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刘琛

中航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SAC 执业证书号: S0640520050001, 中航证券分析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学士, 2018年加入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从事军工、通信行业研究。...>>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立航科技 航空运输行业 2022-08-04 48.50 61.90 73.68% 52.48 8.21%
52.48 8.21%
详细
公司7月29日公告,2022年H1,公司营业收入0.96亿元(+10.07%),归母净利润0.09亿元(-26.60%),扣非归母净利润0.09亿元(-28.38%),毛利率 47.06%(-2.78pcts),净利率 9.87%(-4.93pcts)。 疫情或影响产品生产交付,公司收入季节性明显,多集中于第四季度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0.96亿元(+10.07%),归母净利润0.09亿元(-26.60%),扣非归母净利润0.09亿元(-28.38%),毛利率47.06%(-2.78pcts),净利率9.87%(-4.93pcts)有所下滑。我们认为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 疫情影响部分原材料可能无法按期到厂,影响生产、交付正常推进;同时,公司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② 公司产品交付验收多集中于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2021年为例,2021Q4公司营业收入1.79亿元(-8.94%),收入占比58.69%),公司存货金额1.49亿元,增加0.46亿元,主要为产品尚未完工交付及发出商品增加,客户尚未验收结算;③ 相比去年同期,公司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增加,对净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费用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为18.28%(+1.22pcts),其中销售费用率3.67%(+0.09pcts),管理费用率15.58%(+1.67pcts),财务费用率-0.97%(-0.54pcts)。 公司研发费用0.06亿元(+53.71%),研发费用率6.61%(+1.88pcts),较上年明显提升,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工资增加所致。公司研发费用整体规模相对较低,主要系由于根据客户需求承担的受托研发项目,相关成本并未计入研发费用。 公司存货为1.49亿元(+45.19%),较年初增加,其中发出商品(0.64亿元,+32.03%),客户尚未验收结算;在产品(0.61亿元,+63.25%)、原材料(0.23亿元,+48.97%)均大幅提升。原材料及在产品的增加也表明公司组织生产,积极备货,以应对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 以核心技术为原点,多样化、多层次产品布局拓展公司潜力公司立足航空领域,作为航空工业集团下属重要主机厂的飞机地面保障设备重要供应商,深入挖掘客户和最终用户的现实和未来需求,紧密跟踪型号设计和制造流程,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实现产品生产、研制和预研协同发展。目前形成了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为核心,航空器试验和检测设备、飞机工艺装备、飞机零件加工、飞机部件装配等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提供了多个利润增长点。 ①飞机地面保障装备公司自2005年开始从事飞机地面保障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目前自主研发的各型发动机安装车、挂弹车等产品已广泛配套于我国空海军现役及新一代战斗机、轰炸机及运输机等多个主力机型,公司参与研制生产的某型号自动运挂一体挂弹车为国内首台,成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作为军用飞机的重要保障设备,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技术储备,并非货架产品可被随意替代并配套战机使用,公司在型号工程源头的设计环节即开始研制配套保障设备;并且由于军品市场还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日后伴随军方使用反馈及战机升级,地面保障设备随之进行的技术改进一般也是由原厂商完成,公司在该业务领域具备较强先发优势。 ②飞机工艺装备公司凭借在工装设计制造领域多年经验积累,通过多次开发及验证,成功将机电液一体化、电液伺服控制等核心主体技术应用到飞机工装业务中,实现从地面保障设备向工艺装备的技术迁移,在传统工装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向柔性、数字化工装产品延伸。截至目前,公司已为各类机型提供百余套各型工装。2013年起公司便开始承制大型数字化工装系统,并已成功应用于国内重要机型生产线中,具体包括某型号战斗机中机身数字化装配系统、某型号运输机起落架安装站位数字化测量调姿系统及某型号飞机中外翼精加工数字化调姿系统等。 ③航空器试验和检测设备由于飞机在空中飞行,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试验和检测设备是其制造、维护和维修的重要装备。公司基于对国内航空产业发展态势的判断,分别在供电领域、电磁屏蔽领域、通信监控领域等领域,积累了包括柔性起动供电技术、电磁屏蔽技术、卫通和视距监控技术等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在多个综合检测保障项目,目前公司已为客户定制化设计研发并生产了多项飞机配套的试验和检测设备,具体包括:机电控制与管理计算机处理系统、综合检测车、地面指挥车、数据处理车等。 ④飞机零部件加工零部件加工业务方面,公司飞机零部件加工业务主要集中于飞机前缘肋、中段肋、隔框、梁、大梁、盖板、薄壁件等机体零部件的机加制造,下游覆盖多款战斗机、轰炸机以及包括ARJ21、C919等在内的民机机型。 ⑤飞机部装业务由于飞机零件加工业务参与门槛相对较低,竞争较为激烈,公司在保证产品交付质量与进度的同时,通过工装业务进一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至部装领域,目前公司已形成加工工艺、工装设计制造、部件装配等方面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公司将上述制造装配经验与无人机产品设计、制造和总装有机结合。报告期内,公司与航空工业下属单位合作研发的天翼-1无人机项目持续推进。 总体来看,公司依托自身工艺技术积累以及成熟稳定的业务团队,通过飞机工装、零部件加工、部装业务协同发展,进一步加深纵向一体化产业链优势,目前已实现由“零部件工装→零部件加工→部件装配→无人机”的全产业链布局。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在研项目布局长远在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现有产能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求,公司航空设备及旋翼飞机制造项目总投资额为5.50亿元,建设期为两年,报告期末,项目资金投入进度为15.97%,达产后预计新增年收入/利润总额4.5亿元/1.44亿元。此次募投项目预计新增设备160台(套),通过加大设备投入以及厂房扩建,助力公司飞机零件制造、工艺装备及飞机保障设备等核心业务产能提升,进一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培养技术团队、健全研发制度两手抓,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皆通过瑞联嘉信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2.34%,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进一步提升研发团队工作效率。另外,公司也积极引入外部优势资源,与包括航空工业集团及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中电科五十四所等在内的国内优质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在研项目方面,主要包括某型号飞机起落架、飞机挂架、飞机吊舱、天翼-1无人机项目及神光三号项目 片状放大器分系统腔内放大工程等,其中部分项目已进入试验阶段。伴随上述在研项目的有序推进,公司在航空领域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有望成为利润新增长点。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① 公司报告期内业绩受产品交付验收及疫情等因素影响,整体有所下滑,但考虑到过往交付验收节奏以及疫情影响的逐步减弱,下半年有望恢复稳健增长;② 公司紧密跟踪型号设计和制造流程,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目前形成了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为核心,航空器试验和检测设备、飞机工艺装备、飞机零件加工、飞机部件装配等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提供了多个利润增长点;③ 公司募投项目稳步推进,项目达产后将助力公司飞机零件制造、工艺装备及飞机保障设备等核心业务产能提升,进一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并且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培养技术团队、健全研发制度两手抓,通过与多家国内优质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在航空领域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拓展。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1亿元、4.73亿元和6.0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7亿元、1.12亿元、1.43亿元,EPS 分别为1.13元、1.46元、1.86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格62.15元,分别对应55倍、43倍及33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公司产品下游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立航科技 航空运输行业 2022-05-02 38.26 -- -- 50.50 31.17%
53.97 41.06%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9日公告,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3.05亿元(+4.12%),归母净利润0.70亿元(+0.71%),扣非归母净利润0.66亿元(-0.97%),毛利率48.57%(-0.88pcts),净利率22.88%(-0.78pcts)。2022Q1公司营业收入0.34亿元(+176.79%),归母净利润245.09万元(+156.13%),扣非归母净利润227.15万元(+151.44%)。 投资要点:营收小幅增长,产品交付结算进度影响业绩释放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3.05亿元(+4.12%),营收小幅增长,归母净利润0.70亿元(+0.71%),扣非归母净利润0.66亿元(-0.97%),毛利率48.57%(-0.88pcts),净利率22.88%(-0.78pcts)小幅下滑。公司产品最终用户集中在军方及军工企业,交付验收往往集中于年末,因此收入及利润主要集中于第四季度,并主要集中于12月。 2021Q4公司营业收入1.79亿元(-8.94%),收入占比58.53%;公司或受客户产品验收进度影响,营业收入有所下滑,从而影响了全年业绩表现。分业务来看:①①飞机地面保障设飞机地面保障设备及工装公司地面保障设备主要包括挂弹车、发动机安装车、发动机运输车、APU安装车、千斤顶及液压千斤顶操纵箱等,产品广泛配套于我空海军现役及新一代战斗机、轰炸机及运输机。公司设计和生产的飞机工艺装备主要包括飞机装配生产线配套的传统工艺装备和数字化装配工艺装备。 报告期内,公司飞机地面保障设备及工装业务营业收入1.73亿元(-10.22%),收入占比56.75%(-5.65pcts),毛利率50.07%(-2.50pcts)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主要系伴随公司业务发展,保障设备产品结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与此同时,保障设备产品中包含已批产及试制阶段产品。其中批产产品价格及毛利率方面较为稳定,但试制产品会受客户具体技术指标要求影响导致其试制投入相应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业务整体经营业绩。 ②②飞机飞机零件加工及部件装配公司飞机零部件加工业务主要集中于飞机前缘肋、中段肋、隔框、梁、大梁、盖板、薄壁件等机体零部件的机加制造,下游覆盖多款战斗机、轰炸机以及包括ARJ21、C919等在内的民机机型。公司部件装配业务主要包括多款军机、民机的机翼、尾翼、随动舱门等;如翼龙机翼装配,云影尾翼、外翼、垂尾的装配,枭龙垂尾、平尾装配等。 报告期内,公司飞机零件加工及部件装配业务营业收入1.16亿元(+29.61%),收入占比37.98%(+7.47pcts),毛利率43.55%(+3.14pcts)明显提升。受益于下游需求提升、产品结构变化及工艺优化等多重因素;飞机零件加工及部件装配业务无论是从收入规模还是盈利能力表现比较亮眼。 费用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为11.40%(+0.95pcts),出现小幅提升,其中销售费用率2.76%(+0.24pcts),管理费用率8.37%(+0.43pcts),财务费用率0.27%(+0.28pcts);销售费用率与管理费用率小幅提升;新增贷款及票据贴现利息支出提升,财务费用小幅增加。员工人数(658名,+29.78%)有所增加。 公司研发费用0.08亿元(-15.21%),较上年有明显下降,主要系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承担受托研发项目,相关成本并未计入研发费用,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合计0.15亿元(+5.94%)。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为1.02亿元(+86.91%),受下游客户结算进度影响,发出商品(0.48亿元,+71.56%)明显增加,另外,占比较大的在产品(0.37亿元,+116.43%)、原材料(0.15亿元,+96.29%)均大幅提升,原材料及在产品的增加也表明公司积极备货,组织生产,以应对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 一季报业绩全面向好,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2022Q1公司营业收入0.34亿元(+176.79%)归母净利润245.09万元(+156.13%),均较上年翻倍增长,扣非归母净利润227.15万元(+151.44%),扭亏为盈。 多样化、多层次产品布局拓展公司潜力公司形成了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为核心,航空器试验和检测设备、飞机工艺装备、飞机零件加工、飞机部件装配等多样化的产品结构,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为公司提供了多个利润增长点。 具体而言:①飞机地面保障设备重要供应商,成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公司自2005年开始从事飞机地面保障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在飞机地面保障设备领域取得了六十余项相关专利,并在电液伺服控制、传感器与检测、基于PLC液压缸同步控制、多轴运动机构同步控制技术、轮式全方位运动控制、大型结构件焊接变形控制、机电液一体化,六自由度运动调姿、智能挂装、飞机装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淀。 飞机地面保障设备是军用飞机的重要保障设备。现代化的地面保障设备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技术储备,潜在竞争者很难在短期内与先入者进行竞争;军品市场还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即产品一旦装备部队,将不会轻易变更产品型号和供应商,虽然有持续不断的技术改进,一般也由原厂商完成。因此即使有潜在竞争者进入该领域,在军品使用寿命期内也不会对先入者产生较大影响。公司在此领域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 同时,公司紧跟型号研发,持续更新改进保障设备,推动产品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更加契合下游客户需求。公司目前参与研制生产的某型号自动运挂一体挂弹车为国内首台,成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②工装、零部件加工以及部装业务协同发展,巩固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自2010年开始从事飞机零件加工业务,2013年开始从事飞机工艺装备研发和生产以及飞机部件装配业务。 工装业务方面,凭借在工装设计制造领域多年经验积累,公司已形成自身的工装设计制造能力,具体产品主要包括飞机装配生产线配套的传统工艺装备和数字化装配工艺装备。目前已为各类机型提供了上百套各类型工装,其中包括某型号战斗机中机身数字化装配系统、某型号运输机起落架安装站位数字化测量调姿系统等。 零部件加工业务方面,公司飞机零部件加工业务主要集中于飞机前缘肋、中段肋、隔框、梁、大梁、盖板、薄壁件等机体零部件的机加制造,下游覆盖多款战斗机、轰炸机以及包括ARJ21、C919等在内的民机机型。 部装业务方面,公司部装业务覆盖包括翼龙、云影、枭龙、ARJ21等在内的多种军、民及无人机型号,目前已承制完成的各机型大部件装配生产已达百余架次,涉及飞机机翼、垂尾、尾翼等部件装配。飞机部件装配业务门槛较高,对操作人员的装配技能、工艺编制及质量检验能力均有较高要求,公司2013年起便逐步切入部装业务,目前已建立共计一百余人的业务团队,基于自身在航空工装及零部件加工等领域多年研发优势,已掌握了包括复合材料结构装配、大部件对合精加工在内的多项关键技术,在部装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总体来看,公司依托自身工艺技术积累以及成熟稳定的业务团队,通过飞机工装、零部件加工以及部装业务协同发展,完成“工装→零部件→部组件装配”的配套层级提升。 引入外部优势资源,铸就多样化多层次产品竞争优势公司立足航空领域,最初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业务为主,逐步切入飞机零件加工、工装及部件装配业务,目前形成多业务并行发展的业务布局,公司积极引入外部优势资源,与包括航空工业集团及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中电科五十四所等在内的国内优质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在研项目方面,主要包括某型号飞机起落架、某型号飞机武器挂架、某型号侦察吊舱以及天翼-1无人机项目。其中,在研的天翼-1无人机主要聚焦通航领域,该机型设计起飞重量120kg,续航时间在4-8小时。伴随上述在研项目的有序推进,公司在航空领域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有望成为利润新增长点。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产能提升谋长远发展公司航空设备及旋翼飞机制造项目总投资额为5.50亿元,建设期为两年,截至2021年12月31日,项目资金投入进度为14.99%,在稳定推进中,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年收入/利润总额4.5亿元/1.44亿元。 在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现有产能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求,此次募投项目预计新增设备160台(套),通过加大设备投入以及厂房扩建,助力公司飞机零件制造、工艺装备及飞机保障设备等核心业务产能提升,进一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①公司紧跟型号研发,持续更新改进保障设备,推动产品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②工装、零部件加工以及部装业务协同发展。工装业务方面,公司已形成自身的工装设计制造能力,目前已为各类机型提供了上百套各类型工装,零部件加工业务方面,已实现多款机型零部件加工制造,部装业务方面,现阶段已建立共计一百余人的业务团队,并掌握多项关键即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③公司积极引入外部优势资源,与包括航空工业集团及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中电科五十四所等在内的国内优质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在航空领域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有望成为利润新增长点。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4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96亿元、55..707亿元和6.34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888亿元、1.111亿元、1.040亿元,SEPS分别为1.11747元、11..9439元、1.6816元,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48.177元,分别对应4422倍、3333倍及2277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
华伍股份 机械行业 2022-04-26 9.92 15.18 141.34% 11.60 16.94%
15.12 52.42%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3日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营业收入14.35亿元(+ 9.18%),归母净利润1.47亿元(-10.39%),扣非归母净利润1.35亿元(-9.85%),毛利率38.01%(-1.97pcts),净利率11.03%(-2.27pcts),? 投资要点:营收稳步增长,上游原材料涨价拖累公司盈利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35亿元(+ 9.18%), 2021年受益于起重机械制动系统及军工板块业务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国产替代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公司营收保持稳定增长。归母净利润1.47亿元(-10.39%),扣非归母净利润1.35亿元(-9.85%),毛利率38.01%(-1.97pcts),净利率11.03%(-2.27pcts),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报告期内,以钢材为主的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导致装备制造业原材料(5.38亿元,+14.18%)采购成本进一步提升,另外,伴随着公司进一步完善现有业务布局,市场拓展力度不断加大,上述因素对成本控制产生一定影响,盈利能力进一步承压。 分业务来看:① 工业制动器领域持续加大下游应用领域开拓及产业链布局延伸,横纵扩张并举。公司以港口起重机市场为基础,逐渐将市场领域延伸至风电、轨交等多个细分领域。报告期内,公司起重运输制动业务受益于下游需求不断增加、产品智能化水平提升所带来的附加值增长以及行业重点客户国产替代比例的进一步提高,营收(4.16亿元,+16.47%)保持稳健增长,但受到以钢材为首的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毛利率水平(43.20%,-2.06pcts)有所下滑;风电业务2021年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综合市占率已达50%,但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报告期内风电整体装机价格的下调所导致的公司产品价格相应调整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公司风电制动系统营收(5.06亿元,-0.34%)小幅下滑,毛利率(34.70%,-5.51pcts)降幅有所加大。 ② 军工领域抓住下游需求放量发展机遇,深挖配套需求。公司军工领域则主要依托于子公司安德科技,以工装与零部件加工制造为核心,并通过长沙天映切入维修领域,目前公司航空零部件产品主要为某型号涡扇发动机机匣及反推产品。报告期内该型号涡扇航空发动机定型批产,航空零部件业务受益于此,营收(1.80亿元,+33.31%)大幅提升,其中毛利率(45.34%,+2.26pcts)维持在较高水平。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公司所处的航空零部件加工行业受益于新装备及存量装备配套需求快速增长,行业进入景气度上升期,基于此背景下,公司在既有配套项目基础上,不断挖掘自身配套潜力,有望进一步加深与主机厂的业务绑定。 ③ 其他业务公司依托于控股/参股子公司金贸流体、华伍行力进行金属管件、阀门产品,产品分别应用于民用水力管网建设以及发电、石油、化工等领域。报告期内营收(2.03亿元,+18.65%)快速增长,毛利率(24.80%,-5.22pcts)有所下滑。其中子公司金贸流体目前正在处于创新层辅导备案阶段,未来有望进入精选层。 费用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为16.72%(+0.45pcts),小幅提升,其中销售费用率6.83%(+0.82pcts),管理费用率6.13%(+0.43pcts),财务费用率3.76%(-0.80pcts),报告期内公司市场拓展力度加大,业务发展持续向好,销售费用率有所提升;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员工人数(1915名,+2.85%)进一步增加,同时公司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导致管理费用率小幅提升;募集资金到位有助于公司优化资本结构,进一步缩减财务费用。 研发费用方面,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0.61亿元(+4.16%),小幅增长,公司持续保持领先的较强的创新研发能力,截至目前,公司共完成了20余个系列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并承担江西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38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为6.34亿元(+24.12%),其中占比较大的库存产品(3.21亿元,+60.16%)与原材料(0.97亿元,+19.83%)均保持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公司订单充足,积极备货,生产任务饱满,以应对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加强生产计划管理,为更好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强采购备货。 报告期内,公司资产减值损失0.31亿元(+33.16%),较上年有明显提升,主要系子公司长沙天映与华伍轨交分别计提商誉减值准备0.15亿元/0.11亿元所致。子公司长沙天映主营军机维修业务,报告期内由于疫情影响、下游客户进行重大调整,订单任务进程迟缓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沙天映未完成业绩考核指标,截至目前共计提商誉减值损失0.34亿元。 进一步挖掘配套潜力,紧抓需求放量发展机遇公司军工板块业务主要依托于子公司安德科技及长沙天映,目前以安德科技为主体。公司于2016年7月分别完成对四川安德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自此开始切入航空零部件制造领域,随后于2018年8月完成对长沙市天映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股权收购及增资,完成后公司共持有长沙天映51%股权,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将业务范围扩展至飞机试验、维修检测领域。报告期内,安德科技营收1.54亿元(+34.17%),净利润0.39亿元(+3.72%);长沙天映实现营收0.55亿元(+8.93%),净利润369.57万元(+66.98%)。 安德科技立足航空制造行业,致力于航空工装、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安德科技凭借其在长期工装及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积累的包括大尺寸薄壁件热成形及变形控制、薄壁件氩弧焊焊接工艺及变形控制等在内的关键技术以及优秀的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目前已成为成飞、西飞、上飞等主机厂重要供应商以及航发科技的战略供应商。作为贵飞“工业联合体”的成员单位之一,长沙天映依托其在飞机装配工装、检测试验设备及零部件加工等领域具备扎实的研发生产能力,目前已成为航空工业下属多个主机厂的合格供应商,并建立了广泛业务合作。 在工装领域,安德科技已成功为成飞、西飞等主机厂提供飞机总装必须的耗材工装、夹具,以及用于进气道、机翼等复材部件加工成型多用的模具产品,已与主机厂形成高效合作;零部件领域,安德科技全程参与了某大型涡扇发动机机匣及反推装置产品研制生产过程,是现阶段唯一供应商。目前该型号发动机已进入量产,预计在十四五期间需求将有较大提升,安德科技有望进一步受益于该机型量产。 在手订单饱满,静待产能释放。目前公司军品业务在手订单饱满,并长期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公司此前已进行过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及航空飞机零部件批量生产项目的募投建设,但由于设备安装调试、厂区修整等多种因素导致前述项目建设投产进度不及预期,预计分别延至2022年3月/2022年5月才可正式投产。为进一步缓解产能不足的问题,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本次航空装备和航空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的募投建设,根据规划,本项目预计于2022年陆续投产,2024年产能趋于稳定。
爱乐达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2022-04-21 39.82 50.25 252.14% 40.64 2.06%
46.08 15.72%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0日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营业收入6.14亿元(+102.12%),归母净利润2.55亿元(+86.47%),扣非归母净利润2.49亿元(+87.70%);毛利率56.63%(-12.63pcts),净利率41.53%(-3.48pcts);2022Q1实现收入1.77亿元,(+63.10%),归母净利润0.66亿元(+40.95%)。 投资要点:营收翻倍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创历史最佳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4亿元(+102.12%),营收增速表现亮眼,实现翻倍增长,近五年复合增速达338.866%%。受益于航空装备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下游订单需求大幅提升,营收规模高速增长。归母净利润2.55亿元(+86.47%),扣非归母净利润2.49亿元(+87.70%),增速实现上市以来同期最佳水平。毛利率56.63%(-12.63pcts),净利率41.53%(-3.48pcts),降幅明显。我们认为,毛利率下滑是由于业务模式转型、收入结构变化与产品降价等多重因素综合所致。报告期内,公司开始承接从原材料采购到部组件装配的全工序业务,相较于以往来料加工模式下的零部件加工业务,新业务模式,下,公司将自行采购部分原材料及相关配件,料原材料(0.878亿元,++358.95%)成本明显增长,虽然短期来看,业务模式的变化对公司毛利率水平有所影响,但我们应更加关注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格局,公司通过从零部件加工延伸至部组件装配的纵深发展,新业务模式下,不仅完善了自身产业链布局,而且更进一步提升了公司配套层级与产业链地位,收入体量与利润规模也有望迈入新台阶。 费用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为3.40%(-4.01pcts),降幅明显,管理费用率3.48%(-3.86pcts),报告期内公司摊销的股权激励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360.99万元,-60.62%)减少,同时得益于公司持续多年的经营战略优化,管理效率明显提升,费用率显著下降。销售费用率0.14%(-0.05pcts),由于公司以军品销售为主,军品采购的特殊性使得销售费用率始终相对较低水平。财务费用率-0.21%(-0.10pcts)。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到位有助于公司优化资本结构,进一步缩减财务费用。 从研发费用看,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1,690.37万元(+53.99%),较上年同期显著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试验及测试等投入,截止目前,公司共拥有专利636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333项。另有212项发明专利及11项实用新型正在审核中。主要研发项目方面,报告期内,包括CNC通用适配夹具开发、精密孔加工技术、数控车加工多功能车刀头等在内的七项研发项目均已完结,助力加工效率以及成本把控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现金流量及其他数据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46亿元,+1,140.24%)大幅提升,回款及收益质量进一步改善,体现在应收账款周转率及信用减值损失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1.68,+15.86%)有所提升,信用减值损失(843.87万元,-9.40%)有所改善,进一步说明公司回款力度及营运能力不断加强。报告期内公司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及系统集成中心建设有序进行,在建工程(50.65亿元,+785.50%)较期初提升近八倍,生产设备(20.32亿元,+425.77%)采购大幅增加,表明公司扩产持续稳步推进。 一季度营收利润均创新高,延续高景气态势:公司2022Q1实现收入1.77亿元(+63.10%),归母净利润0.66亿元(+40.95%),公司一季度延续去年高景气态势,收入及利润均为历史同期最好数据。净利率37.29%(-6.23pcts)我们认为,考虑到公司目前仍持续推进从原材料到部组件装配的全工序流程制造业务,在此种业务模式下,原材料采购力度明显加大,成本端较之前来料加工模式下的零部件制造业务有明显提升,对净利率水平造成一定影响。 2022Q1公司信用减值损失(1,244.27万元,+231.94%)大幅增加,主要系一季度公司主营业务增长,应收账款增加所致,考虑到公司应收账款主要来源于军工企业,该类客户履约能力较强、信用较好,极少形成实质性坏账,后续有望冲回,若将一季度新增信用减值损失(3869.43万元)冲回,归母净利润00.75亿元(++58.92%)增速进一步提升,,净利率由由37.29%(--6.23pcts)提升至442.2%(--1.32pcts),降幅明显趋缓。 夯实优势基础,稳定核心资源,打开业务向上空间①①数控机加数控机加公司数控精密加工业务主要集中于航空零部件关键件、重要件、复杂件的加工制造,下游覆盖了多款军机、民机零件、发动机零件以及航天大型结构件等。公司目前是航空工业下属某主机厂最大的民营供应商,且是承接其关键、重要、复杂零件比例最大的供应单位。 在现有成熟且稳定的工艺基础上,公司从工艺技术创新出发,克服现有缺陷,进一步提升了加工效率及稳定性,产品良品率达99.6%以上,在钛合金、高强度钢等材质的高精度盲孔加工、复杂深腔加工等方面处于行业优势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再次荣获中航工业下属飞机制造单位“金牌供应商”,以及成飞民机“优秀供应商”荣誉。 产能规划方面,新都航空产业园航空零部件智能生产线主要集中于对飞机结构件、回转体类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该产线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航空零部件3.5万件的生产能力,已于2021年9月顺利投产,逐步释放数控产能;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心按计划有序推进,报告期内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并开始采购包括主要设备,工程完成进度达17.25%,预计于2023年初投产。该项目达产后对公司现有产能将有很大程度提升,预计新增产能123.20万工时/年。 ②②特种工艺处理特种工艺处理公司目前拥有阳极氧化、无损检测、酸洗、热处理等10余种特种工艺及理化试验能力,是行业内少数拥有航空结构零部件特种工艺全工序的民营企业。报告期内,公司已承接多个军机和民机机型特种工艺业务,以及航空发动机、航电相关产品特种工艺处理。作为航空工业下属某主机厂热表处理领域唯一的战略合作伙伴,公司除自身承接的部分机加产品外,还覆盖了包括主机厂及其外协机加产品,以及包括陕飞、航发科技等在内的航空制造领域市场其他客户的特种工艺处理业务。 在特种工艺业务已建立完善且稳定的管控体系的基础上,公司仍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报告期内实现了包括ARJ起落架零件镀层工艺等在内的国产替代,产能规划方面,公司后续预计通过增加关键设备、优化工艺方案等方式扩充特种工艺产能,业务成长天花板有望进一步抬升。 全流程制造优势凸显,助力公司切入核心能力环节公司作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设备以及高质量管控水平的优质企业,已形成从数控精密加工开始,到部件装配的全流程制造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某型无人机复杂中心段部件装配以及该机型机身段的整体交付。 公司作为某主机厂确定的四家部组件装配单位之中首家推进“原材料--数控精密加工--特种工艺处理--部组件装配”全流程业务配套单位,目前在其承接的国际直接业务以及部分装配全流程业务中,实现了指定原材料以及组//配件的自行采购。 虽然现阶段由于公司业务向下拓展至全流程制造模式,产品结构处于动态变化阶段,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公司未来发展定位和格局,相较于一般零部件机加工序,部//组件装配为产业链的总领性环节,公司依托于从数控机加延伸至部组件装配的纵深发展,实现与主机厂内外部的有效协同,进一步打破原有制造能力的局限性,完成以关键重要件精密制造、特种工艺、部组件装配“三足”并重的转型升级战略,并为后续业务配套层级更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专注于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目前主营业务涵盖航空零部件的数控精密加工、特种工艺处理和部组件装配三个板块,已具备航空零部件全流程制造能力,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观点如下:①公司自2005年起便进入航空零部件精密加工制造领域,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严格质量管控,产品良品率达99.6%以上。产能规划有序推进,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②公司目前拥有10余种特种工艺及理化试验能力,是行业内少数拥有航空结构零部件特种工艺全工序的民营企业,后续预计通过增加关键设备、优化工艺方案等方式扩充特种工艺产能,业务成长天花板有望进一步抬升;③公司依托于从数控机加延伸至部组件装配的纵深发展,实现与主机厂内外部的有效协同,进一步打破原有制造能力的局限性,完成以关键重要件精密制造、特种工艺、部组件装配“三足”并重的转型升级战略,并为后续业务配套层级更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2024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85.45亿元、11..4499亿元和1155..221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43亿元、44..959亿元、55..797亿元,SEPS分别为41.404元、1.9879元、22..5445元,我们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格161.1元,分别对应4444倍、3333倍及2255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
烽火电子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2-04-18 7.20 8.60 22.16% 7.77 7.92%
8.73 21.25%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2亿元,+8.29%),归母净利润(1.11亿元,+12.2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82亿元,+71.64%),毛利率(41.64%,+3.74pcts)。 投资要点:公司是我国科研生产骨干,“标杆”级科改示范企业公司是国家军民用通信装备及电声器材科研生产骨干企业,是科技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为国防提供了优良的通信装备,也广泛应用于应急保障、抗震防汛、公安人防、海洋运输等领域。2021年,公司被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评定为“标杆”级科改示范企业,是入选“标杆”级的8户地方国有企业之一,也是陕西省唯一入选企业。 公司军民品得到巩固发展,多产品批量列装或赢得市场订单支撑公司业绩增长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2亿元,+8.29%),归母净利润(1.11亿元,+12.2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82亿元,+71.64%)。2021年公司通信主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军民多项产品批量列装或赢得市场订单,巩固了市场地位。 分业务分析:通信产品及配套业务实现营收(12.46亿元,+4.07%),毛利率(41.36%,+5.24pcts);电声器业务实现营收(2.36亿元,+41.01%),毛利率(42.59%,-4.64pcts)。 公司第一大主营业务毛利率增长,促进公司综合毛利率(41.64%,+3.74pcts)上升。 报告期内,公司通信主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某航材订货合同及收入连续四年过亿元,手持救生产品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通用型数字机通在多个重点型号工程批量列装,某产品完成科研鉴定并赢得教练机市场订单,空间降噪系统配套陕飞某工程、心理战飞机等完成论证立项,某移动互联网获重点关注,对接机关需求进行升级改进。民品市场方面,联合战术通信基础网络分总体-热点接入设备成功中标,实现首批订货,公司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通信帽和话音装置助力神州飞船载人航天任务,民航民用音频控制系统通过适航中心审核,成功“挂签”。 公司在建工程逐步转固,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将为公司未来营收增长奠定基础公司三费费用率(19.22%,+1.39pcts)上升,其中销售费用率(1.95%,-0.18pcts),管理费用率(16.72%,+0.84pcts),财务费用率(0.56%,+0.73pcts)。公司研发费用(2.35亿元,+13.40%)持续增长,报告期内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新一代机载短波链路技术完成软件固化,短波全频段窄带快速选频技术开展专项验证,宽带高性能调制解调器技术完成软件开发和功能验证。我们认为多项技术的突破和验证将为公司未来营收增长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公司存货(8.35亿元,+29.57%)增加,其中在产品(4.32亿元,+63.51%)快速上升,且公司合同负债(1.15亿元,+179.11%)大幅增加,侧面反映公司订单上升,积极备货。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3.58亿元,-3.39%)减少,主要由于公司加强产品预投管控和货款回收力度,引导鼓励增效,清理长期库存及长期应收账款力度不断加大。公司在建工程逐步转固,在建工程(2.13亿元,-53.99%),固定资产(5.66亿元,+105.87%)。报告期内,北京研发中心办公楼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西安研发中心完成搬迁,北京-西安-宝鸡三地研发能力布局基本形成。我们认为伴随着公司下游型号的放量与订单的增长,公司积极备货匹配需求,未来业绩将有望逐步增厚。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32亿元,-64.62%)减少,主要系报告期购买商品、接收劳务支付的现金货款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国防航空搜救通信装备研制生产领导者和电声通信终端产品定点制造企业,曾为我军成功自主研制了四代短波通信装备,代表了我国行业领域的最高水平,可提供全功率系列机载短波产品。伴随着公司下游型号的放量与订单的增长,公司积极备货匹配需求,未来业绩将有望逐步增厚。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8亿元、1.48亿元、1.76亿元,EPS分别为0.21元、0.24元、0.29元,对应PE分别为33.9、29.2、24.6倍。基于公司所处行业地位以及产品未来发展前景,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8.60元/股,分别对应2022-2024年PE41.0、35.8、29.7倍。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下游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
光威复材 基础化工业 2022-04-13 30.54 42.75 45.71% 32.86 7.60%
38.32 25.47%
详细
事件:公司4月12日发布2021年度报告,2021年实现营收26.07亿元(+23.25%),归母净利润7.58亿元(+18.18%),毛利率44.42%(-4.81pcts),净利率29.00%(-1.28pcts)。 投资要点:军用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公司是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公司以碳纤维为核心,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为主线,发展以军用为牵引的国产碳纤维产业链,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为我国国防装备提供有力保障,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公司积极开发民用碳纤维产品,实行“寓军于民、军品优先、军民共用、以民养军、军民品互动发展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业绩稳步提升,盈利能力稳步增强:2021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3.25%,归母净利润增长18.18%,公司ROE(摊薄)为18.29%(+0.64pcts),业绩持续创新高。在2021年产品降价的影响下,公司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均保持稳定增长,公司五大业务板块中增量利润主要来源于新增其他非定型碳纤维业务、预浸料和复合材料。 具体业务来看:1.碳纤维及织物:2021年实现收入12.75亿元(+18.32%),毛利率为70.05%(-5.11pcts)。这一板块公司今年拆分为维定型纤维(主要为0T300,级,收入993.03亿元,占比7711%%,毛利率882.69%%)和非定型纤维(主要为TT0700系列、0T800系列、JMJ系列,收入332.72亿元,占比2299%%,毛利率339.36%%)),2021年该板块整体毛利率承压主要源于量产定型碳纤维的降价及低毛利率的非定型纤维贡献比例提高所致。而新增的非定型纤维业务今年贡献了较大的利润增量,对业绩增长的贡献达到70.33%。 量产定型碳纤维业务虽然产品价格下降,但是由于业务规模增大,盈利能力或对利润形成的贡献保持基本稳定,业绩增长贡献为0.91%。我们认为新增非定型纤维未来随着批产交付,有望带动公司新型碳纤维销售,成为公司新的成长动力。 2.碳梁:2021年实现收入8.08亿元(+12.56%),毛利率为15.07%(-5.49pcts),对业绩增长的贡献为-22.09%。碳梁业务受上半年主要原材料碳纤维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以及疫情影响,产品订单交付不足,产品盈利能力下降,2021H1毛利率降至11%。下半年公司进一步强化工业链管理,盈利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毛利率有所恢复。后续随着涨价压力缓解,公司该板块业务盈利将持续恢复。 3.预浸料:2021年实现收入3.59亿元(+51.94%),毛利率为28.15%(+1.26pcts),对业绩增长的贡献为32.16%。2021年公司预浸料在风电领域拓展顺利,成功开发出适合风电叶片制造的碳纤维半预浸料,成为预浸料板块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时公司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拓展产品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等领域的高端预浸料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断提高。4.复合材料:2021年实现收入0.96亿元(+141.00%),毛利率为23.17%,对业绩增长的贡献为17.75%。随着公司先进复材中心一期、二期的陆续投入使用,业务开发和能力建设也取得快速进步,公司复合材料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多款无人机复材结构、航空复材部件的开发成功,同时也带动公司业务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公司取得了多家航空主机厂所部分零部件的供应商资质,为提升公司与主机厂所的合作范围和深度,取得了良好开端。 5.光威精机:2021年实现收入0.48亿元(+60.46%),毛利率为21.85%,对业绩增长的贡献为1.57%。光威精机以高端航空市场为目标,重点研发各类纤维缠绕装备、自动铺丝铺带装备和地面保障装备。公司研制的“高效高柔性大型数控铺丝系统”获得首届山东省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大赛一等奖,公司主持起草的《碳纤维生产用高温碳化炉技术》、《高模量碳纤维生产用石墨化炉技术》两项碳纤维装备行业标准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准,为复合材料板块研制的首台套“双工位自动铺丝机”,并通过商飞《国产铺丝机性能鉴定》。 公司经营效率持续增强: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稳定增长的同时,三费率(4.69%,-1.84pcts)大幅降低。具体来看,管理费用(0.95亿元,+5.93%)上升,基本维持稳定;销售费用(0.17亿元,-7.64%)出现回落,主要系公司广告业务宣传费用大幅下降(40.15万元,-81%);财务费用(0.10亿元,-44.39%)减少,主要系无追索权保理及贴现同比减少5.2亿所致;研发费用(2.32亿元,-15.25%)有所回落,主要系T800H级项目碳纤维研制任务已基本完成及M40J级项目结题。 存货增加,备产备货,未来业绩有望进一步增厚:公司存货4.12亿元(较期初+43.88%),主要系生产备料及产成品增加所致,其中原材料1.85亿元(较期初+43.24%)、在产品0.47亿元(较期初+75.28%),库存商品1.37亿元(较期初+25.79%),未来转化至利润表将增厚业绩。 疫情叠加降价影响,220022221Q1业绩承压:公司公告2022Q1业绩预告,实现收入5.91亿元(-5.46%),归母净利润2.07亿元(-5.37%)。主要系批量供货的定型碳纤维产品价格同比下降,影响该产品盈利;以及受疫情影响,部分业务板块停工停产,物流中断,影响生产和产品交付。具体来看,碳纤维(含织物)业务实现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约为7%;风电碳梁业务实现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约为2%;预浸料业务因上年同期贡献较大的风电预浸料阶段性订单结束,实现收入0.48亿元,同比下降约为56%。 募投项目投产,产能开始释放:2021年公司碳纤维设计产能达到2655吨(+43%,在建5030吨),碳梁产能1020万米(+20%,在建170万米),预浸料产能1375万平方米(持平,在建85万平方米)。公司持续产能建设:①OIPO募投项目《高强高模型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和《军民融合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在2021年全部建设完成,并达到预期投资目标;②完成某定型碳纤维产品原丝产能异地重建的等同性验证工作,使该型号生产线碳纤维产能增加至每年500吨左右;③2021年,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新建和改建两条碳纤维生产线,一是新建以年产30吨QM4035/QM4050为目标的多功能碳纤维生产线,以满足航天工程以及高端民品对高强高模碳纤维应用需求的快速增长。二是通过技改在原实验线基础上形成一条新的千吨级产业化生产线,用于湿法工艺800级/700级等产品的生产,为两款产品在下游航空装备领域的应用需求或潜在的订单做产能储备,计划2022年内建成;④内蒙古光威低成本碳纤维项目(规划11)万吨),一期在建产能4000吨,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公司对项目目的进行了一定调整,项目原初衷是为公司碳梁业务提供碳纤维原材料保障,同时兼顾民用市场增长预期。未来公司内蒙古光威项目会形成多种丝束规格产品共存、高低端搭配的产品结构,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 ⑤碳梁产能方面,公司继续按计划稳步推进碳梁产能建设,完成10条合计年产170万米碳梁生产线,并新增10条合计170万米碳梁产能建设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拥有70条碳梁生产线,合计年产1,190万米碳梁生产能力,为后期国内主机厂基于碳梁工艺形成的增量风电市场储备必要合理产能。 ⑥先进复材研发中心方面,2021年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建设的先进复材研发中心二期建设基本完成,先进复材中心已基本形成以一期研发中心为主体的热压罐工艺及配套的高端复材业务的科研生产线、以二期厂房为主体的模压型材、管材和无人机等业务的批量化生产线。 全产业链布局,坚持“两高一低”碳纤维发展战略:公司致力于成为碳纤维全产业链生产企业,2021年公司拟承接各类复合材料的生产装配及各种高端精密仪器的研发,纵向布局,目前公司全产业链雏形已现。公司全产业链布局有利于公司快速开展系统研究并及时获取评价及反馈信息,在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新产品的应用开发、工艺的成熟稳定以及产品质量的跟踪反馈、装备保障等方面形成综合技术能力;公司坚持高强、高模、低成本的“两高一低”碳纤维发展战略,紧跟国际前沿和国家所需,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碳纤维产品。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目前正处于新老产品交替的过渡期,未来公司单一产品或单一领域的依赖将会逐步降低,产品的多元化和业务的多元化将会为公司实现稳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公司持续做好产业链整体战略布局,抢抓重点市场,不断向下游及民品延伸,此外募投项目的完成以及包头项目未来的落地将打开公司产能上限。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97亿元、40.94亿元和50.5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2亿元、11.78亿元和14.28亿元,EPS分别为1.88元、2.27元和2.76元,我们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70元,对应2022-2024年预测EPS的37倍、31倍及25倍PE。 风险提示:产能投产不顺,原材料价格上涨,技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科德数控 机械行业 2022-04-12 67.19 75.89 4.39% 70.75 5.30%
82.85 23.31%
详细
事件:公司4月11日公告,2021年营收2.54亿元(+27.99%),归母净利润0.73亿元(+106.81%),扣非归母净利润0.26亿元(+28.25%),毛利率43.14%(+0.99pcts),净利率28.72%(+11.02pcts)。 投资要点:高端数控机床业务持续发力,归母净利润翻倍增长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2.54亿元(+27.99%),近五年复合增速达35.82%,表现亮眼。2021年公司在原有航空航天等领域优质客户持续采购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下游市场,订单量快速增加,营收规模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0.73亿元(+106.81%),扣非归母净利润0.26亿元(+28.25%),归母净利润表现亮眼,较上年同期翻倍增长,主要系公司报告期内计入当期损益政府补助约为45371.04万元。毛利率43.14%(+0.99pcts),净利率28.72%(+11.02pcts),均保持较高水平,且净利率较上年有大幅提升,主要系公司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与关键功能部件自给率高,成本端有明显优势,且报告期内收到以前年度已费用化的国拨项目后补助资金,冲减了本期研发费用,期间费用进一步下降,上述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97%(+4.33pcts),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从产品上看,公司主要产品为高端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与关键功能部件。报告期内,高端数控机床实现营业收入2.33亿元(+35.88%)实现快速增长,主要系公司市场化进程加快,在保证航空航天领域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产品向精密模具、汽车、清洁能源等诸多领域拓展,从而带动整机产品销量进一步增加所致;高档数控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81.53万元(-45.50%),关键功能部件实现营业收入574.15万元(-43.82%)规模较小,且有一定程度下滑,主要系公司目前自主研制的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现阶段优先配套整机,单独对外销售量较小。我们认为,未来伴随着公司高端数控机床整机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能够辐射到包括电动汽车、机械、工业自动化等在内的更多领域,收入规模将实现快速增长。 费用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为18.93%(-5.87pcts),降幅明显,其中销售费用率10.41%(+0.51pcts),管理费用率8.59%(-6.25pcts),财务费用率-0.07%,报告期内公司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积极参加行业展会,市场拓展力度加大,业务发展持续向好,销售费用率小幅提升;同时得益于公司持续多年的经营战略优化,管理效率明显提升,费用率显著下降;募集资金到位有助于公司优化资本结构,进一步缩减财务费用。 从研发费用看,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349.13万元(-74.66%),较上年有明显下降,主要系报告期收到以前年度已费用化的国拨项目的后补助资金,冲减了当期的研发费用所致,不考虑补助资金的影响,研发总费用(2012.18万元,-6.95%)降幅趋缓。从研发投入看(包含资本化投入),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7757.61万元(-27.60%),在营收中占比约30.59%(-23.49pcts),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系经过多年高研发投入,公司现阶段基础研发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将主要以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以及新机型的研发为主,整体研发投入较早期会更为稳定。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为3.01亿元(+63.67%),其中占比较大的在产品(1.24亿元,+59.58%)与库存商品(0.49亿元,+81.13%)均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公司销售订单增加,积极备货,组织生产,以应对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整机自主化率高,关键功能部件均为自主研发,自制率高,所以导致库存商品余额相对较高。 专精特新“小巨人”,双研发体系构建公司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对于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需求日益增加,公司主要产品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档数控系统类产品、高端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是国内极少数具备高档数控系统及高端数控机床双研发体系的创新型企业。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目前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汽车等国家重点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并处于领先地位。下游客户覆盖包括航发集团、航空工业、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在内的多个军工央企及科研院所,以及包括无锡透平、航亚科技在内的优质民营企业。报告期内公司整机产品复购率达40%以上,进一步说明公司整机产品与数控系统协同性良好,产品品质得到客户广泛认可。 研发成果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授权37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同时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04专项)的主要参与方之一,公司已承担29项相关课题项目与9项其他国家级课题项目,其中,其中包括“精密刀具五轴磨削柔性制造单元的研制与示范应用”、“超大口径光学元件超声磨抛加工技术及装备”等在内的11项已通过国家验收评审。 另外,公司核心技术团队2021年新增参与制定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5项,新增参与的国标中包括五轴联动加工中心RTCP精度检验(GB/T39953-2021)、五轴联动加工中心S形试件精度检验(GB/T39967-2021)等,其中后者是由航空工业成飞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公司此次参与到成飞自主发明设计的S试件五轴机床检测的标准制定过程,进一步印证公司长期致力于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突破、设计创新、精细制造及标准制定,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一步奠定了公司在国内高端机床制造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得益于完整的底层技术支持,公司从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到整机一体化具有较强的协同性,能够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在新产品研发及储备方面,除年报中提到的五款在研新品外,公司预计在今年举办CCMT2022机床展上展出六款新机型,包括五轴立式加工中心800系列新机型、新一代紧凑型德创机床、大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KD系列800台面的五轴卧加产品以及大型五轴翻板铣削加工中心等,其中大型五轴翻板铣削加工中心目前已与国内某主机厂对接,现处于工艺验证阶段。航空航天技术优势逐渐显现,新业务发展可圈可点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复杂曲面加工的唯一解决方案,也是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必备的制造装备。在航空航天领域,公司在与其相关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整机、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可满足航空航天发动机叶轮、叶片、机匣等关键零部件/长轴类、盘类、套筒类等回转体类复杂结构零件/大型结构件、壁板类件的加工制造。具体销售的产品及机型方面,公司主要是在通用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做定制化设计,所以目前销售的设备类型以通用设备为主;专用设备方面现阶段主要是五轴叶片机以及即将投产的五轴翻板铣削加工中心。 新业务方面,伴随着包括航发集团及航空航天领域配套民营企业等在内的下游客户对高精度、高效、多任务加工模式需求日益提升,公司针对性的开展了柔性化自动产线业务,以高端数控机床为核心,整合夹具与刀具方案,配合自动物流、仓储系统等,依托计算机管控,将多种生产模式结合。报告期内公司共签订四笔柔性自动化产线合同(金额共计计3,117.50万元),订单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主,其中一条产线在2021年四季度已交付,其余三条产线预计于今年交付完成。 总体来看,公司在航空航天领域凭借技术领先,价格优势突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在手订单情况方面,2021年全年及2022年年1-2月,公司航空航天新增订单占比分别为47%/60%。未来伴随着航空航天领域批量化制造进程的推动,对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需求会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公司也针对飞机结构件、起落架及航空发动机升级产品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从而进一步拓展产品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公司航空航天领域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民用领域多点开花,打造公司新增长点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民用行业基于高速高精、工艺复合、加工高效、生产稳定、智能化等需求开始转向五轴加工技术,在此背景下,公司依托德创系列产品切入民品领域,积极拓展下游新型产业应用市场,在新能源汽车、能源电力、工程机械、刀具等领域领域的逐步发力。从在手订单情况来看,2021年公司在非航空航天领域新增订单占比超过50%,并且在报告期内在半导体晶圆减薄机、环保设备等领域已实现零的突破。 从具体案例来看,风电领域方面,公司在该领域典型客户为银川威力传动,银川威力传动通过引入公司的8台五轴铣车复合中心,设备共计计1,269.42万元,用于风电减速机壳体加工。通过应用公司设备,银川威力实现多工序一体化生产,产能提升至原有的的三倍以上,并且人员减少至原先的1/3,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经营成本。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多力齐发驱动产能高速提升募投项目方面,面向航空航天高档五轴数控机床产业化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投资总额为4.62亿元,建设期为3年。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共新增年产能503台(现有年产能约为158台,+218.35%),新增年收入7.68亿元,净利润1.57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公司规划按照每年新增100台产能的扩产节奏,预计十四五末年实现年产500台五轴数控机床的产能目标。短期来看,公司2021-2022年规划产能分别为150-200台/250-300台,2021年公司实际生产入库158台(+56.4%),已完成既定目标。 从扩产建设情况来看,公司生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自主化率较高,产品链较长,相关的功能部件均需同步扩产,才能满足整机产能释放,针对上述问题,公司从厂房扩建出发,报告期内厂房面积由1万平方米扩充至4万平方米,同时通过:①外购SMT贴片机产线、电机自动化产线等设备以及自建五轴立加、龙门加工中心设备加强功能部件的机加制造能力;②引进电机自动化产线和银川电主轴生产基地,实现关键功能部件均的同步扩产;③在山东、沈阳等地梳理外协资源,协同配合公司扩产计划。多方齐发力,为公司产能的稳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总体来看,公司针对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在现有产品上将不断进行升级换代,形成多规格布局,同时积极布局扩产,以应对下游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我们认为,伴随着十四五期间,以航空航天为首的军工行业下游需求以及对于进口替代需求快速提升,公司有望通过加深绑定既有客户,积极发掘新增客户,以此实现稳定存量、确保增量,进一步提高公司面向航空航天高档五轴数控机床产业化的能力。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①目前国内用户对五轴机床的采购依然以进口为主,我国五轴机床行业亟需解决进口替代问题。公司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汽车等国家重点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并处于技术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进入“军工领域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供应目录”,实现批量进口替代;②在航空航天领域,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复杂曲面加工的唯一解决方案,也是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必备的制造装备。公司在与其相关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整机、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同时积极开展柔性自动化产线等新业务,进一步拓展产品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公司航空航天领域市场份额稳步提升;③公司依托德创系列产品切入民品领域,积极拓展下游新型产业应用市场,在新能源汽车、能源电力、工程机械、刀具等领域逐步发力,民品业务多点开花,有望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4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4.07亿元、25.72亿元和67.3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96亿元、01.30亿元、1.565亿元,SEPS分别为51.05元、11..444元、21.82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格975.89元,分别对应272倍、353倍及242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公司产品下游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火炬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3-24 52.94 79.42 308.12% 52.90 -1.25%
52.27 -1.27%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34亿元,+29.48%),归母净利润(9.56亿元,+56.8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49亿元,+61.88%),毛利率(35.52%,+3.67pcts)。 投资要点: 扩产增效叠加结构优化促进毛利率上升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34亿元,+29.48%),归母净利润(9.56亿元,+56.8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49亿元,+61.88%),毛利率(35.52%,+3.67pcts)。2021年四季度单季业绩有所下滑,实现营业收入(11.37亿元,-3.76%),归母净利润(1.74亿元,-5.45%)。 受益于军用电子、5G 通讯、新能源及新兴产业等下游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叠加国产替代的不断推动,公司全年营收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公司扩产增效、优化产品结构,高附加值产品出货量明显增长,实现毛利率的提升。公司立足元器件行业,自产产品呈现多元化发展,并获得2021年中国电子元件企业经济指标综合排序百强榜单的第32名。目前公司布局“元器件、国际贸易、新材料”三大战略板块,构建泉州和广州两大生产制造基地,上海、北京、深圳三大运营中心。 ①元器件板块实现营收(15.23亿元,+43.01%),毛利率(78.02%,+7.49pcts)。火炬电子深耕陶瓷电容器多年,具备成熟的生产技术,同时还拥有钽电容器、超级电容器等多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及通讯、电力、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高端领域。报告期内,公司调整部分产能集中于高规格、高附加值产品,毛利率实现提升。我们认为在我国军工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战略下,信息化装备的数量和单位装备价值量有望进一步提升,电容器作为信息化装备的基础元件,需求量将维持较高水平,推动公司业绩增厚。 ②贸易板块实现营收(30.62亿元,+23.86%)持续增长,毛利率(12.92%,-1.02pcts),小幅下降。公司近年来新增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积极开拓新产品线与新兴市场,同时利用电商平台推广品牌,抓住物联网、5G、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市场发展机遇,快速渗透细分市场。 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5G 基站数量在2022年底力争从目前的约142.5万个增长至200万个以上,增幅达到40.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公司代销产品是电路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元件,我们认为下游高景气将持续
广联航空 机械行业 2021-11-16 43.00 49.97 74.72% 43.50 1.16%
43.50 1.16%
详细
事件:广联航空于2021年11月11日发布公告宣布以自有资金收购成都航新航空装备科技有限公司70%股权,按照成都航新100%股权4.00亿元的估值收购,收购价格为2.80亿元。 投资要点:收购成都航新,协同效应驱动广联航空高速增长广联航空于2021年11月11日发布公告,拟以自有资金2.80亿元收购成都航新航空装备科技有限公司70%股权,按照成都航新100%股权4.00亿元的估值收购,收购价格为2.80亿元。 成都航新成立于2019年,主要产品为航空中小框、梁、肋等结构零件等。截至2021Q3成都航新实现营收4,249.28万元,较2020年全年大幅增长282.12%。业绩承诺方面,交易对手方承诺2022--424年的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1.2亿元,其中22022年净利润不低于03,000万元、2022--323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07,000万元,22022年度至42024年度每个年度平均净利润不低于04,000万元。 广联航空收购成都航新后将从业务及客户渠道拓展、产能提升方面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驱动广联航空高速增长:成都航新目前已入驻四川新都航空产业园,该产业园由新都区牵手成飞集团携手打造,是目前全国航空制造专业门类最齐全、协同创新发展效应最显著、专业化水平最高的航空大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成都航空作为入驻该产业园的重点配套企业,也进一步说明其在成飞配套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此次收购后将助力广联航空切入成飞供应链体系,完善自身业务布局。广联航空目前已熟练掌握了复合材料产品工艺及工装设计、机加、钣金、热处理、铆接、总装、质量保证等专业的先进技术,并已开展了复合材料零部件产品大批量制造方法、先进复合材料加筋壁板工艺等研究。成都航新通过CAE/CAD/CAM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在智能工装设计与制造领域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目前已成功参与到蛟龙600、C919、C929、ARJ21等重点型号飞机装配工装的开发工作中。此次交易完成后,广联航空将在现有进一步基础上提升航空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生产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产能布局辐射范围将进一步扩张,助力公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广联航空目前在建的航空复合材料零部件生产线、金属零件数控加工中心、工装技改以及西安航空产业加工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均在稳步推进,预计至2023年陆续投产,其中,西安广联下属的西安航空产业加工制造基地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总投资额约为8亿元,项目主要包含航空工装制造中心、飞机零部件制造中心、航空配套中心建设,进一步打造科研生产及试验共享平台。成都航新处于业务拓展期,目前于新都航空产业园规划建设年产5万件航空结构零件的4+1+1条飞机结构件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及精益加工单元。 广联航空前三季度高增长,研发投入创新高广联航空于2021年10月16日发布三季报,2021年前三季度,广联航空实现营业收入1.97亿元(+37.64%),实现归母净利润0.40亿元(+51.91%),均保持高速增长,主要系下游主机厂需求增长所致,毛利率42.74%(-6.88pcts)有所下滑,主要系报告期内广联航空新增承制任务,研发、试制成本较高等因素叠加所致,净利率19.79%(+1.27pcts)实现自上市以来最高水平;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巩固自身核心竞争优势。2021年前三季度广联航空期间费用(0.46亿元,+27.78%)持续上升,但期间费用率为(23.32%,-1.58pcts)下降明显,其中研发费用(1,741.00万元,+71.03%)大幅提升,达自上市以来同期最高值,由于广联航空主要以军工企业和军方等客户需求为基准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研发投入的高增长表明广联航空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产品、技术储备,进一步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业务配套层级持续提升,加深纵向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广联航空基于在航空工装及零部件领域优势,积极拓展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类产品业务,并实现航空航天高端工艺装备研发、零部件生产、航空器航天器机体结构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无人机新机型的研制、装配。总体来看,广联航空已实现由“零部件工装→零部件及大型部段→无人机”的配套层级提升。 ①①航空工装航空工装产品广联航空自成立以来致力于航空工装业务,是国内航空工装领域优势突出的龙头供应商。尤其在复合材料工装领域具有较强技术优势,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某重点型号直升机复合材料零部件唯一供应商。目前广联航空已承接了包括C919、AG600水陆两栖飞机在内的多个机型部段成型工装、复合材料成型工装、装配工装总装生产线的制造任务,以及CR929、翼龙系列无人机制造所需的航空工装研制任务,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强对现有机型的升级和改造,以及加快推进新一代飞机的研发工作,广联航空作为航空工业下属主机厂和科研院所的重要航空工装供应商有望充分收益,进一步增强盈利空间。 ②航空航天零部件及无人机产品广联航空零部件业务主要有金属及复合材料零部件两部分,并且还可根据下游客户需求提供航空零件组装服务,广联航空已经成为哈飞公司、沈飞公司、西飞公司、昌飞公司、上飞公司、华南通飞等国内重点主机厂,以及军队某研究所、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基础技术研究院、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供应商。同时广联航空已取得部队主要新增军用机型零部件的供应商资质,以及ARJ--21、C919、CR929、AG600、MM--700等多种民用机型的零部件的供应商资质。 广联航空无人机业务主要为工业级旋翼无人机和固定翼军用无人机的整机设计、制造与装配,工业级旋翼无人机可根据客户需要,搭配不同功能载荷系统用于其他领域。目前广联航空已完成最大起飞重量60公斤/560公斤/750公斤/3500公斤的四种无人机基础机型的研制,同时广联航空作为机体结构唯一供应商的WJ--0700察打无人机也在于12021年年11月首飞成功,标志着广联航空在大型无人机制造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②②募投项目稳步推进,持续布局产能扩张:募投项目稳步推进,持续布局产能扩张:报告期内,广联航空通过新设及股权转让方式新增两家控股子公司北海广联及天津广联,其中北海广联主要定位是孵化和发展无人机相关产业,基于广联航空自身在航空工装、零部件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当地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分若干扶持政策,将进一步促进广联航空在无人机业务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及市场开拓。 总体来看,广联航空深耕于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类产品领域十余载,以具有突出技术优势的航空复合材料工装为基础,积极开拓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类产品业务,已实现了航空航天高端工艺装备研发、航空航天零部件生产、航空器航天器机体结构制造协同化发展的全产业链布局。成都航新作为成飞的重点配套企业,航空零部件生产能力及技术储备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此次交易完成后,,可使双方在技术进步、客户资源共享、规模化交付能力、市占率提升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广联航空的行业竞争力。 投资建议①2021Q1-Q3,广联航空实现营业收入1.97亿元(+37.64%),实现归母净利润0.40亿元(+51.91%),均保持高速增长。此次收购后,成都航新交易对手方承诺2022-24年的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其中2022年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2022-23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7,000万元,2022年度至2024年度每个年度平均净利润不低于4,000万元,将进一步增厚广联航空业绩。 ②广联航空此次收购成都航新航空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后,进一步切入成飞供应链体系,并在技术进步、客户资源共享、规模化交付能力、市占率提升等多方面进一步提升广联航空的核心竞争力。 ③广联航空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伴随“零部件工装→零部件及大型部段→无人机”的配套层级提升以及产业链布局,并且广联航空在复合材料工装领域具有较强技术优势,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某重点型号直升机复合材料零部件唯一供应商。 ④现阶段已完成在东北、华南、华东、西北等地区的产业布局,客户覆盖哈飞、沈飞、西飞、昌飞、上飞、华南通飞等国内重点主机厂,在稳步进军军用飞机市场的同时,继续开辟国内主要民用飞机整机厂,并与其建立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 基于以上观点,考虑到收购完成后,广联航空将持有成都航新770%股权,合并报表后我们预计广联航空20211--3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32亿元、66..8833亿元和99..22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11亿元、2.818亿元、22..9977亿元,SEPS分别为0.66171元、1.6036元、11..2412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50.333元,分别对应575倍、4499倍及3366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
国睿科技 休闲品和奢侈品 2021-09-06 14.77 19.02 35.76% 14.68 -0.61%
17.55 18.82%
详细
事件:公司8月28日公告,2021H1营收16.45亿元(-3.69%),归母净利润1.79亿元(+3.36%),毛利率23.13%(+3.46pcts),净利率10.89%(+0.74pcts)。 投资要点:“AA股市场雷达技术最为先进、产品品类最为齐全的上市公司””:公司背靠十四所及国睿子集团,2020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增加了防务雷达和工业软件业务,公司雷达产品覆盖预警探测、火控制导、精密测量、空管监视和气象探测等领域。 防务雷达毛利率提高,中报业绩同比维持:2021H1公司收入同比小幅下降3.69%,归母净利润增长3.36%,公司收入略有下滑,但交付产品毛利较高,公司毛利率(23.13%)同比提升了3.46pcts。具体业务来看:1.雷达装备及相关系统:2021H1实现收入9.95亿元(-0.81%),虽然收入规模有所下滑,但凭借高毛利产品交付,净利润(1.68亿元,+27.90%),实现了稳步增长。 防务雷达领域,成功落实多项军贸市场任务,为公司发展带来稳定增量,业务主体子公司国睿防务2021H1实现收入8.20亿元(+12.93%),实现净利润1.76亿元(+85.52%)。 2.智慧轨交::2021H1实现收入5.14亿元(+4.69%),净利润(130.85万元,-95.52%)。 业务板块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公司参与投资的南昌中铁穗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因政府补贴收入尚未到位,2021年上半年出现阶段性亏损(净利润-0.9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多个项目,巩固了传统优势市场的同时,在智慧轨交新市场开拓也取得重要进展。业务主体子公司南京恩瑞特2021H1实现收入5.57亿元(+36.09%),实现净利润0.11亿元(+196.52%),轨交业务稳定增长,子公司收入利润贡献增加。 3.工业软件及智能制造::板块业务全部由子公司国睿信维贡献,2021H1实现收入1.35亿元(+53.63%),实现净利润945.95万元(+17.46%),公司工业软件“REACH睿知”持续巩固传统优势行业市场,大力拓展地铁、军修厂等新领域,营业收入、新签合同实现良好增长;自主PLM产品首次进入船舶行业,MBSE、透明工厂等自主产品进入航空、核工业等行业;公司成功中标在某新一代飞机协同研制平台二期工程。 费用率小幅增加,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公司三费率(4.36%)同比小幅增长0.61pcts,其中管理费用(0.51亿元,+13.45%)同比增长,主要系人工费用、咨询费、修理费等较去年有所增长;销售费用(0.26亿元,+1.53%)基本持平;财务费用(-0.06亿元)同比变化不大。公司研发费用(0.61亿元,+19.72%)提升,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迈信林 2021-09-01 36.56 40.03 17.01% 34.80 -4.81%
34.80 -4.81%
详细
公司于 7月 26日发布公告,拟与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协同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围绕军、民机(包括 C919)等航空零部件生产和航空类液压产品装配进行战略协同合作; 公司于 8月 27日发布公告,拟投资 2.0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蓝天机电有限公司,计划新建航空零部件的柔性产线和航空类产品的柔性装配线。 投资要点: 牵手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塑造更强核心竞争力公司与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南京机电”)于 2021年 7月 24日签订《战略协同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围绕军、民机(包括 C919)等航空零部件生产和航空类液压产品装配进行战略协同合作,合作过程中南京机电需为公司提供包括产品实现方案、技术指导、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人员配备、技改升级等在内的多方面技术支持。南京机电是我国航空机载机电系统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聚焦于飞机机电控制系统、液压操纵系统、燃油系统、环控系统、第二动力系统等领域,具有完整的预研、型号研制、设计制造、试验交付和维修服务的能力,已先后为 60多个机型 37大机电系统提供产品和配套附件。 为更好的实现与南京机电战略协作,公司于 8月 27日发布公告,拟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蓝天机电有限公司,投资金额 2.00亿元,并新建 2条产线,分别为航空零部件的柔性产线和航空类产品的柔性装配线,产线投产后,南京机电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向公司进行采购航空零部件及液压油箱、液压选择阀等航空类产品。 公司专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的工艺研发和加工制造,已承担多种型号航空航天零部件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制造,涉及飞机机身、机翼、尾翼、发动机、起落架、机电系统、航电系统等,是同时具备机体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零部件综合配套加工能力的民营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商。此次合作中,南京机电对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将助力公司在航空制造领域业务与技术的持续积累、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另外,此次战略合作中,公司将切入民机航空零部件及航空类液压产品领域,进一步扩大公司在民机领域的产业布局。从民机行业整体市场空间来看,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0-2039)》数据显示,到 2039年我国航空市场将接收 50座以上客机 8725架,价值约 8.97万亿,我们认为,伴随着我国民机产业的成长与壮大,以及国产替代迎来历史机遇期,产业链各环节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有望深度受益。 主机厂推行“小核心、大协作”,关注大协作下的核心配套企业的大机会伴随着重点型号的逐步定型列装,“十四五”期间或将成为武器装备建设的收获期和井喷期,航空主机厂扩产进度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部分业务外溢,促进着上游民营配套企业的快速发展。 ① “小核心、大协作”下的一般能力社会化配套推进航空产业生态圈逐步成形聚焦主业是近几年军工央企主要发展重心之一,在 2019年 12月 24日召开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中,再次强调了做强主业和专业化整合的重要性,“小核心、大协作”逐步成为了军工企业的战略定位,而按照“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发展策略,主机厂需聚焦核心能力的强化,逐步退出一般能力制造业务,将自身定位为以研发、部装总装、试验试飞、核心零部件设计制造为核心的军机产业基地,由“飞机制造商”转变为“系统集成商”,并将通用性强,市场竞争充分的零部件加工(数控加工/钣金成形)、工装制造、部组件装配、设备维保等业务转向社会企业配套,最终达成“主机集成+专业化配套+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的航空产业生态圈。根据航空工业《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数据,目前主机厂平均一般能力社会化配套率达 75%,预计在“十四五”期间行业高景气度的情况下,主机厂扩产进度难以跟进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释放社会化产能,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产业链生态成为必由之路,更进一步增加了民参军企业配套业务的市场空间。 ② 大协作下的大机会,公司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工艺环节不断完善,规模效应有望显现由于公司所处航空零部件加工领域具有环节多、工艺复杂、专业性强、精度要求高、与主机厂高度联动等特征,目前整体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在承接订单任务时,特种工艺的能力建设、柔性化生产能力、产能扩张下的规模效应等都是行业内相关企业竞争壁垒的主要体现方式。 公司自成立以来在航空零部件加工领域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在材料识别、工艺设计、参数选择、机加编程、工装设计、刀具选型、加工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体系加工产品的复杂度、精度不断提升,并且公司仍积极丰富工艺种类,截至目前已完成了荧光无损检测、X 光无损检测,铝镁材料钎焊等特种工艺的能力建设,向实现航空零部件产品全流程加工工序又近了一步。 产能方面,除目前预计新建的两条航空零部件柔性产线与航空产品柔性装配线外,公司在建工程五轴五联动车铣复合中心一期已正式投产,共投入使用 8台设备,合计新增加高精度数控加工年产能4.83万小时(其中五轴加工产能 4.23万小时,高精度立式数控车床产能 0.60万小时);募投的航空核心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也在逐步推进中,预计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大型结构件研发生产能力,增强柔性化生产水平,预计新增年年产能 6.64万小时,实现新增年收入 2.64亿元。在公司产能持续提升的情况下,规模效应有望进一步放大。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此次牵手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从产业布局的持续扩大、技术的持续积累与有效整合等多方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小核心,大协作”下的业务扩张机会,进一步打开公司成长空间。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3.09亿元、3.53亿元和 5.0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54亿元、0.65亿元、1.04亿元,EPS 分别为 0.48元、0.58元、0.93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 40.6元,分别对应 85倍、70倍及 44倍 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
鸿远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8-26 160.50 200.72 564.42% 160.30 -0.12%
181.84 13.3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中报,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80.56%),归母净利润(4.54亿元,+121.2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48亿元,+125.45%),毛利率(54.26%,+4.20pcts)。 投资要点: 下游需求提升驱动公司主业营收规模大幅上涨,归母净利润同比+121.25%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80.56%),归母净利润(4.54亿元,+121.2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48亿元,+125.45%),毛利率(54.26%,+4.20pcts)。分业务看: ①自产业务营收(7.58亿元,+102.65%)延续了2020年7月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占总营收比重的60.59%。军工行业延续去年下半年的高景气度,下游客户需求持续旺盛,助推公司自产业务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的自产业务核心产品瓷介电容器营收(7.42亿元,+100.45%)实现翻倍。另外,由于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直流滤波器(0.13亿元,+266.77%)收入规模扩张显著,目前占自产业务收入的1.69%,预计未来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②代理业务营收(4.92亿元,+54.73%)快速上升,占总营收比重的39.33%。公司与核心客户合作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代理业务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前五名客户销售收入(3.06亿元,+79.64%)实现大幅增长。 公司综合毛利率(54.26%,+4.20pcts)上升主要由于收入结构的调整,毛利率较高的自产业务(81.94%,-0.20pcts)营收的同比增长比毛利率较低的代理业务(11.61%,-0.73pcts)高47.92pcts,公司营收比例更加侧重与自产业务。另外,相比去年年末,双业务毛利率均实现上升,自产业务毛利率提升2.04pcts,代理业务毛利率提升1.53pcts,综合毛利率提升7.51pcts。 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军工行业下游需求上升明确,在我国军工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战略下,信息化装备数量和单位装备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军工元器件作为信息化发展中的主要载体,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 公司研发费用快速上升,产品品类进一步丰富费用方面,公司销售费用为(0.31亿元,-5.62%),管理费用为(0.50亿元,+23.41%),财务费用为(0.02亿元,去年同期为-0.06亿元)。销售费用的下降主要由于公司将销售人员提成及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用计入公司营业成本项目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一方面系鸿远苏州投入生产后人工费用、办公楼折旧费用、一次性宣传费用以及办公电脑等低值易耗品领用增加,另一方面系公司业绩增长较快,计提的绩效奖金增加。公司2021年新增多项研发项目叠加鸿远苏州投产后开展项目研发工作,研发费用(0.24亿元,+68.88%)上升明显。公司在军用大功率射频微波多层瓷介电容器、交流滤波器、滤波器组件等产品和民用高Q 多层瓷介电容器的开发均实现产品突破,进一步丰富了公司产品品类。 公司规模扩大,备货积极,但应收账款增加,现金流承压公司存货(2.73亿元,+14.23%)的提升主要由于收入规模扩大以及鸿远苏州的瓷介电容器生产线投产,所需的原材料等相应备货增加所致。另一方面,公司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9.60亿元,+67.38%)的上升成为公司2021年上半年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0.17亿元,去年同期为0.13亿元)承压的主要原因。 自产业务在军、民领域产品研发均出现突破公司自产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多层瓷介电容器以及直流滤波器,其中多层瓷介电容器包括片式多层瓷介电容器、有引线多层瓷介电容器以及金属支架多层瓷介电容器等。产品聚焦高端领域,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兵器、船舶、智能电网等行业,满足高可靠及工业控制领域对产品的应用要求。 ①自产业务军用领域: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了大功率射频微波多层瓷介电容器、交流滤波器、滤波器组件等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公司产品品类,其中,大功率射频微波多层瓷介电容器已实现小批量供货。同时,公司研发的射频干扰滤波器正在开展宇高技术攻关,多型号定制化滤波器已实现小批量生产。 ②自产业务民用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民用高Q 多层瓷介电容器的开发,并在军用单层瓷介电容器、金端多层瓷介电容器的技术基础上开发了民用芯片瓷介电容器。公司通过产品组合提供整体的射频微波类电容器应用的解决方案,并应用于射频功放设备、氮化镓芯片匹配、光模块、射频微波组件等领域。未来公司将重点向光通信、5G/通信基站、轨道通信、核磁医疗、广播电台等领域推广。 代理业务与客户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公司代理多个国际知名厂商的多条产品线,产品品类主要为电容、电阻、电感、射频器件、分立器件、功率器件、存储器件、连接器、集成电路等多种系列的电子元器件,以被动电子元器件为主。产品主要面向工业类及消费类民用市场,覆盖了汽车电子、轨道交通、新能源、智能电网、5G通讯、消费电子、医疗电子、工业/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公司近年来通过不断增加行业内优质电子元器件生产商代理经营资质,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帮助生产厂商迅速将产品导入市场。 公司顺应国家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大势,加快募投项目和其他项目的投资与建设现已逐渐形成以北京、苏州、成都三个产业基地为区域核心,聚焦各自产业资源及优势,加大 北京生产基地特种瓷介电容器新品的开发力度,加速苏州生产基地核心产品瓷介电容器从材料到产品的全面系列化、国产化、产业化建设进度,加快成都产业基地新产品线的布局及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加快已部分投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线产能爬坡速度,实现多层瓷介电容器产量50,609.60万只。 同时加速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项目、直流滤波器项目、营销网络及信息系统升级项目的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项目及直流滤波器项目投入募集资金3.16亿元,营销网络及信息系统升级项目投入募集资金2,831.26万元,补充流动资金1.51亿元,已累计投入募集资金4.95亿元。 股权激励激发企业内在活力,股票回购增强投资者信心。 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上市后的第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以定向发行的形式向公司(含子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骨干共99人合计授予92.80万股A 股普通股限制性股票,约占总股本的0.40%,授予价格为每股61.34元。激励计划的解除限售考核年度为2021-2023年三个会计年度,公司层面业绩考核要求为:以2020年度营业收入或净利润为基数,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0%、69%、120%或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5%、76%、128%。 我们认为股权激励将充分激发企业内在活力,稳固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公司以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对公司股份进行了回购。截至2021年7月31日,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335,066股,占公司总股本232,404,000股的比例为0.14%,回购成交最高价为115.00元/股,最低价为112.82元/股,支付的资金总额为人民币3,825.50万元(不含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均价约为114.17元/股。公司股票回购进一步完善公司长效激励机制的同时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国内高可靠MLCC 主要的生产厂家之一,在产业链、技术研发、产能、核心客户等方面具备一定行业优势,已连续八年入围中国电子元件行业百强。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军工行业下游需求上升明确,在我国军工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战略下,信息化装备数量和单位装备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军工元器件作为信息化发展中的主要载体,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88亿元,11.80亿元和14.98亿元,EPS 分别为3.82元,5.08元和6.45元,对应PE 分别为45.9、34.6、27.2倍。基于公司所处行业地位以及产品未来发展前景,我们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202.46元/股,分别对应2021-2023年PE 53.0、39.9、31.4倍。 风险提示:自产军用产品降价的风险;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风险。
川大智胜 计算机行业 2021-08-24 14.40 24.34 145.86% 15.60 8.33%
15.60 8.33%
详细
事件:公司8月20日公告,2021年上半年营收1.70亿元(+47.51%),归母净利润0.22亿元(+40.3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20亿元(+54.61%);毛利率29.73%(-4.19pcts),净利率13.25%(+2.14pcts)。 投资要点: 营收利润增速亮眼,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0亿元,同比增长47.51%(+40.54pct);实现归母净利润0.22亿元,同比增长40.30%(-5.64pct)。营业收入增速创近五年同期新高,主要系上年同期公司业务受疫情影响,本报告期内公司业务恢复性增长所致;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主要系报告期内营收高速增长,以及本期增值税退税及政府补助收入增加导致其他收益(684.92万元,+76.72%)大幅提升所致,增速方面略低于去年同期,主要系受到2019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的低基数效应影响所致。 分板块来看,航空及空管产品与服务实现营业收入0.85亿元(+68.56%),在营收中占比达50.09%(+ 6.26pcts),毛利率为31.76%(-15.56pcts)。总体来看,航空及空管产品与服务营收大幅提升,主要系报告期内军航作战训练业务恢复良好,实现创收所致;毛利率方面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主要系营业收入增加,相应材料成本、外包工程及技术服务费用提升所致。 报告期内, 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实现营业收入0.72亿元(+35.49%),在营收中占比达42.55%(-3.78pcts),毛利率为23.58%(-0.80pcts)。报告期内,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收入大幅提升,但营收占比小幅下降,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航空及空管产品收入增幅高于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导致公司营业收入结构有所变化;毛利率方面则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费用方面,报告期内伴随着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增长,期间费用(3,167.65万元,+ 8.24%)持续提升,但期间费用率(18.63%,-6.76pcts)相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从分项费用来看,公司研发费用(1,557.95万元,+ 15.49%)、管理费用(1,060.79万元,+9.65%)较上年同期进一步提升,分别系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材料成本相应提升,以及员工薪酬调整所致。 现金流量及其他财务数据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708.84万元,+88.99%)大幅提升,主要系上年同期受疫情影响部分已签订的合同实施延后,本期回款恢复正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6907.60万元,-236.55%)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主要系本期研发持续投入,以及支付购买飞行模拟机设备款共同影响所致,体现在开发支出(+5,205.27万元,+31.01%)方面,由于公司不断加大对军民航空管类和人工智能类项目以及三维产品及相关软件品与迭代软件的投入,其开发支出不断加大,进一步印证公司在图象图形、人工智能和航空空管领域的深厚积淀,核心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2259.94万元,-1840.48%)由于公司报告期内完成派发2020年度2,707.51万元现金红利,导致其较上年大幅下滑。 军航业务重启,有望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公司作为军航空管自动化系统产品领域市占率第一的知名企业,2013年之前,军航空管业务对公司业绩增长贡献最大,但由于军航空管业务体质改革等客观原因导致公司大部分军航空管项目暂停,后公司业绩主要靠民航业务和航空公司在岗飞行员的飞行模拟机培训业务支撑,伴随着2020年军航空管体制改革的完成,公司2013年参与并中标的国家空管委办公室“新一代XX 管制中心系统”项目伴随着军航空管业务体制改革的落地,有望尽快恢复启动,另外,报告期内公司军航作战训练业务已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227.12万元,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包括军航空管、军航模拟训练等在内的练兵备战需求进一步扩大,而目前军航三分之二的空管设备是由公司提供,在此背景下,军航空管业务有望逐步恢复至快速增长轨道,并在“十四五”期间的业绩贡献或将超过民航空管业务。 人工智能竞争优势渐显,携手华为拓展加快人脸识别产品布局:公司人工智能业务主要覆盖了高精度三维人脸照相机及高性能人脸识别产品、地-空通话语音识别和空管指挥安全监控等系列产品。公司持续加大对高精度三维人脸识别产品的研发力度,该系列产品深度与精度分别可达到0.036mm 和0.038mm,在全国乃至于全球范围内识别精度都居于前位。报告期内,公司作为华为首批15个生态伙伴之一,已完成入驻“华为.成都智算中心”,并完成在升腾以及鲲鹏服务器上的移植适配工作,成都智算中心将基于华为升腾全栈基础软硬件建设,加强在智能空管、智慧医疗等场景的应用示范,通过双方未来持续深化合作,公司有望在此基础上,产品渗透率有望逐步加大,打开新一轮成长空间,在手订单方面,公司2018年度与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有限公司签署总价9,904.82万元的《交通违法及事故检测项目-高快速路包采购合同》项目已完成最终验收工作,正在进行竣工结算,将对公司2021年业绩产生积极作用。地-空通话自动识别的空管指挥安全自动监察系统,已完成了国际领先的中英文混合地空通话自动识别,报告期内已在西南、东北等地区的空管系统推广,并实现销售,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在全国范围内的产品推广。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军航空管自动化系统产品领域市占率第一的知名企业,十四五期间有望充分受益练兵备战需求提升,实现军航空管业务的快速增长,另外基于自身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自主创新机制及在图象图形、人工智能领域数十年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深厚积淀,核心竞争力日益显现。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37亿元、6.99亿元和9.0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1.36亿元、1.72亿元,EPS 分别为0.47元、0.60元、0.76元,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给予2021年公司52倍PE 估值,对应目标价格24.34元,维持“买入”评级,分别对应2021-2023年预测收益的52倍、40倍及32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
广联航空 机械行业 2021-08-20 43.30 49.94 74.62% 48.66 12.38%
48.66 12.38%
详细
事件:公司8月18日发布2021年半年报,2021上半年营收1.12亿元(+42.46%),归母净利润0.24亿元(+111.8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14亿元(+ 29.80%);毛利率42.53%( -5.83pcts),净利率21.19%(+ 6.89pcts)。 投资要点: 营收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亮眼,航空工装与航空航天零部件及无人机双主业协同并行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42.46% ,实现归母净利润0.24亿元,同比增长111.83%,营业收入实现大幅增长,主要系下游主机厂需求增长所致;归母净利润表现更为亮眼,较上年同期翻倍增长,主要是营收高速增长、公司经营效率有所提升,期间费用率(26.06%,-3.88pcts)有所降低以及报告期内计入其他收益(624.07万元,+234.03%)的政府补助增多所致。 分业务板块来看,报告期内,航空工装产品实现营业收入0.67亿元(+68.50%),在营收中占比达60.01%(+9.27pcts),毛利率为44.50%(+2.81pcts)。总体来看,航空工装业务由于报告期内公司承担多款新型飞机所需工装的研发制造任务,收入增速尤为亮眼,报告期内工装业务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主要系受各期承制机型及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影响;航空航天零部件及无人机产品实现营业收入0.43亿元(+15.31%),在营收中占比为38.69%(-9.11pcts),毛利率为38.97%(-15.76pcts)。报告期内,航空航天零部件及无人机产品营收保持稳定增长,但营收比重有一定程度下滑,主要系受到航空工装业绩的大幅提升,整体营收结构产生了一定波动。毛利率下滑较为明显,由于报告期内公司承制多款新型固定翼无人机,其研发、试制成本较高所致。 费用方面,报告期内伴随着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增长,期间费用(4121.69万元,+ 38.76%)持续提升,但期间费用率(26.06%,-3.88pcts)相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从分项费用来看,公司财务费用(-143.10万元)由正转负,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公司暂无新增短期借借款,利息支出同比大幅下降所致;由于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多款无人机型承制任务,并且持续加大对无人机业务的专业供应能力建设,成本端研发投入力度加大,研发费用(1209.96万元,+94.39%),达自上市以来同期最高值,研发费用率(10.83%,+2.89%)较上年同期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管理费用(1720.52万元,+67.68%)增幅较大,主要系去年同期由于疫情原因管理人员普遍实行弹性办公导致当期管理费用基数较低,叠加本期公司管理人员薪酬调整,双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现金流量及其他财务数据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88亿元,-498.38%)有所下降,主要系公司综合在手及预期订单和备货周期,采购增加所致,体现在存货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存货(1.21亿元,+49.59%)快速增长,其中在产品(0.68亿元,+146.94%)大幅增长,原材料(0.34亿元,+16.30%)采购规模也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进一步印证了公司预期订单较为充足;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6亿元,-256.33%)有所下降,主要系公司募投项目投入规模持续提升,同时对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所致。 业务配套层级持续提升,巩固纵向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公司基于在航空工装及零部件领域优势,积极拓展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类产品业务,并实现航空航天高端工艺装备研发、零部件生产、航空器航天器机体结构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无人机新机型的研制、装配。总体来看,公司已实现由“零部件工装→零部件及大型部段→无人机”的配套层级提升,以此实现在航空、航天领域自身业务的持续拓展,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①航空工装产品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航空工装业务,是国内航空工装领域优势突出的龙头供应商。截至目前,公司已承接了包括C919、AG600水陆两栖飞机在内的多个机型部段成型工装、复合材料成型工装、装配工装总装生产线的制造任务,以及CR929、翼龙系列无人机制造所需的航空工装研制任务。 由于航空装备研制具有“一代材料,一代装备”的特点,航空工装作为用于飞机零部件成型或部段、整机装配的专用工艺装备,在航空装备预研论证阶段时,其试制与生产就已提上日程。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强对现有机型的升级和改造,以及加快推进新一代飞机的研发工作,公司作为航空工业下属主机厂和科研院所的重要航空工装供应商有望充分收益,进一步增强盈利空间。 ②航空航天零部件及无人机产品公司航空零部件业务主要有金属及复合材料零部件两部分,并且还可根据下游客户需求提供航空零件组装服务,公司主要客户包括沈飞、哈飞在内的数个主机厂以及航天科工和军队下属研究所。目前公司已取得部队主要新增军用机型零部件的供应商资质,以及 ARJ-21、C919、CR929、AG600、M-700等多种民用机型的零部件的供应商资质。 公司无人机产品业务主要为工业级旋翼无人机和固定翼军用无人机的整机设计、制造与装配,工业级旋翼无人机可根据客户需要,搭配不同功能载荷系统用于其他领域。目前公司已完成最大起飞重量60公斤/560公斤/750公斤/3500公斤的四种无人机基础机型的研制,产品主要包括某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整机结构、某小型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某型六旋翼无人机等,其中某型六旋翼无人机已实现对兵装集团某下属单位的批量生产与销售,同时公司作为机体结构惟一供应商的WJ-700察打无人机也在报告期内(2021年1月)首飞成功,标志着公司在大型无人机制造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持续布局产能扩张: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新设及股权转让方式新增两家控股子公司北海广联及天津广联,其中北海广联主要定位是孵化和发展无人机相关产业,基于公司自身在航空工装、零部件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当地政府对 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分若干扶持政策,将进一步促进公司在无人机业务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及市场开拓。 公司目前下设珠海广联、西安广联、南昌广联、卡普勒广联及正朗航空五家全资子公司,其中珠海广联与南昌广联目前均已达到稳定生产状态,报告期内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08.38万元/546.89万元,伴随后续生产经营逐步展开,产能扩张将辐射到华南、华东地区各大主机厂;公司通过参股合伙企业共青城航鑫,间接参与到洪都国际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为公司进一步拓展了优势资源的渠道,长期来看有利于公司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持续优化,募投项目方面,公司航空复合材料零部件生产线、金属零件数控加工中心、工装技改以及西安航空产业加工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均在稳定推进中,截至2021年6月30日, 资金投入进度分别为12.3%/74.4%/67.2%/73.4%,预计将于2022至2023年初陆续投产,其中,西安广联下属的西安航空产业加工制造基地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总投资额约为8亿元,项目主要包含航空工装制造中心、飞机零部件制造中心、航空配套中心建设,进一步打造科研生产及试验共享平台。总体来看,公司目前已完成在东北、华南、华东、西北等地区的产业布局,持续加大自主创新和合作研发力度,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未来建议持续关注项目进展,业绩有望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基于在航空工装及零部件领域优势,积极拓展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类产品业务,并实现航空航天高端工艺装备研发、零部件生产、航空器航天器机体结构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观点如下:①公司业务配套层级持续提升,目前已实现由“零部件工装→零部件及大型部段→无人机”的配套层级提升,以此实现在航空、航天领域自身业务的持续拓展,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巩固纵向一体化产业链优势;②公司目前已完成在东北、华南、华东、西北等地区的产业布局,募投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持续加大自主创新和合作研发力度,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③2021H1公司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翻倍增长,增速亮眼,经营效率不断提升。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9亿元、5.81亿元和7.8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0亿元、1.95亿元、2.67亿元,EPS 分别为0.67元、0.93元、1.27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50.30元,分别对应75倍、54倍及40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
通达股份 电力设备行业 2021-08-05 5.74 7.04 21.59% 7.07 23.17%
7.07 23.17%
详细
事件:公司7月31日公告,2021H1 营业收入9. 76亿元(-4. 99%),归母净利润0. 48亿元(-49. 55%),毛利率15. 42% (-2. 25pcts),净利率4. 84% (-3. 55pcts). 投资要点: . 原材料涨价影响电线电缆业务,军工业务维持高度景气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 76亿元,同比下降5. 36%,实现归母净利润0. 48亿元,同比下降49. 55%。 分业务板块来看,报告期内电线电缆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 99亿元(-4. 78%),在营收中分别占比为92. 10% ( +0.20pcts) ;报告期内,电线电缆业务毛利率为11.81% (-3. 42pcts),电线电缆业务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是由于近半年来铜铝等原材料价格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截至2021年7月30日分别较年初提升23. 48%/27. 21%), . 侵蚀了公司电缆业务较大的利润,从而对该部分业务盈利能力有一定程度影响;军工零部件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 77亿元( +30.02%),在营收中占比为7. 90%(+2. 13pcts),公司所处的航空零部件加工行业受益于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进入批量装备阶段,行业进入景气度上升期,同时叠加公司德国DST智能化航空零部件柔性加工生产线已完成部分安装调试工作,并开始批量生产,在智能化、数字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下,进一步提升公司生产效率,上述因素叠加导致公司军工零部件制造业务在整体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增速;报告期内,军工零部件制造业务毛利率为57. 42% (-5. 74pcts),主要受新机型批产阶段价格有所下降的影响,但伴随着公司航空零部件订单放量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智能化生产线应用的全面铺开所带来的成本管控效率提升,将进一步平滑 型号降价对净利润的影响,长期来看,公司军工零部件制造业务毛利率降幅有望逐步趋缓,总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费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期间费用为0. 99亿元(+7.19%),费用率为10.10%(+1. 15pcts),具体来看,管理费用为0.34亿元. ( +117. 77%),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系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导致工资费用增加及母公司办公费用增加所致。 电线电缆业务稳步发展, 开拓军工高景气赛道①电线电缆业务- --客户群体稳定,坐拥存量市场开拓增量空间公司的电线电缆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特高压/超高压用钢芯铝绞线系列等架空导线产品;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承力索等铜合金系列电线电缆产品;配网及建筑用架空绝缘系列电缆产品。 受到电线电缆行业普遍具有“料重工轻”的特点,在该部分业务经营过程中具有原材料成本占比较大,毛利率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由于该部分业务的销售合同多为闭口价合同,中标时产品销售价格已经确定,在执行过程中以铜铝为首的原材料价格波动会对该部分业务利润造成一定影响,2021 年上半年有色金属价格波动上行,铜铝平均价格分别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双重因素叠加导致报告期内,除架空绝缘电缆产品外,钢芯铝绞线系列与承力索等铜合金系列电线电缆产品毛利率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从而带动电线电缆业务整体净利润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客户结构稳定,电线电缆产品线稳步扩张。目前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国家电网及其关联企业、南方电网及其关联企业、中铁总公司以及中能建、中交建等大型综合承包商,客户对公司认可度较高且自身具有强商业信誉,无论是从回款质量及业务现有业务经营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公司多年来在电线电缆业务方面持续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进一步丰富电线电缆业务产品结构,长期来看,通过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充,公司该部分业务有望恢复高速发展。 ②军工零部件加工业务-一募投项目加速推进,进一步挖掘配套潜力2016年4月,公司完成对成都航飞航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收购,自此开始涉足航空零部件制造领域。成都航飞在航空零部件制造领域已深耕多年,主营产品为飞机结构零部件及大型关键结构件的高端精密加工制造服务,具体包括机体钛合金、铝合金框、梁、肋、接头等数控加工件,钣金及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等,产品覆盖我国现阶段正在加速列装的战斗机和教练机、C919等多种机型。下游客户除目前主要配套的成飞与贵飞外,也在积极拓展包括沈飞、西飞、航发集团在内的多个优质主机厂。 募投项目顺利推进,产能逐步释放。产能方面,成都航飞分别于2016年10月与2020年3月启动“航空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设项目”与“新都区航飞航空结构件研发生产项目”,总投资额分别为6. 22亿元/1.8亿元。 其中航空零部件制造基地建设一期项目已投入2. 57亿元,并已于2019年底完成验收,购置设备主要为备为德国DST智能柔性五轴加工设备、高速龙门铣削中心、卧式/六轴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共计19台(套)。一期项目目前产能为年产飞机结构件1万件。该项目二期目前正在推进中,目前已投入金额6, 935. 93万元,预计于2023年投产,投产后飞机结构件年产能将增至3万件,将实现年收入4. 05亿元,净利润9, 600.86万元;新都区航飞航空结构件研发生产项目主要包括日本FMS柔性五轴加工设备、五轴龙门加工中心等设备共计23台(套),以此组建3条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目 前已投入金额2,632. 27万元,预计于2022年建成投产,投产后预计年产各类航空零部件25700 件,并实现年收入1. 02亿元,净利润2, 175.53万元。 业务布局纵向延伸,战略切入核心环节。目前以爱乐达、德坤航空(利君股份子公司)、立航科技在内的多家企业均已布局航空部组件装配业务,成都航飞作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设备以及高质量控制水平的优质企业,公司有望在此基础上,以业务优化作为未来发展重点方向,逐步切入部装业务领域,实现精密制造、部组件装配双足并进的总体业务布局,战略切入航空零部件加工的核心环节,并进- -步加深与主机厂的业务绑定。 股权激励成功实施,强化未来发展动能公司于2021年1月29日实施股权激励,向公司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的166人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为792. 90万股,在总股本中占比约为1. 53%。本次激励计划分两期解锁,并对母公司及子公司成都航飞分别设置相应业绩考核要求:以2019 年收入及利润指标为基数,母公司2021-2022年收入增速分别不. 低于30%/50%,即2021-2022年母公司收入将不低于21.57亿元/24. 89亿元,相对于2020年增速分别为21. 09%/39. 72%;子公司成都航飞2021-2022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80%/230%, 即2021-2022年其净利润将不低于0. 59亿元/0.69亿元,相对于2020年增速分别为20. 00%/41. 43%。 整体来看,此次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于母子公司分别设置不同考核指标,且指标要 求相对较高,不仅体现公司对于自身经营及业绩维持高增速的信心,同时对于母、子公司的差异化考核,也侧面反映公司通过实施科学、长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管理层、核心员工与公司利益的趋同,进一步稳定子公司核心人才,充分调动其管理团队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公司整体业务发展。 投资建议:1. 公司募投项目有序推进,集约化、智能化生产线推动公司经营效率持续提升,从而进一步对冲降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司业务布局纵向延伸,战略切入部组件配装核心环节,深化与主机厂业务绑定,业务布局不断优化,打开业务新增长点;2.电线电缆业务作为公司传统主 业,公司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较强的生产组织能力,在产品综合质量以及运营效率方面在行业内均保持较高水平,长期来看,铜、铝等上游原材料价格将逐步趋稳,该部分业务有望重回增长轨道;3. 股权激励成功实施,进一步稳定核心技术人才,调动管理团队积极性,实现管理层、核心员工与公司利益的趋同,更好的促进公司业务发展。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 87亿元、21. 42亿元和23.7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 17亿元、1. 56亿元及1. 84亿元,EPS 分别为0.22元、0.30元、 0.35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7.04元,分别对应32倍、23倍及20倍PE,当前不到1.3pb. 风险提示:募投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军品放量进度不及预期;电缆业务恢复不及预期;市净率长期处于低位,上游原材料价格 上涨等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