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3-05-11
|
8.46
|
--
|
--
|
8.46
|
0.00% |
-- |
8.46
|
0.00% |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 年报及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实现营收11543.58 亿元,同比+7.56%;归母净利312.76 亿元,同比+13.25%,扣非后归母净利284.18 亿元,同比+9.04%。分业务看,2022 年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营收9835.33 亿元,同比+6.51%;房地产业务实现营收534.59 亿元,同比+6.39%;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业务实现营收258.38 亿元,同比+8.42%,占比为2.24%;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实现营收186.16 亿元,同比+6.74%,占比为5.38%;其他业务实现营收729.12 亿元,同比+25.38 %,占比为6.32%;其中矿产资源实现营收75.04 亿元,同比+25.98%,占比为0.65%。公司2022 年实现境外营收584.37亿元,同比+6.66%;境外新签合同1837.8 亿元,同比+21.1%。 23Q1 实现营收2726.25 亿元,同比+2.07%;归母净利78.79 亿元,同比+3.84%;扣非归母净74.13 亿元,同比+0.94%。23Q1 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营收2347.33 亿元,同比+1.67%,占比86.10%。房地产开发业务营收78.78 亿元,同比-11.07%,占比为2.89%。装备制造营收72.65 亿元,同比+12.53%,占比2.66%。设计咨询实现营收47.24 亿元,同比-2.95%,占比1.73%。 基建业务:国内稳步增长,“一带一路”沿线有望加快2022 年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营收9835.33 亿元,同比+6.51%;其中市政业务营收5549.44 亿元,同比+5.54%;铁路业务营收2369.47 亿元,同比+9.74%;公路业务营收1916.41 亿元,同比+5.47%。 毛利率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毛利率为8.42%,同比+0.01pct;其中市政业务毛利率为9.22%,同比+0.15pct;铁路业务毛利率为3.54%,同比+0.14Pct;公路业务毛利率为12.10%;同比-0.35pct。 2023Q1 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营收2347.33 亿元,同比+1.67%,占比为86.10%。 毛利率为7.63%,同比-0.18pct。2023 年3 月“一带一路”沿线新签合同额912.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7.5%,“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的工程企业有望受益。 房地产开发业务:逆势增长,注重一二线城市投资2022 年公司优化房地产投资布局,增加在一线城市和二线核心城市的投资比重。 2022 年房地产业务新签合同额751.91 亿元,逆势增长29.6%,新签土地面积130.61 万平米。2022 年房地产业务实现营收534.39 亿元,同比+6.39%。23Q1公司房地产新签合同额170.5 亿元,同比+137.8%。 矿产资源业务:投资5 座现代化矿山,盈利能力优化2022 年公司矿产资源业务实现营收75.04 亿元,同比+25.98%,毛利率55.64%,同比+0.52pct。矿产资源业务毛利率明显高于平均,有望持续优化公司盈利能力。 费用率方面:2022 年期间费用率为5.40%,同比-0.08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 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55%/2.17%/2.40%/0.28%,同比分别-0.01/-0.09/+0.10/-0.08pct。销售费用增长主因地产销售代理费及业务营销投入增加;管理费用增长主因规模及薪酬增加;财务费用下降主因基础设施投资收益增加及融资成本下降。 2022 年保持高质量发展:2022 年公司加权平均ROE 为12.13%,同比+0.50pct;资产负债率73.77%,同比+0.09pct,基本稳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435.52 亿元,同比+233.23%。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龙头,铁路、公路、城轨、房建、市政等传统业务稳健增长,矿产资源、水利水电、清洁能源、港口航道、机场、水务环保、农村基建等新兴业务成长性良好,我们预计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4.82/401.26/452.18 亿元,现价对应2023-2025 年PE 分别为6/5/5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国际经商环境变化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3-05-08
|
9.23
|
--
|
--
|
9.38
|
1.63% |
|
9.38
|
1.63% |
-- |
详细
现金流回款能力改善,业绩增长稳定2023 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726.25 亿元,同比+2.07%,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为78.8/74.1 亿元,同比+3.8%/+0.9%,盈利方面,Q1 销售净利率/毛利率为3.26%/9.08%,同比变动0.14pct/-0.12pct。现金流方面,2023 年Q1 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出为380.2 亿元,较去年同期少流出113.75 亿元,现金流回款情况明显改善。 拆分业务看,2023Q1 公司基建建设/设计咨询 /装备制造/地产开发/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2347/47.2/72.7/78.8/180 亿元,同比+1.67%/-2.95%/+12.53%/-11.07%/+12.33%。毛利率分别为7.63%/22.93%/21.03%/18%/15.58% , 同比变动-0.18/-2.29/+2.11/+0.85/-0.39pct。装备制造/地产开发业务毛利率有所回升。费用率方面,2023Q1 公司期间费用率4.75%,同比下降0.11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同比+0.05%/+0.05%/-0.27%/+0.05%,整体费用控制较稳定。Q1 净利润增速处于8 大建筑央企中较低水平,主要原因系:1)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2.9 亿;2)其他业务(矿业业务)低于预期,除了钼涨价,其他主要金属(铜、锌、钴)价格基本同比下滑,对业绩有一定影响。 整体订单较为充足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新签合同额 6673.8 亿元,同比增长10.2%。分业务来看,设计咨询新签合同 77.4 亿元,同比-35.1%;工程建造新签合同5060.3 亿元,同比+ 21.8%;装备制造新签合同 162.1 亿元,同比+8.6%;房地产开发业务新签合同170.5 亿元,同比+137.8%;资产经营新签合同402.9 亿元,同比-42.3%;资源利用业务新签合同 65.6 亿元,同比+10.3%;金融物贸业务新签合同 172.2 亿元,同比+29.7%;新兴业务(包括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城市运营、机场航道以及其他新基建业务)新签合同 562.8亿元,同比-16.5%。截至2023 年3 月末,公司未完合同额5.3 万亿元,同比增长8%,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足,未来营收端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分地区看, 公司境内/ 境外业务分别新签合同额6273.4/400.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1.1%。 央企利润弹性体现,公司PB 低于可比公司从2023 年行业整体来看,8 大建筑央企(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建筑/中国中冶/中国化学)Q1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0.94%/5.2%/10.39%/22.94%/22.12%/27.59%/27.23%/15.41%,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07%/3.43%/2.61%/0.66%/24.19%/8.12%/22.39%/20.63%。8 大建筑央企Q1 扣非业绩整体同比增速为16.4%,去年同期为15.7%,在“中特估”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建筑央企业绩增长弹性值得期待。 目前通信板块核心央企标的三大运营商平均PB 为1.39,石油化工板块核心央企标的三桶油平均PB 为0.98,相比之下,中国中铁目前PB 分别仅为0.88,PB 估值偏低。我们认为央国企价值重估并非仅仅是恢复1 倍净资产,今年,建筑央企估值最大的变化在于,随着公司财报质量的提升,市场将会自然地给予央企更高的PB 估值。 盈利预测因公司矿业业务多个小品类金属Q1 跌价及信用减值等因素,我们下调公司2023-2025 年业绩预测,即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1、395、449 亿元,EPS 分别为1.5、1.6、1.81 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6.2、5.8、5.1 倍。考虑到“中特估”大背景下公司仍然具有业绩增长潜力和新的业务拓展力度大幅加强,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2)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3)部分项目收益率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3-04-10
|
7.82
|
--
|
--
|
9.60
|
22.76% |
|
9.60
|
22.76%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 业绩稳健提升,“第二曲线”增速较快。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2万亿元,同比增长7.6%,净利润349.7亿元,同比增长14.8%,归母净利润312.8亿元,同比增长13.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84.2亿元,同比增长9.0%,业绩提升较为稳健。2022年,公司新签合同总额30,323.9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增长较快,新签合同额278.9亿元,同比增长35.7%,主要系公司充分发挥设计板块各企业专业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合理布局经营生产要素,不断加强公路、水利水电、水资源开发利用、河道或流域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的设计和规划优势。2022年公司将水利水电、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作为“第二曲线”业务,集中发力、做大市场规模、厚植竞争优势,报告期内第二曲线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3,018.9亿元,同比增长81.2%。 费用率小幅下降,现金流明显改善。2022年公司四项费用率下降0.07pct至5.40%,具体来看,销售费用率为0.55%,同比持平,管理费用率为2.17%,同比减少0.09pct,研发费用率为2.40%,同比提高0.09pct,财务费用率为0.28%,同比减少0.07pct。财务费用同比减少16.32%,主要原因一是金融资产模式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投资规模扩大,确认的投融资收益增长较快,二是持续加强资金管控,合理置换高息融资,平均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2022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435.5亿元,同比多流入304.82亿元,主要系公司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稳增长措施加快回收资金,加强现金流管控,努力改善资金状况。 受益“一带一路”倡议,海外工程复苏可期。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额8,718.4亿元,同比增长0.8%,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2%,从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发展趋势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仍将是未来推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实现稳步发展的重要组成。目前,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建成中老铁路、埃及斋月十日城轻轨铁路AB段、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等标志性项目,印尼雅万高铁进入试验运行阶段,22年,公司相继中标瑞典地铁、孟加拉数字联通等项目,海外工程项目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投资建议:公司的综合建设实力名列前茅,在“一带一路”主题催化下,公司将进一步受益。预计公司2023年营收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3%,归母净利润为347.41亿元,同比增长11.08%,EPS为1.40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为4.97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订单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海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3-04-07
|
7.82
|
--
|
--
|
9.60
|
22.76% |
|
9.60
|
22.76% |
-- |
详细
中国中铁发布2022 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543.58 亿元,同比上涨7.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2.76 亿元,同比上涨13.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12.73 亿元,同比上涨20.00%。 投资要点: 经营稳健增长,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全年新签合同30323.9 亿元,同比增长11.1%,营业收入11543.58 亿元,同比增长7.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2.76 亿元,同比上涨13.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12.73 亿元,同比上涨20.00%。基础设施建设、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835.33/186.16/258.38/534.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51%/5.75%/8.42%/6.39%。实现销售毛利率9.81%,同比上年减少0.19 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3.04%,同比上年增加0.19 个百分点。公司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四项费用率同比下降0.07 个百分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EPS 同比上年增长11.20%,创历史新高。公司积极培育壮大城市更新、水利水电、环保、清洁能源等新兴业务,实现“第二曲线”业务新签合同额3018.92亿元,同比增长81.18%,巩固核心业务的同时塑造了业务增长新动能,有助于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股权激励释放公司增长潜力,彰显公司发展信心。公司于2022 年授予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核心骨干人员共计742人限制性股票,共计18126.67 万股,合计占当前总股本的0.73%。 解除限售期的公司业绩要求为2022-2024 年: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ROE 分别不低于10.50%/11.00%/11.50%,且不低于同行业平均业绩水平或对标企业75 分位值水平;2)以2020 年为基准,扣非归母净利润CAGR 不低于12%,且不低于同行业平均业绩水平或对标企业75 分位值水平;3)完成国资委经济增加值(EVA)考核目标。我们认为,此次股权激励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公司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提高公司经营水平,推动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彰显公司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在稳增长、基建投资高增速背景下,2022 年公司收入、利润逆势实现较快增长。2023 年,全国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维持高水平,带动公司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主业稳健增长,第二曲线收益逐步显现;同时,公司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费用率稳定下降。综合考虑公司主业稳健增长及运营水平稳步提高,我们适当上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 -2025 年实现归母净利分别为357.29、408.26、460.91 亿元,对应PE 为5.32、4.66、4.12 倍,在现有增长趋势及盈利修复背景下,看好公司增长前景,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进度不及预期;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股权激励事项存在不确定性;新增业务开拓进展不及预期;新签订单落地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3-02-14
|
5.89
|
--
|
--
|
6.95
|
18.00% |
|
9.60
|
62.99% |
|
详细
基建行业龙头,业绩稳健增长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之一,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业绩增长稳健。2022年上半年公司基建业务、勘察设计业务、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房地产开发以及其他(主要为矿业等)业务营收分别为4837.0\87.0\127.6\234.5\31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2%\17.8%\7.0%\69.1%\44.9%,毛利率分别为7.7%\27.8%\19.8%\14.4%\16.5%。其中房地产业务毛利率大幅下降,主要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及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 截至2022年,公司新签订单规模30323.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延误新签项目7960个,新签合同额26659.3亿元,同比增长10.3%;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新签合同额278.9亿元,同比增长35.7%;工业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新签合同额631.9亿元,同比增长3.1%;房地产开发新签合同额751.9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额2001.9亿元,同比增长15.9%。 新战略规划助力公司盈利结构性改善。公司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积极培育壮大新业务,主动开启增长“第二曲线”,主要围绕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如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类项目进行拓展。新领域业务毛利率大于传统主业,随着新领域项目的体量增长,对公司利润会起到结构性改善作用,相应的公司总体毛利率也会有所提升。 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1.52%,是经济稳增长的主要把手。 根据华鑫宏观团队,测我们预测32023年我国基建投资增速为88%%,公司近年来大力拓展铁路市政业务之外的其他细分基建业务,我们预计公司订单将持续超过基建投资增速。 钼铜矿储量丰富,有望提供公司发展新动能公司主要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铁资源集团开展矿产资源业务,叫鹿鸣钼矿。截止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拥有钼金属量保有储量约65万吨,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2021年产量14955吨,2022年上半年,公司控股的黑龙江伊春鹿鸣钼矿共生产钼金属7801.6吨,同比增长0.07%,其钼金属产能已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钼价涨幅明显,有望持续景气。2023年2月2日,钼精矿报价5490元/吨度,较2022年年初增长136.6%。钼金属下游应用领域广阔,可应用于光伏、风电、核能等众多行业,同时由于其自身资源稀缺性,钼金属价格有望持续景气。此外,公司铜金属的储量和产能同样居于行业前列。公司名下有刚果(金)绿纱铜钴矿、MKM铜钴矿、华刚SICOMINE铜钴矿(持股41.72%)均可生产铜金属。截止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铜金属量保有储量约819.5万吨,2021年产量24.23万吨,同比增加14.43%,2022年上半年铜金属产量16.1万吨,同比增加46.9%,随着华刚二期达产,预计接下来两年铜产量总体保持稳定,相对2022年略有增加。 铜价有望维持高位景气。2023年1月伦敦金属交易所铜现货结算价月均价格为9026美元/吨。2022年全年铜价平均为8759美元/吨,整体处于历史高位震荡区间。未来两年国内下游房地产,家电消费需求有望复苏,同时美联储将放缓加息步伐,乐观预计铜价有望维持高位震荡。 我们认为公司依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可充分受益于部分有色金属行业的景气度上行,有望持续为公司发展提供新动能。 推动股权激励,彰显公司信心公司于21年11月22日公布2021年股权激励办法,股权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的激励对象人数不超过732人,包括公司公告本计划时在公司(含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下同)任职的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根据公司股权激励办法,若公司未来三年皆达成业绩考核目标,20222--20244年公司扣非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将不低于1122%%。 我们认为,随着公司限制性股票授予完成,激励方案解禁期的业绩考核目标将持续驱动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公司整体经营水平,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央企估值回归在即2022年12月,上交所制定了新一轮《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指出将继续着眼于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公司作为基建领域的核心央企,其PE/PB分位数分别位于公司上市以来的4.48%/2.28%,其估值分位位于历史低位。 2022年12月,国资委于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中将2023年中央企业考核经营指标调整为“一利五率”。其中将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此调整要求中央企业在保持“资产负债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综合表现。同时,增加营业现金比率这一指标的考核也充分展现了国资委对于企业现金流的重视,我们认为后续央企经营性现金流有望出现较大改善。我们认为伴随我国推动优质央国企估值回归,公司作为基建领域的优质央企,其市场表现有望率先回暖。 盈利预测预测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1983、13265、14539亿元,EPS分别为1.29、1.63、1.84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6、3.6、3.2倍,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1)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2)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3)部分项目收益率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3-01-18
|
5.63
|
--
|
--
|
6.15
|
9.24% |
|
9.05
|
60.75% |
|
详细
全年新签同比稳增11.1%,规模首次突破三万亿元2022年全年公司累计实现新签订单合同额30324亿元,同比稳增11.1%。单季度看,22Q1/Q2/Q3/Q4新签订单分别6057/6062/7711/10493亿元,同比分别+84.0%/-13.9%/+78.2%/-16.9%。分地区看,全年境内新签订单28486亿元,同比增长10.5%;境外新签订单1838亿元,同比增长21.1%。 多业务线齐头并进,铁路订单Q4高增58%,房地产销售超预期拆分业务类型看,2022年全年基建/勘察设计咨询/工业设备与零件制造/房地产开发/其他业务分别实现新签合同额26659.3/278.9/631.9/751.9/200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35.7%/3.1%/29.6%/15.9%;具体细分业务上,1)基建方面:铁路业务受益国铁集团铁路工程加大招投标力度以及专项债资金落地,Q4新签订单3578亿元,同比高增58%。2)房地产方面:公司受益央企地产企业地位,旗下地产销售端逆势高增29.6%,年签约销售面积实现548万平方米,同比高增36.2%,每平米年销售均价为1.37万元,同比降低4.8%。 中央重要会议指引基建稳增长延续,公司系央企价值重估核心受益标的1)稳增长政策延续: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增长置于更突出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5.1%,其中基建(狭义)作为稳投资核心信用主体,全年固投完成额累计同比+9.4%,稳增长主抓手地位明确。展望看,我们认为2023年基建投资的增量或将出现在专项债、国内贷款、准财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PSL等)等领域,总量有望实现高基数稳增长趋势。 2)板块估值仍待提升:当前基建行业PE估值、PB估值分别处于2012年初以来10.0%、1.6%估值分位,龙头央企估值水平已降至近十年及历史最低区间。22年12月上交所制定《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指出: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推动打造一批旗舰型央企上市公司。我们认为,叠加涉房央企股权融资逐步放开、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立,中铁作为我国基建稳增长核心受益标的市场表现有望率先回暖。 盈利预测及估值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989、13318、14711亿元,同比增长11.70%、11.09%、10.46%,实现归母净利润310.12、347.03、388.67亿元,同比增长12.29%、11.90%、12.00%,对应EPS为1.25、1.40、1.57元。现价对应PE为4.48、4.01、3.58倍。当前估值处于底部,考虑公司未来充沛成长动能,我们坚定看好公司价值回归。横向对比其他建筑央企,公司价值亦有所低估,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收益率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2-11-01
|
4.99
|
--
|
--
|
6.36
|
27.45% |
|
6.53
|
30.86%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三季报。报告期公司实现营收8500.52亿元,同比增长10.37%;实现归母净利润230.16 亿元,同比增长11.48%。 业绩如期稳健提升,经营现金流改善。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500.52 亿元,同比增长10.37%;实现归母净利润230.16 亿元,同比增长11.48%;实现扣非净利润211.61 亿元,同比增长9.48%。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287.9 亿元,去年同期为-498.21 亿元。报告期末公司毛利率为8.84%,同比下降0.31pct。净利率为2.95%,同比提高0.05pct。期间费用率为4.72%,同比降低0.21pct。 新签合同同比增长35.2%,在手订单饱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新签合同总额19,830.8 亿元,同比增长35.2%。其中,基建业务新签合同17,523.5 亿元,同比增长38.1%。具体来看,铁路业务新签合同1,579.4 亿元,同比下降23.6%;公路业务新签合同2,485.5 亿元,同比增长56.2%;市政及其他业务新签合同13,458.6 亿元,同比增长49.1%。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18,718.7 亿元,同比增长35.1%;境外业务新签合同1,112.1 亿元,同比下降37.9%。截至9 月末,公司未完合同额为55,328.4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7%。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未完合同额为50,825.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7%;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未完合同额为592.4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0%;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未完合同额为1,277.4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9%。公司新签合同高增长,未来业绩有保障。 基建稳增长受益。我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中央开会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力地支撑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以来,用于项目建设的 3.52 万亿元专项债额度已于 8 月底提前 发行完毕,超6000 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完成投放,有效支撑了重点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司作为我国基建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 年营收为1.198 万亿元,同增11.58%,归母净利润为313.67 亿元,同增13.58%,EPS 为1.27 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 为3.94 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签合同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冠疫情影响工程进度的风险;应收账款回收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2-10-26
|
5.30
|
--
|
--
|
6.02
|
13.58% |
|
6.53
|
23.21% |
|
详细
22Q3单季度新签订单同比高增 78%, 公司业务重现活力、基建龙头地位凸显22Q1-3公司累计新签合同额 19831亿元, 同比增长 35%。分季度看, 22Q1/Q2/Q3单季度新签分别 6057/6062/7711亿元,同比+84%/-14%/+78%,单三季度新签订单实现高增长,公司订单承接加快, 基建龙头硬实力显现, α属性凸显。 Q3单季度基建类订单同比大增 100%, 市政/公路/房地产同增 146%/125%/55%具体业务看,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基建/勘测/工业设备制造/房地产开发/其他业务分别实现新签合同额 17524/242/443/411/1211亿元,同比分别+38%/+65%/+3%/-6%/+26%。 Q3单季基建类订单实现新签合同额 7176亿元,同比大增 100%,其中市政/公路/铁路新签订单分别 5562/1027/587亿元,同比分别+146%/+125%/-33%。 公司基建类订单承接力度显著加强,主要系受益于国家稳增长政策落地及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实施。 房地产开发 Q3单季新签实现 195亿元, 同比高增54.5%,公司作为建筑央企、 旗下房地产业务销售韧性强,对比上市房企整体销售情况, 建筑央企房开业务市场认可度增强。 涉房企业股权融资条件放松,建筑央企市值提升动力有望增强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允许以下存在少量涉房业务但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在A 股市场融资,公司 2021年房地产业务占比约 4.7%,符合要求。但结合当前建筑央国企 PB多处于 1.0以下,根据国资委要求,难以进行股权融资。我们认为,随涉房企业融资放松,建筑央国企市值提升动力有望增强,低估值建筑企业市值回归修复行情值得重视。 稳增长背景下基建需求旺盛, 23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有效保障资金1) 1-9月基建(不含电力)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累计同比+8.6%, 9月当月同比增速+10.5%, 连续五月(4月至 8月) 增速提升, 基建作为稳增长主抓手的地位再次确立。 随着 Q4高温影响消除,工程项目施工迎来旺季,板块 β 行情明显。 2)据 21世纪经济报道信息,近期监管部门已向地方预下达了 2023年专项债提前批额度,要求项目申报规模按 2023年提前批额度 3倍把握,且对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中因额度限制无法获得支持的项目,符合专项债券项目条件的也可申请报送。叠加此前国常会提出的 5000亿专项债、国开行和农发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持续落地,基建增量资金有望持续高增。 盈利预测及估值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 11989、 13318、 14711亿元,同比增长11.70%、 11.09%、 10.46%,实现归母净利润 310. 12、 347.03、 388.67亿元,同比增长 12.29%、 11.90%、 12.00%,对应 EPS 为 1.25、 1.40、 1.57元。现价对应 PE为 4.16、 3.71、 3.32倍。 当前估值处于底部, 考虑公司未来充沛成长动能,我们坚定看好公司价值回归。 横向对比其他建筑央企,公司价值亦有所低估, 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收益率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2-09-06
|
5.77
|
--
|
--
|
5.91
|
2.43% |
|
6.53
|
13.17% |
|
详细
事件:中国中铁发布2022半年报: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05.87亿元,同比增长12.51%;归母净利润151.26亿元,同比增长15.50%。 投资要点投资要点:业绩稳健增长,费用管控能力优秀。上半年,面对国际环境变动、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等超预期突发因素冲击的局面,公司推动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保持生产经营平稳运行,稳增长取得良好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05.87亿元,同比增长12.51%。分业务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营业收入4,837.01亿元,同比增长9.19%;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实现营业收入87.05亿元,同比增长17.80%;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实现营业收入127.56亿元,同比增长7.00%;房地产开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34.47亿元,同比增长69.10%。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10.23亿元,同比增长18.61%。归母净利润151.26亿元,同比增长15.50%。报告期内,公司四项费用率为4.39%,同比减少0.29%;实现毛利率8.87%,净利率3.01%。 新签订单额高增,继续保持龙头地位。上半年,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12,119.4亿元,同比增长17.2%。分地区看,境内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11,321.1亿元,同比增长14.1%;境外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798.3亿元,同比增长90.7%。分业务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10,347.9亿元,同比增长13.7%;勘察设计及咨询服务新签合同额209.6亿元,同比增长119.0%;工业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新签合同额347.9亿元,同比增长23.5%。受国内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及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公司房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金额216.4亿元,同比下降30.8%;报告期末,公司待开发土地储备面积1,874.5万平方米。新增业务及市方面,公司多措并举,水利水电、机场工程等业务经营成果提升显著,完成新签合同额超2,000亿元,尤其是水利水电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742.2亿元,同比增长819.7%。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公司上半年逆势实现营收、利润增长,运营水平稳定、业绩稳健增长。下半年基础设施建设仍为宏观经济重要依托,公司为央企龙头,承担众多国家重点基建项目任务,项目资金及配套较有保障,预计全年业绩实现平稳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2.43、357.22、412.16亿元,对应PE分别为4.58、4.00、3.47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进度不及预期;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新增业务开拓进展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影响经济。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2-09-05
|
5.77
|
7.87
|
--
|
5.91
|
2.43% |
|
6.53
|
13.17%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05.87亿元,同比增长12.51%;实现归母净利润151.26亿元,同比增长15.50%;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38.28亿元,同比增长17.14%;实现基本EPS 0.55元/股。 营业收入稳步增长,扣非归母净利同比高增: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05.87亿元,同比增长12.51%,其中2022Q1~Q2公司分别实现营收同比增速12.82%、12.48%。从业务结构来看,公司各主业分别实现营收及增速:基建建设4,837.01亿元(同比+9.19%)、勘察设计87.05亿元(同比+17.80%)、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127.56亿元(同比+7.00%)、房地产234.47亿元(同比+69.10%)、其他业务319.79亿元(同比+44.90%),基建业务收入占比达到86.29%,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从市场结构来看,境内业务实现营收5328.59亿元(同比+12.63%),占比95.05%;海外业务实现营收277.29亿元(同比+10.35%),占比4.95%,境内、外业务收入均有提升,境内业务增幅更大。净利润增速方面,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速为15.50%,较2021H1增速(+11.96%)提升3.54个pct,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17.14%。单季度来看,2022Q1~Q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6.99%、14.04%。 毛利率同比持平,期间费用率控制有效,净利率持续提升:毛利率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为8.87%,较2021H1持平。分业务看,各主业毛利率分别为:基建建设7.68%(同比+0.35个pct)、勘察设计27.81%(同比+1.04个pct)、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19.77%(同比+0.06个pct)、房地产14.35%(同比-15.25个pct)、其他业务16.47%(同比-3.67个pct)。其中基建建设毛利率提升主要系盈利水平较高的公路和市政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所致;勘察设计毛利率提升或由于部分盈利水平较低的项目规模下降。分市场看,国内业务毛利率为9.11%(-0.17个pct),海外业务毛利率为7.91%(+2.07个pct)。期间费用方面,2022H1公司期间费用率为4.39%(同比-0.29个pct),包括销售费用率0.48%(同比持平)、管理费用率2.05%(同比-0.24个pct)、研发费用率1.60%(同比+0.13个pct)及财务费用率0.26%(同比-0.18个pct),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加14.14%,或由于期内地产业务销售代理费用增加及营销投入增加;财务费用同比下降34.32%,主要因投融资收益增长较快及汇兑收益增加较多。净利率及 ROE方面,期内销售净利率为3.01%,较2021H1提升了0.12个pct;ROE(加权)为5.78%,较2021H1提升了0.52个pct,或由于公司净利率提升叠加杠杆水平下降。 经营性净现金流显著改善,负债率较期初略增:现金流及货币资金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377.16 亿元,同比少流出211.63 亿元,或由于公司积极利用“稳增长”措施加快资金回收,同时加强现金流管控;投资性净现金流为-316.01 亿元,同比多流出55.06 亿元,主要系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投入增加所致;筹资性净现金流为760.22 亿元,同比多流入116.03 亿元,主要由于外部借款规模增加。资产方面,期末应收账款为1,590.76亿元,较期初增长30.26%;期末存货为2,294.23亿元,较期初增长12.77%;期末货币资金为1825.73亿元,较期初增长2.05%。资本结构方面,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4.09%,较期初的73.68%增加了0.41个pct。期末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分别较期初增加62.75%/11.07%/19.65%/34.10%。 新签合同额同比高增,基建龙头有望受益去年基建提速:公司2022H1实现新签合同12,119.4亿元,同比高增17.2%。分业务看,基建建设业务新签10,347.9亿元(同比+13.7%),其中:1)铁路新签992.8亿元(同比-17.1%);2)公路新签额1,458.5亿元(同比+28.4%);3)市政及其他类新签7,896.6亿元(同比+16.7%)。勘察设计业务新签209.6亿元(同比+119.0%);工业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新签347.9亿元(同比+23.5%);房地产开发业务新签216.4亿元(同比-30.8%)。公司在维持传统基建龙头地位基础上,多措并举开拓“第二曲线”,水利水电、机场工程等完成新签合同额超2,000 亿元,尤其是水利水电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742.2亿元,同比增长819.7%。从地区结构来看,境内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11,321.1亿元,同比增长14.1%,占比93.41%;境外业务实现新签合同798.3亿元,同比增长90.7%,占比6.59%。未完合同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完成合同额51,166.6 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12.57%。目前稳增长持续推进,基建投资重点领域仍将集中在交通、城镇化建设和水利等相关领域,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可观,公司作为国内两大铁路、城轨建设巨头之一,规模实力强劲,且布局水利水电新业务领域,有望受益于稳增长背景下基建投资增速提升,全年业绩释放值得期待。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2年~2024年的收入增速预测分别为10.5%、10.0%、9.0%,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1.0%、10.8%、10.5%,实现EPS分别为1.24、1.37、1.52元,PE分别为4.7、4.2和3.8倍。维持公司“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控制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大幅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工程进度不及预期,项目回款风险等。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2-09-02
|
5.75
|
--
|
--
|
5.91
|
2.78% |
|
6.53
|
13.57%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报告期公司实现营收5,605.87亿元,同比增长12.51%;实现归母净利润151.26亿元,同比增长15.50%;扣非净利润138.28亿元,同比增长17.14%。 业绩如期稳健增长,经营现金流改善,期间费用率有所下降。 2022H1,公司实现营收5,605.87亿元,同比增长12.51%。 其中,基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837.01亿元,同比增长9.19%。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房地产开发各实现营业收入87.05亿元、234.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8%、69.1%,增速较快。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51.26亿元,同比增长15.50%。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8.87%,同比持平,其中,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毛利率达27.81%,同比增加1.04pct,主要因部分盈利水平较低的项目规模下降。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毛利率较高,分别为19.77%、14.35%。公司净利率为3.01%,同比增长0.12pct。报告期内,公司期间费用率为4.4%,同比降低0.3pct。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377.16亿元,同比增加211.63亿元,主要因公司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稳增长”措施加快回收资金,同时加强现金流管控,努力改善资金状况。 新签合同同比增长17.2%,水利水电合同高增长。2022年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额12,119.4亿元,同比增长17.2%。基建业务新签合同10,347.9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铁路、公路、市政及其他业务分别新签合同额992.8亿元、1,458.5亿元、7,896.6亿元,分别同比变化-17.1%、+28.4%、+16.7%。公司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工业设备与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分别新签合同额209.6亿元、347.9亿元、216.4亿元,分别同比变化+119.0%、+23.5%、-30.8%。在新基建方面,公司水利水电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742.2亿元,同比增长819.7%,中标贵州吉电风电场项目、郑州盈泰能源800WM光伏项目、淮北至宿州至蚌埠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 矿产资源业务毛利率高。报告期内,公司矿产资源业务实现收入41.03亿元,同比增长57.23%;毛利率为55.57%,同比增加1.73pct。公司的矿山累计分别生产铜金属、钴金属、钼金属、铅金属、锌金属、银金属16.1万吨、2,652.09吨、7,801.62吨、4,488.79吨、10,852.23吨、23.15吨,分别同比变化+46.9%、+89.7%、+0.07%、-29.68%、+1.08%、+9.35%。 公司已竣工的矿产项目有黑龙江伊春鹿鸣钼矿、华刚(金)华刚矿业SICOMINES铜钴矿、刚果(金)绿纱公司铜钴矿等。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年营收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01%,归母净利润为313.68亿元,同比增长13.58%,EPS为1.26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为4.54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签订单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新冠疫情影响工程进度的风险;应收账款回收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2-09-01
|
5.78
|
--
|
--
|
5.92
|
2.42% |
|
6.53
|
12.98% |
|
详细
公司四大业务齐头并进,H1业绩同增15.5%,系稳增长核心受益者22H1公司实现营收/业绩5606/151元,同比提升12.5%/15.5%,经营表现略超预期。拆分营收看,基建/地产/工业制造/设计业务分别实现营收4837/234/128/87亿元,同比+9.2%/+69%/+7%/+18%,四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其中基建业务稳增主要受益基建稳增长力度持续加码;房地产业务收入实现正增长,主要系公司H1加快交房进度,主动去化库存所致。 基建主业毛利率逆势提升,期间费用率有所降低22H1公司综合毛利率8.87%,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主业毛利率约7.68%,同比逆势提升0.35pct,增加主因盈利水平较高的公路和市政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所致。公司H1整体期间费用率4.39%,同降0.29pct,项目管理效益提升,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48%/2.05%/1.60%/0.26%,其中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同比下降0.24/0.18pct,财务费用总额同比大幅下降34.32%,主要原因系基础设施投融资收益和汇兑收益增加较多所致。 新签订单稳增17%,公路/市政业务受益需求高景气同增28%/17%22H1新签合同12119亿元,同增17%。拆分业务看:1)基建板块:新签合计10348亿元,同增14%,其中公路/市政受益城市建设需求高景气,新签订单额达1459亿元/7897亿元,分别同增28%/17%,铁路同降17%。2)非基建板块:设计/工业制造/地产/其他同比+119%/24%/-30%/+83%。 切入水利水电市场打造第二曲线,22H1水利建设订单完成额高增820%目前共有56家水利水电设计甲级院,近年来持续向内赋能、外拓市场,培育“第二增长曲线”主动能;22年5月,公司拟以110亿元收购滇中引水公司股权,布局区域引调水市场,滇中工程系国家“十四五”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据公司中报披露,公司水利水电业务上半年完成新签合同额742.2亿元,同比增长819.7%,公司水利建设第二曲线雏形业已勾勒。 稳增长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水利建设需求旺盛,公司发展动能充沛1)新型城镇化: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有望催生市政建设及城镇/城市/城际综合交通新需求,公司作为国内基建龙头央企,有望核心受益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2)水利建设:近期顶层多次提及水利建设,22年6月水利部指出2022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完成要超过8000亿元,争取达到1万亿元,持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公司积极切入水利建设,手握重大工程,公司发展新动能充足。 3)稳增长板块再获增量政策:8.24国常会提出“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并“核准开工一批条件成熟的基础设施等项目,项目要有效益、保证质量,防止资金挪用”。稳增长板块资金侧、项目侧再度获得国家政策明确支持。 盈利预测及估值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989、13318、14711亿元,同比增长11.70%、11.09%、10.46%,实现归母净利润310.12、347.03、388.67亿元,同比增长12.29%、11.90%、12.00%,对应EPS为1.25、1.40、1.57元。现价对应PE为4.6、4.1、3.7倍。当前估值处于15年底部,考虑公司未来充沛成长动能,我们坚定看好公司价值回归。横向对比其他建筑央企,公司价值亦有所低估,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收益率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2-07-28
|
6.02
|
8.71
|
10.67%
|
6.00
|
-0.33% |
|
6.00
|
-0.33% |
|
详细
公司近日公告 2022年二季度主要经营数据, 22h1公司新签合同总额 12,119亿元, yoy+17.2%(vs 22q1yoy+84.0%), 22q2单季度新签合同总额 6,062亿元,yoy-13.9%。 22q2新签降速, 疫情及签约节奏或有影响, 22h2值得期待分业务来看, 22h1公司基建建设/勘察设计咨询/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其他业务分别新签 10,348/210/348/216/998亿元, yoy 分别+13.7%/119.0%/23.5%/-30.8%/ 82.9%(vs 22q1yoy 分别+94.1%/157.5%/5.4%/-28.4%/38.4%); 22q2单季度基建建设/勘察设计咨询/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其他业务分别新签4,913/90/199/145/715亿元, yoy 分别-22.0%/+83.0%/41.7%/-31.9%/+109.6%。 核心主业基建建设业务 22q2新签增速承压,或有一定疫情影响,同时合同签约节奏或亦有一定影响(即体现为季度间增速有一定波动), 地产景气疲弱致地产销售仍有较大压力。 基建建设细分领域中,铁路/公路/市政及其他 22h1分别新签 993/1,459/7,897亿元, yoy 分别-17.1%/+28.4%/16.7%(vs 22q1yoy 分别+7.9%/147.5%/108.1%)。 整体来看, 21h1较高基数背景下, 22h2总体公司新签延续较快增长,难能可贵。 行业角度,基建投资景气继续向上, 我们预计公司新签较快增长或有较好持续性。 地产销售受行业低景气影响仍在筑底, 实物量指标角度, 22h1开工/竣工面积分别为 165/158万平米, yoy 分别-25.9%/-20.8%(vs 22q1yoy 分别+2.9%/-40.9%),竣工降幅缩窄,开工向下, 22h2或有机会修复。 分地区来看, 22h1国内新签 11,321亿元, yoy+14.1%(vs 22q1yoy+81.7%) ,国外新签 798亿元, yoy+90.7%(vs 22q1yoy+123.6%); 其中 22q2单季度国内新签 5,660亿元, yoy-16.8%,国外新签 403亿元, yoy+66.6%, 国外新签延续高景气。 基建多元化, 加码水利水电工程,增长有质量有活力,维持“买入”评级2022/5/13公司公告拟收购云南信增稀有的滇中引水公司 33.54%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合计持有滇中引水公司 53.37%股权,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公司基建业务多元化转型升级再进一步, 或牢牢把握“十四五” 水利投资加速的机遇, 将水利水电工程打造为第二增长曲线。经济承压背景下继续看好基建投资向上弹性, 同时公司“十四五”规划将聚焦主责主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转型升级为主线,看好公司增长质量稳步提升。 同时股权激励进一步激发公司增长活力,维持公司 22-24年盈利预测为318/353/409亿元, yoy 分别为 15%/11%/16%。维持公司 22年 7x 目标 PE, 维持目标价 9.00元, 继续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 工程订单结转不及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收购云南省滇中引水公司股权事项存在不确定性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2-06-28
|
5.86
|
--
|
--
|
6.74
|
11.22% |
|
6.52
|
11.26% |
|
详细
中国中铁为全球最大交建基建承包商。短期看,稳增长发力基建背景下,公司基建建设、设计咨询、装备制造三大核心主业业绩稳健成长,估值中枢有望提升; 中期看,股权激励解锁条件较高,业绩有信心; 长期看,公司布局水利、环保、资源业务,打造“第二成长曲线”、未来可期。 投资要点 全球交通基建顶级承包商, 业绩稳健成长1) 前身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 全球最大交通基建工程承包商: 中国中铁母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成立于 1958年。 2007年,中铁工独家发起成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沪港两地整体上市; 2) 基建建设、设计咨询、 装备制造构成公司三大核心主业: 21年, 公司总营收为 1.07万亿元,基建建设、设计咨询、 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等业务营收占比 86.04%、 1.64%、 2.22%,其中基建建设三大细分方向—市政及其他/公路/铁路分别 49%/20%/17%。 3)业绩稳健成长: 2016-2021年, 公司营收由 0.64万亿元增至 1.07万亿元,CAGR+10.78%;利润端, 2016-2021年,归母净利润由 125.09亿元增至 276.18亿元, CAGR+17.16%。 基建国家队,布局水利水电新市场、打造“第二成长曲线”1) 市政、公路订单高增驱动基建建设新签保持双位数稳健增长,在手订单充足、发力稳增长有抓手。 2016-2021年,基建建设新签由 1.11万亿元增至 2.42万亿元, CAGR+16.8%,其中公路、市政类新签 CAGR+10.3%/23.3%。 截至 2021年底, 公司在手基建建设订单 4.21万亿元,在手订单收入保障系数高达 4.6; 并购水利、路桥勘测设计地方龙头, 促外设计咨询业务延发展。 2016-2021年,公司设计咨询业务营收由 2016年 101.2亿元增至 2021年 176.04亿元,CAGR+8.7%,业务毛利率多年高位维稳,凸显基建设计领域强大竞争优势。 2) 重组设立中铁水利水电集团,向内赋能、外拓市场。 2020年 9月,公司并购江西水利院(更名为中铁水利院), 获得水利水电勘测甲级设计资质,切入水利水电设计行业, 提升公司各板块对水利水电行业认知及投资把控能力。 3)深耕水务运营, 子公司业绩高增, REITs 有望打开资产盘活空间。 中国铁工投资旗下中铁水务水处理总规模 200万吨/日,盈利良好。 据公开信息,中国中铁当前正积极申请参与基础建设 REITs 项目申报工作。水务运营项目普遍现金流稳定、盈利能力相对强,未来或具备条件成为 REITs 申报底层资产。 4) 拟收购滇中引水公司,切入引调水市场; 供水价格改革在途、权益资本收益率有望提升。2022年 5月,中国中公告铁拟 110亿元收购滇中引水公司 33.54%股权,布局区域引调水市场; 22年水利工程投资或达万亿。 5月 25日,国家发改委提出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方法核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 较现行“政府指导价”模式,可更合理确定投资回报, 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我们认为:当前天时地利人和,公司加快布局水利工程市场, 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主动能。 装备制造多点开花, 资源开发稳扎稳打抽水蓄能、钢结构工程高景气度,装备板块订单高增: 2016-2021年,工业设备板块新签合同额由 261亿元增至 613亿元, CAGR 达+18.6%。 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盾构机及 TBM 全球销量第 1, 22Q1受川藏线及抽水蓄能开工驱动, 旗下隧道施工装备新签 33亿元,同比高增 71%,钢结构年产销量列全国第 2,2017-2021年, 公司钢结构产销量 CAGR+10%, 2021年产、 销量分别 122/115万吨。 矿品价格弹性足,资源业务营收有望延续高增:公司当前控股或参股投资建成 5座现代化矿山,铜、 钴、 钼保有量分别约 820、 61、 66万吨。并表部分: 2021年矿产资源业务实现收入 59.57亿元,同比上升 50.97%;毛利率为 55.12%,同比提升 16.91pct; 参股部分: 华刚矿业 2021年营收 104亿元, yoy+76%, 净利润 65.9亿元, yoy+135%。根据华刚矿业公开披露信息, 预计 22年铜产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营收稳增、增厚投资收益有保障。 国企改革排头兵,股权激励激发动能大范围股权激励落地,“上下同欲”、激发发展活力。 1)从激励对象、激励数量看:受众面广,有望在内部形成良好工作氛围。 根据公司公告,包含公司副总裁、董秘及中层管理人员、核心骨干在内合计 697人参与本次股权激励。 2)从解锁条件看:此次股权激励解锁条件均高于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凸显企业发展信心。 2022年-2024年,公司扣非 ROE 需分别满足≥10.5%、 11.0%、 11.5%; 公司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速需满足≥12%。从历史财务表现看, 2017-2021年,公司扣非 ROE 在 8.08%~9.47%之间,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速为 10.6%。 盈利预测及估值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 11989、 13318、 14711亿元,同比增长11.70%、 11.09%、 10.46%, 实现归母净利润 310. 12、 347.03、 388.67亿元,同比增长 12.29%、 11.90%、 12.00%,对应 EPS 为 1.25、 1.40、 1.57元。 现价对应PE 为 4.9、 4.3、 3.9倍。 公司当前价值较同类型建筑央企有所低估,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 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收益率不及预期。
|
|
|
中国中铁
|
建筑和工程
|
2022-05-17
|
6.79
|
--
|
--
|
7.09
|
1.00% |
|
6.86
|
1.03% |
|
详细
事件: 中国中铁发布收购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有限公司股权的公告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中铁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开投)于2022年5月12日与云南省国资委、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云南省信用增进有限公司(云南信增)、云南省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投及标的公司签署了《股权收购协议》。 根据此协议,中国中铁拟以110亿元收购云南信增持有的滇中引水公司33.54%的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国中铁及全资子公司将合计持有滇中引水公司53.37% 股权,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点评: 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也是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工程。中国中铁此次收购:1)有利于公司及所属成员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作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水利水电工程业务, 有助于公司继续深入参与云南省境内乃至全国各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2)通过与云南省相关公司在标的公司开展股权合作,公司可借助自身产业优势、先进管理经验和资金实力,促进滇中引水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工。 疫情反复背景下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基建稳增长持续加码确定性强: 2022年开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国多地反复,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扰动。在此背景下,4月底的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及政治局会议,均强调了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中央财经委首次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升到了保障国家安全层面, 强调要加强多轮驱动调动全社会力量,适度超前开展新老基建建设,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认为,2022年基建稳增长力度不断加码,基建建设景气度有望维持较长时间。 水利工程作为基建稳增长的重要一环,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多处提及加强水利相关建设,其中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节中强调,要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加强跨行政区河流水系治理保护和骨干工程建设,强化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国家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2022年1月6日举行的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表示,2021年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576亿元。新华社记者5月12日从水利部了解到,2022年前4个月,我国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958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45.5%;今年水利部设定全年目标是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30项, 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000亿元。我们认为,水利工程作为基建稳增长的重要一环, 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此次收购有利于加快培育作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水利水电工程业务: 公司作为我国传统基建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在铁路、市政、轨交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其将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十四五”期间开启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大力培育的新兴业务之一。此次收购有利于公司及所属成员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水利水电业务板块,是公司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以增量市场助推产业转型、做大新兴业务的重要举措。 维持公司A股、H股“买入”评级:中国中铁拟以110亿元收购云南信增持有的滇中引水公司33.54%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将合计持有滇中引水公司53.37%股权,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此次收购:1)有利于公司及所属成员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作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水利水电工程业务,有助于公司继续深入参与云南省境内乃至全国各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2)通过与云南省相关公司在标的公司开展股权合作,公司可借助自身产业优势、先进管理经验和资金实力,促进滇中引水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工。22年Q1公司在高基数下实现业绩高增;新签订单亦有84%增长。近日高层再次明确基建稳增长的重要地位,预计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将持续受益。我们维持公司2022-2024年的EPS分别为1.25/1.39/1.57元,现价对应A/H股2022年动态市盈率分别为5.6x/3.8x,维持公司A股、H股“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基建投资不及预期,新签订单增速放缓,地产业务超预期下降,滇中引水工程进度低于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