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胡华如

长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070520030003,曾就职于天风证券...>>

20日
短线
11.11%
(--)
60日
中线
5.56%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0/3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科达利 有色金属行业 2023-04-20 137.44 -- -- 147.00 6.72%
146.67 6.72%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和第一季度业绩预告。 业绩快速增长,盈利水平逐步修复。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54亿元,同比+93.70%,实现归母净利润9.01亿元,同比+66.3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46亿元,同比+64.2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38亿元,同比+30.78%。单第四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6.83亿元,同比+81.26%,实现归母净利润3.08亿元,同比+84.18%;其中22Q4毛利率为24.38%,同比+2.71pct,净利率为11.64%,同比+0.35pct。受春节因素的影响,公司1月排产环比有所下降,公司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左右,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20亿元至2.50亿元,同比+30.05%-47.78%,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1亿元-2.38亿元,同比+30.63%-48.05%。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为5.45亿元,同比增长98.07%。公司重点针对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新材料、高强度、轻量化、大容量、安全性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创新及优化。 全球动力电池厂商扩产进程加快,驱动供应链新一轮的配套扩产,公司产能扩张进一步加速。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厂商扩产进程加快,包括CATL、中创新航、LG、亿纬锂能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动力电池企业,均宣布新的扩产计划,动力电池扩产需求的高速增长进一步驱动了动力电池供应链新一轮的配套扩产,公司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产能扩张需求进一步加速。公司目前的产能布局进度为:去年完成惠州新建项目、惠州三期项目、湖北荆门项目、福建二期项目以及科达利德国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并完成部分设备投入,促进公司产能逐步释放;同时,公司分别投资建江西一期项目、江苏三期项目、江门项目、山东一期项目、厦门项目及四川三期项目,进一步扩张公司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产能。截止目前,公司已在国内的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等锂电池行业重点区域布局了13个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以及欧洲3个生产基地。 定位高端市场及大客户战略,持续加大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力度。2022年,公司与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双方在钠离子电池和麒麟电池等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合作,约定公司在同等条件下,宁德时代优先选择公司作为电芯机械件供应商,份额不低于40%;同时公司还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与法国客户ACC签订了产品供应合同,约定2024年至2030年期间,公司向客户ACC提供约3亿套方形锂电池壳体和盖板产品。此外,公司分别在德国、瑞典、匈牙利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以进一步满足海外客户产能配套需求,拓展海外市场。我们认为,公司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拥有较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形成了优势资源的聚集效应,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增强其在全球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定增扩产持续推进,看好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此前,公司计划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6.00亿元投资建设江西科达利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湖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江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三期)、江门科达利年产7500万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的定增事项正在稳步推进中,未来随着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将有效辐射周边的下游客户,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有望进一步提高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的市场占有率,抓住行业需求增长的机遇。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锂电池结构件的龙头企业,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度、公司扩产产能释放、4680量产等因素,公司业绩有望继续增强。因此维持“增持”评级。预计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85亿元、21.42亿元、30.87亿元;对应PE分别为22倍、15倍、10倍。 风险提示: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4680等产业推广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格局恶化风险;部分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遗漏风险,各类预测参数、假设等等不及预期的风险。
江苏神通 机械行业 2023-04-19 12.67 -- -- 12.52 -1.65%
12.46 -1.66%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 盈利短期承压,看好核电订单兑现业绩增长。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55亿元,同比增长 2.37%,实现归母净利润 2.28亿元,同比下降 10.20%,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98亿元,同比下降 14.1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2.47亿元,同比增长 24.29%。公司 22Q4实现营业收入 5.08亿元,同比增长 24.92%,实现归母净利润 0.49亿元,同比增长 20.42%。分业务看,核电行业实现收入 6.29亿元,同比增长 24.50%,近年来我国陆续核准建设核电机组包括漳州核电 1-2号机组、太平岭核电 1-2号机组、昌江核电 3-4号机组、三澳核电 1-2号机组等,核电新机组批准建设逐渐进入常态化。公司节能服务行业产品的销售量较去年增加 44.90%,生产量较去年增加 62.75%,库存量较去年增加 210.99%,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津西股份1*135MW 超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等项目投入运行并开始效益分享所致。订单方面,2022年公司取得新增订单 24.14亿元,其中:核电军工事业部 6.87亿元,冶金事业部 4.84亿元,能源装备事业部 1.82亿元,无锡法兰 7.72亿元,瑞帆节能 2.89亿元。 核电产业未来增长空间值得期待。据《中国核能发展与展望(2022)》,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有望按照每年 6-8台机组的核准节奏稳步推进,加上现有投入运行的存量机组越来越多,这些核电机组运行带来的备件、维修市场需求每年也能持续增加;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5年前我国核电装机量计划达到 7000万千瓦左右,较“十三五”期间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约 40%;此外,随着我国核能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核能供暖、核能供蒸汽等民生和工业生产领域也将大有作为,也必将带来更多的核电阀门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公司将面临较大发展机遇,在近十年的核电项目招标当中,相关产品的中标率在 90%以上,具有较为领先的竞争优势,单台核电机组能拿到的订单金额在 7000万左右。同时随着我国核电产业规模的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确定的核燃料闭式循环政策,已启动了乏燃料后处理商业化装置的建设,公司目前已成功切入乏燃料后处理专业设备领域。未来乏燃料后处理商业化装置建设的持续推进,有望成为核电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多元化领域布局,增添未来成长动力。在氢能源领域,公司投资设立神通新 能源,布局氢能阀门,公司目前已完成 70MPa 和 35MPa 产品闭环,70MPa组合减压阀是世界领先的高集成度车载减压模块,是唯一通过国内三方检测的 70MPa 车载减压阀,现已通过核心大客户内测,部分产品已出口国外; 35MPa 产品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商用车型,神通新能源通过阀门组解决方案可以大大简化阀门和管路的用量,成本优势显著,一台氢能车的成本会节约超过 1.5万元。在半导体装备领域,公司于 2022年 12月设立了子公司神通半导体,目标产品主要是研发生产半导体设备用特种阀门以配套半导体及光伏设备所需关键零部件及产业链所需核心零部件方面的产品,目前公司研发的真空阀门、超洁净阀门等已进入样机试验、验证阶段。 投资建议:基于碳中和大背景下,预计十四五期间核电建设机组数量提高,因此维持“买入”评级,预计 2023年-2025年营业收入 24.46亿元、30.25亿元、36.9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2亿元、4.21亿元、5.19亿元,EPS分别为 0.63元、0.83元、1.02元,对应 PE 为 19倍、15倍、12倍。 风险提示:核电、核化工等支持政策不及预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核安全事故等冲击;核电、核化工、冶金等阀门招标不及预期;EMC 项目施工进度不及预期等风险。
三一重工 机械行业 2023-04-17 16.92 -- -- 17.44 1.99%
17.33 2.42%
详细
事件:公司 4月 1日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受市场需求下降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24.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 64.49%。 公司坚持稳定经营,毛利率每季度逐渐好转,研发成果显著。2022年,市场经营环境复杂,受市场影响,公司整体营业情况出现下滑。在此背景下,公司坚持稳定经营,持续推行“三化”战略,努力在受压的市场环境下做到最好。毛利率方面,公司 2022年销售毛利率及净利率分别为 24.02%以及5.50%,同比变化-1.83pct 及-6.12pct。细分到每个季度,公司毛利率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每季度环比分别变化 0.33pct、0.33pct、1.19pct。研发方面,公司 2022年研发费用总计 69.23亿元,同比增长 6.36%。报告期内公司推动数字化设计,实现了设计周期缩短、自主开发实验管理平台、仿真数据管理系统(SDM)全面推广等成果;同时推出挖掘机、起重机、泵车、搅拌车等方向新产品近 200款。 公司各类产品销售份额不断增长,竞争力持续提升。从产品销售方面看,公司年报显示,各类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也相应提升。挖掘机械类收入 357.6亿元,同比-14.36%,毛利率为 27.90%,超大型挖掘机市占率于2022年提升至第一;混凝土机械收入 150.8亿元,同比-43.46%,毛利率为21.77%,搅拌车、车载泵市场份额均明显上升,其中搅拌车市占率超过 30%,较上年+9pct;起重机械收入 126.7亿元,同比-42.04%,毛利率为 15.77%,汽车起重机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至 32%,履带起重机整体市场份额超过 40%,稳居全国第一;路面机械收入 30.8亿元,同比+13.86%,毛利率为 22.31%; 桩工机械收入 30.65亿元,同比-40.67%,毛利率为 36.46%。 公司坚持“三化”战略,海外盈利稳步提升。公司持续推行“三化”战略,其中以数智化为首。1)公司在智能制造方面不断进步,在 2022年 10月建成三一重工长沙 18号工厂,是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认可的中国“灯塔工厂”之一,可实现产能扩大 123%、生产率提高 98%、单位制造成本降低 29%。 2)新能源、电动化是公司发展的新方向,公司大力推进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等产品的电动化,以创新引导客户选择,使客户使用体验得到提升,创造更多价值,截止至 2022年已售出超过 27亿元,增速超 200%。3)公司广泛布局海外市场,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2022年,公司实现国际销售收入 365.71亿元,同比 +47.19%,国际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重 45.7%,同比+22.3pct。销售额增长随之带来市场份额扩张,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地位稳步提升,逐步占据重要地位。 投资建议。公司在国内市场下行的环境下坚持稳定经营,敏锐抓住市场机会,实现海外收入大幅增长;同时国内产品保持竞争力领先的优势,市场份额不断增长。“三化”战略实现新能源电动化新方向突破,智能制造项目推进产能扩张,公司竞争优势明显,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因此维持“买入”评级。预计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0.48亿元、80.13亿元、100.35亿元,EPS 分别为 0.71元、0.94元、1.18元,对应 PE 为 24.0倍、18.1倍、14.4倍。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中船科技 建筑和工程 2023-04-17 14.97 -- -- 30.50 103.33%
30.70 105.08%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和《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修订稿)》。 业绩稳健成长。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49 亿元,同比+39.01%;实现归母净利润1.10 亿元,同比+37.35%。其中,承接工程设计、勘察、咨询和监理业务营业收入约为5.32 亿元;工程总承包业务营业收入约为 27.12亿元;船舶配套业务营业收入约为 5,655.67 万元。2022 年,公司是以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船九院的工程设计、勘察、咨询及监理、工程总承包、土地整理服务等业务和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船华海的船用舱口盖、艏艉通道、舷侧通道、斜坡板、集装箱绑扎系统等船用设备业务为主。公司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加的主要系因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船华海在2021 年度对其持有江南德瑞斯 100%股权处置确认投资损失导致公司2021 年度净利润减少,2022 年度公司无此类业务;同时,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主要系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船九院营业收入增加致使毛利增加所致。 优质风电资产注入,打开成长天花板。此前,公司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装)100%股份、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中船风电)88.58%股权、中船重工海为(新疆)新能源有限公司(新疆海为)100%股权、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洛阳双瑞)44.64%少数股权、中船重工(武汉)凌久电气有限公司(凌久电气)10%少数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国海装、中船风电、新疆海为、洛阳双瑞、凌久电气将成为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持股的全资子公司。),交易价格为91.98 亿元,其中公司拟发行7.68 亿股,发行价格为11.39 元/股,股份支付对价为87.43 亿元,剩余4.55 亿元将以现金支付。同时公司拟向不超过 35 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以询价的方式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 股)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总额拟不超过 30 亿元,其中15 亿元拟用于“兴城2 号30 万千瓦风电项目”、“江苏盐城风电叶片产线升级改造项目”、“中国海装象山大型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总装基地建设项目”、及“正镶白族乌宁巴图风电二期100MW 风电项目”,剩余15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海上风电建设加速,未来开发潜力广阔。根据《2022 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2022 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新增装机容量50GW,同比减少10.9%;累计装机容量约396GW,同比增长14.1%。近年来,风电机组功率和风轮直径都呈现逐渐扩大之势,大兆瓦级风电机组的研发进程正在加快,市场上大兆瓦机型风电项目数量也逐渐增多。 风机单机容量的增加,将有效提高风电机组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度电成本。 同时面对平价上网的发展趋势,风力发电提升发电收入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将推动风电机组产品迭代升级,风电产品将具有更强的发电能力和更低的成本造价。根据财联社的报道,3 月风电招标量为6GW。其中,海风、陆风分别为0.9GW 和5.1GW,与2 月风电招标规模2.35GW 相比,环比大幅增加。 一季度,国内风电总招标量19.86GW,同比增加2.80%。其中,陆风招标17.11GW,同比增加14.69%;海风招标2.75GW,同比下降37.50%。继2023年2 月海风加权平均价格回暖后,3 月仅2 个海风项目确定(预)中标商,加权平均价格(不含塔筒)为3442 元/kW,环比下降13.8%;3 月陆上风机加权平均中标均价(不含塔筒)为1253 元/kW,环比下降18.3%。风机大型化以及成本控制等将继续降低风机的生产成本。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有望将优质的风电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体内,随着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海上风电建设加速,看好公司未来成长潜力,因此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暂不考虑资产注入,我们预计公司2023 年-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0 亿元、1.83 亿元、2.39 亿元;对应PE 分别为80 倍、61 倍、47 倍。 风险提示:资产重组进度不及预期风险;风电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盈利预测不及预期的风险。
国机精工 机械行业 2023-04-14 11.93 -- -- 12.40 2.23%
13.08 9.64%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 盈利能力增强,提质增效,提升技术创新核心能力。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4.36亿元,同比+3.25%,实现归母净利润2.33亿元、同比+83.1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59亿元,同比+355.2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1亿元,同比+57.48%。盈利能力方面,公司2022年全年的销售毛利率为24.18%,较上年同期增长3.24pct,全年销售净利率为6.94%,较上年同期增长2.99pct,公司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盈利能力得到改善;各项费用率方面,销售费用率为1.94%,同比下降0.4pct,管理费用率为7.45%,同比上升0.58pct,财务费用率为0.26%,同比下降0.6pct;研发投入为4.13亿元,同比+7.15%,研发投入占比为12.01%,同比上升0.43pct,2022年公司完成了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研发项目的全部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公司开发了中高端数控用主轴轴承系列产品,丰富了公司机床轴承应用类型;搭建的精密机床轴承综合试验平台满足轴承高速、耐久性、刚度、密封、抗冲击等性能指标测试要求;建立了年产30万套的高精密(P4A)机床轴承自动化生产线,提升了公司P2级超精密轴承批产能力。同时公司还完成金刚石单柱产量从280到330克拉的技术研发、工艺设计、稳定性测试工作;完成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用超高导热金刚石材料项目的研发任务,开发出了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用超高导热金刚石材料,制备出应用于微波功率器件的超高导热金刚石材料。 轴承+超硬材料+培育钻石,发展潜力可期。公司的轴承板块的运营主体为轴研所,轴研所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轴承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轴承板块主要产品为以航天轴承为代表的特种轴承、精密机床轴承、重型机械用大型(特大型)轴承、机床用电主轴等,根据年报数据,其在卫星及其运载火箭上的专用轴承领域市场占有率90%以上。特种轴承主要服务于我国国防军工行业,精密机床轴承和机床用电主轴主要应用于机床行业和机床维修市场,重型机械用大型(特大型)轴承包括盾构机轴承及附件、风力发电机偏航和变桨轴承、冶金轴承及工程机械轴承。轴承业务板块的主要利润来源于特种轴承,近几年,随着我国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公司特种轴承业务增长明显。磨料磨具板块的运营主体为三磨所,三磨所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磨料磨具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芯片产业、LED、光伏、制冷、工具、行业专用设备等行业。公司是我国生产设备六面顶压机主要厂商,产能方面,根据公司发布的调研活动信息显示,2021年六面顶压机的产能在200-300台左右,此前公司计划至2022年底产能实现400-450台。新材料业务,公司自主研发MPCVD法金刚石晶体制备、加工技术,具备自主研制MPCVD法金刚石生产设备的能力,建成新型高功率MPCVD法大尺寸单晶/多晶金刚石生产线,现已形成一定的培育钻石毛坯生产能力,在MPCVD法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方面居国内行业前列。 定增用于CVD金刚石项目二期,持续推进培育钻石的布局。此前公司发布《2022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的公告,拟募集不超2.84亿元用于CVD产能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1.99亿元用于新型高功率MPCVD法大单晶金刚石项目(二期),0.85亿元用于补充上市公司流动资金。此次项目新增自制MPCVD设备建设宝石级大单晶金刚石生产线和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超高导热金刚石材料生产线各一条,成为国内领先的MPCVD法大单晶金刚石材料科研生产基地。项目设计总产能为65万片/年,其中高品级MPCVD法超高导热单晶/多晶金刚石5万片,宝石级大单晶金刚石60万片。此次项目建成达产后实现年含税收入17,800万元,折不含税营业收入15,752万元,达产年利润总额5,296万元。 投资建议:公司依托轴承+超硬材料+培育钻石的加持,随着提质增效,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同时培育钻石下游需求较高,公司产能提升加速布局,有望受益于行业扩容,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7亿元、4.00亿元、5.15亿元,对应PE分别为21倍、16倍、13倍。 风险提示:行业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新兴业务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
航天电子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14 7.97 -- -- 8.07 1.25%
8.54 7.15%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3 年3 月20 日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全年实现营收174.76亿元,同比增长9.30%;毛利率为19.62%,同比下降0.45pcts;归母净利润6.11 亿元,同比增长11.17%。 航天电子与无人系统双轮驱动,助力业绩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拓展航天配套任务,惯性器件、应答机、综合电子等产品实现在载人登月工程配套,型谱化激光通信终端、数据分发处理机、GNSS 导航子系统等多项卫星载荷全面配套用户装备星,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航天电子传统领域优势地位。公司加快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体系核心技术研发,突破体系仿真、无人指控、集群通信等关键技术,突破多源导航、通导一体核心技术,实现从“卫星导航”向“导航+”全面 转型升级。控股子公司航天飞鸿多个型号成功中标,填补高速无人系统领域的空白。在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领域,市场开拓不断取得新突破,未来预计市场份额、收入占比将稳步提升,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发展新动力。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科研生产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 8.9 亿元,同比增长24.3%。报告期内公司扎实推进技术创新,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天舟四号”、“天舟五号” 货运飞船等空间站建造为代表的多次重大航天型号保障任务,保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同时,公司通过强化科研生产计划管控,通过优化测试、试验流程,开展产品化专项和科研生产能力提升专项等工作使得重大项目配套产品交付风险得到全面释放,履约能力大幅提升,交付数量创历史新高,整机产品、电连接器、继电器等元器件产品交付计划全面完成。 成功引资,为公司快速稳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公司持续推进“双百行动”改革,航天飞鸿成功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实现引资 38 亿元,为航天飞鸿公司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巩固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业务的资金基础。增资完成后,公司仍为航天飞鸿公司控股股东。公司从事的传统优势业务为航天电子,在无人系统和电线电缆产业方面也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加速优化升级与转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国家政策支持下行业蓬勃发展,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航天产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公司产品应用领域覆盖航天领域重大工程和国防武器装备重点型号,随着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步伐加快,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装备需求大幅增加,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在军事应用领域,无人系统装备正在改变传统战争规则,已成为面向未来智能化、信息化作战的重要组成力量。在更为广泛的产业应用领域中,无人系统装备正在催生“无人经济”发展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借此东风,公司做强做优做大航天电子、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电线电缆产业,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牵引带动公司优势专业共同发展,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投资建议:在“十四五”期间,航天产业持续发展,市场需求较为景气。公司在航天电子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业务也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3/9.15/10.63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28/0.34/0.39 倍,对应PE 分别为28.3/23.9/20.6 倍,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系统性风险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股东减持风险;
七一二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14 30.71 -- -- 35.22 14.24%
35.08 14.23%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2 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 40.4 亿元,同比增长 16.99%;归母净利润 7.75 亿元,同比增长 11.0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7.41 亿元,同比增长 15.15%。 公司营收稳步增长,系统产品占比提升。2022 年,公司克服疫情影响。首先是在传统旺季四季度,公司积极交付和收入确认,保障全年业绩稳定增长。 第四季度单季度实现营收 18.26 亿元,同比增长 7.9%,实现归母净利润4.72 亿元,同比增长 4.98%,在全年的业绩冲刺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就公司2022 年的整体营收情况分产品来看,公司专用无线通信终端实现营收 22.94 亿元,同比减少 6.92%,系统产品实现营收 15.62 亿元,同比增长 89.73%,系统级产品占比持续提升。第三,从具体的指标来看,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19.56%、销售毛利率平均为46.59%,销售净利率为19.22%,说明公司盈利能力出众;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率为16.99%、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为13.31%,说明公司成长能力优异;第四,公司坚持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全年研发投入 8.09 亿元,占营收比重保持在 20%以上,同时,公司厚植发展内生动力新优势,多家子公司通过“专精特新”认定,赋能企业自身新发展。 客户规模逐步拓展,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打造以市场、科研、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客户服务中心,逐步从“设备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方向演进。建立了售后服务大区制管理创新模式,通过优化人员和资源的配置,强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质量与急速响应标准,实现了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军用通信方面,在航空通信领域,公司综合射频系统实现订单突破;新型通信导航识别系统及配套模块、训练评估系统市场份额稳定。在地面通信领域,单兵手持终端订货稳定,短波、散射产品实现超视距领域突破;车载领域现场可更换模块(LRM)产品开始批量生产。民用通信方面,七一二移动与各大铁路局保持紧密沟通,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浩吉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多份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销售合同,并与内蒙古中电物流路港、国能包神铁路集团等地方铁路合作,实现了新市场领域的拓展。 公司持续跟进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与重庆、成都、苏州、天津等城市签订轨道交通通信系统订货合同,参与了多个城市无线通信系统项目的方案设计,努力拓宽新兴市场,为后续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打下基础。 优化产业布局和股权结构,为公司长期发展赋能。公司是国内军用无线通信装备主力供应商,产品形态包括手持、背负、车载、机载、舰载等系列,实现了从短波、超短波到卫星通信等宽领域覆盖。公司注重创新能力,从单网通信到协同通信等形成了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装备一代的完整的科研生产能力布局,紧跟装备信息化发展趋势,持续推出新产品。在航空通信领域,公司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标某信息系统优化完善和能力提升“信息节点系统”项目;大数据项目顺利完成客户验收,数据计算效率提升 40%,强化了训练评估系统功能。在股权变动方面,公司收购了天津振海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原材料采购成本进一步降低,实现产业链拓展和延伸。子公司七一二移动成功引进 2 家战略投资者。全资子公司九域通参与设立晨晖滨海(天津)信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助于优化公司投资结构,对公司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十大创设良好条件,公司优势地位巩固。公司是国内军用无线通信领先企业,其所处的行业属于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细分行业为专业无线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军用无线通信、民用无线通信等领域。军用无线通信领域,二十大报告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求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要以先进武器装备体系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这既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2022 年全国财政安排国防支出预算14760.81 亿元,比 2021 年预算执行数增长 7.1%,这也体现出政策环境的利好。公司是我国专网无线通信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其通过稳步布局,实现了传统领域装备占有率稳中有升,不断扩大用户数量,同时通过竞标拓展了散射通信、单兵通信、无人通信及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另外经过近年来深厚的技术积累,公司系统承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多领域实现了多种系统产品的新客户开拓,拓展了客户边界和产品边界,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地位。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军用无线通信领先企业,已实现全军种覆盖,未来有望享受行业高景气带来的红利。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05 亿元、14.58 亿元、17.40 亿元,对应的EPS 分别为1.43 元、1.89 元、2.25 元,PE 为21.9 倍、16.6 倍、13.9 倍,首次给予“增持”的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系统性风险;下游需求及订单波动;军费开支增长不及预期;股东减持风险;
东威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4-14 60.94 -- -- 68.59 12.55%
109.49 79.67%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及2023 年一季度报告。 PCB 电镀龙头业绩稳步成长,打造未来第二增长极。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2 亿元,同比+25.74%, 实现归母净利润2.13 亿元,同比+32.58%,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00 亿元,同比+33.9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0 亿元,同比+45.87%;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4 亿元,同比+20.23%,实现归母净利润0.51 亿元,同比+28.0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48 亿元,同比+32.8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27 亿元,同比+503.46%。2022 年,公司加强市场开拓、拓展新领域、扩大销售,VCP 设备及其他设备销售均不断增长,分产品看,垂直连续电镀设备的营业收入为6.67 亿元,同比+1.74%,五金连续电镀设备的营业收入为0.37 亿元,同比+284.10%,新能源镀膜设备放量明显,同比+1,413.10%,毛利率较上年增加18.67 个百分点。根据公司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真空磁控设备已完成首台发货并确认收入。光伏镀铜设备,第二代设备已经客户验收确认收入,第三代设备处于制造中,也与客户签订了协议。合同负债方面,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的合同负债为2.76亿元,同比+20%,目前公司新能源镀膜订单的订单量超预期,且在不断的增加中,完成验证的客户已陆续开始批量采购公司设备。根据公司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预计今年产量将不低于130 台左右。研发方面,公司研发费用7,964.58 万元,同比+31.93%,占当年营业收入7.87%,同比+0.37pct。公司不断将PCB 领域的垂直连续电镀技术,拓展应用至新能源材料专用设备,包括锂电和光伏专用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取得多项研发技术成果,形成了独立自主的首创技术和机型。并且不断对新能源镀膜设备、光伏设备、龙门设备、高端IC 载板设备进行大幅的技术革新,形成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锂电池复合铜箔及光伏电镀铜等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受益于行业发展。近年来,复合铜箔开始在生产中实施。在复合铜箔渗透率不断提高的推动下,未来复合铜箔磁控溅射设备和电镀设备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超百亿。在相同的密度和面积下,复合铜箔的用铜量不到传统铜箔的50%,而且生产过程更短,更环保。因此,预计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将逐步采用复合铜箔代替传统铜箔。2021 年,复合铜箔在全球和中国锂离子电池中的渗透率还不到1%。根据公司2022 年年报,随着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和突破,预计2026 年复合铜箔在全球和中国锂离子电池的渗透率将达到25%至30%。锂离子电池复合铜箔制造的渗透率不断增加,导致对复合铜箔磁控溅射设备和电镀设备的新需求。目前,公司是国内乃至全球唯一实现新能源镀膜设备规模量产的企业。 订单远超预期,收入贡献明显。同时,公司首台磁控溅射设备已下线发货,正式涉足真空装备制造领域。光伏电镀铜方面,目前,银电极是光伏领域的主要金属电极。由于银的高价格及其供应短缺,制造商正在积极研究使用贱金属来替代银的电极技术,如用于异质结技术(HJT)光伏的电镀铜技术。电镀铜设备用于电镀铜,替代在光伏产品上印刷银。在未来五年内,随着光伏镀铜设备产量的逐步提高,其实施范围有望迅速扩大。公司作为光伏镀铜领域的先行者,第三代光伏镀铜设备正在制造中。第一代、二代设备已完成样机交付并与终端客户开展中试线合作,客户在持续使用中的运行状况良好。目前,公司正继续加大研发力度,结合工序、破片率因素,研制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性能更优的8000 片/小时第三代光伏镀铜设备,将于2023 年7月份出货至其子公司。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PCB 电镀龙头企业,布局锂电池复合铜箔及光伏电镀铜等市场,下游需求较为旺盛,公司未来业绩有望得到助力,因此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23 年-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5 亿元、5.47 亿元、7.39 亿元,对应PE 分别为36 倍、25 倍、19 倍。 风险提示:新客户开拓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复合铜箔下游应用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经营受下游PCB 制造业景气度影响较大的风险、新行业市场开拓的风险。
航发科技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4-13 21.38 -- -- 23.18 8.42%
25.20 17.87%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01 亿元,同比增长8.47%;实现归母净利润0.47 亿元,同比增长118.9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32 亿元,同比增长1260.46%。 内贸外贸双轮驱动,稳中有升。营收方面,公司主要业务分为内贸航空及衍生产品、外贸转包产品两个板块,内贸板块业务实现营收28.05 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8.40%,系内贸航空及衍生产品结构调整所致,报告期内,公司提高零件产出效率的同时缩短加工周期,外贸业务实现营收8.85 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5.93%。费用方面,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55.04%,系本年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和汇兑收益增加所致,同时,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年度研发费用0.88 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30.26%,完成新品开发205 项,目前公司有门类齐全的加工设备及试验检测仪器3600余台,加工厂房25 万余平方米,具备航空发动机等产品的设计加工到制造检测的综合性能测试能力,通过IS09001 和NADCAP 等多个认证,自主生产能力成熟。 内贸产业高壁垒,航发业受益于国内外市场发展潜力。内贸航空方面,航空装备制造在市场准入、技术以及体系认证等方面都具有高壁垒,公司作为航空发动机生产的龙头企业因为任务分工的不同,市场占有率为100%,另外,国防建设的需求拉动军用航空发动机市场的增长,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程将推动民用航空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全球航空产业链复苏也将为公司带来发展机遇。外贸航空方面,国际航发市场预期良好,航空发动机转包生产市场未来向好,但是外贸产品不具有高壁垒的特质,因此竞争格局严峻,考虑到低成本优势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预计公司近几年的外包业务发展增速放缓。 内外贸产品联合航空轴承组成公司核心,行业地位稳步提升。内贸航空及衍生产品方面,公司承接航空装备建设急需产品,对航空装备的动力需求加上系列产品的上量交付,公司未来发展向好,行业地位也将随发动机订单增长和在研型号的增加进一步提升;外贸产品方面,公司作为行业优质供应商,与国际知名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公司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成为多家知名企业的亚太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供应商,“调结构、增效益”战略的实施助力产品升级,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航空轴承方面,子公司航发哈轴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轴承研制企业,主要产品包括航空发动机轴承、直升机传动系统轴承、飞机机体轴以及附件轴承等四大类航空轴承,航空发动机轴承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超三分之二。 23 年全年经营工作目标重在“发展主业,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公司实力。 聚焦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主业,国内和国际市场两手抓;推动公司技术和能力体系建设,全年提升公司核心能力、经营质量、文化软实力、战略引领力等多方位实力,推动公司升级发展。2023 年,公司将继续做好内贸产品的科研生产任务,推动外贸转包的转型和升级,提升航发系列零件的生产制造能力,主要经营目标:营业收入44.74 亿元,增幅17.7%,总营业成本预计43.79 亿元。 投资建议:内外贸产品双轮驱动,联合航空轴承产品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根据模型测算,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中有升,预计2023 年至2025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0 亿元、0.76 亿元、0.98 亿元,EPS 分别为0.18 元、0.23元、0.30 元,对应P/E 为116.3 倍、91.5 倍、71.3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受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影响风险;供应配套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川投能源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3-04-13 13.80 -- -- 15.17 9.93%
15.69 13.70%
详细
事件: 2023年 4月 10日,公司发布 2023年一季度业绩快报及主要经营数据。公司 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51亿元,同比增加 44.06%;实现归母净利润 11.36亿元,同比增长 103.6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1.34亿元,同比增长 105.12%。 仁宗海大坝治理结束,发电业务迎来量价齐升。2023Q1公司控股企业发电量为 7.0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 32.33%;上网电量 6.9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2.57%。电量增长原因系公司 2022年新并购和投产光伏电站,以及控股的田湾河公司完成大坝渗漏治理工程后恢复发电。1-3月平均上网电价为 0.303元/千瓦时(不含税,下同),同比增加 4.83%,水电/光伏平均上网电价分别为 0.282/0.64元/千瓦时。电价上涨原因系水电市场化售电电价上涨,新并购的光伏电站平均上网电价大幅高于水电,从而拉高平均电价。 梯级联合调度叠加两杨产能释放,投资收益持续提升。 2023Q1公司投资收益为 12.43亿元,同比增加 5.68亿元。受益于雅砻江流域梯级调度及两河口水库库容消落影响,2023Q1雅砻江水电发电量 213.84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3.03%;上网电量 212.7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 33.09%。锦官电源组送江苏上网电价自 1月 1日起,由 0.277元/千瓦时上调至 0.3195元/千瓦时,公司平均上网电价 0.314元/千瓦时,同比增加 4.64%,实现量价齐升。腊巴山风电站和柯拉光伏电站计划分别于 2023年 9月和夏季全容量并网,有望在下半年为雅砻江水电贡献利润。公司在水电资源开发饱和、风光资源获取竞争激烈的局面下,选择以控股优质清洁能源企业作为发展路线,截至 2023年一季度,公司已购买国能大渡河 10%股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 20%,投资收益将进一步提高。 投资建议:仁宗海大坝渗漏治理结束,发电量增加叠加水电市场化电价上浮,主营业务利润增加。参股雅砻江水电投资收益持续增长,对国能大渡河持股比例增至 20%,进一步掌握优质稀缺水电资产。预计公司 2022至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14.09亿元、14.39亿元、14.97亿元,实现归净利润分别为 38.83亿元、 45.99亿元、 49.57亿元,同比增长 25.8%、 18.4%、7.8%。对应 EPS 分别为 0.87、1.03、1.11元,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 16.0X、13.5X、12.5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来水不及预期,电价下降超预期风险,自然灾害,用电需求不及预期,执行相关政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新项目进程不及预期。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4-12 252.15 -- -- 269.80 7.00%
275.86 9.40%
详细
事件:3 月28 日,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营业收入4,240.61 亿元,同比增长96.20%,实现净利润166.22 亿元,同比大涨445.86%,与公司1 月底发布的业绩预告基本一致。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人民币3,246.91 亿元,同比增长151.78%;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人民币988.15 亿元,同比增长14.30%。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6.57%和23.30%。 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高速增长,推动公司业绩大幅提升。2022 年,公司共销售约180 万辆乘用车,0.6 万辆商用车,整体实现了同比逾两倍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高速增长,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05.8 万辆和688.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达96. 9%和93.4%,产销连续八年位居全球前列。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5.6%,同比大幅提升12.1 个百分点,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公司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军企业,面临芯片结构性短缺、原材料价格居高等诸多困难挑战,仍勇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领先位置,推动盈利大幅改善,并通过合营和联营等形式向产业链上游拓展,有效缓解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如碳酸锂)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研发先行,技术创新驱动公司产品立于市场前列。技术创新是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支出逾187 亿, 同比上升133.44%,占总营业收入的4.4%。公司先后推出了“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e 平台3.0”、“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和“DM-p 王者混动”等颠覆性技术,助力自身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变革。 在纯电动领域,公司于2022 年5 月推出“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让刀片电池与车身结合更为紧密,使整车扭转刚度突破40000N·m/°,助力整车安全再升级,让燃油车的上限成为了电动车的下限。在插电式混合动力领域,公司推出“DM-p 王者混动”,进一步解决性能与效能之间的矛盾,兼顾极速、安全、高效三大极致用车体验,满足消费者不同场景下的用车需求。 出海战略布局领先,乘欧洲能源政策东风启航。公司在国内力拔头筹的同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2022 年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4.5 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94.54%。今年2 月15 日,欧洲议会通过2035 年禁售燃油车协议。按照其要求,到2030 年,欧洲销售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较2021 年分别削减55%和50%。从2035 年起,欧洲销售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必须是零排放车型,即禁售燃油车。合理推测,未来欧洲市场增长空间较大。2022 年9 月,公司召开欧洲新能源乘用车发布会,面向欧洲市场推出汉EV、唐EV、元PLUS 三款车型,并于10 月法国巴黎车展亮相上市;公司亦与壳牌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率先在中国及欧洲开启合作,并计划扩展合作关系至全球,携手推进能源转型。 智能化进程有条不紊,顺应国家政策指引发展。公司认为在海量的复杂工况下,自动驾驶依旧面临责任认定的问题,而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可以作为选配,降低出车祸的几率,提升消费者驾乘安全。2022 年3 月,公司与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制造商英伟达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达成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目前是代工为主,占整个业务比例不大,但是后续业务的价值量比较高,未来这些业务的占比料会增加。通过基于6nm 制程高性能芯片,公司自主研发的腾势link,并集成ONEID、双桌面、3D 控车、全场景语音、情景模式、多屏交互等独特应用功能,打造新一代“好看、好玩、好用”的超智能交互座舱来提升品牌的科技属性,在汽车智能化赛道达到行业顶尖水平。 储能业务初露头角,助力公司新能源业务多元化发展。二次充电电池方面,公司持续深耕,技术规模国内领先,年内产品研发及产能提升进展顺利,助力传统电池业务稳步发展及储能业务不断开拓。此外,在保障自身动力电池需求的同时,公司亦持续积极拓展外部客户,并于年内取得良好进展。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公司加速新技术研发布局,进一步构建综合竞争优势,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储能电池领域,公司在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应用领域发力,为客户提供更加清洁可持续的储能解决方案。 投资建议: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交通出行体验,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公司宣布自 2022 年 3 月起停产燃油车,意味着公司今后将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在新能源车赛道发力。2022 年年底新能源补贴取消导致的购车成本上升或有望被2023 年初公司在原材料端更为强势的议价能力抵消。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3.09 亿元、446.54 亿元、594.45 亿元,对应PE 分别为22 倍、16 倍、12 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车型迭代升级较快、赛道竞争激烈、其他车企降价、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
航发动力 航空运输行业 2023-04-12 43.61 -- -- 44.99 2.81%
44.83 2.80%
详细
事件:3月31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0.97亿元,同比增长8.78%;实现归母净利润12.68亿元,同比增长6.7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38亿元,同比增长18.70%;销售毛利率为10.82%,同比减少1.67pcts,销售净利率为3.64%,同比增长0.03pcts。 积极推进小核心大协作,担当链长引领作用。实施小核心大协作战略是主机厂出清落后产能、加速扩产的重要保障,2022年航发动力在提升供应链弹性、保障供应链安全、借助社会化产能提升能力等多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积极塑造链长地位、承担链长引领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2022年1月5日,沈阳航空产业集团和中国航发黎明签署沈阳航空动力产业园项目共建协议。大力培育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国内外较强竞争力的航空发动机核心零部件及同源产品加工制造能力,共同将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航空动力产业聚集区。2022年6月,航发动力与钢研高纳合资设立西安钢研高纳航空部件有限公司,航发动力以资产出资,持股32.03%。这次合作使得航发主机厂与核心战略供应商能够深入合作,航发动力引入核心战略供应商与深入合作新模式,升级配套产能,积极推动公司产能提升,有效保障供应链安全。 身处漩涡,立足浪尖,航空发动机加速发展趋势依旧。当前,航空发动机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交织联动、高速发展的阶段,航空发动机既在大国博弈的“漩涡”之中,又在军事科技革命的“浪尖”之上。世界航空强国加紧布局和推进航空动力前沿技术研究,并已形成先发优势。在同强者竞技、向一流迈进的征程中,国内航空发动机产业加速发展的趋势依然没有减弱,丰富的技术积累和较高的产业辐射效应是新时期经济复苏的强劲动能。航发动力作为国内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领头羊”,拥有完备的航空发动机产品谱系,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能力、数据、管理、经验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积淀。军用航空市场方面,航发动力拥有国内顶尖的研制和生产加工技术,在军用发动机产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制造准入门槛降低以及现代化产业链建设的趋势,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不断入局,增加了市场竞争,有利于促进行业整体发展。民用航空市场方面,国际民用航空市场窄体客机用大型涡扇发动机已发展了四代,宽体客机用大型涡扇发动机发展了三代,民用大功率涡桨发动机、民用涡轴发动机已经发展了四代,耗油率不断降低、首翻期不断延长,产品经济性不断提高;用于中小型多用途的小功率民用涡桨发动机在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不断提高;用于教练机/特种作业飞机(直升机)的民用航空活塞发动机产品成熟且已大众化。当前,民用航空市场正在加速复苏,国内民用航空市场空间巨大,C919已交付用户,即将投入商业载客运营,国产商用发动机前景广阔、需求急迫。公司将重点开拓整机及单元体制造、新产品研发、维修服务等技术附加值和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业务领域。 航发赛道高景气,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研制涡喷、涡扇、涡轴、涡桨、活塞等全谱系军用航空发动机的企业。在国际上,公司是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具备引领、拉动行业的综合能力。 “十四五”开启军机加速放量带动航空发动机相应需求提升,实战化训练加快航空发动机耗损带动维修替换需求增加,航空发动机赛道迎来需求增长的高景气阶段,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或有望充分受益。随着产品交付量的提升规模效应逐渐显现,科研技改成效显现,产品良率有望提升,小核心大协作有望降低生产成本,航空发动机需求长期增长趋势不会改变,未来毛利率也有望触底回升带动利润端改善。 投资建议:航发赛道高景气,航发动力的战略价值有望凸显,2023年有望迎来盈利拐点,预测公司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93、17.49、21.27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56、0.66、0.80,PE分别为78.0、66.6、54.8,维持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军工产品市场竞争,公司面临的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应对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索及预研能力有待提升,技术创新力度有待提升,尖端的工艺技术方面储备不足,工程化应用脚步慢,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
北斗星通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11 36.08 -- -- 36.36 0.78%
40.37 11.8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 38.16亿元,同比下降 0.90%;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1.45亿元,同比下降 28.1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0.68亿元,同比下降 47.97%;基本每股收益 0.29元,同比下降27.50%;毛利率为 30.23%,同比上升 1.00%。 并表口径变化及加大研发投入,致使归母净利润下降。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1.45亿元,同比下降 28.31%。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点是加大战略性投入:为了顺应用户需求及商业模式变更,多技术融合发展等趋势,打造“云+芯”业务模式,构建位置数字底座,在云服务、低功耗芯片、惯性导航等方向加大战略性投入,负向影响归母净利润约 5,700万元; 第二点是并表口径变化:公司为聚焦核心业务的发展战略,自 2021年第三季度陆续处置了 in-tech 及银河微波等控股子公司,并表口径变化同比负向影响归母净利润约为 3,020万元。上述二项合计影响归母净利润 8,720万元。公司是我国较早进入卫星导航产业的公司,业务涵盖卫星导航、陶瓷元器件和汽车智能网联三个行业领域,旗下产品包括芯片及数据服务、导航产品、陶瓷元器件、汽车电子等。近三年来,公司产品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北斗星通进入快速增长通道。整体来看,公司具备核心竞争力,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各产品细分领域有望拓展消费市场,实现创收增收。 芯片及数据服务增长迅速,定增有望增强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芯片及数据服务业务收入为 9.72亿元,同比增长 28.44%。高精度芯片出货量持续翻番,基于自主研发的 N4芯片的系列模组发布并量产,成为高精度主力产品,实现了新旧产品的顺利换代;低功耗芯片项目按期完成全掩膜流片,功耗指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公司正积极谋划面向综合 PNT 应用、支持 GNSS和低轨卫星等多信息源接入的下一代芯片。数据服务方面,云服务数据源获取取得重大突破,投资设立合资公司昆仑北斗;携手高通,通过与骁龙移动平台的集成,推出智能手机高精度解决方案;下半年增资真点科技,落实“云+芯”业务格局的发展战略,加速构建“位置数字底座”。在 2022年,北斗星通基于新一代高精度定位芯片的模组出货量已经超过上一代产品,实现了新旧产品的顺利换代。因此对今年的市场状况,北斗星通表现出很大的信心,公司将在云、消费电子(低功耗芯片)和惯性导航方面继续发力,为从行业到大众、从生产到生活的各类应用场景提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高可靠、 高精度位置服务,其核心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深化卫星导航布局, 22nm芯片批量出货。公司深化卫星导航布局,完成了华信高精度天线和佳利天线业务的整合;设立了惯性业务公司融感科技;拟以自有资金 2.33亿元对真点科技进行增资。此外,卫星导航业务在行业内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新一代基于 22nm 制程的高精度芯片已开始应用,公司正在加大消费类和物联网市场的开拓,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具备了更多的产能基础;在高精度芯片优势的基础上,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大高精度数据服务的云平台建设,构建“云+芯”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同时,北斗星通深耕芯片研发,加强研发条件建设,完善研发体系,引进高水平人才,推动产品和技术升级,以技术创新引领业务拓展正加速研发及谋划未来的新产品,包括:面向综合 PNT 应用、支持 GNSS 和低轨卫星等多信息源接入、云芯一体优化设计的下一代芯片以及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需求的、满足车载功能安全要求的高精度定位芯片等。预计未来的国内卫星导航格局将进一步深化,北斗星通的竞争优势将更为显著。 投资建议:北斗星通是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市公司。多年来,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GNSS 定位芯片、模组、天线以及 RFID 特种电子标签、物联网采集设备、物流终端等产品已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模型测算,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2023年至 20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5亿元、3.24亿元、4.63亿元,EPS 分别为 0.44元、0.63元、0.90元,对应 P/E 为 82.5倍、57.5倍、40.2倍。维持 “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转换生产力周期较长;人力资源风险。
航发控制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4-07 23.92 -- -- 24.44 1.96%
24.72 3.34%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9.42亿元,同比增长 18.88%;实现利润总额 7.94亿元,同比增长 33.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6.88亿元,同比增长 41.18%。 营收规模持续扩大,订单充足,业绩有望提升。公司营业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49.42亿元,同比增长 18.88%。营收增长主要依赖主业拉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控制系统业务实现营收 42.64亿元,同比增加20.47%。此外控制系统技术衍生品业务实现营收 4.39亿元,同比增长16.12%。国际合作业务近年受疫情和 B737MAX 停飞影响有所降低,2022年营收 2.38亿元,同比降低 0.36%。随着疫情管控趋好和国际知名航空企业的恢复生产,国际航空运输市场逐渐复苏,加上民航产业的恢复,预计未来将持续改善国际合作业务。近两年公司合同负债保持高位水平,报告期期末合同负债为 5.94亿。另外,年报显示报告期末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完毕的履约义务所对应收入金额为 47.42亿,其中 47.30亿预计将于 2023年确认收入。相关数据披露表明公司当前在手订单相对充足,营收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公司积极备产,报告期期末,公司存货为 13.64亿,较期初增长 24.29%,其中原材料账面价值 4.77亿,较期初增长 78.11%,主要是科研生产任务增加,提高采购备料所致;预付款项 5961万元,较期初增长 27.87%。披露的存货、预付款数据说明公司正在采购相关配套产品及原材料,扩大生产,产品的旺盛需求有望转化为公司业绩,未来营收预期可观。 背靠中国航发集团,掌握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突出。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旗下的中国航发集团,中国航发作为“两机”专项航空发动机部分实施主责单位,公司享有“两机专项”等政策支持的便利。此外,根据近三年公司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的信息披露,公司前两大客户是中国航发与航空工业系统内单位,销售占比在保持在 80%左右。2022年公司向中国航发系统内单位销售 37.81亿,占销售总额的 76.52%,向航空工业系统内单位销售 2.96亿,占销售总额的 6%,说明公司拥有稳定的客户关系。公司在机构调研时也提到公司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产品主要交付主机厂,公司与 航发动力均隶属于中国航发集团,航发动力是军用航空发动机主机厂,公司为其提供配套的控制系统,存在明确的配套地位,可以带来持续稳定的订单和可预期的业绩增长。在技术竞争力方面,公司 2022年合计研发投入 6.18亿,其中自筹资金投入 1.84亿,同比增长 21.63%,研发投入占营收的 3.74%。 2022年公司共申报专利 154项,其中发明专利 143项;本年度获得专利授权 65项,其中发明专利 50项,截止 2022年期末拥有有效专利数 502项。 另外,公司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6项;有 11项科技成果通过中国航发组织的技术鉴定,部分成果达到了同类产品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作为航空发动机控制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背靠中国航发特有的央企战略地位和稳固的配套关系,不断强化技术壁垒,增强核心竞争力。 航发控制系统主要供应商,机电一体化或成趋势。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机械液压和数字电子控制对发动机转速、可调导叶角度、喷口面积、排气温度等变量的控制,实现发动机工作状态和性能管控与调节,满足飞机的飞行需求。航空发动机应用的环境特点要求其具备高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适应严酷使用环境、良好的维修性和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这对控制产品提出很高的技术和性能要求,研发投入大,研制周期长,航发控制系统市场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目前我国军用航发控制系统市场份额主要由航发控制及中国航发动控 614所占据。根据估算,公司与 614所的产品在控制系统中的价值量占比大概是 2:1。公司与 614所都是中国航发集团直属单位,分工明确,公司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关键机械液压执行机构的研制生产工作,614所主要从事发动机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的软件、电子控制器等产品研制生产工作,两家单位产品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目前罗罗、赛峰等国际头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公司实现机械液压+电子控制能力全覆盖,考虑资产完整性,机电一体化或成为航发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投资建议:公司是航发控制系统的龙头企业,订单需求充足,客户关系稳固,技术优势大,核心竞争力强。根据模型测算,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测公司 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 61.18、78. 11、 99.97亿元,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41、10. 11、12.62亿元,对应 EPS 0.64、0.77、0.96,PE 37.6、31.3、25.1,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下降;产能释放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铖昌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07 85.47 -- -- 139.68 16.40%
99.48 16.39%
详细
事件:公司于3月29日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同比增加31.69%;实现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减少17.0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增加6.34%。 受到产品结构及税收变化影响,业绩短期承压。公司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7.02%,净利率同比下降28.05pcts,业绩出现短期承压。我们认为,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税收的变化是业绩短期承压的主要原因。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结构发生调整使得毛利率产生波动。在公司相控阵T/R芯片业务中,地面相控阵芯片的销售额增加,相比2021年度占营业收入比例提升。该类芯片材料占成本比重较高、毛利率相对较低,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下降。此外,研发费用的提高和税收政策也对盈利能力产生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为产品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5.3%。同时,公司所得税费用因集成电路企业税收由免税恢复至10%而明显提升。 加大研发投入,发挥技术创新先发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较2021年度同比增长45.2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5.58%。公司在相控阵T/R芯片领域深耕多年,掌握了实现低功耗、高效率、低成本、高集成度的相控阵T/R芯片的核心技术,进一步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围绕卫星互联网通信领域,公司在多通道多波束硅基波束芯片设计、多通道射频芯片自动化测试、高效率功率放大器线性化技术等方面持续创新,持续巩固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公司新产品GaN功率放大器芯片已实现规模应用。公司积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着力布局重点战略领域,公司研发项目主要集中在各类星载、地面、车载等领域的相控阵T/R芯片以及5G毫米波应用芯片等,与公司IPO募资项目相关业务高度契合。 IPO募资优化战略布局,加大产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需要。2022年6月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人民币普通股股票于深交所上市,公司积极把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借力资本市场,拓宽公司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运作模式。公司IPO募资5亿元用于相控阵芯片项目建设,其中4亿元投向新一代相控阵T/R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预计年新增产能100万颗,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助推公司开拓地面、机载、舰载相控阵雷达市场,加速新曲线成型。 同时,公司在经营场所、设备采购以及人力资源保障方面持续扩充,有利于进一步地提升生产效率、扩大公司的研发及生产规模,满足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地面及低轨卫星产品发展潜力大,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报告期内公司参与的多个研制项目陆续进入量产阶段,公司地面产品也已成为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为公司营收增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其中公司新产品GaN功率放大器芯片已实现规模应用,同时机载、舰载等应用领域的产品数量亦有所增长,产品结构得到丰富。公司较为领先地推出卫星互联网相控阵T/R芯片全套解决方案,研制的多通道多波束幅相多功能芯片为代表的T/R芯片,在集成度、功耗、噪声系数等关键性能上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公司在卫星互联网业务实现突破,已进入主要客户核心供应商名录,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并持续交付中,形成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投资建议:公司是一家以微波毫米波模拟相控阵T/R芯片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够提供相控阵T/R芯片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其报告期内业绩短期承压,但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夯实核心技术、扩张产能以满足下游需求,发展前景向好。考虑到公司的发展潜力,预计公司未来业绩稳中向好。预计2023年至20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92亿元、3.62亿元,EPS分别为1.87元、2.61元、3.24元,对应P/E为65.2倍、46.6倍、37.7倍。首次给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核心技术泄露的风险;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失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毛利率波动风险;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0/3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