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只看历史评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 转到 页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9-05 9.62 -- -- 10.04 4.37%
10.04 4.37%
详细
事件描述8月28日,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6.4%,实现归母净利润2865.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6.0%。 事件点评公司为BOPET龙头,积极发展“五大板块”新材料业务,Q2盈利环比改善。公司为深耕BOPET行业的龙头,聚酯薄膜的市占率全球第一。公司积极发展“五大板块”新材料业务即光学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材料、信息材料和热收缩材料。上半年国内外市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叠加行业产能释放,市场竞争加剧,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终端需求回落和去库化导致公司业绩受到影响。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新品拓展,Q2盈利环比改善,Q1毛利率为3.7%,Q2毛利率达13.1%,Q1归母净利润达0.02亿元,Q2归母净利润达0.26亿元,环比明显改善。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上半年研发投入1.1亿元。 公司新产品积极开拓,复合铜箔进展顺利。PET复合铜箔方面,公司于2020年立项复合铜箔项目,12月完成首条水镀线的安装调试、进行客户送样,目前已具备量产能力,今年6月已获全市场首张复合铜箔订单,预计今年有5000万平米的复合铜箔产能,二期规划5亿平米产能。Q1新能源材料板块毛利率为2.9%,Q2恢复至14.6%。光学膜方面,公司加码布局MLCC离型膜,一期5亿平产能建设和市场开拓工作稳步推进,已通过国内重点客户验证并形成批量供货,Q1光学膜板块毛利率为7.2%,Q2毛利率进一步修复至13.3%。 公司为可变信息材料龙头,PETG热收缩膜将产能释放。可变信息材料方面,公司全球市占率52%,与法国ARMOR、天地数码等企业的深度合作,上半年毛利率达34.5%,预计下游热转印色带全球年均增长率5%左右,国内7%左右。热收缩材料方面,公司上半年毛利率达22%,公司热收缩膜自产母粒性价比凸显,公司与东鹏特饮、伊利、农夫山泉等多个国内食品龙头全面展开合作,现有5万吨PETG热收缩膜产能,预计年底产能达15万吨。 当前PETG替代PVC快速推进,未来全球PETG需求预计持续增长,2023年达20.9亿美元。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分别为0.09\0.39\0.59,对应公司9月1日收盘价9.56元,2023-2025年PE分别为108.8\25.0\16.5,下调2023-2025年净利润分别为1.0\4.5\6.8亿元,下调至“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复合集流体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下游消费电子复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产品开发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7-03 11.50 -- -- 13.78 19.83%
13.78 19.83%
详细
事件描述 6月 21日, 公司发布公告, 公司签订 PET 复合铜箔首张订单。 公司于2022年 12月完成首条复合铜箔设备安装, 随之产品送样下游客户, 经客户反复测试验证, 近日获得首张产品订单。 事件点评 公司为 BOPET 龙头, 积极发展“五大板块” 新材料业务。 公司为深耕BOPET 行业的龙头, 聚酯薄膜的市占率全球第一。 公司积极发展“五大板块” 新材料业务: 光学材料、 新能源材料、 可变信息材料、 热收缩材料和节能窗膜材料, 形成了“母粒+基材+膜材料” 一体化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 预计公司今年出货量达 60万吨。 新能源材料板块积极开拓, 今年将具备 5000万平米复合铜箔产能。 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主要在负极集流体与光伏发电下游广泛应用。 PET 复合铜箔方面, 公司于 2020年 8月进行 PET 复合铜箔材料项目立项, 在 2022年下半年开始对下游客户送样, 12月完成首条水镀线的安装调试, 已具备量产能力, 近日已获全市场首张复合铜箔订单, 预计今年有 5000万平米的复合铜箔产能, 二期规划 5亿平米产能。 公司订单是公司在负极集流体的新突破,看好公司在复合集流体领域的先发优势。 Q1新能源材料板块毛利率恢复至2.9%, 预计 Q2恢复至 15%以上。 布局光学膜十年, 客户拓展顺利, 预计 Q2毛利率进一步修复。 公司光学膜业务全球市场份额 20%, 不断拓展海内外客户, 公司是三星的 6个核心供应商之一, 近几年拓展 TCL、 海信、 索尼等客户。 MLCC 离型膜方面, 公司 MLCC 产能一期 5亿平米, 今年 1月成为三环集团的供应商。 Q1光学材料板块毛利率恢复至 7.2%, 预计 Q2毛利率将进一步修复。 公司可变信息材料高市占率高毛利率, 热收缩膜替代 PVC 快速推进市场。 可变信息材料方面, 公司全球市占率 52%, 与法国 ARMOR、 天地数码等企业的深度合作, Q1毛利率达 36%。 热收缩材料方面, 公司热收缩膜自产母粒性价比凸显, 现有 5万吨 PETG 热收缩膜产能, 预计年底产能达 15万吨, 公司与东鹏特饮、 伊利、 农夫山泉等多个国内食品龙头全面展开合作,当前 PETG 替代 PVC 快速推进, 未来 PETG 需求预计持续增长。 公司 2023Q1业绩承压, Q2聚酯功能膜产品价格及盈利能力有望回升。 去年及今年年初聚酯薄膜产能扩张, 行业竞争加剧, 伴随原料价格攀升, 需求下滑, 市场供需矛盾加大, 效益下降, Q1聚酯薄膜毛利率为-16.5%, 主营业务毛利率为 3.4%。 2023年终端消费恢复仍需时间, 我们认为随着下游 消费电子行业逐渐复苏、 光伏需求向好, 公司功能性聚酯薄膜产品价格及盈利能力有望自 Q2回升, 看好公司后续盈利修复。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 EPS 分别为 0.50\0.77\0.91, 对应公司 6月 29日收盘价 11.42元, 2023-2025年 PE 分别为 22.8\14.9\12.5,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 复合集流体市场需求不及预期; 下游消费电子复苏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产品开发不及预期;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方竞 10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6-26 12.29 -- -- 13.78 12.12%
13.78 12.12%
详细
事件:6月20日,双星新材发布公告公司于2022年12月完成首条PET复合铜箔设备安装,随之产品送样下游客户,经客户反复测试验证,并于近日获得客户的首张产品订单。 下游客户验证进展顺利,PET复合铜箔收获首张订单。公司在2020年8月提出PET复合铜箔材料项目开发,2020年10月,公司围绕复合铜箔用PET基材原料,提出聚酯功能母料的研发,之后进一步对基膜试样测试,采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在膜层表面镀金属,实现基材表面金属化。2022年12月,首条复合铜箔产线设备完成安装调试,下游客户测试评价反馈良好。近日公司获得首张PET复合铜箔产品订单是在负极集流体领域的一次新突破,为公司持续保持技术优势奠定基础,助力公司开拓新能源市场。 未来负极集流体主要材料,PET复合铜箔产业化加速。随着市场对铜箔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锂电铜箔经历了从多孔型电解铜箔、涂炭铜箔、高性能锂电铜箔到超薄铜箔的迭代发展。PET铜箔是一种以PET作为导电薄膜,两边分别以铜箔为镀层的夹层状的新型动力电池集流体材料。与传统锂电铜箔相比,PET铜箔具有安全性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降低成本等优点,未来有望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到545.9GWh,同比增长148.5%。双星新材预计2025年动力电池需求达到1.5~1.6TWh,PET复合铜箔相对应的市场容量约为100~150亿元。 积极开拓新能源市场,产品获得专业机构认可。公司PET铜箔第一条产线年产能为350万平方米,产品成型宽度为1300mm,1680mm宽幅产品正在研发中,单卷长度根据客户端需求分别有1200m、2200m和4200m。公司的复合铜箔产品先后送样多家锂电池企业,近日在电池涂覆进行新的验证。经专业机构的检测评价,公司的复合铜箔产品在整体附着力、延展性、密实度等指标表现较好。 投资建议:公司深耕聚酯膜材料行业,积极延伸产品布局,PET复合铜箔、新一代强化PET、高端复合COP/COPP膜片、MLCC产品开发等多种新型新材料均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产能即将迎来释放,我们预计23/24/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3/7.26/9.45亿元,对应PE为26/18/14倍,考虑到未来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公司新建产线陆续投产,预计公司营收及利润将加速增长,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原料价格波动;产品开发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方竞 10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5-08 9.79 -- -- 10.56 6.13%
13.78 40.76%
详细
事件:4 月26 日,双星建材发布2023 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收12.77 亿元,同比减少26.19%;实现归母净利润0.02 亿元,同比减少99.31%,扣非净利0.02亿元,同比减少99.50%。 Q1 业绩同比下降,盈利能力短期承压。Q1 公司实现营收12.77 亿元,同比减少26.19%,环比增长2.00%,主要原因是产品销量上升的同时伴随价格下滑,毛利率3.74%,同比减少26.63pct,环比增加3.09pct,归母净利润0.02亿元,同比减少99.31%。2022 年公司新材料板块毛利占比近94%,其中,光学材料占比最高达36.79%,传统聚酯功能膜仅为6.16%,主要由于聚酯薄膜行业产能释放,公司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经历22 年下半年的下行经济环境后,23Q1 环比已经改善,主要得益于下游需求的复苏。目前,公司已在产能释放、产品结构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内毛利率有望向好。 光学膜十年“膜”一剑,“基材+膜片”全产业链深度拓展。公司不断调整光学膜产品结构,高端复合COP/COPP 膜片取得突破,已在一线品牌大客户实现量产,在市场规模与产品价格下滑的大环境下,实现市场份额逆势扩张,巩固了公司在光学膜产业链的膜头位置;MLCC 基材进一步拓展日韩市场,依靠自身“基材+膜片”全产业链优势,深度发掘离型膜价值,所释放的产能远超同行业,实现了重点客户突破,成为MLCC 离型膜的主流供应商。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预计2025 年全球MLCC 离型膜市场规模将增至311.5 亿元左右,需求量增长至167.7 亿平方米左右,随着双星离型膜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MLCC 光学膜有望成为双星第二成长曲线。 新能源材料持续深耕,稳步推进PET 复合铜箔与市场对接。公司在负极集流体上积极利用一体化优势,推动成本和良率持续突破,顺利完成复合铜箔首条线的安装调试,一期设备合同已落实签订,预计将从2023 年5 月底陆续进场调试,目前已送样的国内主流电池厂均反馈良好。公司研发了涵盖了38-50μm、125-250μm、305μm 三种规格强化PET 膜的产品,分别用于三层、双层和单层背板结构。未来有望成为负极集流体的主要材料。 投资建议:双星基材产业链迅速拓展,为公司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新材新材料业务持续放量,在外部环境下行趋势明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稳健经营,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充分体现了公司的综合实力。我们预计23/24/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3/7.26/9.45 亿元,对应PE 为23/16/12 倍,考虑到未来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公司新建产线陆续投产,市场份额进一步投产,预计公司营收及利润将加速增长,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原料价格波动;产品开发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方竞 10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2-08-18 26.40 -- -- 26.30 -0.38%
26.30 -0.38%
详细
事件: 2022年 8月 9日,双星新材发布 2022年中报,公司 2022年 1H 实现营收 34.83亿元,同比增长 31.88%;实现归母净利 7.14亿元,同比增长 18.21%。 外部环境不利短期承压,上半年业绩展现韧性。 公司 Q2实现营收 17.53亿元,同比+28.94%,环比+1.33%;实现归母净利 3.55亿元,同比+8.27%,环比-1.26%。上半年因国内疫情反复公司停产约半月,物流运输等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原油、 PTA 等上游原料价格高涨造成成本高企,公司营业成本显著上升至25.03亿,同比增长 43.04%,毛利率下降 5.61pct 至 28.12%。公司上半年业绩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随着上游原料价格的回落及公司高毛利产品放量,预计未来毛利及利润水平会持续改善。 “五大板块”持续发力,新材料占比攀升。 公司重视研发,加速向光学材料、新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热收缩材料和节能窗膜材料五大新材料板块发展, 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 1.25亿元,同比增长 13.34%。新材料占主营业务营收比例由去年同期的 67%提升至 73%,利润占比由 75%提升至 83%。公司新材料主力军光学膜上半年实现营收 10.68亿元,同比增长 22.61%,规划全年营收占比达 45%,其中针对三星开发的新产品实现对韩国膜企的替代。受益于光伏的高景气度,新能源材料在上半年供不应求,实现营收 7.45亿元,同比增长 32.37%,预计下半年将新增产线扩产。公司可变信息材料膜为全球龙一,热缩膜方面正推动 PETG对 PVC 的全面取代,两大板块在上半年分别实现 2.25、 1.74亿元营收,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前瞻布局 PET 铜箔,新增长点未来可期。 当前锂电铜箔的市场规模超过 500亿元, PET 铜箔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的优点,未来有望在电池负极中部分替代传统铜箔,预计 2025年 PET 铜箔市场容量达 100-150亿元。 公司实现 PET 铜箔“基膜—磁控溅射—水镀“两步法工艺关键环节全覆盖,作为平台型公司优势明显。公司早在 2020年便立项 PET 铜箔,随后攻克原料配比并实现 4.5μm 基膜量产,在覆铜环节其磁控溅射设备采购自应用材料,水镀设备及技术储备完善。相比于外购 PET 基膜的公司,自研基膜可有效降低成本,当前双星生产的 PET 基膜价格低于 3万元,仅为国际龙头东丽的一半,在 PET铜箔生产中具有显著成本优势。 公司 PET 基膜已实现外供, PET 铜箔样品已在去年进行送样检测,当前进展顺利。公司根据反馈意见进行配方改进,对延展性和抗氧化性进行优化,未来将视客户后续反馈情况进行量产,有望在新能源领域为公司打开新的成长曲线。 投资建议: 双星新材新材料业务持续放量, PET 铜箔布局全面,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业绩坚韧,充分体现了公司的竞争力。我们预计公司 22/23/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07/25.93/34.87亿元,对应 PE 为 16/11/8倍,考虑到未来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回落、疫情的缓解,以及公司新建产线后各大板块产能持续扩张,预计公司营收及利润将加速增长, 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12-09 25.39 37.92 534.11% 30.37 19.61%
30.37 19.61%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归母净利13.55-14.05亿元,同比增长88%-95%;单Q4归母净利3.82-4.32亿元,同比增长41.5%-60%,环比增长3.2%-16.8%。公司利润连续环比增长,业绩超市场预期。 点评:光学膜、新能源膜增长势头强劲,利润率不断提升。公司定位为新材料平台型公司,2021年新材料业务持续增长,光学材料、新能源材料增长势头迅速,新签订单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随着高端产品需求上涨迅速,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产能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新产品占比不断提升,公司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由原本主功能性包装材料企业向光学、光伏、信息等膜材创新型高端企业逐步蜕变。2019至2021Q3毛利率分别为12.11%/21.75%/33.32% , 净利率分别为4.12%/12.99%/22.96%,毛利率、净利率均不断提升。同时公司新产线加速投产,使效益进一步提升。 产能扩张顺利,重点客户稳步扩展。下半年2亿平米光学膜暨五十万吨高功能膜项目陆续投产,光学膜和高功能膜产能大幅提升,公司全面转型高端,下半年高端膜材业绩占比继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多次中标海信、小米、京东方等品牌集采,国内市场占比持续提升。海外方面,公司在三星、LG 等国际品牌供应中份额有大幅增长:公司光学级原料合成、光学基材拉伸、光学膜片微成型均得到三星全面认可,今年接单量逐月稳步提升,并开始对接2022年、2023年新机种光学膜片开发,已成为三星膜片核心供应商。 推行股权激励计划,彰显公司发展信心。7月公司推出2021年股权激励调整计划,调整后拟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为1264.1962万份,设定以2020年净利润为基数,2021-2023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60%、110%、160%的业绩考核目标。 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22/20.13/25.44亿元。对应PE 分别为22.69/16.02/12.68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对应目标价39.37元/股。 风险提示: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疫情影响造成业绩波动等。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10-14 24.78 41.23 589.46% 26.82 8.23%
30.37 22.56%
详细
双星新材披露2021年三季报 双星新材披露三季报,1-3Q收入42.4亿(YOY+22.3%),实现毛利14.1亿(+87.3%),净利9.73亿(+116.1%),其中3Q单季度收入16亿(+20.9%),毛利额为5.22亿(+53.1%),净利润3.7亿(+69.2%)。 3Q新产能爬坡符合预期,收入端弹性在4Q及来年 结合公司21年产能投放节奏,通过收入增长及单价分析,我们认为当前需求依旧旺盛。公司正全力调试新产能以满足市场;考虑到9月产线将会在4季度完整体现,10、12月公司仍将交付剩余2条产线,预计4Q收入会继续改善;22年上半年公司还将交付4条合计20万吨光学产能,中远期收入弹性巨大。 利润率或因原材料小幅波动,规模优势已逐步体现 3Q21公司毛利、净利率分别为32.6%、23.1%,较上半年基本持平,较2季度略有下滑,我们判断主要原因是新产能爬产及PTA等原材料单价上升所致,但得益于新材料占比提升显著及规模优势,公司利润率依旧保持整体稳健。 风险提示:产能未能及时交付;新产品未通过客户核验。 投资建议:上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业绩已经连续七个季度创新高。我们认为产品结构优化叠加先进产能的规模优势是核心原因。伴随已交产能的逐步爬坡以及4Q21-2Q22的光学产线交付,公司季度收入和盈利再创新高将会是大概率事件。考虑到公司三季度超出市场预期,我们小幅上调21年盈利预测2%,自13.5亿上调至13.8亿。预计21-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8亿、19.8亿、27.6亿,同比分别增长91.6%、43.2%、39.5%。维持“买入”评级及目标价42.8元,目标价对应221-23年EPS的PE估值分别为35.8X、25.0X、17.9X。
方竞 10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10-13 26.17 -- -- 26.82 2.48%
30.37 16.05%
详细
事件:2021年10月11日,双星新材发布2021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2.41 亿元,同比增长22.26%;实现归母净利9.73 亿元,同比增长116.1%,超出前期指引上限(9.68 亿元)。 点评: ? Q3 业绩超预期。三季度,公司新材料业务持续成长,光学材料、新能源材料增长势头旺盛,新签订单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同时,公司加快新产线投产,使效益进一步提升。受益于此,公司Q3 实现营收15.99 亿元,环比增长17.64%,实现归母净利3.70 亿元,环比增长12.81%,公司业绩连续第七个季度增长,并再创历史新高,超出市场预期。同时,公司现金流持续向好,Q3 经营性净现金流7.72 亿元,环比增长62.18%。此外,受新产线爬坡影响,公司利润率收到小幅拖累,Q3 毛利率32.63%,环比减少2.07pct;净利率23.11%,环比减少0.98pct。后续伴随新产线生产能力逐步稳定,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向好。 ? 新增产线可观,产能加速释放。公司正处于新材料产能释放的转型期,公司新产线建设如火如荼,Q3 在建工程16.27 亿元,环比增长29.95%。具体来看,公司二三四季度各投产2 条光学新线,合计新增产能30 万吨,新增产量10 万吨。从产能结构来看,预计到年底,公司新材料产能将由25 万吨增至55 万吨,包装膜产能保持在25 万吨以下,产能结构持续优化。从季度业绩来看,公司经营重心转至光学材料为代表的高端膜材后,周期性已大幅减弱,再加之逐季投产的新线为成长赋能,公司稳定增长趋势有望持续。随着公司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以及丰富的产品矩阵,公司长期成长空间已经打开。 ? 客户拓展顺利,新产能消化无虞。伴随下半年2 亿平米光学膜项目产能释放,公司将全面转型高端,下半年高端膜材业绩占比将继续提升。同时,公司光学膜新客户导入顺利。1)公司上半年导入海信,下半年份额有望继续提升;2)公司6 月获得全球第五大电视ODM 厂康冠光学膜大单,占其招标60%-70%份额;3)公司将继续加大和三星等老客户的合作,份额有望继续提升。4)公司为华为设计开发的高清抗炫膜已批量供货,后续将继续就新产品进行光学膜片合作开发。此外,公司还积极推进于其他国内终端电视客户,如创维、TCL 和长虹等的合作项目,产能加客户的双重发力将推动公司光学膜市场竞争力和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受益于终端需求回暖及国产替代加速,国内光学膜产业迎来机遇期,双星新材作为龙头厂商,积极进行产能扩张,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我们预计21/22/23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04/18.97/23.32 亿元,对应PE 为22/16/13 倍。我们看好公司在国内光学膜行业的领先地位,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 风险因素:疫情反复,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09-16 29.23 -- -- 28.67 -1.92%
30.37 3.90%
详细
事件:公司预告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9.46-9.68亿元,同比增长110-115%;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42-3.62亿元,同比增长57%-66%。 公司加速转型,新材料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公司收入分板块来看,新材料四大板块光学、新能源、可变信息和热缩膜的收入均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21年上半年收入增速分别为25%、113%、40%和20%,而传统包装膜收入同比下滑5.7%,这意味公司继续加快部分具备升级潜力的传统产能向新材料板块的转移。整体来看,上半年公司四大新材料板块合计贡献收入17.6亿元,占收入比重67%,较去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公司向新材料转型的速度在不断加速,伴随30万吨产能在今年9月的交付,未来新材料收入占比将会持续提升。 受益于新材料膜放量以及新产能投放,业绩持续高增长 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拥有存量产能56万吨,其中约32万吨为新材料板块。今年公司计划交付6条新线,可以增加30万吨新材料光学产能,其中,4、6、7、9月已各交付一条新线,已经交付的4条新线合计20万吨产能,预计10、11月还会交付剩下的两条。公司今年第三季报归母净利润能够实现57%-66%的高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供给端新产能的增加,另一方面光伏、高端显示光学膜、MLCC等新材料膜都在快速放量,高毛利的新材料膜收入占比快速提升。由于新产线从安装完毕到试生产再到爬产需要一段时间,我们推测已交产线在三季度的有效产能释放率不足50%,未来已交付新产线利用率的提升叠加后续2条新产线的交付,我们判断公司单季盈利水平持续创新高是大概率事件。伴随30万吨新产能的释放,预计到2021年底,公司光学显示膜、MLCC膜、光伏膜出货量将会是A股上市公司第一。 风险提示:产能未能及时交付;新产品未通过客户核验。 投资建议:上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考虑到公司盈利能力改善,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19.8/27.6亿元(21-23年上调幅度3%/6%/15%),分别同比增长87.7%/46.1%/39.5%。通过分部估值方法,得出公司的合理估值约为42.8元,维持“买入”评级。
方竞 10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09-15 28.30 -- -- 30.10 6.36%
30.37 7.31%
详细
事件:2021年9月 13日,双星新材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 9.46-9.68亿元,同比增 110-115%。 点评: 新材料增添动能,Q3业绩再创新高。受益于五大板块新材料市场持续成长,公司光学材料、新能源材料增长势头旺盛。公司新签订单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并超过去年同期订单规模,同时,公司加快新产线投产,使效益进一步提升。公司 Q3预计实现归母净利 3.42-3.64亿元,同比增79%-91%,环比增 4.3%-11.0%,公司业绩连续第七个季度增长,并再创历史新高。 加速转型高端,持续成长可期。公司正处于新材料产能释放的转型期,二三四季度各投产 2条光学新线,合计新增产能 30万吨,新增产量 10万吨。从产能结构来看,预计到年底,公司新材料产能将由 25万吨增至 55万吨,包装膜产能保持在 25万吨以下,产能结构持续优化。从季度业绩来看,公司经营重心转至光学材料为代表的高端膜材后,周期性已大幅减弱,再加之逐季投产的新线为成长赋能,公司稳定增长趋势有望持续。随着公司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以及丰富的产品矩阵,公司长期成长空间已经打开。 重点客户拓展顺利,新产能消化无虞。伴随下半年 2亿平米光学膜项目产能释放,公司将全面转型高端,下半年高端膜材业绩占比将继续提升。同时,公司光学膜新客户导入顺利。1)公司上半年导入海信,下半年份额有望继续提升;2)公司 6月获得全球第五大电视 ODM 厂康冠光学膜大单,占其招标 60%-70%份额;3)公司将继续加大和三星等老客户的合作,份额有望继续提升。4)公司为华为设计开发的高清抗炫膜已批量供货,后续将继续就新产品进行光学膜片合作开发。此外,公司还积极推进于其他国内终端电视客户,如创维、TCL 和长虹等的合作项目,产能加客户的双重发力将推动公司光学膜市场竞争力和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受益于终端需求回暖及国产替代加速,国内光学膜产业迎来机遇期,双星新材作为龙头厂商,积极进行产能扩张,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我们预计 21/22/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04/18.97/23.32亿元,对应 PE 为 22/16/13倍。我们看好公司在国内光学膜行业的领先地位,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疫情反复,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08-12 21.62 -- -- 29.99 38.71%
30.10 39.22%
详细
一、 事件概述2021年 8月 9日公司发布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6.41亿元,同比增长 23.10%; 实现归母净利润 6.04亿元,同比增长 160.28%。其中,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60亿元,环比增长 6.09%;实现归母净利润 3.28亿元,环比增长 18.57%。 二、 分析与判断 产品结构不断升级,盈利能力大幅增强2021H1,公司占营收比重近三分之一的光学材料膜实现营收 8.72亿元,同比增长24.72%,实现毛利率 38.85%,同比增长 18.10pct;新能源材料膜实现营收 5.63亿元,同比增长 112.75%,实现毛利率 34.33%,同比增长 13.83pct,大幅拉升公司业绩;可变信息材料膜实现营收 1.72亿元,同比增长 40.37%,实现毛利率 46.45%;热缩材料膜实现营收 1.51亿元,同比增长 19.84%,实现毛利率 32.43%;聚酯功能膜实现营收 8.73亿元,同比下降 5.69%,实现毛利率 25.79%,同比增长 12.81pct。公司不断加快业务板块向高盈利能力的新材料转移,同时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也大幅提升。 高端产能持续扩张,增强公司关键领域供给能力整体来看,2021上半年公司实现毛利率 33.73%,同比增长 14.45pct,毛利率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毛利的新材料板块收入占比和盈利能力同时提升。2亿平米光学膜项目(30万吨高功能膜材料)自今年 4月起逐步落地投产,预计将于 9月全线交付,届时公司的光学膜及高功能膜产能将大幅提升,结构调整持续深化,新材料收入占比将持续提升。此外,公司信息材料膜占全球同一产品市场份额达 50%,节能窗膜板块国内占比超过 40%,丰富的产品结构使得公司穿越行业周期波动的能力越来越强。 专注新材料业务,顺应行业升级发展公司新产品占比不断提升,光学膜片、MLCC 离型基材供应量稳步上升,新材料的五大板块实现效益占比超过 70%,下游应用领域涉及液晶显示、消费电子、光伏新能源、汽车和节能建筑等。其中,光伏产业是未来发展较快的产业,2020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 48.2GW,同比增长约 60%,预计 2021年可达到 65GW,这将极大刺激公司产品需求量。公司早在高分子新材料等应用领域提前进行研发布局,产品档次不断提升,随着下游需求空间打开,公司业绩将不断提升。 三、 投资建议公司新材料业务占比超七成,在下游行业景气上行的背景下,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预计公司 2021~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97、15.80、22.36亿元,对应的 PE 分别为 23、16、11倍,考虑 CS 膜材料板块当前平均估值为 47倍,以及公司盈利能力连续改善,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四、 风险提示: 五、 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新项目投产不及预期;下游需求增长放缓[Table_Profit]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08-11 20.99 -- -- 29.99 42.88%
30.10 43.40%
详细
事件:公司1H21收入26.4亿元,同比增长23.1%,毛利率33.7%,较去年同期增加14.5个百分点,净利率22.86%,实现净利6.04亿元,同比增长160.3%,较预增上限5.8亿元增加2000万元,超市场和我们的预期。 加速向新材料转型,新材料收入占比继续提升 整体来看,2021年1Q、2Q收入分别为12.8和13.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1.1%和16.4%,我们认为2季度增速环比放缓一方面因为去年1季度疫情影响下基数低,另一方面新材料板块是从去年1季度逐步爬坡;此外,2季度环比1季度微增0.8亿元,源于今年30万吨光学二期前期产能是从4月份逐步交付,未能有效体现在当季。分板块来看,新材料四大板块光学、新能源、可变信息和热缩膜有不同程度增长,分别为25%、113%、40%和20%,传统包装膜同比下滑5.7%,这意味公司继续加快部分具备升级潜力的传统产能向新材料板块的转移。整体来看,四大新材料板块合计贡献收入17.6亿元,占收入比重67%,较去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公司向新材料转型的速度在不断加速,伴随30万吨产能在今年9月的交付,未来新材料收入占比将会持续提升。 各板块景气度呈上行态势,毛利率持续改善 整体来看,1H21公司毛利率持续改善主要原因包括:1)高毛利的新材料板块收入占比提升;2)传统板块毛利率水平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分板块来看,四大新材料板块毛利率分别为38.9%、34.3%、46.5%和32.4%,同比分别提升18、14、4和5个百分点,环比提升幅度分别为13、8、7和21个百分点。新材料板块整体贡献毛利6.61亿,占整体比重74%,同比、环比分别提升5、19个百分点。综上,公司所有板块景气度呈上行态势,其中光学膜的毛利率提升最为明显,我们认为大概率来自终端显示膜在海信、三星的持续放量;新能源板块的良好表现则来自于下游光伏的景气度上行。 风险提示:产能未能及时交付;新产品未通过客户核验。 投资建议:上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考虑到公司盈利能力改善,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2/18.6/24.1亿元(21-23年上调幅度11%/12%/11%),分别同比增长82.7%/41.1%/29.5%。通过分部估值方法,得出公司的合理估值约为29.5元,维持“买入”评级。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06-21 18.50 -- -- 22.00 18.92%
29.99 62.11%
详细
事项:双星新材官网公布:1)2021年交付的30万吨2亿平米光学膜片项目中的D-5车间、D-8车间于6月10日上午正式投产,上述车间产能具备年产大尺寸光学膜片1000万平方,高端棱镜及复合膜片6000万平方,约占项目总产能的35%,公司远期规划光学膜片的收入超过20亿元;2)6月11日公司参加深圳康冠科技集团招标会,其中三款光学膜片产品:250下增亮膜、250上增亮膜和310DOP贴合膜顺利中标,此次中标的各款产品分别获得康冠科技该款产品60%-70%市场需求份额。国信中小盘:观点:1)伴随光伏、面板、电子、手机、新能源汽车、5G产业链在国内的扎根布局,新材料领域的各类BOPET用膜的产业内迁和国产替代已进入加速期;2)新产品的开发会使得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扩大,继而拉动本轮传统+新材料膜产品景气度的持续上行;3)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开发将会是头部参与者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双星本次产能释放以及订单落地仅是整个产业趋势的一个缩影,并再次验证公司一体化开发的竞争优势及在各细分功能膜领域的订单放量、市占率提升的长期逻辑。4)投资建议:维持盈利预测不变,预计公司2021-2023年公司收入增速分别为40%、40%、16%;毛利率分别为27.8%、26.3%、27.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16.5亿元、21.6亿元;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5%、39%、31%,对应当前股价股价PE为为16.8/12.1/9.3X,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失速、新产能交付及达产低于预期、新材料产品推进进度低于预期。 评论:公司层面:产能和订单超预期,光学膜有望成为国内全品类量产最大供应商有望成为国内全品类量产最大供应商公司光学膜片渗透效率及产能投放节奏超预期:双星光学显示膜18-19年完成技术突破并开始逐步放量,2020年3万吨光学膜片主要供应韩国三星,2021年公司加快对国内客户的突破,2Q的海信、3Q的康冠都迎来重大合同放量,预计伴随2亿平方米产能的完全交付,未来有望在面板大客户中迎来重大订单突破。 切片切片-基膜-成品膜一体化开发再次被验证,终端以中高端产品为主,2021年底前有望成为国内全品类量产最大供应年底前有望成为国内全品类量产最大供应商之一:电视面板行业基于显示效果、良率、人工成本的维度考量,未来复合膜替代多张单品功能膜已成为趋势;当前新进入者若依然从单品膜,特别是技术难度较低的单品膜种去渗透国内市场意义并不大,2020年公司供三星产品主要是高附加值的增亮和复合膜,21年2季度开发的海信、3季度的康冠同样保持上述态势,基于上述信息,我们推断:1)公司从切片-基膜-成品膜的一体化技术路径完成突破再度被验证;2)4Q2021公司累计光学膜产能达到3亿平,届时公司将能在多种单品膜、复合膜实现量产和稳定供应,双星和终端面板客户的联合开发产品比重、终端客户直采额都将稳步提升;3)从产能释放节奏看,双星有望在2022年成为国内最大光学显示膜供应商。换个角度去思考当前无法证伪的当前分歧:目前双星、激智、长阳、东材在光学膜领域都有所突破,投资人往往无法验证哪个标的最有优势,最终谁会是中国市场的NO1,这里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1)目前技术难度较高的复合膜放量主要是激智、双星;2)双星的成品膜已完成高端产品继三星之后,在国内客户突破,那么其自研的基膜产品指标原则上已达到主流水平,同样的产品会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3)退一步说,即使双星的产品指标并不是市场中最好的,但公司已在基膜、成品膜完成了最为困难的0到1的一体化开发和放量,动态的看,公司在现有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技术迭代和升级会很难吗?对此,我们的持乐观态度,当然最终的验证还是订单、收入、毛利和净利指标的逐步验证。 行业层面:风口上的风口上的BOPET功能膜,将迎来国产替代主升浪我们曾在之前的深度报告《基材之上,万膜生长—全链布局的双星新材》中描述:“不应孤立看待BOPET在传统、新材料领域的应用和整体景气度的回升,我们认为正是BOPET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前景,才导致双星为代表的传统膜公司的升级转型,这也客观导致部分产能退出在传统领域的竞争,推动了2020年整个行业景气度的上行”,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光学级BOPET膜的下游市场,就会发现体现为:新材料产业链核心企业快速向国内转移,全产业链进口替代已是大势所趋:核心企业如光伏产业链(光伏用膜相关)的隆基、赛伍;面板(光学膜片相关)的京东方、TCL;其它还包括手机、5G、新能源车辆(OCA膜;MLCC用膜在5G、新能源车辆中大幅增加)等行业也同样如此;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国内膜公司对国外的进口替代已进入加速期,这可以从部分上市公司的布局得到验证,譬如激智、长阳的显示膜布局;斯迪克、洁美科技在OCA、MLCC的产品开发。上下游一体化是趋势,门槛在于技术、上游投资强度:目前BOPET功能膜的产业趋势是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即:切片-基膜-成品功能膜,譬如:激智收购宁波勤邦(基膜);长阳增加基膜产能、斯迪克布局MLCC和OCA基膜产能、恒力石化从原材料切片拓展至基膜,产业链参与者一体化布局的原因在于:1)基材自供有成本优势;2)可以根据终端功能膜产品的用途调整基膜配方和物理属性。 3)疫情阶段,不受海外基膜供应链波动的影响。 一体化开发虽然是行业趋势,但依然会有诸多门槛,主要表现在:1)工艺、技术)工艺、技术:无论是上游切下游成品膜、还是下游切上游基膜,工艺和技术依然是最重要的门槛,下游终端的难度在于树脂底涂改性、涂覆工艺;上游基膜难度在于材料配方、拉升工艺;合格的产品往往要经历实验室开发、商业应用价值、客户认可和导入三个阶段,这往往要建立在长期的经验、技术积累之上。 2)下游切上游,资金壁垒高:相抵而言,行业上游的投资强度要高于下游,对比长阳、激智、长阳、双星的定增或IPO项目,可以明显看到一旦涉及到基膜的产品开发,投资强度往往是数倍于下游后道涂覆工艺。核心观点和投资建议投资建议1)伴随光伏、面板、电子、手机、新能源汽车、5G产业链在国内的扎根布局,新材料领域的各类BOPET用膜的产业内迁和国产替代已进入加速期;2)新产品的开发会使得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扩大,继而拉动本轮传统+新材料膜产品景气度的持续上行;3)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开发将会是头部参与者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双星本次产能释放以及订单落地仅是整个产业趋势的一个缩影,并再次验证公司一体化开发的竞争优势及在各细分功能膜领域的订单放量、市占率提升的长期逻辑。4)投资建议:公司新材料板块2021年毛利接近30%,2022年因快速抢占市场,小幅下滑,2023年成品膜占比提升,毛利率有望回升;由于新材料膜毛利率高于传统膜且新材料膜的收入占比持续提升。综上基于以上核心假设,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收入增速分别为40%、40%、16%;毛利率分别为27.8%、26.3%、27.6%预计公司2021-2023年公司收入增速分别为40%、40%、16%;毛利率分别为27.8%、26.3%、27.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16.5亿元、21.6亿元;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5%、39%、31%,对应当前股价PE为16.8/12.1/9.3X,维持“买入”评级。
方竞 10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06-07 15.92 -- -- 20.74 30.28%
29.99 88.38%
详细
双星新材:蓄势待发的国产光学膜龙头。双星新材是全球BOPET龙头厂商,依靠基膜技术积累及产能规模优势,公司致力于打造以光学膜为主体的高端膜材料应用开发平台。产品方面,公司产品矩阵丰富且定位高端,包括光学材料、节能窗膜、可变信息材料、热收缩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五大板块。财务方面,公司业绩稳定增长,2016-2020年,公司营收由25.53亿元增至50.61亿元,年均复合增速14.67%;净利润由1.33亿元增至7.21亿元,年均复合增速40.22%。同时,伴随高端光学膜产能放量,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16-2020年,公司毛利率由12.75%增长至32.71%。公司治理方面,双星新材股权结构稳定,实控人是董事长吴培服。同时,为提升经营活力,公司已推出新一轮股权激励计划,高额的考核目标彰显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 光学膜市场空间广阔,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受益于下游需求旺盛,全球背光用光学膜市场规模稳定扩大,2015年至2019年,全球背光用光学膜市场规模由97亿增至13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8.62%。同时,在全球光学膜市场中,中国市场占比六成,是最大单一市场。而光学膜生产至今仍由日韩为主的海外厂商主导,因此其具有广阔国产替代空间。近年来,国内光学膜厂商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竞争策略参与光学膜国产化。 1)双星新材凭借BOPET领域的多年技术积累,率先实现光学基材自主生产;之后公司凭借基材与膜片联动研发形成的新产品开发闭环,加速向下游拓展。公司通过与三星等客户合作,逐步打通扩散膜、增量膜和复合膜等光学膜片关键工艺,成长为国内光学基膜及复合膜龙头厂商。 2)长阳科技和激智科技则从更易切入的反射膜开始入手。长阳科技通过在反射膜领域的不断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迭代升级,终于在2017年,成为全球反射膜龙头。而激智科技则通过向扩散膜和增亮膜等产品扩张,来实现其功能膜平台的战略定位。此外,在光学基膜方面,裕兴股份已布局2万吨光学级聚酯基膜产能,助力国产光学膜产业发展。 四大核心优势,助力光学膜行业领先。公司光学膜产品领先行业,具备四大优势:1)公司通过突破光学基膜壁垒、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因而具备低成本、供应稳定、定制化能力强等优势。2)伴随光学膜项目陆续投产,公司产能优势不断扩大,将在产能端和收入端双双引领行业。3)公司与众多终端品牌厂深度合作,具备客户资源优势。4)公司是三星复合膜核心供应商,其复合膜产能、良率均为行业领先水平。 功能膜业务齐发力,公司全面迈向高端。除了光学膜之外,公司还在其他类高端功能膜产品发力。1)公司节能窗膜产品布局丰富,市场占有率高达40%以上。2)公司在可变信息材料领域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全球市占率高达50%以上,且该业务盈利性优异,毛利率达到40.8%。3)热收缩材料方面,PETG膜正加速替代PVC膜,公司该业务销量增长迅速,2020年热收缩材料销量超过一万吨。4)光伏装机量的增长驱动光伏背板膜需求大幅增加,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占有20%以上市场份额。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受益于终端需求回暖及国产替代加速,国内光学膜产业迎来机遇期,双星新材作为龙头厂商,积极进行产能扩张,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我们预计21/22/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0/17.49/21.20亿元,对应EPS为1.06/1.51/1.83元,对应PE为15/11/9倍。我们看好公司在国内光学膜行业的领先地位,且公司深度受益于行业景气度提升和自身产能扩张带来的量价齐升,预计公司业绩将迎来爆发。结合可比公司估值,我们认为双星新材的合理估值为21年25倍PE,对应市值300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扩产不及预期。
双星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06-02 15.63 20.55 243.65% 20.18 29.11%
29.33 87.65%
详细
综述:本篇报告明确BOPET在传统行业(包装、建筑等)和新材料领域(光学、光伏、信息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 2020年中国产能虽然高达349万吨,产能利用率为79%,但当年依旧有12-14%的高端新材料BOPET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A股对于传统BOPET公司给与周期估值,如双星新材;对新材料相关公司给予成长估值,如激智、长阳,但我们认为双星新材在18年完成技术突破、 19年完成维保和技改之后, 2020年其新材料板块已占收入比重近50.4%,贡献毛利比重为56.1%,而伴随21-22年30、 20万吨的光学新材料产能的释放,预计2021年新材料板块毛利贡献大概率超过70%,同时从切片-基膜-成品膜的全产业链布局会让公司在未来竞争中拥有成本优势、研发提速、规模交付的三大优势,我们认为市场低估双星在新材料领域的基膜重要性、成长能力和盈利弹性,估值有望迎来修复。 估值与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双星的确定性来自于以下几点,首先伴随面板产业链的国产替代、光伏产业的放量,都会对公司即将交付的新产能形成有效支撑;其次,在新材料领域的拉动下, BOPET整体供需格局要好于2014-2019年的周期,因此传统板块的盈利也会强于过去几年;最后,公司已预公告21上半年5.4-5.8亿的业绩,并将21-23年股权激励的利润条件设定为11.5、 15.1和18.7亿元;综上,我们估算21-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 16.5亿元、 21.6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5%、 39%、 31%, 21年公司净利润中传统、新材料板块分别为2.74和9.16亿,给予传统板块8倍、新材料板块25倍的分部估值法(5月28日收盘价:激智、长阳PE-TTM估值为52、 38倍、对应万德2021年一致预期净利润估值分别为30、 26倍), 目标市值250~260亿元,目标股价21.6~22.5元;若2021年公司新材料膜类产品放量及市占率超预期,则新材料板块或将享有更高溢价,股价空间有望再度提升。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核心假设与逻辑: 21-23年公司加权平均产能分别别为71、 101和106万吨,伴随公司光学级产能将于2021-2022年逐步交付,新材料板块收入占比将逐年提升,收入占比分别为73%、 81%和83%;毛利占比分别为77%、 87%和90%; 同市场的差异之处 (1)上下游一体化开发和基膜重要性: 公司具备切片-基膜-成品膜一体化的开发能力,优势体现为成本、研发和交付,而基膜量产是当前国内新材料膜公司最为匮乏的,它直接决定了成品膜的品质和良率;并可能导致双星在未来走向平台类的公司 (2)不应孤立看待BOPET在传统和新材料领域的应用:我们认为正是BOPET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前景,才导致双星为代表的传统膜公司的升级转型,这也客观导致部分产能退出在传统领域的竞争,推动了2020年整个行业景气度的回升。 股价变化的催化因素: 业绩超预增公告、光学和光伏板块出货量占据国内第一、新客户和新品的渗透率超预期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基膜到应用端的工艺水准低于行业标准、宏观经济失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 转到 页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