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亮科技
|
计算机行业
|
2021-11-08
|
13.25
|
20.87
|
--
|
15.04
|
13.51% |
|
17.27
|
30.34% |
|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1年10月27日晚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 点评:三季度营业收入受到大客户项目确认影响,全年营收增速有望回升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2.66%;实现归母净利润1035.15万元,同比下滑67.06%。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8亿元,同比增长19.94%;实现归母净利润1886.89万元,同比下滑44.66%。 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1)公司业务增长及上年度社保减免造成本年度人力成本大幅增长,导致前三季度营业成本同比增长43.83%,毛利率同比下滑9.35pct。2)计提免费维护费用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销售人员成本增加、差旅招待等费用增加,导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9.80%。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存货为6.73亿元,同比增长95.99%,主要原因是大客户占比快速增长,初期项目周期长,造成未验收项目履约成本增加。全年来看,我们预计随着大行项目收入逐步得到确认,公司营业收入增速有望回升。 公司持续投入研发,与华为发布分布式新核心联合解决方案从费用情况来看,公司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为10.31%,管理费用率为17.24%,研发费用率为12.90%。2021年9月,公司作为华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生态伙伴,正式发布分布式新核心联合解决方案。目前,公司与华为已建立了多层次的深入合作,完成与了鲲鹏泰山服务器、华为高斯数据库的对接,以及基于华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与华为云生态的全面融合,未来有望为市场带来更大想象空间的全生态链的核心系统解决方案。 三季度业务拓展成绩亮眼,持续赋能金融机构高质量转型发展上半年,公司整体中标率超过48%。大行业务拓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3家政策性银行、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的8家以及全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展开了合作;与48家资产规模达5000亿以上的城商行及农商行中的41家展开了合作,对所有资产规模达5000亿以上的客户的覆盖率已超过85%。 根据公司微信公众号10月15日发布的《长亮科技第三季度中标简报》,公司三季度在大行、省农信领域成绩亮眼,中标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辽宁农信、浙江农信、南京银行、江南农商等多个项目。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作为全球数字银行领域的先行者,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方面优势明显,逐步打开国有大行和海外市场。预测公司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19.54、24.33、30.0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00、3.78、4.76亿元,EPS为0.42、0.52、0.66元/股,对应PE为30.95、24.52、19.49倍。目前计算机(申万)指数PETTM为55.1倍,过去三年公司PE主要运行在40-120倍之间,预期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CAGR为26.19%,考虑到公司近期估值水平有一定调整,下调公司2021年的目标PE至50倍,对应的目标价为21.0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金融行业信创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银行核心系统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开发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等。
|
|
|
宇信科技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1-11-04
|
17.76
|
28.16
|
--
|
22.54
|
26.91% |
|
27.92
|
57.21% |
|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1年10月28日收盘后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 点评:长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6.59%,创新业务同比增长58.23%2021年,公司持续稳健经营,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28.93%;实现归母净利润2172.96万元,同比增长207.09%。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53亿元,同比增长26.59%;实现归母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13.77%。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和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20亿元,同比增长25.83%。分产品来看,前三季度,公司软件开发服务实现收入16.32亿元,同比增长31.71%;创新运营业务实现收入0.83亿元,同比增长58.23%,信贷(包括网贷和小微场景)、存款、理财、营销、科技基础设施整体外包运营等领域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统一开发平台投产顺利,存货与合同负债提供成长动能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2.92亿元,同比增长54.58%。根据公司微信公众号10月28日披露的信息,三季度,公司自研的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统一开发平台市场捷报频传,基于该平台的某清算所核心业务系统、某股份制银行企业级技术中台项目顺利投产,充分验证了该平台的成熟度和高可靠性。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存货为13.24亿元,较年初增长50.83%,主要原因是公司软件业务一般集中在年底验收;合同负债为6.18亿元,较年初增长55.83%,主要原因是公司集成销售预收款增加。 四大产品线中标情况良好,东南亚市场开拓成效显著根据公司微信公众号10月28日披露的信息,四大产品线在三季度均取得良好进展。1)数据产品线:公司在国内、外市场都实现重点突破,在国外市场中标新加坡某银行大数据平台项目。2)信贷产品线:第三季度继续保持高中标率,在股份制银行、大中型城商行、农信社、外资银行、非银机构等拿下多层次的信贷项目。3)监管产品线:公司先后中标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监管报送项目,覆盖的客户类型进一步向上扩展。4))渠道产品线:推出多款新产品,其中新一代企业网上银行系统在几家股份制银行和头部城商行形成落地案例;新手机银行产品成功输出至东南亚市场;“金融e店”完成了产品布局,为后续市场开拓奠定基础。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银行业有望不断加大IT投入,公司凭借行业领军者的地位,有望在新一轮景气周期中受益。预测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为37.74、45.24、53.8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91、6.13、7.76亿元,EPS为0.74、0.93、1.17元/股,对应PE为24.89、19.95、15.75倍。 目前计算机(申万)指数的PETTM为55.1倍,上市以来公司PE主要运行在25-65倍的区间,预期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CAGR为19.66%,维持公司2021年40倍的目标PE,目标价为29.6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银行业IT投入不及预期;信创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创新运营业务推进不及预期;海外业务推进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
|
|
久远银海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1-11-03
|
18.84
|
18.55
|
--
|
22.39
|
18.84% |
|
28.95
|
53.66% |
|
详细
事件: 公司于 2021年 10月 27日收盘后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 点评: 营收与利润稳健增长, 毛利率水平提升明显第三季度, 公司经营情况良好,实现营业收入 2.28亿元,同比增长 21.42%; 实现归母净利润 3578.49万元,同比增长 16.11%;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278.91万元,同比增长 36.36%。 前三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为 61.83%,同比提升 4.02个百分点。费用方面, 前三季度,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6.33%/14.34%/-0.68%/10.29%; 费用率分别+2.01%/-0.30%/+0.76%/+1.71%。 省级医保平台相继上线, 医疗健康业务顺利推进1) 医疗保障业务: 省级医保平台的招投标工作接近尾声,后续有望逐步上线。 上半年, 公司中标 5个省份新一代医保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四川、湖北、西藏、新疆兵团和内蒙古), 承建的国家医保局“新医保”第 2包和第8包系统已顺利上线。 2) 医疗健康业务: 公司重点推进 HIS、 医共体信息平台等升级研发, 完成了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的信息化项目实施。 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公司在医保等领域竞争优势明显随着全社会对医疗健康及民生建设愈发重视, 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公司具备领先的竞争优势。 医疗医保方面, 截至上半年,公司已为超过 1000家医院提供医院信息系统, 共参与 17个省份新一代医保信息化平台建设,其中累计中标 7个省份核心业务系统。 数字政务方面,公司人社核心业务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住房公积金业务覆盖区域不断增加。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公司在省市级新一代医保 IT 建设中优势明显, 已经迎来高景气周期。 预测公司 2021-2023年营业收入为 15.19、 19.07、 23.3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61、 3.39、 4.38亿元, EPS 为 0.83、 1.08、 1.40元/股,对应 PE 为 23.08、17.78、 13.73倍。过去三年公司 PE 主要运行在 25-65倍之间, 预期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32.93%, 维持公司 2021年 30倍的目标 PE,对应的目标价为 24.90元。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 省市级医保系统招投标进度低于预期;金民工程进度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
|
|
安恒信息
|
|
2021-10-26
|
305.02
|
281.41
|
426.99%
|
319.77
|
4.84% |
|
319.77
|
4.84% |
|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1年10月22日晚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 点评:长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72%,归母净利润受季节波动影响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18.72%;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66亿元,同比增长31.11%,主要得益于网络信息安全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公司云安全、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安全产品销量增长较快,同时公司持续推进安全服务业务。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9353.24万元,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68亿元,主要系公司人员增加、经营规模扩大,受经营业绩季节性波动影响,季节性亏损加大。 各项费用投入显著增长,募投项目保障长期科技创新水平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为4.42亿元,同比增长63.15%;管理费用为1.13亿元,同比增长76.77%;研发费用为3.65亿元,同比增长84.85%;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增加2.54亿元,主要系公司人员增加、薪酬上涨导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2021年10月,公司通过定增募集资金13.33亿元,拟围绕数据安全、涉网犯罪侦查打击、信创产业化、网络安全培训、新一代智能网关及车联网安全等方向设立募投项目,在现有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和拓展。募投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保障公司研发投入,储备科研资金,为公司的新产品及服务的研发和产业化实施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与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公司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数据安全千亿市场有望开启,公司数据安全平台获工信部认可2021年,《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政策推出,信息安全从“互联网大蛮荒时代”、“网安法时代”走向“大合规时代”。据Gartner数据,到2023年,隐私驱动的数据保护和合规技术支出将在全球突破150亿美元以上,即达到千亿人民币以上。伴随着数据要素市场改革加速,隐私计算技术成为数据价值安全释放的关键突破口,有望在金融、政务、医疗等行业实现快速应用。 公司前瞻引入“数据安全岛”,并拟投入4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数据安全岛项目的创新研发,赋能数据安全流通。在近日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公示名单”中,公司自主研发的“跨行业全加密数据安全可信融合计算平台”入选,标志着公司在大数据安全领域得到认可。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随着《网络安全法》、等保2.0等法律和政策的落地,网络信息安全行业迎来高景气周期。参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小幅下调2021-2023年营业收入预测至19.04、26.68、36.68亿元,下调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90、2.66、3.65亿元,EPS为2.43、3.40、4.67元/股,对应PE为129.83、92.73、67.42倍。公司目前收入体量较小,各项费用投入较多,净利润率较龙头公司偏低,采用PS估值法较为合理。上市以来公司PS主要运行在9-25倍之间,维持公司2021年15倍目标PS,目标价为365.23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保2.0等政策落地低于预期;新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等。
|
|
|
航天宏图
|
|
2021-10-26
|
54.14
|
45.83
|
132.64%
|
68.49
|
26.51% |
|
75.88
|
40.16% |
|
详细
国内领先的遥感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服务商,持续高成长可期公司致力于卫星应用软件国产化、行业应用产业化、应用服务商业化,研发并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PIE 系列产品和核心技术,为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基础软件产品、系统设计开发和数据分析应用服务等空间信息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形成“核心软件平台+行业应用+数据服务”的稳定商业模式。2016-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CAGR 为44.35%,扣非归母净利润CAGR 为37.50%,展望未来,持续高成长可期。 卫星应用服务星辰大海,自主化、商业化趋势有望重塑行业格局美国卫星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球卫星服务业在2019年达到1230亿美元,成为带动全球航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航天产业紧跟世界步伐,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给下游应用服务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鲸准研究院预测,我国卫星应用服务市场规模2022年有望达到1820.5亿元,2019-2022年CAGR 为23.08%。伴随高分专项工程等的落地,我国遥感数据趋向自主化、遥感应用服务加速商业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PIE 加速向各行业领域渗透,云服务打开长期成长空间1)PIE+行业:在民用领域,公司参与实景三维、风险普查等项目的顶层设计与试点工作,项目成果有望在全国复制。截至2021年8月,风险普查累计中标金额约1.5亿元。在特种领域,公司技术领先、资质完备,2020年实现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149.50%。2)云服务:公司于2020年发布了国内首个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并将云业务纳入2020年度股权激励计划考核目标。3)SAR:2021年,公司成功通过定增净募资6.89亿元,其中3.58亿元将投向“分布式干涉SAR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项目”。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公司拟发射分布式干涉SAR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成功后,将进一步完善卫星应用产业链布局,获得稳定的自主数据源,全面提升为用户服务的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预测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为12.18、17.05、23.4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83、2.52、3.48亿元,EPS 为0.99、1.37、1.89元/股,对应PE 为54.05、39.15、28.41倍。上市以来,公司PE 主要运行在40-100倍之间,考虑到公司的竞争优势,给予公司2021年65倍的目标PE,对应的目标价为64.35元。首次推荐,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可能影响下游客户预算和投入进度;PIE 及行业应用推广不及预期;SAR 遥感卫星项目产生的收入低于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等。
|
|
|
东方财富
|
计算机行业
|
2021-10-19
|
34.00
|
30.03
|
25.86%
|
35.90
|
5.59% |
|
39.35
|
15.74% |
|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1年10月15日收盘后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 点评:金融电商业务带动收入快速增长,扣非归母净利润延续高增长态势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8.56亿元,同比增长47.8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5.03亿元,同比增长58.23%。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51亿元,同比增长75.19%,主要原因是金融电子商务服务业务收入增加;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55.58亿元,同比增长239.94%,主要原因是代理买卖证券款净流入同比增加。分业务来看,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为17.02亿元,同比增长55.11%,主要原因是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同比增加;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38.83亿元,同比增长53.11%,主要原因是证券经纪业务净收入同比增加;投资收益为4.93亿元,同比增长118.98%,主要原因是证券自营业务投资收益增加;研发费用为4.78亿元,同比增长127.34%。 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排名上升,基金销售业务前景广阔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8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数量为8674只,基金规模为24.02万亿元。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中,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占比从2015年的2.14%提升至2019年的11.03%,基金公司直销的占比从2015年的61.90%下降至57.29%,独立基金销售市场前景广阔。 从2021年二季度的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来看,天天基金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为4415亿元,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为5075亿元,在机构中排名由一季度末的第5名升至第4名。大规模基金保有量有望给公司带来较高的尾随佣金收入,保障了公司未来的持续成长。 对东方财富证券资增资24.25亿元,促进证券业务快速发展9月11日,公司发布公告称以对东方财富证券的债权15.00亿元以及现金9.25亿元对东方财富证券进行增资,合计增资金额24.25亿元。上述增资总额中,5.00亿元作为注册资本,19.25亿元作为资本公积。增资完成后,东方财富证券注册资本由83.00亿元增至88.00亿元,东方财富证券资本实力及综合竞争力将得到提升,有望进一步促进公司证券业务快速发展。目前公司是行业内唯一一家获取证券业务全牌照的互联网公司,证券业务的发展使公司在未来业务发展的多样性以及获取新的流量变现渠道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公司是国内较为稀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向海量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平台应用的产品和服务。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公司未来成长空间较为广阔。考虑到前三季度公司业务成长迅速,上调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预测至124.11、165.08、206.23亿元,上调归母净利润预测至75.27、102.74、130.87亿元,EPS为0.73、0.99、1.27元/股,对应PE为46.51、34.07、26.75倍。过去三年,公司PE主要运行在50-90倍的区间,维持公司2021年60倍的目标PE,对应的目标价为:43.8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内证券市场股票交易额增长低于预期;证券行业竞争加剧;基金销售市场竞争激烈;金融监管及政策法规趋严;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不及预期。
|
|
|
海康威视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1-10-11
|
57.20
|
74.54
|
167.17%
|
58.45
|
2.19% |
|
58.45
|
2.19% |
|
详细
表 事件: 1:公司于 2021年 10月 7日发布《2021年限制性股票计划(草案)》。 点评: 激励方案广泛覆盖各层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进行多维度业绩考核根据草案,公司拟向激励对象授予 9973万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1.07%,激励对象共计 9973人,约占上年末公司总人数的 23.36%(包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6人、中层管理人员 115人、基层管理人员 753人以及核心骨干员工 9099人)。本次股权激励的授予价格拟为 29.71元/股,授予后 24-60个月为解锁期,解锁条件为:1)前一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20%,且不低于标杆公司 75分位水平;2)营收复合增长率不低于 15%,且不低于标杆公司 75分位水平;3)前一年度的经济增加值(EVA)需同比增长,且高于授予前一年的 EVA。 公司经营稳健,半年报表现亮眼,股权激励成本摊销对未来业绩影响可控股权激励的成本摊销会对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业绩造成一定影响,但按比例来看影响相对较小。以 9月 30日收盘价 55.00元/股为基准,假设 12月初完成授予,则 2021-2025年摊销金额分别为 0.79、9.46、9.04、4.20和 1.73亿元。经过中美贸易争端、实体清单事件、疫情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公司逐渐走出最为困难的时期,经营发展回到正轨。上半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39.02亿元和 64.81亿元,同比增长 39.68%和 40.17%,特别是 EBG 业务在去年相对较高基数下依然表现优异(+22.07%),萤石、机器人等创新业务保持高增长(+122.18%),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增长引擎。 软件与 AI 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技术能力延伸大力发展创新业务公司日益提升的软件和 AI 能力为产品和解决方案赋予更多能力,客户属性从安防拓展至管理、生产等诸多部门。公司在助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积累大量know-how,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将技术能力拓展,大力发展创新业务,收入占比已经提升至超 16%。目前,公司分拆萤石网络至科创板上市的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同时,公司拟投资 18.50亿元建设萤石智能制造(重庆)基地项目,作为萤石网络的智能制造工厂。我们认为,公司的创新业务均继承了公司优秀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相较创业公司竞争力更强,未来发展可期。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公司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在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等方面拥有全面优势,未来成长空间广阔。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为 789.32、939.46、1093.0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70.57、202.39、233.47亿元,EPS 为 1.83、2.17、2.50元/股,对应 PE 为30. 13、25.39、22.01倍。考虑到:EBG 业务产业空间较大,且保持较快成长;创新业务快速发展,萤石网络分拆上市;公司过去五年 PE 主要运行在 20-50倍等因素,维持公司 2021年 45倍的目标 PE,对应目标价为 82.35元。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释放不及预期;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创新业务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等。
|
|
|
大华股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1-09-30
|
23.39
|
28.87
|
80.55%
|
24.58
|
5.09% |
|
26.65
|
13.94% |
|
详细
表 事件: 1: 公司于 2021年 9月 27日晚发布《关于筹划控股子公司分拆上市的提示性公告》。 点评: 华睿科技专注于机器视觉、工业移动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华睿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机器视觉、工业移动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公司,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助力客户构建数字化车间,打造智能工厂,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各行业人工智能产业化和工业互联数字化进程。华睿科技拥有坚实的研发团队和技术平台优势, 基于长期深耕的核心技术,在机器视觉和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研发了多款产品,开发了重点行业解决方案, 并已成功应用于物流、 3C 制造、光伏、锂电、纺织等多个行业。 分拆上市有利于强化公司机器视觉实力, 与公司创新业务布局相契合2021年上半年, 公司创新业务延续高增趋势,实现收入 11.97亿元,同比增长 94.25%。 机器视觉、工业移动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是公司重点布局的创新业务之一, 发展创新业务有助于公司形成对客户用户场景更丰富的应用支撑,同时建立新的技术高地,为公司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本次分拆上市将有利于华睿科技进一步提升多渠道融资能力和品牌效应,通过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把握市场发展机遇,以推进智能制造为方向,延续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布局和渗透更多行业,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贡献力量。 国内机器视觉需求旺盛, 华睿科技未来成长空间广阔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的数据, 2020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达 107亿美元,近 5年复合增速达 14.48%。 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机器视觉规模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根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的统计,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销售额从 2018年的 101.80亿元增长至 2020年的 144.20亿元, CAGR 达19.02%。 随着《中国制造 2025》 战略的持续推进, 本土机器视觉企业有望得到快速发展。 奥普特是国内较早进入机器视觉领域的企业, 上市以来, 奥普特的 PE 主要运行在 80-120倍的区间,市场给予了较高的估值水平。我们认为,华睿科技依托大华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持, 未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伴随着 AI 等技术的规模化落地,视频能力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的业务应用中,行业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公司有望充分受益。预测公司 2021-2023年营业收入为 325.52、 390.07、 457.1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43.72、 53.44、 66.40亿元, EPS 为 1.46、 1.78、 2.22元/股,对应 PE 为 15.97、 13.07、 10.52倍。 公司过去五年的 PE 主要运行在 13-33倍之间、预期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的CAGR 为 19.38%,维持公司 2021年 22倍的目标 PE, 目标价为 32.12元。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与中国移动战略合作进展低于预期;企业数字化改造需求释放不及预期; 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创新业务发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