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叶中正

山西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760522010001。曾就职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18.18%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望变电气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5-08 19.14 -- -- 19.69 2.87%
22.15 15.73%
详细
深耕输配电领域, 民营取向硅钢国产化先行者。 公司深耕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近三十年, 建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核心的销售网络, 与国家电网、 南方电网等建立稳定合作。 公司自建取向硅钢产线实现投产, 是我国民营取向硅钢国产化的先行者, 成为国内唯一打通从取向硅钢到变压器制造全产业链流程的企业。 2022年公司输配电设备 /取向硅钢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38.67%/58.92%, 21年取向硅钢业务开始释放产能, 同时出口销售大幅提升,对收入增长贡献持续提升。 公司自主研发经验丰富, 多元化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突出, 能够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 初步了形成“立足西南, 辐射全国,走向海外” 的业务布局。 2020-2022年, 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2.97/19.33/25.26亿元, 复合增速 39.58%; 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 1.43/1.78/2.98亿元, 复合增速 44.63%。 取向硅钢行业集中度高, 公司持续提升产能、 优化牌号结构。 取向硅钢主要用于变压器(铁心) 的制造, 能够提升变压器能效、 降低传输损耗。 因技术壁垒较高, 国内能生产取向硅钢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和较少数民营企业。 公司具备取向硅钢冷轧工序全流程能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产品不仅在西南、 华东、 华南等地区取得优质订单, 同时深得海外客户认可。 根据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2022年中国电工钢产业发展报告》, 2022年公司取向硅钢产量 11.12万吨, 排名全国第三, 民营企业第一, 连续 2年保持这一市场地位。 随着公司技术改进、 加大研发投入, 牌号结构将不断优化,22年公司投资了 8万吨高性能取向硅钢产线, 旨在提升高牌号占比。 输配电设备行业集中度低, 公司西南市场优势明显。 电网投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稳步增长。 输配电设备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市场化, 高压市场集中、 低压市场容量较大, 其中变压器行业格局较为分散。 公司已形成多品种、 多规格的产品线, 是我国西南区域 110kV 级及以下油浸式、 干式电力变压器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 形成深耕西南辐射全国的稳定销售网络。 2022年公司实现电力变压器产量 852.70万 kVA, 成套电气设备 9,491台, 箱式变电站 1,138台。 随着募投项目的建成达产、 节能变压器技改项目的推进和订单需求的增加, 公司输配电设备的产能将持续提升。 下游应用领域迭代延伸, 取向硅钢景气度持续上行。 变压器在电力传输和使用中不可或缺, 电力需求增长直接驱动变压器产品的数量增长和性能提升, 同步带动对取向硅钢的需求增长。“十四五” 期间全国电网总投资额持续增长, 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新增装机量快速增长, 取向硅钢行业 景气度将持续上行。 据测算到 2025年新增发电机组对取向硅钢的需求量预计将超过 200万吨。 盈利预测、 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 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民营取向硅钢生产企业之一, 依托现有取向硅钢和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的产业基础, 两大业务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打造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产品的一体化产业链, 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取向硅钢产能和高牌号占比的不断提升, 公司持续满足国内新能源领域新增和替代需求以及出口供给, 同时带动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业务的持续增长。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0.99/42.23/50.15亿元,同比增长 22.6%/36.3%/18.8%; 归母净利润 3.92/5.51/6.74亿元, 同比增长31.6%/40.4%/22.4%, 对应 EPS 分别为 1.18/1.65/2.02元。 以 4月 28日收盘价19.61元计算, 23-25年 PE 分别为 16.65X/11.86X/9.69X,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B” 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行业周期性波动、 原材料价格波动、 应收账款较大、 项目建设风险等; 汇率波动风险。
何氏眼科 社会服务业(旅游...) 2023-05-01 42.83 -- -- 47.68 11.32%
48.99 14.38%
详细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报, 2022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5亿元,同比减少 0.74%;实现归母净利润 3320.62万元,同比减少 61.55%;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752.83万元,同比减少 63.69%;基本每股收益为 0.2242元,同比减少 69.27%。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07亿元,同比增长 26.91%; 实现归母净利润 5682.63万元, 同比增长 117.82%;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516.55万元, 同比增长 112.93%; 基本每股收益为 0.3596元, 同比增长63.16%。 事件点评 尽管疫情反复给公司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 2022全年公司营业收入仍实现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2022年公司不断加大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投入, 打通互联网医院与线下门诊的路径, 并积极推进电商平台建设及 O2O 布局,进一步增强了客户粘性。 2022年公司实现门诊量 116万余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 9.55亿元, 其中非手术治疗、 玻璃体视网膜诊疗服务、 屈光不正手术矫正服务表现亮眼, 收入占比分别较去年同期提升 5.71、 4.24、 1.51pct。 2022全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较去年明显减少, 主要系投入加大所致。 为始终坚持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战略布局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公司加大了相关技术投入, 同时引进了大批业务骨干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相关成本有较大增长。 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研发费用分别为 1.38亿元、 1.63亿元、 125.72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 12.15%、 27.69%、 2.21%。 伴随 2023Q1经济复苏, 公司业绩显著改善。 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7亿元, 同比增长 26.91%, 主要受益于经济复苏带来居民医疗消费需求增长, 公司经营规模扩大。 与此同时, 得益于财务费用明显减少、 投资收益显著增加等因素, 公司盈利能力明显改善。 2023Q1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47.19%和 18.33%, 较去年同期分别提升 6.89、 7.54pct。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4.25、 18.37、 23.37亿元, 增速分别为 49.2%、 28.9%、 27.2%, 净利润分别为 1.54、 2.00、 2.67亿元, 增速分别为 364.1%、 29.9%、 33.3%, 对应 EPS 分别为 0.98、 1.27、 1.69元, 以 4月 27日收盘价 43.32元计算, 对应 PE 分别为 44.4X、 34.2X、 25.7X, 维持“增持-B” 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环境变化造成经营受阻风险;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风险; 医疗纠纷或 事故风险; 业务扩张带来的管理风险。
鼎泰高科 机械行业 2023-04-28 18.12 -- -- 21.50 18.33%
27.86 53.75%
详细
鼎泰高科是PCB钻针领域龙头企业,致力于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从事微钻、铣刀及其他刀具等产品的设计制造,拥有丰富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经验,具备全系列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解决方案。公司是目前国内PCB刀具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2020年PCB钻针销量全球第一,并与健鼎科技、方正科技等国内外知名PCB生产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22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19亿元,同比减少0.31%;实现归母净利润2.23亿元,同比减少6.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减少6.45%;基本每股收益为0.61元,同比减少7.58%;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6亿元,同比减少5.90%;实现归母净利润6825.80万元,同比增长17.5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151.99万元,同比减少25.88%;基本每股收益为0.17元,同比增长6.25%。总体看来,全球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放缓、PCB行业景气度下滑、细分市场竞争激烈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公司持续推动成本优化和产品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开拓新市场和新客户,保持公司平稳运行。 公司加快布局高端钻针及涂层钻针,进一步巩固钻针领域市场地位。在白刀钻针上,公司将逐步提升0.2mm及以下钻针占比,以适应HDI板、封装基板、柔性板等占比逐步提升及PCB行业向高密度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涂层钻针上,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涂层技术和涂层设备,开发了PVD硬质涂层钻针、CVD金刚石涂层钻针、Ta-C润滑涂层钻针,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不同基板类型的钻针需求。 公司重点布局标刀及丝锥产品,数控刀具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公司的刀具产品主要有铣刀、数控刀具和PCB特殊刀具三大类,其中铣刀、PCB特殊刀具主要用于PCB生产加工领域,数控刀具主要用于3C、玻璃及金属精密机件加工领域。相较于非标产品,通用型号的数控刀具市场需求更加稳定,基于此公司进行了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未来将积极拓展应用于模具、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标刀和丝锥产品。 公司材料研发布局多年,刷磨轮相对成熟、膜产品放量可期。一方面,公司依托子公司鼎泰鑫开展刷磨轮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通过生产加工经验总结和产品持续创新,公司积累了与主要型号产品相关的诸多核心技术及相关专利,并且推出了不织布刷轮、陶瓷轮、尼龙磨刷、放射轮、卷紧轮等中高端产品,未来有望逐步替代进口产品。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子公司超智新材料开展功能性膜产品业务,除用于外观保护的基础膜外,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手机防窥膜、车载光控膜、MiniLED膜等新产品的研发,目前手机防窥膜已经实现批量产销并成为膜产品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公司具备设备自主研发能力,设备外销有望成为潜在增长点。公司的设备研发业务由子公司鼎泰机器人开展,公司用于钻针、铣刀产品生产的设备大部分为鼎泰机器人自产,用于标准化数控刀具产品批量化生产的设备也为鼎泰机器人自主生产。相较于进口设备,公司自研自产的设备生产周期更短、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目前公司已逐步将部分设备由内需转向外销,未来有望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力量。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98、20.75、26.11亿元,增速分别为22.9%、38.5%、25.8%,净利润分别为2.86、3.74、4.58亿元,增速分别为28.5%、30.8%、22.3%,对应EPS分别为0.70、0.91、1.12元,以4月26日收盘价17.97元计算,对应PE分别为25.7X、19.7X、16.1X。考虑到1)公司是钻针领域龙头企业,高端钻针和涂层钻针占比逐步提升有望进一步巩固公司的全球领先地位;2)公司积极布局数控刀具、自动化设备及功能性膜产品等新业务,业绩增长有望加速;3)公司于2022年11月上市,目前仍处于估值消化期,估值偏高相对合理;综上所述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但考虑到PCB行业及消费电子市场的恢复节奏仍有一定不确定性,对公司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消费电子及PCB行业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技术工艺变革影响公司竞争力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海外市场拓展风险。
和元生物 医药生物 2023-04-28 12.61 -- -- 17.98 9.63%
13.83 9.67%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1亿元,同比增长14.26%;实现归母净利润3902.52万元,同比减少28.0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079.52万元,同比减少24.87%;基本每股收益为0.083元,同比减少39.86%。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79.14万元,同比减少57.89%;实现归母净利润-3174.33万元,同比减少363.0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297.44万元,同比减少403.08%;基本每股收益为-0.0644元,同比减少309.77%。 事件点评2022年公司营收增速放缓明显,归母净利润延续下降态势。由于外部经济市场低迷,2022年公司在市场业务拓展、产能扩建、项目交付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尤其第四季度部分CDMO项目交付延迟或订单推迟,导致营业收入增长放缓,客户回款周期延长,同时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临港产业基地投产在即,增加大量储备人员,导致运营成本大幅增长,营业毛利和净利润下降。 公司积极克服外部环境不利影响,CRO业务和CDMO业务保持稳健增长。①在CRO业务上,公司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推出“元载体”新品牌、新服务,并克服科研市场短暂不利影响,快速响应需求变化,采取各项弥补措施。202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589.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36%。②在CDMO业务上,公司积极应对外部新变化,努力克服国内外经济低迷的影响,在溶瘤病毒、AAV基因治疗、CAR-T细胞治疗等原有开展的业务基础上,开拓干细胞、NK细胞和mRNA等新型CDMO业务,业务空间进一步放大。202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1677.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6%。 临港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即将投产,产能释放可期。为应对快速增长的基因治疗CDMO需求,公司正在上海临港建设77,000平方米的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分二期建设投入运行;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2022年临港基地一期建设工艺设备线有所调整,在原计划建设11条病毒生产线基础上,新增约5,000平方米的细胞生产线;截止2022年底,临港大规模基地建设已累计投入超过5.6亿元,各项建设工作正常推进中,预计2023年上半年试运行,为进一步产能释放做好充分准备。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4.03、5.25、6.51亿元,同比增长38.5%、30.1%、24.1%;分别实现净利润0.46、0.50、0.61亿元,同比增长16.6%、10.1%、21.0%;对应EPS分别为0.09、0.10、0.12元,以4月27日收盘价16.69元计算,对应PE分别为180.9X、164.3X、135.8X,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基因治疗行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客户新药研发商业化不及预期的风险;基因治疗CDMO业务增长趋势放缓的风险;CDMO业务未来拓展的不确定性风险;短期内产能不足风险。
澳华内镜 医药生物 2023-04-27 66.55 -- -- 74.33 11.69%
74.33 11.69%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28.30%;实现归母净利润2171.53万元,同比减少61.9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969.21万元,同比减少79.69%;基本每股收益为0.16元,同比减少70.91%。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53.77%;实现归母净利润1654.73万元,同比增长385.7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92.49万元,同比增长806.55%;基本每股收益为0.12元,同比增长300.00%。 事件点评2022年公司“增收不增利”,主要原因是公司在研发和营销方面的投入加大。2022年公司持续加强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产品力的提升,获得更多临床认可,公司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开发新产品,致使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30%。但是由于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营销体系建设,并为新产品AQ-300进行了较多前期推广工作,期间费用支出明显增加,归母净利润较去年明显减少。 公司积极推进产品升级,并推出国内首款4K超高清软性内窥镜系统。 2022年公司先后推出AQ-200智能多光谱系统升级版及面向基层医院诊疗的新产品AC-1,并于2022年11月推出国内首款4K软性内窥镜系统(AQ-300)。 AQ-300产品可用于多科室的诊疗,其中双焦点内镜和十二指肠内镜处于注册审查阶段,支气管内镜、鼻咽喉内镜、外科胆道内镜、泌尿内镜等产品处于型式检验阶段;AQ-300产品在图像、染色、操控性、智能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升级,为内镜诊疗和疾病管理打造出一个兼具画质与效率的全新平台,于临床诊疗而言有重要意义。 AQ-300上市后表现优异,2023Q1公司业绩实现高速增长。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在外资品牌下一代新产品推向中国市场前抓住时间窗口,公司AQ-300产品提早上市。从前期的学术会议以及临床反馈来看,AQ-300表现优异,图像端性能优势突出。得益于公司持续加强市场推广,AQ-300产品销售收入逐步上升,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均实现高速增长。预计随着公司AQ-300产品进入装机高峰期,公司业绩还将维持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6.82、10.14、14.27亿元,同比增长53.1%、48.9%、40.6%;分别实现净利润0.87、1.30、1.80亿元,同比增长301.3%、48.7%、38.8%;对应EPS分别为0.65、0.97、1.35元,以4月26日收盘价67.90元计算,对应PE分别为103.9X、69.9X、50.4X,维持“增持-B”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占有率、产品丰富度等与国际知名企业存在较大差距的风险;产能相对不足风险;行业政策变化及产品认证风险;技术创新和研发失败的风险;奥林巴斯在中国开展本土化研发及生产的风险。
安路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3-04-27 55.02 -- -- 58.77 6.82%
59.72 8.54%
详细
公司公布2022 年报及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2亿元,同比增长53.57%,实现归母净利润0.6 亿元,扭亏为盈,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32 万元,扭亏为盈。Q4 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5 亿元,同比33.6%,实现归母净利润-178 万元;2023Q1 实现营业收入1.88 亿元,同比-27.38%,实现归母净利润-0.51 亿元,同比-388.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7 亿元,同比-469.48%。 事件点评 一季度下游需求较弱叠加新产品尚未批量导入使得营收下滑。2022 年公司持续丰富产品矩阵、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扩展产品应用领域,随着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客户需求持续增长,带动营业收入增长53.57%至10.42 亿元。2023 年Q1 季度,由于下游市场需求周期波动影响,成熟产品出货量有所下滑,而不少新产品或型号尚处于导入期,导致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另外,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同比增长,且有流片费用等大额研发投入确认,叠加营收下降,利润较上年同期亦有大幅减少。 新产品今年有望实现规模销售。2022 年,公司FPGA 系列和FPSoC 系列发布了SALPHOENIX、SALELF、SALSWIFT 家族的6 款新产品,包括2款车规级FPGA 芯片,公司积极开展新产品市场拓展与用户导入,争取将在在2023 年第三、四季度实现规模销售;公司还开发了涵盖众多应用场景的IP 和解决方案,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加快客户导入速度。 产品持续迭代丰富以及下游应用领域的逐步拓展将持续提升公司业绩。 公司属于国内民用FPGA 领域的第一梯队厂商,高中低系列FPGA 布局完善,在通信、工控等领域优势明显。公司也在持续推进全新系列产品的开发,下一代FPGA 芯片、FPSoC 芯片、FPGA 软件、FPSoC 软件等研发项目进展顺利,不断突破先进技术和高端产品;未来随着下游客户的逐步放量导入,公司业绩将持续增长。 投资建议 预计2023-2025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5.59/22.93/32.03 亿元,同比49.6%、47.1%、39.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2.12/5.06 亿元,同比增长69.3%、108.8%、139.4%,对应EPS 为0.25/0.53/1.27 元。以2023 年4 月25 日收盘价54.48 元计算, 2023-2025 年PE 分别为215.2X/103.0X/43.0X。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或产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工控领域客户导入不及预期风险;高端产品出货不及预期风险;新兴市场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华海清科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26 276.11 -- -- 396.33 -3.81%
270.90 -1.89%
详细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报, 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16.49亿元, 同比增长 104.86%, 实现归母净利润 5.02亿元, 同比增长 152.98%,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80亿元, 同比增长 233.36%; Q4单季度实现营收 5.15亿元, 同比增长 97.46%, 实现归母净利润 1.59亿元, 同比增长 216.78%。 2023年 Q1实现营业收入 6.17亿元, 同比增长 76.87%, 实现归母净利润 1.94亿元,同比增长 112.4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67亿元,同比增长 114.46%。 事件点评 半导体设备市场发展及公司产品竞争优势提升公司收入水平, 强化费用控制, 利润增长幅度更大。 2022年公司实现了更高的工艺覆盖度, 突破了更先进的技术节点, 取得了更多客户的批量订单, 扩展了减薄设备、 湿法设备、金属膜厚测量设备等并交付客户。 CMP 等设备实现营业收入 14.31亿, 占比87%, 关键耗材与维保服务、 晶圆再生等业务实现营收 2.18亿, 初步实现“装备+服务” 的平台化战略。 另一方面, 公司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提高费用控制水平, 使得归母净利润实现更高幅度的增长。 公司通过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 推进零部件国产化等多种措施实现了较好的成本控制水平, 综合毛利率47.7%(2021年 44.7%);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亦控制在较低水平。 2022年期间费用率 24.6%(2021年 30.6%), 其中销售费用率 6.1%(2021年 8.3%), 管理费用率 6.1%(2021年 8.4%), 研发费用率 13.1%(2021年14.2%), 财务费用率-0.7%(2021年-0.2%), 基于“装备+服务” 布局, 持续深耕半导体关键设备及技术服务, 纵向延伸+横向拓展, 装备及服务均有较大突破设备类: (1) CMP 设备: 在逻辑芯片、 DRAM 存储芯片、 3D NAND 存储芯片等领域的成熟制程均完成了 90%以上 CMP工艺类型和工艺数量的覆盖度,部分关键 CMP 工艺类型成为工艺基准机台。 持续提升 Cu/Al/W 等金属薄膜厚度测量能力, 在客户端顺利完成了先进制程的验证和量产; 用于先进封装、大硅片领域的 CMP 设备已批量交付客户大生产线; 面向化合物半导体推出的 CMP 设备已在 SiC、 GaN、 LN、 LT 等领域实现市场应用, 取得批量销售订单。 (2) 减薄设备: 2022年实现减薄设备关键突破, 在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对标国际友商(DISCO) 的高端机型, Versatile-GP300完成了多家客户的送样验证, 并陆续取得销售订单, 预计 2023年内实现小批量出货; 公司开发了针对封装领域的 12英寸超精密减薄机, 计划于 2023年发往客户端进行验证。 (3)其他: 自主研发的清洗设备已批量用于公司晶圆再生生产, 预计 2023年推向相关细分市场。 FTM-M300DA 金属薄膜厚度测量设备已实现小批量出货, 已在高端制程完成部分工艺验证。 用于湿法工艺设备中研磨液、 清洗液等化学品供应的 HSDS/HCDS 供液系统设备已获得批量采购。 服务类: (1) 持续开展 7区抛光头关键耗材的多元化开发及验证, 在客户大生产线推广顺利。 (2) 晶圆再生自动化生产系统、 品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陆续建成上线并应用于晶圆再生生产, 目前晶圆再生业务已实现双线运行, 2022年底产能已经达到 8万片/月, 获得多家大生产线批量订单并实现长期稳定供货。 2022年新签订单超 35亿, 提升未来业绩确定性。 2022年, 公司新签订单金额约 35.71亿元(不含 Demo 订单, 2022H1新签订单 20.19亿元), 再创新高; 合同负债 13.04亿元(2022Q3为 10.64亿元, 2023Q1为 13.34亿元),存货 23.61亿元(2022Q3为 22.54亿元, 2023Q1为 23.05亿元)。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26.90亿元、 35.33亿元、 45.12亿元, 同比增长 63.1%、 31.3%、 27.7%; 分别实现净利润 7.32亿、 9.77亿、 13.03亿元, 同比增长 45.9%、 33.5%、 33.3%; 对应 EPS 分别为 6.86、 9.16、 12.21元。 以 2023年 4月 25日收盘价 398元计算, 2023-2025年 PE 分别为 58.0X、43.5X、 32.6X, 维持“增持-A” 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风险; 技术创新风险; 新产品进展不及预期; 宏观经济及行业波动风险; 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华秦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4-26 189.10 -- -- 296.01 4.92%
214.46 13.41%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2年度报告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6.72亿元,同比+31.37%,实现归母净利润3.33亿元,同比+42.9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12亿元,同比+57.31%。2023Q1公司实现营收1.87亿元,同比+31.34%,实现归母净利润0.88亿元,同比+49.1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76%。 事件点评业绩持续高增长,净利率近50%。公司是目前国内极少数能够全面覆盖常温、中温和高温隐身材料设计、研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在中高温隐身材料领域技术优势明显,目前尚不存在竞争对手。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6.72亿元,隐身材料收入占比82.82%,伪装材料收入大幅提升,占比12.17%。2020-2022年,公司净利率从37.4%增长至49.6%,净利率创新高,彰显了行业的高景气度、高准入门槛以及公司强大的技术积累和产业经验所筑造的高护城河。 下游客户采购规模持续放大,在手订单饱满。军品供应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公司持续加强客户合作,下游客户合作稳定。据公司2022年年报,公司三款已定型批产的隐身材料已签订合同8.44亿元,已履行金额为9912万元,待履行金额为7.45亿元,为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确定性。2022年公司合同负债为380万元,同比增长169%,主要是订单饱满,销售预收款增加所致。公司多个牌号产品仍处于小批试制和预研试制阶段,未来新牌号批产有望为公司业绩贡献新增量。 业务协同发展,完善航空发动机产业链布局。公司在保持现有核心产品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布局高端新材料。2022年10月公司成立华秦航发,主营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加工与制造,围绕航空发动机产业链积极布局;12月成立华秦光声,主营声学超构材料、声学装备和技术服务,发挥公司的研发实力,进一步在高端新材料方面进行产业布局。公司不断丰富产品序列,开拓市场机会,通过业务协同发展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业务规模。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9.01、12.28、16.40亿元,同比增长34.0%、36.3%、33.6%;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51、5.93、7.72亿元,同比增长35.4%、31.3%、30.2%;对应EPS分别为4.84、6.35、8.27元,对应PE分别为59.5、45.3、34.8,维持“增持-B”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受国防政策影响较大的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技术及产品不达预期的风险;民品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募投项目不能顺利实施的风险。
概伦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17 34.99 -- -- 36.90 5.46%
36.90 5.46%
详细
公司概况 公司在器件建模和电路仿真两大集成电路制造和设计的关键环节掌握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自主可控的 EDA 核心技术, 能够支持 7nm/5nm/3nm等先进工艺节点和 FinFET、 FD-SOI、 GAA 等各类半导体工艺路线, 为台积电、 三星电子、 SK 海力士、 美光科技、 联电、 中芯国际等 100多家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企业服务。 同时公司以应用驱动为目标, 以已有的先进工具为基础,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和 EDA 合作伙伴, 打造基于 DTCO 理念的 EDA 生态圈, 提供 EDA 全流程解决方案。 目前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 EDA 授权、 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仪器及系统、 一站式工程服务, 2022年收入占比分别为65.5%、22.1%、11.8%。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79亿元,同比增长 43.68%; 实现归母净利润 0.45亿元, 同比 56.92%; 扣非归母净利润 0.32亿元, 同比38.34%。 2022Q4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08亿元, 同比增长 56.22%, 实现归母净利润 0.14亿元, 同比增长 6.41%。 年报点评 规模效应显现, 研发持续保持高增长。 期间费用率 2022年 74.4%(2021年为 80.4%), 其中销售费用率 22.4%(2021年 23.9%), 管理费用率 18.5%(2021年 22.4%), 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2022年研发人员总数达 224人(同比增长 57.75%, 占总人数比例 64.74%), 持续招聘人才与持续产品研发背景下, 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提升, 研发费用率 50.2%(2021年 41.0%)。 2022年持续推动应用驱动的 EDA 全流程解决方案: 制造类 EDA 方面,提供 SPICE 模型/PDK/标准单元库产品, 并计划于 2023年推出 DFM, 逐步建立制造类 EDA 全流程解决方案; 模拟设计 EDA 方面, 基于 Nano Designer平台, 为模拟/混合信号和存储器电路设计等定制类电路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 已通过测试阶段并获得战略客户的认可采购; 数字设计 EDA 方面, 提供规划与验证/时序验证/标准单元库产品, 并计划通过自研及与 EDA 生态圈合作伙伴合作等方式, 逐步打造数字电路设计类全流程解决方案; 在测试仪器和系统方面, 公司通过现有领先的测试仪器 产品与 EDA 软件形成软硬件协同, 向客户提供差异化和更高价值的数据驱动的 EDA 全流程解决方案。 DTCO 生态建设稳步发展,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2年 8月, 公司正式发布 Nano Designer 平台, 标志着概伦电子以 DTCO 理念创新打造应用驱动的 EDA 全流程的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 此外, 2022年公司启动了业内首个基于 DTCO 理念的 EDA 生态圈, 邀请产业链上下游 EDA 企业、 IP 产商、存储器公司、 设计公司/IDM、 晶圆代工厂、 封测公司, 以及产学研用协会/ 平台、 大学/研究机构深度联动, 共同打造基于 DTCO 理念的 EDA 生态, 打造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 EDA 供应链; 2023年 3月, 公司牵头建立上海临港新片区 EDA 创新联合体, 加速 DTCO 方法学和生态落地。 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相结合, 为布局 EDA 生态提供坚实基础。 坚持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结合, 通过股权投资、 并购整合、 战略合作等多种手段,完成包括数字仿真验证、 逻辑综合、 布局布线、 OPC、 TCAD、 电磁场仿真等数字电路设计、 模拟电路设计、 晶圆制造等 EDA 全版图战略布局。 公司先后完成了对博达微及 Entasys 的收购。 2022年, 公司直接投资了上海伴芯科技。 公司参与设立的济南济晨先后投资了山东启芯、 济南新语、 东方晶源、上海兴橙誉达、 杭州泛利科技、 鸿之微等数家 EDA 产业链相关企业; 公司参与设立的上海兴橙誉达投资了上海思尔芯; 此外, 公司还出资认购广州中科同芯的合伙份额, 该合伙企业将直接投资持有锐立平芯股权。 2023年, 公司仍将加快整合并购和对外战略布局的步伐。 投资建议 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97/5.55/7.49亿元,同比42.5%、40.0%、 34.9%;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53/0.73/0.98亿元, 同比增长 17.1%、38.7%、 35.1%, 对应 EPS 为 0.12/0.17/0.23元。 以 2023年 4月 13日收盘价34.40元计算, 2023-2025年 PE 分别为 283.9X/204.6X/151.5X。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 新产品开发及 DTCO 生态建设不及预期; 海外市场风险; 无法找到潜在收购或战略投资标的及实现业务协同的风险。
容知日新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14 100.37 -- -- 154.99 3.87%
104.25 3.87%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2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7亿元,同比增长37.76%;实现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42.8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37.98%;基本每股收益为2.12元,同比增长22.54%。 事件点评疫情对公司整体经营影响较小,2022年公司业绩实现较快增长。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均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随着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下游应用领域对工业设备智能运维的需求增长旺盛,公司坚持深耕风电、石化、冶金、水泥、煤炭五大行业持续提升渗透率;另一方面,公司积极拓展有色、化工、汽车、轨交等新行业,实现公司业务横向发展,多方位增强公司的业绩增长能力和盈利能力。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2年顺利推出“supercare灵芝”智能运维平台。公司持续加强自主研发能力,重点推进场景化监测方案进程,不断完善硬件、软件、算法、诊断服务等研发一体化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公司打造了集团级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设备运维整体解决方案,并如期推出“supercare灵芝”智能运维平台产品,更好地满足重要行业战略客户的设备运维数字化整体需求。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为9,199.76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6.82%。 公司不断丰富行业经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工业设备智能运维领域的公司之一,为风电、石化、冶金、水泥和煤炭等行业提供设备智能运维解决方案,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已经确立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地位。目前公司累计远程监测的重要设备超110,000台,监测设备的类型超200种,成功诊断了多种类型工业设备的严重故障和早期故障,积累各行业故障案例超14,000例,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8.06、11.42、15.65亿元,同比增长47.3%、41.7%、37.1%;分别实现净利润1.75、2.51、3.57亿元,同比增长51.0%、43.0%、42.4%;对应EPS分别为3.19、4.57、6.50元,以4月13日收盘价148.02元计算,对应PE分别为46.3X、32.4X、22.8X,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风电行业竞争激烈影响公司业绩的风险;下游客户所属行业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大客户模式影响公司收入确认节奏的风险;下游客户自行开展智能运维业务的风险。
维峰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13 54.69 -- -- 91.20 10.48%
65.79 20.30%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公布2022年年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80亿元,同比增长17.56%,实现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增长11.9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12.43%。2022Q4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18.17%,实现归母净利润0.30亿元,同比增长32.34%。 事件点评“汽车+新能源”拉动公司业绩增长。工控领域:宏观环境影响下,外销客户订单和提货意愿减弱,公司不断提升产品丰富度,同时调整营销策略,确立纵深老客户、拓展新客户的营销策略,工控领域实现增速3.94%;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受益于汽车和新能源领域的高景气度、公司主营产品品类的不断丰富以及公司下游重要客户的顺利突破,公司在汽车以及新能源领域分别同比增长46.58%和75.48%。 主要跟国际一线大厂竞争,持续受益于国产化替代。公司已形成以“工业控制为主体、新能源(风光储)及新能源汽车为两翼”的发展格局,采取国产化替代的竞争策略,产品定位中高端,主要跟国际一线大厂竞争,主要产品已达国际一流厂商同等技术水平。相较于国际一流厂商,公司在快速响应、小批量定制开发、跟随客户预研、性价比等方面具备优势,大力配合客户推进国产替代、本土化生产;相较国内连接器厂商,公司在产品品质、产品丰富性及定制化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及双碳大背景下,汽车及光伏新能源收入将持续增长。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推动ADAS等渗透率快速提升,高速高频连接器(车载射频连接器等)使用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一领域目前以罗森伯格等国际厂商为主,公司设立控股子公司东莞维康专注于高速高频连接器的研发,募投项目“华南总部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也将高速高频连接器作为未来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国产替代大背景下,公司未来在汽车连接器领域的收入可期。此外,双碳大背景下,新能源市场持续增长,从而带来新能源连接器市场增长,公司2015年起即进入太阳能逆变器领域,对应客户包括阳光电源、固德威、Solaredge、艾罗能源、锦浪科技等厂商,未来国产化替代背景下,这一板块收入也将持续增长。 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19/10.29/14.10亿元,同比49.7%、43.1%、3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2.55/3.52亿元,同比增长57.6%、44.5%、37.8%,对应EPS为2.41/3.48/4.80元。以2023年4月11日收盘价82.7元计算,2023-2025年PE分别为34.3X/23.7X/17.2X。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增长不及预期;客户导入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国际宏观经济政治形势波动风险。
龙迅股份 计算机行业 2023-04-13 103.54 -- -- 109.90 5.83%
123.15 18.94%
详细
公司概况 公司专注高速混合信号芯片领域, 产品分为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和高速信号传输芯片, 22年收入占比分别为 88.52%和 10.79%, 其中视频桥接芯片是公司长期专注并已建立较强技术与市场优势的产品线, 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 视频会议、 车载显示、 显示器及商显、 AR/VR、 PC 及周边、 5G 及 AIoT 等多元化的终端场景。 根据 CINNO Research 统计, 2020年,公司在全球高清视频桥接芯片市场中销售额居于第六位, 在全球高速信号传输芯片市场中销售额居于第八位, 公司也是前述各市场中排名前二的中国大陆芯片设计企业。 公司于近日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 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41亿元/+2.61%, 归母净利润 0.69亿元/-17.68%, 扣非归母净利润 0.57亿元/-20.08%。 事件点评 受半导体下游需求影响业绩承压。 2022年公司营收同比+2.6%, 受到半导体行业下游需求有所放缓, 以及消费电子产业链去库存压力的影响, 公司营收增速放缓但保持增长。 业绩方面, 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17.7%, 主要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1)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 产品调价和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 芯片产销量均有下滑, 毛利率呈现下降; 3) 宏观经济和半导体行业需求变化导致库存同比增加, 公司计提的存货减值准备金额同步增长。 分季度看, 单 Q4公司实现营收 0.68亿元/-7.19%, 归母净利润 0.19亿元/-40.22%。 进一步巩固产品优势, 优化客户和产品结构。 分产品看, 2022年公司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高速信号传输芯片的营收分别实现 2.13/0.26亿元,同比分别+7.25%/-22.63%。 在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产品方面, 公司持续开发支持更高分辨率的新产品, 升级工艺制程, 同时通过与主流 SoC 厂商紧密合作, 在 AR/VR、 车载显示、 视频会议、 安防监控等领域进一步巩固公司产品优势; 在高速信号传输芯片产品方面, 公司对相关产品进行规范和性能升级, 支持更高的分辨率和数据传输带宽, 全面提升产品线的丰富和升级。 在产品结构上, 提高重点产品销售占比, 同时做好新品布局; 在客户结构上,围绕安防监控、 视频会议、 车载显示等七大应用领域, 努力拓展市场空间,积极突破行业大客户, 持续提升服务大客户的能力。 公司进一步加强产品可靠性测试, 截至目前, 已有 6款产品达到车规级产品可靠性要求, 为公司进入车载市场奠定基础。 产品结构调整毛利率下降,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公司 2022年综合毛利 率为 62.64%/-1.95pcts,主要受到产品结构调整导致的桥接及处理芯片毛利率下降的影响, 其中, 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和高速信号传输芯片的毛利率分别为 61.57%和 71.53%, 同比分别-3.22pcts/+7.35pcts。 22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34.81%/+2.34pcts, 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费用分别为 3.30%/9.30%/22.99%, 同比分别+0.25pcts/+1.30pcts/+1.76pcts,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人员薪酬和其他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投资建议 公司深耕高速混合信号芯片领域, 通过现有产品线的迭代升级与新产品线的多元化开拓, 在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 高速信号传输芯片领域构筑了较强的竞争壁垒。 公司产品结构丰富, 目前已拥有超过 140款不同型号的芯片产品, 已成功进入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供应链, 并在细分领域保持市占率领先地位。 在半导体行业供需关系改变的情况下, 行业发展面临周期性波动, 下游市场需求呈现出结构化特征, 公司积极加强新产品推广力度, 不断优化产品和客户结构, 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 EPS 分别为 1.48/2.17/3.23元, 以 4月 11日收盘价 101.81元计算, 23-25年 PE 分别为 68.7X/46.9X/31.6X, 首次覆盖给于“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 半导体行业周期性及政策变化波动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存货余额较大及减值风险、 汇率波动风险。
巴比食品 食品饮料行业 2023-04-11 30.46 -- -- 32.05 3.89%
31.65 3.91%
详细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 2022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25亿元, 同比增长 10.88%; 实现归母净利润 2.22亿元, 同比减少 29.19%;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85亿元, 同比增长 21.31%; 基本每股收益为 0.90元, 同比减少29.13%。 事件点评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主要原因是“团餐+门店” 双轮驱动战略进展顺利。 ①在门店业务方面, 公司完成华中区域市场业务的整合及推进, 巴比品牌门店拓展数量达到 930家, 门店存量突破 4000家, 华东以外区域门店数量占比由 2020年末的 11%上升至 24%; 同时, 公司持续丰富产品矩阵, 拓展中晚餐消费场景, 赋能加盟商线上外卖运营能力, 目前华东地区约七成门店已开通外卖统管业务, 显著提升门店销售额。 ②在团餐大客户业务方面, 公司持续推进渠道深耕、 产品优化等工作, 团餐业务保持高增,实现连续两年收入超 50%的高增长。 分区域来看, 华北团餐业务 2022年同比增速高达 97%, 华南、 华中地区在建产能投放后将进一步拉升当地团餐业务规模。 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明显回落但扣非归母净利润显著增长, 主要系东鹏饮料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少所致。 2022年主要原材料猪肉价格同比回落, 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使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增长速度快于公司营业收入增速。 但公司通过天津君正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间接持有东鹏饮料(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在报告期内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相比 2021年减少 1.61亿元, 致使公司归母净利润明显减少。 公司加快产品推陈出新, 品牌矩阵逐步完善。 公司在各区域市场设立专属研发部门, 2022年公司开发产品 40余款, 其中 19款产品上市试销, 产品出新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通过设备升级及工艺革新, 公司已完成 16款产品的迭代优化。 2022年公司加大品牌运营费用投入和资源整合, 组建 20余人的专业品牌推广团队, 搭建巴比品牌线上媒体营销矩阵, 提升了公司的品牌曝光度、 美誉度。 公司产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公司业务全国化拓展稳步进行。 2022年公司南京智能制造中心一期项目正式启用, 辐射覆盖华东部分门店业务及江苏、 安徽、 湖北等地团餐业务, 产能处于逐渐爬坡阶段; 2022年 10月, 公司在东莞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并投资建设东莞工厂, 进行产能布局以提升华 南地区产品交付能力, 东莞工厂预计 2023年第三季度投放产能; 2022年 10月, 公司武汉智能制造中心项目(一期) 正式启动, 预计 2024年末投放产能; 2022年 12月, 公司上海智能制造及功能性面食国际研发中心项目正式启动, 预计 2025年投放产能。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 20.36、 24.90、 30.23亿元, 同比增长 33.5%、 22.3%、 21.4%; 分别实现净利润 2.65、 3.16、 3.77亿元,同比增长 19.0%、 19.4%、 19.4%; 对应 EPS 分别为 1.06、 1.26、 1.51元,以 4月 7日收盘价 30.63元计算, 对应 PE 分别为 28.9X、 24.2X、 20.3X,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 猪肉、 面粉等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速冻食品行业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加盟商管理不当影响公司经营效益和品牌形象的风险; 销售区域较为集中的风险; 募投项目收益不及预期的风险; 食品安全相关风险。
思林杰 2023-04-11 40.94 -- -- 40.70 -1.93%
40.15 -1.93%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2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9.01%;实现归母净利润5403.22万元,同比减少18.1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420.06万元,同比减少30.73%;基本每股收益为0.86元,同比减少36.76%。 事件点评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主要原因是模组检测环节拓展顺利。2022年上半年,随着公司对工业自动化检测产线的场景和需求的理解逐步加深,公司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检测方案从原主要应用在PCBA功能检测环节拓展到模组检测环节,新产品锂电池保护板测试仪在模组检测环节实现规模销售,带来营业收入增长。进入第四季度后,新冠疫情反复,全球经济衰退,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下游客户对检测设备采购计划延后,公司产品销售及新领域拓展均不及预期。但从全年情况来看,公司营收仍保持稳步增长。 2022年公司净利润明显回落,主要系电子材料缺货及价格上涨叠加投入增加所致。一方面,面对电子材料缺货及价格上涨、新冠疫情反复等挑战,为保障订单如期交付,公司从现货市场采购较多的电子原材料,并为生产工人提供疫情及加班补贴,产品毛利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为了持续提高公司产品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公司仍保持加大研发技术投入和市场拓展,培育新业务,引入高级研发人才、补充销售团队,因此在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投入有较大的增长。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与管理,新品锂电池保护板测试仪性能较为优越。为持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公司仍保持加大研发技术投入和市场拓展,培育新业务,引入高级研发人才。 公司新推出的用于模组检测的锂电池保护板测试仪,是一款高精度测量仪器,主要用于锂电池保护板基本特性和保护特性测试,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集成度、体积小巧的特性。该产品基于公司原有产品和核心技术,在精度、指标性能、可靠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升级。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分别实现营收2.86、3.72、4.57亿元,同比增长17.8%、30.4%、22.7%;分别实现净利润0.60、0.75、0.91亿元,同比增长10.2%、26.2%、20.4%;对应EPS分别为0.89、1.13、1.36元,以4月7日收盘价41.06元计算,对应PE分别为46.0X、36.4X、30.2X,维持“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对苹果产业链依赖度较高的风险;在收入规模、技术等方面与国外模块化检测方案提供商存在较大差距的风险;模块化检测仪器与传统仪器仪表存在差异化竞争的风险;芯片供应短缺风险。
景业智能 机械行业 2023-03-30 67.09 -- -- 73.99 10.28%
74.30 10.75%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公布2022年年度报告。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63亿元,同比增长32.9%;实现归母净利润1.22亿元,同比增长59.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99亿元,同比增长49.0%。2022Q4单季度实现营收2.4亿元,同比增长24.0%,实现归母净利润0.7亿元,同比增长46%。 事件点评营收持续稳定增长,核工业机器人2022年交付增长较多。公司营业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净利润增速快于营收增速。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在手订单按计划顺利完成验收,核工业智能装备、核工业系列机器人、非核专用智能装备2022年销量为162/88/23套(单价分别为184.9/132.4/39.9万元/套,2021年分别为194/6/21套,单价为156.3/180/67.1万元/套)。公司产品具有定制化、小批量的特点,交付产品及价格会受到具体订单的影响,总体而言保持了稳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成本占比有较大下降(2022年52.3%,2021年为55.4%),期间费用率保持平稳(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2022年20.1%,2021年为20.2%),综合使得归母净利润增速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大于营收增速。 乏燃料后处理空间广阔,公司仍是核工业电随动机械手的独家供应商。 我国始终坚持闭式核燃料循环政策,目前我国乏燃料后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全国约90%累计产生量贮存于电站内乏燃料水池中。以压水堆电站为例,目前在运压水堆核电站已累计产生乏燃料超过6500tHM,其中约6000tHM贮存在堆水池中待处理。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测算,2021年至2035年中国乏燃料后处理领域智能装备投资额预计为418亿元至1182亿元,按直线法简单均摊,每年投资额约28亿元至79亿元。公司产品及服务持续得到客户的认可和肯定,目前公司仍然是国内核工业电随动机械手的独家供应商,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更多地应用于国内核工业建设项目中。 落实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深耕核工业,积极布局军工。公司制定并落实了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实施以一个核心目标、三个关键布局、五个方面升级的“135”战略部署。聚焦主赛道,深耕核工业,布局核能全产业链,围绕智能技术实现第二增长曲线,积极推动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全产业链中的创新应用;同时还将立足区域团队建设,积极布局军工板块,为新的业绩增长打下基础。 两个扩产建设项目+定增项目提升公司未来竞争力。公司在杭州滨江募投扩产能项目基础上,新增了杭州富阳滨富合作区扩产能投资建设项目。预计同时在2024年底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将新增11.40亿元左右的产能。此外,公司拟定增不超过2.1亿元,在浙江省海盐县建设高端核技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该项目将提高公司核化工、核技术应用智能装备的生产能力,将实现年产25套核技术应用、核化工智能装备的生产能力。同时,项目还将发挥在在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方面的技术优势,形成300吨/年玻璃珠供货能力,满足现阶段玻璃固化装备试验及工程应用需要。未来公司将持续覆盖核燃料元件制造、核电站反应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核燃料循环产业其他环节以及核技术应用领域,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完善核工业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公司未来竞争力。 投资建议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6.90/8.55/11.11亿元,同比48.8%、23.9%、30.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7/2.21/3.06亿元,同比增长37.4%、32.5%、38.0%,对应EPS为2.03/2.69/3.71元。以2023年3月28日收盘价80.25元计算,2023-2025年PE分别为39.6X/29.9X/21.6X。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集中于核工业领域及该领域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核工业领域智能化程度不及预期;研发失败及技术更新迭代风险;利润分配预案尚需股东大会审批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