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郑奇

国海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350524030006...>>

20日
短线
25%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领益智造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06 5.25 -- -- 5.36 2.10%
6.18 17.71% -- 详细
领益智造 4 月 30 日发布 2023 年年度报告及 2024 年第一季度报告。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341.24 亿元, 同比下降 1.05%; 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1亿元, 同比增长 28.50%;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6.93 亿元, 同比增长13.30%。 单季度看, 2023Q4 公司实现营收 94.78 亿元, 同比下降 3.45%; 实现归母净利润 1.81 亿元, 同比下降 51.01%;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09 亿元,同比下降 90.68%;2024Q1 公司实现营收 97.99 亿元, 同比增长 35.83%; 实现归母净利润4.61 亿元, 同比下降 28.72%; 扣非归母净利润 3.52 亿元, 同比下降17.73%。 投资要点:AI 终端硬件打开增长空间, 智能手机、 智能穿戴领域全面布局。 公司积极布局 AI 终端硬件领域, 由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厂商转型升级为AI 终端硬件制造平台, 提供 AI 终端硬件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研发、 设计、 生产、 销售及解决方案等服务。 2023 年公司 AI 终端及通讯相关产品实现收入 306.87 亿元, 毛利率 21.62%。 其中, 电源、电池、 散热、 显示、 摄像头、 中框等零组件收入占比较高, XR、 折叠屏手机、 服务器、 机器人等终端相关零组件收入增长较快。 长期深度绑定海外大客户, 汽车业务成长迅速。 汽车业务方面,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及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 公司相关业务收入增长显著。 2023 年公司汽车业务实现收入 16.97 亿元,同比增长 43.61%。 公司在动力电池结构件细分领域中迅速崛起, 以高标准产品成为北美新能源大客户的重要供应商。 2023 年 8 月公司子公司与德国某整车厂商旗下动力电池子公司签订了《提名协议》 ,为其供应动力电池盖板、 模切件以及相关注塑、 冲压件, 协议的顺利履行预计将累计增加公司 2025 年至 2029 年收入约人民币 22 亿元。 此外, 公司正积极拓展汽车其他相关产品线, 如散热模组、 充电产品和车载充电机等。 海外光储大客户核心供应商, 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光伏储能业务方面, 公司在微型逆变器等产品领域的快速布局取得出色成绩。 2023 年公司光伏储能业务收入达 15.55 亿元, 同比增长 29.89%。 公司主要以 ODM 合作方式与国际领先的光伏储能领域客户共同开发新型微型光伏逆变器等产品并为其提供代工服务, 其相关终端产品的全球市场覆盖率保持领先。 同时, 公司光伏储能业务与原有业务协同性强, 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精益智造、 自动化、 智能化、规模化供应及配套能力等方面的深厚积累迅速提升市场份额。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作为世界领先的 AI 终端硬件领域的核心供应厂商, 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应用端的优化仍将维持稳定增长, 同时汽车、 光伏业务逐步进入放量期。 预计 2024-2026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 为 392.91/468.96/548.81 亿 元 , 归 母 净 利 润 分 别 为23.94/32.26/38.67 亿元, EPS 分别为 0.34/0.46/0.55 元, 对应 PE分别为 15/11/9 倍, 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1) 消费电子行业需求复苏不及预期 2) 机器人、 XR 与客户合作不及预期 3) 汽车、 光储业务增速不及预期 4) 汇率波动风险5) 海外市场风险 6) 行业竞争恶化风险。
纳芯微 计算机行业 2024-05-06 98.02 -- -- 102.70 4.77%
131.42 34.07% -- 详细
事件:2024年4月25日,纳芯微发布2024年一季报: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2亿元,同比下降23.04%,环比增长16.89%;归母净利润-1.5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1.59亿元,环比亏损扩大。 投资要点:库存去化收入环比提升,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率同比下降。自2023年二季度以来公司收入逐季环比提升,由2023年二季度的2.53亿元收入提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3.62亿元。2024年一季度下游汽车电子领域整体需求稳健增长,消费电子领域景气度改善,工业市场和光伏、储能市场逐步去库存和恢复,2024年公司收入端有望持续改善。受整体宏观经济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公司产品售价承压,毛利率同比下降13.31pct,环比提升1.41pct。 下行周期加大投入逆势扩张,聚焦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产品布局。 公司注重在行业下行周期的人才、技术积累,在研发投入、市场开拓、供应链体系、质量管理、人才建设等多方面持续投入,技术人员由2022年末的326人增长至2023年末的424人,费用率亦同比上升,一季度股份支付费用达7302万元,充分实现了人才激励。2024年一季度公司发布了8通道1Ω车载低边驱动、NSI22C1x系列隔离式比较器、NSOPA系列通用运放、车规级4/8路半桥驱动等新品,不断丰富产品矩阵。 汽车半导体市场未来几年有望持续增长,关注公司远期价值。据mordorintelligence预计,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从2023年的716.2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405.2亿美元,CAGR达14.43%,其中亚太地区份额最高,未来几年增长最快。公司2023年汽车电子领域出货量达1.64亿颗,收入占比为30.95%,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三电系统、车身控制、智能驾舱等领域,同时在车身电子、汽车智慧照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等实现了市场突破,LED驱动、马达电机驱动获得了汽车头部客户的项目定点,未来有望随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扩张持续受益。 纳芯微隔离、传感器等产品国内领先,在泛工业、汽车等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未来随市场需求扩张、公司产品拓展业绩有望持续增长。根据一季报我们调整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收入分别为18.8/25.2/33.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0.44/2.74亿元,对应2024-2026年PS分别为7/5/4倍,考虑到未来泛工业、汽车等领域有望逐步复苏,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风险;下游应用拓展不及预期风险;业绩持续亏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新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等。
安达智能 机械行业 2024-04-30 27.94 -- -- 30.99 10.44%
34.85 24.73% -- 详细
安达智能于 2024年 4月 26日发布 2024年一季度报告, 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52亿元, 同比+8.19%; 实现归母净利润 406.25万元,同比-86.08%。 投资要点: 大客户 FATP 工序段开拓叠加行业拓展, 推动公司实现高基数下的营收增长。 2024年一季度, 公司在稳固消费电子领域应用优势的同时, 继续加大在汽车电子、 新能源、 半导体等领域的开拓: 在消费电子领域, 公司加快国际大客户的新产品开发, 成功切入到国际大客户的手机 FATP 工艺段智能设备项目,同时公司也在加快拓展其他消费电子行业客户; 此外, 在汽车电子、 新能源、 半导体等行业领域, 公司加快推进行业内大客户的签单。 原有大客户工序段的开拓和其他行业大客户的签单, 共同推动公司 2024Q1实现营收 1.52亿元, 在 2023Q1高基数的基础上同比增长 8.19%。 加大研发和销售开支, 短期影响利润、 长期培育新的增长点。 2024Q1, 公司一方面引进了一批高端软件人才配合国际大客户新产品开发, 加快新业务的落地; 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智能装备核心部件、智能装备软件系统平台、 AOI 检测设备的研发投入, 提升公司智能装备的技术竞争力并开拓新的智能装备产品。 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导致费用出现增长, 2024Q1研发费用为 2821.13万元, 同比+25.05%。 此外, 为配合国际大客户新产品的生产验证, 确保新产品项目的顺利推进及非标设备需求的落地, 公司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技术服务人才; 另外公司不断加大的 ADA 智能平台、 高端五轴机床等产品的市场推广, 也使得公司销售费用出现增长, 2024Q1销售费用为 3941.25万元, 同比+60.42%。 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增长对公司当季利润造成影响, 但预计将为公司未来长期发展带来业务增量。 继续夯实核心技术实力, ADA、 高端五轴机床放量可期。 公司十分注重研发投入, 通过对核心部件、 关键软件等底层技术的研究投入,掌握智能装备的关键技术, 从而打造公司技术竞争力, 未来公司将继续夯实智能装备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能力和软件算法的迭代升级 能力, 提升公司产品技术竞争力。 同时, 公司持续推动 ADA 智能平台升级, 目前 ADA 智能平台已经在汽车电子、 氢能源和医疗电子等行业取得了较好的客户突破。 公司将继续加快 ADA 智能平台、 高端五轴机床等新产品开拓, 预计 2024年各项新产品出货量会逐步提升。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公司作为国内流体控制设备龙头, 在行业景气度低迷背景下, 加大战略投入, 强化底层技术、 开拓新客户, 持续推进 ADA 设备研发应用, 坚定布局未来。 前期公司持续受行业景气度低迷影响, 因此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 预计公司 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6.51、 8.51、 11.06亿元, 实现归母净利润 0.96、1.25、 2.01亿元, 对应 PE 分别为 24X/18X/11X, 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和短期业绩弹性, 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消费电子复苏不及预期, 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ADA 产品推进不及预期, 技术更新迭代的风险, 汇率波动风险。
新洁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4-03 27.70 -- -- 39.50 1.33%
33.42 20.65% -- 详细
事件: 2024年 3月 27日,新洁能发布 2023年报: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14.77亿元, 同比下降 18.46%; 归母净利润 3.23亿元, 同比下降 25.75%; 扣非归母净利润 3.04亿元, 同比下降 26.08%。 单季度看, 2023Q4公司实现营收 3.72亿元, 同比下降 23.05%, 环比增长 7.51%; 归母净利润 1.08亿元, 同比增长 11.03%, 环比增长 61.19%; 扣非归母净利润 1.02亿元, 同比增长 16.05%, 环比增长 59.38%。 投资要点: 毛利率 2023年下半年逐季向好, 汽车、 AI 服务器表现亮眼。 公司毛利率自 2023Q2起逐季增长, 2023Q4实现毛利率 31.77%, 环比增长1.64pct。 在行业下游需求减弱且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公司实现毛利率改善证明了公司凭借自身产品优势打开新市场的决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公司下游应用领域中汽车电子占比由 2023H1的 12%升至 2023年的 15%,2023年公司加大客户开拓力度, 与比亚迪合作转向直供, 与头部 Tier1厂加大合作出货, 公司预计 2024年汽车领域规模及占比快速提升。 AI服务器业务在 2023年起公司积极开发客户, 目前公司 SGT-MOS 产品已经在 AI 算力领域头部客户实现批量销售, 且将进一步快速增长。 光伏占比由 2023H1的 24%降至 2023年的 17%, 主要系供需反转致收入下滑,但公司一方面深度绑定阳光电源、 固德威、 德业股份等优质企业, 另一方面加速大电流 IGBT 单管及模块放量, 保持产品高竞争优势。 SGT-MOS加速突破新兴领域,新应用+大客户放量助力规模进一步提升。 2023年公司四大产品线 IGBT、 SGT-MOS、 SJ-MOS、 Trench-MOS 收入占比分别为 18%/37%/13%/31%。 其中, 作为公司占比最大的产品,SGT-MOS 2023年在多领域实现快速突破, 销售规模及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新能源汽车领域, 公司覆盖比亚迪全系列车型, 国产供应商中份额处于领先地位。 与 Tier1厂商联合电子、 伯特利进一步深入合作, 并开发导入哈曼卡顿、 法雷奥等国际头部 Tier1厂。 AI 服务器领域, 公司绑定头部客户, 销售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工控家电领域, 公司在视源股份、明纬电子等客户中份额进一步提升。 其他新兴领域, 公司不断开发并深化与大疆无人机、 卧龙电驱、 商络电子等新兴领域企业的合作。 展望 2024年, 公司在汽车电子、 AI 服务器、 无人机等新兴应用领域客户销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下, SGT-MOS 业务收入将有望持续提升。 金兰模块封测+国硅功率 IC 打开增长空间, 高端产品逐步放量。 公司控股子公司金兰半导体主攻功率模块, 目前已经完成第一条 IGBT 模块的封装测试产线, 满产后月产能 6万个模块, 2024年按车规要求升级产线。 公司控股子公司国硅集成主攻功率 IC, 2023年在各电压端驱动产品实现新增产品出货, 同时开拓高侧驱动、 马达驱动产品线, 未来有望打开增长空间。 公司顺应功率半导体行业模块化、 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各子公司布局完善, 未来伴随模块产品及 IC 产品的放量, 公司高端产品占比将加速提升, 市场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扩大。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公司是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先企业, 在光伏储能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 公司积极开拓汽车及 AI 服务器领域客户, 为公司中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由于半导体行业下游需求减弱, 功率半导体行业竞争加剧, 我们小幅下调公司盈利预测, 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05/5.12/7.06亿元, 对应 PE 分别为 28/22/16倍, 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1) 功率半导体行业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2) 新能源汽车、发电市场需求不及预期 3) 公司中高端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4) 公司产品导入客户进展不及预期 5) 晶圆厂产能保障能力下降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