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志股份
|
医药生物
|
2025-07-17
|
7.46
|
--
|
--
|
7.53
|
0.94% |
-- |
7.53
|
0.94%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025H1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00万-2200万元,同比下降88.24%-91.98%,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500万-3500万元,同比下降79.39%-85.28%。 点评:清洁能源下游需求低迷叠加子公司补缴税款影响,25H1业绩承压。2025H1公司业绩同比降幅较大,主要是受公司子公司税款补缴的影响,子公司诚志永清对碳五重质烃产品补缴消费税、税金附加及相关滞纳金,总金额共计1.66亿元,预计影响公司2025年度净利润约1.32亿元。此外,受大宗化工行业下游需求低迷影响,公司核心主体清洁能源业务的主要产品(辛醇等)销售价格与毛利率水平持续下行,导致清洁能源业务经营业绩降幅较大,对公司整体业绩造成较大消极影响。若不考虑补缴税款的影响,公司25H1实现经营利润为1.47-1.54亿元,同比下降17.6%-21.3%。 半导体显示材料产销持续增长,业绩贡献有望提升。2025H1,公司半导体显示材料业务尤其是液晶产品的产销再创历史新高,盈利水平大幅增加。2020-2024年,公司半导体显示材料业务的营收CAGR为12.2%,毛利CAGR为17.1%,显示材料业务的体量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公司在持续稳固单色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投入TFT混合液晶材料的自主专利技术研发,收购相关专利,以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子公司诚志永华作为公司半导体显示材料业务的管理平台,是全球最大的TN/STN混合液晶材料供应商、全球主力TFT-LCD用混合液晶材料供应商及OLED显示材料新锐供应商。2024年,公司TFT液晶全年销量较2023年增长超10%,与此同时,通过“一厂一策”的推进,研发、销售端协作贯彻市场策略,在各客户及各应用市场不断取得进展,中国大陆的所有客户全部实现量产,海外客户各量产应用型号稳定出货,新项目陆续突破。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受清洁能源业务下游需求低迷、子公司补缴税款影响,公司25H1业绩承压,我们下调公司25-26年盈利预测,新增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6(下调78%)、1.54(下调62%)、1.85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06、0.13、0.15元/股。公司坚持“一体两翼”战略,加速铺设新产能,半导体显示材料业务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我们依然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因此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迭代风险,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
|
|
巨化股份
|
基础化工业
|
2025-07-14
|
26.81
|
--
|
--
|
27.40
|
2.20% |
-- |
27.40
|
2.20%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2025年上半年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19.7-21.3亿元,同比增长 136%-155%;其中,Q2单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1.6-13.2亿元,同比增长 122%-152%,环比增长44%-63%。点评:2025上半年制冷剂高景气延续,公司业绩同比高增:随着二代制冷剂(HCFCs)配额进一步削减,三代制冷剂(HFCs)自 2024年起实施生产配额制,制冷剂供给端持续收紧,叠加下游需求旺盛,制冷剂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公司制冷剂相关产品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5年 H1,公司氟化工原料均价 3629元/吨,同比+10%,销量 18.8万吨,同比+12%;制冷剂均价 39372元/吨,同比+62%,销量 15.5万吨,同比-4%;含氟聚合物材料均价 38372元/吨,同比-2.80%,销量 2.3万吨,同比+7%;含氟精细化学品均价 63064元/吨,同比+21%,销量 2945吨,同比+4%。制冷剂行业景气上行,带动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致2025年 H1业绩同比大幅增长。展望 2025年,制冷剂供给端持续缩减,看好行业景气持续上行。2024年 12月1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 2025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进口配额核发情况的公示》,其中,二代制冷剂生产和内用配额分别为16.36万吨、8.60万吨,R22生产和内用配额分别为 14.91万吨、8.09万吨,分别较 24年削减 3.28万吨、3.10万吨,基本符合 24年 9月征求意见稿预期。三代制冷剂生产和内用配额分别为 79.19万吨、38.96万吨,其中 R32生产配额为 28.03万吨,增发 4.08万吨,超出 24年 9月征求意见稿 4.5万吨的预期。总体来看,25年制冷剂配额核发情况,二代制冷剂基本符合预期,三代制冷剂超预期削减,制冷剂供给端有序削减,需求端在国内“以旧换新”等政策催化下有望稳步增长,我们持续看好制冷剂行业景气度上行。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制冷剂景气上行,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我们上调公司 2025-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 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1.91亿元(上调 11%)/51.41亿元(上调 10%)/62.86亿元(上调 8%),折合 EPS分别为 1.55元/1.90元/2.33元。维持公司“买入”评级。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迭代风险,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
|
|
阳煤化工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5-06-27
|
2.37
|
--
|
--
|
2.49
|
5.06% |
-- |
2.49
|
5.06% |
-- |
详细
事件1:公司控股股东山西潞安化工有限公司于2025年6月24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票21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9%,本次增持成交总额500万元。 事件2: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阳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的议案》,同意公司变更公司名称为山西潞安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为潞化科技。本次变更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的事项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点评:1、大股东推出增持计划,彰显对公司的发展信心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健发展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以及为提振投资者信心、维护股价稳定和股东利益,公司控股股东潞安化工公司计划自增持计划公告之日起12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阳煤化工A股股份,累计拟增持股份的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不超过1亿元,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本次增持完成后,潞安化工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阳煤金陵合计持有公司股份8.8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37.31%,其中本次增持主体潞安化工公司持有公司股份5.7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24.28%。本次增持体现了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支持,同时彰显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信心。 2、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氢能业务和装备制造业务阳煤化工作为潞安化工的核心化工产业,于2024年12月正式完成控股股东变更。本次公司发布更名公告,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未来战略发展方向,拟将公司名称由“阳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山西潞安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前,根据国务院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和山东省政府淘汰化肥行业落后设备的工作部署,公司陆续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本次公司更名为“潞化科技”,有助于清晰定位公司未来科技引领的发展方向,通过拥抱智能化发展趋势,加速向科技驱动型企业转型,并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氢能方面,公司依托自身丰富的氢气产能和技术优势,阳煤化工在氢能源领域布局显效,旗下正元氢能拥有自主研发的等温变换工艺及节能型的JR低压氨合成工艺,拥有河北省内最大的单套尿素系统。在装备制造方面,公司子公司阳煤化机(现潞安化机)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共同研发了国内首套年产100吨CO2加氢制绿色甲醇合成撬装置,首次实现了绿色甲醇工艺的产业化示范;构建起完备的绿氢制造产业链,建成山西省首条GW级(100台/年)智能化碱性电解槽生产线,并与清华大学再度合作成功研制山西首台电解水制氢装置——“晋华槽”。公司未来有望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能源转型和智能化有望打开公司第二成长曲线。3、公司有望受益于山西省国企改革,与控股股东业务产生协同效应山西省国企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根据山西省国资委,截至2024年11月,山西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总体完成进度超过65%,预计当年底前完成70%的主体任务;山西在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的基础上,制定了《山西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谋划了八大重点任务和156项具体举措。下一步,山西国资国企系统将持续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公司作为山西省属国有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国企改革带来的治理效率提升与业务优化。 公司控股股东潞安化工是山西省四大省属能源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化工、煤炭、新材料、清洁能源、创新研发及金融物贸六大领域,潞安化工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大力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包含机器人领域、绿色光储项目、智能质检等基于传统行业衍生出的上游产业链,实现全集团的智能化产业转型。阳煤化工有望借鉴控股股东的成功经验,将智能化、数字化打造为驱动化工主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自身化工、氢能、装备制造等业务有望与控股股东产生协同效应。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受尿素、PVC等主营产品景气度修复不及预期的影响,24年公司亏损6.8亿元,低于我们此前的预期。由于化工品需求修复缓慢,公司主营产品仍处于亏损区间,我们下调对25-26年盈利预测,新增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7亿元(下调3.57亿元)、0.20亿元(下调85%)、0.55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11、0.01、0.02元/股。考虑到化工行业资本开支周期有望见顶,叠加大宗商品需求仍在修复,我们依然看好公司主业业绩持续改善,且公司有望在控股股东潞安化工的支持下深化业务转型,发展氢能、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有望打开第二成长曲线,因此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项目投产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
|
|
巨化股份
|
基础化工业
|
2025-05-01
|
25.25
|
--
|
--
|
27.52
|
8.99% |
|
29.46
|
16.67% |
-- |
详细
事件1: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5亿元,同比+18%;实现归母净利润20亿元,同比+108%。其中Q4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亿元,同比+41%,环比+13%;实现归母净利润7亿元,同比+257%,环比+66%。 事件2: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2025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亿元,同比+6%,环比-12%;实现归母净利润8亿元,同比+161%,环比+15%。 点评:制冷剂景气上行,24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2024年公司氟化工原料均价3556元/吨,同比+23%,销量34.7万吨,同比-5%;致冷剂均价26765元/吨,同比+33%,销量35.3万吨,同比+23%;含氟聚合物材料均价38913元/吨,同比-17%,销量4.7万吨,同比+7%;含氟精细化学品均价55042元/吨,同比-44%,销量0.5万吨,同比+255%;食品包装材料均价11020元/吨,同比-14%,销量8.4万吨,同比-2%;石化材料均价7714元/吨,同比+0.03%,销量52.2万吨,同比+46%;基础化工产品均价1553元/吨,同比-14%,销量178.5万吨,同比+12%。2024年,第二、三代氟制冷剂实施配额制,供给受限,产能过剩矛盾有效缓解,公司制冷剂产品量价齐升,支撑公司24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 25Q1制冷剂维持高景气,公司业绩持续攀升:2025年,第二代氟制冷剂生产配额进一步削减,第三代氟制冷剂实行生产配额制,致行业供给端受到双重约束。同时,2024年生产厂库和社会库存消化充分且下游需求旺盛,供需格局进一步优化。在此背景下,公司产品价格保持上涨趋势,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推动氟制冷剂业务毛利率实现显著提升。2025年Q1,公司氟化工原料均价3750元/吨,同比+14%;致冷剂均价37504元/吨,同比+58%;含氟聚合物材料均价38291元/吨,同比-6%;含氟精细化学品均价66248元/吨,同比+5%。 展望2025年,制冷剂供给端持续缩减,看好行业景气持续上行。2024年12月1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2025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进口配额核发情况的公示》,其中,二代制冷剂生产和内用配额分别为16.36万吨、8.60万吨,R22生产和内用配额分别为14.91万吨、8.09万吨,分别较24年削减3.28万吨、3.10万吨,基本符合24年9月征求意见稿预期。三代制冷剂生产和内用配额分别为79.19万吨、38.96万吨,其中R32生产配额为28.03万吨,增发4.08万吨,超出24年9月征求意见稿4.5万吨的预期。总体来看,25年制冷剂配额核发情况,二代制冷剂基本符合预期,三代制冷剂超预期削减,制冷剂供给端有序削减,需求端在国内“以旧换新”等政策催化下有望稳步增长,我们持续看好制冷剂行业景气度上行。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制冷剂景气上行,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我们上调公司2025-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62亿元(上调18%)/46.86亿元(上调28%)/58.14亿元,折合EPS分别为1.39元/1.74元/2.15元。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迭代风险,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
|
|
中国海油
|
石油化工业
|
2025-05-01
|
24.49
|
--
|
--
|
26.10
|
4.19% |
|
27.23
|
11.19%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69亿元,同比-4.14%,环比+13.09%;实现归母净利润366亿元,同比-7.95%,环比+71.84%。 点评:增储上产叠加提质增效,25Q1业绩韧性凸显2025Q1油价高位震荡,布油均价为74.98美元/桶,同比-8.3%,环比+1.3%,境内天然气需求同比增长0.8%。公司继续增储上产、降本增效,成本竞争优势持续巩固,归母净利润降幅低于油价降幅,体现了公司在油价下行期的经营韧性。公司现金流维持高位,25Q1经营活动现金流为573亿元,同比-4.5%。资产创效能力维持高位,25Q1年化ROE为19.1%,同比-4.0pct。公司坚持审慎的财务政策,截至25年3月底的资产负债率为28.7%,同比-4.2pct。 25Q1油气当量产量维持高增,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0.2%公司持续加快上产步伐,25Q1实现净产量188.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4.8%。其中,原油产量同比+3.4%,天然气产量同比+10.2%;中国净产量130.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6.2%,主要得益于渤中19-6等油气田的贡献;海外净产量5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1.9%,主要由于巴西Mero2等项目的贡献。实现价格方面,25Q1公司平均实现油价72.65美元/桶,同比-7.7%,平均实现天然气价格为7.78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1.2%。2025Q1,公司资本支出277亿元,有力支撑新项目建设和产量增长。 25Q1公司共获得2个新发现,并成功评价14个含油气构造。其中,惠州19-6油田探明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涠洲10-5油气田展示了北部湾盆地潜山领域广阔的勘探前景;成功评价绥中36-1南,有望成为中型油田。期内,番禺10/11区块联合开发项目、东方29-1气田开发项目、渤中26-6油田开发项目(一期)、文昌19-1油田二期项目以及巴西Buzios7项目等多个新项目已成功投产。其他新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成本控制能力优异,25Q1桶油成本同比下降0.56美元/桶公司进一步夯实成本竞争优势,25Q1桶油主要成本27.03美元/桶油当量,同比-2.0%。其中,桶油作业费用为6.69美元/桶油当量,同比-3.2%,桶油DD&A为13.91美元/桶油当量,同比+1.0%,主要原因是产量结构变化以及汇率变动的综合影响。桶油除所得税外的其他税金同比-7.2%,主要是国际油价下降的影响。公司将持续加强成本管控,坚持成本领先战略,在油价波动期为公司业绩筑牢基石。 25年公司将维持高额资本开支,支持产量稳定增长公司2025年资本开支预算为1250-1350亿元,其中勘探、开发、生产资本支出占比分别为16%、61%、20%,国内、海外资本支出占比分别为68%、32%。 25年产量目标为760-780百万桶油当量,目标中枢同比增长5.9%,26年产量目标为780-800百万桶油当量,目标中枢同比增长2.6%,27年产量目标为810-830百万桶油当量,目标中枢同比增长3.8%,远期产量增速趋于稳定。公司将专注高质量发展,追求有效益的产量,保持生产规模稳步增长。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得益于优秀的产量增长和成本控制,公司在油价下行期业绩韧性凸显。考虑到近期油价快速下跌,全年油价预期下行,我们下调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4(下调10%)/1398(下调11%)/1443(下调11%)亿元,折合EPS分别为2.85/2.94/3.04元/股,我们依然看好公司“增储上产”的潜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公司业绩有望穿越油价周期实现长期增长,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项目进度不及预期、成本波动风险。
|
|
|
桐昆股份
|
基础化工业
|
2025-05-01
|
10.53
|
--
|
--
|
11.62
|
9.31% |
|
11.51
|
9.31%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13亿元,同比+23%;实现归母净利润 12亿元,同比+51%。其中 Q4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21%,环比-9%;实现归母净利润 2亿元,同比+3亿元,环比+2.5亿元。 事件:公司发布 2025年一季度报告,2025年 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4亿元,同比-8%,环比-23%;实现归母净利润 6亿元,同比+5%,环比+213%。 点评: 涤纶长丝景气复苏,2024年 Q4业绩大幅增长。2024年 Q4,国内 PTA 价差为 362元/吨,同比-42元/吨,环比-22元/吨;涤丝 POY 价差为 1197元/吨,同比+79元/吨,环比+11元/吨;涤纶短纤价差为 1095元/吨,同比+301元/吨,环比+103元/吨。2024年 Q4,国际油价震荡回落叠加涤纶长丝下游需求持续增长,涤丝 POY 及涤纶短纤价差提升明显,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涤纶长丝需求持续回暖,2025年 Q1业绩延续增长。2025年 Q1,国内 PTA 价差为 326元/吨,同比-71元/吨,环比-36元/吨;涤丝 POY 价差为 1224元/吨,同比+153元/吨,环比+27元/吨;涤纶短纤价差为 890元/吨,同比+295元/吨,环比-205元/吨。随着下游纺服需求持续复苏,涤纶长丝价差持续改善,公司 2025年 Q1业绩延续增长。 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夯实行业龙头地位。2024年,公司多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1)福建恒海项目聚纺主装置已完成结构封顶,工程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2)安徽佑顺项目土建收尾,正在进行设备安装。3)恒翔二期项目已确定工艺路线,并已取得安评、能评、环评批复,目前多个单体已开始基础施工。4)宇欣二期项目已完成聚酯总承包招标、桩基工程及其检测,装置相关设计基本确定。5)印尼炼化项目 ODI 报批材料顺利提交上报并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修改,完成一揽子协议签订与国内外的登记备案工作,完成上报版可研报告等的编制。6)广西石化聚醚项目正式启动,计划 2025年四季度建成投产。随着在建项目的加速推进,公司市场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彰显公司未来发展信心。公司 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发布,以 2020-2022年扣除浙石化投资收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值为基数计算依据,该计划业绩考核要求为:1)2023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40.5%; 2)2023-2024年净利润累计值的增长率不低于 200.5%;3)2023-2025年净利润累计值的增长率不低于 450.5%。考核要求充分体现公司对长期发展的信心。激励计划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的积极性,为公司吸引与储备优秀人才,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考虑炼化行业景气下行,浙石化盈利能力下滑,公司投资收益预计较我们此前预期下滑,因此我们下调公司 2025-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 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95(下调41%)/31.14(下调 33%)/38.99亿元,折合 EPS 分别为 0.95/1.29/1.62元。 公司多个重点在建项目稳步推进,未来增长空间可期,因此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增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环保政策风险。
|
|
|
麦加芯彩
|
基础化工业
|
2025-04-30
|
45.81
|
--
|
--
|
50.14
|
9.45% |
|
50.23
|
9.65% |
-- |
详细
事件:麦加芯彩发布2025年一季报。25Q1,公司实现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4.2/0.50/0.46亿元,同比+41%/+77%/+105%。 点评:集装箱涂料同比高增受益于低基数,风电涂料同比高增受益于下游高景气度。 25Q1,公司集装箱涂料/风电涂料/其他工业涂料收入分别为3.1/1.1/0.01亿元,同比+41%/+47%/-83%,其中销量分别为19006/3617/46吨,同比+29%/+67%/-84%,均价分别为1.6/3.2/2.1万元/吨,同比+10%/-12%/+8%。 25Q1,集装箱涂料业务收入及销量高增长主要受益于低基数,24年集装箱涂料景气度前低后高;风电涂料业务收入及销量高增长主要受益于下游风电行业高景气度。 毛利率同比提升,减值冲回,助力净利率改善。25Q1,公司毛利率为23.8%,同比+3.4pcts;期间费用率10.2%,同比+0.9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5.1%/2.9%/2.4%/-0.1%,同比+1.7/-0.03/-1.2/+0.5pcts;减值损失收入占比为0.14%(减值冲回),同比+2pcts;归母净利率11.8%,同比+2.4pcts。 经营质量:现金流同比改善,收现比同比大幅提升。25Q1,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0.2亿元,同比+1.5亿元,主要由于收款同比大幅改善,25Q1公司收现比为135%,同比+73pcts。25Q1末,公司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3.3亿元,同比+3.5亿元,主要由于公司24年收入规模快速增长,环比-2.2亿元,受季节性收款节奏影响。 投资建议:25Q1,麦加芯彩收入利润均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受益于低基数效应以及下游风电行业高景气度。24年至今公司在新业务拓展方面取得了较多实质性进展:风电涂料海外市场取得重要突破、船舶涂料获得首张船级社认证、收购光伏玻璃涂层重要资产,这些进展或将在2025年转化为收入利润的新增贡献。 我们维持对公司25-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集装箱涂料需求大幅下滑风险、风电涂料海外业务开展进度不及预期风险、船舶涂料获取订单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光伏涂料业务拓展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
|
|
海油发展
|
能源行业
|
2025-04-29
|
3.88
|
--
|
--
|
4.12
|
3.00% |
|
4.27
|
10.05%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5年一季报,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1亿元,同比+9.42%,环比-46.53%;实现归母净利润 5.94亿元,同比+18.38%,环比-38.61%。 点评: 三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5Q1归母净利润大增 18%2025Q1国际油价高位震荡,Q1布油均价为 74.98美元/桶,同比-8.3%,环比+1.3%。得益于高油价及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下的增储上产行动的持续推动,国内油田服务市场持续稳步增长。公司持续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把握增储上产机遇,扎实推进生产经营任务,经营质效持续提升,能源技术服务、低碳环保与数字化、能源物流服务三大产业稳步增长,同时公司持续开展提质降本增效行动,有效管控成本费用,25Q1归母净利润大增 18%;公司持续提升经营质量,“一利五率”指标持续改善,25Q1年化 ROE 为 8.7%,同比增长 0.6pct,成本费用利润率为 6.6%,同比增长 0.4pct,截至 3月末资产负债率为 40.6%,同比上升 1.5pct。 2025Q1,在能源技术服务产业方面,公司核心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有力支持保障上游增储上产,贡献了主要利润增量。在低碳环保与数字化产业方面,新能源技术服务项目及管道涂敷工作量提升,克服市场周期波动影响,实现业绩稳健增长。 在能源物流服务产业方面,协调服务、港口岸基、海上配餐等服务工作量和石油化工品销售量增长,抵消商品销售价格随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业务发展符合预期。 加强成本管控建立低成本优势,推进数智转型提升经营效率公司深入推进降本增效,25Q1毛利率为 12.90%,同步上升 1.02pct,期间费用率为 5.97%,同比下降 0.27pct。公司坚持深耕精益管理,加快构建以产品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成本领先型的穿透式成本管理体系,以及以效率效能为导向的现场管理示范场景,实施全面提质降本增效。公司加速推进数智转型,2024年形成10大数字化产品,实现场景建设复用 60余项次,积极探索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 35个应用场景建设,3类 127项算法模型实现落地应用。数智转型切实为公司带来了效率的提升,2024年智能注采车间产能从 300套/年最大提高到 2000套/年,产品一次性合格率超 99%;管线预制工厂建立高精度实景数据,产能提升至 1000寸径/天;防腐涂料工厂一键排程时间从 2小时缩短至 10分钟。 油服行业景气叠加中国海油推进“增储上产”工作,助力公司长远发展展望未来,在全球原油供需偏紧、能源安全需求提升背景下,海上油气开发进度加码,2025年全球油服市场仍将持续景气,根据 Spears & Associates, 2025年油服市场有望持续稳健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 3265亿美元,同比增长 3.3%。母公司中国海油积极响应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25-27年产量增速目标分别为 5.9%、2.6%、3.8%。中国海油加速渤海、南海油气开发,有望打开公司的远期成长空间。公司业务围绕海洋石油生产环节,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生产及销售支持,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质降本增效行动不断深化,有望实现收入与盈利的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 25Q1业绩大增,油服行业维持景气,国内“增储上产”工作持续推进,公司有望持续受益。我们维持对公司 25-26年盈利预测,新增 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2.62/46.98/52.15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42/0.46/0.51元/股,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油价波动风险,中国海油产量增长不及预期,成本波动风险。
|
|
|
恒力石化
|
基础化工业
|
2025-04-25
|
15.07
|
--
|
--
|
16.02
|
3.09% |
|
15.53
|
3.05% |
-- |
详细
事件 1:公司发布 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63亿元,同比+0.6%;实现归母净利润 70.44亿元,同比+2%。其中 Q4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85亿元,同比-5%,环比-10%;实现归母净利润 19.39亿元,同比+61%,环比+78%。 事件 2:公司发布 2025年一季度报告,2025年 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70亿元,同比-2.3%,环比-2.6%;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1亿元,同比-4.1%,环比+5.8%。 点评: 2024年 Q4业绩韧性凸显:2024年 Q4,布伦特原油均价 74美元/桶,同比-11%,环比-6%;石脑油裂解价差-71美元/吨,同比+13美元/吨,环比-5美元/吨;炼油价差 806元/吨,同比+69元/吨,环比+6元/吨;PX 价差-3元/吨,同比-1532元/吨,环比-663元/吨;PTA 价差 362元/吨,同比-42元/吨,环比-22元/吨;涤丝FDY 价差 2989元/吨,同比+851元/吨,环比+454元/吨。2024年 Q4,油价下跌需求刚性支撑,炼油、涤丝 FDY 价差同比扩大,PX 景气度下滑显著。公司在油价高位下游需求增长有限的背景下,2024年 Q4业绩依然实现大幅增长,业绩韧性凸显。 芳烃景气延续下行,2025年 Q1业绩同比小幅下跌:2025年 Q1,布伦特原油均价75美元/桶,同比-8%,环比+1%;石脑油裂解价差-70美元/吨,同比-6美元/吨,环比持平;炼油价差 953元/吨,同比+147元/吨,环比+147元/吨;PX 价差-564元/吨,同比-1744元/吨,环比-561元/吨;PTA 价差 326元/吨,同比-71元/吨,环比-36元/吨;涤丝 FDY 价差 2923元/吨,同比+759元/吨,环比-66元/吨。2025年 Q1,炼油价差持续改善,PX 延续景气下行,公司 2025年 Q1业绩同比小幅下跌。 新增产能逐渐投产,持续打造高附加值新材料产业链:截至 2024年末,1)公司位于大连长兴岛产业园的 160万吨/年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产品主要包括双酚 A、聚碳酸酯、电子级 DMC、丙二醇、乙醇胺、乙撑胺、聚甲醛、醋酸等化工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子、汽车等新兴产业。2)恒力化纤年产 40万吨高性能特种工业丝智能化生产项目全线投产,公司工业丝总产能达 80万吨/年,恒力化纤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高性能工业丝生产基地。3)苏州汾湖基地 12条线功能性薄膜生产线全面投产,可年产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 47万吨。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领域,产品涵盖离型保护基膜、MLCC 离型基膜和在线涂硅离型膜等多个产品;光学材料领域,产品涵盖偏光片离型保护基膜、OCA 离型基膜、高亮基膜等产品;超薄应用领域,如 TTR 热转印基膜,公司产品主要为 4.5微米以下 TTR 热转印基膜和 8微米以下其他超薄膜。此外公司南通基地 12条线功能性薄膜项目和锂电隔膜项目稳步推进中,项目预计 2025年逐线投产。汾湖基地和南通基地相关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使公司子公司康辉新材成为全球产能规模最大和工艺技术最领先的功能性膜材料企业。 持续实施高分红政策,重视股东投资回报:自上市以来,公司始终保持较高比例的现金分红,在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利润分配一直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2024年,公司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 0.45元,预计 2024年派发现金红利约 31.7亿元,占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比例约为 44.97%。公司 2022-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总额约 90亿元。稳定分红政策助推股东回报提升,持续打造价值“成长+回报”型上市企业。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新产能逐步投产,依然具备较高成长性,持续实施高分红政策打造价值“成长+回报”型上市企业,我们维持公司 2025-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 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2.28/105.38/116.06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1.31/1.50/1.65元,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增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环保政策风险。
|
|
|
新和成
|
医药生物
|
2025-04-18
|
21.23
|
--
|
--
|
22.99
|
5.90% |
|
22.86
|
7.68% |
|
详细
事件1: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同比+43%,实现归母净利润58.7亿元,同比+117%;其中Q4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8.3亿元,同比+42%,环比-1.8%,实现归母净利润18.8亿元,同比+212%,环比+5%。 事件2: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25年Q1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8-19亿元,同比+107%~+118%。 点评:维生素、蛋氨酸景气上行,2024年业绩同比大增:2024年,国内VA市场均价140元/kg,同比+65%;国内VE市场均价102元/kg,同比+44%;国内固体蛋氨酸市场均价21.3元/kg,同比+14%;国内2%生物素市场均价36元/kg,同比-14%。 2024年,一方面受益于维生素、蛋氨酸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公司山东基地三期15万吨蛋氨酸项目于23年下半年投产逐步释放产能,24年蛋氨酸销量同比提升,助力公司24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 维生素价格维持高位,2025年Q1业绩增幅亮眼。2025年Q1,国内VA市场均价121元/kg,同比+47%,环比-32%;国内VE市场均价136元/kg,同比+107%,环比-4%;国内固体蛋氨酸市场均价21.1元/kg,同比-5%,环比+5%;国内2%生物素市场均价34.7元/kg,同比-6%,环比-4%。2025年Q1,国内维生素价格虽然环比下跌,但仍维持高位,同比大幅增长,致公司2025Q1业绩同比增幅显著。 在建项目稳步推进,新品种放量公司业绩有望增厚:2024年,公司营养品板块,蛋氨酸项目产能得到释放,已实现30万吨/年产能达产,市场竞争力增强;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18万吨/年液体蛋氨酸(折纯)项目基本建设完成;4,000吨/年胱氨酸稳定生产运行,草铵膦项目中试顺利。香精香料板块,系列醛项目、SA项目、香料产业园一期项目稳步推进。新材料板块,PPS新领域应用开发顺利;天津尼龙新材料项目顺利推进大生产审批;HA项目产品已正常生产、销售。 原料药板块,氟烷、植物醇整合项目有序进展,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升级产品结构,逐步发展成为解热镇痛类、营养类药品以及特色原料药中间体生产商。公司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建设有序进行,随着在建项目逐步投产,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厚。 持续分红与回购,公司中长期发展可期:公司坚持每年现金分红,现金分红金额占当年净利润比例为30%-50%,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总额达155亿元(含尚未实施的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21.5亿元),而公司首发及再融资累计募集资金为64.52亿元,现金分红总额是募集资金总额的240.34%。同时,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增加投资者信心,2024年回购注销17,485,676股,回购注销金额为人民币5亿元;2025年,公司再次推出回购计划,回购金额人民币3亿元-6亿元,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公司稳定的现金分红以及积极的回购计划,体现出公司对投资者回报的重视以及对中长期发展的信心。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考虑到维生素价格大幅上涨,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因此我们上调公司2025-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65(上调18%)/72.67(上调15%)/83.26亿元,折合EPS分别为2.14/2.36/2.71元,公司在建项目稳步推进,成长空间广阔,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
|
|
中国海油
|
石油化工业
|
2025-04-11
|
24.80
|
--
|
--
|
25.95
|
4.64% |
|
27.86
|
12.34%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关于实际控制人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海油集团拟自2025年4月8日起的12个月内增持公司A股及H股股份,拟增持金额累计不少于人民币20亿元(含本数),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含本数)。 点评:增持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前景。截至4月8日,中国海油集团持有公司295.08亿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62.08%。综合考虑市场波动、资金安排、境内外监管要求等因素,中国海油集团将使用自有资金在12个月内完成本次增持计划。本次增持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将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支持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维护公司股价稳定。 24年公司业绩逆势上涨,增量降本彰显业绩韧性。2024年布油均价同比-2.8%,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379亿元,同比+11.4%,体现了公司在油价下行期的经营韧性。公司持续加快上产步伐,全年实现净产量726.8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7.2%,创历史同期新高。公司进一步夯实成本竞争优势,24年桶油主要成本28.52美元/桶油当量,同比-1.1%。公司25-27年产量指引目标中枢分别同比增长5.9%、2.6%、3.8%,远期产量增速趋于稳定。公司将专注高质量发展,追求有效益的产量,保持生产规模稳步增长。 维持高分红政策,长期投资价值凸显。2024年公司全年股息为1.40港元/股(含税),同比增长12%,派息率为44.7%。根据公司战略展望,2025-2027年,在获股东大会批准的前提下,公司全年股息支付率将不低于45%,派息率下限较2022-2024年的40%明显提升。公司派息率的提升体现了公司注重股东回报,共享发展成果,低利率背景下,内地市场高分红和持续分红公司较为稀缺,公司坚持稳定高分红政策,投资价值凸显。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本次增持体现公司实际控制人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公司加强“增储上产”,维持成本优势,积极提升投资者回报水平,有望实现穿越油价周期的长期成长。我们维持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03、1562、161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3.16、3.29、3.40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上游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成本波动风险。
|
|
|
中国石油
|
石油化工业
|
2025-04-10
|
7.39
|
--
|
--
|
8.17
|
7.50% |
|
9.02
|
22.06%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计划的公告》,控股股东中国石油集团拟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金额不少于人民币 28亿元(含本数),不超过人民币 56亿元(含本数)。 点评: 增持彰显大股东对公司发展信心,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前景。中国石油集团将使用自有资金,分别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集中竞价方式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系统场内交易方式增持公司 A 股及 H 股股份。综合考虑市场波动、资金安排、境内外监管要求等因素并为保障本次增持计划顺利实施,中国石油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将自本公告日起 12个月内完成本次增持计划。本次增持体现了中国石油集团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表明公司对资本市场的积极态度。 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显著,油价波动期彰显公司业绩韧性。2024年布油均价为79.86美元/桶,同比-2.8%,公司积极应对形势变化,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深入推进炼化转型升级,依托全产业链优势抵御油价波动,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2.0%,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实现自由现金流 1043.5亿元,连续三年超过1000亿元。2025年,地缘政治波动为全球原油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公司将持续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坚持稳中求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穿越油价周期的长期成长。 加强“增储上产”推动炼化转型,业绩基础稳固。2024年公司坚持高效勘探,着力提升规模经济可采储量和储量接替率,2024年油气当量储量接替率为98.2%,同比增长 15.7pct,油气当量产量 1797.4百万桶,同比+2.2%,其中原油产量 941.8百万桶,同比+0.5%,天然气产量 1454亿方,同比+4.1%。公司持续优化天然气业务市场布局和营销策略,合理配置国产和进口资源,统筹协调长期协议和现货采购,24年天然气销售经营利润同比+25.5%。公司坚持绿色、智能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调整装置负荷和产品结构,深入实施减油增化、减油增特,不断提升高附加值产品产量,炼化转型有望深入推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本次增持体现大股东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公司在油价波动背景下业绩韧性凸显,加强“增储上产”推动炼化转型,有望实现穿越油价周期的长期成长。我们维持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30/1784/1829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95/0.97/1.00元/股,维持 A股和 H 股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下行风险,成品油和化工品景气度下行风险。
|
|
|
中国石化
|
石油化工业
|
2025-03-28
|
5.63
|
--
|
--
|
5.84
|
1.21% |
|
5.88
|
4.44% |
|
详细
事件 1: 公司发布 2024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30746亿元,同比-4.29%; 实现归母净利润 503亿元,同比-16.79%。2024Q4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7080亿元,同比-4.61%,环比-10.42%;实现归母净利润 61亿元,同比-19.09%,环比-29.00%。 事件 2: 公司于 3月 23日宣布,公司部署在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的海 301井获高产油气流,在两个层系分别试获日产 1108立方米、167立方米油当量,刷新北部湾海中凹陷油气日产纪录。 点评: 一、24H2油价下跌叠加炼化产品需求低迷,2024年归母净利润承压2024年布油均价为 79.86美元/桶,同比-2.8%,总体维持高位,但 24年 9月至 12月受中东地缘政治缓和、原油需求预期下行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快速下跌,Q4布油均价为 74.01美元/桶,同比-10.7%,环比-6.0%。24年境内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 8.0%;受柴油需求下降影响,境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下降 1.9%,其中汽油同比下降 1.2%,柴油同比下降 5.4%,煤油同比增长 13.3%; 境内主要化工产品需求保持增长,乙烯当量消费量同比增长 2.4%,但受新增产能集中投放影响,化工行业盈利仍在低位。公司全力优化生产经营组织,大力降本减费,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1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494亿元,同比-7.5%。 2024年,公司上游业务受益于油价维持高位、“增储上产”持续推进和天然气产业链盈利能力提升,实现息税前利润 597亿元,同比+24.3%。受炼油需求不振、炼油产品毛利下滑影响,公司炼油业务实现息税前利润 52亿元,同比-73.9%。受成品油需求下滑影响,营销及分销业务实现息税前利润 223亿元,同比-23.9%。化工行业景气度仍在底部,24年公司化工业务实现息税前利润-117亿元,同比增亏9.14亿元。 二、分业务解读:上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炼化业务成本控制成效凸显 1、上游坚持“增储上产”,天然气盈利能力创新高2024年公司上游板块实现息税前利润 597亿元,同比+24.3%,Q4单季实现息税前利润 145亿元,同比+126.5%,环比+1.1%,主要由于公司增储上产持续推进,以及天然气全产业链盈利创历史新高。2024年,公司原油实现价格 74.5美元/桶,同比下降 2.1美元/桶,天然气实现价格 2.23元/方,同比增加 0.74元/方。2024年,公司生产原油 282百万桶,同比+0.3%;生产天然气 397亿方,同比+4.7%。 公司积极降本增效,24年油气现金操作成本为 14.7美元/桶,同比下降 0.4美元/桶。 2024年,公司加强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增储稳油增气降本增效取得新进展。勘探方面,全力拓矿权、增储量,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松辽盆地风险勘探、渤海湾盆地页岩油等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高效推进。原油开发方面,加快推进塔河、准西、胜利海上等原油重点产能建设,加强老油田精细开发;天然气开发方面,积极推进顺北二区、川西海相等天然气重点产能建设。在北部湾海域,公司将该区域作为勘探战略接替新区,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建立完善复合油气成藏理论,为后续高产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 2、炼油需求下滑,现金操作成本小幅下降2024年公司炼油板块实现息税前利润 52亿元,同比-73.9%,Q4单季实现息税前利润-9.65亿元,主要由于柴油需求疲弱、炼油产品毛利收窄,以及油价快速下跌带来库存损失。公司全力做大有效益的加工量,保持较高负荷率,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和出口节奏,推进低成本“油转化”、高价值“油转特”。2024年公司加工原油 25230万吨,同比-2.0%,生产成品油 15349万吨,同比-1.6%,其中,汽油产量同比+2.6%,柴油产量同比-10.3%,煤油产量同比+8.6%。24年公司炼油毛利为 5.8美元/桶,同比下降 1美元/桶,现金操作成本为 4.0美元/桶,同比下降 0.1美元/桶。 3、销售业务加快转型,非油利润稳步增长2024年公司销售板块实现息税前利润 223亿元,同比-23.9%,Q4单季实现息税前利润 24.55亿元,同比-12.1%,环比-27.7%,主要由于柴油消费疲弱和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公司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和网络优势,加快加气和充换电网络发展,提升非油业务经营质量,积极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2024年,公司成品油总经销量 23933万吨,同比+0.1%,其中境内成品油零售量 11345万吨,同比-5.6%,境内成品油直销分销量 6938万吨,同比+2.0%。 2024年公司非油业务实现利润 47.21亿元,同比+2.3%。 4、化工景气度触底,单位成本得到有效控制2024年公司化工板块实现息税前利润-117亿元,同比增亏 9.14亿元,Q4单季实现息税前利润-69亿元,同比增亏 28亿元,环比增亏 43亿元,主要由于化工景气度低迷,以及化工板块计提减值损失 15.47亿元。24年公司乙烯产量为 1347万吨,同比-5.9%。公司大力降本减费,挖潜增效成效显著,稳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加强战略客户合作和产品定制化服务。24年化工单位完全加工成本为 1369元/吨,同比下降 90元/吨。 三、维持高分红叠加回购增持工作稳步推进,彰显投资者回报价值公司 2024年全年股息为 0.286元/股,派息率为 69%,与上年基本持平,以 3月 21日收盘价计算的 A 股、H 股股息率分别为 4.9%、7.2%。2024年,公司累计回购 A 股股份 1.30亿股,H 股股份 3.28亿股,回购 A 股总金额为 8.16亿元,H 股总金额为 14.36亿港元,若将分红与股份回购合并计算,24年公司利润分派率约为 75%。2023年 11月 11日至 2024年 11月 10日期间,中国石化集团累计增持公司 3.74亿股股份。公司维持高分红政策,回购增持工作稳步推进,彰显投资者回报价值,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四、科技创新、降本增效成果斐然,看好公司长期投资价值2024年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收获新成果,上游方面,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突破,济阳、苏北等断陷盆地页岩油开发技术支撑效益建产。 炼油方面,轻循环油(LCO)加氢裂化-芳烃抽提生产轻质芳烃(BTX)产品的催化剂与技术实现应用,动物疫苗白油、超高压变压器油等特种油品实现应用。 化工方面,全球首套环己烯酯化加氢制环己酮装置建成投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线性α-烯烃(LAO)等关键技术实现工业转化。此外,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乙烯工厂建成投用,国内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示范项目成功建成。降本增效方面,24年公司上游、炼油现金操作成本分别同比下降 2.3%、2.6%,化工单位完全成本同比下降 6.2%。长期来看,公司将加强降本增效工作,推动炼化转型升级,加速“一基两翼三新”布局,我们认为公司长期角度仍具备优异投资价值。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24年公司业绩承压,成品油需求超预期下行,化工景气度复苏不及预期,我们下调公司 25-26盈利预测,新增 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81(下调 5%)/621(下调 5%)/667亿元,对应的 EPS 分别为0.48、0.51、0.55元/股。展望 2025年,油价中枢下行,利好公司炼化主业盈利提升,公司坚守长期主义,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业务,未来随着化工行业景气度整体向好,公司新产能逐步投产,新能源领域布局落地,业绩有望增厚,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前景,因此维持 A 股和 H 股的“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下行风险,成品油和化工品景气度下行风险。
|
|
|
上海石化
|
石油化工业
|
2025-03-28
|
3.35
|
--
|
--
|
3.40
|
1.49% |
|
3.40
|
1.49%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4年年度报告,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71亿元,同比-6%,实现归母净利润 3.2亿元,同比增长 17.2亿元。其中,公司 Q4单季实现营业收入 211亿,同比-9%,环比-6%,实现归母净利润 2.8亿元,同比增长 9.7亿元,环比+4155%。 点评: 国际油价震荡下行叠加市场需求逐步复苏,24年公司业绩扭亏为盈。2024年成品油方面,汽油、航空煤油需求复苏良好,柴油需求有所下滑。2024年公司汽油、柴油、航空煤油销量分别为 344万吨、286万吨、142万吨,分别同比+3%、-16%、+8%;销售均价分别为 8545元/吨、6892元/吨、5437元/吨,分别同比-0.2%、+3%、-7%。2024年公司对二甲苯、聚乙烯、聚丙烯销量分别为 69万吨、50万吨、40万吨,分别同比-3%、+1%、-1%;销售均价分别为 6983元/吨、7997元/吨、7497元/吨,分别同比-6%、+4%、+1%。2024年,公司平均原油加工成本 4282元/吨,同比-2%。受益于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带动炼油成本下降,叠加成品油销售价格降幅小于成本价格跌幅,公司炼油产品价差扩大,致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继续加码碳纤维项目布局,构建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碳纤维复材性能优异,下游需求良好,应用领域广泛,碳纤维复材未来发展空间广阔。23年,公司 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 48K 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一阶段已投运;百吨级高性能碳纤维试验装置已投运。在充分总结评估一期建设、投用成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发展公司大丝束碳纤维产业,提高公司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25年 1月27日公司发布公告,拟投资约 31.96亿元人民币(不含增值税)建设新的大丝束碳纤维项目,项目包括 6万吨/年原丝及 3万吨/年碳纤维产能。公司坚持做强“碳纤维”等中高端新材料核心产业,以聚烯烃、弹性体、碳五下游精细化工新材料为突破和延伸的中高端新材料产业链的发展战略,锚定数智化、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方向,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油价中枢下行,公司盈利能力增强,我们上调公司2025-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 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025-2027年的净利润分别为 8.99(上调 37%)/15.70(上调 50%)/18.52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09/0.15/0.18元。维持对公司 A 股、H 股的“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
|
|
石化油服
|
基础化工业
|
2025-03-21
|
1.95
|
--
|
--
|
2.06
|
5.64% |
|
2.19
|
12.31%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11亿元,同比+1.39%,实现归母净利润6.32亿元,同比+7.19%。2024Q4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62亿元,同比+8.59%,环比+45.11%,实现归母净利润-0.45亿元。 点评:油服工程行业景气高企,公司毛利率改善,全年业绩稳定增长2024年以来,受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OPEC+延长自愿减产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高位震荡,石油公司继续加大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力度,国内外油田服务、石油工程市场景气高企。公司积极把握油田服务行业景气上行周期,持续优化生产运行和市场布局,进一步扩大优质规模市场,提高海外市场高端业务占比,深化人力、装备等资源优化,深挖降本潜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毛利率为7.81%,同比增长0.57pct,ROE为7.58%,同比下降0.02pct,期间费用率为6.74%,同比下降0.43pct。 新签合同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加速拓展国内外部市场和海外市场公司大力提升工程技术服务能力,全力开拓国内外优质市场,2024年累计新签合同额为912亿元,同比增长10.7%,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市场新签合同额为470亿元,同比下降5.8%;国内外部市场新签合同额为199亿元,同比增长26.8%;海外市场新签合同额为243亿元,同比增长45.5%。公司持续拓展国家管网集团市场,中标川气东送二线等多个标段、超2000公里工作量,中标合同额首次突破人民币100亿元。在海外,公司深耕中东市场,在沙特,11部钻机获延期10年合同;新签沙特阿美公司2个管道建设项目,合同额超11亿美元;沙特阿美S84三维采集项目首次一次性获得沙特阿美公司2年合同延期;连续油管、硫化氢检测等服务项目的市场份额不断拓展,获得格兰特公司专利扣型维修授权。 在科威特,井筒大包业务实现重大突破,中标南部钻井大包项目212口井工作量,一举打破“四大国际油服公司”在中东高端业务垄断。公司预计2025年新签合同额为835亿元,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内部市场495亿元,国内外部市场152亿元,海外市场188亿元,新签合同维持高位为公司未来发展创收奠定坚实基础。 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经营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2024年,公司统筹优化资源,强化精益管理,加快提升低成本竞争力。(1)公司优化人力资源,坚持把人力资源优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全面从严“三定”,压减用工总量、外委转自营减费、业务承揽增收,全年外委转自营统筹优化转岗4524人,对外业务承揽输出5518人、创收5.1亿元。(2)公司优化资产装备,坚持轻资产发展,成立资产运营分公司,打破各单位间资产调剂盘活壁垒,充分发挥公司资源统筹共享平台作用,推动公司资产运营创效能力提升。(3)公司扎实推进管理降本,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推广黄河钻井公司等精益管理经验,持续压降非生产性费用,精简队伍机构,全年压减队伍124支,其中钻井队29支,压减项目部及附属机构271个,全年百元收入营业成本同比下降0.57元。油服行业景气叠加母公司维持较高上游资本开支,公司有望持续受益国内市场方面,2025年中国将正式施行能源法、新矿产资源法,制定油气中长期增储上产行动计划,势必引领油气高质量勘探开发,同时正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CCUS等业务,新业务发展迎来难得机遇。国际方面,根据S&PGlobal统计,2024年全球海上勘探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6%,陆上勘探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9%,预计25年全球上游资本开支恢复增长,有望达到5824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5%,上游资本开支的持续扩增为油服景气奠定基础,公司将获得更多服务机会,业绩有望继续增长。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归母净利润稳健增长,考虑到公司盈利能力修复速度不及我们预期,我们下调公司25-26年盈利预测,新增27年盈利预测,预计25-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0(下调36%)、10.01(下调31%)、12.28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04、0.05、0.06元/股。随着公司新签订单逐步转化为收入,降本增效持续推进,公司有望实现盈利能力的持续回升,因此维持对公司A股和H股的“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上游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成本波动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