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林卓欣

国盛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680522120002...>>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华宝新能 机械行业 2023-02-17 180.10 -- -- 178.49 -0.89%
178.49 -0.89%
详细
便携储能全球龙头,十年深耕便携储能领域。公司成立于2011年,创立之初以充电宝ODM业务为主,后在2015年向便携储能转型升级。当前公司产品包括便携储能产品、太阳能板和充电宝。2017-2021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CAGR达81%和154%。 高容量及线上占比提升,全球化进展加速。便携储能产品凭借重量轻、绿色无污染、度电成本低等优势,可弥补充电宝和发电机之间的空缺地带。2016-2021年,全球便携储能出货量和市场规模CAGR分别为148%和184%。而高容量便携储能产品占比的持续提升,以及线上销售比重的持续增大,有力地推动了便携储能全球化的进程。 便携储能风口已至少,国内市场逐渐起势。便携储能产品下游的应用场景主要为户外活动和应急备灾,分别以欧美和日本市场为主。1)户外活动:新冠疫情催生更多户外活动需求,欧美户外活动参与率持续提升。国内户外活动渗透率仅9.5%,与美国的53%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预计户外领域便携储能产品渗透率将从2021年的2.3%提升至26年的15.9%。2)应急备灾:全球灾害发生频次提升,激发居民应急备灾需求。预计应急备灾领域便携储能产品渗透率将从2021年的3.0%提升至2026年的19.4%。3)其他:预计其他领域便携储能产品渗透率将从2021年的0.7%提升至2026年的8.3%。2026年全球便携储能市场空间有望超900亿元,2021-2026年CAGR达52.3%。 性价比优势突出+线上线下全球布局,具备强竞争优势。公司基于国内外文化差异,打造“Jackery”和“电小二”两大自主品牌,并实现了在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全球多个国家销售。2021年,公司线上销售收入占比为86.9%,符合行业浪潮。品牌官网系从2020年开始实现销售收入,并在2021年成为了第二大收入来源,占比达17.4%,客户粘性显著提升。公司便携储能产品覆盖容量160-2160Wh等多款产品,产品矩阵较为完善。此外,公司采取M2C经营模式,渠道成本较低,且核心生产工序基本为自主完成。未来,随着具备更高毛利率的高容量段产品的持续推出、产能抬升带来规模效应的显现,预计公司盈利水平将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收入37.8/62.0/95.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8/7.3/11.5亿元,对应PE为46.1x/23.9x/15.2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风险;市场空间测算偏差风险。
百利科技 建筑和工程 2023-02-17 12.25 -- -- 11.63 -5.06%
11.63 -5.06%
详细
事件: 2月 13日,公司全资子公司常州锂电与联创资本签署《合作协议》,二者将共同设立“百利联创新一代动力电池新材料及智能装备股权投资基金”,即新材料基金。 新材料基金将助推公司获取新的投资机会及利润增长点。 新材料基金规模为10亿元,存续期拟设为 7年,其中常州锂电负责处理业务技术,联创资本则负责挖掘投资标的。该基金将投资符合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产业标的股权,特别是具备新一代动力电池和新材料,以及高端智能装备属性的标的股权。新材料基金的设立表明了公司进击新材料新技术领域的决心,将有助其获取新的投资机会和利润增长点。 受未追溯补偿款+疫情导致下游排产不畅所累, 预计 2022全年业绩同比增速弱于前三季度水平, 2023年公司业绩有望修复高速增长。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8.5亿元,同比增长 184%,归母净利润 1.0亿元,同比增长 116%,前三季度净利率为 6.0%。 而根据公司 1月 5日公告,原本应于 2022年内收回的潞宝集团和重庆兴海合计 1.29亿元的补偿款,仅收回了 1000万元。 另外公司在和湖南杉杉的项目成本控制超预算,导致亏损,且在下游企业因疫情导致排产不畅的情况下,预计公司 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在 50%以内。 展望 2023年, 随着今年锂电设备与产线交付规模的提升,营收与业绩或将迎来高速增长。 公司系锂电材料整线供应上市公司,看好设备自供水平提升后公司的高盈利+高竞争壁垒优势。 公司服务于新能源锂电池核心材料、氢燃料电池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 2022年,公司收购了无锡百擎 60%股权,其有助于提升公司正负极材料工业窑炉外循环线的设计建造能力,并提高客户粘性。此外,公司于同年收购了云栖谷 40%股权, 并享有 51%的表决权,其有助提升公司烧结设备及配套自动化系统能力。目前公司客户涵盖当升科技、贝特瑞、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锂电行业头部客户,伴随着设备自供水平的提升,公司高盈利+高竞争壁垒优势将逐步增强。 盈利预测: 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收入 25.75/40.42/62.49亿元,对应归母净利润 0.36/3.03/4.93亿元,对应 PE 估值 169.6/20.1/12.3倍。 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合作落地不及预期;下游行业扩产及订单释放不及预期。
厦钨新能 2022-12-21 81.40 -- -- 89.48 9.93%
92.80 14.0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公告,拟与盛屯矿业、沧盛投资合资设立福泉厦钨新能源,其中公司拟以现金出资3.25亿元,持股65%;由福泉厦钨新能源投资11.65亿元建设年产4万吨三元前驱体生产线。项目建设周期为27个月,预计2025年一季度投产。 合资设立子公司,持续加快与产业链上游合作。此次公司对外投资旨在于通过加强与产业链上游的合作,来锁定上游资源,从而提升前驱体自供比例。其中,公司合作方盛屯矿业致力于新能源电池所需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可为合资公司提供丰富且具有价格优势的钴、镍资源,保证合资公司的供应链稳定;合作方沧盛投资在前驱体研发、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备丰富人才储备,亦有利于提升合资公司核心竞争力。此外,11月23日,公司公告与中色国贸合资设立合资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生产线,公司1个月内两次前驱体重大投资公告,表明公司坚定前端布局以促进正极业务降本增效的战略规划。 三元前驱体为三元正极关键原材料,产业链自主促进降本增效。三元前驱体为三元正极核心原材料,占正极原材料成本超一半。三元前驱体的性能将直接决定三元正极材料核心理化性能,即通过影响三元正极的粒径、形貌、元素配比、杂质含量,进而直接影响锂电池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循环寿命等核心电化学性能。公司以往主要通过与中伟股份、格林美、帕瓦股份等上游原材料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来锁定三元前驱体供应资源。当前,公司在前驱体方面除大力扩建产能外,亦自主开发新型前驱体生产技术,通过大量减少前驱体生产过程中含氨氮废水的产生,来解决三元前驱体生产环节中由来已久的环保问题。此次控股子公司的设立,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三元正极材料产业链上的自主程度,从而推动三元正极业务的降本增效。 高电压三元标签企业,产能投放拉动业绩弹性。公司正极现有产能及规划产能丰富,其中2022年三元正极材料投产3万吨,年底名义产能达6.8万吨;预计2023年下半年投产4.5万吨,2023年名义产能将达11.3万吨。公司主打高电压、高功率三元产品,下游客户包括中创新航、松下、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另外,在磷酸铁锂方面,公司与雅化锂业、沧雅投资合资建设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正极业务布局全面。公司规划产能的持续投放,将带动公司营收水平的快速增长。 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吨净利提升持续向好。随着下游新能源车销量快速增长,公司三元正极产能逐步释放,当前主打产品已完成从消费电池到动力电池的切换。2021年,公司正极合计出货7.2万吨,三元占37.5%,钴酸锂占62.5%;今年上半年,三元出货占比已提升至53.5%,而钴酸锂占比为46.5%,三元占比超一半,公司业务重心已从消费切换至动力。此外,公司的吨净利水平持续提升,从2018年的0.33万元/吨,提升到了2021年的0.77万元/吨,在今年上半年,达到了1.32万元/吨。随着后续公司产销放量及吨净利的持续改善,公司盈利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14.7/389.9/457.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9/20.5/27.3亿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公司产能建设不及预期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