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科科技
|
综合类
|
2025-04-30
|
30.02
|
--
|
--
|
32.64
|
8.73% |
|
32.64
|
8.73% |
-- |
详细
公司发布 2024年年报及 2025年一季报。公司 24年实现收入 15.1亿元,同比+7.5%; 实现归母净利润 1.9亿元,同比-15.2%。25Q1实现收入 3.4亿元,同比-16.7%;实现归母净利润 4899万元,同比-12.1%。24年利润下滑主要系募投项目闭项后的无形资产摊销增加,同时 AI 产品推广导致销售费用增加;25Q1业绩承压推测受到工业电气产品交付节奏影响,且 24Q1相对高基数。业绩整体符合预期。 经营性现金流高增、合同负债展现订单情况良好。公司 24年经营性净现金流 5.2亿元,同比+65%;合同负债 3.6亿元,同比+131%,经营质量提升明显。 AI 产品高增、亿元级大订单支撑 25年成长。公司 24年 AI 产品与服务实现收入 2.7亿元,同比+1256%;云产品与服务收入 4.6亿元,同比+7%;软件系统与服务收入 3.2亿元,同比-40%;工业工程及电气业务产品服务收入 4.6亿元,同比+8%。24年公司签署“AI大模型、软件工具链及私有云项目”和“大模型场景化应用合同”两个亿元级项目,后续相关大型项目将成为重要成长来源。 毛利率整体提升,AI 业务逐步向产品化升级。公司 24年整体毛利率为 49.46%,23年同期为 48.78%,在外部需求出现波动的阶段,公司毛利率稳中有升,体现出其产品竞争力。 其中,AI 产品与服务毛利率由 23年的 25%提升至 39%,展现出其从偏集成的项目制向产品化逐步升级。 重视华为 AI 能力落地。公司此前与华为在智能制造云合作密切,产品体系与华为工具率深度融合,有望协助华为 AI 在重工装备、汽车、电子等场景实现落地。作为 ModelArts的核心参与者,公司有望深度受益华为 AI 未来在更多国产工业场景的突破。 维持“买入”评级。由于下游需求出现阶段性波动,且 AI 业务推广前期主要以拓展客户为主,下调公司软件系统服务、云产品服务业务增速,整体下调 25-26年盈利预测,新增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5-27年实现收入 17.8、21.4、26.2亿元(此前预测 25-26年为 23.2、29.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2.6、3.1、3.9亿元(此前预测 25-26年为 3.9、4.9亿元)。基于公司与华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度共建,华为大模型在制造业落地的广阔空间,以及公司自研产品放量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给予可比公司平均的 25年 PE 3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 24年 12月 21日公告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出具的《关于对能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整改措施及对侯海旺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请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自研产品推广不及预期,华为大模型相关推广不及预期。
|
|
|
赛意信息
|
综合类
|
2024-10-31
|
18.91
|
--
|
--
|
21.33
|
12.80% |
|
22.80
|
20.57% |
|
详细
公司发布24Q3季报。公司24Q1-Q3实现营收17.1亿元,同比+1.4%;实现归母净利润0.95亿元,同比-26.3%。其中,24Q3单季度实现营收6.3亿元,同比+1.4%;归母净利润0.65亿元,同比-38.9%。业绩整体符合预期。 承压阶段整体毛利率环比改善,展现经营韧性。据公告,公司24Q3单季度毛利率35.6%,环比二季度提升2.3pct,产品端盈利能力有所提升,推测ERP相关业务毛利率企稳,智能制造产品占比提升。 管理/销售费用下降,降本增效效果开始体现。据公告,24Q1-Q3销售费用1.1亿元,同比-5%;管理费用0.9亿元,同比-12%;研发费用2.5亿元,同比+7%。降本效果逐步体现,预计带来的利润释放在后续更加明显。 股权激励彰显25-27年发展信心。据公司公告,此前发布股权激励目标,以24年净利润为基准:2025-2027年的三个归属期内,若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不低于15%,则解锁70%激励;若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不低于20%,则解锁100%激励。公司发布的股权激励彰显长期发展信心,预计随下游客户景气度恢复以及智能制造相关业务占比提升,公司将实现进一步成长。 维持“买入”评级。由于下游景气度恢复较慢,业务增速及毛利率阶段性承压,下调泛ERP、智能制造业务增速假设,预计24-26年泛ERP业务增速为5%/10%/10%(此前预计10%/10%/10%),预计24-26年智能制造业务增速为10%/35%/35%(此前预计35%/35%/40%);小幅下调智能制造业务毛利率假设,预计该业务24-26年毛利率分别为43%/44%/44%(此前预计为44%/45%/45%)。综上,下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4-26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8、3.4、4.2亿元(此前预计24-26年分别为3.1、3.9、5.0亿元)。基于公司智能制造业务的长期成长性,与华为在ERP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结合公司目前股价,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景气度复苏不及预期;AI业务推广不及预期;大客户需求不及预期;智能制造业务毛利率不及预期。
|
|
|
中科曙光
|
计算机行业
|
2024-10-30
|
54.32
|
--
|
--
|
89.93
|
65.56% |
|
89.93
|
65.56% |
|
详细
投资要点:公司发布24年三季报。据公告,24Q1-Q3实现营收80.4亿元,同比+3.7%;实现归母净利润7.7亿元,同比+2.6%。24Q3单季度实现营收23.3亿元,同比-1.2%;实现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0.41%。整体与此前业绩快报基本一致,符合市场预期。 毛利率实现稳步提升。据公告,公司24Q3单季度毛利率28.20%,较去年同期+2.71pct。 服务器厂商在现阶段提升毛利率展现了产业链协同能力,以及订单质量的提升,为后续释放利润提供基础。 产业链式布局,成为后续成长持续动力。据公司此前公告,公司投资海光信息、中科星图、曙光数创、曙光云计算等多项优质资产,全方位覆盖了从上游芯片、服务器硬件、IO存储到中游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算力服务平台以及下游云服务提供商,子公司的布局与公司高端计算机、存储等主营业务产生较强的协同效应,也将为公司业绩增长贡献持续的动力。 海光DCU下一代产品研发顺利,协同满足AIGC高增需求。据公司及海光信息此前公告,公司投资的海光DCU以GPGPU架构为基础,兼容通用的“类CUDA”环境,能够支持全精度模型训练,实现了LLaMa、GPT、Bloom、ChatGLM、悟道、紫东太初等为代表的大模型的全面应用,与国内包括文心一言等大模型全面适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预计公司后续持续受益于AI芯片端协同。 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影响力持续提升。公司布局建设的“全国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链接多地各类算力基础设施资源,今年以来,公司积极参与北京、重庆、青岛等城市算力互联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高效、多元、普惠的算力服务。 维持“增持”评级。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4-26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2.6、26.6、31.2亿元。预计公司长期受益于“东数西算”核心基础设施+核心基础硬件产业地位+AI算力基础设施,三大产业催化共振,实现持续高质量成长,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节奏放缓;外部环境影响供应链稳定;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下降。 公司此前公告董事长李国杰先生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亲属短线交易股票行为进行处罚。另据公司公告,上述处罚决定主要涉及李国杰先生个人,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公司经营情况正常
|
|
|
浪潮信息
|
计算机行业
|
2024-10-28
|
43.21
|
--
|
--
|
59.50
|
37.70% |
|
59.50
|
37.70% |
|
详细
十年收入16倍成长,中国服务器市占率第一,实现跨越周期成长。伴随中国科技多轮变革,公司收入从2013年的42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659亿元,2023年公司在中国服务器市占率达到23.6%(第一),全球服务器市占率6.4%(第三),展现了稀缺的跨越周期的成长能力。正文详细叙述公司变革发展历程。 复盘:20年服务器行业历史,国产化/新技术/外部环境均带来行业加速。国产化:2013,去IOE背景下,联想国内市占率从2013年6%提升至2015年的19%。新技术:2017-2018年,云计算投资背景下,浪潮信息连续7个季度,收入同比增速超50%。外部环境:2020年,线上办公需求提升,2020H1,浪潮信息收入增速提升至40%以上。 展望:服务器具备持续成长性,AI接力驱动。2023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规模为306亿美元,全球市场规模为1329亿美元。AI将作为新一轮技术趋势,持续为服务器市场提速。 需求:互联网是服务器最大需求方,通信行业下游占比显著提升。国内服务器市场2023年互联网/通信需求占比42%/16%,互联网需求占比保持相对稳定,通信占比上升较快。 预期差一:具备长期提升净利率的能力。四大因素带动公司净利率后续恢复提升:1)需求侧,AI技术普及互联网占比降低,客户结构优化;2)供给侧,国产AI芯片突破,供应多样化;3)布局服务器零部件,提升价值量;4)集群交付,提供交换机、解决方案等。 预期差二:强者恒强持续验证,竞争格局恢复稳定。浪潮信息从2017年至今在国内市场保持市占率领先,其中AI服务器在2024H1市占率达到44%。供应正常后格局更加稳定。 预期差三:AI服务器四大技术趋势,公司优势显著。1)互联规模:Nvidia片间通信具备优势,与Nvidia长期合作积累资源优势;2)训推分离:国产推理AI服务器高性价比,芯片分散化利于头部集中。3)液冷提速:PUE要求明确,公司已具备多场景成熟解决方案。4)端侧需求:B端AI私有云部署,下游相对分散可以进一步发挥渠道优势。 维持“买入”评级。基于AI算力需求高增及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等,我们上调此前盈利预测,上调公司在互联网、通信、金融行业客户收入增速假设,下调整体毛利率假设,预计公司24-26年实现归母净利24.1、28.5、34.0亿元(此前预计分别为21.4、26.1、32.7亿元)。可比公司25年PE均值为30x,浪潮信息25年PE为23x,存在较大上涨空间,因此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外部环境影响供应链稳定;下游应用推广较慢导致AI算力需求不及预期;部分国产AI芯片供给存在优先级或导致公司市场份额下降;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
|
|
|
索辰科技
|
计算机行业
|
2024-10-15
|
54.44
|
--
|
--
|
82.54
|
51.62% |
|
82.58
|
51.69% |
|
详细
投资要点:公司官方公众号发布收购欧洲WIPL-D全套源代码。据公众号内容,索辰科技收购WIPL-D软件产品全套源代码,成为WIPL-D软件产品亚太地区唯一所有权人。 WIPL-D具备30余年的电磁仿真软件开发经验。据公司公众号,该产品发展超30年,总部位于欧洲,是一款基于高阶矩量法(HOMOM)开发的三维全波电磁仿真设计产品套件,后续源代码将直接整合进入索辰现有产品平台中,进一步完善产品线。 资金、资源优势开始兑现,有望成为行业整合者。公司23年4月上市,募集资金净额23.16亿元,此外,公司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合作单位级别高,具备一定资源优势和行业认可度,有望支持公司通过外延战略丰富产品功能模块,协同实现行业整合。现阶段以收购源代码形式拓展收购思路,完成产品拓展,后续有望持续通过多种形式收购拓展产品线,完成行业整合。 补齐电磁领域短板,有望提升市场份额。索辰此前在流体、结构两大方向已经较为成熟,在电磁领域存在模块丰富度的短板,此次收购电磁源代码对索辰仿真软件整体的功能完善性有大幅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索辰在各行业市场份额。 雷达、天线等特殊行业领域得到进一步覆盖。WIPL-D能够广泛应用在电磁兼容(EMC)、复杂目标雷达散射截面(RCS)分析、天线及天线阵设计、天线布局、天线罩设计优化、微波电路设计仿真、近场微波成像仿真等诸多应用场景。这些场景为军工等特殊行业的重要应用场景,丰富后进一步满足国产化需求。 军工行业有望持续高增、民用市场+机器人突破开启。军工行业国产化趋势明显,目前CAE国产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后续有望延续高增态势;民用市场以汽车为抓手,整合销售团队实现持续突破,先军后民路线充分验证产品力。此前设立机器人相关子公司,完成核心力学求解能力的拓展,结合上海交大高峰教授实验室机器人研发经验,实现动态性能算法优化以软硬一体解决方案交付。 维持“买入”评级。维持此前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1、7.1、10.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7、0.8、1.2亿元。基于CAE行业国产替代趋势,以及公司机器人、民用市场的拓展,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六维力学传感器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民营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应收账款收回不及预期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毛利率下滑风险。
|
|
|
石基信息
|
计算机行业
|
2024-09-05
|
5.39
|
--
|
--
|
8.50
|
57.70% |
|
8.50
|
57.70%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4半年度报告。公司24H1实现营业收入13.82亿元,同比+15.09%;实现归母净利润2472万元,同比+10.83%。公司24Q2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5亿元,同比+17.31%,实现归母净利润1333万元,同比+10.71%。业绩符合预期。 ARR持续高增,云收入支撑长期成长。据公司公告,公司2024年6月底SaaS业务年度可重复订阅费(ARR)4.5亿元,同比+30.8%;报告期末SaaS业务企业客户(最终用户)门店总数超8万家酒店,平均续费率超过90%。公司从2017年开始顺应全球化和平台化趋势,业务逐步转向SaaS模式,当客户达到一定规模后,可通过减少销售费用和开发费用占比提升利润率,目前效果已逐步显现,高质量发展预计支撑公司长期成长。 酒店信息化稳健成长,软硬结合相关业务实现高增。据公司公告,公司24H1酒店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实现收入5.5亿元,同比+11%,毛利率78.88%;自有智能商业设备实现收入2.4亿元,同比+28%,毛利率为20.81%。下游景气度逐步恢复,公司主要业务实现稳健成长,毛利率小幅度下滑主要系海外销售占比下降等原因所致,预计后续海外业务恢复将拉动毛利率回升。 现金流显著改善,经营质量获得提升。据公司公告,公司24H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565万元,去年同期为-6442万元,显著改善。报告期末公司合同负债5.15亿元,较期初-1.3%,基本保持稳定,展现出上半年的较高经营质量。 费用控制效果显著。据公司公告,公司24H1销售费用1.5亿元,同比-3.1%;管理费用3.6亿元,同比+3.0%;研发费用1.5亿元,同比+0.6%。费用控制得当,规模化效应开始显现,有利于公司后续利润持续释放。 维持“买入”评级。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4-26年分别实现收入32.8、39.2、47.2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8、1.5、3.2亿元。由于公司在酒店信息化云产品的国际化竞争力,以及云转型稳步推进带来的业绩持续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酒店餐饮业景气度不及预期;云产品推广不及预期;国际环境变化影响产品出海。
|
|
|
国投智能
|
计算机行业
|
2024-08-27
|
10.33
|
--
|
--
|
12.03
|
16.46% |
|
17.90
|
73.28% |
|
详细
投资要点:公司发布24年中报。公司24H1实现收入5.5亿元,同比+20.5%;实现归母净利-1.3亿元,同比减亏1.5亿元;实现扣非净利-2.7亿元,同比减亏2364万。业绩符合预期。 深耕基石业务、营收稳健增长。据公司报告,公司24H1实现电子数据取证收入2.3亿元(YoY+15.5%),毛利率达到65%,同比+3.1pct。公共安全大数据实现收入2.0亿元(YoY+10.8%),公司“天擎”大模型为全国首个备案通过的公共安全领域大模型,结合“乾坤”大数据操作系统,打造多警务应用场景,推出智能助手、一体机等产品。 新板块持续拓展、营收增长显著。据公司报告,公司24H1数字政务与企业数字化实现收入6770万元(YoY+42.9%),受新业务投入与并表范围变化影响,毛利率有所下滑。公司在政务、消防、轨交、大型工程、乡村振兴五大领域继续发力,新拓矿山、农业、电厂等行业标杆项目,行业版图持续扩张。 网安业务后续或持续受益于股东协同。据公司报告,公司24H1实现网络安全与数字安全收入4337万元(YoY+102.3%),毛利率提升至52.3%。围绕“数据安全”打造“一中心两体系”产品架构,持续拓展网安相关项目。 三费费率大幅下降、提质增效显著。据公司报告,24H1公司开展“勤俭持司”提质增效,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同比分别-2.1pct/-15.5pct/-9.6pct,控费成效显著,亏损已有明显收窄。 应收账款缩减,营运质量提升。据公司公告,公司24H1应收账款较年初下降2.88%,存货较年初下降9.02%,收入高增下“两金”瘦身,公司营运质量有所提升。 深化AI应用能力、巩固领先地位。基于“天擎”公共安全大模型及“乾坤”大数据操作系统,在多个业务领域实现产品转型升级,除数字取证基本盘业务外,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网安、大数据等拓展业务上同步打造智能化高质发展的核心引擎,巩固领先地位。 维持“买入”评级。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4-26年实现收入23.5、27.8、33.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8、3.4、4.3亿元。由于公司AI产品已经进入市场,AI安全领域具备广阔成长空间,基于国产化需求和国投集团战略地位,结合产品优势,对公司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AIGC监管产品拓展不及预期,下游景气度成长不及预期,数据安全行业竞争加剧。
|
|
|
中科曙光
|
计算机行业
|
2024-08-23
|
39.08
|
--
|
--
|
37.30
|
-4.55% |
|
89.93
|
130.12% |
|
详细
公司发布半年报。公司 2024H1实现营业收入 57.12亿元,同比+5.77%;实现归母净利润 5.63亿元,同比+3.38%;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 3.66亿元,同比+20.00%。业绩整体符合此前预期。 经营性现金流下滑,主要系购买原材料同比增加所致。据公司公告,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性现金流为-9.34亿元,主要系上年同期降低原材料囤货,消耗前期库存,购买商品支付现金流量减少,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 产业链式布局,成为后续成长持续动力。据公司公告,公司投资海光信息、中科星图、曙光数创、曙光云计算等多项优质资产,全方位覆盖了从上游芯片、服务器硬件、IO 存储到中游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算力服务平台以及下游云服务提供商,子公司的布局与公司高端计算机、存储等主营业务产生较强的协同效应,也将为公司业绩增长贡献持续的动力。 投资海光深算 DCU 三号研发顺利,协同满足 AIGC 高增需求。据公司公告,公司投资的海光 DCU 以 GPGPU 架构为基础,兼容通用的“类 CUDA”环境,能够完整支持大模型训练,实现 LLaMa、GPT、Bloom、ChatGLM、悟道、紫东太初等为代表的大模型的全面应用,与国内包括文心一言等大模型全面适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预计公司后续持续受益于 AI 芯片端协同。 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影响力持续提升。据公司公告,公司布局建设的“全国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链接多地各类算力基础设施资源,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北京、重庆、青岛等城市算力互联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高效、多元、普惠的算力服务。 维持“增持”评级。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4-26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2.6、26.6、31.2亿元。预计公司长期受益于“东数西算”核心基础设施+核心基础硬件产业地位+AI 算力基础设施,三大产业催化共振,实现持续高质量成长,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节奏放缓;外部环境影响供应链稳定;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下降。 公司此前公告董事长李国杰先生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短线交易股票行为进行处罚。另据公司公告,上述处罚决定主要涉及李国杰先生个人,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公司经营情况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