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手机随时随地看行情
  • 公司公告

公司公告

高斯贝尔: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2021-04-27  

                                       高斯贝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斯贝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
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及核销处理的管理,确保公司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反
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效防范和化解公司资产损失的风险,根据财政部发布
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资产三大类。
    1、金融资产包括应收款项及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以外的金
融资产。
    2、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
资等六类。
    3、长期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
形资产及商誉等。
    第三条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
值,可回收金额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
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
    第四条   资产存在下列迹象之一的,表明可能存在减值,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1、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
计的下跌;
    2、公司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
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公司计算资产预
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大幅度降低;
    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5、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6、公司内部报告的证据证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
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
    7、公司以未来可能的违约事件造成的信用损失,产生现金短缺(按合同应收的
现金流量与预期收取现金流量之间差额的现值);

                                     1
       8、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第五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下属子公司

                           第二章     资产减值测试与计量

       第六条   金融资产减值测试及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1、发生减值的资产范围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以外的金融资产。
       2、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1)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重大财务困难;
       (2)债务人违反合同,如偿付利息或本金违约或逾期等;
       (3)债权人出于与债务人财务困难有关的经济或合同考虑,给予债务人在任何
其他情况下都不会做出的让步;
       (4)债务人很可能破产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5)发行方或债务人财务困难导致该金融资产的活跃市场消失;
       (6)以大幅折扣购买或源生一项金融资产,该折扣反映了发生信用损失的事
实。
       3、减值损失的计量
       (1)应收票据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
       对于应收票据按照相当于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金额计量损失准备。经单
独测试后未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票据,归类为按信用风险组合计提坏账准备。
       对于采用组合方式进行减值测试的,根据其信用风险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组
合:

                项   目                         确定组合的依据          计提比例
银行承兑汇票                        承兑人为信用风险较小的银行     不计提

商业承兑汇票                        承兑人为客户单位               5%

       (2)应收款项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如果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已显著增加,公司按照整个存
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损失准备;如果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未显著增加,
公司按照其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损失准备。
       本公司于资产负债表日,经单独测试后未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归类为
按账龄组合计提坏账准备。
       除了单项评估信用风险的应收账款外,基于其信用风险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组
                                            2
合:

            项目                                  确定组合的依据

账龄组合                   本组合以应收账款的账龄作为信用风险特征。

合并范围内关联方组合       本组合为合并范围内关联方款项。

       组合中,账龄组合预期信用损失率如下:
             账龄                            预期信用损失率(%)
1年以内(含1年,下同)                       5

1-2年                                        10

2-3年                                        20

3-4年                                        30

4-5年                                        50

5年以上                                      100

       合并范围内关联方款项不计提预期信用损失。
       (3)其他应收款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
       本公司依据其他应收款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已经显著增加,采用相当于未
来12个月内、或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减值损失。
       本公司于资产负债表日,经单独测试后未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其他应收款,归类
为按账龄组合计提坏账准备。
       除了单项评估信用风险的其他应收款外,基于其信用风险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
组合:

            项目                                  确定组合的依据

账龄组合                   本组合以其他应收款的账龄作为信用风险特征。
应收出口退税组合           本组合为应收出口退税。
合并范围内关联方组合       本组合为合并范围内关联方款项。

       组合中,账龄组合预期信用损失率如下:
             账龄                            预期信用损失率(%)
1年以内(含1年,下同)                       5
1-2年                                        10
2-3年                                        20
3-4年                                        30
4-5年                                        50
5年以上                                      100
                                         3
    合并范围内关联方款项不计提预期信用损失。
    (4)合同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合同资产减值损失按单个项目的预估信用损失计提,需要对每个项目进行预估判
断,具体的方法:

           项目                              预期减值损失计提方法
正常合同资产组(不含未到期 按近三年历史结算额与合同额(含有效变更增补)偏差率
质保金)
未到期质保金               按近三年质保金历史损失率

异常合同资产组             个别认定法
合并范围内关联方组合       本组合为合并范围内关联方款项,不计提减值损失。

    4、减值损失的转回
    本公司将计提或转回的损失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
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务工具,本公司在将减值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同时调
整其他综合收益。
    第七条     存货跌价准备
    1、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
料等。
    2、资产负债表日,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
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3、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原则:
    (1)库存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
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2)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以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
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3)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其他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的,分别确
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其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的
金额。
    4、存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计提存货减值准备:
    (1)存货的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希望;
    (2)使用该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销售价格;
    (3)因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导致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需要,而该
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4
    (4)因提供的商务或劳务过时或者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
存货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5)其他足以表明该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5、资产负债表日,以前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计提的金额
如果要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对生产领用、出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公司应在结转销售成本时,同时结转对其
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转出的存货,也应同时结转
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第八条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1、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测试方法及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1)资产负债表日对长期股权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判断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可
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2)如果存在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减值迹象的,则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3)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的,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
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长期股权投资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减值迹象:
    (1)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变化,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
亏损;
    (2)被投资单位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因产品过时或者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
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
    (3)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
力,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
    (4)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给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3、长期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除对资产进行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情况
外,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再转回。
    第九条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按单项固定资产进行分析计提。
    2、固定资产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结果表明固定
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
    (2)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
                                    5
    (3)虽然固定资产可以使用,但使用后将产生大量不合格品;
    (4)已遭毁损,以致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5)其它实质上不能再给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
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孰高确定。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净额,如存在公
平交易中的销售协议价格,则按照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
额确定;或不存在公平交易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或同行业类似资产交易价
格,按照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
    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除对资产进行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情况
外,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再转回。
    第十条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1、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按单项在建工程进行分析计提。
    2、在建工程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结果表明在建
工程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1)在建工程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未来 3 年内不会重新开工;
    (2)所建项目在性能上、技术上已经落后并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
确定性;
    (3)其他足以证明在建工程项目发生了减值的情况。
    3、在建工程可收回金额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
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4、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一经确认,除对资产进行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情况
外,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再转回。
    第十一条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按单项项目计提减值准备。
    2、无形资产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结果表明无形资
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1)某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
到重大不利影响;
    (2)某项无形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下跌,在剩余摊销年限内预期不会恢复;
    (3)某项无形资产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限,但仍然具有部分使用价值;
    (4)其他足以证明某项无形资产实质上已发生了减值准备情形的情况。
    3、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
                                     6
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4、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除对资产进行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情况外,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再转回。
    第十二条    商誉减值准备
    1、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结合与相关的资产
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2、期末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
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再对包含商誉的
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
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的部分)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
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3、商誉减值准备一经确认,除对资产进行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情况外,在以
后会计期间不再转回。

                第三章   资产减值准备处理程序及审批权限

     第十三条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处理程序

     1、财务部是资产减值与核销管理的组织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各单位的资产减
值测试资料,审核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会计政策及估计所规定的标
准;负责对各项资产减值或核销的账务处理。
    2、在资产负债表日,各业务、采购、研发、资材、证券等归口资产管理部门应会
同财务部逐项检查各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由各相关部
门书面编制减值报告,报告应说明资产减值具体情况、减值原因、依据标准、相关数
据资料和确凿证据(如有必要需提供独立第三方的鉴证报告)等。
    3、财务部应根据上述资产减值评估报告组织各相关部门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
后,对其可收回金额或预计给公司带来未来经济能力作出判断,并与资产账面价值比
较。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时,差额需确认减值损失和准备;反之,资产
未发生减值,不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和准备。
    第十四条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审批权限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至少须经归口资产管理或责任部门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
总经理、总裁或董事长核准(超过规定限额的,需报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审批权限如下:

                                      7
           核准人                          单项资产(或资产组)
  事业部总经理              20万≤
  总 裁                     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0.5%≤
  董事长                    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的0.5%以上5%以下
  董事会                    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的5%以上20%以下
  股东大会                  ≥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20%

    第十五条   对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如确实无法收回、无任何使用价值
和转让价值等时,要对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核销处理(核销审批权限与计提权限
相同)。资产减值核销时,归口资产管理部门或责任单位要以书面的形式报告,书面
报告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1、核销数额和相应的书面证据(包括被核销方的财务状况或法院裁决结果等具体
核销依据);

    2、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3、追踪催讨和改进措施;

    4、涉及的有关责任人员处理意见;

    5、独立中介机构出具的鉴证报告(必要时);
    6、其他必要的书面材料。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依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
定执行,如存在与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不一致的,以有关法律、法规、规
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
    第十七条   本制度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后生效,并由董事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