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李唯嘉

华西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120520070008,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曾任民生证券研究院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分析师,2020年加入华西证券研究所。...>>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伟创电气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9-20 34.86 -- -- 37.71 8.18%
45.00 29.09%
详细
专注电气传动与工控,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公司专注于电气传动和工业控制领域,主营业务为变频器、伺服及控制系统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其中公司伺服系统及控制系统业务营收/毛利占比近年来持续提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6.25亿元,同比增长41.81%,实现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35.59%;盈利能力方面实现毛利率38.39%,同比提升4.31pct,实现净利率16.81%,同比下降1.09pct。此外,公司坚持全球化战略布局,2022年实现国外业务收入超2亿元,同比高增184%。公司于海外成立印度子公司,并为开拓欧美市场同步进行产品认证工作,部分产品已完成CE和UL认证。 产品线覆盖逐步完善,细分产品市占率呈提升态势公司是国内工控行业重要的供应商之一,产品覆盖领域完备。 1)变频器方面,根据中国工控网统计数据,公司2022年在不含风电的低压变频器市场份额为2.0%,排名第十一。分类别看,2023年上半年,通用变频器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变频器行业专机有所恢复;2)伺服系统方面,根据中国工控网统计,2022年度中国伺服系统整体市场规模为206亿元,公司对应市场占有率约为0.93%,近年来市场份额持续提升。3)控制系统方面,公司VC1S\VC1\VC3\VC5系列通用型PLC已经批量销售,PLC的推出代表公司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的产品系列已经齐全,未来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有望加强公司竞争力。 布局新能源与机器人领域,有望开拓新利润增长点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6469万元,同比增长55%,近两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领域,公司在光伏逆变器、锂电池化成分容设备、制氢电源、氢气压缩机驱动器、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等方面积极研发或布局。在机器人领域,公司于2022年成立机器人行业部,切入机器人产业链,目前主要是以机器人大配套为主。 投资建议公司专注于电气传动和工业控制领域,产品线覆盖逐步完善。 此外,公司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机器人驱动部件着力布局。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收为12.92/17.46/22.82亿元,同比+42.6%/+35.2%/+30.7%;归母净利润为2.04/2.83/3.77亿元,同比+46.1%/+38.4%/+33.4%,相应EPS为1.13/1.56/2.09元,以2023年9月15日收盘价34.32元/股计算,当前股价对应PE为30/22/16倍,参考可比公司步科股份和英威腾,考虑公司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以及在机器人驱动等领域的持续布局,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行业增速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及毛利率下降的风险;原材料波动风险;行业技术替代的风险;海外市场风险等。
四方股份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8-09 15.30 -- -- 15.40 0.65%
15.77 3.07%
详细
深耕电力能 源领域,领军行业发展公司是电力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企业,业务涵盖发、输、配、用电等领域,产品遍及全国,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列。公司抓住行业发展周期,重点开拓新能源市场。公司继电保护和变电站自动化产品处在行业前列,根据Data 电力公众号,2022 年,国网完成六次国网输变电设备招标,其中继电保护和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标段中标总金额为38.51 亿元,标包数达到302 个;其中,公司以7.27 亿元的总金额排名中标第二位,占比达18.9%。 业绩稳定增长,股息率较高公司抓住发展的机遇期,业绩不断增长。根据公司公告,2021年、2022 年、2023 年1-3 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2.98、50.78、11.77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26%、18.15%、10.1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2、5.43、1.42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1.38%、20.21%、10.13%; 公司毛利率分别为36.0%、32.2%、37.2%,保持较高水平;净利率分别为10.5%、10.7%、12.1%,呈现逐年提升态势。公司于2010 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自上市以来保持每年现金分红,股利支付率均在29%以上,2020-2022 年股利支付率均在约90%以上;2020-2022 年股息率分别为14.1%、2.4%、4.2%,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传统电力设备业务为基石,新能源业务贡献增量公司以传统电力设备业务为主,新能源业务处于收入占比较低阶段,但提升较为明显。根据公司公告,2021-2022 年,新能源行业营收占比为17.42%、26.77%,2022 年占比同比提升9.35pct;其他行业营收占比为82.58%、73.23%,仍为业绩贡献主力。根据公司公告,2021-2022 年,公司新能源行业收入分别为7.49、13.60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3.73%、81.59%。后续随着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不断放量,业绩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储能方面,公司是国内最早进行储能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厂家之一,专注于储能核心装备的研发与系统整体集成供货,促进新能源消纳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在电力领域具备深厚基础,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构建的大背景下,预计电网投资将持续增长,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需求将不断释放,加之风光储等新能源领域的发力,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发展。我们预计,2023-2025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1.04、74.88、92.74 亿元, 同比增速分别为20.20%、22.67%、23.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61、8.00、9.61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1.65%、21.04%、20.16%;EPS 分别为0.81、0.98、1.18 元,对应PE 分别为19X、15X、13X(以2023 年8 月4 日收盘价15.22 元计算)。综上,考虑后续公司的发展前景,参考可比公司国电南瑞、许继电气、思源电气的估值,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网投资不及预期;新能源装机不及预期;新产品开拓市场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等。
宁德时代 机械行业 2023-07-27 225.12 -- -- 251.33 11.64%
251.33 11.64%
详细
事件概述根据公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892.46亿元,同比增长67.52%;归母净利润207.17亿元,同比增长153.64%;扣非归母净利润175.53亿元,同比增长148.93%。 业绩快速增长,盈利能力环比提升根据SNEResearch统计,2023年1-5月,公司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86.2GWh,同比增长59.6%,装机量同比提升。据公司公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892.46亿元,同比增长67.52%;归母净利润207.17亿元,同比增长153.64%;扣非归母净利润175.53亿元,同比增长148.93%。其中,2023年Q2公司实现营收1002.08亿元,同比增长55.86%,环比增长12.54%;归母净利润108.95亿元,同比增长63.22%,环比增长10.92%;扣非归母净利润97.53亿元,同比增长60.56%,环比增长25.04%。 据公司公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达21.63%,同比提升2.95pct;净利率达11.35%,同比提升2.79pct。其中,2023年Q2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达21.96%、11.37%,同比分别提升0.11pct、微降0.60pct,环比分别提升0.69pct、0.05pct。动力电池系统方面,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394.18亿元,同比增长76.16%;实现毛利率20.35%,同比提升5.31pct。储能电池系统方面,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79.85亿元,同比增长119.73%;实现毛利率21.32%,同比提升14.89pct。 存货方面,公司2023年上半年末存货为489.10亿元,相比2022年末减少277.59亿元,呈现明显下降,主要由于公司持续加强存货周转、优化库存管理以及上游部分原材料价格下降所致。 全球龙头地位稳固,海外市占率持续提升根据SNEResearch数据,1)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2017至2022年连续6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3年1-5月公司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为36.3%,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持续占据全球第一位置;据公司公告,2023年1-5月公司海外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达27.3%,同比提升6.9个百分点;2)在储能领域,公司2021、2022年连续2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此外,根据SMM数据,公司2023年1-6月的储能电芯产量排名全球第一。公司在动力和储能方面的综合优势明显,与海外主流车企和储能客户合作的持续深化,全球锂电龙头地位持续巩固。 下游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上游资源布局不断完善下游应用方面,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产品可应用于乘用车以及商用车中的多种细分领域。据公司2023年5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表,公司4月发布了凝聚态电池,凝聚态电池正在进行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的合作开发。此外,公司积极推进电动船舶、电动飞机新动力领域应用,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上游布局方面,据公司公告以及2023年5月于深交所互动易的回复,在锂资源方面,公司在江西宜春含锂瓷土矿项目、四川斯诺威硬岩锂矿项目、玻利维亚盐湖运营等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已取得雅江县斯诺威矿业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在镍资源方面,公司在印尼与合作方共同投资建设的从红土镍矿开采、冶炼、三元材料到电池的全产业链项目正有序推进;在磷资源方面,公司已取得贵州大坪磷矿项目的采矿许可证。公司积极布局锂、镍、磷等资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供应链韧性以及成本控制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巩固产品技术领先优势据公司公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达98.50亿元,同比增长70.77%。动力电池方面,公司无热扩散技术电池产品实现批量应用;麒麟电池已实现量产装车,助力CLTC综合工况续航1000km以上车型的上市;此外,公司发布全新的凝聚态电池,宣布4C麒麟电池首发平台;据公司2023年5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表,公司钠离子电池也已宣布首发奇瑞车型;M3P产业化持续推进。储能电池方面,公司EnerOne、EnerC产品持续大批量出货,升级产品EnerOnePlus较上一代产品能量密度与充放电效率持续提升;此外,公司推出零辅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推进集长寿命、高安全、高效率多种优势的储能产品应用。公司在前瞻技术方面始终引领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领先优势有望不断夯实。 投资建议公司为锂电池龙头,具备全球竞争优势,业绩持续增长。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401.83亿元、5968.41亿元、7361.2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5.17亿元、623.85亿元、801.36亿元,EPS分别为10.35元、14.19元、18.23元,对应PE为22X、16X、12X(以2023年7月25日收盘价226.35元计算),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低于预期;海外市场开拓低于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巨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新技术应用不及预期;产能建设不及预期;行业需求不及预期等。
天赐材料 基础化工业 2023-06-09 40.45 -- -- 42.68 5.51%
42.68 5.51%
详细
深耕精细化工行业,锂电池材料业务快速发展深耕精细化工行业,锂电池材料为主要产品。公司成立于 2000年,目前主营业务包括锂离子电池材料、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两大板块。2022年,公司锂离子电池材料(主要为电解液和磷酸铁锂)产品营收/毛利占比分别达 93%/95%,为公司主要产品。 22年业绩快速增长,23Q1业绩承压。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23.17亿元,同比增长 101.22%;归母净利润 57.14亿元,同比增长 158.77%。2023年 Q1,公司业绩短暂承压,实现营收 43.14亿元,同比下降 16.22% ;归母净利润 6.95亿元,同比下降53.62%。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公司毛利率达 37.97%,同比提升 2.99pct;净利率达 26.19%,同比提升 5.39pct。2023年 Q1,公 司 盈 利 能 力 有 所 下 滑 , 毛利 率 和 净 利 率 分 别达 30.53% 、16.22%,较 22Q4环比分别下降 0.36pct、7.38pct。 “内生+外延”一体化布局,产能扩张稳固龙头地位产能多点布局,国内电解液龙头地位稳固。截至 2022年年报,公司拥有广州、九江等多个建成或在建基地以及欧洲、美国等正在筹建的基地,将为未来需求释放提供有力支撑。据 EVTank 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在中国主要电解液企业中,公司以 32万吨的出货量排名第一;此外,公司市场份额由2021年的 28.8%提升到 2022年的 35.9%,近年来保持上升态势。 原材料布局持续推进,六氟磷酸锂自供比例高。公司自产电解质、添加剂、正极材料前驱体等关键原材料,有望助力公司获取成本竞争优势。据 2023年 4月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截至 2023年一季度末,公司六氟磷酸锂自供率达 95%以上,LIFSI自供率在 90%左右,其他核心添加剂自供率基本在 30%以上。 切入正极与辅材领域,外延发展助力业务横向协同。正极材料方面,随着磷酸铁产品放量和销售规模扩大,有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公司于 2022年 6月发布锂离子电池粘结剂和 PACK/模组用胶粘剂,并于 2022年 11月公告披露收购东莞腾威 85%股权,进一步实现锂离子电池用胶领域产品线的搭建。产品横向布局未来有望形成组合产品推广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 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前瞻技术储备丰富传统电解质方面,公司的液体六氟磷酸锂工艺技术在单位产能投资成本及生产成本方面于行业中具备优势。新型锂盐方面,公司对 LiFSI 等布局持续推进,并计划于 2023年着重推广 LiFSI 在铁锂高能量密度体系和长循环储能体系的应用。新技术方面,根据公司 2022年年报,公司已储备六氟磷酸钠浓缩液和固体的合成工艺,并在 46系列大圆柱项目、磷酸锰铁锂电解液、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等方面进行布局,未来有望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 2023-2025年公司营收为 230.53/318.51/397.22亿元 , 同 比 +3.3%/+38.2%/+24.7% ; 归 母 净 利 润 为43.18/60.04/74.94亿元,同比-24.4%/+39.1%/+24.8%,相应EPS 为 2.24/3.12/3.89元,以 2023年 6月 6日收盘价 41.33元/股计算,当前股价对应 PE 为 18/13/11倍,参考可比公司新宙邦和华盛锂电,考虑公司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和行业增长带来的公司业绩增长空间,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行业增速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和行业格局变动风险;产品价格及毛利率下降的风险;原材料波动风险;电解液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替代的风险等。
天奈科技 能源行业 2023-04-27 35.46 -- -- 54.91 4.61%
37.09 4.60%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 2022年报及 2023年一季报:2022全年实现营收18.42亿元,同比增长 39.51%;归母净利润 4.24亿元,同比增长 43.37%;扣非净利润 3.95亿元,同比增长 50.52%。2023年Q1营收 2.79亿元,同比下降 41.99%,环比下降 30.18%;归母净利润 0.40亿元,同比下降 60.25%,环比下降 58.76%;扣非净利润 0.32亿元,同比下降 66.06%,环比下降 62.58%。 分析判断: 22年业绩快速增长,单吨扣非净利同比提升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以及 CNT 导电浆料对传统导电剂的逐步替代,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 18.42亿,同比增长39.51%;归母净利润 4.24亿,同比增长 43.37%。其中,2022Q4实现营收 3.99亿元,同比下降 2.22%,环比下降 20.34%;归母净利润 0.96亿元,同比增长 4.52%,环比下降 22.13%;扣非净利润 0.87亿元,同比增长 0.17%,环比下降 25.19%。 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公司整体毛利率达 34.97%,同比提升1.10pct;其中,22年 Q4毛利率达 37.49%,全年内呈现逐季提升态势。2022年公司净利率达 23.20%,同比提升 0.87pct。根据公司公告,2022年公司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销量为 4.64万吨,同比增长近 40%;不考虑碳纳米管粉体等销量影响,2022年浆料单吨扣非净利超 8500元,较 2021年提升约 600元。 23Q1业绩承压,优质客户结构+产品迭代推动长期向好2023Q1公司实现营收 2.79亿元,同比下降 41.99%,环比下降30.18%;归母净利润 0.40亿元,同比下降 60.25%,环比下降58.76%。 量:受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补贴政策退坡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出现下滑,使得公司主营产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销量下降。公司客户涵盖 CATL、ATL、比亚迪等优质企业且集中度较高。我们预计,随着碳酸锂价格下探以及新增供给增加等因素带动下游新能源车需求有望逐步回暖,公司也将受益于下游放量。 利:随着需求带动产能利用率提升,以及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预计后续单吨盈利将较 Q1有所改善。 国内市占率超四成,产能持续扩张有望稳固龙头地位根据 GGII,2022年中国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总规模达 11.7万吨,公司市场占有率排第一,市场份额为 40.3%。公司稳步推进 IPO 募投项目、可转债募投项目建设,并规划美国、欧洲等海外项目。公司产能持续扩张,有望助力持续巩固锂电池导电剂领域的龙头地位。 单壁技术领先,布局正极材料打造新增长极相对于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更小的管径、更高的 比表面积等优异性能。因制备难度更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极少数厂商能够规模化生产。公司已掌握单壁碳纳米管规模化制备的工艺技术,并已实现部分出货。 此外,公司将碳纳米管技术延伸至正极领域。2022年 9月,公司公告拟投资设立两家合资公司天奈锦城和锦晟天城,分别从事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新型正极材料及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业务。2023年 4月,公司公告拟投资约 30亿元建设年产十万吨锂离子电池高导电新型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公司将碳纳米管制备技术和正极材料相结合形成新型的复合正极材料,提升锂电池相关性能的同时,有望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投资建议公司为 CNT 导电剂龙头企业,随着客户的持续开拓、更高性能产品的推出、产能规模的扩张等因素,公司有望保持行业优势地位。考虑下游锂电池行业发展逐步平稳,需求端高速增长态势或有所放缓,我们将 2023年营业收入从 45.07亿元下调至22.89亿元,预计 2024-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30.10亿元、36.62亿元;将 2023年归母净利润从 9.87亿元下调至4.46亿元,预计 2024-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77亿元、9.09亿元;将 2023年 EPS 从 4.90元下调至 1.92元,预计 2024-2025年公司 EPS 分别为 2.91元、3.91元,对应 PE 为27X、18X、13X(以 2023年 4月 25日收盘价 51.88元计算),下调至“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或技术路线发生重大调整;新能源汽车等下游行业发展不达预期,导致碳纳米管导电剂需求不达预期;公司产能释放不达预期;公司订单及出货量释放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等。
宁德时代 机械行业 2023-04-24 223.26 -- -- 244.56 9.54%
244.56 9.54%
详细
根据公告,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90.38亿元,同比增长82.91%;归母净利润98.22亿元,同比增长557.97%;扣非归母净利润78.00亿元,同比增长698.35%。 23Q1存货下降明显,业绩同比提升根据SNEResearch统计,2023年1-2月,公司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25.5GWh,同比增长34.0%,装机量同比提升。根据公告,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0.38亿元,同比增长82.91%,环比下降24.71%;归母净利润98.22亿元,同比增长557.97%,环比下降25.24%;扣非归母净利润78.00亿元,同比增长698.35%,环比下降35.93%。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1.27%,同比提升6.78pct,环比下降1.30pct。 另外,存货下降较为明显,公司23Q1末存货为640.38亿元,相比22年末减少126.31亿元。 综合优势铸就强竞争力,全球龙头地位稳固根据SNEResearch统计,1)动力方面,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系统使用量达517.9GWh,同比增长71.8%;公司以37.0%的市占率位居首位,同比提升4.0个百分点,连续6年位列全球第一。2)储能方面,2022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系统出货量市占率为43.4%,同比提升5.1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一。 公司在动力和储能方面的综合优势明显,全球锂电龙头地位稳固。 持续优化产能建设,完善全球战略布局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022年底,公司电池系统具备390GWh/年的生产能力,同时在建年产能达152GWh,产能持续建设,支撑产品供应能力提升。 产能布局海内外,发展剑指全球。根据公告,公司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实现锂电池模组及电芯的量产,未来将增强对欧洲客户的本地生产及供货能力。另外,公司将在匈牙利建设欧洲第二座工厂,规划产能达100GWh,进一步助力加速欧洲电动化与能源转型。此外,公司持续与福特、本田、宝马、日本大发、越南Vinfast等客户合作,深化推进公司的全球化发展路径。 技术为先,公司牢握电动化发展核心脉络近年来,公司始终在新产品领域实现突破,引领全球技术发展。1)公司于2022年6月发布第三代CTP-麒麟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系统集成效率为72%;2023年4月,搭载麒麟电池的首发车型极氪009ME版正式交付,同时,4C麒麟电池首发落地理想首款纯电车型,并与理想汽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公司于2023年4月正式发布凝聚态电池,凝聚态电池采用高动力仿生凝聚态电解质等材料,提高电池动力学性能以及锂离子运输效率,车规级应用版本将于2023年内具备量产能力。此外,公司率先布局钠离子电池、M3P多元磷酸盐电池等新产品,始终引领行业的发展脉搏,占据领先优势。 投资建议公司为锂电池龙头,在全球的竞争力更加凸显,业绩持续增长。我们将公司2023年的营业收入从2185.1亿元调整至4401.8亿元,新增2024-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968.4、7361.3亿元,同比增长34.0%、35.6%、23.3%;2023年归母净利润从245.4亿元调整至455.2亿元,新增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3.9、801.4亿元,同比增长48.1%、37.1%、28.5%;2023年EPS从10.54元调整为10.35元,新增2024-2025年EPS分别为14.19、18.23元(已考虑2022年年度的权益分派方案,分红后总股本从2442.38百万股增至4396.29百万股)。对应PE分别为38、28、22倍(以2023年4月20日396.0元的收盘价计算),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低于预期;海外市场开拓低于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巨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新技术应用不及预期;产能建设不及预期;行业需求不及预期等。
科达利 有色金属行业 2023-04-19 140.61 -- -- 146.67 4.31%
146.67 4.31%
详细
专注电池结构件业务,行业经验丰富公司成立于 1996年,是国内领先的电池精密结构件和汽车结构件研发及制造商,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储能电池精密结构件、汽车零部件等。公司于 2007年探索进入动力及储能电池结构件领域,是国内最早从事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之一。受益于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公司 2022年营收达 86.54亿元,同比增长 94%;归母净利润达 9.01亿元,同比增长 66%,业绩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领先优势明显,多重优势构筑护城河公司坚持定位高端市场,已与 CATL、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力神等国内领先厂商以及 LG、松下、特斯拉、Northvolt、ACC、三星等国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公司技术持续创新,2022年研发投入达 5.45亿元,同比增速达 98%,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此外,结构件行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位居锂电中游材料前列,且单个项目总投资基本均达到数亿元及以上,由此带来较高资金壁垒。 大圆柱起量打开成长空间,产能释放助力盈利能力向好公司采用大客户就近配套生产基地的战略,目前已在国内多个锂电池行业重点区域布局了 13个生产基地,同时也在欧洲的德国、瑞典、匈牙利进行产能布局。随着产能逐步释放以及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向好。此外,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记录表,公司 4680电池结构件目前处于批量生产阶段,我们认为公司未来有望持续受益布局领先带来的卡位优势以及 4680电池放量进程。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141.62亿元、192.08亿元、252.8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4.19亿元、19.45亿元、25.87亿元,EPS 分别为 6.05元、8.29元、11.03元,对应 PE 为 23X、17X、13X(以 2023年 4月 17日收盘价141.89元计算)。公司为锂电池结构件龙头企业,客户结构以及盈利能力优异。考虑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和行业增长带来的公司业绩提升空间,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动力及储能电池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价格剧烈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等大幅波动风险;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客户拓展不及预期;产品毛利率下降风险等。
盛弘股份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2-15 73.80 -- -- 76.66 3.88%
76.66 3.88%
详细
电力电子技术同源,聚焦充电桩与储能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核心电力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运用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作为核心技术,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工业配套电源、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电动汽车充电桩、电池化成与检测设备等。其中,公司新能源相关业务(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与工业配套电源业务毛利占比近几年均维持在80%以上。预计公司未来将会聚焦充电桩和储能领域,新能源业务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海内外双轮驱动,受益储能行业高增2012年公司进军储能市场,目前产品主要包括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电气集成、光储一体机等。工商业储能方面,公司大力拓展海外,在2018年开拓美国首个私人光储项目;电网侧储能方面,公司参与国网+南网储能电站项目,海外参与美国PJM调频。据WoodMackenzie预测,2031年全球储能市场将达到累计500GW,美国和中国将占总量的75%。其中电网级储能将占据中美市场较大份额,欧洲电网级储能比例提升明显,公司有望受益海外储能规模的高速发展。据CNESA数据,2021年中国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公司在储能逆变器提供商的装机规模排名中位列第六。随着公司惠州和苏州未来产能释放,公司市场地位有望巩固。 充电设备一站式定制化服务商,开拓海外空间广阔公司于2011年进入充电桩市场,是国内最早布局充电桩赛道的企业之一。公司相关产品主要包括直流桩和交流桩、一体式和分体式等多种产品类型,同时为充电场站运营商提供一站式定制化解决方案。据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6年底我国充电桩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70亿元,2021-2026年复合年均增速将达47%。此外,据EY和Eurelectric联合报告估计,欧洲2035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将增长到1.3亿辆,对应共需要安装5600万个家用充电桩和900万个公共充电桩。公司覆盖国网、南网、云快充、小桔充电等主要运营商客户,多项充电桩产品已获得欧盟等认证并已导入海外市场,有望充分受益国内和欧洲充电桩市场的广阔空间。 电源开拓新增量,电池检测受益下游高增公司工业配套电源产品主要包括有源滤波器APF、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激光发生器电源、单晶硅炉加热电源等。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发生产低压电能质量产品的企业之一。此外,公司激光器电源产品已向创鑫激光、武汉锐科等国内优质企业供货,单晶炉加热电源也已通过多个大客户样机验证,并进入小批量供货阶段。公司电池化成与检测设备产品主要涵盖锂电池和铅酸电池系列设备,产品基本覆盖产线和实验室所有型号,满足乘用车、储能等多领域要求。目前公司已为CATL、亿纬锂能、ATL、比亚迪、小鹏汽车等重要客户供货。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5.48亿元、23.64亿元、32.6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5亿元、3.01亿元、4.05亿元,EPS分别为1.05元、1.47元、1.97元,对应PE为63X、45X、34X(以2023年2月10日收盘价66.22元计算)。参考可比公司国内和海外储能领域的阳光电源、充电桩与储能领域的科陆电子、电能质量与储能领域的上能电气,考虑行业增长带来的公司业绩增长空间,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等下游行业发展不达预期;储能行业发展不达预期;应收账款回款不达预期;募投项目实施不达预期;毛利率下降的风险;原材料供应短缺的风险等。
科士达 电力设备行业 2022-12-26 47.50 -- -- 63.88 34.48%
63.88 34.48%
详细
事件概述近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宁德时代科士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科士达”)于近日收到与客户 A 签订的产品采购订单,订单金额 20,959.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61亿元)。合同履行期限为 2023年上半年,具体根据客户下发交货计划执行。 分析判断: 户储领军供应商,持续受益于海外需求扩大公司储能产品涉及户储及工商业储能,主要布局欧洲、澳洲以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北美市场产品认证。在海外储能蓬勃发展的阶段,公司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高成长。 公司储能业务具备诸多优势:1)从技术端,公司储能 PCS、UPS、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产品具备技术同源性,产品竞争力较强。2)从供应端,2019年公司与宁德时代合资设立时代科士达,子公司整合双方资源优势。目前时代科士达已有两条储能产线,第三条 PACK产线今年开始建设。随着产能的扩大,公司储能产品供应实力进一步增强。3)从渠道端,公司前期积累的海外渠道优势明显,户储以 ODM 为主,同时与海外电力安装商、户用光伏和储能运营商等客户进行深入合作,利于订单规模的快速放量,户储业务实现快速发展。 随着行业需求旺盛叠加公司市场的不断开拓,公司有望借助自身综合实力持续打开海外储能市场,获得更多客户认可,领军地位不断确立。 数据中心业务稳步前行,光伏&充电桩业务并行发展UPS 市场稳步发展,公司夯实业务基本盘。根据赛迪顾问,2021年中国 UPS 市场规模为 84.7亿元,同比增长 13.5%。2022年H1,公司数据中心产品业务营收 10.20亿元,同比增长 7.6%。 公司龙头地位稳固,根据公司官网,公司连续 21年位列中国UPS 销量本土品牌第一;根据 Omdia 数据,公司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五大 UPS 供应商。 公司光伏以及充电桩业务布局多年。光伏业务方面,公司以自有品牌为主,产品覆盖集中式和组串式逆变器。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光伏装机规模预计将不断扩大,推动公司逆变器产品需求提升,光储业务布局助力市场开拓协同发展。充电桩方面,公司产品包括直流快充桩以及交流慢充桩,目前客户集中在国内市场,正在准备海外充电桩产品的研发和认证,未来有望不断充实充电桩业务实力。 投资建议公司前期持续深耕数据中心业务,目前在储能、光伏以及充电桩等新能源业务上不断突破,有望持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基于公司各项业务向好发展,将 2022年营业收入从前期预计的 43.94亿元调整为 41.35亿元,预计 2023-2024年营业 收入分别为 70.47亿元、112.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0.4%、59.2%;将 2022年归母净利润从前期预计的 5.73亿元调整为6.49亿元,预计 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31亿元、15.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8.9%、49.6%;将 2022年 EPS 从前期预计的 0.98元调整为 1.11元,预计 2023-2024年 EPS 分别为 1.77元、2.65元,对应 2022-2024年 PE 分别为 43X、27X、18X(以 2022年 12月 22日收盘价 47.35元计算),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发展不达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风险;产能建设不达预期;技术路线变化风险;订单执行不达预期等。
当升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4-13 70.45 -- -- 74.00 4.37%
112.00 58.98%
详细
事件概述近日,公司发布公告,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5,000万元-40,000万元,同比增长134.58%-168.09%,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32,000万元-37,000万元,同比增长178.40%-221.91%。 分析判断:2022Q1业绩同比大幅度增长,实现良好开局根据公司公告,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5,000万元-40,000万元,同比增长134.58%-168.09%;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32,000万元-37,000万元,同比增长178.40%-221.91%,环比增长3.34%-19.49%。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有:1)一季度国际、国内大客户订单量持续快速增长;2)产线满产运行;3)公司第三代高镍及超高镍等新产品稳步放量,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认为,在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公司业绩保持较快增长,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优势显现,结构优化助力盈利能力保持较好水平。 绑定优质锂电客户,产能定位高端&&全球化专注锂电正极领域,客户覆盖全球。公司深耕锂电正极材料多年,主要产品包括多元材料、钴酸锂等正极材料以及多元前驱体等材料。客户覆盖包括SKon、LG化学、AESC等全球高端锂电厂商,应用领域涉及动力、消费、储能等领域。 产能持续扩张,海外布局深化国际化定位。根据年报披露,2021年公司锂电材料有效产能为4.4万吨/年。目前公司已经启动常州二期5万吨/年高镍多元材料和江苏四期2万吨/年小型锂电正极材料的产能建设,其中常州二期预计整体工程将于2022年下半年逐步投产,不断充实产品供应实力。此外,公司积极布局海外产能,启动了欧洲首期年产10万吨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成为国内率先进入欧洲本土建设产能的正极材料企业,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及论证,并与FMG、SK等产业合作伙伴签订了战略协议。同时,公司与SK商定在韩国或美国合资设立锂电正极材料工厂,目前已进入前期立项阶段。随着产能的持续建设,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高镍产品持续迭代,产品布局呈现多元化高镍化趋势不变,公司专注于高端产品。公司为行业内较早布局高镍的企业,且产品持续迭代,Ni83、Ni88、Ni90型高镍多元材料主要出口海外客户,批量应用于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一线品牌电动汽车。高压实、高容量型Ni95产品已经完成国际客户验证,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认为,随着公司产能规模的扩大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叠加依托公司客户结构优势,公司盈利能力有望保持行业较高水平。 产品布局趋于多元。在三元正极材料之外,公司着手布局磷酸铁锂产品,将在贵州投资建设30万吨磷酸铁锂一体化工厂,一期工程目前进入立项阶段。随着项目的建成投产,公司在正极材料领域布局更加完善和多元,进一步增添业绩增长极。 投资建议公司为国内正极材料优质供应商,产能扩张叠加产品以及客户结构不断优化,有望带来业绩的持续增长。我们将前期预计的2022-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3.63亿元、106.05亿元,调整至2022-2024年分别为205.29亿元、245.25亿元、297.95亿元;将前期预计的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95亿元、12.00亿元,调整至2022-2024年分别为15.42亿元、19.73亿元、25.49亿元;将前期预计的2022-2023年EPS分别为1.97元、2.65元,调整至2022-2024年分别为3.04元、3.90元、5.03元,对应PE分别为24X、19X、14X(以2022年4月8日收盘价72.83元计算)。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疫情等因素导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达预期;(2)公司产能投放、产能利用率等不达预期;(3)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的风险;(4)公司产品需求以及盈利能力不达预期;(5)客户回款不达预期等。
大金重工 建筑和工程 2021-09-16 16.40 -- -- 31.66 93.05%
53.77 227.87%
详细
上半年业绩稳步增长公司2021H1实现营收16.73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归母净利润2.06亿元,同比增长28%,业绩实现稳步提升;上半年塔筒业务实现毛利率21.4%,同比下滑 5.7pct,我们认为原材料钢材价格显著上涨是毛利率下滑的重要影响因素;整体净利率12.3%,同比下降幅度小于毛利率降幅,约2pct。 风电行业发展趋势明确短期看,中电联预计年底并网风电装机容量3.3亿千瓦,据此测算今年风电有望实现约48.5GW 新增装机规模,下半年有望实现近37.6GW 新增装机规模。随着时间进入下半年,我们预计2021年计划新增并网项目将加速启动,行业需求有望明显好于上半年。招标量方面,2021H1国内公开招标市场新增招标量超31GW,将为后续风电装机需求提供支撑。 中长期看,风电是实现“碳中和”的能源替代形式之一,持续看好风电行业的装机需求及发展空间。 产能布局推动生产能力增强,区位优势显著公司辽宁阜新/山东蓬莱/内蒙古兴安盟/张家口尚义基地设计产能分别为20/50/10/20万吨,合计100万吨。预计随着产能爬坡释放,公司生产能力将持续增强。 其中,辽宁阜新/内蒙古兴安盟/张家口尚义基地位于陆上风力资源集中区,三个基地布局辐射周边项目的塔筒需求;山东蓬莱生产基地目前运营有10万吨级对外开放专用泊位2个,3.5万吨级对外开放专用凹槽泊位1个,已建成正在履行审批手续的靠泊等级10万吨级泊位两个(预计2022年可以开放运营),码头区域自然水深10~16米,并配有起重能力1000吨的龙门吊。山东蓬莱基地具备显著的区位和基础设施优势,以及高效的物流能力和发运能力,利于节约运输成本并提升运输效率,对公司“两海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客户资源优质,“两海战略”稳步推进公司依托山东蓬莱基地的区位优势,发展海上和海外业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常规陆塔、大直径分片式陆塔、低风速柔性高塔、海塔、单桩、群桩、导管架、海上升压站等风电设备及相关零部件。 2021H1国外业务营收占比26.6%,相比2020年全年提升8.4pct。 公司是Vestas、SGRE、GE、金风、远景等厂商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并与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中广核、华能、丹麦沃旭能源等国内外大型电力投资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且仍在不断拓展和认证新的行业客户。 投资建议考虑到风电行业发展趋势明确,公司生产能力增强,我们上调公司21-22年营收44/50亿元的预测至53/64亿元, 上调21-22年EPS1.11/1.30元的预测至1.17/1.47元,新增2023年营收预测78亿元,2023年EPS 预测1.88元,对应2021年9月13日14.87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13/10/8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风电装机不及预期、产能投放不及预期、产品交付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反倾销政策风险等。
天奈科技 2021-09-06 152.10 -- -- 175.50 15.38%
175.50 15.38%
详细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启高景气度阶段。1)国内:短期新能源汽车销量环比向上,长期渗透率加速提升逻辑不变。2)全球:欧洲电动化进程加速,美国市场低渗透率具备可观市场空间。根据GGII,预计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提升至 20%以上,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1,100GWh,正式迈入“TWh”时代。全球电动化大势所趋,需求市场空间广阔。 碳纳米管(CNT)导电剂有望加速渗透。CNT 在导电剂中替代炭黑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提高锂电池的导电性,有效提升倍率性能;2)提升电池能量密度;3)改善电池循环寿命等。高镍正极、硅碳负极的应用以及快充需求有望加速 CNT 应用。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碳纳米管浆料需求将近 50万吨,2020-2025年需求复合增速将近 60%。 持续开拓非锂电新应用领域。我们定义天奈科技为新材料公司而非单纯的锂电材料公司,公司核心产品 CNT 在多个领域具备替代应用潜力,业务有望实现同源性的横向拓展。 产能+出货规模不断攀升,龙头地位不断稳固公司供货能力持续增强。截至 2021年 7月 5日公告,公司目前拥有 2,000吨碳纳米管粉体及 30,000吨导电浆料年产能。规划产能达产后,公司将拥有 8,000吨碳纳米管、300吨纳米碳材、106,000吨导电浆料、7,000吨导电母粒年产能,不断扩充产品供应实力。 销量规模持续扩大,龙头优势不断显现。根据公司公告,2020年,公司实现碳纳米管粉体、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销量 15.23吨、14,742.22吨,同比增加 154.7%、52.5%;2021年上半年,公司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出货量 13,033.10吨,同比增长约 157.2%,实现快速提升。随着行业逐步渗透叠加客户放量,公司销量规模有望实现大幅提升。 根据 GGII 数据,2020年,公司碳纳米管导电浆料产品出货量稳居行业首位。 单吨扣非净利同比修复明显,盈利预计稳中有升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23亿元,同比增长224.9%;实现归母净利润 1.20亿元,同比增长 267.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03亿元,同比增长 380.7%。 公司已于 2月份完成主要客户产品定价政策的调整,NMP 价格波动影响基本消除。我们认为,随着后续产品结构以及客户结构持续优化,预计平均单吨扣非净利稳中有升。 产品+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有望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高代产品具备更高的盈利能力,随着高镍、硅碳负极等材料应用规模提升,导电性能更加优异、产品差异化更高的高代产品存在持续上量的趋势,结构优化有望带来整体盈利能力增强。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 CATL、ATL、比亚迪、中航锂电等, 结构优质。海外客户的导入正在稳步进行,随着后续海外客户顺利批量导入,公司客户结构以及盈利能力有望再上台阶。 投资建议公司为碳纳米管导电剂龙头企业,下游需求扩大,客户结构优质;产能加速扩张,出货量规模不断提升;原材料成本传导,产品迭代有望提升盈利能力。公司综合优势领先,将不断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向好发展。将前期预期 2021-2022年营业收入 8.80亿元、11.83亿元,调整至 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1.99亿元、21.92亿元、31.90亿元;将前期预期2021-2022年 EPS 分别为 1.02元、1.52元,调整至 2021-2023年 EPS 分别为 1.25元、2.59元、4.26元,对应 PE 为 121X、59X、36X(以 2021年 9月 2日收盘价计算),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 行业政策变化或技术路线发生重大调整; (2) 新能源汽车等下游行业发展不达预期,导致碳纳米管导电剂需求不达预期; (3) 公司产能释放不达预期; (4) 公司订单及出货量释放不达预期; (5) 客户回款不达预期; (6)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等。
当升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3-26 42.44 -- -- 52.20 22.59%
60.88 43.45%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83亿元,同比增长3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5亿元,同比增长284.1%。 分析判断:全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略超业绩预告上限从全年业绩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83亿元,同比增长39.4%;实现归母净利润3.85亿元,同比增长284.1%,超过此前公司业绩预告的3.2-3.8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189.9%,同比大幅增长。2020年公司实现销售毛利率19.2%,同比略降0.5pct;其中锂电材料业务和智能装备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7.60%、47.85%,同比分别略降0.9pct、提升3.6pct。 拆分20Q4业绩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5亿元,同比增长160.1%;实现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1.20亿元、0.17亿元,同比增长128.1%、103.6%。扣非归母净利润较低的主要原因有:1)远期结汇到期及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计入非经常性损益;2)实施企业年金计划,计提年金;3)比克坏账准备计提影响净利润。若剔除以上影响,我们认为,整体经营情况符合预期。 销量规模持续攀升,客户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公司锂电材料实现销售2.40万吨,同比增长58.4%;公司全年实际有效产能为2.5万吨,在疫情影响下,产能利用率仍保持高位。截止2020年底,公司总产能4.4万吨,其中在建产能1万吨,建成产能3.4万吨。随着已建成的产能释放以及常州当升、江苏当升产能的持续建设,产品供应能力不断提升,看好2021年公司锂电材料销售表现。 2020年,公司强化与国际大客户的战略合作,加快开拓海外高端市场,国际客户出货量占比接近70%。随着公司供货能力的提升,叠加高镍产品的放量,预计公司出货和客户结构将持续优化,利于盈利能力保持较好水平。 投资建议公司为国内正极材料优质供应商,高端产能释放+客户结构优化+技术实力提升,公司全球综合竞争实力将持续增强。 看好高镍技术路线驱动行业格局持续优化以及带来的公司发展机遇。基于公司的发展前景,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3亿元、8.95亿元、12.00亿元,将前期预计的2021-2022年EPS分别为1.17元、1.38元,调整至2021-2023年分别为1.44元、1.97元、2.65元,对应PE为30X、22X、16X(以2021年3月23日收盘价计算),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行业政策变化或技术路线发生重大调整;(2)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达预期,导致正极材料需求不达预期;(3)公司产能释放不达预期;(4)公司订单及出货量释放不达预期;(5)客户回款不达预期等。
天奈科技 2020-12-25 54.68 -- -- 74.37 36.01%
86.70 58.56%
详细
碳纳米管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导电剂之一 碳纳米管(CNT)为管状的纳米级石墨晶体,在力学、电学、热 学等性能方面具备优异表现。 在锂电池领域,达到同样的导电效果,碳纳米管的用量仅为传统 炭黑的 1/6-1/2,且可以大幅提升锂电池的循环寿命,为最具替代 优势的导电剂类型之一;在导电塑料、芯片、金属基复合材料、 润滑油、 防腐控制涂层产品等其他领域也均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锂电池需求扩大+渗透率提升, CNT 导电剂迎来发展期 随着碳纳米管导电剂在锂电池中逐步渗透,消费电池平稳增长+动 力电池高增长,将驱动碳纳米管导电剂应用规模逐步扩大,行业 迎来快速发展期。 随着高镍正极+硅基负极应用规模扩大,叠加快充性能需求的提 升,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需求有望增长,对于传统炭黑的不断替代 带动渗透率提升。 打开导电塑料蓝海市场,持续增添业绩新增长极 导电塑料为功能型高分子材料,需要导电剂提供导电性能。 碳纳 米管作为导电剂具备添加量小(用量仅为炭黑的 1/5-1/15)、避免 脱碳污染等优势, 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公司已经和 SKI、 SABIC、 Total、 Clariant 和 Polyone 等知名国际化工企业展开合作,与 SABIC 公司的合作意向已经进入实质性供货报价阶段。 另外,公司还在芯片制造、金属基复合材料、润滑油产品、防腐 材料等领域进行碳纳米管应用的布局。 碳纳米管导电剂龙头,综合优势持续突显助推发展 公司研发基础深厚, 率先解决 CNT 连续化宏量制备生产的难题。 产品性能优异,持续迭代有望推动综合毛利率保持较高水平。下 游覆盖主流锂电客户,市场份额领先,龙头地位稳固。 产能规模 行业领先并持续扩大,供应能力不断提升。 投资建议 公司为碳纳米管导电剂行业龙头企业,随着下游动力电池快速增 长以及导电母粒、芯片等新领域的持续开拓,公司有望凭借强劲 的综合竞争优势实现业绩快速增长,行业地位实现稳中有升,持 续看好公司较高的成长性。 我们预计, 2020-2022年公司 EPS 分别为 0.50元、 1.02元、 1.52元,对应 PE 为 108X、 52X、 35X(以 2020年 12月 22日收盘价 计算)。参考可比公司磷酸铁锂及碳纳米管导电液领域的德方纳 米、电解液领域的新宙邦及天赐材料的估值,考虑公司在碳纳米 管行业的领先地位以及未来的潜在发展空间,首次覆盖,给予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 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变化等导致动力电池领域碳纳米管导 电剂的需求及渗透不及预期; (2) 3C 电池领域碳纳米管导电剂 的需求及渗透不及预期; (3)导电塑料领域碳纳米管导电剂渗 透不及预期; (4)产能建设及投放不及预期; (5)公司技术产 品迭代不及预期,新品渗透不及预期; (6)下游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7)受到疫情等影响,下游需求减少导致公司产品出货 量不达预期。
通威股份 食品饮料行业 2020-11-09 32.80 -- -- 34.71 5.82%
51.49 56.98%
详细
硅料产能持续扩张,成本优势突出公司现有硅料产能 8万吨,稳居行业第一梯队,且仍在持续扩产,规划 2021/ 2022/ 2023年产能分别扩至 11.5-15万吨、15-22万吨和 22-29万吨,龙头地位将持续巩固。 公司擅长精细化管理,成本优势领先。据 20年中报,公司多晶硅平均生产成本 3.95万元/吨,其中新产能平均生产成本 3.65万元/吨;我们预计新产能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四季度行业步入抢装阶段,加之下游硅料库存消耗,我们认为硅料价格有望维持相对高位。另外,全球光伏发展趋势明确,新增装机有望持续攀升,但近两年硅料新增有效产能有限,预计后续硅料将继续保持供应偏紧格局,公司有望显著受益。 电池产能及成本行业领先, 积极布局前沿技术2020H1公司具备电池产能 27.5GW,且正持续扩张,其电池片非硅成本行业领先。我们认为随着技术进步、产能扩大及大尺寸应用,非硅成本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产品线持续完善,目前已实现对 PERC 电池主流尺寸全覆盖。同时,积极布局前沿技术,2019年正式切入异质结电池的量产研发,截至 2020年 5月,最高研发效率突破 24.6%。 未来随着 HJT 技术不断成熟,公司有望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光伏中长期行业发展趋势明确。随着对光伏产业链布局的不断深化,目前公司已迅速发展成为多晶硅和电池片业务的全球头部厂商,在产能的持续扩张以及新技术应用下,公司在成本、规模、转换效率上都将有望继续巩固行业优势地位,受益于行业的可持续增长。预计 2020-2022年 EPS 分别为 1.14/1.35/1.60元,对应 PE 为 28/24/20倍(以 2020年 11月 5日收盘价计算),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能投产不达预期,行业装机需求不达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风险,疫情发展超预期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