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石峰源

东吴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600521120001。曾就职于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0日
短线
53.85%
(第101名)
60日
中线
15.38%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5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中材国际 建筑和工程 2024-06-20 12.20 -- -- 12.25 0.41% -- 12.25 0.41% -- 详细
中材国际: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提供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土建安装、矿山服务、生产运维等“一站式”系统集成服务。工程主业是公司业绩压舱石,业务结构转型,国际化发展取得卓著成果,2023年工程、装备、运维业务分别贡献毛利的47%/21%/26%。 公司提出2024-2026年如无重大投资计划或现金支出等事项,每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可供分配利润的40%,持续稳定现金分红回报股东。 水泥工程市场:“一带一路”沿线贡献新建EPC需求,国内外存量技改与运维市场空间广阔。(1)国内水泥行业低碳减排改造任务紧迫,数字化转型带来水泥工业数字智能改造需求,按照2025年能效达到标杆水平产能比例超过30%的目标,仍有约3亿吨产能存在技改升级的需求。 (2)海外:“一带一路”基建高景气支撑新建EPC需求,减碳趋势下存量技改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全球水泥产能延续低速增长,一带一路地区基建需求升温,其中东南亚地区和西亚北非国家基建景气度表现抢眼,中东、非洲等国近年来水泥产量增速较快,有望持续贡献EPC增量需求。发达地区市场受减碳政策影响,存量老线升级改造的潜力较大,欧洲等存量市场技改需求空间可观。 公司:立足水泥工程产业链优势,一核双驱+国际化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1)工程业务:公司成功把握疫情后海外市场机遇,2023年以来境外新签EPC重大项目集中落地,驱动新签工程订单加速增长,在手未完合同额持续上升。(2)装备业务:整合完成后公司加速聚合内外部资源,打造世界一流材料装备平台。加强与工程板块、属地公司的协同发展,提升境外收入占比,不断提高装备自给率和市场占有率,发布了《工程和装备协同管理办法》,2023年装备境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5%,外行业收入占比提升至32%。(3)生产运营服务:矿山运维存量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在国内水泥石灰石矿山、骨料需求下行、矿山投产节奏放缓的背景下,公司2023年、2024年一季度分别新签矿山运维合同79.75亿元、26.33亿元,同比增长7%/32%,公司拥有开采其他露天矿的技术储备,矿山运维业务向行业外和海外开拓已有显著成果,新签“两外合同”16个。在海外工程订单高增长的带动下,公司水泥运维业务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数字化、智能化业务持续向集团外、境外和外行业拓展,开拓新应用场景。(4)立足国际化属地化运营优势,参股协同中材水泥拓展境外基础建材投资,有望形成境外基础建材投资新一成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秉持“一核双驱、三业并举”顶层设计,推动结构优化调整,装备、运维业务形成新增长极,打开长期成长空间,当前在手合同保障充分,有望支撑未来3年业绩稳健增长。我们维持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33.6/39.3/44.9亿元,对应市盈率分别为9.6/8.2/7.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水泥工程需求不及预期、订单转化不及预期的风险、业务结构优化调整速度不及预期、海外经营风险。
中国中铁 建筑和工程 2024-05-06 6.59 -- -- 6.95 5.46%
6.95 5.46%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4年一季报。 2024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650亿元,同比-2.6%,归母净利润 74.8亿元,同比-5.0%,扣非归母净利润 71.7亿元,同比-3.3%。 基建工程主业表现稳定,地产业务承压下行: (1) 24Q1公司实现营收2650.1亿元, 同比-2.6%, 收入增速略有承压,分业务来看,基建建设/装备制造/设计咨询/房地产开发/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 2356/66/48/42/145亿元,同比分别+0.4%/-8.8%/+1.1%/-46.9%/-19.9%,基建建设主业表现稳健,营收同比下降主要是受到房地产开发业务的拖累; (2)实现综合毛利率 8.6%,同比下滑 0.3pct,其中基建建设/装备制造/设计咨询/房地产开发/其他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7.6%/21.3%/23.6%/17.7%/13.6%,同比分别-0.01/+0.2/+0.7/-0.3/-2.0pct,除营收规模较小的装备制造和设计咨询业务外,其他业务的毛利率均下滑,带动公司毛利率略有下降。 减值损失计提减少,资产负债率略有提升: (1)24Q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 /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0.5%/2.5%/1.3%/0.4%,同比分别基本持平/+0.2pct/-0.1pct/基本持平,环比 23Q4分别-0.1pct/+0.3pct/-1.9pct/基本持平,费率水平整体较去年同期持平; (2)资产/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0.8/-5.8亿元,同比分别少计提 2.3/2.1亿元,综合影响下公司 24Q1实现归母净利率 2.8%,同比-0.1pct; (3)24Q1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680.7亿元,同比多流出 300亿元,收现比/付现比分别为 98.5%/121.6%,同比分别-5.5/+5.8pct; 截至 24Q1公司带息债务余额为 4634亿元,同比+43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74.6%,同比+0.9pct。 境外新签合同额表现亮眼,在手订单充足: 24Q1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6216亿元,同比-6.9%,其中工程建造/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设计咨询/新兴业务/资产经营分别新签 4701/67/145/75/866/120亿元,同比分别-7.1%/-60.5%/-10.7%/-3.1%/+53.9%/-70.1%;分地区来看,境内/外分别实现新签合同额 5724/492亿元,同比分别-8.8%/+23%;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在手订单余额为 62381亿元,同比+6.2%.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近期发改委完成了 2024年专项债筛选工作,期待后续发行加快和财政政策发力,公司承接项目多为重点工程, “一带一路”相关政治、经济政策落地将提振公司海外业务成长预期,国企改革加速推进,看好公司业绩增长和估值修复机会。 由于公司境内新签订单略承压, 我们调整公司 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 351.6/395.9亿元(前值为 399.9/449.8亿元),新增 2026年预测为 431.1亿元, 4月30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 4.6/4.1/3.8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一带一路”提振海外业务不及预期、国企改革推进不及预期、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中国建筑 建筑和工程 2024-05-06 5.14 -- -- 5.96 10.17%
5.67 10.31%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5493.2亿元,同比+4.7%,归母净利润149.2亿元,同比+1.2%,扣非归母净利润147.4亿元,同比+1.1%。 房建基建业务增长平稳,地产开发业务盈利能力有所改善:24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93.2亿元,同比+4.7%,实现综合毛利率8.1%,同比基本持平。分业务来看,24Q1公司房建/基建/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业务分别实现营收3658/1277/465/26亿元,同比分别+6.1%/+6.4%/-8.8%/+2.5%,分别实现毛利率6.2%/8.6%/19.2%/10.8%,同比分别基本持平/+0.1pct/+2.9pct/-3.2pct;公司房建、基建业务增长平稳,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承压,但盈利质量有所改善;24Q1公司境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0亿元,同比+3.9%。 净利率水平稳定,经营活动现金流受地产业务影响承压:(1)24Q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3%/1.5%/1.2%/0.8%,同比分别基本持平/-0.1pct/-0.1pct/+0.3pct,财务费用率提升主要是受到汇兑损失增加的影响;24Q1公司资产/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567/3172万元,同比分别少计提1.5/1.1亿元,投资净收益为6.8亿元,同比-4.0亿元;综合影响下公司24Q1归母净利率为2.7%,同比-0.1pct;(2)24Q1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966.0亿元,同比多流出311.7亿元,主要是受到地产业务销售回款减少、购置土地增加双重因素影响,收现比/付现比分别为100.7%/118.7%。同比分别-1.5/+3.8pct;截至24Q1末公司带息债务余额为8856亿元,环比23Q4末+78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4.8%,环比23Q4末略下滑0.1pct。 基建房建业务一季度订单稳健增长,订单结构有所优化:24Q1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1.19万亿元,同比+9.6%,其中境外地区实现新签合同额272亿元,同比+59.0%;分业务来看,房建业务实现新签8062亿元,同比+11.4%,其中工业厂房新签合同额2157亿元,同比+39.5%,公共建筑类项目占比持续提升;基建业务实现新签3005亿元,同比+23.2%,其中能源工程/水务及环保/水利水运业务新签合同额大幅增长235%/86%/156%;房地产开发业务实现销售额778亿元,新购置土储主要位于一线及强二线城市。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程承包商,新一轮国企改革驱动经营质量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海外发展新机遇。 基于地产投资缓慢复苏,我们调整公司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575/609亿元(前值为585/634亿元),新增2026年预测为655亿元,4月30日收盘价对应PE为3.9/3.7/3.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房地产行业景气恢复不及预期;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一带一路”提振海外业务不及预期;国企改革推进不及预期
中国电建 建筑和工程 2024-05-03 5.12 -- -- 5.52 7.81%
5.68 10.94%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4年一季报。 2024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01.5亿元,同比+5.2%,归母净利润 30.4亿元,同比+0.8%,扣非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1.3%。 营收平稳增长, 利润率水平较稳定。 (1) 24Q1公司实现综合毛利率11.8%,同比下滑 0.4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0.2%/3.0%/2.3%/1.5%,同比基本持平/+0.1pct/+0.1pct/-1.2pct, 财务费用率大幅下降主要是受到一季度实现汇兑净收益的影响; (2) 24Q1资产/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4.2/-15.0亿元,同比分别多计提 4.1/4.0亿元,主要是受到对合同资产计提减值损失增加、应收账款规模增加及账龄结构变动所致; 投资净收益为 2.9亿元,同比减少 1.6亿元,主要是由于合营联营企业投资收益下降;综合影响下公司 24Q1归母净利率为 2.2%,同比-0.1pct。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增加, 资产负债率略提升。 (1) 24Q1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390.0亿元,同比多流出 60.4亿元,收现比/付现比分别为 96.4%/122.9%,同比分别+8.7/+18.3pct; (2)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带息债务余额为 4784亿元,同比增加 63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78.2%,同比+0.5pct,环比 23Q4末+0.7pct。 24Q1新签订单保持增长, 能源电力、水资源及环境业务增速较高。 24Q1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 3311.2亿元,同比+2.7%,分业务来看,能源电力/水资源及环境/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其他业务分别实现新签合同额1987/535/695/94亿元,同比分别+26.5%/+6.3%/-34.3%/+2.2%; 24Q1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 1933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新开工水利项目 9683个、投资规模 47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3.8%、 47.6%;水利项目对财政资金依赖度较大, 去年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将为重大水利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对水利基建端有较强带动作用,公司水利业务有望充分受益。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是全国特大型综合性工程建设企业集团, 近年来加速推进“投建营”一体化, 工程新签合同额受益于能源电力投资有望延续高景气, 水利板块业务有望受益于水利投资高增长, 新能源投资运营业务推进节奏加快。我们调整公司 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 146.4/163.3亿元(前值为 155.2/176.9亿元), 新增 2026年预测为183.5亿元, 4月 30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 6.0/5.4/4.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能源建设不及预期;公司“投建营”一体化推进不及预期; 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国企改革推进不及预期。
海螺水泥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4-05-01 22.31 -- -- 25.95 11.81%
24.95 11.83% -- 详细
公司披露 2024年一季报: Q1分别实现营业总收入、归母净利润 213.28亿元、 15.0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32.1%、 41.1%。 Q1营收下降 32.1%,预计主要受水泥量价齐跌拖累,费用控制成效明显,水泥盈利处历史低位。 (1) 年初以来水泥需求超预期下行, Q1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 11.8%, 供需矛盾激化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水泥价格表现弱于季节性规律,预计 Q1公司水泥量价同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2) Q1毛利率为 17.7%,同比提升 1.2pct,环比提升 5.3pct, 预计主要是低毛利的贸易业务占比下降所致, 我们测算水泥吨毛利环比或保持基本稳定。 (3) 公司 Q1期间费用总额同比下降 10.3%,反映费用控制成效显著。 (4)公司 Q1销售净利率为 7.0%, 表现明显优于行业整体水平,销售净利率同比下降 1.5pct,环比提升 3.0pct,我们测算 Q1水泥吨净利得益于费用控制成效环比有一定改善, 但仍处历史低位。 行业下行期资本开支有所放缓,负债率保持稳定。 (1) 公司 Q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 1.60亿元, 同比下降 94.9%, 主要是盈利下滑以及应收票据余额增加所致。 (2) Q1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 29.74亿元,同比-9.2%,反映行业下行期公司控制资本开支, 矿权获取、项目建设等资本性支出节奏放缓。 (3) 公司一季报资产负债率/带息债务为 18.8%/236.48亿元,环比 2023年年报分别下降0.8pct/增加 4.91亿元, 基本保持稳定。 水泥行业景气或将继续筑底, 产业链延伸有望形成新增长点。 上半年旺季需求同比仍显偏弱,后续仍需观察实物需求的释放情况,财政工具和准财政工具有望进一步发力,财政前置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维持高位,但仍待向实物需求进一步传导。需求不足背景下,行业库存控制依赖错峰停窑,但跨区域流动和企业市场策略的影响下,行业竞合或将反复,行业景气将继续低位震荡,但也为进一步的市场整合带来机遇。 公司全年预计新增骨料产能 2550万吨、商品混凝土产能 720万立方米,骨料商混产能维持稳步扩张态势,国际化稳妥推进, 有望形成新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水泥企业市净率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双碳、环保政策利好中长期供给侧出清。公司作为水泥龙头在行业下行期彰显成本领先等综合竞争优势,且产业链延伸、国际化布局为公司提供新增长点,估值有望迎来修复。 我们维持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 90/112/129亿元, 4月 29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 13.7/11.0/9.5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水泥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产业链上下游扩张不及预期;房地产信用风险失控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中国巨石 建筑和工程 2024-04-30 11.58 -- -- 12.82 10.71%
12.82 10.71% -- 详细
事件: 公司披露 2024年一季报, 24Q1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 33.8/3.5/1.7亿元,同比分别-7.9%/-62.0%/-66.0%,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 产品价格持续筑底拖累一季度收入水平, 预计公司销量增长叠加产品结构优势部分对冲了价格下探的影响。 (1) 公司 24Q1单季收入同比下降7.9%,环比下降 2.0%,预计主要是受到产品价格下探的影响; 根据卓创资讯,截至 3月 22日缠绕直接纱 2400tex/SMC纱 2400tex/喷射纱 2400tex主流报价分别较年初-200/-50/-500元/吨, 较去年同期分别-1062/ -1200/-1500元/吨;公司收入下降幅度小于行业价格下跌幅度, 我们预计一方面是由于销量的逆势增长,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公司产品结构相比同行更具优势; (2)24Q1单季度综合毛利率为 20.1%,同/环比分别-9.8/-5.7pct,预计主要是受到价格下降的影响。 期间费用率环比改善,资产处置收益有所下降。 24Q1期间费用率为12.1%,同/环比分别+0.3/-2.6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3%/5.2%/3.8%/1.8%,同比分别+0.3/+0.7/-0.3/-0.4pct,环比分别+0.1/-0.7/+0.5/-2.6pct; 24Q1资产处置收益为 1.7亿元,同比下降 2.8亿元; 综合影响下公司 24Q1归母净利率为 10.4%,同/环比分别-0.4/-14.7pct。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明显改善,资本开支放缓,资产负债率略有提升。 (1)24Q1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9亿元,同比+9.2亿元, 收/付现比分别为 69.9%/66.7%,同比分别+16.4/-22.1pct, 均有明显改善; 24Q1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 4.4亿元,同比-16.2%; (2) 截至 24Q1末公司存货余额为 43.5亿元, 资产负债率为43.2%, 环比提升 0.9pct。 行业复价稳步推进,供需格局改善有助于库存去化,行业景气底部明确。 3月底以来行业复价陆续落地, 截至 4月 19日缠绕直接纱、 电子布主流报价分别较 3月中旬提升 350元/吨、 0.3元/米, 3月底国内样本厂商库存较 2月底缩减 10.5万吨, 供需格局改善背景下下游备货意愿增强,叠加二、 三季度为需求旺季, 预计全行业价格提升趋势有望持续,景气底部明确,公司二三季度业绩有望稳步回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在行业下行期把握高端市场机会,立足成本优势,销量逆势增长,盈利水平优于行业;且公司积极推进光伏边框等增量需求,有望带来新的增长点。 当前行业复价稳步推进,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规模和成本优势, 率先实现业绩的改善,因此我们上调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25.2/34.7/45.0亿元(前值为20.9/30.7/40.8亿元), 4月 26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 19/14/1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复价效果不及预期的风险,内需回升幅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原燃料价格上升超预期的风险。
再升科技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4-04-29 3.06 -- -- 3.51 13.59%
3.47 13.40%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及 2024年一季报, 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 16.6亿元,同比+2.3%,实现归母净利润 3813万元,同比-74.8%; 23Q4/24Q1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9/3.4亿元,同比-7.1%/-9.9%,归母净利润-7914/3236万元, 24Q1同比-2.7%。 出售悠远影响公司整体业绩, 油滤、绿色建筑保温棉等产品取得突破: (1)2023年干净空气板块实现营收 9.8亿元,同比-3.6%。 其中滤材需求低迷导致量价齐跌, 实现营收 4.2亿元,同比-13.8%, 公司出售悠远环境 70%股权于 23年 10月完成交割,干净空气设备实现营收 4.2亿元,同比-2.8%; 公司大力拓展新应用,油滤产品取得较好收益, 测算实现营收 7558万元,同比+238%; (2) 高效节能板块实现营收 6.5亿元,同比+13.3%。 其中 VIP 板及芯材受需求回落影响实现营收 1.6亿元,同比-12.9%; 2023年公司年产 5万吨高性能超细玻璃纤维棉项目产能陆续爬坡, 玻璃棉实现对外营收 2.8亿元,同比+23.2%; 新应用中绿色建筑保温棉和 VIP 膜材对营收增长贡献较大, VIP 膜材实现营收 4199万元; (3) 24Q1业绩下滑主要是受到悠远不再并表的影响, 扣除悠远贡献后 24Q1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15.1%/+6.5%。 产品价格下降、能源成本提升、信用减值损失一次性计提等多重因素导致公司 23Q4净利率水平承压, 24Q1已回归至合理水平: (1)2023年公司实现综合毛利率 21.9%,同比-3.9pct,其中干净空气/高效节能板块毛利率同比分别-0.9/-7.9pct, 主要是由于Q4玻璃棉及下游产品价格阶段性回落, 新建产能调试爬坡以及能源价格上涨; 24Q1公司综合毛利率为 21.2%,环比 23Q4提升 8.4pct; (2)2023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3.3%/6.8%/5.5%/1.2%,同比分别-0.3/-0.5/-1.1/+1.1pct,财务费用较2022年大幅提升 965.4%,主要是由于可转债募投项目部分转固, 对应利息费用化金额增加; (3) 2023年信用减值损失为 3084万元,同比多计提 3507万元,主要是由于悠远不再并表后涉及应收款和股利等计提减值损失增加,预计 24-25年将陆续冲回; (4)2023年销售净利率为 2.8%,同比-6.7pct,其中 Q1-Q4分别为 9.5%/11.9%/8.9%/-20.9%; 24Q1公司实现销售净利率 10.0%, 回归至去年同期水平。 票据结算规模提升影响公司现金流水平, 资产负债率实现改善: (1)2023全年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 166万元,同比大幅下滑 99.4%,主要是由于公司客户中以票据形式结算的占比增加, 票据还未到期承兑或贴现处理, 截至 2023年末公司应收票据余额为 1.9亿元,同比+352.8%; (2) 2023年公司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 5958万元,同比下滑 38.2%;截至 2023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 26.8%,同比下降 7.7pct。 出售苏州悠远 70%股权项目已完成交割,中长期新品类有望实现放量: 公司向曼胡默尔出售全资子公司苏州悠远 70%股权已于 23年 10月底完成, 虽然短期将对公司收入规模造成影响,但出售毛利率较低、回款周期较长的设备业务有助于改善公司利润率与现金水平;公司与曼胡默尔的合作有助于干净空气业务跨行业延伸和全球化拓展, 此外在绿色建筑、家电、家居舒适无尘空调、高端医药冷链保温等新应用业务板块的发展也有助于公司业绩打开中长期增长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是我国过滤材料细分领域龙头,中期经营底部向上,建筑保温、无尘空调等新产品逐步进入放量期,与曼胡默尔合作有望加速核心材料向汽车等领域延伸以及全球化布局, 高端医药冷链保温中长期有望贡献新增长点,公司有望开启新一轮快速成长期。考虑到悠远出售的短期影响,我们调整公司 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至 1.2/1.5亿元(前值为 2.3/3.0亿元), 新增 2026年预测为 1.9亿元, 4月 25日收盘价对应 24-26年市盈率为 25/21/17倍, 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新领域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能源成本提升的风险。
圣晖集成 建筑和工程 2024-04-03 27.04 -- -- 29.99 7.84%
29.46 8.95%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 年年报, 实现营业总收入 20.1 亿元,同比+23.4%,实现归母净利润 1.4 亿元,同比+12.8%;其中单四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5.6 亿元,同比+4.7%,实现归母净利润 2446 万元,同比-21.0%。 境外业务实现较快增长,毛利率略有承压: ( 1) 分业务类型来看,公司2023 年系统集成/二次配工程/机电安装/设备销售业务分别实现营收15.2/2.0/2.8/0.1 亿元, 同比分别+9.8%/+4.7%/+761.2%/-43.3%;分行业来看, IC 半导体/精密制造/光电/其他行业分别实现营收 13.5/4.8/1.0/0.8 亿元,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分别为 67.1%/24.0%/5.1%/3.9%; 半导体产业景气度提升带动洁净室工程需求增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 IC 半导体行业的占比大幅提升 13.5pct 至 67.1%。 ( 2) 分地区来看,公司境内/境外分别实现营收 15.7/4.4 亿元, 同比分别+16.9%/+54.3%;其中越南、泰国两地营收分别同比大幅提升 58.0%/123.6%至 3.0/1.1 亿元,公司在东南亚区域的提早布局成果显露,有望持续受益。( 3) 由于公司采取低价承接项目方式开拓新客户,导致毛利率略有承压, 2023 年系统集成/二次配工程业务毛利率分别下滑 2.5/0.9pct 至 12.7%/14.2%。 财务费用率下降, 现金流整体表现良好:( 1) 2023 年公司分别实现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 0.4%/2.9%/1.3%/-0.3%,同比分别基本持平/- 0.7/+0.1/-0.7pct,公司财务费用同比-190.6%主要是由于银行理财利息收入金额较高所致。 ( 2) 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1.4 亿元,归母净利率同比下滑 0.6pct,主要是受到毛利率下滑的影响。 ( 3)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 1.3 亿元,同比下滑 17.1%, 收现比/付现比分别为107.9%/103.9%,同比分别+4.9/+6.3pct; ( 4) 2023 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 7.1 亿元,同比+30.9%, 资产负债率为 42.8%,同比小幅减少 0.2pct。 在手订单充足,为后续业绩增长提供动能。 2024 年 3 月 15 日公司发布日常经营活动的自愿性披露公告, 与某有限公司签订合同预估总价为2.2 亿元; 截止 2023 年末公司在手订单总金额为 13.2 亿元,同比+14.3%,其中 IC 半导体/精密制造/光电及其他行业在手订单金额分别为7.9/3.5/1.8 亿元。 充足的在手订单有望支撑公司中期业绩维持稳定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主要业务为 IC 半导体洁净室工程,大陆晶圆厂商资本开支保持高强力度, 东南亚有望承接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转移。 公司境内外项目经验和客户资源丰富,业绩受益于客户的扩产计划有望加速释放。 考虑到公司开拓新客户前期利润率水平略有承压,我们下调 2024-2025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1.7/2.1 亿元(前值为 2.2/2.9 亿元),新增 2026 年预测为 2.4 亿元, 4 月 1 日收盘价对应 2024-2026 年 PE 分别为 16.4/13.4/11.5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国内晶圆厂商资本开支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海外业务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中国交建 建筑和工程 2024-04-02 8.68 -- -- 9.90 14.06%
9.90 14.06% -- 详细
事件: 公司披露 2023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 7587/238/217亿元,同比分别+5.1%/+23.6%/+58.2%;其中,单四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 2110/76/64亿元,同比分别+18.3%/+130.1%/+402.5%。 海外业务持续发力, 经营质量有所提升: (1)分业务看, 2023年公司基建建设/基建设计/疏浚业务分别实现营收 6659/473/534亿元,同比分别+5.2%/-6.0%/+4.9%,毛利率分别为 11.6%/18.5%/13.1%,同比分别+1.0/+2.0/-0.2pct;公司综合毛利率为12.6%,同比+0.9pct; 基建建设业务收入增加且毛利率提升,主要由于海外业务和境内现汇项目贡献增加,项目管理水平提升,基建设计业务营收减少的同时毛利率增加主要是由于业务结构调整所致, 2023年公司设计业务重组上市成功,专业化整合初步完成,定位拓展高端市场,业务转型升级进行时。 (2)分地区看, 2023年公司境内/境外分别实现营收 6425/1162亿元,同比分别+3.1%/+17.8%,毛利率分别为12.9%/11.1%,同比分别+0.9/+1.0pct。 公司积极推进国际化升维、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 2023年海外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同比+1pct 至 15%。 持续加强费用管控, 净利率受毛利率改善、减值损失下降影响显著提升: (1) 2023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0.3%/2.5%/3.6%/-0.1%,同比分别+0.1/-0.2/+0.4/基本持平。 公司费用管控得当, 管理费用率有所压降, 与此同时加大研发投入, 多项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实效和阶段性成果。 (2) 公司投资收益减少主要源于上年 REITs 发行取得一次性收益导致的基数效应, 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 25.3%至 68.9亿元,主要是由于应收账款及长期应收款损失减少所致; (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238亿元,同比+24.6%,归母净利率同比提升 0.5pct 至 3.1%。 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增加,长周期投资类项目显著减少。 (1)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 120.7亿元(2022年为 4.4亿元), 收现比/付现比分别同比-0.2/-3.2pct, 公司加强现金流管理、加大资产盘活力度,项目回款持续优化;公司经营+投资性现金流净流出为 438亿元,同比少流出 24亿元,公司近年来严控投资类项目总量,且久期结构向中短周期倾斜。 (2) 2023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 8.2%,同比+1.1pct,资产负债率为 72.7%,同比+0.9pct。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海外订单增速强劲。 公司 2023年新签合同额为 17532亿元,同比+13.7%, 完成年度目标的 103.5%, 其中海外新签合同额同比+47.5%至 3197亿元,占总新签合同额比重同比+4pct 至 18%, 海外订单增长强劲,并且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新签合同额 387.61亿美元; 截至 2023年末公司在手订单总量为34507亿元, 在手订单充足。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且作为建筑央企“走出去”的主力军将充分受益于“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公司紧盯国资委“一利五率”考核要求,经营质量持续提升, 我们上调公司 24-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58/276亿元(前值为 236/259亿元),新增 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294亿元, 3月29日收盘价对应 24-26年 PE 分别为 5.4/5.1/4.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一带一路”提振海外业务不及预期;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国企改革推进不及预期。
赛特新材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4-03-29 19.63 -- -- 32.04 11.25%
24.51 24.86%
详细
公司是真空绝热节能领域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真空绝热板龙头企业。主营涵盖真空绝热板(VIP)、超细玻璃棉芯材、真空玻璃(VIG)、阻隔膜、吸附剂、真空封装产品性能检测、以及保温箱等下游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于全球冰箱行业,并拓展冷链、建筑等多元应用。国外市场是真空绝热板主要消费市场,公司2023年上半年直接外销收入占比为57.3%。 真空绝热板需求有望维持高景气,公司新基地建设解决产能瓶颈问题,支撑。主业盈利延续高增长。(1)一方面,真空绝热板在冰箱行业渗透率仍低,欧盟能效新规有望显著加速其渗透率提升。随着厂商对高能效产品布局的完善,以及能效分级对消费者选择高效节能产品的引导,欧盟市场高等级产品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进而拉动真空绝热板需求。另一方面,受益于海外高库存缓解、海运及原材料成本回落,以及利率下行、消费者信心修复等因素,冰箱外需有望延续改善;此外国内需求受益于促消费政策以及大容积冰箱趋势也有望保持稳定。我们预计真空绝热板需求有望继续维持高景气。(2)随着需求快速回暖,公司2023年上半年真空绝热板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8.1%,难以充分满足增量需求,公司实施连城本部扩产以及年产500万平合肥新基地的建设,预计连城本部于2024年春节后,安徽工厂于4月起将逐步释放新增产能,全面达产后公司真空绝热板产能有望较2023年中报增加约60%以上。考虑到需求高景气和产能释放,公司真空绝热板主业盈利有望延续快速增长。 真空玻璃新产品培育持续推进,有望形成第二成长曲线。基于真空绝热技术的积淀,公司在真空玻璃生产核心工艺探索、产品性能开发上具有突出优势,正稳步推进真空玻璃量产和下游应用开拓。全资子公司维爱吉真空玻璃产业化基地日前已完成厂房封顶,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年产200万平方米真空玻璃,2024年上半年,该基地将先行投建两条新产线,年产能合计约为40万平方米。随着真空玻璃产能投放和下游应用市场打开,有望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真空绝热节能领域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真空绝热板龙头企业,深耕下游核心大客户,持续推动产品和工艺迭代,布局和培育新产品真空玻璃。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业绩快报值)、1.65亿元、2.34亿元。3月25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32倍、21倍、15倍,基于赛特新材主业良好的成长性和新产品真空玻璃的开拓前景,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燃料成本超预期上涨、真空绝热板渗透率增长不及预期、真空玻璃产线建设和应用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
中材国际 建筑和工程 2024-03-29 10.88 -- -- 13.12 16.93%
13.13 20.68%
详细
公司披露 2023年年报, 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457.99亿元,同口径同比+6.9%,实现归母净利润 29.16亿元,同口径同比+14.7%,基本符合预期。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4.00元(含税)。 Q4营收稳健增长,全年运维收入占公司营收比重同口径同比提升 1.4pct。 (1)全年工程/装备/运维分别实现收入 266.65/71.76/106亿元,同口径同比分别+7.6%/+2.0%/+13.8%,占公司营收比重分别为 58.2%/15.7%/23.1%,同比分别下降 0.3pct/下降 0.8pct/上升 1.4pct。 (2)分季度来看, Q1/Q2/Q3/Q4营收同口径同比增速分别是+0.6%/-2.1%/+18.1%/11.3%, Q3、 Q4营收增速较上半年明显提升,预计得益于前期新签订单陆续执行,结转收入。 毛利率上升反映运营效率提升成效,汇兑损失增加致财务费用率增加。 (1)公司全年毛利率为 19.4%,同口径同比提升 2.1pct,主要得益于工程业务毛利率改善,反映公司深化内部协同、持续提升运营效率的成效。 (2)分业务来看,全年工程/装备/运维毛利率分别为 15.7%/25.5%/21.8%,同口径同比分别+3.3pct/+1.4pct/-0.9pct,工程/装备/运维业务在公司毛利中的占比分别为 47.1%/20.5%/26.0%,同口径同比分别+6.2pct/-2.3pct/-2.5pct。 (3)公司全年期间费用率为 10.5%,同口径同比增加 1.2pct,主要是财务费用率同口径同比增加 1.0pct 所致,主要因尼日利亚奈拉贬值形成 2.27亿元汇兑损失。 (4)此外,公司计提博宇机电商誉减值 1.36亿元,国内水泥行业效益下滑导致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1.85亿元,影响归母净利率改善幅度。 经营活动现金流显著改善,负债率保持平稳。 (1)公司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35.36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 210%,主要得益于公司加强合同结算,积极督促项目回款。 (2)公司全年收现比为 81.9%,同口径同比-1.3pct,付现比为 74.5%,同口径同比-6.5pct。 (3)公司年末资产负债率为 62.1%,同口径同比下降 0.2pct。 境外在手订单高增长和新订单持续落地,为公司业绩持续稳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公司 2023年末未完合同额达到 593.25亿元,同比增长 12%, 境内、境外未完合同额分别为 231.37亿元/361.88亿元,同比分别-4%/+26%。 2024年 3月,公司公告新签沙特东方水泥生产线 EPC 总承包合同,合同金额 2.71亿美元。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1)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整合完成强化综合竞争力。 (2)多年海外专业项目积淀铸就了公司领先的国际化属地化运营管理能力,作为中建材集团国际化发展先锋官,公司有望抓住“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 (3)公司秉持“一核双驱、三业并举”顶层设计,推动结构优化调整,装备、运维业务有望加速成长,整体经营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4)我们预计 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60/39.33亿元(前值为 34.33/40.75亿元),新增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 44.87亿元, 3月 26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 8.6/7.3/6.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水泥工程需求不及预期、业务结构调整速度不及预期、订单转化不及预期、海外经营风险。
海螺水泥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4-03-25 22.56 -- -- 23.42 3.81%
25.95 15.03%
详细
事件:公司披露2023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09.99亿元,同比+6.8%,实现归母净利润104.30亿元,同比-33.4%。其中2023Q4单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419.56亿元,同比-10.1%,实现归母净利润17.58亿元,同比-45.8%,公司拟派发现金红利0.96元(含税),分红比例48.6%。 需求疲软致水泥主业盈利继续承压,但表现优于行业,彰显龙头竞争力。 2023年公司水泥及熟料自产品销量2.85亿吨,同比+0.7%,增速好于全国整体水平,反映份额稳步提升。我们测算自产品单吨销售均价273元,同比下降48元,单吨毛利68元,同比下降23元。其中得益于煤价下行和煤耗压缩,公司自产品单吨成本同比-25元。测算Q4销量在低基数下同比增幅转正,Q4自产品吨均价和吨毛利环比Q3稳中略降,同比约下降25元。 骨料、商混业务:产能稳步扩张,加速贡献新增量。2023年末公司骨料、商混年产能扩张至1.49亿吨/3980万方,较上年末新增4070万吨/1430万方;产能释放带动营收快速增长,2023年公司骨料及机制砂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64亿元,同比+73.3%;商混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54亿元,同比+24.7%,测算水泥熟料外业务毛利贡献达到16.5%。 费用端基本稳定,单吨净利已接近2015年的历史前低。公司2023年对应单吨自产品的期间费用为34.4元,同比+1.8元。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率为7.4%,同比-4.5pct,单吨自产品对应净利润为38元,同比-19元,略好于2015年的历史前低值。 。资产结构优化推动经营性现金流显著改善,资本性支出持续压缩。 (1)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108.4%至201.06亿元,得益于公司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水平,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等科目余额减少; (2)全年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141.67亿元,同比-46.8%,2024年公司计划资本性支出152亿元,较2023年实际完成值195.10亿元减少22.1%,将主要用于项目建设、节能环保技改及并购项目支出等。预计全年新增熟料产能390万吨、水泥产能840万吨、骨料产能2550万吨、商品混凝土产能720万立方米,骨料商混产能维持稳步扩张的态势。 (3)2023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9.6%,同比-0.1pct,带息债务余额231.57亿元,同比+10.22亿元。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中期财政工具和准财政工具有望进一步发力,财政前置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维持高位,但仍需观察基建实物需求的释放和地产投资的企稳情况。需求趋稳有望改变行业预期,加速竞合秩序修复。水泥企业市净率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双碳、环保政策利好中长期供给侧出清。公司作为水泥龙头在行业下行期彰显成本领先等综合竞争优势,且产业链上下游的业务扩张为公司提供新增长点,估值有望迎来修复。基于地产投资超预期下行、基建实物需求落地偏缓等因素,我们下调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至90/112/129亿元(2024-2025年预测前值为138/157亿元),3月20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13.3/10.7/9.3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水泥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产业链上下游扩张不及预期;房地产信用风险失控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上海港湾 建筑和工程 2024-01-30 22.50 -- -- 20.86 -7.29%
20.86 -7.29%
详细
软土地基处理龙头,境外业务多点开花::上海港湾成立于2000年,擅长软土地基处理,经过20余年发展形成了“高真空击密系列技术”和“真空预压系列技术”等核心系列技术体系,完成境内外大中型岩土工程项目百余项。23Q1-3公司实现营收9.0亿元,超过2022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4.5%,其中23Q2/23Q3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7756/3807万元,同比分别+939.1%/+50.3%;23H1公司在东南亚/中东/南亚及其他境外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47.1%/14.4%/1.4%。 东南亚基建需求强劲,中长期行业景气向上::((1))地基处理为建设工程重要环节,软土地基具备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等不良工程性质,易引发沉降问题,需要进行特殊处理;((2))“一带一路”驱动我国与沿线国家基建合作明显增加,以印尼为例,政府大力发展基建以促进经济发展,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以吸引更多私人投资,利好中资承包企业;测算2031年全球地基处理业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40亿美元,2025-2030年东南亚地基处理市场规模约为72~144亿美元,对应年规模为12~24亿美元。(3))地基处理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形成差异化的解决方案,隐形壁垒较高,海外已形成三大龙头,但业务主要聚焦欧美地区;国内岩土工程竞争格局相对分散,“走出去”企业较少。 破解软土硬化难题,技术+标准输出驱动公司加速出海::((1))公司逐步形成高真空击密系列技术、真空预压系列技术、振冲密实系列技术等技术体系,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等,技术创新成为公司业绩稳健增长的有力支撑和驱动,助力公司形成较高的品牌附加值;((2))公司自软土地基问题较严重的印尼出海,通过雅加达人工岛屿等重大项目的完成以及参编印尼《地基处理》国家规范等获得技术标准话语权,逐步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获得了市场认可;23H1公司新签订单总额6.7亿元,其中境内/境外占比分别为26.8%/73.2%;(3))公司与国内企业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且避开了国际岩土工程巨头已形成稳定市场份额的欧美市场,聚焦东南亚及中东高质量客户和订单,重视项目的毛利率、回款周期等,盈利能力、周转能力和现金流质量明显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2.7/3.7亿元,截至1月25日PE(TTM)和23-25年PEG分别为33.2/0.8倍;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集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于一体的岩土工程综合服务,工程业绩遍布境内、东南亚、中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15个国家,虽然估值水平高于可比公司均值,但受益于东南亚、中东地区基建高景气与公司的海外订单获取能力,我们看好公司的中长期发展前景,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东南亚、中东基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境外开展业务的风险;汇率大幅波动的风险。
中材国际 建筑和工程 2023-12-06 9.40 -- -- 9.69 3.09%
11.98 27.45%
详细
事件:(1)公司发布关于增资中材水泥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公司与天山股份拟对天山股份全资子公司中材水泥以现金方式增资共计82.32亿元,其中公司增资40.86亿元,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中材水泥40%股权。(2)公司发布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2024-2026年)。参股中材水泥,充分发挥公司国际化、属地化方面核心优势。中材水泥作为中国建材集团基础建材板块专注于国际化的投资运营管控平台,此前已完成国内水泥资产的剥离,并开展国际化拓展的相关市场调研工作。公司现金增资中材水泥,将充分发挥中材国际国际化、属地化的长期积淀和核心优势,有助于中材水泥在“竞争优势、区域领先、风险可控”原则下加速境外基础建材投资布局。境外基础建材投资有望成为公司新一成长曲线。中材水泥在境外已投资3个基础建材生产运营项目,拥有水泥200万吨/年、骨料200万吨/年、商混20万方/年、烧结砖6000万块/年的产能,2023年1-10月中材水泥合并实现营业收入7.50亿元,净利润1.64亿元。公司与天山股份共同向中材水泥现金增资82亿元,将为其海外并购重组和建设水泥等基础建材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在国内水泥需求进入下行期的同时,海外以一带一路沿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均水泥消费量有较大成长空间,中材水泥投资布局海外市场,不仅市场空间广阔,借助公司国际化属地化优势也有望获得良好的回报率。境外基础建材业务投资有望成为公司新一成长曲线。《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确定持续稳定现金分红回报股东。公司明确如无重大投资计划或重大现金支出等事项发生,在足额提取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以后,2024-2026年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应不低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40%。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1)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整合完成强化综合竞争力。(2)多年海外专业项目积淀铸就了公司领先的国际化属地化运营管理能力,作为中建材集团国际化发展先锋官,公司有望抓住“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3)公司秉持“一核双驱、三业并举”顶层设计,推动结构优化调整,装备、运维业务有望加速成长,整体经营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4)我们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40/34.33/40.75亿元,12月4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8.5/7.2/6.1倍,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水泥工程需求不及预期、业务结构调整速度不及预期、订单转化不及预期、海外经营风险。
中国铁建 建筑和工程 2023-11-03 7.93 -- -- 8.04 1.39%
8.51 7.31%
详细
事件: 公司披露 2023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总收入/归母净利润 8065亿元/194亿元,同比+1.0%/+3.5%,单三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总收入/归母净利润 2654亿元/58亿元,同比+2.9%/+9.3%。 Q3单季收入增长有所提速, 毛利率、 净利率延续同比改善。 (1) 公司Q1/Q2/Q3分别实现营收 2735/2675/2654亿元 ,同比分别 +3.4%/-3.1%/+2.9%, Q3收入增速较 Q2环比+6.0pct,预计得益于在手订单顺利结转。 (2)公司 Q1/Q2/Q3毛利率分别为 7.8%/10.1%/9.7%,同比分别+0.5/+0.1/+0.9pct, Q1/Q2/Q3归母净利率分别为 2.16%/2.89%/2.17%,同比分别+0.03/+0.05/+0.13pct,延续同比改善,预计主要得益于工程承包业务毛利率改善。 (3)前三季度 ROE(加权)7.35%,同比下降 0.45pct。 期间费用率略有上升, 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 (1) 公司 Q3期间费用率为 5.3%,同比+0.4pct, 主要因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同比+0.13/+0.23/+0.05pct。 (2) 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31.83亿元, 同比-420.15亿元, 主要因同期基数较高。公司前三季度收现比/付现比为 104.1%/110.2%,分别同比提升 2.6pct/7.9pct。 新签订单阶段性承压,随着宏观逆周期调节政策加码落地有望转好。 (1)公司前三季度新签合同额同比-3.1%, 主要是投资运营类项目新签订单下滑的持续拖累,受年内 PPP 项目招标量下滑等因素影响,增速较上半年放缓 5.2pct,主要是 Q3新签合同额同比-16.6%所致。 公司前三季度新签工程承包 /投资运营/绿色环保 /房地产开发 /物资物流合同额12079/2118/875/757/1440亿元, 同比分别+13%/-43%/-25%/+10%/-11%,增速较上半年分别-15/+11/-8/-29/+10pct,新兴产业新签合同额维持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同比+110%。 (2) 分行业来看,城市轨道、水利水运表现亮眼,前三季度新签合同额分别同比+22%/+36%。 分区域来看,前三季度境内/外分别新签合同额 16691/1171亿元,同比分别-1%/-22%, 增速较上半年分别-6/+1pct。 (3)上周中央财政增发万亿特别国债,后续在增量政策工具落地之下,投资端有望改善,近期地方化债工作稳步推进,防风险同时,随着后续财政政策发力,新签订单压力有望明显缓解。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当前宏观逆周期调节持续加码,化债稳步推进,投资链条景气有望回升,国企改革提升公司经营质量,控股股东实施增持彰显未来发展信心。 基于地产业务承压, 我们下调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 283/313/341亿元(前值为 293/332/366亿元),11月 1日收盘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 3.8/3.5/3.2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 订单结转不及预期、国企改革推进不及预期、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5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