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富联:对外担保管理制度2019-04-30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对外担保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对
外担保行为,有效控制风险,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
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以下简称“《公司章程》”)等规定,
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对外担保,是指公司或控股子公司以第三人的身份为
债务人对其所负债务提供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公司或控股子公司按
照约定履行债务、承担责任的行为。公司为他人提供的担保,包括公司对控股子
公司的担保。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总额,是指包括公司对控股子公司
担保在内的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与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之和。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
视同公司行为,比照本制度执行。公司控股子公司应在其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做出
决议后及时通知公司履行有关信息披露义务。
第四条 公司对外担保应当遵循合法、审慎、互利、安全的原则,严格控
制担保风险。
全体董事应当审慎对待和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产生的债务风险,并对违规或失
当的对外担保产生的损失依法承担连带责任。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不得强制公
司为他人提供担保。
第五条 公司的对外担保必须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审议。
第六条 公司于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后,独立董事应在年度报告中,对公
司当期和累计对外担保情况做出专项说明,并发表独立意见。
第二章 对外担保对象的审查
第七条 被担保方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经营状况和相应的偿债能力;
(二)不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第八条 公司董事会应当在审议对外担保议案前充分调查被担保人的经营
和资信情况,认真分析被担保方的财务状况、营运状况、行业前景和信用情况,
依法审慎作出决定。公司可在必要时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对担保风险进行评估,以
作为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进行决策的依据。公司于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后,还应在
董事会有关公告中详尽披露上述信息。
第三章 对外担保的审批程序
第九条 公司对外担保必须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董事会根据《公司
章程》及本制度有关董事会对外担保审批权限的规定,行使对外担保的决策权。
超过《公司章程》及本制度规定权限的,董事会应当提出预案,报请股东大会批
准。董事会组织管理和实施经股东大会通过的对外担保事项。
第十条 公司下列对外担保行为,须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一)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总额,达到或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
净资产 50%以后提供的任何担保;
(二)公司的对外担保总额,达到或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的 30%以
后提供的任何担保;
(三)为资产负债率超过 70%的担保对象提供的担保;
(四)单笔担保金额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0%的担保;
(五)按照担保金额连续12个月内累计计算原则,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
计总资产的30%的担保;
(六)按照担保金额连续12个月内累计计算原则,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
计净资产的50%,且绝对金额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的担保;
(七)对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人提供的担保;
(八)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规定需经股
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其他担保。
股东大会审议本条第(五)项担保事项时,应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
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在股东大会审议为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担
保议案时,该股东或受该实际控制人支配或有关联关系的股东,不得参与该项表
决。表决须由出席股东大会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
第十一条 应由股东大会审批的对外担保,必须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方可
提交股东大会审批。
第十二条 除本管理制度第十条所列情形之外的对外担保,由公司董事会审
议批准。
第十三条 应由公司董事会审批的对外担保,必须经出席董事会会议三分之
二以上董事同意。
在董事回避表决的情况下,关联董事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有关董
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董事出席即可举行,形成决议须经无关联董事过半数
通过。出席会议的无关联董事人数不足 3 人的,不得对有关提案进行表决,而应
当将该事项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第十四条 公司于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后,公司对外担保时必须要求对方提
供反担保,且反担保的提供方应当具有实际承担能力。
公司在接受反担保抵押、反担保质押时,由公司财务部门会同法务部门完善
有关法律手续,特别是需要及时办理的抵押或质押登记的手续。
第十五条 公司于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后,在董事会审议对外担保事项时,
公司独立董事应当发表独立意见,必要时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当期和累计
对外担保情况进行核查。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向董事会和监管部门报告并公告。
第十六条 公司董事长或经合法授权的其他人员应根据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
会的决议代表公司签署担保合同。被授权人不得越权签订担保合同或在主合同中
以担保人的身份签字或盖章。
第十七条 公司担保的债务到期后需展期,需要继续提供担保的,应视为新
的对外担保,重新履行担保审批程序。
第四章 对外担保的管理
第十八条 公司接到被担保方提出的担保申请后,公司总经理指定有关部门
对被担保方的资信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和评估,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公司经理层审定
后提交公司董事会审议。
第十九条 对外担保过程中,公司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对被担保单位进行资信调查、评估,具体办理担保手续。
(二)建立对外担保的备查台帐。应包括以下内容:
1、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名称;
2、担保的种类、金额;
3、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4、担保方式。
(三)加强担保期间的跟踪管理。应当经常了解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包括
要求对方定期提供近期或年度财务报表,分析债务人履约清偿能力有无变化。
(四)及时督促债务人履行合同。
(五)及时按照规定向公司审计机构如实提供公司全部对外担保事项。
(六)根据可能出现的其他风险,采取有效措施,提出相应处理办法报分管
领导审定后,根据情况提交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
第二十条 对外担保过程中,法务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起草或审核对外担保的相关合同,在法律上审查与担保有关的一
切文件;
(二)负责处理与对外担保有关的法律纠纷;
(三)公司承担担保责任后,负责处理对被担保单位的追偿事宜;
(四)办理与担保有关的其他事宜。
第二十一条 公司审计机构对公司对外担保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公司对外担保必须订立书面的担保合同和反担保合同。担保
合同和反担保合同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
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的内容。
第二十三条 公司应妥善管理担保合同及相关原始资料,及时进行清理检
查,并定期与银行等相关机构进行核对,保证存档资料的完整、准确、有效,注
意担保的时效期限。在合同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未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程
序批准的异常合同,应及时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公司于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
后,还应就异常合同向证券交易所报告并公告。
第二十四条 公司应指派专人持续关注被担保人的情况,收集被担保人最
近一期的财务资料和审计报告,定期分析其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关注其生产经
营、资产负债、对外担保以及分立合并、法定代表人变化等情况,建立相关财务
档案,定期向董事会报告。
如发现被担保人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或发生公司解散、分立等重大事项的,有
关责任人应及时报告董事会。董事会有义务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
度。
第二十五条 对外担保的债务到期后,公司应督促被担保人在限定时间内
履行偿债义务。若被担保人未能按时履行义务,公司应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第五章 对外担保的信息披露
第二十六条 公司于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后,公司应当按照《上海证券交
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对外担保情况的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十七条 对于已披露的担保事项,公司应在发生如下事项时及时披露:
(一)被担保人于债务到期日后十五个交易日未履行还款义务的;
(二)被担保人出现破产,清算及其他严重影响还款能力情形的。
第二十八条 参与公司对外担保事宜的任何部门和责任人,均有责任及时
将对外担保的情况向公司董事会秘书报告,并提供信息披露所需的文件资料。
第六章 违反担保管理制度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公司对外提供担保,应严格按照本制度执行。公司董事会视
公司承担的风险大小、损失大小、情节的轻重决定给予有过错的责任人相应的处
分。
第三十条 公司任何个人,未经公司合法授权,不得对外签订担保合同。
如由于其无权或越权行为签订的担保合同,根据法律法规由公司承担相应责任后,
公司有权向该无权人或越权人追偿。
第三十一条 董事会违反法律、法规或本制度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做出对外
担保决议,致使公司或股东利益遭受损失的,参加表决的董事应对公司或股东承
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明确表示异议且将异议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董事除外。
第三十二条 因公司经办部门人员或其他责任人擅自决定,致使公司承担
法律所规定的担保人无须承担的责任,且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给予其行政处
分并有权向其追偿,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除非有特别说明,本制度所使用的术语与《公司章程》中该
等术语的含义相同。
第三十四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及《公
司章程》的规定执行。本制度的相关规定如与日后颁布或修改的有关法律、法规、
规章和依法定程序修改后的《公司章程》相抵触,则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
章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董事会应及时对本制度进行修订。
第三十五条 本制度由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并实施,修改时亦同。
第三十六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与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