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李心语

上海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870525040001...>>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东山精密 计算机行业 2025-06-20 37.36 -- -- 37.50 0.37% -- 37.50 0.37% -- 详细
事件概述6月13日,公司发布对外投资公告称,拟通过全资子公司超毅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收购SourcePhotonicsHoldings(Cayman)Limited100%股份,同时认购其可转债,整体投资金额合计不超过59.35亿元人民币,其中索尔思光电100%股份收购对价不超过6.29亿美元;索尔思光电ESOP权益收购对价不超过0.58亿美元;为支持索尔思光电经营发展需要以及偿还万通发展认购的可转债,公司拟认购目标公司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可转债。 分析与判断59亿元布局光通信赛道,收购公司拥有全球丰富客户资源和较高市场知名度。索尔思光电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光通信模块及组件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电信网络、5G通信等领域,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及销售网络,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截至2025年3月末,索尔思光电资产总额35.17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9.75亿元,净利润1.57亿元。 完善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布局,拓展新业务增长点。索尔思光电在光通信模块及组件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先进的研发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1)本次收购使公司能够快速切入光通信市场,借助索尔思光电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完善公司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布局,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2)公司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制造经验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与索尔思光电在光通信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相结合,有望在客户资源共享、技术研发协同、生产制造优化以及供应链整合等方面实现显著的协同效应。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39.53亿元、509.33亿元和595.6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5%、15.9%和16.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97亿元、32.93亿元和40.54亿元,同比增长157.6%、17.7%和23.1%,对应EPS为1.64元、1.93元和2.38元,以2025年6月17日收盘价对应的市盈率为21x、18x和1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技术快速迭代升级换代不及预期,国际贸易环境变动,市场开拓不及预期,汇率波动。
思特威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5-06-02 90.19 -- -- 99.80 10.66% -- 99.80 10.66% -- 详细
智慧安防、智能手机、汽车电子三大产业业务驱动多元发展。思特威主营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致力于提供多场景应用、全性能覆盖的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产品广泛应用在安防监控、机器视觉、智能车载电子等众多高科技应用领域,并助力行业向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随着智慧城市、辅助/自动驾驶、物联网、智能教育、智能家居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崛起,CMOS图像传感器向更加智能化和更高性能的方向发展。公司持续拓展产品的应用领域,以创新的图像传感器技术助推各产业智能化转型和发展,助力集成电路产业国产化替代。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9.68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长108.87%。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7.50亿元,同比增长108.94%。 1、智慧安防全球领先,工业机器视觉多点开花。公司作为全球智慧安防CIS龙头企业,专注于安防领域的视觉成像技术与CIS产品开发,探索安防客户潜在所需,利用高性能技术产品精准触达客户实际应用,成功推出ProSeries全性能升级系列、AISeries高阶成像系列、SLSeries超星光级系列等安防尖端产品组合以更好迎接安防行业的智能化阶段。 2、XS系列高端产品出货量大幅上升,智能手机为公司收入高速增长带来动力。针对高阶旗舰手机赛道,公司应用于高阶旗舰手机主摄、广角、长焦和前摄镜头的数颗高阶5000万像素产品出货量同比大幅上升,公司旗舰主摄产品拥有高动态范围、低噪声、快速对焦、超低功耗等核心性能优势,能够为旗舰机主摄带来色彩真实生动、成像细腻清晰的卓越影像体验。公司推出应用于普通智能手机主摄的5000万像素高性价比产品,以优异的暗光成像表现,赋能主流智能手机主摄,助力移动影像技术和用户体验迈向新高度。公司与多家客户的合作全面加深、产品满足更多的应用需求,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提升了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3、智能驾驶技术加速落地,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未来可期。公司车载(AT)系列图像传感器产品,覆盖1MP~8MP分辨率,适配车载影像类、感知类与舱内三大应用场景需求。2024年,公司全资子公司品牌——飞凌微电子推出飞凌微M1车载视觉处理芯片系列,面向前视/后视、舱内监测、电子后视镜等各类车载视觉应用场景提供AISoC+Sensor系统级集成的高性能车载端侧视觉组合方案。M1车载视觉处理芯片系列产品具有优异的图像处理性能、低功耗、小封装尺寸、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优势,可为车载摄像头的图像性能提升与视觉预处理提供更丰富灵活、稳定可靠的选择,以高精度、低延迟的车载影像解决方案,推动智驾视觉系统应用的升级和发展。投资建议公司专注于CMOS图像传感器研发、设计和销售工作,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随着国产化进程加快,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带动业绩增长。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8.59亿元(yoy+118.66%)、12.23亿元(yoy+42.40%)、16.16亿元(yoy+32.15%),对应EPS分别为2.14元、3.04元、4.02元,当前股价对应估值41倍、29倍、22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技术迭代风险;经营模式风险;汇率波动风险;市场竞争风险;行业周期风险。
东山精密 计算机行业 2025-05-14 29.33 -- -- 32.25 9.96%
38.35 30.75% -- 详细
事件概述4月24日,公司发布公告称,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7.70亿元,同比增长9.27%;归母净利润10.86亿元,同比下滑44.74%;扣非归母净利润8.99亿元,同比下滑44.34%。4月29日,公司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86.02亿元,同比增长11.07%,环比下降16.52%;归母净利润4.56亿元,同比增长57.55%,环比增长2392.74%;扣非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比增长51.83%,环比增长461.32%。 分析与判断持续产业投入,AI带动新型应用,引领公司营收增长。公司依托消费电子和新能源的积累,加大研发创新和新产能投资力度,在AI背景下,加强数字建设和系统集成,加大AI技术在智能制造和研发创新场景下的新型应用,保证公司营收增长。公司主要产品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订单为基础,通过分析客户订单的产品需求量,结合自身产能、原材料情况制定生产计划进行量产,并最终实现交付。2024年,公司坚持消费电子和新能源“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电子电路业务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从新能源等新兴业务中寻找新的增长机会,实现营收入367.70亿元,同比增长9.27%。 优化运营管理,低效设备整合致使净利润降幅较大,剔除该部分影响后净利润较为稳定。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0.86亿元,同比下滑44.74%,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4.56亿元,同比增长57.55%,环比增长2392.74%。1)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对LED业务优化运营管理,对部分低效设备进行整合和优化,产生1.64亿资产处置损失,并对LED业务相关资产计提了5.95亿资产减值损失。剔除该部分因素的影响,2024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约5%。2)LED显示器件毛利同比下降14.27%,主要系行业整体需求不及预期,竞争加剧,销售额及产品单价进一步下降,产能利用率持续降低。虽然公司不断地进行降本增效,但单位产品的销售单价下降幅度大于单位成本下降幅度,使得24年的毛利进一步下降。 新能源业务成长优势凸显,核心业务协同性强。公司新能源业务实现收入86.5亿元,同比增长36.98%,占公司营收比重23.52%。其中车载FPC、液冷板、电池壳体、车载显示等产品优势明显,客户认可度高。新能源业务已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与公司各业务板块在产品、客户、产能等方面形成较强协同效应,呈现了良好的韧性和竞争力,助力公司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39.53亿元、509.33亿元和595.6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5%、15.9%和16.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97亿元、32.93亿元和40.54亿元,同比增长157.6%、17.7%和23.1%,对应EPS为1.64元、1.93元和2.38元,以2025年5月8日收盘价对应的市盈率为17x、14x和12x,维持“买入”评级。 [Table_RiskWarning]风险提示行业技术快速迭代升级换代不及预期,国际贸易环境变动,市场开拓不及预期,汇率波动。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