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只看历史评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页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八亿时空 2021-10-29 44.77 -- -- 51.67 15.41%
51.67 15.41%
详细
业绩描述 公司10月27日发布三季报,2021Q3营收6.52亿元,同比增长45.51%;归母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26.94%。Q3单季度营收2.29亿元,同比增长39.01%,环比增长6.02%;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0.65亿元,同比增长35.11%,环比增长19.18%。 经营分析 业绩符合预期,混晶国产化率持续提升,拉动公司三季度盈利大幅增长。公司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环比均大幅度同比上涨,主要由于公司积极开拓市场,加大对重点客户供货规模,随着韩国三星、LG逐步关停或转让LCD面板产线,以京东方、华星为龙头的中国LCD面板制造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快速提升。目前公司正与京东方深化战略合作,对其合肥和武汉10.5代线的产品供应持续增长;公司在中电熊猫产线进行大量测试工作,测试和导入进展顺利;PSVA液晶材料在惠科继续稳定规模性供货,同时导入惠科绵阳的液晶材料主供应商;公司与台湾群创合作的低频驱动的笔记本用液晶材料目前已测试通过,有机会于2021年实现量产;公司在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拥有液晶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此外受疫情、奥运会影响,下游面板市场需求强劲,拉动国产混晶需求,叠加显示器大尺寸化趋势,预计混晶国产化继续提升下公司混晶销量持续增长。 公司布局OLED、PI膜及光刻胶,打造长期成长新动能。公司三季度研发费用1241.60万元,同比提升28.34%,公司增加研发人员以加快对OLED、聚酰亚胺、光刻胶材料的研发进程。目前公司初步实现OLED的知识产权布局,部分产品已实现海外稳定供货;新材料研究所布局聚酰亚胺薄膜,PI浆料已通过业内主要厂商的小试测试,性能指标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光刻胶原料光酸和PHS树脂小试合成基本完成,未来成长性可期。 投资建议 公司为唯一一家单独上市的混晶企业,面板产业链转移及混晶国产化率提升拉动公司业绩上涨。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2.20/2.72/3.2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平板显示技术升级迭代、测试认证和新客户开拓风险、产品价格下降风险
八亿时空 2021-04-28 55.41 -- -- 54.79 -2.16%
60.50 9.19%
详细
公司4月27日发布一季报,实现营收2.08亿元,同比增长54.92%,环比增长3.61%;归母净利润0.48亿元,同比增长24.47%,环比增长28.87%。 经营分析 Q1盈利同比大幅增长。公司一季度营收以及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上涨,主要由于公司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对主要客户供货规模持续扩大,以及疫情导致显示需求增加,面板行业呈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拉动公司混晶销量增加。公司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0.22亿元,去年同期为0.093 亿元,同比上涨135.9%,得益于营业收入与回款增加。公司一季度研发费用995.74万元,去年同期为638.26万元,同比提升56.01%,公司增加研发人员,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公司持续深耕大型面板企业,混晶出货量持续提升。随着韩国三星、LG逐步关停或转让LCD面板产线,以京东方、华星为龙头的中国LCD面板制造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快速提升。公司与京东方深化战略合作,对京东方合肥和武汉两条10.5 代线的产品供应持续增长;公司在中电熊猫产线进行大量测试工作,测试和导入进展顺利;PSVA 液晶材料在惠科继续稳定规模性供货,同时导入惠科绵阳的液晶材料主供应商,公司与台湾群创合作的低频驱动的笔记本用液晶材料目前已测试通过,有机会于2021 年实现量产。公司在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拥有液晶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 公司布局OLED 及PI 膜,打造长期成长新动能。公司公告拟以9 亿日元自有资金投资日本Kyulux 公司,推动公司进行第三代OLED 发光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公司成立了新材料研究所,布局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材料的开发,将原有业务做精做细的基础上打造新增长点,未来成长性可期。 投资建议 公司为唯一一家单独上市的混晶企业,液晶面板产业链转移及混晶材料国产化率提升拉动公司业绩上涨。假设2021-2023年国内混晶需求量分别为590/660/750吨,混晶国产化率分别为55%、65%、70%,公司混晶售价分别为650/625/600万元/吨,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2.20/2.72/3.2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为24.05 /19.45 /16.2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平板显示技术升级迭代、测试认证和新客户开拓风险、产品价格下降风险
八亿时空 2021-04-22 52.57 -- -- 56.68 7.82%
58.07 10.46%
详细
事件 公司4月20日发布年报:2020年营收6.49亿元(YOY+50.71%),归母净利润1.70亿(YOY+54.59%),扣非归母净利润1.43亿(YOY+43.26%)。 Q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3751万元(YOY+71.75%),环比Q3降22.63%。 投资逻辑 盈利大幅增长, 业绩符合市场预期。公司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4.59%,盈利大幅增加得益于公司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对主要客户供货规模持续扩大、不断深化与京东方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带来的收益增加等。公司研发费用率由2019年6.20%下降至2020年5.33%,主要由于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研发费用增长率,期间公司重视研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长29.58%。 下游面板厂国产化率提升,公司加大客户开拓,混晶销量持续增加。随着韩国三星、LG 逐步关停或转让LCD 面板产线,以京东方、华星为龙头的中国LCD 面板制造商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快速提增,2020年中国面板厂出货面积份额已达到54.7%。公司作为国内主力混晶制造商,持续加深与京东方的合作,同时在中电熊猫产线进行大量测试、导入了惠科绵阳工厂,并且与台湾群创已在测试多款新产品,公司混晶销量持续增加。公司“年产100吨显示用液晶材料二期项目”已于2020年完全达产,计划实施“新增年产100吨显示用液晶材料项目”,力争在2021年建成投产,使混晶产能达到年产200吨(包含原有100吨产量),预计公司混晶销量继续增加。 公司布局 OLED 及 PI 膜,打造长期成长新动能。公司公告拟以 9亿日元自有资金投资日本 Kyulux 公司,推动公司进行第三代 OLED 发光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公司成立了新材料研究所,布局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材料的开发,将原有业务做精做细的基础上打造新增长点,未来成长性可期。 投资建议 公司为唯一一家单独上市的混晶企业,液晶面板产业链转移及混晶材料国产化率提升拉动公司业绩上涨。假设2021-2023年国内混晶需求量分别为590/660/750吨,混晶国产化率分别为55%、65%、70%,公司混晶售价分别为650/625/600万元/吨,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2.20/2.72/3.2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 PE 为23.64/19.12/16.0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平板显示技术升级迭代、核心技术泄露和人员流失风险、存货跌价风险
八亿时空 2021-01-21 55.13 -- -- 57.50 4.30%
57.50 4.30%
详细
公司是国内混晶材料:领跑者:当前国内具备混晶生产能力的三家厂商之一,2015年进入京东方供应链并批量供货,此后相继进入台湾群创、惠科股份供应链,产销量快速增加,业绩开启飞速增长模式。 面板产线东移+尺寸迭代,混晶需求稳健增长:混合液晶需求量与液晶面板出货面积正相关,大尺寸液晶面板中电视屏幕占比最大,虽然当前电视屏幕需求量增长疲乏甚至出现下降,但电视屏幕平均尺寸不断增长,Omdia预计2021年平均尺寸将达到49寸(2018年仅44.1寸),总的来看液晶面板出货面积仍保持正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大陆面板厂商的崛起,面板产能东移趋势明确,2019年大陆面板产能超过全球产能的一半,为国内面板产业链配套提供机遇:混晶市场集中度高,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全球混晶市场主要被德国默克、日本JNC和DIC垄断,2018年三家全球市占率超80%,公司2018年出货量43.84吨,全球市场占有率为5.79%。国产TFT混晶材料在2015年前国产化率缓慢提升,2015年后,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突飞猛进,国产化率从15%提升到2019年的35%。根据公司招股书的预计,2021年国内混晶年需求将达到590吨,当前国内厂商产能仅250吨,缺口显著,混晶国产化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募投混晶二期项目,开发OLED材料迎接未来显示市场::由于2017年至今公司下游客户认证顺利,现有50吨/年产能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募投100吨/年混晶二期项目将有效解决当前产能瓶颈,提升市占率的同时为公司贡献业绩。此外,公司还通过持续研发进军OLED材料,迎接未来OLED的广阔市场。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01亿元、8.16亿元和9.8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8亿元、2.12亿元和2.54亿元,EPS分别为1.85元、2.20元和2.63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1X、26X和22X。考虑到公司在显示面板上游的稀缺性和低估值,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液晶材料国产化率减速的风险;OLED材料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
八亿时空 2020-10-30 64.20 62.20 249.63% 68.09 6.06%
68.09 6.06%
详细
业绩符合预期,混晶国产化率提升以及面板产业链向中国转移拉动公司业绩大幅上涨。近年混晶国产替代率持续提升,2015-2019年混晶国产化率分别约为15%、22%、30%、33%、35%,我们预计2020年混晶国产化率达50%,混晶国产化提升拉动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增长。公司混晶原材料单晶部分自供、外购部分单晶价格低于国外同行,同时公司持续降低混晶成本,叠加默克部分核心专利近年即将到期,我们预计明年公司混晶国产替代持续提升。全球LCD面板产能向国内转移及液晶面板呈现大屏化趋势,拉动国内面板企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同时公司深度绑定京东方,并不断开拓大型面板企业客户,推进与中电熊猫、华星光电、瀚宇彩晶、惠科股份等面板企业的认证与合作。综合公司混晶国产替代增加以及下游客户持续开拓情况,我们保守预计2021年公司混晶销量增长30%以上。 公司布局OLED及PI膜,打造长期成长新动能。近日公司公告拟以9亿日元自有资金投资日本Kyulux公司,推动公司进行第三代OLED发光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公司成立了新材料研究所,布局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材料的开发,将原有业务做精做细的基础上打造新增长点,未来成长性可期。 投资建议 公司为唯一一家单独上市的混晶企业,液晶面板产业链转移及混晶材料国产化率提升拉动公司业绩上涨。假设2020-2022年国内混晶需求量分别为510吨、590吨、660吨,混晶国产化率分别为50%、55%、60%,公司混晶销售价格分别为710.0/705.0/700.0万元/吨,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68/2.13/2.7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74/2.21/2.84元,PE为36.31/28.64/22.26倍。给予公司40倍PE,2021年对应目标价88.40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平板显示技术升级迭代;公司产品价格下降;新项目投产不及预期。
八亿时空 2020-09-24 69.65 62.20 249.63% 71.48 2.63%
71.48 2.63%
详细
国内领先的混晶材料供应商,面板产业链向中国转移拉动混晶需求:公司是国内唯一单独上市的混晶企业,受益于全球LCD 面板产能向国内转移及液晶面板呈现大屏化趋势对混晶需求的拉动,公司混晶产品销量快速增长。 此外,我们认为新型显示材料OLED 产品由于寿命相对较低、制造成本相对高以及品质稳定性不足的特点,导致其短期内在大面板领域的应用无法与TFT-LCD 产品相抗衡,我们认为短期内LCD 面板仍为行业主流。 混晶行业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国产化率有望大幅提升:从产业链利润瓶颈看,液晶产业链中,国内已经突破上游单晶及中间体技术,产业链下游液晶面板已经向国内转移,而混晶环节仍受限于国外企业垄断,因此混晶国产化是产业链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面板厂商成本角度看,混晶国产化提升有较强推动力;从国内混晶技术来看,国内和成显示、八亿时空、诚志永华对混晶经过多年研发,在专利、生产、质量控制方面已经追上国外厂商的水平。混晶国产化率提升将带动公司产品销量增加,增厚公司业绩。 公司布局OLED 及PI 膜,打造长期成长新动能:公司于 2016年开始利用多年液晶显示材料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布局 OLED 材料业务;公司成立了新材料研究所,布局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材料的开发,将原有业务做精做细的基础上不断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成长性可期。 募投项目巩固和强化公司现有业务。2019年公司IPO 募集资金3.1亿元人民币,用于投资建设年产 100吨显示用液晶材料项目二期工程项目,进一步满足LCD 面板对混晶需求。公司进一步强化对超高分辨率(4K/8K)显示用液晶材料、PSVA 混合液晶、SAVA 混合液晶以及有机电致发光(OLED)显示用材料产品的持续研发,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增长点。 公司为唯一一家单独上市的混晶企业,充分受益于液晶面板产业链转移及混晶材料国产化率提升,假设2020-2022年国内混晶需求量分别为510吨、590吨、660吨,混晶国产化率分别为45%、50%、55%,公司混晶销售价格分别为710.0/705.0/700.0万元/吨,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68/2.13/2.74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1.74/2.21/2.84元。给予公司40倍PE,2021年对应目标价88.40元,给予“买入”评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页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