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张超

中航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0640519070001,曾就职于安信证券...>>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5/10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通达股份 电力设备行业 2021-08-05 5.74 7.04 19.52% 7.07 23.17%
7.07 23.17%
详细
事件:公司7月31日公告,2021H1 营业收入9. 76亿元(-4. 99%),归母净利润0. 48亿元(-49. 55%),毛利率15. 42% (-2. 25pcts),净利率4. 84% (-3. 55pcts). 投资要点: . 原材料涨价影响电线电缆业务,军工业务维持高度景气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 76亿元,同比下降5. 36%,实现归母净利润0. 48亿元,同比下降49. 55%。 分业务板块来看,报告期内电线电缆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 99亿元(-4. 78%),在营收中分别占比为92. 10% ( +0.20pcts) ;报告期内,电线电缆业务毛利率为11.81% (-3. 42pcts),电线电缆业务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是由于近半年来铜铝等原材料价格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截至2021年7月30日分别较年初提升23. 48%/27. 21%), . 侵蚀了公司电缆业务较大的利润,从而对该部分业务盈利能力有一定程度影响;军工零部件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 77亿元( +30.02%),在营收中占比为7. 90%(+2. 13pcts),公司所处的航空零部件加工行业受益于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进入批量装备阶段,行业进入景气度上升期,同时叠加公司德国DST智能化航空零部件柔性加工生产线已完成部分安装调试工作,并开始批量生产,在智能化、数字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下,进一步提升公司生产效率,上述因素叠加导致公司军工零部件制造业务在整体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增速;报告期内,军工零部件制造业务毛利率为57. 42% (-5. 74pcts),主要受新机型批产阶段价格有所下降的影响,但伴随着公司航空零部件订单放量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智能化生产线应用的全面铺开所带来的成本管控效率提升,将进一步平滑 型号降价对净利润的影响,长期来看,公司军工零部件制造业务毛利率降幅有望逐步趋缓,总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费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期间费用为0. 99亿元(+7.19%),费用率为10.10%(+1. 15pcts),具体来看,管理费用为0.34亿元. ( +117. 77%),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系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导致工资费用增加及母公司办公费用增加所致。 电线电缆业务稳步发展, 开拓军工高景气赛道①电线电缆业务- --客户群体稳定,坐拥存量市场开拓增量空间公司的电线电缆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特高压/超高压用钢芯铝绞线系列等架空导线产品;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承力索等铜合金系列电线电缆产品;配网及建筑用架空绝缘系列电缆产品。 受到电线电缆行业普遍具有“料重工轻”的特点,在该部分业务经营过程中具有原材料成本占比较大,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由于该部分业务的销售合同多为闭口价合同,中标时产品销售价格已经确定,在执行过程中以铜铝为首的原材料价格波动会对该部分业务利润造成一定影响,2021 年上半年有色金属价格波动上行,铜铝平均价格分别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双重因素叠加导致报告期内,除架空绝缘电缆产品外,钢芯铝绞线系列与承力索等铜合金系列电线电缆产品毛利率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从而带动电线电缆业务整体净利润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客户结构稳定,电线电缆产品线稳步扩张。目前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国家电网及其关联企业、南方电网及其关联企业、中铁总公司以及中能建、中交建等大型综合承包商,客户对公司认可度较高且自身具有强商业信誉,无论是从回款质量及业务现有业务经营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公司多年来在电线电缆业务方面持续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进一步丰富电线电缆业务产品结构,长期来看,通过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充,公司该部分业务有望恢复高速发展。 ②军工零部件加工业务-一募投项目加速推进,进一步挖掘配套潜力2016年4月,公司完成对成都航飞航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收购,自此开始涉足航空零部件制造领域。成都航飞在航空零部件制造领域已深耕多年,主营产品为飞机结构零部件及大型关键结构件的高端精密加工制造服务,具体包括机体钛合金、铝合金框、梁、肋、接头等数控加工件,钣金及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等,产品覆盖我国现阶段正在加速列装的战斗机和教练机、C919等多种机型。下游客户除目前主要配套的成飞与贵飞外,也在积极拓展包括沈飞、西飞、航发集团在内的多个优质主机厂。 募投项目顺利推进,产能逐步释放。产能方面,成都航飞分别于2016年10月与2020年3月启动“航空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设项目”与“新都区航飞航空结构件研发生产项目”,总投资额分别为6. 22亿元/1.8亿元。 其中航空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设一期项目已投入2. 57亿元,并已于2019年底完成验收,购置设备主要为备为德国DST智能柔性五轴加工设备、高速龙门铣削中心、卧式/六轴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共计19台(套)。一期项目目前产能为年产飞机结构件1万件。该项目二期目前正在推进中,目前已投入金额6, 935. 93万元,预计于2023年投产,投产后飞机结构件年产能将增至3万件,将实现年收入4. 05亿元,净利润9, 600.86万元;新都区航飞航空结构件研发生产项目主要包括日本FMS柔性五轴加工设备、五轴龙门加工中心等设备共计23台(套),以此组建3条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目 前已投入金额2,632. 27万元,预计于2022年建成投产,投产后预计年产各类航空零部件25700 件,并实现年收入1. 02亿元,净利润2, 175.53万元。 业务布局纵向延伸,战略切入核心环节。目前以爱乐达、德坤航空(利君股份子公司)、立航科技在内的多家企业均已布局航空部组件装配业务,成都航飞作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设备以及高质量控制水平的优质企业,公司有望在此基础上,以业务优化作为未来发展重点方向,逐步切入部装业务领域,实现精密制造、部组件装配双足并进的总体业务布局,战略切入航空零部件加工的核心环节,并进- -步加深与主机厂的业务绑定。 股权激励成功实施,强化未来发展动能公司于2021年1月29日实施股权激励,向公司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的166人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为792. 90万股,在总股本中占比约为1. 53%。本次激励计划分两期解锁,并对母公司及子公司成都航飞分别设置相应业绩考核要求:以2019 年收入及利润指标为基数,母公司2021-2022年收入增速分别不. 低于30%/50%,即2021-2022年母公司收入将不低于21.57亿元/24. 89亿元,相对于2020年增速分别为21. 09%/39. 72%;子公司成都航飞2021-2022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80%/230%, 即2021-2022年其净利润将不低于0. 59亿元/0.69亿元,相对于2020年增速分别为20. 00%/41. 43%。 整体来看,此次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于母子公司分别设置不同考核指标,且指标要 求相对较高,不仅体现公司对于自身经营及业绩维持高增速的信心,同时对于母、子公司的差异化考核,也侧面反映公司通过实施科学、长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管理层、核心员工与公司利益的趋同,进一步稳定子公司核心人才,充分调动其管理团队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公司整体业务发展。 投资建议:1. 公司募投项目有序推进,集约化、智能化生产线推动公司经营效率持续提升,从而进一步对冲降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司业务布局纵向延伸,战略切入部组件配装核心环节,深化与主机厂业务绑定,业务布局不断优化,打开业务新增长点;2.电线电缆业务作为公司传统主 业,公司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较强的生产组织能力,在产品综合质量以及运营效率方面在行业内均保持较高水平,长期来看,铜、铝等上游原材料价格将逐步趋稳,该部分业务有望重回增长轨道;3. 股权激励成功实施,进一步稳定核心技术人才,调动管理团队积极性,实现管理层、核心员工与公司利益的趋同,更好的促进公司业务发展。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 87亿元、21. 42亿元和23.7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 17亿元、1. 56亿元及1. 84亿元,EPS 分别为0.22元、0.30元、 0.35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7.04元,分别对应32倍、23倍及20倍PE,当前不到1.3pb. 风险提示:募投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军品放量进度不及预期;电缆业务恢复不及预期;市净率长期处于低位,上游原材料价格 上涨等风险。
中科创达 计算机行业 2021-08-05 141.98 -- -- 145.85 2.73%
149.60 5.37%
详细
事件:公司 7月 30日发布公告,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16.94亿元(+61.44%),归母净利润 2.77亿元(+58.85%),扣非归母净利润 2.56亿元(+64.98%),销售毛利率 42.25%(+2.24pcts)。 投资要点: 营收增速创近六年同期新高,AIOT+智能汽车+5G 成长动力强劲。 公司以智能 OS 系统为核心,专注于 Linux、Android、RTOS、鸿蒙等智能操作系统底层技术及应用技术开发。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16.94亿元(+61.44%)、增速创近六年同期新高,其中近四年同期增速分别为+23.61%、+27.15%、+42.78%、+61.44%,呈现出明显的加速抢跑态势。其智能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物联网三大核心业务均持续取得突破: (1)智能软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7.28亿元(+30.21%),其中来自于终端厂商的收入 4.85亿元(+57.16%); (2)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4.93亿元(+70.06%),其中软件许可收入 0.75亿元(+92.00%)。 (3)智能物联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4.68亿元(+137.23%)。我们认为,公司在智能 OS 领域具有基于芯片底层的全栈系统技术优势,与芯片、元器件、终端、互联网等合作厂商建立起了良好的行业生态,充分受益于 AIOT 万物互联、软件定义汽车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 5G 手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业绩释放呈加速抢跑态势,未来或将持续高速成长。 整体盈利能力随规模扩张稳健提升,软硬件整合趋势明显。随着营收规模的快速增长,公司报告期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56亿元(+64.98%),较同期营收增速高出 3.54pcts,盈利能力稳健提升。销售毛利率 42.25%(+2.24pcts),创近 19年以来同期新高。 期间营业成本 9.79亿元(+55.41%)略低于营收增速,其中,硬件产品和材料采购成本 3.53亿元(+165.03%),软硬件结合趋势明显。销售费用 0.56亿元(+40.06%)显著低于营收增速,研发投入 2.74亿元(+112.13%)显著高于营收增速,研发驱动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征明显。财务费用 0.27亿元,主要系汇率波动所致。 预付账款 1.20亿元(+174.98%),存货 7.46亿元(+103.03%),主要系芯片、电子类原材料供应链紧张加大备货所致。合同负债3.97亿元(+37.93%),显示新订单锁定情况良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0.24亿元(-88.94%),主要系公司加大 IoT 原材料备货及发放奖金所致。我们认为,芯片电子供应链紧张仅仅短期扰动企业现金流,不影响行业长期成长逻辑,公司与高通、华楷体 为等厂商共建产业生态,产品软硬件结合发展可能带来更高的用户粘性。 物联网市场迅速成长,携手华为发布鸿蒙操作系统发行版,并量产出货。人工智能、5G、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推动物联网市场的快速发展,根据 GSMA 发布的《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的收入为 3430亿美元,预计到 2025年将增长到 1.1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4%。作为鸿蒙生态 2.0首批合作伙伴,子公司创思远达已发布基于 RISC-V 的 WiFi+BLE 芯片的鸿蒙操作系统发行版,并开始逐步量产出货。成为业内率先完成 HarmonyOS Connect 全套餐集成适配,面向嵌入式 WiFi+BLE 芯片的操作系统,支持鸿蒙碰一碰配网以及 HarmonyOS Connect,能有效缩短客户产品鸿蒙适配、HiLink 对接周期。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照明等面向个人、家庭和行业的物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我们认为万物互联时代来临,公司可以享受到物联网与国产操作系统两方面快速增长的红利。 软件定义汽车趋势已来,公司 SOA 智能软件平台可实现车云一体、跨域、跨 OS 的灵活部署和全面配置。国家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未来有更多传感器、高性能芯片、5G 技术以及数据、算法、连接要在汽车上实现智能化应用。公司积累了丰富的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操作系统、3D 引擎、机器视觉、语音和音频、自动化测试等产品和技术,能够提供操作系统开发、核心技术授权、应用定制、自动化测试等一站式、全产品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基于车云一体的 SOA 系统。公司基于 SOA 架构的融合座舱平台,可实现场景和服务的解耦,快速完成场景服务的开发变更及升级迭代。并且创新性的推出智能场景引擎及智能 AI 助手方案,能够实现千车千面、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智能网联汽车平台产品提供商,在全球拥有超过 200家智能网联汽车客户。我们认为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技术布局全面,处于软件定义汽车的主赛道,未来或深度受益于汽车智能化的时代浪潮。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在智能 OS 领域具有基于芯片底层的全栈系统技术优势,与芯片、元器件、终端、互联网等合作厂商建立起了良好的行业生态,充分受益于 AIOT 万物互联、软件定义汽车的历史发展趋势。其产品软硬件结合发展可能带来更高的用户粘性,业绩释放呈加速抢跑态势,未来或将持续高速成长。我们上调公司 2021、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至 6.15亿元、8.45亿元、11.40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1.45元、1.99元、2.69元,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101倍、73倍和 5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产业技术快速迭代升级。
三角防务 航空运输行业 2021-08-03 41.87 52.74 118.66% 57.30 36.85%
57.30 36.85%
详细
事件:公司7月29日公告,2021H1营业收入4.67亿元(+45.28%),归母净利润1.65亿元(+64.06%),毛利率46.90%(+3.72pcts),净利率35.38%(+4.05pcts)。 投资要点: 业绩创历史同期新高;存货规模扩大,有望兑现至利润表实现全年业绩高增长2021H1,公司营业收入4.67亿元(+45.28%),归母净利润1.65亿元(+64.06%),均为历史最高;毛利率46.90%(+3.72pcts),为近四年最佳水平,净利率35.38%(+4.05pcts),为历史最高。报告期内,公司参研生产的军品定型量产,营业收入规模持续扩大,规模效应显现,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公司借助400MN 大型模锻液压机设备参与新一代战斗机、大型运输机等军工装备重要型号的预研到定型的整个阶段,成功进入主机厂的供应商体系。供应产品一旦定型且规模化生产后,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保持了较好的客户粘性。随着主机厂新一代装备的批量化生产,公司的规模与业绩有望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和毛利润仍主要来自于模锻件产品且占比持续提升。模锻件作为公司的主要产品,随着前期参与预研型号的定型、小批量生产并逐步量产,公司模锻件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模锻件实现收入4.43亿元(+71.40%),营收占比94.92%(+14.49pcts),贡献毛利润2.10亿元(+78.81%),毛利润占比96.01%(+11.28pcts),毛利率47.44%(+1.96pcts)。公司的模锻件产品主要是通过400MN大型模锻液压机锻造而成,公司拥有的400MN 大型模锻液压机是我国拥有的压力吨位在万吨以上的少数几台之一,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缸精密模锻液压机。 除模锻件外,公司产品包括自由锻和其他产品,占比均较小,对业绩贡献较小。自由锻营业收入0.12亿元(-75.67%),毛利率17.75%(-9.07pcts)。公司自由锻产品主要为新一代飞机自由锻件属于模锻件定型阶段前产品,其产品规格、技术标准及锻造工艺尚未固化以及新材料研发的自由锻具有试制性质,该类业务存在订单间歇性、产品结构变化大、批量小及难以集中生产的情况,导致毛利率波动较大。 其他产品营业收入0.11亿元(-6.61%),毛利率17.75%(-4.92pcts),公司其他业务收入主要为客户自带原材料加工,订单分散其有一定的波动。费用方面,2021H1,公司期间费用率为6.20%(-1.17pcts),公司期间费用多为固定费用,随着公司规模增加,规模效应显现,费用率进一步降低。 存货规模扩大,有望兑现至利润表实现全年业绩高增长。报告期末,公司存货8.58亿元(+12.32%),为历史最高。其中占比较大的为原材料2.55亿元,减少0.46亿元;在产品2.94亿元,增加0.62亿元;发出商品2.60亿元,增加0.73亿元。公司主要产品采取以销定产,生产模式全部为以销定产,一般而言,公司存货均可以对应至订单,存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说明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且公司评级报告披露,截至2021年3月底,公司锻件在手订单为10.36亿元。 2018年-2020年度及2021H1,公司存货周转率分别为0.88、0.99、0.59及0.31,2020年和2021H1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为公司在手订单较多导致原材料和在产品大幅增加,叠加2020年受新冠疫情和客户排产计划影响产品验收有所延缓。我们认为,随着军品确认收入进度加快,存货周转率有望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存货向收入转化进度加快,增厚公司全年业绩。 与各大主机厂稳定合作,充分受益于主机厂新一代装备批产公司目前已进入国内各大主机厂的供应商名录,主要产品服务于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公司产品目前已应用在新一代战斗机、新一代运输机及新一代直升机中,并为多种类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供应主要锻件产品。 在锻造行业,是否拥有大型模锻液压机生产设备是制约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司拥有的400MN 模锻液压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缸精密模锻液压机,具有刚性好、压力稳定、压制精度高、生产工艺范围宽广、批量锻件一致性好等特点,可用于大型运输机、新一代战斗机、民用客机各类框、梁整体化生产,也可作为航空发动机用涡轮盘、压气机盘、燃气机盘生产研制平台,适用于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高强度合金钢等难变形材料大型构件的整体模锻成型,可以满足目前在研、在役的先进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中的大型模锻件生产。 公司借助400MN 大型模锻液压机设备参与新一代战斗机、大型运输机等军工装备重要型号的预研到定型的整个阶段,已具备较好的先发优势,将优先受益于新一代装备批产。 从锻件到零件,产业链延伸,打开成长空间公司2021年5月发行可转债募集9.04亿元,用于建设先进航空零部件智能互联制造基地;拟建设航空精密零件数字化智能制造生产线和飞机蒙皮镜像铣智能制造生产线,预计形成年加工近3000件结构件的能力以及年加工5000余件蒙皮零部件的能力。募投项目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预计2024年中的开始试生产,达产率为50%,贡献2.37亿元营收、0.57亿元净利润;2025年中达到80%的产能,贡献3.79亿元营收,1.42亿元净利润;2026年中之后预计达产100%,每年可贡献4.74亿元营收、1.98亿元净利润。该基地主要瞄准两个方向:① 推动锻件产品全面向粗加工状态及精密加工状态交付转变,挖掘锻件产业链延伸的附加值。 随着近几年我国军用飞机产量的大幅增长,主机厂基本向“供应链管理+装配集成”的模式转变,聚焦装配和系统集成主业,对锻件产品而言,基本都要求锻件以目前的锻造毛坯状态向粗加工或精加工交付状态甚至零件交付状态转变。 从锻造企业的角度,尽快实现包含锻造生产、数控加工、特种工艺、理化测试等全工序生产和检测能力,形成从锻件到零件的全过程保障能力是未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截至2021年6月,三角防务有超过50%的粗加工和精密加工任务需外协,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交付进度和质量保证能力,削弱了公司产品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公司通过募投项目,扩大、优化装备能力,充分利用智能互联制造技术,延伸产业链,向客户提供关键、重要、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② 开展核心结构件和蒙皮加工业务,增大公司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大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在飞机构件、框架等部件中均有大量应用,且近几年呈现大型化、整体化趋势。 钛合金结构件大量采用薄壁和桁架结构,通常90%以上的余量需要由切削加工方法来去除。未来飞机大量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大量结构件采用大型整体薄壁的结构,该领域主要被德国STARRAG 和法国FIVE 等企业所垄断。 公司通过建设先进航空零部件智能加工生产线,满足我国航空领域新一代大型飞机结构件加工工艺精度要求,进一步满足我国某新型运输机、新型高级教练机大量的蒙皮加工需求。公司拟以开展航空领域蒙皮镜像铣先进加工业务为目标,针对航空领域对关重、复杂航空蒙皮类零件的精密加工需求,开展业务拓展,实现航空航天复杂、曲面、大型、特殊材料等零件生产加工,增大公司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增强公司的产业竞争力。 投资建议:1. 公司业绩创历史同期新高,营业收入净利润均显示较高速的增长;存货规模持续扩大,有望确认至利润表,增厚公司全年业绩。 2. 公司借助400MN 大型模锻液压机设备参与新一代战斗机、大型运输机等军工装备重要型号的预研到定型的整个阶段,已具备较好的先发优势,将优先受益于新一代装备批产。 3. 公司募投项目有序推进,将推动锻件产品全面向粗加工状态及精密加工状态交付转变,挖掘锻件产业链延伸的附加值;同时拓展核心结构件和蒙皮加工业务,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从锻件到零件供应商,打开成长空间。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49亿元、14.96亿元和18.0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5亿元、5.41亿元及6.56亿元,EPS 分别为0.84元、1.09元、1.32元(不考虑可转债摊薄的影响),我们给予目标价格53.00元,分别对应63倍、49倍及40倍PE。 风险提示:募投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军品放量进度不及预期。
振芯科技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1-08-03 27.55 32.14 98.76% 34.86 26.53%
37.34 35.54%
详细
事件: 公司 7月 29日盘后披露 2021年半年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60亿元(+111.60%),归母净利润 7929.52万元(+586.81%), 基本每股收益 0.14元(+587.44%), 毛利率 59.27%(+8.87pcts),净利率 22.95%(+17.86pcts), ROE 为 7.52%(+6.29pcts), 业绩大幅增长,经营效率明显提高。 投资要点: 紧跟北斗导航及 IC 市场高景气赛道,公司报告期业绩提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60亿元(+111.60%), 归母净利润 7929.52万元(+586.81%), 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及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提速,公司凭借自身积淀,紧抓机遇,同时积极强化新产品推出速度和重点市场拓展力度,持续加强了研发投入和供货保障能力。 公司整体毛利率 59.27%(+8.87pcts),主要系受益于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及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提速,使公司主营业务中毛利率较高的北斗终端及集成电路业务提升所致。 公司各项费用率大幅降低,经营效率改善明显,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公司费用本期合计为 1.18亿元(+139.44%), 费用绝对值提高,但是销售费用率(6.51%,-3.14pcts)、管理费用率(12.91%,-10.03pcts)和财务费用率(0.44%, +0.28pcts)各项费用率降低,体现公司经营效率提升明显。 研发费用支出 0.46亿元(+60.99%)系加大研发投入、 引进研发人才研发项目外协加工费增加所致,主要发展了集成电路方面SDR、转换器、北斗三号芯片、高速接口等重点产品的创新和升级; 在北斗三号基带设计终端设计等进行研发创新,并加强了视频安防和卫星综合应用方面的研发力度,有助于公司未来为市场提供更全面完整的需求。 多项业务稳步推进, 北斗行业加速发展推动北斗业务板块快速拓展公司专注于“元器件-终端-系统-服务”一体化全产业链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运营, 从业务板块具体来看, 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北斗终端、 集成电路板块及运营业务板块和安防监控板块。 公司北斗终端及运营业务实现收入 1.45亿元,同比增长135.73%,毛利率 63.40%(+4.50%),占总营收比例 40.20%(+4.11pcts), 主要系受益于北斗全球系统组网,公司积极推进“北斗+”应用模式,巩固并提高公司的行业地位和技术优势,强化重点市场拓展力度、销售订单大幅增长并积极提升产品交付速度。 相关产品包括手持型、车载型、船载型、指挥型等九大系列 100多种北斗终端,广泛应用于地质、电力、交通、地灾监测、应急救援、地基增强、智能驾驶、智慧城市等行业。 公司不断拓展北斗产品新应用场景,继续围绕北斗高精度产品及解决方案在国土地灾、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行业应用拓展,初步搭建了完整的行业产品和渠道体系;同时,公司依托和西南交通大学成立“北斗时空交通大数据研究中心”打造交通运输行业平台产品,有望在重点市场实现批量化应用。 公司集成电路板块业务报告期实现收入 1.48亿元,同比增长 117.88%,毛利率 65.01%(+13.61%), 占总营收比例 41.04%(1.18pcts) 主要系受益于集成电路行业市场需求增长、公司积极推进产品生产交付。 公司自主设计研制的高端集成电路产品按应用分为视讯类、导航类、通信类;按功能分为射频类、接口类和 SoC 类。目前已形成包括北斗关键器件、转换器、软件无线电(SDR)、频率合成器、视频接口、硅基多功能 MMIC 等六大重点系列数百种产品。 各项产品在细分领域均处于优势地位,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研发投入。其中,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北斗三号基带已突破了在动态、精度、灵敏度、抗干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全球导航定位和语音/图像/短报文通信功能,通过了用户单位测试并进入选型目录;公司射频收发、视频接口和高速传输等重点类别产品销量和销售额维持高增长势头;公司已逐步将既有视频高速传输技术布局汽车智能座舱和无人驾驶等市场。 公司安防监控业务实现收入 0.66亿元,同比增长 62.14%,毛利率 37.76(% +2.26%), 占总营收比例 18.29% (-5.58pcts),主要系公司积极开拓视频产品市场,并推动项目施工进度及验收工作。 报告期,公司安防监控业务稳步推进,成功中标成都部分区县等天网改造升级项目等。 目前公司已拥有成体系、成系列的智能视频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四川为中心在西南片区拓展了多个智慧城市、天网、雪亮工程等智慧安防项目。 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预案,近年来首次公开募资公司 2021年 4月 14日召开 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公司 2021年度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预案》等议案, 本次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 55734.00万股的 10%,即 5573.40万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1.85亿元。 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 1)北斗三号多功能核心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13500万元; 2)补充流动资金5000万元。北斗三号多功能核心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期24个月, 是在公司已突破北斗三号各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北斗终端设备升级换代以及北斗短报文通信应用即将爆发的契机,研发多款北斗三号核心芯片,对未来全球覆盖下的北斗导航、通信应用布局。公司拟采用 28nm 及以下先进流片工艺,开展下一代北斗三号核心芯片研发并实现量产,进一步提升灵敏度、定位精度等核心指标,大幅降低芯片功耗,综合提高公司北斗芯片的市场竞争力, 项目所研发的高性能北斗核心芯片,具备体积小、功耗低、精度高、融合短报文通信等特点,解决突破新一代北斗核心芯片的先进工艺技术和性能瓶颈,大幅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将对部分国外 GNSS 芯片逐步形成替代,市场前景广阔。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 1)公司深耕北斗领域,目前在北斗领域已构建了“元器件-终端-系统及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在核心芯片终端研制和生产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北斗行业的景气度升温以及各型智能终端对 IC 产品的数量和性能要求提高,同时叠加贸易争端等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芯片等国产化之路更受重视,未来在航空航天、导航、通信、计算机、汽车电子、视频图像等下游应用领域对高性能 IC 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和提升,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规模增速。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京发布《2021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 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 4033亿元人民币, 2014-2020年产值复合增速约为20.11%。其中公司主要为上游基础器件公司,上游产值在 2020年约占产业链总产值 9.52%。 公司主业有望受益于行业需求提升,业绩进一步释放提升; 2)已有大额确定合同: 公司本报告期末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的履约义务所对应的收入金额为 7.12亿元,预计将于 2023年 12月 31日前履行完毕; 3)本次募集资金投资计划项目紧密围绕公司主营业务,项目实施有助于公司抓住北斗三号卫星组网完成所带来的下游终端市场爆发的发展机遇,实施后将有助于加快公司产品化战略的实施和提升经营业绩,加强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应对下游需求变化的能力,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8.23亿元、 10.80亿元和 13.6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亿元、 1.73亿元和 2.07亿元, EPS 分别为 0.27元、 0.31元和 0.37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 32.60元, 对应2021-2023年预测收益的 121倍、 105倍及 88倍 PE。 风险提示: 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公司诉讼解决进程不及预期、 募资计划进程不及预期、 募投项目进度不及预期
西部超导 2021-08-03 77.30 -- -- 96.50 24.84%
96.50 24.84%
详细
事件:公司7月30日公告,2021H1营收12.56亿元(+31.76%),归母净利润3.13亿元(+136.36%),毛利率42.48%(+7.96pcts),净利率24.89%(+11.49pcts)。 投资要点: 高端钛合金优势企业,促进军用钛合金相关技术显著提升:公司主要从事高端钛合金材料、超导产品和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公司产品以“国际先进、国内空白、解决急需”为定位,始终服务国家战略,补上了我国新型战机、大飞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舰船制造所需关键材料的“短板”。尤其是公司多种牌号钛合金填补了国内空白,基本满足了国内高端市场对钛材性能水平的需求。 规模效应显现,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21H1公司收入同比增长31.76%,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136.36%,毛利率(42.48%,+7.96pcts)、净利率(24.89%,+11.49pcts)实现快速提升,一方面是由于公司高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高毛利产品结构占比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公司规模效应的显现。2021Q2实现了公司历史最佳单季度业绩,收入7.23亿元、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具体业务来看:1. 高端钛合金材料:2021H1实现收入10.35亿元(+26.22%,营收占比82.42%),钛合金产品是公司收入和利润贡献的主要来源,核心产品在国内军工市场的主导地位稳固。我们认为钛合金板块高毛利产品结构占比提升,以及规模效应是公司整体毛利率上升,盈利能力增强的主要动力。具体进展方面,①实现了某型超高强韧钛合金材料关键性能稳定控制,满足型号技术要求;②通过了商飞公司Ti6Al4V钛合金材料的资质认证,未来将逐步实现产品批量交付;③突破了某大规格高强高韧高淬透性钛合金材料工程化制备技术,已被成功选材应用。以上成果将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提供新的动能与支撑。 2. 超导产品:2021H1实现收入1.05亿元(+15.62%,营收占比8.36%),受益于MRI医疗市场的稳定需求,公司NbTi超导线材月产量不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生产企业,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铌钛锭棒、超导线材、超导磁体的全流程生产企业,具体进展方面,①开发超导材料和磁体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②扩展未来核聚变应用;③超高速磁悬浮用超导磁体推进顺利。为未来公司在国家重大项目扮演关键角色打下基础。 3. 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2021H1实现收入0.52亿元(+515.15%,营收占比4.11%),目前公司高温合金材料虽然仍在起步的关键时期,利润贡献较小,但已经初见端倪,典型产品已向多个型号小批量交付,收入快速增长,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产品质量稳步提升。随着公司未来在国内高温合金空白领域的突破及产业化,高温合金板块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新支柱。 费用率降低提升盈利能力:公司在销售规模增加的同时,费用率(14.82%,-1.48pcts)降低。具体来看,管理费用(0.75亿元,+27.15%)、销售费用(0.10亿元,+57.00%)、财务费用(0.12亿元,-50.76%)、研发费用(0.89亿元,+35.17%)。总体费用控制较好,一定程度促进了公司净利率的提升。其中财务费用的下降,主要是外币汇率波动当期汇兑收益增大所致。 采购扩大、备战生产,经营现金流大幅改善:公司预付款项(0.37亿元,+272.74%)和应付票据(5.82亿元,+61.32%)较上年期末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公司生产规模扩大采购量增加,表明公司订单充足,正在备战生产。同时公司经营现金流(1.02亿元,同比增加4.08亿元)由负转正,大幅改善,主要是公司收到销售商品现金增加所致,回款向好。 做好定增募投项目,突破产能瓶颈:公司短期内面临的短板是产能瓶颈,公司7月9日公告,拟募集总额不超过20.13亿元用于相关扩产项目,①《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项目》可新增钛合金5050吨/年、高温合金1500吨/年产能,建设期3年;②《高性能超导线材产业化项目》可新增MRI用超导线材产能2000吨/年,建设期2年。 投资建议:公司聚焦端钛合金材料、超导产品及高性能高温合金三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材料,持续创新能力是公司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高端钛合金材料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钛合金和高温合金材料填补我国新型战机等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短板。随着我国“两机”重大专项的逐步实施,以及“十四五”提出跨越式武器装备的发展,以高端钛合金和高温合金材料为首的高附加值、高技术的高端材料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具有战略性意义,公司亦将因此受益。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0.21亿元、39.77亿元和48.6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2亿元、8.29亿元和10.17亿元,EPS(不考虑增发摊薄)分别为1.30元、1.88元和2.31元,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投产不顺,原材料价格上涨,技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北摩高科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2021-07-26 104.73 99.18 290.93% 135.30 29.19%
135.30 29.19%
详细
事件: 公司 7月 23日公告, 2021H1营收 5.79亿元(+153.24%),归母净利润 2.26亿元(+109.65%),毛利率 77.83%(+3.79pcts),净利率 52.10%(+4.88pcts)。 投资要点: 军用飞机刹车制动系统的重要供应企业: 公司从事军、民两用航空航天飞行器起落架着陆系统及坦克装甲车辆、高速列车等高端装备刹车制动产品, 产品广泛应用于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军贸机、直升机、航天高空飞行器及坦克装甲车辆等重点军工装备,也可应用于民用航空、轨道交通领域,主要收入来源于军品,系军工领域高端装备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部分产品独家生产、不可替代。 各业务领域取得成果,业绩实现高速增长: 2021H1公司在营收(+153.24%)、 归母净利润(+109.65%)均实现高速增长, 得益多个方面:①首次实现起落架业务收入,完成从零部件、材料供应商向系统供应商跨越式转变;②公司去年 9月并入子公司京瀚禹, 2021H1贡献收入 2.79亿元,利润 1.55亿元, 剔除并表影响, 公司依然实现 3.00亿收入(+31.41%),总体维持稳定增长;③收购陕西蓝太,民航业务稳步发展,公司民品业务占比提升(11.23%, +9.85pcts);④刹车盘产品收入实现快速增长(+162.69%)等。具体业务板块来看: 1、 飞机刹车控制系统及机轮业务实现收入 1.27亿元(-28.33%),毛利率 77.78%(+5.28pcts)。 板块业务收入有所下滑, 我们认为这种阶段性回落主要是由产品交付节奏和收入确认时间影响所致, 全年来看板块总体仍然向好,而毛利率的提升有望进一步增加板块利润贡献。 2、 刹车盘业务实现收入 1.22亿元(+162.69%),毛利率 83.44%(-0.01pcts)。 板块上半年收入大幅增长,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军机放量以及部队训练增大,加大了产品采购,另一方面,公司收购陕西蓝太(我国取得民航飞机炭刹车盘 PMA 许可证最多最全的企业),整合 PMA 资质,在民航产品的收入增加所致。 3、 检测试验业务实现收入 2.77亿元,毛利率 77.46%。 该业务为公司去年下半年并表京瀚禹新增业务, 目前已经成为公司收入占比(47.89%)最高的业务。 业务主要包括飞机起落架、刹车控制系统、机轮及刹车装置等部件的检测、维护和修理等保障性工作, 属于后市场业务,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较好, 同时随着我军训练损耗加大, 市场空间较广。 4、起落架业务实现收入 0.40亿元,是公司突破性业务。 完整的飞机刹车制动系统产业链包含上游原材料、预制体、电子元器件等,中游刹车盘(副)、刹车控制系统及机轮等,以及下游的起落架等机电系统。 这一业务的收入确认是公司向下游拓展的重要成果,业务板块也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毛利率提升,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加强: 公司综合毛利率(77.83%)提升了 3.79pcts,
图南股份 有色金属行业 2021-07-23 40.81 25.49 7.64% 63.87 56.51%
69.50 70.30%
详细
事件:公司7月20日公告,2021H1营收3.47亿元(+35.67%),归母净利润0.89亿元(+124.64%),毛利率39.57%(+10.91pcts),净利率25.70%(+10.18pcts)。 投资要点: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1124.64%,毛利率大幅提高110.91个百分点,铸造高温合金制品放量2021H1,公司在营业收入3.47亿元(+35.67%)为历史同期最高,归母净利润0.89亿元(+124.64%)同样为历史最高。公司毛利率39.57%(+10.91pcts)及净利率25.70%(+10.18pcts)大幅增加,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从收入结构看,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铸造高温合金制品、变形高温合金制品、特种不锈钢三大类。 铸造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生产,下游客户为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受益于下游需求放量,公司铸造高温合金制品2021H1实现收入1.58亿元(+57.11%),营收占比45.45%(+6.29pcts);铸造高温合金毛利率为50.73%(+7.71pcts),毛利占比58.27%,是业绩增长的主要来源。 变形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燃气轮机、石油化工领域,部分用于飞机、航空发动机领域,是公司传统优势产品;2021H1实现收入0.93亿元(+4.03%),保持平稳,营收占比26.88%(-8.17pcts);变形高温合金毛利率30.78%(+10.24pcts),毛利占比20.90%。 特种不锈钢主要应用于飞机、航空发动机领域,部分用于燃气轮机、核电及船舶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2021H1实现收入0.36亿元(+76.68%),增长较快;营收占比10.41%(+2.42pcts),稳步提升;特种不锈钢毛利率44.01%(+19.96pcts),毛利占比的11.58%。 费用方面,2021H1,公司销售费用率1.42%(+0.03pcts),销售费用与营业收入增速基本一致;管理费用率6.99%(+3.29pcts),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实施股权激励,确认股份支付费用;财务费用率为-0.15%(-0.58pcts);研发费用率5.31%(+0.66pcts),平稳增长。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2.4亿元,较期初增加24.39%,或表明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应收账款0.50亿元,较期初增加56.36%。在建工程0.23亿元,较期初增长279.99%,募投项目稳步推进。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0.87亿元,同比增长808.56%,销售额增长,回款情况较好。高温合金全产业链核心供应商,有望持续受益于航空航发高景气度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内航空发动机用大型复杂薄壁高温合金结构件的重要供应商,国内飞机、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和不锈钢无缝管的主要供应商,承担了我国多款重点型号航空发动机材料、关键部件的配套科研和生产任务。公司三大类产品概述如下:①铸造高温合金系列公司依托国际先进的熔炼装备,针对性的开展了高温合金熔炼技术攻关,成功制备出低S、低O含量的高温合金。目前,国内具备生产大型高温合金复杂薄壁精密铸件的厂家主要为安吉铸造与图南股份,其中图南股份在国内的率在国内率先实现直径大于1,000mm、壁厚小于2mm的大型高温合金精铸件批量生产,铸件尺寸精度高、加工余量小、壁厚薄,形成了为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稳定供货的能力。 公司是国内少数既生产铸造高温合金母合金又生产大型高温合金的复杂薄壁精密铸件的企业之一,具备全产业链能力,有一定的成本控制优势。 ②变形高温合金系列公司的变形高温合金系列产品主要为棒材、丝材、管材,对于交付周期严苛的客户有较强的吸引力,公司产线覆盖规格范围广,形成了品种多、批量小、结构复杂产品的生产管理优势和协同供货能力,在配套工程、解决用户需求方面能力较强,增加了客户的粘性。 ③特种不锈钢系列航空用不锈钢无缝管材合格率低一直是困扰国内航空企业的难题,公司摒除传统制管工艺的不足之处,开展了高精度无缝管材制造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制造出综合性能稳定、质量优异的高品质不锈钢无缝管材,在国内航空管材上占据突出的市场地位。 镍基高温合金是现代航空发动机、航天器和火箭发动机以及舰船和工业燃气轮机的关键热端部件材料(如涡轮叶片、导向器叶片、涡轮盘、燃烧室等),也是核反应堆、化工设备、煤转化技术等方面需要的重要高温结构材料。 航空发动机为高温合金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在新型的先进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用量占发动机总重量的40%--60%。随着对新型先进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伴随军机、民机的不断放量,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取得进展及大飞机国产化率的不断提升,高温合金材料的需求将在未来迎来较大的增长空间和进口替代空间。公司作为国内少数高温合金全产业链供应商,也将持续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 募投项目突破产能瓶颈,股权激励助力长远发展公司于2020年7月首发上市,募集资金5.26亿元,用于年产1,000吨超纯净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建设,预计2022年7月达产,达产后每年可为公司贡献1.91亿元收入;年产3,300件复杂薄壁高温合金结构件建设项目,预计2022年12月达产,达产后每年可为公司贡献1.30亿元收入。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2017年-2019年,公司高温合金产能利用率均超过100%,其中2019年产能利用率为121.72%。 报告期内,公司募投项目持续推进,突破产能瓶颈,为业绩增长夯实基础。 2021年3月,公司公告18.58元/股的价格向31名激励对象授予268.00万股限制性股票(占总股本1.34%),分别设置以2020年为基数,2021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分别不低于15%和16%,2022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分别不低于30%和32%的解锁条件,用于激发员工活力,助力企业长远发展。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高温合金企业中少数同时具备生产铸造高温合金、变形高温合金的全产业链企业,具有如下特点:①公司深耕航空领域多年,与下游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铸造高温合金领域,公司是是主要的大型高温合金复杂薄壁精密铸件供应商;在变形高温合金领域,公司在小批量、多品质,复杂结构上以交期响应快、协同能力强等特点形成差异化竞争;在特种不锈钢领域,公司在航空管材上占据突出的市场地位。②随着军机、民机的不断放量,国产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取得进展及大飞机国产化率的不断提升,高温合金材料的需求将在未来迎来较大的增长空间和进口替代空间。公司作为国内少数高温合金全产业链供应商,将持续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 ③公司募投项目持续推进,突破产能瓶颈,为业绩增长夯实基础。股权激励绑定核心骨干,有望助力公司长远发展。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1--3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52亿元、59.35亿元和612.2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84亿元、22.22亿元及53.05亿元,SEPS分别为20.92元、11.11元、31.53元。我们给予目标价格050.00元,分别对应454倍、545倍及333倍倍PE。 风险提示:募投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军品放量进度不及预期。
航锦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1-06-07 27.04 34.58 27.46% 30.45 12.61%
36.81 36.13%
详细
化工+军工双主业驱动,并购思路助力版图不断延伸。航锦科技早期从事基础化工行业,产品主要有烧碱、环氧丙烷、聚醚、液氯、氯化苯、聚氯乙烯等,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化纤、医药、聚氨酯、建筑等行业。2017年下半年公司正式进军军工电子领域,以全资子公司长沙韶光和威科电子为主体遵循外延式发展思路,布局军用芯片的研发、设计、封装、测试、多芯片集成等核心产业链,目前公司主要拥有长沙韶光、威科电子、威科射频、泓林微、中电华星、武汉导航院、九强讯盾七个主体,军工板块内部产生高效的协同效应,构筑公司军用电子产业的强大竞争优势。 受益化工品涨价驱动,221021Q1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 2021Q1航锦科技营业收入11.72亿元(+40.58%),归母净利润2.12亿元(+117.34%),业绩大幅增长主要系公司传统工业务化工品处于涨价周期所致。2016-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6.06/34.01/38.25/37.74/35.3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2/2.56/5.03/3.07/2.36亿元。①公司2020年化工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8.69亿元(-6.23%),归母净利润1.32亿元(+7.27%),占合并报表口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81.13%和55.99%,收入波动主要是公司第一大产品烧碱价格销售均价有所下滑以及叠加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自印度进口原盐的平均采购成本略有提升;环氧丙烷与聚醚产品进入景气周期,产品盈利能力持续提升。②公司2020年军工电子板块实现营业收入6.67亿元(-6.54%),归母净利润1.04亿元(-43.31%),占合并报表口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8.87%和44.01%。我们认为:公司收入下滑主要是长沙韶光营业收入下滑12.00%,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子公司中电华星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912.95万,武汉导航院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435.76万以及子公司威科电子受主要原材料电极浆料采购价上升,以及疫情、厂房搬迁等影响,导致威科电子净利润下滑。 自主可控与军工信息化共同驱动,公司军工电子业务尚处黄金赛道。 ①子公司长沙韶光专注军工核心芯片,自主可控优势显著。公司产品包括总线控制器、微控制器、DSP、FPGA、CPLD、GPU等,主要服务于军用客户,公司目前在GPU领域技术积累深厚,从海外来看,GPU领域基本被英伟达、AMD、英特尔所垄断;FPGA领域基本被赛灵思、莱迪斯、阿尔特莱、美高森美垄断,从长沙韶光国内竞争对手来看,具备GPU和FPGA国产化设计能力的企业本就少数,GPU有领域国内仅有景嘉微、中船709所、中船716所、天数智芯等少数几个公司可以对标;FPGA领域有包括成都华微电子、紫光国微、复旦微电子等在军用领域可以与之对标。 。②十四五”国防信息化提速驱动军工电子高景气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军用电子基础元器件是国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预计航锦科技军工信息化相关产品(FPGA、GPU、总线接口、DSP)的需求仍会持续增长。 斗武汉导航院深耕北斗33芯片,长期关注新兴高精度北斗导航应用拓展。武汉导航院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北斗3为核心,兼容GPS等其它卫星导航系统的多系统多频率卫星导航高性能SOC芯片,可实现复杂条件下、高标准要求下的定位、授时、监测和管控等技术,可摆脱对固定的定位基站的依赖,可摆脱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并大幅度降低成本,实现大量普通设备均可装载北斗导航芯片,真正实现北斗导航产品全面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020年7月30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我们认为,在当前北斗空间段已经完成建设,卫星应用开始向民用领域快速拓展,北斗应用产业将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呈现高景气度发展。 55GG基站建设大潮,G5G基站天线量价齐升。泓林微加码设计射频芯片。2020年1月7日,航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公司泓林微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在原有天线业务基础上进行技术延伸和拓展,正式涉足射频芯片领域。5G基站建设拉动公司天线业务总量提升,同时,5G基站相比4G基站单站天线价值量提升,泓林微有望进入业绩高增长期。 高速高频材料国产化加速。威科射频受益PCB材料高频高速、国产化趋势,发展高频材料是国内高频电路板行业崛起的必由之路。根据Prismark统计,2018年全球PCB产业总产值达623.96亿美元,同比增长6.0%,中国作为全球PCB行业的最大生产国,占全球PCB行业总产值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8.1%上升至2018年的52.4%,我国印制电路板总体体量大,但高端高频线路板和产业规模不匹配,存在从无到有的庞大增量潜力,威科射频在新一轮电子新材料国产化浪潮中占据先发优势。 我们认为国产替代与上游高频高速覆铜板爆发式增长将给威科射频发展带来机会。投资建议①化工业务:公司化工产品包括烧碱(液碱)、环氧丙烷、聚醚等,2020年下半年,国内以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化工产品呈持续向好态势。报告期内,公司第一大产品烧碱价格销售均价有所下滑;环氧丙烷与聚醚产品进入景气周期,产品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当前公司主要生产装置均满负荷运营,主要产品产量稳定,我们认为,化工品涨价周期还未结束,公司化工板块业绩受到涨价提振,预计22021--32023年净利润447.97亿元,552.12亿元,552.22亿元。 ②军工主体11—威科电子:公司全资子公司威科电子产品涉及通信、数控机床、医疗电子和汽车电子制造等多个领域,此外,威科电子已经开始向军用集成电路领域延伸,借助其在厚膜集成电路领域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威科电子具备向高端军用集成电路领域拓展的技术实力,经公司试制的样品已经得到军工客户的认可,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2020年净利率较大下滑是由于受主要原材料电极浆料采购价上升,以及疫情、厂房搬迁等影响。根据威科电子前三年的产品销售情况及企业的未来规划,预计2021年至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20亿元,1.54亿元,1.91亿元。 ③军工主体22—长沙韶光:长沙韶光可以为军工客户提供集成电路设计、封装以及测试等系列化的产品服务,具备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能力,从产品形式角度,公司对外销售的是军用集成电路系列产品。随着我国武器装备自主可控需求迫切以及信息化含量提升,预计2021年至2023年度销售收入仍将有所增长,预计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1.00亿元,1.25亿元,1.56亿元。 我们预计航锦科技军工板块22021--3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02.20亿元,22..979亿元和和33..353亿元航锦科技估值对标分析:根据航锦科技公司业务类型,我们按照分部估值法给予估值:①化工业务参考对象:滨化股份(产品为烧碱、环氧丙烷、三氯乙烯)、氯碱化工(产品为烧碱、聚氯乙烯),2020-2022年PE均值为15.48倍,9.40倍和7.69倍。 ②军工主体1参考对象:新雷能(军工电源)、杰赛科技(军工PCB),振华科技(厚膜混合集成电路),2020-2022年PE均值为64.15倍,39.42倍和26.55倍。 ②军工主体2参考对象:景嘉微(GPU)、北斗星通(北斗芯片)、紫光国微(FPGA),2020-2022年PE均值为126.10倍,73.05倍和54.32倍。①化工业务可给予2021年15倍PE,对应2021-2023年化工板块净利润4.97亿元,5.12亿元和5.22亿元,预计化工板块2021-2023年估值为74.55亿元,76.79亿元和78.32亿元。 ②军工板块可给予2021年60倍估值,对应2021年军工板块的净利润2.20亿元,2.79亿元,3.53亿元,预计军工板块2021-2023年估值132.03亿元,167.20亿元和211.76亿元。 公司2021-2023年整体净利润为7.17亿元,7.91亿元和8.75亿元。 各部分估值加总结果为航锦科技221021年--32023年合理估值为8206.58亿元,22843.98亿元和和22890.08亿元,对应22021--32023年我们预测的公司净利润7.717亿元,17.91亿元和和885.75亿元,按照当前股本计算22021--32023年年EESPS分别为11..505元,115.15元和118.28元,按照当前股价2286.18元计算,22021--32023年年EPE分别为725.17倍,622.76倍和520.45倍。基于公司化工品价格维持高位,盈利能力提升,军工电子仍处高景气赛道,我们给予目标价3345.04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一代GPU、FPGA产品研发不及预期;5G民用业务开拓不及预期。;化工品业务价格回落;贸易摩擦的风险。
景嘉微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4-29 74.89 -- -- 82.86 10.48%
101.05 34.93%
详细
oracle.sql.CLOB@7a242b92
泰和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1-04-23 16.23 20.01 81.58% 18.22 12.26%
22.91 41.16%
详细
事件:公司4 月20 日公告,2020 营收24.41 亿元(-3.69%),归母净利润2.61 亿元(+10.93%),毛利率23.24%(+5.09pcts),净利率11.77%(+3.33pcts)。 投资要点: 芳纶是军工基础材料,公司具备军工资质:公司专业从事氨纶、芳纶等高性能纤维,主导产品为纽士达?氨纶、泰美达?间位芳纶、民士达?芳纶纸、泰普龙?对位芳纶及其上下游制品。其中氨纶主要应用在纺织领域及医疗卫生领域,用于增加织物的弹性,芳纶一直是国防军工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主要用于军警作战服、蜂窝结构材料,防弹衣、防弹装甲等。目前公司已具备参与军工科研生产许可的所有资质。 氨纶价格恢复,盈利同比增长:2020 年,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公司收入出现了小幅下滑(-3.69%),但受益于氨纶业务板块售价和盈利的恢复,全年盈利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10.93%)。毛利率(23.24%)方面也恢复到近十年最高位。具体业务来看:1. 氨纶业务:实现收入为14.96 亿元(-0.77%),毛利率15.99%(+15.83pcts)。2020年在疫情下,医用防护口罩、居家运动服等需求增加,叠加行业内部短期新产能投放速度减缓,总体改善氨纶行业低迷情况。氨纶价格在三季度触底拉涨,特别是四季度涨幅较大,促使公司氨纶业务毛利率恢复,盈利大幅增长。 双基地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目前氨纶行业呈现两大特征,一是行业产能将加速向头部企业聚集,二是产能区域转移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针对行业变化,公司实行烟台、宁夏双基地战略。在烟台园区新建高效差别化粗旦氨纶项目(1.5 万吨/年),推动差别化产品提效率、上规模、增效益;在宁夏地区,大力实施低成本扩张策略,着重发展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氨纶产品,新建绿色差别化氨纶智能制造工程项目(3 万吨/年)。目前公司氨纶有效产能约5 万吨,在建产能为4.5 万吨,预计在2021 年底建成投产,随后逐步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通过新旧动能转换,重新构筑氨纶业务的竞争新优势。 2. 芳纶业务:实现收入9.35 亿元(-6.83%),毛利率34.88%(-10.16pcts)。受疫情影响,间位芳纶与对位芳纶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均受到影响,价格竞争压力显现。 芳纶行业的竞争相对寡头,主要是美国杜邦、日本帝人所主导。作为我国芳纶产业的开拓者,与国外同行相比,公司具有本地化供应的优势;与国内同行相比,公司具有规模优势和质量优势。 加快新项目的建设,扩大竞争优势。根据公司五年发展规划,公司计划将对位芳纶、间位芳纶各扩产至1.2 万吨/年。间位芳纶方面,公司在烟台园区实施防护用高性能间位芳纶高效集成产业化项目,新建产能为8000 吨/年,首期4,000 吨/年产能顺利推进,预计2021 年二季度可以投产,届时间位芳纶产能将达到1.1 万吨/年。对位芳纶方面,公司在宁夏地区扩建的3000 吨/年高性能对位芳纶工程项目投产,一定程度增厚了对位芳纶的利润贡献,叠加烟台1500 吨/年产能,目前共有4500吨/年的对位芳纶产能。芳纶纸方面,公司2020 年募资收购民士达,增加芳纶纸业务,募投资金去向为年产3000 吨高性能芳纶纸基材料产业化项目,随着项目的推进建成,有望进一步扩大盈利。 对位芳纶军事化应用需求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我国对位芳纶需求超过1 万吨/年,但80%以上依赖进口,主要产能被美国杜邦、日本帝人公司所占据。公司拥有4500 吨/年对位芳纶产能。对位芳纶可用于防弹衣、防弹装甲等方面,随着我国军事化训练不断增加以及中美摩擦的不断加剧,对位芳纶的军事化应用需求将快速提升,同时公司也将在国产化替代中充分受益。 合并吸收泰和集团,拓展下游产业链:2020 年,公司吸收合并母公司泰和新材集团并收购民士达65.02%股权,公司对集团资产进行整合,可减少层级,提升企业决策效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收购民士达股权,公司业务将向下游芳纶纸及其衍生产品延伸,高性能芳纶纤维产业链更加完善。 收购民士达,受益军工装备增量:间位芳纶纸可用于飞机、舰船、高铁等蜂窝芯材结构件,对位芳纶纸可用于航空航天蜂窝芯材。下游客户包括航空工业等军工用户,而随着相关型号装备量产,民士达业务有望充分受益。从业绩承诺方面来看,预计民士达2021-2023 年收入不低于1.65 亿元、1.72 亿元和1.74 亿元。 投资建议:①氨纶市场转暖,公司氨纶产能上线,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占率,增厚业绩;②双基地建设,新旧动能转换,有效控制成本,增厚盈利;③ 对位芳纶国产替代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3.62 亿元、41.74 亿元和50.07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2 亿元、5.14亿元和6.37 亿元,EPS 分别为0.59 元、0.75 元和0.93 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21.90 元,对应2021-2023 年预测EPS 的37 倍、29 倍及24 倍PE。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跌、建设项目投产不顺等。
科大讯飞 计算机行业 2021-04-22 49.23 56.97 32.55% 56.88 15.54%
68.50 39.14%
详细
事件:公司4月19日公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30.25亿元(+29.23%),归母净利润13.64亿元(+66.48%);经营性净现金流净额22.71亿元(+48.27%)。2021Q1实现营收25.01亿元(+77.55%);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去年同期为-1.31亿元)。 投资要点: 智慧教育业务领跑,“平台+赛道”战略主要在赛道上发力。2020年,公司人工智能算法持续迭代进步,规模化应用逐步落地实施,在疫情对市场销售及现场交付造成不利影响情况下,整体经营工作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态势。从营收结构来看: (1)智慧教育业务收入40.19亿元(+70.68%),营收占比30.86%(+7.50pcts),成为第一大收入权重; (2)智慧城市业务收入38.37亿元(+9.47%),营收占比29.46%(-5.33pcts)、下降为第二大收入权重,其中数字政府业务同比+51.49%、智慧政法业务同比-22.02%; (3)开放平台业务收入19.21亿元( +66.42% ), 营收占比14.75%(+3.3pcts),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4)消费者业务收入11.59亿元(+3.56%),营收占比8.9%(-2.21pcts); (5)运营商、智慧汽车、智慧金融等其它主营业务实现营收15.72亿元(-0.86%),营收占比12.07%(-3.67pcts); (6)智慧医疗业务收入3.13亿元(+69.25%),营收占比2.40%(+0.57pts)。相对来说,智慧教育业务在规模、增速上成为促进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平台业务持续快速增长,智慧城市业务中的数字政府和智慧政法此消彼长、总体保持平稳,智慧医疗业务增速很快、但绝对规模依然较小,其他业务表现平稳。公司的智慧教育产品在31个省级行政区广泛应用,与全国38,000余所学校深度合作,服务过亿师生;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情况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中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举措的满意度高达92.01%。 我们认为,公司的AI 技术在因材施教方面的减负增效能力得到市场验证,进入规模化放量阶段,数字政府+智慧医疗业务快速发展、未来值得期待,“平台+赛道”战略目前主要还是在赛道上发力。 业绩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AI 应用规模化落地带来经营效率提升,整体经营质量稳步提高趋势明显。在2020年营收快速增长的同时(+29.2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3.64亿元(+66.48%)、扣非净利润为7.67亿元(+57.00%),均达到于同期营收增幅的两倍左右。人均实现毛利也从2018年的36万元增至2020年的53万元,两年累计增幅达到+48%,提升明显。期间四项费用率略有下降(-1.22pcts),其中研发费用22.11亿元(+34.86%),较同期营收增速高出5.63pcts,研发投入资本化率42.74%(-5.78pcts)。存货较期初+83.53%,主要系备货增加所致;在建工程较期初+97.21%,主要系人工智能大厦项目投入增加所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22.71亿元(+48.27%),达到同期归母净利润的1.5倍以上,连续四年维持快速增长,再创历史最好表现。我们认为,公司在2019年顺利实现营收破百亿以后,呈现出业绩持续快速增长态势,AI2.0阶段技术应用规模化落地有效促进了其管理效率的提升;研发费用投入高于同期营收增速,研发投入资本化率明显下降,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四年维持快速增长,公司整体经营质量稳步提高趋势明显。 AI 核心技术保持国际领先,智慧医疗业务成长空间大。公司持续推进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研发,构建了结构完善、有强大业务驱动力的自有核心技术版图。公司稳步构建面的全球影响力,2020年荣获10项国际人工智能大赛冠军。近三年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发布20项、行业标准发布8项。在的ISO/IEC 国际标准方面,其主持制订的“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方法概述国际标准技术报告项目”、“全双工语音交互国际标准项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分析的数据质量处理过程框架国际标准项目”,相继正式获批立项。截止目前,科大讯飞共主导和参与5项国际标准、报告项目,其中1项国际标准已正式发布。公司“人工智能基层临床辅助决策技术”,经中国科协评定荣登“科创中国2020”电子信息技术先导榜单。中标国家级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建设试点项目,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安徽模式”开始全国推广。智医助理实现安徽省内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覆盖,并在西藏、内蒙古、青海、北京、新 疆、黑龙江、浙江等地逐步开始进行落地应用,目前已上线全国170余区县3万余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数万名基层医师。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强调了在教育、消费者、医疗等领域的技术壁垒和领先优势,重点披露了教育、医疗业务的营收增速。医疗行业作为公司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在目前营收占比只有2.40%的情况下,未来智慧医疗业务的快速发展将为公司业绩增长贡献重要力量。 正式发布五年千亿营收目标,加快战略执行速度。2月8日,在“ONE 有引力”2020-2021科大讯飞年度计划大会上,公司正式提出未来五年奋斗目标:达到十亿用户、实现千亿收入、带动万亿产业生态,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领导者。4月20日的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刘庆峰对千亿收入目标又再次做出了解读。整理相关信息,重点解读如下:1、千亿营收目标是年收入不是五年合计收入,并且是以内生式增长为主;2、实现千亿营收目标的底气来自于公司营收的高速增长态势和经营质量的健康度;3、最核心的两个引擎是根据地业务和系统性创新,根据地业务主要是指赛道业务;4、预计千亿收入当中,1/3左右来源于教育业务,1/3来源于数字经济转型业务(包括电子政务、医疗、司法等领域),还有1/3来自于消费类产品;5、要求“利润增长的价值要高于收入增长的价值,现金流的健康度高于利润指标的数据,持续盈利的能力高于短期业绩的增速”;6、要学习华为以及其他互联网巨头,加快战略执行速度,加强攻击的“狠劲”;7、心怀使命和热爱,不断培养具有科学洞察力和市场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8、打造创新的产业生态链,形成群体护城河,坚持定位互补、分利共荣、长期诚信。 投资建议: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公司的智慧教育业务已经领跑,重点赛道业务稳健成长,平台业务持续快速增长。面临数字经济时代给人工智能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公司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确定性较强。预测科大讯飞2021、2022、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7.37亿元、218.51亿元和287.3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21亿元、24.09亿元、30.40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82元、1.08元、1.37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61倍、46倍和37倍,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给予公司2021年70倍PE 估值,对应股价57.40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迭代风险,项目进展不达预期。
宝钛股份 有色金属行业 2021-04-19 38.05 50.27 93.94% 41.12 8.07%
49.00 28.78%
详细
事件:公司4月9日公告,2020年营收43.38亿元(+3.58%),归母净利润3.63亿元(+51.1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19亿元(+54.82%);毛利率24.26%(+3.66pcts)。 公司4月3日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2021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约为9200万元(+122.59%),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8800万元(+125.04%),伴随着公司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创出自220099年以来的一季度历史最高业绩。 投资要点: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助力归母净利润维持高增速: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38亿元,同比增长3.58%,实现归母净利润3.63亿元,同比增长51.1%,归母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产品结构优化力度,以航空领域钛材为首的中高端产品比例有所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运行质量和经营效率。 分业务板块来看,2020年公司钛产品、其他金属产品与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37.13亿元/5.21亿元/1.04亿元,在营收中占比分别为85.59%/12.01%/2.40%,其中钛产品营收同比增长8.38%,其他金属产品同比下降21.42%。毛利率方面,钛产品、其他金属产品与其他业务分别为25.9%(+4.56pcts)、11.9%(-2.80pcts)与27.72%(-6.65pcts)。 费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为0.34亿元,同比下降28.9%,主要系公司执行新收入准则,运费计入主营业务成本;财务费用为1.27亿元,同比增加12.15%,主要系汇率波动及外汇政策的变动所致,报告期内公司汇兑损失约2784.91万元,上年同期实现汇兑收益1396.06万元;研发费用为1.6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3.7%(+81.62pcts),为上市以来的最高值,研发投入占比3.72%(+1.50pcts),研发人员数量160人(+15.11%)。 高端业务厚积薄发,助推公司业绩稳步提升:公司钛材产品下游领域主要分为军品、外贸及民品三部分。总体来看,目前军品与外贸产品是公司高端钛材布局的主要下游领域,整体毛利率水平较高,其中军品部分毛利率基本维持在35%-45%这一范围内,而民品则主要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收入成本存在倒挂现象,虽然公司在民品业务部分采用更为灵活的销售策略,但整体毛利率水平仍相对较低。具体来看,在军品部分,公司主要聚焦于航空航天、深海等细分领域,由公司与西部超导共同主导该部分市场供应,公司市占率较高,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外贸产品方面,公司作为中国钛材行业发源地,目前已通过了美国波音、法国空客、法国斯奈克玛、美国古德里奇、加拿大庞巴迪、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等公司的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且外贸业务营收从2012年的2.68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5.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13%,呈稳步增长态势。 海绵钛价格波动对公司利润影响有限。海绵钛作为公司钛产品的核心原料,其在钛材生产成本中占比超80%,是影响公司利润的重要因素,海绵钛目前对于公司利润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海绵钛价格波动程度以及公司采购海绵钛渠道情况。其中,海绵钛价格波动主要受制于供求关系影响,2014-2016年由于我国海绵钛产业受库存积压、中低端钛材产能过剩及需求下降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后伴随下游需求的逐步修复,海绵钛价格开始逐步回暖,由2016年6月末4.65万元/吨涨至2019年8月的8万元/吨左右。2021年初至今,其价格稳定在6.4-6.75万元/吨这一区间。长期来看,海绵钛将由高端需求的持续提升与下游产能的不断扩张两种因素共同主导价格走势,在需求与供给共同提升的情况下,海绵钛价格也将逐步趋稳;采购渠道方面,公司主要依赖子公司宝钛华神直接供货与外部采购两种渠道,其中宝钛华神海绵钛年产能目前可达10000吨,但伴随其“产12000吨海绵钛生产线”的投产,公司海绵钛年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缩小公司海绵钛供给缺口。综上,海绵钛对公司业绩影响有限非公开定增项目落地,助力公司打开产能瓶颈:2020年公司钛产品设计产能与实际产能分别为20000/22714吨,距离公司“十四五”发展目标中50000吨纯钛产品的产能目标规划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伴随着航空航天、舰船、海洋、核电、化工等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公司现有高端钛材产品产能利用率接近饱和,并且配套检测、检验、研发能力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基于上述因素,公司非公开定向增发项目于2021年2月正式实施,实际募集金额19.68亿元,主要投向高品质钛材生产线,宇航级钛合金产品产线与检测检验中心及科研中试平台建设项目,上述三个项目建设期约为22年左右,项目投产后,预计32023年公司钛产品产能有望超030000吨。同时此次非公开定增,公司进一步引入了包括陕西省成长性企业引导基金、陕西金资基金、朱雀基金在内的多名战略合作者,上述战略投资者将依托其股东背景及行业地位进一步为公司提供市场渠道开拓、融资多元化、资产优化等多方面支持。投资建议: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3.42亿元、64.59亿元和76.9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7亿元、6.53亿元、8.10亿元,EPS分别为1.061元、1.366元、1.695元,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53.05元,分别对应2021-2023年预测收益的50倍、39倍及31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
京东方A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4-19 6.97 -- -- 7.65 8.05%
7.53 8.03%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预告。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5.53亿元,+16.80%),归母净利润(50.36亿元,+162.4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6.70亿元,+328.87%),综合毛利率(19.72%,+4.54pcts)。2021Q1,公司预告归母净利润50-52亿元,同比上涨782%-818%。 投资要点:公司221020Q1业绩超预期,未来将致力于“1+4+N”航母事业群战略。公司深耕显示器件行业多年,现已打造了从面板到模组到整机再到服务的一体化平台,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显示屏出货量全球第一。 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5.53亿元,+16.80%),归母净利润(50.36亿元,+162.4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6.70亿元,+328.87%)。 2021Q1,公司预告归母净利润50-52亿元,同比上涨782%-818%。2020年,行业供需格局持续偏紧,面板价格连续提升,促进毛利率上行,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关口。2021Q1,行业景气度持续,公司业绩大幅提升。需求层面,远程办公、线上服务、居家娱乐等应用市场进一步扩大,IT、TV类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供给层面,短期由于玻璃基板、驱动IC等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行业有效供给产出环比有所下降,半导体显示行业供需紧张进一步加剧。长期来看,疫情导致竞争格局重构,随着行业整合的进行,预计行业集中度将继续提升,供需结构将得到改善。2020年公司实施了首个股权激励计划,其中研发岗位和市场岗位的人员超过80%,并确立了成为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绝对优势的物联网创新企业战略目标,且基于战略思考建立了以显示和传感为核心能力,向半导体显示产业链和物联网各场景价值链延伸的“1+4+N”航母事业群。总体来看,我们认为面板的供需紧张还将持续,未来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费用方面,公司2020年销售费用(31.38亿元,+7.53%)和管理费用(62.04亿元,+18.96%)有所增长,财务费用(26.50亿元,+32.90%)同比增幅较大主要由于上年同期公司偿还账面可换股的债权,财务费用降低所致。研发费用(76.23亿元,+13.77%)持续增长,公司柔性AMOLED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评北京市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且专利布局能力持续提升,年度新增专利申请超9000件。 为应对下游的持续需求,公司积极备货,存货(178.75亿元,44.20%)快速上升。另外,由于显示行业设备折旧金额较高,公司2020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净额(392.52亿元,+50.49%)高于净利润(45.28亿元,由负转正)。公司业务由“1+4+N”航母事业群展开,业务分为五大板块。公司以1个半导体显示业务为增长的主航道,倾斜资源重点发展4个高潜力业务,主要包含智慧医工事业、智慧系统创新事业、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事业、MiniLED事业,并融入到N个场景中,包括智慧车联、智慧零售、智慧金融、工业互联网等。 显示事业出货量全球第一,运营效率不断提升。2020年,显示事业板块实现营收(1319.71亿元,+16.03%),占比97.36%。目前公司已打造了从面板到模组到整机再到服务的一体化平台,其显示屏出货量和销售面积市占率位于全球第一。其中创新应用、OLED、整机产品销售增速亮眼,创新应用产品2020年销量同比增长超60%,穿戴、ESL、电子标牌、拼接、IoT金融应用市占率居全球第一;柔性OLED产品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00%;TV整机中国区销量同比增长超145%。与此同时,公司完成中电熊猫南京8.5代和成都8.6代液晶产线收购,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及产能优势,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北京8.5代线、合肥10.5代线、武汉10.5代线良率不断提升,重庆8.5代TFT-LCD生产线持续产品小型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提升综合实力,预计未来面板供需依旧紧张,公司营收和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带动业绩增厚。 。与医院进行深度合作,数字化医疗持续推进。2020年,智慧医工事业板块实现营收(15.22亿元,+12.15%),占比1.12%。公司智慧医工事业为健康医疗专业服务模式,将科技与医学结合,重点打造健康管理、健康科技、数字医院、科技服务四大核心业务。公司与医院多方位合作,在急救与慢性病医疗方面实现数字化模式。 公司携手北京急救中心实现信息的同步流转,并与北医三院共同推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新模式。通过公司的数字化服务,合肥医院门诊量和出院量同比分别增长120%和200%,手术量同比增长超185%。公司与医院的合作还将加速,数字化医疗不断促进医疗资源运转效率的提高,未来智慧医工事业板块规模将持续扩大。 落地多个创新中心,智慧系统创新事业进入快速成长轨道。2020年,智慧系统创新事业板块实现营收(13.28亿元,+61.72%),占比0.98%。公司创新中心布局取得较大突破,已落地重庆、成都等多个创新中心。 城市美化方面完成成都金融城双子塔、武汉万达广场等城市亮化工程。智慧园区方面,公司与陶文旅集团合作打造新一代样板街区,与环球影城合作打造国际顶尖主题公园。智慧交通打造了包括太原地铁2号线在内的多个标杆项目。随着公司合作方式的不断拓展,智慧系统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事业取得突破,与多家海外客户建立合作。2020年,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事业板块实现营收(1.98亿元,+90.95%),占比0.09%。其中医疗影像、智慧视窗等业务实现整体快速增长。医疗影像业务出货量同比增长超70%,海外市场实现客户扩容,韩国市场出货同比增长超30%,并与欧美医疗设备龙头企业及全球第一大探测器企业建立合作。智慧视窗业务完成京雄观光区、京张观光区、磁悬浮等项目交付,并主导编制完成了电子染色玻璃国家标准,为进一步实现业务突破奠定基础。 Mini--DLED是航母事业群重要一环。公司整合优势资源,提前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建立Mini-LED事业,作为航母事业群重要一环,并在产品、技术、市场多领域取得突破。公司75英寸玻璃基双拼背光产品已向多家品牌客户进行推广,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最大针刺式固晶机装机并调试完成,固晶速度大幅提升。玻璃基直显侧面线路、固晶和组装等瓶颈技术开发完成,P0.9AM玻璃基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稳步推进中。由于Mini-LED背光技术使LCD的性能显著提升,帮助其进一步缩小在高端IT和电视市场与OLED的性能差距,因此我们看好其发展前景和未来的收益能力。 投资建议考虑到现阶段整机厂库存持续偏低,面板需求端淡季不淡,叠加玻璃基板和驱动IC缺货仍在持续,我们判断面板的供需紧张将贯穿2021。公司作为行业领先企业,具备人才和技术优势,预计未来业绩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5.34亿元、180.76亿元和224.19亿元,EPS分别为0.45元、0.52元和0.64元,对应PE分别为14.8、12.7、10.3倍,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下游需求增速低于预期,全球贸易纷争存在影响。
宝信软件 计算机行业 2021-04-19 46.70 39.48 -- 66.14 7.41%
59.75 27.94%
详细
事件:公司4月12日公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95.18亿元(+38.96%),归母净利润13.01亿元(+47.91%)。拟每10股转增3股并派发红利9元(含税)。 投资要点: 营收、扣非净利润连续四年保持较快增长,公司整体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公司聚焦智慧制造和智慧城市两大市场,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双主业,业绩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从营收结构来看:(1)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业务实现营收67.18亿元(+47.00%),主要受益于宝武智慧制造需求的增加、轨道交通等智慧城市业务收入的增加以及自动化、信息化业务同步增长;(2)服务外包实现营收26.16亿元(+27.31%),主要是于宝之云四期实现了快速上架,IDC收入大幅提升;(3)低毛利的系统集成实现营收1.79亿元(-14.14%),逐渐收缩。从发展趋势来看,公司近四年来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0.59%、14.56%、17.69%、38.96%,扣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6.13%、54.87%、38.73%、47.53%,整体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公司经营稳健,规模扩张对融资的依赖较低,盈利质量较高。报告期,公司营业成本同比+40.76%(较同期营收增速+1.80pcts),影响销售毛利率略有下降(-0.91pcts);但费用率整体下降2.85pcts,带动净利率14.29%(+0.79pcts),盈利能力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准。在四项费用支出中,只有研发费用增速维持正增长9.49亿元(+31.09%),增速连续三年稳健提升,系公司持续加大在工业互联网、IDC等领域核心自主技术的研发投入所致。近两年的长、短期有息负债保持在较低的状态,说明公司的业务扩张对资金的依赖较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66亿元(+65.25%),连续五年完全覆盖同期归母净利润,盈利质量较高。从财务分析角度来看,公司现金流管控较好,自有资金充足、能满足自身规模扩张需求,对融资需求较低,依靠自我造血就可以维系较高的营收增速,整体盈利质量极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确定性较强。 有序推进科技研发,构建了结构完善、有强大业务驱动力的自有核心技术版图。公司稳步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移动物联、虚拟制造等新兴领域不断突破,逐步形成了以“全层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为特征的业务构建能力。(1)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强化xIn3Plat顶层设计,完善“云-边-端”的系统架构,为各类业务创新应用提供发展基础;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研究,推进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推进产业生态平台ePlat和工业互联平台iPlat平台组件开发,形成多个示范应用;研究“5G+工业互联网”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完成技术白皮书编制;(2)在大数据领域,推进大数据“5S”组件开发,完成炼铁互联智控平台(高炉)示范项目建设,助力企业实现效益提升、流程再造和管理变革;(3)在人工智能领域,聚焦图像识别、运筹优化、机器学习三大方向,推进视觉中台、排程中台建设,并在多基地排程、智能工厂、厚板缺陷识别等场景实现示范应用;(4)在智慧城市领域,参与建设上海市“一网统管”系统工程,打造公司未来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创新效能,推进“预见者”城市智能交通协同管控平台的研发落地;在轨道交通业务领域聚焦形成“3+1”全层次、全生命周期智慧系解决方案,年内中标多个大型轨交综合监控项目;加快在有色、医药、公共服务、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业务布局,新签项目陆续落地。可以看到,公司通过有序推进科技研发,构建了结构完善、有强大业务驱动力的自有核心技术版图。 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与产能转化持续加快催生了更多工业信息化需求,IDC新基建基础设施投资战略有序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与产能转化步伐持续加快,催生了更多的工业信息化改造需求;伴随中国宝武联合重组的逐步推进,公司通过专业化整合后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提升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量。顺应“新基建”政策契机,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稳步推进宝之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国布局战略。依托战略客户需求,分层次推进核心区域资源储备、重点区域规划引领、发展区域市场培育工作;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启动原则,推动宝之云罗泾基地、梅山基地等项目的开工建设;积极探索外部合作、合资或兼并收购等产业发展创新路径,在全国多个省市推进业务合作。我们认为,公司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双翼发展的业务格局未来具有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较大潜力。 投资建议:综合分析,我们认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与产能转化持续加快,催生了更多工业信息化需求,新基建基础设施投资战略有序推进带来的IDC增长空间依然较大;公司通过有序推进科技研发,构建了结构完善、有强大业务驱动力的自有核心技术版图;公司经营稳健,现金流管控较好,自有资金充足、对融资需求较低,能满足自身规模扩张需求,盈利质量较高,整体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预测宝信软件2021、2022、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0.08亿元、149.09亿元和183.7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45亿元、20.66亿元、25.5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42元、1.79元、2.21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3倍、34倍和27倍,给予目标价84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技术迭代风险,项目进展不达预期。
太极股份 计算机行业 2021-04-16 20.88 -- -- 22.56 7.07%
23.77 13.84%
详细
事件:公司4月10日公告,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5.33亿元(+20.81%),归母净利润3.69亿元(+9.94%)。新签合同额达到171.88亿元(+50.37%);拟10股派发现金红利1.91元(含税)。 投资要点: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高速增长,新签合同锁定未来发展预期。公司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新基建,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有效降低疫情对经营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营收及归母净利润稳步增长的同时,营收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从收入来看:(11)受益于信创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实现营收31.22亿元(+71.11%),营收占比达到36.58%,历史上首次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权重;(22)系统集成实现营收29.88亿元(-3.55%);(33))智慧应用与服务实现营收16.14亿元(+11.89%);(44)云服务实现营收6.76亿元(+8.10%);(55)其它业务实现营收1.33亿元(+82.61%)。公司年度新签合同达到171.88亿元(+50.37%);其中信创业务新签合同近70亿元,单一法人市场排名第一。公司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开始成为第一大收入板块,智慧应用与服务、云服务业务稳定增长,毛利率较高(64.86%)的其它产品业务营收接近翻番式增长,毛利率较低的系统集成业务营收占比(35.02%,-8.84pcts)开始明显下降。根据收入结构出现的积极变化,我们认为,公司已经开始从传统的系统集成商向信创平台服务商进化,8171.88亿的新签合同、高毛利率的非系统集成业务占比大幅提升,均稳定了公司未来发展的基本盘。 研发费用投入创历史新高,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表现亮眼,整体经营质量向好。报告期内,主要受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业务成本同比+82.54%(较此业务同期营收增速+11.43pcts),叠加其它产品业务成本同比+357.46%(较此业务同期营收增速+274.85pcts),造成公司营业成本同比+23.73%(较同期营收增速+2.92pcts),导致综合毛利率下降为22.69%(-1.83pcts)。在疫情影响下,销售、管理费用较同期营收增速分别-4.82pcts、-22.24pcts;研发费用增速+83.15%,绝对值与增速均创历年来新高;财务费用同比+133.32%,主要是银行贷款及贴现利息支出增加及可转债计提本期利息所致。存货、合同资产、合同负债增速较快,主要是经营规模扩大在施项目增加所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达到10.08亿元(+483.63%),达到同期归母净利润的近三倍,创历史最佳表现。我们认为,在公司营收结构出现重大调整的前提下,短期内营业成本有所上升属正常现象;研发费用投入创历史新高,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技术基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表现亮眼,显示公司整体经营质量向好。 “云++数++应用++生态”商业模式确立,信创业务稳定未来发展增量。公司数字政府业务“云+数+应用+生态”的一体化数据商业模式确立,“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数字政府解决方案助力政府部门构建政务服务和监管大数据体系。继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之后,公司数字政府解决方案在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山西省、海南省、湖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多个省市以及公安、交通、文旅、医疗等纵深行业得到了良好应用。公司智慧城市IOC运营模式逐渐成熟并成功推广至大连金普新区,天津中新生态城IOC项目被列为世界智能大会的永久性展示基地。 公司开发的北京数据交易平台,针对公共数据及社会数据,结合首都的独特优势进一步促进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深度融合,探索登记、评估、开放、交易、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数据流通机制,推动数据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同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最终实现数据价值的释放。 在数字企业领域,公司与国家电网、中国华能、京能集团、浙能集团等先后达成合作,建设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电厂、数字煤矿、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大数据综合安全管理等平台项目。中标《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设备上云解决方案供应商遴选项目》、《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遴选项目》两个项目,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持续发力。在数字军队领域,协同十五所共同推进“数字军队”业务转型发展,全面参与全军综合业务,在装备管理、试验鉴定、专项运维、智慧军营、边海防均有较大突破。信创业务全年签单近70亿元,单一法人市场排名第一,江西项目创市场最大单体记录,陆续获得信创实力企业荣誉及信创工委会卓越贡献成员单位等荣誉,在信创市场的领先地位得到行业高度认可。我们认为,20200年是国家信创落地元年,未来大量项目持续落地实施的确定性较强;公司“云++数++应用++生态”商业模式确立,信创业务或将保障其未来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电科明确“千亿太极”战略规划,公司被定位为集团网信事业核心产业平台。中国电科将太极股份定位为集团网信事业核心产业平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推动力量,大力扶持公司发展,不断为其发展注入新的业务资源。在中电太极子集团的2021年工作会报告中,明确围绕“国家和军队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总体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的战略定位,提出了确保高质量完成的年度15项重点任务。其中,前七项任务均与太极股份相关,包括“明确千亿太极发展路径”、“加强太极股份公司市值管理”、“围绕产业链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完成资本布局”等字样。太极股份2020年实现营收占据中电太极子集团的接近80%,太极股份的发展在中国电科的战略规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中国电科明确“千亿太极”战略规划、公司被定位为集团网信事业核心产业平台等,说明世界500强的中国电科未来或将太极股份作为继海康威视之后的另一个重要支持发展方向。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太极股份2020年新签合同171.88亿元(+50.37%),其中信创业务新签合同额近70亿元,稳定了公司未来发展的基本盘;中国电科明确提出“千亿太极”战略规划,未来或将太极股份作为继海康威视之后的另一个重要支持发展方向。预测太极股份2021、2022、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7.83亿元、130.16亿元和154.2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0亿元、5.53亿元、6.5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太极股份0.78元、0.95元、1.13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7倍、22倍和19倍,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给予公司2021年35倍PE估值,对应股价27.30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进展不达预期,政策风险,业务创新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5/10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