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只看历史评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页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硅烷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4-11 11.00 -- -- 11.08 0.73% -- 11.08 0.73% --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3年年度报告,2023年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1亿元,同比增长17.55%。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增长62.98%,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51.77%,基本每股收益0.95元。 投资要点:硅烷气量价齐升,2023年业绩表现靓丽。公司是我国硅烷气细分行业主要供应商之一,主要从事高性能氢硅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氢气(工业氢、高纯氢)与电子级硅烷气,下游应用行业包括光伏、显示面板及半导体行业。受益于光伏行业快速发展、需求旺盛,带动公司硅烷气产量和价格同比明显提升。根据公司问询函回复,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硅烷气平均售价为24.44万元/吨,与2022年全年平均售价相比提升25.20%。2023年全年硅烷气生产2200吨,同比增长20.87%。在硅烷气量价齐升的影响下,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21亿元,同比增长17.55%。 全年费控平稳,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显著。从盈利能力上来看,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9.06%,较去年同期增加7.15pct。硅烷气销售价格上行叠加公司硅烷气销售占比提高两方面因素下,公司毛利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27%/5.66%/1.21%/2.83%,较去年同期分别-0.01/+0.21/-0.22/+1.85pct。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合计7.14%,较去年同期减少-0.02pct。在盈利能力提升和整体费用率控制平稳的影响下,公司实现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51.77%,综合净利率为27.5%,较去年同期增加7.65pct。 多领域驱动硅烷气市场需求增长。光伏领域:根据CPIA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随着N型电池生产成本降低和良率提升,技术路线转变带动硅烷气的用量增幅将超过50%,即生产1GW的TOPCon电池所需的电子级硅烷气将超过24吨;显示面板领域:显示面板产业国产集中度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景气度提升拉动车载屏幕需求推动硅烷气需求增长;硅碳负极:硅碳负极能量密度高,是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随着配套产业链的逐步成熟和产品性价比的提升,硅碳负极材料电池渗透率不断提高,拉动硅烷气需求。根据公司问询函回复,预计到2025年相应的硅烷气需求量达1.42万吨;电子级多晶硅:随着我国企业逐步具备规模化生产电子级多晶硅的能力,实现国产替代,带动对硅烷气需求若2025年我国电子级多晶硅的国产化率达到70%,将产生9100吨的电子级硅烷气需求。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收为12.88/14.16/14.8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42/3.75/3.93亿元,对应的EPS为1.05/1.15/1.21元,对应PE为14.23/12.97/12.38倍。考虑到硅烷气行业的高景气度,以及硅基负极材料等下游新型应用领域的不断涌现,公司气体产品需求或持续增加,首次覆盖我们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硅烷气销售价格下行,行业竞争加剧,研发不及预期,客户过于集中
硅烷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3-12 11.08 -- -- 15.33 5.00%
11.64 5.05% -- 详细
2023年度业绩快报出炉,绩预计实现业绩3.08亿元(+63%)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预计11.2亿元(+18%);归母净利润30823.47万元(+63%);扣非归母净利润28186.95万元(+52%)。公司专注电子级硅烷气+氢气业务,2023年光伏行业持续快速发展、需求旺盛,带动公司硅烷产销量及销售价格同比增加。 根据快报情况,我们上调公司2023-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8/3.75/4.36(原2.51/3.43/4.0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95/1.16/1.34元/股,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15.1/12.4/10.6倍,看好硅烷气布局负极材料+半导体未来业绩贡献,维持“买入”评级。 光伏硅烷气量价大幅增长,10亿元定增扩建数倍硅烷气产能光伏、显示面板、半导体等产业是电子级硅烷气应用的主要领域,司公司2023Q1-Q3电子级硅烷气营收至占比上升至50%,前五大客户为中润新能源、隆基、爱旭新能源、华特气体及TCL,其中光伏行业贡献主要增量,前三季度光伏用硅烷气量销量979.72吨,均价近接近29万元;显示行业同比也实现增长。半导体领域,硅烷气可用于晶圆外延硅沉积、氧化硅膜沉积和氮化硅膜沉积,公司2023年已开始初步实现收入。公司正在进推进10亿元定增计划投入两大项目,预计将电子级硅烷气的设计产能由当前的2600吨/年逐步提升至2025年的9600吨/年。 打造碳硅产业龙头受益地方支持,负极材料、氢气等多元布局开拓增量公司作为硅碳产业集群头部企业,近日收到襄城县人民政府拨付的支持资金2600万元;收到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第一笔补助资金500万元,该项奖补资金总共为1000万元。除硅烷气外,硅负极领域,公司三期项目逐步投产,在新能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渗透率逐步提升的背景下,硅碳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将带动硅烷气需求的大幅增长,硅碳负极材料CVD法若逐步普及,2025年预计拉动1.4万吨硅烷气需求,远期或拉动数十万吨需求。氢气方面,公司拥有工业氢产能3.76亿平方米/年、高纯氢产能1600万平方米/年,近期拟与首恒新材合作,带动工业氢需求约为1.2万m3/小时,折合约10512万m3/年。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下游需求波动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等
硅烷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2-07 9.99 -- -- 15.98 21.43%
12.13 21.42% -- 详细
深耕硅烷行业多年,业绩稳步增长: 公司起于硅烷气产品,先后拓展工业氢、高纯氢业务,并延伸下游拓展布局区熔级多晶硅,受益于光伏需求高增, 2023Q1-3硅烷气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带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2023Q1-3实现营收 8.42亿元,同增 14%,实现净利润 2.20亿元,同增 50%。 传统+新兴市场双轮驱动硅烷需求高增,低碳时代氢气前景广阔: 1)硅烷气领域:①光伏: N 型电池技术转变带动硅烷气需求较 P 型提升 50%,光伏装机稳增+技术迭代下带动硅烷气需求高增; ②半导体及面板:国产半导体及显示面板份额持续提升有望推动硅烷气需求增长; ③硅碳负极: 硅基负极渗透率将于 2025年增至 3.2%,随产业链布局逐步完善成熟,硅碳负极有望于 2024-2025快速放量,带动硅烷气需求高增; ④电子级多晶硅:公司预计 2025年电子级多晶硅国产化率将达 70%,产生9100吨电子级硅烷气需求, 2023-2025年 CAGR 达 196%; 2)氢气领域: 中国氢能联盟预测 2030年中国对氢能需求为 3700万吨, 2060年将高达 1.3亿吨,需求较 2030年增长将近两倍,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技术底蕴构建产品优势,产业横纵向拓展布局新增长点: 1)技术优异构建产品优势: 公司硅烷气、氢气性能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技术底蕴深厚,产品指标领先行业。 2)受益于老客户出货高增,横向拓展新领域助力业绩新增长。下游客户包括隆基、爱旭等光伏龙头,技术迭代下充分受益增长,同时积极导入新客户,横向拓展切入硅碳负极、电子级多晶硅等领域,有望贡献新增长点; 3)硅烷气领域龙一地位稳固,产能扩张满足高增需求。 2022年公司为硅烷气领域龙一,市占率达 24%,为满足市场高增需求公司积极扩产,预计 2024/2025年产能可达5000/9200吨/年。 4)延伸布局下游构造公司新增长点。 公司除硅烷气外延伸至下游布局区熔级多晶硅,目前正处于资质认证阶段,后续有望贡献新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3.06/3.70/4.49亿元,同增 62%/21%/21%,对应 PE 为 14/12/10倍, 考虑公司下游需求持续高增长,同时横纵向拓展业务布局, 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等.
硅烷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05-01 13.07 14.49 54.97% 14.56 11.40%
14.56 11.40%
详细
推荐逻辑:1)公司以工业气体为基础、以电子级硅烷气为龙头,向特种气体行业扩张。公司电子级硅烷气工艺先进,纯度较高,市占率达到32.6%,已积累一批重要客户,布局3500吨产能提升项目,有望延续量利齐升。2)下游行业持续景气,对公司业务形成有效带动:硅烷气下游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行业飞速发展,氢气作为氢能应用领域持续拓展。3)拓展多晶硅新业务:新增500吨多晶硅产能,项目达产后有望成为利润新增点。 业绩表现亮眼,经营能力突出。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9.53亿元,同比增长32.16%;实现归母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149.64%。硅烷气业务量价齐升,期间费用持续下降,经营效率及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下游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等领域需求高增,助推行业稳步发展。电子特气新兴应用领域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等受到国家政策支撑,对电子特气行业形成有力拉动,预计2024年,电子特气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元。氢气行业规模稳步增长,低碳减排背景下,氢能炼钢前景广阔,同时作为能源拓展新应用场景,预计2030年需求量达到3715万吨。 主业硅烷气募投扩产,布局半导体多晶硅材料发掘新增长点。公司作为电子级硅烷气领跑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产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口替代优势明显,已积累了TCL华星、隆基股份、惠科电子、京东方、爱旭股份、东方日升等一批重要客户,募投项目3500吨硅烷气产能释放后将对业绩形成有力拉动。此外,公司布局500吨高纯多晶硅产能,达产后将突破电子级和区熔级多晶硅的进口依赖,其中一期250吨项目已开始试生产,完成客户认证后有望快速放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亿元/3.4亿元/4.4亿元,CAGR为32.37%,对应PE为16倍/13倍/10倍。考虑到2024年同行业平均估值为30倍,公司募投项目大幅扩产,新业务多晶硅量产在即,有望推动公司业绩稳步上升,同时考虑到不同市场间的流动性差异,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18倍PE,对应目标价为19.08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关联交易占比较高的风险、客户集中的风险、电子级硅烷气技术泄密风险、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产能扩张不及预期的风险。
硅烷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03-27 14.18 -- -- 15.16 6.91%
15.16 6.91%
详细
事件描述: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9.53/1.89亿元,同比分别+32.16%/+149.64%,EPS为0.74元/股。Q4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2.14/0.42亿元,同比分别+13.36%/+711.55%。 事件点评:硅烷气量价齐升带动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1)2022年公司硅烷气量价齐升,硅烷气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产销量方面,公司进行硅烷生产系统工艺技术改进,硅烷气产量同比增加了21.52%,销量约为1820吨;价格方面,2022年公司硅烷气均价增长70.03%。(2)价格的提升推动毛利率提升,公司2022年气体业务毛利率由2021年的24.02%提升至31.34%。(3)除销售费用率略有上升外,其他期间费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20-2022年期间费用率逐年下降,分别为13.74%/11.58%.7.17%。综合以上因素,公司归母净利润随营业收入的增长而增长,2022年同比增速达149.64%。 硅烷气供不应求现状有望延续,公司硅基负极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 硅烷气主要有新能源、半导体、面板3大行业应用,(1)电池片镀膜方面,2022年我国电池片产量达318GW,N型电池渗透率目前不足10%,2023年有望提升至20%;(2)硅碳负极CVD法方面,硅基负极出货量按照硅基负极出货量的15%测算,2022年约为2.15万吨,硅碳负极有望提升至30%左右,同时CVD法代替物理研磨渗透率逐步提升;(3)半导体电子特气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和需求较大;(4)面板下游客户惠科电子、华星光电扩产带动产能小幅扩张。总体来看,2023年供不应求现状将延续,2022年11月26日,公司与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公司拟为天目先导或其项目公司长期稳定地提供硅烷供应,硅基负极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 技改后三氯氢硅实现全自供,半导体硅材想象空间较大。公司目前区熔级多晶硅试验产品经检测各项指标已基本达到国外指标,并已初步完成下游厂商验证工作。多晶硅需求稳定增长,预计到2025年国内及全球区熔级多晶硅棒的年使用量将分别达到400吨和4,000吨,按照现有规模情况预计,到2025年全球存在1,000吨的缺口。募投项目预计年产500吨高纯多晶硅,其中区熔级多晶硅300吨,电子级多晶硅200吨,2022年6月,500吨半导体硅材料募投项目建设完成主体施工并开始安装设备,11月上旬开始投料,并于中下旬正式出炉,多晶硅有望成为公司远期增长点;此外,硅烷装置冷氢化系统技改项目达产后,在间接增产硅烷气约1,300吨的同时,富余三氯氢硅产能约2.7万吨可直接对外销售。 市场地位领先,硅烷气业务持续扩张。公司市场地位领先,氢气方面,是周边区域内唯一的生产型氢气供应商,在当地气体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硅烷气方面,为国内首家能够规模化生产电子级硅烷气的公司,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国内的垄断地位,国内市占率达到32.56%,积累了TCL华星、隆基股份、惠科电子、京东方、爱旭股份、东方日升等一批市场领先的重要客户。公司扩产3500吨硅烷三期项目于2022年三季度启动,并于11月与赛鼎宁波签订了年产3500吨硅烷项目总承包合同(EPC),预计2023年12月建工完成,硅烷气业务持续扩张。 投资建议:公司主营业务为氢硅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主要产品为氢气(工业氢/高纯氢)与电子级硅烷气。可比公司包括金宏气体、华特气体、和远气体、凯美气体,可比公司2022年平均PE为47.57倍(金宏气体、华特气体、和远气体、凯美特气2022年PE分别为47.16/49.59/52.05/41.46倍),公司2022年PE为24.33倍,较可比公司存在一定的折价。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分别为0.86/1.24/1.46,对应公司3月24日收盘价14.18元,2023-2025年PE分别为16.6/11.5/9.7倍,上调至“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控股股东不当控制风险;安全生产及环保风险;关联方资金依赖及资金断裂的风险;客户集中风险;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硅烷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10-13 15.33 -- -- 24.99 63.01%
24.99 63.01%
详细
投资要点: 硅烷科技主营业务为氢硅材料产品的研发、 生产、 销售和技术服务, 致力于服务新能源、 新材料相关领域研发与生产, 主要产品为氢气(工业/高纯氢)与电子级硅烷气。 2012-2015年成功研发出了 6N 级以上的电子级硅烷气,成为国内首家能够规模化生产电子级硅烷气的公司, 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国内的垄断地位, 国内市占率达到 32.56%, 积累了 TCL 华星、 隆基股份、 惠科电子、 京东方、 爱旭股份、 东方日升等一批市场领先的重要客户。 核心逻辑: 千亿市场, 行业高增, 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大。 工业气体行业来看, 全球工业气体行业发展稳定, 我国工业气体行业起步晚、 增速高、 国产化率在 15%以下; 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在国家政策推动、 外资引入、 高新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迅速, 预计到 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842亿元。 电子特气市场来看, 全球电子特气市场增速较高, 2022年中国市场规模可达 168亿元。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 2017-2021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年复合增速达 18%, 2021年电子半导体占比约为 41%。预计到 2026年中国特种气体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808亿元, 推算 2022年我国电子特气市场规模可达 168亿元。 下游扩张, 产能爬坡, 硅氢业务发展前景优。 随着疫情复苏, 公司现有硅氢下游应用有望高速扩张。 硅烷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公司覆盖的下游行业主要包括半导体行业、 显示面板行业、 光伏行业等, 2021年半导体需求占电子特气总需求约 43%, 2025年有望提升至 55%, 未来三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 CAGR 有望保持在 15%以上; 显示面板需求占电子特气总需求约 21%,未来三到五年间, 中国面板产能占比有望提升到 70%以上; 光伏需求占电子特气总需求约 6%, 未来三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 CAGR 有望保持 30%以上。 技术突破, 融资改善, 多晶硅为远期增长点。 公司是周边区域内唯一的生产型氢气供应商, 在当地气体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20212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持续增长, 2021年同比增速分别达 41.23%和 61.87%, 2022年上半年, 由于硅烷、 氢气的产销量和价格的上升, 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96.59%。 公司 2020年硅烷气和氢气产能利用率(按设计产能) 分别由 2019年的 75.06%和 76.12%提升至 89.39%和 90.78%; 同时, 公司自 2017年开启电子级多晶硅研究以来, 在高纯硅烷气的基础上积极布局区熔级多晶硅规模化生产, 目前区熔级多晶硅试验产品经检测各项指标已基本达到国外指标,并已初步完成下游厂商验证工作; 随着公司北交所上市, 公司融资情况有望改善, 募投项目包括预计年产 500吨高纯多晶硅的项目, 其中区熔级多晶硅300吨, 电子级多晶硅 200吨, 多晶硅有望成为公司远期增长点。 盈利预测和估值比较: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9.35/10.59/11.38亿元, 同比增长 29.6%/13.3%/7.4%; 归母公司净利润 1.64/2.06/2.06亿元, 同比增长 116.2%/25.7%/0.1%,对应 EPS 为 0.52/0.66/0.66元,PE 为 32.8/26.1/26.1倍,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B(首次)” 评级。 与可比公司相比, 公司整体营收和利润规模较小, 但近年来维持较高增速; 核心技术处于行业前列, 掌握“ZSN法高纯硅烷生产技术” 和区熔级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 形成一支具有研发、改造、 生产能力的技术团队, 国内市占率达到 32.56%。 上市首日市场表现突出, 截止 9月 28日, 公司市盈率(TTM) 显著低于可比公司平均。 风险提示: 偿债能力风险; 规范治理和内部控制风险; 安全生产及环保风险; 关联方资金依赖及资金紧张的风险; 客户集中及关联交易占比比较大的风险; 潜在独立性风险; 500吨/年半导体硅募投项目客户认证风险; 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页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