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方霁

东海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630523060001。曾任职于湘财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12.5%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兆易创新 计算机行业 2024-02-05 67.50 -- -- 77.40 14.67%
77.40 14.67% -- 详细
事件概述:2024年1月26日,兆易创新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7.66亿元(-29.08%YoY),实现归母净利润1.55亿元(-92.45%YoY),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22亿元(-98.85%YoY)。单季度来看,2023Q4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3.72亿元,(0.78%YoY,-4.00%QoQ),实现归母净利润-2.79亿元(-608.18%YoY,-385.26%QoQ)。 受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影响,2023Q4业绩短期承压,2024。年减值风险或将大幅减小。受行业整体下行,公司产品销售价格及毛利率有所下滑,在公司产品出货量同比增加的情况下,公司经营业绩出现下滑。其中净利润受资产减值影响较大,2023年资产减值损失预计6.12亿元,其中商誉减值损失约3.8亿元,存货减值损失约2.32亿元,若扣除商誉减值影响,Q4净利润约1.01亿元,环比增长3.73%。公司2019年收购思立微确认商誉13.05亿元,2020-2022年计提商誉减值5.25亿元,2023年预计商誉减值损失约3.8亿元左右,减值后商誉余额预计为4亿元左右。2023年计提较高减值准备,主要由于传感器业务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不断下行,以及下游手机市场需求疲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导致。尽管产品价格下行,公司传感器业务2023年销量同比明显增加,市场份额也在增长,公司传感器产品核心竞争力没有变化,传感器产品价格目前处于底部区域,随着需求回暖,预期产品毛利率会逐步回到正常水平,2024年减值风险相对降低。存货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计提存货减值金额分别为0.55、0.82、0.46亿元,Q4预计存货减值金额为0.49亿元,趋于平稳;同时公司库存水位呈下降趋势,2023Q3库存20.91亿元,环比下降1.12%,目前产品市场价格基本处于底部区域,未来库存随着成本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预计存货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存货减值风险或减小。 公司2023年Q3存储产品价格小幅度回暖,MCU营收逐步企稳。四季度为传统淡季,公司2023年Q4营收同比实现正增长,环比小幅下滑4%。产品线方面,NOR、DRAM、NAND、MCU和传感器业务都呈现了企稳的状况,其中NORFlash出货量创历史新高,市占率提升;利基型DRAM和SLCNAND价格出现小幅回暖;MCU在2021年和2022年基数大的情况下,2023年上半年营收出现大幅回撤后,四季度逐步企稳;传感器2023年出货量实现了良好增长,价格下跌较多。整体上,2023年受周期影响,产品价格下跌较多,Q4逐步企稳,2024年有望逐步回暖。 展望2024年,随着行业库存去化以及消费需求回暖,存储和MCU业务发展趋势量价向好。 1)NORFlash方面,在工业、车载和大容量的高端电子消费品应用领域,随着消费需求回暖有望实现营收增长;2)NANDFlash方面,主流NAND在2023年底涨幅50%以上,2024年NAND价格预计将延续涨势;利基型的产品或将在2024年迎来较大的价格提升,同时,公司产能放量,客户渗透提升有望增加销量;3)DRAM方面,公司已量产DDR4、DDR3L、LPDDR4产品,并通过与代工厂商的紧密合作关系,获得稳定的产能保障,2024年利基型产品有望逐步获得市场订单;4)MCU方面,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下游应用占比中工业领域持续提升,未来随着下游工业优质客户库存去化以及景气复苏,叠加消费和汽车前装应用领域产品出货量增长,MCU业务有望逐步实现回暖。 投资建议:公司产品覆盖高中低端市场,随着NORFlash、MCU产品向中高端的工业、汽车领域拓展,以及自研品牌DRAM比例的提升,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国产替代趋势。因为行业周期下行超出预期,公司经营情况短期承压,我们调整了2023-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5、11.25、15.55亿元(原预测值分别是6.85、15.57、25.0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4、2025年PE为39、2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市场竞争加剧;2)存储价格恢复不及预期;3)新品导入不及预期。
扬杰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2-19 35.82 -- -- 41.20 15.02%
41.20 15.02% -- 详细
公司产品全方位布局,海外业务去库存结束后有望重启增长态势。公司产品版图丰富,二极管、小信号、MOSFET、IGBT、SiC系列产品均持续以新能源、汽车电子等高增长领域为导向突破技术瓶颈、进行新产品开发;公司“双品牌”战略布局海内外业务,收购美国MCC在欧美市场主打“MCC”品牌,在中国和亚太市场主打“YJ”品牌,随着海外市场去库存周期结束,高毛利海外业务营收表现有望在2024年迎来增长期。 二极管行业全球龙头,光伏二极管占据国内优势地位。光伏二极管业务在公司营收中占据重要地位,早在2019年公司在功率二极管市场就已经达到中国排名第一,全球第四,国内市占率为13.5%,2020年在光伏接线盒旁路二极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0%。 目前二极管市场替代效应初见成效,高端领域仍有替代空间,公司2023年上半年光伏二极管营收同比增幅超过20%,二极管芯片已在新能源汽车三电领域和清洁能源领域获得大规模应用,公司持续拓展产品规格提升各类产品性能,其中FRED芯片在耐高压性能上进行突破,整流芯片全系列已经量产,1700V续流芯片研发合格即将量产,新一代续流FRED已在研发中,预计2024年实现量产,未来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 功率半导体各细分市场国内领先,加码布局新能源领域。公司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在MOSFET、IGBT、SiC等高端领域采用IDM+Fabless并行模式布局产能,从上游材料到中游晶圆设计、制造再到封测进行全面的产线建设,晶圆覆盖4、5、6、8寸芯片产线。 公司在各细分市场中地位领先,目前产线建设和产品及技术研发进展顺利:1)小信号方面,使用多种封装技术丰富小信号产品品类满足下游客户需求,2)MOSFET方面,聚焦于高端领域进行开发;3)IGBT方面,获得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行业TOP客户订单,2023年上半年IGBT营收同比超50%,目前已经开始批量交付;4)SiC方面,自主开发的全碳化硅主驱模块将在今年完成A样试制,目前已经获得多家Tier1和终端车企的测试及合作意向,有望2025年批量上车,公司还进一步扩张SiC产线建设,达产后产能供应有望突破1万片/月。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随着新产品持续放量,海外业务增长,各产线产能释放,我们认为公司业绩将会重启增长态势。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5.91、67.35、79.8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6%、20.46%、18.5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84、12.03、17.0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64%、36.11%、41.37%。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2)海外市场增长不及预期;3)产能不及预期
兆易创新 计算机行业 2023-11-28 73.87 -- -- 76.66 3.78%
77.40 4.78% -- 详细
NOR Flash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占率。 2022年公司存储业务占比59.36%, NOR占公司存储业务的主要部分,当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根据ICInsights数据, 2021年华邦、旺宏和兆易创新三家存储厂商的市占率分别为35%、 33%和23%。中长期公司在nor在产品结构与客户结构上发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其一,公司在NOR产品上覆盖512K-2GB,针对不同应用市场需求提供大容量、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功耗、小封装等多个系列产品,不断巩固消费电子龙头优势地位。其次,公司积极拓展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网络通讯领域应用, NOR业务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短期内公司也迎来消费电子复苏周期,库存或将逐步去化,毛利有望改善。 与国内龙头厂商合作发挥产业协同效应,自研利基DRAM,业务或将高速发展。 2019年公司定向增发43.24亿元布局DRAM业务,研发1Xnm级的DRAM技术。 2021年上半年,公司推出自有品牌利基型DRAM产品DDR3L、 DDR4,主要面向消费类、工业控制类及车规等市场。公司与合肥长鑫发挥优势互补,在DRAM上实现多种合作模式,保障产能稳定。 Trendforce统计, 2021年全球利基型DRAM市场规模约为90亿美元,占DRAM总体市场规模的10%左右。利基DRAM国产化需求旺盛,公司DRAM业务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期。 国内高端MCU领域领军者,有望充分受益国产化替代。 根据Yole数据, 2022年全球MCU市场中,英飞凌、瑞萨电子和恩智浦均以18%的市场份额并列前三,前十厂商除新唐科技和华大半导体外,其余均是美国、日本、荷兰等海外企业, CR7市占率达90%,行业集中度较高。兆易创新从2013年起步, 10年间将MCU家族的规模扩充至41个产品系列、超过500款MCU产品, 2023年上半年,公司推出了国内首款基于Arm? Cortex?-M7内核的GD32H系列超高性能微控制器,应用于电源、储能、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诸多工业及高端消费领域。 公司产品中工业占比较高,随着客户库存去化以及行业景气复苏,叠加消费和汽车前装应用产品出货量增长, MCU业务有望实现底部周期复苏与产品内生增长。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在国内存储芯片和MCU领域具备绝对领先优势,产品覆盖高中低端市场,有望充分受益国产替代趋势,考虑到公司的成长性以及产品化的能力,同时结合公司新产品线的进一步拓展和量产,我们认为公司有望享受更高的估值水平。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9.15、78.37、102.8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7.25%、32.49%、 31.1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5、 15.57、 25.0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6.61%、127.15%、 60.91%。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宏观环境和行业波动; 2)市场竞争加剧; 3)供应链风险。
宏微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3-11-13 36.60 -- -- 37.85 3.42%
37.85 3.42% -- 详细
事件: 2023年10月26日,宏微科技发布2023年三季报。2023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35亿元,同比增长84.69%,归母净利润0.86亿元,同比增长39.69%; 2023Q3实现营业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31.58%,环比下降14.37%,归母净利润0.23亿元,同比下降20.56%,环比下降27.15%,毛利率为21.65%,同比下降0.19pcts,环比下降1.03pcts。 2023Q3营收同比维持增长态势,环比小幅下降,毛利率略有承压。 2023Q3营收环比下降主要系光伏客户需求放缓所致,毛利率下降主要系由于公司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前期投入较大,成本端摊销费用较多。 下游应用领域结构有所调整,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提升。 2023Q3营收结构来看, 1)工业控制领域占比约为40%,发展相对稳定; 2)新能源发电领域占比约为30%,占比略有下降,主要系光伏逆变器处于去库存阶段,对单管产品需求略有疲软的原因,而储能模块预计2024年在新能源板块收入占比突破30%; 3)电动汽车领域占比约为30%,新能源汽车业务扩张,公司2023年下半年车规订单饱满,预计今年年底出货量会突破至8万块/月。 加大技术积累,积极布局新能源和SiC产品。 目前,公司200A650V、 600A1200V储能模块已完成验证测试,并将大规模交付客户。 SiC产品方面, SIC二极管已在客户端开展验证工作, SiC MOS实现样品产出,预计于2024Q1将成品交付客户使用。 产能建设持续推进,叠加大客户订单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 公司产能分布在三个基地,其中华山厂产能450万块/年, 2023年预计可以满产;新竹厂1期目前产能调整为480万块/年,已投产320万块/年,预计2023年产能利用率突破60%, 2025年实现满产;新竹厂2期整体规划超过1000万块/年,其中自有资金投资240万块/年,可转债项目投资240万块/年,控股子公司投资塑封模块540万块/年。以上产能能够满足未来客户需求,保障公司长期发展向好。 8月22日公司公告称与客户A签订日常经营重大合同,该合同为产能保障协议,约定2024年6月、 2025年6月、 2026年6月需向客户A交付200/240/240万块,签订初期约定产品实际产能已达到10万块/月,目前处于爬坡状态,尚未达到20万块/月,客户A作为优质客户,这一订单将对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业绩增长点。 投资建议: 由于公司目前营收增速放缓我们将2023-2025营收预测分别调整至15.85、24.57、 34.40亿元(原预测值分别为17.84、 27.02、 38.57亿元),预计EPS分别为0.88/1.37/2.21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分别是58.87/37.96/23.52,我们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上游代工厂继续涨价;行业周期影响价格下跌。
中船特气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1-10 29.02 -- -- 33.70 16.13%
33.70 16.13% -- 详细
事件: 中船特气发布2023年三季报,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1.99亿元,同比减少17.44%,实现归母净利2.49亿元,同比下降 9.2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1.68亿元,同比下降34.11%。 公司2023年Q3实现营业收入3.99亿元,同比下滑19.75%,环比并无变化; 实现归母净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12.83%,环比下滑11.49%;扣非归母净利润0.31亿元,同比下滑44.34%,环比下滑61.25%。 公司2023年Q3业绩承压, 静待行业周期复苏: 公司前三季度经营业绩同比下滑的原因主要系: 1)下游厂商需求疲软; 2)产品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下行波动; 3)研发累计投入占比增加: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总计研发投入1.2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0.12%,同比增长1.52pct。 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为36.30%,同比下降2.06pct;公司前三季度净利率为20.77%,同比增长1.87pct, 其他收益9570万元,同比增加7275万元, 主要系公司先进刻蚀气体工艺研发项目补助、上市补助以及产业发展专项奖励增加。 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4.34%,主要系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较多约为5448.3万元。 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于新品种, 为公司长期业绩储备新动能: 公司目前已有产品50余种,在研产品包括高纯溴化氢、高纯乙硅烷、高纯乙炔等21种电子气体, 重点研发国产化程度低、市场需求大、应用前景好的电子特气品种, 为公司长期业绩成长储备了新动能, 未来覆盖晶圆制造流程中电子特种气体全品种指日可待,进一步提升公司自主可控能力。 募投项目扩产突破瓶颈, 提前布局应对未来供需缺口: 根据公司调研的数据, 受产业政策的引导,集成电路等产业投资加速,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加之主要原料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供需两端多重因素的叠加, 三氟化氮和六氟化钨等产品需求持续向好,预计在2025年需求大于供给,公司提前布局扩产项目,预计届时市占率会进一步提升,尽管受到审批进度、上游供货商延期交货等因素影响,部分募投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日期延长至2023年12月,但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投资建议: 考虑到公司在目前终端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依旧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 产品略有价格波动以及部分募投项目延期, 我们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E-2025E实现营业收入16.53/20.66/24.7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04/4.41/5.44亿元, EPS分别为0.57/0.83/1.03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分别是64/44/36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产能消化风险。
东芯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1-07 28.90 -- -- 28.90 0.00%
28.90 0.00% -- 详细
事件概述: 2023年10月30日, 东芯股份发布2023年三季报。 2023年1-9月,公司实现营收3.71亿元(-60.84% YoY),归母净利润-1.46亿元(-153.96% YoY); 2023Q3单季,公司实现营收1.31亿元(-43.81% YoY),环比增长13.54%,归母净利润-0.71亿元(-226.13%YoY), 环比下降74.75%。 Q3经营业绩承压, 短期扰动不改中长期发展趋势。 根据三季报披露, 公司2023Q3实现营收1.31亿元,同比下降43.81%,环比增长13.54%;毛利率为7.53%,同比下降22.74pct,环比下降0.84pct;归母净利润亏损7119.17万元,同比下降226.13%。 受利基型存储市场景气度下降, 公司产品市场价格出现下滑, SLC NAND价格下跌幅度大约在60%左右。 公司的营业收入和毛利率水平下降明显, 但核心产品的中长期成长趋势并未发生变化,展望Q4, 随着晶圆成本端的优化以及终端客户需求的改善, 公司盈利水平有望逐步改善。 持续加码研发投入, 为公司发展蓄势赋能。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拓宽产品结构, 2023年1-9月,公司研发费用达1.27亿元,同比增长51.06%,占营收比重的34.16%。 1)SLCNAND方面, 公司先进制程的1xnm NAND Flash产品已完成晶圆制造及功能性验证,正在进行晶圆测试及工艺调整; 2)NOR方面,公司正研发更低成本、更高性能的48nm NOR芯片; 3)DRAM方面, 公司设计研发的LPDDR4x及PSRAM产品均已完成工程样片并已通过客户验证,未来将继续在DRAM领域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设计,丰富产品线; 4)车规产品方面, 公司SLC NAND和NOR均有产品通过AEC-Q100测试, 未来将持续扩大车规级产品线丰富度。展望2024年,随着公司各产品线在研项目规模化落地, 有望持续贡献业绩增量。 海外大厂逐步退出利基市场,公司迎来良好发展契机。 国外存储大厂专注于大容量存储市场,业务逐渐淡出利基型市场, 利基市场占比较大的铠侠、美光、 SK海力士以及一些台湾厂商,产能端都在逐步下调的状态, 行业供需格局有望迎来改善。 公司产品主要为SLCNAND、 NOR Flash和利基型DRAM,合计市场空间约为135亿美元, 其中公司核心业务SLC NAND在全球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4%, NOR和利基型DRAM合计市场份额尚不到1%。 随着国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司作为国产中小容量NAND核心标的,具备稀缺性、高成长性,质地优秀,有望受益替代头部厂商空出的利基市场。 投资建议: 随着1xnm SLC、 LPDDR4X、车规级存储逐步实现量产, 公司收入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盈利水平得到提升。 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 12、 1.48、 3.37亿元, 当前市值对应2024E-2025E年PE分别为116、 51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市场竞争加剧; 2)存储价格恢复不及预期; 3)新品导入不及预期。
东芯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0-26 28.90 -- -- 28.90 0.00%
28.90 0.00% -- 详细
国内领先的存储芯片设计厂商,聚焦中小容量存储芯片赛道。 东芯股份成立于2014年,主要产品为非易失性存储芯片NAND Flash、 NOR Flash,易失性存储芯片DRAM以及衍生产品MCP。 公司营收从2018年的5.1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1.46亿元, CAGR为22.43%, 2022年公司毛利率达41%, 附加值较高。 公司所处利基型存储市场空间约为135亿美元, 国产化空间巨大。 根据Gartner数据, 预计2023年SLC NAND市场规模达24亿美元, SLC NAND写入速度快、成本相对NOR低,在嵌入式市场、 5G基站、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中广泛应用。 NOR在小规模存储领域具备读取速度快优势, 2022年市场规模达32亿美元。 据 Trendforce统计, 2021年利基型DRAM市场规模约为90亿美元,占DRAM总体市场规模的10%左右。 利基型存储芯片在成本、读写速度、寿命、容量大小等指标上各有优势, 因此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特殊场景,长期看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 测算公司产品收入, 2022年在全球SLC NAND、 NORFlash、利基DRAM占有率分别是4.03%、 0.31%、 0.14%,公司中长期发展空间巨大。 公司以SLC NAND筑基,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同时发力NOR与利基DRAM,产品不断突破。 2018-2022年,公司NAND业务收入由1.77亿元增长至7.08亿元,近五年CAGR达41%, 2022年SLC NAND收入占比为62%,是公司主要产品。 目前NAND产品38、 2xnm已经在海内外代工厂量产, 1xnm产品国内某代工厂在研。公司NOR目前是55、 48nm量产,产品竞争力或将不断提升。 DRAM产品目前以DDR3、 LPDDR4为主, DDR4X在研, DRAM产品都是海外某代工厂2xnm制程生产。 公司中长期持续加码研发和技术升级, 差异化竞争利基市场。 公司产品可靠性正在逐步从工业级标准向车规级标准迈进,目前公司NAND及NOR均有产品通过AEC-Q100,也将适用于更严格的车规级应用环境。 公司自主研发产品技术拥有内置4比特或8比特ECC、高速SPI接口等16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公司产品进入到三星电子、海康威视、歌尔声学、传音控股、惠尔丰等知名龙头客户的供应链体系。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国内存储芯片的自给率仅15.70%, 公司作为国内SLCNAND龙头, 有望受益替代头部厂商空出的利基市场; 同时公司打开Nor与利基DRAM市场, 多线路发展推动公司高增长。 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0、 3.04、4.42亿元, 当前市值对应2023-2025年PE为196、 52、 35倍, 给予“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1)市场竞争加剧; 2)存储价格恢复不及预期; 3)新品导入不及预期。
中船特气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0-23 29.02 -- -- 33.70 16.13%
33.70 16.13% -- 详细
电子特气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推动。 电子特气作为晶圆制造环节中占比仅次于硅片的半导体材料,未来随着下游显示面板、集成电路领域产能扩张以及工艺升级,需求有望持续提升;另一方面, 根据TECHCET的数据, 2020年电子特气国产化率约为15%, 在海外管制的背景下,供应链自主可控愈发重要,国产化进程有望加快。 部分核心技术全球领先, 规模化效应凸显, 中国电子特气龙头加速发展。 1)公司9项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其中电解氟化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韩国之后第四个掌握该等技术的国家; 2)公司目前现有9250吨三氟化氮以及2230吨六氟化钨产能,分别位居全球第二和全球第一,是国内最大的三氟化氮和六氟化钨的生产企业,新增3250吨三氟化氮有望帮助公司突破产能瓶颈,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在研产品储备深厚, 产品结构愈加丰富,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1)公司紧密跟踪下游客户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积累,重点研发国产化程度低、市场需求量大、应用前景好的电子特种气体品种,其中21种电子气体处于小试阶段, 为公司未来储备新的增长动力; 2)公司募投项目增加735吨高纯电子特气产能、 1500吨高纯氯化氢产能以及2023年新增150吨高纯电子气体项目,新增的产品种类将丰富公司产品结构,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受益于市场开拓和产能扩产,三氟甲磺酸系列有望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随着作为医药原料的三氟甲磺酸等产品需求量持续攀升,有望带动公司三氟甲磺酸及酸系列衍生品快速发展。在新能源领域,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用作电解液添加剂,可以提高电解液的电化学稳定性,改善高低温和循环性能。随着应用领域拓展、生产成本下降,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中的使用量增加,以及固态电池的逐步应用将进一步带动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的使用需求,未来市场空间较大, 有望打造公司新的增长点。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预计未来全球电子特种气体市场进一步扩大,国产替代进程进一步加速渗透,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并且为我国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电子特气供应商,成长空间广阔,基于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产品结构多样化,龙头规模效应凸显,未来营收规模有望持续提升,我们看好公司的长期发展, 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分别为0.71/1.06/1.26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分别是48/33/27倍,我们赋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3)产能消化风险。
国芯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3-09-28 29.24 -- -- 30.65 4.82%
30.65 4.82% -- 详细
公司CPU内核完全自主可控,从底层架构意义上实现国产化替代。公司立足于M。 Core指令集,前瞻布局PowerPC和RISC-V指令集,实现了嵌入式CPU芯片IP底层技术和架构的完全“自主、安全、可控”,从根本上保证了公司的长期核心技术竞争力,保证了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的信息安全和独立自主,为自主可控芯片构筑护城河。 公司车规MCU芯片国产化市场空间巨大,车规产品加速放量。全球车规MCU近95%市场由美欧日芯片巨头主导,中国企业供给尚不足5%;随着国产新能源品牌崛起,燃油车时代的汽车电子供应格局有望获得重塑,国产车规MCU厂商迎来千载难逢的供应链导入时期。公司已在汽车电子芯片12条产品线上实现系列化布局,涵盖车身控制、动力总成、域控制器、线控底盘、新能源电池BMS、车规安全芯片、主动降噪SoC等,性能对标恩智浦,全面覆盖汽车电子各个领域。公司已成功打入多个Tier1供应商及整车供应链,和比亚迪、上汽、吉利、小鹏等十余家汽车整机厂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基于公司汽车电子芯片进行应用产品开发的客户已超50家。截至2023H1,公司汽车电子和工控业务已完成订单0.48亿,在手订单0.73亿,已量产模组13个,实现Design-in模组56个,随着2023H2整车厂芯片库存去化接近尾声,下半年公司车规MCU芯片有望加速放量。 AI和边缘计算业务订单大增,RAID控制芯片取得国产从0到1突破。截至2023H1,公司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业务已完成订单1.11亿,在手订单4.13亿,对比2022年边缘计业务算全年营收仅1.21亿,2023H2有望保持高增,成为公司下半年业绩重要支撑点。此外,公司前瞻布局RAID存储控制芯片,已实现国产RAID片产品从0到1突破,可对标博通等国际顶尖厂商,产品单价在1000-4000元,毛利率超50%,打造公司未来重要增长极。 信息安全产品硬件化和自主化趋势明确,公司云安全芯片产品国内领先。安全硬件为信息安全产业最大细分市场,终端客户以政府、国企为主,自主可控需求强烈。公司云安全芯片国内领先,主要客户有深信服、信安世纪、格尔软件和国家电网等,公司产品与鲲鹏、龙芯、兆芯及飞腾等各类国产CPU主板都已完成适配,目前已进入国家颁布的信创采购名录。未来随着鲲鹏、龙芯等国产主芯片放量,公司云安全芯片未来潜力可期。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当前我国国产车规MCU领域市占率不足5%,公司车规MCU加速放量,有望成为国内领军者,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同时公司云安全芯片自主可控需求强烈,公司RAID存储控制芯片打破博通垄断实现国产从0到1突破,未来增长潜力较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8.48/15.36/23.70亿元,年增率分别为61.48%/81.18%/54.3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0/1.31/2.91亿元,年增率分别为-22.26%/119.06%/121.95%,EPS分别为0.18/0.39/0.87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分别为163.29/74.54/33.59倍,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
宏微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3-08-31 53.28 -- -- 55.55 4.26%
57.80 8.48%
详细
新能源产业驱动IGBT行业高速增长,然而全球市场份额主要被海外企业占据,国产化率不足35%,国内企业发展空间巨大。根据yole数据,2020年全球IGBT总规模约54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达到84亿美元,CAGR约为7.5%,新能源汽车是下游应用复合增速最快的行业,6年CAGR约为22.26%;其次,光伏风电储能高速增长也驱动IGBT需求规模长期增长。根据Omdia数据,海外厂商英飞凌、富士电机、三菱这TOP3大企业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从宏微科技2022年收入规模来看,IGBT模块在全球占比不足3%,与国际巨头还有近10倍以上的空间。 公司自主研发IGBT、FRED芯片迭代到第七代,碳化硅二极管小批量供应,产品应用不断深入到光伏、新能源车市场。目前公司IGBT芯片迭代至第七代,部分产品性能与国际巨头媲美,2023年上半年已经实现了 25A 小批量交付,完成了 150A、200A 的拓展,并且12寸 1700V IGBT 芯片已完成开发和验证;车用 750V 12寸芯片顺利开发;SiC二极管研发成功并实现小批量供货实现。在工业控制领域客户有台达集团、汇川技术、英威腾等;在新能源发电客户有A公司等;在电动汽车客户有比亚迪、汇川、臻驱科技等;充电桩客户有英飞源、英可瑞、优优绿能、特来电等。 公司产能积极规划布局,中长期业绩增长可期。公司目前有2个厂区:1)华山厂(老厂区):规划产能450万块/年;2)新竹厂一期:规划产能480万块/年,2022年产能利用率达到20%,预计2023年提升至60%,2024年实现满产;新竹厂二期:年产能规划540万块/年,2023年预计有三条产线投入试运行,预计在2024~2025年释放产能。此外,子公司芯动能项目的交付产能首期规划投产120万块车规产品,2023年下半年开始投产和交付,或将成为未来公司额外产能供应点,这也是公司业绩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当前我国IGBT国产化率不足35%,国内需求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等驱动高速增长,公司作为国内IGBT龙头企业之一,技术积累深厚,产品不断深入新能源市场,产能规划高增长,公司短期业绩高速增长,长期发展可期。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分别为1.02/1.62/2.36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分别是50.22/31.48/21.64,我们赋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上游代工厂继续涨价;行业周期影响价格下跌。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