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陈淑娴

东吴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600523020004。曾就职于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4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东方盛虹 纺织和服饰行业 2023-02-17 15.77 -- -- 16.10 2.09%
16.10 2.09%
详细
事件: 公司披露年度业绩预告, 2022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5-7.5亿元,同比下降 83.61%-89.07%;扣非归母净利润 0.2-2.7亿元,同比下降78.85%-98.43%。 2022年 Q4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0.77亿元到-8.27亿元,环比下降 1507%-1932%; 扣非净利润-11.13亿元到-8.63亿元,环比下降 287%-341%。 原料上涨叠加需求疲软,经营业绩承压: 受俄乌冲突影响, 2022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提升,原材料成本显著上涨。受新冠疫情影响,下游需求疲软,产品价格较弱,价差收窄。与上年相比,公司业绩下降。 双碳政策+疫后回暖,大炼化周期有望修复: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石化行业节能降碳政策, 炼厂降油增化成为主流趋势, 推动大炼化产业链持续延伸。 随着疫情好转,居民日常出行及消费需求将快速释放,终端需求逐渐复苏,大炼化板块将触底反弹。 多项目布局助力开拓新能源新材料市场: 2022年 11月,公司二级控股子公司湖北海格斯拟投资建设配套原料及磷酸铁、磷酸铁锂新能源材料项目, 该项目将延伸产业链,推动下游产业配套发展; 2022年 11月,公司三级控股子公司盛景新材料拟投资建设聚烯烃弹性体(POE)等高端新材料项目,该项目生产的高端化工新材料,可实现国产化替代,带动石化产业链转型升级; 2022年 12月,公司二级全资子公司江苏斯尔邦石化 2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顺利投产。该项目围绕公司“1+N”战略,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有助于公司持续布局高端聚烯烃产业链; 2022年 12月,公司二级全资子公司盛虹炼化 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将为公司下游新能源新材料、高性能化学品生产提供规模化、低成本、丰富的原材料。公司多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巩固公司的竞争优势,助力公司向新能源新材料深入布局。 产能预期扩张, 业绩释放高潜力: 公司预期产能在百万吨的产品包括: 1)百万吨 EVA:目前公司已有 30万吨 EVA 产能,未来计划新建 70万吨 EVA 及 5万吨 Enba 高端聚烯烃材料项目,将于 2024年底开始逐步投产, 2025年投产完毕。 EVA 市场空间广阔, 随着光伏和电缆产业的发展,发泡、电线电缆及光伏胶膜已成为 EVA 下游的主要消费领域,占比超过 80%。 2) 百万吨丙烯腈:目前公司已有 78万吨丙烯腈产能,2023年将新增 26万吨产能,总产能达到 104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位。 3)百万吨的可降解塑料:一期已规划建设 34万吨顺酐、 30万吨 BDO、18万吨 PBAT,计划 2024年投产,未来公司的可降解塑料的产能规模将达到百万吨级别。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5、 91.95和 113.8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5%、 1242%、 24%, EPS(摊薄)分别为 0. 10、 1.39和 1.72元/股,按照 2023年 2月 15日收盘价对应的 PE 分别为 152.25、 11.35和 9.16倍。我们看好公司从传统的大炼化聚酯化纤领域向着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积极转型,随着疫情好转,下游需求回暖,公司具有较高成长性和盈利空间。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油价格短期大幅波动的风险; EVA 产能投产不及预期;聚酯纤维盈利不及预期风险;炼化产能过剩的风险;“碳中和”政策对石化行业大幅加码的风险。
恒逸石化 基础化工业 2023-02-17 8.09 -- -- 8.43 4.20%
9.00 11.25%
详细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披露2022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0至-12.0亿元,同比降低126%至135%;扣非归母净利润-8.8至-11.8亿元,同比降低132%至143%。2022Q4,公司归母净亏损22.2-25.2亿元,同比降低702%-784%,亏损环比扩大347%-407%;扣非归母净亏损22.7-25.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853%-4376%,亏损环比扩大389%-454%。 成本抬升&下游需求减弱&库存积压,公司盈利承压:成本端,在原材料成本抬升、价格波动等多重压力下,文莱炼化板块相应产品价差大幅回落,利润空间被压缩。同时,公司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煤炭、电力、蒸汽等能源成本,原料运输等物流成本,包材辅料等包装成本明显抬升。需求端,经济尚未完全复苏,聚酯板块下游需求疲软,尤其是聚酯纤维价差大幅收窄。库存端,产品库存积压,2022年聚酯长丝POY平均库存天数为29.5天,同比增加83.6%,影响公司产销情况。公司经营管理难度增加,利润进一步下滑。 东南亚成品油价差整体高位,海外市场广阔:供给端,过去三年东南亚和澳洲地区炼厂关停超过3000万吨产能,新增炼厂数量不足&投资意愿不强烈。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出口成品油数量有所减少,市场货源紧张。受双碳政策影响,中国成品油出口大幅下降,东南亚作为中国成品油出口的主要地区,成品油市场供给承压。需求端,受海外衰退影响,成品油价差或将收窄,但鉴于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潜力,东南亚成品油价差整体将维持高位。 国内经济复苏&海外航线运费回落,长丝市场反弹在即:国内方面,自2022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措施愈发宽松,居民出行及下游消费需求在持续回暖之中,涤纶长丝实现价格回弹。库存有望得到释放。海外出口方面,截至2022年12月初,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已从年初3433点回落至1464点附近,海外航线运输费用恢复正常水平,待海外需求复苏后,长丝出口市场同样具有广阔空间。 文莱二期产能稳步推进,盈利空间可期:公司全力推进文莱炼化项目二期建设,建成投产后,将新增“烯烃-聚烯烃”产业链,有利于提升文莱项目炼化一体化水平。目前文莱二期项目已获得文莱政府的初步审批函,推进资金出境环节。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长期来看,东南亚成品油价差仍将维持较高水平,聚酯行业底部反转推动盈利提升,公司文莱项目有望持续贡献收益。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47、30.45 和34.52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8%、422%、13%,EPS(摊薄)分别为-0.26、0.83 和0.94元/股,按照2023 年2 月15日收盘价对应2023、2024年的PE 分别为9.67 和8.53 倍。基于广阔的东南亚成品油市场,以及国内经济复苏下长丝市场逐步回暖,我们看好公司在成品油、长丝行业的发展,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东南亚市场疫情反弹风险;下游产品利润修复缓慢的风险。
桐昆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3-02-16 16.52 -- -- 17.19 4.06%
17.19 4.06%
详细
投资要点事件:收购桐昆香港100%股权,促进业务发展。2023年2月15日,公司宣布拟以支付现金237.33万元方式,收购公司控股股东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桐昆(香港)投资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有利于满足公司未来业务发展需要。 业绩情况:公司披露2022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0-4.2亿元,同比降低94.3%-95.9%;扣非归母净利润2.0-3.0亿元,同比降低95.9%-97.3%。2022Q4,公司归母净亏损15.2-16.4亿元,同比降低229.4%-239.6%,亏损环比扩大313.8%-346.5%;扣非归母净亏损15.8-16.8亿元,同比降低240.4%-249.3%,亏损环比扩大314.7%-340.9%。 外部、内部双重承压,聚酯长丝下游需求疲软导致产品价差缩窄:国外原因:供需两端持续博弈使得2022年全球原油价格呈现先涨后跌、整体高位、波动较大的态势。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供给端的OPEC+政策执行、俄罗斯局势演变、美国增产节奏,以及需求端的美联储加息引发市场担忧。油价中枢上行引发公司原材料成本上升。国内原因:疫情影响产品生产和运输,2022年江浙地区涤纶长丝开工率仅有73.6%,为近五年最低水平。下游消费恢复缓慢,涤纶长丝整体需求量不及预期,库存大幅增加。年均POY加工价差由2021年的1597元/吨,下降至2022年的1142元/吨,同比下降28.5%,致使公司利润率下滑。 国内经济复苏&海外航线运费回落,长丝市场反弹在即:国内方面,自2022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措施愈发宽松,居民出行及下游消费需求在持续回暖之中,涤纶长丝实现价格回弹。库存有望得到释放。海外出口方面,截至2022年12月初,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已从年初3433点回落至1464点附近,海外航线运输费用恢复正常水平,待海外需求复苏后,长丝出口市场同样具有广阔空间。 产能迅速扩张,业绩潜力待释放:公司当前产能包括:420万吨PTA,900万吨聚合和950万吨纺丝,在建项目丰富,产能进一步扩张后龙头地位更加稳固。PTA方面,公司子公司嘉兴石化拥有420万吨产能,2022年下半年、2023年上半年公司南通生产基地计划投产两套250万吨PTA项目,项目完成后公司将拥有近1000万吨PTA产能。聚酯方面,沭阳年产240 万吨长丝(短纤)、500 台加弹机、1 万台织机已启动建设。此外,嘉通一期三套30万吨聚酯装置顺利开车,为公司新增90万吨产能。下游纺织制造方面,公司沭阳生产基地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实现1万套纺织设备投产;恒阳织造一车间顺利投产,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产业链延伸。 浙石化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有利于公司获得丰厚投资收益:公司全资子公司桐昆投资参股20%浙石化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实现稳定满负荷运行,二期项目已全面建成投产,40万吨/年ABS装置投料成功,并顺利产出合格产品,提高工程塑料的国产自给率。浙石化项目相关装置负荷的稳步爬升保障总体产品产量稳定上升,为公司创造长期投资收益。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6、53.92 和66.31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5.28%、1457.08%、22.98%,EPS(摊薄)分别为0.14、2.24 和2.75 元/股,按照2023 年2 月15 日收盘价对应的PE 分别为113.22、7.27 和5.91 倍。我们看好公司在PTA、涤纶长丝和下游织造领域的产能持续扩张和龙头地位提升,以及公司持续受益于参股的浙石化项目带来的高额投资收益。同时公司在产业链深入一体化的支撑下盈利能力将更加稳健,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PX、和MEG产能投放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公司长丝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导致公司营收增速放缓的风险;原油和产成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新凤鸣 基础化工业 2023-02-16 12.94 -- -- 13.40 3.55%
13.40 3.55%
详细
收购罗科史巴克 100%股权,促进公司业务发展: 2023年 2月 15日,公司宣布拟以支付现金 330.66万元方式,收购新凤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罗科史巴克有限公司 100%的股权,有利于公司未来在长丝领域快速发展。 业绩情况: 公司披露业绩预告, 2022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3亿到-1.5亿元,同比下降 110.2%-106.7%;扣非归母净利润-4.0亿元到-3.2亿元,同比下降 118.4%-114.7%。与上年相比,预计出现亏损。 2022年 Q4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14亿元到-4.34亿元,亏损环比增加 296%-369%; 扣非净利润-5.78亿元到-4.98亿元, 亏损环比增加 148%-188%。 原料上涨与需求疲软,涤纶长丝盈利承压: 2022年国际原油价格保持高位,原材料成本相应大幅上升。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低迷,下游开工率受到较大承压。 2022年江浙地区涤纶长丝平均开工率为 73.62%,同比下降约 16%, 2022年 POY 行业平均库存水平约为 29.5天,同比增长约 62%, 2022年 POY 行业平均加工价差约 1142元/吨,同比下降约29%。受产销与价格影响, 2022年业绩出现亏损。 需求逐渐回暖,涤纶长丝盈利有望好转: 国内: 伴随新冠疫情好转,居民出行及消费需求将快速释放,国内长丝需求或将迎来底部反转机会。 海外: 海运费压力已大幅缓解,海运费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后,未来伴随海外需求迎来复苏,长丝出口需求或将持续发力。终端需求预期回暖,库存压力减少,公司业绩将触底反弹,有望扭亏为盈。 产能持续释放,增长空间可期: 公司作为聚酯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两洲两湖”基地和纵向一体化目标稳步前进,具有从上游 PTA 到下游聚酯一体化供应体系。公司现有涤纶长丝产能 630万吨,涤纶短纤产能 90万吨, PTA 产能 500万吨。未来公司将建设 540万吨 PTA 项目,包括年产 400万吨 PTA 项目及年产 140万吨 PTA 技改扩建项目两个子项目,投产后,公司 PTA 产能将突破 1000万吨,与公司的涤纶长丝、短纤等产品相匹配,从而提高 PTA 的自给率,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配套项目建设,优化公司产业布局: 公司将在 2023年第二季度开工建设年产 15万吨表面活性剂及 10万吨纺丝油剂项目,项目总投资 20亿元, 2024年第四季度投产运营。作为产业链配套辅材料项目,该项目有助于实现公司辅材料油剂自供,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经营稳定性和获取成本优势,提升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 13、 20.98和 26.7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9%、 1086%、 28%, EPS(摊薄)分别为 -0. 14、 1.37和 1.75元/股,按照 2023年 2月 15日收盘价对应 2023、 2024年的 PE 分别为 9.16和 7.18倍。我们看好公司项目投产后产能将进一步扩张,伴随着疫情好转,下游需求逐渐复苏,公司业绩将迎来拐点,未来盈利空间可期。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公司新建产能投产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修复不及预期;原油和产成品价格剧烈波动。
新凤鸣 基础化工业 2022-10-31 8.10 -- -- 11.13 37.41%
13.10 61.73%
详细
事件:2022年1 0 月27日,新凤鸣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9.43 亿元,同比增加3.76%;归母净利润为2.84 亿元,同比下降85.32%;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19 元,同比下降86.13%。 其中2022 年第3 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2.28 亿元,同比增加10.40%,环比增加8.50%;实现归母净利润-1.10 亿元,同比减少117.94%,环比下降200.92%,实现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01 亿元,同比减少136.02%,环比下降400.00%,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07 元,同比减少116.67%,环比下降200.00%。 点评: 油价波动叠加需求弱势,公司Q3 业绩承压。2022 年第三季度,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持续蔓延,叠加美联储加息导致油价震荡下行,第三季度布伦特原油均价美元98.16/桶,同比+34.19%,环比-12.34%。成本端,公司受前三季度油价大幅波动影响,成本端支撑偏弱,产品价格提升乏力。需求端,在疫情背景下聚酯需求不及预期,下游开工负荷提升有限,产品产销有所承压,公司前三季度主要产品POY、FDY、DTY产销率分别为96%、95%、87%,同比下降3、5、9 个pct。 旺季消费表现不及预期,聚酯下游放量仍有拖累。成本端,进入三季度后,煤炭价格攀升,火力发电成本上涨,公司生产端能耗支出抬升,产品盈利进一步收窄。需求端,第三季度虽进入行业“金九银十”消费旺季,但在疫情影响下,终端需求表现不佳,叠加夏季高温天气带来限电政策约束,长丝下游织机开工负荷提升受阻,产销放量受到明显拖累,长丝累库现象凸显,公司库存跌价扩大冲击经营利润,化纤行业旺季消费回暖有限。涤纶长丝行业整体3 季度平均库存天数为35.01 天,同比增长59.43%,环比增长2.49%。 新增产能稳步释放,化纤龙头有望底部反转。公司围绕桐乡洲泉、湖州东林、平湖独山、徐州新沂四大基地进行产能布局。在涤纶长丝方面,公司现有涤纶长丝产能630 万吨,至2022 年底,公司还将投产30 万吨长丝产能,合计长丝产能将达到660 万吨。在涤纶短纤方面,2022年Q3 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新拓年产60 万吨绿色功能性短纤维项目一期投产,实现30 万吨的短纤产能增量,至2022 年底,公司还将再投产30 万吨短纤产能,合计短纤产能将达到120 万吨。在PTA 方面,公司现有500 万吨PTA 产能满额达产,未来还将分两期新增540 万吨产能,一期400 万吨将于2024 年下半年投产,两期全部投产后,公司PTA 产能将突破1000 万吨。公司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化纤行业龙头规模化优势凸显,待行业景气度修复,公司或将迎来底部反转。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7、15.73 和21.12 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0.2%、252.2%和34.3%,EPS(摊薄)分别为0.29、1.03 和1.38 元/股,对应2022 年10 月28 日的收盘价,PE 分别为28.49、8.09 和6.03 倍。我们看好公司聚酯产能扩张加速,伴随后续国内疫情好转,聚酯或将迎来底部反转机会,公司未来仍有较高成长性,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公司新建产能投产不及预期的风险;下游需求修复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油和产成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恒逸石化 基础化工业 2022-10-31 6.99 -- -- 7.38 5.58%
8.22 17.60%
详细
事件:2022年1 0月27日晚,恒逸石化发布2022 年三季度报告。2022 年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33.16 亿元,同比增长26.93%;实现归母净利润13.17 亿元,同比下降56.66%;扣非净利润13.88 亿元,同比下降50.6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7.74 亿元,同比下降264.10%;基本每股收益为0.37 元,同比下降55.4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00%,同比下降6.91%。 其中,2022Q3,公司实现营收435.12 亿元,同比增长20.77%,环比下降6.53%;实现归母净利润-4.96 亿元,同比下降159.91%,环比下降145.88%; 实现扣非净利润-4.64 亿元,同比下降158.43%,环比下降139.29%;基本每股收益为-0.14 元,同比下降160.87%,环比下降148.28%。 点评: ? 成本抬升及下游需求不振,公司三季度盈利承压。 2022 年第三季度, 市场担忧在经济衰退背景下能源需求下降,叠加各国央行为了抑制通胀而连续加息,对油价形成明显打压,三季度国际油价震荡下行。成本端, 2022Q3 布伦特原油均价为98.16 美元/桶,同比+34.19%,环比- 12.34%,三季度油价单边下行导致成本端对价格支撑偏弱;三季度受煤价高企影响,火电成本攀升,公司生产端能耗支出扩大,产品盈利进一步承压。需求端,夏季高温天气导致下游织机工厂限电限产,聚酯产品备货需求提振困难,叠加国内疫情反扑,下游需求旺季不旺特征明显, 终端消费增长乏力,聚酯企业库存压力较大,存货跌价阻碍公司盈利增长。 ? 东南亚柴油和航煤价差坚挺,汽油价差显著缩窄。进入三季度后,东南亚成品油价差在短期供需影响下有所回落,叠加市场对海外经济衰退担忧持续,东南亚地区出行需求恢复或受阻,汽油价差收窄明显,但柴油和航煤价差依旧处于历史高位,东南亚炼厂仍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其中, 东南亚柴油、汽油、航空煤油价差分别为1979.07、384.85、1548.15 元/吨,同比分别为+530.10%、-1.34%、+731.41%,环比分别为- 14.62%、-69.48%、-9.92%。在运输成本方面,进入三季度后,受油轮运费上涨影响,公司炼化项目盈利增长受到拖累。同时,由于三季度原油价格震荡下跌,存货跌价导致炼化盈利进一步承压下行。 ? 新增产能稳步推进,未来业绩空间有望打开。在炼化板块中,文莱二期项目正推进资金出境环节,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烯烃-聚烯烃” 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海外炼厂一体化竞争实力。在聚酯板块中,公司在建年产140 万吨功能性纤维新材料升级改造项目,预计2023 年上半年投产,投产后年产值或将达到100 亿元。公司目前在建恒逸新材料年产120 万吨己内酰胺-聚酰胺项目,该项目预计2024 年建成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产120 万吨聚酰胺切片,贡献销售收入将达到200 亿元。公司在建逸达新材料二期项目,其中一阶段年产110 万吨新型短纤项目将装备24 条新型高端绿色短纤,预计2024 年中投产;二阶段年产50 万吨新型长丝项目将装备18 条高端绿色长丝生产线。当前逸达新材料二期项目锅炉岛土建已经完成,项目正稳步建设中。公司各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在建产能陆续投产后,公司未来业绩空间将有望持续开拓。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01、26.93 和33.41 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4.2%、41.7%和24.1%,EPS(摊薄)分别为0.52、0.73 和0.91 元/股,对应2022 年10 月27 日的收盘价,PE 分别为13.73、9.69 和7.81 倍。我们看好公司文莱项目持续贡献收益,聚酯行业底部反转推动盈利提升,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油价格大幅震荡;新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新产能贡献业绩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国内 PTA 产能加剧导致利润持续摊薄的风险;炼化产能过剩的风险;下游产品利润修复缓慢的风险;“碳中和”政策对石化行业大幅加码的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中海油服 石油化工业 2022-10-31 16.90 -- -- 18.98 12.31%
18.98 12.31%
详细
事件:2022年10月27日晚,中海油服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42.46亿元,同比增长21.95%;实现归母净利润20.63亿元,同比增加42.0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9.91亿元,同比增加48.24%,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43元/股。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0.33亿元,同比增加26.40%,环比增加7.35%;实现归母净利润9.61亿元,同比增加47.54%,环比增加20.2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65亿元,同比增加55.56%,环比增加26.94%;基本每股收益0.2元/股。 点评:油服需求逐渐回升,各板块生产作业协同推进。2022年Q3,公司虽仍受疫情反复和原材料涨价等影响,但经营业绩稳中有升。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钻井、油田技术服务、船舶和物探四大板块业务稳步推进。 (1)钻井服务:2022Q1-Q3,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天数分别为10078、2248天,同比增幅24.1%、14.3%,日历天使用率为84.2%、61.3%,同比增加14.1pct、6.3pct,主要受全球海上平台需求稳步上升影响。(2)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研发的“璇玑”、“海亮”等技术设备持续为公司贡献业绩,2022Q3油田技术服务各业务线作业量均有所增加。(3)船舶板块:2022Q1-Q3公司船队共作业39963天,同比增幅8.1%,日历天使用率为90.8%,装备数增加导致使用率同比基本持平。 (4)物探勘察板块:物探行业产能过剩影响持续,2022Q1-Q3公司二维采集作业量为2353公里,同比增加9.1%;三维采集工作量为11351平方公里,同比减少28.0%;海底电缆作业量为1259平方公里,同比减幅6.6%;公司积极推广海底节点采集作业,助力油气勘探能力提升,累计完成作业量648平方公里,同比增幅43.0%。 持续拓展海外业务,与国际石油公司深化合作。2022年10月,中海油服在海外市场取得重大突破,公司与中东地区一流国际石油公司签署多份钻井平台服务长期合同,合同金额总计约人民币140亿元。这标志着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各领域的深化合作进入新阶段,也标志着公司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被国际一流石油公司全面认可。 中海油资本开支维持高位,有力保障油服订单。2022年Q1-Q3中海油资本支出686.93亿元,同比增长20.59%;2022年Q3中海油资本支出271.21亿元,同比增长29.55%,环比增长10%。2022年前三季度,中海油在国内外共有6个新项目投产,国内海域新投产垦利6-1油田10-1北区块开发项目、涠洲12-8油田东区开发项目、东方1-1气田东南区及乐东22-1气田南块开发项目,海外投产巴西Mero一期、印尼3M和圭亚那Liza二期项目。中海油持续高额的资本开支保障了公司业绩稳定增长,有利于公司获取更多订单。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83、35.48和41.6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84.5%、15.1%、17.2%,EPS(摊薄)分别为0.65、0.74和0.87元/股,按照2022年10月27日收盘价对应的PE分别为26.23、22.79和19.44倍。考虑到公司受益于自身竞争优势和行业景气度回升,2022-2024年公司业绩增长有望提速,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波动和油价下行风险;疫情反弹致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风险;上游资本开支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中国海油 石油化工业 2022-10-20 16.00 -- -- 17.00 6.25%
17.32 8.25%
详细
事件:2022年10月16日,中国海油发布2022年三季度业绩预增公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078-1098亿元,同比+104至108%;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63-1083亿元,同比+106至110%。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59-379亿元,同比+84至95%,环比-4至1%,预计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54-374亿元,同比+95至106%,环比-4至1%。点评:公司2022年三季度业绩保持稳定。2022Q3,受宏观经济及需求衰退担忧影响,原油价格持续回调,布伦特原油均价97.70美元/桶,同比上涨33.4%,环比下降12.7%,与2022Q1油价基本持平。产量方面,2022Q3,南海莺歌海域东方1-1气田东南区及乐东22-1气田南块开发项目投产,预计将实现约44百万立方英尺/天的天然气高峰产量;渤海南部海域垦利6-1油田10-1北区块开发项目投产,预计2023年将实现约7100桶/天的原油高峰产量,两项目合计实现1.4万桶油当量/天的油气产量增长。利润方面,2022Q3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59-379亿元,或较2022Q1增加16-36亿元,主要考虑2022Q1-Q2投产新项目产量释放、成本控制效果显著以及美元升值产生汇兑收益等因素的影响。 原油产能周期推动国际油价长期高位运行,引发能源大通胀。一方面,OPEC+减产行为给油价奠定了坚实的底部支撑。2022年10月5日,OPEC+会议达成了疫情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减产协议(较8月目标产量减少200万桶/天),据IEA和EIA预计,此次OPEC+国家的实际减产规模为100万桶/天,减产时间为2022年11月到2023年12月。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在2022年9月会议上的试探性减产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后,OPEC+选择在2022年10月会议上继续进行大规模减产;其次,美国曾试图阻止本次OPEC+减产,但沙特拒绝了美国“推迟减产”的要求。这两点表明,OPEC+稳定油价的决心和信心是比较坚定的。另一方面,我们认为2022Q4油价中枢有望抬升。2022Q4,原油需求端主要考虑欧洲冬季可能有原油替代天然气发电情况,美国冬季取暖用油需求提升;原油供给端主要考虑11月OPEC+大幅减产落实,以及12月欧盟分阶段禁运俄罗斯原油和俄油限价禁令。综合来看,2022Q4原油供给收紧,需求增长,原油或将处于去库阶段,我们认为油价中枢有望抬升。中海油投资价值核心在于低成本优势。低成本是石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提升盈利和对抗油价波动风险的关键,使得公司在中低油价水平下仍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2022年上半年,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桶油成本为30.32美元/桶,同比、环比增长仅为4.60%、2.79%,主要是由于油价上升带来所得税外的其他税项增加。其中桶油作业费用7.77美元(同比+0.46美元)、桶油折旧折耗及摊销14.52美元(同比-1.27美元)、桶油弃置费0.95美元(同比+0.11美元)、销售管理费2.29美元(同比+0.06美元)、其他税金4.79美元(同比+1.98美元),公司仍保持相对高的成本优势。我们认为,全球海上油服行业仍相对过剩,虽然油价上涨,但油服作业费用涨幅有限,并且随着公司继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尤其是圭亚那等深海大油田投产,储量和产量规模将进一步提升,折旧摊销成本有望维持低位,公司低桶油成本竞争优势将继续巩固。中海油维持高资本开支,实现产量增长。 在国内增储上产政策和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七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中海油将保持原油产量稳步增长。2021年,公司的油气产量为573百万桶油当量。到2022年,公司的油气净产量目标将为600-610百万桶油当量,其中中国约占69%、海外约占31%。2023-2024年,公司油气净产量将分别达640-650百万桶油当量和680-690百万桶油当量,其中中国约占65%、海外约占35%,海外产量占比提升。未来三年,公司的净产量增速预计在6-7%左右。到2025年,公司计划日产量目标达到200万桶油当量,年度净产量目标达730百万桶油当量,油气产量增长将带动公司业绩规模进一步扩大。2022年资本开支计划为900-1000亿元,按照公司2022年战略展望公布的未来3年产量目标,我们预计2022-2024年原油产量增速分别为4.3%、6.6%和6.2%。2022Q2,公司油气净产量达153.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9.54%,环比增长1.85%,其中,石油液体产量120.9百万桶,同比增长8.63%,环比增长1.09%,天然气产量190.7十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13.24%,环比增长3.64%。前期分红承诺正在兑现,成就优质价值投资标的。2010-2014年高油价时期,中海油平均股利支付率为31%,2015-2020年低油价时期,中海油股利支付率维持在45%以上,超过了很多国际石油公司。2021年公司净利润703亿元,全年股利支付率超过80%,末期+特别股利支付率为66%。在中海油2022年战略展望中,公司表示既要保持高资本开支实现油气产量7%增速,同时也要保证2022-2024年全年股息支付率不低于40%,绝对值不低于0.70港元/股(含税)。2022年8月25日,公司宣告向全体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70港元(含税),对应A股股息率3.46%,H股股息率为6.47%,2022上半年股利支付率为40.52%,达到公司分红承诺目标。截至2022年10月13日,公司A股股息派发已实施。中海油估值偏低,存在修复上行空间。相比其他石油公司,公司在穿越油价大周期中展现出了更强的盈利性、较弱的波动性和更优秀的资产质量。在2010-2020年油价大周期中,中海油H股PE基本处于9-13倍,低于国内外可比同行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公司2022-2024年A股估值处于5-6倍,H股估值将处于3倍,也远低于自身历史估值。从横向和纵向对比来看,公司存在大幅估值修复空间。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350.53、1452.91和1543.2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2.05%、7.58%、6.21%,EPS分别为2.84、3.05和3.24元/股,按照2022年10月14日A股收盘价对应的PE分别为5.74、5.34和5.02倍,H股收盘价对应的PE分别为3.08、2.87、2.70倍。考虑到公司受益于原油价格高位和产量增长,2022-2024年公司业绩增长有望提速,估值相对2010-2020油价大周期时期处于低位,并明显低于行业水平,且享受高股息,我们维持对公司A股和H股的“买入”评级。风险因素:疫情反复、经济波动和油价下行风险;公司增储上产速度不及预期风险;经济制裁和地缘政治风险。
新凤鸣 基础化工业 2022-08-31 10.12 -- -- 10.66 5.34%
11.83 16.90%
详细
事件:2022年8月29日晚,新凤鸣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7.15亿元,同比增长0.14%,环比增长12.45%;实现归母净利润3.94亿元,同比下降70.27%,环比下降57.63%;扣非净利润为3.79亿元,同比下降70.77%,环比下降56.5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08亿元,同比下降220.04%,环比下降156.53%;基本每股收益为0.26,同比下降72.6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39%,同比减少7.97%。 2022年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13亿元,同比增长1.93%,环比增长23.68%;实现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下降86.83%,环比下降61.75%;扣非净利润为0.67亿元,同比下降91.68%,环比下降78.5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00亿元,同比下降49.72%,环比增长139.84%。 点评:长丝至暗时刻将过,公司业绩或将迎来反转。2022年上半年,受制于俄乌冲突推升的高油价,化纤行业成本显著提升,同时国内华东等地疫情反复,长丝终端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下游开工负荷受到明显打压,导致上游原油价格抬升无法有效传导至下游,化纤行业进入至暗时期。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内化纤行业龙头,公司生产经营压力大幅增加。其中,2022年上半年公司主要产品POY、FDY、DTY营业收入分别为132.57、38.92、23.63亿元,同比分别+9.74%、+36.57%、+43.08%,环比分别-9.22%、+14.21%、+9.15%;此外,2022年上半年公司新增产品涤纶短纤营业收入为10.30亿元。当前公司处于行业景气度回暖阶段,未来伴随秋冬季节来临,高温限电将逐步缓解,叠加传统消费旺季或将带来订单放量,终端需求有望进一步改善,公司盈利或将从底部迎来反转。 化纤行业盈利显著缩窄,未来景气度回升可期。进入2022年以来,原油价格在多因素催化下大幅上涨,2022Q2布伦特原油均价为111.98美元/桶,同比上涨62.1%,环比上涨14.4%。受成本端大幅上行及需求端萎靡影响,化纤行业盈利在上下游的挤压下明显缩窄,2022Q2,POY、FDY、DTY、PTA市场均价分别为7390.35、7812.41、8495.09、5910.58元/吨,同比分别增长13.13%、17.00%、9.46%、43.33%,环比分别增长5.96%、7.86%、1.86%、18.12%。POY、FDY、DTY、PTA市场单吨利润分别为-134.73、-83.67、-169.01、-111.38元/吨,同比分别下降137.73%、141.78%、140.68%、88.95%,环比分别下降293.49%、1579.12%、173.18%、46.55%。上半年公司主要产品POY、FDY、DTY、短纤、PTA产量分别为204.29、57.46、31.42、15.44、16.54万吨,产销率分别为89.96%、85.73%、82.65%、95.08%、114.39%。在经历疫情带来的需求萎缩以及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后,涤纶长丝价差触底并且迎来改善,自今年7月中旬至今,POY、FDY、DTY单吨净利润为105.60、192.47、136.87元/吨,未来伴随行业景气度持续回暖,长丝或将迎来底部反转机会。 公司产能横向、纵向扩张,龙头成本优势持续打造。公司布局桐乡洲泉、湖州东林、平湖独山、徐州新沂四大基地,在涤纶长丝方面,公司共有民用涤纶长丝产能630万吨,国内市占率超过12%,以及涤纶短纤产能为60万吨;2022年已投产项目包括独山能源年产30万吨智能化、功能性差别化聚酯项目、中磊化纤二期年产30万吨功能柔性定制化短纤以及江苏新拓一期年产30万吨绿色功能性短纤;预计到2022年底,公司还将横向扩张30万吨长丝产能和60万吨短纤产能,全部投产后公司将拥有涤纶长丝产能660万吨、涤纶短纤产能120万吨。在PTA方面,公司现拥有500万吨PTA产能,目前已规划PTA项目400万吨,预计至2025年,PTA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公司在PTA基地配套涤纶长丝生产,在有效实现PTA自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设备技术优势,全面提升成本管控能力,长丝龙头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新旧债转股减轻财务负担,不下修转股价彰显公司信心。“凤21转债”是公司于2021年4月发行的25亿可转债,2021年10月14日进入转股期,截至2022年6月30日,累计共有4.8万元“凤21转债”已转换成公司股票,累计转股数为2894股,占可转债转股前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0.0002%。转债转股后一方面将减轻公司财务费用,另一方面短期内有一定收益摊薄压力。此外,经董事会决定,转股价格在2023年1月4日前若继续触发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仍维持在16.25元不变。公司在行业面临低谷时期,坚定不下修转股价,体现了对未来行业复苏和公司业绩反弹的信心。 回购计划持续实施,推动公司稳健发展。自2022年3月公司发布公告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后,截至2022年7月31日,公司已累计回购股票约1555.2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2%,回购总金额约1.75亿元。根据回购计划,公司拟将全部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此次股票回购有望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结合,促进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1、20.38和36.31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7.8%、114.4%和78.1%,EPS(摊薄)分别为0.62元/股、1.33元/股和2.37元/股,对应2022年8月29日的收盘价,PE分别为16.30倍、7.60倍和4.27倍。我们看好公司聚酯产能扩张加速,伴随后续国内疫情好转,公司未来仍有较高成长性,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公司新建产能投产不及预期的风险;下游需求修复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油和产成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中海油服 石油化工业 2022-08-29 14.70 -- -- 15.85 7.82%
18.98 29.12%
详细
事件:2022 年8月 25日晚,中海油服发布 2022年半年度报告。2022年H1,公司实现营收 152.13亿元,同比增长 19.45%,环比下降 7.62%;实现归母净利润 11.03亿元,同比增加 37.57%,环比增加 325.8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0.27亿元,同比增加 41.97%,环比增加 235.42%,实现基本每股收益 0.23元/股。其中,2022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84.14亿元,同比增加 23.15%,环比增加 23.77%;实现归母净利润 7.99亿元,同比增加 28.77%,环比增加 162.8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7.60亿元,同比增加32.85%,环比增加 184.93%。 点评: 受益海上油气持续回暖,油田服务行业景气度复苏。2022年 H1,国际油价整体上行,brent 原油均价 104.94美元/桶,同比增速 60.89%,环比增速 37.27%。上游勘探开发资本投入持续增长,油田服务行业景气度复苏趋势明显,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公司各板块主要工作量、装备使用率有所上升。2022年 H1,油田技术行业实现营收 75.7亿元,同比增加 25.6%;钻井服务行业实现营收 50.6亿元,同比增加 16.2%;船舶行业实现营收 17.3亿元,同比增加 12.4%;物探和勘察行业实现营收 8.6亿元,同比增加 4.7%。 钻井服务:增储上产拉动钻井平台需求,海外市场持续开拓。2022年上半年,公司共运营、管理 57座平台(包括 44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和13座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天数分别为 6632天、1385天,同比分别增长 25.2%、8.0%;日历天使用率分别为 83.9%、56.4%,同比分别增加 15.3pct、1.9pct。公司大力推进海外市场开拓,上半年欧洲三座半潜平台恢复作业,中东市场作业成绩显著,收获三座平台“5+2”年高端客户作业合同。同时,公司紧跟国内增储上产步伐,不断提升技术及装备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有望更上一层。但受汇率及海外作业价格尚未恢复的影响,2022上半年自升式平台日收入 7.1万美元/日,同比下降 6.6%,半潜式平台日收入 11.5万美元/天,同比下降 20.7%。 油田技术板块: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谋划全球发展布局。2022上半年公司在渤海某注蒸汽水平井实现高温连续油管光纤测试技术首次应用; ESCOOL 高温、高压电成像测井仪在陆地油田重点探井实现首次作业; 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适应中低渗储层的生物纳米增注技术在渤海某油田实现规模化应用;自研套后中子密度测井仪在渤海某井实现首次水平井商业化作业;自研非水基钻井液用纳米封堵降滤失剂完成首次应用,填补了国产纳米材料在非水基封堵应用领域的空白;中标国内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咸水封存科研项目;顺利完成 500MW 海上风电海缆交越段防护服务项目。海外方面,公司在 2022上半年顺利开拓美洲客户、中标东南亚多个项目、在非洲签署作业合同等,自主研发的钻完井液工程软件(VirtualMud)在中东某油田连续成功应用。 船舶板块:作业量稳步提升,协同支持能力持续增强。在行业复苏背景下,2022上半年公司船舶板块共作业 26251天,同比增加 2099天,增幅 8.7%,日历天使用率 91.5%,同比增加 0.8pct。公司上半年累计交付 12艘 LNG 动力守护供应船。截至 6月 30日,公司经营和管理三用作业船、平台供应船、油田守护船等累计达到 160余艘,充分发挥各作业海域协同支持能力,有效保障作业的服务用船能力。 物探勘察板块:物探行业过剩影响仍存,海底节点业务贡献增量。受行业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限制影响,公司二维采集作业量为 1353公里,同比减少 37.2%;三维采集工作量为 8868平方公里,同比减少 8.3%; 海底电缆业务作业量为 638平方公里,同比减少 35.6%。上半年,公司OBN 作业队持续刷新单日产量纪录;“海途”综合导航系统、“HQI 系列”超深水物探船展开正式合同作业,“海源”震源数字包顺利下线,公司实现自研设备的规模化应用。 原油产能周期推动国际油价长期高位运行,引发能源大通胀。短期来看,俄乌冲突后,即使考虑到需求恢复速度放缓,美国页岩油恢复但产量增幅有限存瓶颈,OPEC+增产能力有限且供给弹性下降,2022年全球原油供需缺口仍存在,油价在高位运行有支撑;中长期来看,OPEC 新增产能投放缓慢,俄罗斯原油长期资产开支不足或将导致产能衰减,美国页岩油增产受政策、投资者、成本、资源区位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即使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和新旧能源转型,我们认为 2023-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每年仍将维持 100-150万桶/日的增量,原油供给能力较难满足需求增量,因此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全球原油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油价将长期高位运行,中枢将继续抬升。 中海油稳定增资扩产,有力保障公司盈利水平。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70%,国内将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和投资力度以保障能源安全。在国际油价高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海油母公司“七年行动计划”等多方因素推进下,中海油将继续稳定开展增资扩产,为公司在集团内的订单量提供保证。2022年 H1中海油资本开支为 416亿元,同比增长15.4%,2022年中海油的资本支出预算为 900-1000亿元,与 2021年的资本预算持平,我们预计公司在集团内的工作量保持稳定。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测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79、31.72和 40.1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691.6%、28.0%、26.6%,EPS(摊薄)分别为 0.52、0.66和 0.84元/股,按照 2022年 8月 26日收盘价对应的 PE 分别为 28.81、22.52和 17.79倍。考虑到公司受益于自身竞争优势和行业景气度回升,2022-2024年公司业绩增长有望提速,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波动和油价下行风险;疫情反弹致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风险;上游资本开支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中国海油 石油化工业 2022-08-29 16.58 -- -- 17.79 3.37%
17.32 4.46%
详细
事件:2022年8月25日,中国海油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3.55亿元,同比增长83.97%;实现归母净利润718.87亿元,同比增长115.69%;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57元,同比109.33%。其中,2022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14.57亿元,同比增长193.48%,环比增长22.62%;实现归母净利润375.86亿元,同比增长202.92%,环比增长9.58%,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69.17亿元,同比增长110.77%,环比增长8.60%。 点评:点评:量价齐升助力公司22022年二季度业绩超预期。2022Q2原油价格维持高位震荡,布伦特原油均价111.98美元/桶,同比增长62.46%,环比增长14.52%。2022H1,公司实现油价103.85美元/桶,同比增长66.5%,实现气价8.07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增长22.3%。产量方面,2022Q2公司油气净产量达153.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9.54%,环比增长1.85%,其中,石油液体产量120.9百万桶,同比增长8.63%,环比增长1.09%,天然气产量190.7十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13.24%,环比增长3.64%。 以上主要是国内深海一号、流花21-2及渤中19-4等项目投产,曹妃甸6-4及陆上非常规产量上升,以及海外圭亚那Liza二期项目投产和巴西Buzios的产量贡献。 中海油投资价值核心在于低成本优势。低成本是石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提升盈利和对抗油价波动风险的关键,使得公司在中低油价水平下仍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2022年上半年,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桶油成本为30.32美元/桶,同比、环比增长仅为4.60%、2.79%,主要是由于油价上升带来所得税外的其他税项增加。其中桶油作业费用7.77美元(同比+0.46美元)、桶油折旧折耗及摊销14.52美元(同比-1.27美元)、桶油弃置费0.95美元(同比+0.11美元)、销售管理费2.29美元(同比+0.06美元)、其他税金4.79美元(同比+1.98美元),公司仍保持相对高的成本优势。我们认为,全球海上油服行业仍相对过剩,虽然油价上涨,但油服作业费用涨幅有限,并且随着公司继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尤其是圭亚那等深海大油田投产,储量和产量规模将进一步提升,折旧摊销成本有望维持低位,公司低桶油成本竞争优势将继续巩固。 勘探成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巩固资源。基础。2022H1,公司坚持价值勘探,共获得9个新发现,成功评价16个含油气构造。中国海域获4个新发现,分别为渤中26-6、渤中19-2、锦州14-6和文昌19-3。其中,渤中26-6含油气构造和渤中19-2含油气构造均已确认为大中型商业发现,分别展现了渤南太古界潜山良好勘探前景和渤中凹陷大面积连片岩性圈闭巨大勘探潜力。此外,非常规勘探喜获新进展,公司海上首口页岩油涠页-1井钻探及压裂测试成功完成,陆上深煤层气井压裂施工顺利完成。在海外,圭亚那Stabroek区块获得5个新发现,分别为Fangtooth、LauLau、Patwa、Barreleye和Lukanani,目前该区块可采资源量约110亿桶油当量,并有望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公司完成勘探井152口(其中,海外7口,陆上非常规31口),采集三维地震资料10167平方公里。 ,资本支出同比增加,全力做好增储上产。2022H1,公司实现资本支出416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勘探支出87亿元,开发支出219亿元,生产支出104亿元,为未来增储上产提供有力保障。截至目前,除已投产的涠洲12-8油田东区开发项目、巴西Mero一期以及圭亚那Liza二期项目,其他10个预计年内投产的新项目正在有序建设:海外方面,印度尼西亚3M(MDA、MBH、MAC)项目完成安装,预计年内投产高峰产量3.23万桶/天。国内海域方面,1)垦利6-1油田5-1、5-2、6-1区块开发项目导管架和平台全部建造完工,预计投产高峰产量为3.61万桶油当量/天。2)垦利6-1油田10-1北区块开发项目已完成相关设备安装,预计高峰产量0.71万桶油当量/天。3)恩平15-1油田开发项目已完成导管架和平台安装,该油田群投产后预计高峰产量3.55万桶油当量/天。4)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顺利开工建设,预计高峰产量为1.53万桶油当量/天。5)锦州31-1气田开发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预计高峰产量为0.21万桶油当量/天。6)东方1-1气田东南区及乐东22-1气田南块开发项目完成相关设备安装,预计高峰产量0.29万桶油当量/天。国内陆上方面,神府南气田开发项目和临兴中4/5开发区开发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潘河薄煤层气开发项目完成设备安装工作,预计高峰产量分别为0.95、0.65、0.21万桶油当量/天。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岸电工程应用范围。2022年H1,公司首次在海上平台大规模使用绿电,预计年内消纳1.86亿千瓦时绿电。公司积极探索海上“负碳”产业新模式,中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恩平油田群CCS/CCUS示范项目有序推进,二氧化碳封存模块建造完成。公司还在大亚湾联合启动了中国首个海上规模化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公司主动顺应能源转型趋势,充分利用自身海洋优势,促进油气业务和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加速发展海上风电,择优发展陆上风光。公司积极获取海陆风光资源,成功中标上海金山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成功投运首个海上油田群光伏电站-涠洲光伏电站,开工建造首个水深超百米、离岸距离超百公里的“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国产化研制及示范应用项目-文昌浮式风电示范项目。 前期分红承诺正在兑现,成就优质价值投资标的。2010-2014年高油价时期,中海油平均股利支付率为31%,2015-2020年低油价时期,中海油股利支付率维持在45%以上,超过了很多国际石油公司。2021年公司净利润703亿元,全年股利支付率超过80%,末期+特别股利支付率为66%。在中海油2022年战略展望中,公司表示既要保持高资本开支实现油气产量7%增速,同时也要保证2022-2024年全年股息支付率不低于40%,绝对值不低于0.70港元/股(含税)。2022年8月25日,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70港元(含税),合计291.30亿元,对应A股股息率3.46%,H股股息率为6.47%,2022上半年股利支付率为40.52%,公司前期分红承诺目前已兑现。 中海油估值偏低,存在修复上行空间。相比其他石油公司,公司在穿越油价大周期中展现出了更强的盈利性、较弱的波动性和更优秀的资产质量。在2010-2020年油价大周期中,中海油H股PE基本处于9-13倍低于国内外可比同行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公司2022-2024年A股估值处于4-6倍,H股估值将处于3倍,也远低于自身历史估值。从横向和纵向对比来看,公司存在大幅估值修复空间。 原油产能周期推动国际油价长期高位运行,引发能源大通胀。短期来看,需求端,东欧政治局势动荡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其引发的能源供应紧张和价格飙升进一步抑制了原油需求,供给端,俄乌冲突影响已在5月开始显现,沙特、阿联酋有增产能力但无明显增产意愿,且到2022年末剩余产能也消耗殆尽,OPEC其他产油国有增产意愿但产能衰减无增产能力,美国页岩油恢复但产量增幅有限存瓶颈,美国战略原油储备已经达到1985年以来最低水平,我们认为,俄乌冲突后,即使考虑到需求恢复速度放缓,2022年全球原油供需缺口仍存在,油价在高位运行有支撑。中长期来看,2023-2025年,沙特和阿联酋加大资本开支力度,但传统油田开发生产周期长,每年新增原油供给量有限;受能源政策、投资者压力、成本上升、优质区块损耗等影响,美国页岩油长期增产能力有限且存在瓶颈;加之美国未来几年要补充2022年释放的战略原油储备,市场上商业原油库存放量有限;BP、壳牌等欧美能源公司致力于绿色能源将逐步减少原油产量;俄罗斯将因资本开支不足加速产能衰减,俄罗斯长期产量或将下降;美国与伊朗谈判有不确定性,但即使伊朗全部释放剩余产能,也仅有100万桶/日。而我们预计即使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和新旧能源转型,2023-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每年仍将维持100-150万桶/日的增量,原油供给能力较难满足需求增量,因此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全球原油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油价将长期高位运行,中枢将继续抬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372.89、1446.43和1563.0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5.23%、5.36%、8.06%,EPS分别为2.88、3.04和3.28元/股,按照2022年8月25日A股收盘价对应的PE分别为6. 13、5.82和5.39倍,H股收盘价对应的PE分别为3.28、3. 11、2.88倍。考虑到公司受益于原油价格攀升和产量增长,2022-2024年公司业绩增长有望提速,估值相对2010-2020油价大周期时期处于绝对底部,并明显低于行业水平,且享受高股息,我们维持对公司A股和H股的“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疫情反复、经济波动和油价下行风险;公司增储上产速度不及预期风险;经济制裁和地缘政治风险。
桐昆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8-25 15.22 -- -- 15.41 1.25%
15.41 1.25%
详细
事件:2022年8月23日晚,桐昆股份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98.52亿元,同比下降1.11%,环比增长3.13%;实现归母净利润23.02亿元,同比下降44.32%,环比下降28.02%;扣非净利润为22.58亿元,同比下降45.41%,环比下降28.4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4.44亿元,同比下降2108.15%,环比下降248.38%;基本每股收益为0.96,同比下降47.2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23%,同比下降8.17百分点。 2022年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68.58亿元,同比下降11.52%,环比增长29.74%;实现归母净利润7.99亿元,同比下降66.94%,环比下降46.84%;扣非净利润为7.71亿元,同比下降67.92%,环比下降48.1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11亿元,同比下降120.18%,环比下降80.95%。 点评:油价高位叠加需求疲软,公司上半年业绩承压。2022年上半年,受制于俄乌冲突推升的高油价,化纤行业成本显著上升,同时国内上海等地疫情反复,下游终端需求受到猛烈冲击,化纤行业进入低谷期。在此背景下,公司生产经营压力明显增大,但公司伴随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公司主要业务营收仍有放量,其中2022年上半年POY、FDY、DTY、复合丝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5.39、36.70、30.93、1.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2%、11.40%、0.07%、33.59%,环比分别增长3.39%、2.84%、-14.22%、6.83%。 成本上行导致盈利缩窄,未来长丝或迎来底部反转。2022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震荡上行,布伦特原油均价为111.98美元/桶,同比上涨62.1%,环比上涨14.4%。油价上涨拉动价格和成本抬升,聚酯产业链利润收窄。在产品端,2022Q2,POY、FDY、DTY、PTA市场均价分别为7390.35、7812.41、8495.09、5910.58元/吨,同比分别增长13.13%、17.00%、9.46%、43.33%,环比分别增长5.96%、7.86%、1.86%、18.12%。POY、FDY、DTY、PTA市场单吨利润分别为-134.73、-83.67、-169.01、-111.38元/吨,同比分别下降137.73%、141.78%、140.68%、88.95%,环比分别下降293.49%、1579.12%、173.18%、46.55%。上半年POY、FDY、DTY产量分别为313.86、51.33、39.82万吨,产销率分别为86.39%、91.12%、86.61%。涤纶长丝在经历疫情带来的需求萎缩后,价差已经触底并逐步迎来修复。未来伴随夏季高温天气逐渐过去,高温限电影响或将改善,待下游织机开工率逐渐好转和秋冬旺季来临订单放量,涤纶长丝有望迎来底部反转机会。 参股浙石化显著增厚收益,产业链外延丰富产品结构。作为涤纶长丝行业龙头,公司积极向上游延伸产业链,依托上游炼化项目深挖产业链潜力。公司参股20%股权的浙石化项目为公司在2022年上半年盈利贡献了17.08亿元的投资收益,构成了报告期内公司利润来源的重要部分。 2022年1月,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全面投料试车。项目二期投产后,浙石化新增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660万吨年芳烃和14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同时浙石化二期项目规划了EVA等高附加值产品,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2021年浙石化获得了商务部下发的1200万吨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保障了浙石化炼化项目原料的充分供给,助力一期稳定运行与二期项目的全面投产。浙石化二期项目的全部投产将助力公司盈利中枢再上新台阶。 聚酯产能有序扩张,龙头优势持续强化。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涤纶长丝生产企业,在PTA产能方面:公司现有PTA产能420万吨/年,在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上半年,公司还将完成两套250万吨英伟达技术PTA产能投产,投产后公司将基本实现PTA原材料自给及生产成本进一步优化。在聚合和长丝产能方面:公司拥有聚合产能约为900万吨/年、纺丝产能950万吨/年,已连续多年位列长丝行业销量第一。公司上半年产能扩张有序推进,嘉通一期三套30万吨聚酯装置顺利开车;顺佑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稳步推进;恒阳织造一车间顺利投产,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产业链发展突破;恒超二期、新疆宇欣、新疆中昆、福建恒海等项目稳步实施。此外,公司下半年产能释放依旧强劲,嘉通一期PTA计划于10月底完成开车,2套30万吨聚酯装置预计在下半年开车;恒阳聚纺一体化计划于9月底完成开车,恒超二期聚纺一体化60万吨项目计划于10月底前完成投产;宇欣聚纺一体化预计在三季度完成开车。未来伴随长丝下游需求和长丝盈利的持续改善,叠加公司产能放量,公司有望迎来价量齐升的新发展机遇,长丝龙头地位将持续强化。 持续实施股票回购,彰显公司发展前景信心。自2022年3月公司发布公告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后,截至2022年7月31日,公司已累计回购股票约342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217%,回购总金额约5.68亿元。根据回购计划,20%回购股份用于后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80%用于可转债转股。此次股票回购彰显了公司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内在价值认可,同时也有望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11、66.95和72.85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8.9%、28.5%和8.8%,EPS(摊薄)分别为2.16、2.78和3.02元/股,对应2022年8月23日的收盘价,PE分别为7.15、5.57和5.12倍。我们看好公司在PTA和涤纶长丝领域的产能持续扩张和龙头地位提升,以及长丝在历经需求和价差大幅缩减后的底部反转机会,同时浙石化二期项目已全面投产,公司持续受益于合资的浙石化项目带来的高额投资收益,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加强,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PX、PTA和MEG产能投放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行业长丝产能扩张超预期导致长丝产能过剩盈利下滑的风险;公司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导致公司营收增速放缓的风险;原油和产成品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导致终端需求恢复放缓的风险;浙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盈利不及预期的风险。
荣盛石化 基础化工业 2022-08-22 15.15 -- -- 15.36 1.39%
15.36 1.39%
详细
事件:2022年8月 17日晚,荣盛石化发布 2022年半年度报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76.28亿元,同比增长 74.88%,环比增长59.41%;实现归母净利润 53.67亿元,同比下降 18.26%,环比下降 14.24%; 实现基本每股收益 0.53元。其中,2022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790.27亿元,同比上升 58.58%,环比上升 15.20%;实现归母净利润 22.51亿元,同比下降 42.94%,环比下降 27.7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22.64亿元,同比下降 35.18%,环比下降 24.08%。 点评: 国际油价上行,长丝价差缩窄。2022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整体震荡上行,布伦特原油均价 111.98美元/桶,同比+62.1%,环比+14.4%。 成本端持续强劲,石化产品价格上涨。从炼化下游来看,价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窄,2022Q2POY/FDY/DTY/PTA 市场均价分别为 7390.35、7812.41、8495.09、5910.58元/吨,分别同比+13.13%、+17.00%、+9.46%、+43.33%,分别环比+5.96%、+7.86%、+1.86%、+18.12%。 POY/FDY/DTY/PTA 市场加工价差分别为 838.06、1260. 11、1942.79、347.07元/吨,分别同比-43.9%、-23.10%、-28.63%、-16.77%,分别环比-24.54%、-8.64%、-21.54%、-11.97%。 22H1营收大幅增长,产品毛利率下降。在油价高位震荡的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长显著。其中,炼油产品及化工产品营业收入达1039.44亿元,同比增长 74.13%,环比增长 69.45%,主要系年初子公司浙石化项目二期投产,相应营业收入增加;本期 PTA 营业收入达249.26亿元,同比增长 214.42%,环比增长 98.14%,主要系控股子公司浙江逸盛新材料 2021年下半年开始投产。产品方面,由于销售收入增长,相应销售成本增加,除 PTA 外其他主要产品毛利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22年上半年,公司化工产品毛利率为 18.07%,同比下降21.0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 18.47个百分点;炼油产品的毛利率为28.14%,同比下降 2.5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 17.16个百分点;PTA 毛利率 2.02%,同比增长 1.09个百分点,环比增长 1.78个百分点;聚酯化纤薄膜毛利率为 4.77%,同比下降 5.7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 1.33个百分点。PTA 毛利回升主要系下游瓶片业务景气度良好影响。 浙石化新增 14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化工装置获批,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2022年 8月 14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浙石化于近日收到新增 14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化工装置(二期工程产品结构优化)项目核准批复。该项目总投资 344.85亿元,建设地点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鱼山岛绿色石化园区。通过新增一套 140万吨/年乙烯、80万吨/年乙二醇、27/60万吨/年 PO/SM、40/25万吨/年苯酚丙酮、35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38万吨/年聚醚多元醇、40万吨/年 ABS、10万吨/年HRG 胶乳、6万吨/年融聚丁苯、75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10万吨/年苯乙烯、30万吨/年醋酸乙烯、60万吨/年苯乙烯、20万吨/年碳酸乙烯 酯及多套下游化工装置,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烯烃等原料产量,为公司发展下游高附加值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和拓展空间;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成品油的产出比例,实现炼油的提质增效,降低单位产品排放,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布局高端新材料领域,为利润增长提供动力。随着二期项目全面建成投产且满负荷运行,控股子公司浙石化产品附加值、产销规模以及盈利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公司规划进一步向新材料产业链延伸,积极布局可降解塑料、EVA/POE、尼龙 66、高端聚烯烃等高端新材料产业链,助力公司综合盈利水平稳步增长。2021年 12月 28日,浙石化 30万吨 EVA 装置一次投料成功顺利产出光伏料产品,实现满负荷生产并顺利对外销售,向国内主流厂商直接供货。该装置采用利安德巴赛尔公司的管式法工艺技术,可实现年产 30万吨光伏料,VA 含量 28%,具备产出产品质量好收率高,装置能耗低连续运行时间长等优势,目前计划进一步扩产。2022年 8月 17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以浙石化一期、二期工程所产化工品为主要原料,投资 192亿元新建 30万吨/年LDPE/EVA(管式)装置、10万吨/年 EVA(釜式)装置、40万吨/年LDPE 装置、20万吨/年 DMC 装置、3×6万吨/年 PMMA 装置和 120万吨/年 ABS 装置,建设期为 2年。另外,公司还拟投资 641亿元新建400万吨/年催化裂解装置、35万吨/年 α-烯烃装置、2×20万吨/年 POE聚烯烃弹性体装置、8万吨/年聚丁烯-1装置、100万吨/年醋酸装置、2×30万吨/年醋酸乙烯装置、30万吨/年 EVA/LDPE(管式)装置、2×15万吨/年己二酸装置、25万吨/年己二腈装置、28万吨/年己二胺装置等,进一步扩大高端化工材料和化学品产能规模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浙石化获 2022年第三批成品油、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配额,优化国内外市场供应结构。2022年 7月 6日,控股子公司浙石化获第三批成品油出口配额 84万吨,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配额 2万吨。此次商务部正式下发第三批成品油出口配额总量为 500万吨,全部为一般贸易出口方式。今年以来,商务部已下发三批成品油出口配额。随着国内成品油过剩压力加剧,我国民营企业成品油出口渠道再次打开,浙石化则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出口资质及配额的民营炼化企业,2021年第一批和第二批合计获得 252万吨出口配额,2022年前三批次合计获得 218万吨出口配额。我们认为,从海外成品油市场来看,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冲击加速欧美炼厂关停,政府减碳政策倒逼欧美炼油商加大了再生燃料领域投资,而在传统炼化领域投资意愿不足,即便在 2022年 3月以来成品油价差飙升,3-5年较长的投资周期和难以逆转的转型之路也加大了欧美炼厂扩产难度,另外,亚非拉美地区将有新建产能投产,但难以满足炼油加工需求增量,在海外炼油增量存缺口的情况下,成品油价差将维持长周期下的高景气。此次取得成品油、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配额使得公司在供应市场的选择上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经济效益来选择安排两个市场的供应数量,追求效益最大化,对日常经营有积极影响。 计划回购部分股票,用于转换可转债或员工持股计划。2022年 8月 5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长期价值的认 可,为维护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推动公司股票价格向长期内在价值的合理回归,促进公司稳定可持续发展,结合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因素,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A 股),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 10亿元(含本数)不超过 20亿元(含本数),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 20元/股(含本数)。按本次回购价格上限 20元/股测算,预计回购股份的数量区间为 5,000万股-10,000万股(均含本数),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比例区间为 0.4938%-0.9876%(以 2022年 8月 3日公司总股本为基数计算),具体回购金额以回购期满时实际回购金额为准。本 次回购股份期限为自董事会审议通过本回购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89、152.60和 171.66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1.2%、34.0%和 12.5%,EPS(摊薄)分别为 1. 12、1.51和 1.70元/股,对应 2022年 8月 18日的收盘价,PE 分别为 13.53、10.10和 8.98倍。其控股子公司浙石化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成品油出口资质的民营企业,荣盛石化将受益于海外成品油价差高位,并且高端新材料领域布局与 EVA行业的较高景气度也为荣盛打开业绩二次成长空间。我们维持对荣盛石化的“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油价格短期大幅波动的风险;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炼化产能过剩的风险;浙石化二期项目投产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下游产品利润修复缓慢的风险。
恒力石化 基础化工业 2022-08-17 20.81 -- -- 20.52 -1.39%
20.52 -1.39%
详细
事件:2022年8月15日晚,恒力石化发布2022年度中期报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91.55亿元,同比增长13.94%,环比增长27.58%;实现归母净利润80.26亿元,同比下降7.13%,环比增长16.51%;扣非净利润74.17亿元,同比下降10.27%,环比增长18.5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6.35亿元,同比增长2.81%,环比增长568.07%,系因2021年第四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基本每股收益为1.14元,同比下降7.3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27%,同比减少3.90个百分点。2022年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57.59亿元,同比增长28.08%,环比增长23.15%;实现归母净利润38.03亿元,同比下降16.06%,环比下降9.93%;扣非净利润33.03亿元,同比下降26.73%,环比下降19.7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0.18亿元,同比下降40.99%,环比下降43.33%。点评:油价高位震荡背景下,公司2022Q2业绩承压:2022年Q2,受原油等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公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营收增长显著。但由于国内房地产、纺织、建材等下游行业增长放缓,成本高企叠加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明显增大,公司净利润同比和环比均有所下降。价格价差方面:在原料端,2022Q2,布伦特原油均价为111.98美元/桶,同比上涨62.46%,环比上涨14.52%。在产品端,2022Q2,POY、FDY、DTY、PTA市场均价分别为7390.35、7812.41、8495.09、5910.58元/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3.13%、17.00%、9.46%、43.33%,环比增长分别为5.96%、7.86%、1.86%、18.12%。POY、FDY、DTY、PTA加工价差分别为838.06、1260.11、1942.79、347.07元/吨,同比下降分别为43.9%、23.10%、28.63%、16.77%,环比下降分别为24.54%、8.64%、21.54%、11.97%。产销量方面:2022年Q2,公司炼化产品产销量分别为565.19、619.13万吨,同比下降分别为6.41%、8.79%,环比分别下降4.26%、增长9.21%。PTA产销量分别为307.09、293.0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65%、下降0.09%,环比增长分别为3.17%、19.17%。 聚酯新材料产销量分别为84.25、81.65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5.23%、4.87%,环比分别下降3.53%、增长19.81%。基于大化工平台,着力打造第二成长曲线:公司积极推动各大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大力拓展上下游高端产能同步发展。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15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全面投产,实现公司在关键产能环节的战略性突破。同时公司500万吨/年现代煤化工装置以及1160万吨/年PTA装置也已布局建设完成,大大提升了公司经营弹性空间与综合成本优势。在国内炼油能力过剩,成品油过剩,成品油出口需依照配额政策下,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2000万吨/年大炼化项目的成品油收率低,同时恒力以大炼化项目所产化工品为依托,积极布局下游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公司现有24万吨/年PBT工程塑料产能、38.5万吨/年BOPET功能性薄膜产能、3.3万吨/年PBAT产能。2023-2024年,年产80万吨功能性聚酯薄膜/功能性塑料项目(包括47万吨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10万吨特种功能性薄膜、15万吨改性PBT、8万吨改性PBAT),轩达150万吨/年绿色多功能纺织新材料项目,30万吨年己二酸新材料配套项目,160万吨/年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项目,260万吨/年高性能聚酯工程也将陆续建成。同时,子公司康辉新材料将引进日本芝浦机械株式会社和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共12条,年产能16亿平方米,预计在2023年陆续达产。通过进一步拓宽公司在下游化工新能源材料市场的布局,快速扩张高端差异化的消费新材料产能,生产可降解塑料顺应当前“双碳”目标,不断满足市场增量需求,实现产业链的多元覆盖。双碳政策大力推进,“降油增化”成为大势所趋:2021年9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和《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推动石化行业碳达峰,严控新增炼油能力,到2025年国内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指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我们认为,在供给侧发展受限的环境下,后续大幅新增炼能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根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给出的“十四五”石油化工行业规划指南,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持续推动炼油企业“降油增化”,新增炼化项目成品油收率较低。“十四五”石油化工行业规划的重点在于淘汰小产能,整合炼油指标,建设流程更长、开工率更高、产品更加多样化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提升我国石油化工生产的效率,减少生产环节对油品的浪费,做到对资源“吃干榨尽”。随着政策的推进,向下游化工材料延伸、走小油头大化工路径的一体化炼厂有望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1.54、196.13和235.45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0%、21.4%和20.0%,EPS(摊薄)分别为2.29、2.79和3.34元/股,对应2022年8月15日的收盘价,PE分别为9.02、7.43和6.19倍。我们看好公司大炼化项目化工品收率高,并依托于大炼化化工平台发展化工新材料业务,平滑周期波动性,持续贡献收益,我们维持对恒力石化的“买入”评级。风险因素:原油价格大幅震荡;新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新产能贡献业绩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国内PTA产能加剧导致利润持续摊薄的风险;炼化产能过剩的风险;下游产品利润修复缓慢的风险;“碳中和”政策对石化行业大幅加码的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中国海油 石油化工业 2022-07-15 14.53 -- -- 16.10 6.76%
17.32 19.20%
详细
事件: 2022 年7月 14日,中国海油发布 2022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 据公告, 2022年中期,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705-725亿元,同比增长 372-392亿元,同比增长 112-118%; 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698-715亿元,同比增长 373-390亿元, 同比增长 115-120%。 点评: 量价齐升助力公司 2022年中期业绩超预期。 2022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公司抓住有利时机,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增储上产成效显著。 2022年上半年,公司共有 5个项目投产: 海外方面, 1)圭亚那Liza 二期在 2022年 2月投产,该项目年内高峰产量预计为 22万桶/天,中海油权益高峰产量为 5.5万桶/天。 2) 2022年 5月,巴西 Mero一期投产,原油产能 18万桶/天,中海油权益产能约 1.74万桶/天。国内方面, 1)2022年 4月,涠洲 12-8油田东区开发项目投产,预计 2022年实现原油产量约 4,700桶/天,高峰产量约 1万桶/天,中海油年内权益产量约 2397桶/天,权益高峰产量为 5100桶/天。 2) 2022年 4月,旅大 5-2北油田一期项目和垦利 6-1油田 4-1区块开发项目投产,预计分别在 2024年和 2022年实现高峰产量 8200桶/天和 4000桶/天。 2022年上半年,公司在海内外合计新增原油高峰产量 8万桶/天,量价齐升带动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原油产能周期推动国际油价长期高位运行,引发能源大通胀。短期来看,需求端,东欧政治局势动荡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其引发的能源供应紧张和价格飙升进一步抑制了原油需求,供给端,俄乌冲突影响已在5月开始显现,沙特、阿联酋有增产能力但无明显增产意愿,且到 2022年末剩余产能也消耗殆尽, OPEC 其他产油国有增产意愿但产能衰减无增产能力,美国页岩油恢复但产量增幅有限存瓶颈, 美国战略原油储备已经达到 1985年以来最低水平,我们认为,俄乌冲突后,即使考虑到需求恢复速度放缓, 2022年全球原油供需缺口仍存在,油价在高位运行有支撑。 中长期来看, 2023-2025年,沙特和阿联酋加大资本开支力度,但传统油田开发生产周期长,每年新增原油供给量有限;受能源政策、投资者压力、成本上升、优质区块损耗等影响,美国页岩油长期增产能力有限且存在瓶颈;加之美国未来几年要补充 2022年释放的战略原油储备,市场上商业原油库存放量有限; BP、壳牌等欧美能源公司致力于绿色能源将逐步减少原油产量;俄罗斯将因资本开支不足加速产能衰减,俄罗斯长期产量或将下降;美国与伊朗谈判有不确定性,但即使伊朗全部释放剩余产能,也仅有 100万桶/日。而我们预计即使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和新旧能源转型, 2023-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每年仍将维持100-150万桶/日的增量,原油供给能力较难满足需求增量,因此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全球原油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油价将长期高位运行,中枢将继续抬升。 中海油投资价值核心在于低成本优势。 低成本是石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提升盈利和对抗油价波动风险的关键,使得公司在中低油价水平下仍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公司在 2016-2020年中低油价水平下,持续进行逆周期投资,扩大原油储量和产量规模,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2022年一季度,国际油价持续攀升至 100美元以上,使得公司桶油成本小幅上升至 30.59美元/桶,其中桶油作业费用 7.52美元(同比+0.74美元)、桶油折旧折耗和摊销 14.94美元(同比-0.96美元) 、桶油弃置费 1.11美元(同比+0.19美元) 、 销售管理费 2.41美元(同比+0.31美元)、其他税金 4.61美元(同比+2.06美元), 但仍保持相对高的成本优势。我们认为,全球海上油服行业仍相对过剩,虽然油价上涨,但油服作业费用涨幅有限,并且随着公司继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尤其是圭亚那等深海大油田投产,储量和产量规模将进一步提升,折旧摊销成本有望维持低位,公司低桶油成本竞争优势将继续巩固。 中海油维持高资本开支,实现产量增长。 在国内增储上产政策和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七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中海油将保持原油产量稳步增长。 2021年,公司的油气产量为 573百万桶油当量。到 2022年,公司的油气净产量目标将为 600-610百万桶油当量,其中中国约占69%、海外约占 31%。 2023-2024年,公司油气净产量将分别达 640-650百万桶油当量和 680-690百万桶油当量,其中中国约占 65%、海外约占35%,海外产量占比提升。未来三年,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预计公司的净产量增速在 6-7%左右。到 2025年,公司计划日产量目标达到 200万桶油当量,年度净产量目标达 730百万桶油当量,油气产量增长将带动公司业绩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2年资本开支计划为 900-1000亿元,按照公司 2022年战略展望公布的未来 3年产量目标,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原油产量增速分别为 4.3%、 6.6%和 6.2%。 海上油气开采具备广阔空间,奠定公司可持续发展潜力。 我国从 20世纪 50年代开始大力开展陆上油气勘探工作, 20世纪 80年代才涉足海上油气勘探。目前,我国陆上油气新增储量增长乏力,海洋油气具备较大勘探开发空间,据 2016年全国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石油陆上和海域探明率分别为 40%和 32%,技术可采探明率分别为 45%和 33%,海上储量探明率低于陆上。据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于 2022年1月 14日发布的《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 2021》, 2021年,我国海洋原油产量 5464万吨,海洋原油同比增量占全国总增量的 80%以上。 2022年,预计我国海洋原油产量达到 5760万吨,同比上涨约 5.4%,继续保持全国石油增量的领军地位。中国海域为中海油核心作业区域,目前中海油已就中国海域内具备开发潜力的地区向国家申请矿证, 90%以上的地区矿证为中海油持有。 中海油估值偏低,存在修复上行空间。 相比其他石油公司,公司在穿越油价大周期中展现出了更强的盈利性、较弱的波动性和更优秀的资产质量。 在 2010-2020年油价大周期中,中海油 H 股 PE 基本处于 9-13倍,低于国内外可比同行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公司 2022-2024年 A 股估值处于 4-6倍, H 股估值将处于 3倍, 也远低于自身历史估值。从横向和纵向对比来看,公司存在大幅估值修复空间。 高股息领先同行, 凸显公司投资价值。 中海油股息率在国内外同行中处于较高水平。近十年来,中海油 H 股股息率逐步上涨, 2020年,中海油H 股股息率为 5.01%,高于显著高于行业均值 3.83%。 2021年末期派息0.5港币/股(含税)+特别派息 0.68港币/股(含税),按 4月 28日收盘价 A 股股息率 6.38%; H 股股息率 10.89%,股息率创历史新高;末期+特别分红共 466亿元。加上 2021年中期 H 股分红 0.3港币/股, 2021全年 H 股股息率为 13.65%,总分红为 578亿元。(按 4月 28日港元兑人民币汇率 0.8364)。 2010-2014年高油价时期,中海油平均股利支付率为 31%, 2015-2020年低油价时期,中海油股利支付率维持在 45%以上, 超过了很多国际石油公司,中海油在低油价时期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更丰厚的现金流。 2021年公司净利润 703亿元,全年股利支付率超过 80%,末期+特别股利支付率为 66%。 在中海油 2022年战略展望中,公司表示既要保持高资本开支实现油气产量 7%增速,同时也要保证2022-2024年全年股息支付率不低于 40%,绝对值不低于 0.70港元/股(含税)。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302.60、 1435.27和 1550.0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85.24%、 10.18%、8.00%, EPS 分别为 2.73、 3.01和 3.25元/股,按照 2022年 7月 14日A 股收盘价对应的 PE 分别为 5.92、 5.37和 4.98倍, H 股收盘价对应的PE 分别为 2.97、 2.69、 2.49倍。考虑到公司受益于原油价格攀升和产量增长, 2022-2024年公司业绩增长有望提速,估值相对 2010-2020油价大周期时期处于绝对底部,并明显低于行业水平,且享受高股息, 我们维持对公司 A 股和 H 股的“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疫情反复、经济波动和油价下行风险;公司增储上产速度不及预期风险;经济制裁和地缘政治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4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