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康威视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8-16
|
31.55
|
--
|
--
|
31.83
|
0.89% |
|
34.88
|
10.55%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度半年报,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72.58亿元、同比增长9.90%;归母净利润57.59亿元、同比增长-11.1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25%。 收入略超预期,疫情+供应链+人员费用等因素拖累公司盈利能力表现。 根据公司2022年半年报,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72.58亿元、同比增长9.90%,略超市场预期。其中:1)PBG实现收入69.75亿元,同比增长-1.40%;2)EBG实现收入68.31亿元,同比增长2.58%;3)SMBG实现收入62.86亿元,同比增长3.97%;4)境外业务实现收入96.86亿元,同比增长18.89%;5)创新业务实现收入70.08亿元,同比增长25.62%。总体来看,SMBG和境外业务进展超预期,PBG符合预期,EBG和创新业务进展不达预期。 盈利能力方面,一方面受2021年缺货、涨价等影响毛利率基数偏高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疫情冲击和需求较为疲软的环境中,行业内竞争加剧,使得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为43.14%,同比下降3.16个百分点。费用方面,人员费用支出+股权激励+创新业务,使得整体费用增长较快。 从中报看到乌云背后的幸福线,SDN随时间推移概率变小、业绩随宏观企稳重回增长在即。 1)根据公司公开的交流内容,在过去几个月当中,所有公开和官方渠道获取与SDN负面舆论相关的信息和反馈都是正面和积极的,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SDN名单的概率会愈发变小。 2)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46.75亿元,同比增长20.56%,说明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虽然对公司短期经营造成了扰动,但是并没有对长期发展造成影响。根据公司公开的交流内容,Q3以来经济在逐步恢复、经营情况边际变好,下半年随着宏观企稳,业绩重回增长值得期待。 悲观假设下短期对应3000亿以上市值,内在和长期价值低估。 极度悲观假设下,假设2022年公司业绩没有任何增长,保守估计给予20倍PE(历史上ROE从来没有低于25%),对应短期底部市值为3360亿。长期来看,定制化、碎片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稀缺渠道价值显著低估。目前进入碎片化市场的玩家包括安防龙头、科技巨头、AI算法公司、细分行业龙头,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公司在感知技术、产品硬件、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但是最重要的差异还是来自于行业理解和场景落地。一方面,销服网络下沉至乡镇,是公司能够深入理解行业、精准把握客户需求痛点的关键;另一方面,产研体系为本,公司将研发和技术支持资源前移,更近距离的接触和服务客户。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维持预计公司22-24年EPS分别为2.08、2.51、3.04元,对应PE分别为16、13、1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安防行业发展不达预期、疫情冲击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等
|
|
|
联创电子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8-10
|
18.92
|
--
|
--
|
20.19
|
6.71% |
|
20.19
|
6.71%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中报。 中报业绩符合预期,持续高投入研发。22H1,公司实现营收48.7亿元,yoy+,归母净利润1.0亿元,yoy+,其中,22Q2实现营收28.7亿元,yoy+,归母净利润0.6亿元,yoy+3%。受益车载业务和高清广角业务的增长,公司光学业务毛利率达到27.5%,yoy+9.6pct。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8亿元,yoy+56%,高投入成果显著,公司新增专利授权119项,其中发明专利59项(含国外发明4件)。 车载镜头及模组业务迎持续高速增长。受益蔚来、T等客户的需求放量,22H1公司车载镜头及模组营收同增,带动光学业务营收同增49%至15.1亿元。客户方面,公司与Mobileye、Nvidia、地平线、华为等智能驾驶方案平台商开展合作,在Valeo、Conti、Aptiv、ZF、Magna等汽车电子厂商的市占率持续提升,并实现向特斯拉、蔚来、比亚迪、吉利等终端车厂供货规模的扩大,与蔚来合作的8MADAS影像模组已顺利量产出货。产能方面,公司年产2400万颗智能汽车光学镜头及600万颗影像模组产业化项目正在加速建设,并计划于2025年底前形成车载镜头和影像模组各5000万颗的生产能力,伴随产能快速扩充,公司未来有望深度受益自动驾驶趋势下的车载摄像头需求增长。 消费电子向非手机领域拓展,有望迎来向上拐点。手机镜头和影像模组领域,公司在保持与华勤、闻泰、龙旗等重要手机ODM客户合作的同时,加强对中兴、联想等手机厂商的供货,亦直接为品牌手机客户供货玻塑混合镜头等产品。同时,公司以高清广角镜头产品为基础,加快消费电子非手机领域的业务拓展,为各大智能终端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与华为在智能监控等领域、与大疆在航拍及智能避障等领域均展开了深度合作,与全球知名条码扫描仪公司ZEBRA合作的条码扫描仪镜头和影像模组已顺利量产出货。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车载镜头和模组厂商,布局模造玻璃-镜头-模组全产业链,有望充分受益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为3.09/5.06/7.58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61/37/25倍,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自动驾驶渗透率不及预期;光学镜头出货不及预期;毛利率下滑风险。
|
|
|
江海股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7-29
|
27.51
|
--
|
--
|
29.05
|
5.60% |
|
29.05
|
5.60% |
|
详细
新能源市场高景气叠加成本下降,公司业绩高增长可期。 22年 1-6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同增 137%,截至 6月底,铝现货价较 21Q4最高价下降 20%,同时上半年内蒙等地电价下降。新能源市场高景气叠加成本下降,公司 22Q1毛利率环比+2.7pct, 22Q2-Q4原材料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带动公司盈利能力恢复至历史正常区间, 22全年业绩高增可期。 铝电解电容:工业电容龙头,抢占光伏、 MLPC、车载等优质赛道。 1)大型工业电容方面, 2021年公司大型铝电解电容产出达全球第一,工业类电容营收占比超 75%,其中光伏领域营收占比 15%,全球光伏逆变器前 10大厂商中已有 7家成为公司客户,且已进入车载 OBC 市场,受益于新能源市场的高景气度,公司铝电解电容有望保持高增长。 2)小型电容方面, MLPC、固液混合铝电解电容稳步扩张,已成功切入笔记本电脑、服务器、 5G 通讯设备、安防设备、高清显示供应链,有望成为铝电解电容业务新的增长极。 3)车载电解电容方面,轴向引出铝电解电容已在头部客户进行送样验证。 薄膜电容:厚积薄发,成功切入核心新能源客户供应链。 公司的薄膜电容产品已成功进入光伏领域核心客户供应链,海美电子电动汽车驱动用薄膜电容中标多个汽车品牌和电驱动器厂商项目, 2022年薄膜电容扩产项目建设进度提速,伴随市场开拓、产能扩建有序进行,公司薄膜电容业务有望迎来加速增长拐点。且未来有望受益规模效应提升议价能力,实现毛利率的显著提升。 超级电容:风电市场高增长,储能、电网调频等领域多点开花。 公司EDLC、 LIC 技术路线并行,产业化项目截至 2021年底投资进度达 73%,项目达产将实现年产 300万 Wh 双电层电容、 2500万 Wh 锂离子超容。 22年风电市场高速增长,公司在风电、智能表、轨道交通、电网等市场营收持续提升,同时在港口机械、采掘装备、电网调频、油改电、电动大巴等领域打开市场。未来,储能、电网调频等市场潜力较大,有望带动公司超级电容业务高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作为平台型电容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下游新能源市场需求旺盛。基于此,我们预测公司 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为 6.53/8.91/12.15亿元, 当前市值对应 PE 分别为 35/26/19倍,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薄膜电容客户导入不及预期;超级电容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芯片缺货、疫情等因素影响下游市场需求
|
|
|
联创电子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7-28
|
16.18
|
--
|
--
|
20.19
|
24.78% |
|
20.19
|
24.78% |
|
详细
自动驾驶加速渗透,车载摄像头百亿美金赛道量价齐升。 方案解决商、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科技大厂等多方势力推动自动驾驶加速渗透,据 iCV Tank 预测, L1-L5自动驾驶汽车全球出货量 21-26年 CAGR 将达 11.7%,IDC 预测国内 L1-L5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 21-25年 CAGR将达 15.1%。自动驾驶渗透带动车载摄像头量价齐升,量方面,单车平均用量将达到 L3级别的 8颗以及 L4/L5级别的 10颗以上;价方面,像素、探测距离、广角等要求带动车载摄像头全面升级,驱动车载摄像头价值量提升。据我们测算,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 2021年为 84亿美金,到 2025年将增长到 186亿美金,21-25年全球摄像头市场规模 CAGR将达 22%。同时像素提升导致模组光学校准难度升级,伴随汽车供应链体系重塑,国内镜头厂商话语权提升,有望更多参与模组环节。 管理层更迭落地,聚焦光学事业长期发展。 21年 12月公司管理层换届,原总裁兼光学事业部总经理曾吉勇博士升任董事长及战略委员会主任,确立王卓博士、胡君剑、汪涛、李亮等光学事业核心人员的副总裁班底,彰显战略层面对光学业务的重视。公司在 22年股权激励计划中首提车载光学营收目标,要求车载光学营收不低于 5/10/15亿元,或归母净利润较 20年增长不低于 90%/160%/200%,彰显聚焦车载光学事业的信心与决心。近日, 公司完成了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认购工作,董、监、高、其他公司及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核心骨干等 18人出资 5000万从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票,我们认为这能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 技术+客户+成本优势,公司护城河不断加深。 公司拥有模造玻璃-镜头-模组全产业链布局, 1)镜头方面,公司掌握模造工艺,非球面玻璃镜片产能全球第二,并在高清广角工艺有深厚技术积累。 2)模组方面,已获得蔚来、 BYD 等客户 8M ADAS 模组定点, 公司有望更多参与模组环节,并受益供应链国产化趋势,打开更广阔的蓝海市场。公司坐拥优质客户,实现造车新势力、 ADAS 方案商、 Tier1、传统车企等客户的全覆盖。车载摄像头认证壁垒高,周期长,优质客户将为公司带来长期竞争力。技术优势、客户优势叠加规模量产形成的成本优势实现协同,夯实公司领先地位。外加公司资源倾斜与政府支持,车载光学业务放量可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车载镜头和模组厂商, 拥有模造玻璃-镜头-模组全产业链布局, 有望充分受益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基于此, 我们预测公司 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为3.09/5.06/7.58亿元,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自动驾驶渗透率不及预期;光学镜头出货不及预期;毛利率下滑风险。
|
|
|
拓荆科技
|
|
2022-06-23
|
155.00
|
--
|
--
|
202.15
|
30.42% |
|
327.00
|
110.97% |
|
详细
本土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龙头,业绩持续快速增长公司是本土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龙头, 产品覆盖 PECVD、 SACVD 和 ALD,其中PECVD 和 SACVD 是国内唯一一家产业化应用企业, 相关产品成功供货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长江存储等主流客户, 引领进口替代同时,业绩实现快速增长。 1)收入端: 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 7.58亿元, 2018-2021年 CAGR 为 121%, 2021年 PECVD 收入6.75亿元,占当年营收比重达 89.11%,为收入最大来源。 2)利润端: 2018-2021年公司扣非销售净利率为-212.23%、 -24.86%、 -13.11%和-10.82%, 虽尚未真正实现盈利,但扣非销售净利率持续改善;我们注意到 2021-2022Q1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44.01%和47.44%,增幅明显, 甚至略高于本土前道刻蚀龙头毛利率。 我们认为规模效应下, 期间费用率下降,公司盈利能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截至 2021年 9月,公司在手订单超过 15亿元, 2022Q1末存货和合同负债分别达到 12.94和 7.80亿元,分别较 2021Q3末增长 32%和 75%,充足的订单有望支撑公司业绩持续快速增长。 薄膜沉积设备是高价值量占比环节,公司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全球晶圆产能东移,中国大陆成为全球晶圆扩产中心, 根据集微咨询,中国大陆未来 5年将新增 25座 12英寸晶圆厂,总规划月产能将超过 160万片, 可见中国大陆对晶圆设备的需求有望长期维持高位。 1)薄膜沉积设备作为晶圆制造三大核心设备之一, 在晶圆制造设备中价值量占比高达 25%,仅次于刻蚀设备,其中 PECVD 和 ALD在薄膜沉积设备中占比分别达到 33%和 11%。 2)先进制程工艺使得薄膜沉积设备的需求存在量价齐升逻辑, 我们预计 2025年全球&本土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340和 136亿美元, 2021-2025年 CAGR 分别为 16%和 25%。 3)全球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仍由 AMAT、 LAM、 TEL 等海外龙头主导, 公司在集成电路 PECVD 和SACVD 领域先发优势明显, ALD 同样是国内领先设备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本土晶圆厂扩产浪潮。 PECVD 仍有较大国产化提升空间, SACVD、 ALD 成新的增长点公司在稳固 PECVD 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SACVD&ALD 也持续取得产业化突破,成长空间不断打开。 1) PECVD: 公司核心产品,在国内市占率依然较低, 2021年不到 6%。 公司 PECVD 已全面覆盖逻辑、 DRAM 存储、 FLASH 闪存各技术节点通用介质薄膜,并在 14nm 及 10nm 以下制程积极配合客户产业验证,随着客户验证顺利推进,有望延续高速增长; 2) SACVD: 适用于 45-10nm 沟槽填充,先进制程下渗透率存在提升趋势,公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 2020年以来客户验证机台快速增加,有望进入放量阶段; 3) ALD: 膜厚精准可控&台阶覆盖率极高,技术优势突出,公司率先实现 PE-ALD 产业化,同时布局 Thermal-ALD, IPO 募投项目将助力大规模产业化进程。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12.64、 18.61和 25.78亿元,当前市值对应动态 PS 分别为 15、 10和 8倍。 公司 PECVD 稀缺性显著,叠加 SACVD&ALD 放量,成长性突出,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晶圆厂资本开支不及预期、 Demo 机台无法实现最终销售等
|
|
|
金宏气体
|
|
2022-05-30
|
17.75
|
--
|
--
|
23.38
|
31.72% |
|
23.58
|
32.85% |
|
详细
工业气体赛道景气度明朗,对标海外 80%外包率存 40.35%增量空间,2022至 2030年独立气体供应商市场成长空间达 161%。 1)工业气体赛道景气度明朗, 伴随我国经济持续上行,下游领域不断拓宽, 2025/2030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有望超 2674/4392亿元,长坡厚雪。 2)外包制气降本增效优势显著增量空间广阔, 对标海外成熟市场,我国工业气体外包率仍存 40.35%提升空间, 2030年我国独立气体供应商市场规模有望达 3015亿元,较 2022年成长空间高达 161%。 下游迎扩产热潮电子特气加速发展,国产替代趋势自给特气市场三年复增 37%。 1) 半导体需求热潮成为行业扩容关键, 2030年我国特种/电子特气市场规模有望达 1941/1436亿元。 2)国产率提升助力我国特气企业实现突围,特气自给市场三年复增高达 37%。 目前我国电子特气市场中 85%为外资所垄断, 2025年我国电子特气国产化率有望达 30%,自给特气市场规模达 220亿元,三年复增 37%增速强劲。 公司坚持纵横发展战略,大宗气体盈利能力迎修复, 2021年营收同增40%业绩创新高 1)横向布局乃行业破局之道,并购整合布局全国网点成长路径清晰 。 2)大宗气体盈利能力迎修复: 伴随大宗商品价格回稳,公司空分产能爬坡,价格传导开启,成本可控盈利能力迎修复。 国产化浪潮下,特种气体步入高增速时代。 1)公司特气品类不断完善产能迎释放高峰, 电子级正硅酸乙酯产能 1,200吨/年已进入规模生产, 电子级氧化亚氮于 21年完成扩产 1.7倍至 8,000吨/年, 22年开启氦气储运新篇章。 2)国产替代特气步入高增速时代:公司超纯氨、高纯氧化亚氮、高纯二氧化碳等多个产品已达国产替代水平。公司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不断突破高端电子特气高筑护城河迎高增。 乘“碳中和”之东风,发力清洁能源氢能&资源化赛道。 1)氢能: 公司高纯氢纯度达 99.9999%,其杂质含量均满足燃料电池车国标要求并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全国布局已成为 14个加氢站或汽车内部撬装站供应商,积极拓展下游应用场景,在建拟建产能弹性达 75%有力支撑业绩成长。 2)尾气回收再利用:降本减碳双收益,落地多条尾气回收生产线: 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氢气、天然气,绿色生态属性凸显。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国内民营气体公司龙头,大宗气体盈利能力修复,特种气体随国产化率提升迎高增,双碳目标下抢跑氢能&资源化新赛道。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90/4.09/5.46亿元,同比增加 74%/41%/33%, EPS 分别 0.60/0.84/1.12元,对应 29/21/16倍 PE,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项目研发不及预期、 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