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鲁恒升
|
基础化工业
|
2023-11-13
|
30.56
|
--
|
--
|
31.05
|
1.60% |
-- |
31.05
|
1.60% |
-- |
详细
2023 年 11 月 9 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投产,进入试生产阶段。历经多重外部因素影响,项目依旧如期达产,公司再次彰显自身效率。 公司 2021 年 1 月 14 日发布的气体动力平台和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的投资公告,根据规划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投资 59.24亿元,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投资 56.04 亿元,建设周期预计 3 年。而根据目前的投产节奏,公司在外部多重因素的扰动下,更是提前近一个季度投产,公司一如既往的保持自身的高效率和稳健风格,助力于公司高度复制德州基地的竞争优势,延续企业风格。煤气化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公司构筑第二季度的发展基础和盈利缓冲垫,借助前段煤化工产品率先实现业绩释放。 通过两个项目的建设,公司基本实现煤——合成气——氨醇——有机胺/尿素/醋酸,这一条公司优势产业链的完整布局,一方面,公司延续了公司在煤气化平台领域的低成本优势,奠定整个产业链的优势基础;另一方面借助后端产品的规模化产线建设,进一步优化后端环节的生产成本,尽可能放大新装置的规模和工艺优势。新项目投产将为公司贡献新的增量。 根据公司测算,在常规状态下, 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按照合成气 0.88 元/Nm3、蒸汽 140 元/吨价格计,全部外售年可形成收入 52 亿元、 利润总额 7 亿元;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预计实现收入 59.68 亿元, 利润总额 6.26 亿元,两个项目投产将有望在四季度就开始为公司贡献业绩增量。根据一期 100 万吨醋酸、 100 万吨尿素以及 15 万吨混甲胺和 15万吨 DMF 的行业情况来看,尿素运行依然相对较好,市场空间相对较大,产能消化较为容易;醋酸因公司有产能投放,近期价格有所下行,但醋酸行业的集中度较好,公司在催化剂、产业链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预估经过中短期的产能消化,市场有望逐步进入再平衡,公司的成本优势依然是较为稳固的护城河;有机胺产品中,公司在混甲胺领域优势突出,但 DMF 整体运行相对承压,预估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产能消化。 测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5.87、 67.45、 76.21亿元, EPS 分别为 2.16、 3.18、 3.59 元,对应 PE 分别为 14、 10、8 倍,维持“买入”评级。 材料及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风险;新产能投放带来的竞争风险。
|
|
|
万华化学
|
基础化工业
|
2023-11-09
|
86.98
|
--
|
--
|
85.30
|
-1.93% |
-- |
85.30
|
-1.93% |
-- |
详细
2023年11月7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及其关联方可选择以增资、购买股权、换股等方式,最终持有分立后的铜化集团(化工业务)51%的持股比例,享有控制权;持有分立后的非化工公司34%的股权比例,为非控股股东,享有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交易上限不超过60亿元人民币;若交易完成,铜化集团化工业务及下属子公司六国化工、安纳达的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烟台市国资委。 完善产业链布局,与现有业务形成良好协同。公司此次收购的标的铜化集团是国内重要的硫磷化工产业基地和新型颜料产业基地。收购后,集团内的硫磷化工、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将纳入万华化学的公司版图,集团下控股的两大上市公司六国化工(磷硫产业链)和安纳达(钛铁产业链)将分别与万华化学的电池材料和涂料业务形成协同发展,丰富公司现有产业链,为公司电池材料提供上游原材料,进一步夯实公司的一体化布局优势。 通过矿产资源的参股,完善上游资源布局,构筑成本优势:公司将在铜化集团矿业业务参股34%,进一步延伸至磷矿领域,为公司整体磷酸铁锂业务构筑上游资源端布局,目前看磷酸铁锂行业规划产能相对较多,未来能够获得长期发展优势的企业需要同时具备成本和技术优势,而公司作为化工龙头企业,在电池材料研发领域具有研究积淀,借助公司领先的人才优势和资金实力将有望快速实现技术升级,而成本端资源的布局尤为关键,现有产业链中上游资源品的盈利相对较为丰厚,通过上游磷矿资源布局,将大幅解决公司的成本问题,形成综合竞争力。 借助公司自身的技术积淀,形成现有煤化工业务的完善,带动盈利提升。公司多年前就通过煤气化装置进行合成气生产,完善了现有产业园的布局,多年来公司煤气化领域具有较好的技术和生产经验,能够有效的管控成本,通过整合,公司有望凭借自身的优势,将铜化集团的煤化工业务进行升级,进一步优化成本,提升产品的盈利空间,带动盈利获得改善。 预测今年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分别为176.16、197.33、231.87亿元,EPS分别为5.61、6.29、7.39元/股,对应的PE分别为15.54、13.87、11.81倍,维持“买入”评级。 原材料剧烈波动风险,需求不足影响开工和价差,新项目投放不达预期风险。
|
|
|
华鲁恒升
|
基础化工业
|
2023-08-31
|
32.42
|
--
|
--
|
35.03
|
8.05% |
|
35.03
|
8.05% |
-- |
详细
2023年8月230公司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123.59亿元,同比下降25.25%;实现归母净利润17.10亿元,同比下降62.09%;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3.06亿元,同比下降25.10%,归母净利润9.28亿元,同比下降55.40%。 2季度行业压力依然存在,公司盈利略有改善:2季度受到终端需求弱复苏影响,整体需求端支撑相对较弱,公司多数产品跟随原材料煤炭价格有所回落,产品价差并未实现明显提升,而公司一方面继续进行原有煤化工平台的成本优化,另一方面也不断优化新投产品类的工艺设计,通过工艺优化、改善瓶颈等多种方式实现成本管控。二季度虽然整体行业依然表现相对承压,但单季度的产品毛利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二季度毛利率为21.51%,环比一季度提升了约1.3%。公司优化新投项目的工艺,破除限制瓶颈实现了装置有效产能提升的同时优化产品生产成本。 新材料项目产销逐步提升,带动营收获得环比提升。二季度公司新材料新建项目逐步进入投产放量期,二元酸、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项目开工负荷逐步提升,二季度公司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产品销量环比提升约21%,在二季度产成本跟随原材料下滑的状态下,以量补价,实现二季度产品营收环比提升,带动公司盈利环比提升。而后续伴随下游需求逐步修复,公司的产品开工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整体运行的底部利润还将有望进一步增长。 下半年荆州基地有望逐步投产,打造新的优势煤气化平台:公司荆州一期项目稳步推荐,有望在三季度开始贡献业绩,新项目的投产有望为公司提供业绩增量,而后公司荆州二期项目正在持续规划和论证,高端溶剂及尼龙66高端新材料项目已经开工,未来两大基地的新材料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有望持续带动公司成长。 上半年公司的盈利受到行业影响表现承压,但公司的表现好于行业水平,伴随需求逐步修复,公司业绩有望获得回升。下调公司2023年盈利14%,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53、67.63、76.17亿元,EPS分别为2.29、3.19、3.59元,对应PE分别为14.32、10.28、9.12倍,维持“买入”评级。 原材料及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风险;项目建设进度不达预期,新产能投放带来的行业竞争风险。
|
|
|
亚钾国际
|
能源行业
|
2023-08-30
|
27.71
|
--
|
--
|
30.80
|
11.15% |
|
30.80
|
11.15% |
-- |
详细
2023年8月29日公司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20.22亿元,同比增长14.65%;实现归母净利润7.16亿元,同比下降34.66%,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7亿元,同比下降5.93%,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下降53.37%技改提升现有产能,产销环比大幅提升:二季度虽然公司第二个一百万吨产能尚未投产,当时公司对第一个100万吨产能实现技改扩能,通过地面装置的投产,公司实现了平均日产量接近5000吨的运行状态,单二季度实现就钾肥销量44.41万吨,环比一季度增长约40%,为全年实现180-200万吨的激励目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而二季度公司实现产品销售50.12万吨,1季度由于确认销售时间节点导致的库存在二季度进行了销售,整体保持较好的产销比。 2季度钾肥价格下行较为明显,成本环比一季度有所节约。二季度公司平均的钾肥销售均价约为2300多元/吨,环比一季度下行超过2成,二季度全球钾肥价格还处于价格调整期,但进入二季度末期,钾肥的价格风险已经获得了较大释放,叠加我国的钾肥大合同订单落地,钾肥价格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极为有限,得加全球钾肥供给端仍然受到影响,下半年南美、东南亚仍有需求支撑,预计钾肥价格运行仍将表现稳中略好。而从单季度的盈利情况看,二季度公司的毛利率为59.28%,仍然维持较好水平,叠加装置负荷较高,海外销售占比环比一季度有所提升,钾肥的单吨成本略有下降,未来伴随设备升级、规模放大、自动化程度提升,中枢成本有望进一步优化。 下半年第二套装置逐步投产,具有持续的成长空间:进入下半年,公司的第二套100万吨装置将逐步量产,公司将有持续的产量提升,进入成长区间。同时公司现阶段具有两个在手矿权,以及一个探矿权和一个在申请探矿权的规划,资源初步充足,能够容纳未来长期成长的资源储备。 考虑钾肥价格下行,下调公司2023年业绩38%,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45、23.14、29.80亿元,EPS分别为1.77、2.49、3.21元/股,公司股票现价对应PE估值为16、12、9倍,维持“买入”评级。 在建项目不达预期,钾肥产品价格大幅回落,海外政治变动风险。
|
|
|
沃特股份
|
基础化工业
|
2023-08-29
|
17.13
|
--
|
--
|
21.01
|
22.65% |
|
22.09
|
28.96% |
-- |
详细
23年8月28日公司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7.19亿元,同比下滑1.15%;实现归母净利润0.11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Q2实现营收3.76亿元,同比下滑1.53%,环比增长9.27%;实现毛利0.78亿元,同比增长43.58%,环比增长16.98%;实现归母净利润596万元,同比增长3.73%,环比增长16.05%,毛利与归母净利润之间的同比增速差异主要受上半年公司管理、研发、财务费用同比增长较多所致。 BP供应已解决,LCP有望重回良性发展阶段。上半年受原料供应与下游消费电子需求的影响,公司LCP业务实现营收0.55亿元,同环比分别下滑14.3%、0.4%,实现净利润-76万元。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外联苯二酚(BP)供应商已经恢复向公司批量化供货,随着国内外更多新建BP产能投产,LCP有望在成本端重回良性发展阶段。在需求端,公司开发了客户通讯散热、新能源车载散热、AI算力设备散热、低介电低损耗高速连接器等新的应用。新增2万吨LCP树脂材料项目完成厂房、配套设施和首期产线建设及安装工作。 沃特华本业绩增长显著,PPA等特种材料逐步落地。上半年公司特种高分子材料板块实现收入4.02亿元,同环比分别增长51%、22%,收入占比首次超50%达56%,毛利占比72%,其中沃特华本实现收入1.02亿元,环比增长19%,实现净利润1258万元,环比增长107%,强化公司产品在半导体行业的布局。公司PPA一期5000吨已建成投产,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和电控系统,以及通讯电子行业的精密连接器、TypeC等场景,PPA纯树脂实现批量化出口,二期5000吨已建设开工;千吨级PPS改性产线已投入使用,并取得下游新能源车等客户的认证与使用,定增2万吨PPS材料预计在两年建设期后逐步达产;聚砜、PAEK产线相继搭建完成并完成小批量试料,目前向客户推荐的特种高分子材料方案能有效提升光模块产品使用工况下的尺寸稳定性。 公司LCP原料成本抬升,下游电子类需求承压,我们修正23、24年净利润分别为0.4亿元(-84%)、1.25亿元(-49%),预计25年净利润2.10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18、0.55、0.93元/股,公司股票现价对应PE估值为100、32、19倍,维持“买入”评级。 竞争格局恶化;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
|
|
宝丰能源
|
基础化工业
|
2023-08-28
|
13.99
|
--
|
--
|
14.72
|
5.22% |
|
15.03
|
7.43% |
-- |
详细
2023年8月25日公司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0.90亿元,同比增长3.35%;实现归母净利润22.57亿元,同比下降43.79%,二季度营收63.57亿元,同比下降19.33%,归母净利润10.72亿元,同比下降52.76%。 焦炭盈利依然有所承压,焦煤产能扩充缓解焦炭压力。二季度,收到焦炭业务影响,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相对承压,焦炭二季度实现产销179、184万吨,基本实现产能满负荷运行,虽然最大程度上降低固定折旧带来的影响,但行业承压明显,二季度焦炭销售价格环比下降23%,终端下游房地产及基建的恢复相对缓慢,行业新增产能难以有效消化,供给充裕导致产品单环节焦煤-焦炭价差大幅收窄,行业进入亏损状态,公司通过差异化布局及自身的焦煤自供提升来降低焦炭盈利压力,盈利水平高于行业水平。 伴随终端需求缓慢恢复,公司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烯烃业务盈利持续改善。二季度公司烯烃产品运行获得改善,一方面原材料煤炭价格有所回调,煤头工艺获得正常回归,另一方面,下游需要逐步修复,行业价差获得一定程度改善。公司作为显著的成本管控优秀企业,烯烃单吨净利获得明显改善。二季度公司的烯烃产销量约为30万吨,环比有所下降,但伴随下半年公司的宁夏三期项目的烯烃环节逐步投产,公司的烯烃业务还有进一步提升,带动整体业绩获得改善。 新项目逐步进入投产期,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公司在烯烃产品优化成本扩充产能的同时,丰富自身的产品种类,20万吨/年苯乙烯项目已于8月初投入试生产并生产出合格产品,宁东三期烯烃项目聚烯烃装置已经投入试生产,下半年25万吨EVA产能也将逐步进入投产阶段。在此之上,公司内蒙古300万吨/年烯烃项目建设按照既定计划顺利进行,有望在明年底实现投产,在持续高速成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平台基础。 由于焦炭业务盈利相对承压,下调公司2023年盈利13%,预估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305.97、368.82、590.5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0.10、89.44、152.31亿元,EPS分别为0.96、1.22、2.08元/股,当前股价对应估值分别为14、11、7倍PE,给与“买入”评级。 原料价格剧烈波动;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达预期风险。
|
|
|
黑猫股份
|
基础化工业
|
2023-08-25
|
11.32
|
--
|
--
|
12.43
|
9.81% |
|
12.59
|
11.22% |
-- |
详细
2023年8月24日公司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44.23亿元,同比下降4.98%;实现归母净利润-2.36亿元,同比下降445.79%。 其中,Q2实现营收22.17亿元,同比下降21.01%;实现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下降267.76%。 2季度受到行业低迷影响,公司业绩表现相对承压:上半年公司整体运行受到行业影响较大,一方面整体下游需求支撑不足,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压力向下游传导不畅,导致产品价差依然明显承压;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价格在二季度中间存在明显波动,导致二季度在行业承压的基础上还需要消化库存叠加压力。单二季度看产品毛利率约为-2.14%,环比一季度进一步下降。 导电炭黑逐步获得下游客户认可,产品有望进入放量期: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传统炭黑生产企业,但是行业同质化较高,因而公司借助自身的技术积淀和研发优势向差异化产品进行布局,目前公司的导电炭黑已经开始逐步通过下游客户的认证,逐步进入小批量供货阶段,相比于传统产品,导电炭黑的技术要求相对较好,下游客户粘度高,产品盈利明显提升,且公司布局相对较早,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在炭管等其他品类领域形成协同效应。目前公司已经具备1万吨产能,2万吨一期产能在建,有望带动公司整体盈利获得回升。 23年上半年,炭黑行业明显承压,下游需求支撑力度有限,同时原材料波动形成了库存压力,导致公司上半年产品盈利承压,下半年,伴随经济的逐步修复和原材料价格的逐步稳定,行业压力有望有所减弱,但综合考我们下调公司2023年的盈利水平97%至负值,但后期伴随公司高附加值产品的逐步放量,有望对公司业绩形成支撑,带动公司盈利获得恢复。预测公司2023/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2、3.55、4.81亿元,EPS分别为-0.11、0.48、0.65元/股,当前股价对应公司2024年PE为23.3倍,维持“买入”评级。 新项目建设不达预期;导电炭黑竞争格局恶化风险;传统炭黑盈利压缩风险。
|
|
|
国瓷材料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3-08-10
|
29.31
|
--
|
--
|
31.69
|
8.12% |
|
31.69
|
8.12% |
|
详细
2023年8月8日公司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18.5亿元,同比增长6.91%;实现归母净利润3.19亿元,同比下降20.83%,其中,Q2实现营收10.65亿元,同比增长19.08%;实现归母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0.40%。 催化材料、MLCC粉等领域有快速修复,带动公司营收实现提升。 二季度公司的业务处于加速修复阶段,MLCC前期受到库存和下游需求影响,开工大幅降低,二季度虽然并未恢复至历史高位,但环比一季度有所提升;而催化板块在国内整体油车销量缓慢复苏的阶段,公司整体修复速度明显加快,蜂窝陶瓷产品通过全品类布局和多客户的公告储备,产品销量快速修复;而铈镐固溶体公司也通过绑定下游头部客户,加速提升市占率,快速放量,整体催化板块成为近两三年带动公司成长的重要业务。 精密陶瓷材料逐渐步入正轨,伴随下游客户应用逐步提升,有望进入放量期。公司通过一体化布局优化了陶瓷球和陶瓷基板的产业链,经过近期同下游客户的合作和验证,公司陶瓷球逐步能够在新能源快充车、风电领域进行放量,陶瓷基本应用领域由LED进一步延伸至激光雷达、IGBT等领域,以获取更大的成长空间。 公司目前分别在东营、常州、铜陵进行产能扩充,为未来多领域、多客户放量提供基础。 生物医疗板块受到国内大局势以及渠道建设的阶段影响,整体平稳运行,公司通过并购完善品牌和渠道布局,为未来业绩提升搭建基础。二季度虽然国内经济缓慢修复,齿科领域修复节奏相对较慢,国内运行基本平稳,海外仍在做持续的渠道建设,费用支出端相对较高,伴随未来产品管线的丰富、高端品牌的布局,公司生物医疗板块将逐步进入兑现阶段。 预测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5、9.74、11.75亿元,EPS分别为0.75、0.97、1.17元,对应的PE分别为38.62、29.90、24.80倍,维持“买入”评级。 新产品技术突破不及预期风险;下游客户突破认证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不足及库存影响下游客户订单风险。
|
|
|
凯赛生物
|
基础化工业
|
2023-08-09
|
62.03
|
--
|
--
|
63.98
|
3.14% |
|
63.98
|
3.14% |
|
详细
2023年8月7日公司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10.30亿元,同比下降20.1%;实现归母净利润2.42亿元,同比下降28.1%。 其中,Q2实现营收5.25亿元,同比下降16.4%,环比增长3.87%;实现归母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增长13.9,环比增长221.1%。 二元酸业务逐季恢复,癸二酸稳步推进:公司上半年业绩贡献主要来自长链二元酸业务,在二季度混合烷烃价格环比下滑的背景下实现收入的小幅增长,反应出公司长链二元酸的销售在逐季恢复;4万吨癸二酸去年三季度投产后在逐步导入国内外客户,与公司长链二元酸(DC11-DC18)的客户部分重叠,预计将凭借其性能优势逐步占据市场。 生物基聚酰胺短期产能爬坡,招商局入股助力推广:公司上半年10万吨聚酰胺项目基地实现收入1.61亿元,净利润-0.66亿元,仍处于产品推广的产能爬坡期。今年6月公司公告定增募资不超过66亿元引入招商局,并与招商局签署《业务合作协议》,保障落实23-25年公司聚酰胺“1-8-20”目标,双方有望在交通物流、建筑建材、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实现合作,助力公司生物基聚酰胺在复合材料、工程塑料等方面的推广。 23年上半年,公司长链二元酸业务逐季恢复正常,与招商局的合作为聚酰胺产品的落地打下坚实基础。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6.17、8.48、11.12亿元,EPS预测为1.06、1.45、1.92,公司股票现价对应PE估值为57.94、42.21、32.03倍,维持“增持”评级。 聚酰胺推广进展慢;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人民币汇率波动;
|
|
|
泰和新材
|
基础化工业
|
2023-08-01
|
22.32
|
--
|
--
|
21.90
|
-1.88% |
|
21.90
|
-1.88% |
|
详细
2022年 7月 29日公司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 19.41亿元,同比下降 0.55%;实现归母净利润 2.15亿元,同比下降 24.71%。 其中,Q2实现营收 9.29亿元,同比增长 3.63%;实现归母净利润0.79亿元,同比下降 45.41%。 氨纶行业持续承压,二季度业绩受到较大影响。二季度氨纶行业依然表现为明显承压,一方面行业新增产能远高于退出产能,导致供给产能增多,但需求改善并不明显,二季度氨纶价格在需求支撑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根据中纤网数据,二季度氨纶价格环比下行 8.83%,同比下行 31.28%,但原材料调整相对有限,氨纶盈利空间环比一季度进一步下行,使得公司整体单二季度的产品毛利率环比一季度下行超过 3个点,带动公司二季度明显承压。 下半年芳纶产能进一步提升,有望带动芳纶业务逐步放量。公司下半年布局的对位芳纶产能将逐步进入投产阶段,通过不断提升负荷,公司有望在下半年提升芳纶产量,实现市场率的进一步提升,解决公司对位芳纶产能不足的影响,预计伴随新项目的稳定运行,有望进一步优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带动下半年产品销量进一步增长。 规划 2万吨高效智造间位芳纶产业化项目,为公司未来新材料业务发展提供充足材料供应。公司自去年来持续进行芳纶涂覆工艺研发和产线建设,未来将加速产能布局,而公司此次投资 13亿元,建设芳纶产能,为未来进一步实现下游应用提供了前段配套,加速公司下游芳纶涂覆等新型应用的市场拓展。目前看公司的芳纶涂覆技术获得了较大突破,有望在未来实现高端涂覆领域的渗透,进一步拓展公司的发展空间,而借助芳纶材料及芳纶涂覆环节的高壁垒要求,公司有望长期保证高盈利水平。 2023年公司加速芳纶产能释放,推动增量项目落地。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 7.63、11.65、13.66亿元,EPS 预测为 0.88、1.35、1.58元,公司股票现价对应 PE估值为 25.51、16.70、14.24倍,维持“买入”评级。 芳纶涂覆订单不及预期;芳纶产销不达预期;芳纶、氨纶产品价格大幅下落风险。
|
|
|
万华化学
|
基础化工业
|
2023-07-31
|
94.01
|
--
|
--
|
99.78
|
6.14% |
|
99.78
|
6.14% |
|
详细
2023年7月27日公司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876.26亿元,同比下降1.67%;实现归母净利润85.68亿元,同比下降17.48%。 其中,Q2实现营收456.87亿元,同比下降3.48%;实现归母净利润45.15亿元,同比下降9.86%。 单季度业绩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改善,行业最大的压力已经释放:2季度公司实现聚氨酯销售124万吨,同比增长10.71%,环比增长11.71%,公司新增40万吨MDI产能于今年1季度开始贡献产能,25万吨TDI产能于今年2季度开始贡献产能,新增产能的逐步投产,公司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带动公司整体营收获得明显增长,其中聚氨酯环比增长了8.78%,较大程度上抵消了产品单价环比略有下行的影响。受到石化业务依然承压的影响,公司二季度的单季度毛利率为15.40%,环比1季度下行约2个点。 二季度MDI虽然跟随原材料价格略有下降,但整体降幅相对较小,聚合MDI价格仅环比下降了2.54%,纯MDI价格环比下降了0.96%,虽然终端产品价格有所下行,但根据市场价差来看,二季度虽然前期价差有所震荡,但进入6月份以来,产品价差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终端需求弱复苏的条件下,行业最大的压力点已经有所释放,目前看三季度的产品价差较一二季度有所改善,预计盈利有望获得持续改善。 项目建设稳步进行,新材料业务获得持续发展:上半年公司持续完善产业链布局,匈牙利硝苯业务装置开车成功,双酚A项目投产改善PC产业链配套,叠加原装置不断优化工艺,完成烟台巨力的收购布局等,公司对现有项目进行竞争力强化;另一方面,公司在精细化工和石化业务也稳步推进项目建设,POE、柠檬醛、香精香料加紧进行产业化,万华蓬莱工业园一期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公司仍在持续推进项目建设,丰富产品品类,带动业绩获得进一步提升。 考虑下游需求改善需要时间,预测今年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分别为194.45、237.62、269.33亿元,EPS分别为6.19、7.57、8.58元/股,对应的PE分别为14.88、12.18、10.75倍,维持“买入”评级。 原材料剧烈波动风险,需求不足影响开工和价差,新项目投放不达预期风险。
|
|
|
宝丰能源
|
基础化工业
|
2023-07-18
|
13.49
|
--
|
--
|
14.60
|
8.23% |
|
14.72
|
9.12% |
|
详细
公司简介煤化工龙头企业,涵盖煤焦化和煤气化双重路线:焦化方面,700万吨焦炭产能配套40 万吨煤焦油深加工及12 万吨粗苯加氢产能;气化方面,有烯烃产能120 万吨,今年下半年将新增100 万吨产能,内蒙烯烃项目投产后,预计2025 年有效产能将超过520 万吨。 投资逻辑烯烃业务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抵御行业风险。公司烯烃业务在稳定运行、规模生产、工艺选择、单耗管控、高效管理等多个方面不断强化,夯实自身的成本优势,相比于煤制烯烃行业竞争对手有约800-1000 元以上的成本优势,而在常规状态下,相比于油头和气头,煤制烯烃属于最具有成本优势的工艺,公司的低成本优势明显助力公司抵御行业风险,增厚现有的中枢利润水平。 新增产能进一步放大竞争优势,即使竞争加剧,仍保持明显优势。 公司宁夏三期100 万吨烯烃增加C2-C5 综合利用,进一步降低成本;内蒙基地300 万吨项目采用最新的大连物化所三代工艺,单耗下降明显,结合和规模和区位优势,成本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1000 元/吨。烯烃行业规划新增产能超3000 万吨,以油头和气头为主,公司低成本扩张,将进一步放大优势,保证盈利空间。 碳中和将拉大行业成本差距,绿氢布局将提升长期发展。受碳中和影响,煤制烯烃新增产能受限,未来碳税落地,先进工艺和落后产能一正一负的碳税收益,将明显拉大煤制烯烃内部的成本差距,公司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突出。同时公司在宁夏和内蒙都有规划绿氢项目,短期看绿氢成本相对偏高,但伴随用电单耗和发电成本的下降,绿氢成本有6 成的下降空间,公司借助区位优势可以一体化配套,有效管控绿氢成本,获得长期发展空间。 煤炭新增产能获批核准,丰富产品种类打造综合平台。公司焦炭业务短期跟随行业承压,但新增100 万吨焦煤产能已获审批生产,未来煤炭权益产能将超过1000 万吨,自给率将提升至6 成以上,极大程度上缓解焦炭压力。同时公司结合自身产业链布局,向下延伸EVA、苯乙烯、针状焦等产品,丰富产品品类,提升附加值。 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预估公司2023-2025 年实现营业收入330.77、388.90、609.75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80.51、95.31、158.10 亿元,EPS 分别为1.10、1.30、2.16 元/股,当前股价对应估值分别为12、10、6 倍PE,给与“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剧烈波动;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达预期风险。
|
|
|
华鲁恒升
|
基础化工业
|
2023-04-26
|
30.21
|
--
|
--
|
31.57
|
4.50% |
|
34.33
|
13.64% |
|
详细
2023 年4 月25 日公司披露半年报,1 季度实现营收60.53 亿元,同比下降25.41%;实现归母净利润7.82 亿元,同比下降67.82%。 1 季度行业压力依然存在,部分产品销量略有影响:1 季度公司原材料压力依然存在,煤炭价格虽然环比四季度略有下行,但是依然位于相对高位,成本压力相对较大,多数产品在经历去年下半年的价格调整后,位于相对地位震荡,同时有机胺、碳酸酯等产品仍有进一步下行,叠加公司一季度公司新材料和化肥销量出现环比下行,整体营收环比下行约16%,整体毛利率伴随煤炭价格回落有所提升,但整体营收下行,带动利润下行。 碳酸酯、有机胺行业依然承压,化肥1 月份触底后有所提升:公司产品种类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单一产品的盈利波动,但一季度运行来看,碳酸酯、有机胺是典型的煤化工产品,产成品价格下行较多,带动细分行业运行相对承压,同时一季度公司化肥、精细化工板块的产品销量环比下行约10%、4%,带动整体业绩营收及盈利有所下行。但是根据我们的综合价差对应的盈利水平来看,1 季度伴随原材料价格回落,基本面的盈利水平在逐步回升,基本面处于修复态势。 下半年荆州基地有望逐步投产,多个项目有望贡献增量:公司前期布局的二元酸、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项目有望在2 季度开始贡献业绩,荆州一期项目有望在三季度开始贡献业绩,新项目的投产有望为公司提供业绩增量,而后公司荆州二期项目正在持续规划和论证中,其中高端溶剂及尼龙66 高端新材料项目已经开工,未来公司两大基地的新材料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有望持续带动公司成长。 1 季度公司的整体盈利依然承压,单独从单月度价差来看,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后期伴随原材料价格继续调整,公司的业绩有望继续修复。预测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22、75.81、85.24 亿元,EPS 分别为2.65、3.57、4.02 元,对应PE 分别为11.78、8.74、7.77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及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风险;项目建设进度不达预期,新产能投放带来的行业竞争风险。
|
|
|
宝丰能源
|
基础化工业
|
2023-04-21
|
14.01
|
--
|
--
|
13.41
|
-4.28% |
|
13.67
|
-2.43% |
|
详细
2023 年4 月20 日公司披露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收67.33 亿元,同比增长3.35%;实现归母净利润11.85 亿元,同比下降32.13%。 烯烃销售环比提升,基本面持续回暖:一季度伴随疫情影响逐步减弱,需求支撑回暖后,公司烯烃产品销量出现环比提升,聚乙烯和聚丙烯销量环比提升约10%、12%,开工水平提升到相对较高水平,叠加原材料动力煤价格出现回落,公司的聚烯烃业务出现量价双重修复,烯烃基本面呈现好转态势。同样焦煤价格也有明显回调,焦炭成本压力也有所缓解,一季度焦炭产品销量虽然季节性环比下行,但仍然维持相对高位,叠加两个主要业务板块的修复,一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至27.75%,环比去年四季度提升约6.5 个点,公司业绩已经出现触底回升。 新产能今明两年陆续投产,公司成长性尤为突出:公司发布定增预案,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0 亿元,用于投资建设“260 万吨/年煤制烯烃和配套40 万吨/年植入绿氢耦合制烯烃项目(一期)”。 伴随公司宁夏三期项目以及内蒙项目的逐步投产,公司将进入快速成长阶段,而内蒙项目工艺采用更为先进的DMTO 三代工艺,原料贴近原料产区,装置规模优势进一步突出,将有望进一步加厚公司相对煤制烯烃行业的竞争优势。 电解水工艺逐步成熟,长期看绿氢项目布局有望在政策之上形成经济效益。公司是国内极早就开始进行电解水制氢补充化工用氢的生产企业,可以明显看到,氢能行业的参与者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成熟度进一步加深,制氢成本有望持续下降,根据测算,在不考虑碳减排形成的额外收益下,未来成熟的制氢成本下,煤炭价格500 元以上,绿氢都不会形成额外的成本负担。公司有望借助地域优势、长远布局不断加深自身的商业竞争力。 2022 年国内疫情反复,大幅影响终端需求,压低盈利,今年一季度公司盈利已经出现较好提升,预计后面将表现为逐季上行,预测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51、98.30、163.39 亿元,EPS 分别为1.10、1.34、2.23 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PE 估值为12.7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大幅波动、政策影响新项目审批、项目开工不达预期、需求持续低迷等风险。
|
|
|
国瓷材料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3-04-18
|
29.99
|
--
|
--
|
30.69
|
2.33% |
|
30.69
|
2.33% |
|
详细
2023年4月17日公司披露年报,2022年实现营收31.67亿元,同比增长0.16%;实现归母净利润4.97亿元,同比下降37.49%。 其中,Q4实现营收7.24亿元,同比下降18.52%;实现归母净利润0.4亿元.同比下降79.33%。 终端需求不振影响延续,多业务受到明显压制。四季度,国内电子行业受消化库存影响,订单表现相对较弱,蜂窝陶瓷受到商用车等新车销量不振的影响,国产化进程有明显滞后,同时疫情对于齿科需求也有持续压制,公司多领域的影响叠加,四季度的营收环比基本平稳,利润受到开工不足的影响较大,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9.62%、6.59%,相比较有公司正常运行水平承压明显。 电子材料、蜂窝陶瓷销售量大幅下降,新能源材料销量大幅提升。 从公司的主要板块来看,电子材料销量同比下降43%,催化材料同比下降28%,公司新建产能投产后,产能利用率不足,摊销提升,导致两大业务领域毛利率下降超过9个点、12个点,整体带动公司的毛利率下降,而公司最近两年重点进行产能建设和客户突破的新能源材料领域实现了快速成长,氧化铝和勃姆石产能达到4万吨,2022年销量实现133%增长,营收增长约1倍,是公司短期实现快速提升的主要产品。先比之下,公司2022年医药业务领域运行相对平稳,营收实现小幅增长,由于海外布局的费用提升,毛利率略有下降,预期伴随疫情的逐步缓解,国内的医药业务也有望实现快速修复。 明确发展战略,新的一年有望实现逐季度回暖:公司明确发展规划,电子材料保持竞争力稳步发展,医药业务需要长期布局和全球化发展,精密陶瓷领域成为新的成长点。在大的方向指引下,公司新的一年电子、医药、环保业务将逐步复苏修复,并逐季稳步提升,而新的业务布局新能源材料及精密陶瓷材料业务将逐步进入成长快车道,形成新的拉动力。 由于疫情影响,下调公司2023年盈利预测35%,预测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3、9.74、11.75亿元,EPS分别为0.73、0.97、1.17元,对应的PE分别为40.68、30.61、25.4倍,维持“买入”评级。 新产品技术突破不及预期风险;下游客户突破认证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不足及库存影响下游客户订单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