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吕然

中银国际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300521050001...>>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唯捷创芯 计算机行业 2023-10-31 62.99 -- -- 72.90 15.73%
72.90 15.73%
详细
公司第三季度盈利能力持续改善。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11亿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251.83万万元。入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0亿亿元,同比提升升54.47%,长环比增长25.62%;实现归母为净利润为5768.27万元,同比增长85.30%。第三季度公司新产品实现突破并实现规模出货,核心竞争力凸显;公司的车规级射频芯片已通过部分客户验证,正在汽车和模块厂商处推广,开启公司第二增长级。因此维持“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环比双增,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11亿元,同比降低9.39%;第三季度由于公司新产品突破并规模出货,实现营业收入7.20亿元,同比提升54.47%,环比增长25.62%。2023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1251.83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121.69%;第三季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68.27万元,同比增长85.30%,延续了第二季度的增长态势。 随着市场回暖和新品逐渐出货,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改善。 第三季度公司新产品实现突破并实现规模出货,核心竞争力凸显。2023年上半年,公司向市场推出了新一代低压版本L-PAMiF产品,运行能耗降低,实现业内领先。公司自主研发的L-PAMiD产品实现了批量出货,成为国内率先实现向头部品牌客户批量销售该产品的企业,在智能手机产品中实现了国产射频前端高集成度模组的突破。此外,第一代wifi7已经开始推广;接收端模组的新产品DRx与DiFEM模组的研发、验证和推广,正按计划进行。我们认为公司新品量产进度符合预期,新产品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不断增加,公司产品核心竞争力凸显。 车端产品开启公司第二增长级。公司的车规级射频芯片已通过部分客户验证,正在汽车和模块厂商处推广,预计2024年实现大规模出货。我们认为,车规端产品验证周期较长,技术壁垒更高,毛利率也相对更高,公司从消费电子行业迈向汽车行业,有望绘制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估值唯捷创芯新产品有望持续放量,未来业绩可期。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分别为2.29/4.82/6.69亿元,EPS为0.55/1.15/1.60元,对应PE分别为113.7/54.0/38.9倍,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国际关系恶化、宏观经济环境承压、新产品研发及推广不及预期。
唯捷创芯 2022-05-09 45.01 -- -- 58.23 29.37%
58.23 29.37%
详细
唯捷创芯作为国内PA第一梯队的龙头厂商,PA的出货量遥遥领先其他友商,占据国内出货量第一。下游终端产品近期需求相对疲软,但是公司受益于5G以及射频自主国产化趋势,同时背靠Wi-Fi6模组成功研发并量产出货,未来成长空间打开,前景见好,公司高成长性趋势明显。支撑评级的要点唯捷创芯加快5G模组创新迭代。我们对唯捷创芯在PA模组领域的专业性与发展性充满信心,在移动通信终端、物联网等领域唯捷创芯有望成为新龙头,创造更大的时代价值。唯捷创芯借助集成电路国产化东风,继续坐稳PA模组龙头。唯捷创芯深耕射频前端细分领域,高集成度模组设计与量化能力、高度完善的GaAsPA射频工艺在集成电路国产化崛起浪潮中领航成长优势。估值捷创芯主营业务为PA模组、Wi-Fi射频前端模组、射频开关、接收端模组。 21年由于公司(1)产品竞争力增强、下游市场需求增长分别推动4G型号PA模组的单价、销售数量上涨,推动4G型号PA模组销售收入快速增长;(2)5G型号PA模组大批量出货,推动销售收入快速提升;(3)2021年新推出Wi-Fi6射频前端模组、射频开关、接收端模组等产品贡献的收入亦同比大幅提升。21年的整体营收非常乐观。增长率预计达到93.79%。综合行业供需关系、竞争格局、公司研发及产品布局情况,对各业务的收入和毛利率进行了初步预测。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年总收入35.08/40.91/49.10亿元,毛利率为26.90%/28.65%/28.90%,净利润为-0.67/4.91/5.89亿元。公司2020-2021年尚未盈利,适用于PS估值法,5家可比公司对应2020-2021年收入的PS均值为13.15/8.41倍,公司5.6当日市值为182亿元,对应2020-2021年收入的PS为12.26/6.33倍,可见公司2020/2021PS均低于可比公司均值,未来投资价值较高,综合考虑,首次覆盖,给予买入的评级。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下游需求下滑风险,公司下游主要是移动终端行业,若智能终端的景气度下降,公司的业绩同步也会受到影响。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目前国内进入射频全端模组的公司愈来愈多,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可能会导致公司的市场份额受到压缩和减小。公司5G模组量产能力可能提升不足,但是下游5G需求较为旺盛,可能难以满足需求,业绩同步也会受到影响。
中国移动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2-03-18 59.96 -- -- 71.28 15.13%
69.03 15.13%
详细
中国移动是国内运营商龙头,已于今年初重返A 股,拉动大陆运营商估值修复。国内价格竞争基本结束,运营商走上了合作共建5G 之路。中国移动5G基站数量全球领先,同中国广电合作,把握700MHz 黄金频率,商用速度超预期。个人、家庭、政企、新兴四轮驱动,公司业绩有望再上高峰。 支撑评级的要点中国5G 发展全球领先,中国移动5G 建设走在前列,合作共建加快发展。 中国移动、华为等国内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中国基站数量在全球占比超70%,国内52%的基站是由中国移动建设;中国移动同拥有700MHz 频段建设权的中国广电共建基站,建设速度超预期。 传统强势业务稳中有进,个人业务持续发展,智慧家庭成为发展新方向。 公司的个人业务持续领先,智慧家庭业务成为公司业绩新增长点。 政企市场和新兴市场双轮驱动,借助5G 链接优势再发力。政企业务坚持“网+云+DICT”融合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基于5G 基站铺设速度加快,与5G 最为相关的家庭和政企市场收入的持续上升,我们预测公司 2021-2023年收入总额8,522亿元、9,448亿元和10,218亿元,同比增长10.95%、10.87%和8.14%;实现归母净利润 1,162亿元、1,288亿元和 1,467亿元,同比增长 7.78%、10.77%和 13.86%。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通信行业用户增长面临下降的风险,5G 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政策变化风险,境外监管风险。
鸿泉物联 2021-11-04 30.67 -- -- 43.28 41.12%
51.68 68.50%
详细
公司于10月22日晚间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5.08%。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0.67亿元,同比下降35.68%。实现归母净利润0.42亿元,同比下降22.12%。 扣非归母净利润 0.36亿元,同比下降 26.66%。三季度业绩略低于预期,短期业绩承压加大,长期智能网联高景气趋势不减。 支撑评级的要点上下双游市场波动,公司Q3业绩短期承压。从供给角度去看,上游,部分原材料短缺以及价格上涨导致供给紧张,公司生产端、出货端压力加大,商业成本增加。下游需求端,我国重卡处于迈向国六时代,国武车型去库存压力较大,叠加环保先点限产,基建减少,货运量下滑,重卡、轻卡以及工程机械等下游产品销量冷淡,其中重卡三季度下滑至18.7万辆。上下游双重压力下,导致公司第三季度营收与利润下滑。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积极布局新技术领域。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上下游双重压力下,第三季度依然投入研发资金0.29亿元,占比Q3营业收入43,.78%,同比增加22.46%;前三季度累计投入研发资金0.77亿元,占比前三季度总收入的24.34%,同比增加5.01%。公司在智能控制器、智能座舱、ADAS 以及5G-V2X 等新兴领域皆有所布局,不断渗透,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我们判断,较高的研发投入也是造成三季度业绩承压的原因之一。 政策东风已至,智能网联高景气趋势不减。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积极布局新技术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2035年)》、《汽车行驶记录仪》的新国标等政策密集落地,从政策的角度有力的推进了商用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的前进。音视频记录、防护存储器新增的要求对于产品本身的升级换代、功能提升做了硬性的要求,同时使得产品的价值链显著增加。公司凭借自身行业稳固的地位以及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伴随政策利好,未来业绩有望快速增长。 估值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5.55亿元,6.95亿元,8.54亿元,下调归母净利润为0.93亿元、1.14亿元,1.49亿元。虽然因为上下游市场波动以及公司的高研发比例投入,造成短期业绩承压较大,但是在政策优势下以及智能网联高景气行业度下,加之公司高研发投入下的产品壁垒,未来空间广大,维持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芯片短缺缓解进程低于预期的风险;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超预期下滑的风险;公司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