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周策

财富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0530519020001...>>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17.65%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7/1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雪天盐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 2022-04-12 6.70 6.62 14.53% 7.30 8.96%
9.88 47.46%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22Q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5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口径)相比增加0.92-1.02亿元,同比增长193%-214%;与上年同期(经重述后)增加0.84-0.94亿元,同比增长148%-166%。 2022年年以来纯碱行业维持较高景气。进入2022年化工产品仍维持较高景气度,纯碱价格在经历了上下游博弈之后,仍然回归到3000元/吨的水平。一方面行业开工率维持高位,提升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是下游光伏玻璃产能投产积极,持续拉动纯碱需求。传统需求领域,虽然地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处于下降的态势,但是随着政府对地产行业的监管放松,下游建造需求有支撑。氯化铵市场则呈现先跌后涨,价格创出近年新高,主要受供应端稍显紧张的影响,预计第二季度氯化铵价格仍可维持高位。公司旗下湘渝盐化拥有年产100万吨的井矿盐、纯碱70万吨/年、氯化铵70万吨/年的产能,2022年这些产能将继续享受纯碱行业高景气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以及充沛现金流,为公司其他业务的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食用盐高端化战略稳步推进。公司2021年4月底公司推出高端小包装盐松態997系列产品,推动食用盐高端化战略迈向新阶段。目前松態997在品牌与渠道优势突出的省内市场动销情况良好,省外市场积极推动招商铺货,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国市场的覆盖。2021年松態997系列产品销量约4000吨,尚未充分利用规划产能。今年公司继续坚定实施食盐高端化战略,目前已储备较为丰富的高端盐产品矩阵,并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和线上渠道。此外,公司领先于行业在品牌宣传与消费者教育上发力,雪天盐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随着省内市场持续深耕、省外市场进一步打开、新兴渠道建设逐步完善,中高端产品销量有望得到较大提升,从而推升食盐吨价,增强盈利能力,贡献业绩弹性。 盐穴资源开发空间广阔。盐穴的综合利用开发是国家支持、行业内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目前行业内已有中盐集团做了相关的实验项目,并已在2021年成功运行。公司也具备好的资源,旗下拥有四大井矿盐企业,规模较大,开采时间也较长,因此具备较丰富的盐穴资源,如公司旗下的湘衡盐化,1969年建矿,其目前每年产能达到260万吨以上,其每年新增盐穴空间仍在持续增加。衡阳盐穴综合利用开发也列入了湖南省十四五重点规划项目,政府支持推进项目。公司目前正筹划对其盐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开发,未来有望贡献业绩增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7.9/52.7/60.7亿元,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为4.0/5.6/5.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30/0.42/0.43元。公司是行业内领先做中高端食用盐转型的企业,前期的沉没成本影响了当前业绩水平,未来中高端食用盐市场的发展将为公司提供较高的利润弹性,预计22年盐业务贡献利润约1.6亿,给予公司盐业务22年34-38倍PE;预计22年化工业务贡献利润约4亿,考虑到公司化工业务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较强,给予化工业务22年10-12倍PE,综合两部分业务给予目标市值区间94-109亿,对应股价合理区间为7.0-8.1元/股,维持“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氯碱行业景气下行风险;中高端食用盐产品推广不及预期;渠道建设不及预期。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01-12 96.14 50.29 3.01% 110.00 14.42%
110.00 14.42%
详细
事件:公司2022年1月3日发布公告,于近日收到金海锂业(青海)有限公司关于“金海锂业(青海)10000吨碳酸锂EPC采购项目”签约通知书。该项目暂定总价45611.24万元,约占2020年经审计营业收入总额的49.43%。该项目计划于2022年8月31日完成全部施工安装,2022年9月30日全系统投料试产,2022年10月30日达标投产。 继藏格、锦泰之后再签新单,自主“吸附法+膜法”路径广获认可。此次中标的金海锂业(青海)10000吨碳酸锂项目,是公司继藏格和锦泰项目之后,自主知识产权的“吸附法+膜法”在青海地区实现的又一盐湖提锂大型产业化项目。该项目的签约,表明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吸附法+膜法”盐湖提锂路径获得了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公司盐湖提锂业务的市场地位,对公司自身资源及新能源业务板块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同时,此次1万吨碳酸锂项目全线设计、建设及调试培训产出合格品计划在1年内完成,是对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吸附剂和整线技术的提升,也侧面验证了公司技术路径的先进和成熟。 碳酸锂价格高企,盐湖提锂性价比凸显。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碳酸锂需求日益增加。根据安泰科最新数据,截止至2022年1月6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经突破30万元大关达到31.15万元/吨,创下历史新高。而目前吸附法盐湖提锂的单吨碳酸锂生产成本能达到3万元左右,相对于矿石法提锂18万元/吨左右的成本具备明显优势,因此吸附法盐湖提锂性价比极高,未来增长确定性强,公司作为吸附法盐湖提锂的行业龙头企业也有望充分收益。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1.32、14.52、18.5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13、4.20、5.30亿元,对应EPS分别1.42、1.91、2.41元。考虑到盐湖提锂行业巨大的成长性以及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给予公司2022年60-65倍PE估值,合理市值区间为252-273亿元,股价合理区间为114.60-124.15元,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盐湖提锂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项目投产不及预期
江化微 基础化工业 2022-01-11 28.29 21.00 92.13% 29.99 6.01%
35.54 25.63%
详细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于2022年1月10日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江化微(镇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2.8万吨超高纯湿电子化学品、副产0.7万吨工业级化学品及再生项目一期工程中再生项目获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核准经营为综合利用废剥离液( HW06, 900-402-06、900-404-06),废N-甲基吡咯烷酮(HW06,900-404-06)(试运行)。 顺利获得危废品许可证,镇江G5产能释放可期。公司于2021年10月30日曾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江化微(镇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2.8万吨超高纯湿电子化学品、副产0.7万吨工业级化学品及再生项目一期工程(年产25000吨电子级硫酸、5000吨电子级氨水)试生产通过专家评审并具备试生产条件,今日公司再生项目再获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目前公司镇江5.8万吨G5级湿电子化学品产能均已获得试生产许可,生产不再受到约束,有利于公司加快产线调整,高端产能放量可期。 12寸晶圆产能释放和OLED 渗透率提升拉动湿电子化学品需求旺盛。 根据芯思想和ITTBANK 的统计数据,截止至2021年二季度,我国现有晶圆月产能约638万片,其中12英寸晶圆月产能118万片,8英寸晶圆月产能120万年。规划晶圆月产能约159万片,其中12英寸晶圆月产能132万片,8英寸晶圆月产能27万片。结合上述数据,我们估计2024年我国半导体行业湿电子化学品需求量将达到95.71万吨,为2020年需求量的两倍多。同时,相同面积OLED 湿电子化学品消耗量是LCD 的7倍,随着OLED 产能的不断扩大叠加其渗透率不断提升,未来面板行业湿电子化学品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国产湿电子化学品龙头,三大基地布局成型加强公司竞争力。公司是国内湿电子化学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数十种湿电子化学品的生产供应能力,是国内湿电子化学品品类最齐全、配套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公司目前拥有三大生产基地,分别是江阴本部、四川眉山和江苏镇江,合计拥有产能20.8万吨。其中,江阴本部拥有湿电子化学品产能9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行业和显示面板行业,是公司利润的稳定来源。眉山工厂拥有湿电子化学品产能6万吨,深入配套成渝、西安等西南地区的面板客户,是公司未来利润增长的一极。镇江工厂(一期)拥有湿电子化学品产能5.8万吨,重点针对高端集成电路行业,随着镇江G5级湿电子化学品的放量,将助力公司抢占12英寸高端湿电子化学品市场,为公司构建核心竞争力。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94、15.73、20.6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48、1.63、2.28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25、0.83、1.16元。考虑到下游晶圆厂的大幅新增产能,高端G5级湿电子化学品有望迎来需求旺盛期。公司是国产湿电子化学品的行业龙头,全品类布局的优势叠加G5级湿电子化学品的高技术壁垒,公司有望进入业绩快速释放期。参考国产电子材料的平均估值,我们给予公司2022年43-47倍PE,公司2022年目标市值区间70.09-76.61亿元,目标股价区间35.69-39.01元,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限电限产加剧,行业竞争加剧,项目投产不及预期,G5产能验证不及预期,国产替代不及预期。
雪天盐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 2022-01-03 7.33 6.62 14.53% 8.00 9.14%
8.00 9.14%
详细
事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标的资产完成过户。12月 17日雪天盐业公告称拟发行股份收购湘渝盐化 100%股权,方案已获得证监会审核批复。本次交易中,公司总共发行 4.16亿股,股票发行价格确定为 4.63元/股,向交易对方轻盐集团、轻盐晟富基金和华菱津杉发行股份购买湘渝盐化 100%股权,目标资产交易对价为 19.27亿元。本次公司拟收购的湘渝盐化拥有年产 100万吨的井矿盐、纯碱 70万吨/年、氯化铵 7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同时公司正在做产能技改建设,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纯碱产能规模。12月 28日公司公告重庆湘渝盐化 100%股权已完成过户手续及相应工商变更登记。 纯碱行业较高景气增厚公司业绩,为其他业务的扩张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是纯碱行业景气周期启动的一年,参考同行业其他公司的盈利水平,预计湘渝盐业全年可为公司贡献 3-4亿的归母净利润,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我们预计受碳中和政策的影响,纯碱行业的需求有望保持边际增长,而供给端新增产能释放要到 2023年,在未来2年时间里,纯碱行业的景气度将维持较高的水平。公司通过收购湘渝盐业,可享受未来纯碱行业景气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以及充沛的现金流,为公司其他业务的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食用盐高端化战略稳步推进,未来盐业务有望释放业绩弹性。今年 4月公司推出高端小包装盐松態 997系列产品,松態 997使用天然饮用水源采卤,采用陶瓷膜纳米技术过滤杂质,全过程不添加抗结剂、絮凝剂、阻垢剂等,产品纯度达到 99.7%,树立食用盐行业品质标杆。 目前松態 997在品牌与渠道优势突出的省内市场动销情况良好,并逐步完成在其他省外市场的铺货,当前产品销量 4000余吨,尚未充分利用规划产能。消费升级浪潮下,消费者对食盐品质的追求提升,但对单价低、消费金额占比较小的食用盐价格相对不敏感,为公司高端化战略的推进奠定了市场基础。公司领先于行业在品牌宣传与消费者教育上发力,雪天盐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逐步提升,随着省内市场持续深耕以及省外市场进一步打开,预计未来高端产品销量有较大提升空间。高端产品出厂价较常规食盐产品的增幅在一倍以上,未来高端产品的放量将显著提升小包装食盐吨价,贡献业绩弹性。食品工业盐 方面,公司持续加大与下游食品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近期与头部调味品企业加加食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公司食盐销量的提升以及双方渠道网络优势的互补。此外,近期南方地区迎冰雪天气,促进公司融雪盐销量增长 8000余吨。 盐穴资源开发空间广阔。盐穴的综合利用开发是国家支持、行业内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目前行业内已有中盐集团做了相关的实验项目,并已在今年成功运行。公司也具备好的资源,旗下拥有四大井矿盐企业,规模较大,开采时间也较长,因此具备较丰富的盐穴资源,如公司旗下的湘衡盐化,1969年建矿,其目前每年产能达到 260万吨以上,其每年新增盐穴空间仍在持续增加。衡阳盐穴综合利用开发也列入了湖南省十四五重点规划项目,政府支持推进项目。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考虑到资产收购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7.6/52.4/60.2亿元,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为 4.8/5.6/5.7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0.36/0.42/0.43元(发行股份摊薄后)。公司是行业内领先做中高端食用盐转型的企业,前期的沉没成本影响了当前业绩水平,未来中高端食用盐市场的发展将为公司提供较高的利润弹性,预计 22年盐业务贡献利润约 1.6亿,给予公司盐业务 22年 34-38倍 PE;预计 22年化工业务贡献利润约 4亿,考虑到公司化工业务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较强,给予化工业务 22年 10-12倍 PE,综合两部分业务给予目标市值区间 94-109亿(含新发行股份),对应股价合理区间为 7.0-8.1元/股,维持 “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氯碱行业景气下行风险;中高端食用盐产品推广不及预期; 渠道建设不及预期。
江化微 基础化工业 2021-12-20 29.15 21.04 92.50% 29.99 2.88%
35.54 21.92%
详细
湿电子化学品龙头企业, 产能进入集中释放期。 公司是国内湿电子化学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数十种湿电子化学品的生产供应能力,是国内湿电子化学品品类最齐全、配套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目前公司形成了以平板显示、半导体为重点的经营格局, 平板显示领域拥有京东方等知名企业客户, 半导体领域成功进入中芯国际等企业核心供应链,多元化业务格局显著提升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 公司镇江和眉山基地都将在 2022年集中释放产能,公司业绩步入上行期。 12寸晶圆产能释放和 OLED 渗透率提升拉动湿电子化学品需求旺盛。 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接近万亿人民币, 在国产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市场空间广阔。根据芯思想和 ITTBANK 的统计数据,截止至2021年二季度,我国现有晶圆月产能约 638万片,其中 12英寸晶圆月产能 118万片, 8英寸晶圆月产能 120万年。规划晶圆月产能约 159万片,其中 12英寸晶圆月产能 132万片, 8英寸晶圆月产能 27万片。 结合上述数据,我们估计 2024年我国半导体行业湿电子化学品需求量将达到 95.71万吨,为 2020年需求量的两倍多。 同时, 相同面积 OLED湿电子化学品消耗量是 LCD 的 7倍, 随着 OLED 产能的不断扩大叠加其渗透率不断提升,未来面板行业湿电子化学品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三大基地布局逐渐成型,高端产能构建核心竞争力。 公司目前拥有三大生产基地,分别是江阴本部、四川眉山和江苏镇江, 目前拥有产能20.8万吨。 其中,镇江 5.8万吨 G5级湿电子化学品将助力公司抢占 12英寸高端湿电子化学品市场,为公司构建核心竞争力。 盈利预测: 预计公司 2021年-2023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7.94、 15.73、20.6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0.48、 1.63、 2.28亿元,对应 EPS 0.25、0.83、 1.16元。考虑到湿电子化学品需求持续旺盛, 叠加 G5高技术壁垒,给予公司 2022年 43-47倍 PE 估值, 2022年目标市值区间70.09-76.61亿元, 目标股价为 35.77-39.09元,给予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 限电限产加剧,行业竞争加剧,项目投产不及预期, G5产能验证不及预期,国产替代不及预期。
江化微 基础化工业 2021-11-24 31.04 18.08 65.42% 35.67 10.02%
34.16 10.05%
详细
事件:公司 11月 18日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拟发生变更公告,本次权益变动的基本情况如下: (1)股权转让:公司股东殷福华、季文庆以及镇江市杰华投资有限公司拟向淄博星恒途松控股有限公司转让部分股份,合计 212,230,400股(其中殷福华转让股份数 12,650,008股,季文庆转让股份数3,919,445股,杰华投资转让股份数 5,879,167股),转让价格为 29.88元/股(公司 11.16日停牌日收盘价为 29.82元/股),此次股权转让合计占公司总股本的 11.4550%,转让总价约为 6.71亿元。 (2)非公开发行:淄博星恒途松拟以现金方式认购公司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的 34,739,454股股票,占发行后总股本的 15.06%,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格为 20.15元/股,共募集资金约 7.00亿元。 (3)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淄博星恒途松将持有公司 57,188,074股股份,占发公司总股本的 24.79%。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淄博星恒途松,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淄博市财政局。 ? 股权转让引入国资控股,公司潜在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公司通过此次股权转让,战略引入国资控股,国资背景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信用背书和融资能力。同时,山东省为我国传统化工大省,淄博市为山东化工重镇,此次战略引入淄博市国资委作为实控人,有利于解决公司原材料价格波动问题,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 双方约定至少三年内保持公司经营层稳定,公司现有战略目标将持续推进。此次股权转让,双方约定:买受方成为江化微的控股股东后,将保持江化微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的独立性,维护江化微的正常公司治理机制,支持转让方自目标股份过户登记完成后至少未来三年内继续担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保持现有经营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充分支持转让方的意见,保持现有的生产经营体系,确保各项业务平稳发展。同时,买受方将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公司在扩大现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寻求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为公司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国产湿电子化学品龙头,镇江 G5级产品为公司构建核心竞争力。公司是国内湿电子化学品龙头公司,目前江阴本部拥有产能 9万吨,产品等级覆盖 G1-G4,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平板显示和光伏太阳能行业。 公司通过两次募资建设四川眉山年产 6万吨超高纯湿电子化学品项目和江苏镇江年产 22.8万吨超高纯湿电子化学品、副产 0.7万吨工业级化学品及再生利用项目(一期),其中眉山工厂已投料试生产,镇江工厂(一期)试生产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明年年初有望顺利投产,二期项目也有望于明年顺利推进。镇江工厂的湿电子化学品已经全系突破至 G5级,将助力公司抢占 12英寸高端半导体用湿电子化学品市场份额,为公司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随着镇江工厂的顺利投产,公司的产品将覆盖 G1-G5各种规格和等级,真正做到全产品链的全套供应。 ? 盈利预测:鉴于原材料价格有向下趋势,我们上修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1年-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7.80、16.00、20.9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0.48、1.59、2.21亿元,对应 EPS 分别 0.24、0.81、1.13元。考虑到公司镇江工厂目前尚未正式投产,公司后续业绩具备较大的弹性空间,任需进一步跟踪产能释放情况,暂先谨慎维持公司2022年 38-42倍 PE估值,2022年合理市值区间为 60.42-66.78亿元,股价合理区间为 30.74-33.98元,维持公司“谨慎推荐”评级。 ?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限电限产加剧,行业竞争加剧,项目投产不及预期,国产替代不及预期。
贝特瑞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1-11-15 -- 80.54 327.95% -- 0.00%
-- 0.00%
详细
公司布局极电池正极+负极,跻身一线:贝特瑞是一家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负极材料专业化生产厂家,是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贝特瑞在新三板挂牌交易,2020年7月晋级新三板精选层。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供应商之一,覆盖了以松下、三星SDI、LG化学、SKI及村田等为核心的国际主流客户群体,也覆盖了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及鹏辉能源等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客户。 电动车+储能两条赛道拉动电池材料需求::2021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约20%,我们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和电动两轮车以及电动工具电池的需求拉动下,锂离子电池下游需求空间巨大,电池需求即将步入Twh时代。这将带动正极和负极材料需求的高增。 全球领先的锂电负极材料供应商,发力高镍正极完善材料布局:自2013年以来,公司的负极材料出货量已经连续7年位列全球第一。公司天然石墨市占率第一,人造石墨快速上量。2021年4月,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具备负极材料产能约13.3万吨(包含0.3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随着后续产能的投产,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产能将达到29万吨以上。公司正极业务聚焦于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领域、采取差异化的产品与技术策略,2019年公司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国内前三,公司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技术领先,已经开始对部分核心客户批量供货。在技术路线方面,目前专注三元材料的生产和销售,贝特瑞现有高镍产能3.3万吨,在建产能5万吨。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年底将形成8.3万吨的高镍产能。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营收95.4、148.2和176.1亿元,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2.94、19.37和22.7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2.67,3.99和4.69亿元,对应现价PE68.4、45.7和38.9倍,我们认为公司龙头地位稳固,成长性好,给予公司2022年46-50倍PE,对应股价区间183.5-199.5元,给予公司“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
桐昆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1-11-09 18.98 -- -- 20.87 9.96%
22.87 20.50%
详细
公司公布2021年三季度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3.47亿元,同比增长53.41%;实现归母净利润61.61亿元,同比增长242.67%。 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1.61亿元,同比增长75.68%;归母净利润20.27亿元,同比增长157.06%,公司业绩略超我们此前预期。公司前三季度生产涤纶POY416.69万吨、FDY73.66万吨、TDY57.96万吨,涤纶总产量同比增长约13.98%。公司期间费用中,研发费用增加61%,管理费用增长36%,财务费用下降14%。公司在本报告期加强了产品研发,为后续涤纶品类的扩展做好了准备。 三季度涤纶行业景气度下滑。虽然三季度原油价格波动上行,但是涤纶下游需求受海运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出口恢复一般。涤纶单吨利润水平下滑明显,Q3季度单吨毛利较Q2季度下降约280元/吨。在此背景下,公司仍然凭借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优势、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产品差异化等多方面优势,涤纶业务实现了单季度约8亿元的净利润贡献,体现了公司在行业的竞争优势。9月以来,浙江地区普遍受限电影响,行业开工率下降,影响了产品出货量。后续随着限电压力的缓解以及海运费用下降,我们认为下游需求将逐步好转,拉动公司销量与利润的提升。 公司江苏南通如东洋口港聚酯一体化项目全面铺开建设,部分单体已封顶,首套聚纺装置已进入全面安装阶段,计划于今年四季度进入调试阶段。江苏沭阳长丝及织机项目报批工作完成,项目土建施工将全面展开。浙江恒翔表面活性剂和纺织专用助剂建设项目主体厂房已做好土建收尾工作,部分车间安装完成。上述项目将在未来增加公司PTA产能500万吨、聚酯产品480万吨以及下游相关配套的加弹、织机、助剂产能等。 盈利预测。我们调整对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预测至527.0、579.7、666.7亿元,对应归属净利润分别为82.43、102.52、115.76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3.41、4.25、4.80元。考虑公司长期产能规划带来的业务成长性以及化纤行业平均估值水平,给予公司2022年8-10倍PE估值,股价合理区间为34.0-42.5元,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涤纶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合营企业盈利不及预期。
江化微 基础化工业 2021-11-03 23.74 15.18 38.88% 34.16 43.89%
34.16 43.89%
详细
事件1: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报,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0亿元,同比增长32.13%,实现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降低34.80%。 事件2:公司全资子公司江化微(镇江)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2.8万吨超高纯湿电子化学品、副产0.7万吨工业级化学品及再生项目一期工程-1(年产25000吨电子级硫酸、5000吨电子级氨水)试生产通过专家评审。 收入加速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致利润暂时承压。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0亿元,同比增长32.13%,实现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降低34.8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27亿元,同比降低30.40%。受益于江阴基地3.5万吨/年超纯湿电子化学品的顺利投产,公司产能由5.5万吨/年增加至9万吨/年,产销量同步上升,营收创下历史新高。但是公司今年受到大宗商品涨价的影响,营业成本涨幅较高,短时间内拖累了公司利润。 三季度业绩环比提升显著,业绩拐点逐渐显现。从单季度来看,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34.80%,环比增长14.32%,实现归母净利润0.13亿元,同比降低38.91%,环比增长111.8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3亿元,同比降低29.47%,环比增加133.33%。 公司三季度业绩环比开始回升,说明公司开始将部分原材料成本向下游传导,后续随着煤炭等能源价格回归正常,限电有望逐步缓解,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也有望在调控下逐步回落至正常区间,公司的至暗时刻已过,业绩拐点逐渐显现。 湿电子化学品品类齐全、配套能力全国领先。公司是国内湿电子化学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数十种湿电子化学品的生产供应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半导体及LED、光伏太阳能等多个电子领域,同时能在清洗、光刻、蚀刻等多个关键技术工艺环节中应用,是国内湿电子化学品品类最齐全、配套能力最强的生产企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形成了以平板显示、半导体为重点的经营格局,在平板显示领域拥有京东方、中电彩虹等知名企业客户,在半导体及LED领域成功进入中芯国际、士兰微等企业核心供应链,多元化业务格局显著提升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重视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合计2644.98万元,同比增长36.84%,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81%。公司拥有一支超过5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董事长殷福华先生拥有近30年的湿电子化学品研究、生产、管理经验,在湿法电子化学品领域享有丰富的技术和研发经验。公司与南京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就相关技术进行合作研发,保证了公司研究的先进性和前瞻性,高效的研发大幅提升了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和进入门槛。 募投项目顺利投产,镇江GG55级产品为公司构建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两次募资建设四川眉山年产6万吨超高纯湿电子化学品项目和江苏镇江年产22.8万吨超高纯湿电子化学品、副产0.7万吨工业级化学品及再生利用项目(一期),其中眉山工厂已投料试生产,镇江工厂(一期)试生产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明年年初有望顺利投产,二期项目也有望于明年顺利推进。镇江工厂的湿电子化学品已经全系突破至G5级,将助力公司抢占12英寸高端半导体用湿电子化学品市场份额,为公司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随着镇江工厂的顺利投产,公司的产品将覆盖G1-G5各种规格和等级,真正做到全产品链的全套供应。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80、16.00、20.9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48、1.32、1.92亿元,对应EPS分别0.24、0.67、0.98元。考虑到公司镇江工厂目前尚未正式投产,公司后续业绩具备较大的弹性空间,任需进一步跟踪产能释放情况,暂先谨慎给予公司2022年38-42倍PE估值,2022年合理市值区间为50.16-55.44亿元,股价合理区间为25.81-28.53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限电限产加剧,行业竞争加剧,项目投产不及预期,国产替代不及预期。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1-10-21 79.25 -- -- 87.85 10.85%
110.00 38.8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三季报,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1亿元,同比增长30.58%,实现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44.81%。 点评: 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高增长,三季度单季利润增速可观。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1亿元,同比增长30.58%,实现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44.8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26亿元,同比增长44.51%。受益于公司新产能的不断释放叠加本期汇兑损失大幅减少,公司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3.35亿元,同比增长35.86%,实现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增长87.1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85亿元,同比增长89.21%,公司盈利能力大幅增强。 战略入股锦泰钾肥,产业链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公司以锦泰项目(一期)建造款本金及利息3.26亿元中的2亿元债权认购锦泰钾肥增资后4.39%的股权,战略布局上游资源品,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锦泰钾肥拥有巴伦马海湖(采矿权面积197.96平方公里、探矿权174.14平方公里)的盐湖,锂、钾资源丰富,其全资子公司锦泰锂业规划了10000t/a 碳酸锂项目,目前各项手续齐全且有3000t/a 的产能已经实现投产销售。 公司凭借此次投资不仅有利于分享上游锂资源带来的红利,而且能进一步优化涉锂产业链业务布局,促进公司提锂技术优化升级。同时,锦泰项目(一期)建造款本金及利息3.26亿元中1.26亿元以现金支付,公司的财务状况进一步优化。 锦泰二期项目顺利推进,盐湖提锂前景光明。公司顺利拿下锦泰二期4000t/a 碳酸锂生产线的建造和运营管理项目,此生产线的建造款为2.74亿元,出资方式由原来公司垫付的模式修改为由锦泰锂业负责出资、公司负责建设的模式,并且建造款分五期现金支付。此次出资方式的改变使得公司无需垫付大量资金,有助于加快公司周转效率,提升公司的业务开拓资金保障能力。同时,公司前期相关提锂项目(藏格锂业10000吨吸附单元、锦泰项目3000吨整线运营、五矿项目1000吨技术改造)均已顺利投产运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吸附+膜法创新路径已全面打通,受到市场广泛认可,盐湖提锂业务前景光明。 盈利预测: 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1.32、14.52、18.5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13、4.20、5.30亿元,对应EPS 分别1.42、1.91、2.41元。考虑到盐湖提锂行业巨大的成长性以及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给予公司2022年60-65倍PE 估值,合理市值区间为252-273亿元,股价合理区间为114.43-123.97元,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盐湖提锂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项目投产不及预期等。
金丹科技 食品饮料行业 2021-10-18 46.45 -- -- 47.83 2.97%
50.75 9.26%
详细
乳酸行业龙头,一体化布局可降解材料。公司是国内乳酸行业龙头,沿着乳酸产业链积极进行一体化布局,进军乳酸下游丙交酯和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行业,成功攻克丙交酯技术难关。在可降解材料的布局,公司不仅限于聚乳酸,还包括了淀粉和 PBAT,通过聚乳酸、淀粉和 PBAT 共混改性直接生产可降解产品来提升附加值,实现了可降解材料从源头玉米到塑料制品的战略布局。 PLA 综合性能具备优势,未来有望引领可降解潮流。常见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包括淀粉、PLA、PBAT、PBS、PCL、PHA 和 PGA,其中,淀粉基塑料性能缺陷大,使用范围和规模均受限。PHA 和 PGA 成本、售价较高, PBS 树脂由于国内丁二酸产能较少导致成本较高,PCL的熔点过低导致其耐热性较差限制了应用范围,因此 PLA 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可降解塑料品种之一,在硬质材料领域占据绝对优势,未来有望成为可降解塑料主流,中性假设下至 2025年需求将超过 170万吨。 乳酸+丙交酯+聚乳酸三轮驱动,一体化布局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公司是行业内唯一一家布局玉米-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全产业链的企业,产业链各环节环环相扣,上下游相互依托,一体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明显。在一体化生产的模式下,逐渐形成了玉米控制成本-乳酸托底利润-丙交酯/聚乳酸拉动利润增长的商业模式,即保证了公司拥有优于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又保证了公司拥有稳定的利润来源,还保证了公司拥有拉动利润高增长的核心业务,公司发展的前景光明。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1.39、3.54和6.02亿元,EPS 为 0.77、1.96和 3.33元,考虑到可降解材料行业的巨大成长性叠加公司的一体化布局,我们给予公司 2023年 25-30倍 PE,公司 2023年合理市值为 150.50-180.60亿元,按照 10%的折现率折现到 2022年给予 136.82-164.18亿元目标市值,对应股价 75.30-90.36元,维持 “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丙交酯扩产不及预期。
星源材质 基础化工业 2021-09-30 45.99 -- -- 56.43 22.70%
56.43 22.70%
详细
公司发布 2021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预案: 公司公告称,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60亿元,其中 50亿元预计用于南通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及涂覆隔膜(一期、二期)项目,年产 20亿平方米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及涂覆隔膜的产能,项目建设周期 5年; 1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我们认为,公司是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龙头,尤其在干法隔膜细分市场具备较大优势,近年在湿法隔膜领域高举高打,持续拿下海外客户订单,本次定增为公司湿法隔膜产能的快速上量提供保障,锁定公司远期成长。 客户结构优化,生产效率提升改善单平利润水平: 隔膜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不如国内激烈,造成海外客户的隔膜采购价往往更高,海外客户的持续扩展有助于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此外公司 2022年将推出 6.2米湿法产线,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都将提高,叠加预计继续保持在高位的产能利用率,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此外,随着合作的深入,公司未来出货结构中,涂覆膜占比或进一步提升。综上我们认为公司利润水平将迎来改善。 需求端持续向好,供给端扩产具备壁垒: 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向好,国内和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超市场预期,在非限购城市购买量的提升以及个人消费者的占比提升证明了新能源汽车产品逐渐具备竞争力。在下游需求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中游电池厂加速扩产。而隔膜产能扩建具备壁垒,主要是隔膜设备市场集中度高,设备产能几乎被国内龙头隔膜厂商全额预定。这种局面下,隔膜供给相较于需求将变得紧张,甚至不排除出现硬缺口,我们认为隔膜或结束多年来因竞争而持续降价的局面,不排除大范围涨价的可能性。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 18.45、 25.39和 34.2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2.95、 5.57和 8.12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38、 0.72和 1.06元,隔膜行业格局较好,考虑公司高成长性,盈利拐点将至, 我们给予公司 2022年 60-65倍 PE,对应合理价格区间 43.2-46.8元,给予公司“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金丹科技 食品饮料行业 2021-09-03 49.70 -- -- 54.98 10.62%
54.98 10.62%
详细
乳酸行业龙头,一体化布局可降解材料。公司是国内乳酸行业龙头,沿着乳酸产业链积极进行一体化布局,进军乳酸下游丙交酯和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行业,成功攻克丙交酯技术难关。在可降解材料的布局,公司不仅限于聚乳酸,还包括了淀粉和 PBAT,通过聚乳酸、淀粉和 PBAT 共混改性直接生产可降解产品来提升附加值,实现了可降解材料从源头玉米到塑料制品的战略布局。 PLA 综合性能具备优势,未来有望引领可降解潮流。常见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包括淀粉、PLA、PBAT、PBS、PCL、PHA 和 PGA,其中,淀粉基塑料性能缺陷大,使用范围和规模均受限。PHA 和 PGA 成本、售价较高, PBS 树脂由于国内丁二酸产能较少导致成本较高,PCL的熔点过低导致其耐热性较差限制了应用范围,因此 PLA 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可降解塑料品种之一,在硬质材料领域占据绝对优势,未来有望成为可降解塑料主流,中性假设下至 2025年需求将超过 170万吨。 乳酸+丙交酯+聚乳酸三轮驱动,一体化布局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公司是行业内唯一一家布局玉米-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全产业链的企业,产业链各环节环环相扣,上下游相互依托,一体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明显。在一体化生产的模式下,逐渐形成了玉米控制成本-乳酸托底利润-丙交酯/聚乳酸拉动利润增长的商业模式,即保证了公司拥有优于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又保证了公司拥有稳定的利润来源,还保证了公司拥有拉动利润高增长的核心业务,公司发展的前景光明。 盈利预测: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1.35、3.89和 6.90亿元(原值为 1.03、3.80和 6.90亿元),EPS为 1.20、3.45和 6.11元,给予公司 2024年传统乳酸业务 15倍 PE,给与聚乳酸和丙交酯业务 30倍 PE,公司 2024年合理市值为 218.62亿元,按照 10%的折现率折现到 2021年给予 164.25亿元目标市值,给予公司 2021年 70-80倍 PE,对应股价 84.00-96.00元,维持 “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丙交酯扩产不及预期。
中科电气 机械行业 2021-09-02 25.71 -- -- 37.70 46.64%
42.00 63.36%
详细
磁电设备龙头跨界负极领域,扬帆新蓝海:公司是电磁冶金专用设备的龙头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 50%-70%。公司 2017年完成收购星城石墨,将公司业务板块延伸至动力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形成双主营业务格局。负极材料切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苏州星恒、中航锂电、韩国 SKI、ATL等优质客户的供应链,客户结构持续优化。负极材料是公司战略发展板块,为公司提供新利润增长点。 负极下游需求旺盛,石墨化和针状焦构成成本:新能源汽车+储能赛道拉动需求高速增长,我们测算到 2025年负极材料的总需求将达到187.2万吨,相较于 2021年的需求,年化增速将达 33.9%。供给方面,龙头企业逐渐通过产能规模化和产业链一体化强化成本优势,通过设备升级和技术升级降本增效,这增加了新建产能对资金的一次性投入的总需求,提高了扩产门槛。成本端,我们测算目前负极材料的成本结构中石墨化工序的费用占比来到了 60%以上。在电力供应充沛,电价较低的地区布局石墨化产能可以有效降低负极材料的生产成本。用于生产负极材料的焦类往往是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是针状焦,石油焦和沥青焦,厂商通过优选原材料及配比,以降低成本。 量价齐升是方向:量端,公司负极材料产能迅速爬升,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产能或达到 14.2万吨的水平。公司扩产迅速,产能有望快速跻身第一梯队。利润端,公司石墨化自协比例提升降低成本,预计公司 2023年将具备石墨化产能 11万吨的水平(包含参股公司集能新材料的 4.5万吨),届时公司自协比例将达到 77.5%。公司发挥设备工程优势,自行设计建设的贵州生产基地负极材料产线是业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产线之一。公司在同行可比公司中毛利率较为领先,随着公司未来产能进一步释放,客户尤其是海外客户的逐步开拓,公司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效应有望使公司继续保持行业领先的地位。 盈利预测: 我们预测公司 2021-2023年出货分别万吨 5.45, 10和14.2万吨, 2021-2023年公司出货均价 3.1,3和 2.9万元/吨。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实现营收 19.5,32.76和 44.2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3.31,5.86和 7.68亿元,对应 EPS 0.52,0.91和 1.20元,对应现价 50.8,28.7和 21.9倍 PE。考虑公司较强成长性,我们给予公司2022年 30-35倍 PE,股价区间为 27.3-31.9元,给予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产能投放不及预期
天赐材料 基础化工业 2021-08-25 136.00 73.28 226.85% 159.59 17.35%
170.51 25.38%
详细
公司发布公告: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99亿亿元,同比长增长132.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3亿亿元,同比增长长151.13%。同时,公司公布布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4-16亿元,预计比上年同比增长170.08%-208.66%;其中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6.17-8.17,亿元,比长上年同比增长198.65%-295.40%。 量价齐升持续演绎:受益于下游需求景气,公司电解液业务量利齐升。 上半年公司锂电材料实现营收31.4亿元,同比上升283.6%;受益于一体化布局,产品价格上涨,毛利率上升6.64个百分点至36.18%,预计上半年电解液出货5.5万吨左右。此前公司表示60000t/a的液体六氟磷酸锂项目预计于今年三季度末投产,在行业供给持续偏紧,下游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公司下半年业绩存再超预期的空间。此外在磷酸铁锂需求持续超预期的情况下,公司磷酸铁业务业绩有望持续释放。 一体化布局再扩产:公司同时公布多项产能扩建项目,包括九江天赐年产20万吨锂电材料项目,天赐南通35万吨锂电及含氟新材料项目,九江天祺年产6万吨日化基础材料项目,九江天赐年产9.5万吨锂电基础材料及10万吨二氯丙醇项目,九江天赐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项目涵盖3万吨新型锂盐,20万吨液体六氟磷酸锂,以及多种电解液添加剂,公司电解液一体化布局再扩产,规划溶质产能领先行业,带动份额提升,夯实龙头地位,同时通过一体化降低成本,从量和利两方面保障公司高质量成长。 投资建议:公司电解液行业龙头地位凸显,产能扩张下市占率将持续领先,我们认为六氟磷酸锂景气周期将维持至明年,考虑公司下半年产能投产带来的业绩增量,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2年实现营收94.65和167.4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3.44和37.59亿元,EPS分别为2.45和3.93元,对应现价PE57.4和35.8倍PE,考虑公司各行业龙头地位,我们给予公司2022年38-43倍PE,对应股价区间149.4-169.0元,给予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7/1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