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淮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5-01-03
|
37.19
|
--
|
--
|
43.00
|
15.62% |
|
44.80
|
20.46% |
|
详细
与华为签署《智能新能源车合作协议》, 开启智选模式, 共创高端品牌尊界。 2019年 12月,双方签署初步合作协议,计划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云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2023年 12月,江淮汽车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签署《智能新能源车合作协议》,成为华为第四家智选模式的车企。 2024年 3月, 环评资料显示江淮将打造年产 20万辆的超级工厂, 开发华为智能技术赋能的 X6平台,覆盖车型级别为 B 级至 D+级,可适配大型轿车、 SUV、MPV 等各类车型平台开发。 同年 11月, 华为和江淮汽车合作的高端超豪华品牌“尊界”首次亮相。 华为第四界尊界定位豪华车型, 或有望为江淮汽车打开高端智能化产品周期。 尊界 S800定位豪华 D 级轿车。 车长 5.48米、车宽 2米、车高 1.54米、轴距3.37米, L3级自动驾驶硬件设计架构, 将搭载华为乾崑 ADS 3.0。预售价为 100万至 150万元。 48小时内预订量达 2108台。 尊界 S800基于 X6平台打造, X6平台可适配大型轿车、 SUV、 MPV 等多种车型,未来有望为江淮汽车打开高端智能化产品周期,实现销量快速增长。 代工蔚来积累高端造车实力,为华为合作高端车型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 2017年与蔚来合作, 联合打造世界级智造工厂,成立“江来”, 采用“互联网+智造” 模式, 拥有国内自主品牌首条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 焊装整体自动化率高达 97.5%, 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乘用车+商用车双轮驱动,江淮汽车产品矩阵丰富。 乘用车: 瑞风 RF8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的 MPV,公司 MPV 造车实力雄厚。 商用车: 江淮商用车包括货车、客车、专用车等不同类型的车辆,满足各类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其轻卡产品销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 2024年 1-9月江淮汽车轻卡排名全国前五。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 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44.03/626.28/680.45亿元, YOY 为-1.2%/41.0%/8.7%;预计 2024-2026年归母净利分别为 7.1/13.4/17.2亿元, YOY为 371.3%/87.7%/28.6%, EPS 为 0.33/0.61/0.79元/股,对应 PE 为119.11/63.46/49.34倍。 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渗透不及预期; 智能驾驶发展不及预期; 尊界销量不及预期
|
|
|
精达股份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4-12-05
|
6.39
|
--
|
--
|
8.74
|
36.78% |
|
8.74
|
36.78% |
|
详细
事件: 根据中国证监局相关网页, 精达股份参股的上海超导已在上海证监局申请上市辅导备案,备案时间为 2024年 11月 27日。 上海超导控股股东及持股比例: 第一大股东精达股份持股 18.29%,第二大股东共青城超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 11.00%,公司无控股股东。 全球超导领域领跑者, 技术、产品、产能全方位领先上海超导成立于 2011年,专注于高温超导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业务涵盖高温超导带材及相关技术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可控核聚变、超导电力、高场磁体等前沿科技领域。历经多年深耕与发展,上海超导已成长为全球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年产量及销量均超过千公里。经国内权威机构鉴定,公司“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整体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其中低温强场特性、超导低阻接头、光纤内嵌超导带材及监测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评估,公司带材产品性能指标均居全球前 20%,性价比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 在全球基于高温超导磁体的紧凑型核聚变研发加速的背景下,公司扩产提速。公司第一轮扩产始于 2022年、已于 2024Q3成功运行,目前产能已位居全球前列;在第一轮扩产成功的基础上,公司已开启第二轮扩产。 深度参与多项“全球首个”项目, 国内外市场多点开花上海超导深度参与的多项“全球首个”项目包括美国 CFS公司大口径 20T 强磁场磁体、国内首条 10千伏三相同轴高温交流超导电缆、国内首条 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国际首台 MW级超导感应加热装置、电动磁悬浮列车、 32.35T全超导磁体、 26.8T 全 REBCO 高温超导磁体、能量奇点洪荒-70等,获得了国内外客户的高度认可。目前公司已与南方电网、国家电网、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中科院电工所、美国 MIT、德国 KIT、美国 CFS 公司、英国 TE 公司、新西兰 RRI 研究所、能量奇点、联创超导等国内外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向后展望,上海超导将深耕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进一步推动超导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盈利预测及估值预 计 公 司 2024-2026年营 业 收 入 分 别 为 210.38/235.90/261.23亿 , YOY 为17.5%/12.1%/10.7%;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8/6.68/7.74亿, YOY为 30.8%/19.7%/16.0%; EPS 为 0.26/0.32/0.37元/股,对应 PE 为 24.27/20.28/17.4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升;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
|
|
伯特利
|
机械行业
|
2024-11-14
|
51.80
|
--
|
--
|
52.00
|
0.39% |
|
60.84
|
17.45% |
|
详细
公司公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5.78亿元,同比+28.85%;实现归母净利润7.78亿元,同比+30.79%;实现扣非净利润7.09亿元,同比+30.85%。毛利率为21.29%,同比下降1.04%;净利率为11.99%,同比上升0.08%;2024年Q3营收、归母净利、扣非归母净利分别为26.07、3.21、2.87亿元,同比分别+29.66%、+33.96%、+33.04%,环比+23.52%、+29.51%、+24.97%。 主营业务销量上涨,公司收入提升显著。前三季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63.78亿元,同比增长29.43%。分产品看,其中智能电控产品销量334万套,同比增长32.53%;盘式制动器销量227万套,同比增长13.70%;轻量化制动零部件销量966万件,同比增长58.99%。机械转向产品销量206万套,同比增长19.86%。 产品市场持续开拓,公司在研、量产项目快速扩张。公司Q3新增定点项目数及在研项目数均大幅增长,在研项目总数为432项,同比增长12%;新增量产项目总数为235项,同比增长19%;新增定点项目总数301项,同比增长65%。产能方面,公司国内轻量化生产基地正进行三期项目建设;新增EPS年产能30万套、EPS-ECU年产能30万套生产线;墨西哥二期项目顺利推进中。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95.89/119.25/147.95亿元,YOY为28.31%/24.36%/24.07%;2024-2026年归母净利分别为11.04/13.92/17.85亿元,YOY为23.81%/26.09%/28.25%,EPS为1.82/2.29/2.94元/股,对应PE为28.5/22.6/17.6倍。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客户集中度较高;线控制动渗透不及预期;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
|
|
银轮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4-11-07
|
19.50
|
--
|
--
|
20.65
|
5.90% |
|
23.33
|
19.64% |
|
详细
公司公告: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92.05亿元,同比+15.18%;实现归母净利润 6.04亿元,同比+36.2%;实现扣非净利润 5.49亿元,同比+32.78%。 毛利率为 20.07%,同比下降 0.97%;净利率为 7.41%,同比增加 1.03%; 2024年 Q3营收、归母净利、扣非归母净利分别为 30.54、 2.01、 1.8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 11.85%、 27.31%、 19.44%,环比-4.04%、 -4.76%、 +0.09%。 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费用率不断改善。 公司聚焦全年经营目标,持续深化变革,导入 OPACC(扣除资本费用后的利润率)作为经营体的考核重要指标,进一步加快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效益提升加大奖励力度,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效益提升提高经营效率。 公司 2024年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为11.9%,同比下降 1.2%, 盈利空间有所扩大; 公司 Q1、 Q2、 Q3期间费用率分别是 13.2%, 12.9%, 9.6%,费用率逐季改善。 公司 2024年 Q3毛利率环比下滑原因系会计政策变更。 公司 2024年 Q3毛利率为 17.7%,同比下降 4.2%,环比下降 3.2%。 主要原因为会计政策发生变更, 质量保证费用计入“营业成本”, 不再计入“销售费用”, 导致毛利率略有下滑。 发力第三曲线和第四曲线业务, 有望成为业绩增长点公司第三曲线业务包含数据中心的热管理、能源输变储的热管理、工业热管理、民用热管理等。随着我国对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建设进度的加快,数据中心的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公司增设第四曲线 AI 数智产品部,聚焦加快发展芯片换热、人形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等人工智能业务。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 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34.63/163.70/194.88亿元, YOY 为22.2%/21.6%/19.0%;预计归母净利分别为 8.92/11.55/14.32亿元, YOY 为45.6%/29.6%/24.0%, EPS 为 1.07/1.39/1.72元/股, 对应 PE 为 18.6/14.4/11.6倍。 风险提示项目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国际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等。
|
|
|
拓普集团
|
机械行业
|
2024-09-10
|
34.30
|
--
|
--
|
50.98
|
48.63% |
|
59.67
|
73.97% |
|
详细
拓普集团8月28日晚间披露2024年中报。公司2024H1实现营收122.22亿元,同增33.42%,实现归母净利润14.56亿元,同增33.11%。其中2024Q2实现营收65.34亿元,同增39.25%,环增14.86%;实现归母净利润8.11亿元,同增25.94%,环增25.63%。 分产品来看,公司2024H1减震器、内饰功能件、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热管理系统分别实现营收21.43亿元、39.08亿元、37.89亿元、7.07亿元、9.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03%、24.30%、31.46%、743.59%、18.35%,分别实现毛利率21.12%、17.08%、19.83%、19.13%、17.52%。其中,汽车电子类产品订单迅速放量,尤其空气悬架项目增长迅速。此外电驱系统业务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27.11万元,毛利率52.32%。 公司在二季度原材料铝价上涨,同时汇兑损益等不利因素下仍旧实现业绩同环比较大幅度增长,我们认为主要收益于:1、tier0.5模式深度绑定优质龙头客户问界、小米、A客户、比亚迪、理想、吉利等;2、公司产品品类持续拓展进入收获期,尤其汽车电子业务实现大幅度增长。 加速迈向国际蓝海市场。公司北美墨西哥产业园有序推进中,其中一期项目第一工厂已投产,另外两家工厂设备安装调试中。欧洲市场开拓进展顺利,轻量化底盘核心零部件之球铰锻铝控制臂项目,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了宝马全球项目订单。波兰工厂二期正加紧筹划中,为承接更多欧洲本土订单奠定基础。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024~2026归母净利分别为29.37、37.67、46.67亿元,YOY为37%、28%、24%,EPS分别为1.74、2.23、2.77元/股,对应PE20、16、13x。拓普集团是平台型公司享受单车价值量扩张带来的超额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较大,虽然绝大部分原料价格波动可以传导给下游但有一定时滞。
|
|
|
中鼎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4-09-06
|
11.81
|
--
|
--
|
15.37
|
30.14% |
|
15.37
|
30.14% |
|
详细
公司公告:2024H1营收、归母净利、扣非归母净利分别为96.69、7.16、6.42亿亿元长,同比分别增长18.1%、34.8%、41.4%。为毛利率为22.23%,同比提升1.06为个百分点;净利率为7.44%,同比提升升升1.06个百分点。2024年年Q2单季度营为收、归母净利、扣非归母净利分别为49.77、3.55、3.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32.2%、42.2%。为毛利率为22.05%,净利率为7.24%,同比分别增长0.55、1.17个百分点。 长空悬业务陆续获得定点,营收同比增长59.8%2024H1空悬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72亿元,同比增长59.8%;毛利率为20.48%,同比下降2.57个百分点。截止目前,国内空悬业务已获订单总产值约为144亿元,2023年年报显示该数据为121亿元,从而得出2024H1公司空悬业务新获订单约为23亿元,新增订单强劲。另外,公司积极推进空气弹簧的研发与生产,且加快布局磁流变减震器产品,增加空悬系统自制率,提升单车价值。 轻量化业务营收增长强劲,盈利能力提升明显轻量化业务实现营收14.30亿元,同比增长156.5%;毛利率为12.36%,同比提升3.7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与盈利能力同步提升。目前已取得奔驰、长安、广汽、比亚迪等多个主机厂订单。2024H1公司轻量化业务累计获得订单约为46亿元,新获订单增长强劲。 橡胶业务、密封系统等传统业务营收与盈利能力稳健提升2024H1橡胶业务实现营收19.29亿元,同比增长10.21%;毛利率为20.45%,同比提升0.56个百分点。密封系统实现营收19.37亿元,同比增长10.94%;毛利率为27.36%,同比提升1.05个百分点。传统业务盈利能力持续优化。 持续推进海外工厂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提升海外盈利能力2024H1海外实现营业收入47.00亿元,同比提升5.07%;毛利率为17.11%,同比提升1.17个百分点。公司对海外企业进行人员缩减、费用控制、成本优化,并聚焦核心主业,提升竞争力。并加强管理输出和文化输出,提升盈利能力。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06.67/238.03/271.56亿元,YOY为19.8%/15.2%/14.1%;2024-2026年归母净利分别为15.65/19.00/22.34亿元,YOY为38.3%/21.4%/17.6%,EPS为1.19/1.44/1.70元/股,对应PE为9.94/8.19/6.96倍。 风险提示原材料成本上升;新能源汽车增速不及预期;整车厂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承压;海外工厂管理优化不及预期;海外进出口政策影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