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澳科技
|
机械行业
|
2023-11-07
|
22.60
|
--
|
--
|
24.94
|
10.35% |
-- |
24.94
|
10.35% |
-- |
详细
事件: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99.81亿元,同比增长21.61%;实现归母净利润67.65亿元,同比增长105.6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0.29亿元,同比增长116.83%。2023Q3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1.38亿元,同比下降8.23%;实现归母净利润19.51亿元,同比增长22.8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66亿元,同比增长16.00%出货量环比小幅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37.63GW(含自用965MW),其中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52%,分销出货量占比约31%。2023Q3电池组件出货量13.68GW(含自用468MW),扣除自用出货量环比2023Q2增长10.98%。2023Q3公司综合毛利率21.03%,环比提升1.44pp。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环比保持稳定,财务费用2023Q3确认3.17亿元。由于组件交付价格下降,以及2023Q2确认了汇兑收益,2023Q3期间费用率有所上升。此外,2023Q3公司投资收益为-2.50亿元,主要系锁汇交割损失增加所致;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24亿元,主要为存货跌价准备。 持续推进N局型产能布局,先进产能有望带来超额盈利。截至目前扬州10GW电池项目、曲靖10GW电池及5GW组件项目、石家庄10GW切片及10GW电池项目、东台10GW电池及10GW组件项目陆续投产,n型电池产能逐步释放,满足市场对高效产品需求,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此外扬州、曲靖第二个各10GWn型电池项目按计划推进,其中扬州项目计划于年末投产,截至2023年末公司N型电池产能将超过57GW。9月份公司有约40GW的N型电池产能集中陆续投产爬产。根据InfoLinkConsuting数据,当前TOPCon组件较PERC有8分/W左右溢价,成本方面预期产能达产后与P型产品基本持平。预计明年公司N型产品出货占比65%以上,N型产品有望带来超额盈利。 股权激励锚定高增长,股份回购彰显信心。公司制定并实施2023年股权激励计划,向2701名激励对象授予8001万份股票期权,向11名激励对象授予340万股限制性股票。公司层面业绩考核目标为2023~2025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不低于95、125、160亿元;或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不低于1000、1200、1500亿元。公司拟回购股份不低于4亿元(含)且不超过8亿元(含),回购股份将在未来适宜时机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彰显公司长期业务发展信心。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2023Q2出货环比继续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TOPCon电池产能建设顺利推进。股权激励锚定未来高增长,底部股份回购彰显信心。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113、133亿元,对应PE分别为8、6、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光伏装机波动风险;海外贸易政策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
|
|
福莱特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3-11-07
|
26.28
|
--
|
--
|
28.48
|
8.37% |
-- |
28.48
|
8.37% |
-- |
详细
事件: 公司 2023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58.84亿元,同比增长 41.64%;实现归母净利润 19.69亿元,同比增长 30.86%。 2023Q3实现营业收入 62.06亿元,同比增长 58.72%;实现归母净利润 8.84亿元,同比增长 76.19%。 Q3光伏玻璃产销两旺、 业绩大超预期。 2023Q3受益于下游光伏组件排产提升,公司光伏玻璃产销两旺, 库存快速走低。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 17.76亿元,较630末大幅下降 33.12%。 行业层面, 7月初行业平均库存天数约 26.16天, 9月末大幅缩短至约 17.27天。 光伏玻璃价格方面, 8月初 2.0mm、 3.2mm 光伏玻璃价格均上涨 0.5元/平方米, 9月初 2.0mm、 3.2mm 光伏玻璃价格分别上涨1.5、 2.0元/平方米。 2023年 3月 9日,公司新点火一座 1200吨窑炉,预计已于 2023Q3达产,叠加库存下降、 光伏玻璃价格上涨, 2023Q3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58.72%。受光伏玻璃涨价、前期低价纯碱库存结转影响, 2023Q3公司综合毛利率 24.52%, 同比增加 4.48pp,环比增加 4.59pp。 新产能建设顺利推进, 期间费用率略有增长。 截至 2023Q3末,公司光伏玻璃日熔量为 2.06万吨, 安福四期四座 1200吨窑炉预计将于今年年底陆续点火投产, 南通一期四座 1200吨窑炉预计将于明年点火投产。 预计明年年底公司光伏玻璃日熔量将达 3万吨以上。 2023Q3公司期间费用率 6.68%, 环比小幅提升1.66pp, 其中研发、 财务费用增长较快。 财务费用因公司此前收购三力矿业、大华矿业增加导致长期借款有所增长。 此外, 2023Q3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347万元,资产处置损失 774万元。 政策收紧超预期, 光伏玻璃供需维持紧平衡。 2023年 5月以来,浙江、河南、重庆、福建、山西、江苏、河北、安徽、甘肃 9省梳理了建成及在建光伏压延玻璃项目,并出具处理意见。共涉及 40个项目,日熔量合计 8.7万吨。 7月初安徽燕龙基 2座未批先建项目被责令关停整顿,表明产能政策确实在执行层面实质收紧。预计未来光伏玻璃窑炉点火将严格以拿到低风险预警为前提条件。 目前证监会再融资政策收紧,光伏玻璃新增产能将面临限制。 目前国内光伏玻璃在产生产线共计 466条,日熔量合计约 9.41万吨, 较年初新增 1.92万吨。 考虑到行业需求增长但产能端增长有限,预计明年光伏玻璃供需将维持紧平衡。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2023Q3光伏玻璃产销两旺,量价齐升,公司业绩超预期。 展望明年,产能政策及再融资收紧导致未来产能增速受限, 预计光伏玻璃供需维持紧平衡。 预计 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9.0、 40.1、 48.6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21、 15、 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双玻组件渗透率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 能源成本超预期上涨风险。
|
|
|
隆基绿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11-06
|
23.04
|
29.96
|
41.12%
|
24.64
|
6.94% |
-- |
24.64
|
6.94% |
-- |
详细
事件: 公司 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941.00亿元,同比增长 8.55%;实现归母净利润 116.94 亿元,同比增长 6.54%。 2023Q3 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4.48亿元,同比下降 18.92%;实现归母净利润 25.15亿元,同比下降 44.05%。 Q3 业绩低于预期, 期间费用增长明显。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单晶硅片对外销售 37.45GW;实现单晶电池对外销售 4.71GW;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43.53GW,其中对外销售 43.12GW,自用 0.41GW。 2023Q3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外销量分别为 14.47GW、 1.43GW、 16.63GW。 2023Q3 公司综合毛利率20.77%, 环比提升 0.77pp。 期间费用方面环比增长较大,因组件销售质保金正常计提, 销售费用环比增加 9.44亿元;管理、 研发费用环比分别增加 3.61亿元(因股份支付加速行权增加)、 1.05亿元。财务费用因汇兑收益影响减少,环比增加 12.09 亿元。 2023Q3 公司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6.71 亿元,主要为参股通威多晶硅项目投资收益。 此外, 公司计提资产减值 10.99 亿元。 加码 HPBC电池技术,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公司聚焦高效 BC 技术迭代升级与产业化,持续提升 HPBC产品量产良率和转换效率。 公司 HBPC电池投入量产,已达到设计的良率和效率目标。 在良率方面,目前公司 HPBC 已经达到了95%的良率。公司铜川年产 12GW 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将采用 HPBC pro高效电池技术,预计将于 2024 年底开始投产, 2025 年底达产。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公司先进高效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和规模化量产,进一步强化公司技术和产品优势,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创新。 光伏龙头经营稳健, 董事长增持彰显信心。 2023Q3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41.87亿元,盈利质量较高。 公司账面货币资金高达 567.55亿元,有充足实力将先进技术转换为盈利优势。 截至 2023Q3末,公司负债率 56.35%,保持在较低水平; 合同负债 163.56 亿元,较 2023Q2 末增长 26.22%。公司提前锁定未来组件订单, 现金储备充足经营稳健。 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先生拟增持公司股份不低于 1 亿元且不超过 1.5 亿元,彰显对公司发展信心。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公司 2023Q3 短期业绩低于预期。 目前公司经营稳健,提前锁定未来订单, 现金储备充足。 HPBC产能预计年底全面达产, HPBC Pro将于明年底投产,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50、 162、 186亿元, 对应 PE 分别为 12、 11、 9倍。给予公司 24 年 14倍估值,对应目标价 29.96 元, 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美国政策制裁风险,新技术投产不及预期风险,汇率波动的风险
|
|
|
福斯特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3-11-06
|
24.80
|
30.87
|
32.89%
|
27.58
|
11.21% |
-- |
27.58
|
11.21% |
-- |
详细
业绩总结: 公司发布 ] 2023年三季度报告: 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66.50亿元,同比+22.91%;归母净利润 14.31亿元,同比-6.68%;扣非净利润 13.39亿元,同比-7.31%。其中三季度营收 60.34亿元,环比+16.08%;归母净利润5.46亿元,环比+42.81%;扣非净利润 5.15亿元,环比+38.29%。 三季度胶膜产销环比增长, 受胶膜产品价格影响盈利有所收窄。 三季度组件排产环比提升, 胶膜行业开工率环比亦随之增长: 23年前三季度公司光伏胶膜销量约 16亿平,其中三季度销量接近 6.3亿平,环比增长 24%以上,销量创季度历史新高。价格方面, 7月光伏胶膜价格为前三季度最低,影响季度均价与盈利; 8月公司对胶膜进行两次调价后,盈利逐步修复,至 9月单平利润已至 1元+。 我们计算三季度公司光伏胶膜单平盈利 0.8~0.85元, 环比有所下降。 产能建设持续推进, 海外扩产夯实公司综合供应能力。 公司公告临安总部 3亿平胶膜技改项目、泰国年产 2.5亿平胶膜和越南 3000万平背板项目扩产规划,预计 2025~2026年达产。 2022年公司宣布在越南扩产 2.5亿平光伏胶膜, 目前产能建设推进中; 加上泰国原有部分产能,预计今年底至明年初公司在东南亚拥有 3亿平光伏胶膜产能。本次规划项目投产后,公司海外光伏胶膜产能达到 6亿平,背板亦拥有 3000万平产能, 为当地组件生产基地提供两种辅材配套,进一步提升综合供应能力。 新材料业务持续推进。 三季度公司感光干膜在行业下行趋势下环比基本持平,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铝塑膜前三季度出货超过 700万平,同比增长约 70%。 RO支撑膜继续开展差异化产品研发,获得下游客户的认可,并在水处理等工业应用领域继续发力。 综合来看,公司新材料产品业务推进顺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公司为光伏胶膜龙头,胶膜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N 型电池组件放量后 POE 类胶膜占比提升。 我们预计公司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 30.11%,给予 2024年 21倍 PE,目标价 30.87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 原材料成本上涨,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价格快速下降的风险; 政策变化的风险。
|
|
|
伊戈尔
|
机械行业
|
2023-11-03
|
14.29
|
--
|
--
|
15.90
|
11.27% |
|
15.90
|
11.27% |
-- |
详细
业绩总结: 公司 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5.2亿元,同比增长 22.5%; 实现归母净利润 1.7亿元,同比增长 15.6%;扣非归母净利润 1.6亿元,同比增长 18.4%。 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9.4亿元,同比增长 41.4%;实现归母净利润 0.8亿元,同比增长 28.6%;扣非归母净利润 0.7亿元,同比增长 22.7%。 单 Q3盈利能力环比进一步提升, 费用率较为平稳。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21.3%/6.7%,同比+0.7pp/-0.4pp;单 Q3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24.5%/8.2%, 分别环比+3.4pp/+0.6pp, 公司数字化工厂陆续投产及规模效应带来降本增效。 费用端: 公司前三季度销售/管理(含研发) /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2.4%/10.4%/0.4%,分别同比-0.4pp/+0.1pp/+0.9pp,其中财务费用率同比增幅较大主要系本期借款利息增加以及汇率波动导致汇兑收益减少所致。 风光装机维持高增,公司新能源业务有望持续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 2023年 1-9月我国光伏累计新增装机达 128.9GW,同比增长 145.1%,风电累计新增装机达 33.5GW,同比增长 74%; 9月单月光伏新增装机 15.78GW,同比增长 94.1%。国内地面电站装机陆续推进,需求面支撑较好,驱动产业链中如并网变压器、逆变器需求增长。公司从逆变器中磁性元器件业务拓展至箱式变电站,产品附加值有所提升,有望受益行业高景气及自身新客户拓展带推动业务向好发展。 北美变压器存在替换需求,公司布局墨西哥基地有望充分受益。 美国电网市场存续期间悠久,存在大量电网设备升级改造需求,在美国限制中国进口变压器的背景下,具备海外本土化生产能力的公司优势较强。 根据公司 10月 30日公告, 公司拟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Eagerise E&E(USA),Inc.新增投资总额不超过 8600万美元,用于在墨西哥科阿韦拉州萨尔蒂约市投资新建生产基地, 公司有望伴随墨西哥基地产能释放进一步打开海外业务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 36.3亿元、 47.2亿元、 60.5亿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26.1%/49%/33.3%。 公司为国内磁性元器件老牌企业, 产品和应用领域发展齐头并进,多业务有望给公司带来新业绩增量,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形势波动的风险;原材料结构性价格和供应风险;汇率波动影响公司海外业务的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新产品研发出货不及预期的风险;巴拿马电源渗透率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卧龙电驱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3-11-03
|
11.27
|
--
|
--
|
12.80
|
13.58% |
|
12.80
|
13.58% |
-- |
详细
业绩总结: 公司] 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24.2亿元,同比增长 10.4%; 实现归母净利润 9.2亿元,同比增长 17.9%;扣非归母净利润 7.3亿元,同比增长 10.4%。 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45亿元,同比增长 11%;实现归母净利润 3.2亿元,同比增长 11.8%;扣非归母净利润 2.2亿元,同比下降 17.7%。 前三季度盈利能力同比提升, 费用率短期承压。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25.2%/7.8%,同比增长 1.4/0.3pp,原材料高成本问题有所缓解,规模效应驱动盈利提升。 费用端: 公司前三季度销售/管理(含研发) /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4.7%/11.2%/1.3%,分别同比+0.3pp/+0.5pp/-0.09pp,其中研发费用率为 3.3%,同比下降 0.1pp。 国内传统行业景气度有望修复,北美市场份额期待进一步提升。 公司工业电机聚焦石油石化、钢铁冶金、核电军工等行业, 项目型市场主要靠资本开支需求拉动, 年初以来国内传统行业景气度存在一定的复苏趋势,公司国内业务有望逐步修复。此外,公司海外业务占比较高,在北美市场再工业化的背景下,海外业务有望维持较高增长。公司于 2018年收购 GE 墨西哥工厂,具备本土化生产能力,有望受益全球化发展打开海外业务增长空间。 新能源布局逐步完善, 公司中长期有望稳健增长。 公司大力拓展风光储氢等业务,“电机+变频+上位机+传感器+N”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渗透率逐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有望带来盈利水平稳定增长。 具体来看,公司利用高压工业电机技术经验优势,强化商用车电机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位居国内领先水平,且商用车电机毛利率较乘用车更高。 公司通过与牧原股份、深圳芊亿新能源合作,开拓大储及工商业储能系统集成,中短期有望快速放量,打造第三增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 172.5亿元、 196.8亿元、 223亿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41.4%/32.3%/21.4%。公司传统工业电机受益海内外需求共振有望迎业绩拐点,新兴产业在手订单饱满,支撑公司中长期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储能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汇率波动影响海外营业收入的风险; 海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波动的风险; 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东方电缆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3-11-02
|
41.99
|
52.20
|
27.32%
|
47.93
|
14.15% |
|
47.93
|
14.15% |
-- |
详细
业绩总结: 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53.5亿元,同比下降 5.6%;实现归母净利润8.2亿元,同比增长11.6%;扣非归母净利润 8亿元,同比增长 6.3%。其中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6.6亿元,同比下降 8%;实现归母净利润 2.1亿元,同比下降 4.1%;扣非归母净利润 2 亿元,同比下降13.1%。 盈利能力有所修复,费用率较为稳定。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6.2%,同比增长 2.6pp;销售净利率为 15.4%,同比增长 2.4pp。 费用方面,2023 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为 1.9%,同比下降 0.2pp,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5.2%/0.3%,同比增长 0.5pp/0.1pp。 海工业务短期承压, 2023Q4 海风建设有望加速驱动业绩提升。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陆缆系统营收 27.3亿元,同比下降 11.6%,主要系国内基建放缓所致;海缆系统及海洋工程营收 26.1亿元,同比增长 1.8%。 2023Q3,陆缆系统营收9.1亿元,同比下降 14.7%; 海缆系统营收 6.3亿元,同比增长 34.1%; 海洋工程营收 1.2亿元,同比下降 53.9%, 主要系公司受 2023年海风项目开工低迷影响,项目施工体量较少所致。 我们认为,伴随 9 月江苏首个平价海风项目—国能龙源射阳 1GW 海风项目核准开工,影响海风项目的审批因素有望逐步改善,且截止三季度末, 全国各地海上风电陆续开工启动,海风建设有望加速。 国内外市场拓展加速,助力中长期稳健成长。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国外阿布扎比 Al Omairah Island Project 项目 22kV 海缆,为公司拓展中东市场奠定基础,并中标国内多项目的脐带缆产品及南网 2023年主网线路材料项目。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海陆缆系统合计中标超 20亿元。此外,报告期内公司新获浙江宁波北仑郭巨峙南白洋线南地块,该区域紧邻公司东部产业基地,为公司后续进一步向深远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望支撑公司中长期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 79.6亿元、 101.8亿元、 123.2 亿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37%/55.3%/24.8%。受益海风复苏业绩回暖,公司海缆、脐带缆等业务市场空间广阔,公司为国内海缆龙头,并持续推进陆缆系统市场开拓,有望提升盈利能力, 给予公司 2024年20 倍 PE,对应目标价 52.20 元,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海上风电建设不及预期风险;公司海缆产能利用率下降风险;海缆供需格局变化,带来产品价格下滑过大的风险
|
|
|
帝尔激光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10-31
|
65.48
|
--
|
--
|
69.58
|
6.26% |
|
69.58
|
6.26% |
-- |
详细
业绩总结: 公司发布 2023年三季度报告,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1.52亿元,同比+9.40%;归母净利润 3.39亿元,同比+0.93%;扣非净利润 3.28亿元,同比+2.31%。其中 23Q3公司营收 4.78亿元,环比+46.52%;归母净利润1.65亿元,环比+104.73%;扣非净利润 1.60亿元,环比+106.98%。 23Q3公司毛利率 49.59%;净利率 34.58%,环比+9.83pp。 三季度收入、利润环比大幅增长,新技术设备逐步确收。 23Q3公司收入、利润较二季度大幅增长,预计新技术设备开始部分确收。 22Q4下游客户 N型电池产线逐步投产,三季度部分电池激光设备开始确认收入,因此公司收入环比大幅增长。营收增长摊薄期间费用, 23Q3公司期间费用率 14.45%,环比-8.32pct,综合净利率提升。 N 型电池激光设备进入收入确认期,利润有望快速增长。 根据下游 N 型电池投产进度,三季度以来 TOPCon 电池投产、爬坡加速, TOPCon SE 设备交付量也随之增长。结合设备发货-调试-确收节奏,我们预计四季度以后将进入 N型电池激光设备确收期, 24H1表现将尤为明显,利润亦将快速增长。 TOPCon LIF 接单情况良好, BC电池激光设备龙头地位稳固。 自 8月公司发布TOPCon 激光烧结设备以来,接单情况良好, TOPCon 激光设备价值量翻倍。 BC 电池精度要求更高,对激光设备要求比 TOPCon 更高,公司光伏电池激光积累多年,技术最为成熟, BC激光设备在下游已实现量产,成熟方案遥遥领先。 随着下游 N 型电池方案优化升级,激光设备的应用和价值量有望进一步打开。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公司为光伏电池激光设备龙头, 电池技术迭代背景下激光设备在手订单饱满。 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47.91%,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 下游电池扩产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电池激光技术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 政策变化的风险。
|
|
|
伟创电气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10-31
|
33.63
|
--
|
--
|
45.00
|
33.81% |
|
45.00
|
33.81% |
-- |
详细
业绩总结: 公司 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9.5亿元,同比增长 42.1%;实现归母净利润 1.6亿元,同比增长 36.9%;扣非归母净利润 1.5亿元,同比增长54.4%。 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3.2亿元,同比增长 42.5%;实现归母净利润 0.5亿元,同比增长 39.8%;扣非归母净利润 0.5亿元,同比增长 38.1%。 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研发投入维持高位。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38%,同比上升 2pp,主要系公司加强产线建设提升自动化水平降本增效; 净利率为 16.3%,同比下降 0.9pp,报告期内非经常损益较上年减少 1079.1万元,其中政府补助较上年同期减少 1378.9万元。 费用端: 公司前三季度销售/管 理 ( 含 研 发 ) / 财 务 费 用 率 分 别 为 6.4%/14.6%/-0.9% , 分 别 同 比-0.5pp/+0.7pp/-0.3pp,其中管理费用率(含研发)提升幅度较大主要系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率同比提升 0.8pp。 工控下游传统行业复苏趋势渐显,公司有望维持海内外双轮驱动。 宏观层面,2023年 9月全球制造业 PMI 为 48.7%,环比上升 0.4pp,连续 3个月环比上升; 中国为 50.2%,环比上升 0.5pp,重返扩张区间。 中观层面, 根据行业月度订单数据统计, 5月以来国内 传统行业需求有稳步向上态势。 微观层面, 公司主要聚焦起重、矿山、纺织、机床等领域。国内业务有望受益需求复苏驱动增长;海外业务较同行具备先发优势,有望凭借自身“硬实力”增长逐步提升市场份额。 伺服业务维持高速增长,通用变频器受益海外高景气提振出货。 2023年前三季度, 公司通用变频器实现营收 3.1亿元,同比增长 45.1%,根据客户需求,公司出口业务以通用品为主,且前三季度海外市场需求较好; 行业专机收入 3亿元,同比增长 23.4%;伺服系统及控制系统收入 3亿元,同比增长约 70%,公司工控一体化解决方案战略成效显著,变频器带动伺服实现快速增长。 机器人产品矩阵丰富, 布局节奏加快。 公司前瞻性布局机器人行业, 于 2022年成立机器人事业部,目前以机器人大配套为主,产品覆盖 AGV 的伺服一体轮、轴关节模组、空心杯电机、无框电机等,其中 ECH13系列空心杯电机直径 13mm,空载转速可达 8.5万转,技术实力强劲,有望受益中长期机器人行业放量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 13亿元、 17.3亿元、21.7亿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52%、 35.2%、 25.5%。公司一体化布局工控自动化产品品类丰富,产品结构优化及降本增效提振盈利能力,多领域布局驱动可持续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 IGBT等原材料涨价风险;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的风险;汇率波动影响公司外销收入的风险。
|
|
|
特锐德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3-10-27
|
17.50
|
--
|
--
|
19.44
|
11.09% |
|
19.49
|
11.37%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三季报。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94.0亿元,同比+36.6%;对应单 Q3实现营业收入 38.0亿元,同比+59.1%,环比+4.5%。 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2.2亿元,同比+111.3%;对应单 Q3实现归母净利润 1.3亿元,同比+116.7%,环比+73.0%。前三季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7亿元,同比+203.1%; 对应单 Q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2亿元,同比+157.0%,环比+117.0%。 整体利润表现略超预期。 营业收入同比高增,充电数据表现亮眼。 23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8.0亿元,同比+59.1%,受益于 1)新能源发电领域需求持续旺盛,箱变业务稳健增长; 2)高温天气下车载冷气需求提升,带动充电量增长。 充电联盟统计, 23Q3公司月充电量分别为 8.4/8.7/8.2亿度,同比+48.0%,季度环比+15.5%。截至 9月底,子公司特来电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 46.6万个, 在专用充电桩、直流桩、充电总功率、充电电量多维度保持行业第一。同时,公司市占率领先第二运营商1.9pp,较 23Q2增长 0.2pp,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乘“一带一路”东风,出海合作陆续落地。 9月, 特来电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什干市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乌当地设立合资公司,在充电网、充电站配套升级、充电桩销售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当地电动化进程。 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公司作为唯一参会充电网生态运营商,与哈萨克斯坦最大汽车销售公司 Astana Motors 签署充电网生态共建合作协议,未来有望惠及长城、比亚迪、奇瑞等 AM 公司代理车企在中亚地区的出口扩张。 此外,特来电与巴基斯坦企业亦有相关充电网生态业务的拓展,充电业务出海初具雏形。 G 端中标 7000余万元,公司品牌认可度持续提升。 9月,国家电网公布 2023年第六十三批采购中标候选人。 公司为组合电器包 54及开关柜包 11、包 24、包 43的预中标人, 全资子公司川开电气有限公司为开关柜包 42的预中标人,预中标总金额约 7418.54万元。本次中标进一步印证了国家电网对公司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认可, 间接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及行业影响力,有利于未来公司在 G 端业务的持续开拓。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 2023-2025年 EPS 分别为 0.35元、 0.68元、 1.08元,对应 PE 分别为 51倍、 26倍、 16倍。 公司规划目标积极, 创新布局持续落地,看好中远期加速成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业政策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应收账款发生坏账风险,管理风险,出海协议尚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
|
|
宁德时代
|
机械行业
|
2023-10-25
|
178.00
|
--
|
--
|
197.10
|
10.73% |
|
197.10
|
10.73%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年三季报。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946.8亿元,同比+40.1%,对应单 Q3实现营业收入 1054.3亿元,同比+8.3%,环比+5.2%; 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311.5亿元,同比+77.0%,对应单 Q3实现归母净利润104.3亿元,同比+10.7%,环比-4.3%; 前三季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69.8亿元,同比+68.2%,对应单 Q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94.3亿元,同比+4.9%,环比-3.3%。 单 Q3动力出货约 80GWh,下游需求增速或放缓。【量】 单 Q3公司电池系统产量约 100GWh,对应产能利用率约 70%。 经测算, 其中公司动力电池销量约80GWh, 环比+4%, 落后于新能源汽车终端销量。 主要系 (1)下游车企库存水平较高,以消化去库为主; (2) 9月核心客户推出改款车型,产线以升级改造为主,原材料需求减少。 10月初,受双节放假影响,新能源车市交付端表现较差,对整月销量环比增长带来拖累。预计受 11、 12月车市翘尾及年终备库影响,23Q4公司动力电池系统销售达到 100GWh,对应全年销量接近 320GWh。【价】23Q3公司针对主要客户群体开展返利计划、增加产品让利,与下游分享成本端压力释放、技术进步带来的利润增厚。经测算,单 Q3动力电池系统单价来到0.9元/Wh,较 Q2降价约 0.05元/Wh。三季度以来,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出现进一步下跌,预计 23Q4动力电池单价存在进一步下行空间。【利】 23Q3公司销售毛利率 22.4%,环比+0.5pp。 在动力电池单价下行的基础上,毛利率进一步升高,单位毛利维持稳定,反映了公司当下优异的降本能力。 Q3储能需求回暖,储能电芯价格失守。【量】单 Q3公司储能系统销量约 20GWh,环比+25%, 销售情况较 23H1显著回暖。【价】 根据 SMM 数据, 2023年 9月底,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储能型, 280Ah)最低价达到 0.45元/Wh,较 23H1最低价下降约 0.2元/Wh,降幅显著。 剔除碳酸锂降价影响后,成本价格仍然出现倒挂现象,储能锂电池供应端竞争仍然激烈。经测算,公司 23Q3储能系统单价约 0.8元/Wh,较 23H1仅小幅降价,产品仍然包含高附加值且维持竞争力。 持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海外布局顺利推进。 23年 8月,公司发布全球首款磷酸铁锂 4C超充“神行电池”,实现“充电 10分钟,续航 400公里”。据公司披露,“神行电池”将于今年底量产, 24Q1集中装车,首发车型奇瑞星途星纪元也已于 10月发布。此外,面对日益增长的海外需求,公司持续推动海外产能建设,匈牙利工厂已获得政府环评许可,实现顺利推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 2023~2025年 EPS分别为 10.04元、 12.54元、15.36元,对应动态 PE 分别为 18倍、 14倍、 12倍。 公司电池销售维持高增长,海外客户持续开拓、战略合作相继落地;叠加公司产品价格坚挺,盈利能力稳中向好,持续领先行业。 23Q3公司盈利能力保持高水平、市占率领先。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与市场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及供应风险;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风险。
|
|
|
华明装备
|
机械行业
|
2023-09-27
|
13.58
|
--
|
--
|
13.79
|
1.55% |
|
13.79
|
1.55%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5-4.8亿元,同比增长58.2%-66.2%;扣非归母净利润4.2-4.4 亿元,同比增长50.2%-58.4%。 2023 年第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1.9亿元,同比增长65%-87.7%;扣非归母净利润1.6-1.9 亿元,同比增长62.2%-85%。 分接开关龙头畅享行业周期红利,订单持续增长。根据公司公告,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核心电力设备业务收入保持持续增长,电力设备毛利率持续攀升,国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20%。受益国内下游网内外变压器配套需求旺盛,公司前三季度各季度订单同环比保持持续增长,未来有望受益海外变压器更新迭代机会,驱动长期稳定发展。 海外需求驱动直接+间接出口,公司出口业务快速增长提振整体盈利能力。根据公司公告,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出口收入同比增速超100%,海外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公司已在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地布局工厂及服务中心,并积极筹划新加坡区域布局,根据公司上半年数据,海外业务毛利率为61%,比国内高8pp,公司有望凭借产品结构优化驱动整体毛利率稳步向上。 多领域存在国产替代机会,公司凭借高产品壁垒及较好的竞争格局有望充分受益。特高压分接开关国产替代空间大且产品单价更高,公司已交付“±500kV 溪洛渡直流输电工程”,凭借国内绝对龙头优势特高压业务有望逐渐起量;公司首台500kV 核电机组变压器的分接开关发货,实现核电领域突破;首台套115kV移相变压器分接开关实现正式投运,填补了国产品牌空白。公司开拓更多可国产替代领域,助力长期持续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 年营收分别为21.5 亿元、26.8 亿元、30.6 亿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60.4%/26.5%/13.7%。公司为分接开关国内绝对龙头,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同时高毛利的运维检修服务业务有望迎高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海外市场开拓不及预期;检修业务进展不及预期;国网投资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中信博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5
|
67.00
|
86.20
|
31.95%
|
79.56
|
18.75% |
|
79.99
|
19.39% |
-- |
详细
推荐逻辑:1)光伏组件 ] 价格自高点 2.1元/W回落至目前 1.26元/W,将刺激全球地面电站装机放量。随着海外市场放量及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提升,未来五年跟踪支架装机量预计维持 20%以上复合增速。2)中信博自 2013年进入海外市场,经过多年耕耘,产能、业务布局逐步完善,自 2022 年 12 月以来陆续落地海外跟踪支架大单超 7.3GW,在手订单充足。3)公司收入端已恢复高增长,22Q3~23Q2连续四个季度收入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随着海外跟踪支架出货占比大幅提升,毛利率将持续恢复。公司通过一体化产能布局、规模效应降本,业绩将迎来持续改善。 跟踪支架需求恢复高增,竞争格局改善胜者为王。此前抑制跟踪支架需求的三大因素均已显著改善:光伏组件价格自 2.1 元/W 回落至 1.26 元/W,海运费与钢材价格也已回落至正常水平。随着光伏电站 IRR 提升,地面电站装机将恢复高增长。海外地面电站对跟踪支架接受度较高,加上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提升,预计 2023~2027 年跟踪支架装机将保持 20%以上复合增速。2021 年全球跟踪支架龙头企业业绩大面积下滑、甚至亏损,行业洗牌后竞争格局预计大幅改善。 跟踪支架出海的认证、可融资性、品牌壁垒更高,中信博有望全面受益海外市场爆发。 深度布局海外新兴市场,订单爆发迎来收获期。公司 2013年进入海外市场,重点布局印度、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与 Adani 合资在印度建设生产基地,并在其他地区培育供应商,满足本地化生产制造要求。经过多年耕耘,公司在海外产能、业务布局逐步完善,自 2022 年 12 月以来落地海外跟踪支架大单超7.3GW,彰显了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优势及拿单能力。 收入恢复高增,业绩有望持续改善。公司 22Q3~23Q2 连续四个季度收入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毛利率自 21Q4以来稳步回升。跟踪支架、境外项目盈利能力较固定支架、境内项目均有 2~3pp 毛利率溢价。未来海外跟踪支架出货比例提升将持续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通过自建镀锌工厂,自制回转减速装置、控制箱、平行驱动器等领布局,预计成本端有 2分/W 左右下降空间。随着公司收入增长,前期费用摊薄,利润率也将迎来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96 亿元、5.86 亿元和 8.07亿元。公司海外业务布局进入收获期,大单持续落地。收入端连续四个季度高增,毛利率也处在回升通道。随着海外跟踪支架集中交付,镀锌、回转减速器、控制箱、平行驱动器等零部件自制进一步降本,收入增长规模效应摊薄前期投入成本,业绩反转在即。我们给予公司 2024 年 20 倍 PE 估值,对应目标价 86.2 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市场拓展风险,钢材价格波动风险,新产品投产、降本措施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伊戈尔
|
机械行业
|
2023-09-05
|
14.00
|
18.40
|
23.82%
|
15.13
|
8.07% |
|
15.90
|
13.57% |
-- |
详细
事件:公司 202 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5.7亿元,同比增长 13.4%;实现归母净利润 0.9亿元,同比增长 6.6%;扣非归母净利润 0.8亿元,同比增长 15.1%。 2023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9.3亿元,同比增长 24.3%;实现归母净利润 0.7亿元,同比增长 43.2%,环比增长 274.1%;扣非归母净利润 0.7亿元,同比增长 52.5%,环比增长 296.4%。 Q2净利率同比提升,费用率较为平稳。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19.5%,同比增长 0.1pp;销售净利率为 5.7%,同比下降 0.4pp,其中 2023Q2净利率为 7.6%,同比提升 1.1pp。费用方面,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含研发费用)/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2.3%/9.7%/0.1%,分别同比-0.2pp/+0.2pp/+0.2pp,其中管理费用提升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股权激励费用同比增加 1324万元所致,财务费用率提升主要系报告期内银行借款增加导致利息支出增加所致。此外,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费用率为 4.5%,同比增长 0.03pp,公司加大新能源产品及孵化类产品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强产品竞争“护城河”。 能源产品业绩亮眼,LED照明业务受海外市场扰动出货短期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能源产品实现收入 11.6亿元,同比增长 33.5%,其中新能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公司收入同比增长 55.2%;能源板块毛利率为 18%,同比增长 1.1pp,主要系产品规模效应及自动化产线降本增效带来的盈利提升。景观照明灯具收入为 3.4亿元,同比下降 27.9%,主要系欧美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出口下降所致; 毛利率为 25.2%,同比增长 1.4pp。我们认为,从已有案例来看,公司擅长实现产业链延伸,未来有望伴随箱式变电站及成套巴拿马电源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驱动公司整体盈利进一步向上。 募投多项目实现多元扩张,支撑未来长期快速发展。公司于 2020年/2022年先后两次通过非公开发行相继布局光伏、数据中心、储能等业务,并于 2023年实施定向增发,三次融资合计 29.3亿元。公司募投数字化工厂旨在提升自动化生产渗透率,进一步降本增效,叠加多元布局实现规模效应,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 36.3亿元、47.2亿元、60.5亿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26.1%/49%/33.3%。公司为国内磁性元器件老牌企业,产品和应用领域发展齐头并进,多业务有望给公司带来新业绩增量,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形势波动的风险;原材料结构性价格和供应风险;汇率波动影响公司海外业务的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新产品研发出货不及预期的风险;巴拿马电源渗透率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天顺风能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3-09-05
|
13.29
|
--
|
--
|
13.73
|
3.31% |
|
14.39
|
8.28% |
-- |
详细
业绩总结:公司 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43.1亿元,同比增长 111%;实现归母净利润 5.8亿元,同比增长 128.1%;扣非归母净利润 5.5亿元,同比增长107.7%。2023年二季公司实现营收 29.5亿元,同比增长 124.2%;实现归母净利润 3.8亿元,同比增长 72.5%;扣非归母净利润 3.6亿元,同比增长 78.9%。 盈利能力修复向上,费用率管控优秀。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22.9%,同比下降 1pp;销售净利率为 13.6%,同比增长 1.3pp,系高毛利的发电业务营收占比下降导致产品结构改变所致。费用方面,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含研发费用)/财务费用率为 0.4%/3.4%/3.9%,同比下降 0.3pp/1.7pp/2.4pp,公司费用率管控优异。 制造重心向海风倾斜,海工产品打开未来成长空间。2023年上半年,公司塔筒业务实现营收 13.5亿元,同比增长 41.2%;叶片业务实现收入 12.3亿元,同比增长 143.9%,收入端快速增长。公司积极布局海工业务板块,2023年初分别与揭阳惠来县和阳江高新区签约重型海工装备合作意向;5月,公司完成江苏长风的收购,形成 40万吨/年海工产能;8月,公司与漳州开发区签署重型海工装备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海工布局进一步加强。此外,公司在建基地包括德国海工、通州湾二期、盐城二期、揭阳和阳江等,漳州基地处于前期规划准备中。 目前欧洲海工产品供不应求,叠加国内沿海各省“十四五”以及“十五五”海风建设规划,公司海工产品有望伴随产能释放逐步放量。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零碳业务指数型发展可期。在产业链降本压力趋势下,风电制造环节的竞争日趋激烈。公司通过产能扩张模式积累风电开发资源,顺利开拓零碳业务板块,从风电中游制造环节逐渐切入下游风电站投资开发环节。 报告期内,公司在营风电场并网容量 1383.8MW,累计实现上网电量 1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2%。此外,公司位于湖北省沙洋县的 200MW 风电项目正在推进,其他风电项目亦积极筹备开工,并将继续聚焦于北方、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推动新能源资源开发,有望驱动公司盈利高增。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 130.3亿元、188.1亿元、215亿元,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140%/49.7%/20.6%。公司积极完善产能布局,伴随产品结构优化及业务协同,有望率先受益下半年海风复苏,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2023年海上风电订单需求不及预期、公司产能利用率下降风险;汇率波动影响公司海外业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