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航高科
|
机械行业
|
2023-10-26
|
24.85
|
--
|
--
|
25.18
|
1.33% |
|
25.18
|
1.33% |
|
详细
三季度业绩表现符合市场预期,提质增效控费降本助推盈利能力提振10月 23日,公司发布三季报,实现营业收入 36.23亿元,同比增长 7.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8.44亿元,同比增长 25.84%。其中单 Q3实现营业收入 12.10亿元,同比增长13.67%;归母净利润 2.93亿元,同比增长 50.06%, 业绩表现符合市场预期。 航空复合材料原材料产品和刹车制品销售快速增长, 成本管控和管理能力提升带来持续盈利能力提升, 航空新材料板块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1.79亿元,同比增长 12.08%;实现归母净利润 2.88亿元,同比增长 41.73%。 专用装备及航空零部件加工业务增长显著, 机床装备业务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0.18亿元,同比增长 43.74%;实现归母净利润-0.08亿元,同比增亏 0.02亿元, 或为产品结构调整所致。 公司坚持聚焦主业,三季度实现京航生物出表,增加投资收益 0.30亿元。 综合以上因素,公司前三季度实现毛利率 37.44%,同比提升 4.46pct。 我们认为,公司依托于环节卡位优势,在巩固业务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提质增效和控费降本工作,实现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带来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航空复合材料产业先行者, 坚持创新驱动成果显著公司持续加强研发能力建设, 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支出 1.14亿元,同比增长 35.59%。 上半年航空工业复材承接 AG600型号碳纤维预浸料试验研制任务 14项;开展了大型宽体客机前机身上壁板热分布工艺研制准备工作,计划本年度完成壁板研制;完成了商用发动机多台份复合材料结构件交付;持续推动自研材料验证进程、非航产品开发以及航空工业制造院科技成果转化。子公司优材百慕 2023上半年多个民航和轨道车辆制动型号审定验证流程取得明显进展。 我们认为公司依托于复合材料技术平台优势, 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有望不断实现领域扩大和能力拓展。 2023年新材料利润总额预计同比+35.73%,长坡厚雪碳纤维预浸料龙头业绩有望持续释放公司披露 2023年经营工作目标,预计 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 49亿元,指标较 2022年实际发生值增长 10.21%;预计 2023年实现利润总额 11.76亿元,指标较 2022年实际发生值增长31.60%。其中, 2023年航空新材料业务力争实现营业收入 48.62亿元,指标较 2022年实际发生值增长 11.57%;力争实现利润总额 12.96亿元,指标较 2022年实际发生值增长 35.73%。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我国航空预浸料龙头企业,卡位产业链中间环节优势显著,预计产品将伴随产业高景气度及碳纤维用量占比提升实现快速放量,业绩有望实现持续释放 军民机预浸料需求提升,看好复材业务持续高增长军机方面,我国新型军机碳纤维复材用量占比不断提升,随着新机型批产进度持续推进,碳纤维复材需求大幅增长,目前国外第四代军机的结构重量系数已达到 28%左右,后续复合材料的用量比例预计超 35%。 民机方面,我国 C929飞机复合材料结构用量预计占比超过 50%。民机航空复合材料原材料(高性能树脂及预浸料、蜂窝及芯材)、复合材料构件的应用比例将不断增加, 我们预计未来 20年我国国产大飞机碳纤维复材需求量达到 48290吨,年均需求为 2415吨。 2023年 5月 28日, 中国东方航空使用中国商飞交付的全球首架 C919大型客机,顺利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到达北京首都机场, 正式开启了该机型的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 复材国产化应用推进速度加快。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军民机复材需求持续提升,公司航空复材业务将持续高增长。 盈利预测与评级: 公司作为我国复合材料龙头企业,综合考虑公司提质增效持续展开,碳纤维材料不断渗透,民用领域加速推进等多重因素,我们认为公司短中长期均具备良好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维持此前盈利预测, 我们预计公司在 2023-25年的归母净利润为 10.13/13.21/16.73亿元,对应 PE 为 34.02/26.08/20.6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型军机批产进度不及预期;民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军品价格受国家管控存在下降风险。
|
|
|
图南股份
|
有色金属行业
|
2023-10-25
|
28.63
|
--
|
--
|
31.87
|
11.32% |
|
31.87
|
11.32%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三季报,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65亿元,同比+46.17%;实现归母净利润 2.61亿元,同比+40.94%, 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76亿元,实现连续 8个季度环比持续增长,创历史单季度营业收入新高。 我们认为,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主要系公司核心产品(铸造母合金、机匣)下游装备需求持续提升,募投产能投产后各业务条线快速放量所致。 单三季度毛利率 32.69%,同比下降 0.84pct,环比下降 4.51pct;净利率 21.87%,同比下降 3.51pct,环比下降 4.60pct。 我们认为或为季度性产品毛利率波动主要系产品交付结构变化所致,全年总体产品毛利率或保持稳定。 截止 2023年三季度,公司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6.16亿元,环比+12.23%,实现了连续 12个季度的环比增长,同时环比增速较二季度提升 3.72pct。 我们认为,公司所处环节有序供给,产能指引性较高, 持续积极扩产反应下游需求旺盛, 业绩有望持续兑现。 销售、管理、 财务三项费用占营收比重为 3.60%, 创五年内新低,我们认为该数据反映公司提质增效成果显著、经营质量不断提升, 进入良性发展快车道。 航空发动机产业进入高景气周期,主机厂外协比例提升,公司有望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充分受益于“十四五”国防军工高景气周期,航空发动机产业链进入全面列装+换装阶段,预计终端需有望实现稳定增长。公司作为目前已批产型号主要供应商,有望充分受益于此进程,同时考虑到主机厂外协比例持续提升,预计“十四五”阶段对应业务排产或持续加快。 募投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产品有望进入快速放量期据公司三季报披露,公司 IPO 募投项目“年产 3,300件复杂薄壁高温合金结构件建设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结合产业下游需求情况,我们认为本次扩产将有效补充公司现有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各业务条线产品市占率,对应产品有望进入快速放量期。 子公司建设持续提速,横/纵向业务拓展 EPS 上修可期公司全资子公司沈阳图南年产各类航空用中小零部件 50万件/套产线项目正在积极推进相关业务资质的申请认证工作,图南智造年产 1,000万件航空用中小零部件目前已完成立项备案及环评手续。 上半年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在 2.00亿元的基础上追加投资1.00亿元, 横向(产品品类扩张) /纵向(产业链下沉)业务拓展及同步体系化建设持续兑现。 我们认为, 作为航发产业链战略供应商,公司横/纵向延伸有望充分受益于下游航发需求增长及产业链“一般配套、重要配套”外协比例提升,中长期 EPS 或将持续上修。 盈利预测: 综上所述,行业高景气度得到确认, 考虑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持续及下游交付节奏影响, 我们将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期从 3.61/5.12/7.16亿元调整为3.50/4.71/6.41亿元,对应 2023年 10月 19日 PE 为 32.93/24.50/17.9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军品市场开发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募投项目不达预期风险。
|
|
|
中航西飞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8-15
|
24.53
|
--
|
--
|
25.55
|
4.16% |
|
25.55
|
4.16% |
|
详细
公司是国内大中型飞机主要科研生产基地。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科研生产基地,公司主要从事大中型飞机整机及航空零部件等航空产品的研制、批产、维修及服务。公司军机整机产品包括“运-20”大型运输机、“轰-6”战略轰炸机等我军主力装备,民机业务覆盖 ARJ21、C919、AG600和新舟系列飞机等机体部件设计与制造。国际转包业务上承担了波音 737系列飞机垂尾、波音 747飞机组合件,空客 A319/A320系列飞机机翼、机身等产品的制造。 我国空军历史性跨越战略空军门槛,大型军机放量助力公司业绩增长。我国空军目标于 203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战略空军,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空军,军用大飞机是战略空军的重要标志未来需求增长趋势明朗。公司作为国内唯一的大型运输机、轰炸机总装厂商,将受益于空军战略转型机遇。大型战略运输机运-20性能跻身世界第一梯队,预计未来需求或超过 200架;新型中型战术运输机与老平台改型或正在研发,预计未来将逐步替代老型号,预计未来需求或超过 300架; 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呼之欲出,作为战略空军刚需,预计未来需求或在 89架左右。 整体来看军用大飞机未来需求旺盛,新型号市场空间可达 4600亿元以上。 中国民航市场长期看涨,公司中远期或将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民航业迎来全面复苏,市场重回增长趋势,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预计未来 20年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将接收 9284架新机。中国商飞制造的大型干线客机C919即将正式投入运营,支线客机 ARJ21进入规模化运营阶段,未来有望打破波音与空客在民航客机领域的垄断。公司承担 C919零部件制造 50%的任务量,目前 C919订单已超千架,未来产能规划达到 150架/年,预计 C919零部件制造业务在 C919年产 150架时将为公司带来 143.25亿元的年收入;同时公司承担ARJ21零部件制造 60%的任务量,若未来产能提升到 50架/年,公司此业务板块每年营收可达 22.03亿元。 公司国际转包业务向产业链高端不断迈进。公司是航空工业中率先进行国外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的单位,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公司的转包生产经历了来图来料加工、来图购料加工、同步参与客户新项目研制三个阶段,40年来先后为波音、空客等公司交付了 30余种产品,3万多架份的飞机组、部件。公司战略远景为"成为世界级航空产品供应商",未来将探索合资合作,联合研发、风险投入等多种运作模式,目标跻身航空制造产业链高端。 业绩空间潜力明显,股权激励更添动力。公司 2022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 35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的 103.18%,2023公司计划营收 431亿元。2022年公司存货与合同负债大幅增长,主要系订单落地,预收货款增多,公司积极备货生产所致,这预示着公司未来订单规模充足,产能有望将充分释放。2022年公司公布第一期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提振长期发展信心。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 432.44、496.65、570.46亿元,增速分别为 14.8%、14.8%、14.9%;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17、14.54、20.68亿元,增速分别为 94.4%、42.9%、42.2%,2023-2025年 EPS分别为 0.37、0.52、0.74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生产进度不及预期、订单数量不及预期、产品定价下调等。
|
|
|
中核科技
|
机械行业
|
2023-04-19
|
12.18
|
--
|
--
|
13.21
|
8.46% |
|
14.85
|
21.92% |
|
详细
中核集团首家上市公司,历史底蕴深厚。公司前身为苏州阀门厂,1962年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管理后成为军工企业。公司参与了包括两弹试验等在内的多项国家重要工程。公司于1997年7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阀门行业首家上市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首家上市企业。2003年前后为三期秦山核电项目提供阀门数千台,为其他核电、火电工程提供数万台高温高压电站阀门。 技术实力雄厚,进军核电高端阀门领域。公司于2005年前后相继成立中核科技阀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特种阀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蓄技术实力,大力进军高端阀门领域。公司在“十二五”期间获得了三代核电机组阀门的成套供应能力、四代核电机组关键阀门的供应能力。公司核燃料真空阀及浓缩铀生产关键阀门四大类总体性能达到或超过进口产品水平,具备成套供货能力;深度参与“华龙一号”K2K3阀门项目研制及供货。公司在“十三五”期间承接了三代核电AP1000关键阀门国产化、中核集团“龙腾2020”关键阀门研发等重大项目。 核电行业景气度又至,主设备零件商有望充分受益。近年来核电机组建设批复加速,2021年核准6台,2022年10台,2023年预计在10台以上,我国进入了以第三代核电站“华龙一号”、“国和一号(CAP1400)”为主的商用核电建设高峰期。 据“十四五”规划,至2025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0MW。至2021年末,中国大陆地区运行机组53台,装机容量54646.95MW,占全国总供电量比的5.02%。根据核能协会张廷克表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70000MW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40000MW。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200GW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未来15年仍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核电建设有望按照每年6-8台持续稳步推进。据我们测算,单台华龙一号的建造费用为单台186亿元左右,按年均6台机组,“十四五”期间核电投资相较于“十三五”增速为157.38%。中核科技作为中核集团的老牌国企,在核级阀门领域拥有1、2、3级阀门供应资质,未来或将充分受益迎来较大发展。 乏燃料后处理至关重要,目前缺口较大。乏燃料后处理可以大大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显著降低高放废物的处置成本,缩短监管时间。据景业智能招股说明书预计到2030年,我国每年将产生乏燃料近2,637吨,累积产生乏燃料约28,285吨,而目前我国乏燃料处理能力仅为50吨/年,在建处理能力尚未形成规模化乏燃料后处理能力,离堆贮存能力也已基本饱和,无法满足未来乏燃料的处理需求。 随着我国核电批复进入加速期,未来乏燃料后处理能力也有望加大投入加速开工扩建。 石油石化与公用工程需求回暖,公司发展趋势向好。公司在石油石化与公用工程阀门领域具有行业领先的研发制造能力,优势地位明显。随着石油化工行业回暖、市场需求增长,在“以国代进”的背景下,相关业务潜在市场空间广阔。在公用工程领域,随着基建的复苏和国家对智慧水务工程的日趋重视,公司有望迎来新发展机遇。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5.00、18.93、24.68亿元,增速分别为-3.69%、26.22%、30.33%;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8、1.98、2.66亿元,增速分别为15.04%、43.09%、34.75%,2022-2024年EPS分别为0.36、0.51、0.69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科技创新风险、海外市场风险。
|
|
|
航发动力
|
航空运输行业
|
2023-04-04
|
43.01
|
--
|
--
|
44.99
|
4.24% |
|
44.83
|
4.23% |
|
详细
事件:20223年 3月 30日晚,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 370.97亿元(+8.78%);归母净利润 12.68亿元(+6.75%);扣非归母净利润 8.38亿元(+18.70%);销售毛利率为 10.82%(-1.67pcts),销售净利率为 3.64%(+0.03pcts)。 黎明体量最大,黎阳未来有望迎头赶上。2022年公司航发及衍生产品实现营收 346.04亿元(+8.53%),毛利率为 10.16%(-1.79pcts),毛利率下降主要系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占比增加;公司外贸出口转包业务实现收入16.50亿元(+27.76%),毛利率 12.93%(+5.28pcts);非航及其他业务营收 3.16亿元,(-35.45%),毛利率为 23.33%(-3.67pcts)。分四大主机厂来看,黎明公司营收规模及利润总额最高,其主要产品为 WS-10系列,或受益于下游直接需求增长与维修需求增加,黎明公司 2022年实现营收 220.17亿元(+18.15%),实现利润总额 7.84亿元(+39.32%); 南方公司营收基本持平利润增速亮眼,其主要产品为中小发动机如涡轴发动机等,或由于下游需求变化导致公司产品结构变化,南方公司 2022实现营收 78.42亿元(-2.36%),实现利润总额 3.95亿元(+24.77%);黎阳增长潜力较大未来有望迎头赶上,其主营产品为第三代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中等推力发动机多用于大型无人机与中轻型战斗机,无人机与新型中轻型战斗机为未来空军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潜在需求空间广阔,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下游需求的逐渐增长,黎阳动力 2022实现营收 33.84亿元(+12.05%),实现利润总额 0.77亿元(+36.15%);西航公司营收与利润平稳增长,其主要产品为大型涡扇发动机,未来同样需求较大,西航(母公司报表口径)2022实现营收 107.12亿元(+18.84%),实现利润总额5.70亿元(+5.09%)。 航发龙头不可多得,厚积薄发静待腾飞。公司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中流砥柱,是国内唯一掌握全谱系航空发动机从零部件到整机加工制造技术的企业,具备引领、拉动行业的综合能力。目前军机加速放量带动航空发动机配套需求提升,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加剧航空发动机损耗带动维修替换需求增加,航空发动机赛道迎来需求增长的高景气阶段,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或有望充分受益。目前公司在营收与利润端保持平稳增长并未加速,营收端或有 22年疫情与产品价格调整的影响,利润端存在减值损失的影响。 但短期影响不改航发需求长期向上趋势,未来毛利率也有望触底回升带动利润端改善,我们认为有如下三点积极因素:1、随着产品交付量的提升规模效应或将逐渐显现 2、科研技改或有成效,产品良率有望提升,目前销售费用中的修理费已开始下降,公司售后保障任务也有所减少,或表明产品良率已开始提升 3、小核心大协作有望降低生产成本,公司聚焦核心高端环节利润率水平较高,随着外协量的提升公司利润率未来有望得到改善。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5.86、21.49、28.19亿元,EPS 分别为 0.59、0.81、1.06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型号研发生产不及预期、客户需求放缓、原材料价格波动。
|
|
|
航宇科技
|
|
2023-03-02
|
81.79
|
--
|
--
|
83.78
|
2.43% |
|
83.78
|
2.43% |
|
详细
事件:公司于 2023年 2月 27日晚间发布 2022年度业绩快报,营业收入约 14.54亿元,同比增加 51.49%;归母净利润约 1.83亿元,同比增加 31.97%。 业绩持续高速增长,供需共振未来可期。营收端:公司 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4.54亿元,同比增长 51.49%;主要系公司下游行业航空发动机、能源装备领域需求旺盛,订单量增加。利润端:公司 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约 1.83亿元,同比增长 31.9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约 1.69亿元,同比增长 35.97%;公司股权激励计入报告期内的股份支付费用金额为 4,830.99万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实现归母净利润 2.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67.1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75.45%。公司基本每股收益 1.31元,同比增长 15.93%。 公司总资产 29.60亿元,较本报告期初增长 34.56%,主要原因为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增加,同时子公司项目建设持续增加投入等因素。 公司国内外航空、国内能源装备领域等下游行业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市场客户开拓方面进展顺利,公司销售订单增加经营规模扩大;同时,公司不断强化内部精益管理,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实现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产出提高,实现了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的稳步增长。 纵向一体化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募投项目后又新增建设项目。1、2022年 10月 19日,公司发布公告拟与甬金股份、龙佰集团、汇鸿科技共同出资设立河南中源钛业有限公司,公司认缴出资 2500万元,持股 10%。未来将建设“年产 6万吨钛合金新材料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约 31.44亿元。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计划建设期 18个月,建成年产 1.5万吨钛合金新材料生产线;二期工程 18个月,建成年产能 1.5万吨钛合金新材料生产线,三期工程 24个月,建成年 3万吨钛合金深加工新材料生产线。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布局上游钛合金原材料,有利于稳定公司原材料成本价格及供应量,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公司发展。2、公司募投建设项目“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用特种合金环轧锻件精密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后,公司于 2022年 4月 13日发布公告拟与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用环锻件精密制造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投资 12亿元建设“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用环锻件精密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 3条航空发动机环锻件精密轧制生产线、2条热处理生产线、2条机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并于 2022年 12月 23日发布公告称已竞拍取得贵阳高新区沙文园区 126255.28平方米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受益于下游航空发动机批产与维修量提升,公司航空环锻件产品需求旺盛,公司投资扩建项目稳步推进产能持续提升,在供需共振的良好格局下,未来业绩增长高度可期。 投资建议:航宇科技聚焦于高端环锻产品,军用航空发动机环锻产品营收占比较高,公司将充分受益于下游航发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当前在手订单饱满,2023年募投产能有望进入快速爬坡期,在供需双重共振驱动下,未来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 14.54、20.79、27.86亿元,增速分别为 51.5%、43.0%、34.0%;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 1.83、2.76、3.97亿元,增速分别为 32.0%、50.7%、43.7%;对应现价 PE 分别为 64、43、30倍。上调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型号批产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募投项目进展及收益不及预期的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