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任菲菲

信达证券

研究方向: 建筑建材及新材料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500522020002。曾就职于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建材团队首席分析师,执业编码S1500522020002。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硕士,风险与金融专业,2017年起从事卖方研究工作,获2021年“金麒麟”新锐分析师第三名,从事建筑建材及新材料方向研究工作,擅长从数据及产业本质寻找突破口。...>>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震安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09-04 20.11 -- -- 21.61 7.46%
21.61 7.46%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 2023 年半年报,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102.49 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23.21%,实现归母净利润 1486.84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72.79%。 点评:一、业绩暂时承压,因个别项目以及β因素所致Q2 收入基本持平略增,半年报收入下滑主要由于 Q1 拖累。从公司收入端来看,上半年收入 3.31 亿元,同比下滑 23.21%,其中 Q2 实现收入 2.04 亿,同比增长 0.56%。半年报收入下滑核心原因仍为 Q1 供货较缓慢所致,通常该类供货放缓属个别项目自身因素所致,公司已签合同未执行金额较大,因此我们认为收入延缓部分或将逐步补足。 前期提前为市场扩容布局,但遇疫情及复苏,收入滞后导致费用高位,影响阶段性盈利水平。1、毛利率分析: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 39.85%,尽管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但环比一季度有所改善;Q2 单季毛利率为41.40%,环比 Q1 单季毛利率的 37.37%有明显改善。通常在行业扩容之际,叠加行业本身高毛利高成长性的特征,往往众多小厂家争相涌入,低价竞争,影响行业毛利率的稳定性,但小厂家利薄回款能力弱,难以久撑。现《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已印刷发布,且多个省级、市级住建部门及省级设计院单位均对《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内容进行了贯彻落实和宣贯培训,随着行业规范性提升,强制性政策的执行,以及众多强制政策之外的建筑类型越来越多地使用减隔震技术,建筑总包、业务方、设计院对建筑减隔震技术的认可度也有望提升,龙头优势有望愈加凸显。2、净利分析:①疫后复苏背景下费率均有明显上升,代表公司业务已在开拓与扩张阶段。 公司上半年销售费率、管理费率、财务费率分别为 13.34%、8.63%、3.54%,较去年同期的 12.61%、5.64、1.73%分别上涨 0.73pct、2.99pct、1.82pct。 财务费用同比增加 57.6%,主要由于可转债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所致。②研发费用率继续增加,同比增长 3.71 个百分点至 6.03%。公司在已然保持多年行业龙头的背景之下,依然不断加大研发,2022 年新增研发项目 2 余项,并成功申报云南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工程结构震振双控复合隔震(振)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与公司保持建筑减隔龙头的同时,振震双控实力逐步凸显的趋势相符合。③建筑大行业整体资金紧张的背景下,信用减值仍有 1371.55 万的规模,但较去年同期已有降低。 广义基建普遍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公司账期拉长,但客户多为大型央国企建企,资质高风险小。公司中报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 485 天,较往年同期 200-300 天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来讲,有明显拉长,主要 因公司下游行业企业多为大型国央企建筑施工单位,受宏观大环境影响下,普遍资金较为紧张,已发布中报的 24 家基建市政工程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中,有约 71%的施工企业均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增加,因此公司为应对当下情况,对于大型国央企适当放宽了回款政策导致应收账款回收周期有所延长,但建筑央国企普遍信用资质高风险小,再加上我国明确要求国央企加强对民企的回款,因此我们认为回款尽管放慢但不会缺席。 二、短期制约因素如何改善?新开工缓慢的问题如何解决?1)降息降准政策频发,部分建筑央国企通过发债或偿还高成本债务以降低融资成本,随着资金面压力逐步缓解,在建项目回款情况有望好转,新开工项目也有望逐步增多。2)公司下游客户多为建筑央国企施工单位,其下游为地方政府、房地产、工业制造业等,当期房地产仍未止跌,再加上复苏阶段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导致新开工延缓,但近期专项债提速,2023 年新增专项债需于 9 月底前发行完毕,原则上在 10 月底前使用完毕,再加上地方债务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一揽子化债方案制定实施,随着资金面逐步缓解,新开工制约因素减退有望迎来需求端边际好转。 下游需求不断延伸,多元化需求或将导致行业β属性减弱而α属性提振。建筑减隔震下游传统项目以地方学校、医院等地方市政类房建为主,较大程度上受制于基建资金,而当前市场正在延伸至数据中心、精密仪器企业厂房、LNG、博物馆等多元化需求场景,也有望助力公司更好抵御传统需求转弱的风险。再者,数据中心与精密仪器企业厂房等场景均属于景气度较高的赛道,根据《科创板日报》,IDC 最新发布的《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市场(2022 年)跟踪》报告显示,2022 年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市场同比增长 12.7%,市场规模达 1,293.5 亿元,同时 IDC 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市场将以 18.9%的复合增速持续增长(远高于基建投资个位数的增速),预计 2027 年市场规模达 3,075 亿元,随着国内新基建投资不断增加,“东数西算”快速推进,数据中心赛道有望保持高景气。精密仪器厂房由于多存在于半导体等高精尖行业中,且随着高精尖程度的提升,精密仪器的抗震要求越高,我们以半导体为例,根据中国电子报报导,IC Insights 数据预计 22 年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增速 21%,而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援引 IC Insights 数据,2021 年,我国集成电路自给率为 16.7%,预计到 2026 年达到 21.2%。此外,根据摩尔定律,迭代需求不断带动升级改造,该类场景或将既有α又有持续性需求。 三、长期逻辑仍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基本确定新开工项目相对较弱拖累行业扩容,期待复苏后的破茧重生。 公司生产为主的隔震产品属于新开工端用产品,从今年新开工情况来看,较往年相比相对较弱。从水泥出库情况判断进一步确认了建筑业需求正位于底部区间,即地产+基建的历史底部区间。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减隔震行业理应处于扩容期,但受制于新开工较缓,导致行业扩容节奏放缓,但我国建筑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住建部门对于施工质量及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减隔震作为抗震安全类技术和材料,渗透率提升的预期趋势不仅是政策强制要求的预期结果,也是建筑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所向,因此我们仍然认为减隔震行业的增速有望在未来数年内领先全行业。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 1.14、2.42、4.24亿 元 , EPS 分 别 为 0.46 元 、 0.98 元 、 1.72 元 , 对 应 PE 为43.51/20.46/11.68X。 风险因素:地方政府投资承压,原材料大幅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
中国中铁 建筑和工程 2023-06-05 7.91 -- -- 8.15 0.37%
8.28 4.68%
详细
中国中铁是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实力雄厚且业务范围广泛。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涉及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等工程领域,经营区域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公司完成了建筑业及相关多元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在设计咨询、工程建造、装备制造等领域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2022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34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5位,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中排名第2位。 “第二曲线”成为公司成长新引擎,水利水电领域表现突出。在巩固核心业务的同时,公司积极进军城市更新、水利水电、水务环保、清洁能源等新兴市场,2022年公司“第二曲线”新签合同额达到3,018.92亿元,同比增长81.18%。其中水利水电板块表现尤为抢眼,新签合同额985.57亿元,同比增长223.29%。2022年我国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1564亿元,较2021年增长44%,新开工水利项目数量、投资规模为历史最多,随着国家对水利建设投资的持续加大,公司水利水电板块有望保持强劲势头。 疫情背景下公司经营业绩仍然保持稳健增长。公司2022年营业总收入11543.6亿元,同比增加7.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12.8亿元,同比增加13.25%。公司基建/地产/设备/设计业务营收分别为9235/534/258/186亿元,同比增长6.5%/6.4%/8.4%/5.8%。公司毛利率小幅下降0.2pct,但加权平均ROE、营业净利率和归母净利率均分别同比提升0.50pct、0.12pct和0.14pct,公司经营效能持续提升。从费用率来看,公司四项费用率下降0.07pct,其中仅研发费用率有所上升,费率管控效率提升,持续保持研发。 公司持续加强现金流管理,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提升。公司2022年在疫情反复与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影响下,持续加强现金流管控,将现金流作为指标考核体系主体之一,同时在房地产领域坚持“以销定产、以收定支”,确保房地产业务现金流安全,最终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35.5亿元,同比大幅提升233.23%。 新签订单增长稳健,“第二曲线”表现亮眼。公司2022年全年完成新签订单30323.9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基建新签订单26659.3亿元,同比增长10.3%,分业务来看,公司铁路业务和公路业务新签订单分别为5157.8亿元和3483.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和18%,市政及其他新签订单为18018.4亿元,同比增长6.8%。公司在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的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新业务,主动开启了增长“第二曲线”,并获得显著的经营成效,“第二曲线”全年新签合同额3,018.92亿元,占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新签总额的11.3%,同比增长81.18%。其中,水利水电板块新签合同额985.57亿元,同比增长223.29%;生态环保板块新签合同额752.23亿元,清洁能源板块新签合同额超400亿元。 公司海外订单增长迅速,国际市场复苏之际叠加“一带一路”十周年有望带来更多契机。2022年公司全年海外收入为584.4亿元,同比增长6.7%;新签订单1837.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1%。公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量之一,是“一带一路””代表性项目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的主要承包商。今年是“一带一路”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望成功举办,加之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复苏,公司在海外业务方面有望迎来持续扩张。 公司在手订单充裕,业绩稳定性较高,疫情影响消退下业绩有望持续提振。2022年公司主业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在手订单44438亿元,同比增长5.6%,是22年主业营收的4.5倍,在手订单充裕。公司作为大型工程企业,疫情期间受到包括物流、供应链、人员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施工节奏受到一定影响,23年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提速。 盈利预测:公司作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头部基建企业,在疫后复苏的过程中,经营业绩有望持续发力,业绩稳定性较高,叠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估值体系建设的背景下,EPS与PE有望双双提升,有望具备更高的投资价值。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将实现归母净利润355、400、44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43、1.62、1.81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5.63、4.99、4.45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基建投资大幅降低,资金影响开工施工,汛期雨季影响工期。
震安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04-28 35.18 -- -- 36.10 2.27%
35.98 2.27%
详细
事件: 震安科技(300767.SZ)近日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2022 年全年实现营收8.97 亿元,同比增长33.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23.64 万元,同比增加14.60%。 2023 年第一季度报告: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 亿元,同比下降44.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6.78 万元,同比下降87.50%。 点评: 剔除减值及利息费用影响,22 年利润总额应当实现大幅增长。公司22年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3.85%,较21 年提高18.37 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70%,较21 年提高71.62 个百分点。22 年利润总额增速低于收入增速,主要受可转债产生的利息费用和疫情下基于账龄拉长导致的减值计提影响所致,2022 年利息费用同比21 年影响利润总额-1,395.59 万元,减值同比21 年影响利润总额-3,791.64 万元,若将以上两点影响因素剔除,假设利息费用与减值情况保持21 年水平,公司22 年应当实现利润总额1.72 亿元,同比增长75.59%,大幅高于收入增速。 公司23 年一季度减值冲回,印证了公司下游央国企单位背景下可能减值但坏账风险小。公司一季度减值损失为771.52 万元,同比去年同期变动-268.20%,主要原因系长账龄段应收项目款回款,坏账转回所致。 公司下游客户主要是建筑央国企单位,信用较好,下游资金压力下可能会导致账龄拉长,但无法冲回的概率较小,因此我们认为公司减值冲回概率大,项目应收款含金量并不低。 扩容期市场竞争激烈叠加下游需求整体疲弱,盈利能力仍能维持高水平。公司23 年一季度毛利率37.37%,较22 年同期基本持平,在竞争激烈的建筑材料行业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龙头优势凸显。此外,23年一季度疫情叠加过年影响,开复工率回升相对也有所延后,在此背景之下,公司费用与收入确认时期不匹配或因项目延迟或费用前置影响所致,行业扩容期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公司“微笑曲线”两端优势持续凸显。 静候《抗规》、《导则》落地,行业规范化、全国化发展有望显现,行业扩容的大逻辑不断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已一年有余,我们预计《抗规》、《导则》落地临近。我们认为,国内建筑业环境尽管复杂,但在抗规和导则出台之后,行业即可实现有详细技术导则可依,有望助推渗透率提升,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所在的非高烈度经济发达地区,在此背景下,减隔震有望加速实现真正的全国化推广。目前全国减隔震建筑中仍有40%在云南地区,2022 年公司收入结构中西南地区收入比重降低到34.77%,已印证市场正在不断全国化,随着标准规范不断落地,我们认为重防区(经济发达但可能非高烈度区)市场有望逐步打开,进一步助推全国化推广。 投资建议:《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正处于执行过程中,叠加高质量发展下的建筑抗震安全考量,减隔震市场扩容势在必行,但受制于疫情影响下整体建筑业具备不确定性,近三年建筑新开工面积下滑趋势不断扩大,但考虑公司龙头综合优势显著,再加上行业逐步规范化发展的预期,立法项目+功能性项目开拓能力显著,未来规模的大幅增长值得期待。预计2023-2025 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05、4.73、7.48 亿元,对应PE 分别为42.06、18.24、11.52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地方政府投资承压,原材料大幅上涨,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格局恶化,《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
震安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04-19 39.45 -- -- 41.27 4.61%
41.27 4.61%
详细
事件:震安科技(300767.SZ)近日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约8.98亿元,同比增加34.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16.64万元,同比增加14.52%。 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3年一季度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0-524万元,同比减少83.90%-89.25%。 点评:2022年疫情影响下建筑业整体承压,公司收入及净利润仍能实现较快增长。公司2022年收入增速为34.00%,较2021年提高18.52个百分点,基于建筑业整体进度放缓影响收入确认,减值在2022年影响较大,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实现14.52%,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26.42%。 1)从行业角度来看,疫情对建筑业下游开工需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022年我国建筑业新开工面积仅43.84亿平,同比下滑10.9%,疫情三年期间,自2020-2022年,建筑业新开工面积增速分别为-0.52%、-3.96%、-10.9%,跌幅逐年扩大。 2)建材行业已披露22年年报数据的42家公司中有4家公司实现30%以上的收入增速,仅有12家公司实现15%以上的归母净利润增速,整体看一半以上的公司归母净利润负增长,初步反应出22年下游需求对整体行业业绩影响颇深,在此背景下公司仍保持较快增长,再次印证了公司的产品及市场两端均具备强有力的行业强竞争力。 23年Q1新开工复苏缓慢导致行业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发货不佳导致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一季度业绩下滑主要原因系公司主要客户在23年1月及2月上中旬供货要求较缓,Q1有效供货时间仅一个半月,另外个别项目客户要求延期交货,一季度发货情况较上年同期有明显下降。 另外随着公司在建工程转固,折旧及可转债利息费用增长较快,多重因素影响下公司业绩出现短期下滑。但疫后复苏背景下,根据我的钢铁网统计的重大项目开工投资额数据,一季度实现重大项目开工投资额22.73万亿,同比下滑1.77%,该数据增速在21年-23年2月期间与建筑业新开工面积增速线性相关性高达0.77,基本说明一季度新开工仍较弱,但我国今年稳增长背景已经确定,基建固投增速有望维持全年复苏态势,因此我们认为后续开工端提速概率较大,公司出货及交付自二季度有望呈现持续加速的态势。 23年Q1新签订单增长显著,立法驱动下的需求释放已至,利空出尽,Q2起发货量值得期待。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在一季度尤其是3月份以来新签订单增长明显,验证了市场需求已开始释放。《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自21年9月份执行后,我们认为行业扩容10倍以上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此前受制于疫情影响下的建筑项目开工延缓,导致行业β迟滞来临,我国项目储备充裕,叠加《条例》强制执行范围多为“保民生”类项目,虽然进度放缓但并未缺席。从水泥出库情况来看,大面积雨水过后,水泥出库立即回升,我们认为今年需求端的持续性值得期待。此外,功能性需求如地铁上盖、LNG、核电站、机场、电子厂、酒厂、风电等建筑类型丰富,减隔震/振技术作为新型抗震技术,随着应用项目越来越多,市场“蝴蝶效应”有望出现,叠加公司较高的市场份额,公司新的持续性业绩增长点有望出现。 近期多项相关标准规范落地,公司作为龙头最受益。北京强制性建筑减隔震地方标准《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将于2023年7月1日执行,其中核心指标水平极限变形要求在450%,与云南标准相似,执行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此外,住建部制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也已于2023年3月1日施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管理持续加强,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产品标准高,技术储备深厚,龙头护城河效果有望进一步加强。 静候《抗规》、《导则》落地,减隔震行业规范化发展趋势有望逐步显现,进而龙头优势有望进一步体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已一年有余,我们预计《抗规》、《导则》落地临近。回顾装配式建筑推广之初,该板块的大逻辑与减隔震相似,均为渗透率提升的逻辑,早在我国十三五期间推广装配式建筑之初,住建部目标在2020年底将装配式行业渗透率提高至20%,但2015和2016年该渗透率仅为2.7%和4.9%,在2017年先后发布多个标准规范文件后,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在2019年达到13.4%,并于2020年突破20%达到20.5%,且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渗透率甚至突破90%,考虑到装配式建筑单位成本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较高,但仍然得到快速推广,因此我们认为,尽管考虑国内建筑业的复杂环境,在抗规和导则出台之后,行业即可实现有详细技术导则可依,有望助推渗透率提升,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所在的非高烈度经济发达地区,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减隔震有望加速实现真正的全国化推广。 土耳其大地震引发产业深思,建筑隔震作为抵抗地震最有效的方式,推广应用必要性凸显。土耳其地震震中烈度可能高达10度或者以上,这个烈度已经超过了我国最高的9度设防(9度设防区仅仅占我们国土面积只有约千分之三),且土耳其地震为“多主震”地震,隔震技术安全余量大,疲劳性能也更好,是对抗此类地震最有效的抗震手段,此次在土耳其地震中,隔震建筑马拉迪亚洲巴特尔加齐州立医院在震中表现优异,再次印证了隔震建筑的优质抗震性能。土耳其地震地处欧亚地震带,根据《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分析》,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8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通过10%的显著水平),因此国内加速推广减隔震技术的必要性凸显。 风险因素:地方政府投资承压,原材料大幅上涨,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格局恶化,《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
中国建筑 建筑和工程 2022-11-18 5.27 -- -- 6.17 17.08%
6.17 17.08%
详细
中国建筑(601668.SH)近日发布1-10 月经营情况简报:公司2022 年1-10 月新签合同总额30,356 亿元,同比增加14.1%;其中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27,227 亿元,同比增加17.0%。 点评: 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8%,较上半年增速提高1.6 个百分点,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76.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0%,较上半年提高3.8 个百分点;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7%。分业务来看,房建和基建业务前三季度收入分别为9751 和35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4%和23.3%,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7 和1.3个百分点,公司资产与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半年有所好转,减值减少了9.32 亿元。总体来看,公司在地产下行压力、疫情反复等外部事件影响下各项经营数据均维持了较好的增长,反映出公司经营稳健且富有韧性。 基建房建毛利率稳中有升,费率整体控制得当。公司前三季度总体毛利率小幅下降至9.81%,主要系公司房地产业务短期承压且毛利率下降4个百分点。但公司房建和基建毛利率均有提升,分别为7.2%和9.9%,同比分别提升0.3 和0.7 个百分点。前三季度除财务费用外公司各项费率均控制得当,其中财务费用同比有较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利息费用及汇兑损失有所增加。 公司基建订单表现亮眼、结构改善,外部环境复杂的背景下龙头市占率提升。公司1-10 月新签合同总额为30,356 亿元,同比增长14.1%,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78.8%。公司前三季度房建业务新签合同额17,775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住宅领域新签合同额同比有所下降,但在工业厂房和教育设施等领域不断发力弥补了地产周期下行的不利影响,其中工业厂房领域新签合同额2,655 亿元,同比增长96.6%,符合我国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大背景;受益于补短板项目教育设施领域新签合同额1,154 亿元,同比增长48.0%。公司基础设施业务新签合同额6,675 亿元,同比增长30.9%,受益于基建“稳增长”政策,加之龙头综合实力较强,今年外部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保持订单大幅扩张,在基建各个领域遍地开花,其中市政道路领域新签合同额1,172 亿元,同比增长48.5%;轨道交通领域新签合同额698 亿元,同比增长47.6%;公路领域新签合同额676 亿元,同比增长83.5%;生态环保领域新签合同额468 亿元,同比增长32.7%。 公司房地产业务保持审慎经营的同时把握行业优质资源,拿地继续向核心城市倾斜。2022 年前三季度房地产业务实现合约销售额2,725 亿元,同比下降9.3%;新增土地储备922 万平方米,期末拥有土地储备约9,166 万平方米。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前三季度共新购置土地56 宗,新增土地储备922 万平方米,且主要集中在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在北京、上海、济南及新加坡等市场获得多个优质地块;公司把握行业优质收并购机会,在上海、广州、成都投入并购资金超百亿元。 盈利预测:1-10 月份,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与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幅均维持高位,项目施工进度有望加快,全年基建投资有望维持较高水平,加之公司各项业务发展稳健,订单充裕,疫情影响之下业绩保障度仍然很高。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将实现归母净利润522/606/672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1.25/1.45/1.60 元,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为4.22/3.64/3.28X。 风险因素:基础设施投资大幅降低,原材料大幅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疫情持续反复。
天铁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4-28 8.13 -- -- 15.69 13.70%
14.78 81.80%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2021 年年报与2022 年一季报: 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17.13 亿元,同比增长38.6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02 亿元,同比增长54.21%。 2022 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3.84 亿元,同比增长4.1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6 亿元,同比增长52.23%。 点评: 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2021 年持续高成长。公司深耕轨道结构减振降噪行业数十年,作为龙头减振降噪产品类型丰富且不断开拓新产品,轨道工程橡胶制品主业2021 年营收10.73 亿元,同比增长33.56%,相比于2020 年增速有所提升,产生毛利6.38 亿元,毛利率为59.44%。轨交减振行业受益于“城市群都市圈”快速发展,城际和市域建设需求提升,除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计划于“十四五”期间新开工的1 万公里之外,这两年成渝、山东半岛、长江中游、北部湾等多个城市群审批或规划陆续落地,需求端不断迎来利好。此外,《噪声污染防治法》将于6 月执行,环保考虑下轨交降噪要求不断提高,行业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综上,未来公司主业仍有望保持高增长。公司主业产品在铺轨时使用,收入受项目气候、施工进度等影响或有季节性波动,但轨道交通项目多为地方重点项目,工期进度及资金保障性相对较高。 锂化物子公司昌吉利超额实现业绩承诺,近期布局班嘎错盐湖资源延伸锂产业链,综合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于2021 年7 月14 日收购昌吉利剩余40%股权,昌吉利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昌吉利所生产的氯代正丁烷、丁基锂主要用于医药中间体、合成橡胶催化剂、电子化学品等领域, 下游需求十分旺盛。2021 年公司锂化物系列产品产生营业收入2.42 亿元,同比增长44.47%,产生毛利1.11 亿元,毛利率为45.99%。昌吉利2021 年度实现净利润7,967.01 万元,与业绩承诺数6,000 万元相比超额1,967.01 万元,2021 年度业绩承诺完成率为132.78%。子公司昌吉利具备较强的锂盐提纯技术,班嘎错盐湖基地无须加工至工业级或电池级碳酸锂,提取粗锂后运至昌吉利或安徽天铁新能源基地提纯加工即可,能够节省建设投资、时间、成本。近期昌吉利签下4,920 万元大单,占2021 年昌吉利收入比例的15.99%。 公司现金流、盈利水平等多项财务指标持续优化。从盈利能力角度,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均提升,尽管因疫情减少差旅费,但三费整体管控较好,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支出。从现金流角度,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持续净流入,收现比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轨交减振降噪行业龙头,随着“城市群”发展迅速,城际与市域轨道交通建设有望加速,长期呈现高景气,公司将会持续受益。公司近年开辟锂盐业务,通过昌吉利布局锂化物产能,并通过西藏中鑫的部分受让布局锂盐上游资源,有望带来较好的协同效应,为未来提供新的业绩增长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62/6.98/10.99 亿,EPS 分别为0.73/1.10/1.74 元,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为19.20X、12.69X、8.0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城市群、都市圈”发展不及预期、盐湖锂资源开采不及预期。
震安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04-28 38.22 -- -- 59.23 54.97%
64.19 67.95%
详细
事件:震安科技近日发布一季报: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847.97万元,较上年同期营业收入15134.92万元增加7713.05万元,同比增加50.96%,实现归母净利润3254.73万元,同比增加10.27%,实现扣非净利润3251.25万元,同比增加13.83%。点评:一季度收入高增长,扩容元年看好龙头全年营收。 公司2022年一季度收入增速50.96%,实现高增长,延续2021年一季度50%以上的高增速,行业处于高景气度区间得以印证。根据建筑业运营流程,我们判断《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之后需经历一年左右的设计周期后实现规模放量,当前阶段的收入尚未大规模体现立法空间,一季度增速主要系行业自然渗透所带来,随着政策执行,公司全国业务持续拓展,今年有望实现较为可观的收入。营业成本增长74%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主要系原材料钢材价格上涨所致,公司3月17日已通过开展套期保值议案,后续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增大,套保有望有效减弱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厚减隔震龙头产品技术壁垒。随着2021年9月《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之后,行业具备确定性扩容预期,在此背景之下,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长期保持产品各项指标领先行业,进一步增厚减隔震龙头壁垒,稳固行业龙头地位。一季报显示投入研发费用460.55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75.92%。公司当前处于经营扩大且扩容储备阶段。一季报公司预付款项较2021年末增加85.27%,有较大幅度增加,系公司购买原材料及新建生产基地基建投资和设备投资预付款增加所致,同时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同比增加57.03%。其他应收款1133万,达到历史高峰,主要系支付的项目投标保证金增加所致。报表细节反映出公司新产能扩张不断推进、经营不断扩大。标准规范将提高,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减隔震技术应用的迫切性。《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规定“两区”“八类”建筑应用减隔震技术成为法律约束下的强制规定,考虑建筑项目需经历设计周期,目前正处于减隔震订单释放前夕的关键时刻。一季度多份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公示征求意见稿,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不仅使得减隔震技术应用在设计方案中有据可依、有方案可寻,进一步为行业规范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明确抗震标准提高,减隔震执行的迫切性进一步提升。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于2021年9月执行以来,随着多地方组织学习条例,标准文件陆续征求意见,行业发展确定性不断加强,预计今年是立法扩容元年,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员扩产、提前布局,蓄力已久,今年下半年有望迎来放量。 同时,长期来看,我国建筑安全储备具备不断提高的趋势,住建部近年逐步排查全国建筑安全隐患,建筑抗震性能作为重要的安全性考核指标之一,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减隔震技术作为目前建筑抗震效果最好的技术,渗透率长期提升趋势确定。预计公司2022-2024年将实现归母净利润3.79、7.91、13.54亿,对应EPS分别为1.87、3.91、6.70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26.09/12.49/7.30X。风险因素:基础设施投资大幅降低,原材料大幅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
天铁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4-18 10.36 -- -- 10.66 2.90%
14.78 42.66%
详细
公司预告一季度业绩高增长,公司主业轨交减振降噪板块高景气持续兑现。 公司近日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1.15亿-1.37亿元,同比增长51.11%-80.01%。 1、公司当前高成长的核心逻辑:从行业角度来看,一方面受益于“城市群都市圈”快速发展背景下,城际和市域建设需求提升,“十四五”期间发改委早已明确仅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就有新开工1万公里,去年到今年成渝、山东半岛、长江中游、北部湾等多个城市群审批或规划频频落地,“城市群”发展进度明显提速;另一方面受益于行业渗透率的提升预期,人大审议修订立法《噪声污染防治法》6月执行,将轨交减振降噪纳入立法范围,基于环保考虑的轨交降噪要求不断提升,有望带动行业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公司深耕轨道结构减振降噪行业数十年,减振降噪产品类型丰富且不断开拓新产品。同时,未来伴随公司建筑减隔震业务以及锂盐业务发展,也可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2、公司拟收锂资源,完善锂产业链布局。公司近日公告拟以自有资金受让贾立新持有的西藏中鑫21.74%股权,股权转让价款为5亿元。交易完成之后,天铁股份将成为西藏中鑫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为贾立新,持股60.76%。标的公司拥有西藏中鑫投资有限公司西藏那曲班戈县班嘎错、(3湖),尚未规模开发利用,公司持证可开采100万吨/年,截至2019年10月31日,已探明水菱镁矿(332)类别矿石量为4,632.37万吨,水菱镁矿为盐湖类固体矿产,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其中工业指标MgO,其平均品位39.32%。此外还有地表卤水(332+333)资源储量体积24,113×103m3,其中,LiCl资源储量6,452吨,KCl资源储量109,978吨,B2O3资源储量18,541吨,地表卤水中的B2O3平均品位694.65mg/L,LiCl平均品位251.82mg/L,KCl平均品位0.40%。 1)以水菱镁矿评估,交易性价比凸显。本次交易仅以核实后的水菱镁矿价值为基础进行评估并商定交易价格,其他矿产并未进行作价,因此交易性价比极高,有利于维护上市公司股东利益。 2)氯化锂保底储量19万吨。根据公告条款,如后续补充勘探、储量核实后,西藏中鑫所持采矿权范围内保有氯化锂资源储量(332、333)合计低于19.14万吨,则需按照“交易价格+利息”的价格不附加任何条件回购中铁股份所持有的西藏中鑫的股份。根据《西藏自治区班戈县班嘎错、(3湖)矿区硼、镁多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称按照盐湖矿成矿规律,该矿浅藏卤水中B2O3、KCL和LiCl的品位基本均大于地表卤水,资源潜力大,具有较大增储空间。 3)在原有锂化物项目基础之上,向上游延伸,完善锂产业链布局。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昌吉利新能源已在庐江高新区龙桥化工园内投资建设年产50,000吨锂盐、3,800吨烷基锂系列及其配套产品项目,该项目已于2022年3月7日正式开工,计划于2023年开始逐步投产。本次收购针对锂化物上游原材料进行投资布局,能够有效助力产品原料来源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轨交减振降噪行业龙头,随着“城市群”发展迅速,城际与市域轨道交通建设有望加速,长期呈现高景气,公司将会持续受益。公司近年开辟锂盐业务,通过昌吉利布局锂化物产能,并通过西藏中鑫的部分受让布局锂盐上游资源,将会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3.02/4.66/6.81亿,EPS分别为0.48/0.74/1.0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城市群”发展不及预期、西藏中鑫锂矿开采不及预期、昌吉利锂盐项目不及预期。
震安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03-22 54.39 -- -- 65.11 -0.37%
64.19 18.02%
详细
事件: 震安科技近日发布年报: 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7,032.70万元,较上年同期营业收入 58,049.09万元增加 8,983.61万元,同比增加15.48%,实现净利润 8,746.49万元,较上年同期净利润 16,071.66万元减少 7,325.17万元,同比降低 45.58%,实现扣非净利润 8036.37万元,同比下降 40.87%。拟以 2021年 12月 31日公司总股本 202,170,726股为基数,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0.9元(含税),共计 18,195,365.34元(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 10股转增 2股。 点评: 2021年收入稳增,其中 Q4明显改善。公司 2021年收入增速 15.48%,相对较为平稳。其中云南收入比上年减少 112,120,004.50元, 同比减少 25.38%,云南省外收入比上年增加 191,647,107.77元,增幅23.86%。 主要由于公司 2019年开始不断致力于省外市场扩张,以及部分项目暂时停滞等原因所致。根据公司历史收入波动影响,我们认为在当前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大项目对收入影响波动较大,自 2019年以来公司加大力度开拓省外市场, 2020年具备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及唐山 LNG 等大项目, 2021年收入与有所波动属正常范围。从 Q4收入来看,营收实现 2.1亿,增速 60.26%,与 Q1-Q3相比已有较大改善,或因持续扩大经营、向省外扩张所带来。 蓄力阶段费用前置影响 + 减值、子公司亏损等,综合导致 2021年净利润承压。 1)震安设计与新疆震安处于盈亏平衡点,其余三家子公司均亏损,常州格林影响业绩-4,269,714.46元; 2) 2021年原材料大幅上涨,螺纹钢最高突破 5900元,均价超 5000元,同比上涨 33.5%,钢材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 70%,钢价上涨背景下影响较大; 3) 1年以上应收账款增加导致减值损失同比增加, 2021年信用减值损失中应收账款坏账损失-21,657,105.84元,较 2020年的-8,592,100.76元增加超 152%; 4)为应对立法带来的市场扩容,公司加大销售与管理费用支出,销售费用增幅 20.7%,主要由于市场推广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车辆费等大幅增加所致,管理费用增速 45.34%,主要由于管理人员的增加和本年增资控股常州格林导致管理费用增加所致,此外,财务费用增速 171.49%,主要由于短期借款利息与可转债利息增加所致。 5)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51.08%,主要系隔震产品性能提升及产品监测系统等研发项目、 原有减震产品性能优化项目、新型减震产品开发项目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所致; 6)上年收到云南省昆明空港经济区经济贸易发展局上市补助款 1,600.00万元与收到昆明空港经济区经济贸易发展局 2020年昆明市上市企业扶持资金 200.00万元导致本年营业外收入较上年减少。 唐山试生产顺利,公司扩员显著印证扩张趋势 。 年末固定资产284,650,682.50元,较年初 129,791,054.48元有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在建工程转固所致。据年报显示,新建智能化减震及隔震制品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唐山)项目进度 59.2%,新建智能化减隔震制品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昆明)项目进度 46.85%,其中唐山基地进展顺利, 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昆明基地由于喀斯特丘陵地区的特殊地形及疫情影响工期,计划 2022年 4月 30日建成投产。年报期末公司在职员工 917人,同比增加超过 75%,其中销售人员由 97人增加至 167人,技术人员由133人增加至 233人,生产人员由 233人增至 376人,公司大幅扩员凸显其扩张预备趋势,随着公司在全国布局局面打开,各地经营规模化效益或将呈现。 抗规、设防分类、技术导则、减震标准密集征求意见,为《条例》执行保驾护航。 自 2021年 9月《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以来,“两区”“八类”建筑应用减隔震技术成为法律约束下的强制规定,考虑建筑类设计周期一年左右,目前正处于减隔震订单释放前夕的关键时刻。 近期多份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公示征求意见稿,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使得减隔震技术应用在设计方案中有据可依、有方案可寻,进一步为行业规范性发展奠定基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于 2021年 9月执行以来,随着多地方组织学习条例,标准文件陆续征求意见,行业发展确定性不断加强,预计今年是立法扩容元年,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员扩产、提前布局, 蓄力已久,今年下半年有望迎来放量。同时,长期来看,我国建筑安全储备具备不断提高的趋势,住建部近年逐步排查全国建筑安全隐患,建筑抗震性能作为重要的安全性考核指标之一,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减隔震技术作为目前建筑抗震效果最好的技术,渗透率长期提升趋势确定。预计公司2022-2024年将实现归母净利润3.8、7.9、 13.5亿,对应 EPS 分别为 1.87、 3.91、 6.7元,对应当前股价 PE分别为 35.9/17.2/10.0X。 风险因素: 基础设施投资大幅降低,原材料大幅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
震安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1-10-29 93.09 -- -- 101.50 9.03%
109.70 17.84%
详细
事件: 公司近日发布三季报:实现营业收入128,155,220.93元,同比-25.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019,177.72元,同比-73.04%。 点评: Q3业绩暂时承压,财务报表持续印证快速扩张趋势。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4.6亿,同比增速2.4%,归母净利润7842.81万,同比下滑44.49%,扣非归母净利润7165.02万,同比下降39.21%,业绩暂时有所承压。1)为市场扩容蓄力而提前储备人员、开拓市场: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456/927/297万元,共计同比增加1680.49万,或因开拓市场背景下,人工工资、差旅费、折旧费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60%,主要系职工人数增加,支付工资及五险一金增加。2)订单、备货明显增加:前三季度存货大幅增加70%,主要系公司在手订单增加、备货增加所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54%,主要系增加原材料采购,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3)新产能快速建设,为扩容提前做储备:公司唐山产能已开始爬坡,昆明产能在建,同时收购常州格林,前三季度在建工程增长91%,主要系募集资金项目投资增加,固定资产增加34%,主要原因为收购子公司并合并固定资产增加。 立法强制两区八类使用,叠加“碳中和”政策需求驱动,减隔震行业发展具备确定性。《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已执行近2月,全国多地区立法宣贯工作不断开展,行业空间打开趋势愈加明确。同时,我国“碳中和”任务紧迫,政策频发,在近日的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要求“十四五”期间实现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在国务院《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明确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时抗震加固同步实施。此前北京土拍增加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评选内容和评分标准,至少1栋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加3分,接连发布的政策性变化持续印证减隔震行业不仅在《条例》执行下具备明确的强制范围需求,同时也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使得行业渗透率提升的意义更加明确。 投资建议: 减隔震技术为柔性抗震技术,是扩内需、提质量、利国利民的确定方向,日本等发达国家多年来应用效果良好,是抗震领域的强效“疫苗”,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防灾减灾重视度日益提升,是确定性高的发展方向,且正在高速成长期,减隔震有望成“双循环”的重要赛道。《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已正式发布, “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减隔震技术应用能够降低钢材水泥用量, 有望成为建筑业减排有效抓手,减隔震空间有望看到1000 亿以上。同时行业本就处于高速发展期,立法只是加速器,公司作为绝对龙头,被工信部评为“单项冠军”,竞争实力凸显,具备更高附加值, 上升空间较大。预计21-23 年净利润分别为1.21/6.6/15 亿,EPS 分别为0.60/3.27/7.43,对应PE 分别为153/28/12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基建投资大幅下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天铁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1-10-15 21.48 -- -- 21.95 2.19%
22.84 6.33%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三季报业绩预告,预计 2021年 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553.31万元–28,553.3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18% - 142.68%,2021年 7-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000.00万元–14,0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86% - 121.69%。预计本报告期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约为 427万元左右。 点评:三季报业绩超预期。预计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7553.31-28553.31万元,累计同比134.18% - 142.68%,三季度单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3,000.00万元–14,000.00万元,同比增速105.86% - 121.69%。公司主业轨交减振降噪板块下半年通常为业绩快速释放期,公司17年以来前三季度的业绩比重均在40-67%之间,“城市群”建设提速背景下,叠加“碳中和”背景下轨交作为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的定位,行业高景气持续得到验证,公司的持续高成长业绩有保障。 “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提速叠加轨交减振降噪纳入监管,轨交减振降噪主业持续发力。继发改委明确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1万公里市域城际建设以来,长三角、成渝、浙江纷纷发布了交通运输或轨道交通等相关规划,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获得批复,近日广东发布《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江苏省发布《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 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的通知》,各地区积极推进轨交建设。再加上人大会议审议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加强源头防控和噪声分类管理,由于轨交沿线噪声扰民问题严重,拟将轨交减振降噪纳入监管,轨交减振降噪行业渗透率提升趋势愈加明晰。 积极推进建筑减隔震与锂化物板块,行业需求扩容背景下不断提振业绩。公司主业轨交减振降噪领域不断扩充产品品类,增强主业竞争力,同时积极发展多元化业务。1)公司在政策东风来临之际积极推进建筑减隔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已正式执行,空间20倍扩容可期,公司作为少数具备较强发展实力的上市公司之一有望享受行业扩容红利,实现进一步突破;2)子公司昌吉利于2016年就已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工业用氯代正丁烷》(HG/T 5381-2018)行业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具备较强技术实力,下游需求旺盛,主要客户为医药中间体、合成橡胶催化剂、合成金属锂、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等,计划扩至5万吨锂盐及3800吨烷基锂,发展潜力大,助力上市公司业绩增厚、估值提升。 投资建议:公司是轨交减振降噪领域龙头公司,我国“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行业空间将受“城市群”广阔的建设需求所带动。轨交减振降噪需求旺盛,公司作为细分领域龙头,主业经营有望延续高增长,同时公司拓宽业务领域,积极发展建筑减隔震及锂化物板块,进一步助力公司增厚业绩、提升估值、改善现金流。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7、5.52、7.75亿,EPS 分别为0.62/0.95/1.34元,对应PE 分别为倍34/22/16倍,公司属高增长低估值细分龙头,市值成长空间较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城市群”建设不及预期,新业务开拓不及预期。
震安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1-08-30 105.00 -- -- 127.35 21.29%
127.35 21.29%
详细
事件:公司近日发布中报: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31,944,766.79元,同比增长19.29%,实现归母净利润65,408,880.53元,同比下降29.6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0,514,446.95元,同比下降16.61%。 点评:今年原材料大幅涨价的背景下,二季度毛利率环比改善。今年上半年毛利率46.6%,较一季度高0.69pct,主要原因为二季度毛利率环比改善1.26pct,若考虑会计准则调整,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将销售费用中的运输费和检测费调整至营业成本中,假设该部分占营收的4-5%,二季度实际毛利率将在51.17-52.17%之间,较去年同期仅是略有下滑,或因公司经历多年研发的累计,经营效益不断提升而。带来的。 为扩产蓄力,费用大幅前置等原因,导致当期净利润下滑。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速19.29%,已呈现出满产收入的状态,而扣非净利润6051.44万,较去年同期的7256.81下降了1205.37万,约16.61%。 从费用来看,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为5103.27、2352.46、573.64万元,其中Q2分别为2354.56、1405.04、311.84万,而Q2与去年同期相比产能水平相当,今年Q2在会计准则变更而导致销售费用降低的情况下,较去年Q2相比,此三项费用仍然高出1090万左右。 从上半年费用细分项来看:1)管理费用中各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股权激励行权费增加233.18万(占变化金额的35%)较为显著,固定资产增加产能相应折旧费导致折旧费、摊销费增加137.46万(+88.89%),业务招待费增加136.50万(+142.95%)或因业务加速开拓所致,同时母公司与合并利润表之间存在495万的管理费用差额,或因河北子公司运营初期的背景下管理费用增加所致。2)销售费用中增加较为显著的为市场推广费增加1762(+129.20%),一方面市场开拓加速,另一方面去年疫情下该项费用基数相对较低,职工薪酬增加492.52万,或因市场立法扩容的预期下,提前增加销售人手所致。3)研发费用增加218.65万(+61.60%),投向28项产品相关技术研发。 随着未来公司产能迅速扩张,费用与产值逐步匹配,业绩有望迎来爆发增长。 抗震立法99月11日即将执行,范围扩大、要求提高、执行严格,龙头优势更加凸显。《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已正式发布,要求9月1日执行,不仅将范围扩大至“两区”“八类”,同时强调建筑在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即不只是“不倒”,而是能够正常使用,例如达到学校能正常上课等要求。此外,强调减隔震装置唯一编码制,建设、设计、施工、生产、检测每个环节均追溯相关责任,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抗震性能鉴定单位更是要求违规严重者终身禁业。因此立法内容不但反应我国明确要求建筑抗震能力提高的态度,同时对于产品不合格、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也严格规避,公司作为龙头公司,在安全储备方面的技术优势将更加凸显,在市场未来来2200倍扩张预期的同时,公司也有望凭借自身快速的产能扩张以及高标准的产品技术更加快速地打开市场。 投资建议:减隔震技术为柔性抗震技术,是扩内需、提质量、利国利民的确定方向,日本等发达国家多年来应用效果良好,是抗震领域的强效“疫苗”,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防灾减灾重视度日益提升,是确定性高的发展方向,且正在高速成长期,减隔震有望成“双循环”的重要赛道。《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已正式发布,“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减隔震技术应用能够降低钢材水泥用量,有望成为建筑业减排有效抓手,到减隔震空间有望看到110000亿以上。同时行业本就处于高速发展期,立法只是加速器,公司作为绝对龙头,被工信部评为“单项冠军”,竞争实力凸显,具备更高附加值,上升空间较大。预计21-23年EPS分别为0.97/3.29/8.27,对应PE分别为87.18/25.84/10.2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基建投资大幅下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天铁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1-08-27 20.42 -- -- 23.30 14.10%
23.30 14.10%
详细
事件:公司近日发布中报,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37,069,594.05元,同比增速78.92%,实现归母净利润145,533,144.49元,同比增速166.9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43,422,585.34元,同比增速171.38%。 点评:中报业绩高增长,持续印证行业高景气。中报实现净利润1.46亿,同比增速167%,较去年中报62%的增速进一步提升。从业务板块来看,轨交主业实现营收5亿,同比增速55.46%,锂化物营收1.12亿,同比增速51.88%,其他产品1.84亿,同比增速197.71%,轨交主业与锂化物等板块均保持较高增长。随着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类别,打造轨交减振降噪平台型公司,同时计划进一步扩大锂化物板块,建筑减隔震产能建设顺利,未来业绩高增速预期较强。 盈利水平大幅提升,规模效益显现。公司综合毛利率48.26%维持较高水平(按照去年同期计算口径约50%左右),轨道工程橡胶制品毛利率60.61%,同比增加4.95个百分点,锂化物毛利率42.95%,同比增加2.73个百分点,考虑会计政策变更,同口径毛利率实际更高。 净利率提升至19.58%,提升幅度达7.11个百分点。其中三费降低显著,或因规模化优势不断增强导致,销售费率、管理费率、财务费率分别降低4.18pct、4.43pct、2.46pct,而研发费率提升0.51pct,主要因公司持续加大新产品开发和研发投入所致。 回款加速,现金流改善显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34万,而去年同期为净流出5481万,同比改善近7000万,其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5.87亿,同比提高2.34亿。应收账款周转天数211.74天,同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129天。 人大审议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议案,轨交减振降噪受重视,行业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城市群”建设加速背景下行业扩容有望提速。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议案,此次修订加强源头防控和噪声分类管理,我国轨道交通噪声扰民问题突出,因此若将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纳入法律层面,将更好的进行噪声污染防控,行业需求或将加速扩大,该类产品应用比例有望快速提升。 昌吉利业绩释放加速,扩容规划下业绩估值有望双重提升。公司全资子公司昌吉利仅上半年就贡献净利润4276.62万元,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就已接近去年全年的净利润,业绩增长贡献突出。加之公司公告5万吨锂盐及3800吨烷基锂扩产计划,长期增长空间较大,“碳中和”背景下有望长期维持高景气态势。 投资建议:公司是轨交减振降噪领域龙头公司,我国“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行业空间将受“城市群”广阔的建设需求所带动。轨交减振降噪需求旺盛,公司作为细分领域龙头,主业经营有望延续高增长,同时公司拓宽业务领域,一方面子公司昌吉利发展高价值的新能源板块,另一方面布局建筑减隔震,受益于《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享受建筑减隔震扩容红利,进一步助力公司增厚业绩、提升估值、改善现金流。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5.3/8.0亿,EPS分别为0.6/0.92/1.38元,对应PE分别为33.08/21.70/14.51倍,公司属高增长低估值细分龙头,市值成长空间较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城市群”建设不及预期,基建资金面大幅收紧。
震安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1-07-27 84.11 -- -- 121.00 43.86%
127.35 51.41%
详细
减隔震龙头,市占率30%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 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提供一体化减隔震解决方案,早已突破单纯生产企业的局限性,能够为工程项目提供减隔震技术咨询,减隔震结构分析设计,减隔震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检验、销售、监测以及指导安装与更换等全产业链以及全方位的整体减隔震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市占率30%以上,立足云南向全国快速扩张,具备高成长性特征。 “防灾减灾”是我国重要建设方向,减隔震产业赛道稀缺 我国近年愈加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于2018年3月成立国家应急管理部,2020年11月习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要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有些领域要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在北京等地区明确“提高新区抗震防灾标准,建设地震安全韧性城市”。2021年6月22日总理批示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确保2022年底前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全面提升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彰显了我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地震作为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加强抗震防护势在必行。 减隔震技术:“防灾+降碳+提高得房率”,利国利民 隔震和减震分别能够减弱地震作用50-80%/20-30%,是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抗震技术,减隔震技术不仅能够大幅降低地震伤亡及经济损失,同时还能够增加建筑物使用面积,提高得房率,而且在高烈度区(8度及8度以上)使用能够节约造价,具备更好的经济性,例如大兴机场应用减隔震后节约结构造价10%左右。 立法落地,减隔震有望实现约当前20倍市场规模(以公建为主)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草案已于“512”通过国常会,减隔震技术在高烈度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领域应用将变成强制性规定,应用范围将从云南等个别地区向全国铺开。我们认为近两到三年内带来需求扩容的领域主要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旧改、LNG、机场、地产、装配式等,按照模型测算合计行业空间将达到400亿以上。 减隔震技术:为建筑物注射“抗震疫苗”,住宅等民建领域或持续渗透 大地震多发生在晚上,尤其在人们睡觉的时候。据统计,去年到今年国内发生的51次5级以上地震中,有37次都发生在晚上7点之后第二天早上7点之前,占比73%左右。“地震”与“瘟疫”本质上类似,大震不经常发生,但是发生后带来损失及影响较大,若早日为全国建筑物打上“减隔震疫苗”,能够有效减少伤亡及财产损失,提高建筑安全水平。 “碳中和”才是减隔震的天花板,将为减隔震带来长期发展动力 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减隔震技术”能够抵消地震能量, 建筑物上部结构可实现降度设计,进而在高烈度区减少20-40%钢材、水泥用量,减隔震渗透率每提高10%,就能够为我国降碳1096 万吨以上((该测算尚未考虑施工、能源等方面节碳水平,可能存在低估情况),助力我国建材行业每年减排近1%,相当于每年种植1.6 亿棵树。行业发展前景将更乐观,积极、中性、消极测算下每年行业空间有望看到1100/710/515 亿。 技术、销售、资本实力共同构筑龙头壁垒 人才优势:公司不仅成立周福霖院士工作站(我国减隔震奠基人), 聘请周福霖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丁洁民、中国院总工霍文营等人已于2020 年成为独董,同时研发技术人员数量达133 人,占比已超1/4。 云南经验优势:公司地处标准领先全国三年的云南地区,具备显著区位优势,产品安全储备高,标准维持全球领先。云南不仅是地震多发的省份之一,对抗震设计本就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使得云南地标一直领先。凭借公司多年在云南地区的发展经验,在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的背景下,有望成功复制云南经验,走向全国。 行业标准制定优势:累计主编和参编的减隔震技术标准约29 部,公司凭借行业多年的领先地位,不断推动多项地方、行业及国家标准的制定, 目前公司产品标准多项指标领先于国家标准,云南新标准今年已执行,目前河北、北京正在推进,标准越来越高的发展环境将助力公司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综合配套优势:减隔震属于抗震新技术,在多数业主、总包方和设计方并不熟知该领域时,公司的角色不仅仅是生产者,还是研发和设计者, 已掌握减隔震核心设计及生产技术,能够从较为前端的初步设计端为切入口,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不断优化减隔震设计方案,帮助客户实现建筑抗震安全性,同时控制工程造价,保障减隔震建筑的经济性, 以综合服务能力赢得市场。 品牌及大项目经验优势:招标准入条件常常包含一定面积以上历史业绩要求及大型支座产品标准要求,公司具备北京大兴机场(最大减隔震建筑)等重大项目历史业绩,不仅积累了项目经验,同时获得国家和地方的认可,为未来的销售订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资本优势:当前已有产能5 万套,在建产能11 万套,计划今年内全部投产,公司目前扩产所需资金缺口较小。一方面,市场扩容预期下,公司扩张意愿强,另一方面,公司作为唯一专注减隔震领域的上市公司,创业板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丰富,能够支撑其长期扩张。 先发优势:减隔震技术并非高精尖技术,但属于结构安全件,具备相对较高的技术壁垒,假设后续有实力强劲的新进入者,不仅必须进行自高分子材料研发到各型号产品型式检验的全过程研发及生产、检验,同时需要具备设计能力,并且形成第一个工程业绩,因此我们估算公司至少领先2-3 年时间,公司利用先发优势,快速扩充产能(唐山基地预计7-8 月投产,昆明新基地预计2021 年底投产),有望以最快的速度占据市场,预计公司将集较强的规模优势和先发优势,维持较高市占率和盈利水平。 公司核心逻辑在于“渗透率”,在于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 减隔震技术是伴随国家经济水平发展逐步兴起的技术,我国2008 年汶川地震后得到快速发展,是建筑领域的“消费升级”,就像20 年前的“安全座椅”一样,初期鲜有人知,现在家家必备。减隔震技术是建筑物的“抗震疫苗”,“防疫”地震效果卓然,未来广泛应用具备必然性。从渗透的角度看减隔震由于是新型抗震技术,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如同“创新药”,需要培育市场,因此随着需求者意识的提升,行业也将伴随着渗透提升的趋势。 投资建议: 由于立法落地时间比预期慢一些,公司盈利的释放节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21 年处于产能未释放但团队极速扩张的阶段,收入匹配产能增长,利润可能受到费用快速上升而暂时承压,随着新建产能逐步释放,未来净利润将会快速增长,因此业绩释放将伴随该节奏,预计2021-2023 年净利润分别为2.43 亿、5.30 亿、11.03 亿,对应现价PE 分别为70.55/32.34/15.53 倍,维持“买入”评级。
天铁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1-07-22 15.55 -- -- 18.55 19.29%
23.30 49.84%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审议通过了《关于全资子公司拟与安徽合肥庐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桥化工园建设管理办公室签署<投资协议书>的议案》,同意公司之全资子公司江苏昌吉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合肥庐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桥化工园建设管理办公室签署《投资协议书》,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点评: 新能源子公司拟10亿进行锂化物扩产,未来有望贡献50亿产值,助力公司增厚业绩,提升估值。公司全资子公司昌吉利拟在庐江高新区龙桥化工园内投资建设年产50000吨锂盐、3800吨烷基锂系列及其配套产品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新建综合办公楼、生产车间以及公辅设施等,形成年产无水氯化锂30000吨、电池级碳酸锂10000吨、电池级氢氧化锂10000吨、氯代正丁烷10000吨、氯代仲丁烷2000吨、正丁基锂2600吨、仲丁基锂400吨、甲基锂400吨、硅醚烷基锂400吨、高效耐热改性树脂8000吨生产能力。项目计划于2021年11月30日前开工建设,2023年5月31日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人民币,2020年锂化物仅贡献收入1.67亿,扩产后该板块将实现30倍扩张。“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发展长期高景气前景确定,昌吉利此举有望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巩固细分龙头地位。 该项目有望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为保障项目顺利建设投产奠定良好基础。1)庐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给予昌吉利一定额度的产业发展奖励资金,由昌吉利按照产业发展奖励资金有关规定用于产品研发和规模化生产,2024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期间,奖励标准比照昌吉利公司所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庐江县所得财力的100%,2027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间,奖励标准比照昌吉利公司所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庐江县所得财力的50%;2)庐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支持项目建设,在项目区附近统一规划生活配套用地约16亩,用于建设乙方管理和技术人员公寓住房;3)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涉及到庐江县及下属相关部门的各种地方行政性规费,按照庐江县相关政策给予最大减免。同时,公司也将积极争取国家、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各项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鼓励企业投融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能减排等各类优惠政策的享受。 公司轨交减振、新能源、建筑减隔震同时发力,综合价值凸显。 公司是轨交减振降噪领域龙头公司,发改委拟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新建1万公里市域城际,下游轨交长期受益于我国“交通强国”战略,行业空间将受“城市群”广阔的建设需求所带动。轨交减振降噪需求旺盛,公司作为细分领域龙头,主业经营有望延续高增长,同时公司拓宽业务领域,一方面子公司昌吉利发展高价值的新能源板块,另一方面布局建筑减隔震(可转债中有7200套在建产能),受益于《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512”国常会已过草案),享受建筑减隔震扩容红利,进一步助力公司增厚业绩、提升估值、改善现金流。 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0/5.34/7.98亿,EPS 分别为0.60/0.92/1.38元,对应PE 分别为23.24/15.24/10.20倍,公司属高增长低估值细分龙头,市值成长空间较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轨交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基建资金面收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