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杨安东

东方财富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160524070005...>>

20日
短线
25%
(--)
60日
中线
5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周旭辉 4 2
翔楼新材 机械行业 2025-03-14 106.62 -- -- 119.90 12.46%
119.90 12.46%
详细
【事项】根据公司公告,董事、副总经理张玉平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2025年3月12日至2025年9月11日)增持公司股票,增持金额不低于700万元,不超过1,300万元。 【评论】前期减持靴子提前落地,新一轮增持彰显长远信心。2025年1月17日,公司披露5%以上股东、董事、高管减持预披露公告,计划2025年2月18日至2025年5月17日合计减持不超过70.25万股(占剔除回购专用证券账户后的公司股本比例为0.91%),2025年3月7日减持事项已实施完毕。我们认为此前减持造成的压制影响靴子提前落地,本次公司董事、高管增持事项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投资者信心。 国内精冲材料领军企业,差异化布局拥抱新兴制造领域。公司专注于定制化精密冲压新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下游主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同时在机器人、轴承、氢能等高端金属材料领域进行高端化、差异化、精细化布局,目前是国内唯一精密冲压材料上市公司,产能规模属于国内第一梯队。 安徽工厂高端产能落地在即,有望驱动业绩增长。截至2023年,公司年产能达16万吨,安徽生产基地首批产能预计2025年正式投产,倾向于工艺复杂、高技术含量的轴承等高端制造领域,2025年预计新增产能4万吨,15万吨产能规划将在3年内逐步释放,成为业绩增长驱动力。 机器人减速器材料开发顺利,未来有望得到广泛应用。公司积极拓展机器人业务,专注于研发行星减速器关键材料(太阳轮、行星轮、内齿圈等),以及谐波减速器中的柔轮材料和齿轮,部分产品送样潜在客户并进入测试阶段。精冲工艺对比传统铸造工艺能够实现大幅降本,同时具备加工流程短、加工效率高等优势,未来有望得到广泛应用并受益机器人大规模量产。【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精冲材料唯一上市公司,具备行业领先性和标的稀缺性,2025年4月起安徽工厂产能逐步释放有望带动业绩增长,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机器人减速器精冲材料,具备低成本、流程短、效率高等优势,部分产品送样潜在客户并进入测试阶段,有望带来广阔的成长空间。 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81/18.07/22.1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1/2.47/3.07亿元,对应EPS分别为2.48/3.05/3.79元,基于2025年3月11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40.11/32.61/26.25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风险提示】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新产品验证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周旭辉 4 2
金帝股份 机械行业 2025-02-14 25.13 -- -- 29.96 19.22%
33.40 32.91%
详细
为完善国际化战略布局,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金帝香港”与合作方“德恩香港”共同设立子公司“迈德香港”,通过“迈德香港”在塞尔维亚地区设立子公司“迈德塞尔维亚”并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投资规模约1.5亿元,公司间接持股比例90%。 近期,“迈德香港”已完成注册登记手续并取得注册部门核发材料。 【评论】轴承产业基因深厚,保持架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公司地处五大轴承产业聚集区之一山东聊城,深耕轴承行业多年并专注于轴承保持架产品开发,产品应用于风电、汽车、工程机械、工业机床、航天轨交、机器人等高端工业装备领域,主要客户包括斯凯孚、舍弗勒、恩斯克、铁姆肯等全球八大轴承公司及国内知名轴承厂商,获轴承保持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参与起草多项国家级轴承相关标准和工信部轴承行业标准。 汽车精密零部件聚焦传动/驱动系统,募投产能助力定点放量公司汽车精密零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电驱动系统、传动系统等关键核心汽车系统,重点客户包括蔚来、长城汽车等主流汽车厂商及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厂商,并进入德国采埃孚、日本爱信等世界知名变速箱生产商供应体系。 IPO募投“汽车高精密关键零部件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约3.75亿元,达产后预计新增产能2,055万件,主要为异步感应电机导电环、轻量化铝合金转子等产品。2024年10月末,公司累计获得63个电驱系统定转子产品定点,较2024年半年报时点增长26%,未来有望成为业绩增长主要动力。 研发费用递增,基于精密冲压核心工艺,开发轴承及减速器精密部件2021-2024Q3,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0.56/0.73/0.88/0.75亿元,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并规划建设日本、欧洲、美国研发中心。此外,公司基于精密冲压工艺技术积累,进一步开发了轴承及减速器新型精密部件。【投资建议】公司具备深厚的轴承产业基因,在保持架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汽车零部件业务随募投产能释放有望贡献业绩增长,同时基于精密冲压工艺技术积累,布局轴承及减速器新型精密部件作为技术储备。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89/17.53/21.1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7/1.52/2.18亿元,EPS分别为0.49/0.69/0.99元,基于2025年1月12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51.35/36.42/25.34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风险提示】风电装机不及预期;新产品测试验证不及预期;零部件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
周旭辉 4 2
斯菱股份 机械行业 2025-02-12 109.00 -- -- 152.00 39.45%
152.00 39.45%
详细
经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为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新增齿轮、 变速箱、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技术服务相关经营范围,已于近期完成工商登记变更并更换《营业执照》。 【 点评】 轮毂轴承“小巨人”, 定位海外汽车售后市场公司主营汽车轴承,是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针对海外的汽车售后市场, 最终客户以海外独立品牌商及大型终端连锁为主。 募投&海外布局,助力产能快速提升2020-2022年,公司综合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84%、 92%、 83%,综合产销率分别为 97%、 96%、 105%,基本实现满产满销。 “年产629万套高端汽车轴承智能化建设项目” 投资规模达3.56亿元,预计达产时间为 2025年 9月,具体包括 120万套第三代轮毂单元、 60万套智能重卡轮毂单元、 230万套轮毂轴承和 219万套乘用车圆锥轴承新增产能。 公司于 2019年提前布局泰国工厂,主要对接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全球客户产品交付, 2024Q1完成二期投资,三期工厂有望在2025Q1完成投资,实现产能进一步提升。 积极拥抱机器人浪潮, 加码谐波减速器产能2024年 4月,公司拟使用 1.17亿元用于投资建设“机器人零部件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公司目前聚焦谐波减速器研发和量产,核心设备已于 2024年底到位, 安装调试结束后可开始小批量量产, 此外公司计划将于 2025年上半年投资第二条产线,储备产能以应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增长。 【 投资建议】公司在汽车轴承售后市场沉淀多年,产能持续释放为业绩增长奠定基础,同时积极布局机器人零部件业务, 加码谐波减速器产能有望在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获得竞争优势。 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75/8.88/11.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0/2.02/2.57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63/1.84/2.34元,基于2025年2月7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59.59/52.95/41.56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周旭辉 4 2
凯尔达 机械行业 2025-01-24 43.00 -- -- 51.12 18.88%
51.12 18.88%
详细
斥资 2亿元打造凯尔达人形机器人投资平台 2025年12月,经董事会审议设立全资子公司杭州凯尔达人形机器 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2亿元,作为公司布局人型机器人产业的投资和运营平台,主要投资人形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零部件、传感器、具身智能等方向。 参股镜识科技,推出机器人系列产品2024年 10月 15日,公司投资镜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镜识科技”),持股比例达 19.80%,该参股子公司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王洪涛教授及金永斌博士创立。 2025年 1月 13日,浙江大学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联合镜识科技、凯尔达研发的四足机器人“黑豹2.0”正式发布。 黑豹 2.0整体重量 38公斤,站立高度 0.63米, 通过弹簧缓冲器、仿跳鼠碳纤维小腿、仿猎豹特质跑鞋等独特设计,以及机器人正向设计优化软件、高功率密度电机驱动器两大颠覆性技术,速度可达 10米/秒,是目前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四足机器人。 镜识科技计划推出三个系列的机器人产品,分别是 A 系列工业四足机器人阿波罗系列, P 系列高机动四足机器人黑豹系列,以及 I 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英睿系列。其中,阿波罗系列已实现 60公斤自重情况下 120公斤极限负载能力;黑豹系列已实现奔跑速度达到 10m/s;英睿通用人形机器人可实现 5m/s 的运动速度,同时其臂部的动态性能可比肩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挥拍速度,其手部将具备 12-16个主动自由度,3-6Hz 动态响应带宽。 控股凯维力传感,基于 MEMS 技术创新2025年 1月 17日,凯尔达人形机器人完成对杭州凯维力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凯维力传感”)的控股投资, 凯维力传感专注于人形机器人上游核心部件—多维力/力矩传感器的研发,核心产品为基于 MEMS加工技术和感知结构的六维力/力矩传感器。 创始人董林玺教授是浙江省“尖兵”研发攻关计划《高精度高动态响应力/力矩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该项目着眼于人形机器人物理信号感知核心器件,聚焦解决多维力传感器等“卡脖子”工程。 【评论】 公司在工业机器人、工业焊接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计,未来3-5年智能焊接将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将从2023年的0.23万台增长至2030年的3.73万台, 2024-2030年CAGR将超过42%,公司焊接机器人业务有望持续增长。 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驱动等核心技术,相关技术与人形机器人产业涉及的部分关键配套技术有较强的关联性,公司通过股权投资方式链接镜识科技(四足、人形机器人)、凯维力传感(多维力/力矩传感器)等优质初创公司,未来有望基于凯尔达人形机器人平台向整机、核心零部件等环节进一步延伸,打造专属机器人产业平台。 我们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43/8.80/11.9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7/0.72/1.02亿元, EPS分别为0.43/0.66/0.93元,基于2025年1月20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85.71/55.76/39.32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周旭辉 4 2
阿科力 基础化工业 2024-11-18 45.54 -- -- 49.59 8.89%
49.59 8.89%
详细
公司近期发布 2024年三季度报告2024年 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65亿元,同比-32.09%,归母净利润-0.07亿元,毛利率8.77%,同比-6.01pct,期间费用率9.48%,同比-0.82pct。 2024年 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2亿元,同比-0.69%, 环比-49.45%, 归母净利润-0.09亿元,毛利率 4.56%,同比-8.85pct,期间费用率 11.83%,同比-1.58pct。 受海上风电装机不及预期及国内聚醚胺新增产能较多等因素影响,公司主要产品聚醚胺价格进入历史低位, 经营业绩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海上风电装机进入快车道,聚醚胺业务有望触底。 2024年 1-9月, 国内新增风电装机 39.12GW,同比+16.85%,其中陆风/海风新增装机32.05GW/2.47GW,同比+14.35%、 72.73%,随着十四五规划进入后期,海上风电装机有望进入快车道,公司聚醚胺产品主要用于风电叶片等领域,后续市场需求打开有望带动业绩回升。 COC 国产替代前景广阔, 公司多年研发已具备产业化基础。 环烯烃聚合物(COC/COP)作为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光学镜头、药品包装等领域, 国内进口依赖度较高,日企占据全球主要市场份额。 公司自 2014年启动 COC/COP 研发,目前已突破环烯烃共聚物连续法聚合工艺技术、环烯烃共聚物提纯技术等关键技术,基本具备产业化条件。 2024年上半年,公司已实现环烯烃单体量产及少量出货,同时建成千吨级环烯烃共聚物生产线,随着产能逐步释放及客户验证进度推进, COC/COP 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周旭辉 4 2
长龄液压 机械行业 2024-11-14 24.26 -- -- 27.20 12.12%
29.05 19.74%
详细
【投资要点】公司近期发布2024年三季度报告2024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9亿元,同比+17.88%,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比+19.12%,毛利率27.13%,同比+3.41pct,期间费用率9.51%,同比+0.63pct。2024年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8亿元,同比+19.117%,归母净利润0.26亿元,同比+18.68%,毛利率26.15%,同比+3.41pct,期间费用率10.95%,同比+2.10pct。 公司逐步发展成为集液压元件、精密铸件等产业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公司现有产品包括中央回转接头、张紧装置、工程机械回转减速器、精密铸件和光伏回转减速器等,下游客户遍及工程机械、光伏跟踪、AGV运输车等领域。 工程机械行业持续回暖,挖掘机销量逐步回升。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1-9月挖掘机销量147,381台,同比-0.96%,其中国内销量73,945台,同比+8.62%,出口73,436台,同比-9.04%。尽管行业尚未完全复苏,但挖掘机销量已逐步回升,全年降幅有望持续收窄,公司液压元件业务有所修复。 海外布局有望带来带来新成长。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与公司控股子公司江阴尚驰共同在泰国设立控股孙公司,主要从事回转减速器及液压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随着海外产能落地,有望助力公司进一步拓展回转减速器和液压部件的海外市场份额,进而增厚公司业绩。公司前期已办理完成境外投资设立泰国孙公司的备案登记事宜,先后取得了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的《境外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2024年9月末,公司完成泰国孙公司工商备案,并取得了注册登记证明文件,同时收到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颁布的投资优惠证书。 【投资建议】公司基于零部件制造领域多年经验及技术积累,打造“工程机械+光伏”双轮驱动业务格局,助力自身穿越本轮工程机械底部周期。我们调整公司2024-2026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91/9.88/10.90亿元,同比+10.61%/+10.79%/+10.3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1.40/1.60亿元,同比+19.89%/+14.91%/14.19%;对应EPS分别为0.85/0.97/1.11元/股;对应PE分别为28.66/24.94/21.8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工程机械复苏不及预期;光伏下游装机不及预期;跟踪支架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零部件行业竞争环境恶化风险。
周旭辉 4 2
中信博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11-04 85.12 -- -- 93.02 9.28%
93.02 9.28%
详细
公司近期发布 2024年三季度报告2024年 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9.82亿元,同比+76.30%,归母净利润 4.27亿元,同比+171.48%,毛利率 19.37%,同比+2.84pct,期间费用率 8.78%,同比-1.48pct。 2024年 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6.06亿元,同比+77.05%,归母净利润 1.96亿元,同比+230.39%,毛利率 19.38%,同比+1.99pct,期间费用率 8.04%,同比-1.99pct。 海内外光伏电站装机需求旺盛,公司在细分领域拥有全球营销服务网络和供应链交付体系以及领先的项目解决方案、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了公司营业收入, 叠加研发创新优化系统方案、各项降本措施逐步落地,公司期间费用率持续下降, 利润稳步提升。 跟踪支架在手订单充沛, 海外大单助力沙特完成 2030愿景截至 2024年 9月末,公司在手订单约 59.9亿元,其中跟踪支架约 52.1亿元,固定支架约 7.52亿元,其他业务约 0.28亿元。 2024年 10月,公司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沙特哈登 2.3GW 光伏电站项目订单,该项目属于沙特 2030愿景、 2060净零排放目标的示范项目,计划于 2027年初实现商业运营,将全部采用中信博天际Ⅱ 跟踪系统。 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细分区域出货量全球领先公司目前布局了江苏常州、安徽繁昌、安徽宿松、印度估计拉特、沙特吉达、巴西巴伊亚州六大生产制造基地,并且是全球唯一一家自主建设风洞实验室和数值风洞 CFD 计算中心的光伏企业。截至 2024年 6月底,累计出货超 76GW,其中中东、亚太地区出货量排名第一。
周旭辉 4 2
天岳先进 计算机行业 2024-09-03 48.77 -- -- 75.59 54.99%
75.59 54.99%
详细
【投资要点】近期,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2024年H1,公司实现营收9.12亿元,同比+108.27%,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毛利率23.01%,同比+11.71pct,期间费用率15.06%,同比-21.63pct。其中2024年Q2,公司实现营收4.86亿元,同比+98.49%,环比+14.10%,归母净利润0.5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环比+21.02%,毛利率23.97%,同比+13.28pct,环比+2.04pct,期间费用率15.07%,同比-20.51pct。2024年上半年,在业内碳化硅衬底单位售价明显下降环境下,公司仍维持了营收规模的大幅增加,且毛利率持续提升,整体实现量利双增,规模及技术优势显著。 规模化优势:公司上海临港工厂已具备30万片导电型衬底大规模量产能力,二阶段96万片产能提升战略规划稳步推进。公司已形成山东济南、济宁、上海临港3大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2023年衬底销量达到22.63万片,同比+255%,全球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前三,国际市场知名度较高。客户开拓/协同优势:公司合作客户覆盖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厂商中超50%的企业,包括与英飞凌、博世、安森美等多家国际头部大厂进行合作,以及国内碳化硅行业主要企业。2023年,公司与英飞凌、博世等签署了新的长期合作协议,6英寸导电型衬底和晶棒占英飞凌采购份额超10%,同时助力英飞凌向8英寸产品转型。 产品/技术优势:公司在半绝缘衬底/6英寸碳化硅领域实现对海外大厂的赶超,在8英寸碳化硅衬底领域实现自主扩径,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具体来看:1)公司车规级高品质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产实现向国际大厂规模化批量供应;2)8英寸导电型衬底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并率先向海外客户批量销售;3)业内首创使用液相法制备出低缺陷的8英寸晶体,突破了碳化硅单晶高质量生长界面控制和缺陷控制难题;4)根据Yole调查数据,公司在碳化硅衬底专利领域位列全球前五。 【投资建议】我们调整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1.56/32.68/42.2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3/4.22/7.26亿元,对应PS分别为9.42/6.22/4.49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提升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产品加速跌价风险;8英寸产品验证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周旭辉 4 2
振江股份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8-28 19.28 -- -- 22.05 14.37%
28.57 48.18%
详细
营收小幅增长,利润明显修复, 业绩整体符合预期。 2024年 H1,公司实现营收 19.57亿元,同比小幅+5.49%,归母近利润 1.23亿元,同比+57.92%,毛利率 21.93%,同比+1.16pct,净利率 6.42%,同比+1.72pct,基本符合预期。其中, Q2实现营收 9.58亿元,同比+6.37%,归母近利润 0.60亿元,同比+94.12%,毛利率 20.15%,同比-2.48pct,净利率 6.03%,同比+1.90pct。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下半年业绩增长有望延续。 2024年 6月末,公司在手订单 21.39亿元,同比+4.09%,其中风电设备订单 16.86亿元(同比+0.60%),光伏设备订单 2.16亿元(同比+57.66%),紧固件订单 1.34亿元(同比+27.62%)。 美国电池片关税豁免额度增加,全年光伏新增装机预期修复。 受贸易环境影响,美国光伏市场电池片出现阶段性短缺, 未来新增装机规模引发市场担忧。 近期,美国宣布将光伏电池面关税配额从 5GW 增加至12.5GW, 电池片短缺问题得到缓解,公司美国工厂出货有望提升。 境外海风市场放量将成为新增长点。 根据 GWEC 预测, 2023-2026年境外海风装机量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45%。 公司核心产品大兆瓦直驱机型定转子长期为西门子等全球头部整机厂供货,未来有望受益。 【投资建议】 结合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 我们维持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实现营收规模分别为 41.81/58.41/74.96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4/4.65/5.52亿元, EPS 分别为 1.65/2.52/2.99, 对应 PE 分别为 11.55/7.56/6.37倍,维持“增持”评级。
周旭辉 4 2
天岳先进 计算机行业 2024-07-19 48.20 -- -- 56.44 17.10%
75.59 56.83%
详细
2024年7月9日,公司发布简易程序定增预案,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亿元,用于投资8英寸车规级碳化硅衬底制备技术提升项目,项目投资总额约3.86亿元,建设周期为24个月。 2024年7月15日,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的自愿性披露公告,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8.8-9.8亿元,同比+100.91%-123.74%,归母净利润1.0-1.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评论】8英寸碳化硅衬底将成为产业发展新的战略高地。根据YOLE预测,尽管6英寸碳化硅衬底仍是未来几年的主流产品,但是8英寸的增速也不容小觑,23-28年复合增速超过70%。根据Wolfspeed报告,8英寸碳化硅衬底裸片数量比6英寸增加近90%,边缘裸片数量占比从14%降低至7%,从长期来看,8英寸衬底从终端器件角度可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天岳先进具备8英寸产品的先发优势及客户优势。2023年,公司已实现8英寸碳化硅衬底批量销售且出货量行业内领先,同时也是国际上较少掌握液相法制备8英寸晶体技术的企业之一。此外,公司于2022年通过车规级IATF16949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车规级碳化硅衬底交付奠定了基础,目前已成为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英飞凌、博世集团等企业供应商,产品质量得到国外一线厂商的验证。 单季度业绩营收/利润双增,全年业绩有望持续向好。单季度来看,公司已实现营收连续8个季度持续增长,净利润转正以来连续4个季度持续增长。其中,2024年Q2实现营收4.54-5.54亿元,环比+6.54%-30.01%,归母净利润0.54-0.64亿元,环比+16.92%-38.61%,随着产能扩张、稼动率及良率提升,全年业绩有望持续向好。【投资建议】2024年上半年碳化硅衬底大幅跌价引发市场担忧,但我们认为碳化硅跌价是必然,随着与硅基价差接近阈值,碳化硅才可能迎来大规模替代与市场爆发,在此期间衬底龙头企业有望凭借技术、规模、客户等优势提前受益。 我们维持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1.34/30.32/41.4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3/2.30/4.22亿元,对应PS分别为9.66/6.80/4.98倍,维持“增持”评级。【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提升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产品加速跌价风险;8英寸产品验证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