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盛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5-01-20
|
24.39
|
--
|
--
|
27.18
|
11.44% |
-- |
27.18
|
11.44% |
-- |
详细
冠盛股份: 汽车后市场出海“先锋企业”深耕汽车后市场, 拥有 GSP 自有品牌。 公司始创于 1985年, 是中国机械工业 500强企业、 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 产品包括等速万向节、 传动轴总成、 轮毂轴承单元、 橡胶减震系列、 转向和悬挂件等。 汽车后市场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营收占比为 98%左右。 同时, 公司自 1999年出海时就在全球推广自有品牌 GSP, 2023年自有品牌收入占比为 44%。 业绩稳健增长, 销售网络覆盖全球。 2018-2023年, 公司营收从 17.5亿升至 31.8亿元, CAGR 为 13%, 归母净利润从 0.95亿元升至 2.84亿元, CAGR 为 24%; 盈利能力方面, 公司毛利率水平相对较高, 近 5年始终保持在 20%以上。 公司业务以出口导向为主, 海外收入占比约 90%, 其中欧洲占比最大( 2023年欧洲占比 40.5%, 北美占比 20.2%) 。 股权结构集中, 两次推出股权激励计划。 公司实控人为周氏家族, 截至 2024年 9月底, 周氏家族合计持股比例为 46.8%。 公司于 2021年、 2024年先后对 96名/103名核心骨干员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最新一期考核标准以 2023年营业收入为基数,2024-2026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不低于 15%、 30%和 45%, 或以 2023年净利润为基数, 2024-2026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 8%、 16%、 24%。 汽车后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增长动能强劲。 全球汽车后市场空间广阔, 欧美市场相对成熟,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2021年全球五类汽车底盘零部件后市场规模达 2827.8亿元。 汽车后市场需求与汽车保有量及车龄紧密相关, 分区域来看, 欧美汽车后市场相对成熟, 市场规模约占全球 60%; 国内汽车保有量基数庞大且 5年以上车龄占比逐年提升, 汽车后市场潜力巨大。 汽车后市场具备逆周期, 增长稳的重要特征。 在经济衰退期由于“消费降级” 驱动二手车交易增加及延迟更换汽车的需求, 导致在使用车辆的平均年龄增加, 旧车维修需求量增加。 相比整车配套市场, 汽车后市场规模增速受经济波动冲击的影响更小, 且增长相对稳健。 公司产品品类齐全, 分销网络广泛。 公司五大品类产品实现对全球主流车型的基本覆盖, 丰富的产品系列和广泛的车型覆盖率使得公司产品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公司营销网络覆盖海外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整体发展较为均衡, 在美国东西海岸、墨西哥、 欧洲均设有分销中心。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 公司积极打造第二成长级。 固态电池是电池发展新方向, 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等优势显著, 半固态电池迎来快速发展期。 传统液态电解质中有机溶剂具有高腐蚀、 易燃等特点, 且无法应对锂枝晶等问题, 导致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性能提升面临诸多障碍。 而固态电池不含有机溶剂,固态电解质具备更好的对枝晶的抵抗力; 且可直接采用金属锂负极, 有效防止电解液对金属锂的腐蚀, 能量密度有望明显提升。 目前, 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复杂, 量产难题仍需长期攻克, 作为过渡路线的半固态电池装机速度正高速增长。 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行业为固态电池打开想象空间, 政策支持下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 高安全性等优势天然适配人形机器人长续航、 多场景应用等特性。 自 2020年以来, 中国、 美国、 日韩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支持固态电池产业发展。 未来 5年行业有望实现快速成长, 预计 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增长至 614.1GWh, 我国固态电池市场空间将增至 200亿元。 公司积极打造固态电池第二成长级, 商业化落地进度超预期。 2024年 1月, 公司公告与东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冠盛东驰, 计划投资 10.3亿进行 210万只电芯及系统的产能建设, 预计 2026年投产。 2024年 5月, 作为集团固态电池研发平台的东驰能源已实现半固态磷酸铁锂电池及准固态三元锂电池下线并稳定交付欧洲 FAAM 客户。 同时, 冠盛东驰与中车西安、 中车大连等全球多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 涉及动力船、 工商业储能、 电车等多个应用场景。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 暂不考虑固态电池业务放量带来的业绩弹性,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净利润分别为3.0/3.7/4.6亿元, 按照最新收盘价, 对应PE分别为14/11/9倍。 我们选取主营业务类似的雷迪克/斯菱股份/双林股份作为可比公司, 公司估值水平具备安全边际。 我们密切关注公司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风险; 贸易环境变化风险; 盈利预测假设不及预期的风险; 市场规模测算不及预期的风险; 研究报告中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
|
|
开特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4-10-29
|
13.35
|
--
|
--
|
19.80
|
48.31% |
|
19.80
|
48.31% |
|
详细
开特股份:国产汽车热管理传感器“小巨人”。 深耕汽车热管理行业,产品体系丰富。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知名的汽车热系统产品提供商,涵盖传感器类、控制器类和执行器类等产品,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营收持续提升,净利实现快速增长。2019-2023年,公司营收从2.5亿元提升至6.5亿元,CAGR=26.6%;同时净利润快速上升,从0.09亿元显著增长至1.13亿元,CAGR=87.8%。近5年公司毛利率水平始终保持在30%以上;受益于规模效应,2023年净利率稳步提升至17.4%。 汽车热管理行业:市场空间广阔,进口替代有望加速。 中国汽车热管理市场空间广阔。2021年国内汽车热管理行业市场规模为824亿元。 由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对热管理需求更大。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占比持续提升,未来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将增长至1494亿元。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需求强劲,单车价值量提升。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热管理主要针对电机和电机控制器,且新增电池热管理系统。从单车价值量来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是传统燃油车的3倍左右。 国际厂商占据全球汽车热管理行业主要市场份额,电动化有望加速推动进口替代。 2021年,电装、翰昂、法雷奥占据全球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的57.4%。受益于汽车电动化潮流,我国自主品牌崛起。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这一领域,国内厂商有望加快缩短与国际厂商的差距乃至弯道超车。 公司亮点:产品技术国内领先,客户优质稳定,前瞻布局智能化。 核心产品市占率国内前三,掌握多项核心技术。2020-2022年,公司车用系列传感器产品的销售收入位居国内前三,掌握NTC热敏电阻器件制备、有刷直流鼓风机PWM调速等多项核心技术,且具备同步研发设计能力。截至2023年底,公司拥有专利331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270项,共9个项目在研,多为替换现有外资品牌。 客户资源雄厚优质,合作关系长期稳定。截至2023年底,公司客户超200家,已比较全面的覆盖了主流汽车整车厂及热管理系统集成商。比亚迪、一汽大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通用、广汽丰田等知名厂商均为公司直接或间接客户。公司同时是爱斯达克、南方英特、三电控股和松芝股份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主要产品采购比例高。 深度绑定新能源头部整车厂,前瞻布局智能化产品。公司与比亚迪互相陪伴成长近20年,目前比亚迪是公司第一大客户。2023年,公司对比亚迪的销售金额达1.9亿元,占公司全部营收的比重为29%。同时,公司积极跟随汽车电动化趋势,在研项目重点布局了用于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的传感器类产品。 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2/1.75/2.28亿元,按照最新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17.4/14.0/10.8倍。我们选取主营业务类似的安培龙/科博达作为可比公司,公司估值水平相对合理,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盈利预测假设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规模测算不及预期的风险;研究报告中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
|
|
苏轴股份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4-08-22
|
13.36
|
--
|
--
|
14.25
|
6.66% |
|
34.52
|
158.38%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4年半年报。 (1) 2024年上半年, 公司实现营收 3.58亿元, 同比+17.94%; 实现归母净利润 0.74亿元, 同比+33.99%;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73亿元,同比+35.01%。 (2) 2024Q2单季, 公司实现营收 1.91亿元, 同比+20.11%; 实现归母净利润 0.41亿元, 同比+22.78%;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41亿元, 同比+23.97%。 2024年上半年公司业绩持续稳健增长, 略超市场预期。 海外市场收入增速/毛利率持续提升, 公司业绩略超预期: 受益于博世、 麦格纳、 采埃孚、 安道拓等海外知名客户在手项目快速增量爬坡,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海外收入 1.67亿元, 同比+23.5%。 近年来,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2021-2023年分别为 38.9%/41.1%/42.3%, 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 46.7%。 同时, 2024年上半年公司海外收入毛利率为 44.2%, 较 2023年上半年/2023年全年分别提升 6.8pct/2.5pct。 公司坚持全球化布局, 国际知名度和品牌竞争力持续提升, 海外市场有望持续带来业绩贡献。
|
|
|
西域旅游
|
社会服务业(旅游...)
|
2024-08-06
|
27.10
|
--
|
--
|
27.54
|
1.62% |
|
43.00
|
58.67% |
|
详细
公司是新疆境内唯一国有旅游上市公司平台公司依托天池自然景区资源,已发展成为疆内旅游代表企业。公司拥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天山天池景区、3A级五彩湾温泉景区和4A级火焰山景区等独特旅游资源,于2020年登陆资本市场,是新疆境内唯一国有旅游上市公司平台。 业绩快速修复,经营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3.05亿元、1.06亿元,相比2019年分别增长26.68%、43.55%,业绩实现快速恢复。同时横向对比同行业公司,公司经营维持较高质量。公司资产负债率2024年Q1仅为6.24%,远低于同业平均水平;经营现金流快速恢复,2023年恢复至1.5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旅游业稳步复苏,有望成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2023年以来全国旅游业稳步复苏,新疆地区显著受益。2023-2024年节假日的国内出行人次总量/全国旅游业收入均普遍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同时,新疆迅速崛起为热门旅游目的地,2023年度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及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117.04%/226.93%。 “低空旅游”政策频出,市场发展潜力大。今年年初低空旅游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鼓励政策。预计到2030年,低空旅游市场规模有望达2000亿。 业务拓展多点开花,低空旅游打造新成长级引入新疆自治区国资委及昌吉州国资委股东,公司作为新疆区域内唯一上市的旅游公司,伴随着更高行政级别的自治区、自治州参与持股,有望进一步整合疆内旅游资源。 积极打造喀什及赛里木湖景区演艺项目,预计未来两年公司各类延伸旅游项目有望增强消费者旅游体验并提升客单价,从而丰富存量业务。 与亿航智能合作开展低空游览项目,拟在未来5年内运营数量不低120架EH216-S或同类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我们测算当执飞eVTOL数量达120架次时,低空游览项目可为公司贡献3.8亿收入和1.9亿净利润。考虑到公司在新疆地区运营多个核心景区以及与亿航智能的合作模式清晰,低空游览项目有望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成长级。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为疆内旅游核心标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异,标的具有较强的稀缺性。公司主要收入贡献来自旅游区间车、索道游览、游船售票费用,假设景区接待人数稳定增长,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71/4.97/6.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1.76/2.81亿元,对应PE分别为30.5/23.2/14.6X。选取同样拥有核心自然资源的九华旅游、长白山、峨眉山A、张家界作为可比公司,公司估值水平高于可比公司均值,但考虑公司业绩较高成长性且业务具备较大的挖潜能力,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风险;eVTOL行业政策落地不及预期;eVTOL技术发展及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研究报告中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