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马晓明

长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070518090003...>>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5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煜邦电力 2022-05-18 12.48 -- -- 16.56 32.27%
21.60 73.08%
详细
事件:公司近期发布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2021年实现营收39,125.07万元,同比下降14.78%。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632.36万元,同比下降41.77%。营收增速不及预期主要是受芯片供应紧缺导致产品延期交付及新冠疫情影响,利润不及预期是由于研发投入增加及公司上市过程中各项费用的增加所致。截至2021年末,公司在手订单约4.7亿元,同比增加约47%。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831万元,同比增长56.2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573.19万元,同比增长138.73%,已呈现复苏趋势。 智能巡检业务高速成长:2021年公司智能巡检业务收入5,836.50万元,较2020年增长60.88%。公司利用在智能巡检领域的先发优势,开发出特殊环境下的智能机器人巡检技术和智能视觉监测平台技术,重点打造了“空天地一体化”全域智能巡检解决方案,巡检业务已覆盖超过15个省份。 由于2021年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专业人员储备不足等原因,公司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将部分巡检业务以外包的形式进行交付,导致其毛利率降低至44.84%(减少11.7pct)。我们预计随着公司研发升级和营销建设加速后,智能巡检业务仍能保持高增速。而公司专业人和设备的不足,也将逐步得到解决,未来毛利率有望提升。 智能电力业务稳重有进步:2021年公司智能电力产品收入25,603.08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公司上市后募投资金重点投向智能电力终端产品。但是在2021年前三季度,全球因新能源汽车等下游需求爆发导致大面积的缺芯潮,而公司收入占比最高的智能电力产品所需芯片也普遍紧缺,导致部分产品出现延期交付,收入增速低于预期。但公司的竞争优势在加剧,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中标额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2.05%和50.43%。我们预计随着缺芯局面的逐步缓解,中标产品有望进入正常的交付速度,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有望进入复苏通道。 盈利预测:公司产品和技术契合电力物联网和数字南网建设,伴随着国家能源电力体系变革的时代浪潮,将深度受益电网信息化、智慧化的行业发展红利。预计2022-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27亿元、6.74亿元、8.31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0.69亿元、0.99亿元、1.21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35、0.51、0.62;2022-2023年对应当前股价的PE 倍数分别为36X、25X、2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网投资不及预期、新冠疫情影响开工率、原材料价格上涨、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系统性风险。
文山电力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2-05-09 13.49 -- -- 15.29 13.34%
19.95 47.89%
详细
拟资产重组,打造南网旗下唯一储能运营上市平台公司发布公告,拟置出上市公司原有资产(作价21.04亿元),置换南网旗下调峰调频公司100%股权(作价156.90亿元),差额部分由公司拟向交易对方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补齐,发行股价为6.52元/股。同时公司拟以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配套资金,拟募集资金不超过93亿元,主要用于多个项目的开发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成为南网旗下唯一抽蓄及电网侧独立储能运营商。 标的公司业务以抽蓄为主,在运装机规模1103万千瓦,其中抽蓄电站918万千瓦(含已投产的梅州抽蓄电站一、二、三号机组和阳江抽蓄电站一号机组)、调峰水电站192万千瓦、电化学储能电站3万千瓦。在建机组110万千瓦,全部为抽蓄电站。2021年标的公司实现营收47.8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归母净利润9.9亿元,同比增长8.4%;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54.6%和28.3%,同比分别+1.1pct和+1.4pct。 抽蓄迎来快速发展期,标的公司抽蓄资产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抽蓄迎来快速发展期,未来9年装机CAGR达到14%。双碳目标下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迅速扩大成为主力电源,但由于风光电源自身出力不稳定的特性,需要配套大量辅助电源保障电网稳定性并促进新能源消纳。近年来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各类辅助电源的发展,其中就包含了各类储能技术发展。抽水蓄能具有技术成熟、反应速度快、单机容量大、经济性较好等特点,是目前大规模调节能源的首选。2025年和2030年我国抽蓄装机规模有望分别达到6200万千瓦和1.2亿千瓦,对应装机规模的CAGR分别达到14.3%和14.2%。 抽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参与电力市场化有望提升盈利能力。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633号文),633号文的出台完善了抽水蓄能的价格机制,形成了稳定的成本回收机制+额外的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并厘清了成本疏导路径。根据633号文,抽蓄电站的容量电价部分通过资本金IRR6.5%核定,形成保底收益确保成本回收;电量电价部分通过参与现货市场,高抛低吸,形成额外经济收益,提升项目收益能力。目前在部分用电紧张的省份,现货市场的单日最高电价和最低电价价差巨大。根据广东电力市场2021年年报,2021年5月广东省现货日前市场小时价格最高0.942元/度,最低0.171元/度;现货实时市场小时价格最高1.499元/度,最低0.095元/度。巨大的价差可以让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的抽蓄电站获得显著的经济收益。 标的公司抽蓄装机规模将持续增长,项目收益率有望通过参与电力市场显著提升。标的公司在运抽蓄装机918万千瓦,在建装机11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拟建装机360万千瓦。根据南方电网规划,在“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南网还将分别投产1500万千瓦抽蓄电站,有望全部放进公司体内。我们进行了简单估算,当大部分机组采用新电价机制并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后,抽蓄机组盈利能力将大幅提升。 新型储能进入黄金发展期,电网侧储能业务规模有望激增根据《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2021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达到240万千瓦,同比增长54%,若实现目标,未来4年新型储能装机CAGR需达到88.0%,新型储能规模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标的公司研究电网侧储能多年,2010年就建成投产国内首座兆瓦级调峰调频锂离子电池储能站,目前在运的电网侧独立储能装机为3万千瓦。根据南网规划,标的公司电网侧独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达到200万千瓦,5年装机CAGR达到188.5%,有望为公司带来第二增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估值:不考虑资产重组,我们预计公司22年至24年净利润为1.26亿元、1.32亿元和1.37亿元,对应48.2x、46.0x、44.2x,给予公司持有评级。假设完成资产重组交易全部内容且2023年切换到市场化模式,预计调峰调频公司2022年至2025年净利润分别为12.54亿元、25.74亿元、28.34亿元、34.23亿元。假设本次交易完成全部内容,按照5月6日公司收盘价12.68元计算总市值,上市公司对应PE分别为33.7x、16.4x、14.9x、12.3x。 投资建议:南网调峰调频公司业务兼具稀缺性和成长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行业层面: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新能源装机规模将持续提升,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伴随着各项政策出台,储能行业有望迎来十年以上的高速发展期。公司层面:标的公司在重组完成后将成为南网旗下唯一的抽水蓄能+电网侧独立储能运营商,有望伴随着行业春风实现高速发展。随着新的两部制电价机制的执行和电力市场改革持续推进,公司抽蓄业务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电网侧独立储能业务规模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第二增长点。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资产重组的不确定性、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不及预期、项目投产情况不及预期、电力需求不及预期、执行相关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海优新材 2022-05-02 162.57 -- -- 231.70 42.15%
241.15 48.34%
详细
事件:2022年4月25日公司发布2021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05亿元,同比增长109.66%;实现归母净利润2.52亿元,同比增长12.97%;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13.2%。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全年盈利水平较大幅下降,公司2021年综合毛利率为15.11%,同比下降9.06个pct,净利率为8.12%,同比下降6.95个pct。 2021Q4盈利反弹,2022Q1销量持续高增:2021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3亿元,同比/环比增长92.13%/39.27%;实现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环比增长22.99%/221.95%;受益于Q4产品价格上调及EVA 粒子价格高位回落,单季盈利大幅反弹,毛利率为20.20%,同比/环比变化-9.23/9.58个pct。2022年一季度,公司新产能快速释放,实现营业收入12.28亿元,同比增长118.87%;EVA 粒子价格上涨叠加产品价格调整导致盈利能力承压,毛利率为12.55%,实现归母净利润0.77亿元万元,同比增长2.55%。 新产能加速投产,光伏胶膜市占率有望稳步提升。2021年,公司实现光伏胶膜出货量2.4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1.26%,贡献营收30.67亿元,对应每平单价为12.41元/平米,同比上涨38.1%,单平净利约1.00元,同比下降0.34元。公司积极推进募投项目以提升有效产能,年内上海、泰州、上饶工厂均有新增产能投入,产能规模得到明显提升。此外,为了顺应下游光伏组件发展趋势,公司重点扩增双玻组件以及N 型电池组件等新型组件的配套胶膜的生产能力,EPE/POE 产品出货占比有望提升,胶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2022Q1公司光伏胶膜年化产能已接近6亿平米/年,单季出货量超1亿平米,预计年末年化产能可达9.0亿平米,市场份额有望稳步提升。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巩固技术领先优势。2021年公司研发力度继续加大,研发费用达1.31亿元,同比增长100.08%,研发人员达93人,同比增长29.17%,新增专利申请29项,新增专利授权10项。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光伏胶膜前瞻性研究以及跨行业的高分子膜的研发,针对提升光伏组件发电效率、降低组件电势衰减、适配组件长时间使用要求等问题对胶膜产品进行持续优化;加大设备研发和设计能力,提升设备精益化程度,提高产品成品率;新能源汽车用玻璃胶膜产品已进入客户验证阶段,生产环节改造和批量产业化摸索进程正在积极推进。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0.42/88.83/104.81亿元,同比增长94.6%/47.0%/18.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8/8.31/9.83亿元,同比增长129.1%/43.8%/18.3%,对应EPS 为6.88/9.89/11.70元,对应PE 为24/17/ 14。公司光伏胶膜业务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产能快速扩张,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成本下降尚有空间,叠加原料价格回归理性后有望改善盈利,综合竞争力有望显著提升,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变化,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疫情加剧导致供应链管理风险、项目投建进度不及预期等。
德业股份 机械行业 2022-05-02 148.24 -- -- 205.00 38.29%
336.00 126.66%
详细
事件:2022年4月28日公司发布2022年第一季报,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1亿元,同比下降2.72%;实现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31.8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25.64%。热交换器业务盈利承压,但高盈利逆变器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拉高盈利水平,Q1公司毛利率为24.33%,同比上升3.9个pct。 传统业务:热交换器阶段性承压,除湿机韧性持续优势稳固。22Q1公司热交换器业务与除湿机业务营收分别同比变动-41.30%、37.96%,其中热交换器营收缩减主要系下游空调景气度下降需求收缩,但预计中短期内有所缓解;除湿机持续体现龙头韧性,多地疫情反复物流效率降低的影响有限,预计维持行业领先地位,稳定公司业绩基本盘。 逆变器业务:高增趋势延续,新品+旧品更新迭代值得期待。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逆变器业绩继续高增,单季度实现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102.29%,毛利水平稳定,产品结构持续改善,盈利能力最强的储能逆变器占比持续提升。此外,公司持续加大对新产品研发及现有产品升级改造,推出更加贴合特定市场的产品,如无功补偿2KW微逆、4KW一拖8微逆,150KW、136KW大功率并网组串逆变器、10KW三相低压储能逆变器等。 变更募投项目,聚焦逆变器业务。2022年4月20日,公司发布公告变更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拟将原来部分热交换器、环境电器板块的募投项目变更为年产68万套逆变器系列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共计变更4.33亿元,新项目总投资5.81亿元,计划建设周期2年。项目的变更彰显公司未来对逆变器业务的信心,也更加明确了未来主力发展逆变器的战略方向。公司背靠传统制造业降本控费优势显著,逆变器技术积累深厚,产能有序投建有助于加快公司产业拓展步伐,支撑业绩持续高增。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维持盈利预测不变,预计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3.86/66.3/80.74亿元,同比增长29.2%/23.1%/21.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69/11.57/14.83亿元,同比增长50.3%/33.1%/28.2%,对应EPS为5.09/6.78/8.69元,对应PE为43/33/25。公司逆变器业务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产品类型丰富且在储能逆变器、微型逆变器等细分赛道的核心产品具备较大竞争优势,叠加公司海外渠道持续拓展,供应链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芯片国产化程度领先,看好公司在光储细分领域竞争力持续进步、传统业务稳定发展,维持“增持”评级。 公司逆变器业务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产品类型丰富且在储能逆变器、微型逆变器等细分赛道的核心产品具备较大竞争优势,叠加公司海外渠道持续拓展,供应链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芯片国产化程度领先,看好公司在光储细分领域竞争力持续进步、传统业务稳定发展,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变化,芯片国产化进程不及预期,传统业务需求不及预期等。
晨化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4-27 11.56 -- -- 14.05 19.27%
25.68 122.15%
详细
事件1:2022年4月23日公司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93亿元,同比增长32.5%;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12.7%;归母扣非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13.8%。公司三大类产品营收均实现增长,其中阻燃剂增长幅度较大。 事件2:2022年4月23日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度报告,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3亿,同比减少10.3%;归母净利润0.41亿元,同比减少18.0%;归母扣非净利润0.39亿元,同比减少14.3%。公司因淮安晨化部分产线停工损失,营业外支出达549.5万,同比增长6138.4%。公司因部分产线停工及新冠疫情影响,生产和销售情况不达去年同期,造成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成立国际贸易公司,海外营收增长显著::公司日益注重海外市场,于2021年12月成立全资子公司上海晨化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公司相关产品出口以及国外市场开发。公司2021年度实现海外市场营收2.0亿元,同比增长117.4%。公司聚醚胺、烷基糖苷的所有产品以及阻燃剂板块的主要出口产品均已完成欧盟认证,太阳能光伏组件密封胶通过美国UL论证,具备在欧美地区开展相关产品销售业务的资质。随着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蓬勃发展,公司产品的海外市场前景可期。 产能扩张契合风电景气,突发停产抑制价值体现::根据CWEA统计,2021年中国风机吊装再创新高,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新增装机15911台,容量55.92GW,同比增长2.7%。风机叶片需求旺盛,2021年全年聚醚胺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我们预计2022年-2024年,全国年平均新增装机仍可达55-60GW。公司新增产能节奏契合风电需求景气,公司新增年产10000吨聚醚胺产线于2021年8月30日完成安装调试并投入试运行,但9月22日即因江苏电力供应紧张而停产(全线23000吨);10月8日全线复产后,又因园区内其他公司双氧水泄漏事故,于11月1日全线停产。公司新增产能未得到有效释放,表面活性剂大类产品年度生产量仅同比增加4%,销售量仅同比增加6.4%,受益于产品涨价,该部分产品营收增长22.6%。在风电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增产能对销售数量增长的贡献有望兑现。 上海疫情阻塞市场,防疫不忘推进复产::上海作为很多产业链的关键一环,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自3月中旬进入疫情管控状态后,对许多行业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因上海客户停工,出口贸易不畅,公司生产销售受到明显影响,随着上海有序复工复产,公司生产销售有望逐步改善。淮安工业园区的复工复产同样也在有序推进,淮安市长史志军于2022年4月17日调研园区推进保安全保运行工作,要求疫情防控与安全生产并举。去年发生事故的富强新材料公司已复工复产(甲类原料生产线除外),淮安晨化已做好充分准备,随时等待园区全面复产指令。 营业外支出大增,停工损失拖累:单季净利:公司一季度营业外支出为549.5万,主要为淮安晨化部分生产线临停损失,去年同期营业外支出仅为8.8万元。公司一季度营业利润为5069万元,仅比去年同期减少6.8%;而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18%。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在双碳战略指导下,风光能源发展高景气,对原材料需求保持旺盛。我们预计2022-2023年,聚醚胺供需偏紧,价格高位波动,公司全面复产后将有望较快实现价值兑现;2024年起,若行业扩产产能逐步释放,聚醚胺价格预计将逐渐回落;随着公司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其它产品销售有望稳步增长。我们预计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69/20.63/24.88亿元,同比增长39.9%、23.6%和20.6%,对应EPS为1.49/2.05/2.16元,对应PE为9x、6x和6x。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恶性加剧;疫情反复及扩大;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产品出口受阻及海外市场国际贸易保护。
金博股份 2022-04-27 185.00 -- -- 257.90 39.41%
342.49 85.13%
详细
事件:2022年 4月 26日公司发布 2022年第一季报, 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50亿元,同比增长 125.80%;实现归母净利润 2.03亿元,同比增长 162.50%;其中政府补助 0.76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37亿元,同比增长 83.94%,业绩符合我们的预期。 出货环比持续增长,调整后盈利水平维持高位。预计公司 2022Q1光伏热场碳碳材料销量为 580吨左右,单吨单价约为 75万元。受到碳纤维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产品价格下降、可转债及股权支付费用影响,公司盈利水平有所下滑,但仍处于行业绝对领先水平。2022Q1公司毛利率为53.35%,同比/环比-9.13/-2.20个 pct,受到政府补助确认收入大幅增加影响,净利率为 44.96%,同比/环比+6.24/+7.91个 pct,扣非归母净利润率30.33%,同比/环比-6.90/-3.48个 pct,若剔除可转债及股权支付费用,调整后扣非归母净利润率约为 38%,盈利能力仍维持在高位,成本管控能力、规模效应尽显。 股份回购彰显信心。2022年 4月 26日公司发布股份回购方案,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 8,000万元,不超过人民币 10,000万元,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 300元/股,回购期限为回购方案之日起 2个月内,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本次回购的股份拟用于转换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 平台化加速发展,多领域进展超预期:光伏热场:目前,公司通过设计和制备的工艺创新,在光伏碳碳热场领域在规模、成本及技术研发实力方面已具备了绝对优势,市占率有望进一步快速提升。我们判断在光伏热场方面公司将聚焦以下三点:1) 进一步丰富热场产品类型及尺寸,加快新一代碳碳加热器验证,扩大碳碳热场市场份额;2)加大创新设计投入,提升碳纤维原材料利用率,巩固成本优势;3)推进高纯碳碳热场在 N 型硅片拉制炉的大规模应用,抢占市场先机,进一步扩大成本优势。摩擦制动: 公司自主研发了高性能碳/陶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实现了低成本的碳/陶复合材料的制备。目前公司碳/陶刹车盘产品已取得 IATF16949认证, 标志着公司取得了进入汽车供应链的通行证,相关产品正加速导入国内龙头车企,有望在 2022年下半年实现小批量销售。氢能:公司在氢气回收提纯制备、碳钎维储氢瓶制备、氢燃料电池用碳纸均有布局,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国内氢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氢气回收提纯、碳纸业务有望在 2022年陆续放量。半导体:公司持续加大碳基复合材料部件在半导体用晶硅制造热场系统应用拓展,销售收入持续高增长,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方面,公司与天科合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系列产品,推动碳基材料在第三代半导体长晶系统应用,主要包括粉体材料、保温材料、热场材料等。 盈 利 预 测 及 投 资 建 议 : 我 们 预 计 2022-2024年 营 业 收 入 分 别 为19.09/28.69/36.40亿元,同比增长 42.7%/50.3%/26.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16/10.26/13.01亿元,同比增长 42.8%/43.3%/26.8%,对应 EPS 为 8.92/12.79/16.22元,对应 PE 为 20X、14X、11X。低成本的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制造技术壁垒较高,大尺寸高纯碳/碳热场成长性突出,公司为国内先进碳基复合材料龙头,成本、盈利能力优势显著,规模优势快速扩大,技术领先地位稳固,叠加新材料平台化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多领域进展超预期,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行业景气度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政策变化,碳纤维价格波动,政府补贴不可持续等。
德业股份 机械行业 2022-04-22 140.05 -- -- 190.55 36.06%
328.00 134.20%
详细
事件:2022年4月20日公司发布2021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68亿元,同比增长37.85%;实现归母净利润5.79亿元,同比增长51.2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33亿元,同比增长53.91%。在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公司传统业务盈利承压,但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高盈利逆变器业务高增,全年盈利水平仍小幅上升,综合毛利率为22.95%,同比上升0.31个pct,净利率为13.88%,同比上升1.23个pct。 单季看,增势延续:2021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39亿元,同比/环比增长44.24%/3.21%;实现归母净利润1.78亿元,同比/环比增长73.08%/1.18%;毛利率25.32%,同比/环比上升1.60/1.00个pct。此外,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22Q1实现归母净利润1.2-1.5亿,同比增长19.71%-49.64%。 传统业务:原材料涨价引起销量承压,除湿机出海延续龙头优势。2021年,公司热交换器与除湿机合计实现营收28.90亿元,同比增长14.46%,占营收比重下滑至69.34%。其中,热交换器实现营收23.28亿元,同比增长12.42%,销量1602.26万件,同比下滑5.56%,主要系成品价格随原材料涨价而提升19.04%,但空调行业需求不振对价格传导有所限制;除湿机实现营收5.62亿元,同比增长23.75%,销量63.34万台,同比增长11.85%,国内收入整体稳中有升维持龙头优势,海外销售同比增长33.2%充分受益于欧洲需求上升。 逆变器业务:量利表现亮眼,已成为利润贡献第一板块。2021年受益于光伏并网装机及储能市场高速增长,公司实现逆变器产品销量38.83万台,同比增长250.75%;实现收入11.98亿元,同比增长262.34%。三大细分领域产品齐头并进,其中储能逆变器实现营收5.32亿元,同比增长265.27%,组串式并网逆变器实现营收5.39亿元,同比增长265.53%,微型逆变器实现营收1.07亿元,同比增长257.94%;盈利水平方面,多年家电行业激烈竞争的产业经验助力公司严控产品成本,结合提前备货、快速引进国产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等有力方式,实现逆变器产品毛利率37.19%,同比提升2.37个pct,高成长的逆变器业务已经成为公司利润贡献率第一的业务板块。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新品层出快速满足市场需求。2021年公司继续不断加大研发力度,研发费用达1.33亿元,同比增长30.97%。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出包括8KW/10KW/12KW三相低压户用储能逆变器、15kw低压裂相储能逆变器以及性能指标领先行业的微型逆变器等一系列全新机型。针对今年海外芯片供应不足、产品成本增加的风险,公司加大逆变器芯片的研发投入,测试并完成了大多数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公司在逆变器领域芯片国产化程度领先,随着关键原材料供给瓶颈打开,公司逆变器业务有望持续高增长。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3.86/66.3/80.74亿元,同比增长29.2%/23.1%/21.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69/11.57/14.83亿元,同比增长50.3%/33.1%/28.2%,对应EPS为5.09/6.78/8.69元,对应PE为39/29/23。公司逆变器业务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产品类型丰富且在储能逆变器、微型逆变器等细分赛道的核心产品具备较大竞争优势,叠加公司海外渠道持续拓展,供应链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芯片国产化程度领先,看好公司在光伏细分领域竞争力持续进步、传统业务稳定增长,首次覆盖,给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变化,芯片国产化进程不及预期,传统业务需求不及预期等。
协鑫能科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2-04-18 15.33 -- -- 19.40 26.55%
19.40 26.55%
详细
事件:公司于4月15日披露年度报告,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113.14亿元,同比下降0.7%(调整后);实现归母净利润10.04亿元,同比增长21.8%(调整后);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7亿元(处置股权投资收益3.3亿元),同比下降19.02%。公司销售毛利率22.85%,同比-2.15pct(燃料成本上升);EPS(稀释)0.7425元/股,同比增长21.80%;ROE(加权)16.27%,同比+1.51pct,现金分红3.25亿元。 调整经营策略外加风电占比提升平抑燃料成本上升,绿色能源业务稳健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完成结算汽量1616.91万吨,同比增长4.87%;完成结算电量125.32亿千瓦时,同比减少20.71%;完成垃圾处置量212.34万吨,同比增长56.36%。由于报告期内,天然气和煤炭价格波动较大,公司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主动优化蒸汽、发电产能,有效平抑燃料成本上升,保障经营业绩稳定。 截至2021年底,公司并网总装机容量为3777.44MW,其中:燃机热电联产2437.14MW,风电832.3MW,生物质发电60MW,垃圾发电116MW,燃煤热电联产332MW,风电装机占比进一步提升,因为出售无锡蓝天燃机项目,燃机热电联产装机容量下降,以天然气热电联产、风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1.21%。根据公司年报,2022年清洁能源发展目标为热电项目获取指标和核准规模超400MW,新能源开发容量2GW;开工规模超540MW;投产规模超280MW。作为公司的基本盘的绿色能源业务有望实现稳健发展。 换电业务实现突破,有望为公司带来第二成长曲线公司聚焦出租车、网约车、重卡、轻卡换电场景,重点布局华北、华南、华东、西南、鲁豫、两湖、山西、内蒙、西北九大区域。报告期内完成乘用车换电站建设5座,完成商用车换电站建设1座。截至目前建成的乘用车换电站9座,商用车换电站4座。公司与深向科技、徐工集团就重卡换电技术和开发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与汽车物流龙头-长久物流共同布局换电市场。根据公司机构调研公告,公司计划2022年建成服务3-5万辆电动车的换电站,到2025年将服务超过50万辆电动车,建设5000-6000座换电站。双碳背景下,随着电动车销量的增加,移动电源业务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引擎。 多元化金融渠道及产融结合模式为助力公司快速发展换电业务。3月,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募资37.65亿元,主要用于换电站建设。四川交投、贵阳产控、财通基金、诺德基金、摩根大通、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14家企业和机构参与认购。公司与中金资本共同设立的100亿元碳中和主题产业基金于4月初完成45亿元首期募资,其中公司拟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不超过人民币22.5亿元,其余已由中金私募完成募资意向。 盈利预测:公司清洁能源项目储备充足,装机规模持续增加将带动业绩增长,保障公司的基本盘。此外公司大力开拓换电业务,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有望成为公司第二业绩增长点。预计公司22至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6亿元、13.7亿元、16.2亿元,对应PE20.2x、17.1x、14.4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天然气、煤炭采购价格可能高于预期;下游用电用气需求可能下降;综合能源拓展业务不及预期;电动车发展不及预期。
天铁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4-18 17.45 18.00 354.55% 18.09 3.67%
25.08 43.72%
详细
事件:4月13日,公司发布关于收购西藏中鑫投资有限公司部分股权暨涉及矿业权投资的公告。 拟收购西藏中鑫部分股权暨涉及矿业权投资,有助于大幅提升后续产品原料来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江苏昌吉利专业从事丁基锂、电池级氯化锂、工业级氯化锂等锂化物及氯代烃等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昌吉利新能源已在庐江高新区龙桥化工园内投资建设年产50,000吨锂盐、3,800吨烷基锂系列及其配套产品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3月7日正式开工,计划于2023年开始逐步投产。在此背景下,公司拟于西藏中鑫的自然人股东贾立新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以自有资金受让贾立新持有的西藏中鑫21.74%股权,股权转让价款为5亿元。西藏中鑫矿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是镁、锂、硼、钾、芒硝等,目前该矿山尚未进行规模开发利用,近三年主要有少量水菱镁矿开采和销售,其他矿产资源如锂、钾等资源尚未开采;储量方面,地表卤水(332+333)资源储量体积24,113×103m3,其中,LiCl资源储量6,452吨(332为5,429吨,333为1,023吨),KCl资源储量109,978吨(332为92,315吨,333为17,663吨),B2O3资源储量18,541吨(332为15,404吨,333为3,137吨)。本次公司收购西藏中鑫部分股权为公司针对锂化物上游原材料的投资布局,有利于提升后续产品原料来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昌吉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锂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公司为未来发展奠定产能基础,盈利能力及业务承接能力将持续增强,有望成长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21年H1,江苏昌吉利公司实现净利润4276.62万,有望在未来持续增厚业绩,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预计其在庐江高新区龙桥化工园内投资建设年产50,000吨锂盐、3,800吨烷基锂系列及其配套产品项的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人民币。我们认为此次扩产有望进一步扩展公司在锂化物领域的业务,并有望在未来持续增厚业绩,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增添动力。项目建成后将在巩固现有客户的基础上扩大客户群体,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并且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 “新基建”带动城市群、都市圈、同城化建设需求,传统核心产品轨交减振降噪系列需求空间广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远期规划达3.5万公里,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随着各地方政府新的规划出台,城市轨道交通远期里程将进一步提升。在我国不断强调交通强国的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都市圈、城市群的不断稳健发展,目前我国的轨道交通行业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拥有广阔空间的轨道交通建设有望持续拉动对于减振降噪需求。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都市圈内人口进一步聚集,对于已建成的轨道、铁路减振降噪改进需求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及都市圈之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并且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噪声被纳入监管,未来对于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产品的需求将愈发强烈,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在钢轨类减振降噪产品的生产能力出色,并为客户提供多种选择,且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良好的口碑和优质的客户资源,为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轨交减振降噪领域龙头企业,下游轨道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需求增速高企,公司持续提升产品产能,完善产品体系,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同时公司开拓建筑减隔震以及锂化物系列产品,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业绩,继续给予“买入”评级,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1亿元、5.30亿元、7.76亿元,EPS分别为0.49元、0.84元、1.23元,对应PE为40倍、24倍、16倍。考虑到公司拟收购西藏中鑫部分股权暨涉及矿业权投资,有助于大幅提升后续产品原料来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公司建筑减隔震业务以及锂化物业务稳步推进,未来业绩长期成长确定性继续增强,因此给予目标价格为30.64元-35.75元,对应2022年PE为37倍-43倍。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新业务、新市场拓展风险;铁路建设不及规划预期风险;行业环境变化风险;投资协议不确定性风险;公司信息披露风险;矿山实际资源储量与预估值存在差异的风险、锂资源储量不及预期导致公司业务协同效应不明显的风险。
欣旺达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4-18 22.74 -- -- 27.39 20.45%
34.75 52.81%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3.59亿元,同比增长25.82%;实现归母净利润9.16亿元,同比增长14.1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28亿元,同比增长101.72%。公司业绩符合预期。受去年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影响,公司盈利能力承压,公司2021年毛利率保持较为稳定水平为14.69%,同比下降0.2pct,净利率为2.29%,同比下降0.4pct。 分季度看,2021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75亿元,同比/环比增长27.59%/18.92%;实现归母净利润2.46亿元,同比/环比变化-25.30%/372.19%;扣非归母净利润0.77亿元,同比/环比减少40.98%/66.35%。2021Q4毛利率为11.36%,同比/环比减少2.4pct/4.2pct,净利率为1.67%,同比/环比变化-1.90pct/1.24pct,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价格传导滞后,公司盈利能力承压。预计随着原材料供需紧张状况缓解,公司盈利情况将逐渐改善。 动力电池业务营收激增毛利率改善,下游客户优质订单充足。2021年公司动力电池实现收入29.33亿元,同比增长584.67%,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1.44%提升至7.85%,产品品类中提升至第四位。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2021年全年动力电池总出货量3.52GWh市占为1.3%,2022年3月公司以装车量0.35GWh,1.62%市占排名提升至国内电池企业装车量第九位。该业务2021年毛利率全年为-0.87%,同比增加13.98pct,随着价格传导加快以及下游公司产品进入普涨周期,预计公司该业务毛利率今年有提升空间。公司坚持“聚焦+差异化”的策略,动力电池产品聚焦方形铝壳电芯,覆盖BEV、HEV、48V等应用市场。HEV方面,在此前日产、雷诺、三菱联盟等国际客户扩大影响力基础上,公司目前已经与国内有HEV需求的大部分客户展开合作,并将在2022年开始批量交付。快充方面,公司也以产品成熟度和优异的稳定性获得多家头部客户的定点车型。客户拓展上,公司已获得东风柳汽菱智CM5EV、东风E70、吉利PMA平台、上汽ZS12平台等多家车企车型项目的定点函。公司2022年2月已公告19家企业拟向公司增资24.3亿元,其中包括新势力蔚小理,上汽、广汽、东风等优质车企的关联企业。公司重视维护优质客户,同时客户群进一步增长,订单需求充足。 动力电池产能进一步扩张,2022年3月,公司先后宣布将在广东珠海和四川什邡分别投资120亿元以及80亿元,分别建设总产能为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以及2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生产基地。 消费类电芯业务快速增长,电芯自供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1年全年惠州锂威实现收入41.49亿元,同比+70.88%;净利润7.35亿元,同比增长79.89%。2021年11月,公司子公司浙江锂威一期已实现量产,子公司东莞锂微电子minicell全自动化产线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公司大力增加研发投入,在产品性能升级、品类丰富和前沿技术研发等方面已取得持续性突破。公司电芯自供比率快速上升,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以及产品利润率,公司行业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储能业务开花,产能扩张加速。公司专注于电力、网络能源、家庭和便携式应用储能。在储能应用方面,公司已展开与头部公司全面合作,并即将于2022年中批量交付。电力储能领域上公司注重与国内外新能源开发商、EPC厂家合作,拿下了非洲地区13.3MWh、山西大同30MWh、河北新河24MWh等10MWh规模以上的储能项目。公司储能客户优质,随着产能布局释放预计2022年中以后储能电池出货将快速增长。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84.84/564.4/662.83亿元,同比增长29.78%/16.41%/17.4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33/24.14/29.64亿元,同比增长45.63%/81.06%/22.78%,对应PE为29/16/13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不及预期,电芯自供率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晨化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2-16 18.50 -- -- 21.38 15.57%
21.38 15.57%
详细
公司是精细化工领域的老牌高新技术企业:一直以来致力于开发用于改善材料表面性能、难燃性能与柔化性能的新材料产品。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由最初的聚醚改性硅油拓展到表面活性剂、阻燃剂与硅橡胶等领域,并在各主营领域中拥有全国龙头、全球领先的产能规模与工艺技术。2021年以来,受益于新建产能的逐渐释放、行业供需结构改善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支撑,公司业绩再上一个台阶。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9.35亿元,同比增长 50.93%;实现归母净利润 1.23亿元,同比增长 28.39%。 聚醚胺:供需偏紧下的国产替代。1)供需缺口驱动价格走高:受益于下游风电叶片、建筑、页岩气开采等领域的高景气,需求延续高速发展,全球新增产能投产规划与需求增速并不匹配,我们认为未来两年供需偏紧;2)风电领域国产替代正当时:海外聚醚胺产能供给承压,国内风电叶片及专用环氧树脂国产化程度逐渐加深,聚醚胺国产替代将加速;3)产能为矛,规划未来产能全国龙头:公司目前设计产能 3.1万吨,已位列全国第二、全球第四。未来还将投产年产 4万吨聚醚胺及 4.2万吨聚醚项目,有望逐步成为全国龙头、全球领先的聚醚胺生产厂商; 4)成本为盾,一体化提升盈利空间:公司聚醚胺的现有产能以及规划产能都配备充足的聚醚多元醇,能实现聚醚的完全自给,并将聚醚产能优先分配于聚醚胺生产需要,让聚醚胺的产品链更具韧性,尽可能地减少未来由于上游材料供应不足或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风险。 阻燃剂板块:公司阻燃剂板块以经营聚氨酯用磷系阻燃剂为主,设计产能 3.48万吨,全国前列。聚氨酯磷系阻燃剂需求量受益于下游聚氨酯行业景气与产业升级而稳中有增,但 2020年以来已有三家公司合计约 8万吨产能分别被当地政府勒令关停,未来可能还会有不在化工园区内的生产厂商遭到关停。再考虑到新产能从规划到稳定供产需要 2-3年时间,在需求稳中有升的情况下,预计未来 1-2年内 TCPP 的行业结构将从供需平衡演变成供需紧张,愈演愈烈的供需关系将驱动聚氨酯磷系阻燃剂盈利能力上行。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13.78亿元、18.77亿元和 20.7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1亿元、2.96亿元、3.67亿元,同比增长 17.21%、84.06%、23.80%。对应 EPS 分别为1.07、1.97、2.43,当前股价(2022年 2月 11日收盘价)对应的 PE 倍数 分别为 18X、10X、8X,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产销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产品出口受阻风险、在建项目扩产不及预期等风险。
运达股份 能源行业 2022-01-31 26.65 -- -- 46.44 8.05%
28.79 8.03%
详细
风电市场需求持续景气:2020年全球及中国风电装机再创历史新高,风电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电源。2021年,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虽然面临抢装潮的褪去和平价时代的挑战,但随着“双碳战略”的全面实施,“十四五”期间对绿色风电的需求仍将十分旺盛,保持更加稳健的增长。我们预计 2021-2025年全国风电并网增量分别为 45GW、53GW、59GW、64GW 和 67GW。 风电行业方向一致性高:根据 CWEA 的预测,到 2025年,风电度电成本在陆上高风速地区将达到 0.1元/千瓦时,在陆上中低风速地区将达到0.2-0.3元/千瓦时;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在近海区域将达到 0.4元/千瓦时,在深远海区域将达到 0.5元/千瓦时。不断降低的度电成本,是整个风电行业的一致性追求,开发更大单机容量的产品是降本的有效手段;海上更丰富的风能资源意味着更大的风电市场,向海风进军也是各整机企业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但越南等电力需求旺盛的海外市场同样潜力巨大,走向国际市场也是中国风电行业的必然趋势;随着存量风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老旧风机的出保退役,风机后运维服务市场也在不断壮大,整机厂商具有天然的技术体系和客户资源优势。 技术积淀助力市占率提升: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研制的单位,技术积淀深厚,创新动力充足,承担众多国家及省部级研发计划,创造了多项国内技术或产品首次记录,产品的市场声誉较高。随着国内风电市场的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抢装潮期间,公司市占率不断攀升,由 2016年的 3.1%(排名第九)提升到 2020年的 6.7%(排名第五);公司在 2021年上半年的风机招投标中成绩斐然,我们预计公司在未来三年将继续稳步提升市占率。 运营稳健,战略得当,初显成效: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持续稳定,费用率管控合理,销售费用增长与营收增长一致。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 114.78亿元,同比增长 129%,实现归母净利润 1.73亿元,同比增长 62%。公司战略为“一主两翼”和“两海战略”,以整机制造销售为依托,在风电场开发运营和后服务智慧运维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控股并网风电场已达 250MW,智慧运维和老旧机组替换均已拥有成熟业绩;陆上大型整机平台鲲鹏发布,并推出 WD175-6000/6250机型,海上大型整机平台海鹞发布,并推出 WD225-9000机型;公司首个越南项目已顺利并网发电,并陆续获得 475MW 海外新订单,其中越南朔庄为公司首个海上批量项目。我们预计公司未来三年仍将保持增长趋势。 投资建议:根据全社会用电需求的增长和对风光新能源消纳的要求,结合公司在手订单和新接订单的情况,我们预计 2021-2023年,公司实现对外销售容量为 4.9GW/6.5GW/7.8GW,对应营收为 153亿/168亿/179亿,同比增长 33%/10%/7%,归母净利润为 4.8亿/5.7亿/6.6亿,同比增长175%/21%/14%,对应 PE 为 29X 倍/24X 倍/21X 倍,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较大幅度波动;行业竞争加剧,整体毛利率大幅下降;疫情加剧及反复;海外市场国际贸易保护风险;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金博股份 2022-01-24 268.09 -- -- 302.33 12.65%
302.01 12.65%
详细
公司预计2021年全年归母净利润达4.90亿元-5.06亿元,超出市场预期,符合我们的预期。公司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3.24亿元-13.40亿元,同比增长210.46%-214.21%,预计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90亿元-5.06亿元,同比增长190.67%-200.16%,超出市场预期,符合我们的预期。根据业绩预告,预测2021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6-4.52亿元,环比增长15.99%-20.24%,实现归母净利润1.56亿元-1.72亿元,环比增长19.28%-31.55%。 产能建设加速落地,全年产销率保持高水平。在光伏行业产业链博弈加剧,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1年下半年产业链整体开工率下降的背景下,公司热场产品仍供不应求,产销率全年维持高水平,2021年全年出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内公司产能建设加速,可转债项600吨/年的产能建设已于2021Q4达产,目前公司产能预计达1800吨/年。截至2021年底,公司在手订单为9.73亿元,公司已与多家下游主要硅片制造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与隆基、晶科、上机、高景、美科签订了长期协议,合计金额约39亿元,其中大部分订单将在2022-2023年释放,为公司业绩高增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公司产能扩张速度显著领先于行业,碳/碳热场50%市占率目标有望提前达成。 成功研发新型碳/碳加热器,有望加速对石墨加热器的取代进程。目前光伏碳基热场四大件中大尺寸坩埚、导流筒、保温筒渗透率已较高,但碳/碳加热器的渗透率仍较低。2021年公司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大尺寸碳/碳复合材料加热器制备技术,延长了加热器的使用寿命,解决了加热器转弯位置易被腐蚀而失效的问题,综合性能较石墨加热器具有竞争优势。新型碳/碳加热器在下游客户的验证周期为6个月左右,若进展顺利2022年有望实现量的突破,从而加速对石墨加热器的取代进程。多领域重点布局,新材料平台化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公司在碳纤维编织技术、化学气相沉积、碳化、石墨化等多个环节具备丰厚的底层技术积累,制备技术和装备能力出色,在各个下游领域的协同效应正逐步显现。公司积极开展碳/陶复合材料产品新业务,拟以自有资金1.5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专注于碳/陶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制备、市场应用等。 碳/陶具有有更好的制动性能和轻量化特点,碳/陶复合材料较传统刹车材料在密度上低1/3以上,可减轻新能源车身重量,提升续航里程,现阶段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在于生产成本过高,公司有望通过在碳/碳复合材料低成本生产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实现碳/陶材料在新能源乘用车摩擦制动系统的广泛应用。此外,公司正在对多个下游领域进行积极拓展,主要包括:尾气提纯制氢、碳纤维储氢瓶和碳纸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大半导体领域的拓展投入,已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且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积累了一定本土客户,形成了一定量的销售。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公司充分受益于大尺寸碳/碳热场高景气,产能扩张速度显著领先行业,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持续优化,多个应用领域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小幅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34/19.00/24.04亿元,同比增长213.0%/42.3%/26.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7/7.32/9.64亿元,同比增长194.6%/47.3%/31.8%,对应EPS为6.21/9.14/12.05元,对应PE为42X、29X、22X。低成本的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制造技术壁垒较高,大尺寸碳/碳热场需求旺盛,公司为国内先进碳基复合材料龙头,盈利能力突出,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将充分受益于硅片大尺寸化下制造企业持续需求,叠加新材料平台化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政策变化,碳纤维价格波动等。
煜邦电力 2022-01-20 16.88 -- -- 16.35 -3.14%
17.06 1.07%
详细
专注智能电网的平台型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于电力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积累,能够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发展,快速进行软硬件产品设计的复用与迭代,响应用户定制化的产品需求立足于电网客户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智能电力产品、电网巡检和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公司IPO 募投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发行人产能规模,增强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研发和营销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下游市场需求,有助于提升发行人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智能用电受益于产能扩张: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具备精度高、通讯方式多样、低功耗等特点,是国家建设智能电网、电力物联网、数字电网在数据感知、采集、传输层面的核心终端设备。 随着电力物联网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新一代智能电表、新一代智能采集终端需求将开始出现,公司通过不断开发和完善新一代智能硬件产品体系,有望凭借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智能用电产品的市场份额; 智能巡检业务有望加速:依托于在激光点云数据处理、输电线路通道数字化方面的技术优势和成果,公司可为电网企业提供输电线路综合巡检服务和数字化通道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已与国网通航、南网超高压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同时成功研发出专用于电网巡检领域的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仪等软硬件,进一步丰富产品管线,随着无人机巡检在电网巡检中的渗透率逐步提升,公司智能巡检业务将迎来加速。 信息化、采集装置稳健增长:公司主要为电网的调度、运检、营销、财务等领域提供软件开发和运维技术服务,覆盖了运行监测、数据分析、可视化管理、缺陷管理、精益管理、结算等应用领域。研发的电能量采集装置具备兼容性好、可扩展性强、安全可靠等特点。信息化和采集装置有望持续受益电网智能化的投资景气,保持稳健增长。 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96亿元、5.69亿元、7.4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3亿元、0.73亿元、1.13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02、0.41、0.64;2022-2023年对应当前股价的PE 倍数分别为39X、25X,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网投资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系统性风险。
天铁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1-13 18.90 18.00 354.55% 20.15 6.61%
20.66 9.31%
详细
事件:2022年 1月 7日,公司发布关于变更经营范围及修改公司章程的公告。 ? 产品体系不断完善,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看好渗透率+市占率双提升: 近日公司发布关于变更经营范围及修改公司章程的公告,其中在经营范围中增加了钢轨吸振器、橡胶金属制品、减隔震产品、建设工程施工。在公司 2021年的定增项目中,其中 7200万元用于年产 45万根钢轨波导吸振器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钢轨波导吸振器为公司现有轨道结构减振产品之一,属于钢轨类减振产品,主要由减振契块、弹性夹、橡胶垫条及粘结材料组成,安装于钢轨两侧,可直接降低列车通过时的轮轨噪声,又不损害钢轨和其它部件的正常功能,因此适用于铁路既有线改造方面。同时,公司在轨道减振方面的产品体系不断完善,能够覆盖新建铁路及既有线改造等多种需求。未来随着国内铁路的新增需求和改造需求双双提升,轨道减振产品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公司的产品市占率有望不断增长。 ? 建筑减隔震市场空间广阔,公司提前布局,且具有客户及技术同源性的优势,未来将直接受益于市场扩容:2021年 5月 12日国务院第 135次常务会议通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并且自 2021年 9月 1日起施行。 本次《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扩大了建筑减隔震的应用范围,政策进一步明确,下游应用空间随之进一步扩大;强制性要求政策的覆盖范围从287个上升到 1600个左右区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的 56%,减隔震市场广阔,需求旺盛。公司提前布局,且具有客户及技术同源性的优势,未来将直接受益于市场需求扩容。 ? 锂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公司为未来发展奠定产能基础,盈利能力及业务承接能力将持续增强,有望成长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全资子公司江苏昌吉利长期从事锂化物生产,产品主要有氯代正丁烷、正丁基锂和氯化锂,产品可用于医药中间体、合成橡胶催化剂、合成金属锂、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截至 2021年 H1,公司实现净利润 4276万,有望在未来持续增厚业绩,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2021年 7月20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庐江高新区龙桥化工园内投资建设年产 50000吨锂盐、3800吨烷基锂系列及其配套产品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公司预计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 50亿元人民币。 我们认为此次扩产有望进一步扩展公司在锂化物领域的业务,并有望在未来持续增厚业绩,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增添动力。项目建成后将在巩固现有客户的基础上扩大客户群体,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并且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 ?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轨交减振降噪领域龙头企业,下游轨道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需求增速高企,公司持续提升产品产能,完善产品体系,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同时公司开拓建筑减隔震以及锂化物系列产品,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业绩,继续给予“买入”评级,预计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43亿元、5.30亿元、7.76亿元,EPS 分别为 0.59元、0.92元、1.34元,对应 PE 为 29倍、19倍、13倍。考虑到公司近段时间以来不断斩获新签订单,在手订单不断增厚,建筑减隔震业务以及锂化物业务稳步推进,未来业绩长期成长确定性继续增强,因此给予目标价格为 30.64元-35.75元,对应 2022年 PE 为 34倍-39倍。 ?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新业务、新市场拓展风险,铁路建设不及规划预期风险,行业环境变化风险,投资协议不确定性风险,公司信息披露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5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