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苏多永

安信证券

研究方向: 房地产行业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执业证书编号:S1450517030005,曾供职于湘财证券和平安证...>>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3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行动教育 传播与文化 2022-04-15 30.80 50.32 2.67% 31.88 3.51%
31.93 3.67%
详细
中国管理教育“第一股”,聚焦管理培训业绩提速。 公司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培训、企业管理咨询和股权投资等业务, 2021年 4月公司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管理教育“第一股”。管理培训是公司核心业务,主要针对企业家、董监高等提供《浓缩 EMBA》、《校长 EMBA》 等课程,为其提供实效管理培训服务。同时,公司积极发展管理咨询业务,通过打造企业大学 SAAS 平台实现咨询业务的标准化、数字化和系统化,助力咨询业务重拾增长。公司聚焦管理培训业务,推出了 OMO 数字商学院,管理培训业务再获增长新动力。 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6.6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60.05%,合同负债同比增长 20.91%,预计 2022年公司业绩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公司盈利能力增强,毛利率稳步提高。 2019-2021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75.72%、 78.80%和79.05%,净利率分别为 27.74%、 28.64%和 31.15%, 随着规模效应的持续增强,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仍有提升空间。 “一核两翼”战略推出,打造“世界级实效商学院”。 公司制定了“一核两翼”发展战略, 建设“世界级实效性商学院”。“一核”是公司核心业务,聚焦企业家工商管理教育,深耕企业管理培训,秉承“一米宽,一千米深”的服务理念,通过管理赋能提升客户价值,继续做大做强管理培训业务。同时,公司深耕管理培训主业将带来两大溢出效应:管理咨询业务和股权投资业务,这两块业务是公司发展的“两翼”。 公司管理咨询业务主要包括一般管理咨询业务和孵化器业务,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 公司致力于推动咨询业务标准化, 2021年 9月公司推出了企业大学 SaaS 平台,打造了全员学习的线上学习平台,未来用“咨询+软件”把服务链条做长,咨询业务有望重拾增长。 公司股权投资业务主要聚焦学员企业的 Pre-IPO, 2021年11月公司成立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向业绩稳定、估值较低、技术领先、潜力较大的学员企业,陪伴优质学员成长,增强公司业绩弹性。 推出 OMO 数字商学院,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2021年 11月公司推出OMO 数字商学院,即融合了线上企业大学平台和线下商学院体系的企业培训系统,采用“1+1+1”融合模式,为企业提供“平台+内容+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方案。 OMO 数字商学院实行 90天员工全生命周期管理,构造智慧化“学、练、考、赛”场景,实现了公司管理培训业务从线上到线下,从高层到基层,真正做到了针对全员的企业管理培训, 拓展了公司管理培训的产品线。 管理培训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在线培训市场逆势高增,公司 OMO 数字商学院产品的推出将有助于打造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OMO 数字商学院实行平台订阅费制度,并根据客户需求额外增加收费, 2021年 OMO 数字商学院销售约 100单, 有望在未来 3-5年成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全国布局+区域深耕,加强研发优势显著。 公司采取“全国布局+区域深耕”的发展战略, 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了子公司,在南京、武汉等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及营销网络。 同时,公司通过加密现有业务区域实现区域深耕, 2021年公司净新增销售人员 177人,其中新增人员的 80%用于加密现有业务区域, 市场开拓情况良好。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和名师加持, 公司构建了完善的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公司拥有专职讲师、客座教授、兼职名师等实效性师资队伍, 保证了公司企业管理培训课程的实效性,为参加培训的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效益提升。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建立了系统性的课程研发团队,涵盖了教学、推广和研发专家。 2019-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 1721万元、1773万元和 3258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 3.92%、 4.68%和 5.87%。 公司新签订单再创新高,未来增长动力十足。 2019-2021年公司新签订单分别为 5.04亿元、 4.86亿元和 6.89亿元, 人均新签订单分别为 73万元、 91万元和 97万元,增强了公司未来发展动能,助力业绩快速释放。 估值与投资建议: 管理培训“第一股”,维持“买入-A”评级。 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9.36%、 24.94%和 21.9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29.78%、 22.72%和 20.10%; EPS 分别为 2.63元、 3.23元和 3.87元, 动态 PE 分别为 16.97倍、 13.82倍和 11.51倍,动态 PB 分别为 2.99倍、 2.53倍和 2.15倍。公司是 A 股市场管理培训“第一股”,致力于成长为“世界级实效商学院”, 以“一核两翼”为战略,聚焦管理培训业务,推出 OMO 数字化商学院,实现了线上线下培训业务融合发展,构建了从董监高到中基层的全员培训体系;咨询业务致力于标准化、数字化和软件化, 推出了“企业大学 SaaS”平台,通过“咨询+软件”把产业链做长,助力咨询业务重拾增长; 股权投资业务主要聚焦学员公司的 Pre-IPO, 重点投向估值低、增长快、前景好的公司,增强未来业绩弹性。 看好实效管理培训的发展前景及公司未来成长性,维持公司“买入-A”评级,目标价 78.85元,对应 2022年动态 PE 约30倍。 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造成消课缓慢、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开拓低于预期、优秀师资流失等风险、 OMO 数字商学院渗透率及交付率不及预期。
华阳国际 建筑和工程 2022-04-12 15.49 19.66 58.42% 16.40 3.60%
16.05 3.62%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8.76亿元,同比增长51.8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39.20%。实现基本EPS0.54元/股。 营业高增EEPC占比提升,减值计提拖累业绩增速。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高增51.87%,其中,设计业务、EPC业务分别实现营收15.39亿元、10.86亿元,yoy+24.67%/137.36%,造价业务实现营收2.27亿元,yoy+34.37%。期内公司EPC业务高增,或主要由于2020年公司新承接大规模EPC项目大部分于2021年转化为营收。公司设计/EPC营收占比分别为53.49%/37.77%,同比-11.66/+13.60个pct,EPC占比大幅提升。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9.20%,或主要由于人力成本增加、低毛利EPC占比提升影响了整体毛利率水平,同时,公司对部分项目应收款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减值计提。期内,公司信用减值损失高达1.31亿元,去年同期仅为0.25亿元。 业务结构变化影响毛利率水平,经营性现金流表现优异。期内公司毛利率水平同比下滑了5.46个pct至20.88%,其中,设计/EPC/造价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1.75%/2.68%/34.94%,分别同比-1.57/-2.17/+2.54个pct,公司主营设计业务毛利率下滑或主要由于人力成本增长,低毛利EPC业务营收激增,占比大幅提升,整体毛利率下滑。2021年公司净利率水平降至4.54%(同比-5.55个pct),主要受毛利率下滑和减值计提影响。期内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实现净流入额2.38亿元,近五年公司现金流均为净流入状态,在地产行业资金承压和公司大额减值计提背景下,公司收现比仍实现提升,体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 新签订单体量充裕,装配式设计维持高速增长,人均产值显著提升。 2021年公司各类业务新签合同额为:设计24.36亿元(yoy+5.08%)、造价咨询4.51亿元(yoy+27.25%)、全过程咨询1.56亿元,三项业务新签合同额总计达30.43亿元,为2021年营收的1.06倍。公司装配式设计业务维持快速发展态势,在2020年高基数基础上,装配式设计营收同比高增52.38%,新签合同10.86亿元,同比增长17.93%,占设计板块比重为44.60%(同比+4.86个pct)。公司2021年人均产值为55.61亿元,较2020年大幅提升17.28万元/年,若剔除EPC业务营收,公司2021/2020年人均产值分别为29.07亿元/34.60亿元,公司2021年员工人数同比增长4.70%(同比-20.84个pct),人员扩张规模放缓,人效提升效果明显。保障房项目竞争力突出,建筑科技转型稳步推进。保障房建设为我国“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公司是深圳保障房设计和建设的引领者,长期参与深圳保障房设计标准的制定,承接了多个深圳市保障房项目的设计和EPC项目,和政府机构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基于装配式技术开发出保障房产品体系投入项目使用,叠加装配式设计技术能力,未来在保障房项目订单承揽上综合优势显著。公司是国内较早启动BIM专项研究的设计企业之一,BIM应用经验位居行业前列,在BIM软件研发领域,拟与国内工业软件龙头中望软件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展国产BIM软件研发销售,BIM软件商业化进程有望加快,助力公司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未来科技转型和长期发展值得期待。 投资建议:公司为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优质民营龙头,行业地位不断提升,优质客户资源丰富,立足建筑设计,拓展业务链长度至全过程咨询和EPC。同时装配式设计和BIM应用水平行业领先,在保障房领域客户资源和技术经验优势显著。公司现金流充裕、在手订单充足,支撑未来业绩释放,有望全面受益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工业化发展和保障房建设推进力度。2021年公司减值计提较为充分,助力2022年轻装上阵。目前地产行业政策边际改善,地产链设计公司有望迎来新的上行动力。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2.96亿元、37.63亿元和43.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14.2%和15.2%,净利润分别为2.50亿元、3.14亿元和3.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6.8%、26.0%和20.5%,EPS分别为1.27元、1.60元和1.93元,动态PE分别为12.5倍、9.9倍和8.2倍,PB分别为1.9倍、1.6倍、1.4倍,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波动;疫情控制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固定投资下滑;省内勘察设计行业营收增速不及预期;广东省内营收占比不及预期;省外扩张不及预期;建筑科技业务进度不及预期;人员流失;客户经营状况下滑;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等。
中国交建 建筑和工程 2022-04-01 9.47 12.03 28.53% 11.05 16.68%
11.16 17.85%
详细
事项: 公司发布 2021年年报, 202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6856.39亿元,同比增长 9.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79.93亿元,同比增长 11.03%。 实现基本 EPS 1.02元/股。拟按每 10股派发现金股息 2.04元(含税),现金分红比例为 20%。 营业收入稳健增长, 基建设计和疏浚业务营收增速大幅提升。 公司2021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速为 9.25%,较上年同期增速有所放缓,同比下降 3.74个 pct。公司 2021Q1/Q2/Q3/Q4分别实现营收同比增速59.01%、 25.05%、 7.53%、 -22.23%, Q4营收同比下滑。 从业务类型看,期内基建建设业务营收 6074.12亿元, yoy+8.49%(同比-5.58个 pct),占公司营收比重为 89.13%;勘察设计业务营收为 475.93亿元,yoy+18.99%(同比+7.99个 pct), 占公司营收比重为 6.98%;疏浚业务营收为 428.52亿元, yoy+12.06%(同比+6.66个 pct), 占比为 6.29%。 2021年, 公司基建建设营收增速放缓,基建设计和疏浚业务营收提速明显。 期间费用率控制有效,盈利能力总体提升。 毛利率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达 12.52%,较 2020年下滑 0.45个 pct。 从业务结构来看,各主业毛利率分别为:基建建设 11.31%(同比-0.50个 pct)、基建设计 17.95%(同比-0.71个 pct)、疏浚业务 13.78%(同比-1.72个 pct)、其他业务 7.19%(同比-1.27个 pct),期内各项业务毛利率均有所下降。 期间费用方面, 2021年期间费用率为 7.25%,同比下降 0.62个 pct,期间费用率控制有效,主要由于管理费用率(2.84%)和财务费用率(0.90%)分别同比下降 0.33个和 0.42个 pct。 资产及信用减值方面,期内发生资产及信用减值合计 71.40亿元,较 2020年增加 14.90亿元,或由于随业务正常开展应收款项及存货计提的坏账准备增加所致。 净利率及 ROE 方面,期内销售净利润率为 3.43%,较 2020年提升了 0.35个 pct; ROE(加权) 为 7.59%,较 2020年提升了 0.47个 pct。 经营性净现金流呈净流出状态,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6.43亿元, 由上年净流入转为净流出状态,若假设 2020年初执行变更后会计政策, 2021年经营性现金流出同比减少 59.31%。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 1045.76亿元,较年初减少 18.34%, 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合计为 1077.33亿元,较年初减少 3.44%。 资本结构方面,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 71.86%,较 2020年末下降了 0.70个 pct,处于自上市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剔除预收账款后负债率为 66.11%,同比上升 0.34个 pct。 新签合同快速增长, 特许经营权资产占比高。 20201年公司新签合同额 12679.12亿元, 为 2021年营收的 1.86倍, 同比增长 18.85%。 其中境内港口建设(yoy+27%)、铁路建设(yoy+62%)和城市建设(yoy+27%)新签订单高增, 道路与桥梁新签订单同比增长 12%。 截至 2021年末公司,在执行未完工合同金额为 31282.54亿元,订单储备充足,结构不断优化,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期末,公司无形资产总额2491.57亿元, 占资产比重为 17.91%, 其中特许经营权资产规模为2314.17亿元, 资产比重达 16.64%。 截至 2021年,公司特许经营权类进入运营期项目 27个(另有 19个 参股项目), 大部分为高速公路资产目, 累计投资金额 1851亿元, 2021年实现运营收入为 77.65亿元。 公司目前拥有大规模的高速公路资产, 未来有望充分受益基建REITS 的持续推进, 实现财务指标改善、 融资渠道拓展和资产重估。 投资建议: 公司为我国基建领域龙头之一, 立足路桥、 港口建设,城市建设领域快速发展,在手订单充足,有望持续受益稳增长背景下市场需求释放。同时公司高速公路运营资产规模庞大,目前我国基建REITS 不断推进, 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助力盘活存量资产,降低杠杆率,同时实现资产重估。 预测公司 2022年-2024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11.8%、 11.5%、 10.0%,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12.6%、 12.2%、 11.3%,实现 EPS 分别为 1.25元、 1.41元、 1.57元。维持公司“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疫情控制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宏观经济大幅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工程进度不及预期, 海外经营风险, 项目回款风险等。
中国铁建 建筑和工程 2022-04-01 7.21 9.42 8.03% 8.10 12.34%
8.11 12.48%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1年度报告,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200.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0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26%,扣非后同比增加9.07%。实现基本EPS1.60元,每10股派送现金红利2.46元(含税)。 营业收入稳健增长,工程承包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增速+12.05%,较2020年增速(+9.62%)有所提升,总体维持稳健增速水平,处于自2014年以来营收增速的第二高增速水平。分季度来看,公司2021Q1~Q4分别实现营收同比增速+61.23%、+12.79%、-2.47%、-0.62%。从业务结构来看,公司各主业分别实现营收及增速(不考虑分部间抵销):工程承包8938.20亿元(同比+9.90%)、房地产506.62亿元(同比+23.78%)、工业制造218.62亿元(同比+21.13%)、勘察设计咨询194.20亿元(同比+5.20%)、物流贸易1037.23亿元(同比+35.36%)。工程承包业务收入占比达到87.63%(同比-1.72个pct),为最主要收入来源,期内工程承包板块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房建、市政业务规模占比大幅提升,矿山开采、装配式建筑业务快速发展。此外,公司2021年房地产开发业务实现逆势增长,全年实现销售额1432亿元,销售面积990.58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长13.20%、14.45%。从市场结构来看,境内业务实现营收9730.45亿元(同比+11.64%),占比95.40%(同比-0.35个pct);海外业务实现营收469.66亿元(同比+21.35%),占比4.60%(同比+0.35个pct),境内境外营收均实现较快增长。净利润增速方面,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速+10.26%,较2020年增速(+10.87%)下滑0.61pct。单季度来看,2021Q1~Q4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为+68.50%、+15.07%、+0.04%、-9.26%。 毛利率水平有所回升,期间费用率控制有效:毛利率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达到9.60%,较2020年上升0.33个pct。从业务结构来看,各主业毛利率分别为:工程承包7.88%(同比+0.67个pct)、房地产开发17.56%(同比-2.77个pct)、工业制造22.67%(同比-1.30个pct)、勘察设计33.06%(同比-0.30个pct)、物流贸易7.65%(同比-2.07个pct),期内工程承包业务毛利率回升明显,为近5年最高水平,拉动综合毛利率水平提升。期间费用方面,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4.98%(同比-0.13个pct),包括销售费用率0.60%(同比-0.02个pct)、管理费用率2.03%(同比-0.06个pct)、研发费用率1.99%(同比-0.06个pct)及财务费用率0.36%(同比持平),公司降本控费能力持续显现,期间费用率自2018年以来一直呈下降态势。期内公司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61.41亿元,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对某房地产行业客户的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计提损失准备所致。净利率及ROE方面,期内销售净利润率为2.87%,较2020年提升0.05个pct,为公司上市以来最高水平;ROE(平均)为9.44%,较2020年水平有所下降。 经营性现金流短期净流出,负债率降至上市以来最低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为-73.04亿元,较2020年净流入同比减少474.13亿元,主要系公司期内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分季度来看,公司2021Q1-Q2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为-501.35亿元/-60.51亿元,2021Q3-Q4经营性现金流分别净流入79.55亿元/409.27亿元。投资性净现金流为-610.70亿元,较2020年净流出增加107.73亿元,主要为期内对外股权投资增加所致。筹资性净现金流为106.02亿元,较2020年净流入减少276.37亿元(-72.27%),主要为期内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同比增加所致。年报显示,期内公司短期借款/其他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同比增速分别为-7.66%/20.83%/3.63%。报告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1268.21亿元,较2020年末减少32.54%。资本结构方面,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4.39%,较2020年末下降了0.37个pct,为公司上市以来最低负债率水平。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方面,期末公司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1684.07亿元,较2020年末同比增加17.00%,主要系期内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3.85%。 在手订单充足保障持续发展,基建龙头有望充分受益稳增长:公司2021全年累计新签合同28196.52亿元,较2020年增长10.39%。从业务结构来看,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24105.04亿元,同比增长8.54%,其中铁路YOY+30.17%、公路YOY+4.14%、城市轨交YOY-13.73%、房建YOY+13.41%、市政业务YOY-6.30%,铁路业务新签合同大幅提升,主要受益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公司充分发挥行业竞争优势,实现订单最大化。非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4091.47亿元,同比增长22.67%,其中勘察设计YOY+17.74%、工业制造YOY-1.24%、物流贸易YOY+51.12%、房地产开发业务YOY+13.20%。从地区结构来看,境内业务实现新签合同25623.51亿元,同比增长10.38%,占比90.87%;境外业务实现新签合同2573.00亿元,同比减少10.52%,占比9.13%。截至2021年末,公司未完合同额48548.98亿元,同比增长12.41%,相当于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的4.8倍。十四五期间,基础设施仍为重要建设内容之一,投资结构将不断优化,投资空间持续拓展,2022年主要建设领域包括“两新一重”重大工程,交通强国战略稳步推进,多地2022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出台。公司为国内基建央企巨头之一,有望持续受益于基建投资增速提升。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2年-2024年的收入增速预测分别为11.2%、10.0%、10.0%,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1%、9.6%、10.9%,实现EPS分别为2.00元、2.19元、2.43元,维持公司“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波动风险,疫情控制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国内基建投资增速下滑风险,海外项目执行不达预期风险,项目回款风险等。
中国中铁 建筑和工程 2022-04-01 6.02 7.41 2.49% 7.32 21.59%
7.32 21.59%
详细
事项: 公司发布 2021年度报告, 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10732.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10.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9.65%,扣非后同比增加 19.35%。实现基本 EPS 1.04元,拟每 10股派送现金红利 1.96元(含税)。 营收增速稳健增长,扣非归母净利实现高增 19.35%: 公司 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速 10.11%,增速较 2020年增速(+14.56%)有所下滑,总体维持稳健增速水平。分季度来看,公司 2021Q1~Q4分别实现总营收同比增速 50.94%、 0.74%、 -0.17%、 5.97%。从业务结构来看,公司各主业分别实现营收及增速:基建建设 9234.36亿元(同比+9.4%)、勘察设计 176.04亿元(同比+8.75%)、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 238.31亿元(同比+3.28%)、房地产 502.49亿元(同比+1.92%)、其他主营业务 581.53亿元(同比+38.22%),基建业务收入占比达到 86.27%,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从市场结构来看,境内业务实现营收 10184.84亿元(同比+9.79%),占比 94.90%(同比-0.27个 pct);海外业务实现营收 547.87亿元(同比+16.36%),占比 5.10%(同比+0.27个 pct),境内、外业务收入均有提升,境外幅度更大。 净利润增速方面,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速为 9.65%,较 2020年增速(+6.38%)有所上升,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 19.35%,创历史最高水平。单季度来看, 2021Q1~Q4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为 80.89%、 -18.51%、 15.04%、 0.62%。 毛利率为近五年最高水平,期间费用率控制有效,净利率提升: 毛利率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为 10.00%,较 2020年提升了0.05个 pct,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分业务看,各主业毛利率分别为: 基建建设 8.41%(同比+0.09个 pct)、勘察设计 28.31%(同比-3.36个 pct)、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 21.61%(同比+2.82个 pct)、房地产 22.19%(同比-1.01个 pct)、其他主营业务 18.31%(同比-0.42个pct)。其中工程设备毛利率同比提升,主要由于钢结构产品销售单价上升以及施工装备的成本管控有效;勘察设计毛利率同比下滑,主要系本期收入贡献较大的项目设计难度高、成本投入大所致。分市场看,国内业务毛利率为 10.33%(+0.03个 pct),海外业务毛利率为 8.02%(+0.65个 pct)。期间费用方面,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5.49%(同比-0.12个 pct),包括销售费用率 0.55%(同比+0.03个 pct)、管理费用率 2.26%(同比-0.06个 pct)、研发费用率 2.31%(同比+0.07个pct)及财务费用率 0.35%(同比-0.17个 pct),其中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加 22.46%和+13.36%,销售费用增加主要系期内加大营销投入;研发费用增加主要因为期内研发力度加大。资产减值方面,期内公司资产及信用减值损失合计 79.7亿元,较 2020年减少 0.84亿元。净利率及 ROE 方面,期内销售净利润率为 2.85%,较 2020年提升了 0.04个 pct; ROE(加权)为 11.63%,较 2020年下降了 0.22个 pct,或主要由于公司杠杆水平下降。 经营性现金流表现出色,负债率降至近十年最低水平: 现金流及货币资金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为 130.69亿元,较 2020年净流入同比减少 179.25亿元,主要是公司加大投入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以及增加房地产业务土地储备所致。投资性净现金流为-774.58亿元,较 2020年净流出增加 143.16亿元,主要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投入增加所致。筹资性净现金流为 673.65亿元,较 2020年净流入增加271.63亿元(+67.56%),主要为外部借款规模和少数股东投入增加所致。年报显示,期内公司短期借款/其他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同比增速分别为 0.27%/10.39%/34.68%。 报告期 末公司 货币资 金余额为1789.13亿元,同比增加约 41.45亿元,主要为筹资性现金流入有所增加。资本结构方面,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 73.68%,较 2020年末下降了 0.22个 pct,为公司近十年以来最低负债率水平。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方面,期末公司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 1270.70亿元,较2020年末同比增加 12.04%,或由于期内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应收账款提升。 新签合同额稳步上行,有望受益于基建增速提升: 公司 2021全年累计新签合同 27293.2亿元,较 2020年增长 4.7%。分业务看,基建建设业务新签 24166.8亿元(同比+10.7%),其中:1)铁路新签 4335.7亿元(同比+22.0%); 2)公路新签 2952.6亿元(同比-27.9%); 3)市政及其他类新签 16878.5亿元(同比+19.0%)。勘察设计业务新签205.5亿元(同比-20.5%);工业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新签 612.8亿元(同比+12.9%);房地产开发业务新签(合约销售额) 580.3亿元(同比-15.4%)。公司在维持传统基建龙头地位的基础上,持续开拓水利水电、清洁能源、港口航道、海上风电、抽水蓄能、调水工程等新兴领域, 取得一定成效, 2021年承揽 5G 项目、风电及光伏项目、生态治理工程等约 440亿元,港口航道、机场工程市场新签订单分别同比增长 76.9%、 54.6%。从地区结构来看,境内业务实现新签合同 25776.1亿元,同比增长 4.4%,占比 94.44%;境外业务实现新签合同 1517.1亿元,同比增长 11.3%,占比 5.56%。未完合同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基建建设业务未完合同额 42112亿元,同比增长20.53%;勘察设计业务未完合同额 498亿元,同比下降 10.9%;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未完合同额 976.1亿元,同比增长 36.8%。 目前基建托底作用凸显,稳增长信号明确,市场空间广阔,多项基建加码政策接连发布,公司作为国内两大铁路、城轨建设巨头之一,后续或将受益于基建投资增速提升。 投资建议: 我们预测公司 2022年~2024年的收入增速预测分别为10.5%、 10.0%、 9.0%,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11.0%、 10.8%、 10.5%,实现 EPS 分别为 1.24、 1.37、 1.52元。维持公司买入-A 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疫情控制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大幅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工程进度不及预期,项目回款风险等。
行动教育 传播与文化 2022-01-11 60.50 43.55 -- 57.18 -5.49%
57.18 -5.4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度预增公告,预计全年营业收入预计增加14,132万元到17,132万元,同比增加37%到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增加5,328万元到7,328万元,同比增加50%到69%。 “一核两翼”成效显著,公司业绩略超预期。上市以来,公司“一核两翼”发展战略日益清晰,在深耕管理培训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咨询业务和股权投资业务。2021年公司实现了管理咨询业务的标准化,并推向市场,得到客户的认可,管理咨询业务有望发力。同时,公司成立了私募股权基金,聚焦学员公司Pro-IPO,股权投资业务有望增强公司业绩弹性。2021年公司主业经营良好,规模效应日益显著,业绩释放略超预期。2021年公司预计营业收入增加14132万元到17132万元,同比增加37%到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增加5328万元到7328万元,同比增加50%到69%,业绩增速有望超过我们此前预期。 市场开拓成效显著,未来发展值得期待。公司持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公司招生情况整体良好。截止2021年9月末,公司合同负债7.12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了0.71亿元,预计2021年末公司合同负债仍将增加,有望达到8亿元左右,为2022年业绩增长夯实基础。同时,公司所提供的管理培训业务强调实效管理,课程具有针对性,直击企业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痛点,深受中小企业主欢迎。当经济周期下行时,中小企业主将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企业战略、发展思路和成长路径,更容易排课、消课,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同时,公司将积极推动管理咨询业务标准化,对标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埃森哲,通过软件实现咨询业务数字化、信息化和系统化,咨询业务未来增长值得期待。 预收学费现金流好,资金充足负债较低。管理培训行业商业模式一般采取预收学费+销课确认收入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有利于现金流管理,不仅经营性现金流好,而且能够提高盈利能力。2017-2020年公司收现比分别为1.41、1.32、1.19和1.41,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分别为2.46亿元、2.69亿元、1.83亿元和1.8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72.52%、73.53%、75.72%和78.80%,净利率为29.23%、26.22%、27.74% 和28.64%。同时,公司资产质量好,货币资金充足。截至2021年9月末,公司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15.46元,占总资产的84.11%。另外,公司负债率较低,未来杠杆空间较大。截至2021年9月末,公 司资产负债率44.68%,剔除掉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5.92%。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5.55亿元、7.02亿元和8.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6.5%、26.5%和23.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5亿元、2.22亿元和2.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2%、34.7%和30.2%;EPS分别为1.95元、2.63元和3.42元,动态PE分别为29.7倍、22.0倍和16.9倍,动态PB分别为7.9倍、5.8倍和4.3倍。公司是A股市场管理教育第一股和全球商学院第一股,“一核两翼”战略带动公司快速增长,看好管理培训行业前景和公司未来成长性,维持“买入-A”评级,目标价68.25元,对应2021年动态PE35倍。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造成销课缓慢、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开拓低于预期、优秀师资流失等风险。
天铁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1-12-28 19.51 17.04 330.30% 21.57 10.56%
21.57 10.56%
详细
城轨噪声污染纳入法律监管,减振降噪市场需求广阔。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其中,交通运输噪声定义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噪声,并对轨交类降噪减振做出严格法律规定,提出:1)新建、改建、扩建经过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等,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重点路段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减少振动、降低噪声的措施,建设单位违反前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制定、实施治理方案。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铁路线路和铁路机车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减少振动、降低噪声设施正常运行。 3)因铁路运行排放噪声造成严重污染的,铁路运输企业和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噪声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制定噪声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本次立法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噪声控制纳入监管,控制要求覆盖新建、改扩建和在运营城市轨交及铁路线路,立法规定内的减振降噪成为强制性要求,将促进各地在轨交建设和运维中,更多考虑噪声污染防控,增加减振降噪设施应用,未来轨交减振降噪设施渗透率提升可期,行业需求空间广阔,有望保持持续增长。 轨交减振龙头快速成长,竞争实力突出市占率提升可期。公司为轨道交通减振领域龙头企业,实现轨交减振产品全系列覆盖,由单一种类的橡胶减振产品供应商发展为轨交减振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综合实力强劲,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可提供满足各等级减振需求的产品,项目类型覆盖城市轨交、普铁、高铁、市域市郊铁路等多种类型。公司业绩高增,2016-2020年间公司归母净利润CAGR高达29.13%,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增速达143.65%。自2020年起,公司现金流大幅好转,货币资金充裕,公司产能成倍增长,产能扩建稳步推进,助力公司供货效率提升和减振产品体系持续完善,保障未来订单承揽交付和业绩释放。2021年初以来公司获得多个轨交减振重大项目订单,在手订单充足,保障主业成长,市占率提升可期。 多元布局成效显著,建筑减隔震蓄势待发,锂化物注入成长动力。 公司立足主业进行业务多元拓展,积极布局建筑隔震业务,进行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研发生产,具备较强的原材料和工艺技术优势,与主营业务形成协同。根据公告,目前公司研发生产的500(I)型隔震橡胶支座已通过力学性能检验。2020年所发行可转债募投建筑隔震产品生产线项目设计产能为7200套,预计2022年3月投产,有望持续受益建筑抗震相关立法政策落地执行后的市场需求释放。2021年锂化物公司昌吉利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2020年昌吉利分别实现营收和净利润1.93亿元和4613万元,分别总比增长27.62%和9.39%,经营性现金流表现出色。公司拟投资10亿元建设锂盐厂项目,产能包括无水氯化锂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1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1万吨、氯代正丁烷1万吨等,项目计划于2023年5月31日建成投产。锂盐项目扩建投产后,预计将进一步助力公司整体业绩增厚和估值提升。 投资建议: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预计2021-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90亿元、30.28亿元和42.3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1.12%、52.14%和39.85%;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49亿元、5.59亿元和7.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9%、60.1%和39.5%;EPS分别为0.56元、0.89元和1.24元,动态PE分别为35.1倍、21.9倍和15.7倍,PB分别为5.9倍、4.8倍、3.9倍。公司为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龙头,在手资金充足,产品扩建项目稳步推进,资金、产品、产能优势助力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和市场份额提升。在我国交通强国和都市圈建设背景下,新基建轨交建设需求将持续释放,噪声防治法规落地助力减振降噪设施渗透率提升,行业需求空间广阔,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此外,公司立足主业,积极进行多元拓展,布局新能源锂化物和建筑隔震业务,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与主营业务形成积极协同作用,有望助力未来估值提升和业绩增厚,维持“买入-A”评级,目标价29.0元。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波动;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募投项目建设不及预期;锂盐项目建设不及推进;固定投资下滑;产品出售不及预期;人员流失;客户经营状况下滑;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疫情反复等。
安徽建工 建筑和工程 2021-11-23 3.76 4.53 -- 4.25 13.03%
5.39 43.35%
详细
基建业务持续发力,业绩释放明显提速:公司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高毛利的基建业务占比持续提高。2019-2021年9月公司新签订单分别为527.78亿元、627.34亿元和562.16亿元,其中基建工程新签订单分别为314.18亿元、383.10亿元和353.39亿元,占比分别为59.42%、61.07%和62.86%。同时,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较快,业绩释放明显提速。2019-2021年9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72.66亿元、569.72亿元和497.2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73%、20.54%和30.7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6亿元、8.16亿元和8.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83%、32.04%和54.83%。 水电运营经验丰富,水电业务稳中向好:公司积极发展水电业务,拥有白莲崖、流波、丹珠河和东月各河等7座水电站,分别位于安徽省霍山县、金寨县和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总装机容量24.61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约为10亿千瓦时,已全部建成运营。2020年公司白莲崖水电站上网电量1.09亿千瓦时,实现营业收入4180万元,利润总额1668万元;流波水电站上网电量0.72亿千万时,营业收入2789万元,利润总额1452万元;恒远水电旗下5座水电站上网电量7.23亿千瓦时,营业收入12975万元,利润总额3523万元。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公司已拥有丰富的水电站投资、建设、运营和并购经验及成熟的运营团队。 抽水蓄能迎来机遇,未来发展值得期待: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了抽水蓄能定价机制--以竞争方式形成电量电价和以政府定价方式形成容量电价。2021年9月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到2035年,总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5亿千瓦。安徽省是抽水蓄能电站投资、建设、运营的重要省份,目前已经投产运营的抽水蓄能电站共计4个,总装机规模348万千瓦,居全国第三;2个在建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248万千瓦;“十四五”抽水蓄能重点项目9个,总装机容量1080万千瓦。 装配式建筑持续发力,订单激增业绩有望提速:公司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业务,已经拥有肥东、蚌埠和吴山三大PC构件生产基地,设计年产各类预制构件42万立方,其中PC构件37万立方,管片5万立方。同时,根据公告内容,公司将持续加大装配式产业投入,北城吴山管片基地、芜湖钢结构基地和铜陵PC基地在建,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未来公司将以合肥(肥东+吴山)为中心,以蚌埠为重点,聚焦PC预制构件、地铁管片、新型管桩和钢结构等领域,形成“十字形”产业 格局。2020-2021年9月公司装配式建筑新签合同2.23亿元和4.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17%和238.20%。预计随着公司装配式建筑产能的释放,新签订单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进而带动业绩增长提速。 投资建议:业绩加速释放,水电提升估值。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20.1%、17.7%和13.2%,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1.0%、22.4%和18.2%,EPS分别为0.67元、0.82元和0.97元,动态PE分别为5.6倍、4.6倍和3.9倍,动态PB分别为0.8倍、0.7倍和0.7倍。作为省属建筑龙头,公司新签订单增长提速,订单结构持续优化,收入和利润加速释放。同时,公司积极发展水电业务,拥有丰富的水电投资、建设和运营经验,有望受益抽水蓄能电站的发展。看好公司未来成长性和水利水电对公司估值提升,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4.90元,相当于2021年7.31倍的动态PE。 风险提示:订单增长缓慢、业绩释放不及预期、地产调控、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等风险。
新风光 2021-11-15 68.00 75.12 205.61% 69.38 2.03%
69.38 2.03%
详细
以无功补偿和变频器为核心,多板块协同发展:公司深耕大功率电力电子节能控制行业,核心产品为高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高压变频器以及轨道交通能量回馈装置,其中以SVG业务为主,营收占比66.7%,目前主要应用于光伏电站、风力电站、冶金、电力及矿业等领域。同时,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部分IPO募投资金投于储能双向功率变换器(PCS)产品,储能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新增长点。从2017-2020年公司业绩增速较为稳定,营收从4.31亿元增长至8.44亿元,CAGR为25.1%,归母净利润从0.72亿元增长至1.07亿元,CAGR为14.1%。 碳中和下新能源需求持续扩张,SVG市场空间有望加速释放:公司核心产品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主要用于新能源发电领域,由于新能源发电波动性较大,大量新能源装机投入将对电网造成较大冲击。SVG装置一方面有助于降低线路及变压器运行过程中的损耗,减少电能损失,另一方面稳定受电端及电网电压,提升输电稳定性。据智研咨询披露的数据,2019年国内高压SVG行业市场规模为41亿元,五年年复合增速为21%,行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碳中和”背景下我国风电光伏装机量将实现大幅增长,据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通知》,要求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0年底仅5.3亿千瓦)。据国家电网要求,SVG为新能源电站并网的配套设备,装机容量配比在10%-25%之间,随着大量新能源装机投产,SVG装置需求有望大幅增长,行业市场空间有望加速释放。 公司为国内SVG龙头,市占率仍有提升空间:SVG在国内为新兴行业,公司进入行业时间较早,已在业内积累一定口碑及影响力,为国内SVG龙头之一。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2020年在高压SVG行业中市占率约为8.22%。公司深耕无功补偿行业多年,在客户资源、技术研发等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客户资源方面,公司目前已积累较为深厚的客户资源,核心客户包括正泰集团、协鑫新能源、中电建、中能建等国内大型新能源项目建设企业,公司有望通过与国内新能源建设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合作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技术研发方面,据公司公告,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拥有19项核心技术以及200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能力位于行业前列,同时,公司不断增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从2017年的1617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3223万元,到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率达到4.65%。除了新能源业务板块之外,公司也着力拓展钢铁、矿业等传统市场SVG对SVC的替代,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储能业务客户与主业重叠度高,下游拓展具备先发优势。政策推动下储能市场迅速扩张,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于8月10日发布的《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要求超过电网保障性并网以外的新能源装机规模按功率15%的比例自建储能或调峰资源,按20%以上比例挂钩的优先并网。未来储能市场有望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大幅增长实现迅速扩张。公司积极拓展储能业务,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募集1.04亿元用于储能中的核心设备--PCS装置的研发与生产,项目建设完成后储能PCS产品的产能预计达到900台/年。PCS装置作为储能的核心部件,随着储能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PCS装置需求增长空间可期。由于储能PCS装置下游客户同样以新能源建设企业为主,与公司SVG业务的客户资源重叠度高,公司目前已积累大量优质新能源建设企业客户资源,未来拓展储能业务将具备一定先发优势。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11.50亿元、14.76亿元、19.34亿元,增速分别为36.2%、28.4%、31.1%,净利润分别为1.34亿元、1.78亿元、2.38亿元,增速分别为26.1%、32.2%、33.5%;首次给予增持-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76.80元。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新能源增长不及预期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地铁设计 建筑和工程 2021-11-01 18.68 25.13 57.06% 20.55 10.01%
21.65 15.9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报,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4亿元,同比增长37.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40.1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3.21亿元,同比增长45.73%;基本每股收益0.82元,同比增长26.15%。 QQ33营业收入高速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强劲。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4亿元,同比增长37.54%,较2019年同期增长52.07%。 分季度看,2021Q1、Q2、Q3营收同比增长29.10%、14.82%、75.33%,Q3营收高速增长。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26亿元,同比高增40.10%,较上年同期业绩增速(+21.55%)大幅提升18.55个pct。其中Q1、Q2、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5.75%、53.95%、38.74%,Q2、Q3业绩增速强劲。公司为轨交勘察设计领域优质龙头企业,2021年前三季度经营规模大幅扩张,营收业绩高增,根据勘察设计行业季节性特点,全年营收业绩规模值得期待。 毛利率、净利率同比提升,绩效薪酬支出影响现金流水平。2021Q1-Q3公司毛利率为37.93%,同比提升2.10个pct。期内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2.22%,同比下降0.94个pct,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下降0.08、0.36和0.64个pct。期内公司实现净利率为17.99%,同比提升0.14个pct。公司货币资金充足,2021Q3末在手资金为7.83亿元,占总资产比重达17.84%。随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分别增加至2.55亿元和14.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3.07%和76.74%。期内公司经营性现金为净流出2.49亿元,净流出较上年同期增加,主要由于期内支付员工绩效薪酬增加所致。 城轨设计龙头在手订单充裕,优先受益城轨建设需求释放,多元布局成效显著。公司为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领域优质龙头,具备勘察设计行业双甲级最高资质,重大复杂项目经验充足,技术竞争力显著,控股股东项目充足,公司项目资源渠道优势显著,根据公告,2021H1末,公司在手订单达120亿元,为2020年营收的6.4倍,未来业绩确定性强。《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目标作出要求,多地轨道交通新增和调整规划获批复,2020年末内地在建线路可研批复投资金额达45289.3亿元。根据《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安排交通重大项目投资约20020亿元,其中轨道交通8800亿元。公司立足广东,全国布局,有望充分受益于全国轨道交通市场需求释放,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可期。此外,公司以轨道交通为核心,横向拓展业务维度,积极参与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综合体开发项目,业务拓展至建筑和市政设计等多个领域,承接多个项目,并延伸业务链长度,布局人防工程总承包,持续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估值与投资建议: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上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营收24.50亿元、30.63亿元和36.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0%、25.0%和20.0%;实现净利润3.82亿元、4.83亿元和5.9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3%、26.3%和22.3%;EPS分别为0.96元、1.21元和1.48元,动态PE分别为19.6倍、15.5倍和12.7倍,PB分别为3.4倍、2.8倍、2.3倍,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26.4元。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波动;疫情控制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固定投资下滑;人员流失;地方政府财政表现不及预期等。
行动教育 传播与文化 2021-10-19 42.90 43.55 -- 54.80 27.74%
60.50 41.03%
详细
深耕管理培训业务, 管理咨询有望发力。 行动教育成立于 2006年 3月,主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包含实效管理培训、咨询辅导、年度顾问和学习工具。 2021年 4月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交易,成为中国管理教育第一股。公司主营业务是企业管理培训与企业管理咨询,管理培训是公司核心业务, 业务占比较高;管理咨询业务致力于标准化,积极推进线下商学院建设和企业数字商学院平台,真正实践“SAAS”服务软件化。 2021年 9月企业数字商学院平台开始进入市场,目前市场反馈良好,未来有望发力。 2018-2020年管理培训业务收入分别为 3.27亿元、 3.55亿元和 3.30亿元,业务占比分别为 74.75%、80.98%和 87.27%; 管理咨询业务收入分别为 1.05亿元、 0.79亿元和 0.44亿元,业务占比分别为 24.00%、 17.90%、 11.51%。 管理培训方兴未艾,竞争充分前景广阔。 管理培训是以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优化、评价及指导的过程。我国管理培训行业经历了大学主导、培训产业化、企业自主教育、创业培训等四大阶段,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管理培训的“主力”。管理培训行业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 2018年行业规模突破了 3000亿元,从业企业约 7.8万家。行业竞争格局相对泾渭分明,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有高等院校商学院、在华的跨国培训机构、咨询专注型公司和本土企业管理培训公司。目前,管理培训行业不再局限于开拓视野、掌握知识、积累人脉,更加学以致用,能够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实效管理未来将拥有更多的市场。 实效管理第一品牌,网络健全师资雄厚。公司是实效管理培训龙头企业,拥有在线 EMBA、浓缩 EMBA、校长 EMBA 和哲学 EMBA 等四大产品线,能够满足不同阶段的企业管理培训的需求,且公司产品注重实效,课程非常具有针对性,直击企业管理的难点、痛点和重点,全面提升受训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公司建立了线下线上并举的销售网络, 根据公告信息, 已在北上深等 30多个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未来计划增至 50个。同时,公司推出在线 EMBA 课程,开发了行动商学院 APP, 行动慕课智能建设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线上优势。公司高度重视课程研发与迭代,近几年公司研发费用率持续提高, 2021年上半年已达到 5.54%。公司还拥有一支内外兼修、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包括内部讲师和外聘名师,内部讲师贡献业绩,外部名师赋能品牌,两者相得益彰,共同铸就行动口碑,奠定了行动教育的师资优势。 “一核两翼”战略清晰,未来成长动力十足。上市后,公司“一核两翼” 发展战略日益清晰,“一核”是公司核心业务,聚焦企业家工商管理教育,深耕企业管理培训,秉承“一米宽,一千米深”的服务理念,通过管理赋能提升客户价值。同时,公司深耕主业将带来两大溢出效应,一是管理咨询业务,二是股权投资业务,这两块业务构成公司发展的“两翼”。管理咨询业务发展潜力大, 2021年公司咨询业务标准化成熟,并推向市场,得到客户认可。未来公司管理咨询将对标全球著名咨询公司埃森哲,通过软件实现咨询业务数字化、信息化和系统化,管理咨询业务有望实现高速增长。股权投资业务有望增强公司业绩弹性。公司已经成立了股权投资基金,主要聚焦学员公司的Pro-IPO,重点投向业绩稳定、估值较低、技术领先、潜力较大的学员公司,投资比例一般不超过 5%,后续退出将增强公司业绩弹性。 预收学费现金流好,资金充足负债较低。 管理培训行业商业模式一般采取预收学费+销课确认收入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有利于现金流管理,不仅经营性现金流好,而且能够提高盈利能力。 2017-2020年公司收现比分别为 1.41、 1.32、 1.19和 1.41,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分别为2.46亿元、 2.69亿元、 1.83亿元和 1.89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72.52%、73.53%、 75.72%和 78.80%,净利率分别为 29.23%、 26.22%、 27.74%和28.64%。同时,公司资产质量好,货币资金充足。截至 2021年 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 15.54亿元,占总资产的 84.36%。 另外,公司负债率较低,未来杠杆空间较大。截至 2021年 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 43.45%,剔除掉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 6.08%。 投资建议: 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5.55亿元、 7.02亿元和8.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6.5%、 26.5%和23.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5亿元、 2.22亿元和2.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2%、 34.7%和30.2%; EPS分别为1.95元、 2.63元和3.42元,动态PE分别为21.7倍、 16.1倍和12.4倍,动态PB分别为5.7倍、 4.2倍和3.2倍。公司是A股市场管理教育第一股和全球商学院第一股,“一核两翼” 战略带动公司快速增长。看好管理培训行业前景和公司未来成长性,首次覆盖公司,给予“买入-A”评级,目标价68.25元,对应2021年动态PE35倍。 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造成销课缓慢、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开拓低于预期、优秀师资流失等风险。
天铁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1-10-15 21.48 17.27 336.11% 21.95 2.19%
22.84 6.33%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2.86亿元,同比增长134.18-142.68%。 业绩增速超预期,轨交减振龙头快速成长。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76-2.86亿元,同比增长134.18-142.68%,业绩增速超预期。2021Q3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3-1.4亿元,同比高增105.86-121.69%。期内公司业绩高增,其中主营轨交减振业务受益于国家“交通强国”“都市圈、城市群”等战略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城轨减振需求提升。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议案,轨交减振降噪或被纳入法律监管,将促进各地在地铁、高铁建设中更多考虑噪声污染防控,未来轨交减振降噪渗透率提升可期,行业需求空间广阔,有望保持持续增长。公司为轨道交通减振领域龙头企业,已实现轨交减振产品全系列覆盖,由单一种类的橡胶减振产品供应商发展为轨交减振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综合实力强劲,业绩高增,2016-2020年间公司归母净利润CAGR高达29.13%。公司产能成倍增长,资金充足,产能扩建稳步推进。2021年初以来获得多个城轨减振重大项目订单,在手订单充足,保障主业成长,未来市占率提升可期。 积极布局建筑减隔震业务,受益抗震立法政策执行后市场需求释放。 公司立足主业进行业务多元拓展,积极布局建筑隔震业务,进行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研发生产,具备较强的原材料和工艺技术优势,与主营业务形成协同。目前公司已完成隔震支座过渡期生产线筹建及II期建筑减隔震车间筹建,研发生产的500(I)型隔震橡胶支座已通过力学性能检验。公司深耕轨交领域多年,在轨道交通上盖类建筑隔震订单的跟踪获取上具备一定优势。2020年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中约8230万元用于建筑隔震产品生产线建设,设计产能为7200套,预计2022年3月投产,有望持续受益建筑抗震相关立法政策落地执行后的市场需求释放。 新能源锂化物业务注入成长动力,拟建设55万吨锂盐厂,助力业绩增厚估值提升。公司于2021年完成锂化物子公司江苏昌吉利剩余40%股权收购,昌吉利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2020年昌吉利分别实现营收和净利润1.93亿元和4613万元,分别总比增长27.62%和9.39%,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表现出色,2018-2020年均为正向净流入,和净利润比例均在20%以上,并拟投资10亿元建设锂盐厂项目,产能包括无水氯化锂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1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1万吨、氯代正丁烷1万吨等。项目计划于2021年11月30日前开工建设,2023年5月31日建成投产。目前新能源景气度维持高位,下游需求强劲,锂盐项目扩建投产后,预计将进一步助力公司整体业绩增厚和估值提升。 投资建议: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预计2021-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90亿元、30.28亿元和42.3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1.12%、52.14%和39.85%;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49亿元、5.59亿元和7.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9%、60.1%和39.5%;EPS分别为0.60元、0.96元和1.35元,动态PE分别为34.9倍、21.8倍和15.6倍,PB分别为6.0倍、4.9倍、3.9倍。公司为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龙头,产品产能扩建项目稳步推进,产能优势助力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和市场份额提升。随我国交通强国和都市圈建设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求的释放,以及各类型轨道交通线路减振降噪要求的明确,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此外,公司立足主业,积极进行多元拓展,布局新能源锂化物和建筑隔震业务,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与主营业务形成积极协同作用,有望助力未来估值提升和业绩增厚,维持“买入-A”评级,目标价29.4元。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波动;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募投项目建设不及预期;锂盐项目建设不及推进;固定投资下滑;产品出售不及预期;人员流失;客户经营状况下滑;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定增进度不及预期等。
申昊科技 电力设备行业 2021-09-27 37.98 50.62 216.77% 42.98 13.16%
47.68 25.54%
详细
电力监测和智能巡检领军品牌, 全面布局工业大健康营收高增。 公司为国内电力行业智能监测运维领域的优质民营龙头,成立于 2002年,主要为电力系统提供智能化监测控制及巡检产品和智能化运维解决方案,主营智能电网监测和智能巡检机器人两大业务板块,技术实力强劲, 2020年荣获“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公司多年来深耕电力系统监测和智能巡检领域,产品覆盖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各环节,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下游应用项目案例丰富,业务规模迅速扩大。 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 6.12亿元,同比增长 51.18%, 2016-2020年营业收入 CAGR 高达 33.32%。其中,高毛利智能巡检机器人业务比重大幅提升, 2020年营收比重高达 57.63%, 2016-2020年营收 CAGR 为53.14%。公司立足电力行业,大力拓展轨交巡检市场,同时布局油气化工等多个工业领域的监测控制和故障诊断业务,助力未来营收规模持续提升。 业绩高增盈利能力提升, 在手货币资金充足。 公司业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两大业务板块均持续增长, 业绩快速提升, 2016-2020年, 公司归母净利润由 0.47亿元增长至 1.62亿元, 各年同比增速均超过20%, 期间 CAGR 高达 36.25%, 其中 2020年同比增速为 43.39%。 由于公司业务结构变化显著,高毛利智能巡检机器人业务占比提升,毛利率整体呈提升趋势, 由 2016年的 49.29%上升到 2020年的59.83%。 公司期间费用控制有效, 2020年,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 6.16个 pct,降至 30.07%,为近五年最低水平。 2016-2020年, 公司净利率由 24.07%提升至 26.51%, 其中 2020年较 2019年下降 1.44个 pct,主要受毛利率下跌影响,期内各年 ROE 均在 20%以上。 公司在手货币资金充足, 2016-2020年, 货币资金占资产比重总体在较高水平,除 2019年, 其他年份占比均超过 30%,截至 2020年末公司货币资金大幅增至 5.93亿元, 占资产比重达 39.20%。 智能电网建设持续推进,轨道交通运维空间广阔,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巡检需求释放。 我国电网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处于较高水平, 2020年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 4699亿元, 2021年 1-7月,电网投资完成投资额为 2029亿元,但智能化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自 2009年国家电网提供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规划后, 我国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政策,行业迎来快速发展。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未来智能电网仍将为我国电网建设的重点,随未来新能源电力系统占比的提升,智能电网检测监测及控制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自 2015年起, 我国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推进政策, 在全球市场份额显著提升,目前我国传统行业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渐凸显,智能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 在电力行业,我国庞大的变电站和配电站体量以及未来智能巡检渗透率的提升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在轨道交通领域, 智能化巡检模式有望替代人工巡检, 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城市轨交运营里程为 7970km, 铁路运营里程为 14.63万 km,存量轨交市场线路巡检和列车车底巡检市场需求庞大。 技术强劲产品体系完善护城河深厚, 围绕工业大健康全方位布局。 智能机器人领域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客户产品准入壁垒。公司技术实力强劲,研发成果丰硕,具备在算法、软件、全数字仿真平台等多项核心技术,多个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且深耕电力巡检机器人多年,设备研发和行业场景应用经验充足,可为下游电网客户提供一体化巡检方案,先发优势明显。 同时,公司不断丰富产品体系, 持续拓展下游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轨交行业,公司已研发出集六大检测功能于一体的轨交线路巡检机器人以及列车车底检测机器人、 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等产品, 并在多个地铁线路试用。 目前公司正积极搭建轨交领域销售渠道, 同时拟发行可转债用于 350台轨交智能巡检机器人产线建设。 未来公司将持续进行海、 路、 空、 隧全方位布局,在电力和轨交巡检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油气化工、 煤炭和水下巡检等工业领域,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并积极持续探索带电操作机器人的生产应用。 公司立足浙江, 全国布局成效显著, 将浙江省先进的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经验推广至其他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强劲显,全国市场份额提升可期。 投资建议: 公司为工业大健康服务领域的优质民企,立足电力行业,为下游电网客户提供一体化监测巡检方案,技术优势强劲, 产品体系完善, 项目案例丰富,浙江省内龙头地位稳固,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公司布局轨道交通智能巡检业务初显成效, 持续扩展下游应用深度和广度, 全面布局海陆空隧多个领域的智能巡检,包括油气化工、 煤炭和水下巡检等,并进行带电操作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实现智能机器人从巡检到操作的跨越。公司立足浙江,布局全国市场,订单承揽优势显著,未来有望充分受益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下电力行业智能运维市场需求以及我国庞大轨道交通市场规模带来的线路和车底智能巡检需求提升。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预计 2021年-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 8.57亿元、 11.83亿元、 16.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40.1%、 38.1%、 39.4%;净利润 2.19亿元、 3.01亿元、 4.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5.0%、 37.5%、 39.8%, EPS 分别为 1.49元、2.05元、 2.86元, PE 分别为 25.8倍、 18.8倍、 13.4倍,成长性突出;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 6个月目标价为 51.52元。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大幅波动;疫情控制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可转债发行不及预期;产品出售不及预期;人员流失;行业竞争加剧; 省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等。
安徽建工 建筑和工程 2021-07-29 3.91 5.02 -- 4.04 3.32%
4.51 15.35%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快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6.55亿元,同比增长34.04%;利润总额10.68亿元,同比增长28.5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9亿元,同比增长27.89%;每股收益0.35元,同比增长29.63%。 工程业务持续发力,业绩增长明显加速。公司新签订单增长提速,全年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2020年公司签合同627.34亿元,同比增长18.64%;2021年一季度公司新签合同178.19亿元,同比增长118.93%,且二季度公司重大项目中标公告较多,预计2021年上半年公司新签订单较高增长可期。同时,公司订单结构显著优化,高毛利的基建订单占比提高,低毛利的房建订单占比下降,基建订单占比基本维持在60%以上。新签订单增长提速和工程业务结构的优化带动公司收入快速增长和业绩的加速释放。2021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6.55亿元,同比增长34.04%;利润总额10.68亿元,同比增长28.5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9亿元,同比增长27.89%。 地产减值告一段落,盈利能力有望提升。2019-2020年公司加大房地产业务资产减值计提,分别计提资产减值损失5.23亿元和2.93亿元,主要是和顺地产合肥叶语溪项目和安建地产合肥翰林天筑这两个高价地项目,受限价政策影响,存在减值压力。2021年以来,合肥房价涨幅较大,部分减值损失存在冲回可能性。同时,公司房地产项目进入集中交付期,房地产业务有望保持较高的规模,2018-2020年公司地产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32.60亿元、62.30亿元和79.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56%、90.88%和22.04%。截止2020年末,公司预收房款80.96亿元,预计2021-2023年房地产业务仍将保持较高的业绩贡献,且减值压力的下降和商品房占比提高将增强地产业务的业绩贡献。 装配式建筑加速布局,“十字形”产业布局有望形成。公司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业务,已经成功运营年产16万立方预制构件的基地,2020年实现了实现营业收入1.93亿元,净利润0.37亿元,新签合同2.23亿元。根据公司公告,2020年以来,公司加大了装配式建筑投资力度,吴山北城工业预制构件PC基地、蚌埠嘉和工业预制构件PC基地已经成功运营,吴山轨道交通管片基地、铜陵PC构件基地、芜湖钢结构基地和淮北PC构件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中,预计到2022末,公司装配式建筑有望新增产能41万方。未来公司装配式建筑有望形成合肥为中心、以蚌埠为重点,形成“十字形”的装配式产业基地格局,打造形成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基地产业化集群。 估值与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84.36亿元、805.70亿元和916.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2%、17.73%和13.8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50亿元、14.08亿元和16.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99%、22.44%和18.19%;EPS分别为0.67元、0.82元和0.97元;动态PE分别为5.8倍、4.7倍和4.0倍,动态PB分别为0.8倍、0.8倍和0.7倍,估值优势明显。公司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新签合同高速增长,装配式建筑有望崛起,业绩增长有望提速,维持公司“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5.43元。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PPP规范与整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回款不及预期,利率上行,房地产市场调控,业绩不及预期等。
天铁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1-07-13 12.02 9.96 151.52% 18.55 54.33%
23.30 93.84%
详细
轨道交通减振产品领军品牌,主营业务高增横向拓展有效。公司为国内轨道交通橡胶减振产品的民营龙头,成立于2003年,2011年整体变更为浙江天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月上市,主要从事轨道交通橡胶减振设施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产品种类以隔离式橡胶减振垫为主,同时生产弹性支承式无砟轨道用橡胶套靴、钢轨波导吸振器、轨下橡胶垫板、弹簧减振器、扣件等,可实现轨交减振产品的全系列覆盖,适用于各类轨交线路,所供应产品已经用于国内近40个城市近百条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龙头地位稳固。此外,公司积极进行业务拓展,布局建筑隔震业务,并通过股权收购方式进军新能源锂化物领域,业务范围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2.35亿元,同比增长24.75%,2016-2020年营业收入CAGR高达43.63%。公司主营轨交橡胶制品业务成长迅速,由2016年的2.89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8.04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在60%以上,锂化物、建筑隔震、铁路配件等业务营收贡献率提升,未来有望持续发力,助力整体营收增长。 业绩高增盈利能力提升,经营性现金流显著改善。公司主营业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新业务板块发展态势良好,自2019年起归母净利润快速提升,2019、2020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和1.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2.55%和54.71%,2016-2020年间公司归母净利润CAGR高达29.13%。由于公司产品不断完善,新业务板块贡献占比不断提升,叠加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所下滑。但公司期间费用率控制有效,由2016年的32.25%大幅降至2020年的24.04%,2020年净利率提升至17.15%,叠加总资产周转率提升,ROE自2019年呈上升态势,2020年达16.15%,同比提升3.24个pct。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显著改善,2020年实现净流入0.43亿元;在手货币资金自2018年起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货币资金达2.35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为7.91%。 轨道交通建设空间广阔,减振降噪线路占比提升可期。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和城市群建设的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新型基建类型,投资规模迅速提升,2011-2020年完成投资额CAGR达16.20%。《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均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目标作出要求,多地轨道交通新增和调整规划获批复,2020年末内地在建线路可研批复投资金额达45289.3亿元,初设批复金额达39365.5亿元。此外,市域市郊铁路建设规划明确,根据《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未来三年,我国将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同时,在客运铁路高速化和货运铁路重载化的趋势下,普铁和高铁或将成为减振降噪设施应用的另一重要领域。未来我国采取减振降噪措施的轨交线路长度占轨道交通总长度比重提升可期,下游轨交减振降噪需求空间广阔。 产品体系完善新增产能优势显著,综合实力构筑深厚护城河。公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可提供满足各等级减振需求的产品,适用范围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市郊铁路、重载铁路、普通铁路和高铁的新建以及改造线路工程,目前已经由单一种类的橡胶减振产品供应商发展为轨交减振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显著增强订单承揽综合竞争力,助力公司未来在轨交减振环节所提供的附加值增加,单个项目承接业务规模占项目投资比重提升可期。在产能规模上,2016-2020年,公司各主营产品设计产能成倍增长,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充足,2020年主营三大产品隔离式橡胶减振垫、套靴和钢轨波导吸振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00.73%、288.46%和140.40%。多类减振产品的产能扩建项目全面推进,2020年公司发行可转债,部分募集资金用于70万套年产能橡胶套靴和4.8万套弹簧隔振器的产线建设。公司于2021年2月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进行橡胶减振垫和钢轨波导吸振器的产线建设。若上述产线建设均顺利完成投产,产品总体产能将实现大幅增长,助力公司供货效率提升和减振产品体系持续完善,保障未来订单承揽交付和业绩释放。 建筑隔震和锂化物业务拓展成效显著,新兴产业助力业绩估值提升。 公司立足主业进行业务多元拓展,积极布局建筑隔震业务,进行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研发生产,与主营业务形成协同,公司深耕轨交领域多年,在轨道交通上盖类建筑隔震订单的跟踪获取上具备一定优势。 2020年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中约8230万元用于建筑隔震产品生产线建设,设计产能为7200套,预计2022年3月投产,有望持续受益建筑抗震相关立法政策落地执行后的市场需求释放。公司于2018年收购昌吉利新能源公司60%的股权,新增锂化物业务业绩贡献,公司发布公告拟收购昌吉利剩余40%的股权,实现全资控股,若收购顺利完成,昌吉利将进行产能扩建,未来将进一步助力公司业绩规模增长和估值提升。 投资建议:公司为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优质龙头,深耕轨交减振橡胶制品的研发生产,技术实力强劲,产品类型丰富,目前产品已应用于国内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优质客户资源丰富。公司由单一橡胶减振产品供应商发展成为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服务商,行业龙头地位稳固,业绩快速提升。主营产品产能扩建稳步推进,产能优势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扩大,新增产能投产助力业绩释放。随我国交通强国和都市圈建设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求的释放,以及各类型轨道交通线路减振降噪要求的明确,公司作为轨交减振优质龙头,有望充分受益。此外,公司立足主业,横向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布局新能源锂化物和建筑隔震业务,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与主营业务形成积极协同作用,助力未来估值提升和业绩增厚。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预计2021-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9.90亿元、30.28亿元和42.3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1.12%、52.14%和39.85%;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49亿元、5.59亿元和7.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9%、60.1%和39.5%;EPS分别为0.60元、0.96元和1.35元,动态PE分别为20.1倍、12.6倍和9.0倍,PB分别为3.4倍、2.8倍、2.3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目标价16.95元。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波动;疫情控制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募投项目建设不及预期;固定投资下滑;产品出售不及预期;人员流失;客户经营状况下滑;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收购及定增进度不及预期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3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