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虞洁攀

中邮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340523050002...>>

20日
短线
6.67%
(--)
60日
中线
26.67%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4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振华重工 机械行业 2025-04-11 4.12 -- -- 4.35 5.58% -- 4.35 5.58% -- 详细
投资要点事件: 公司披露 2024年年报。 2024年, 公司实现营收 344.56亿元, 同比+4.63%; 实现归母净利润 5.34亿元, 同比+2.61%。 按主要产品拆分来看: 2024年, 公司港机业务营收约 206亿元,同比-3%, 占总营收 60%, 毛利率 15.02%, 同比-1.31pcts, 营收和毛利率变化主要是公司确收的产品结构影响导致; 海工业务营收约 83亿元, 同比+53%, 占总营收 24%, 毛利率 9.02%, 同比+3.79pcts; 钢结构业务营收约 33亿元, 同比+6%, 占总营收 10%, 毛利率 1.45%,同比-7.47pcts, 主要由于国内市场呈低价竞争态势, 公司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改善钢结构盈利。 现金流健康, 研发投入加大。 根据2024年报, 公司货币资金58.67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52.76亿元, 现金流情况较好。 公司财务费用 3.25亿元, 同比-40.49%, 受益于利息支出降低和美元汇率波动。 研发费用 15.02亿元, 同比+14.55%, 2024年新增授权专利 397件, 其中, 国际授权专利 3件。 新中标项目金额持续高增长。 2024年, 公司港机中标项目金额总计 40.01亿美元, 同比增速约 11%; 海工和钢结构相关业务中标项目金额总计 20.83亿美元, 同比增速 5%, 其中钢结构业务 8.78亿美元, 同比增速超 80%。 深海科技政策大力支持, 有望打开海工业务成长新机遇。 展望未来, 港机市场, 自动化、 智慧化、 绿色化改造升级迎来机遇, 公司作为港机全球龙头, 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力行业领先; 海工市场, 海洋油气、 清洁能源装备需求旺盛, “深海科技” 首次写入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海工装备市场空间广阔。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测2025-2027年, 公司有望分别实现营收397.39、 436.35、469.01亿元, 同比分别+15.33%、 9.80%、 7.49%; 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7.51、 9.56、 11.33亿元, 分别同比+40.70%、 27.41%、 18.46%; 对应 PE 分别为 27.51、 21.59、 18.23倍, 维持“增持” 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全球政策变化风险; 新市场项目开拓情况不及预期风险;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中国中车 交运设备行业 2025-04-11 7.22 -- -- 7.05 -2.35% -- 7.05 -2.35% -- 详细
投资要点事件: 中国中车披露 2024年年报和 2025年一季报预告。 2024年业绩符合预期, 2025Q1业绩有望同比高增。 2024年, 公司实现营收 2464.57亿元, 同比+5.21%; 实现归母净利 123.88亿元,同比+5.77%;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101.43亿元, 同比+11.38%。 单看第四季度, 2024Q4实现营收 938.74亿元, 同比+2.90%, 环比+50.09%; 实现归母净利 51.43亿元, 同比-7.51%, 环比+68.93%;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41.46亿元, 同比-0.31%, 环比+57.22%。 2025Q1, 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在 28.22-32.26亿元, 同比增长 180-220%。 铁路装备和新产品营收同比正增长。 分版块来看, 2024年, 铁路装备营收1104.61亿元, 同比+12.50%, 主要受益于动车组业务增长; 城轨业务营收 454.40亿元, 同比-9.72%, 主要由于城轨工程收入减少; 新产业营收 863.75亿元, 同比+7.13%, 主要是清洁能源装备收入增长; 现代服务营收 41.81亿元, 同比-18.22%, 主要是物流和融资租赁业务规模下滑。 动车组和维修业务需求大爆发。 2024年铁路装备业务营收中: 动车组 624.32亿元, 同比+49%; 客车 63.08亿元, 同比-35%; 机车236.27亿元, 同比-16%; 货车 180.94亿元, 同比-3%。 公司销售机车642台, 客车 321辆, 动车组 1940辆, 货车 31554辆, 城轨车辆 5504辆。 从新造和维修的维度来看, 2024年公司铁路装备板块中维修业务实现收入约 418亿元, 同比+25%。 2024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 8506亿元, 创历史新高, 2025年继续看好铁路装备景气度。 2024年, 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 同比增长 11.3%, 是近五年来首次超过 8000亿元, 创下了历史新高; 投产新线 3113公里, 其中高铁 2457公里。 2025年, 国铁集团制定了运营和线路建设计划, 全年旅客发送量、 货物发送量分别同比增长 4.9%和 1.1%, 力争完成基建投资 5900亿元, 投产新线 2600公里。 此外, 随着老旧内燃机车的强制报废要求、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等专项行动推进, 以及国铁集团《铁路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方案》落实,铁路装备需求有望继续高景气。 l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 2025-2027年营业收入 2691.56/2859.32/2999.91亿 元 , 同 比 增 长 9.21%/6.23%/4.92% ; 预 计 归 母 净 利 润132.28/145.27/151.37亿元, 同比增长 6.79%/9.82%/4.20%; 对应 PE分别为 15.51/14.13/13.56倍, 维持“增持” 评级。 l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国铁集团投资力度不及预期; 国内外政策变化风险。
宁德时代 机械行业 2025-03-25 252.64 -- -- 262.80 1.98%
257.64 1.98% -- 详细
事件:宁德时代发布2024年年报。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620.13亿元,同比-9.70%;实现归母净利507.45亿元,同比+15.0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449.93亿元,同比+12.23%。 动力储能电池出货持续高增,全球市占率连续第一。销量方面,2024年公司锂电池销量475Gwh,同比+22%。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381Gwh,同比+19%,动力占总销量的80%;储能电池系统93Gwh,同比+34%,储能占总销量的20%。根据SNE数据,公司连续8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为37.9%;公司连续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为36.5%。 产能利用率饱满,加大在建产能应对下游需求。产能方面,公司2024年产能676Gwh,全年产能利用率76.33%。2024年下半年以来,公司产能利用率饱满,下半年较上半年产能利用率提升20%。公司在建产能219Gwh,国内主要包括宁德、济宁、洛阳、北京等基地,海外主要包括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工厂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 年度毛利率同比增长,会计准则影响24Q4毛利率。盈利方面,2024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23.94%,同比+5.81pcts;储能电池系统26.84%,同比+8.19pcts。单看24Q4,公司综合毛利率15.04%,环比-16pcts,主要是公司2024年质保金从费用调整到了成本,在24Q4的毛利率有了相应调整。 创新驱动,新产品竞争力强劲。预计2025年神行和麒麟电池在公司LFP、NCM产品中的出货占比将从2024年的30%-40%提升至6070%。骁遥电池自去年底发布以来,已在30余款车型上搭载。固态电池的相关研发及技术进展顺利;钠电池正在开发第二代,性能指标已接近磷酸铁锂电池。 l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有望实现营收4311.17、5148.95、6129.25亿元,同比增长19.09%、19.43%、19.04%;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649.28、774.41、926.13亿元,同比增长27.95%、19.27%、19.59%。维持“增持”评级。 l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技术变革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国内外政策变化风险
湖南裕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5-03-25 39.59 -- -- 39.48 -0.28%
39.48 -0.28% -- 详细
事件:湖南裕能发布2024年年报。 公司单吨净利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25.99亿元,同比-45.36%;实现归母净利5.94亿元,同比-62.4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5.70亿元,同比-62.44%。营收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上游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降带动正极价格下降;净利润下降主要是行业降本压力和同行业竞争形势严峻。我们测算,2024年公司单吨净利约0.08万元,24Q4公司单吨净利约0.04-0.05万元,盈利能力处于行业前列。 公司磷酸铁锂正极销量位列行业第一,新产品开发能力优秀。公司2024年销量71.06万吨,同比+40%,市占率连续五年稳居行业第一。2024年,公司新产品CN-5系列、YN-9系列和YN-13系列实现销售15.93万吨,在公司产品销量占比中达到约22%。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中试样品在固态电池体系评估进展顺利。 2025年以来下游需求高景气,公司出货高增、价格涨价落实。 2025年,下游行业维持较高景气度,销量同比大幅增长,预计2025Q1的出货量超20万吨。同时,伴随着行业供需情况改善等原因,正极材料的价格在2025年有所上涨,公司的产品涨价已基本落实。 全球化布局,西班牙基地有序推进。公司积极实施全球化战略,公司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落户西班牙,规划产能5万吨锂电正极材料,目前正在推进项目前期环评等审批工作。 l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有望实现营收323.73、392.05、446.40亿元,同比增长43.25%、21.10%、13.86%;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8.49、24.15、29.50亿元,同比增长211.49%、30.63%、22.15%。维持“增持”评级。 l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技术变革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国内外政策变化风险。
千里科技 交运设备行业 2025-03-11 9.11 -- -- 9.19 0.88%
9.19 0.88% -- 详细
事件一: 公司发布《对外投资暨关联交易的公告》。 根据公告内容, 公司将和重庆两江产业基金、 重庆产业母基金、重庆江河汇、 吉利、 重庆迈驰、 路特斯共同签订《车 BU 投资框架协议》。 公司指定全资子公司与两江产业基金或其指定关联方、 重庆产业母基金及江河汇指定主体共同出资 15亿元发起设立有限合伙企业, 其中公司全资子公司拟出资 2亿元并担任普通合伙人。 该合伙企业设立后, 将以 15亿元现金向由吉利或其指定主体、 重庆迈驰、 路特斯或其指定主体及员工激励平台共同投资设立的“千里智驾” 进行增资。 重庆迈驰、 吉利、 路特斯将把现有的车 BU 相关、 部分智驾相关的资产所有权出资或转移至“千里智驾”。 事件二: 吉利召开 AI 智能科技发布会, 发布和千里科技合作的“千里浩瀚”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3月 3日, 吉利召开 AI 智能科技发布会。 基于千里科技和吉利汽车集团的深度技术合作, 全新的“千里浩瀚” 智驾系统在发布会上正式亮相, 取代此前各品牌、 各车型分散的智驾方案。 千里浩瀚是吉利通过端到端、 VLM、 世界模型等 AI 技术, 形成的统一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是更安全的智能驾驶系统。 千里浩瀚分为 H1、 H3、 H5、 H7和H9共 5个不同层级的智驾方案, 最低标配 100TOPS以上算力, 最高 H9是行业首个具有量产落地能力的 L3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千里浩瀚系统全系标配高速 NOA 和自动泊车 APA, 吉利将在 2025年 3月正式大规模推送 D2D(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 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将覆盖吉利集团全系车型, 涵盖不同价位和动力类型, 2025年下半年起, 在银河系列全新及改款车型上全系搭载该系统, 同时逐步推广至中国星等其他品牌。 除了以上方案, 吉利也在探索 L4的 Robotaxi。 2月28日,曹操出行举办曹操智行自动驾驶平台上线仪式, 同时在苏杭两地开启 Robotaxi 运营试点, 并投放搭载吉利最新智驾系统的车辆。 会上, 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发表主题为《从“车+AI”到“AI+车”》的演讲。 印奇重点分享了对于“AI+车” 未来趋势的判断, 并重点介绍了在吉利 AI 科技生态体系下, 围绕智驾、 智舱等领域的创新合作。 千里科技聚焦“AI+车” 的战略方向, 快速介入到智能汽车领域, 持续加大在智驾、 智舱领域的业务布局。 为此, 千里科技携手生态的力量,强化 AI 赋能, 全力推动 AI 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 事件三: 公司名称和证券简称变更2月 18日, 公司公告, 完成公司名称和证券简称变更。 将公司名称由“力帆科技(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为“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将公司证券简称由“力帆科技” 变更为“千里科技”, 证券代码“601777” 保持不变。 盈利预测与评级: 我们持续看好公司科技赋能后的发展新篇章, 我们预计 2024-2026年公司有望实现营收 86.59、 120.60、 151.53亿元, 同比增长27.94%、 39.27%、 25.64%; 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0.53、 1.05、 4.53亿元, 同比增长 117.21%、 99.85%、 331.26%。 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技术变革风险。 多方合作和管理整合的风险。 政策变化风险。
千里科技 交运设备行业 2025-02-18 8.20 -- -- 10.50 28.05%
10.50 28.05% -- 详细
投资要点涅槃新生,力帆科技迎来发展重要新机。力帆科技,扎根重庆,创立于1992年,2010年上市。公司以摩托车和燃油乘用车业务起家,期间新能源转型几经波折,起起落落。由于行业波动和公司经营困境,2020年公司启动破产重组。2021年起,公司陆续引入新股东和管理层,公司发展迎来新机。 吉利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印奇(旷视科技创始人)成为公司二股东并担任董事长,开启科技型汽车公司新征程。2021年,重庆政府主导下引入重庆两江新区、吉利及社会资本入局,启动破产重整。2022年,吉利入股公司并共同成立睿蓝汽车,接入吉利旗下曹操出行的B端定制车业务。2024年,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入股公司,并担任公司董事长,有望深度赋能力帆科技产品智能化。公司更名为千里科技,以新的面貌开启科技型汽车公司新征程。 政策支持、科技平权,智能驾驶有望在未来五年实现巨大突破。 2024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到67.1%,相比2023年同比增加20.2pcts。2023年11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发文,开始L3、L4级别智能车的准入和通行试点,2024年又陆续开启了20个城市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试点。政策端持续发力,加速L3及以上等级智驾落地。2024年被视为城市NOA登陆主流车型的元年,在15-20万的价格区间里,2024年多款搭载城市NOA功能的重磅新车面市,比如小鹏MonaM03、小鹏P7+、深蓝L07、广汽埃安RT等。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覆盖全系车型,从售价百万的仰望U8到6.98万元的海鸥智驾版,均实现高速NOA功能标配,有望进一步加速智驾渗透率,实现智能驾驶的价格下探至10万以下车型。我们认为智驾迈入“全民智驾时代”,价格下探、科技平权、加速渗透,看好未来五年的黄金窗口期。 公司有望借助吉利的平台和印奇团队的算法技术在智驾赛道突出重围。视觉算法是印奇此前创立的旷视科技的技术基石。旷视在算法方面拥有业内知名的两套BEV视觉算法模型——BEVDepth和PETR,长期霸榜自动驾驶权威技术榜单。旷视科技曾在2023年发布了三种配置的量产L2+智驾方案,具有“低算力、高功能”的成本优势,较同行成本下降20%-30%。公司有望以重庆为重点区域开始,积极推进AI+车的技术创新落地。2024年7月24日,重庆两江新区与吉利汽车集团、旷视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依托重庆制造业基础和产业优势,结合旷视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吉利汽车整车研发、制造优势,共同建设AI智行开放平台,构建“AI+车+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新质生产力标杆项目。 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是公司重要合作伙伴,曹操出行对于定制车采购需求增长,并有意在2026年前推出Robotaxi车型。曹操出行是吉利集团孵化的网约车平台,2021年-2023年位居中国网约车平台份额前三名。曹操出行自2022年开始部署定制车。2023年,定制车履行的订单占曹操出行GTV的20.1%。目前曹操运营的两款定制车辆枫叶80V及曹操60均由力帆科技合作生产。定制车的整体用车成本相较于典型纯电动汽车可以减少30-40%,出于经济性和管理规模性的考虑,曹操有意加大定制车采购,计划最终向所有附属司机提供定制车并向运力合作伙伴销售更多定制车。此外,曹操出行还规划在2026年前推出完全定制化Robotaxi车型。 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看好公司科技赋能后的发展新篇章,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有望实现营收86.59、120.60、151.53亿元,同比增长27.94%、39.27%、25.64%;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0.53、1.05、4.53亿元,同比增长117.21%、99.85%、331.26%。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l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技术变革风险。多方合作和管理整合的风险。政策变化风险。
汉钟精机 机械行业 2024-11-19 18.74 -- -- 20.99 12.01%
20.99 12.01%
详细
投资要点事件:汉钟精机披露 2024年三季报。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28.57亿元,同比-1.71%;实现归母净利 7.21亿元,同比+6.1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6.89亿元,同比+6.35%。 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 40.74%,同比+0.67pcts;净利率25.32%,同比+1.88pcts。 Q3业绩受光伏行业影响而阶段性承压。 单季度来看, 2024Q3公司实现营收 10.22亿元,同比-10%,环比-6%;实现归母净利 2.71亿元,同比-14%,环比-1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2.64亿元,同比-11%,环比-8%,业绩承压主要受光伏真空泵业务影响。 制冷压缩机业务平稳增长,空气压缩机设备存在广阔更新空间。 公司制冷压缩机的下游应用主要包括商用中央空调、冷冻冷藏、热泵领域。商用中央空调市场和地产具有一定挂钩性,略有承压,但大型工程项目抗波动的韧性较强,提供了较好的支撑基础。冷冻冷藏压缩机需求整体呈现平稳增长、市场规模扩大的态势。热泵的增速较快,要得益于全球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日益重视,以及消费者对于高效、舒适和环保的冷暖需求的提升。空气压缩机,国内存量市场巨大,具有强大的旧设备更新需求潜力,有望给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光伏真空泵受下游扩产放缓而阶段性承压,半导体真空泵逐步推进进口替代。 公司真空泵在光伏行业深耕多年,用在光伏长晶及电池片制程,合作客户包括晶盛机电、隆基绿能、晶澳科技、中环股份等行业龙头。不过近两年随着光伏行业扩产阶段性放缓,公司光伏真空泵的下游需求有一定承压,其中拉晶承压比较大,电池片部分相对较好。 在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未来光伏产业的增长前景仍然广阔,期待行业供需产能周期改善。半导体真空泵方面,目前仍以海外企业主导,欧美日品牌约占 90%份额。目前公司的干式螺杆以及多级罗茨真空泵系列产品,已能满足于生产最先进半导体制程工艺以及各种清洁及严苛制程段所需的高真空场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大硅片拉晶、前道芯片制造的各个工艺环节以及后道的先进封装测试环节,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年营业收入 38.92/39.84/43.50亿元,同比增长 1.04%/2.36%/9.17%;预计归母净利润 8.93/9.11/10.06亿元,同比增长 3.25%/2.04%/10.37%;对应 PE 分别为 11.21/10.99/9.96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新产品开拓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中集集团 交运设备行业 2024-11-11 8.87 -- -- 8.81 -0.68%
8.81 -0.68%
详细
事件:中集集团发布2024年三季报。 前三季度业绩高增。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89.71亿元,同比+35.58%;实现归母净利18.28亿元,同比+268.8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16.92亿元,同比+40.34%。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大幅改善。 今年业绩同比高增主要受益于集装箱业务量价齐升以及海工装备板块的回暖。 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11.84%,同比-1.85pcts;净利率2.11%,同比+0.58pcts;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同比-0.59/-0.89/-0.36/+0.88pcts,费用率总体控制情况较好,财务费用增加主要是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影响。 分几个主要的业务板块来看:(1)集装箱:前三季度量价同比齐升,Q4订单仍较为饱满。前三季度,受全球集装箱贸易需求回升,公司集装箱销量大增。其中,干箱销量248.63TEU,同比增长约422%;冷藏箱销量9.34万TEU,同比增长约17%。展望四季度,目前订单较为饱满,在手订单排到了12月份,整体情况优于2023年同期。 (2)海工装备:市场需求继续向好,前三季度新签订单高增121%。 前三季度,受国际局部战争及全球新能源转型放缓影响,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水平,海工装备市场继续恢复向好。公司海洋工程业务营收同比增长77.75%。前三季度已生效新签订单3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创下历史最高接单金额记录;累计持有在手订单价值74亿美元,同比增长42%。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1589.05/1700.12/1819.13亿元,同比增长24.33%/6.99%/7.00%;预计归母净利润24.35/33.02/43.66亿元,同比增长478.02%/35.62%/32.22%;对应PE分别为19.53/14.40/10.89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汇率变化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全球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变化风险;原油价格波动风险。
润邦股份 机械行业 2024-11-08 5.32 -- -- 5.78 8.65%
6.31 18.61%
详细
事件: 润邦股份披露 2024年三季报。 三季报业绩符合预期,利润增速好于营收。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51.49亿元,同比+3.68%;实现归母净利润 2.55亿元,同比+17.2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2.22亿元,同比+5.38%。 单季度净利同比高增。 单季度来看, 2024Q3,公司实现营收 19.99亿元,同比+3.54%,环比+15.06%;实现归母净利 0.81亿元,同比+37.48%,环比-26.9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 0.75亿元,同比+74.89%,环比-20.83%。环比下滑主要是季度间交付和确认节奏的影响。 前三季度公司盈利能力同比改善。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 19.31%,同比+1.57pcts,盈利能力受益于公司产品结构改善。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53%、 5.50%、 3.14%、 0.07%,同比分别+0.19pcts、 +1.14pcts、 +0.39pcts、 -1.59pcts。费用率中,管理费用率同比增加主要是境外子公司业务扩张导致,财务费用率的同比下降主要是汇兑损益变化和利息收入的增加。 前三季度,公司净利率7.03%,同比+1.31pcts。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年营业收入 73.71/82.50/99.92亿元,同比增长 2.63%/11.92%/21.11%;预计归母净利润 4.07/5.10/6.21亿元 , 同 比 增 长 634.28%/25.34%/21.82% ; 对 应 PE 分 别 为11.71/9.34/7.67倍, 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和汇率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海外市场开拓进度不及预期;国外政策变化风险。
中坚科技 机械行业 2024-11-08 48.00 -- -- 76.50 59.38%
110.00 129.17%
详细
事件:中坚科技披露2024年三季报。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21亿元,同比+31.38%;实现归母净利0.40亿元,同比-19.4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0.33亿元,同比-21.47%。 新市场新产品加大投入,费用端增加导致Q3业绩短期承压;若加回费用,公司经营性利润同比正增长。单季度来看:2024Q3,公司实现营收1.44亿元,同比+19.66%,环比-29.77%;实现归母净利-0.05亿元,同比转盈为亏,减少约0.12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0.08亿元,同比转盈为亏,减少约0.12亿元。具体分析来看,利润的同比下滑主要由于费用端的增加,2024Q3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加约0.04亿元,研发费用同比增加约0.14亿元,主要是公司为了进一步开拓新市场和新产品加大了渠道和研发投入。如果把这两项费用合计增量约0.18亿元加回的话,公司的经营性利润同比正增长。 园林机械复苏势头彰显,公司积极开拓北美市场进一步扩大全球化版图。公司主业园林机械产品外销占比超90%,此前以欧洲地区为主。近年来,公司重点开拓北美市场,扩大公司全球化销售版图,园林机械业务有望迎来新的发力成长点。目前公司已经和美国线上线下渠道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包括Homedepot、lowes、Tsc等商超及亚马逊平台。 进军智能机器人板块,第二成长曲线开启。2024年3月,公司投资了全球知名人型机器人公司1X,1X公司开发的产品包括第一代人型机器人EVE和第一代双足机器人NEO。除了股权投资合作之外,公司自己旗下的子公司也在加大智能化投入和转型。中坚子公司江苏坚米发布了四足机器人P1,定位于巡检、勘察和安防等场景,初代产品已经在前期的筹备工作中初步成型并将按计划推向市场。公司子公司上海高氪重点研发了割草机器人,是公司主业园林机械产品的智能化升级,该机器人可以实现自主建图、规划切割、自主转场、AI智能避障、自主回归、精准对接充电等功能。从公司的研发投入也看到公司转型升级的决心,我们持续看好公司智能化、机器人板块的长期产业趋势,有望成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8.92/12.76/17.19亿元,同比增长33.84%/43.00%/34.70%;预计归母净利润0.58/0.99/1.55亿元,同比增长21.27%/70.05%/55.93%;对应PE分别为109.22/64.23/41.19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风险提示:海外政策变化风险;公司新产品开发和落地进度不及预期风险;下游渠道合作变化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振华重工 机械行业 2024-11-08 4.21 -- -- 4.41 4.75%
4.41 4.75%
详细
事件:振华重工披露42024年三季报。 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速较为亮眼。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3.63亿元,同比+12.67%;实现归母净利4.33亿元,同比+35.43%。 前三季度业绩呈现亮眼增长态势。 单季度受确认节奏影响有所波动,盈利能力同比有提升。单季度来看,2024Q3,公司实现营收81.33亿元,同比-10.65%,环比-7.41%;实现归母净利1.26亿元,同比+218.01%,环比-7.50%。单季度业绩波动主要原因为订单确认节奏。2024Q3,公司毛利率12.93%,同比+0.63pcts;净利率2.30%,同比+1.42pcts。 公司为全球港机龙头,下游港口自动化采购需求增加。公司岸桥产品已连续20余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行业龙头地位,产品销往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港机行业方面,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成为港机行业发展趋势,港口自动化码头新建及改造需求加大,整机采购需求逐步释放。根据公司公告披露的信息,2024上半年,公司港口机械业务新签合同及中标项目金额总计为24.64亿美元,海工和钢结构相关业务新签合同及中标项目金额总计11.84亿美元。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363.91/397.39/436.34亿元,同比增长10.50%/9.20%/9.80%;预计归母净利润8.29/10.77/14.03亿元,同比增长59.46%/29.89%/30.23%;对应PE分别为27.64/21.28/16.34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海外政策变化风险;汇率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中国中车 交运设备行业 2024-11-05 8.41 -- -- 8.92 6.06%
8.92 6.06%
详细
事件:中国中车披露2024年三季报。三季报符合预期,前三季度利润增速高于营收。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25.83亿元,同比+6.67%;实现归母净利72.45亿元,同比+17.7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59.97亿元,同比+21.21%。单看第三季度,2024Q3实现营收625.43亿元,同比+12.22%,环比+8.10%;实现归母净利30.44亿元,同比+13.11%,环比-4.6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26.37亿元,同比+11.52%,环比-2.04%。 前三季度,铁路装备业务贡献营收增量。分版块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铁路装备营收717.65亿元,同比+36.69%;城轨业务营收284.21亿元,同比-5.63%,主要由于国内城轨地铁新车招标数量同比减少;新产业营收501.06亿元,同比-10.40%,主要是风电和储能设备收入下滑,公司目标新产业板块全年收入力争保持同比不降低;现代服务营收22.91亿元,同比-49.03%,主要是物流和融资租赁业务规模下滑。 单看Q3,城轨和新产业业务营收同比转正。单看第三季度,2024Q3,铁路装备营收298亿元,同比+24%;城轨业务营收120亿元,同比+9%;新产业营收201亿元,同比+5%;现代服务营收7亿元,同比-61%。Q3城轨和新产业营收同比转正。前三季度,铁路装备业务中动车和客车营收同比高增超80%。 前三季度铁路装备业务营收中:动车组405.75亿元,同比+87%;客车49.92亿元,同比+80%;机车152.48亿元,同比-7%;货车109.50亿元,同比-6%。从新造和维修的维度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铁路装备板块中维修业务实现收入约300亿元,同比有较大的增长,其中动车组修理业务、大功率机车修理业务占比较高。 费用率管控良好,四大费用率合计同比-0.82pcts。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21.21%,同比-0.6pcts;净利率6.21%,同比+0.6pcts。费用管控良好,销售费用率同比-1.56pcts,管理费用率同比-0.16pcts,研发费用率同比+0.78pcts,财务费用率同比+0.12pcts,四大费用率合计同比-0.82pcts。 铁路客运需求高增拉动动车组新购招标,继续看好轨交行业景气。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3.3亿人次,同比增长13.5%;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77亿人次,创历史新高。铁路客流持续向好有力支撑了动车组的采购需求。预计为提前应对2025年春运用车需求,国铁集团有可能会在2024年底前招标采购一批动车组。截止目前,今年上半年签署的165组动车组销售合同尚未执行完毕,从过往看,四季度往往是公司交付旺季,继续看好轨交行业景气。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2462.13/2738.54/3072.69亿元,同比增长5.1%/11.23%/12.20%;预计归母净利润137.28/149.26/165.29亿元,同比增长17.22%/8.72%/10.74%;对应PE分别为17.69/16.27/14.69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国铁集团投资力度不及预期;海外市场拓展进度不及预期。
博众精工 机械行业 2024-11-05 23.23 -- -- 28.50 22.69%
30.40 30.87%
详细
事件:博众精工披露三季度报告。三季报业绩符合预期,Q3归母净利环比+35%。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2.74亿元,同比+0.91%;实现归母净利2.54亿元,同比+10.6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1.97亿元,同比-2.21%。单季度来看:2024Q3,公司实现营收14.41亿元,同比-11%,环比+32%;实现归母净利1.58亿元,同比+14%,环比+3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1.22亿元,同比-9%,环比-0.37%。同比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新能源业务板块战略取舍放弃部分低价订单和确收交付节奏的影响。前三季度公司盈利能力同比改善。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34.78%,同比+1.64pcts;销售净利率7.60%,同比+0.73pcts。公司盈利能力在新能源业务更加追求质量的情况下,同比有所改善。3C业务进入交付旺季,期待Q4确收释放。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存货31.11亿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29.01亿元有所提升。进入Q4消费电子交付旺季,公司备货增加,Q4交付和确收有望迎来释放。苹果发布AppleIntelligence,开启AI手机创新新纪元,果链设备环节有望迎来重要发展机遇。2024年6月,WWDC发布了苹果全新的人工智能体系AppleIntelligence。这一智能体系将集成到iOS、iPadOS、macOS等,未来会拓展到watchOS、tvOS以及visionOS。苹果公司供应链资质审核严格,一旦进入,合作可持续性较强。苹果公司的供应商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供应商需要经过复杂、长期的认证过程。苹果公司对综合供应商的技术研发能力、规模量产水平、品牌形象、质量控制及快速反应能力等各因素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估后方会确定引进供应商。因为苹果公司严格的准入制度,供应商考核需要投入较高的资源、成本,故一般情况下进入其产业链的供应商相对稳定,业务可持续性较强。我们认为随着AI技术的成熟,苹果产品创新大年开启,果链设备环节有望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51.71/59.62/72.02亿元,同比增长6.84%/15.30%/20.81%;预计归母净利润4.56/5.76/7.45亿元,同比增长16.87%/26.20%/29.35%;对应PE分别为22.72/18.00/13.92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大客户合作进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公司新产品开拓不及预期。
新宙邦 基础化工业 2024-11-01 38.50 -- -- 47.75 24.03%
47.75 24.03%
详细
事件2024年10月28日,公司发布2024年三季度报告,2024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67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归母净利润7.01亿元,同比下滑12.0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06亿元,同比下滑5.16%;其中2024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85亿元,同比下滑3.02%,实现归母净利润2.86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3.61%,2024三季度单季利润增速自2022Q4以来恢复正增长,实现明显修复。 电解液海外订单稳定增长,波兰工厂实现盈利自2023年公司波兰项目一期4万吨电解液投产以来,当前生产经营状况稳定且已实现单季度盈利,进入2024H2,公司通过波兰工厂开始向美国客户交付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品,客户订单稳定,现有产能可以有效满足欧洲和美国客户需求。凭借优异的产品品质、及时的交付保障能力、持续创新研发能力,公司已与众多知名海外电池客户等签订了长期供应协议,已披露的海外订单金额约32亿美元。同时公司在美国俄亥俄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筹划建设电池化学品项目,并获得当地政府的税收减免,公司电解液海外布局领先行业。 氟化液出货稳步增长,海德福项目进展顺利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业务抓住市场发展机遇,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经营策略不断完善产品种类,目前公司一代产品市场份额稳定,二代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销售高速增长,三代产品市场推广初见成效。作为公司氟化工业务的明星产品,氟化液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实现出货量稳步增长。海德福项目进展顺利,自试产以来产能逐步提升,主要产品六氟丙烯生产线已顺利投产,聚四氟乙烯等其他产品产能也在逐步爬升,陆续开展客户认证过程。此外,海斯福二期已全面投产,客户认证工作基本于2024年完成,预计明年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6亿元、15.32亿元、18.14亿元,同比分别+16.32%、+30.22%、+18.42%,对应PE分别为25倍、19倍、1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风险、国际化进程及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法规性风险、新产品和新技术迭代风险。
天赐材料 基础化工业 2024-10-31 17.80 -- -- 25.63 43.99%
25.63 43.99%
详细
事件2024年10月25日,公司发布2024年三季度报告,2024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63亿元,同比下滑26.90%,归母净利润3.38亿元,同比下滑80.69%,扣非归母净利润2.87亿元,同比下滑83.23%;其中2024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13亿元,同比下滑17.52%,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滑78.25%,扣非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滑77.06%。报告期内,受行业上游材料的价格波动以及下游需求不足导致开工率降低等因素影响,行业普遍处于盈利周期底部承压状态,竞争持续激烈。 坚持一体化战略,毛利率水平持续领先公司持续推进电解液供应链整合及降本措施,稳步提升核心原材料自供比例,六氟磷酸锂及LiFSI自供比例超97%,公司电解液市占率及毛利率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正极材料业务方面,公司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改进工艺和提高产能利用率以实现降本增效,2024H1公司磷酸铁销量同比增长67%,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磷酸铁产品持续放量将进一步推动公司正极材料横向布局,构造公司一体化成本竞争优势。此外,公司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回收项目,现已具备从选矿-冶炼-提纯碳酸锂的一体化处理能力,并围绕磷酸铁锂电池开展回收业务,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坚持国际化战略,海外业务加速推进公司加快海外业务发展进程,多个海外定点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且进展顺利,海外工厂建设有序进行。今年以来公司先后推动美国德克萨斯年产20万吨电解液项目及摩洛哥锂电池材料一体化项目的建设,以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扩展和市场竞争力,预计26年建成,以满足26年后的海外市场需求。同时计划在北美设立配样室,满足客户送样需求,进一步提升新项目配合效率和服务质量。 积极布局新材料,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积极与产业链下游及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重点推动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如凝聚态电池电解质、固态电解质的实验与运用等,并取得了多个核心专利布局。此外,公司重点发展粘结剂、以及电池用结构胶等新材料,在新产品开发、新客户拓展、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成果显著。粘结剂产品边涂胶已通过多家电池厂商测试,目前已形成小批量订单出货。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0亿元、12.82亿元、17.12亿元,同比分别-70.89%、+132.87%、+33.53%,对应PE分别为63倍、27倍、20倍,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政策风险、锂电池技术迭代的风险、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账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汇率风险、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项目管理风险、海外项目建设及地缘政治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4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