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长城国瑞证券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16.67%
(--)
60日
中线
16.67%
(--)

旗下研究员(前十):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25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九洲药业 医药生物 2023-08-17 26.24 -- -- 27.40 4.42%
30.79 17.34%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2.55亿元, 同比增长10.16%; 归母净利润6.22亿元, 同比增长32.83%;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13亿元, 同比增长30.78%。 事件点评:整体业绩保持增长,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2.55亿元, 同比增长10.16%。 其中公司API及中间体业务销售收入6.93亿元, 同比下滑10.87%; CDMO业务销售收入24.82亿元, 同比增长25.91%, 占营收比重进一步提升至76%, 毛利贡献超过80%, 达到10.17亿元。 公司营业收入增长, 主要由CDMO业务快速增长驱动。 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38.40%, 较2022年底提升3.74Pct, 主要系CDMO业务和原料药业务毛利率均有所提升; 净利率为19.09%, 较2022年底提升2.18%, 期间费用率为13.75%, 较2022年底增加1.12Pct, 销售、 管理、财务费用率均有所增长。 下游产品商业化持续放量, CDMO 业务保持快速增长。 1) 根据诺华公告, 2023H1 Entresto 实现销售收入 29.15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1%(按美元计价, 下同) , Kisqali 实现销售收入 9.08 亿美元, 同比增长 66%;单季度看, 2023Q1, Entresto 实现销售收入 13.99 亿美元, 同比增长 28%,Kisqali 实现销售收入 4.15 亿美元, 同比增长 74%, 2023Q2, Entresto实现销售收入 15.16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5%, Kisqali 实现销售收入 4.93亿美元, 同比增长 60%。 Entresto 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Kisqali 的销售表现超预期且未来持续放量可期。 2) 公司 CDMO 项目管线日益丰富,所服务的客户项目中最优项目占比越来越大。 今年上半年, 公司成功通过 1 个 NDA 新药项目上市前现场核查; 公司承接的项目中, 已上市项目 29 个, 处于 III 期临床项目 66 个, 处于 I 期和 II 期临床试验的有 839个, 较 2022 年分别增加 3/5/75 个。 多肽药物和偶联药物业务进展顺利。 公司已建成多肽药物、 偶联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核心团队人员具备超过 15 年的多肽研发和管理经验。 在多肽药物技术平台方面, 公司具备从定制肽到注册申报, 以及法规条件下生产多肽药物的一站式服务能力。 多肽平台的合成能力包含固相合成、 液相合成、 固液相相结合等, 尤其作用于中长肽、 长肽、 困难肽序的合成。 目前, 公司多肽平台已承接并交付多个新药研创公司的定制肽和多肽新药 IND 委托研发业务, 已助力客户多个项目的国内外申报; 同时, 公司承接了多个客户高活性偶联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加快原料药制剂一体化进程。 公司持续拓展及布局目标临床细分领域产品线, 快速推进在研制剂项目的注册申报。 今年上半年, 公司磷酸西格列汀原料药获批上市; 当前, 公司已有 18 个仿制药制剂项目处于不同研发报批阶段, 其中 1 个项目已获得 ANDA 批文, 3 个项目已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1 个项目处于 FDA 审批中, 4 个制剂项目目前分别处于 CDE 审评审批不同阶段。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61/15.49/20.53亿元,EPS分别为1.29/1.72/2.28元, 当前股价对应PE为21/16/12倍。 考虑CDMO业务各阶段项目增长良好, 部分商业化大品种受益于终端市场放量、销量持续增长; 原料制剂一体化稳步推进; 我们维持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重点CDMO订单放量不及预期; 原料药和中间体价格波动风险; 环保政策风险; 安全生产风险。
普蕊斯 医药生物 2023-07-27 54.75 -- -- 60.83 11.11%
74.50 36.07%
详细
主要观点: 国内领先的 SMO 企业, 营收持续扩张。 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临床试验现场管理服务组织(SMO) , 主要客户包括默沙东、 精鼎、 罗氏、强生、 诺华、 百时美施贵宝、 艾昆纬、 礼来、 恒瑞、 康方、 信达等。 截至 2023年 3月 31日, 公司累计承接超过 2,500个国际和国内 SMO项目, 服务可覆盖肿瘤、 内分泌疾病、 医疗器械、 病毒性肝炎、 免疫性疾病等共 24个领域, 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 推动 110+个产品在国内外上市。 自 2013年公司成立以来, 营业收入呈持续扩张态势,2017年营收突破 1亿元, 2019年营收突破 3亿元, 2020年受疫情影响营收同比增速有所下滑, 2021年营收突破 5亿元, 2022年因疫情影响临床试验开展、 增速下滑, 2023年一季度营收为 1.57亿元、 同比增长30.02%, 重回快速增长。 国内外 SMO 市场快速扩容, 有望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根据PrecedenceResearch 的报告, 2020年全球 SMO 服务市场规模约为 64亿美元, 预计于 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 122.7亿美元, 2022至 203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 6.72%。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 中国 SMO 服务市场规模在 2015年至 2021年从 1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69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 35.3%; 预计于 2030年增长至 350亿元人民币, 2021年至 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 19.8%。 国内 SMO 行业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当前国内 SMO 行业仍处于竞争激烈的早期发展阶段, 呈现数家头部企业与多家尾部企业并存的竞争格局。 从 CRC 人员规模的角度看, 截至 2020年 10月末, 在“中国 CRC 之家” 登记的 SMO 企业共 39家, 其中 CRC 人员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有 4家企业, 占行业 10.26%。 头部五家 SMO 公司 2021年的 SMO 服务总收入约为 20.75亿元, 占整个 SMO 行业市场规模的 30.07%, 行业集中度较低。 头部 SMO 企业在客户资源、 人才规模、机构覆盖、 技术、 品牌与口碑等方面建立核心壁垒, 且随着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 客户资源进一步丰富、 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 机构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技术进一步更新迭代、 品牌与口碑进一步建立,前述壁垒将进一步巩固, 预计 SMO 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人才储备丰富, 新增合同金额快速增长。 公司专业业务人员(包含 CRC) 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 由 2019年的 2,113人增长至2023Q1的超过 3,700人, 在 SMO 行业中处于第一梯队。 截至 2023年一季度, 公司建立了 3,700余人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 服务近 800家临床试验机构, 可覆盖临床试验机构数量超过 1,300家, 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160多个城市。基于在全国 160多个城市的 CRC 人才储备, 可应申办方要求、 快速对我国绝大部分临床试验机构形成覆盖,满足客户绝大多数项目需求。 2022年, 公司新增项目合同金额为10.43亿元, 同比增长 43%。 存量合同方面, 截至 2022年底, 公司存量项目合同金额为 15.05亿元。 全面的 SOP 体系, 推动临床试验方案合规、 可靠、 高效执行。 目前公司已经沉淀了一套科学详实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体系, 涵盖 260余份 SOP 制度文件, 有效地保证公司临床试验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推动临床试验方案的高效执行。 在“722核查” 事件里,最终涉及的 1,622个自查申请中, 超过 80%的申报材料企业主动撤回, 而公司在项目管理型 SMO 模式下实现了 0项目撤回, 进一步证明了公司项目执行及质量控制体系的优势性。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9/1.25/1.37亿元, EPS 分别为 1.80/2.06/2.25元, 当前股价对应 PE 为 30/26/24倍。 考虑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 SMO 企业, 当前人员规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覆盖临床机构范围广, 营收持续扩张, 新增订单金额快速增长, 盈利能力有望回升, 将受益于 SMO 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我们首次给予其“增持” 评级。
华东医药 医药生物 2023-07-10 43.69 -- -- 46.43 6.27%
46.43 6.27%
详细
事件: 7月4日公司发布公告: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收到NMPA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 , 由中美华东申报的利拉鲁肽注射液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得批准, 商品名为利鲁平。 中美华东是中国大陆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拥有利拉鲁肽注射液肥胖或超重适应症上市批文的医药企业。 事件点评: 内地首家GLP-1受体激动剂获批肥胖相关适应症, 抢占国内减肥药市场。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2020) 》 报告显示, 我国有超过50%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6-17岁、 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 于2021年12月发布的《体重控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显示, 此前我国仅有奥利司他胶囊一种药物获批用于肥胖或体重超重患者的治疗, 合规、安全及有效的体重控制药物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 中国肥胖药物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人民币19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4.6%,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7亿元, 并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将于2030年接近150亿元。 利拉鲁肽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 GLP-1类产品兼具减肥、 降糖和心血管获益的功效, 是相对成熟稳定和安全的靶点。 在国外, 已有GLP-1受体激动剂获批用于肥胖相关适应症, 根据诺和诺德2022年报数据, 其获批用于肥胖适应症的两款产品Saxenda(利拉鲁肽注射液)和Wegovy(司美格鲁肽注射液) 2022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06.76亿丹麦克朗、 61.88亿丹麦克朗, 同比增速分别为52%、 346%。 公司的利鲁平是Saxenda的生物类似药, 作为国内目前唯一获批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 将受益于我国减肥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 利拉鲁肽注射液糖尿病适应症早前获批, 已实现商业化销售。 今年 年3月, 公司首个生物药利拉鲁肽注射液糖尿病适应症获批上市, 为国产首家, 目前已正式实现商业化上市销售, 并在全国各省积极开展挂网和进院的工作。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 中国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市场将以高达57.0%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增, 并于2025年达到156亿人民币; 到2030年, 整体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市场将超过500亿元, 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26.2%。 围绕 GLP-1靶点, 构筑全方位和差异化的产品管线。 除利拉鲁肽注射液于今年 3月、 7月先后获批糖尿病、 肥胖超重相关适应症外, 公司围绕 GLP-1靶点进行了深入布局: (1) DR10624, 公司控股子公司道尔生物开发的 first-in-class 的一种靶向 GLP-1受体(GLP-1R) 、 GCG受体(GCGR) 和 FGFR1c/Klothoβ(FGF21R) 的长效三靶点激动剂,于 2022年 4月获批在新西兰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并于 2022年 6月顺利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2)SCO-094及其衍生产品,公司与日本 SCOHIAPHARMA, Inc.签署协议的产品, 用于治疗 2型糖尿病、 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等疾病的 GLP-1R 和 GIPR 靶点双重激动剂; (3)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 GLP-1受体激动剂, 处于 I 期临床试验阶段; (4) HDM1002: 公司自主研发的小分子 GLP-1受体激动剂, 已于 2023年 2月递交中国 IND 申请; (5) TTP273: 全球创新小分子口服 GLP-1受体激动剂, 已完成 II 期临床试验, 并于 2021年授予韩国 DaewonPharmaceutical Co., Ltd. TTP273在韩国的独家开发、 生产及商业化权益, 实现首次在研产品 license-out。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49/37.44/44.41亿元,EPS分别为1.80/2.13/2.53元, 当前股价对应PE为25/21/18倍。 考虑公司创新药领域将迎来多个重要里程碑, 医美业务持续高速发展, 利拉鲁肽注射液糖尿病和肥胖超重适应症相继获批、 后续放量可期, 我们维持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医药政策风险, 新药研发、 上市进度不及预期, 产品降价风险。
欣旺达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7-04 16.40 -- -- 16.99 3.60%
17.43 6.28%
详细
主要观点: 公司为消费类电池行业龙头, 进军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 凭借消费电池业务铸就技术和资源优势, 动力电池与储能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2019年至今, 为了整合市场资源, 公司在各地建设生产基地进行扩产,形成了 3C 消费类电池、 电动汽车电池、 储能系统、 智能硬件与能源互联网、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第三方检测服务六大产业群, 在深圳光明、 惠州博罗、 江苏南京、 浙江兰溪、 江西南昌、 印度新德里等地建设生产研发基地, 并在北美、 欧洲、 亚洲等地设有海外营销机构。 公司凭借消费类电池技术和资源渠道的先发优势, 逐步深耕动力电池和储能业务, 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以六大业务板块为出发点进行子公司业务布局, 其中,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 南京欣旺达以及惠州动力新能源等 3家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 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储能领域的业务; 惠州锂威主要从事锂电池电芯业务。 中欧时间 2022年 11月 14日, 公司成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 , 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 多元化产品布局下, 公司消费电池类业务稳定的盈利能力为动力电池业务提供保障, 动力电池业务占比快速提升。 2022年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占比为 24.32%, 较 2021年增加了 16.47Pct。 2018年起, 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始终低于消费类电池业务, 在 2020和 2021年为亏损状态, 2022年业务大幅好转, 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由-0.87%上涨为10.28%, 盈利能力得到修复。 2016-2022年, 公司营收稳健增长, 扣非归母净利润 CAGR 为11.92%。 2016-2022年, 公司营业收入从 80.52亿元增加至 521.62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 36.53%, 营收增速除 2020年受疫情影响低于 20%外, 其余均保持在 20%以上。 2016-2022年, 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从 4.09亿元增加至 8.04亿元, CAGR 为 11.92%。 公司盈利能力有待修复, 财务和销售费用率保持较低水平。 2016-2022年, 公司净利润率和毛利率均呈稳步下降趋势, 净利润率从5.75%下降至 1.45%, 下降了 4.30Pct, 毛利率从 15.19%下降至 13.84%,下降了 1.35Pct, 这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价格受疫情管控影响上涨、 供需结构错乱以及动力电池业务刚刚起量, 还未达到规模生产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原材料价格恢复正常水平, 动力电池业务逐步规模生产、 良率提升, 成本压力有望进一步下降, 进而推动公司盈利能力的修复。 2016-2022年, 公司销售和财务费用率始终在 1%上下浮动, 管理费用也在 2022年得到修复, 由 4.00%下降至 2.69%, 为六年来最低水平。 消费类电池业务稳健, 电芯自供比例提升。 消费类电池作为传统核心业务, 公司自成立之初从事至今, 积累了诸多消费电子厂商的客户资源。 2022年, 公司消费类电池总营收为 320.15亿元, 同比增长为18.65%, 在总营收中占比为 61.38%, 较 2021年下降了 8.79Pct, 主要是由于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占比提升所致, 毛利率为 13.79%, 较 2021年下降了 2.56Pct。 未来随着公司消费电芯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推动自供率逐步提升, 公司消费类电池业务的盈利能力或将进一步提高。2021年公司消费电芯自供率约为 30%, 而 2018年仅为 9.52%。 据测算, 自供电芯生产的消费类模组毛利率约为 21.05%, 外购电芯生产的消费类模组毛利率约为 13.71%, 二者相差 7.35Pct。 随着公司电芯产能的不断增加, 公司消费电芯自供率将逐年提升。 客户积累保证产能释放, HEV+超快充技术打造技术优势。 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历经十余年,产能稳步增加,动力电池电芯自供率达 100%。 截至 2022年上半年, 公司动力电池产能约为 25GWh, 电芯自供率达100%。 至 2022年, 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28.26%,装机量达 7.73GWh, 市占率为 2.62%, 尽管市占率不高, 但在行业中位列第五。 2022年, 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合计 12.11GWh, 实现收入126.87亿元, 较去年同比增长高达 332.56%, 在总营收中占比为24.32%, 较 2021年上涨 16.47Pc, 毛利率由去年-0.87%增加至 10.28%, 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公司战略布局上游资源, 保障原材料供应, 控制生产成本。 公司采用“聚焦+差异化” 策略布局, 第三代 HEV+超快充BEV 产品差异化布局, 产品体系涵盖长续航的高能量密度比的三元材料体系、 低成本长寿命的磷酸铁锂材料体系和磷酸锰铁锂材料体系。 公司多元化布局储能领域, 承接多项储能项目。 公司长期在网络能源、 家庭储能、 电力储能和智慧能源等业务领域深耕拓展, 通过产品与技术的持续投入和积累, 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取得进一步突破, 实现收入 4.55亿元, 同比增长 50.36%。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93/13.92/19.34亿元,EPS 分 别 为 0.43/0.75/1.04元 , 当 前 股 价 对 应 PE 分 别 为37.48/21.36/15.37倍。 考虑到公司作为消费电池龙头, 客户渠道优势显著,叠加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技术和产品优势,因此首次覆盖给予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产品和技术更新的风险;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万通液压 机械行业 2023-06-12 6.90 -- -- 8.47 22.75%
8.55 23.91%
详细
主要观点: 专注液压油缸, 多应用领域布局。 公司成立于 2004年, 专业从事于中高压油缸的研发、 生产、 销售。 目前万通液压业务体系为“一个领域、 三大产品、 四个下游应用行业” 。 即以液压油缸为基础, 开发自卸车专用油缸、 机械装备用缸及油气弹簧三个大类产品, 聚焦汽车、能源采掘、 工程机械和军工四个应用行业。 自卸车行业有望触底回升, 境外收入不断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 2023年 4月我国商用货车实现销量 30.95万辆, 同比增长62.31%。 考虑到 2022年 4月低基数, 2023年 1-4月我国商用货车累计销量 114.76万辆, 同比增长 7.95%, 2023年行业有望回升。 根据公司 2022年报业绩说明会, 自卸车专用油缸境外收入在 2020-2022年CAGR 为 81.90%, 2022年同比增长 62.47%。 根据公司公开发行说明书, 自卸车专用油缸海外销售毛利率显著高于境内销售毛利率, 海外业务有望成为公司重要利润组成部分。 煤炭需求总量稳定增长, 煤矿智能化改造推动设备迭代。 2022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 56.2%, 同比提升 0.2pct。 煤炭价格自2020年以来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能够支持煤炭企业资本开支。 《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 2025年, 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煤矿生产运行过程中各方面的机械化、 无人化水平。 煤矿智能化建设势必会增加对新型智能化采掘设备的需求。 采掘设备进入设备替换周期。 煤机装备市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新增煤炭产能的需求、 煤矿机械化率提升的需求、 原有煤机的更新换代需求。 我国煤机产品设计寿命周期一般为 5-8年, 2017年之后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上升, 预计到 2023-2024年煤机更新替换需求将开始逐渐回升。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预测, 2022-2025年煤炭采掘设备更新替换需求合计市场空间为 2210.9亿元。 工程机械行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万通液压自 2015年开始研发挖掘机油缸, 2021年公司成功研制千吨级履带起重机油缸、 大吨位挖掘机高强度高刚度高可靠性全车油缸, 2022年为多家中小型挖掘机主机厂批量配套整机油缸, 客户包括徐工集团、 三一重工、 中联重科等行业龙头企业。 我们认为, 目前公司在工程机械行业已经实现了 0-1的突破,市场份额未来有望逐步提升。 油气弹簧渗透率较低, 市场空间广阔。 我们选取中国重型商用货车(GA>14吨) 销量作为油气悬挂的主要市场, 2021年我国重型商用货车销量为 191.52万辆, 2021年我国油气悬挂需求量为 7.05万套, 假设重型卡车仅前桥搭载一套油气悬挂, 则油气悬挂的市场渗透率仅为3.68%, 考虑到目前油气弹簧主要应用在非公路自卸车、 半挂车和多桥重型运输车, 每辆车搭载油气悬挂数量不止一套, 则油气弹簧渗透率更低。 公司油气弹簧业务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 净利润分别为 0.98亿元、 1.22亿元、 1.43亿元, EPS 分别为 0.82元、 1.03元、 1.20元, 对应 P/E 分别为 8.70倍、6.93倍、 5.94倍。 我们判断 2023年公司机械装备用缸、 油气弹簧业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目前公司估值水平较低, 因此首次覆盖给予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煤炭采掘行业资本开支不及预期; 自卸车销量反弹不及预期; 油气弹簧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 军工项目进展不及预期。
振华新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30 30.09 -- -- 31.33 4.12%
33.68 11.93%
详细
公司为单晶三元行业龙头,主营业务覆盖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两大领域,前瞻布局钠电。公司在2009年、2016年和2017年相继推出第一、二、三代一次颗粒大单晶NCM523产品,是全行业较早推出单晶三元产品的公司。2018年,公司为提高产品性价比并提升能量密度,陆续开发出一次颗粒大单晶中高镍低钴6系产品及高镍低钴8系产品。 2022年,公司大单晶三元材料产量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三,对应产量占比为17%。目前,公司产品以三元正极材料为主,钴酸锂和复合三元为辅,此外还前瞻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 受市场景气度影响,公司业绩存在较大波动,近两年增长势头强劲,2023年业绩开局不利。2017-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3.47亿元增长至139.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9.57%;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从0.38亿元增长至12.4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1.01%;公司毛利率在2020年触底反弹,2022年毛利率达到13.68%,较2021年下降0.91Pct。 2023Q1,公司营业收入仅为20.06亿元,同比下降22.21%;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72亿元,同比下降78.85%,毛利率为9.96%,较2022年下降3.72Pct,主要受市场景气度影响,全年业绩或将承压。未来公司业绩主要关注下游厂商订单量、上游原材料价格和产品需求变动。 公司三元正极材料业绩高增,中高镍产品占比迅速提升。公司三元正极材料营业收入从2018年25.34亿元增长至2022年135.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2.02%。从产品结构看,2018-2022年,5系占比从99.96%下降至46.35%,下降了53.61Pct;6系、8系占比则分别提升了16.14%、37.48%,中高镍化趋势明显,符合市场需求,未来中高镍产品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业绩随之继续增加。此外,公司超高镍9系三于2021年开始向部分客户进行吨级送样,2022年实现十吨级以上出货。镍高镍8系三元材料占比提升,中低镍三元材料占比下降,高镍化趋势明显。国内三元正极市场格局相对分散,2020-2022年三元正极材料市场集中度CR5分别为52%、55%、61%,市场竞争格局逐年集中,但仍为四大主材中最低,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高镍8系三元材料占比提升,中低镍三元材料占比下降,高镍化趋势明显。在2022年中国三元材料出货结构中,据GGII统计,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材料占比上升至第一,占比超40%。 单晶三元性能更优,市占率持续提升。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耐高温性能优异,可用于高电压场景,而多晶三元正极材料不适合。单晶三元正极材料2022H1渗透率为40.20%,CR5高达83.27%。2017年国内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产量不足万吨,2018-2019年国内单晶三元材料逐渐收到市场认可,产量由4.9万吨上升至7.87万吨,渗透率由29.70%快速上升至40.10%。 公司前瞻布局单晶三元技术,搭配三烧工艺,高镍产能持续扩张。 大单晶技术以及三次烧结工艺的双轮驱动有助于增加中高镍、高镍产品结构稳定性,提升安全性、循环次数等性能,适应了行业发展对未来正极材料产品的技术及工艺需求,增加了公司在未来行业发展的竞争优势。2022年,公司超高镍9系三元正极材料实现了十吨级以上出货;高镍8系三元正极材料持续稳定放量,实现收入50.75亿元,同比增长143.3%;中高镍6系产品因在高电压场景下极具性价比优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021年的2.31%提升至15.85%;中镍5系产品多年来持续稳定输出,凭借稳定可靠的技术性能得到下游市场广泛认可,除了成熟应用在国外高端车型上,同时也批量应用在国内主流车型。截止2022年年底,公司具备年产6.2万吨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切换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能。未来新增产能主要来自公司义龙三期、沙文一期技改、沙文二期扩产项目,共计约12万吨。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处于产业化初期,公司打造前瞻布局优势。 公司在2022年推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后几个月内将其升级为第二代产品,并向客户送样,第二代产品相较第一代,在克容量、首效、碱度控制上均有改善提升。2022年,公司已实现数十吨级的销售,充分保障公司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的领先优势。此外,公司技术储备丰富,产品性能优异,掌握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合成技术等一系列重要核心技术,公司大单晶技术也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化保驾护航。 据我们测算,到2025年,国内市场钠离子电池应用于电动两轮车、A00级电动车及储能领域的总需求量预计约42GWh。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7/13.14/16.97亿元,EPS分别为2.07/2.97/3.83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4.55/10.15/7.86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单晶三元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显著,因此首次覆盖给予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下游需求波动的风险。
健友股份 医药生物 2023-05-08 14.44 -- -- 14.76 1.37%
14.90 3.19%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 2022年,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13亿元, 同比增长0.7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1亿元, 同比增长2.9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0.80亿元, 同比增长5.49%;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95亿元, 同比下降12.90%; ROE(加权) 18.82%, 同比下降6.47Pct。 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7亿元, 同比增长11.1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2亿元, 同比增长0.6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30亿元, 同比增长1.30%。 事件点评: 营业收入逐季改善, 今年一季度呈现回暖趋势。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13亿元, 同比增长0.71%。 1) 分季度看, 2022Q1-Q4收入分别为 11.77/7.99/8.76/8.62亿 元 , 同 比 变 动 分 别 为33.24%/-8.00%/-14.88%/-4.95%, 同比降幅逐季收窄。 2) 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7亿元, 同比增长11.13%, 在去年一季度高基数下, 仍表现出较强回暖趋势。 积极应对外部因素影响, 制剂业务保持增长态势。 2022年在全球物流缓滞的情况下, 公司在生产供应、 货物交付都遇到极大挑战; 公司克服重重困难, 在订单延期交付的情况下, 依旧保持制剂业务的增长态势,全年制剂实现收入245,816.91万元, 同比增长15.39%, 占总营收比重进一步提升, 达到为66.21%。 1) 国外制剂: 2022年, 公司美国子公司销售收入11.84亿元, 同比增长13.72%, 欧洲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巴西销售收入较同比增长超过200%。 2022年公司依诺肝素钠注射液高端制剂预灌封#2线获得美国FDA签发的产线批准信, 在美通过FDA审核的无菌注射液生产线达到6条; 新增11个境外药品注册批件, 境外获批药品数量达到79个。 2) 国内制剂: 2022年7月, 公司新上市产品磺达肝 癸钠注射液、 依替巴肽注射液、 注射用替加环素顺利在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 这三个新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业绩取得了快速提升。 2023年3月, 公司主要产品那屈肝素(那曲肝素) 注射剂、 依诺肝素注射剂在第八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标, 预计会对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除在国家级集采中标外, 公司三种低分子产品依诺肝素钠注射液、 达肝素钠注射液、 那屈肝素钙注射液在多个省份的集采中中标。 2022年公司国内制剂销售数量同比增长超过30%。 肝素原料药收入、 毛利率不及预期。 2022年公司标准肝素原料药实现营业收入110,964.20万元, 同比下滑22.28%,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92%,销量为1.94亿单位, 同比下滑23.34%, 毛利率为40.53%, 同比减少11.80Pct; 主要系2021年行业整体存在超卖现象、 原材料成本高位限制。 CDMO业务稳定发展。2022公司子公司健进制药的CDMO合作项目注射用纳米粒顺利完成放大生产, 合作伙伴按期进入临床申报阶段。 高分子载体药完成产品研发及中试放大, 并为关键客户顺利完成毒理批和临床批生产。 2022年公司CDMO及其他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4,030.09万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79%, 同比增长13.68%, CDMO全球新客户数量增长, CDMO销售额同比增长16.55%。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88/17.45/22.72亿元,EPS分别为0.80/1.08/1.40元, 当前股价对应PE为18/14/10倍。 考虑公司制剂业务稳健增长, 产品多样化发展, 拥有的境外药品注册批件持续增长, 已形成“注册-生产-销售” 全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 国内制剂业务充分分享集采红利呈快速增长态势, CDMO业务进展顺利, 我们维持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存货减值风险; 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制剂国际化进展不及预期; 汇率波动风险。
光峰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3-05-08 21.65 -- -- 22.20 2.54%
22.28 2.91%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实现营收25.41亿元,同比增长1.72%;实现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降48.8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65亿元,同比下降47.85%。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9亿元,同比下降12.59%;实现归母净利润0.14亿元,同比下降23.54%;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为-0.11亿元。 事件点评:坚定“核心器件供应商”定位,光源与光机业务高速增长。2022年公司光源与光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80.14%,主要原因系公司的定制化激光投影光机等核心器件加速向当贝、安克创新、极米等友商渗透,共享行业发展红利。 C端(激光电视+智能微投)营收承压但毛利率显著改善,自有品牌业务保持增势。2022年激光电视和智能微投分别实现营收4.09/6.46亿元,同比变动-27.13%/12.84%;实现毛利率36.52%/12.56%,较去年提升6.86/5.31pct。主要原因系较高毛利的C端自有品牌业务表现亮眼,营收同比增长36.87%,占峰米科技总收入比例提升至66.11%。2023年公司将继续聚焦双品牌(高端峰米、低端小明)策略,叠加下游消费恢复+消费两级分化趋势,我们预计C端业务将稳健增长,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 看好B端(专显+影院)疫后复苏的弹性。1)受疫情影响,各地文旅建设受阻、商教下游需求疲软,2022年专业显示投影机业务实现营收4.34亿元,同比下降15.19%。2022年工程投影机销量、商教投影机出货量均位居行业第一,公司在专显市场品牌效应显著。疫后需求端恢复+进军海外,2023Q1公司专显业务修复良好,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22.11%,海外部分较去年同期增长74.71%。2)疫情期间影院长时间停摆、片源不足等因素极大冲击公司的影院放映服务业务,2022年实现营收2.69亿元,同比下降25.41%。但渗透率进一步突破,2022年公司激光电影光源全国上线安装量新增2700套,总量突破2.77万套。电影市场回暖叠加渗透率提升,我们预期2023年影院业务将迎来确定性较强的业绩修复。2023Q1,公司影院业务实现营收0.91亿元,同比增长11.03%。 成长拓张期费用端投入较大,高度重视研发投入。2022年公司实现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13.17%/7.62%/-0.36%,较去年变动3.05/0.09/-0.41pct。销售费用率大幅增加的原因系公司加大自有品牌投入,市场推广费及销售人员薪酬增加。在营收承压的情况下,公司仍持续加码研发,前瞻布局核心技术,维持先进性与高壁垒。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62亿元,较去年增加10.73%;研发费用率为10.31%,较去年提升0.84pct;在ALPD5.0、AR光学模组、车载光学技术等方面均取得研发突破,为高成长性业务奠定技术基础。 车载业务持续取得突破,有望成为公司发展的新引擎。公司有序推进车载业务落地,自2022年4月取得前装市场车规认证以来,累计获得3家车企4个项目定点(比亚迪2个、某国际知名品牌车企、赛力斯)、1家车企合作(与宝马合作展出全球首台搭载四车窗融合显示技术概念车Dee),并在2023年上海车展成功展示车内数字交互显示解决方案、车规级彩色激光大灯、HUD-PGU等产品的具体形态。公司产品与技术逐步受到主流车企的认可,我们预计中长期来自车企客户的实质性订单有望放量,支撑公司业绩走出新的成长曲线。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营收分别为33.53/44.02/58.9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4/2.34/3.61亿元,EPS分别为0.31/0.51/0.79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69/42/27倍。公司是国内激光显示行业龙头,坚持“核心技术+核心器件+应用场景”战略,产品线布局完善,技术壁垒深厚;传统C端业务盈利能力改善,B端业务疫后蓄力复苏趋势明显,2023年业绩有望迎来拐点;同时车载业务接连取得突破,看好中长期业绩成长性。综上,我们维持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导致需求端疲弱;财务风险如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存货减值风险、固定资产减值风险、汇率变动风险等;行业竞争加剧;产品与技术更新迭代速度不及预期;知识产权风险。
连城数控 机械行业 2023-04-27 51.74 -- -- 57.61 11.35%
57.61 11.35%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37.72亿元,同比增长84.90%;实现归母净利润4.52亿元,同比增长30.66%;ROE(加权,扣非)为13.06%,同比增长1.35pct。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8亿元,同比增长101.14%;实现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11.81%。 事件点评:2023Q1营收大幅增长,在手订单充足。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8亿元,同比增长101.14%。2023Q1公司新增订单金额为31.09亿元,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设备类在手订单72.60亿元,其中晶体生长及加工设备订单金额为62.94亿元,电池片及组件设备订单金额为6.56亿元,其他配套设备订单金额为3.10亿元,此外公司晶体生长及加工设备业务已取得中标通知书,尚未完成签约的订单金额约为20.00亿元。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合同负债规模为15.36亿元,环比增长30.17%。 净利润增速主要受毛利率下降和投资收益影响。2023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02亿元,同比增长11.81%,大幅落后营收增速。从盈利能力看,2023Q1销售净利率为15.10%,同比下降12.28pct。我们分析,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影响:1)毛利率。2023Q1公司毛利率为24.64%,同比下降4.59pct,主要受2022年签订的低价切片机订单影响,毛利率水平2023H2有望有所改善。2)投资收益。2022年1月,公司与上海釜川少数股东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受让上海釜川少数股东10%股权,原股权按公允价值计量产生投资收益7,021.22万元。2023Q1/2022Q1投资净收益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93%/19.60%,此项对销售净利率的影响为11.67pct。 客户结构大幅改善,隆基占比大幅下降。2022年公司对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30.63%/28.69%(隆基绿能)/9.34%/7.35%/6.73%,其中隆基绿能占比较2021年下降43.73pct。2023年3月23日,公司官微发布消息,公司中标新疆客户10GW+拉晶、机加、切片项目整线装备及配套自动化订单1000余台套,中标整线装备充分证明了的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公司未来开拓更多非隆基客户有重大意义。 电池片及组件设备业务有望快速放量。2022年公司电池片及组件设备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82.57%。2023年3月19日,公司官微发布消息,公司中标行业龙头客户20GWTOPCon电池ALD设备全部订单。根据在手订单,2023年公司电池片及组件业务有望超预期增长。 碳化硅设备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3月21日,公司官微发布消息,半导体事业部首次研制的液相法碳化硅长晶炉顺利下线,是公司在一季度中标某重点客户190台碳化硅感应炉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2023年4月13日,公司官微发布消息,公司碳化硅立式感应合成炉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团队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连城数控碳化硅感应炉、电阻炉、管式合成炉、腔体合成炉全系列碳化硅炉开发成功并实现了批量销售。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4/10.24/12.13亿元,EPS分别为3.36/4.39/5.19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5/12/10倍。 我们认为公司平台化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未来随着电池和组件设备、碳化硅设备的放量,公司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速,当前估值被显著低估,维持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光伏硅片扩产不及预期;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碳化硅衬底扩产不及预期;
京山轻机 机械行业 2023-04-25 20.70 -- -- 20.05 -3.14%
22.51 8.74%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 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48.68亿元, 同比增长19.14%; 实现归母净利润3.02亿元, 同比增长107.04%; ROE(加权)为9.59%, 同比增长4.02pct。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7亿元, 同比增长28.01%; 实现归母净利润5,337万元, 同比增长61.49%。 事件点评: 组件扩产大年, 看好公司 2023业绩增长。 硅料价格目前已经低于 20万元/吨, 下游盈利改善推动组件扩产, 2022年下半年至今, 通威累计宣布扩产 50GW 组件产能, 上机数控宣布扩产 16GW 组件产能, 晶澳科技 2023年计划扩产 30GW+组件产能, 晶科宣布扩产 24GW 组件产能, 我们判断 2023年行业扩产将保持较高增速。 截止 2023年 3月 31日, 公司合同负债为 25.14亿元, 环比增长 52.94%。 截止 2022年 12月 31日, 公司光伏板块在手订单 54.44亿元, 同比增长 45.56%。 根据 公司2022年董事会工作报告,2023年公司销售收入目标为58-65亿元。 公司组件流水线业务市占率超过 50%,我们认为组件扩产将有力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毛利率提升费用率下降, 盈利能力改善明显。 2022年公司销售净利率为 6.74%, 同比提升 3.83pct, 其中毛利率提升贡献 1.84pct, 费用率降低贡献 1.49pct。 2022年公司毛利率为 21.47%, 分产品类型来看, 光伏自动化产线/包装自动化产线毛利率分别为 23.72% / 22.88%, 同比分别提升 1.16pct / 3.03pct。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3.31% / 4.91% / 5.46/ -0.61, 分别变动-0.18pct /-0.25pct / 0.71pct / -1.77pct。 钙钛矿设备由单机台拓展为提供整线解决方案。 2022中报显示公司钙钛矿设备业务提供 PVD 设备与蒸镀设备。 2022年报显示公司提供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组件整体解决方案, 包括 GW 级钙钛矿量产装备、 MW级钙钛矿高效电池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线及钙钛 矿 组 件 自 动 封 装 线 , 其 中 GW 级 钙 钛 矿 量 产 装 备 可 满 足 长(2000-2300mm) ×宽(1000-1200mm) 的大尺寸钙钛矿电池生产需求。 公司已完成搭建完整大面积单结钙钛矿电池中试线、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线。 目前极电光能已经启动 GW 级钙钛矿产线建设, 我们认为钙钛矿产业化进程加速有望帮助公司开启第二成长曲线。 光伏电池设备业务有望迎来放量, HJT 电池新增铜电镀设备。 根据我们统计, 目前行业 TOPCon 产能规划超 450GW, HJT 电池产能规划超 230GW。 在 TOPCon 路线上, 公司可提供 PECVD&PVD 镀膜设备、制绒和清洗等工艺设备及相关自动化设备, 首台二合一镀膜设备已成功交付。 在 HJT 路线上, 公司提供制绒、 清洗、 电镀金属化设备等工艺设备及相关自动化设备, 其中电镀金属化设备为水平光诱导电镀, 可用于 HJT 铜栅制程。 2022年末取得 4GW HJT 清洗制绒设备(含配套自动化) 、 前清洗设备(含配套自动化) 、 蚀刻清洗设备订单。 我们认为公司电池片设备有望在 2023年实现较快增长。 动力电池自动化产线实现突破。 2022年公司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实现3.50亿元收入, 同比增长 102.48%, 主要系公司 2022年转型做动力电池设备。 从研发投入上, 公司布局了 46系列大圆柱动力电池组装线、方形铝壳电池组装线、 激光切叠压一体机、 后焊双电芯自动线等, 其中46系列大圆柱动力电池组装线已交付客户现场试产中。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70/5.49/6.53亿元,EPS 分别为 0.75/0.88/1.05元, 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25/21/18倍。 我们认为公司估值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维持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钙钛矿市场化进程不及预期; 光伏电池设备营收增长不及预期; 光伏组件扩产不及预期。
华东医药 医药生物 2023-04-18 44.70 -- -- 45.33 1.41%
46.25 3.47%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 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377.15亿元, 同比增长9.12%;归母净利润24.99亿元, 同比增长8.58%;扣非归母净利润24.10亿元, 同比增长10.10%; 如扣除参控股研发机构损益,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25.98亿元, 同比增长13.24%。 事件点评: 公司整体业绩企稳, 战略转型成效显著。 2022年, 在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冲击下, 公司逐渐走出集采、 产品降价的“阴霾” , 恢复增长趋势,全年实现营收377.15亿元, 同比增长9.12%,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4.10亿元, 同比增长10.10%。 分季度看, 2022年Q1-Q4营收分别为89.33/92.65/96.61/98.56亿元, 同比增速为0.4%/11.86%/10.43%/14.13%;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4/6.36/6.41/5.18/亿元, 同比增速为-7.12%/17.39%/7.71%/27.45%。 分板块看, 医药商业、 医药工业、 医美业务的营收分别为257.07/116.66/19.15亿元, 占营收比重分别为68.16%/30.93%/5.08%; 其中医美业务占比由2021年的2.90%提升至2022年的5.08%。 不断丰富创新研发管线,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2022年, 医药工业核心子公司中美华东经营趋势持续稳定向好, 经营指标由期初下降转向恢复性增长,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含CSO业务)112.44亿元, 同比增长10.88%,实现扣非净利润20.93亿元, 同比增长4.71%, 净资产收益率(ROE)24.54%。 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合作开发+外部引进等方式不断丰富创新研发管线, 2022年2月获得Kiniksa两款自身免疫领域的全球创新产品Arcalyst?及Mavrilimumab在中国、 韩国、 澳大利亚等24个亚太国家和地区(不含日本) 的独家许可; 9月获得Heidelberg Pharma两款在研产品HDP-101、 HDP-103在中国大陆、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20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独家许可; 在内分泌领域, 公司自主研发并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糖尿病1类创新药HDM1002(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 , 已成功完成 中美双报。 公司高度重视创新研发, 持续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 2022年医药工业研发投入26.81亿元, 同比增长44.8%, 其中直接研发支出11.96亿元, 同比增长24.2%, 产品引进及研发股权投入14.84亿元。 2023年将迎来多个重要里程碑。 2023年 3月, 公司首个生物药利拉鲁肽注射液糖尿病适应症获批上市, 为国产首家, 其减肥适应症也在正常评审中, 有望年内获批, 并成功实现双症的海外授权; 引进自Kiniksa 的 ARCALYST?为临床急需境外新药, 已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 将在今年递交 BLA 申请; 与 ImmunoGen 合作开发的治疗铂耐药卵巢癌的全球首创 ADC 药物 ELAHERE?, 成为 2022年唯一获得 FDA批准的 ADC 药物, 公司计划于 2023年下半年在国内提交 BLA; 与荃信生物合作开发的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 HDM3001用于治疗成年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其Ⅲ期临床试验达到研究主要终点, 计划于今年第三季度递交 BLA 申请; 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迈华替尼片目前已完成Ⅲ期临床受试者整体入组, 预计今年第二季度获得Ⅲ期研究 PFS事件数后开展上市申报工作。 目前, 公司已储备在研创新药及生物类似药项目 52款, 其中 5款产品处于Ⅲ期临床阶段, 3款产品处于Ⅱ期临床阶段, 覆盖肿瘤、 内分泌和自身免疫等领域, 有效保障了持续有创新产品临床推进和上市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中长期发展提供新动能。 医美板块整体保持快速增长。 2022年公司医美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9.15亿元(剔除内部抵消因素) , 国内外医美业务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按可比口径(剔除华东宁波) 同比增长 91.11%。 海外方面, 全资子公司英国 Sinclair 达成历史最好经营业绩, 实现合并营业收入13,457万英镑(约 11.4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 76.90%, 实现 EBITDA2304万英镑, 同比增长 245.95%, 并自公司收购以来首次实现年度经营性盈利; 其中, Ellansé?产品上市多年持续热销, MaiLi?系列产品收入同比增长 190%, Lanluma?产品收入同比增长 44%。 国内方面, 全资子公司欣可丽美学实现营业收入 6.26亿元, 核心产品 Ellansé?伊妍仕?凭借再生及抗衰技术与理念, 持续领跑国内医美再生填充领域高端市场。 公司继续加快开展核心医美产品的国内外注册及商业化工作, 从爱尔兰 EMA Aesthetics 独家引入能量源设备——多功能面部皮肤管理平台Préime DermaFacial, 已于 2022年 9月陆续在欧美等全球主要医美市场实现商业化销售, 并计划于今年在中国上市; Lanluma?V 型及 X 型于2022年 12月获批落地海南博鳌乐城; 2023年 1季度 MaiLi Extreme 和Ellansé?伊妍仕? M 型已分别顺利完成中国临床试验全部受试者入组,并已开始随访。 目前, 公司已拥有“微创+无创” 医美国际化高端产品36款, 其中海内外已上市产品达 24款, 在研全球创新产品 12款, 产品组合覆盖面部及身体填充、 埋线、 皮肤管理、 身体塑形、 脱毛、 私密修复等非手术类主流医美领域, 已形成综合化产品集群, 产品数量和覆盖领域均居行业前列。 深度布局工业微生物市场。 2022年公司持续践行工业微生物发展战略, 已确立了创新药物(核酸&ADC 药物) 原料、 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大健康&医美原料、 宠物动保和特色生物材料五大方向, 全年合计实现销售收入 5.1亿元, 同比增长 22%。 2022年 5月, 控股子公司珲达生物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珲益生物;珲益生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系列工业催化酶及相关生物催化下游产品, 已形成酶设计-进化-菌种构建-表达-催化应用研究的完整开发体系, 并在修饰核苷、 医药中间体等领域形成有特色的下游产品管线。 2022年 8月, 公司完成了对华仁科技的并购, 落实了公司工业微生物创新药物原料方向在小核酸药物和 IVD化学原料领域的布局。 工程方面, 公司工业微生物完成了美华高科一期的技改工作, 启动了美琪健康一期工程、 九阳生物抗感染产品生产线和高活性原料药工场建设工作, 推进各领域产品管线落地。 公司工业微生物领域已开展立项研发项目累计超 130项, 主要包括 xRNA 和 ADC 等创新原料 17项(含子项目 71项) , 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 30项, 大健康和医美原料、 动物保健 、 生物材料及其他共 18项。 公司目前已有研发人员 335人, 硕博占比 23%。 医药商业积极保持业务实现稳健增长。 2022年, 公司医药商业实现营业收入 255.53亿元, 同比增长 10.55%, 累计实现净利润 3.97亿元,同比增长 3.85%。 公司医药商业业务通过三方面举措保持稳健增长: 1) 深耕传统业务, 稳固院内的同时积极布局院外; 2) 积极培育创新业务,提升盈利能力; 3) 降本增效, 合规监管, 提升运营绩效。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49/37.44/44.41亿元,EPS分别为1.80/2.13/2.53元, 当前股价对应PE为25/21/18倍。 考虑公司医药商业板块稳定发展, 医药工业全面企稳回升, 创新药领域将迎来多个重要里程碑, 深度布局工业微生物, 医美业务持续高速发展、 产品快速放量, 我们维持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医药政策风险, 新药研发、 上市进度不及预期, 产品降价风险。
至纯科技 医药生物 2023-04-11 36.47 -- -- 39.47 8.23%
39.47 8.23%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30.50亿元,同比增长46.32%;实现归母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0.2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85亿元,同比增长76.03%;EPS为0.889元,同比下降0.22%;ROE(加权)为6.65%,同比下降1.45pct。 事件点评:营业收入增长符合预期,多因素影响归母净利润。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30.50亿元,同比增长46.32%,与我们此前预测相符。分业务类型看,系统集成及材料实现营业收入22.51亿元,同比增长63.03%,符合预期。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94亿元,同比增长13.24%,低于预期,我们判断主要原因为2022年美国升级对我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制裁,影响我国晶圆厂先进制程扩产节奏,使得公司制程设备交付出现延期。 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82亿元,大幅低于我们此前预测,我们认为2022年疫情导致公司晶圆再生和部件清洗等新业务的验收延期,拉高了公司年度管理费用水平。公司2022年获得政府补助2,841.89万元,同比减少5,291.27万元,我们判断补助受到相关资产验收延后影响。此外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导致坏账准备计提增加同样对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毛利率有望提升,费用率有望改善。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5.36%,同比下降0.83pct,分业务类型来看,系统集成及材料业务/设备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6.40%/32.31%,同比分别下降1.77pct/0.17pct。与同业相比,公司清洗设备毛利率水平较低,我们判断主要是公司前期为拓展市场,在订单价格上给予了一定优惠,并且过去槽式设备占比较高也拉低了整体毛利率水平。随着公司清洗设备在客户端的稳定销售以及单片清洗设备占比的提升,毛利率水平有望提升。2022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72%/10.15%/6.32%,同比分别变动-0.83pct/0.58pct/-0.61pct。管理费用率有望随着晶圆再生和部件清洗等新业务的实质性创收而下降。 新签订单增速合理,持续看好制程设备业务增长。2022年公司新增订单总额为42.19亿元,同比增长30.62%,其中半导体制程设备新增订单18亿元,同比增长60.71%。公司整体订单增长符合40亿元目标,制程设备小幅低于20亿元目标,主要受到美国制裁升级影响。2023年公司预计新增订单区间为52-57亿元,制程设备订单区间为20-25亿元。 我们认为海外制裁有望加快清洗设备国产化率水平的提升,持续看好公司制程设备业务的增长。 布局炉管和涂胶显影设备,光伏及晶圆再生等业务有望在2023年放量。公司在2022年研发拓展炉管和涂胶显影设备,目前8英寸炉管设备已有数台订单,12英寸炉管设备正在研发制造,即将进入客户验证阶段。8英寸涂胶显影设备已交付客户验证,12英寸涂胶显影设备尚处在专利检索及技术评估阶段。在光伏湿法设备领域,公司从布局到交付仅用时60天,2022年公司实现了近60台制绒设备订单,目前在陆续交付中。公司在2019年布局晶圆再生业务,目前公司在合肥设立了晶圆再生、部件清洗及表面处理产线,并建有国内首条完整阳极处理线。 晶圆再生产线是国内首条投产的12英寸晶圆再生产线,部件清洗及表面处理产线可为7纳米及以上制程的部件提供清洗及表面处理服务。我们判断晶圆再生及部件清洗业务有望在2023年实现业绩贡献。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3/6.47/8.16亿元,EPS分别为1.44/2.01/2.54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0/22/17倍。 我们认为公司估值仍有一定上升空间,维持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资本开支不及预期风险;存货减值风险;海外制裁升级风险。
恒生电子 计算机行业 2023-04-05 58.55 -- -- 55.04 -5.99%
55.04 -5.9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2022年实现营收65.02亿元,同比增长18.30%;实现归母净利润10.91亿元,同比下降25.4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44亿元,同比增长20.90%。 事件点评:大资管IT+互联网创新业务表现亮眼。在2022年全国疫情大面积反复及Q4感染高峰的影响下,公司整体营收仍取得较快的增长。其中,大资管IT业务是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全年收入28.05亿元,对总营收贡献度最大(43%)且维持高增速(27.97%),核心产品O45全年上线16家客户,成熟度进一步提高,多项新产品推广顺利。互联网创新业务是唯二同比增速高于总营收增速的板块,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54亿元,同比增长18.64%。子公司恒生聚源、恒云科技、云毅网络分别实现营收3.39/1.88/1.95亿元,同比增长17%/10%/37%。 控费成效显著,扣非净利率维持较快增长。控制成本费用是贯穿公司全年的命题。公司实现销售毛利率73.56%,较去年提升0.58pct,前三大业务板块大资管IT毛利率为85.55(+0.12pct),大零售IT毛利率为66.99%(+3.56pct),企保基业务毛利率为36.32(+3.67%)。公司的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9.49%/13.39%/0.24%,较去年变化-0.66/0.99/0.26pct。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系公司所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致。在已发布定期报告的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中,公司是少数在2022年能实现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超20%的公司。 研发费用纵向对比符合公司控费原则,横向对比行业领先。纵向对比,公司研发费用投入额增长不大,较去年同比增长9.68%;2022年研发投入水平为36.08%,较去年下降2.84pct。但横向对比,公司研发投入水平和研发人员数量在业内仍遥遥领先。2022年公司研发相关人员数量为7016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为52.07%;公司产品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比为73%。在全球金融科技公司权威排名榜单IDCFintechRankings100中的排名整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为第24位(去年第政策驱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全面注册制)+数字中国(产业数字化+金融信创)。2022年一系列金融政策如全面注册制、个人养老金相关政策、科创板做市、债券交易优化等拉动下游需求。2023年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将持续,年初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全行业紧锣密鼓完成最后的系统改造及测试。此外,“数字中国”大主线下,金融数字化转型+金融信创将释放下游需求,支撑2023年业绩高增长。 技术驱动:接入文心一言,AI赋能数智化升级。公司在AI技术方面早有积淀,探索AI赋能各个业务条线。目前,恒生聚源已首批接入百度文心一言,积极探索AIGC与金融核心业务场景的应用融合,将百度领先的智能对话技术成果接入恒生电子旗下金融科技产品中。看好未来AIGC技术在金融场景的商业化应用落地。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营收分别为78.66/94.45/113.9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49/20.34/25.34亿元,EPS分别为0.87/1.07/1.33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66/54/43倍。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数字中国主线+技术驱动,公司是金融IT行业龙头,将充分享受行业发展红利。我们维持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导致下游客户信息化投入减少;监管政策趋严遏制金融创新;行业竞争加剧;产品与技术更新迭代速度不及预期。
赢合科技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3-30 19.17 -- -- 19.66 2.56%
19.66 2.56%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90.20亿元,同比增长73.40%;实现归母净利润4.87亿元,同比增长56.5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71亿元,同比增长63.22%;EPS为0.75元;ROE(加权)为8.50%,同比提升2.72pct事件点评:营收增长符合预期,海外收入占比明显提升。2022年公司锂电池生产设备的营业收入为81.92亿元,同比增长66.94%,其他业务收入8.28亿元,同比增长183.58%。2022年公司境外收入占比为5.73%,较2021年提高1.97pct。2022年公司新签订单超过百亿元,其中海外订单占比超过10%,海外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00%。2022年公司获得大众20GWh关键锂电设备订单和ACC13GWh部分前端设备订单。2022年欧盟通过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对在欧洲销售的动力电池提出了碳排放要求。 2022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若要获得新能源汽车补贴,需要满足法案中电池给国产化率的要求。上述政策加速了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的海外产能建设,根据我们统计,国内头部电池厂商已公布的规划产能超过366.5GW。我们判断公司海外业务增速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四季度毛利率环比改善,费用率明显下降。2022年公司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0.31%,同比下降1.58pct。分季度看,公司Q1、Q2、Q3、Q4的单季毛利率分别为17.04%、20.55%、19.93%、22.43%,四季度毛利率水平有明显改善,主要原因为原材料价格下降,我们预计2023年毛利率水平会和2022Q4相当。2022年公司销售净利率为5.67%,同比下降0.02pct,主要为费用率端的改善,2022年公司的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22%/2.67%/5.35%,同比下降1.35/0.75/1.23pct。 信用减值规模较大,未来会随业务规模增长进一步增加。2022年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3.34亿元,对公司净利润造成了较大影响。按照公司计提应收账款减值准备的会计准则,账期在1年以内的数字债权凭证计提3%,其他计提5%,账期为1-2年计提计提10%。公司客户主要为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权,公司账款回收期难以缩短,预计随着公司营收规模的增长,信用减值规模会进一步提高。 上海电气对控制权增强,看好公司未来管理改善。2023年3月公司完成董事会换届选举,公司6名董事中有4位来自于大股东上海电气集团。公司自2022年初开始着力推进降本工作,要求各子公司积极落实端到端降本,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集中管理”,从技术、研发、工程、供应链、制造和客户多个环节进行降本增效工作。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在管理方面的改善对盈利水平的提升。 研发力度不减,未来受益电池技术革新带来的业绩增长。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为4.83亿元,同比增长41.09%,研发成功了1500宽幅辊分一体机、24ppm高速大圆柱激光卷绕一体机、短刀电芯装配线以及满足半固态电池需求的复合集流体涂布及辊压设备等创新产品。2022年12月26日,特斯拉表示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生产了86.8万颗大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电芯,能够支持超过1000辆ModelY车型使用,我们认为2023年4680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赢合科技在4680电池设备和半固态电池设备的布局将在技术迭代中充分受益。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94/10.62/11.63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37/1.63/1.79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13.86/11.68/10.66倍。公司股价目前存在一定程度低估,同时,考虑2024年、2025年业绩增速放缓预期,我们将其由“买入”下调为“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信用减值风险;下游扩产不及预期;4680电池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
连城数控 机械行业 2023-03-24 60.19 -- -- 61.62 2.38%
61.62 2.38%
详细
主要观点: 掌握硅片核心技术, 平台化布局羽翼渐丰。 公司成立于 2007年, 是光伏领域最早从事专业切割设备研发制造的国内公司, 2013年通过收购美国斯必克旗下凯克斯单晶炉事业部, 完成了对光伏及半导体领域单晶炉的业务布局。 连城数控以核心的长晶技术和线切技术为依托,横向拓展半导体、 碳化硅和蓝宝石长晶设备与切割设备, 纵向延伸光伏电池和组件核心装备以及焊带、 碳碳复材等核心辅材耗材。 隆基开启新扩产周期。 2022年 8月 25日和 2023年 1月 18日, 隆基绿能分别公告建设鄂尔多斯年产 46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和年产100GW 单晶切片项目。 按照单晶炉单位投资成本 1.2亿元/GW, 切片设备单位投资成本 0.6亿元/GW 计算, 隆基上述扩产项目的设备采购成本约为 142.8亿元。 根据连城数控的公告, 预计 2023年与隆基绿能的关联交易额为 46.76亿元, 占公司 2022年营业收入的 124.00%。 非隆基客户扩产力度不减, 新订单有望保持增长。 根据我们统计,2022年各硅片企业规划的扩产规模约为 220.32GW, 但受到硅料价格高位运行及一些外部影响, 2022年实际扩产规模将小于这一数值, 部分扩产会延后至 2023年。 目前, 除隆基外的硅片企业仍有 311GW 拉棒+137GW 切片的规划(在建) 产能, 我们判断 2023年行业扩产不会出现明显下滑。 2021年来自隆基的营收占比显著下降表明公司独立性在增强。 连城数控在 2021年的主要非隆基客户中, 双良节能、 华耀光电、 宇泽半导体、 高景太阳能都有较大的产能规划, 我们认为连城数控未来的非隆基订单将较快增长。 受益电池技术迭代, ALD 设备具有较强成长潜力。 ALD 设备主要应用于 PERC 和 TOPCon 电池表面 Al2O3钝化层沉积、TOPCon 电池隧穿氧化层的沉积以及 XBC 类电池相应膜层的沉积。 对于 BC 类电池,若双面沉积 AlOx 薄膜, 对于 ALD 设备的需求量较 PERC 翻倍。 2023年 3月 19日, 连城数控官微发布公告, 公司取得行业龙头客户 20GWTOPCon 电池 ALD 设备全部订单。 连城数控 ALD 设备在未来有望快速放量。 串焊机差异化竞争, 未来重要增长极。 传统串焊机是用焊带将电池片的前表面和背表面依次串联, 而 BC 类电池电极均在背面栅线采用直线连接。 低温工艺、 防止翘曲是 BC 电池串焊机与传统串焊机的主要区别点。BC 类电池由于特殊的结构和工艺,与传统串焊机不能兼容,传统串焊机厂商在这一领域并无绝对优势。 连城数控选择进入这一领域, 有较好的先发优势。 目前爱旭股份和隆基绿能分别有 16.5GW 和33GW 背结触电池产能规划, 随着规划产能的逐步落地, 连城数控的串焊机收入有望快速提升。 全国产化设备助力国内硅片产业发展。 根据我们统计国内 8英寸硅片在建/规划产能约为 78万片/月, 12英寸硅片在建/规划产能约为 201万片/月。 连城数控半导体设备聚焦于长晶与切片环节。 KX360MCZ是连城数控新一代 300毫米半导体单晶炉, 采用凯克斯最先进的技术,配备 4000高斯超导磁场, 能够实现硬件、 软件的全部国产。 2022年 7月连城使用 KX360MCZ 成功生长出 12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棒。 国内 SiC 产能建设提速, 连城已取得批量订单。 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国内头部公司规划/在建的碳化硅衬底产能合计达到了 202万片。 此外一些非上市公司如中科钢研、 同光科技、 国宏中能等也有产能规划。 根据公司 2021年年报, 感应式长晶炉和电阻炉均已研发完成, 其中感应长晶炉在客户处验证, 电阻炉已实现小批量订单。 根据 2022年5月 13日业绩交流会的内容,公司碳化硅生长炉已在客户处稳定试用,有客户已追加订单, 会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产品的批量交付。 焊带业务处于导入阶段, 毛利率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2上半年连城数控辅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11亿元, 以焊带业务为主, 毛利率仅为 0.31%, 远低于同业的宇邦新材与同享科技毛利率水平。 我们认为连城数控焊带业务处于由研发向市场导入的初期, 受到良率、 稼动率等因素影响, 当前毛利率水平并不能代表业务成熟以后的水平, 未来 毛利率有较大提升空间。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 4.47亿元、8.66亿元、10.62亿元, EPS 分别为 1.92元、 3.71元、 4.55元, 对应 P/E 分别为 30.43倍、 15.71倍、 12.81倍。 我们认为 2023年公司长晶设备收入有望较快增长, 电池设备、 组件设备以及碳化硅设备将会逐步放量, 公司估值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因此首次覆盖给予其“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光伏硅片扩产不及预期; 电池设备及组件设备收入增长不及预期; 碳化硅扩产规模低于预期; 董事长涉嫌内幕交易。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25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