客户拓展低于预期、产能扩张低于预期等。
紫光国微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4-22 124.24 -- -- 141.16 13.62%
152.09 22.42%
详细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4,211.51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378.58万元。 分析判断:产品不断迭代,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市场需求,持续开展芯片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推动各研发项目执行落地,增强核心竞争力。特种集成电路方面,数百种系列化产品持续迭代,电源管理芯片不断丰富、新一代SoPC芯片开发顺利;智能安全芯片方面,大容量多应用SE安全芯片设计定型,车载安全芯片批量出货。此外,公司在小型化、高频化晶振产品,多次外延超结MOSFET产品研发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4,211.5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3.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378.5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2.28%。其中,集成电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02,838.93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4.13%,电子元器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082.86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5.07%。 智能安全芯片龙头地位巩固,需求供给全面优化报告期内,公司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电子旅行证件等证照类产品稳定供应,身份识别安全产品相关新应用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在电信SIM卡方面,公司通过完整的产品布局,为全球电信SIM卡芯片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选型,海外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此外,公司在eSIM、NFC-SIM等细分市场保持领先优势,其中公司支持客户中标中国移动NFC-SIM卡产品集采项目,该产品支持5G、数字货币、数字身份等创新应用的需求,代表着SIM卡产品的发展趋势。SIM竞争格局优化,由于全球半导体缺产能,三星和英飞凌等主要SIM卡芯片厂商开始陆续退出该领域。受益于此,公司SIM卡海外业务出货量达到几亿颗。公司作为国内目前e-SIM龙头企业,未来有望受益于e-SIM卡在手机中渗透率的提高。根据多家海外媒体消息,苹果或于明年在部分区域市场推出e-SIM版本手机。我们预计随后我国安卓厂商会跟进苹果这一举动,在海外市场推出e-SIM手机。由于e-SIM芯片面积要远大传统SIM芯片,整体e-SIM龙头企业,单价和毛利率要远好于SIM卡芯片业务。 新业务方面2021年7月14日,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募资共15亿元深化布局高端安全芯片及车规领域,其中4.5亿元用于车载VC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产品主要用于整车控制决策包括动力和底盘。目前公司研发进展顺利,团队规模持续扩张,已经在成都和北京组建研发团队,团队规模持下游需求持续旺盛,供给承压无需过度担忧报告期内,特种集成电路下游需求爆发,整体产能承压,公司积极协调资源,保障订单交付,实现了业绩高速增长。公司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凸显,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能端方面:制造部分,公司代工厂厂商目前相对分散,但不存在单一依赖情况。同时代工厂工作环境为超洁净室,疫情对代工影响并不大,目前疫情区域代工厂仅为封闭工厂并未停止生产。 封装部分,公司塑封产品占比体量有限,同时绝大部分工厂也类似FAB厂关门但不停工,总体看影响较小;公司大部分产品为条带和陶瓷封装产品,产能并不在江浙沪地区,亦受到较小影响。 测试方面,因为公司目前已经自备产能,所以仅在上海地区的测试会出现交付问题,但由于数量相对有限对公司影响不大。运输方面会受到部分影响,但是总体可控,目前并未出现交付问题。 数字类产品方面:公司特种微处理器和配套芯片组产品持续推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特种FPGA产品高速发展,2x纳米的FPGA系列产品已逐步成为主流产品,并占据重要市场地位,新一代更高性能产品的开发工作也在顺利推进;特种存储器产品技术先进、品种丰富,是国内特种应用领域覆盖最广泛的产品系列,保持着巨大的市场领先优势。在网络总线、接口产品方面,公司继续保持着领先的市场占有率,是公司的重要产品方向。随着特种SoPC平台产品的广泛应用,系统级芯片以及周边配套产品已经成为公司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模拟类产品方面:公司的电源芯片、电源模组、电源监控等产品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扩大。另外,公司还在数字电源、高性能时钟、高速高精度ADC/DAC、保护电路、隔离芯片、传感器芯片等领域持续研发,部分型号产品已经开始销售,有望在“十四五”期间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投资建议考虑当下需求以及宏观趋势,以及公司产能等情况,我们下调公司2022-2023年年营业收入94.33亿元和151.81亿元至85.81亿元和124.84亿元,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为178.50亿元。上调公司2022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1.71亿元至32.84亿元,上调公司2022年EPS5.23元至5.41元,下调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54.64亿元至45.73亿元,下调公司2023年EPS9元至7.54元;预计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68.36亿元,EPS为11.26元,对应2022年4月21日168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32x、23x、1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特种产品需求不及预期,智能安全芯片需求不及预期,宏观和产能风险。
海星股份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2-04-20 19.55 -- -- 22.33 14.22%
26.11 33.55%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披露2022 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 2022 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200 万元至 3,400 万元,同比增长105.73%到112.34%。 分析判断: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公司作为电解电容核心原材料电极箔供应厂商全面受益于碳中和行业快速增长,公司预计 2022 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将增加 3,200 万元至3,400 万元,同比增长 105.73%到 112.34%。2022 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900 万元至 3,100 万元,同比增104.27%到111.46%。同时我们认为公司能源结构优化,积极布局非煤炭类能源,在煤炭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具有较大的优势。根据公司公告显示公司生产基地主要包括江苏南通基地、四川雅安基地和宁夏石嘴山基地。其中,南通基地主要从事中高压产品的腐蚀生产、低压产品的腐蚀生产及化成生产;雅安基地主要从事中高压产品的化成生产以及少量低压产品的化成生产,能源使用主要以水力发电为主;石嘴山基地主要从事中高压产品的化成生产,能源使用主要以光伏和煤炭为主。公司当下产能布局合理,成本优势凸显。 多重优势巩固龙头地位,扩产可期助力公司快速受益公司已掌握了扩面腐蚀隧道孔生长控制技术、腐蚀箔一致性技术、化成去极化技术等多项行业领先技术,自产品的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海星股份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其中包括NCC、Nichicon、韩国三和、韩国三莹、江海股份、艾华集团、台湾金山等。同时对于单一客户依赖性低,客户结构合理。公司产品通过IATF16949 认证,成功进入汽车电子供应链体系。海星股份是国内唯一通过该认证标准的电极箔生产企业。 同时,海星股份在2019 年承担了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并于2021年高分验收通过,解决汽车电子用电极箔的进口替代。 投资建议考虑当下宏观情况,以及大宗和能源价格情况,我们维持公司2021 盈利预测并小幅下修公司2022 年-2023 年盈利预测,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 年营业收入分为16.25 亿元、20.70 亿元、25.70 亿元;2021 年归母净利润为2.21 亿元、下修公司2022 年至2023 年归母净利润3.36 亿元、4.19 亿元至3.16 亿元、4.03 亿元;2021 年EPS 为0.92 元、下修公司2022 年至2023 年EPS1.40 元和1.75 元至1.32 元和1.68 元,对应2022年4 月18 日18.33 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20x、14x、1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量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增加公司成本;限电影响公司开工;疫情反复,影响原料供应。
北方华创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4-15 246.97 -- -- 273.95 10.92%
309.78 25.43%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快报,实现营业收入96.8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7亿元;同时公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9.93-22.7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97-2.19亿元。 分析判断::开年迎来开门红,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受益于全球半导体景气度提升,公司全年营收96.83亿元,同比增长60%,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77亿元,同比增长10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8.06亿元,同比增长309.45%。2022年一季度业绩为19.93-22.77亿元,同比增长40%-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7-2.19亿元,同比增长170%-200%,单季度业绩创下历史记录。公司主营业务下游客户需求旺盛,半导体装备及电子元器件业务实现持续增长。根据SEMI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总销售额将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30亿美元,较2020年的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710亿美元增长44.7%。SEMI预计明年还将增长至1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1%。预计半导体设备市场高景气度仍然维持。 定增加速产能扩张,研发持续加大投入公司作为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主力军,半导体设备包括刻蚀机、PVD、CVD、ALD、氧化/扩散炉、退火炉、清洗机等,产品均获得行业龙头客户的批量订单。11月2日公司公告完成2021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格304元/股,募资总额近85亿元,其中大基金二期认购15亿元,UBS认购7.34亿元,北京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股权投资基金中心认购2.5亿元。主要用于公司半导体装备研发项目、产业化扩产项目和精密元器件扩产项目建设。达产后预计拥有集成电路设备500台、新兴半导体设备500台、LED设备300台、光伏设备700台的生产能力。我们认为公司多产品线布局并在多领域保持技术持续领先,未来国产化市场空间巨大。公司加速研发先进制程设备,将刻蚀技术横向拓展以满足客户需求,目前已具备28nm技术且正在研发14-5nm制程产品。公司前三季度研发费用8.69亿元,同比增长191.19%,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4.07%。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产品进入加速发展期,我们上调公司2021-2023年营收93.16亿元、128.80亿元、168.00亿元的预测至96.83亿元、137亿元、176.50亿元,上调2021-2023年EPS1.89元、2.54元、3.21元的预测至2.00元、2.78元、3.49元,对应2022年4月13日241.80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121倍、87倍、6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市场需求不如预期、半导体硅片行业竞争加剧、系统性风险等。
扬杰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3-31 70.48 -- -- 76.24 8.17%
78.57 11.48%
详细
事件概述依据公司2021年业绩快报,2021年Q4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6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3亿元。公司发布2022年Q1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Q1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4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3亿元~2.80亿元,同比增长50%~80%,环比去年Q4单季度亦实现增长。 优化产品结构,IIGBT//MOS/小信号占比逐渐提升2022年Q1功率半导体行业高景气度及下游需求延续,公司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加快新建产能的释放。其中,IGBT/SiC/MOSFET等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我们预判,随着公司新产品在新领域的突破,公司二极管整流桥的销售收入占比有望逐渐降低,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公司“扬杰”和“MCC”双品牌推广下,进一步加强与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的合作,MCC品牌销售收入占比增加,充分发挥公司在制造和销售方面的优势。根据我们产业链研究,功率半导体景气度至少可持续至二季度,而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下游需求旺盛的催化下IGBT类产品或持续保持高景气,国产功率半导体进入全系列产品替代,从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渗透。 进口替代加速进行,依托最大终端消费市场需求足公司不断进行市场开拓,继续保持和提升公司在消费类电子、民用市场的优势,积极扩展或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汽车电子、安防、移动便携式终端、军工、电力电子等高端市场;在传统家电领域,公司全力推进替代进口战略,逐步及加快渗透,扩大国产器件份额;在新兴市场领域,随着5G进入商用阶段,手机加速更新换代、通信设备和装置要求密度更高,智慧家庭、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蓬勃发展,相应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倍增。依靠国内的终端消费需求催化,包括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家电)、工业等多领域的加速进口替代,相关功率半导体器件厂商有望充分的受益。 投资建议基于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公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下游应用领域快速拓展,我们调整此前盈利预测,预计公司预计2022~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8.00亿元、73.00亿元(此前预测数据分别为55.00亿元、69.00亿元);预计2022~2023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0.23亿元、12.45亿元(此前归母净利润预测数据分别为10.08亿元、12.36亿元),EPS分别为2.00元/股、2.43元/股,对应2022年3月29日收盘价68.83元的PE分别为34.48倍、28.32倍。鉴于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功率半导体企业且基本面持续向好,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看好公司长期进口替代与高端产品持续突破,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行业发展低于预期;公司技术创新低于预期导致新品突破低于预期;下游应用拓展和客户拓展低于预期等。
江海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3-29 20.91 -- -- 21.88 3.94%
24.58 17.55%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公司收入35.50亿元,同比增长34.71%;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35亿元,同比增长16.66%。 电费涨价拉动成本上涨,公司盈利短期受阻受益于光伏和新能源行业景气度,公司21年实现收入为35.50亿元,其中Q4实现收入9.7亿元,均创历史记录。公司21年归母净利润4.35亿元,其中Q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97亿元,同比增长8.3%;公司全年毛利率为25.93%,其中Q4毛利率为22.43%。其中铝解电容主要成本构成为电极箔等基础材料,同时电极箔制造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所以由于21年Q3电价出现明显上涨的情况下,导致公司盈利受到影响。 新能源带动下游需求旺盛,长期看好公司发展电容为逆变器核心核心基础组成原件。在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逆变器中,在直流侧需要大量使用DC-LINK母线电容,其次在交流测需要滤波电容,其中直流母线电容使用量最大,约占总电容使用量的70%-80%。在光伏等领域,母线电容需要大量铝解电容。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到2050年,全球光伏渗透率将达到25%,相当于目前的10倍。据SolarPowerEurope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可达346.7GW,2021-2025年年复合增速15%。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十四五”我国年均光伏新增70-90GW。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数据预测,我国光伏市场年均新增装机在中长期内将大幅增加。届时对于铝电解电容需求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电子化应用逐渐增多,其对于铝电解电容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产品布局完善,充分受益下游市场放量公司于1970年开始研制铝电解电容器,具备铝电解电容核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领先,兼具成本优势与优质客户资源,抢占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质下游赛道。 公司后向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实现原材料供应可控。电极箔占铝电解电容器生产成本的60%-70%。2021年,公司化成箔产销量约为18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为18%。 公司自2011年规划薄膜电容业务,成立新江海动力;2016年收购优普电子100%股权;2018年与基美合作成立海美电子。依托基美、江海品牌和渠道,积极开拓车载薄膜电容器市场,已经得到多个用户试验认定并批量销售。2021年薄膜电容收入为2.24亿元,同比增长15.33%。公司通过受让技术、收购上游企业股权、定增募资等方式大力推动自研超级电容器产业化,双线布局EDLC和LIC,目前产品系列全,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已在风电、轨道交通、新能源客车、工业等领域批量应用。2021年,超级电容为公司带来2.40亿元营业收入,风电是公司超容产品中最大的营收来源。 投资建议根据公司产能情况和新能源需求,我们维持公司2022-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48.18、59.15亿元,预计2024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为70.45亿元,但考虑成本端铝价和电价等情况,我们下调公司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6.14/7.97亿元至5.95/7.81亿元,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0.46亿元,下调2022-2023年EPS0.74/0.97元至0.72/0.94元,预计2024年EPS为1.26元,对应2022年3月25日收盘价21.52元,PE分别为33X、25X、19X。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铝价价格上涨带动电极箔价格上涨;动力煤价格上涨导致电价上涨最终带动电极箔价格上涨;石油价格上涨带动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光伏需求不及预期;电动车需求不及预期
江海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3-29 20.74 -- -- 21.56 3.95%
24.39 17.60%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披露2022 年一季报预告,公司预计22 年Q1 归母净利润为1.1 亿元-1.2 亿元,同比增长35%-45%。 电容涨价,利好公司成本传导根据满天芯信息,日本铝电解电容大厂尼吉康(Nichicon)将于4 月15 日起,对全品类产品调涨10%。台系厂商采取观望态度,和下游客户再商讨涨价事宜。行业涨价原因主要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下游需求持续旺盛,其中铝价和电价对于铝解电容产品成本影响较大。在日系台系有望全面涨价的背景下,国内厂商特别是以公司为首的龙头厂商,后续有望开始提价,传导成本上涨压力。 新能源带动下游需求旺盛,长期看好公司发展电容为逆变器核心核心基础组成原件。在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逆变器中,在直流侧需要大量使用DC-LINK 母线电容,其次在交流测需要滤波电容,其中直流母线电容使用量最大,约占总电容使用量的70%-80%。在光伏等领域,母线电容需要大量铝解电容。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到2050 年,全球光伏渗透率将达到25%,相当于目前的10 倍。据SolarPower Europe 预测,2025 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可达346.7GW,2021-2025 年年复合增速15%。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十四五”我国年均光伏新增70-90GW。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数据预测,我国光伏市场年均新增装机在中长期内将大幅增加。届时对于铝电解电容需求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电子化应用逐渐增多,其对于铝电解电容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产品布局完善,充分受益下游市场放量公司于1970 年开始研制铝电解电容器,具备铝电解电容核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领先,兼具成本优势与优质客户资源,抢占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优质下游赛道。 公司自2011 年规划薄膜电容业务,成立新江海动力;2016 年收购优普电子100%股权;2018 年与基美合作成立海美电子。依托基美、江海品牌和渠道,积极开拓车载薄膜电容器市场,已经得到多个用户试验认定并批量销售。2021 年薄膜电容收入为2.24亿元,同比增长15.33%。公司通过受让技术、收购上游企业股权、定增募资等方式大力推动自研超级电容器产业化,双线布局EDLC 和 LIC,目前产品系列全,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已在风电、轨道交通、新能源客车、工业等领域批量应用。2021 年,超级电容为公司带来2.40 亿元营业收入,风电是公司超容产品中最大的营收来源。 投资建议根据公司产能和新能源需求情况,维持公司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的营业收入为48.18 亿元、59.15 亿元、70.45 亿元,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为5.95 亿元、7.81 亿元、10.46 亿元, 2022-2024 年EPS 0.72 元、0.94 元、1.26 元,对应2022 年3 月28 日收盘价20.44 元,PE 分别为29X、22X、16X。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铝价价格上涨带动电极箔价格上涨;动力煤价格上涨导致电价上涨最终带动电极箔价格上涨;石油价格上涨带动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光伏需求不及预期;电动车需求不及预期
臻镭科技 2022-03-09 65.77 -- -- 70.14 6.64%
70.14 6.64%
详细
正向研制、进口替代。公司是典型的“学霸企业”,实控人郁发新教授是业内知名专家。主要产品包括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芯片、终端射频前端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微系统及模组等。产品适配性强,下游覆盖面广,可应用于无线通信终端、新一代电台、高速跳频宽带数据链、雷达、卫星通信、5G基站等,目前客户主要是航天两大集团。民用市场拓展方向主要是移动通信系统和卫星互联网等。 数模转换芯片方面,数字相控阵雷达、高速跳频数据链对ADC/DAC芯片的带宽和位数均有较高要求,这类高性能芯片受限于瓦森纳协议管控,国内市场需求强烈但长期得不到满足。国外这类雷达在F-35、萨德反导系统上均已装备。 电源管理芯片方面,每个雷达阵面通常包含数千到数万个不等的T/R射频通道,每个通道均需匹配若干颗该类T/R电源管理芯片,销量空间较大。T/R电源管理芯片约占T/R射频通道成本的10%,而整个雷达中T/R射频通道的成本约占70%左右。这类雷达在防空反导系统中应用广泛。 微系统及模组方面,公司的小型无人机综合处理微系统产品可将尺寸、重量缩小到传统无人机板卡级解决方案的一半,以可下覆盖从图像处理、传输、遥控到电调控制等完整功能。美军已装备“黑蜂”无人机系统用于单兵侦查。 高技术,低成本。公司的三维异构集成技术可有效平衡雷达的功能、性能、周期和成本,推动新一代装备向小型化、高性能、低成本方向发展。公司的微系统部分在研型号预计今年可以定型,量产后可大幅降低成本,价格有望降至原先的10%-30%。这将成为未来拓展军品市场的利器。 公司本次IPO超募8.32亿元,对这种精品型民参军公司“如虎添翼”。有助于积极拓展市场(可忍受短期现金流压力),布局更多领域。预计公司高性能民品产值未来3年会快速增长。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分别实现营收1.91/2.70/3.90亿元,归母净利润1.00/1.63/2.39亿元,EPS分别为1.22/1.49/2.19元,对应2022年3月8日68.64元/股收盘价,PE分别为56/46/31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经营规模相对偏小的风险,订单取得不连续导致业绩波动的风险,业绩的季节性风险。
海星股份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2-02-21 22.85 -- -- 23.96 4.86%
23.96 4.86%
详细
公司深耕电极箔行业数年,业绩增长趋势明确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完善电极箔核心技术,有效满足下游铝电解电容器产品需求。 公司 16年营业收入为 7.56亿元,20年营业收入 12.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12.69%。2021年,由于新能源和光伏等下游行业的高景气度以及国内厂商市场份额整体提高,21Q3营收 达 到 12.14亿 元 , 接 近 20年 全 年 的 收 入 , 同 比 增 长39.16%。公司 21Q3归母净利润达到 1.59亿元,同比提升74.94%。根据公司业绩预告显示,预计 21年全年净利润将达2.18-2.22亿元目前,公司募投项目顺利推进,2020年化成箔产销量已超过2,400万平方米,预计 23年产能相较 20年有望翻倍,将达到5000万平方米。 下游需求旺盛,电极箔市场不断扩大2020年,全球铝电解电容市场规模已达 404亿元。仅考虑光伏、汽车领域的铝电解电容市场规模增长,保守预计 2025年全球铝电解电容市场规模将达到 467.51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速达 2.94%,较前几年复合增速提高将近 3倍。预计光伏和新 能源 汽车 占铝 电解 电容 总市 场份 额将 从 2020年的4.8%、1.64%提升至 2025年的 9.76%、9.69%。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将成为电极箔市场规模扩大的主要增长动力。 2015-2020年中国电极箔市场规模从 99亿元增长至 133亿元,复合增速达 6.08%,其中 2020年增速达 11.76%。一方面来自于全球铝电解电容市场规模增长的驱动。另一方面,全球电极箔市场规模逐渐向中国倾斜,导致了中国电极箔市场规模的增速显著高于同期全球铝电解电容市场规模的增速。 “环保”“节能”限制行业供给,供需关系推动电极箔涨价电极箔生产环节包括腐蚀和化成,腐蚀环节主要使用酸进行电化学方法腐蚀,该环节生成的废酸处理以及废水排放需要经过专业的环保处理。同时,厂商在电极箔化成环节耗电量较大,2018年电极箔的生产成本中,41%为电力成本。 电极箔的价格形成了 2016-2018和 2020-2021年的两个上涨周期。2016-2018年的上涨的原因系环保政策限制电极箔行业整体供给增长;2020-2021年,电价上涨、铝价上涨,使电极箔成本上升,同时叠加光伏、汽车等领域带动的需求提升,以及“双碳”“双控”对供给扩张的影响,为电极箔行业迎来了 新一轮涨价趋势。 多重优势巩固龙头地位,扩产可期助力公司快速受益公司已掌握了扩面腐蚀隧道孔生长控制技术、腐蚀箔一致性技术、化成去极化技术等多项行业领先技术,自产品的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生产基地主要包括江苏南通基地、四川雅安基地和宁夏石嘴山基地。其中,南通基地主要从事中高压产品的腐蚀生产、低压产品的腐蚀生产及化成生产;雅安基地主要从事中高压产品的化成生产以及少量低压产品的化成生产;石嘴山基地主要从事中高压产品的化成生产。产能布局合理,成本优势凸显。 海星股份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其中包括 NCC、Nichicon、韩国三和、韩国三莹、江海股份、艾华集团、台湾金山等。同时对于单一客户依赖性低,客户结构合理。 公司产品通过 IATF16949认证,成功进入汽车电子供应链体系。海星股份是国内唯一通过该认证标准的电极箔生产企业。 同时,海星股份在 2019年承担了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并于2021年高分验收通过,解决汽车电子用电极箔的进口替代。 投资建议海星股份专注于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受益于光伏和新能源等行业的高景气度,供需关系推动电极箔价格的上涨趋势,叠加公司在电极箔行业的龙头地位以及公司未来产能的持续扩张,预计公司未来电极箔业务快速增长。 高压电极箔业务: 2021-2023年高压电极箔营业收入分别为12.97亿元、16.46亿元、20.44亿元。 低压电极箔业务:2021-2023年低压电极箔业务收入为 3.25亿元、4.21亿元、5.22亿元。 综上,2021-2023年我们预测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16.25亿元、20.70亿元、25.70亿元,同比增加 33.38%、27.35%、24.13%。2021-2023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27.29%、30.36%、30.37%。 考虑到公司在电极箔行业的龙头地位,与可比公司相比,公司业务聚焦,专注在电极箔行业,公司应享受一定的估值溢价。 2021-2023年我们预计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16.25亿元、20.70亿元和 25.70亿元,2021-2023年预测归母净利润为 2.21亿元、3.36亿元、4.19亿元;2021-2023年预测 EPS 为 0.92元、1.40元和 1.75元;对应 2022年 2月 17日收盘价 22.73元,PE 分别为 25X、16X、13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量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增加公司成本;限电影响公司开工;疫情反复,影响原料供应。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0/48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