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油
|
石油化工业
|
2025-04-11
|
24.80
|
--
|
--
|
25.95
|
4.64% |
|
27.86
|
12.34%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关于实际控制人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海油集团拟自2025年4月8日起的12个月内增持公司A股及H股股份,拟增持金额累计不少于人民币20亿元(含本数),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含本数)。 点评:增持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前景。截至4月8日,中国海油集团持有公司295.08亿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62.08%。综合考虑市场波动、资金安排、境内外监管要求等因素,中国海油集团将使用自有资金在12个月内完成本次增持计划。本次增持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将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支持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维护公司股价稳定。 24年公司业绩逆势上涨,增量降本彰显业绩韧性。2024年布油均价同比-2.8%,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379亿元,同比+11.4%,体现了公司在油价下行期的经营韧性。公司持续加快上产步伐,全年实现净产量726.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7.2%,创历史同期新高。公司进一步夯实成本竞争优势,24年桶油主要成本28.52美元/桶油当量,同比-1.1%。公司25-27年产量指引目标中枢分别同比增长5.9%、2.6%、3.8%,远期产量增速趋于稳定。公司将专注高质量发展,追求有效益的产量,保持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维持高分红政策,长期投资价值凸显。2024年公司全年股息为1.40港元/股(含税),同比增长12%,派息率为44.7%。根据公司战略展望,2025-2027年,在获股东大会批准的前提下,公司全年股息支付率将不低于45%,派息率下限较2022-2024年的40%明显提升。公司派息率的提升体现了公司注重股东回报,共享发展成果,低利率背景下,内地市场高分红和持续分红公司较为稀缺,公司坚持稳定高分红政策,投资价值凸显。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本次增持体现公司实际控制人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公司加强“增储上产”,维持成本优势,积极提升投资者回报水平,有望实现穿越油价周期的长期成长。我们维持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03、1562、161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3.16、3.29、3.40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上游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成本波动风险。
|
|
|
中国石油
|
石油化工业
|
2025-04-10
|
7.60
|
--
|
--
|
8.17
|
7.50% |
|
9.14
|
20.26%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控股股东中国石油集团拟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金额不少于人民币 28亿元(含本数),不超过人民币 56亿元(含本数)。 点评: 增持彰显大股东对公司发展信心,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前景。中国石油集团将使用自有资金,分别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集中竞价方式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系统场内交易方式增持公司 A 股及 H 股股份。综合考虑市场波动、资金安排、境内外监管要求等因素并为保障本次增持计划顺利实施,中国石油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将自本公告日起 12个月内完成本次增持计划。本次增持体现了中国石油集团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表明公司对资本市场的积极态度。 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显著,油价波动期彰显公司业绩韧性。2024年布油均价为79.86美元/桶,同比-2.8%,公司积极应对形势变化,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深入推进炼化转型升级,依托全产业链优势抵御油价波动,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2.0%,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实现自由现金流 1043.5亿元,连续三年超过1000亿元。2025年,地缘政治波动为全球原油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公司将持续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坚持稳中求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穿越油价周期的长期成长。 加强“增储上产”推动炼化转型,业绩基础稳固。2024年公司坚持高效勘探,着力提升规模经济可采储量和储量接替率,2024年油气当量储量接替率为98.2%,同比增长 15.7pct,油气当量产量 1797.4百万桶,同比+2.2%,其中原油产量 941.8百万桶,同比+0.5%,天然气产量 1454亿方,同比+4.1%。公司持续优化天然气业务市场布局和营销策略,合理配置国产和进口资源,统筹协调长期协议和现货采购,24年天然气销售经营利润同比+25.5%。公司坚持绿色、智能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调整装置负荷和产品结构,深入实施减油增化、减油增特,不断提升高附加值产品产量,炼化转型有望深入推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本次增持体现大股东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公司在油价波动背景下业绩韧性凸显,加强“增储上产”推动炼化转型,有望实现穿越油价周期的长期成长。我们维持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30/1784/1829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95/0.97/1.00元/股,维持 A股和 H 股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下行风险,成品油和化工品景气度下行风险。
|
|
|
中国石化
|
石油化工业
|
2025-03-28
|
5.77
|
--
|
--
|
5.84
|
1.21% |
|
5.99
|
3.81% |
-- |
详细
事件 1: 公司发布 2024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30746亿元,同比-4.29%; 实现归母净利润 503亿元,同比-16.79%。2024Q4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7080亿元,同比-4.61%,环比-10.42%;实现归母净利润 61亿元,同比-19.09%,环比-29.00%。 事件 2: 公司于 3月 23日宣布,公司部署在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的海 301井获高产油气流,在两个层系分别试获日产 1108立方米、167立方米油当量,刷新北部湾海中凹陷油气日产纪录。 点评: 一、24H2油价下跌叠加炼化产品需求低迷,2024年归母净利润承压2024年布油均价为 79.86美元/桶,同比-2.8%,总体维持高位,但 24年 9月至 12月受中东地缘政治缓和、原油需求预期下行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快速下跌,Q4布油均价为 74.01美元/桶,同比-10.7%,环比-6.0%。24年境内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 8.0%;受柴油需求下降影响,境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下降 1.9%,其中汽油同比下降 1.2%,柴油同比下降 5.4%,煤油同比增长 13.3%; 境内主要化工产品需求保持增长,乙烯当量消费量同比增长 2.4%,但受新增产能集中投放影响,化工行业盈利仍在低位。公司全力优化生产经营组织,大力降本减费,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1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494亿元,同比-7.5%。 2024年,公司上游业务受益于油价维持高位、“增储上产”持续推进和天然气产业链盈利能力提升,实现息税前利润 597亿元,同比+24.3%。受炼油需求不振、炼油产品毛利下滑影响,公司炼油业务实现息税前利润 52亿元,同比-73.9%。受成品油需求下滑影响,营销及分销业务实现息税前利润 223亿元,同比-23.9%。化工行业景气度仍在底部,24年公司化工业务实现息税前利润-117亿元,同比增亏9.14亿元。 二、分业务解读:上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炼化业务成本控制成效凸显 1、上游坚持“增储上产”,天然气盈利能力创新高2024年公司上游板块实现息税前利润 597亿元,同比+24.3%,Q4单季实现息税前利润 145亿元,同比+126.5%,环比+1.1%,主要由于公司增储上产持续推进,以及天然气全产业链盈利创历史新高。2024年,公司原油实现价格 74.5美元/桶,同比下降 2.1美元/桶,天然气实现价格 2.23元/方,同比增加 0.74元/方。2024年,公司生产原油 282百万桶,同比+0.3%;生产天然气 397亿方,同比+4.7%。 公司积极降本增效,24年油气现金操作成本为 14.7美元/桶,同比下降 0.4美元/桶。 2024年,公司加强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增储稳油增气降本增效取得新进展。勘探方面,全力拓矿权、增储量,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松辽盆地风险勘探、渤海湾盆地页岩油等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高效推进。原油开发方面,加快推进塔河、准西、胜利海上等原油重点产能建设,加强老油田精细开发;天然气开发方面,积极推进顺北二区、川西海相等天然气重点产能建设。在北部湾海域,公司将该区域作为勘探战略接替新区,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建立完善复合油气成藏理论,为后续高产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 2、炼油需求下滑,现金操作成本小幅下降2024年公司炼油板块实现息税前利润 52亿元,同比-73.9%,Q4单季实现息税前利润-9.65亿元,主要由于柴油需求疲弱、炼油产品毛利收窄,以及油价快速下跌带来库存损失。公司全力做大有效益的加工量,保持较高负荷率,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和出口节奏,推进低成本“油转化”、高价值“油转特”。2024年公司加工原油 25230万吨,同比-2.0%,生产成品油 15349万吨,同比-1.6%,其中,汽油产量同比+2.6%,柴油产量同比-10.3%,煤油产量同比+8.6%。24年公司炼油毛利为 5.8美元/桶,同比下降 1美元/桶,现金操作成本为 4.0美元/桶,同比下降 0.1美元/桶。 3、销售业务加快转型,非油利润稳步增长2024年公司销售板块实现息税前利润 223亿元,同比-23.9%,Q4单季实现息税前利润 24.55亿元,同比-12.1%,环比-27.7%,主要由于柴油消费疲弱和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公司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和网络优势,加快加气和充换电网络发展,提升非油业务经营质量,积极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2024年,公司成品油总经销量 23933万吨,同比+0.1%,其中境内成品油零售量 11345万吨,同比-5.6%,境内成品油直销分销量 6938万吨,同比+2.0%。 2024年公司非油业务实现利润 47.21亿元,同比+2.3%。 4、化工景气度触底,单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2024年公司化工板块实现息税前利润-117亿元,同比增亏 9.14亿元,Q4单季实现息税前利润-69亿元,同比增亏 28亿元,环比增亏 43亿元,主要由于化工景气度低迷,以及化工板块计提减值损失 15.47亿元。24年公司乙烯产量为 1347万吨,同比-5.9%。公司大力降本减费,挖潜增效成效显著,稳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加强战略客户合作和产品定制化服务。24年化工单位完全加工成本为 1369元/吨,同比下降 90元/吨。 三、维持高分红叠加回购增持工作稳步推进,彰显投资者回报价值公司 2024年全年股息为 0.286元/股,派息率为 69%,与上年基本持平,以 3月 21日收盘价计算的 A 股、H 股股息率分别为 4.9%、7.2%。2024年,公司累计回购 A 股股份 1.30亿股,H 股股份 3.28亿股,回购 A 股总金额为 8.16亿元,H 股总金额为 14.36亿港元,若将分红与股份回购合并计算,24年公司利润分派率约为 75%。2023年 11月 11日至 2024年 11月 10日期间,中国石化集团累计增持公司 3.74亿股股份。公司维持高分红政策,回购增持工作稳步推进,彰显投资者回报价值,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四、科技创新、降本增效成果斐然,看好公司长期投资价值2024年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收获新成果,上游方面,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突破,济阳、苏北等断陷盆地页岩油开发技术支撑效益建产。 炼油方面,轻循环油(LCO)加氢裂化-芳烃抽提生产轻质芳烃(BTX)产品的催化剂与技术实现应用,动物疫苗白油、超高压变压器油等特种油品实现应用。 化工方面,全球首套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装置建成投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线性α-烯烃(LAO)等关键技术实现工业转化。此外,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乙烯工厂建成投用,国内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示范项目成功建成。降本增效方面,24年公司上游、炼油现金操作成本分别同比下降 2.3%、2.6%,化工单位完全成本同比下降 6.2%。长期来看,公司将加强降本增效工作,推动炼化转型升级,加速“一基两翼三新”布局,我们认为公司长期角度仍具备优异投资价值。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24年公司业绩承压,成品油需求超预期下行,化工景气度复苏不及预期,我们下调公司 25-26盈利预测,新增 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81(下调 5%)/621(下调 5%)/667亿元,对应的 EPS 分别为0.48、0.51、0.55元/股。展望 2025年,油价中枢下行,利好公司炼化主业盈利提升,公司坚守长期主义,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业务,未来随着化工行业景气度整体向好,公司新产能逐步投产,新能源领域布局落地,业绩有望增厚,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前景,因此维持 A 股和 H 股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下行风险,成品油和化工品景气度下行风险。
|
|
|
海油工程
|
建筑和工程
|
2025-03-21
|
5.41
|
--
|
--
|
6.39
|
13.70% |
|
6.15
|
13.68%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4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299.54亿元,同比-2.59%; 实现归母净利润 21.61亿元,同比+33.38%。2024Q4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5.28亿元,同比-2.66%,环比+36.19%;实现归母净利润 4.17亿元,同比+68.08%,环比-23.94%。 点评: 24年归母净利润大增,毛利率、ROE 同比提升2024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 79.86美元/桶,同比-2.8%,总体仍保持在中高位。 石油公司继续加大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力度,全球海洋油气工程行业景气度高企。公司坚持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生产经营业绩持续向好。持续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大海外市场开发力度;工作量饱满,质量控制良好;精益化管理持续见效,效益大幅提升,资产平稳增长,现金流充裕。截至 2024年末,公司归母净资产 263亿元,同比+5.9%,资产负债率 41.4%,同比+3.29pct。2024年公司毛利率上升 1.53pct 至 12.28%,ROE 上升 1.78pct 至 8.47%,资产创效能力进一步提升。 24年工作量保持高位,25年持续夯实发展基础工作量方面,公司全年完成钢材加工量 45.39万吨,同比-3.8%,投入船天 2.87万天,同比+15.7%;陆地建造完成导管架 46座、组块 34座,海上安装完成导管架 39座、组块 30座、铺设海底管线 373公里。2025年,公司将持续打造 EPCI总承包能力,通过优化场地资源布局、加强船舶资源建设、延伸产品产业链,为客户提供更优质高效服务;聚焦固定式平台智能化、浮式平台系列化、油气基础设施模块化,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高端拓展,以点拓面打造系列产品体系,加快实现以系列产品为引领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角色转变。 市场开拓稳步推进,国内外市场开拓取得新突破合同额方面,公司 2024年新签合同金额 302亿元,同比-11%,其中国内新签合同额 192亿元,同比-3%,境外新签合同额 110亿元,同比-22%,海外新签合同额占全年新签合同总额的 36%。公司海外市场开发工作稳步推进,为持续推动公司国际化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在国内新承揽的业务以传统油气工程为主,主要包括渤中 26-6油田开发、西湖区域天然气外输与终端设施能力提升、番禺 11-12油田/番禺 10-1油田/番禺10-2油田调整联合开发、绥中 36-2油田 36-2区块开发、惠州 25-8油田综合调整、渤中 19-2油田开发、文昌 16-2油田开发等。在海外,公司深耕国际市场,持续加强能力建设,积极参加能源领域大型国际论坛,不断加强与国际客户交流互访,深化国际工程总承包商身份转型,成功与壳牌签订企业框架合作协议,与沙特阿美续签长期合作协议,开启国际化发展新局面。 行业景气度高企叠加母公司扩充上游资本开支,公司有望持续受益国际市场方面,根据 S&P Global 统计,2024年全球海上勘探开发投资同比增长 8.6%,陆上勘探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7.9%,预计 25年全球上游资本开支恢复增长,有望达到 5824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 5%,上游资本开支的持续扩增为油服景气奠定基础。国内市场方面,母公司中国海油积极响应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根据中国海油 2025年度战略展望,2025年中国海油资本开支预算总额为 1250-1350亿元,在 2024年的高基数基础上维持稳定。随着油服行业景气度持续高企,公司有望实现收入与盈利的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 24年业绩高增长,盈利能力显著改善,油服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我们看好公司长远发展,上调 25-26盈利预测,新增 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4.42(上调 5%)/28.17(上调 4%)/30.12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 0.55/0.64/0.68元/股,维持对公司的“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油价波动风险,中国海油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海外市场风险。
|
|
|
石化油服
|
基础化工业
|
2025-03-21
|
1.95
|
--
|
--
|
2.06
|
5.64% |
|
2.19
|
12.31%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11亿元,同比+1.39%,实现归母净利润6.32亿元,同比+7.19%。2024Q4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62亿元,同比+8.59%,环比+45.11%,实现归母净利润-0.45亿元。 点评:油服工程行业景气高企,公司毛利率改善,全年业绩稳定增长2024年以来,受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OPEC+延长自愿减产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高位震荡,石油公司继续加大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力度,国内外油田服务、石油工程市场景气高企。公司积极把握油田服务行业景气上行周期,持续优化生产运行和市场布局,进一步扩大优质规模市场,提高海外市场高端业务占比,深化人力、装备等资源优化,深挖降本潜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毛利率为7.81%,同比增长0.57pct,ROE为7.58%,同比下降0.02pct,期间费用率为6.74%,同比下降0.43pct。 新签合同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加速拓展国内外部市场和海外市场公司大力提升工程技术服务能力,全力开拓国内外优质市场,2024年累计新签合同额为912亿元,同比增长10.7%,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市场新签合同额为470亿元,同比下降5.8%;国内外部市场新签合同额为199亿元,同比增长26.8%;海外市场新签合同额为243亿元,同比增长45.5%。公司持续拓展国家管网集团市场,中标川气东送二线等多个标段、超2000公里工作量,中标合同额首次突破人民币100亿元。在海外,公司深耕中东市场,在沙特,11部钻机获延期10年合同;新签沙特阿美公司2个管道建设项目,合同额超11亿美元;沙特阿美S84三维采集项目首次一次性获得沙特阿美公司2年合同延期;连续油管、硫化氢检测等服务项目的市场份额不断拓展,获得格兰特公司专利扣型维修授权。 在科威特,井筒大包业务实现重大突破,中标南部钻井大包项目212口井工作量,一举打破“四大国际油服公司”在中东高端业务垄断。公司预计2025年新签合同额为835亿元,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内部市场495亿元,国内外部市场152亿元,海外市场188亿元,新签合同维持高位为公司未来发展创收奠定坚实基础。 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经营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2024年,公司统筹优化资源,强化精益管理,加快提升低成本竞争力。(1)公司优化人力资源,坚持把人力资源优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全面从严“三定”,压减用工总量、外委转自营减费、业务承揽增收,全年外委转自营统筹优化转岗4524人,对外业务承揽输出5518人、创收5.1亿元。(2)公司优化资产装备,坚持轻资产发展,成立资产运营分公司,打破各单位间资产调剂盘活壁垒,充分发挥公司资源统筹共享平台作用,推动公司资产运营创效能力提升。(3)公司扎实推进管理降本,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推广黄河钻井公司等精益管理经验,持续压降非生产性费用,精简队伍机构,全年压减队伍124支,其中钻井队29支,压减项目部及附属机构271个,全年百元收入营业成本同比下降0.57元。油服行业景气叠加母公司维持较高上游资本开支,公司有望持续受益国内市场方面,2025年中国将正式施行能源法、新矿产资源法,制定油气中长期增储上产行动计划,势必引领油气高质量勘探开发,同时正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CCUS等业务,新业务发展迎来难得机遇。国际方面,根据S&PGlobal统计,2024年全球海上勘探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6%,陆上勘探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9%,预计25年全球上游资本开支恢复增长,有望达到5824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5%,上游资本开支的持续扩增为油服景气奠定基础,公司将获得更多服务机会,业绩有望继续增长。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归母净利润稳健增长,考虑到公司盈利能力修复速度不及我们预期,我们下调公司25-26年盈利预测,新增27年盈利预测,预计25-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0(下调36%)、10.01(下调31%)、12.28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04、0.05、0.06元/股。随着公司新签订单逐步转化为收入,降本增效持续推进,公司有望实现盈利能力的持续回升,因此维持对公司A股和H股的“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上游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成本波动风险。
|
|
|
中国海油
|
石油化工业
|
2025-01-23
|
27.50
|
--
|
--
|
28.03
|
1.93% |
|
28.03
|
1.93% |
|
详细
事件:2025年1月22日,中国海油发布2025年战略展望。 点评:维持高额资本开支,聚焦大中型油田夯实产量基础2024年公司资本支出完成情况良好,预计实现资本开支1320亿元。公司2025年资本开支预算为1250-1350亿元,其中勘探、开发、生产资本支出占比分别为61%、20%、16%,国内、海外资本支出占比分别为68%、32%。公司将坚持提质增效工作,在支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保持未来资本支出稳定,持续实施严格的成本管控,保持行业领先的成本竞争优势,坚持审慎的财务政策,保持健康的财务状况。 公司将聚焦寻找大中型油气田,持续夯实增储上产资源基础,坚持稳油增气、向气倾斜,稳定渤海,加快南海,拓展东海,探索黄海,做强海外,推进非常规。 勘探工作量方面,公司预计2025年海上勘探井215口,同比下降6口,陆上非常规勘探井116口,同比下降14口,三维地震采集10900平方公里,同比下降18%。 在国内,公司保持合理勘探投资,保障原油储量稳定,以建成三个万亿大气区为引领,持续推进天然气勘探。在海外,公司持续推动圭亚那项目钻探和尼日利亚项目滚动勘探,积极推进莫桑比克和伊拉克勘探新项目等地震勘探工作,推进新项目优选,争当作业者。 产量规模稳步增长,追求勘探、开发、生产各环节效益提升公司预计24年完成净产量约720百万桶油当量,位于24年初指引上限,同比增长6.2%;25年产量目标为760-780百万桶油当量,目标中枢同比增长6.9%,26年产量目标为780-800百万桶油当量,目标中枢同比增长2.6%,27年产量目标为810-830百万桶油当量,目标中枢同比增长3.8%,远期产量增速趋于稳定。公司将专注高质量发展,追求有效益的产量,保持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2025年,公司国内重点新项目包括垦利10-2油田群开发项目(一期)、文昌9-7油田开发项目和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开发项目等,合计高峰产量约为92万桶油当量/日;海外重点项目圭亚那Uaru项目和巴西Buzios7项目等,合计高峰权益产量约为7.9万桶油当量/日。公司将抓好钻完井质量管理和工程进度把控,进一步提产提效,得益于工程标准化等应用,渤中26-6亿吨级油田开发周期大幅缩短,仅用时3年;在生产方面,公司将持续深化调整井井位部署研究,提升单井产量,推进油气藏精细描述,保障油气田稳产,持续推动火炬气回收等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 积极提升股东回报,派息率下限提升至45%2025-2027年,在获股东大会批准的前提下,公司全年股息支付率将不低于45%,派息率下限较2022-2024年的40%明显提升。公司未做出绝对值分红承诺,但将根据市场环境变化,秉承回报股东的原则,综合考虑公司股东的意愿、战略规划、经营状况等因素,适时对分红政策进行调整。公司派息率的提升体现了公司注重股东回报,共享发展成果,低利率背景下,内地市场高分红和分红持续性公司较为稀缺,公司坚持稳定高分红政策,投资价值凸显。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产量增长前景稳健,成本控制能力优秀,积极提质增效、提高股东回报水平,有望实现穿越油价周期。我们维持24-26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57/1582/1639亿元,折合EPS分别为3.06/3.33/3.45元/股,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项目进度不及预期、成本波动风险
|
|
|
中海油服
|
石油化工业
|
2025-01-22
|
15.86
|
--
|
--
|
15.53
|
-2.08% |
|
15.90
|
0.25% |
|
详细
事件:2025年1月21日,公司发布2025年战略指引。 点评:坚守技术驱动战略成效显著,助力公司技术板块盈利能力提升2021年,公司发布新时期“五大发展战略”,将“技术驱动”战略摆在首要位置。经过多年技术研发与突破,2024年公司整体技术覆盖度提升到81%,核心技术产品体系与技术服务能力不断精进,2500米当量井深钻井周期降至11.80天,平均钻井日效率升至188.34米/天。公司形成的主要技术成果包括:(1)地震勘探方向:形成以“海经”、“海脉”系统为代表的自主装备和特色采集处理技术,(2)测井方向——形成搭载多项国际首发技术的超高温高压电缆测井系统“璇玥”,(3)定向钻井方向——形成国内首套、功能领先的商业化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装备“璇玑”,(4)钻井井筒工作液方向——形成比肩国际一流的钻完井液&固井技术体系,(5)完井技术方向——形成特色技术鲜明的自主完井系统“海弘”,(6)油田增产技术方向——形成多项稠油热采、低渗压裂、稳油控水特色技术。 公司科研投入产出竞争力价值显著,助力公司技术板块生产经营规模利润提升,技术板块收入规模从2020年的133亿元增至2023年的258亿元,技术板块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46%提升至2023年的58%,技术板块已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板块。 2024年,公司电缆测井业务全球市占率5.1%,排名第四;固井业务全球市占率8.1%,排名第三;定向钻井业务全球市占率7.8%,排名第四;钻井液业务全球市占率8.2%,排名第五;完井业务全球市占率2.7%,排名第七。随着技术板块在海外市场加速拓展,公司海外收入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海外收入94.7亿元,2024年有望突破百亿元。 维持高额资本开支预算,持续优化业务体系2025年,预计公司资本性开支为人民币72亿元左右,相较2024年战略指引的74亿元基本持平,主要用于装备投资及更新改造、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技术研发投入和基地建设等。公司将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改革,不提升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服务公司。 公司技术板块将以提升客户资产全生命周期价值为核心,围绕增储上产核心需求,完善“两主一特”油田服务技术体系。2025年,公司有望突破随钻前探远测等高端技术,推进增强型海底节点等新技术转化应用,技术板块收入占比保持在55%以上,战略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达20%以上。2030年,公司有望实现核心技术装备体系化、应用规模化,引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技术板块收入占比力争达60%,战略新兴产业收入占比力争达30%。公司大型装备板块将适应深水勘探开发以及绿色转型需求,开展智能钻井平台、绿色船舶相关技术储备,十五五期间,公司将建设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新一代浮式钻井平台,提升800-1500米水深的钻探实力。勘探开发投资增长叠加技术应用场景扩充,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公司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全球上游勘探开发投资与2024年基本持平,其中海上勘探开发投资增幅大于陆上。预计到203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166亿吨油当量,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76%,其中油气占比仍将过半(51.8%),海洋油气产量约占全球1/3。此外,全球油气资源劣质化趋势明显,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挑战加剧,勘探开发向双深双高、低位潜山、低孔低渗、复杂岩性等领域进军,地球物理测量、钻完井工程技术难度大,“低老边稠”开发难度高,老油田面临“两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高)挑战,进一步挖潜和稳产难度不断增大,为公司技术板块业务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公司坚持以技术价值和客户资产价值为导向,建设覆盖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体系,有望充分受益于行业景气度提升和技术服务市场开发扩大。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坚持技术驱动战略,深化治理体系建设,践行国际化战略,持续开拓海外市场,在国内外油服行业景气度高企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实现高速发展。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16、48.28、56.57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82、1.01、1.19元/股,维持对公司A股的“买入”评级和H股的“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风险,中海油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海外市场风险。
|
|
|
中国石化
|
石油化工业
|
2025-01-21
|
6.24
|
--
|
--
|
6.19
|
-0.80% |
|
6.19
|
-0.80% |
|
详细
事件: 1月 16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2025年工作会议暨 HSE 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深刻总结 2024年工作,分析面临形势,部署 2025年重点任务。 点评: 2024年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十四五”征程上屡创佳绩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作主题报告,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马永生指出,面对大变局大变革深入演进,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科学谋划未来发展,汇聚众智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战略性的“十五五”规划,坚定不移走好公司高质量发展之路。公司要重点把握四点 (1)要做强基本盘,增强确定性; (2)开辟新赛道,培育增长极; (3)出海闯市场,打开新空间; (4)推进一体化,释放大效益。 2024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石化党组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员工,持续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新发展、打造一流”主题行动,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保障不断巩固,交出了一份饱含艰辛、体现担当的石化答卷。“十四五”以来,中国石化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全力抓经营促发展,奋力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定打造现代新国企,出色履行社会责任,体系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公司发展走在时代前列,各项工作开创崭新局面。 坚持高质量发展底色,持续提质增效实现资产规模与经营效益稳步发展。伴随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成品油需求恢复性增长叠加新能源快速发展,中国石化通过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全方位优化生产经营组织,2024年取得良好经营业绩,拓展了各板块业务长期发展前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石化力量。 力争“十四五”圆满收官,奠定“十五五”坚实基础马永生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九江石化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体推进中央巡视、中央环保督察、国家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以攻坚创效、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改革管理、风险防控为重点,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马永生指出,2025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以提质降本增效为主线,坚决打好生产经营攻坚战。 (2)以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3)以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为抓手,做实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文章。 (4)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5)以防控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全面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中国石化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赵东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并作生产经营报告。赵东指出,2025年生产经营重点工作部署: (1)要深耕一体协同优化,凝聚产业链运转合力; (2)发力推进市场攻坚,争创高水平经营量效; (3)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4)释放改革创新效能,激发深层次发展活力; (5)坚决守住红线底线,打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石油石化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进入深刻调整期,我国炼油产能“十四五”末基本达到峰值,炼油产业扩能潮尾声将至。未来石油石化行业将加速向结构优化、产品高端、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产业发展定位不仅立足于满足传统需求,更将凭借低成本、绿色化、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服务和融入全球产业链双循环大格局中。“十五五”有望为石油化工行业打开重要的发展窗口期,中国石化积极发掘并运用市场中的潜在机会,聚焦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推动传统业务强基转型,坚持强链延链补链,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全面推进国企改革,2024年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力争“十四五”圆满收官,奠定“十五五”坚实基础,我们维持公司 2024-2026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71/611/655亿元,折合 EPS分别为 0.47、0.50、0.54元/股,展望 2025年,油价中枢下行以后,利好公司炼化主业盈利提升,公司坚守长期主义,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业务,未来随着化工行业景气度整体向好,公司新产能逐步投产,新能源领域布局落地,业绩有望增厚,长期成长前景广阔,因此维持 A 股和 H 股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下行风险,成品油和化工品景气度下行风险。
|
|
|
中远海能
|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
2025-01-16
|
13.38
|
--
|
--
|
13.56
|
1.35% |
|
13.56
|
1.35%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9.6亿元,同比增长17.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9.5亿元,同比下降4.4%。 点评:24年运价同比小幅下跌,公司经营保持稳健。2024年,国际油运市场整体延续景气行情,VLCCTD3C-TCE全年均值为34896美元/天,较上年同期下跌约3%。公司精准研判市场趋势,稳健部署船舶运力,确保油轮船队整体经营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聚焦重点航线和地区的运力规划、积极参与管道配套运输项目,获取多元化经营收益。公司2024年处置船舶、政府补贴、预计损失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净收益约为0.1亿元,而上年同期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净损失约为7.5亿元。 美国加码对俄油轮制裁,有望驱动油运供需改善。1月10日,美国制裁183艘涉俄油轮,占全球油轮总数的7.9%。需求端,炼油商或将从中东和美国寻找原油,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影子船队”的制裁持续进行,有望释放更多合规油运需求。供给端,截至2024年12月,VLCC的平均船龄为12.41年,位于历史较高水平,当前VLCC船队老龄化严重。俄罗斯使用由老旧船只组成的“影子船队”来规避60美元/桶的价格上限,随着拆解周期的到来以及受制裁国家的运力退出,我们看好原油轮中期供给有望得到约束,制裁趋严有望从供需两端推动油运景气度提升。 看好25年油运景气上行,公司业绩有望复苏。2025年随宏观经济向好,中国原油需求有望贡献一定增量,且OPEC+即将进入增产周期,25年油运需求依然有望得到增长。由于20-22年原油轮新签合同量较低,24年运力增长较为缓慢,叠加VLCC船队老龄化严重,随着拆解周期临近,我们看好原油轮拆解量有望逐渐对冲远期新增运力投放。总的来看原油轮供需错配确定性较强,24-26年VLCC供给释放低于需求复苏,油运供需紧张具备确定性,运价中枢有望持续提升。公司作为全球油运龙头,积极布局运力扩张机会,优化船队结构,随着行业景气度修复,业绩有望加速释放。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24年油运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我们下调公司24年盈利预测,维持公司25-26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60(下调14%)、55.53、67.66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83、1.16、1.42元/股,我们看好25年油运供需格局改善,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有望充分受益于景气度提升,因此维持对公司的“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原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海外市场风险。
|
|
|
中油工程
|
能源行业
|
2025-01-15
|
3.35
|
--
|
--
|
3.57
|
6.57% |
|
3.57
|
6.57%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关于子公司项目中标的公告》,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收到业主 ADNOC Gas 发来的 LNG 输送管线 EPC 工程授标函,预计合同额约 5.13亿美元。 点评: 项目业主为阿布扎比国油,海外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本次中标项目将建设起始于 HABSHAN 油田至 RUWAIS 工业区的管道,包括新建管径 56英寸长约 26千米的吸入管道和管径 52英寸长约 155千米的高压输出管道,预计合同额约 5.13亿美元,项目合同工期为 36个月。项目招标方 ADNOC Gas 是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的控股子公司,该公司是国际领先的一体化气体加工生产企业之一,供应阿联酋 60%以上的气体产品需求。项目有利于公司在阿联酋油气储运工程业务市场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巩固海外市场地位。 市场开拓成果斐然,新签合同额持续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新签合同额 942.63亿元,同比增长 17.62%。其中,境内 711.6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 75.50%;境外 230.97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 24.50%。油气田地面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 100.35亿元,占比 10.65%;管道与储运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354.59亿元,占比 37.62%;炼油与化工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 235.60亿元,占比 24.99%;“双碳三新”业务新签合同额 175.24亿元,占比 18.59%;环境工程及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额 76.85亿元,占比 8.15%。 国内外市场迎新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油气田地面工程方面,中国石油响应“增储上产”号召,2024年预计实现上游资本开支 2130亿元,有望支持公司油气田工程业务发展。管道与储运工程方面,政策驱动油气管网建设,天然气管网建设布局加速。炼化工程方面,国内炼化行业转型加速,中东炼化工程市场带来新机遇,沙特阿美 2023年炼化资本开支同比增长 10.8%,炼化生产能力逐年提升。中国石油集团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形成集勘探开发、管道运营、炼油化工、工程服务、金融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公司有望深度受益于母公司“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背靠中石油集团资源优势,持续开拓海内外市场,“一带一路”背景石化行业对外合作进一步加深,公司有望持续受益。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53、9.66、10.83亿元,对应的 EPS 分别为 0.15、0.17、0.19元/股,维持对公司的“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上游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海外市场风险。
|
|
|
安迪苏
|
基础化工业
|
2024-12-30
|
11.68
|
--
|
--
|
12.85
|
9.45% |
|
12.78
|
9.42% |
|
详细
公司历经 80余年发展历程,目前已成为蛋氨酸行业龙头,业务全球化布局。公司致力于通过不断地为饲料和食品行业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实施“双支柱”战略,即在不断巩固蛋氨酸行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加快特种业务的发展。公司为预混料厂、饲料加工厂、养殖农场、一条龙养殖企业,并为动物包括家禽、猪、反刍动物和水生动物等相关的食品生产提供解决方案,向全球逾 110多个国家约 4200名客户提供服务,其销售团队分布在欧洲/独联体、中东/非洲、印度次大陆、北美、南美和中美洲、亚太和中国七个地区。 全球蛋氨酸龙头,产能稳步扩张巩固龙头地位。公司是全球蛋氨酸龙头企业,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公司实现了欧洲工厂 8万吨/年的蛋氨酸扩产,南京工厂二期年产能 18万吨液体蛋氨酸工厂于 2022年 9月建成投产。随着新产能逐步投放,2012年至 2023年,公司蛋氨酸的市场占有率从 23%提升至 28%。此外,公司于 2023年 8月 4日决定在泉州投建新的固体蛋氨酸工厂,年产能 15万吨,预计于 2027年投产。泉州工厂投产后,意味着公司将在国内拥有固体蛋氨酸产能布局,有助于公司持续巩固成本优势的同时,更好地为下游客户提供服务,公司有望持续提升亚太地区市场份额。 蛋氨酸供需改善,价格中枢有望抬升,公司有望充分受益。2023Q2、Q3,希杰通过降低产能利用率来改造其马来西亚工厂的蛋氨酸生产线,释放约 40%的蛋氨酸产能来转产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因海外减产影响,23年 H2蛋氨酸价格稳步上升。24年 Q3以来,蛋氨酸价格小幅下跌但依然维持高位,展望中长期,随着蛋氨酸行业新增产能大幅减少,看好蛋氨酸未来价格中枢抬升。 中国中化推进国企改革行动,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产业协同。中国中化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连续三年在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考核中获评 A 级。公司是中化系优质标的,持续贯彻国企发展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公司作为央企海外并购项目实现境内资本市场证券化的首个成功案例,坚决贯彻“引进来”战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中化集团已推动下属五大事业部(能源、化工、农业、地产、金融)全部实现混合所有制,更有利于中化集团旗下资源协同利用,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产业协同。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蛋氨酸景气度显著回暖,公司盈利能力上行,因此我们上调公司 2024-2026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9(上调 32%)/15.20(上调 15%)/17.50(上调 15%)亿元,折合 EPS分别为 0.51/0.57/0.65元。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养殖业下游需求变弱;蛋氨酸产能投放进度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
|
|
|
中国石油
|
石油化工业
|
2024-11-28
|
7.98
|
--
|
--
|
9.05
|
13.41% |
|
9.17
|
14.91% |
|
详细
事件1:2024年10月28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召开天然气冬季保供动员部署会。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出席会议并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全力以赴完成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任务,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事件2:2024年11月20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召开2024年四季度质量管理工作例会。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安全总监黄永章出席会议并强调,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共同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顺利开局打下良好基础。 点评:一、坚决做好天然气保供工作,坚定不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针对2024-2025年天然气冬季保供工作,戴厚良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及集团公司党组工作安排,增强冬季保供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强趋势性研判、系统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把各项应对措施想周全、做到位,坚决打好天然气冬季保供的主动仗,守住民生用气底线。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坚持识别大风险、消除大隐患、杜绝大事故,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加大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防范化解风险,保障保供工作顺利开展、企业大局稳定。 针对2024年四季度生产经营工作,黄永章提出两点要求。一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站位,进一步完善质量治理体系,持续深入推进产品提档创优专项行动、工程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扎实开展采购物资质量问题专项排查整治,持续提升品牌价值。 二要夯实基础、压实责任、以考促干、提前谋划,以新思考应对新挑战。要优化布局,分批次推动设备更新,组织好集团公司首届质量奖的评选。各级主管领导干部要带头履行质量责任,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落实、有人担责。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要做好2024年质量业绩考核工作,以考核推动责任归位,促进工作落实。 二、四季度迎天然气旺季,中石油资源基础稳固有望持续受益近年来,“双碳”目标驱动能源转型,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长势头强劲。 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稳步复苏,各用气部门特别是商服用气需求持续增长,前三季度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3166亿方,同比增长10.0%。我国天然气消费呈现季节性特征,受供暖需求影响,一季度、四季度的天然气消费量一般高于二季度、三季度。天然气需求旺季来临,有望推动天然气供应量和价格升高,天然气供应企业盈利有望提升,对上游天然气产销龙头形成利好。中国石油是国内天然气产销储运龙头,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天然气产量为1078亿方,占全国产量的59%。2024年前三季度,受益于天然气市场需求的持续景气和进口天然气亏损收窄,公司天然气销售业务实现经营利润253亿元,同比+29.7%。公司统筹优化资源结构、市场布局和用户结构,天然气全产业链创效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三、非常规油气助力产储量接替,加速布局页岩油、煤岩气勘探开发中国石油于2018年12月启动陆相页岩油革命,2021年在鄂尔多斯盆地探明了地质储量超10亿吨级的庆城页岩油田,2023年完成《中国石油推动页岩油革命行动方案》编制,提出“十四五”末打造3~5个整装规模效益建产示范区。 中国石油持续深化页岩油气资源评价,加快推动页岩油气增储上产,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按下高质量发展“加速键”,储量和产量跃上新台阶。2023年,中国石油页岩油年产量跃升至392万吨,占公司原油总产量的比重达到3.1%。在产储量接替方面,2023年中国石油页岩油新增产量88.4万吨,同期公司原油总增产量为30.9万吨,页岩油已成为公司原油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效抵消公司老油田产量递减的影响,顺利助力公司产量接替。 中国石油创新形成了深层煤岩气富集理论与开发关键技术,推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实现世界级重大突破。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下属勘探开发研究院与长庆油田、煤层气公司、冀东油田和辽河油田等单位构建创新联合体,明确煤岩气地质与开发特征,创新地质理论认识,研发储层评价技术体系,发展完善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有力推进煤岩气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8月,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新增探明煤岩气地质储量3366亿立方米、预测储量1万亿立方米,落实了我国首个万亿立方米煤岩气大气区,形成大吉区块和纳林河-米脂北2个千亿立方米储量区,煤岩气开发技术系列1.0基本定型,预计2024年产量达到25亿立方米。 四、弘扬石油精神,推进能源革命,持续推进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油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多措并举增强能源高效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油气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司坚定不移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深入实施绿色企业建设引领行动、清洁能源贡献者行动、碳循环经济先行者行动“三大行动”和节能降碳“十大工程”,勇当节能降碳“排头兵”;坚定不移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深入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勇当安全保供“顶梁柱”;坚定不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加快建设两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队”;坚定不移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面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勇当国企改革“示范者”;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勇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力军”。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RIPED)是中国石油面向全球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主要肩负全球油气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油气勘探开发重大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发、全球油气业务技术支持与生产技术服务、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等职责,综合科研实力在国内石油上游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服从服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支持海内外业务发展,引领中国油气科技进步。 五、国企改革深化,公司践行长期主义穿越周期中国石油深化体制与市场机制改革,加快构建起与世界一流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对企业效益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助力作用。2023年以来,在新一轮油价波动周期中,中国石油的归母净利润大幅高于历史归母净利润数据形成的趋势线,24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0.7%,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2.3%,好于历史上的高油价时期,表明公司应对油价、炼化产品需求等行业周期性变化的韧性明显增强,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愈加凸显。 长期主义企业通常具备优质股东背景、优异的经营管理能力、合理的产业链布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特征使得“长期主义”企业在企业成长、资本市场反馈和社会评价三个维度表现突出,实现稳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在油价波动的环境下,中国石油具备优质股东背景、优异的经营管理能力、合理的产业链布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望穿越能源周期,实现稳健和可持续的增长。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作为国内油气资源龙头,全力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加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和勘探技术研发,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望穿越能源周期,实现稳健和可持续的增长。我们维持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59/1803/185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96/0.99/1.01元/股,维持公司A+H股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和天然气价格下行风险,炼油和化工景气度下行风险。
|
|
|
中油工程
|
能源行业
|
2024-11-15
|
3.68
|
--
|
--
|
4.05
|
10.05% |
|
4.05
|
10.05%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关于国有股份划转的提示性公告》,中国石油集团与中国石化集团全资子公司中石化国投签署了股份划转协议,拟将中国石油集团持有的公司4.63亿股A股股份划转给中石化国投,约占公司总股本的8.30%。 点评:股权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合作互补共谋发展。股权划转完成后,中国石油集团将直接持有公司25.68亿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45.99%,间接持有公司10亿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7.91%,中国石油集团仍为公司控股股东;中国石化集团通过中石化国投持有公司4.63亿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8.30%,中石化国投将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公司通过引入中国石化作为新的股东,可以分散股权,降低单一股东的风险,同时增加公司的资本实力和股东背景多样性,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支持,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市场开拓成果斐然,新签合同额持续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新签合同额942.63亿元,同比增长17.62%。其中,境内711.6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5.50%;境外230.97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24.50%。油气田地面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100.35亿元,占比10.65%;管道与储运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354.59亿元,占比37.62%;炼油与化工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235.60亿元,占比24.99%;“双碳三新”业务新签合同额175.24亿元,占比18.59%;环境工程及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额76.85亿元,占比8.15%。国内外市场迎新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油气田地面工程方面,中国石油响应“增储上产”号召,2024年预计实现上游资本开支2130亿元,有望支持公司油气田工程业务发展。管道与储运工程方面,政策驱动油气管网建设,天然气管网建设布局加速。炼化工程方面,国内炼化行业转型加速,中东炼化工程市场带来新机遇,沙特阿美2023年炼化资本开支同比增长10.8%,炼化生产能力逐年提升。中国石油集团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形成集勘探开发、管道运营、炼油化工、工程服务、金融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公司有望深度受益于母公司“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背靠中石油集团资源优势,持续开拓海内外市场,“一带一路”背景石化行业对外合作进一步加深,公司有望持续受益。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53、9.66、10.83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15、0.17、0.19元/股,维持对公司的“增持”评级。风险提示: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上游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海外市场风险。
|
|
|
中国东航
|
航空运输行业
|
2024-11-12
|
4.02
|
--
|
--
|
4.31
|
7.21% |
|
4.43
|
10.20%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4年三季报,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026亿元,同比+20%,实现归母净利润-1.38亿元。2024Q3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384亿元,同比+6.23%,环比+23.79%,实现归母净利润 26.30亿元,同比-28.18%,环比+233.84%。 点评: 航空需求维持复苏态势,RPK 超过 2019年水平。2024年以来,国内航线需求维持复苏态势,海外航线需求复苏强劲,前三季度公司 RPK 同比增长 40%,较2019年同期增长 11%,其中国内航线 RPK 同比增长 16%,国际航线 RPK 同比增长 198%,公司前三季度 RPK 水平远超 2019年同期;Q3单季公司 RPK 同比增长 26%,较 2019年同期增长 17%。ASK 方面,前三季度公司 ASK 同比增长26%,Q3单季同比增长 14%。客座率方面,前三季度公司客座率同比上升 8.7pct至 82.4%,Q3单季客座率同比上升 7.9pct 至 84.5%,客座率持续改善。 座公里收入下降影响业绩,强化单位成本管控。2024年以来,随着运力的引入,航空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前三季度公司座公里收入为 0.46元/ASK,同比下降4.5%,Q3单季座公里收入为 0.48元/ASK,同比下降 7.0%,票价下跌是公司Q3业绩同比下滑的主要因素。成本方面,得益于油价下跌以及公司优秀的成本管控,前三季度公司座公里成本为 0.43元/ASK,同比下降 5.5%,Q3单季座公里成本为 0.42元/ASK,同比下降 2.6%。 看好航空供需持续修复,关注成本改善节奏。展望后市,民航需求仍有望在国内外双重驱动下逐步修复,截至 2024年 9月,公司合计运营 790架飞机,相较2024年初增加 8架。当前机队扩张速度弱于历史上行周期,预示着中期供给仍然有一定刚性。考虑到海外航线需求恢复对于新增供给的消化,我们认为中期来看上市航司的供给仍有望得到约束。受原油需求低迷影响,2025年油价中枢有望下行,从而改善航空公司成本压力,同时航司对成本的精益管控也有望压降单位非油成本,我们密切关注航空公司成本改善的节奏。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票价下跌导致公司 Q3业绩承压,考虑到 24Q4航空市场淡季,公司仍有可能亏损,我们下调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24(下调 72亿元)/50.96(下调 28%)/76.16(下调 16%)亿元。我们依然看好航空市场需求修复节奏,以及中期供给刚性约束下航空公司盈利改善的确定下,因此维持对公司的“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航空需求修复不及预期,国际油价大幅波动。
|
|
|
南方航空
|
航空运输行业
|
2024-11-11
|
6.40
|
--
|
--
|
6.98
|
9.06% |
|
7.49
|
17.03%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4年三季报,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347亿元,同比+12.7%,实现归母净利润 19.65亿元,同比+49%。2024Q3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499亿元,同比+4.64%,环比+24.09%,实现归母净利润42.10亿元,同比-19.79%,环比增加 60亿元。 点评:航空需求维持复苏态势,RPK 和客座率显著提升。2024年以来,国内航线需求维持复苏态势,海外航线需求复苏强劲,前三季度公司 RPK 同比增长 28%,同比 2019年增长 8%,其中国内航线 RPK 同比增长 13%,国际航线 RPK 同比增长 52%,RPK 水平超过 2019年同期;Q3单季公司 RPK 同比增长 19%,同比2019年增长 11%。ASK 方面,前三季度公司 ASK 同比增长 18%,Q3单季同比增长 11%。客座率方面,前三季度公司客座率同比上升 6.5pct 至 83.9%,Q3单季客座率同比上升 5.3%至 85.5%,客座率显著改善。 客公里收入下降影响业绩,强化单位成本管控。2024年以来,随着运力的引入,航空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前三季度公司客公里收入为 0.58元/RPK,同比下降11.7%,Q3单季客公里收入为 0.59元/RPK,同比下降 11.8%,票价下跌是公司 Q3业绩同比下滑的主要因素。成本方面,得益于油价下跌以及公司优秀的成本管控,前三季度公司客公里成本为 0.52元/RPK,同比下降 11.0%,Q3单季客公里成本为 0.50元/RPK,同比下降 9.9%。 看好航空供需持续修复,关注成本改善节奏。展望后市,民航需求仍有望在国内外双重驱动下逐步修复,截至 2024年 9月,公司合计运营 913架飞机,相较2024年初仅增加 6架。当前机队扩张速度弱于历史上行周期,预示着中期供给仍然有一定刚性。考虑到海外航线需求恢复对于新增供给的消化,我们认为中期来看上市航司的供给仍有望得到约束。受原油需求低迷影响,2025年油价中枢有望下行,从而改善航空公司成本压力,同时航司对成本的精益管控也有望压降单位非油成本,我们密切关注航空公司成本改善的节奏。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票价下跌导致公司 Q3业绩承压,考虑到 Q4航空淡季公司仍有可能亏损,我们下调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40(下调 93%)/55.44(下调 31%)/81.70(下调 19%)亿元。我们依然看好航空市场需求修复节奏,以及中期供给刚性约束下航空公司盈利改善的确定性,因此维持对公司 A 股和 H 股的“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航空需求修复不及预期,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地缘政治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