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刘慧彬

中信建投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440523050001...>>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爱尔眼科 医药生物 2024-09-25 9.67 -- -- 19.09 97.41% -- 19.09 97.41% -- 详细
核心观点:24Q2收入符合预期,归母净利润超预期。截至24H1,公司在境内拥有医院311家,门诊部202家,在海外已布局140家眼科中心及诊所,公司将继续实施“1+8+N”战略布局和国际化战略,经营规模和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有望持续提升。 展望2024年,尽管屈光、视光等细分消费类医疗需求增速可能会受经济环境影响有所放缓,但随着公司强化各学科建设,持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预计公司收入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中报24H1公司实现收入105.5亿元,同比+2.86%;实现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19.7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8亿元,同比+1.48%。EPS为0.22元,同比增加21.12%。 其中24Q2收入53.5亿元,同比+2.25%;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23.53%;扣非归母净利润9.4亿元,同比-6.42%。 简评:24Q2收入增长符合预期,归母净利润增速超预期2024年上半年公司门诊量与手术量实现较快增长,实现门诊量794.07万人次,同比增长9.23%;手术量64.99万例,同比增长6.92%。 24H1公司实现收入105.5亿元,同比+2.86%;实现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19.7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8亿元,同比+1.48%。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较高,主要是因为本期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约2.55亿元(税前)。 分病种来看,24H1公司实现屈光收入41.5亿元,同比+3.16%;视光收入23.7亿元,同比+3.05%;白内障收入17.4亿元,同比+3.64%;眼前段收入9.1亿元,同比+4.81%;眼后端收入7.2亿元,同比+5.11%;其他项目收入6.2亿元,同比-7.5%。 预计2024年公司整体收入实现稳健增长,稳步实施“1+8+N”战略布局与国际化战略展望2024年,尽管屈光、视光等细分消费类医疗需求增速可能会受经济环境影响有所放缓,但随着公司强化各学科建设,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和临床应用,持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预计2024年公司整体收入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截止2024年中报,公司在拥有境内医院311家,门诊部202家。公司稳步实施“1+8+N”战略布局,继续推进中心城市和重点省会城市的区域性眼科中心的建设。长沙、上海、广州、成都、重庆、南宁等眼科中心已运营,湖北爱尔、安徽爱尔、沈阳爱尔、贵州爱尔陆续建成中,北京爱尔英智等正在筹建中。 公司在海外已布局140家眼科中心及诊所,逐渐形成覆盖全球的医疗服务网络。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有助于深度融合国际先进的医疗服务理念和最前沿的技术体系,搭建世界级科研、人才、技术创新的眼科平台。 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健,经营指标正常2024年上半年公司整体销售费用率10.62%,同比+0.40个百分点,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89%,主要是新并入的医院带来的眼健康科普活动及健康教育人员薪酬等费用增加;管理费用率13.52%,同比+0.58个百分点,主要是新并入医院带来的人工费用、折旧摊销等费用增加;财务费用率0.98%,同比增加0.92个百分点,主要是汇率波动带来的汇兑损益变动所致。公司持续加大对眼科临床技术及数字化转型的投入,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为1.41%,研发费用约1.49亿元,同比增加0.6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28.43亿元,同比-15.61%。公司其他经营指标均基本正常。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测2024-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15亿元、232亿元、251亿元,分别同比增加5.57%、7.99%、8.1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18亿元、40.14亿元、44.75亿元,分别同比增加7.72%、10.93%、11.50%。以2024年9月20日收盘价(9.74元/股)计算,2024-2026年PE分别为25、23、2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1)医疗事故风险:在临床医学上,由于存在着医学认知局限、患者个体差异、疾病情况不同、医生水平差异、医院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类诊疗行为客观上存在着程度不一的风险,医疗事故和差错无法完全杜绝。眼球的结构精细,组织脆弱,并且眼科手术质量的好坏将受到医师水平差异、患者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差异、诊疗设备、质量控制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眼科医疗机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医疗事故的发生可能会对公司的品牌和经营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2)人力资源储备不足风险:眼科医疗服务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医疗机构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公司医疗规模的快速扩张,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也趋于复杂化,对公司诊疗水平、管控能力、服务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吸引、培养、用好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虽然公司在前期已经为后续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人才储备,但如果公司不能持续吸引足够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且不能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继续进行机制创新,公司仍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短缺风险。 3)公共关系危机风险:公共关系危机是指危及企业形象的突发性、灾难性事故或事件,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紧迫性等特点。公共关系危机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严重破坏企业形象,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某些个体事件可能会被迅速放大或演化为行业性事件,公司可能因此而受到波及或影响。 4)授权使用品牌风险及诉讼仲裁风险:公司通过参与投资产业并购基金,许可其投资、设立的医院使用公司指定商标及“爱尔”字号,更好地满足各地眼科患者的需求。得到品牌使用授权的医院为独立法人,不属于上市公司子公司,不由上市公司控制或管理,独立承担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债务或法律责任。在这种模式下,公司存在品牌风险和诉讼仲裁风险。得到品牌使用授权的医院可能因执行不到位、操作失误、理解不当等原因导致无法达到公司提出的运营标准,严重时可能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等风险事件,影响公司整体品牌形象。 5)商誉减值风险:公司在投资并购过程中,将产生一定金额的商誉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商誉在未来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并购的标的资产经营状况未达预期,则存在商誉减值风险,从而对上市公司损益造成不利影响。 6)医院运营风险:医院日常经营存在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医保基金合规使用等相关风险;若合规性管控不足,存在医疗反腐和医保飞行检查力度加大背景下的合规性风险。
昊海生科 医药生物 2024-09-24 58.34 -- -- 88.79 52.19% -- 88.79 52.19% -- 详细
2024H1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97%、14.64%、22.66%,整体业绩增长符合预期,其中医美玻尿酸实现高增长、眼科业务在集采等背景下短期承压。展望2024全年,下半年随着眼科迎来暑期旺季,公司视光终端产品有望环比改善,且公司“海魅”玻尿酸持续放量,全年有望拉动公司整体业务实现稳健增长。中长期来看,公司积极推进在研项目,着重扩充眼科和医美创新产品,未来有望持续巩固行业优势地位。 事件公司发布2024半年报公司24H1实现营业收入14.04亿元(+6.97%),归母净利润2.35亿元(+14.64%),扣非归母净利润2.30亿元(+22.66%),EPS为1.01元。 简评业绩符合预期,医美玻尿酸业务延续高增长趋势公司24H1实现营业收入14.04亿元(+6.97%),归母净利润2.35亿元(+14.64%),扣非归母净利润2.30亿元(+22.66%),整体业绩增长符合预期。24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58亿元(+8.10%),归母净利润1.38亿元(+11.03%),扣非归母净利润1.35亿元(+16.26%)。公司加大产品营销力度,医美玻尿酸业务推广顺利,尤其是明星产品海魅已进入快速放量期,并带动玻尿酸产品组合整体向上;眼科人工晶状体、眼科粘弹剂及骨科玻璃酸钠注射液等产品处于新一轮的国家或省级集采实施阶段,产品销售价格有所下降,短期增长承压。拆分产品来看:2024H1公司医疗美容与创面护理产品收入6.34亿元(+25.72%),其中玻尿酸收入4.17亿元(+51.30%),第三代“海魅”产品继续快速上量,带动第一代和第二代玻尿酸产品收入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2024年7月获批的第四代玻尿酸产品“海魅月白”具有更好的远期安全性、更长效、可刺激局部胶原蛋白增长等特性,将与“海魅”、“海魅韵”共同组成公司玻尿酸高端产品系列;人表皮生长因子收入0.81亿元(+8.11%),产品应用科室从传统的烧伤科、皮肤科拓展到儿科、肿瘤、口腔、普通外科、妇产科、内分泌科、消化科等多科室;射频及激光设备收入1.36亿元(同比下滑11.54%),但“EndymedPro”高频皮肤治疗仪及相关耗材实现了显著增长。 2024H1公司眼科产品收入4.52亿元(-6.02%),其中白内障产品线收入2.32亿元(-10.70%),公司人工晶状体产品虽在销量方面实现了一定的增长,特别是中端的预装类非球面产品以及高端的区域折射双焦点产品的销量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5%和12%,但带量采购中选价格较大幅度下降;眼科粘弹剂产品收入5042万元(10.16%);近视防控与屈光矫正产品线收入2.01亿元(-2.44%)。其中,视光材料业务收入1.08亿元(-2.60%),收入波动主要由下游厂家对原材料备货的周期性影响有关;视光终端产品收入9353万元(同比-2.26%),主要由角膜塑形镜产品的收入下降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疲软,角膜塑形镜品类整体受此影响,同时,近年来多个角膜塑形镜新产品获批加剧了品类内部的竞争,而功能性框架镜等新品类的加入也对角膜塑形镜的客户产生了一定的分流。 2024H1公司骨科产品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0.42%),玻璃酸钠注射液在浙江等地的省级带量采购进入执行阶段,导致产品销售价格有所下降,公司通过积极完成勾选量、扩大销售渠道等手段促进销量增长、扩大市场份额,从而部分弥补了单价下降对收入的影响。2024H1公司防粘连及止血产品共收入6917万元(-2.49%),主要受到高值耗材控费控量等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单价较高的医用几丁糖产品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 展望全年,公司业绩有望维持稳健增长展望2024全年,国家组织人工晶体集采在24Q2逐渐落地执行,下半年公司人工晶体产品有望借助集采进一步提升市占率,且随着眼科迎来暑期旺季,公司视光终端产品(OK镜、离焦镜等)有望快速放量,且公司“海魅”玻尿酸持续放量,全年有望拉动公司整体业务实现稳健增长。 在研产品管线丰富,着重扩充眼科和医美创新产品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着重扩充眼科和医美创新产品线。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有机交联玻尿酸产品“海魅月白”于2024年7月成功获批,除此之外,公司玻璃酸钠滴眼液产品于2024年3月获批,眼内填充用生物凝胶项目及疏水模注散光矫正非球面人工晶状体项目分别于2024年1月及2024年2月进入注册申报阶段,亲水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疏水模注非球面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房水通透型PRL、医用交联几丁糖凝胶以及无痛交联玻尿酸等多个重点研发项目临床试验在报告期内均顺利进行,高透氧巩膜镜产品和新型超高透氧(DK180)角膜塑形镜产品的临床试验已分别于2024年7月及8月正式启动。 费用控制良好,财务指标基本正常2024H1公司综合毛利率为70.51%,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其中高毛利率医美玻尿酸产品的营业收入及占比持续增长,但另一方面,眼科人工晶状体、眼科粘弹剂及骨科玻璃酸钠注射液等产品处于新一轮的国家或省级集采实施阶段,产品销售价格有所下降,基本冲抵了玻尿酸产品销售增长对整体毛利率增长的贡献;销售费用率为28.86%,同比下降3.20个百分点,销售费用投入控制良好;研发费用率为8.93%,同比提升1.21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材料领用及试验费用等支出增加;管理费用率为14.85%,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为-1.73%,同比提升0.63个百分点。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15.68%,主要由于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带来的经营性现金流入大幅增加;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1.33亿元(23年同期为476万元),主要由于本期公司支付了部分2023年度宣告派发的股利(A股股票),而上年同期没有该等现金流出;另外本期因股权激励归属而增发股份吸收的投资额、以及新增的银行借款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运营能力方面,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43天,同比下降10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26天,同比下降7天。公司其他财务指标基本正常。 盈利预测与估值短期来看,在玻尿酸新产品放量催化下,公司医美业务有望维持高增长,人工晶体国家集采结果24Q2开始陆续落地执行,公司人工晶体业务有望借助集采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中长期来看,公司积极推进在研项目,着重扩充眼科和医美创新产品,未来有望持续巩固行业优势地位。我们预测2024-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0.43、35.20和40.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5%、15.68%和16.0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7、5.93和6.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79%、17.02%和16.85%。以9月18日收盘价(58.82元/股)计算,2024-2026年PE分别为27、23和2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人工晶体已进行国家层面集采,河北省也将OK镜纳入集采范围,未来不排除集采导致公司部分产品降价幅度超过市场预期,影响相关业务盈利能力;如果由于医疗行业合规加强等政策因素导致部分地区招标需求延后,公司业绩有低于报告预测值的风险。 新产品推广进度不及预期:公司多款重磅产品在研发注册过程中,后续按照规划将陆续上市推广销售,新产品市场推广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若推广进度不及预期,将影响公司业务增长的持续性。 市场竞争加剧:眼科、医美产品布局的厂家越来越多,未来行业面临竞争加剧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