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于庭泽

上海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870523040001。曾就职于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33.33%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凌玮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3-29 24.50 -- -- 26.56 8.41% -- 26.56 8.41% -- 详细
公司深耕纳米二氧化硅中高端市场,在国内企业中名列前茅。 公司由二氧化硅原料起家,之后向下游转型,深耕纳米二氧化硅中高端市场十余年, 截至 2022 年底,公司拥有二氧化硅产能 1.4 万吨,产品包括消光剂、吸附剂、开口剂和防锈颜料,其中消光剂产品自 2019年起在亚太地区的市占率为 10~13%, 逐渐实现进口替代; 目前其他产品市占率相对较小, 未来增长空间大。 我国二氧化硅行业结构性过剩,高端产品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二氧化硅是一种高活性、可再生、具有多微孔结构和高热稳定性的物质,应用广泛。目前我国二氧化硅行业产能主要集中于轮胎、橡胶、鞋材、饲料等低端应用领域,而中高端市场产能不足,主要依赖进口,根据统计数据, 2023 年,我国二氧化硅进出口产品均价分别为2656.17美元/吨和 781.05美元/吨,出口产品价格远低于进口价格,消光剂、吸附剂、开口剂、防锈颜料、催化剂载体等中高端领域应用二氧化硅的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公司开口剂产品性能对标国外巨头,已于 2021 年进入中石化供应体系,具备替代进口产品的实力;研发的防锈颜料产品顺应防锈颜料的绿色化发展趋势,客户包括立邦、阿克苏诺贝尔、贝科涂料等全球知名涂料厂商。 业务结构升级,专注纳米新材料业务的开拓。 公司未来将聚焦主业,全力发展自研的纳米新材料业务。募投项目在建成后将为公司新增 2 万吨中高端二氧化硅产能,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此外,公司积极推进催化剂载体等新产品的推出,开拓新增长点, 应用于催化剂领域的二氧化硅制备技术已进入技术验证阶段,并已获得 3 项发明专利。 公司与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签订框架性协议,内容包括建设 1 万吨催化剂载体和 2 万吨水性树脂产线等,积极开拓新业务。 投资建议凌玮科技在国内中高端二氧化硅领域具有先发优势,随着产能扩张与新产品投放,公司产品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盈利中枢有望提升。 我们预测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60/6.27/7.2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70%、 36.28%、 15.0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1.91/2.35亿 元 , 同 比 增 速 分 别 为30.44%、 61.20%、 22.75%, EPS 为1.09/1.76/2.17元/股, 2024年3月27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22.48x、13.95x、 11.36x。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进展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2-01 44.15 -- -- 53.70 21.63%
53.70 21.63% -- 详细
投资摘要公司为国内吸附材料龙头,产品平台化、业务一体化布局保持业绩韧性。蓝晓科技深耕吸附材料二十余年,技术积淀深厚,产品应用领域广阔,包含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六大板块,提供材料-装置-技术服务的一体化产品。 平台化布局帮助公司业绩穿越周期,近年来保持高增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9.20亿元,同比+60.69%,2018-2022年CAGR达32.02%;归母净利润5.38亿元,同比+72.91%,2018-2022年CAGR达39.27%。 金属资源领域:以盐湖提锂大项目为龙头,提供多种金属提取方案。 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盐湖提锂整线技术,可提供“材料+工艺+装置”综合解决方案,已签订产业规模项目12个,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8.6万吨,业务覆盖青藏地区盐湖及南美“锂三角”。除锂以外,公司布局镍、钴的提取及回收业务,助力我国稀缺资源国产化;半导体战略元素镓的提取领域,公司市场份额超70%。 生命科学领域:多年技术积淀,迎固相合成载体和层析介质发展良机。层析介质的需求受生物药的发展而快速增长,公司产品结构完善,2022年新增5万升/年产能,在国家医保控费背景下,公司的层析介质产品有望对国外产品逐步实现替代。固相合成载体领域,GLP-1类多肽减肥药催生固相合成载体旺盛需求,公司产品已进入礼来替尔泊肽供应链。 水处理与超纯化领域:积极开拓高端市场。国外高端饮用水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我国渗透率尚有提升空间,公司高端饮用水处理树脂逐步打破国外厂商垄断。超纯水领域,公司产品定位高端的电子级/核级超纯水,自主研发的喷射法均粒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逐步渗透下游面板、光伏、芯片市场。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吸附材料龙头,具有技术优势,持续推出新产品,布局新兴应用领域,助力关键材料国产替代,业务平台化发展穿越周期,盈利能力强。我们预测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3.07/30.25/37.9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14%、31.13%、25.5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75/9.26/11.6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5.54%、37.17%、25.41%,EPS为1.34/1.83/2.30元/股,2024年1月30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32.94x、24.01x、19.15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开拓不及预期,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
信德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4-01-10 42.01 -- -- 44.28 5.40%
44.28 5.40%
详细
负极包覆材料行业龙头,扩产进行时筑规模优势。 公司是负极包覆材料行业龙头公司,2020年公司市场占有率约在27%-39%。公司现有负极包覆材料产能4万吨/年,另有1.5万吨/年产能在建;2023年6月收购成都昱泰80%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2023年第三季度,昱泰经过技术改造后拥有负极包覆材料产能3万吨/年,公司合计产能达到7万吨/年(包括成都昱泰)。 行业小而美,进入壁垒较高。 负极包覆材料是锂电池负极的必需原材料,通过在负极表面包覆沥青,从而显著提升负极材料的首充可逆容量、循环稳定性及电池倍率性能,其添加量大约占锂电池负极材料的5%-15%,2022年负极包覆材料市场规模约20亿元。全球能源转型驱动锂电池市场高速发展,上游材料享发展红利,增长空间广阔。负极包覆行业技术壁垒较高,且占负极材料成本低,目前厂商较少,进入壁垒较高,竞争格局好。公司是业内龙头,产能优势大,与负极材料的主要龙头企业都形成多年合作,产品品质高,客户粘性强。 一体化产线降本增效,南北两大基地辐射更多客户。 公司大力布局一体化产线,预计2024年一体化产能占比将超过80%。 一体化产线精简工艺步骤,大幅降低成本,单吨成本节约1000元左右,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此外,成都基地拥有四川石化原材料资源,乙烯焦油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入厂,进一步降低成本。大连和成都基地一北一南,辐射客户的范围将显著提升,有助于扩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负极包覆材料行业龙头,积极扩充产能提高市占率,依托大连和成都基地的一体化工艺产线布局,助力降本增效,期待提升盈利中枢。我们预测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0.44/15.06/18.2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5%、44.3%、21.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8/2.71/3.3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3%、176.8%、24.6%,EPS为0.96/2.66/3.31元/股,2024年1月4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45.95x、16.60x、13.32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_Ris险kW提arn示ing]原材料价格变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在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
凯赛生物 基础化工业 2023-08-11 61.33 -- -- 63.98 4.32%
63.98 4.32%
详细
事件概述2023年8月8日,公司发布2023半年报,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0.30 亿 元 , 同 比 -20.05% ; 实 现 归 母 净 利 润 2.42 亿 元 , 同 比 -28.12%;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2.03亿元,同比-39.46%。主要系公司长链二元酸系列销量受下游需求疲软影响较同期有所下降。 招商局间接入股,协同发展打开新成长空间2023年6月26日,公司发布2023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预案,拟向上海曜勤(拟设立)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 66亿元,招商局集团通过上海曜勤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预计超过 5%。公司同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业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招商局集团将尽最大的商业努力推广和落实公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的使用,保障落实前三年“1-8-20 目标”,即招商局采购并使用公司生物基聚酰胺树脂的量于 2023、2024 和 2025 年分别为不低于 1 万 吨、8 万吨和 20万吨。与传统化工方式相比,公司的技术能力在基础材料制造领域可有效降低碳排放,环保型材料可应用于招商局集团下属多个实业板块。公司将与招商局集团充分发挥双方在生物基聚酰胺产品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打开新成长空间。年产50 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 90 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计划于2024年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生物基聚酰胺热塑性复合材料开拓应用场景公司进一步与下游客户深化合作,积极开拓产品下游潜在应用,持续发掘开拓市场空间。以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的生物基聚酰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耐温、耐腐蚀等特点。公司积极开发连续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在交运物流、新能源装备、建筑装饰等领域大场景的应用,同下游的产业客户密切沟通需求,协作开发样品,为后续规模商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w 联合开发高性能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在管材领域的应用;w 开发高性能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电池壳的工艺,进行实验室级别样品测试;w 开发高性能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集装箱的工艺,完成小规模样箱及辅材评估。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与招商局的合作不仅直接带来业绩增量,还对生物基聚酰胺的市场拓展带来背书效应,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6.73、9.61、12.39亿元,同比增速为21.66%、42.80%、28.94%,当前股价对应P/E为53.02、37.13、28.8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放大量产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品市场验证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风险、下游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
泰和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8-02 21.73 -- -- 21.84 0.51%
21.84 0.51%
详细
投资摘要事件概述7月29日,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1亿元,同比-0.55%,实现归母净利润2.15亿元,同比-26.21%;其中二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9.29亿元,同比+3.63%,环比-8.20%,实现归母净利润0.79亿元,同比-45.41%,环比-41.91%。 分析与判断氨纶板块承压,盈利水平大幅下降。2023年上半年氨纶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同时行业产能还在持续投放,根据化纤信息网统计数据,上半年氨纶行业产能净投放增加11.5万吨,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同比2022年上半年,氨纶市场均价下跌超过30%,公司氨纶业务承压,盈利水平同比大幅下降。上半年氨纶业务共实现营收7.18亿元、毛利0.26亿元,收入占比下降至37.01%,盈利水平和营收占比进一步被压缩。 芳纶行业需求增长稳定,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2023年上半年公司芳纶业务发展良好,产销量、收入、利润均实现同比上升;共实现营收11.92亿元,毛利率保持在40%左右,业务收入比例提升至61.41%,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作为我国首家实现间位芳纶、对位芳纶及芳纶纸产业化的企业,公司间位芳纶、对位芳纶及芳纶纸的产能均位居世界前列,各项产品已在下游行业中形成良好口碑,市场地位领先,销量逐年提高。随着公司芳纶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未来国内阻燃防护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防护、橡胶领域推广力度的提高,我们认为公司芳纶产品在各领域的销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芳纶涂覆放量在即,新能源领域需求打开未来成长空间。锂电池隔膜作为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关键材料,未来前景十分广阔,而芳纶是目前已知的综合性能最好的涂覆材料,经过芳纶涂覆后的隔膜具有比重小、强度高、耐穿刺、抗氧化、绝缘佳以及与电解液相容性好等优异性能,能够显著提高电池的制备效率、高低温放电、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公司依托芳纶产业链优势切入锂电隔膜涂覆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公司芳纶涂覆隔膜中试生产线运转良好,正在与下游电池厂家进行技术交流和产品验证工作,已有部分客户的验证进入B阶段或C阶段(大批量大电池测试),项目进展顺利。 投资建议受氨纶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影响,公司上半年营收出现小幅下滑,但芳纶业务盈利稳定,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芳纶涂覆隔膜项目已有部分客户验证进入B阶段或C阶段。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2.20/73.80/93.0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9.2%、41.4%、26.0%,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5/10.21/13.88 亿元, 同比增速分别为61.8%、44.8%、35.9%,EPS 为 0.82/1.18/1.61元/股,对应PE分别为28x、19x、1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新项目进展低于预期
泰和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6-13 21.27 -- -- 25.34 19.13%
25.34 19.13%
详细
投资摘要公司深耕氨纶和芳纶市场,行业龙头地位显著。 公司是国内首家氨纶生产企业和芳纶领军企业,掌握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等纤维的产业化技术。经过数十年发展沉淀,现拥有芳纶产能2.1 万吨,其中间位芳纶产能居全球第 2 ,对位芳纶产能居全球第 4 ,芳纶纸产能全球第2;氨纶方面年均有效产能4.5 万吨,产能位居全国前五。 芳纶市场空间广阔,供需格局持续良性。 芳纶是三大超强纤维之一,集众多优势于一身,广泛用于防火、高温、电气绝缘隔热、建材、电子电器、防弹制品、交通、军事、航空等领域。2022年全球总需求约11-12万吨,同比增长6%,随着《防护服装阻燃服》《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等国家强制标准的实施,间位芳纶国内防护领域的需求持续提振;对位芳纶国内市场保持高增长状态,光通信、 胶管、防弹先后成为市场主力,海外市场的防弹、光通讯需求也比较旺盛。行业供需格局持续保持良性。 依托产业优势布局芳纶涂覆隔膜,新项目布局打开成长空间。 未来随着锂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不断提升,对锂电隔膜性能的要求更高,相较于现在主流的陶瓷涂覆,芳纶涂覆在在耐高温、抗穿刺性能还是电解液浸润性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公司依托芳纶产业优势,进军锂电隔膜涂覆赛道,在涂覆设备、芳纶原料以及生产良率控制上都有显著优势;依托公司出色的工程化能力,未来有望降低芳纶涂覆成本,驱动芳纶涂覆渗透率提升。同时,公司在智能穿戴、绿色制造、生物基材料、信息通信、新能源、绿色化工六大领域积极布局,规划建设绿色印染、发光纤维及纤维锂电池等新项目,其中数码打印工厂和印染示范工厂都将于2023年建成投产。 新旧动能置换完成,公司竞争力显著增强。 公司适时启动烟台园区搬迁工作,大幅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动新项目建设,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供给能力,通过新旧动能转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综合竞争力。宁夏宁东生产基地依托宁夏煤化工优势,原料供给稳定,在税收、电价方面均有优惠政策,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投资建议公司是氨纶、芳纶行业龙头企业,产品产能位居全球前列,同时依托产业优势和出色的工程化能力布局芳纶锂电隔膜涂覆和绿色印染行业,新项目打开未来成长空间。我们预测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3.55/73.65/92.00亿元, 同比增速分别为42.8%、37.5%、24.9%,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3/10.83/14.48 亿元 , 同比增速分别为72.7%、43.8%、33.8%,EPS 为 0.87/1.25/1.68元/股,对应PE分别为25x、17x、13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新项目进展低于预期
凯赛生物 基础化工业 2023-05-18 53.35 -- -- 56.66 5.91%
67.00 25.59%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022年度报告和2023年一季度报告:1)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4.41亿元,同比+3.28%;实现归母净利润5.53亿元,同比-6.97%。2)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05亿元,同比-23.56%;实现归母净利润0.57亿元,同比-67.09%。 终端需求疲软,生物基聚酰胺客户拓展仍在进行中。2022年长链二元酸销量5.87万吨,同比-4.48%,毛利率减少1.64pct至40.69%;生物基聚酰胺销量1.10万吨,同比-22.59%,毛利率减少3.49pct至-7.34%,主要由于产品进入市场时间较短,客户对于材料的性能深入理解和熟练使用仍需一段过程。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改进菌种及纯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研发费用同比+40.58%至1.88亿元。 生物新材料打开应用场景,以生物智造重塑人类低碳生活1)拓展长链二元酸产品,合成生物基聚酰胺5X新材料。在当前产品基础上,陆续开发包括九碳、十碳、十六碳、十八碳二元酸产品。 结合公司自有二元酸与二元胺单体,通过有机组合可以合成一系列生物基聚酰胺5X产品,根据不同品牌的特点开发不同的应用市场。例如,聚酰胺56产品性能接近通用型聚酰胺66,戊二胺与长链二元酸(十六碳以上)聚合得到的长链聚酰胺产品具有接近聚酰胺11、12的低温柔韧性能,聚酰胺5T性能接近聚酰胺6T。 2)生物基高温尼龙高效突破性新工艺具有性价比优势。生物基高温尼龙突破性工艺在产业化示范线上得到验证,充分体现了生物基单体构造的高分子材料表现出的性价比优势。公司开发的耐高温生物基聚酰胺一步法聚合工艺比传统化工同类产品的二步法聚合工艺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使生物基聚酰胺相对于传统化工产品具有“原料可再生、产品可回收、成本可竞争”的优势。 3)系列生物基聚酰胺连续纤维增强热塑型复合材料的关键产业化技术开发进展顺利,具有高性能、易加工、轻量化、可回收、低成本、耐磨耐腐蚀等综合优势,突破传统热塑性复合材料成本和性能局限,有望在交运物流、新能源装备、建筑装饰等领域的大场景中实现“以塑代钢、以塑代铝、以热塑替代热固”,用户侧的全周期成本和环境压力更低。 4)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乳酸的万吨级示范线已经部分建成并获得产品。公司将研发利用从农、林、湖泊等来源的生物废弃物经加工得到的C5糖和C6糖,经生物转化成各种产品,其中可能包括乳酸(用于做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材料)、戊二胺(用于生产生物基聚酰胺)、乙醇/丁醇(生物燃料)、氨基酸(如谷氨酸、赖氨酸)和蛋白质(营养)等。研发的目标是使之能在商业上比粮食更有经济性,做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公司还将研发秸秆中木质素和磷、钾、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 5)生物制造过程条件温和,节能减碳,生物基材料有望做到零碳甚至负碳。公司生物基产品采用可再生的农作物作为原料,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碳,再通过生物转化生产出生物基产品,生物制造过程条件温和,节能减碳,对降低碳排放有显著作用。经第三方检测,生产每吨生物基聚酰胺56比传统尼龙66或尼龙6减少碳排放一半以上;生产每吨生物法癸二酸比化学法癸二酸减碳约20%;此外,公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以塑代钢应用于轻量化场合,终端产品由于减重而降耗节能,以塑代塑替代热固性材料实现材料循环使用,都可以实现对碳中和的有益贡献。绿色生产和轻量化是公司产品的特点,用生物基材料的高性价比与石油化学品竞争,发展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考虑2022年以及2023年一季度需求疲软,以及生物基聚酰胺市场拓展仍需时间,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6.73、8.02、9.69亿元(2023-2024前值为9.44、11.50亿元),同比增速为21.71%、19.14%、20.81%,当前股价对应P/E为46.78、39.26、32.50倍。我们认为长期来看生物新材料前景广阔,公司常年深耕聚酰胺产业链所形成的技术优势,以及在新一代合成生物学技术上的开拓将使公司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放大量产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品市场验证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风险、下游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
广汇能源 能源行业 2022-10-17 12.26 -- -- 12.53 2.20%
12.53 2.20%
详细
事件:公司发 布 2022 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2022 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70.91-373.91 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25.22-127.04%;实现归母净利润83.60-84.60 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02.87-206.49%。其中Q3 实现收入157.7-160.7 亿元,同比增长146.97-151.66%,环比增长32.26-34.78%;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2.3-33.3 亿元,同比增长138.67-146.06%,环比增长10.72-14.15%。 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公司天然气业务利润丰厚。2022 年2 月以来,受国际地缘政治问题影响,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 根据数据统计,2022Q1-3 布伦特原油均价102.48 美元/桶、纽约天然气均价6.70 美元/百万应热单位,相比去年分别增长51.03%、79.62%。 针对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公司采取一气多销的策略,将低价长协天然气直接转运至海外现货市场,赚取更高差价,预计前三季度天然气销量同比增长23.38%,销售均价同比增长148.58%。欧洲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北溪天然气管道修复遥遥无期,欧洲天然气冬季将面临较大的补库存压力,预计全球天然气价格将继续处于高位,公司第四季度天然气贸易有望继续保持较好利润。 产能持续扩增,助力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公司启东LNG 接收站及配套建设项目有序推进,目前周转能力300 万吨/年。新建5#20 万立方米LNG 储罐预计年末建成投产,原有储罐扩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过程中,全部规划项目投产后,公司 LNG 周转能力将提升至1000 万吨/年。在煤炭保供的背景下,新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供应地区,截至8 月底,新疆地区原煤产量2.54 亿吨,同比增长36.7%;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煤炭外销量预计已达1900 万吨, 特别是Q3 单季约732万吨,环比+27%,全年预计超 2600 万吨。目前公司白石湖露天煤矿具备2000 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能力,马朗煤矿首期 1000 万吨有望于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陆续达产,储量更高的东部矿区首期 400 万吨正在开发中。预计2022 年广汇煤炭产量将增至4000 万吨/年,十四五末公司煤炭产能有望达 6000-7000 万吨/年。 布局新能源产业,能源综合开发促长远发展。公司同新疆区域内相关油田单位合作开展二氧化碳产品购销经营活动,建设300 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管输及驱油一体化项目,首期10 万吨/年预计将于2022 年底建成投产;依托自身优势,2022 年建设设光辉氢能示范项目,规划到2030 年建设从风间带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公司在享受传统化石能源价格高涨的红利下,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链,促进未来长远发展。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公司是国内稀缺的煤、油、气全产业链布局的能源龙头企业, 当前时点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公司资产价值有望大幅提升,业绩弹性大,我们预计公司22-24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4.5 亿/145.2 亿/176.8 亿,EPS1.74/2.21/2.69 元,对应PE7.0/5.5/4.5 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油气价格波动;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
云图控股 基础化工业 2022-07-19 15.86 21.36 172.45% 16.62 4.79%
16.62 4.7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 9.5-10亿元,同比增长 135.41%-147.80%,扣非后净利润 9.0-9.5亿元,同比增长 127.28%-139.91%。 主营产品量价齐升,上半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产品复合肥、纯碱、黄磷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根据百川盈孚数据,今年二季度,复合肥、纯碱、黄磷均价分别为:3525元/吨、2812元/吨、36855元/吨,相比去年同期+46.38%、+60.32%、+95.01%。受益于主营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5-10亿元,同时报告期内各产品毛利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扣非后净利润 9.0-9.5亿元,公司盈利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受益于农化行业上行和磷矿石供应紧张,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全年业绩有望再创新高。 一体化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今年年初以来,国内磷矿石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截至目前,国内磷矿石市场均价 1061元/吨,相比年初上涨约 64.50%。公司目前具有丰富的磷矿资源,在磷化工行业沉淀多年,在上游磷矿石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能够控成本、稳生产,一体化优势尽显。同时,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黄磷外售企业,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黄磷价格中枢被不断拉高,而随着公司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成本管控能力和协同生产能力都得到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将得到提升。 磷矿石自产脚步加快,入局新能源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全资子公司雷波凯瑞公司拥有四川省雷波县牛牛寨北矿区磷矿探矿权,其中已探明东段磷矿石资源储量达 1.81亿吨,相关采矿手续正在抓紧办理中。根据公司的产业布局,在雷波牛牛寨北矿区实现探转采并完成矿井建设后,公司生产所需的磷矿石将主要实现自产。公司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储备、一体化产业配套及化肥化工多年的积累,向下游高附加值的产业延伸,布局磷酸铁及相关上游原料,相关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当中,预计湖北松滋 35万吨磷酸铁及配套项目将于 2023年陆续建成投产。公司在磷矿资源的加持下,积极打造下游新的利润增长点,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深耕复合肥、联碱以及磷化工行业,当前时点公司主要产品景气高涨,盈利能力强。长期看,公司建立起一体化产业链,在原料持续上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公司的成本优势和行业定价权进一步凸显,锻造长期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进军新能 源赛道。上调公司 22-24年预测归母净利润至 18.1亿/21.2亿/24.2亿,EPS1.79/2.10/2.40元,对应 PE8.9/7.6/6.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波动;项目推进不达预期
三孚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6-15 59.42 -- -- 61.97 4.29%
61.97 4.2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年产 7.22万吨三氯氢硅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宣布在现有三氯氢硅产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其中三氯氢硅7.22万吨/年,四氯化硅2.88万吨/年,项目建设期半年,投产 2个月后,装置负荷达到 50%,投产 4个月后,装置负荷达到100%。 点评:产能扩建脚步加快,行业龙头地位稳固。公司主营为“两硅两钾”产品。现有三氯氢硅产能6.5万吨/年、高纯四氯氢硅3万吨/年、氢氧化钾5.6万吨/年、硫酸钾10万吨/年;年底项目建成后,公司三氯氢硅产能将超过13万吨,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三氯氢硅生产企业,行业龙头地位将进一步稳固。 三氯氢硅、四氯化硅高景气,产能释放后营收有望进一步提升。2021年,受下游需求增长驱动,主营产品大幅提高,公司三氯氢硅全年营收5.30亿元(+121.6%),销量5.95万吨(-2.4%),均价8905元/吨(+127.1%);高纯四氯化硅全年营收1.70亿元(+219.0%),销量1.66万吨(+82.6%),均价10245元/吨(+74.7%)。扩建项目投产后,公司三氯氢硅、四氯化硅产销量将大幅提高,营收有望进一步提升。 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三氯氢硅价格不断上涨。随着光伏产业的持续回暖,多晶硅及硅片行业需求量继续加大,产能释放脚步加快,作为生产多晶硅的重要原材料,三氯氢硅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价格大幅上涨,根据百川盈孚数据,光伏级三氯氢硅自3月份以来从18000元/吨上涨至27000元/吨,涨幅明显。根据上海有色网统计数据,今明两年国内多晶硅新投产产能将达到100万吨,对于光伏及三氯氢硅新增需求将超过20万吨,由于光伏级三氯氢硅工艺要求较高,产能释放缓慢,预计今明两年三氯氢硅供需依旧紧平衡甚至紧缺,行业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度。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耕“两硅两钾”,随着新产能投放,跻身国内三氯氢硅龙头企业,当前时点下游多晶硅新增产能密集投放,公司有望充分受益行业高景气;电子特气项目、硅烷偶联剂等新建项目也陆续进入正式生产阶段,产品矩阵进一步完善。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19亿/7.50亿/9.42亿,EPS2.26/2.75/3.45元,对应PE23.9/19.7/15.7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多晶硅需求低于预期、项目推进不达预期
鲁西化工 基础化工业 2022-05-12 16.02 19.61 85.70% 19.80 9.45%
17.70 10.4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51亿元,同比+23.09%,归母净利润13.20亿元,同比+32.15%,扣非净利润13.05亿元,同比+33.13%。 化工品价格上涨景气延续,公司业绩稳步提升。在报告期内,公司部分主营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二甲基酰胺Q1均价高达16073元/吨,环比上涨1.98%,同比上涨65.69%,延续去年的高景气;自今年年初以来,甲酸价格逐渐推涨,进入三月后更是进入价格爆发期,其中三月均价5673元/吨,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70%。公司现有甲酸产能40万吨,是全球最大甲酸供应商,受益于甲酸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公司业绩稳步提升。在公司主营化工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2022年Q1毛利率为28.64%,相比2021年Q4上涨8.24pct。 在建项目持续推进,产业链布局日臻完善。目前,公司现有产能己内酰胺40万吨,尼龙640万吨,甲酸40万吨,双氧水(折百)40万吨,多元醇75万吨以及甲烷氯化物22万吨。在公司多年的布局下,产品产业链不断完善,主营产品产能不断扩大;公司60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6一期项目预计于2022年9月建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新增30 万吨/年己内酰胺、30 万吨/年尼龙6 及配套产品;双氧水(折百)拟建15 万吨,手续已经办理完成;甲酸拟建20 万吨,正在办理手续中。同时公司年产120万吨双酚A一期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预计年内建成投产,新增20万吨双酚A产能将满足于公司聚碳酸酯生产,公司在原料端进行布局,产业链不断完善,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拟吸收鲁西集团,扁平化管理增强公司未来竞争力。公司发布公告称以向鲁西集团全部股东发行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鲁西集团;根据公告,本次吸收合并完成后,鲁西集团将注销法人资格,公司承继鲁西集团全部资产及负债。交易完成后,中国中化将对公司直接进行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将更为扁平化,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决策效率,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司未来市场竞争力。 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是典型顺周期高贝塔品种,充分受益多元化产品价格上涨带来业绩高弹性。长期看,凭借园区“一体化、集约化、园区化、智能化”优势,持续完善化工新材料、基础化工产业链,在中化集团支持下有望成为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平台企业。预计公司22-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2.6亿/63.6亿/79.4亿,EPS2.76/3.34/4.17元,对应PE6.6/5.5/4.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项目推进不达预期
云图控股 基础化工业 2022-04-20 14.64 20.86 166.07% 15.37 4.99%
18.58 26.91%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48.98亿元,同比+62.74%,归母净利润总额12.32亿元,同比+147.06%,扣非净利润11.45亿元,同比+165.38%;其中Q4单季实现营业收入48.06亿元,同比+104.47%,归母净利润4.51亿元,同比+252.36%。同时预告22年Q1实现归母净利润4.5至4.8亿,同比+149%至165%。 量价齐升景气高涨,业绩大增再创新高。得益于公司复合肥产品和联碱产品的价格上涨和销量提升,公司2021年度业绩再创新高。报告期内,复合肥销量287.39万吨,同比增长10.41%,实现销售收入62.27亿元,同比增长29.87%;联碱产品销量76.9万吨,同比增长64.03%,实现销售收入11.44亿元,同比增长42.28%。在主营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公司磷化工产业链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成本管控能力增强,报告期内各产品毛利率均有较大幅度的上涨,未来盈利水平将持续提升。 建立一体化产业链,成本优势和行业定价权进一步凸显。目前,公司已建立一体化产业链,拥有除尿素以外的氮肥完整产业链、磷肥完整产业链,主要原料、包材等基本能自给自足,在原料持续上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公司的成本优势和行业定价权进一步凸显。公司旗下拥有丰富优质的磷矿、盐矿等资源,为资源供应与成本控制、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公司的产业布局,在雷波牛牛寨北矿区实现探转采并完成矿井建设后,公司生产所需的磷矿石将主要实现自产。随着产业链一体化程度加深,公司原料自给率将不断提高,加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成本管控和协同效益不断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将持续提升。 产能不断扩充,依托产业链优势积极入局新能源。公司现有复合肥产能520万吨,在建新型复合肥产能120万吨,预计未来2年内陆续建成投产。公司抓住新能源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储备、一体化产业配套及化肥化工多年的积累,布局磷酸铁及相关上游原料产能,进军新能源材料赛道;规划磷酸铁产能45万吨吨(湖北松滋35 万吨,湖北宜城10万吨),配套不同纯度的磷酸产能90万吨,并利用副产低品位磷酸联动生产复合肥140 万吨,其中湖北松滋35万吨磷酸铁及配套项目将于2023年陆续建成投产。在新能源领域的旺盛需求下,积极布局磷酸铁将打开公司未来成长空间。 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公司深耕复合肥、联碱以及磷化工行业,当前时点磷肥纯碱等产品景气高涨,盈利能力强。长期看,公司建立起一体化产业链,在原料持续上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公司的成本优势和行业定价权进一步凸显,锻造长期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进军新能源赛道。预计公司22-24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5.1 亿/18.0 亿/21.1 亿,EPS1.50/1.78/2.09 元,对应PE10.0/8.4/7.2 倍,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下跌、尿素价格波动、需求不达预期
新安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3-25 17.84 22.91 171.45% 19.43 8.91%
23.30 30.61%
详细
事件:公司发 布 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89.77亿元,同比+51.45%,归母净利润总额26.54 亿元,同比+354.56%,扣非净利润26.73 亿元,同比+567.10%;其中Q4 单季实现营业收入56.6亿元,同比+82.98%,归母净利润10.53 亿元,同比+172.06%。同时预告22 年Q1 实现归母净利润11.5 至12.5 亿,同比+313%至349%。 主营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经营业绩再创新高。2021 年,受地缘政治、新冠疫情持续发酵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暴涨,21 年金属硅、有机硅、和草甘膦均价分别为2.3 万元/吨、3.2 万元/吨、4.8万元/吨,同比上涨95%、70%、106%。公司基于原有“氯、硅、磷”元素循环利用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积极拓展上下游市场份额,产品销量大幅上涨,经营业绩再创新高。 一体化经营优势凸显,终端业务占比提升逐步抹平周期属性。公司围绕有机硅业务进行“产业链向上、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协同”,实现上游金属硅自供,下游中高端产品开发,公司终端业务驶入快车道。报告期内,公司硅基终端及特种硅烷产品实现营业收入32.04 亿元,同比增长69%,终端转化率达40%以上,终端产品中的中高端产品占比达44%。截止2021 年末,公司有机硅终端产品品种近3000 种,终端子公司载体价值突显;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现有6.5万吨三氯氢硅、3 万吨光伏密封胶产能;产业一体化方面,公司目前拥有工业硅产能10 万吨/年,除云南盐津在建的10 万吨/年新产能外,近期接连落地四川平武6.5 万吨/年的建设项目和云南景成5.4 万吨/年收购项目,届时公司工业硅产能将达到30 万吨/年以上,同时公司在云南盐津拥有 8000 万吨储量的硅矿,目前一期项目已完全达产。 随着一体化布局不断推进,终端产品占比提升,公司周期属性有望逐渐弱化。 草甘膦景气度持续高位,公司盈利有望保持高水平。2020 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下游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带动农业相关产品价格集体上涨;经过过去几年的供给侧改革,草甘膦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当下正值采购旺季,海外市场需求旺盛,供需关系紧张。 当前草甘膦华东市场价6.4 万元/吨,产品价差维持较高水平。公司是国内草甘膦行业领先企业,现有草甘膦原药产能8 万吨/年,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盈利水平。 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公司深耕磷、硅两大产业,当前时点产业景气度持续高位,盈利能力强。同时随着公司一体化战略不断推进,终端产品占比不断提升,开辟以新能源应用为主要场景的“第三战场”,长期看公司成长属性不断增强,周期属性有望逐步弱化。预计公司22-24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4.9 亿/44.8 亿/55.3 亿,EPS4.27/5.47/6.75 元,对应PE6.4/5.0/4.1 倍,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下跌、原材料价格波动、项目推进不达预期
硅宝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01-19 20.15 28.88 118.46% 21.65 7.44%
22.58 12.06%
详细
事件事: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归母净利润2.52-2.92亿元(同比增长25%-45%),实现扣非净利润2.34-2.74亿元(同比增长26%-48%),超出市场预期。2022年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盈利能力将得到修复;随着公司新建项目投产,未来业绩将持续稳定提升。 点评:原材料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四季度盈利超预期。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5.5亿元,同比增加67%,实现归母净利润2.52-2.92亿元,同比增加25%-45%,实现扣非净利润2.34-2.74亿元,同比增加26%-48%;其中四季度营收8.7亿元,同比增加49.5%,实现归母净利润0.90-1.30亿元,同比增加35.4%-95.3%。四季度以来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1年11/12月,107胶市场均价分别为34700,26754元/吨,较10月均价59258元/吨大幅下降;随着主要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公司盈利能力得到修复。预计2022年随着上游DMC 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供需紧张的格局将得到进一步缓解,原材料价格将持续稳定在合理区间。 新建项目稳步推进,投产后产能有望翻倍。公司前期募投的10万吨高端有机硅密封胶产能中,已有4万吨产能于2021年7月正式投产,剩余6万吨密封胶产能处于稳步建设中,预计今明两年陆续建成投产,达产后产能有望翻倍。在建筑用胶领域,公司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复合增速 20%以上,持续保持超出市场预期的增长韧性,稳站行业细分龙头地位;工业用胶领域,下游光伏产业需求确定性高,大客户数量及采购份额快速增加,业绩增长明显。 布局硅碳负极材料,拥抱新能源产业链。公司利用自身硅材料产业优势,积极布局碳硅负极材料,拟建设1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4万吨/年专用粘合剂生产基地、以及锂电材料研发中心。目前各类负极材料中,传统负极石墨材料已接近 372mAh/g 的理论容量,而硅 碳负极材料理论容量可达 4200mAh/g,远高于其他材料,且快充性能 较好,是未来理想的替代材料。此外公司与宁德时代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定,深度拥抱新能源产业链。 业绩拐点已至,维持 “买入”评级。公司去年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利润率下滑影响盈利,Q4随着原材料价格回落,利润率得到改善,同时新产能开始释放,业绩拐点已至;长期看,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值得期待,未来硅碳负极材料项目落地打开盈利新增长点的同时有望提振公司估值体系,与宁德时代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深度拥抱新能源产业链,未来成长空间确定。我们预计公司21-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69/4.32/6.07亿,EPS0.69/1.10/1.55,对应PE 35.1/20.7/14.7倍,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需求不达预期
硅宝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1-12-20 23.12 28.88 118.46% 23.78 2.85%
23.78 2.85%
详细
公司主要从事有机硅密封胶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国内有机硅密封胶行业龙头企业,同时在以光伏胶为代表的工业胶领域不断放量;此外积极拥抱新能源产业链,与宁德时代签订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并布局硅碳负极材料。 有机硅密封胶持续放量,下游光伏需求确定。 公司主业有机硅建筑胶及工业胶。在建筑用胶领域,公司凭借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复合增速 20%以上,持续保持超出市场预期的增长韧性, 稳站行业细分龙头地位; 工业用胶领域,受益于新能源行业高景气发展,公司太阳能光伏用胶大客户数量及采购份额快速增加,业绩增长明显。 下游光伏装机需求确定: 每 GW 光伏装机对应工业胶需求约 1000吨,按照 300GW 的装机测算预计到 2025年光伏胶需求达到30-4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近百亿。 此外公司硅烷偶联剂产品作为生产 EVA 膜的关键助剂,电子电器用胶和汽车用胶进口替代加速助力公司工业用胶业绩稳步提升。 产能方面, 公司 10万吨高端密封胶智能制造募投项目陆续达产放量, 一期 4万吨已经投产,后续完全达产后产能实现翻倍。 原材料价格下行,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改善。 原材料价格是影响公司盈利的重要因素, 其中 107硅橡胶成本占比约 60%, 其价格在前三季度持续上涨对公司成本产生较大压力,导致公司毛利率出现下滑。当前时点,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预计对公司盈利能力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明年有机硅新产能持续投放,价格中枢有望回落至合理区间,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改善。 布局硅碳负极材料,拥抱新能源产业链。 公司利用自身硅材料产业优势,积极布局碳硅负极材料,拟建设 1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 4万吨/年专用粘合剂生产基地、以及锂电材料研发中心。目前各类负极材料中,传统负极石墨材料已接近 372mAh/g 的理论容量,而硅碳负极材料理论容量可达 4200mAh/g,远高于其他材料,且快充性能较好,是未来理想的替代材料。此外公司与宁德时代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定,深度拥抱新能源产业链。 业绩拐点已至,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今年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利润率下滑影响盈利。 Q4随着原材料价格回落, 利润率有望改善, 同时新产能开始释放,业绩拐点已至;长期看,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值得期待, 未来硅碳负极材料项目落地打开盈利新增长点的同时有望提振公司估值体系,与宁德时代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深度拥抱新能源产业链,未来成长空间确定。 我们预计公司 21-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42/4.12/5.78亿, EPS0.62/1.05/1.48,对应PE 35.1/20.7/14.7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