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豪能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5-06-10
|
14.39
|
--
|
--
|
14.46
|
0.49% |
-- |
14.46
|
0.49% |
-- |
详细
深耕传动系统零部件领域,前瞻布局机器人领域。公司成立于2006年,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同步器、差速器总成及航空精密结构件,并于2024年投建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项目,布局机器人减速器产品领域。公司通过多家子公司切入汽车、航空航天、机器人领域,其中同步器方面,持股泸州长江机械100%,覆盖采埃孚、东风等;差速器方面,持股泸州豪能100%,具备差速器全产业链能力,覆盖比亚迪、赛力斯、理想、汇川等;航空航天方面,公司持股成都昊轶强100%,主要产品为无人机零部件及航空精密制造件,间接持股成都恒翼升100%,主要拓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业务,持股豪能空天比例80%,聚焦商业航天领域。 顺利开拓差速器领域,打造重卡同步器增长点。1)差速器:差速器总成产品190-300元。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增长,车用差速器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根据《2025-2030年中国差速器总成产业发展动态及未来投资趋势研究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差速器总成市场规模约70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1000亿元,2030年有望超1500亿元。公司差速器产品具备全产业链工艺制造能力,并与苏州石川设立合资子公司,持股50%,加速差速器壳体工艺技术迭代,且拥有大批高精度进口生产线,保障产品精度、一致性与制造效率。同时在比亚迪、吉利、理想等头部车企背书下,业务有望持续成长。2)同步器:燃油车中DCT变速器需要配备同步器,混动车典型配置需要1-2个同步器,纯电与燃料电池车一般不配置。预计随DCT变速器渗透率提升,2025年国内乘用车同步器市场规模将突破80亿元。 公司在国内同步器市占率超30%,具备全产品线供应能力,并布局重卡AMT同步器产品。目前公司已为采埃孚重卡AMT项目独家配套行星结构等零件,未来有望充分受益于海外市场开拓+商用车同步器产品出货量增加。 切入机器人减速器产品,地域优势联动核心机器人整机客户。机器人整机企业降本诉求较高,国内零部件企业具备研发能力+大规模生产经验,叠加技术、客户具备协同性,有望与机器人产业实现共振。OptimusBOM成本中关节占比最高,约57%,其中谐波减速器应用于旋转关节中,用量约14个,价格1000-5000元/台。减速器技术壁垒高,主要由柔轮、钢轮组成,与车端齿轮加工工序一致。在机器人领域中,齿轮公司可基于工艺协同性向下游延伸布局减速器,或者直接向机器人整机企业供应齿轮产品。 公司在齿轮、同步器、差速器等精密零部件的制造中积累了核心工艺技术,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同时公司具备地域优势。公司总部位于四川,子公司重庆豪能毗邻赛力斯两江新区生产基地,具备区域供应链协同优势,未来公司有望通过本地化配套切入相关企业的机器人供应链中,优享机器人产业趋势变革红利。 盈利预测与估值:受益于1)差速器产品:基于头部车企客户的背书效应,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同步器产品:开拓重卡领域,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3)前瞻布局机器人减速器产品,打造未来成长新动力,我们预计公司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有望实现4.3/5.4/6.5亿元,同比+33%/+26%/+21%,考虑到公司竞争优势明显,卡位高成长赛道,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新业务拓展及产能投产不及预期;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引用第三方行业数据准确性、时效性等风险。
|
|
|
多利科技
|
机械行业
|
2025-05-16
|
21.07
|
--
|
--
|
21.54
|
2.23% |
|
21.54
|
2.23%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及2025一季报。2024年,公司收入36亿元,同比-8%;归母净利润4.3亿元,同比-14%;2025年Q1,公司收入8.7亿元,同比+12%;归母净利润1.0亿元,同比-17%。 业绩符合预期。2025Q1,国内新能源车销量308万辆,同/环比+47%/20%;特斯拉全球生产36.3万辆,同/环比-16%/-21%。公司主要客户是特斯拉、理想、蔚来、比亚迪等,因此下游客户需求增长,带动公司2025Q1收入高增长,实现同/环比+12%/-21%;归母净利润实现同/环比17%/+15%。利润率方面,2025Q1,公司销售毛利率20.9%,环比+2.2pct,销售净利率10.9%,环比+3.4pct,主要系2024年终端价格竞争激烈,价格压力向上游零部件企业传导+公司部分客户车型更新换代。公司持续优化工艺流程,有望提升盈利能力。 巩固技术和研发优势,维护公司自身竞争优势。公司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已形成先进的模具开发能力和冲压焊接技术,具有国内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优势。1)模具开发:汽车冲压模具具备尺寸大、型面复杂、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公司目前已形成完整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工艺,可有效缩短模具制造周期,提高产品精度,并控制生产成本。2)冲压焊接技术:公司通过解决超高强度钢材回弹问题,提高了产品尺寸精度和合格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在轻量化材料连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应用于轻量化车型的生产。 完善业务布局,挖掘未来发展潜力。公司在原冲焊业务基础上,拓展一体化压铸、热成型及复合材料业务。目前公司已布局多条布勒大型一体化压铸产线,主要客户包括蔚来、零跑、理想等,预计一体化压铸将于2025年下半年进入大规模量产期,摊薄折旧摊销等费用,增强盈利能力。同时,2024年公司成功获得多家客户的一体化压铸和热成型产品定点,新增订单项目的量产有望帮助相关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在2026年大幅提升,从而丰富公司产品结构,助力业绩增长。 盈利预测:考虑到终端销量增长放缓及行业竞争加剧,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5.0/5.8/6.7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12/1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销量不及预期;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
|
|
瑞可达
|
计算机行业
|
2025-05-13
|
40.76
|
--
|
--
|
48.80
|
19.73% |
|
51.00
|
25.12%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及2025一季报。2024年,公司收入24亿元,同比+55%;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28%;2025年Q1,公司收入8亿元,同比+65%;归母净利润0.8亿元,同比+81%。 业绩高速增长,Q1盈利能力向上。2025Q1,国内新能源车销量308万辆,同/环比+47%/-20%。公司主要客户是比亚迪、美国T公司、国内H公司、XM公司等,因此下游客户需求增长,带动公司2025Q1收入高增长,实现同/环比+65%/-8%;归母净利润实现同/环比+81%/+9%。利润率方面,2025Q1,公司销售毛利率23.7%,环比+1.4pct,销售净利率10.0%,环比+1.5pct,主要系2024年盈利能力受到大宗商品涨价、海外子公司产能投入增加等因素影响。 积极推进海外工厂生产,布局全球市场助力业绩增长。公司已经形成国内江苏苏州、江苏泰州、四川绵阳三大生产基地,墨西哥瑞可达和美国瑞可达两大海外生产基地。目前,公司两大海外工厂已经正式运营,美国工厂收入高速增长并实现盈利,墨西哥工厂已经正式运营并小批量生产爬坡,但2024年处于亏损阶段。整体看,2024年,公司海外工厂收入2.2亿元,同时海外新增优质客户,获得多个项目定点。凭借技术储备深厚+产品性能优异+响应速度快,公司顺利开拓海外市场,海外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开拓新兴市场应用,打造未来业绩增长新动力。公司以连接器产品为核心,持续开发迭代,目前可为客户提供通信、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领域综合连接系统解决方案。公司的高压、换电、车载智能网联、5G板对板射频等连接器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并已与中兴通讯、三星、爱立信、诺基亚等客户在5.5G方面深度合作,有多个项目获得定点。目前公司已经完成针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连接器和线束开发,并成功与行业头部客户进行合作,同时针对服务器液冷的UQD连接器已开发完成。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3.2/3.7亿元,对应PE分别为32/26/2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销量不及预期;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
|
|
新泉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5-05-01
|
39.08
|
--
|
--
|
47.34
|
20.34% |
|
48.55
|
24.23%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及2025一季报。2024年,公司收入133亿元,同比+25%;归母净利润9.8亿元,同比+21%;2025年Q1,公司收入35亿元,同比+15%;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4%。 业绩符合预期,全球化布局稳步推进。2024年/2025Q1,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分别为1287/308万辆,同比+36%/+47%。受益于海外市场开拓+多元化客户结构,公司2024Q4/2025Q1收入分别实现37/35亿元,同比+12%/+15%,环比+6%/-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2.1亿元,同比+19%/+4%,环比+6%/-27%。公司持续推进墨西哥、斯洛伐克等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拓展中高端外资和合资品牌客户,且获得部分新车型项目仪表板、保险杠等产品的定点开发和制造,支撑未来业绩增长。 会计准则变更影响毛利率,汇兑收益变化影响净利率。,公司销售毛利率17.5%,同比-3.3pct,环比-3.9pct,销售净利率7.9%,同比+0.5pct,环比持平,毛利率下降较多,预计主要系会计准则变化,三包费用改计入营业成本。2025Q1,公司销售毛利率19.5%,同比-0.6pct,环比+2.0pct,销售净利率6.0%,同比-0.6pct,环比-1.9pct,净利率环比下降较多,预计主要系Q4汇兑收益约1900万。费用端,2025Q1,公司期间费用率12.7%,同比+0.3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同比分别1.1/+1.2/0/+0.1pct。 收购安徽瑞琪,助力公司切入座椅领域。公司以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为推动力,不断扩展产品品类。公司收入以仪表板总成为主,不断向外饰开拓,提升单车配套价值量。同时,公司收购安徽瑞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安徽瑞琪前身为芜湖李尔座椅工厂,客户主要为奇瑞等,并具备头枕扶手、座椅骨架、座椅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凭借此次收购,公司有望整合芜湖瑞琪的座椅总成能力、座椅零部件生产能力与芜湖新泉现有仪表板、门板业务,形成完整的内饰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公司与奇瑞、理想、比亚迪、蔚来等企业均合作良好,为未来拓品奠定客户基础。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8/17.3/21.8亿元,对应PE分别为15/12/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销量不及预期;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
|
|
沪光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5-04-28
|
30.74
|
--
|
--
|
31.22
|
0.74% |
|
30.96
|
0.72% |
-- |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4年报及2025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79亿元,同比+98%;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1139%。2025Q1,公司实现收入15.4亿元,同比+1%;归母净利润0.9亿元,同比-8%。 业绩符合预期。收入方面,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1287万辆,同比+35.5%,其中赛力斯汽车销量38.9万辆,同比+268%;2025Q1,国内新能源车销量307.5万辆,同比+47%,其中赛力斯汽车销量4.5万辆,同比-46%。公司主要客户有赛力斯、大众等,客户结构多元化,Q1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利润率方面,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17%,同比+5pct,销售净利率8%,同比+7pct,我们预计主要系规模效应;25Q1公司销售毛利率14%,环比-3pct,销售净利率6%,环比-4pct。 客户结构优质+开拓海外市场,打开未来发展空间。公司客户结构优质,奠定国内线束龙头地位。目前,公司已经进入上汽大众、戴姆勒奔驰、奥迪汽车、赛力斯、L汽车、T汽车等知名车企供应商体系,且获取增量订单市场开拓顺利,新增订单业务涵盖极氪、奇瑞E02等车型。海外方面,公司夯实罗马尼亚公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罗马尼亚工厂与海外供应商的紧密合作,从而快速响应国际客户需求,加快公司在欧洲市场及全球化的战略布局,打开广阔的海外市场。 电动化+智能化扩容市场,线束龙头发展潜力大。新能源车需要高压线束,自动驾驶强化高速线束需求,整车线束用量及价值提升明显。公司全面布局高、低压线束产品,已研制出40A-600A全系高压连接器,有望充分受益行业扩容及国产替代趋势。同时公司聚焦核心技术能力,实现高压连接器等产品研发,并已具备批量生产交付能力。目前高压连接器产品已在X汽车、赛力斯、上汽等整车客户上实现搭载。公司不断拓展新品类,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连接器产品结构,不断提升市场份额。 盈利预测与估值:考虑到下游需求波动,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5/10.3/12.1亿元,对应PE分别为17/14/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
|
|
博俊科技
|
机械行业
|
2025-04-16
|
25.51
|
--
|
--
|
27.41
|
7.45% |
|
27.41
|
7.45%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5年Q1业绩预告。2025年Q1,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3-1.6亿元,同比增长30%-60%;扣非归母净利润1.3-1.5亿元,同比增长30%-60%。 业绩超预期,主要系受益于核心客户车型放量+新产品产能释放。公司业绩高速增长,我们预计主要受益于新能源车客户订单放量+公司车身模块化产品产能加快释放。Q1国内新能源车销量307.5万辆,同比+47%,其中小鹏销量9.4万辆,同比+331%,理想销量9.3万辆,同比+16%,吉利销量70万辆,同比+48%,长安销量70.5万辆,同比+2%。公司和比亚迪等客户也有多个项目在配套,主力客户均处在强车型周期,预计随新车发布及交付,收入有望继续高增。 车身工艺布局全面,打造白车身总成供应商。在零部件轻量化、电子化的趋势下,行业将逐步实行产品升级,实现向集成化、模块化供货方向转变。 公司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已掌握冲压、激光焊接、注塑、热成型、激光切割、一体化压铸及装配等关键生产工艺和技术,且具有较强的精密模具开发、制造能力,协同效应明显,打造了较强的成本、响应优势,有助于公司切入白车身领域,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公司积极开展新工艺研发,推动内部降本增效,增强盈利能力。 在手订单充足,产能释放助力长期发展。公司主要客户为大型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和整车厂商,包括蒂森克虏伯、麦格纳、耐世特等以及理想、长安、比亚迪、赛力斯、吉利等。公司工艺布局完善,并陆续拓展白车身、电池包、电驱等产品,在手订单充足。公司扩张常州基地,设子公司建设河北、宁波、沙坪坝以及肇庆基地,同时布局一体化压铸,新产能将在未来三年逐步投产,预计能有效满客户订单需求,强化公司定点获取能力。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6/11.2/13.4亿元,对应13/10/8倍PE,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销量不及预期;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
|
|
三花智控
|
机械行业
|
2025-02-07
|
32.50
|
--
|
--
|
36.96
|
13.72% |
|
36.96
|
13.72% |
|
详细
事件:峰岹科技公告其与三花控股设立合资公司,其中三花控股拟持股50%,峰岹科技拟持股36%。合资公司将专注空心杯电机本体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股东加码灵巧手布局,提升公司产业链话语权。目前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灵巧手需要使用12个空心杯电机,未来随手部自由度提升,有望进一步增加空心杯电机使用数目。结合峰岹科技的技术研发优势以及三花控股的工艺制造、市场资源优势等,合资公司有望拓展全球市场,实现产业联动及互利共赢。截至2024/12/30,三花控股持有三花智控股本占比25%,为第一大股东。 股东切入机器人布局,未来有望赋能公司,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话语权,奠定龙头地位。 汽零+制冷基本盘稳健,储能配套头部客户。公司车用电子膨胀阀、新能源车热管理集成组件、Omega泵等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且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未来随着热管理产品升级、海外业务扩张,汽零业务有望持续增长。家电行业稳健,公司持续改善产品结构,提升高毛利率产品出货占比,同时推动关键制造设备自研等,进一步降本增效;储能业务,公司已形成较完整的机组产品系列,并入列为头部客户配套,为后续业务发展奠定基础。战略卡位人形机器人,有望开启第三成长曲线。机器人行业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行业量产临近,特斯拉计划人形机器人产品于2025年年底之前开始量产销售,2026年将量产5万-10万台,2027年将量产50万-100万台。公司聚焦机电执行器,已开启生产线建设。公司拟在钱塘区投资建设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和域控制器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不低于38亿元,且与绿的谐波在墨西哥设立合资企业,主要开发谐波减速器相关产品,未来有望受益于行业增长。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39/46亿元,对应PE分别为35/30/2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
|
|
沪光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5-01-23
|
38.45
|
--
|
--
|
37.92
|
-1.38% |
|
40.35
|
4.94%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0-7.1亿元,同比增长1009%-1212%;扣非归母净利润5.8-6.9亿元,同比增长1362%-1638%。 业绩符合预期,预计主要系受益于核心客户放量。主要系受益于核心客户放量。Q4国内新能源车销量387万辆,环比+29%,其中特斯拉全球生产45.9万辆,环比-2%,鸿蒙智行销量13.3万辆,环比+13%。我们测算公司2024Q4归母净利润中枢2.2亿元,同比+182%,环比+19%。下游客户需求较好,带动公司业绩增长。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新客户,引入赛力斯、吉利极氪/极越、戴姆勒奔驰、蔚来乐道等汽车厂商,提升客户覆盖率,保障公司未来发展。 客户结构优质客户结构优质+开拓海外市场开拓海外市场,打开未来发展空间。公司客户结构优质,奠定国内线束龙头地位。目前,公司已经进入上汽大众、戴姆勒奔驰、奥迪汽车、赛力斯、L汽车、美国T公司等知名车企供应商体系。海外方面,公司夯实罗马尼亚公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罗马尼亚工厂与海外供应商的紧密合作,从而快速响应国际客户需求,加快公司在欧洲市场及全球化的战略布局,打开广阔的海外市场。 电动化电动化+智能化扩容市场,线束龙头发展潜力大。智能化扩容市场,线束龙头发展潜力大。新能源车需要高压线束,自动驾驶强化高速线束需求,整车线束用量及价值提升明显。公司全面布局高、低压线束产品,产能储备充足,有望充分受益行业扩容及国产替代趋势。同时公司聚焦核心技术能力,实现高压连接器等产品研发,并已具备批量生产交付能力。目前高压连接器产品已在L汽车、赛力斯、上汽等整车客户上实现搭载。公司轻量化产品已量产,高频通讯、高压插件一体化产品进入测试阶段,助力公司不断拓展新品类,获取新订单。 盈利预测与估值: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8.5/10.5亿元,对应PE分别为25/19/1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
|
|
拓普集团
|
机械行业
|
2025-01-22
|
57.51
|
--
|
--
|
76.21
|
32.52% |
|
76.21
|
32.52%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8.6-31.6亿元,同比增长33%-47%;扣非归母净利润25.9-28.9亿元,同比增长28%-43%。 业绩符合预期,汽车电子业务快速放量。Q4国内新能源车销量387万辆,环比+29%,其中特斯拉全球生产45.9万辆,环比-2%,鸿蒙智行销量13.3万辆,环比+13%。我们测算公司2024Q4归母净利润中枢7.8亿元,同比+40%,环比持平。2024年,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实现906%的大幅增长,闭式空悬产品交付24万余套,同时自研的高精度&平台化电子膨胀阀产品在中国、欧洲、美洲工厂全面量产。此外,公司拟收购奇瑞内饰供应商芜湖长鹏,有望帮助公司切入奇瑞等车企的供货体系内,进一步扩大公司产品市占率。 开拓海外市场开拓海外市场+拓张产品品类,打造业绩新的增长点。拓张产品品类,打造业绩新的增长点。公司持续推进全球化产能布局,扩大客户辐射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公司墨西哥一期项目第一工厂已投产,另外三家工厂有序推进,就近配套提升有利于公司定点获取能力,助力收入规模持续提升。公司已经获得球铰锻铝控制臂的宝马项目订单,为扩大欧洲市场奠定基础。同时,依托研发创新及数智制造能力,公司汽车电子类产品订单开始放量,闭式空气悬架系统、智慧电动门系统等量产后实现收入快速增长。 储备核心技术,前瞻卡位机器人业务。机器人行业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行业量产临近,特斯拉计划人形机器人产品2024年以研发测试为主,2025年年底之前开始量产销售,2026年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供其他公司使用。机器人核心部件是执行器,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公司已在汽车领域沉淀多年,具备电机自研、产品整合、资源协同、精密机械加工等能力,未来有望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目前公司电驱系统已经正式投产并开始交付产品。 盈利预测: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38/46亿元,对应PE分别为32/25/2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销量不及预期;收购进展不及预期。
|
|
|
博俊科技
|
机械行业
|
2025-01-21
|
25.50
|
--
|
--
|
27.48
|
7.76% |
|
32.70
|
28.24%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9-6.8亿元,同比增长90%-120%;扣非归母净利润5.8-6.7亿元,同比增长90%-120%。 业绩超预期,主要系核心客户车型放量。根据业绩预告,我们测算公司2024Q4归母净利润2.2-3.1亿元,同比增长72%-145%,环比增长60%-129%。公司业绩高速增长,我们预计主要受益于新能源车客户订单放量。Q4国内新能源车销量387万辆,环比+29%,其中小鹏销量9.2万辆,环比+97%,理想销量16万辆,环比+4%。公司和长安、吉利、比亚迪也有多个项目在配套,主力客户均处在强车型周期,预计随新车发布及交付,收入有望继续高增。 车身工艺布局全面,打造白车身总成供应商。在零部件轻量化、电子化的趋势下,行业将逐步实行产品升级,实现向集成化、模块化供货方向转变。公司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已掌握冲压、激光焊接、注塑、热成型、激光切割、一体化压铸及装配等关键生产工艺和技术,且具有较强的精密模具开发、制造能力,协同效应明显,打造了较强的成本、响应优势,有助于公司切入白车身领域,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公司积极开展新工艺研发,推动内部降本增效,增强盈利能力。 在手订单充足,产能释放助力长期发展。公司主要客户为大型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和整车厂商,包括蒂森克虏伯、麦格纳、耐世特等以及理想、长安、比亚迪、赛力斯、吉利等。公司工艺布局完善,并陆续拓展白车身、电池包、电驱等产品,在手订单充足。公司扩张常州基地,设子公司建设河北、宁波、沙坪坝以及肇庆基地,同时布局一体化压铸,新产能将在未来三年逐步投产,预计能有效满客户订单需求,强化公司定点获取能力。 盈利预测:受益于现有核心客户放开+开拓新产品,公司业绩增长较快,在手订单充足,未来产能释放助力消化订单。我们将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上调为6.4/8.5/10.7亿元,对应15/11/9倍PE,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销量不及预期;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
|
|
瑞鹄模具
|
机械行业
|
2025-01-16
|
39.17
|
--
|
--
|
44.38
|
13.30% |
|
49.95
|
27.52%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公告,设立全资子公司芜湖瑞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投资金额2000万元,公司出资比例100%。设立机器人子公司,打造成长新动能。 《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明确指出,打造合肥、芜湖两个产业先导区。目前,以鸠江为核心的芜湖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七,已集聚上下游企业220家,2024年前10月实现产值约300亿元,以埃夫特为首的六关节机器人年出货量达到2万台。公司位于芜湖,响应政府号召,成立全资子公司芜湖瑞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含工业机器人制造、智能机器人研发等,切入机器人领域,打造未来成长新动能。 轻量化布局顺利推进,产能释放加速在手订单落地。新能源车销量不断提升,2019年-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由121万增长到950万,CAGR高达68%,推进单车用铝量增长。公司与奇瑞于2022年合资成立瑞鹄汽车轻量化技术有限公司,拓展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产品包括汽车冲焊零部件、铝合金一体化压铸零部件、动总零部件等。公司持续拓展各类轻量化产品产能,有望通过绑定奇瑞加速产能爬坡,从而通过规模效应带动毛利率提升。新车型迭代时间加速,带动装备制造业务需求增长。模具方面,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2020-2023年乘用车新车型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年均92辆新车型上市,推动模具需求增长。 焊装生产线方面,汽车新车型的推出都需要改变焊接工艺,拉动行业需求。2023年,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高达19%。公司多年经验沉淀,技术优势明显。截至2024H1,公司汽车制造装备行业在手订单为3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在手订单充足,支撑业务快速增长。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4.5/5.6亿元,对应PE分别为23/18/1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
|
|
继峰股份
|
有色金属行业
|
2025-01-09
|
11.57
|
--
|
--
|
12.49
|
7.95% |
|
12.49
|
7.95% |
|
详细
事件:公司公告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继峰座椅(常州)于近期获得某新能源汽车主机厂的两个座椅总成项目定点。根据客户规划,上述两个项目预计分别于2026年4月和2026年5月开始量产,项目生命周期均为3年,预计生命周期总金额合计为31亿元。 再获原客户新项目,证明公司夯实的专业能力。本次新获定点项目是原客户将其他车型再次定点给公司,体现了客户对公司专业能力和优质服务的认可,同时在手订单的不断积累,也为公司将来释放规模效应奠定基础。 目前公司已实现多样化客户布局,获得奥迪、一汽大众等多个乘用车座椅项目定点,成功转型为全球乘用车座椅供应商。截至2024年7月31日,公司累计乘用车座椅在手项目定点共18个。 TMD剥离落地,轻装上阵增强未来成长确定性。为聚焦主业,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拟将TMDLLC100%股权进行出售。具体看,1)交易标的:TMDLLC主要产品为汽车定制塑料模塑部件等,2023年收入18.5亿元,净利润-2.6亿元,截至2024/8/31,净资产为5亿元;2)买方:APCLLC为FBGLLC控股子公司,其中FBGLLC主要产品为雨刷器、燃油泵、火花塞、过滤器等产品。我们预计剥离亏损子公司TMD后,公司将有效提升格拉默美洲区盈利能力及经营效率,业绩释放拐点愈加明朗。 布局新产品新业务,夯实业绩增长基础。1)出风口:业务快速增长,2024H1已获得在手项目定点约70个;2)乘用车隐藏式门把手和车载冰箱:在手订单持续积累,2024H1车载冰箱业务获得在手项目定点7个,隐藏式门把手业务也已获得不同客户项目定点。新业务的开拓将有效支撑收入增长基础,同时公司全面推动降本增效举措落地,通过调整产能布局、梳理产品线、加强采购向低成本区域转移等举措,有望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8.5/12.8亿元,分别对应PE-31/16/1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剥离进度不及预期;宏观环境波动风险;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
|
|
拓普集团
|
机械行业
|
2025-01-08
|
47.27
|
--
|
--
|
76.21
|
61.22% |
|
76.21
|
61.22%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公告,拟以不超过现金3.3亿元人民币洽谈收购安徽岳塑、奇瑞科技、安徽源享合计持有的芜湖长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100%股权。 收购奇瑞内饰供应商,丰富客户矩阵。本次收购标的芜湖长鹏的主要产品包括内外饰、轻量环保材料,如顶棚、地毯、衣帽架等,客户主要是奇瑞、零跑、比亚迪、吉利、大众、江淮等。本次收购有望帮助公司切入奇瑞等车企的供货体系内,进一步扩大公司产品市占率。同时,利用公司的经营管理优势及产业链垂直整合优势,未来有望提升芜湖长鹏的盈利能力,增厚公司业绩。 开拓海外市场+拓张产品品类,打造业绩新的增长点。公司持续推进全球化产能布局,扩大客户辐射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公司墨西哥一期项目第一工厂已投产,另外三家工厂有序推进,就近配套提升有利于公司定点获取能力,助力收入规模持续提升。公司已经获得球铰锻铝控制臂的宝马项目订单,为扩大欧洲市场奠定基础。同时,依托研发创新及数智制造能力,公司汽车电子类产品订单开始放量,闭式空气悬架系统、智慧电动门系统等量产后实现收入快速增长。 储备核心技术,前瞻卡位机器人业务。机器人行业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行业量产临近,特斯拉计划人形机器人产品2024年以研发测试为主,2025年年底之前开始量产销售,2026年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供其他公司使用。机器人核心部件是执行器,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公司已在汽车领域沉淀多年,具备电机自研、产品整合、资源协同、精密机械加工等能力,已经多次向客户送样机器人电驱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项目进展迅速,未来有望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38/46亿元,对应PE分别为26/21/1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销量不及预期;收购进展不及预期。
|
|
|
伯特利
|
机械行业
|
2024-12-03
|
43.43
|
--
|
--
|
49.60
|
14.21% |
|
64.81
|
49.23% |
|
详细
国产制动系统龙头企业,剑指智能底盘一体化。公司是全球第二家实现EPB量产、中国首家实现ESC量产的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机械制动(23年收入占比45%)、智能电控(23年占比44%)、机械转向(23年占比6%),其中机械转向为22年收购新业务,目标发展为智能一体化底盘供应商。公司主要客户为奇瑞、通用、福特等,其中奇瑞旗下子公司芜湖奇瑞科技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占比15%。智能化加速EHB渗透,公司充分享受国产替代红利。根据观研天下预计,25年国内EHB市场规模达149亿元,22-25年CAGR为21%。其中onebox集成度高、能量回收效率高。22年国内EHB市场中博世+大陆+采埃孚市占率合计96%,但近年汽车芯片出现短缺,让车企重视供应链安全。公司作为国内制动第一梯队,充分享受国产替代红利:1)产品领先优势明显: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One-Box方案量产的企业,与国外量产时间差距缩短为5年(EPB为10年);2)量产经验丰富,奠定产品升级的数据基础:23年公司智能电控产品销量达372万套,同增49%,处于国内第一梯队;3)产品认可度高,背书效应强:公司与奇瑞等绑定程度较深,示范效应助力开拓新客户;4)前瞻布局EMB,有望在行业下一轮产品升级中加大自身竞争优势。构建“制动+转向+悬架”产品矩阵,打造底盘一体化供应商的稀缺性。 发展线控底盘需要对底盘XYZ三个方向(制动+转向+悬架)进行融合控制,是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不断深化底盘全平台一体化战略,打造自身在底盘一体化赛道的稀缺性,其中转向已于22年通过收购切入;悬挂方面,公司已开展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等工作。轻量化方面,公司主要产品是铸铝转向节、铸铝控制臂等,正在拓展副车架、铸铝卡钳、轮房等新产品,打造整车底盘轻量化,主要客户为通用、福特、沃尔沃、Stellantis等,并持续推动墨西哥产能扩张:1)墨西哥一期:年产能400万件轻量化零部件产品,已于2023年三季度末投产;2)墨西哥二期:年产550万件铸铝转向节、170万件控制臂/副车架、100万件电子驻车制动钳(EPB)、100万件前制动钳等产品。盈利预测与估值:受益于1)作为国内制动第一梯队企业,公司充分享受行业国产替代红利,2)公司战略布局前瞻,构建“制动+转向+悬架”产品矩阵,形成底盘一体化供应商的稀缺性,3)不断推动全球产能布局,助力轻量化业务发展,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6/15.3/19.2亿元,同比+31%/+31%/+26%,考虑到公司竞争优势明显,卡位高成长赛道,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新业务拓展及产能投产不及预期;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引用第三方行业数据准确性、时效性等风险;关键假设预期不能成立的风险。
|
|
|
继峰股份
|
有色金属行业
|
2024-11-04
|
13.29
|
--
|
--
|
14.43
|
8.58% |
|
14.43
|
8.58%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4年三季报。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 169亿元,同比+6%;归母净利润-5亿元,同比-445%。 2024Q3,公司营收 59亿元,同比+7%,环比+3%;归母净利润-6亿元,同比-916%,环比-1817%。 Q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未来轻装上阵。 据中国网、中汽协, 2024年 Q1-Q3,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 832万辆,同比+33%,其中 Q3销量 338万辆,环比增长 18%。 公司 Q3收入实现环比增长 3%。此外, 公司 9月公告: 为聚焦主业,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拟将 TMD LLC100%股权进行出售,因此对 Q3造成一定减值损失。 2024Q1-Q3,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3.0亿元,其中待售资产减值准备 2.5亿元+存货跌价准备 0.16亿元+信用及资产减值准备 0.34亿元。 我们预计剥离亏损子公司 TMD 后,公司将有效提升格拉默美洲区盈利能力及经营效率, 业绩拐点愈加明朗。 座椅在手项目充沛, 剑指全球座椅龙头。 2024H1,公司交付座椅产品 8.9万套,销售额 8.97亿元,同比翻数倍增长(去年同期为 1.0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23亿元,同比亏损大幅收窄(去年同期为-0.61亿元),运营状况优于预期。 截至 2024年 6月 30日,公司的乘用车座椅研发人员较 2022年年末增加 130人左右(不含外服人员)。 同时公司已实现多样化客户布局, 获得奥迪、一汽大众等多个乘用车座椅项目定点, 成功转型为全球乘用车座椅供应商。截至 2024年 7月 31日,公司累计乘用车座椅在手项目定点共 18个。 布局新产品新业务,夯实业绩增长基础。 1)出风口: 业务快速增长, 2024H1实现销售额 1.66亿元(去年同期约 9,500万元), EBIT 实现盈利, 截至2024H1已获得在手项目定点约 70个; 2) 乘用车隐藏式门把手和车载冰箱: 在手订单持续积累, 2024H1车载冰箱业务销售额约 2200万元, 获得在手项目定点 7个, 隐藏式门把手业务也已获得不同客户项目定点。 新业务的开拓将有效支撑收入增长基础,同时公司全面推动降本增效举措落地,通过调整产能布局、梳理产品线、加强采购向低成本区域转移等举措,有望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盈利预测与估值: 考虑到剥离 TMD 造成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因此我们将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下调为-4.4/8.5/12.8亿元,分别对应 PE-37/20/1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剥离进度不及预期; 宏观环境波动风险; 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