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茅台
|
食品饮料行业
|
2023-11-22
|
1783.42
|
--
|
--
|
1794.76
|
0.64% |
-- |
1794.76
|
0.64% |
-- |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3年11月20日发布回报股东特别分红方案公告。 点评:公司再次发放特别分红。公司研究决定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19.106元(含税)。这是继公司2022年首次发放特别分红后,第二次向全体股东派发特别分红。2015年以来,公司的年度股利支付率均维持在50%+。2022年11月公司首次特别分红,进一步提高了全年综合分红率。 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总股本为125619.78万股,以此计算公司此次拟发现金红利约240.01亿元(含税)。根据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的未分配利润1801.27亿元来计算,此次派发特别红利后,公司账面仍有充裕的资金为经营发展做保障。 公司特别分红有望提振市场信心,增强股东获得感。公司连续两年发放特别分红,将分红率保持在相对高位水平,主要目的一是公司后续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二是在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和长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提振市场信心;三是积极回报股东,与股东分享公司发展红利,增强广大股东的获得感。 公司近期多维发力,彰显龙头发展韧性。近期,公司时隔6年超预期上调飞天出厂价,预计将直接为公司今年11-12月及后续业绩做出增量贡献。 此外,公司持续加大产品、渠道结构创新改革。此次公司再次派发特别分红彰显龙头的发展韧性,同时也显示出企业的担当。 维持买入评级。预计公司2023/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59.24元和70.80元,对应PE估值分别为30倍和25倍。作为白酒行业龙头,公司茅台酒与系列酒双轮驱动的策略明确,渠道结构持续优化,提高飞天出厂价有效增厚公司业绩。伴随着产能释放,公司量价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升级不及预期,i茅台运营不及预期,直销渠道扩张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影响等。
|
|
|
百济神州
|
医药生物
|
2023-11-15
|
151.00
|
--
|
--
|
159.55
|
5.66% |
-- |
159.55
|
5.66% |
-- |
详细
事件:11月13日,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度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8.75亿元,同比增长87.4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78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7.83亿元。 点评: 公司 Q3 营收同比高速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由亏转盈。公司 2023 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56.24 亿元,同比增长 111.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3.41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由亏转盈;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2.82 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归母净利润由亏转盈主要归因于经营亏损减少,以及与百时美施贵宝(BMS)仲裁解决相关的非经营收入。此外,重新获得欧司珀利单抗和百泽安?的全部全球商业化权利后,公司确认了与合作相关的剩余递延收入,从而增加了公司当期的收益。 公司期间费用率大幅优化。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为40.13%,同比下降23.66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为20.69%,同比下降7.60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为3.2%,同比下降19.23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为71.28%,同比下降45.44个百分点。公司期间费用率大幅优化,主要得益于公司营收保持高速增长以及经营效率的改善。 公司核心产品在全球加速放量。公司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产品收入5.95亿美元,同比增长70.3%,主要得益于自主研发产品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和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以及安进授权产品的销售增长。 其中百悦泽?在全球销售额达3.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0%,在美国的销售额为2.7亿美元,同比增长149.8%,主要得益于该产品在初治(TN)和R/R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成人患者中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同时医疗机构扩大了在所有已获FDA批准的适应症的使用。 维持对公司“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23-2024年EPS分别为-4.01元和-4.71元,公司作为国内创新药龙头企业,产品结构丰富且研发实力较强,核心产品全球加速放量。维持对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国际化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和公司持续亏损风险等
|
|
|
顾家家居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3-11-08
|
40.46
|
--
|
--
|
40.46
|
0.00% |
|
40.46
|
0.00%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报, 2023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36亿元,同比增长2.72%;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01亿元,同比增长6.98%。 点评: 业绩稳步回升。 分季度看, 2023Q1-Q3,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总收入39.54亿元、 49.24亿元和52.5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92%、 10.02%和10.78%; 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0亿元、 5.23亿元和5.7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73%、 16.94%和12.74%。前三季度公司业绩稳步回升,主要受益于公司内销、外销渠道持续拓展。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32.35%,同比增长3.01个百分点; 期间费用率为19.73%,同比增长2.7个百分点,主要受小费用率上升拖累; 净利率为10.63%,同比增长0.15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毛利率提升。 内贸、外贸协同配合,助力渠道全面拓展。 内贸方面, 公司以区域为单位,一个指挥及决策主体,有统有分,合力进攻市场。制定大店和定制渠道“双百计划”,进一步加快渠道突破速度。 外贸方面, 外贸床垫墨西哥-北美 价值链经营质量稳步提升,销售端客户和项目结构改善, 制造基地的运营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越南基地经营改善明显。跨境电商重点布局功能单椅和单椅类目实现突破,新渠道进驻打开渠道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3-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2.52元和2.92元,对应估值分别为14倍和12倍。 公司通过持续的产品深耕及品类拓展,形成了全品类、多品牌的产品矩阵。 而1+N+X的立体渠道不断拓宽公司与终端消费者的接触面和交互粘性, 公司未来成长可期。 首次覆盖, 维持对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汇率波动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
|
|
贵州茅台
|
食品饮料行业
|
2023-11-03
|
1795.00
|
--
|
--
|
1823.79
|
1.60% |
|
1823.79
|
1.60%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重大事项公告。 经研究决定,自2023年11月1日起上调公司53%vol贵州茅台酒(飞天、五星)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约为20%。 此次调整不涉及本公司产品的市场指导价格。 点评: 提价落地, 有效增厚公司业绩。 茅台上一次上调飞天出厂价是在2018年初,将飞天出厂价调至969元/瓶。 此次,公司时隔6年再次对飞天进行调价。根据约20%的提价幅度, 本次调整后飞天每瓶上调约194元,价格提升到1163元/瓶。 由于本次提价是在今年11月1日开始执行, 预计将直接为公司今年11-12月及后续业绩做出增量贡献。 茅台提价,带动白酒景气度回升。 从茅台的经营策略来看, 茅台提价向来比较谨慎。此前,公司通过提升产品结构、发展i茅台扩大直营渠道等方式间接优化产品价格,而本次公司直接提价的时间点超市场预期,提价幅度约20%符合预期。由于茅台是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 此次提价成功打开白酒价格天花板,带动白酒景气度回升。 茅台酒产能释放, 有望带动公司业绩再上行。 此前公司发布公告, 拟投资约155.16亿元建设茅台酒“十四五”技改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周期为48个月, 建成后可新增茅台酒实际产能约1.98万吨/年,储酒能力约8.47万吨。公司目前茅台酒的基酒产量为5.6万吨,若项目顺利建成,茅台酒产能再迎增长空间,届时茅台酒基酒产量有望接近7.6万吨。 茅台酒产能释放,叠加出厂价提升, 后续有望带动公司业绩再上行。 维持买入评级。 预计公司2023/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59.24元和71.65元,对应PE估值分别为30倍和25倍。 作为白酒行业龙头,公司茅台酒与系列酒双轮驱动的策略明确,渠道结构持续优化, 提高飞天出厂价有效增厚公司业绩。伴随着产能释放,公司量价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升级不及预期, i茅台运营不及预期,直销渠道扩张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影响等。
|
|
|
志邦家居
|
家用电器行业
|
2023-11-03
|
19.41
|
--
|
--
|
20.28
|
4.48% |
|
20.28
|
4.48%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报,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29亿元,同比增长11.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9亿元,同比增长10.92%。 点评:营收规模持续扩大,归母净利润稳步提升。分季度看,2023年Q1-Q3,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总收入8.06亿元、14.95亿元和16.2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20%、17.11%和9.88%;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2亿元、1.28亿元和1.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0.49%、20.01%和8.17%。前三季度公司业绩持续增长,这主要受益于公司木门业务增速较快叠加毛利率的提升。 毛利率同比有所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38.41%,同比增长1.64个百分点。费用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25.74%,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率为8.89%,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增加所拖累。 持续布局多样化销售渠道。公司持续巩固成熟的经销代理模式,公司通过全渠道、多品类的战略,布局多层次市场。通过立足华东区域、布局全国市场,建立起强大的零售营销网络。同时,公司积极建立数字化营销体系,公司与移动端头部流量媒体腾讯、百度、头条,抖音以及圈层KOL(KeyOpinionLeader)紧密合作,力争做到精准曝光、精准引流以及有效转化,同步提升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46元和1.72元,对应估值分别为13倍和11倍。公司深耕行业多年,拥有优质良好的上下游关系和行业领先的多品类布局,得以在家居市场的结构性洗牌中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未来长期看好。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房地产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
|
|
凯莱英
|
医药生物
|
2023-11-02
|
150.00
|
--
|
--
|
158.50
|
5.67% |
|
158.50
|
5.67%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了2023年三季报。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3.83亿元,同比下降18.29%;实现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18.7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36亿元,同比下降24.14%。业绩符合预期。 点评:剔除新冠大订单影响,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剔除大订单影响,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4.51%;小分子CDMO业务实现收入55.65亿元,同比下降22.01%,若剔除大订单影响,同比增长25.45%,其中,来自跨国制药公司收入同比增长66.51%;新兴业务实现收入8.13亿元,同比增长21.05%。 毛利率有所回升。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7.2个百分点至54.13%,主要受益于商业化阶段CDMO解决方案毛利率提升;期间费用率同比上升9.67个百分点至16.68%,主要受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上升影响所致。净利率受期间费用率上升拖累而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至34.48%。 持续加大研发。公司将坚定不移推进“技术驱动”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公司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23亿元,同比增长22.84%,研发投入处于行业前列水平。公司八大技术中心致力储备前瞻性技术,领跑技术创新,为新布局、新方向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投资建议:公司是全球领先、技术驱动型的CDMO一站式综合服务商,小分子业务剔除特定大订单持续增长,战略新兴业务多业务条线蓬勃发展,已进入良性循环。预计公司2023-2024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6.58元、6.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3倍、22.5倍,维持对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上游药企研发投入大幅减少、人才流失、药物研发失败风险、大客户流失、行业政策风险等。
|
|
|
匠心家居
|
纺织和服饰行业
|
2023-11-01
|
46.71
|
--
|
--
|
45.39
|
-2.83% |
|
45.39
|
-2.83%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2023年三季报, 2023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31.17%;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3亿元,同比增长25.56%。 点评: 业绩增速持续提升。 分季度看, 2023年Q1-Q3,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总收入4.28亿元、 5.18亿元和5.09亿元,同比变动分别为-7.43%、 61.74%和55.83%; 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7亿元、 1.25亿元和1.2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69%、 22.10%和43.85%。 前三季度公司业绩增速持续提升, 这主要是由于除了一名零配件客户和一名非美国客户,公司前十大客户向公司采购商品的金额均有上涨。 毛利率同比有所提升,净利率同比略有下降。 2023年前三季度, 公司毛利率为32.04%,同比增长1.41个百分点。 费用方面,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9.21%,同比增长2.94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 公司净利率为22.17%,同比下降0.99个百分点, 主要是受费用率上升拖累。 公司持续深耕海外市场,不断开拓新客户。 从2023年年初至今,公司一共获得了26个全新客户,零售商占据23个,其中4个属于“全美排名前100位家具零售商”。 2023年1-9月,公司88.15%的产品销往美国。 公司在美国的零售商客户数量占美国家具类客户总数的68.18%;公司对美国零售商客户的销售总额占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55.82%,占公司在美国市场的营业收入总额的63.32%。随着公司对新客户的持续开发,此占比有望进一步的提高。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3-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2.99元和3.56元,对应估值分别为16倍和13倍。 公司始终坚持自身产品的品质和独特性,在海外市场持续探索并加大力度支持品牌建设, 公司未来成长可期。 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 海外市场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
|
|
大参林
|
批发和零售贸易
|
2023-11-01
|
24.47
|
--
|
--
|
26.55
|
8.50% |
|
26.55
|
8.50%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了2023年三季报。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7.23亿元,同比增长 19.61%;实现归母净利润11.74亿元,同比增长27.2%; 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1.64亿元,同比增长26.91%。 业绩符合预期。 点评: Q3业绩保持较快增长。 2023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7.31亿元和 2.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2.44%和 22.9%。业绩保持较快增长, 主要得益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门店内生增长及门店数量增加。 门店保持扩张。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拥有门店 12,993家(含加盟店3688家、直营店 9305家),总经营面积 809,470平方米(不含加盟店面积)。 2023年 1-9月,公司净增门店 2,948家,其中:新开门店 1,019家,收购门店 427家,加盟店 1,681家,关闭门店 179家。 核心区域保持稳增,扩张区域实现快增。 前三季度,公司在核心区域华南地区实现营收 119.5亿元,同比增长 12.69%,保持稳增。 公司积极实施省外扩张战略, 前三季度在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分别实现营收16.61亿元和 12.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3.65%和 30.92%;在东北、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实现营收 23.65亿元,同比增长 70.91%, 主要是通过门店并购带来的销售增长贡献。 净利率有所回升。 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下降 1.72个百分点至37.05%, 其中中西成药产品毛利率同比下降 2.11个百分点至 32.03%,中参药材产品毛利率同比增加 1.51个百分点至 43.36%,非药品产品毛利率同比减少 2.36个百分点至 45.74%。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 2.55个百分点至 27.8%,主要得益于销售费用率的下降。净利率同比提高 0.66个百分点至 6.9%,主要得益于期间费用率的下降。 投资建议: 公司深耕华南, 布局全国, 保持外延扩张, 巩固竞争优势。 预计公司2023-2024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17元、 1.48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1倍、 16倍,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门店扩张低于预期、处方外流低于预期、竞争加剧、政策风险等。
|
|
|
牧原股份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3-09-08
|
40.66
|
--
|
--
|
41.50
|
2.07% |
|
41.50
|
2.07%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8月生猪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3年8月,公司销售生猪567.2万头(其中商品猪557.9万头,仔猪7.7万头,种猪1.5万头),销售收入108.07亿元。 点评: 公司8月生猪出栏同比增加,商品猪价格环比增长。今年1-8月,公司累计销售生猪708.49万头,同比增长9.4%,出栏目标稳步推进。2023年8月,公司销售生猪567.2万头(其中商品猪557.9万头,仔猪7.7万头,种猪1.5万头),同比增长16.06%,环比下降0.50%,公司出栏节奏较7月略有放缓。8月以来,生猪价格有所回升,公司8月商品猪价格16.35元/公斤,同比下降21.92%,环比增长18.39%。综合生猪出栏与商品猪价格,公司8月生猪销售收入108.07亿元,同比下降7.32%,环比增加15.64%。 公司能繁母猪产能稳步扩张。今年以来虽然猪价低迷,但公司能繁母猪产能稳步增长,为出栏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数据看,截止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03.2万头,环比2023Q1末增加18.6万头,产能稳步扩张。与此同时,公司在生猪健康管理、疫病净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产指标稳步向好。公司PSY从去年同期的约25提升至约28。 公司养殖成本稳中有降。公司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生产经营,对生猪养殖厂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抗风险能力强且成本低。从成本具体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完全成本已达到14.6元/kg,较4月下降0.7元/kg,同比下降超过1元/kg,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在今年半年报交流会中表示,随着饲料价格下降逐步体现在养殖成本上,公司力争年底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14元/kg以下。 维持买入评级。预计公司2023-2024年EPS分别为0.97元和4.28元,对应PE分别为42倍和10倍。2023年以来生猪价格表现疲软,能繁母猪产能或持续去化。作为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公司出栏目标积极,养殖成本具有一定优势,后续需持续关注能繁母猪、猪价、成本等重要指标。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家政策,非洲猪瘟和禽流感等疫病大规模爆发,产能去化不及预期,猪价下行,市场竞争加剧等。
|
|
|
老百姓
|
医药生物
|
2023-09-04
|
25.59
|
--
|
--
|
26.67
|
4.22% |
|
30.91
|
20.79%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11亿元,同比增长20.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3亿元,同比增长12.4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91亿元,同比增长16.79%。 点评: 公司 Q2业绩增速有所下滑。公司 2023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53.70亿元,同比增长 10.72%,增速同比下滑 16.17个百分点;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22亿元,同比增长 3.36%,增速同比下滑 17.05个百分点;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09亿元,同比增长 2.57%,增速同比下滑 16.20个百分点,公司第二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比均有所下滑。 公司加速下沉市场,积极拓展门店数量。公司采取“自建、并购、加盟、联盟”四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方式,精细化深耕下沉市场,推动公司以内生发展和外延扩展双轮驱动快速拓展。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连锁布局网络(不含联盟)覆盖全国20个省级市场、15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总门店数达到12291家,其中自营门店8524家,加盟门店3767家。上半年新增门店1723家,其中自营新增门店963家、加盟新增门店760家。 公司加盟和新零售业务保持快速发展。2023年上半年,公司加盟业务新渠道招商模式初见成效,老百姓第三届“318加盟直播招商节”全款签约店数刷新招商节纪录。加盟业务实现配送销售额 10.3亿元,同比增长35%;覆盖药品零售市场份额超过 15亿元,同比增长 30%;依托数字化驱动全渠道发力,公司继续推动跨界合作,与微信支付、阿里健康、字节跳动健康等进行业务探讨,增加多渠道运营。1-6月,线上渠道销售额 9.7亿多,同比增长 73%。截止 2023年 6月末,公司 O2O 外卖服务门店达到 9,768家,24小时门店增至 594家,公司新零售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维持增持评级。公司是国内规模领先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之一,大力发展行业高标准的药店加盟模式、联盟模式及DTP专业药房、中医馆连锁等业态、积极探索O2O业务,致力于成为以科技驱动的健康服务平台。预计公司2023-2024年EPS分别为1.54元和1.83元,对应PE分别为17倍和14倍。 维持对公司的“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并购门店经营不达预期风险等。
|
|
|
一心堂
|
批发和零售贸易
|
2023-09-01
|
22.98
|
--
|
--
|
23.88
|
3.92% |
|
26.45
|
15.10%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了2023年中报。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6.76亿元,同比增长8.92%;实现归母净利润5.05亿元,同比增长20.6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05亿元,同比增长26.94%。业绩符合预期。 点评: 核心产品、核心区域实现稳增。上半年,公司中西成药、医疗器械及计生消毒用品、中药产品分别实现营收 64.62亿元、6.83亿元和 6.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7.31%、4.73%和 4.45%。分地区来看,公司上半年在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分别实现营收 71.61亿元、7.64亿元和 4.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6.19%、13.77%和 15.6%。 门店保持扩张。截至上半年末,公司拥有门店 9569家(含加盟店 2491家),门店总数净增加 363家,其中新开业门店数 531家(包括搬迁门店数 103家),关闭门店数 65家。公司持续开展市县乡一体化垂直渗透拓展,将区域市场做深做透。公司重点发展区域在西南、华南地区,同时兼顾华北地区的门店发展。未来公司战略将逐步着眼于全国市场。 净利率有所回升。公司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降 1.11个百分点至33.56%,其中中西成药产品毛利率同比下降 5.85个百分点至 28.15%,西南地区毛利率同比下滑 3.57个百分点至 32.11%。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 2.32个百分点至 26.13%,主要得益于销售费用率下降。净利率同比提高 0.64个百分点至 5.86%,主要得益于期间费用率下降。 持续推进新零售业务。公司新零售业务已经形成了 O2O 业务为主线的电商业务布局,自营平台为辅的电商业务布局。上半年新零售总销售额为 3.78亿元,其中: (1)O2O 业务完成销售 3.05亿元;业务目前已涉及全国 10个省级行政区,接下来三方 O2O 业务将持续深化与线下的融合,提高运营效率,。 (2)B2C 业务完成销售 7397万元。业务目前已开通天猫、京东、拼多多、美团等所有主流 B2C 平台,云南及多个省子公司均开通了三方 B2C 业务。 投资建议:公司持续推进门店扩张、物流仓储配送体系建设和新零售业务,综合竞争实力有望不断增强。预计公司2023-2024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2.03元、2.39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1倍、10倍,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门店扩张低于预期、处方外流低于预期、竞争加剧、政策风险等。
|
|
|
大参林
|
批发和零售贸易
|
2023-09-01
|
26.92
|
--
|
--
|
26.77
|
-0.56% |
|
26.77
|
-0.56%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了2023年中报。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9.92亿元,同比增长23.37%;实现归母净利润9.17亿元,同比增长28.4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98亿元,同比增长27.48%。业绩符合预期。 点评:Q2业绩保持较快增长。2023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45亿元和4.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85%和27.49%。业绩增速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门店内生增长及门店数量增加。 门店保持扩张。截至上半年末,公司拥有门店11989家(含加盟店3087家),门店总数净增加1944家,其中新增自建门店610家,加盟门店1080家,并购门店362家,新进了山西省、安徽省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关闭门店108家。公司坚持“深耕华南,布局全国”的核心发展战略,已实现覆盖全国19个省份及地区,持续下沉渗透华南地区,聚焦拓展长三角(环渤海)、东北地区及中部地区,巩固连锁品牌的区域壁垒优势。 持续并购扩张,快速进入新区域。针对西安、山西、辽宁等省份积极开展并购标的筛选,用合理的价格收购优质的区域连锁药店,实现快速进入新区域或快速提升弱势区域内的规模。上半年,公司合计并表门店362家,其中华东地区48家,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314家。 净利率有所回升。公司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至37.44%,其中中西成药产品毛利率同比下降2.22个百分点至32.52%,中参药材产品毛利率同比增加1.29个百分点至43.5%,非药品产品毛利率同比减少2.84个百分点至46.93%。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2.98个百分点至26.94%,主要得益于销售费用率下降。净利率同比提高0.63个百分点至7.96%,主要得益于期间费用率下降。 投资建议:公司深耕华南,布局全国,保持外延扩张,巩固竞争优势。预计公司2023-2024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17元、1.48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3倍、18倍,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门店扩张低于预期、处方外流低于预期、竞争加剧、政策风险等。
|
|
|
爱尔眼科
|
医药生物
|
2023-08-28
|
18.30
|
--
|
--
|
19.24
|
5.14% |
|
19.24
|
5.14%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了2023年中报。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2.52亿元,同比增长26.45%;实现归母净利润17.12亿元,同比增长32.6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7.59亿元,同比增长27.23%。业绩符合预期。 点评: 2023Q2 业绩增速持续回升。分季度来看,公司 2023Q2 分别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 52.31 亿元和 9.31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2.81%和 36.82%,业绩增速较上年同期和环比上年 Q4 均有所回升,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放开后诊疗需求回升。 核心业务保持快增。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门诊量 726.95 万人次,同比增长 31.19%;手术量 60.78 万例,同比增长 36.62%;屈光项目和视光项目分别实现营收 40.28 亿元和 23.01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7.15%和30.5%;白内障、眼前段和眼后段项目分别实现营收 16.74 亿元、8.7 亿元和 6.8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60.28%、27.9%和 31.82%。屈光项目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屈光手术量快速增长,同时高端手术占比进一步提高;视光项目收入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 5P 近视防控体系进一步推广,青少年儿童建档量不断增加。 各地区收入增速均实现快增。2023 年上半年,公司在国内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实现营收 27.21 亿元、16.01 亿元、12.39 亿元、13.16 亿元、9.46 亿元、8.2 亿元和 4.4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6.7%、42.3%、19.9%、18.5%、44.4%、38.3%和 47.8%。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实现营收 11.63 亿元,同比增长 21.5%。 投资建议:公司持续整合全球资源,提高诊疗能力,进一步巩固规模及平台优势。预计公司2023-2024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38元、0.49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7倍、37倍,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医疗事故、人才流失、扩张不及预期、商誉减值等风险等
|
|
|
牧原股份
|
农林牧渔类行业
|
2023-08-21
|
41.58
|
--
|
--
|
42.69
|
2.67% |
|
42.69
|
2.67%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公告显示,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18.69亿元,同比增长17.17%;实现归母净利润-27.79亿元,亏损同比收窄。 点评:2023H1公司生猪出栏同比下滑,猪价低迷拖累业绩表现。2023年上半年,公司共出栏生猪3026.5万头(商品猪2907.7万头,仔猪109.0万头,种猪9.7万头),同比下降3.2%。生猪出栏量同比下降主要系公司2022年上半年能繁母猪产能调整所致。猪价方面,今年以来猪价表现低迷,但均价同比有所回升,叠加成本下降,公司2023H1亏损幅度收窄。单季度看,2023Q2猪价较一季度有所回落,公司2023Q2实现营业总收入276.71亿元,同比增长6.47%;实现归母净利润-15.81亿元,亏损幅度季环比增加。 公司能繁母猪产能稳步扩张,为出栏目标奠定基础。截止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03.2万头,环比2023Q1末增加18.6万头,产能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公司在生猪健康管理、疫病净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PSY从去年同期的约25提升至约28,育肥阶段料肉比目前为2.9。公司预计今年生猪出栏量为6500万头-7100万头,能繁母猪产能稳步扩张,叠加生产指标稳步向好,为公司今年生猪出栏目标奠定了基础。 公司的养殖成本稳中有降。公司目前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生产经营。通过自繁自养模式,公司对生猪养殖厂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从而保证了养殖环境与经营质量,抗风险能力强且成本低。从成本具体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完全成本已达到14.6元/kg,较4月下降0.7元/kg,同比下降超过1元/kg,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伴随着生产指标改善、非瘟等管理水平提高,公司养殖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公司屠宰业务发展较快。公司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加大业务扩展,延伸产业链,屠宰业务发展较快。具体数据来看,2023H1,公司屠宰生猪552.2万头,完成鲜、冻品猪肉销售59.33万吨,屠宰业务共实现营业收入86.74亿元。此外,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已在河南、山东等生猪养殖产能较为集中的地区成立25家屠宰子公司,已投产10家屠宰厂,投产产能合计为2900万头/年,产能扩张稳步推进。 维持买入评级。预计公司2023-2024年EPS分别为0.97元和4.28元,对应PE分别为43倍和10倍。2023年以来生猪价格表现疲软,能繁母猪产能或持续去化。作为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公司出栏目标积极,养殖成本具有一定优势,屠宰业务亦稳步推进。后续需持续关注能繁母猪、猪价、成本等重要指标。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家政策,非洲猪瘟和禽流感等疫病大规模爆发,产能去化不及预期,猪价下行,市场竞争加剧等。
|
|
|
科源制药
|
医药生物
|
2023-07-20
|
27.19
|
--
|
--
|
63.99
|
135.34% |
|
63.99
|
135.34% |
|
详细
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成立于2004年,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化学原料药的研发和制造,并以特色原料药为基础,拓展部分化学药品制剂业务。公司产品覆盖降糖类、麻醉类、心血管类及精神类等重点疾病领域。原料药产品主要包括格列齐特、盐酸二甲双胍、盐酸罗哌卡因、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化学药品制剂产品主要包括盐酸氟西汀分散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以及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等。公司中间体为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的化工中间体产品,主要为OR10127以及OR10154。 多重因素促进原料药行业发展。(1)据EvaluatePharma预计,2020年-2024年间,合计将有近1600亿美元销售额的专利药到期。按照仿制药价格约为专利药的10%-20%算,近5年仿制药的替代空间大概为160-320亿美元。大批专利药到期将会刺激仿制药市场持续增长,带动原料药市场规模扩张。(2)在当前政策背景下,生产成本、药品质量、环保要求等因素均提升了原料药行业壁垒,市场出清速度加快,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3)原料药企业依靠成本及质量优势,将更容易向下游制剂进行延伸,掌握市场主动权,原料药及制剂一体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公司拥有生产制造和产品规模优势。经过近二十年化学合成的生产经验积累和技术工艺研发创新,公司具有较强的化学原料药生产能力,合成装备完整、合成工艺成熟、产业化能力强并且质量控制规范,不断提升反应收率或产品纯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三废排放,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安全性也得以巩固,逐渐积累后形成应用于化学原料药生产的核心技术。公司是国内生产格列齐特、盐酸罗哌卡因的龙头企业,在盐酸二甲双胍、单硝酸异山梨酯领域亦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公司不断强化研发投入,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加强对现有主导产品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开发,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强化规模经济优势。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年、2024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99元和1.17元,对应估值分别为28倍和23倍。公司是国内生产格列齐特、盐酸罗哌卡因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未来业绩的增长增添了新的动力和亮点。首次覆盖,给予对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价格及毛利率下滑风险、下游制剂纳入国家药品集采使得原料药产品价格下降风险和主要产品集中的风险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