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L中环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3-14
|
48.30
|
58.10
|
19.89%
|
49.88
|
3.27% |
-- |
49.88
|
3.27% |
-- |
详细
硅片龙头混改焕新,风劲帆悬整装待发:中环是光伏单晶硅片双雄之一和国内最大的半导体材料制造商。公司前身为1958年组建的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1981年降维切入太阳能单晶硅制造领域,是中国光伏滥觞之初的元老级参与者,乘光伏单晶化东风2019年成为硅片双寡头之一。2020年国企混改中引入TCL科技后,全面向市场化转型,经营效率优化、业绩进入增长快车道。公司2022Q1-3实现营业收入498.45亿元,同增71.35%;归母净利润50.01亿元,同增80.68%。未来随着硅料降价及N型技术渗透,公司持续推动制造能力升级带来的竞争力将逐渐显现,全球领先地位可期。 硅料价格下行,需求高增下硅片分化拉大:2023年硅料降价有望大幅提振光伏需求,地面电站增长弹性大。我们预计国内装机150GW,同增70%,全球2023/25年装机375/592GW,行业空间广阔。1)大尺寸已成主流,N型是主要趋势:我们预计2023年地面加速将带动大尺寸进一步渗透,占比提至90%,210达45%+;N型化是另一核心趋势,我们预计2023年N型硅片占比提至约30%,硅片制造难度提升。2)行业扩产加速,龙头强者恒强:2023年硅片产能持续过剩,但由于海外高纯石英砂供应瓶颈,非保供厂商产出效率降低,行业实际产出将受限,行业格局或向具备优质高纯砂保供的头部企业集中,我们预计2023年CR2达54%,同增5pct。3)硅料短缺缓和,盈利分化扩大:2023年硅料供给充足,硅价下行,叠加薄片化细线化降低硅成本,非硅成本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而龙头公司具备技术和规模化优势+高纯石英砂保供渠道,盈利优势或将凸显,行业盈利差距扩大,龙头α显现。 产能技术领先+供应链战略管理,龙头优势十足:1)产能出货双领先,210一骑绝尘:公司持续稳步扩张,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硅片产能有望达170GW+,210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5%。2023年硅价下行带动地面光伏起量,210大尺寸需求旺盛,我们预计公司硅片出货量增长76%至120GW,盈利更高的210占比提升至70%,结构优化带动盈利能力提升。2)工业4.0赋能,“3+3+3”成本领先:工业4.0赋能,公司实现“3+3+3”,成本领先次优7-8分/w,人均劳动生产效率为同行的3-5倍,薄片化/细线化持续领先。3)N型市占率稳居第一,柔性制造客户覆盖广:依托工业4.0平台,公司柔性化制造水平高,易满足N型不同技术的定制需求,N型硅片市占率连续多年全球第一;N型报价更高,同时硅片更薄成本更低,盈利具备优势,我们预计2023年公司N型出货占比30-40%,同增20pct+,助力盈利增长。4)上游合作共赢,供应链战略管理:公司及所属集团参股协鑫硅料产能17万吨,并与多家硅料供应商签订长单,保证硅料供应;公司提前锁定35%进口石英砂产能,为后续的产能扩张和出货增长保驾护航,同时协助公司巩固领先优势,提振盈利韧性! 叠瓦组件差异化突破,半导体业务乘势上行:2015年成立环晟,2020年入股MAXN,公司差异化进军下游组件业务。1)国内:环晟成功进入央企白名单,2022Q1-3环晟叠瓦组件出货约4.6GW,同增62%。我们预计环晟2023年末形成25-30GW的叠瓦组件产能,规模效应呈现叠加技术的精进,2023年有望出货13-15GW,同增86%+,并实现盈亏平衡。2)海外:公司是MAXN第二大股东(持股24.0%),MAXN聚焦高端市场,海外品牌力强劲。截至2022Q3,MAXN共有4.2GW美国地面订单在手,叠加2023年北美分布式自有渠道+1.8GW新产能落地,MAXN有望承接更多核心市场份额,实现量利双升。半导体业务伴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产品门类齐全,2023年收购鑫芯半导体,产销规模持续扩大,我们预测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公司210+N型硅片的领先地位,有望充分受益于地面光伏大幅兴起及N型迭代下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的高速发展,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69/94/120亿元,同比增长72%/36%/28%,对应EPS为2.1/2.9/3.7元。考虑公司硅片龙头地位,技术与工艺积淀深厚,成本控制能力领先,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20xPE,对应目标价58.1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竞争加剧、光伏政策超预期变化、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
|
|
力量钻石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3-03-14
|
125.10
|
--
|
--
|
122.01
|
-2.47% |
-- |
122.01
|
-2.47% |
-- |
详细
公司实现2022年归母净利润4.6亿元,符合市场预期:公司于2023年3月10日披露2022年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收入9.1亿元,同比增速82%,实现归母净利润4.6亿元,同比增速9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37亿元,同比+90.5%。单拆Q4来看,公司实现收入2.3亿元,同比增速50%,实现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41%。 培育钻石和金刚石微粉下游景气度较高,主要驱动业绩增长,其中培育钻石已经成长为公司的第一大业务。分版块业务来看,2022年金刚石单晶实现收入1.74亿元,同比+27%,金刚石微粉实现收入3.2亿元,同比+103%,培育钻石实现收入3.9亿元,同比+97%。培育钻石仍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发展阶段,公司上市后产能陆续落地,实现业绩兑现。目前公司定增资金已经到位,新增设备陆续投产,我们预计后续产能将继续稳步释放,拉动业绩高增。 受益于下游高景气,金刚石微粉毛利率同比有一定增长,整体毛利率基本维持稳定。毛利率拆分来看,2022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63.3%,同比下滑0.8pct。其中金刚石单晶毛利率52.7%,同比下滑5.23pct,金刚石微粉毛利率54%,同比+4pct,培育钻石毛利率79.25%,同比下滑2.13pct,主要因为出厂价有一定波动。 公司下游品牌端零售也开始布局。在下游品牌端,公司也在陆续布局,2022年公司在深圳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深圳科美钻科技有限公司,与潮宏基等合作参与创建并运营培育钻石饰品品牌,成立了生而闪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同时成立了孙公司LI LIANG DIAMOND USA INC,主要负责美国业务的拓展,我们预计未来公司在下游品牌端也将持续发力,有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直接实现线下培育钻石零售端门店销售。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培育钻石行业景气度高,公司定增进展顺利,募集资金已经到位,产能稳步扩张,2022年业绩受下半年疫情的影响有一定扰动,我们下调公司2023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8.3亿元/12.5亿元至7.6亿元/12.1亿元,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4.8亿元,最新收盘价对于2023-25年PE分别为24/15/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培育钻石扩产不及预期,海外需求不及预期等
|
|
|
威胜信息
|
|
2023-03-14
|
30.30
|
--
|
--
|
31.39
|
3.60% |
-- |
31.39
|
3.60% |
-- |
详细
事件:中沙伊三国发表联合声明,在中国积极倡议和支持下,沙特和伊朗宣布恢复两国外交关系。 一带一路、石油国和东南亚地区有望成为中国出口重点区域。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3年1-2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下降6.8%,进口(以美元计)同比下降10.2%;其中对美贸易额增速仍大幅下降,对欧盟贸易额增速降幅缩窄、对东南亚贸易额增速小幅上升;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一带一路、石油国和东南亚地区有望成为中国出口新的增长领域。 外部化(网内走向网外,国内走向国外)是十四五电网发展必然趋势。我们在《威胜信息:顺应电网产业发展趋势,能源物联网龙头厚积薄发》中提出,好公司、大公司、牛股票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十四五期间电网的产业发展趋势是信息化、市场化、外部化(网内走向网外,国内走向国外),全球智能电网建设分为三个典型建设阶段:一为美国、中国、欧盟国家及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建设成熟期,在智能电网投资处于领先阶段;二为东欧、亚洲及拉美部分国家处于智能电网改造大规模投资建设期;三为拉美及非洲处于智能电网建设初期,多个国家均发布以智能计量为核心的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其智能配用电解决方案和产品采购量将显著增加。 沙特是威胜信息产品出口的重点地区,公司有望率先获益。根据公司年报信息,2020-2022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4%、12%、15%,净利润占比分别为5%、9%、15%,其中沙特和一带一路国家是公司海外收入的重要来源,2023年是公司国际化战略昂首阔步的一年,此次中国促成沙特、伊朗恢复外交之后,公司海外业务有望率先获益。 类比安防行业,威胜信息之于电力信息化就像海康威视之于安防行业。为了更容易理解电力信息化和威胜信息的业务,我们以安防为例,摄像头和影像资料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在茫茫人海中找寻一个人或者一个事件”,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布设足够多的摄像头,采集足够多的影像资料是第一步;电力信息化也是一样,目标是“对于电网来说,通过掌握足够多的用户信息,进行负荷控制;对于工商业企业来说,通过掌握足够多的用电信息,进行降本提效”,第一步是布设足够多的信息采集点,就需要足够多的通信模块和通信网关,这就是威胜信息的产品和业务。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分别为1.12、1.46、1.88元,PE分别为26、20、1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下降、竞争加剧造成产品价格和毛利率持续下降等
|
|
|
美埃科技
|
|
2023-03-13
|
41.82
|
--
|
--
|
43.80
|
4.73% |
-- |
43.80
|
4.73% |
-- |
详细
投资要点 国内电子半导体洁净室过滤设备龙头, 产能扩张&规模效应助力公司加速成长: 公司 2001年成立,研发工业级超洁净技术, 产品主要为风机过滤单元(FFU) 和过滤器等; 应用领域涉及电子、半导体、生物医药行业。 2017-2021年, 收入/归母净利润复增 30%/48%, 成为我国电子半导体洁净室过滤设备龙头,市占率 27%。 公司在手订单饱满, 2021年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均超 100%。 公司募集 4.2亿元用于产能扩张, 2024年预计实现产量扩充。 洁净室设备市场格局分散, 市占率提升&医药领域拓展打开市场空间: 洁净室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电子半导体、食品医药等,其中电子半导体占比 55%为最大下游, 洁净室等级直接影响其产品良率。 经我们测算,单万片每月的晶圆/面板产能所需过滤设备金额为 635~1190万元/638~15301万元, 晶圆/面板项目扩建将快速释放过滤设备市场空间。 洁净室设备市场分散,供应商众多, 2019年国内洁净室设备供应商 CR5为 2.8%,其中公司市占率 0.83%,位列第一;公司市占率逐年提升,2021年达 0.91%。 不同的洁净室设备供应商通常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并专注于不同的下游行业, 公司专注电子半导体洁净室过滤设备细分市场, 2021年市占率 27%, 未来市占率提升并向医药洁净室过滤设备(2021年市占率 3.6%)拓展, 结构向好, 逐步摆脱对单一下游的依赖。 领先技术&优质客户&国际化版图三大优势构造核心竞争力。 1)领先技术:公司注重技术研发,产品指标行业领先。 公司的过滤产品可实现高总静压、低耗电,中等噪音运行。 2)客户: 涵盖各下游行业领军企业。 客户包括天马微电子、中芯国际、华星光电、京东方、ST Microelectronics、辉瑞制药、雀巢、苹果等, 标杆效应助力公司快速开拓市场。 3) 国际化: 2017-2021年国外收入复增超 60%,占比提升至 16%。未来公司通过马来西亚生产基地、 在新加坡和日本的子公司以及在泰国的联营企业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扩展业务边界。 耗材属性产品收入占比提升&毛利率更高, 盈利稳定性增强。 过滤器等产品存在更换周期, 2022H1公司过滤器/空气净化设备替换收入占比为52%/70%。 未来公司客户规模逐步扩大,将会带来更高的替换收入并拉高公司整体毛利率,盈利稳定性增强。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已成为国内洁净室设备供应龙头;在手订单饱满,募投产线 2024年预计实现产量扩充, 产能扩张&规模效应助力公司加速成长。 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1.23/1.72/2.49亿元,同比 14%/40%/45% , EPS 为 0.92/1.28/1.85元,对应 PE45/32/22倍(估值日期 2023/3/10),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扩产进度不及预期, 洁净室下游政策风险, 技术迭代风险
|
|
|
东方电缆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3-03-13
|
50.24
|
69.60
|
41.15%
|
50.96
|
1.43% |
-- |
50.96
|
1.43% |
--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2年年报,营收 70.09亿元,同降 11.6%;归母净利润8.42亿元,同降 29.1%;毛利率 22.4%,同降 3.0pct;归母净利率 12.0%,同降 3.0pct。其中 22Q4实现营收 13.44亿元,同降 37.7%,环降 25.5%; 归母净利润 1.06亿元,同降 53.3%,环降 50.4%;毛利率 17.2%,同降1.3pct,环降 6.3pct。 2022年海风小年, 公司海缆系统收入同比下滑, 但盈利能力仍维持高位。 2022年海缆、海工、陆缆业务收入分别为 22.40、 7.88、 39.77亿元,同比下降 31.5%、下降 2.7%、上升 3.5%; 22Q4海缆、海工、陆缆业务收入分别为 3.2、 8.9、 1.5亿元,同比下降 57%、下降 25%、下降 34%,主要系 Q4为海风传统淡季,而 2021年底抢装,故 22Q4收入同比下滑明显。毛利率来看, 2022年海缆、海工、陆缆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43.3%、27.1%、 9.7%,同比下降 0.6pct、增加 2pct、增加 0.17pct,相对平稳,我们测算 22Q4分别约为 53%、 22%、 4.4%,环比增加 7pct、下降 8.5pct、下降 7pct,高毛利率的脐带缆带动海缆系统盈利能力维持高位。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为 2023年业绩高增奠定基础、同时海风招标持续旺盛、龙头订单有望再上一层楼。 截至 2023年 3月,公司在手订单 91.3亿元,其中海缆系统 57.5亿元、陆缆系统 21.67亿元,海洋工程 12.13亿元,保障 23年业绩高增长,我们预计海缆交付 40亿左右(不含税),同比增长 70%+。 2023年国内海风招标预计 18-20GW,持续高增,公司作为行业龙头,订单规模有望再创新高。 2023年超高压海缆交付、盈利优势凸显。 随着海风迈入平价时代、行业高压海缆毛利率回归合理水平。 公司超高压海缆具备先发优势, 2022年中标青州一二(500kV 三芯, 17亿含敷设)和青州六(2回 330kV,13.8亿含敷设),按照中标时铜价测算,毛利率分别超 60%、 50%,显著高于当下平价项目高压海缆毛利率,公司盈利优势凸显。此外,公司脐带缆保障 2022年盈利能力维持高位, 2023年有望持续突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2023年海风交付和招标大年,我们预计公司23/24/25年归母净利润 15.95/25.19/30.39亿元(23/24前值为 21.00/26.04亿元),同比+89%/+58%/+21%, EPS 分别为 2.32/3.66/4.42元,对应 PE22/14/12倍。公司为海缆龙头,超高压具备先发优势、脐带缆和出口有望持续突破,给予 23年 30x,目标价 69.6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海风开工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等。
|
|
|
振芯科技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3-03-13
|
31.13
|
--
|
--
|
32.39
|
4.05% |
-- |
32.39
|
4.05% |
-- |
详细
未来电器 2022年归母净利润 3.0-3.6亿元,同增 98%-138%。 2022年公司持续推进产品化战略,巩固核心竞争力,不断深度拓展产品应用领域,总体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受益于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高景气发展,公司集成电路板块销售突破新高, 归母净利润预计 3.0-3.6亿元,同比增长98%-138%。 模拟阵雷达升级数字阵雷达大幅提升数模转换芯片需求,公司系核心供应商将深度受益。 雷达发展历经机械式雷达、 无源相控阵雷达、 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及最新的数字阵雷达, 相比其他类型, 数字阵雷达在装备可靠性,探测距离和探测精度上均有大幅提升, 同时数字阵雷达相比之前雷达结构有较大变化,每个 T/R 通道均装备数模转换器(AD/DA)等芯片, 相关元器件需求的大幅增长, 目前数字阵雷达渗透率低,正处于 0→1的快速增长阶段, 公司系国内数模转换芯片和频率合成器的核心供应商,在市场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将会深度收益。 紧跟北斗十四五高景气赛道,迎来发展战略机遇期。 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 4690亿元,同比增长 16.29%,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与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核心产业产值达 1454亿元,同比增长 12.28%, 随着北三全面替代以及行业应用全覆盖, 将为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增量。 公司深耕北斗行业 20余载,产品覆盖北斗卫星导航“元器件—终端—系统应用”全产业链条,已发展成为国内综合实力强、产品系列全、技术领先的北斗综合应用研发和生产企业之一,未来将在卫星导航业务方向持续提升公司技术竞争力。 视频图像拓展新业务。 公司深耕视频算法多年, 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具备核心优势, 在城市天网中有广泛应用, 同时拓展智能化无人平台, 具备双目识别、图像导航等先进技术, 在下游放量中将逐渐兑现业绩。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考虑到数字阵雷达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以及公司在行 业 的 核 心 地 位 , 我 们 将 原 预 计 的 2022-2024年 归 母 净 利 润2.15/2.87/4.33亿元, 上调至 3.17/5.02/7.05亿元, 对应 EPS 分别为 0.56元、 0.89元及 1.25元,对应 PE 分别为 54/34/24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下游需求及订单波动; 2)公司盈利不及预期; 3)市场系统性风险
|
|
|
上汽集团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3-13
|
14.76
|
--
|
--
|
14.41
|
-2.37% |
-- |
14.41
|
-2.37% |
-- |
详细
公告要点:上汽集团2023年2月产量为310,033辆,同环比分别-18.81%/+12.57%,销量为301,342辆,同环比分别-6.41%/+26.60%。其中:上汽乘用车2月产销量分别为56,884/58,499辆,同比分别为-11.55%/-9.17%,环比分别为+9.88%/+5.03%;上汽大众2月产销量分别为77,469/73,303辆,同比分别-20.51%/-19.10%,环比分别+2.41%/+1.80%;上汽通用2月产销量分别为73,085/68,157辆,同比分别-2.69%/-10.33%,环比分别+44.73%/+23.92%;上汽通用五菱2月产销量分别为73,399/72,000辆,同比分别-36.86%/+9.09%,环比分别+3.15%/+140.00%。 2月受春节后消费复苏,集团及各品牌产批环比均改善。1)分品牌来看,上汽乘用车2月产批环比增幅小于集团整体,其中智己2月销量1,251辆,环比+146.75%,2月10日LS7上市销量有望继续提升;2月17日,飞凡F7首台批产试制车在临港智能工厂下线,预计3月底上市并启动交付;上汽通用五菱批发表现亮眼,环比+140.00%,主要原因为新能源国补退坡影响减弱,2月27日,五菱旗下首款混动旗舰产品五菱凯捷混动铂金版上市;上汽大众2月产批表现差于集团整体,新途岳即将上市;上汽通用2月产批表现较1月改善明显,别克E5上市交付步伐加快。2)分能源类型来看,上汽集团燃油车2月产批分别为26.05/25.67万辆,同比分别为-18.75%/-7.22%,环比分别+10.83%/+24.74%;新能源车2月产批分别为4.96/4.46万辆,同比分别-19.14%/-1.40%,环比分别+22.67%/+38.52%。3)分国内外市场来看,出口同比保持正增长。上汽集团2月出口8.37万辆,同环比分别+49.26%/+9.33%。MG品牌在欧洲市场月销量实现翻番,并名列多国新车销量榜前列。2月16日,全新一代SUV-Alvez在印尼国际车展上市,进一步丰富集团海外产品矩阵。 2月上汽集团补库。2月上汽集团企业当月库存+8,691辆(较1月),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当月库存分别+4,166、+4,928、-1,615、+1,399辆(较1月)。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传统龙头转身,核心技术新能源三电系统+智能化软硬件全栈布局,飞凡+智己推动自主品牌高端化,合资电动智能变革起步,有望实现销量攀升。我们维持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期为178.17/151.22/175.08亿元,对应EPS为1.52/1.29/1.50元,对应PE为9.79/11.53/9.96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乘用车产销低于预期;行业价格战超预期。
|
|
|
广汽集团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3-13
|
11.46
|
--
|
--
|
11.41
|
-0.44% |
-- |
11.41
|
-0.44% |
-- |
详细
公司公告:广汽集团2月乘用车产量为175,061辆,同环比分别+15.25%/+36.41%;销量为161,190辆,同环比分别+12.38%/+9.72%。其中,1)广汽本田2月产量为48,616辆,同环比分别为-19.82%/+46.43%;销量为41,221辆,同环比分别为-27.81%/+8.07%。2)广汽丰田2月产量为66,809辆,同环比分别为+18.73%/+7.62%;销量为63,200辆,同环比分别为+26.15%/-16.29%。3)广汽传祺2月产量为26,673辆,同环比分别为+15.90%/+25.67%;销量为25,145辆,同环比为+5.68%/+8.03%。4)广汽埃安2月产量29,910辆,同环比分别为+250.48%/+267.94%;销量为30,086辆,同环比分别为+252.87%/+266.63%。 集团整体产批同环比增长,埃安表现最佳。1)分品牌来看,广本产批同比下滑,重点车型雅阁2月销量16,050辆,同环比-3.24%/+25.35%。新车方面,SUV ZR-V致在e:HEV、型格HATCHBACK上市。广丰2月产销环比表现弱于集团整体。凯美瑞2月销量15,403辆,同环比+12.68%/+5.75%;雷凌2月销量10,149辆,同环比-1.33%/-19.66%。新车方面,第四代汉兰达骑士版于2月焕新上市。传祺2月产批同环比均提升,新车方面,全新一代GS3影速于3月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8.58-11.18万元。官方及终端优惠助推下埃安2月终端销量30,086辆,创历史新高,同环比分别+252.87%/+194.79%。新车方面,AION S Plus新增70乐享版,AION Y新增430km续航版本,进一步扩大产品价格带覆盖面。2)分车辆类型来看,轿车2月产量为83,366辆,同环比分别+28.14%/+32.52%;销量为75,624辆,同环比分别+21.30%/+12.87%。SUV 2月产量为76,022辆,同环比分别+2.87%/+39.43%;销量为67,406辆,同环比分别+2.05%/+8.46%。MPV 2月产量为15,673辆,同环比分别+21.09%/+43.78%;销量为18,160辆,同环比分别+20.81%/+2.23%。 集团整体补库。根据我们自建库存体系显示,2月广汽集团整体补库,企业当月库存+13,871辆(较2023年1月),广本/广丰/传祺/埃安2月企业端库存分别+7,395/+3,609/+1,528/-176辆(较2023年1月)。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广汽自主+合资共振,新车周期向上。我们维持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期分别为103.45/90.79/101.00亿元,对应PE为11.69/13.32/11.98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乘用车行业价格战超预期;新能源行业发展增速低于预期等。
|
|
|
爱美客
|
机械行业
|
2023-03-10
|
583.99
|
--
|
--
|
572.98
|
-1.89% |
-- |
572.98
|
-1.89% |
-- |
详细
事件: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39亿元(+33.91%, 同比增长 33.91%, 下同),归母净利润 12.64亿元(+31.90%),扣非归母净利润 11.97亿元(+30.92%)。 2022年 Q4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49亿元(+5.80%),归母净利润 2.71亿元(+8.95%),扣非归母净利润 2.32亿元(-5.03%)。 考虑 Q4季度受疫情客观因素影响,整体业绩复合预期。 核心产品“嗨体”在实现较快增长,高端产品“濡白天使”上市后稳定放量。产品分类来看: 1)溶液类注射产品(嗨体、逸美)实现收入 12.93亿元,同比增长 23.57%,营收占比 67%;增长主要来源于嗨体的继续渗透与复购; 2)凝胶类注射产品(濡白天使、宝尼达、逸美一加一、爱芙莱和爱美飞)实现收入 6.38亿元,同比增长65.61%。“童颜针濡白天使”在 2021年 6月获批上市, 2022年稳步放量增长,我们估计 2023年收入有望超 3亿元。至 2022年底,濡白天使已进入超 600家医美机构,授权 700余名医生, 2023年将继续扩大覆盖面, 我们认为有望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3)面部埋植线 537.84万元,同比增长 1.49%; 4)化妆品 257万元,同比下滑76.82%。尽管 2022年疫情因素诸多扰动,但“嗨体”系列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濡白天使”体现高端医美消费韧性。展望 2023年,疫后医美修复强劲,预计公司销售收入将恢复快速增长。 首次股权激励计划发布,提振公司发展信心。 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拟授予限制性股票总量不超过 41.732万股,约占股本总额的 0.1929%;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管/中层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 141人,授予价格为 282.99元/股。业绩考核目标为,以 2022年为基数, 2023-2025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 45%/103%/174%,或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40%/89%/146%。 在研产品储备丰富,保障公司长期增长。公司在研产品包括用于治疗颏部后缩的医用含聚乙烯醇凝胶微球的修饰透明质酸钠凝胶(临床试验阶段)、用于去除动态皱纹的 A 型肉毒毒素(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用于软组织提升的第二代面部埋植线(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溶解透明质酸可皮下注射的注射用透明质酸酶(临床前阶段),同时布局用于慢性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探索胶原蛋白产品应用领域机会等。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受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 我们将 2023-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33.69/49.01亿元下调为 30.48/43.20亿元, 2025年营收预计为 59.77亿元; 归母净利润由 21.15/30.70下调为 19.67/28.05亿元, 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 39.44亿元, 2023-2025年预计对应当前市值的 PE 分别为 62/44/31倍。考虑到疫后医美修复强劲,公司重回高速增长,长期成长空间广阔,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推广销售或不及预期、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
|
|
长城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3-10
|
34.07
|
--
|
--
|
33.21
|
-2.52% |
-- |
33.21
|
-2.52% |
-- |
详细
公告要点: 2023年 2月,长城汽车实现产批量分别为 75213/68209辆,分别同比+6.49%/-3.65%,环比+37.17%/+10.87%。 2023年 1~2月累计实现销量 129728辆,同比-28.94%。其中哈弗品牌产批量 44594/39162辆,分别同比+6.22%/-6.74%,环比+27.59%/-0.08%; WEY 品牌产批量1177/1072辆,分别同比-73.70%/-75.81%,环比+38.74%/+1.52%;长城皮 卡 产 批 量 16801/17156辆 , 分 别 同 比 +42.02%/47.43% , 环 比+74.07%/+46.88%;欧拉品牌产批量 5483/4475辆,分别同比-10.41%/-28.53%,环比+57.38%/+21.74%;坦克品牌产批量 7158/6344辆,分别同比+15.04%/-1.92%,环比+21.45%/+7.25%。 1月海外销售 13684辆,同环比分别+126.67%/-14.46%;新能源汽车销售 8340辆,同环比分别+27.04%/+32.11%。 2月长城产批表现相比行业略弱,终端渠道压力持续降低,期待新一轮新能源产品上市放量。 根据乘联会数据, 2月乘用车行业整体批发销量预计 161.8万辆,同环比分别+10.20%/+11.66%,长城汽车整体产批表现相比行业略差。分品牌来看,长城皮卡同环比持续较大幅增长;欧拉/坦克品牌环比回正;哈弗/WEY 品牌批发销量承压,降低终端库存压力; 新能源销量快速恢复,占比环比明显提升;出口环比略有下降。公司 2023年新车周期继续,哈弗品牌全新 PHEV 车型 A07/B07预计于 2023Q2上市,并发布全新大型 SUV;魏牌全新高端 SUV 蓝山上市在即, 2023年或将推出 MPV 车型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欧拉/坦克/沙龙等新车也将继续发力,新能源产品丰富有望带动整体销量以及新能源渗透率快速增长。 长城汽车企业库存小幅补库。 企业端来看,受节假日影响, 2月长城汽车库存略有增加。渠道维度, 公司继续主动控制终端门店库存,降低库存压力,未来随消费持续恢复,公司新车持续上市叠加多地政策与促销活动刺激,公司批发&零售销量有望稳定增长,市场份额提升可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维持长城汽车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83/59/100亿元的预期,分别同比+23%/-29%/+69%,对应 EPS 分别为0.95/0.68/1.15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36/50/29倍,维持长城汽车“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乘用车行业价格战超预期, 终端需求复苏低于预期。
|
|
|
长安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3-09
|
13.14
|
--
|
--
|
13.14
|
0.00% |
-- |
13.14
|
0.00% |
-- |
详细
公告要点:2023年2月长安汽车实现合计产批量为189505/191007辆,分别同比+44.82/+38.27%,环比+23.85%/+11.18%;其中长安自主品牌乘用车产批分别为103787/105120辆,分别同比+66.43%/+54.82%,分别环比+2.83%/-4.32%;长安福特产批量分别为14343/14312辆,分别同比+46.28%/+19.93%,分别环比+28.10%/-4.75%。 长安汽车2月销量实现快速恢复,海外出口势头良好,新能源转型发展不断加速。长安汽车2月批发销量为同环比增加,销量实现快速恢复。海外市场方面:公司2月出口18,780辆,同环比+2.93%/+4.83%,公司出口势头稳定良好。新能源结构转型不断提速,2月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20574辆,同环比分别为+103.38%/-26.6%,占集团整体批发比例为10.77%,环比-5.54pct,其中糯玉米LUMIN 2月销量达8137辆。长安深蓝首款SUV S7于3月5日在国内首发亮相,新车提供增程式动力以及纯电动力供用户选择;长安第三代CS75 PLUS 智电iDD 将于3月9日正式亮相,助推长安自主乘用车主品牌新能源转型。燃油领域重点车型来看,CS75于2月销量15477辆,逸动轿车系列2月销量15024辆,欧尚品牌2月销量18505辆,UNI系列27859辆,其中UNI-V销量20,179辆,UNI-V智电iDD、UNI-K智电iDD全球上市,长安汽车驭电进化。长安福特旗下全新大7座SUV锐界L正式首发亮相;长安马自达2月销量3,863辆,MAZDA CX-50将于3月16日下线并全面开启小订。展望未来,长安汽车将在2023年陆续投放C236、览拓者EV、阿维塔E12等多款重磅车型,并打造新主流电动序列--OX序列,进一步明确长安汽车新能源转型方向和决心,推动长安汽车整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水平不断提升以及乘用车市场整体市占率水平提升。 2月长安汽车企业库存小幅减少:2023年1月长安汽车企业库存整体减少1502辆(相比今年1月,下同),其中,重庆长安减少3770辆,合肥长安增加2437辆,长安福特增加31辆。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长安汽车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为80/90/89亿元的预测,对应EPS分别为0.81/0.91/0.90亿元,对应PE估值16.3/14.5/14.6倍。维持长安汽车“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复苏进度低于预期;乘用车市场价格战超出预期。
|
|
|
中国巨石
|
建筑和工程
|
2023-03-09
|
15.19
|
--
|
--
|
15.28
|
0.59% |
-- |
15.28
|
0.59% |
-- |
详细
中国巨石:全球玻纤龙头,盈利领跑行业。中国巨石前身1993年成立,先后历经初创期、生产规模化、产品高端化和布局全球化、制造智能化阶段,已经成长为玻纤领域的世界龙头。截至2022年底,公司在产玻纤粗纱产能约245万吨,细纱/电子布产能约26.5万吨/9.5亿米,产能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公司2016-2021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CAGR分别为21.5%、31.7%,平均ROE为18.3%。公司央控民营,是混改实践典范,第一大股东为中国建材股份(截至2022Q3持股27.0%),第二大股东为巨石创始人张毓强实控的振石集团(截至2022Q3持股15.6%)。 玻纤行业:龙头强者恒强,2023年行业有望重归供需平衡,景气筑底回暖。玻纤生产重资产属性,成本曲线陡峭,龙头企业凭借工艺技术积淀、资金及管理优势拉开成本差距,在成本曲线上占据领先位置,行业形成“强者恒强”的高集中度特征,随着中高端需求兴起,对企业研发能力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风电叶片大型化趋势下对产品性能的提升。2022年粗纱内外需下行叠加产能投放导致行业阶段性供给过剩,景气度下行至底部,2022年Q4起随产能投放放缓库存阶段性止升回落。我们认为2023年粗纱有望重归供需平衡,行业累库放缓或开始去化,景气筑底回暖,若风电需求弹性超预期,行业盈利弹性更大。(1)低景气下产能投放速度减缓,我们测算2023年粗纱有效净新增产能20.4万吨/年,有效产能较2022年同比增加+3.8%。(2)内需回暖推动玻纤需求加快回升,其中传统建筑建材、热塑需求有望回暖,风电需求具备一定弹性,外需有望筑底回升,中性假设在11%的需求同比增速下,2023年粗纱库存将有所去化(年末较年初减少0.4个月的行业库存)。此外电子布供给过剩已在2022年明显化解,随着需求复苏,价格中枢有望继续上移。 公司:成本领先构筑先发优势,产品升级深化护城河。(1)公司成本领先位置稳固,得益于原材料、能耗、大型漏板、浸润剂多方面工艺、技术积淀构筑的成本优势,随着新一轮冷修技改周期启动,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产线规模、优化池窑能耗及生产效率,同时智能化制造产能占比的提升有望提升整体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人工成本,公司成本优势继续巩固。(2)公司持续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公司于2020年推出E9高模量产品,模量首次突破100Gpa并实现量产,性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继续打开玻纤复合材料高端应用场景。公司打造第二成长曲线成果卓著,热塑产品、电子纱/布已经实现规模全球第一,应用领域持续拓宽。(3)公司基于2021-2023年目标利润发布《超额利润分享方案》,激励覆盖面广,与员工共享公司发展成果,助推公司中长期规划加速落地,公司2022年已提前实现三个“第一”目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当前市净率处于底部区域,随着行业景气回升,公司ROE回升有望推动市净率回升至历史中枢。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扣非后利润有望逐季回升,主要得益于需求回暖下供需平衡加速重建,带来电子布盈利上行和粗纱盈利修复。公司当前动态市盈率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因历史ROE中枢较高,公司当前市净率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56/74亿元,3月7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9.4/10.8/8.2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内风电、热塑、建筑需求修复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投放超预期的风险;海外经济进一步衰退的风险;原燃料价格上升超预期的风险。
|
|
|
旭升集团
|
有色金属行业
|
2023-03-09
|
36.52
|
--
|
--
|
39.93
|
9.34% |
-- |
39.93
|
9.34% |
-- |
详细
公告要点: 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业绩符合我们预期, 2022年实现营收 44.54亿元,同比+47.3%;实现归母净利润 7.01亿元,同比+69.7%;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6.54亿元,同比+69.6%。2022年 Q4实现营收 11.89亿元,同比+17.6%,环比-6.5%;实现归母净利润 2.16亿元,同比+165.3%,环比+2.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96亿元,同比+172.6%,环比-5.2%。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发现金股利 1.20元(含税),拟向全体股东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每 10股转增 4股。 疫情防控放开影响营收,客户多元化战略持续见效。 受到 2022年底疫情防控放开影响, 公司生产节奏放缓, 2022年 Q4营收端环比微降。 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推动公司 2022年 Q4实现毛利率 26.26%,环比+0.69pct,扣非归母净利润率达到 16.52%,环比+0.22pct。 2022年公司客户多元化战略持续发力,核心大客户实现营收 15.3亿元,同比+26.8%,营收占比 34.4%, 同比-5.6pct。 成立系统集成事业部,全面深入集成化零部件领域,业务延伸至广义新能源领域。 2022年公司设立系统集成事业部,凭借“压铸、挤压、锻造”工艺的全面覆盖,将产品从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结构件等优势品类拓展至部件集成化产品(储能壳体总成,防撞梁总成,电池包总成等),为公司的客户提供铝制品领域的集成解决方案。新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户用或商用储能系统的核心铝制部件等,并于 2022年 Q4开始批量供货。 发行可转债加速产能扩张,探索海内外异地建厂可能。 公司发布可转债预案,预计募资 28亿元,其中 12.6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目,6.4亿元用于轻量化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 3.4亿元用于汽车轻量化结构件绿色制造项目, 5.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2022年公司外销比例约为 43%(美国为主),考虑到地缘政治风险,公司有望加速海外产能布局,同时加速除宁波+湖州外国内生产基地建设, 提升海内外市场份额。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维持公司 2023-2024年营收预测为 70.4/ 95.1亿元, 预计 2025年营收为 123.6亿元,同比分别为+58%/+35%/ +30%,维持 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 10.5/14.6亿元, 预计 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 19.3亿元,同比分别为+50%/+39%/+32%,对应 EPS 分别为1.6/2.2/2.9元,对应 PE 分别为 23.1/16.7/12.6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芯片供应短缺超出预期,铝合金价格波动超出预期,下游乘用车复苏不及预期。
|
|
|
华旺科技
|
造纸印刷行业
|
2023-03-09
|
22.48
|
--
|
--
|
23.84
|
6.05% |
-- |
23.84
|
6.05% |
-- |
详细
业绩表现靓丽,符合市场预期:公司2022年实现营收34.36亿元,同比+16.88%;实现归母净利润4.67亿元,同比+4.1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53亿元,同比+6.17%。单季度看,22 Q4实现营收9.47亿元,同比+1.11%,主要系公司新增产能释放,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实现归母净利润1.37亿元,同比+6.2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37亿元,同比+11.08%。 产能逐步释放,国内外需求良性增长:1)分产品看,2022年公司装饰原纸和木浆贸易业务营收分别为23.83亿元/ 9.69亿元,同比分别+10.49%/+29.17%,毛利率同比分别-5.18pp/+2.10pp至20.35%/14.01%,装饰原纸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新增产能释放。2022年公司装饰原纸销售量22.7万吨,同比+12.30%;销售均价1.05万元/吨,同比-1.61%。2)分地区看,2022年公司内销/外销收入分别为29.19亿元/4.67亿元,同比分别+14.08%/+34.17%,占比86.19 %/13.80 %。外销占比提升主要由于海外厂商缺乏技术革新、新产能动力投放不足,公司产品加速出海抢占海外市场,我们预计23年外销占比持续提升。 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修复:公司2022年毛利率同比-3.39pp至18.47%;销售净利率同比-1.63pp至13.54%。2022年期间费用率同比-1.62pp至3.4%。单季度来看,2022Q4毛利率同比+2.76pp至17.55%;销售净利率同比+0.69pp至14.37%,主要系木浆价格下行缓解成本压力。2022Q4期间费用率同比+1.75pp至2.28%;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同比分别+4.59pp/+0.27pp/-0.27pp/-2.84pp,财务费用率下降主要由于银行利息收入增加及汇兑损益减少,降本控费显成效。 产能扩张,多元化布局拓展新纸种:截至2022年底,公司拥有7条装饰原纸产线,可提供400余种定制化产品,产能达到27万吨。预计23Q3公司8万吨装饰原纸顺利投产,总计产能将达到35万吨。此外,公司加快推进18万吨特种纸项目(一期),叠加布局食品及医疗用纸等领域,关注成本下行特种纸23年有望充分释放利润弹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产能持续扩张,逐渐打开欧洲等高端原纸海外市场;未来有望通过拓展新纸种开启公司二次成长曲线。考虑成本下行及需求修复下调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6.8/7.6亿元(原预测23-24年归母净利润6.1/7.0 亿元),对应PE13/11/10X。当前估值性价比优势明显,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客户拓展受限等。
|
|
|
柳钢股份
|
钢铁行业
|
2023-03-08
|
4.36
|
--
|
--
|
4.88
|
11.93% |
-- |
4.88
|
11.93% |
-- |
详细
华南钢铁龙头:公司母公司为柳钢集团,成立于1958年,位于广西柳州;实控人为广西国资委。公司2007年在上交所上市。2021年粗钢产量达到1929万吨,居于行业前列;盈利结构上,型材毛利占比过半。 钢铁行业:需求向好,焦煤、焦炭让利,行业盈利回暖可期。节后工地开工迅速恢复,基建逆周期发力托底内需,各地项目储备充足,投资高增可期;保交楼下,地产需求有望持续修复。而供给端,我们认为产量平控仍为大概率,因此行业将迎来需求推动的弱复苏。而成本端,随着澳煤进口放开,煤价虽然不会下跌,但上涨天花板将出现,从而对钢铁让利(煤价向上弹性弱于钢价)。故行业景气回升,盈利改善可期。 吨钢市值最低(弹性最大)的主流钢铁股。公司目前合计拥有生铁、粗钢和钢材的产能为1625、1880、1819万吨(权益产能分别为1295/1539/1321万吨),居于钢铁行业前列。公司吨钢市值仅679元,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689元。因此我们认为在行业盈利水平有望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公司有望拥有更大的市值空间。同时,公司吨钢生产成本大约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0%,吨钢费用成本大约低28%。公司2011-2021年的平均ROE为13%,位居行业第二。 增资控股+新建产能,最具成长性的钢铁股:1)广西钢铁最早为武钢和广西国资委合资成立,中途一度为武钢独资;后由母公司柳钢集团、柳钢股份多次增资,最终由上市公司控股。目前公司持股45.83%,对广西钢铁的最终表决权合计比例为91.41%。广西钢铁目前拥有炼铁、炼钢和钢材实际产能分别为608、630、919 万吨: 在建炼钢产能210万吨。2)此外,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控股股东也在上市时承诺优先将热轧和冷轧生产线转让给公司。3)广西钢铁目前仍富余的炼铁、炼钢的许可产能额度分别为242、290万吨,赋予公司潜在增长空间。 区位优势:价格高,需求旺盛。广西地区钢价存在溢价,螺纹和热轧等代表性产品价格均高于北京、上海和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广西2023年总投资目标46486.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61.67亿元,重大项目较多,区域需求有望持续旺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行业供需平稳、盈利扭亏为盈,以及公司的管理优势,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840/1000/110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19 %/1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28/37亿元,同比分别为-240%/238%/30%;对应2022-2024年PE分别为-/4.0/3.1x。公司估值低于可比公司均值,考虑公司吨钢市值较低且具备成长性,故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若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波动超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