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李哲

民生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100521110006。曾就职于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7.14%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30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谱尼测试 计算机行业 2022-02-24 60.90 -- -- 67.77 11.28%
75.16 23.42%
详细
公司披露《2021年业绩快报》,2021年实现营收20.02亿元(+40.35%),归母净利润2.18亿元(+33.28%);计算得出2021Q4公司实现营收6.6亿元(+31.09%),归母净利润1.25亿元(+12.08%)。 业绩稳健增长,新业务持续发力。2021年公司营收20.02亿元,同比增长40.35%,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大市场开拓和实验室协同力度、公司食品、农产品、环境、医学、医药、化妆品、汽车等业务板块均实现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公司进一步强化实验室能力建设,提升各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整合内部工作流程,促进公司净利润实现快速增长。公司新业务发展趋势较好:1)医药医学检测:董事长专业,涉及生物医药,肿瘤、高血压、感染等药物,上海检测基地腾出较大实验室面积用于经营CRO,医学检测主要涉足特检,临床免疫学、病例、妇科疾病、儿科、幽门螺旋杆菌,公司目前已拥有较大规模的CRO经营团队;2)汽车检测:公司开始与特斯拉等车企展开合作,预计2022年汽车检测业务将实现较快增长;3)化妆品检测:化妆品行业监管日益完善,行业检测需求进入快速释放阶段,公司布局较早,享受行业红利;4)军工检测:公司2021年开始布局,主要布局环境可靠性检测服务,目前拥有西安、北京两大检测基地,均已获取牌照开展业务;5)食品检测:相对完善,增速稳定;6)环境检测:近期受监趋严的影响,行业存在一定经营压力,但最近土壤检测需求开始释放,可能对后续公司环境检测业务发展起到一定拉动作用。 公司盈利性提升验证渐入盈利性提升周期。根据公司中报披露信息,公司目前在国内主要大中型城市建立了100多家分、子公司和近30个大型检测实验基地、150多个专业实验室,2020年开始公司毛利率开始触底回升,期间费用率开始改善,净利率开始触底反弹,人均创收预计将提升,且公司开始布局人均产值更高的医学检测领域,预计未来我们将看到公司的人效提升+毛利率提升+净利率提升的状况。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2.2(已披露)/2.8/3.7亿元,对应PE分别是38x/30x/23x,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实验室盈利性难以提升风险;2.继续大规模资本支出导致折旧继续大幅攀升风险。
徐工机械 机械行业 2022-01-28 5.71 -- -- 5.94 4.03%
5.94 4.03%
详细
事件:1月 25日,公司披露 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 55-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47.50-60.91%,计算 Q4归母净利润 8.9-13.9亿元,同比增长-31%-7%。 2021年四季度房地产、基建增速放缓,工程机械行业受较大影响。但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继续稳步增长,盈利水平不断改善,业绩依旧维持高速增长,实属不易。Q4业绩同比去年同期降速与2点因素有关:1)2020Q4基数较高;2)2021Q4房地产、基建整体成下行趋势,工程机械行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 全面贯彻“三高一可”高质量发展理念,净利润不断提升。公司全面贯彻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的“三高一可”高质量发展新理念,切实增强质量管控意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全面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徐工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混改、员工持股助力企业经营效率提升,盈利能力持续改善。2020年 9月,徐工混改方案落地,引入机构投资者、员工持股,企业活力不断提升。自 2020年三季度末以来,公司净利润率已从 4.75%提升至 2021年上半年的 7.14%。虽然 2021年三季度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净利率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在 6.6%的水平。我们预计 2022年公司净利润率将重回 7%以上,长期内,净利润率有望继续提升。 吸收合并徐工有限,新资产注入助力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21年 9月30日,公司发布公告,拟向徐工有限股东发行股份,吸收合并徐工有限。交易完成后,徐工有限旗下挖掘机、混凝土机械、塔式起重机等资产将整体注入上市公司。鉴于徐工有限挖掘机械、塔机、混凝土机械等业务均位于国内及全球前列,且具有较高毛利率,预计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将继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专项债落地助力基建回暖,工程机械龙头有望迎来边际改善。2021年工程机械行业整体经历了前高后低的走势,但四季度专项债集中发放,预计 2022年一季度基建投资将显著放量。此外,财政部于 2021年底提前下达 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 1.46万亿。虽然行业下行趋势暂未扭转,但资金到位将助力基建逐渐回暖,工程机械龙头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1-23年实现营业收入 869.6/957.7/1092.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58.3/73/88.9亿元,对应 PE 为 8/6/5倍。考虑到公司混改落地,经营活力及企业盈利能力有望不断提升,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供应链安全风险,原材料价格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怡合达 机械行业 2022-01-27 79.62 -- -- 85.30 7.13%
85.30 7.13%
详细
事件:公司披露2021年度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3.9-4.1亿元,同比增43.73%-51.10% ; 计算Q4归母净利润0.83-1.03亿元, 同比增长-3.04%~20.33%。 2021Q4归母净利润增速环比降速,增速略低于预期,但全年来看,实现43.73%-51.10%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已实属不易。2021Q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降速预计与以下2点因素有关:1)2020Q4基数较高;2)公司2021年SKU继续增多,但近期各地疫情反复或影响公司发货及快运节奏,对公司的交货确认收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公司后续看点主要集中在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能提升及强有力的后续服务能力:1)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公司在现有FA 工厂自动化零部件标准化体系基础上,通过对原有非标准型号产品标准化,以及已有标准型号产品系列化、模块化创新,不断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打造独具特色并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同时公司将深耕自动化设备各应用领域,区分应用场景进行深度标准化、模块化研发,精准匹配客户需求,最终提高自动化设备厂商设计效率,降低采购成本,缩短交付周期。2)产能提升:随着公司IPO 项目的投产,公司在制造、仓储、分拣、包装发运等方面的能力将持续获得提升。3)强有力服务团队:公司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下设12个销售工程师团队和19个销售办事处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公司可通过在线服务、电话热线、驻地人员拜访等多种方式,协助客户完成从项目启动、产品选型到交付应用全环节的服务支持,我们认为后续服务能力是2018-2020年公司发展速度超越米思米中国业务增速的很重要的因素。 预计2022年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1)公司的业务属性本质上体现的是我国制造业自动化升级的大趋势;2)公司目前增速比较快的下游包括锂电设备、光伏设备、机器人、医疗设备等领域预计2022年均将实现较快的增长,同时新拓展的半导体设备领域预计在2022年形成新的业务增量;3)公司IPO 完成产能扩建,可支持年发货总量达480万项次(2020年为231.6万项次),产能实现较大增长。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4.0/6.2/9.4亿元,对应PE 分别是81x/52x/35x,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SKU 扩容失败风险;2.行业价格战加剧导致盈利性走低风险; 3.逆全球化导致国内制造业发展进展趋缓进而影响自动化零部件需求风险;4.米思米经济款产品覆盖SKU 大比例提升给怡合达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导致市占率降低风险;5.怡合达募投项目负荷率攀升偏慢导致盈利性短期走低风险;6.公司产品集中的下游领域发展进度放缓影响产品需求风险。
华测检测 综合类 2022-01-26 22.22 -- -- 21.78 -1.98%
22.57 1.58%
详细
事件:公司披露2021年度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7.3-7.6亿元,同比增26%–32%;其中,Q4归母净利润1.76-2.06亿元,同比增长-1.1%~15%。 公司报告期归母净利润实现稳健增长,预计主要受益于医学(CXO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功能医学&特检业务获证实验室持续提升)、食品(化妆品市场因为国内监管趋严带动检测需求持续提升)、汽车(一方面受益于我国汽车行业的回暖,另一方面新能源车的检测需求因行业高景气度而持续放量)、建工建材(供应链管理需求越来越强,龙头优势日益明显)等业务的持续发力。同时,随着近年来公司精细化管理的顺利推行,不断优化精益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有效提升,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稳健增长。此外,预计报告期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额约为1亿元,主要是报告期收到多项政府补助及理财收益,2020年同期非经常性损益为9,830.69万元。 参考Eurofins,见证中国检测巨头崛起。华测检测官网显示目前公司拥有10,000多名优秀质量专家,在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城市,设立了150多间实验室,公司的服务领域从健康生活到生产贸易,平台化趋势明显。从员工人数角度,公司目前类似2012年的Eurofins,从产值角度,类似2006年的Eurofins。Eurofins同样起家于食品、环境检测,2000-2005年涉足制药&生物技术,2014年进入临床诊断高人均产值的领域,业务矩阵日趋完善。Eurofins的人均产值在1998-2020年提升了1.59倍,且每一次人均产值提升周期(2001-2007,2012-2020)都是新业务放量周期。对于公司来说,快速进驻新兴业务领域,通过内生和外延方式加快实验室建设,建立平台型检测服务中心,在快速发展阶段配合合理的薪酬体系将是不错的选择。 预计2022年仍将保持稳健的增长:1)公司仍处在提质增效阶段,目前存量实验室的产能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2)公司目前已完成主要领域布局,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综合性检测企业,下游领域多元化后利于保持稳健的增长;3)公司的医学实验室仍处在扩张过程中,从历史数据来看,医学检测业务的人均产值超过传统业务(环境检测等领域),预计未来医学检测业务营收将实现较快增长;4)一些新领域,例如化妆品、5G通讯、汽车电子/新能源等相关检测业务未来成长性仍十分可观。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7.5/9.2/11.5亿元,对应PE分别是49x/40x/32x,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环境检测业务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盈利性下滑过快风险,新建实验室负荷率上升过慢导致亏损周期拉长风险。
吉林碳谷 基础化工业 2022-01-20 -- -- -- -- 0.00%
-- 0.00%
详细
事件:公司预计2021年利润总额为3.53亿~3.76亿元,同比增长152.53%~168.98%,预计2021年归母净利为3亿~3.2亿元,同比增长115.46%~129.82%。 碳纤维行业高景气+产能释放+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公司业绩超预期。公司2021Q1-Q3归母净利1.79亿元,据此计算,2021Q4归母净利预计1.21亿元-1.41亿元,环比增长122.4%-159.2%。公司产品碳纤维原丝获得市场广泛认同,市场需求旺盛,产能有序释放,主营业务收入呈现持续的增长势头,当期业绩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吉林碳谷是国内碳纤维原丝环节的龙头,将充分受益碳纤维需求放量。碳纤维原丝环节的工艺配方难度较高,短期难以突破,吉林碳谷秉承吉林化学研究所科研体系,用晴纶技术在原丝上攻关,累计的技术及经验壁垒较高。2018年浙江精功和吉林碳谷联合攻关,由光威复材提供上浆剂,2020年在大丝束碳化上获得突破,可以在风电叶片的碳梁上应用,为碳纤维的民用化创造了条件。截止2020年底,吉林碳谷原丝产能达到4万吨,在2018-2020年3年过程中,公司从亏损到净利率达12.63%,2021Q1-Q3净利率升至24.75%,这里除了原材料丙烯腈价格走低的贡献,更多的是显著的规模效应。碳纤维号称“二十一世纪新材料之王”,其独特的优良品质提供开阔的发展前景,“十四五”风电叶片碳纤维趋势明确,将推动碳纤维需求释放,“十五五”氢能源车放量将带动储氢瓶碳纤维需求放量,此外,光伏碳碳热场材料,大飞机产业等均成为后续驱动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力,碳纤维原丝环节亦将充分受益。 预计2022年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规模优势下单位成本有望继续走低:1)2021年12月9日,公司公告2022年日常关联交易内容:①预计向吉林市国兴新材料购买蒸汽、电、污水、脱盐水等产品金额约2.5亿元(+103.6%);②预计向吉林宝旌碳材公司、吉林国兴复合材料公司销售碳纤维等产品金额约6亿元(+43.2%);预计上述金额与上年实际发生金额差异较大的原因在于2022年产量增加;2)根据吉林省政府官网披露,截止2021年底,吉林化纤集团原丝(业务由吉林碳谷承担)产能达6万吨(2020年底为4万吨),预计2022年原丝产能迈上20万吨,产能增幅可观;3)从吉林碳谷的历史财务数据来看,碳纤维原丝规模效应明显,随着规模的扩大,预计公司的单位原丝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3.1/5.8/9.4亿元,对应PE分别是59x/31x/19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风险,下游需求释放进度低于预期风险。
苏试试验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1-19 32.98 24.51 83.46% 33.25 0.82%
33.25 0.82%
详细
事件:公司披露2021年度业绩预告,全年归母净利润约1.73-1.97亿,yoy+40%~60%;扣非后归母净利1.53-1.77亿元,yoy+50.84%~75.23%。 报告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受益于:1)环境试验设备和环境可靠性检测业务快速增长;2)高毛利率的环境可靠性检测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进一步提升;3)集成电路检测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其中,环境试验设备业务主要受益于军工、新能源车检测需求放量;环境可靠性检测业务主要受益于公司实验室扩张;集成电路检测业务主要受益于汽车电子检测需求放量,毛利率和净利率出现明显改善。 立足设备优势,环境可靠性与半导体检测齐发力。检测服务行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全社会对使用产品的质量、对生活健康水平、对生产生活的安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中国检测行业市场规模由2013年的1,399亿RMB提升至2020年的3,586亿RMB,复合增速达14.4%,超过期间GDP增速(8.0%)及全球检测服务市场增速(11.0%)。公司起家于力学环境实验设备,当前设备由力学环境扩容至气候(温度、湿度等)、生物、化学等指标,单台价值持续提升,但该业务相对稳定,量。 价维持15%-20%的增速;2006年开始涉足环境可靠性检测服务,可靠性检测服务是公司设备优势的顺势而为的结果,目前已投运15个检测实验室,2011-2020年,公司环境可靠性检测业务收入由0.23亿提升至4.63亿元(CAGR=39.8%),市占率由2013年的0.5%提升至2018年的1.2%,未来提升空间仍大。2019年收购宜特(上海)进军集成电路检测高成长领域。2020年,试验设备占公司营收36.34%,试验服务占39.10%,半导体检测收入占14.37%。 预计2022年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1)公司环境试验设备业务有望继续受益于持续增长的军工和新能源车检测需求;2)集成电路检测业务一方面受益于汽车电子检测需求高景气,另一方面公司扩建的苏州半导体检测基地投产贡献新增量;3)环境可靠性检测业务受益于公司近两年的实验室扩产红利。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1.9/2.6/3.4亿元,对应PE分别是49x/36x/28x,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考虑到苏试试验未来几年有望维持较高的业绩增长速度及检测行业优质的商业模式,给予公司22年45X的PE估值,对应目标价为41.85元(=0.93。 45=41.85)。 风险提示:新项目投产进度低于预期风险,下游需求放缓风险。
精测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12-20 69.51 -- -- 78.00 12.21%
78.00 12.21%
详细
多年大力投入半导体设备,持续突破新产品 公司近年来集中优秀资源深耕半导体设备,膜厚量测设备率先突破,仅用一年就实现了集成式和独立式机型的双双突破。2019、2020、2021H1半导体设备收入从700万,跃升到6500万,再到半年超6500万,增长强劲。公司布局OCD设备、电子束检测设备也已在客户验证阶段,有望发展成为半导体设备第二、第三增长点。 晶圆检测设备壁垒极高,是建设“去A线”的关键 2019年以来,我国面临科技封锁日甚,在代表高精尖科技的半导体领域尤为突出,自主研发,建设“去A线”势在必行。检测设备涉及到光学、电学、材料、机械等综合学科,技术壁垒极高。美国的KLA Tencor在各类晶圆检测设备中市占率均超过50%,除此以外市场主要由应用材料及东京电子、Nano等日本厂商掌握。我国建设“去A线”甚至纯国产线,晶圆检测设备是无法回避的难关。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耕耘这一板块的公司,将承担国产化重任。据Semi数据,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为711亿美元,其中前道测试设备市场规模占8.45%,达60.1亿美元,后道封测设备市场规模占5.4%,达38.5亿美元。 锂电设备产品线持续拓展,逐步进入收获期 公司基于自身AOI检测等技术优势,2019年开始进入锂电设备行业,从化成分容设备、BMS测试设备、PACK测试设备等开始,2020年已有8000万收入。公司继续向上中游设备拓展,产品线覆盖度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新能源车、电化学储能的快速发展,锂电池企业持续快速扩产,公司订单进入加速期。 传统主业显示面板设备持续高速成长,龙头优势愈发明显 公司显示面板业务除去年因为疫情原因小幅增长以外,收入始终维持40%以上高速增长。公司一方面不断突破大客户市占率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向上游核心零部件延伸,预计后续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国内稀缺的检测设备企业,是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主力军,有望率先受益国内晶圆线建设浪潮。此外,公司显示面板检测设备、锂电设备也在高速增长中。预计公司21/22/23年净利润2.96亿、5.99亿、11.03亿,对应P/E 为66x、32x、18x。考虑到分部估值,我们给予公司2022年目标市值329亿元,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半导体设备技术研发不及预期风险;客户过于集中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国茂股份 交运设备行业 2021-11-05 43.73 35.57 180.52% 44.75 2.33%
44.75 2.33%
详细
事件: 10月 29日,公司发布三季报公告,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22.58亿元,同比增长 43.95%;实现归母净利润 3.45亿元,同比增长 45.67%。 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后同比增长 55.80%。 收入业绩稳定增长,新业务拓展顺利贡献增量。 2021年 Q3单季度公司实现收入 7.77亿元,同比增长 34.72%,环比降低 7.41%;实现归母净利润 1.37亿元,同比增长 60.59%,环比增长 6.27%。公司作为通用减速机领先者,受益于经济强势复苏,通用减速机收入实现稳健增长,同时新业务拓展顺利,工程机械及高端领域实现进一步突破。公司合同负债实现 0.67亿元,同比增长 4.89%;存货实现 7.25亿元,同比增长 87.29%,保障公司后续收入确认水平。 盈利能力显著提升,经营水平持续优化。 公司 Q3单季度实现毛利率29.16%,同比增长 1.62pct,环比增长 3.29pct;实现净利率 17.62%,同比增长2.85pct,环比增长 2.24pct。我们判断,公司作为行业龙头议价能力较强,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公司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 10.28%,同比降低 1.09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3.05%、 3.81%、 3.62%、 -0.21%,同比变动-2.37、 1.22、 0.00、 0.06pct,经营能力优化显著。 高端产品发展迅速, 广阔市场待掘金。 当前高端减速器市场广阔,主要由SEW、 FLENDER、 NORD 等国外企业占据,公司去年收购美国莱克斯诺公司中国子公司,推出“捷诺”品牌高端减速机,今年 3月公告增资 2亿元自有资金用于项目扩产,力争在 2022年底完成扩产,预计达产后实现年产 9万台高端减速机。未来有望将捷诺的销售纳入经销商结算体系,海外技术叠加国内渠道,高速发展可期。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公司在渠道、成本两个核心方面的优势已经形成,未来将稳健的扩张市占率;高端通用、工程机械专用减速器两个方面构建弹性,看好公司在长赛道中的广阔发展前景。预计公司 2021年-2023年的收入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32.6%、 33.2%、 36.6%。维持买入-A 的投资评级, 6个月目标价为 51元,相当于 2022年 36X 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新业务推进不顺利等。
杭可科技 2021-11-04 109.90 78.17 264.77% 128.61 17.02%
131.50 19.65%
详细
事件: 公司于 10月 27日晚发布三季报,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7.62亿元,同比增长 70.96%;归母净利润 2.38亿元,同比降低 22.63%,略超市场预期。 下游新兴行业高景气, Q3利润环比高速增长。 公司 2021年 Q3单季度实现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长 62.43%,环比降低 9.92%;实现归母净利润 1.12亿元,同比增长 0.74%,环比增长 49.68%。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主要系疫情影响国内客户占比提升、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上涨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但 Q3业绩已出现底部反转,环比实现大幅增长。 公司前三季度合同负债为 7.54亿元,同比增长 9.08%,环比增长 14.53%,体现在手订单仍在持续增长。 9月 3日公司公告中标比亚迪刀片电池串联化成分容设备,合计 16条线,中标金额 5.22亿元。随着下游新能源车持续高景气,动力电池厂商招标推进,以及海外高盈利订单后续落地,将有助于公司保障公司收入高增长,以及修复盈利能力水平。 盈利能力底部反转,经营管理持续优化。 公司 Q3单季度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2.77%、 16.24%,分别环比增长 9.01、 6.46pct,盈利能力已实现触底反弹,随着后续海外订单确认收入,盈利有望迎来进一步修复。 前三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16.20%,同比降低 2.51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3.18%、 6.68%、 5.16%、1.18%,同比变动-0.88、 -2. 10、 -2.68、 3.15pct,财务费用提升主要系汇兑损失影响。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 2.36亿元,同比增长 33.80%。 加速扩产突破产能瓶颈,激励计划绑定核心利益。 10月 21日,公司公告建设锂电池充放电设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总投资金额为 13.37亿元,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及自筹资金,计划建设周期 3年。目前针对下游需求高景气,公司积极扩张产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9月 10日,公司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 465名激励对象以 28元/股价格授予 300万股限制性股票。公司设立收入或净利润考核目标,其中目标 2021-2023年收入为 24.63、 39.56、 59.72亿元,同比增长 65%、 61%、 51%;或是归母净利润(扣激励费用前)为 5.66、 8.70、 16.53亿元,同比增长 30%、 54%、 90%,预计 2021-2024年激励费用分别为 0.30、 1.04、 0.47、 0.17亿元。公司设立业绩考核目标增速较高,彰显未来发展信心,绑定核心利益,明后年业绩有望迎来大幅增长。 投资评级: 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净利润 3.86亿元、 8.16亿元和 14.84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 0.96元、 2.02元和 3.68元。维持买入-A 评级, 6个月目标价 111.1元,相当于 2022年 55倍市盈率。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景津环保 能源行业 2021-10-22 33.79 29.04 27.70% 38.27 13.26%
46.81 38.53%
详细
事件:公司于10月20日晚发布三季报,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35亿元,同比增长45.56%;归母净利润4.50亿元,同比增长44.12%。若剔除摊销股权激励成本影响,公司可比净利润为5.18亿元,同比增长66.09%。 下游新兴行业高景气,三季报维持高速增长。公司2021年Q3单季度实现收入12.54亿元,同比增长32.25%,环比增长4.05%;实现归母净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21.02%,环比增长1.79%。受益于下游传统环保领域的稳定需求,以及砂石骨料、新能源领域的高速增长,公司上半年收入业绩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随着新能源行业持续高景气,以及砂石骨料污染整治的紧迫性,预计公司的订单仍将快速增长,奠定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基础。 盈利能力持续优化,经营管理持续优化。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9.79%、13.48%,分别同比降低4.70、0pct,表观毛利率下滑,是由于会计准则变更导致。在今年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公司利润率仍然保持稳定态势,显示了公司在产业链极强的议价能力,若后续原材料价格下降,公司盈利能力有继续提升空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1.78%,同比降低3.16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4.25%、4.50%、3.36%、-0.34%,同比变动-5.53、0.93、1.37、0.06pct。公司经营性现金流4.09亿元,同比增长2.67%。 配套设备有望再造翻倍市场空间,耗材产能释放加速普及。公司从2015年开始开发与压滤机配套的各式低温滤饼干化机、搅拌机、输送机、自动加药机、浓缩机等系列产品,以压滤机核心设备统治级的市场地位推广整线产品,降低客户供应链管理难度。据我们前述深度报告《景津环保:压滤机龙头,应用领域+产品线拓展加速成长》指出,配套设备市场空间略大于压滤机整机,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此外,公司从2014年开始涉足滤板、滤布等耗材。据公司调研,滤板平均3年更换,滤布平均2~3月更换,随着滤板、滤布新产能释放,也将贡献增长动力。 投资建议:由于新能源、砂石等新应用领域的需求释放、公司产品线延伸到辅助设备、耗材等领域,预计公司业绩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达6.53亿元、9.48亿元、11.28亿元,给与买入-A评级,维持目标价为45.3元,对应2022年20倍PE。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砂石骨料压滤需求不及预期。
捷昌驱动 机械行业 2021-10-19 44.11 55.99 153.92% 56.39 27.84%
60.00 36.02%
详细
国内线性驱动领军者,多维度全球布局。 公司创立于 2000年,是国内线性驱动龙头企业。公司主要线性驱动产品是一种实现智能终端产品运动控制功能的关键装臵,应用于医疗康护、智慧办公及智能家居、工业等领域。根据公司公告,公司 2021H1实现营业收入 10.08亿元,同比增 19.09%;归母净利润 1.54亿元,同比减 37.65%,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系 2020Q2中美贸易关税豁免及部分关税返还以及原材料和运输成本大幅上涨影响。公司 2020年国外收入占比达到77.8%,建有新昌 (2)、宁波 (2)、美国、马来西亚六大生产基地,在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家设有分公司,服务于全球 4000多家客户。 线性驱动行业新兴发展,国内尚处于成长期。 线性驱动产品起源于欧洲,在国外市场应用较为广泛,在国内尚处于市场开拓期。根据公司公告,全球线性驱动产品在智慧办公、医疗康护、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已达到数百亿元级别,其中智慧办公: 根据中国自动化网《线性驱动系统市场现状与重点应用市场透析》,应用线性驱动技术的智慧办公家具在全球办公家具市场中的渗透率约为 5%-10%, 根据公司公告预测, 假定 2024年全球市场可升降办公桌在全球办公桌产品中的渗透率为 10%, 2024年全球可升降办公桌所应用线性驱动产品的市场规模大约为 240亿元; 医疗康护: 根据TrendForce 数据,预期到 2023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 5,607亿美元。 受到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器械产品先进化等因素驱动, 预期用于医疗领域的线性驱动产品市场稳步增长。 智能家居: 据 Strategy Analytics 预测, 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突破 1,000亿美元,到 2025年增长至 1730亿美元。 使用智能家居产品的家庭户数比例将由 2021年 15%增至 2025年的 20%。2021年北美是智能家居最大市场,占比为 40%,亚太地区占比 29%,我国居家环境的升级需求催生了巨大的线性驱动系统需求。 技术和渠道建设,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技术和渠道优势: 公司是直流电动推杆、电动升降桌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根据公告,截至 21H1,公司已取得各项专利 614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 40项、国际发明专利 11项,同时已获得软件著作权共 59项。公司产品性能指标已基本接近国际品牌,多款产品获得CB,UL, PSE, KC, SAA, FCC, TUV—mark, IC ID,CE—RED 等各国产品认证。 公司通过与当地知名厂商合作共同开发海外市场,拓宽了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终端产品进入谷歌、微软、苹果、亚马逊等企业。 收购 LEG 公司拓展欧美高端市场: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以现金方式合计 7917.84万欧元收购 LEG 公司 100%股权,于今年 7月完成交割,并拟增资 0.2亿欧元。 LEG 公司是欧洲升降驱动系统领先企业,其 2020年和 2019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60/0.85亿欧元,净利润为-121.2/685万欧元。 LEG 公司主要产品是电动升降桌升降立柱总成及控制器,处于行业内顶尖水平,具有较高的专利壁垒,主要客户为欧美高端家居品牌,包括成品家具前二的大家具厂商 HermanMiller、 Steelcase等,通过收购 LEG 公司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全球行业地位。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1年-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 4.44\6.22\8.16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1.16/1.63/2.14元,成长性突出;首次给予买入-A 的投资评级, 6个月目标价为 57.05元,相当于 2022年 35X 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 产品下游渗透率不及预期, 中美贸易摩擦等。
中际联合 机械行业 2021-10-18 85.00 67.95 71.89% 129.92 52.85%
129.92 52.85%
详细
以风电为核心耕耘高空安全领域,基本实现下游风机制造商龙头全覆盖。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高空安全作业设备和高空安全作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主要包括高空安全升降设备(塔筒升降机、免爬器、助爬器等)和高空安全防护设备(防坠落系统、救生缓降器、爬梯、滑轨等),已应用于风力发电、电网、通信、火力发电、建筑、桥梁等十余个行业及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主要聚焦于风力发电领域。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客户群体,实现了国内具有新增装机的全部风机制造商和五大电力集团的全覆盖,全球前 15大风机制造商已覆盖 13家。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夯实产品和技术竞争壁垒。 公司 2021H1研发投入 0.24亿元(YoY+84.32%),研发费用率 6.29%(YoY+1.81%)。截至 2021H1,公司在境内累计申请专利 564项,其中发明专利 56项,已取得 444项专利授权,所获专利数量显著高于同业其他公司,技术实力较强。公司主要产品累计获得欧盟CE 认证、 RoHS 认证等 82项国内外资质认证,对行业新进入者形成一定的资质认证壁垒。 业绩高质量快速增长,风电是主要应用领域和主要收入来源。 公司 2021H1实现营收 3.86亿元(YoY+31.31%),归母净利润 1.23亿元(YoY+28.15%);2016-2020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 CAGR 分别高达 31.9%和 33.2%,毛利率从 54.26%增至 58.17%,净利率从 26.16%增至 31.91%,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业绩高质量快速增长。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风力发电领域,可为风电领域提供所需的安全设备,促进了新能源行业中的风力发电领域的健康发展,从收入结构看, 2018-2020年公司来自风力发电行业的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74%/99.40%/99.95%。 政策推动风电行业景气上行,高空安全设备需求持续放量。 “双碳战略”下,风光核等清洁能源迎重大利好,其中风能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受“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重点支持。 2021H1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 1,084万千瓦,同比增长 71.5%,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 869.4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 214.6万千瓦;同时上半年国内市场招标总量达 31.5GW,同比增长 167.5%, 3MW 及以上机型成为招标市场的主流,风机大型化成为趋势。考虑到风力发电持续增长、陆上风机大型化以及海上风电快速发展,势必会促进高空安全作业设备及相关安全防护产品需求量的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 预计 2021~202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2.30亿元、 3.20亿元和 4.43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2.09元、 2.91元、 4.03元。给予买入-A 评级, 6个月目标价 96.03元,对应 2022年 33X 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 下游风电行业波动风险、政策风险、行业竞争风险。
万业企业 房地产业 2021-10-13 26.55 36.29 207.28% 36.11 36.01%
39.69 49.49%
详细
收购凯世通及CompartSystems,顺利转型半导体平台型公司:公司先后收购凯世通及CompartSystems,进入离子注入机以及半导体设备上游零部件领域。其中凯世通是国内离子注入龙头,上半年首台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确认收入,产品覆盖主流工艺制程,性能比肩国外主流机型,有望步入加速上升通道。CompartSystems是设备流量控制龙头,所处产业链位于半导体设备上游零部件,其K1S及C-Seal产品位居气体传输系统表面贴装行业的龙头地位,并且拥有下一代产品iBlock及Ultra-Seal生产专利,引领行业向革新性的技术前沿发展。通过收购凯世通以及CompartSystems,公司已经顺利转型半导体设备,并进一步布局上游零部件,未来有望在控股股东浦东科投的协助下,打造半导体装备平台。 离子注入机是前道核心设备,难度仅次于光刻机:离子注入可以实现对硅片精准的掺杂,从而改变硅片的电学性能。随着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和相应的器件缩小,现代晶片制造中几乎所有掺杂工艺都是用离子注入实现的。离子注入是半导体前道工艺的四大核心设备之一,进入壁垒极高,涉及的原理包括高压电子、电器机械、计算机控制、等离子物理等多学科理论,难度仅次于光刻机。 半导体景气高涨,离子注入需求向好:在5G、物联网、汽车电子、云计算等需求的带动下,根据SEMI的预测,半导体市场需求高涨,晶圆厂纷纷扩大资本开支,带动设备需求大增,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增至953亿美元,同比增长33.85%,并于2022年超过1000亿美元。从国内市场来看,大陆晶圆产能扩张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ICInsights数据,截止2020年12月,中国大陆晶圆产能为318万片/月(折合8寸),在全球占比为15.3%,随着半导体制造硅晶圆产能持续向中国转移,预计到2025年产能占比将增加至18%,国内晶圆产能的快速增长将带动国产设备需求大增,离子注入机作为半导体制造的核心设备之一,有望受益于行业景气上行。 美国巨头垄断离子注入机市场,维护供应链安全进口替代箭在弦上:海外巨头市场份额占比高全球离子注入机的领先企业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和中国,目前市场主要被美国企业垄断。根据SEMI的统计,90%的集成电路领域离子注入机主要被应用材料和Axcelis(亚舍立)两家美国企业垄断,前者占据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后者则占据了20%左右的市场份额。国内离子注入机参与者主要是凯世通和中科信,其中凯世通为国内离子注入机龙头,主要专注于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以及高能离子注入机,公司的低能大束流离职注入机所覆盖的特征线宽、注入能量、注入剂量、最大产能等指标与国外主流同类产品已经基本相同,并且注入束流为国外主流产品的将近两倍,已经具备进口替代能力。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36.82元。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收入分别为12.07亿元、15.24亿元、21.0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2亿元、4.74亿元、6.28亿元,EPS分别为0.43元、0.5元和0.66元,对应PE分别为62.5X、54.3X、41.0X,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半导体景气度不及预期;晶圆厂资本开支不及预期;国内设备公司技术研发不及预期;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申昊科技 电力设备行业 2021-09-27 37.98 50.62 216.77% 42.98 13.16%
47.68 25.54%
详细
电力监测和智能巡检领军品牌, 全面布局工业大健康营收高增。 公司为国内电力行业智能监测运维领域的优质民营龙头,成立于 2002年,主要为电力系统提供智能化监测控制及巡检产品和智能化运维解决方案,主营智能电网监测和智能巡检机器人两大业务板块,技术实力强劲, 2020年荣获“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公司多年来深耕电力系统监测和智能巡检领域,产品覆盖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各环节,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下游应用项目案例丰富,业务规模迅速扩大。 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 6.12亿元,同比增长 51.18%, 2016-2020年营业收入 CAGR 高达 33.32%。其中,高毛利智能巡检机器人业务比重大幅提升, 2020年营收比重高达 57.63%, 2016-2020年营收 CAGR 为53.14%。公司立足电力行业,大力拓展轨交巡检市场,同时布局油气化工等多个工业领域的监测控制和故障诊断业务,助力未来营收规模持续提升。 业绩高增盈利能力提升, 在手货币资金充足。 公司业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两大业务板块均持续增长, 业绩快速提升, 2016-2020年, 公司归母净利润由 0.47亿元增长至 1.62亿元, 各年同比增速均超过20%, 期间 CAGR 高达 36.25%, 其中 2020年同比增速为 43.39%。 由于公司业务结构变化显著,高毛利智能巡检机器人业务占比提升,毛利率整体呈提升趋势, 由 2016年的 49.29%上升到 2020年的59.83%。 公司期间费用控制有效, 2020年,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 6.16个 pct,降至 30.07%,为近五年最低水平。 2016-2020年, 公司净利率由 24.07%提升至 26.51%, 其中 2020年较 2019年下降 1.44个 pct,主要受毛利率下跌影响,期内各年 ROE 均在 20%以上。 公司在手货币资金充足, 2016-2020年, 货币资金占资产比重总体在较高水平,除 2019年, 其他年份占比均超过 30%,截至 2020年末公司货币资金大幅增至 5.93亿元, 占资产比重达 39.20%。 智能电网建设持续推进,轨道交通运维空间广阔,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巡检需求释放。 我国电网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处于较高水平, 2020年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 4699亿元, 2021年 1-7月,电网投资完成投资额为 2029亿元,但智能化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自 2009年国家电网提供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规划后, 我国政府和各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政策,行业迎来快速发展。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未来智能电网仍将为我国电网建设的重点,随未来新能源电力系统占比的提升,智能电网检测监测及控制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自 2015年起, 我国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推进政策, 在全球市场份额显著提升,目前我国传统行业劳动力短缺问题逐渐凸显,智能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 在电力行业,我国庞大的变电站和配电站体量以及未来智能巡检渗透率的提升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在轨道交通领域, 智能化巡检模式有望替代人工巡检, 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城市轨交运营里程为 7970km, 铁路运营里程为 14.63万 km,存量轨交市场线路巡检和列车车底巡检市场需求庞大。 技术强劲产品体系完善护城河深厚, 围绕工业大健康全方位布局。 智能机器人领域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客户产品准入壁垒。公司技术实力强劲,研发成果丰硕,具备在算法、软件、全数字仿真平台等多项核心技术,多个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且深耕电力巡检机器人多年,设备研发和行业场景应用经验充足,可为下游电网客户提供一体化巡检方案,先发优势明显。 同时,公司不断丰富产品体系, 持续拓展下游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轨交行业,公司已研发出集六大检测功能于一体的轨交线路巡检机器人以及列车车底检测机器人、 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等产品, 并在多个地铁线路试用。 目前公司正积极搭建轨交领域销售渠道, 同时拟发行可转债用于 350台轨交智能巡检机器人产线建设。 未来公司将持续进行海、 路、 空、 隧全方位布局,在电力和轨交巡检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油气化工、 煤炭和水下巡检等工业领域,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并积极持续探索带电操作机器人的生产应用。 公司立足浙江, 全国布局成效显著, 将浙江省先进的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经验推广至其他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强劲显,全国市场份额提升可期。 投资建议: 公司为工业大健康服务领域的优质民企,立足电力行业,为下游电网客户提供一体化监测巡检方案,技术优势强劲, 产品体系完善, 项目案例丰富,浙江省内龙头地位稳固,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公司布局轨道交通智能巡检业务初显成效, 持续扩展下游应用深度和广度, 全面布局海陆空隧多个领域的智能巡检,包括油气化工、 煤炭和水下巡检等,并进行带电操作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实现智能机器人从巡检到操作的跨越。公司立足浙江,布局全国市场,订单承揽优势显著,未来有望充分受益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下电力行业智能运维市场需求以及我国庞大轨道交通市场规模带来的线路和车底智能巡检需求提升。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预计 2021年-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 8.57亿元、 11.83亿元、 16.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40.1%、 38.1%、 39.4%;净利润 2.19亿元、 3.01亿元、 4.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5.0%、 37.5%、 39.8%, EPS 分别为 1.49元、2.05元、 2.86元, PE 分别为 25.8倍、 18.8倍、 13.4倍,成长性突出;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 6个月目标价为 51.52元。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大幅波动;疫情控制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可转债发行不及预期;产品出售不及预期;人员流失;行业竞争加剧; 省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等。
禾信仪器 2021-09-15 92.80 109.15 595.67% 96.44 3.92%
96.44 3.92%
详细
专注于质谱仪自主研发国产化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是一家集质谱仪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向客户提供质谱仪及相关技术服务。公司公告多次牵头承担或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计划,其中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公司于2019年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4-2020年,公司收入增长7.2倍(CAGR=42.0%),2015-2020年归母净利润增长5.9倍(CAGR=47.2%)。公司两大主营业务中,环境监测仪器占66.2%,技术服务占33.8%。 质谱分析,高端定量检测分析法,广泛应用于环境医疗食品及工业过程分析,国内进口依赖度7744%。质谱仪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质谱分析技术作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医疗健康、食品安全、工业过程分析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环境监测目前国内主要用在PM2.5、VOCs源解析及处理领域,医疗主要应用于临床检验,包括微生物鉴定、新生儿筛查及维生素检测,食品安全质谱仪广泛用于品质和卫生项目检测。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0年中国质谱仪市场规模约为142.2亿元,占全球市场30%左右(2015-2020年CAGR≈20.2%)。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4-2020年我国进口质谱仪由44.7亿元提升至105.2亿元(CAGR≈15.3%),进口依赖度由2014年的94.7%降至2020年的74.0%,呈现改善趋势;从进口设备国家来看,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是我国进口质谱仪数量靠前的几个国家。 公司环境监测量产,医疗食品工业过程分析产品线全面开花。公司的产品线布局涉及环境、医疗、食品及工业过程分析,目前已经产业化应用的产品主要是环境监测领域的SPAMS和SPIMS以及AC-GCMS-1000,均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截止2018年,禾信的PM2.5源解析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服务覆盖152个城市,VOCs走航监测评估业务已完成全国18个省、170个城市);DT-100、GGT-0620及CMI-1600(全自动微生物检测质谱仪)处于市场拓展阶段。医学领域有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用于新生儿筛查)、核酸检测质谱仪处于研发阶段;食品领域有大气压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API-TOF)、热辅助等离子体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TAPI-TOF-1000)处于研发阶段,主要用于农兽药残留、添加剂分析;工业过程分析有激光共振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LRI-TOFMS-2200)目前处于研发阶段。 运维占比逐步提升,业务稳定性逐步增强。从业务模式来看,公司业务可分为分析仪器销售和技术服务。其中,分析仪器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由2018年的77.3%降至66.2%,而技术服务占收入比例提升至33.8%,主要是数据分析占收入比例提升较快,业务稳定性增强,主要原因:①得益于环保政策的有利影响及公司及时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数据分析方法,下游客户对公司数据分析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②随着公司销售在外的仪器数量的逐年增加,技术运维需求亦随之增加。 进一部分分拆得出,2020年公司仅提供设备的收入占比为28.1%,而提供设备+技术服务业务类型占比51.3%,仅提供技术服务占20.5%。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2年净利润0.97亿元、1.2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39元、1.83元,给予买入-A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109.80元,相当于2022年的动态市盈率60倍。 风险提示:1)产品线推进进度低于预期风险:公司目前产品以飞行时间为主,后续公司将推出三重四级杆产品,属于新产品序列,技术原理与飞行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出现进度偏慢的风险,或对后续公司盈利预测产生不可控风险;2)客户开拓进度低于预期风险:公司目前专注于环境监测设备,一般采取招投标方式,客户主要是政府,但公司后续新产品下游客户主要是医院、食品检测公司、工业企业等,对公司的渠道能力要求大幅提升,可能存在公司渠道建设偏弱导致新产品销售受阻进而影响公司销售额增速风险。3)产品进入成熟阶段后价格大幅下滑风险;4)公司面对国际竞争压力过大导致替代海外产品进度低于预期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30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