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96/230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沪硅产业 2022-09-21 19.70 -- -- 21.11 7.16%
21.70 10.15%
详细
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引领半导体硅片国产替代公司成立于 2015年,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半导体硅片业务,是国家“02专项”300mm 硅片研发任务的承担者,率先实现 300mm 半导体硅片规模化生产的本土企业, 借助内生外延发展,已成长为国内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目前产品尺寸涵盖 300mm、 200mm、 150mm、 125mm和 100mm,产品类别涵盖半导体抛光片、外延片、 SOI 硅片,并在压电薄膜材料、光掩模材料等其他半导体材料领域展开布局,同时兼顾产业链上下游的国产化布局, 旨在成为“一站式”硅材料综合服务商。 中国大陆芯片制造产能高速增长,本土半导体硅片龙头盈利拐点已现SEMI预计 2020年至 2024年全球将新增 30余家 300mm 芯片制造厂,其中中国台湾将新增 11家、中国大陆将新增 8家, 中国大陆的300mm 芯片制造产能在全球的占比将从 2015年的 8%提高至 2024年的 20%, 公司作为大陆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产品覆盖全面、产能内企居首、覆盖众多优质客户。 2022Q2单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 0.28亿元,为上市来首次季度性扭亏,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本土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产销规模持续攀升,盈利拐点已现,未来有望持续受益此轮国产替代浪潮。 募投扩产发力大尺寸硅片,产销量攀升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据 SEMI,全球 300mm 半导体硅片的出货面积从 2011年的 50.91亿平方英寸增长至 2020年的 84.76亿平方英寸, 其市场份额从57.34%进一步提升至 69.15%,并预测 2022年,全球 300mm 半导体硅片的出货面积将超过 90亿平方英尺, 其市场份额将接近 70%。 300mm 硅片方面,截至 2022H1公司子公司上海新昇累计出货超过500万片,成为国内规模最大量产 300mm 半导体硅片正片产品、且实现了逻辑、存储、图像传感器(CIS)等应用全覆盖的半导体硅片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攀升,月出货量连创新高; 200mm 及以下产品方面,子公司新傲科技 SOI 产线产能已由 3万片/月提升至 4万片/月,子公司芬兰 Okmetic 在芬兰万塔启动 200mm 半导体特色硅片扩产项目,将进一步扩大面向 MEMS 以及射频等应用的 200mm 半导体抛光片产能,建成后可形成总计 313.2万片的 200mm 半导体抛光片年产能。 公司定增 50亿元资金已到位,将有序开展 300mm 高端硅片研发和 300mm 高端硅基材料研发项目,届时 300mm 硅片产能将提升至60万片/月以上,进一步摊薄单片硅片生产成本和折旧费用,为公司带来规模效应,缩小与海外巨头的差距,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2.22、 3.24、 4.30亿元,对应市盈率为 240、 164、 124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美联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2-09-20 17.90 -- -- 21.62 20.78%
22.88 27.82%
详细
事件: 与七彩化学合资建设 18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项目公司与鞍山七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共同投资 25亿元建设“年产 18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项目”,持股比例各 50%。 强执行力战略合作钠电池普鲁士蓝白正极, 产业链纵向延伸强化性能成本优势钠电池凭借良好的成本经济性,逐步优化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及循环寿命或将匹配低续航乘用车及储能领域。与另两种钠电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及聚阴离子相比,普鲁士蓝(白) 较高的能量密度和结构稳定性深受产业青睐, 商业应用有望提速。 公司深谙行业趋势切入钠电领域,加码普鲁士类材料具备明显竞争优势: 1)技术工艺保障产品性能: 公司前次出资 1400万获得深圳华钠新材 7%股权, 后者人才、技术、产品优势显著深耕钠电从而产业化进展顺利,准备进行 1000吨级别产品中试,其普鲁士蓝类正极工艺相对成熟,一方面与公司形成稳定可靠的供应关系,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公司在该路线的技术积淀。本次合作方七彩化学拥有普鲁士蓝(白)产业化技术、成本以及环保处理优势,有望进一步强化公司产品性能及竞争力。 2)一体化保供降本: 氰化钠为普鲁士类正极的核心原材料,子公司营创三征 30万吨产能为正极材料扩张提供有力支撑,一体化布局有利于降低成本拓展市场。 3)准入壁垒高: 氰化物属于危险化学品,其生产制备需要极为严苛的特殊资质,准入及扩产门槛高, 行业参与者极少。 公司持有稀缺的生产许可以及近二十年生产经验,且产能领先全球,具备明显先发优势。 隔膜产能加速释放业绩兑现, 加快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造平台化竞争优势目前 1#及 2#产线合计 1.5亿平产能已基本满负荷生产并批量供货, 3#及 4#产线合计 1.5亿平已开始试生产。公司坚定推进产能建设,已与芝浦机械签订设备采购合同, 2023年或将新增 6亿平产能,远期规划或将超过 15亿平, 从新进入者进一步抢占份额。 产能建设形成有效供给,业绩有望快速释放。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2/23/24归母净利润至 3.72/5.52/8亿元,对应 P/E 为26x/19x/14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发展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材料价格波动等。
特宝生物 2022-09-20 32.22 -- -- 45.03 39.76%
46.68 44.88%
详细
事件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与中国合作方于 2022年 9月 16日完成补充协议的签署,根据该协议,中国合作方将于 2022年 12月 31日起终止向罗氏制药中国提供派罗欣? (一种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的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推广服务。 点评 派罗欣终止大陆地区商业推广,利好特宝生物乙肝产品2022年 9月 16日,罗氏制药与中国合作方签订协议,将于 2022年 12月 31日起终止向罗氏制药中国提供派罗欣?(一种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的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推广服务。派罗欣?的独家推广服务于 2018年 12月启动。 基于罗氏制药中国对派罗欣?在中国大陆地区市场策略的调整,自 2022年 12月 31日起双方不再继续派罗欣?在中国大陆地区市场的推广合作关系。罗氏制药中国将来不会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派罗欣?的商业推广。 2021年派罗欣推广收入分成约 7.1千万元, 2022H1推广收入分成约为 3.3千万元。 特宝生物乙肝感染素派格宾(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注射液)自此成为国内独家产品(之前为特宝和罗氏),有望在提高的渗透率的同时, 补充一部分存量市场的适用需求。 特宝生物派格宾市场潜力巨大,追求乙肝临床治愈派格宾(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注射液) 为国家 1类新药, 自 2016年上市至今,获得众多临床医生和患者认可。 多个重大项目持续推行:特宝生物 2018年启动珠峰项目、 2020年加入绿洲项目、 2022年加入星光计划。珠峰计划预计年底收官,将会陆续公布 3万患者后续统计数据。绿洲计划持续推进、相关治愈临床试验预计 2023年取得较大进展。 乙肝临床治愈可期: 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记录表披露, 截至 2022年 7月底,珠峰项目已入组患者 22507例(部分患者未完成 48周疗程),临床治愈3803例,治疗 36周以上患者的 48周 HBsAg 清除率达到 33.2%临床潜力巨大:受制于医生、患者对于乙肝临床治愈意识不足的现状,派格宾至今渗透率 11/7000, 提高空间极大。国内约有 7000万名慢性肝炎患者,人群巨大。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5.87亿元、 21.06亿元、 27.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40.2%/32.7%/29.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6亿元、4.50亿元、 6.58亿元,同比增长 69.1%/46.7%/46.4%,对应的 PE 为41.16X/28.05X/19.16X,我们看好公司现有病毒性肝炎、肿瘤等多个用药领域的产品及公司多年积累下来的渠道力量,同时也看好公司现有科研平台及后续激素、肿瘤、呼吸等管线的延展性。公司创新药的逐步兑现将带来估值进一步提高。 维持公司“买入”的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风险,销售浮动,行业政策不确定性等。
兰剑智能 2022-09-20 34.37 -- -- 41.14 19.70%
41.14 19.70%
详细
降本增效激发智能仓储需求,国内厂商有望享受行业高β近年来物流业及仓储业持续繁荣,在劳动力成本与土地成本双增的背景下,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是智能仓储。可以说,智能仓储的本质是降本增效。目前,国内仓储行业智能设备渗透率不高,据京东物流研究院数据,仍有约49.17%的企业未使用仓储物流自动化设备。根据头豹研究院统计,2021年我国智能仓储市场规模为1146亿元,考虑到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及物流行业规模和仓储环节降本增效的需求不断攀升,预计2026年我国智能仓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665亿元。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内行业厂商规模较小,下游深耕领域有所不同,暂未形成绝对龙头,因此国内厂商均有望受益于行业高β效应加速扩张步伐。 业务覆盖产业链全流程,营收保持稳步提升公司专注仓储物流领域自动化系统多年,形成了覆盖产业链“前中后”期的业务体系,环环相扣,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业绩方面,从营收来看,2018-2021年,公司营收由3.5亿元增长至6.0亿元,CAGR达20%,2022H1营收达4.3亿元,同增131%,主要系下游客户订单持续增长。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18-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由0.36亿元增至0.81亿元,CAGR为31%,2022H1归母净利润达0.31亿元,同比增长88%。研发方面,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实力,为产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架构来看,公司成立了兰剑研究院,内设细分研发部门,由公司高管任职研究院领导;从投入来看,2018-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从0.23亿元增至0.62亿元,CAGR达39%,研发费用率从6.5%增至10.2%。我们认为,公司产品矩阵丰富,综合实力优异,随着下游订单的拓展公司有望加速成长。 三大支撑点有望撬动未来业绩高质量发展智能仓储行业发展空间广阔,在下游行业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智能仓储企业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如何正确看待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我们总结了三大成长支撑点。1)数字孪生+智能算法:数字孪生系统与智能算法技术的加持,使得系统产品柔性功能更加丰富,智能仓储更加智能高效;2)大幅拓宽产能边界:产能是需求扩张的重要支撑。目前,超级未来工厂主体已建设完成,部分产线已投产,其他产线将在2022年度陆续使用,预计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支撑20亿元订单规模,与当前产能相比,翻了一番。3)产品聚焦高端市场,业务订单量屡创新高:公司产品应用于烟草、航空、新能源等“十四五”重点发展的高端领域,下游需求旺盛,有效保障未来业绩高增。同时,公司通过头部企业渗透至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知名度并打造品牌效应,还可为后期业绩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公司上市后,进入发展快车道。未来在手订单有望持续高增。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收入8.5/11.1/14.5亿元,同比增长41%/30%/31%;实现归母净利润1.01/1.29/1.69亿元,同比增长26%/27%/31%;2022-2024年对应的EPS为1.40/1.78/2.33元。公司当前股价对应的PE为25/20/15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技术研发突破不及预期;2)政策支持不及预期;3)下游需求不及预期;4)核心技术人员流失;5)股东深圳市达晨创通股权投资企业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6%,可能对公司股价形成一定影响的风险。
牧原股份 农林牧渔类行业 2022-09-19 59.43 -- -- 60.80 2.31%
60.80 2.31%
详细
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发审委通过2022年9月13日,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 控股股东全额认购,募资总额50亿元-60亿元本次发行对象为控股股东牧原集团,将以现金方式认购本次非公开发行的股票,公司实际控制人秦英林、钱瑛分别持有牧原集团85%和15%的股权。考虑2021年度权益分派,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发行价格调整为39.97元/股,发行股票数量调整为125,093,821股至150,112,584股,募资总额50亿元-6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Q3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明显改善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明显改善,单季净利润或达到单季净利润或达到90亿元2022Q1、Q2公司扣非前分别亏损51.8亿元、亏损15.0亿元,随着猪价上涨,Q2亏损明显收窄。根据2022年7、8月报,公司生猪销量459.4万头、488.7万头,其中,仔猪销量分别为56.9万头、30.3万头,育肥猪销量约400万头、约455万头,商品猪销售均价21.33元/公斤、20.94元/公斤,由于公司仔猪成本已降至约350元/头,育肥猪完全成本降至15.5元/公斤,我们预计7-8月公司生猪业务净利分别为28.3亿元和29.2亿元。根据我们测算,若9月下半月价格与当前价格基本持平,9月公司育肥猪均价有望达到22.7元/公斤,单月净利润或达到33亿元,由此推算,Q3公司生猪业务净利或达到90.5亿元。 能繁母猪存栏有望企稳回升,继续加快屠宰业务布局继续加快屠宰业务布局2022年6月末公司能繁母猪存栏量247万头,较去年末下降12.7%,我们判断,随着生猪价格重新步入上行通道,公司现金流压力将得到缓解,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有望企稳回升。今年上半年,公司新增生产性生物资产中,自行培养46.3亿元,外购130万元,育种体系仍保持稳定态势。此外,公司加快下游屠宰业务布局,6月末已投产内乡、正阳、商水、铁岭、曹县等8家屠宰厂,投产产能2,200万头。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生猪出栏量分别为5500万头、6600万头、7920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6.6%、20.0%、20.0%;育肥猪出栏量分别为5010万头、6060万头、7380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5.8%、21.0%、21.8%;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99.9亿元、1491.3亿元、1729.3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118.7亿元、339.6亿元、35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0%、186.0%、5.6%,对应EPS2.23元、6.38元、6.74元。生猪价格已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盈利能力业内领先,将充分受益猪价上涨,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不变。 风险提示疫情;猪价大跌。
巨化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09-19 14.85 -- -- 16.91 13.87%
18.86 27.00%
详细
公司是制冷剂行业龙头公司,布局“氟化工+氯碱化工”产业链一体化公司是国内制冷剂龙头企业,产能和产量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是唯一拥有氟制冷剂一至四代系列产品企业,目前总产能59.91万吨,处全球首位。三代制冷剂产能39.74万吨,处于全球龙头地位。其中R32产能为13万吨,位居全行业首位。二代制冷剂产能位于行业前列,其中R22产能为17万吨,位居国内产能第二位。目前公司已建成运营两套四代制冷剂HFOs生产装置,HFOs品种和规模均处领先地位。2021年,公司氟制冷剂产量45.3万吨、外销量28.1万吨,其中HFCs外销量21.4万吨,位居行业首位。公司具备完整氟化工产业链,从产业链上游氢氟酸开始布局,以氟制冷剂为核,依靠氟制冷剂产品优势和公司技术积累向含氟聚合物板块拓展高附加值产品矩阵。同时公司确立氟化工核心主业、氟氯联动战略,完成基础氯碱向氟化工配套材料的转型,为氟化工业务提供前端原材料,形成基础原料规模化、中间产品系列化、下游产品精细化和功能化的产业格局。完善的“氟化工+氯碱化工”产业链,能够有效降低公司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 三代制冷剂配额即将冻结,未来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三代制冷剂价格处于底部区间,看好配额落地后价格回暖带来的业绩增量。从三代制冷剂配额落地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未来制冷剂的供需格局,我们认为制冷剂供需格局将在配额落地后开始修复,三代制冷剂价格迎来上涨周期。需求端来看,下游空调和冰箱制冷剂需求量具有确定性增长。供给端来看,《蒙特利尔议定书》限定了未来二、三代制冷剂的供给,四代制冷剂由于高昂的成本和专利约束短中期内无法对三代制冷剂进行替代,制冷剂供给持续缩减,配额落地后供需缺口将持续拉大。此外,三代制冷剂配额基线年期间,制冷剂生产企业“负利润”抢占市场,配额争端结束后具有明确的价格回调预期。供需结构修复叠加价格回暖预期,未来制冷剂行业景气度将迎来拐点,进入持续提升的景气周期。巨化股份是三代制冷剂主要生产企业之一,三代制冷剂产品R32产能13万吨,远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在三代制冷剂的配额争夺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布局高附加值含氟产品,打开远期成长空间氟化工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随加工深度递增,巨化持续拓展氟化工产品结构,布局高端含氟产品。含氟聚合物领域:①PVDF:公司现有0.35万吨PVDF产能,其中0.1万吨为锂电级,另有0.65万吨锂电级PVDF于2022年上半年基本建成。此外,公司计划通过技改扩建项目投建PVDF产能2.35万吨,该项目预计2022年年底可进入试生产。 PVDF应用领域广泛,锂电级粘结剂用PVDF具备较强需求刚性,随着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持续为公司贡献业绩增量。②PTFE:国内PTFE产能结构性过剩,高端PTFE依赖进口。公司现有PTFE产能2.8万吨,在高端PTFE领域,公司具备经验技术储备。此外,公司配套生产PVDF和PTFE原材料,成本优势明显。氟化液领域,巨化股份基于十余年的冷却液研发技术积累,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系列电子氟化液产品包括氢氟醚D系列产品和全氟聚醚JHT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高性能大数据中心专用冷却液的空白。目前公司控股公司浙江创氟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计划投资5.1亿元规划建设5000t/a浸没式冷却液项目,目前一期1000吨/年项目已经基本建成。未来随着公司含氟新材料领域产能释放,叠加下游需求旺盛,有望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成长性。 投资建议我们坚定看好三代制冷剂价格回暖带来的业绩增量以及巨化氟氯联动带来的成本优势。同时公司布局含氟新材料,高附加值拉升公司毛利率中枢。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25、26.31、32.44亿元,同比增速为+73.6%、+36.6%、+23.3%。对应PE分别为21、15、12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三代制冷剂配额分配方案不理想;(2)下游需求不及预期;(3)新产能投产进度不及预期;(4)四代制冷剂替代速度加快;(5)宏观政策风险。
万华化学 基础化工业 2022-09-19 91.14 -- -- 94.00 3.14%
95.88 5.20%
详细
万华化学目前处于盈利底部区间我们认为万华化学在 MDI 领域拥有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具有自身α属性,新材料板块进入快速投产期,作为化工龙头企业保持业务高速增长,估值有望稳步提升。此外,主营业务 MDI、TDI 和石化产品上半年受疫情反复及需求淡季影响,目前价差均处于历史低分位。展望未来,短期来看,海外能源成本高企背景下,价格下跌空间有限,随着国内后续需求端边际改善,欧美未来冬季来临,能源成本上涨及不可抗力可能性增加,价格有反弹动力。长期看,我们认为现在是行业景气底部区间和公司盈利底部区间,看好公司在全球化工厂背景下,依托自身原料一体化优势持续盈利能力。 MDI 行业寡头垄断,价差处于历史低位目前国内受疫情及淡季影响,叠加海外受经济下行预期,MDI 需求出现短期不振。成本端受原油涨价影响,原材料及能源成本出现明显涨幅,聚合 MDI 价差处于历史 15.22%分位,纯 MDI 价差处于历史 19.93%分位。我们认为 MDI 具有寡头垄断属性,和其他大宗商品不同,出现低价竞争概率不大,同时全球供给稳定,未来 2年,全球范围只有公司有确定性的扩产计划,能够调节投产节奏,MDI继续下跌空间有限。 TDI 不可抗力频发,供给紧张,出口量持续增加目前 TDI 竞争格局稳定,已渡过供给过剩阶段,供需相对紧平衡。 尽管三季度为需求淡季,但近期海内外装置不可抗力因素频发导致TDI 供给紧张,价格已经止跌回升,后续需求边际好转,TDI 价格有望继续向上。长期看,TDI 出口量增速明显,2020年,TDI 出口量占比达到 25.2%,2021年,TDI 出口量占比达到 31.3%,2022年上半年,TDI 出口量占比达到 32.5%,TDI 出口量占比持续提升。 我们认为海外 TDI 没有新产能,TDI 行业处于国内厂商通过出口抢占海外市场份额阶段,未来 TDI 出口预计会持续保持高增长。 石化短期盈利偏弱,价差未来有望修复石化板块受原油高涨影响,成本端承压,C2、C3、C4价差均处于历史低分位区间,其中 PVC 价差处于历史 23.84%分位、苯乙烯价差处于历史 3.95%分位、环氧乙烷价差处于历史 1.07%分位,丙烯酸价差处于历史 37.61%分位、丙烯酸甲酯价差处于历史 56.79%分位,丙烯酸丁酯价差处于历史 39.30%分位,丁二烯价差处于历史36.72%分位。目前原油价格在 90美元/桶附近震荡,成本端相对 Q2压力有所减小,后续石化产品有望迎来价差的修复。 新材料进入快速发展期公司依托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全面进入新能源、营养品、高端国产替代等领域,在抛光液和抛光垫等半导体材料、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等电池材料、PBAT 和 PLA 等可降解材料、 POE 等高端聚烯烃材料、柠檬醛衍生物等材料均有规划布局,根据公司新材料投产进度,尼龙 12已经于近期投产,HDI、柠檬醛及衍生物、顺酐、新增 PC、磷酸铁锂等预计 2023年相继投产,POE、PLA、NMP、新增 PMMA、聚醚胺等预计 2024年相继投产。站在当前时间节点,新材料板块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我们的预测,2022-2024新材料板块主要项目建成投产后,新增年化营业收入贡献能够达到 521.45亿,未来 3年新材料营收保持 60%以上增速。 投资建议目前聚氨酯及石化板块均处于价差底部区间,我们看好公司未来MDI 及石化板块的盈利修复以及新材料投产带来的业绩高速增长,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13.54、260.85、343.98亿元,同比增速为-13.4%、22.2%、31.9%。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14、 11、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2)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3)装置不可抗力的风险; (4)资产收购进度不及预期。
沪硅产业 2022-09-19 20.25 -- -- 20.60 1.73%
21.70 7.16%
详细
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引领半导体硅片国产替代公司成立于 2015年,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半导体硅片业务,是国家“02专项”300mm 硅片研发任务的承担者,率先实现 300mm 半导体硅片规模化生产的本土企业, 借助内生外延发展,已成长为国内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目前产品尺寸涵盖 300mm、 200mm、 150mm、 125mm和 100mm,产品类别涵盖半导体抛光片、外延片、 SOI 硅片,并在压电薄膜材料、光掩模材料等其他半导体材料领域展开布局,同时兼顾产业链上下游的国产化布局, 旨在成为“一站式”硅材料综合服务商。 中国大陆芯片制造产能高速增长,本土半导体硅片龙头盈利拐点已现SEMI 预计 2020年至 2024年全球将新增 30余家 300mm 芯片制造厂,其中中国台湾将新增 11家、中国大陆将新增 8家, 中国大陆的300mm 芯片制造产能在全球的占比将从 2015年的 8%提高至 2024年的 20%, 公司作为大陆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产品覆盖全面、产能内企居首、覆盖众多优质客户。 2022Q2单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 0.28亿元,为上市来首次季度性扭亏,我们认为公司作为本土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产销规模持续攀升,盈利拐点已现,未来有望持续受益此轮国产替代浪潮。 募投扩产发力大尺寸硅片,产销量攀升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据 SEMI,全球 300mm 半导体硅片的出货面积从 2011年的 50.91亿平方英寸增长至 2020年的 84.76亿平方英寸, 其市场份额从57.34%进一步提升至 69.15%,并预测 2022年,全球 300mm 半导体硅片的出货面积将超过 90亿平方英尺, 其市场份额将接近 70%。 300mm 硅片方面,截至 2022H1公司子公司上海新昇累计出货超过500万片,成为国内规模最大量产 300mm 半导体硅片正片产品、且实现了逻辑、存储、图像传感器(CIS)等应用全覆盖的半导体硅片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攀升,月出货量连创新高; 200mm 及以下产品方面,子公司新傲科技 SOI 产线产能已由 3万片/月提升至 4万片/月,子公司芬兰 Okmetic 在芬兰万塔启动 200mm 半导体特色硅片扩产项目,将进一步扩大面向 MEMS 以及射频等应用的 200mm 半导体抛光片产能,建成后可形成总计 313.2万片的 200mm 半导体抛光片年产能。 公司定增 50亿元资金已到位,将有序开展 300mm 高端硅片研发和 300mm 高端硅基材料研发项目,届时 300mm 硅片产能将提升至60万片/月以上,进一步摊薄单片硅片生产成本和折旧费用,为公司带来规模效应,缩小与海外巨头的差距,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2.22、 3.24、 4.30亿元,对应市盈率为 250、 171、 129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华恒生物 2022-09-19 150.23 -- -- 161.74 7.66%
169.60 12.89%
详细
事件描述9月 12日晚,华恒生物发布公告,拟以自有资金 1000万元对参股公司智合生物增资,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智合生物 25%的股权并实际控制智合生物;同日,杭州欧合生物将其拥有的“发酵法生产丁二酸”的相关技术授权公司使用,独占实施许可期限为 20年。 “增资+签署协议”丰富公司产品矩阵,拓宽合成生物学赛道“增资+签署协议”拓展合成生物学赛道。公司拟以自有资金 1,000万元对智合生物增资,认购智合生物 1000万元新增注册资本,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智合生物 25%的股权,同时,根据拟签订的《增资协议》条款,公司通过智合生物其他股东向公司委托表决权等方式拥有智合生物 100%的表决权,实际控制智合生物并由公司负责具体产业化实施工作,智合生物拥有发酵法 1,3-丙二醇、发酵法玫瑰精油等技术成果,1,3-丙二醇可用于多种药物、新型聚酯 PTT、医药中间体及新型抗氧剂的合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玫瑰精油广泛应用于美容、美妆、食品、烟草、香水、化妆品等领域,此次增资有利于丰富公司产品种类,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巩固和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此外,公司拟与欧合生物签署《技术许可合同》,欧合生物将其拥有的“发酵法生产丁二酸”的相关技术授权公司使用,该技术许可的性质为独占实施许可,独占实施许可期限为 20年,公司利用合同约定的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当年起,按照每自然年度利用本技术成果生产形成的终端产品销售额(含税)的0.5%向欧合生物支付产业化提成,需支付许可费的期限为 10年,独占实施许可期内剩余期限不再支付产业化提成。丁二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传统的生产方法主要是应用石化法生产,而发酵法是利用可再生糖源和二氧化碳作为主要原料,在石油危机及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生物法能够节约大量的石油资源并且降低产生的污染,具有显著的成本和环保优势。此次公司拟与欧合生物签订技术许可合同,开展合成生物技术在丁二酸相关产品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有利于推动公司未来战略发展,丰富公司产品结构。公司建立了“工业菌种—发酵与提取—产品应用”的技术研发链,在工业菌种创制、发酵过程智能控制、高效后提取、产品应用开发环节形成了完备的技术领先优势,对于发酵法生产 1,3-丙二醇、玫瑰精油及丁二酸,实现产业化落地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合成生物学龙头企业,技改扩产提高产业一体化全球丙氨酸龙头企业,生物法是核心技术。公司是合成生物学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包括丙氨酸系列产品(L-丙氨酸、DL-丙氨酸、β-丙氨酸)、L-缬氨酸、D-泛酸钙和熊果苷(α-熊果苷和 β-熊果苷)等,可广泛应用于
石基信息 计算机行业 2022-09-14 14.32 -- -- 14.50 1.26%
16.65 16.27%
详细
酒店信息化龙头企业,深耕行业二十余年积淀深厚 公司自1998年成立至今,一方面,从系统集成商到软件供应商,持续提升产业链位置;另一方面,从酒店领域拓展至酒店、餐饮、零售等多领域,范围不断拓宽,且在多个大消费信息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酒店信息管理系统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截至2022H1,公司在国内的客户总量超过13000家,自主酒店软件在国内五星级酒店市场的占有率在60%以上(至少使用了一种石基自主酒店软件)。 酒店IT云化趋势明确,公司把握机遇打开向上空间 从行业来看,一方面,PMS渗透率与PMS云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华经情报网的数据,仅有英国和美国的PMS渗透率超过80%,且在云PMS较高的国家,云PMS渗透率仅为20%左右;另一方面,全球酒店IT支出不断增加,由2013年的27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73亿元,CAGR为7.6%。从公司来看,公司在酒店信息化领域积淀深厚,敏锐察觉行业变革,把握机遇率先分层次进行云转型,能够针对国内外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系统,2021年底SaaS业务实现ARR2.58亿元,同比增长26%,平均续费率超过90%。我们认为,酒店IT云化大势所趋,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积累深厚,有望把握云化机遇持续受益。 公司云产品竞争力突出,标杆客户项目落地加速推广 公司云产品具备国际领先性,在云PMS领域,公司新一代云架构的企业级酒店信息系统--石基企业平台从集团角度出发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逻辑,服务领域涉及分销、预定、入住等流程。分别于2020和2021年与半岛和洲际酒店签订了重大合同,目前均已完成首家酒店的系统切换工作。在云POS领域,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云架构的企业级餐饮解决方案Infrasys Cloud,截至2022H1,Infrasys Cloud云POS产品上线总客户数达2586家。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收入32.4 / 36.1 / 43.6亿元,同比增长0.8% / 11.5% / 20.7% ;实现归母净利润0.5 / 1.3 / 2.6亿元,同比增长110.2% / 161.6% / 101.4%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昊华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09-14 40.71 -- -- 44.10 8.33%
45.84 12.60%
详细
昊华科技是由12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改制而成的集研产销于一体的创新材料平台公司前身天科股份是西南化工设计院发起,将变压吸附技术及成套、碳一化学成套技术等优质资产整合而成的技术服务型企业。2018-2019年,天科股份陆续收购集团旗下12家科研院所,并将各院所的特种气体板块整合形成昊华气体有限公司,由此正式形成了“12+1”的格局,产品涵盖高端氟材料、电子化学品、航空化工材料及碳减排四大业务板块,公司从单一的技术服务转变成研产销一体、产品矩阵丰富的研发创新平台型材料企业,各业务板块均以研发为驱动,聚焦高端和差异化,技术水平和市占率国内领先。 高端氟材料:技术引领,专注高端化和差异化昊华科技定位PTFE高端应用,进口替代加速。PTFE供需存在结构性错配,高端品类长期依赖进口。昊华科技旗下的晨光院截止2021年公司PTFE总产能3万吨/年,产能位列行业第二,主要聚焦于高端牌号,其中高端PTFE树脂产能1万吨/年,另外还在建1.85万吨/年高端PTFE材料。其中国内独家中高压缩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产品已成功配套5G线缆生产,质量已满足半导体、高频通信等领域的规模化需求;PTFE分散细粉纤维专用树脂产品已经过电池生产商初步评测可以使用,未来有望伴随干电极技术放量;高光亮聚四氟乙烯分散浓缩液系列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实现进口替代。锂电级PVDF供需紧缺,昊华科技快速卡位。PVDF是当前最佳的锂电正极粘结剂,近两年伴随新能源车销量快速提升而需求高增,短期内供需紧张。受《蒙特利尔协定约束》,原材料R142b在我国实行配额制且产量要求逐年减少,新增PVDF产能需向上一体化同步配套R142b,R142b市场流通量极为紧张。昊华科技及时卡位PVDF赛道,目前已进入试生产,并提前完成R142b原料配套,解决原料瓶颈,在未来几年将享受锂电级PVDF高景气。原材料R142b价格上涨推动氟橡胶景气高增,昊华是国内少数能够完成高端牌号进口替代的企业。特种氟橡胶随着汽车和航空航天行业升级需求高增。通用氟橡胶产能和质量已达到领先水平,特种氟橡胶还需实现国产化。昊华旗下晨光院是国内少数能够完成高端品类进口替代的企业,赛道供需格局更为优异。同时,氟橡胶与PVDF均使用R142b原料,下游新能源车快速增长推动锂电级PVDF需求快速增长,R142b市场流通量急剧减少,未来几年内原料的供应端持续偏紧将支撑氟橡胶维持较高价格,对于昊华科技这类自有原料R142b配套保障的企业将长期受益。 电子化学品:国内领先电子特气供应商,适时布局湿电子化学品全球电子特气市场90%以上的份额由国际四大气体公司控制,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我国半导体领域电子特气国产化率不足15%。电子特气领域,昊华科技是国内领先的含氟特气研发与生产制造企业,产能位列国内第三,电子级NF3和SF6均在国内排名前两位,同时也在持续研发生产多种国内稀缺的电子气体品种如WF6、光电子级氨、高纯硒化氢等,并进入一线面板及半导体厂商供应商。4600吨电子特气项目将在今年陆续投产,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线。另外,公司“十四五规划”指出,公司拟适时开展湿电子化学品业务,丰富产品矩阵。 航空化工材料:专注特品配套及民用航空材料,伴随大飞机放量可期公司依托旗下多个科研院所,成为国内核心特品配套及民用航空化工材料供应商。曙光院是国内唯一的特种轮胎专业科研生产单位,代表国内航空轮胎研发的最高技术水平,军品覆盖了我军现役各个战机,民用产品已在大飞机多个型号进行配套,填补国内空白。西北院等专注于高端密封型材,在国产大飞机和半导体信息产业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黎明院聚氨酯材料拥有国家级实验室,不断拓展高端品类,如阻燃环保型、车用、弹性体等。北方院和海化院长期涉及海空军品配套,同时拓展航空航天领域,部分产品进入大飞机涂装试用。 碳减排业务:国内PSA技术第一,碳中和应用潜力巨大变压吸附分离(PSA)是工业副产氢气分离提纯的主要技术,也能应用于二氧化碳捕捉,在碳中和背景下应用潜力巨大。昊华科技西南院80年代率先开始进行PSA技术工业应用的研究,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和进步,已成为全球前三大国内第一大的PSA技术设计和工程总包提供商。在双碳背景下,预计公司订单量将持续高增。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研发底蕴深厚,已成为明显的研发创新驱动的平台型材料公司,选择赛道高增,同时聚焦高端化、差异化,各项业务亮点十足。我们假设公司在建项目能够如期投产,预计昊华科技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13.08、17.15、20.51亿元,EPS1.42/1.87/2.23元,对应PE为28.52X/21.76X/18.19X。我们选取同行业一体化型企业进行对比。与可比公司相比我们认为存在明显低估,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2)行业竞争加剧;(3)原材料及主要产品波动引起的各项风险;(4)装置不可抗力的风险;(5)国家及行业政策变动风险。
红豆股份 纺织和服饰行业 2022-09-14 5.61 -- -- 5.88 4.81%
5.88 4.81%
详细
稳步经营男装主业, 22H1疫情扰动影响短期上半年在国内疫情反复以及零售表现偏弱等因素影响下, 公司聚焦服装业务,以产品、传播、渠道、运营为抓手进行稳健经营,实现营收增长。 22H1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 11.26亿元, yoy+9.01%; 其中服装业务营业收入 10.06亿元, yoy+ 8.55%;红豆男装/贴牌加工服装分别实现营收7.86/2.2亿元,yoy-0.85%/+64.28%。22H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0.52亿元,yoy-31.17%, 主要受到疫情影响以及高端化转型导致咨询费和广告宣传费用增加。 定位经典舒适男装,高端化转型构筑产品竞争力公司坚定推进“经典舒适男装”品牌高端化战略升级,以高品质男士为核心消费人群,专注舒适产品研发,创新版型工艺,聚焦舒适打造民族品牌,引领舒适男装新时代。 22H1公司成功推出奢品级衬衫红豆 0感舒适衬衫和秋冬“无界” 主题系列产品。产品的高端定位转型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与 2020年未转型前相比,公司 22H1线上销售毛利率 47.58%,提高 17.91pct;线下销售毛利率 34.17%,提高 8.52pct。未来随着公司持续转型,业绩有望进一步提高。 借集团品牌优势布局风电,切入储能赛道谱写新能源成长新篇章控股子公司红日风能与集宁区政府等签订框架协议投资 2GW 风力发电储能项目及 3GW 大功率固态锂电池项目: 红日风能及其联合体承接2GW 风力发电和储能项目的 EPC 工程;红日风能拟与超壹动力合作建设 3GW 固态锂电池项目,总投资 15亿元,红日风能持股 90%。 我们认为在纺服行业成本高涨、供给下降、国内需求低迷导致行业发展增速放缓、企业效益普遍承压的情况下,传统纺服龙头寻求业务转型是应有之举,而且行业中早有杉杉股份成功从国内服装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转型负极材料龙头的范例在先,近两年来也有兴业科技、江苏阳光等纺服企业布局新能源。 我们认为红豆转型的优势有三: 第一,凭借公司经营多年的品牌和声誉,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时有显著的优势,聚焦新能源主业的公司在多元化布局方面相对有所欠缺,而公司所在红豆集团旗下除纺服以外,还拥有轮胎、红豆杉大健康、园区开发等多元化布局,这对于风光资源丰富但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在产业多元化扩张、带动持续的就业和税收方面都有较大吸引力,因此我们认为公司在地方合作上有较大优势; 第二, 从公司的财务角度考虑,公司资产负债率控制较好,上半年末仅为 33%,且货币资金在近几年始终保持在 10亿元左右的水平,存货也始终控制在 2亿元以下,良好的财务状况为公司布局新业务以及收并购等资本开支留有充足的余地; 第三,公司选择从储能赛道切入新能源行业也是明智之举,固态锂电池项目一方面可以为风电项目配套,另一方面与动力电池赛道相比,储能赛道下游电站更加集中于大型央企国企,竞争格局相对更优,而且目前考虑到安全性、成本降低、使用寿命等因素, 在固态或半固态、钒或钠液流电池中具体侧重哪条技术路线尚未有定论,行业处于研发向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仍是蓝海市场,新进入者更容易切入赛道。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 24.55亿元、 26.75亿元、 45.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8%、 9.0%、 68.6%。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1.03亿元、 1.25亿元、 2.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4.3%、 21.1%、 87.6%。 2022-2024年,公司对应当前市值的 PE 分别为 125X、 103X、 55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及疫情影响主营纺服业务业绩下滑,固态锂电池最终产品能否成功进行商业应用存在不确定性,项目实施进展不及预期风险,相关风电指标落实不及预期风险。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09-12 77.30 -- -- 81.33 5.21%
90.00 16.43%
详细
事件描述9月 7日,公司发布公告,与西藏中鑫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鑫投资”)签订《盐湖卤水提取氯化锂中试服务协议》,计划在班戈错盐湖矿区开展盐湖卤水提取氯化锂工业化中试项目,蓝晓科技负责提供卤水提取单元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中试项目地点位于西藏那曲的班戈错盐湖现场,预计中试项目周期约为 2个月。协议双方确认,中试结果若达到中鑫投资要求,在双方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双方将拓展至 1万吨/年盐湖提取氯化锂项目合作。 碳酸锂价格重回高点,盐湖提锂性价比进一步凸显根据安泰科披露的数据,截止至 2022.09.07,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经达到 49.5万元/吨,重回高位水平,体现了目前碳酸锂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而且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升,锂电池装车量持续增长,碳酸锂价格预计将维持高位。在碳酸锂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各国均加大对锂资源的开发。目前,制备碳酸锂主流工艺一共有三种,分别是锂辉石煅烧、云母提锂和盐湖提锂,三种制备工艺的成本差距极大。 吸附法盐湖提锂单吨碳酸锂成本能控制在 3万元及以下,相对于锂辉石提锂(45万元/吨)和云母提锂(5万元/吨)的成本具备明显优势,未来渗透率有望持续上升。公司是国内吸附法盐湖提锂行业龙头,能提供吸附材料、系统装置和技术服务的一体化设计和安装,有望充分受益。 盐湖提锂再签新单,吸附法西藏盐湖布局进一步推进公司是国产高端吸附分离材料龙头企业,自研吸附法盐湖提锂工艺。 公司有效把握本轮锂电需求旺盛期,积极推广吸附法盐湖提锂技术,在藏格、锦泰、五矿 3个工业化盐湖提锂装置顺利投产后,陆续签订多个盐湖卤水提锂产业化订单,合同总金额达到 15.78亿元,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 5.8万吨,同时将负责结则茶卡盐湖 15年委托运营,期间累计氢氧化锂产量 15万吨,几乎做到盐湖提锂吸附法项目的全覆盖。此次公司再签新单,与中鑫投资签订《盐湖卤水提取氯化锂中试服务协议》,计划在班戈错盐湖矿区开展盐湖卤水提取氯化锂工业化中试项目。而且如果中试结果达到中鑫投资要求,在双方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双方将拓展至 1万吨/年盐湖提取氯化锂项目合作,有助于公司加速推进吸附法提锂示范单元在西藏盐湖的落地,扩宽公司吸附法盐湖提锂工艺应用范围。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吸附法盐湖提锂行业龙头,有望充分受益于碳酸锂需求高涨 带来的机会,盐湖提锂订单有望持续增长。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 21. 10、27.20、34.5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5.35、7.35、9.32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47、35、27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新能源汽车需求不及预期; (2)项目开展进度不及预期; (3)宏观经济波动。
迪普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2-09-12 13.40 -- -- 14.35 7.09%
16.95 26.49%
详细
华为研发血液浓厚,收入利润稳定释放公司自 2008年成立至今,通过前华为、新华三的核心团队快速形成了成熟的研发和销售体系,是产品快速下线并扩大市占率的有力保障。与同行业相比,公司在净利率和人效比上远远领先于其他同行:2021年公司净利率30%,远超同行企业;2022H1公司在在疫情之下仍完成了 11%的净利率,是网安行业中少有的盈利公司。从人效比看,公司 2021年 76.5万元的人均创收、22.8万元的人均创利领跑行业。 高流量下需求坚挺,应用交付广泛应用应用交付保证网站、APP 在高访问下能正常运行,是业务开展的刚需。公司的应用交付产品自 2011年推出后,由于 1)政策信创潮流;2)其自身性价比、高吞吐量、高连接数等特点。已在海关税务、各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三大运营商和国家电网等客户上广泛使用。根据 IDC 数据,2015年 Q3,公司的负载均衡市占率已达 7.4%,至今仍保持前五水平。 深挖高价值客户,积极布局新安全为提升增速,公司 1)深挖高价值下游客户: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运营商、金融、电力行业;2)布局新安全领域:2021年工控安全、云安全、数据安全市场增速均超 35%。公司也针对热点推出了工控安全、数据安全、云安全等场景的解决方案。2021年,公司云平台产品收入已超营收的 10%。 投资建议迪普科技作为网安硬件企业,其应用交付等产品技术领先,营收规模与质量相对可观。销售方面,公司已构建了成熟的渠道销售体系并积极横向拓展高价值客户,有望受下游高景气行业扩大业绩规模。我们预计迪普科技2022-2024年分别实现收入 12.22/14.94/18.55亿元,同比增长18.6%/22.3%/24.2%;实现归母净利润 3.29/3.94/4.84亿元,同比增长6.2%/19.9%/22.8%。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兴发集团 基础化工业 2022-09-08 40.87 -- -- 42.00 2.76%
42.00 2.76%
详细
事件描述8月29日,兴发集团发布2022年中报,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2.99亿元,同比+;实现归母净利润36.5亿元,同比+211.62%。磷化工高景气延续,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2.99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归母净利润36.5亿元,同比增长;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7.05亿元,同比增长,基本每股收益3.28元。单季度看,2022年Q2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30亿元,环比增长12.23%。化工行业延续景气周期,公司主要产品价格总体维持高位运行,公司“矿电化一体”、“磷硅盐协同”及“矿肥化结合”产业链优势得到较为充分发挥,有效控制了产品成本,提升了公司的盈利水平。下游产业需求旺盛,主要产品价格维持高位受益于农化、食品加工、碳纤维、集成电路等下游产业需求快速发展,主要产品价格维持高位。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2年二季度,草甘膦平均价格为6.38万元/吨,同比+;磷矿石平均价格为0.83万元/吨,同比+;黄磷平均价格3.69万元/吨,同比+;磷酸一铵平均价格为0.41万元/吨,同比+;磷酸二铵平均价格为0.38万元/吨,同比+29%;DMC平均价格为2.5万元/吨,同比+41%。公司主营产品销售价格存在一定波动,总体维持高位震荡,公司资源和能源优势下有效控制了产品成本,提升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磷、硅、硫、锂融合发展,完善一体化产业链条公司围绕资源优势和能源优势,不断拓展业务边界。长期聚焦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形成了规模大、种类全、附加值高的产品链,是全国精细磷产品门类最全、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近年来公司布局了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二硫醚(DMDS)等精细化工产品,随着产品品类的不断拓展,形成了“资源能源为基础、精细化工为主导、关联产业相配套”的一体化产业格局。湿电子化学品高速发展,未来成长空间巨大。随着集成电路、光伏、平板显示行业的快速发展,湿电子化学品需求成长迅速。公司控股子公司兴福电子目前已有湿电子化学品产能12万吨/年,产品已获得多家知名半导体客户认证。目前公司正推进多个扩产和技改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为公司贡献新的成长动力。2022年8月13日,公司发布公告,拟分拆子公司兴福电子至科创板上市,预计本次分拆,将强化兴福电子在电子化学品领域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新能源材料蓄势待发,开拓新的成长曲线。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扩张,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不断提高,2021年已超过79000MWh,将带动磷酸铁及磷酸铁锂需求高速增长。 2021年11月,兴发集团和华友钴业的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共同进军新能源产业链。目前,公司与华友钴业合资子公司兴友科技1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稳步推进,有望开启公司新的成长曲线。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08、68.14、71.58亿元,同比增速为46.5%、9.8%、5.0%。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7、7、6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1)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3)相关政策变动风险;(4)国际贸易风险;(5)环保政策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96/230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