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达半导
|
计算机行业
|
2023-12-05
|
185.12
|
187.97
|
105.99%
|
184.78
|
-0.18% |
|
184.78
|
-0.18% |
|
详细
公司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9.31亿,同比增长 29%,归母净利润 2.28亿,同比下降6%,扣非归母净利润 2.19亿,同比增长 3%。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6.2亿元,同比增长 40%,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 6.58亿元和 6.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2%和 16%,前三季度毛利率 36.3%,同比减少 4.74pct。公司加大研发投入,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 1.8亿元,同比增加 44%。 着力新能源市场,车规级 IGBT 模块持续放量。公司主电机控制器车规级 IGBT 模块持续放量,23年上半年支持超 6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 A 级及以上车型超 40万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器件份额持续增加。公司持续拓展海外市场,车规级产品在欧洲一线品牌 Tier1大批量出货,上半年车规级 IGBT 模块车型已远销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公司基于第七代微沟槽 Trench Field Stop 技术的适用于光储行业的 IGBT 芯片及模块上半年开始批量供货,为户用型、工商业、地面电站和储能系统提供从全套解决方案,已成为全球光伏和储能行业的重要战略供应商。 SiC 业务顺利开展。公司 SiC 业务进展顺利,23年上半年公司应用于乘用车主电机控制器的 SiC MOSFET 模块持续放量,同时公司新增多个使用车规级 SiCMOSFET 模块的 800V 系统的主电机控制器项目定点,对未来该模块销售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公司使用自主 SiC MOSFET 芯片的车规级 SiC MOSFET 模块在主电机控制器客户完成验证并小批量出货。公司高压特色工艺功率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亦顺利开展,目前处于建设阶段。 持续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公司重视海外市场的发展,自 2014年成立斯达欧洲起,近几年斯达欧洲营收快速增长,2022年同比增长 121%至 0.95亿元,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 264%至 1.38亿元。目前公司还处于海外市场开拓阶段,市场占有率提升空间很大。 我们预测公司 23-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5.31/7.01/8.65元(原预测 23-24年为 6.99、9.85元,主要根据行业景气度下调了主营业务营业收入和毛利率水平),根据可比公司 24年平均 38倍 PE 估值水平,对应 266.38元人民币目标价,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产品研发和放量进展不及预期。
|
|
|
拓荆科技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11-15
|
245.90
|
206.34
|
43.29%
|
269.76
|
9.70% |
|
269.76
|
9.70% |
|
详细
三季度业绩符合预期,营收规模快速增长。公司 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17亿元,同比增长 72%,实现归母净利润 2.7亿元,同比增长 14%,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为50.35%,维持较高水平。公司前三季度研发费用 3.5亿元,占营收比重为 20.8%,高研发投入为公司后续产品技术升级和产品线拓展打下坚实基础。 PECVD 产品持续放量。公司 PECVD 产品产业化进度领先,订单持续释放,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下游客户产线建设和技术升级。在 90nm CMOS 芯片工艺中,大约需要40道薄膜沉积工序。在 FinFET 工艺产线,大约需要超过 100道薄膜沉积工序,涉及的薄膜材料由 6种增加到近 20种,对于薄膜颗粒的要求也由微米级提高到纳米级,进而拉动晶圆厂对薄膜沉积设备需求量的增加。同样,在 3D NAND 领域,随着堆叠层数的增加,对于薄膜沉积设备的需求提升的趋势亦将延续,公司有望凭借强大技术实力及客户经验积累持续增加在下游客户端的份额。 产品线开拓进展顺利,ALD、SACVD 等产品进入量产。公司 PECVD、ALD、SACVD、HDPCVD 等系列薄膜设备均已实现量产,其中,PECVD 设备订单量占比相对较高,ALD、SACVD、HDPCVD 等新产品正在逐步扩大量产规模。公司量产产品对于薄膜沉积产品的覆盖度逐步从原有的 33%增长至整个市场的 50%左右。 布局混合键合设备,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混合键合设备可应用于三维集成芯片、Chiplet 等先进架构芯片生产,该设备可以提供键合面最小为 1μm 间距的金属导线连接点以实现芯片或晶圆的堆叠,使芯片间的通信速度提升至业界先进水平,并能提高整体芯片性能。随着未来 3D 封装形式的更广泛应用,混合键合技术有望凭借更高带宽、更高功率、更高通信速度等优势特点,在后摩尔时代实现高速发展。公司目前已研制了应用于晶圆级三维集成领域的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设备产品系列,同时,该设备还能兼容熔融键合(Fusion Bonding)。 我们预测公司 23-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99、7.76、10.63亿元(原 23-24年预测为 4.40、6.58亿元,主要上调了 PECVD 收入及毛利率预测),根据 DCF 估值法,给予 305.69元目标价,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半导体设备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客户验证进展不及预期;零部件断供风险;市场份额提升不及预期;政府补助持续性风险。
|
|
|
中微公司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3-10-31
|
163.89
|
213.54
|
30.21%
|
176.00
|
7.39% |
|
176.00
|
7.39% |
|
详细
公司三季度营收 15.1亿元,同比增长 41%,毛利润 6.9亿元,同比增长 41%,因股权投资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损益,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较慢,增长6%至 2.1亿元。至 2023年 9月底, 公司累计已有 3,819台等离子体刻蚀和化学薄膜反应台,国内、亚洲和欧洲的 117条生产线,全面实现量产和大量重复性销售。 刻蚀设备有望受益于 3D NAND 国产化和行业回暖: 刻蚀设备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64%至 11.5亿元,公司的刻蚀设备在客户端不断核准更多刻蚀应用,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并不断收到领先客户的批量订单。截止 2023年 9月底, 公司累计已交付超560台 ICP 反应台,公司的 ICP 设备具有很多差异化设计,并有双台机和单台机两种配置。 3D NAND 叠堆层数正从 96/128层向 200层以上发展,刻蚀设备须能加工极深孔或极深的沟槽,晶圆厂对刻蚀设备需求量上升。根据东京电子,刻蚀设备占FLASH 芯片产线资本开支比例从 2D 的 15%增长至 3D 的 50%。中微公司的高深宽比刻蚀技术持续取得突破,有望受益于国内 3D NAND 厂的扩产和行业的回暖。 布局薄膜沉积、光学检测等设备市场: 公司已布局化学薄膜和外延设备等薄膜设备,是除光刻机和刻蚀机外第三大设备市场,并通过投资睿励布局了第四大设备市场——光学检测设备。 MOCVD 业务长期空间巨大: MOCVD 设备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 25%至 1.1亿元。 市场机构预测 Mini LED、 Micro LED、功率器件等领域将拉动全球 MOCVD 设备年需求在 2026年超过 800台,中微预计可覆盖大约 75%的 MOCVD 设备市场。 海外市场潜力大,重视零部件国产化: 公司在海外市场有多个客户布局,在积极配合客户的扩产计划。公司持续加大核心零部件项目的国产化力度,培养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开发关键零部件的国产供应商。 我们预测公司 23-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5.8、 19.9、 25.1亿元(原 23-25年预测分别为 15.1/19.9/25.5亿元,主要略调整刻蚀设备、 MOCVD 的营收,上调了 23E 非经常性损益), 采用绝对估值法(FCFF), 给予 214.03元目标价,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刻蚀设备国产化不及预期; MiniLED 需求不及预期;政府补助下滑风险;零部件断供风险。
|
|
|
蓝特光学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10-31
|
20.08
|
24.74
|
25.65%
|
21.33
|
6.23% |
|
23.40
|
16.53% |
|
详细
业绩超预期,营收利润同环比高增,单季度毛利率创 22H2以来新高。 公司 23Q3取得营收 2.9亿元,同比增长 208%,环比增长 151%;归母净利润 0.7亿元,同比大增 290%,环比增长超 300%。营收及利润的大幅改善主要受益于公司光学棱镜中微棱镜产品于 23年 6月投入量产,爬坡顺利从而贡献可观业绩,同时受益于玻璃非球面透镜需求持续增长。 得益于微棱镜较好的良率及产能利用率爬坡情况,公司 23Q3综合毛利率 39.2%,创 22H2以来新高,同比提升 1.1pct,环比提升5.2pct。同时研发费用率有所下降,公司 Q3净利率近 25%,同比提升 5.2pct,环比提升 9.3pct。 微棱镜项目量产爬坡顺利, 23H2如期放量。 微型棱镜模块产品是光学变焦摄像头的核心器件,创新解决超薄智能手机的光学变焦问题。苹果新机旗舰机型 iPhone15Pro Max 首次搭载潜望式镜头模组,采用四重反射棱镜模块实现 5倍光学变焦。 微型棱镜模块产品工艺复杂,加工难度极大,伴随 Q3大客户备货周期开启,产能利用率提升带动公司微棱镜产品营收及盈利能力同步提振。中短期受益于大客户Q3备货旺季开启,带动下半年业绩大幅回暖, 公司此前公告微棱镜产业基地扩产项目,将实现新增年产 2,700万件高精度微棱镜的生产能力,中长期有望受益于潜望式镜头在大客户中的渗透率提升。 技术研发出新为基,蓄力未来增长。 公司专注于核心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新产品开发,持续强化研发投入, 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率高达 9%。一方面公司现有业务玻璃非球面透镜持续强势,微棱镜业务伴随需求释放及良率爬坡持续增长,传统棱镜有望伴随行业周期复苏。另一方面,公司卡位 AR/VR 领域,玻璃晶圆业务与康宁、舜宇、 AMS 集团等企业合作,相关产品已进入 DigiLens、 Magic Leap 等公司的供应链体系,同时配合客户进行微纳光学技术项目研发,有望深度受益产业趋势。 我们维持公司 23-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3/2.82/4.46亿元的预测,根据可比公司 24年 36倍 PE 估值,对应目标价 25.2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存货跌价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产能投放不及预期、新产品核心假设风险。
|
|
|
环旭电子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3-10-30
|
13.59
|
16.97
|
6.26%
|
15.26
|
12.29% |
|
15.26
|
12.29% |
|
详细
公司三季度营收 162亿元,同比下降 21%,环比提升 17%,归母净利润 6.25亿元,同比下降 42%,环比提升 28%。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31亿元和13.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13%和 36%。 二季度以来,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保持小幅回升态势,三季度分别达到 10.3%和 3.9%。 SiP 模组未来增长空间明确。 公司是 SiP 模组领域领先厂商,模组化产品目前占环旭约 60%的营收份额。 公司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面对 Wifi7、 UWB、毫米波等新一代通讯技术、消费电子的智能化、汽车电子及创新智能应用等应用场景对 SiP封装需求的提升,公司进行重点布局,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年,公司和多家车用SoC 方案厂商合作开发了车用运算模块,将采用 SiP/SoM 模组为客户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公司与华硕合作开发了业界首创的 CPUSiP 模组,可实现笔记本电脑核心模块化和微小化,减少 38%主板面积。 加强全球化布局,注重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公司大力推动全球化布局,过去几年内环旭收购法国飞旭,增加墨西哥工厂和越南工厂的产能;今年 3月,公司宣布收购汽车天线厂商赫思曼,并开工建设波兰工厂的第二厂房,全球化规模不断提升。 公司注重研发和产品,未来会发展更多 JDM 业务模式,从前期产品设计、打样、新产品导入到量产服务,增加客户黏性。此外,公司着力产品延伸,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盈利水平,进而将盈利投资于研发,取得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重视汽车电子领域,积极调整产品策略。 公司的汽车电子业务布局从模组延伸到系统解决方案,积极调整产品策略, 23年前三季度,飞旭车电业务在公司车电业务营收占比为 25%,较去年提升 5pct,车身控制业务比重则从去年的近 40%下降到不足 30%,智能座舱和域控制器营收占比 25%,车电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应对市场竞争。 我们预测公司 23-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0.96、 1.32、 1.69元(原 23-24年预测为1.61/1.93元,主要下调了公司的营业收入和消费电子等业务的毛利率),根据可比公司 23年 18倍 PE 估值,对应目标价为 17.2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市场复苏不及预期; SiP 技术应用推广不及预期。
|
|
|
歌尔股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10-30
|
17.44
|
21.28
|
--
|
19.85
|
13.82% |
|
21.37
|
22.53% |
|
详细
营收规模稳定, 营收降幅环比收窄, 盈利能力保持环比改善。 公司 Q3取得营收 288亿元,同比微降 6%,环比增长 37%,单季营收规模同比降幅收窄,环比改善显著。 Q3单季归母净利润 4.7亿元,同比下滑 73%,环比增长 49%。前三季度营收规模同比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77%至 8.9亿元。公司盈利能力逐季改善, Q3单季毛利率 10.2%,同比下降 3.2pct,环比提升 2.5pct,彰显公司突出的成本管控以及新品爬坡能力。 PS5持续畅销, Quest3新品发售带动营收及盈利能力持续向上。 展望未来, PS5持续畅销,据报道 PS5呈现供不应求态势,年销量目标 2500万台,若达成有望成为PlayStation 系列主机史上销量最好的一年。此外,海外大客户新一代 VR 产品问世,搭载新一代高通骁龙 XR2Gen2芯片,性能是上一代产品芯片的 2倍, 在沉浸式体验、交互能力上大幅度提升。此外新一代产品配备两个彩色摄像头,用来拍摄现实世界的情况、并实时传输到头显内的屏幕上,依托于视频透视(VST)的功能, VR 设备进一步进阶为 MR 设备。一方面,公司受益于大客户新一代产品推出带动营收增长,另一方面,公司在新一代产品中光学部分及其他零组件环节参与度更高,助力盈利能力抬升。 收购驭光科技 100%股权,回购彰显长期信心。 公司公告拟以自有资金约 7.95亿元购买驭光科技 62.8%的股权, 以及定向增资扩股方式购买驭光科技 37.2%的股权,交易完成后,歌尔光学将持有驭光科技 100%股权。 驭光科技深耕微纳光学领域,产品包括微纳光学元件(DOE、 MLA)、投射模组、激光模组、 3D 结构光智能门锁/门禁模组、 3D 刷脸支付模组、 AR 光波导等,此次收购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VR/AR 领域精密光学能力,夯实公司“零整协同”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公告拟以5-7亿元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股份回购也体现了公司对于未来长期发展的信心。 我们预测公司 23-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0.42/0.74/1.12元(原 23-24年预测分别为1.72/2.20元,主要受境外大客户特定项目暂停及整体消费电子需求弱复苏影响,下调各业务营收及毛利率预测), 根据可比公司 24年 29倍 PE估值, 对应目标价 21.46元,维持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VR/AR 产业发展不达预期,其他产品销量不达预期。
|
|
|
海康威视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10-23
|
33.60
|
35.77
|
10.78%
|
37.75
|
12.35% |
|
37.75
|
12.35% |
|
详细
公司三季度单季营收 237亿元,同比增长 6%,归母净利润 35.1亿元,同比增长14%, 汇兑损失约 1.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9%,增速显著提升。 三季度单季经营性现金流净流量 48.9亿,回款状况良好;公司继续保持较高的安全存货。 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13亿元和 8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和0.1%; 前三季度毛利率为 44.9%, 同比增长 2.5个百分点。 公司预计全年归母净利润在 135-140亿左右,对应四季度归母净利润 46.5-51.5亿元,同比增长 16-29%。 EBG 业务保持增长势头: EBG 三季度继续增长,在国内主业营收占比接近 45%,除金融板块以外, EBG 其他行业如智慧建筑、能源冶金、教育教学均有增长,未来公司增长将更多的基于各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动力。 PBG 三季度继续承压,PBG 内部各行业收入规模差距缩小,内部结构较为均衡, 传统公安和交警的收入占比低于 15%, 交通行业及部分细分领域如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等业务保持增长,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的数量和金额开始转正,工程建设项目的竣工数量在持续上升, 四季度和明年会有企稳的过程。 面向中小企业的 SMBG 业务三季度营收增速转正。海外业务前三季度增速逐步提升,整体表现趋势回暖。 创新业务三季度同比增速较上半年进一步上升。 大模型业务优势突出: 公司已构建包括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场景小模型三层结构的观澜大模型, 具备三大特色: 1)数据的全面感知能力; 2)与大量的行业用户深入合作,具有垂直行业数据积累的优势; 3)海康一直以来强调云边融合架构,具有在边缘端进行模型小型化部署的优势。 截至 2023年 6月底,海康的 AI 开放平台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已经超过 2万家,生成模型超过 8万个,落地的项目超过了1.4万个,企业成交用户数超过了 1万家,海康的大模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价值。 我们预测公司 23-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1.47、 1.71、 1.94元(原 23-25年预测为1.69、 1.91、 2.18元,主要调整了传统安防业务营收),根据可比公司 23年平均 25倍 PE 估值水平, 给予 36.75元目标价,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发展不及预期, 海外业务不及预期;创新业务发展不及预期。
|
|
|
水晶光电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10-23
|
11.75
|
16.18
|
--
|
14.30
|
21.70% |
|
14.30
|
21.70% |
|
详细
三季度业绩超预期,单季营收及利润创历史新高。 公司 23Q3取得营收近 17亿,同比增长 29%,环比增长 74%; Q3归母净利润 2.6亿元,同比增长 11%,单季度业绩超预期并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合计营收 35.5亿元,同比增长 11%,归母净利润4.4亿元,同比下滑 9%。我们认为在上半年需求相对承压的背景下,公司 Q3主要受益于微棱镜如期放量、薄膜光学背板等北美大客户业务持续贡献增量,同时受益于国内头部品牌新机型的畅销,业绩拐点明确。毛利率也在新业务及备货旺季的带动下环比攀升, Q3毛利率 28.6%,环比提升近 2pct。研发费用伴随微棱镜项目量产呈现稳步下降, Q3研发费用 0.7亿元,同比减少 17%,环比减少 46%。 微棱镜项目量产爬坡顺利, 23H2如期放量。 微型棱镜模块产品是光学变焦摄像头的核心器件,创新解决超薄智能手机的光学变焦问题。苹果新机旗舰机型 iPhone 15Pro Max首次搭载潜望式镜头模组,采用四重反射棱镜模块实现 5倍光学变焦。微型棱镜模块产品工艺复杂,加工难度极大,公司作为全球少数具备量产能力的供应商,成功进入大客户供应链,伴随 Q3大客户备货周期开启,微棱镜产品主要从下半年开始量产爬坡,目前进展顺利,毛利率逐步接近合理水平。未来随着规模扩张,毛利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中短期受益于大客户 Q3备货旺季开启,中长期受益于潜望式镜头在大客户及其他安卓品牌中的渗透率提升。 汽车电子业务持续拓展客户,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布局的包括AR-HUD/WHUD、激光雷达视窗片、车载光学元器件等产品。 23H1公司拿下捷豹路虎 EMA 平台所有的 AR-HUD 和 W-HUD 项目,成为国内首个进入海外头部整车厂的 HUD tier1供应商,国内方面也已在在长安深蓝 S7车型上实现 AR-HUD 全系标配,新进长安马自达、吉利、东风等多家主机厂,获得十余个定点项目,国内海外双轮驱动,奠定未来长期增长基石。 我们预测公司 23-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4/8.1/10.1亿元(原 23-24年预测分别7.0/8.5亿元,主要下调光学元器件及半导体光学业务营收,上调毛利率及研发费用率预测),根据可比公司 23年 36倍 PE 估值,对应目标价 16.56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终端客户销量不及预期、新产品拓展进度不及预期、毛利率下降风险。
|
|
|
长信科技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12
|
6.23
|
7.68
|
23.87%
|
8.09
|
29.86% |
|
8.09
|
29.86% |
|
详细
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约5%至33.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约40%至2.2亿元,毛利率同比下降9.0pct到12.2%。二季度单季营收同比上升27%至19.0亿元,毛利率环比下降4.5pct到10.2%,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坚定未来战略方向,汽车业务营收占比逐年提升。公司具备完整的车载产业链,覆盖车载Sensor、车载触控模组、车载盖板、车载触显一体化模组等产品,根据23年1月公司披露的信息,车载业务占比已超总体业务的50%,汽车电子业务已作为公司未来若干年最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23年上半年,公司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取得了3D车载曲面盖板和炫彩显示等多种技术成果,并获得了多个3D车载项目定点,订单金额达数十亿元;公司快速布局和安装G4.5代产线以解决车载屏核心部件Sensor的紧张困局,现已实现全部量产。新产品量产和产能快速布局保证了汽车电子板块业务持续向好发展。 VR显示模组业务位居行业头部,公司供货的MetaQuest3最新产品预计Q3上市。公司VR业务起步早,技术强,目前为Meta提供VRQuest2显示模组,也为国内VR巨头提供VR头显模组供货;根据半年报,公司正在为Meta提供Quest3的VR头显模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加快研发搭载microled的高世代VR头显模组。预计随着Quest3等新产品的上市,公司VR显示模组业务年内有望迎来新增长。 预计年内供货UTG产品超百万台,保持扩产节奏彰显发展信心。子公司东信光电为搭载国内可折叠手机的首家UTG量产企业,已和国内外手机品牌巨头建立了深厚的业务合作关系并已获得国内主要头部品牌客户的项目定点,23年内预计将为客户提供过百万台UTG产品。2023年6月,公司购买150亩土地用于东信光电产能扩张。 我们预测公司23-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26/0.31/0.38元(原23-24年预测分别为0.47、0.55元,主要受市场环境影响下调了主营业务营收和毛利率),根据可比公司23年平均30倍PE估值,给予目标价人民币7.8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消费电子和汽车业务进展不及预期;UTG渗透率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
|
中芯国际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7
|
55.16
|
65.99
|
10.00%
|
59.11
|
7.16% |
|
59.38
|
7.65%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半年报。 二季度收入增速高于指引,量增价跌态势将持续。公司23H1营收同比下滑13.3%至21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0亿元,同比下滑52.1%;经营性净现金流110亿元,同比下滑55.3%。季度数据显示,23Q2实现营收111亿元,环比上涨8.8%(超出5月中旬指引的5%-7%),同比下降12.8%;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下降58.8%。因晶圆出货量(约当8英寸)从23Q1的125万片提升至Q2的140万片,产能利用率随之提高约10pct至78%左右,公司下游需求量触底后逐渐回升。 二季度的毛利率为22.1%,环比下滑0.6pct,主要因为产品价格向下调整、产品组合改变后,销售单价减少约7%。公司业绩指引:23Q3将延续二季度的量增价跌,营收环比增长3%-5%,毛利率18%-20%;23H2收入预计高于23H1。 中国地区拉动业绩增长,12英寸晶圆成订单主力。分地区来看,因海外与中国的景气周期出现两个季度的时间差,海外客户在二季度才开始缩减订单,而部分中国设计公司已经启动新产品补仓,23Q2中国地区销售额占比环比上升约4pct,美国、欧亚地区比例环比下降1-2pct。分尺寸来看,12英寸晶圆需求较饱满,收入环比增约13%,占比提升到约75%;8英寸晶圆环比略下降,产能利用率低于12英寸晶圆。 加码技术研发,多个项目步入试产。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24亿元,同比增长4.7%;研发费用率为11.3%,提高2.0pct;研发人员数量较上年同期增加419至2283名,占总人员比例11.1%,提升1.5pct。4X纳米NORFlash工艺平台、55纳米高压显示驱动汽车工艺平台、0.13微米EEPROM汽车电子平台和0.18微米图像传感器环境光近场光光感项目已完成研发,进入小批量试产。上半年公司新增250个发明专利和5个实用新型专利,累计获得13218项知识产权。 我们维持此前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3-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2/86.0/118.3亿元,采用DCF估值法,给予65.99元目标价,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生产设备难以购买;价格竞争过于激烈;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客户导入不及预期;优惠税率持续性不确定性风险;政府补助等其他收益不确定的风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
|
精测电子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6
|
91.39
|
102.17
|
58.85%
|
99.00
|
8.33% |
|
99.00
|
8.33% |
|
详细
业绩短期承压,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公司 23H1实现营收 11.1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显示领域收入 7.4亿元,同比下滑 19%,半导体量测收入 1.2亿元,同比增长 79%,新能源检测业务收入 2.3亿元,同比增长 111%;23H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0.12亿元,同比下滑 59%;上半年毛利率 43.8%,相对去年波动幅度较小;研发投入 2.9亿元,同比增长 23%。 半导体设备订单快速增长,明场设备取得更先进制程订单。公司是半导体检测量测领域在国内的先行者,在膜厚、OCD、电子束等多款设备领域在国内已建立领先优势,已覆盖 2Xnm 及以上制程,同时已获得多家客户批量订单,截至 1季报披露公司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 8.91亿元,截至中报披露公司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已达13.65亿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技术难度更高的明场光学缺陷检测设备领域,公司已完成首台套交付,同时已取得更先进制程订单,卡位优势明显,未来有望持续放量。 新能源检测进一步加深与核心客户合作,竞争力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 1-6月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 374.7万辆,同比增长 44.1%,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28.3%。现阶段,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主要产品为锂电池生产及检测设备,主要用于锂电池电芯装配和检测环节等,包括锂电池化成分容系统、切叠一体机和 BMS 检测系统等。在进一步加强与核心客户合作的基础上,公司也在持续开拓海外客户。截至中报披露,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在手订单约 5.13亿元。 平板显示检测业务短期承压,精密光学仪器、新型显示领域持续加强投入。下游显示行业仍处于周期性底部,对设备采购尚未完全恢复,后续随下游市场回暖公司主业压力有望缓解。公司积极布局新型显示,AR/VR/MR 头显配套检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 Micro-OLED 模组检测端也与全球顶尖客户达成相关合作协议,目前项目进展顺利;Micro-OLED、光学显示模组(Eyecup)等配套检测均已收获全球顶尖客户批量订单,并完成部分交付。 我们预测公司 23-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1.27、2.01、2.78元(原 23-24年预测为1.40、1.96元,下调了平板显示检测设备业务收入及毛利率预测,上调了其他收益预测),根据可比公司 24年平均 51倍 PE 估值,给予 102.51元目标价,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平板显示设备需求不及预期;检测量测设备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半导体设备毛利率提升不及预期;新能源设备核心大客户扩产不及预期;费用率下降不及预期;半导体设备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零部件断供风险;政府补助不及预期。
|
|
|
芯源微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5
|
148.00
|
132.91
|
60.42%
|
155.51
|
5.07% |
|
168.88
|
14.11% |
|
详细
业绩快速增长,研发持续高投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96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95%。研发投入0.77亿元,同比增长80%。 23H1毛利率43.4%,相比22年提升约5pcts。 前道涂胶显影机领先优势强化,引领国产替代。公司于2022年12月推出第三代浸没式高产能平台架构FT300,上半年持续升级产品平台,对平台机构和内部腔体单元进一步完善与优化,能够全面向下兼容ArF、KrF、I-line、offline等工艺。同时,在高端offline设备方面取得拓,超高温Barc设备实现客户重复订单,未来有望持续放量。应用于旋涂类工艺的SOC设备也实现了客户端的导入,进一步延伸了公司的产品覆盖面。 前道清洗机市占率稳步提升。公司在前道清洗机领域保持在国内领先优势,目前已作为主流机型广泛应用于中芯国际、上海华力、青岛芯恩、广州粤芯、上海积塔、厦门士兰等知名厂商。近年来,随着公司前道物理清洗机在高产能清洗架构、颗粒去除能力等工艺上实现了进一步的提升,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内市占率稳步上升。 后道及小尺寸设备领域短期承压,随库存调整下游需求有望恢复。2023年上半年,国内后道封测厂商扩产节奏有所放缓,目前仍处于周期性产能消化阶段,公司应用于后道的设备业务短期受行业情况影响略有承压。但23Q2国内先进封测厂商稼动率环比已出现回暖迹象,未来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及高性能计算等需求增长或将引领新一轮的资本开支计划,该部分设备业务需求有望持续恢复。 我们预测公司23-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0、3.90、5.90亿元(原23-24年预测为2.45、3.75亿元,下调了后道及小尺寸业务收入预测,上调了清洗机毛利率预测),根据DCF估值法,给予193.09元目标价,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设备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客户验证进展不及预期;零部件断供风险;盈利能力改善不及预期;市场份额提升不及预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
|
蓝特光学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5
|
17.05
|
21.30
|
8.18%
|
21.58
|
25.61% |
|
21.42
|
25.63% |
|
详细
二季度环比改善,业绩拐点已至。23H1公司取得营收2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0.2亿元,同比下滑53%,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主要由于营收结构变化带来的毛利率下降。上半年公司光学棱镜中的成像棱镜因下游需求量减少,销售收入相比大幅下降,同时公司近年着力开发的车载业务持续发力,上半年玻璃非球面业务因下游市场需求形势较好实现销售收入近1.1亿元,同比增长56%。业务结构的调整导致公司23H1毛利率同比下降7.1pct至32.5%。单季度来看,公司Q2回暖明显,二季度营收1.2亿元,同比增幅转正,环比大幅提升35%,归母净利润0.17亿元,环比同样呈现较高增长。毛利率也呈修复态势,Q2单季毛利率34%,环比提升3.6pct。 微棱镜静待放量,新增长点释放在即。公司微棱镜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已于23年2月研发完成,并于6月建设完毕投入量产。微棱镜产品运用到光学玻璃精密冷加工、镀膜、光刻、胶合、丝网印刷等技术工艺,生产过程较为复杂,具有先进性。公司的微棱镜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潜望式摄像头等各类光学模组中,可以有效帮助提升智能终端产品光学变焦与成像性能,提升用户产品使用体验,市场前景良好,预期能为公司业绩带来较大的增长。伴随下半年新机型备货周期开启,Q3起有望贡献显著增量,且后续伴随潜望式镜头在更多品牌及机型的应用,带来持续成长空间。 技术研发出新为基,蓄力未来增长。公司专注于核心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新产品开发,持续强化研发投入,23H1研发费用率高达13.6%。一方面公司现有业务玻璃非球面透镜持续强势,微棱镜放量在即,传统棱镜有望伴随行业周期复苏。另一方面,公司卡位AR/VR领域,玻璃晶圆业务与康宁、舜宇、AMS集团等企业合作,相关产品已进入DigiLens、MagicLeap等公司的供应链体系,同时配合客户进行微纳光学技术项目研发,有望深度受益产业趋势。 我们预测公司23-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0/0.70/1.11元(原23-25年预测为0.48/0.80/1.19元,主要下调光学棱镜业务营收及毛利率),根据可比公司24年31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21.7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存货跌价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产能投放不及预期、新产品核心假设风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
|
海光信息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5
|
59.96
|
78.41
|
--
|
62.98
|
5.04% |
|
83.61
|
39.44% |
|
详细
公司发布 2023年半年报,盈利能力持续大幅提升。2023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6.1亿元(yoy +3.2%),归母净利润 6.8亿元(yoy +42.35%),上半年毛利率62.9%,较 22年全年提升 10.5pcts,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单 Q2实现营业收入 14.5亿元(yoy -7.2%,qoq +24.9%),归母净利润 4.4亿元(yoy +31.8%,qoq+83.0%),销售净利率较 Q1提升 10pcts。 CPU 海光三号系列性能大幅提升、成为主力销售产品,四号、五号研发进展顺利。 海光三号目前已经实现销售,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将是 2023年销售的主力产品,三号系列芯片最高规格具备 32核心 64线程,拥有 128条 PCle4.0通道,支持内存频率提升至 3200MHZ,整体实测性能相比上一代产品提升了约 45%,在 SOC设计、I/O 带宽、取指单元、功能模块、防御机制等方面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优化,综合性能大幅跃升,处理器利用 Combo PHY 灵活支持多种高速 I/O,包括处理器之间互连总线、PCIe、SATA、1/10GbE 等。支持最新的 PCIe 协议、各种 SATA协议。可扩展片上网络,利用高数据位宽结合虚通道技术,提高了处理器核心之间数据访问带宽,降低了拥塞。支持 QoS,进一步降低敏感数据的访问延时。未来将陆续发布海光四号、五号产品,目前各项研发进展顺利。 将加大 DCU 产品研发投入,GPGPU 市场有望快速增长。公司 DCU 产品深算一号已广泛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具有全精度浮点数据和各种常见整型数据计算能力和最多 64个计算单元,可以用于大模型训练,目前已与智算中心等“新基建”项目、行业用户、AI 厂商及互联网企业等国内多家开发大模型的企业和研究所达成认证。公司表示 GPGPU 将推动人工智能能力每年至少提升一倍以上,GPGPU 市场也将从今年开始实现快速增长,将加大对这一领域的研发投入,深算二号即将发布、三号研发进展顺利。 我们预测公司 2023-20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0.55、0.75、1.12元(原预测 2023-2024年 0.72、1.07元),考虑到 CPU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空间,采用绝对估值法(FCFF),给予 78.53元目标价,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导致流片进度不及预期,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重要行业需求不及预期。
|
|
|
永新光学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4
|
86.48
|
122.92
|
73.44%
|
89.75
|
3.78% |
|
109.00
|
26.04% |
|
详细
H1 整体略承压,Q2 环比改善态势明确:公司 23H1 实现营业收入 3.9 亿元,同比下降 5%;归母净利润 1.2 亿元,同比下降 15%,归母净利润较营收下滑更多主要是受到汇兑收益较同期下降等因素所致。其中 Q2 单季营收 2.0 亿元,同比基本持平,环比增长 8%,光学元组件主要下游应用条形扫描收入环比降幅收窄;归母净利润0.7 亿元,同比下降 17%,环比增长 45%。 23H1 毛利率 40.3%,同比下滑 0.8pct,其中 Q2 单季度毛利率 41.8%,同比微降,环比提升 3.1pct。公司 Q2 营收及盈利能力双向改善,底部恢复态势明确。 光学显微镜业务保持快速增长,盈利能力增强:23H1 光学显微镜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9 亿元,同比增长 16%,毛利率 40.9%,同比提升 2.0pct。受益于公司高端光学显微镜品牌 NEXCOPE 系列产品持续发力,持续拓展生命科学、工业检测以及医疗领域客户,自有高端品牌实现营收近 6000 万元,占比近 3 成。此外,随着高端显微镜占比不断提升,未来显微镜整体毛利率有望持续提高。据 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 26 年全球光学显微镜市场空间将达到 61 亿美金,公司光学显微镜业务将持续受益于高端市场国产替代的巨大空间。 差异化进击高精尖医疗光学,静待激光雷达产业趋势:医疗光学产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但高端医疗光学产品如手术显微镜、内窥镜等严重依赖进口,公司医疗光学业务主要分为医疗影像及体外诊断产品。医疗影像方面,公司供应的医用光学元组件、手术显微镜的核心光学部组件等保持高增,内窥镜镜头已向国内数家医疗细分领域上市公司批量出货;体外诊断方面,多款高端医用生物显微镜已与数十家医院产生合作,应用于血球形态分析的高端嵌入式显微系统实现批量销售。激光雷达领域,公司与禾赛、Innoviz、Innovusion、北醒光子、麦格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保持深度合作,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卡位汽车智能化长期趋势。 我们预测公司 23-25 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2.77/3.43/4.30 元(原 23-24 年预测分别为3.19/4.23 元,主要下调营收及毛利率预测),根据可比公司 23 年 45 倍 PE 估值水平,对应目标价为 124.65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扩产进度、产品销售不及预期;产品单价、毛利率提升不及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