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电生理
|
机械行业
|
2024-07-10
|
19.95
|
--
|
--
|
23.39
|
17.24% |
|
23.62
|
18.40% |
-- |
详细
平安观点:电生理领域国产领跑者,未来成长可期。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深耕心脏电生理领域,是目前全球市场中少数同时完成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布局的厂商之一,亦是首个能够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国产厂商。公司拥有一支完善且经验丰富的团队,总经理孙总曾任职于美国西门子研究院,深耕行业近二十年,是国内电生理器械研发领域的资深专家。基于长期研发积累,公司攻克了诸多关键技术,多项产品填补国产空白,打破了外资巨头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地位,目前已开发了全面涵盖心脏电生理手术的产品布局,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矩阵,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司经营数据表现良好,营业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公司实现收入3.29亿元,同比+26.5%,2019-2023年CAGR达到29.4%,集采落地后公司持续提升手术量和加快高端产品放量,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净利率有望保持持续提升趋势。 心脏电生理市场蓝图广阔,国产替代进行时。心脏电生理术式主要用于过速性心律失常病症的介入治疗,国内过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人群庞大,仍存在较多未满足需求。需求端,2022年国内房颤和室上速患者人数超过2300万人,但相对海外市场、电生理治疗渗透率很低;供给端,电生理技术发展尚未成熟,产品创新和迭代长期存在。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及预测,我国电生理手术量从2017年13.8万例增长至2021年21.4万例,CAGR为11.6%,预计2025年将达到57.5万例,2020-2025年CAGR为28%。从竞争格局来看,行业目前国产化率不足20%,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专注整体解决方案,抓住集采放量机遇,高端产品占比有望不断提升。公司作为心脏电生理产品领域布局最完善的国产厂商,通过三维标测系统卡位高端医院,先发优势明显,有望充分享受行业发展的红利。公司拥有多项目前国产首家获批的高端化导管产品如高密度标测导管、压力感知射频消融导管等,经过一年多的培育期已全面进军房颤等高端市场,今年有望迎来快速放量期,增长空间进一步打开。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全面布局射频消融技术(火)、冷冻消融技术(冰)、脉冲消融技术(电),是行业内布局最完善的企业之一,为过速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诊疗方案。电生理集采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落地,未来价格预期清晰,公司作为国产龙头有望抓住机遇获取更多份额;截至2024Q2报表端价格高基数影响基本出清,后续有望进入稳健增长阶段,长期发展可期。 投资建议:公司是电生理领域龙头公司,产品和技术优势显著,能够充分受益于百亿规模且迅速扩张的电生理赛道。因此我们预计公司将保持快速增长,2024/2025/2026年预计分别实现营收4.69/6.58/8.95亿元,并不断提升利润率。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产品销售不及预期;2)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3)国家集采政策的影响等。
|
|
|
鱼跃医疗
|
医药生物
|
2024-05-08
|
37.73
|
--
|
--
|
41.90
|
11.05% |
|
42.08
|
11.53%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3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9.72亿元,同比+12.25%,实现归母净利润23.96亿元,同比+50.21%;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31亿元,同比-17.44%,实现归母净利润6.59亿元,同比-7.58%。 平安观点:收入增长符合预期,逐步进入稳健增长阶段。公司全面布局家用医疗器械领域,分业务板块来看,公司2023年呼吸业务板块实现同比+50.55%,其中制氧机产品业务规模同比增长近60%,呼吸机类产品业务增速超30%,雾化产品销售同比增长超60%,均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公司凭借出色的产品质量及使用体验、卓越的品牌影响力、高效的生产力及优质的服务保障取得快速增长;糖尿病护理板块营收规模同比+37.12%,其中新产品14天免校准CGM产品注册证顺利落地,并成功推向市场,公司血糖相关业务的院内外市场拓展持续深化,市场地位不断提升,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与客户群规模实现长足进步;家用类电子检测及体外诊断业务同比+10.15%,其中电子血压计产品营收同比增速超过20%,持续强化在相应市场的领导地位;急救板块业务实现同比+8.04%,自主研发的AED产品M600获证后,海内外业务持续拓展;感染控制业务在防控疫情需求高基数下有所下降,康复器械同比略有下降,但公司产品市场地位稳固,预计今年将进入稳健增长阶段。Q1收入有所下滑,主要由于23Q1疫情防控放开需求旺盛导致基数较高,环比增长快速,全年增长可期。 业绩表现良好,经营质量持续提升。公司2023年实现毛利率51.49%,相较2022年提升3.36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有效的成本管理途径与日趋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不断降本增效,持续推进精益生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5.04亿元(同比+1.61%),研发费用率6.33%(-0.66bp),公司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并高度重视研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费用率有所下降;管理费用4.11亿元,同比-2.22%,管理效率持续改善;销售费用10.98亿元(同比+6.48%),持续打造专业营销体系,全面覆盖经销、终端线上及外销等多种渠道,直营能力不断增强,各线上平台营销推广及主要产品线上销量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为长期发展助力。公司毛利率稳中有升,费用端变动趋势持续向好,公司运营效率不断提升,经销质量不断改善,公司2023年全年净利率29.81%,同比提升7.66个百分点,2024Q1净利率29.63%,持续处于高位水平。 聚焦主业,不断拓展,国内外共同发展。公司作为家用医疗器械龙头企业,专注于血压监测、体温检测、中医设备、手术器械等基石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战略由“守”转“攻”,由基石成熟自产转向成长性业务,重点聚焦呼吸与制氧、血糖及POCT、消毒感控等三大核心赛道不断拓展,并对急救、眼科、智能康复等高潜力业务进行积极孵化。三条核心业务赛道市场空间大、渗透率低,行业长坡厚雪,公司将在核心赛道上会不断通过自研和并购推出新产品,利用渠道优势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公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业务规模蓬勃发展。此外,公司持续推进海外重点国家市场拓展,培养国际视野、属地化能力的销售团队,更好服务海外客户,不断打开成长空间,长期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维持“强烈推荐”评级。公司作为家用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在众多领域处于市场领导地位,并不断拓展新赛道和新领域,长期发展可期。根据2023年销售情况和市场变化,调整2024-2026EPS预测为2.37、2.78、3.18元(原2024-2025预测为2.02、2.38元),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新业务孵化及拓展风险;2)新产品销售不及预期;3)产品降价风险;4)行业竞争加剧等风险。
|
|
|
迈瑞医疗
|
机械行业
|
2024-04-29
|
293.51
|
--
|
--
|
314.53
|
7.16% |
|
314.53
|
7.16%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3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9.32亿元,同比+15.04%;归母净利润115.82亿元,同比增长20.56%;扣非归母净利润114.34亿元,同比增长20.04%。2024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73亿元,同比增长12.06%;归母净利润31.60亿元,同比增长22.90%;扣非归母净利润30.37亿元,同比增长20.08%。 平安观点: 国内外齐头并进,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国内市场实现收入213.82亿元,同比+14.5%,其中自去年3月份以来,国内常规诊疗活动实现了迅速复苏,推动国内IVD全年实现了20%的快速增长;国际市场实现收入135.50亿元,同比+15.8%,发展中国家表现亮眼,公司凭借优质的质量和完善的服务,持续加快在各国公立市场及高端客户群的突破,2023年获取了大量的订单,监护、检验、超声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进入了更多的高端医院、集团医院和大型连锁实验室,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2024年Q1国内市场在去年整体高基数情况下实现个位数增长,但国内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业务均实现了恢复性高增长;国际方面,因去年同期产能倾斜国内而导致国际市场基数较低,同时在海外高端客户群突破持续加快的助力下,国际市场整体Q1增长近30%,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超过了30%,国际三大业务线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三大业务板块共同发展,体外诊断表现亮眼。公司2023年在国内医疗行业整顿行动压力下仍然取得不错的收入增长,其中1)体外诊断板块表现亮眼,全年收入增长超过20%,主要得益于国内3月份以后常规诊疗活动迅速恢复、体外诊断试剂消耗具备韧性,叠加国际市场中大样本量客户群加速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体外诊断业务连续两年复合增长超过30%。2)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板块上半年受益于医疗新基建开展和国际需求复苏,下半年由于国内8月份以来医疗行业整顿行动导致国内设备招标采购活动出现大面积延迟,增长有所放缓,全年收入增长13.81%,其 中微创外科增长超过30%。3)医学影像板块收入增长8.82%,虽然国内超声常规采购自3月份以来得到了恢复,且国际市场中高端超声持续放量,但医疗行业整顿行动同样使得相关采购活动延迟,公司凭借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高标准的合规体系,抓住了当前环境下市场份额提升的机会,首次超越原市场第一的进口品牌,成为国内超声市场行业第一的厂家,展现了公司强大的综合竞争能力。 经营业绩高质量发展,全年增长可期。公司2023年和2024Q1毛利率维持在66%左右水平,净利润率持续稳中有升,净利润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趋势,经营业绩呈现高质量发展。展望今年,国内公立医院的招投标活动预计呈现逐季度复苏的趋势。去年上半年国内市场因紧急采购而导致公司基数垫高,而去年下半年的基数受行业整顿影响显著降低,预计今年收入增长或呈现前低后高状态。随着海内外各项业务高端客户群突破顺利,公司有望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叠加国内医疗新基建、设备更新采购等政策支持,全年增长仍然值得期待。 维持“推荐”评级。公司作为医疗器械领域平台型龙头企业,国内外需求空间广阔,长期发展可期。根据国内政策环境变化,调整2024-2026EPS预测为11.57、13.93、16.77元(原2024-2025预测为11.61、14.03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国内医疗环境政策风险;2)体外诊断集采降价风险;3)海外拓展不及预期风险;4)新产品放量不及预期等风险。
|
|
|
诺诚健华
|
医药生物
|
2024-03-22
|
10.01
|
--
|
--
|
10.12
|
1.10% |
|
10.12
|
1.10% |
|
详细
立足于研发创新,奥布替尼血液瘤及自免领域双开花。公司创始管理团队业内经验丰富,拥有国际创新视野,洞悉行业痛点需求。目前已有两款产品商业化,其中奥布替尼国内已获批3个适应症,2020年12月获批2LMCL和2LCLL/SLL适应症,为国内第三款获批上市的BTK抑制剂;2021年底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23年4月国内新增获批2LMZL。公司持续围绕奥布替尼布局血液肿瘤及自免多项适应症,深入挖掘产品价值:(1)在血液瘤方面,国内1LCLL/SLL临床Ⅲ期已完成入组,预计2024年递交NDA;美国2LMCL同样完成入组,预计2024在美递交NDA;1LMCD亚型DLBCL临床Ⅲ期中。(2)在自免领域,预计2024年完成ITP临床Ⅲ期入组;治疗SLE临床Ⅱb入组中,预计2024年入组完成;海外MS目前临床Ⅱ期完成。 商业化执行团队高效,秉承成本敏感、执行力强的企业精神。奥布替尼2021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2022年进入医保后产品快速放量,实现收入5.66亿元,同比增长164%,预计2023年药品实现销售收入约6.7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从公司销售团队搭建来看,预计2023年营销人员200人以上,人均单产达300万元左右。公司商业化战略布局、人均产出指标等均凸显出高效性及强执行力。 性两款口服高选择性TYK2抑制剂,拓宽公司自免领域产品布局。(1)ICP-332口服TYK2/JH1抑制剂,开发探索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AD。2023年底ICP-332宣布治疗AD临床Ⅱ期试验达到主要终点,80mgQD给药整体EASI改善78.2%,药物起效快且持续,此外安全性上ICP-332无黑框警告风险。公司计划于2024年启动ICP-332临床Ⅲ期研究,此外预计2024年会针对第二个自免适应症开展临床Ⅱ期,并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2)ICP-488从结合构象上与ICP-332的区别在于,ICP-488选择性结合JH2假激酶结构域,对JAK1-3无抑制效果,目前正在开展国内银屑病临床Ⅱ期研究中,预计2024年完成Ⅱ期入组。投资建议:2024年公司将有多款产品国内申报NDA,其中奥布替尼1LCLL/SLL、Tafasitamab2LDLBCL、ICP-723(第二代TRK)预计2024年国内递交NDA,此外2024年多个管线进入关键性Ⅲ期,其中奥布替尼治疗ITP预计2024年完成国内Ⅲ期入组,ICP-332治疗AD国内启动Ⅲ期。预计2023-2025年公司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奥布替尼的放量,整体年度实现营收分别为7.2/8.78/12.61亿元。针对公司中后期管线DCF估值,对应公司市值205.8亿元。公司创新力强、执行力强、商业团队高效高质,未来陆续多个产品逐步进入销售或研发收获期,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药品审批不及预期:公司创新产品可能存在获批时间延迟。2)新药上市放量不及预期:公司创新产品上市后各个节点是否顺利推进对于公司产品销售放量具有显著影响。3)国家政策的影响:医保谈判政策可能调整,从而影响公司创新药销售。
|
|
|
安杰思
|
机械行业
|
2023-12-08
|
114.71
|
98.32
|
99.76%
|
127.10
|
10.80% |
|
128.47
|
12.00% |
|
详细
公司是消化内镜诊疗器械领域龙头公司,处于快速发展期。公司聚焦消化领域,相关内镜诊疗器械布局完善,主要产品按照治疗用途可分为止血闭合类、EMR/ESD类、活检类、ERCP类和诊疗仪器类,并凭借优异的产品质量和临床效果,在境内外实现规模销售,行业内形成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公司业绩表现亮眼,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1.2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71亿元,CAGR为32.04%,利润端更为强劲,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018年的3732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1.45亿元,CAGR达40.39%。此外,公司上市后即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考核目标为2022-2025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不低于35%,或2022-2025年净利润复合增长不低于29%,为长期发展注入信心。 行业长坡厚雪,渗透率提升和国产替代并存。全球范围内消化道肿瘤医疗负担仍然较重,而肠胃镜早筛有助于消化道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内镜筛查渗透率不断提高,内镜诊疗器械(耗材)市场有望持续增长。据波士顿科学统计,全球内镜诊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由2021年的5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60亿美元,CAGR为6%;国内肠胃镜早筛渗透率更低,行业增速更快,国内消化内镜诊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有望从2019年的37.3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114.2亿元,2020-2030年CAGR达12.43%。内镜诊疗器械涉及多种术式,产品需求丰富多样,ESD/EMR、ERCP等微创治疗术式占比有望不断提升;国产企业逐渐从中低端产品占据优势,到突破高端产品,进一步实现国产替代,并有望在全球占据一定份额。 产品深度融合临床需求,海内外共同拉动增长。公司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并坚持“三棵树”研发理念,将创新技术与临床需求严密结合,不断推出新产品。止血夹作为公司明星产品,依靠可拆卸新功能快速获取份额,并逐步形成多代系产品,新一代可换装止血夹兼具操纵灵活性下成本更低,有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长驱直入;双极系列产品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良的临床使用效果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后续有望带动ESD/EMR产品快速放量,2023年上半年公司双极设备已在全国百余家医院进行试用,参与完成了两百多台手术。基于优异的产品性能,公司国内外客户认可度较高,齐头并进带动成长,国内方面有望不断提高医院覆盖度,并加强产品导入;国际方面持续拓展海外ODM新客户,不断增加现有客户的合作产品线,并积极推动公司自有品牌销售。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是内镜诊疗耗材领域龙头公司,产品和技术优势显著,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4/2025年将分别实现营收5.09/6.88/9.1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03/2.68/3.49亿元。按照公司业务的相对估值情况,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40.0倍PE,对应目标价140.0元。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产品销售不及预期,公司产品份额仍处于快速提升期,若产品推广及竞争等导致销售不及预期,将对未来收入产生不利影响;2)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公司有较多新产品仍处于市场教育和推广阶段,若后续推广不及预期将会影响销售增长;3)国家政策的影响,如果公司产品纳入集中带量采购,产品价格有下降风险,可能对业绩产生不利影响等。
|
|
|
佰仁医疗
|
机械行业
|
2023-08-15
|
121.83
|
150.06
|
56.77%
|
129.92
|
6.64% |
|
144.00
|
18.20% |
|
详细
限位可扩外科瓣获批,在中国瓣膜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公司限位可扩生物心脏瓣膜是目前外科牛心包生物瓣的升级迭代产品,主要通过对原有瓣座组件的独特设计和工艺实现,赋予了原有外科生物瓣不仅单向扩张且限位扩张的功能,保证了产品升级后的安全和有效,其获批在中国瓣膜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传统外科生物瓣放入人体后,一旦出现损毁,再次治疗只能通过介入瓣中瓣进行,但由于传统外科瓣瓣架大小固定,瓣中瓣只能采用较小规格,这会导致瓣中瓣术后患者开口面积变小,也会直接导致跨瓣压差大、治疗效果差、瓣膜更易损毁等问题。限位可扩外科瓣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其可以通过球囊将瓣架直径扩大,使得后期放入的瓣中瓣大小与患者原本开口面积更匹配,进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可扩性外科生物瓣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人工生物瓣进入可扩理念的时代,也对即将迎来的介入瓣中瓣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 公司限位可扩外科瓣是全球性创新产品,有望给公司带来重要增量。此前全球范围内可扩外科瓣仅爱德华一家拥有,产品仅有1处双向可扩、只用于主动脉瓣位,而公司产品为3处单向可扩且可限位只扩大1个规格,因此涵盖了3个不同瓣位(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属于全球性的创新产品,对公司意义重大。该产品原则上可完全替代传统外科生物瓣产品,特别是环内瓣,再考虑到专利问题,未来预计很难有新的玩家进入,外科生物瓣领域护城河进一步加深,公司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价格方面,参照普通外科瓣定价策略、我们预计公司产品定价为爱德华可扩张生物外科瓣的一半左右,价格预计提升较多,公司外科瓣业务有望进入量价齐升的阶段。 公司平台价值逐渐凸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公司经过二十多年动物组织处理技术的持续研究和临床实践,形成了国内领先的动物源性植介入材料和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类器械的研发与产业化平台。基于此平台,公司除限位可扩外科瓣外,还有国产首款球扩TAVR、国内首款球扩瓣中瓣、眼科补片、血管补片等多个重磅产品,预计将于未来1-2年内获批/提交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公司介入瓣中瓣产品被获准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将助力不久后的提交产品注册申请和加速注册审评审批。公司平台化价值已逐渐凸显,即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长期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公司是生物组织材料的平台型企业,我们预测公司扣除股份支付后2023-25年归母净利润为1.89/2.84/3.94亿元,考虑到未来公司储备管线充足且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根据DCF估值法维持给予目标价151.17元,并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失败导致的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带量采购、竞争加剧等导致的价格下滑;瓣膜市占率不及预期;相关产品注册上市进度不及预期;假设不达预期对估值不利等风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
|
海泰新光
|
机械行业
|
2023-07-07
|
56.34
|
68.94
|
152.71%
|
56.41
|
0.12% |
|
57.88
|
2.73% |
|
详细
公司深耕医用成像器械领域,具备从光学加工、光学镀膜、精密机械封装再到部件装配和系统集成的完备产品链。公司是国内内窥镜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医用内窥镜器械和光学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探索光学技术与医学、工业激光、生物识别等多领域的融合创新,并建立了“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数字图像”四大技术平台,是医用成像器械行业的领先国产企业,为医疗、生物识别、精密光学等领域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以实控人郑先生为首的核心技术人员产业背景深厚,光学积淀深厚,已突破了内窥镜尤其是荧光内窥镜领域诸多核心技术,引领国产企业发展。公司经营数据同样亮眼,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2.01亿元增长至 4.77亿元,CAGR 为 24.15%,保持了快速增长趋势。 公司硬镜产品行业领先,从零部件全部进军整机系统。从行业来看,全球硬式内窥镜发展相对成熟,荧光内窥镜处于快速发展中,而国内微创手术仍处于渗透率不断提升的快速发展阶段,硬镜市场规模仍处于快速上升期,荧光硬镜国内起步较晚,2019年行业发展初期市场规模仅为 1.1亿元,预计未来呈高速增长趋势,将以99.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24年的 35.2亿元,占整体硬镜市场达到 32%。此外不论是硬镜还是荧光硬镜,行业仍被外资巨头把控,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公司光学等核心技术基础深厚,突破了荧光内窥镜诸多关键技术难点,也凭借优秀的产品实力成为国际荧光内窥镜巨头史赛克高清荧光内窥镜、高清荧光摄像适配镜头和荧光光源模组的唯一设计及生产供应商,合作关系稳固、订单稳定增长。另外,公司在高清荧光腹腔镜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技术升级及自主品牌内窥镜整机系统的研发和生产,目前一代整机产品已上市,预计下半年将推出新款产品,发展可期。 持续开拓光学产品线,应用于体外诊断、医疗美容、生物识别等黄金赛道。除了在医用内窥镜器械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外,公司光学技术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光学与不同细分行业产品技术之间的融合。目前公司已将掌握的核心技术运用于医用光学产品、工业及激光光学产品、生物识别产品上,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分别应用于诊断设备/仪器、美容机设备、工业激光设备、指纹及掌纹识别系统等终端产品中,相关行业需求旺盛,公司有望显著受益。 我们预测公司 2023-20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1.89、2.73、3.77元,参照可比公司,我们认为目前公司的合理估值水平为 2023年的 37倍市盈率,对应目标价为 69.93元,首次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对史赛克的销售存在较高依赖、国际贸易政策多变对海外销售可能影响较大、国内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主要产品的总体市场规模及市场空间较小的风险等。
|
|
|
奇正藏药
|
医药生物
|
2023-05-08
|
24.54
|
33.91
|
81.34%
|
26.68
|
6.93% |
|
26.24
|
6.93% |
|
详细
剔除投资收益波动,公司经营稳健,业绩符合预期。公司 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20.45亿元,同比+15.49%,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贴膏剂、软膏剂稳健增长,丸剂类产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4.72亿元,同比-34.01%,主要受公司参与设立的并购基金投资百洋医药股价波动影响,权益法核算下利润大幅下降,扣非后实现归母净利润 4.40亿元,同比+27.52%,实现快速增长趋势,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 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96亿元,同比-27.39%,实现归母净利润9276万元,同比+6.52%,主要受 2023年初疫情导致终端需求下降、核心产品销售受到影响,随着常规诊疗和消费复苏,全年仍然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公司产品持续贯彻“做强阵痛”的核心战略,打造“外用+口服”产品群格局。公司目前拥有以消痛贴膏、白脉软膏等 25个独家品种为核心的 141个药品批准文号,其中 OTC 品种 60个,国家秘密技术品种 3个,涉及骨科、神经科、皮肤科、妇科、儿科、呼吸科、心脑血管科等多个藏药特色治疗领域,产品优势显著。2022年,公司镇痛系列产品消痛贴膏、青鹏软膏、白脉软膏、如意珍宝片、铁棒锤离散贴等均保持增长态势;国谈品种红花如意丸实现年销售量 30%以上增长;儿科产品九味竺黄散、小儿柴芩清解颗粒先后成为云南省推荐用药;呼吸产品的十味龙胆花胶囊及颗粒同样获得了快速增长。 做强等级医疗、快速渠道下沉,保证业务可持续发展。公司持续推进和深化自身精细化管理策略,以“做强镇痛”为核心,在等级医疗和基层医疗开展多个重点专项,通过细分管理锁定重点市场,聚焦资源、重点配置,提升在等级医疗和基层医疗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拉动销售增长。此外,商零渠道多平台发展齐头并进,借助有效的平台工具精准撬动标签用户购买并提升复购率。公司以精细化管理策略,不断深化品牌、产品、营销、研发等多位优势,保障业务可持续发展。 根据公司 2022年年报略调整收入、下调毛利率等假设,我们预测 2023-20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1.01/1.21/1.42元(原 2023-24预测为 1.04/1.22元),参照可比公司估值,我们给予公司 2023年 35X 市盈率估值,对应目标价为 35.35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贴膏剂销售不及预期;疫情洪水等非自然因素影响;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投资收益波动对未来公司收益造成不确定性等。
|
|
|
百普赛斯
|
医药生物
|
2023-05-01
|
66.09
|
79.88
|
141.18%
|
103.79
|
2.97% |
|
68.05
|
2.97% |
|
详细
Q1常规业务恢复性增长,业绩符合预期。公司 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4.74亿元,同比+23.23%,归母净利润为 2.04亿元,同比+16.94%,2022年内外部环节复杂多变,公司积极应对持续推进核心业务发展,其中非新冠产品销售收入 3.85亿元,同比+29.82%,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7亿元,同比+19.79%;实现归母净利润 0.45亿元,同比-15.80%,其中非新冠产品收入 1.19亿元,同比+32.37%,新冠相关产品 1752万元,同比-27.30%。公司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通过加强重点热点产品研发,持续推出贴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满足持续增长的重组蛋白等生物试剂的市场需求,带动常规业务持续快速增长。2022年及 2023Q1利润端增速不及收入端,主要由于公司持续加大销售和研发等费用端投入,其中 2022年销售费用同比+57.49%,研发费用同比+91.17%。 国产重组蛋白龙头,立足国内市场,强化全球布局。随着全球生命科学行业的蓬勃发展,全球重组蛋白等生物试剂需求旺盛,公司作为国产重组蛋白龙头,创造性地将蛋白质工程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于重组蛋白等生物试剂的研发及生产,并通过互联网营销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与生物医药客户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接触交流,满足其研发、生产各阶段的各种关键需求。从区域来看,公司现有销售渠道覆盖亚太、欧洲、北美等多地,立足国内并进一步深挖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药企、生物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终端客户,不断提升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2022年度公司境外非新冠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 50%,带动常规业务不断增长。 持续加强研发创新,新业务有望提供新的增长点。公司持续加强研发投入,2022年公司投入研发费用 1.1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91%,拥有研发人员 189人,同比增长 55%。产品体系方面,2022年公司有 3200多种重组蛋白、抗体等生物试剂产品实现销售及应用;产品创新方面,公司持续精益求精、深度理解下游客户药物研发生产需求,先后研发出多次跨膜全长 CD20靶点蛋白、超高活性细胞治疗 CD19靶点蛋白、BCMA 靶点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高生物活性三聚体蛋白等多个创新产品。此外,为充分利用公司自身产品体系与核心客户资源优势,公司深化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业务布局,为生物制药和医学诊断领域企业提供分析检测和产品定制化服务,有望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根据 2022年报调低收入假设、调高费用率假设,预测公司 2023-2025年每股收益分别为3.13/4.79/5.90(原23-24为3.84/5.88)元,根据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3年 40倍 PE 估值,对应目标价为 125.2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生物药产业发展不及预期、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价格下滑的风险、费用率大幅提升对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新冠业务不及预期等风险。
|
|
|
莱伯泰科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4-27
|
44.61
|
45.78
|
120.73%
|
47.28
|
5.47% |
|
47.05
|
5.47% |
|
详细
Q1业绩逐步回暖,全年看好疫情后复苏趋势。公司2022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55亿元,同比-3.76%;实现归母净利润4462万元,同比-35.7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117万元,同比-34.64%。2022年全年受疫情影响收入承压,业绩端下降幅度大于收入,主要系期间费用有所增长,公司2022年度增加销售人员和研发人员投入,为后续业务扩大发展奠定基础。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60万元,同比+24.68%;实现归母净利润1287万元,同比+7.99%,Q1收入端恢复显著,利润端受研发和销售投入加大影响短期业绩增速。从合同负债来看,公司整体在手订单充足,全年来看随着收入端不断复苏增长、业绩端有望实现不错增长。 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分析仪器矩阵逐步完善。2022年度公司研发投入为3840万元,同比+22.37%,占收入比10.82%,研发人员从2021年底的101人增至120人,研发壁垒构筑护城河。2022年,公司新增获得授权专利35个,其中发明专利3个,研发进展不断。公司除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原有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快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推出新的样品前处理仪器外,同时加快了在分析测试仪器上的研发速度,其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成功在半导体、医疗、环保、第三方检测、大学院校、核工业、医药等领域实现销售;此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三重四级杆质谱(ICP-MS/MS)研发项目取得了较好进展,2023年3月10日公司正式发布针对于半导体行业研发生产的LabMS5000ICP-MS/MS;项目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可实现单细胞多元素同时检测的基本功能,目前功能机已完成,预计2023年底完成项目验收。 质谱仪销售值得期待,公司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公司创始团队来自赛默飞,董事长胡克博士为质谱仪领域资深科学家,研发效率和产品力领先行业,公司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公司于2021年5月份推出首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LabMS3000,首次实现了国产ICP-MS产品在半导体行业芯片生产线上的应用,头部半导体企业已二次复购,获得客户高度认可。时隔两年,公司成功推出应用于半导体领域的ICP-MS/MS产品正式对外发布并实现发货,带领国产产品逐步向高端科学仪器领域迈进。 公司是实验分析仪器领域的领先企业,我们看好其长期发展空间。由于疫情影响2022年业绩,我们据此下调收入预期,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22/1.43/1.61元(原23-24预测为1.49/1.66元),参考可比公司给予2023年39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47.5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质谱仪销售不及预期;公司产品价格下滑风险;其他产品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等。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
|
佰仁医疗
|
|
2023-04-21
|
130.76
|
149.38
|
56.06%
|
124.30
|
-5.37% |
|
123.74
|
-5.37% |
|
详细
业绩增长具备韧性,择期手术仍有望不断恢复。公司 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95亿元,同比+17.21%,剔除股份支付后实现净利润 1.45亿元,同比+24.67%,2022年全年疫情反复影响较大,但公司增长亮眼,尤其是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牛心包瓣销量超过 6500枚,收入同比+37.25%,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也进一步体现出瓣膜产品的刚性需求。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0.65亿元,同比-1.69%;实现归母净利润 0.12亿元,同比-14.03%;扣除股份支付后实现归母净利润 0.22亿元,同比-22%。Q1收入同比几近持平,主要受一月份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影响,公司约近一半时间未能正常产品销售运营,利润端增速低于收入端主要是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投入较大所致。预计后续随着择期手术量不断恢复,全年增长仍然值得期待。 公司研发进展顺利,业绩和管线均将进入兑现阶段。除外科生物瓣外,公司储备多项研发项目,目前临床进展顺利,即将进入密集兑现阶段。重磅产品球扩瓣中瓣、球扩 TAVR 产品目前全部患者完成术后 6个月以上的随访,已获得的临床数据表明,产品的安全有效满足设计与产品注册要求,两款产品均计划于 2023年 3季度提交产品注册申报。眼科补片已全部完成术后 1年随访,全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0产品相关并发症,现有临床数据显示产品临床试验安全有效,该产品计划于 2023年2季度完成结题并随后提交产品注册申报。此外,限位可扩张外科瓣已处于审评最后正式回复阶段,预计 2023年上半年完成注册审批。除此之外,公司仍储备有分体式介入主动脉瓣、介入二尖瓣、介入三尖瓣、介入环中瓣等在研产品,其中分体式介入主动脉瓣产品相关发明专利已于 2023年 4月 4日公开,为不断扩大介入瓣适应症奠定基础,长期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公司是生物组织材料的平台型企业,长期耐久性得到验证,平台价值逐渐凸显。公司经过二十年动物组织处理技术的持续研究和临床实践,已掌握了动物组织化学改性的系列核心技术,特别是早年的牛心包生物瓣以及各细分领域的外科生物补片长期临床应用实践的积累,形成了国内领先的动物源性植介入材料和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类器械的研发与产业化平台。基于此平台,公司外科生物瓣已充分验证耐久性,还布局有补片和先天性心脏病业务,我们认为补片和先心病业务未来的空间也同样很大,目前公司已经储备了疝补片、脑补片、肺补片、眼科补片、无支架带瓣管道、先心补片等产品,平台化价值逐渐凸显。 由于疫情影响等调低相关收入假设,调高研发费用率假设,预测公司扣除股份支付后 2023-25年归母净利润为 1.89/2.85/3.94(原 23-24为 1.92/3.46)亿元,考虑到未来公司储备管线充足且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根据 DCF 估值法给予目标价 151.17元,并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失败导致的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带量采购、竞争加剧等导致的价格下滑风险;瓣膜市占率不及预期;及假设不达预期对估值不利等风险。
|
|
|
艾德生物
|
医药生物
|
2023-04-19
|
28.73
|
29.52
|
54.64%
|
29.39
|
1.77% |
|
29.23
|
1.74% |
|
详细
公司年报业绩符合预期,海外业务增长表现亮眼。2022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42亿元,同比-8.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4亿元,同比+10.0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57亿元,同比-27.21%。单Q4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同比-10.46%,实现归母净利润3959万元,同比-37.18%。受国内疫情散发及Q4全面放开等影响,公司检测试剂、检测服务等业务受下游需求骤降等影响有所下滑,虽然经历短期波动,但相关业务进展顺利,公司长期增长趋势没有改变。公司持续聚焦肿瘤精准医疗检测技术的创新和产品转化,扎实推进国际化战略,海外收入增长亮眼、药企合作硕果累累,其中海外市场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同比+37.74%,药企临床研究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604万元,同比+58.81%,且新产品PCR-11基因、PD-L1等市场拓展顺利,为公司2023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研发投入精准有效,长期发展值得期待。2022年度公司在经营业绩承压情况下、继续保持较高研发投入,合计投入金额1.75亿元,同比+11.79%,营业收入占比达到20.72%,持续保持高位。截至2022年底公司基于ADx-ARMS、Super-ARMS、ddCapture、ADx-Handle、NGS平台技术,自主研发并在国内获批24种单基因及多基因肿瘤检测产品,其中多个产品目前仍是国内独家获批产品,伴随诊断产品ROS1、PCR-11基因在日本等国家获批并纳入当地医保,2022年间新增发明专利5项,共拥有发明专利49项,为长期发展不断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公司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优势,以检测试剂为核心,打造了从上游的样本处理/核酸提取,到下游的自动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的肿瘤精准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助力精准医疗快速发展。 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药企合作逐步进入收获期。公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海外肿瘤专家、医疗机构、中心实验室、药企保持紧密合作,持续推进海外产品注册和市场转入,在深耕东亚和欧盟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向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市场拓展。另外,公司持续推进以伴随诊断赋能原研药物临床的药企合作业务,推动更多、更好的治疗方式服务患者,目前与阿斯利康、皮尔法伯、和黄医药、百济神州等多家知名药企达成新的伴随诊断合作,占据了伴随诊断的高地,把握了未来市场的创新源头,逐步进入快速增长收获期。 由于2022年疫情影响国内常规业务增长,我们下调了检测试剂及检测服务收入增速,调高药企合作业务收入增速,调整2023-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2.72/3.55/4.41(原预测23-24年为4.14/5.22)亿元。根据可比公司给予23年44倍PE,对应的目标价为29.92元,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海外地缘政治影响国际拓展、药企合作业务进展不及预期等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