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王欢

信达证券

研究方向: 汽车行业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500522100003。信达证券汽车行业研究员,吉林大学汽车服务工程学士、上海外国语大学金融硕士。曾就职于丰田汽车技术中心和华金证券,一年车企工作经验+两年汽车行业研究经验。主要覆盖整车、特斯拉产业链、电动智能化等相关领域。...>>

20日
短线
11.11%
(--)
60日
中线
22.22%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银轮股份 交运设备行业 2023-11-01 18.44 -- -- 19.20 4.12%
19.20 4.12%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 年三季报,公司 2023Q1-Q3 实现营收 79.9 亿元,同比+33.2%,实现归母净利润 4.44 亿元,同比+91.6%;其中 23Q3 公司实现营收 27.3 亿元,同比+27.9%,环比+0.9%;归母净利润 1.58 亿元,同比+58.1%,环比-0.6%。点评: 在手订单充沛, 23Q3 营收同比增长。 23Q3 公司实现营收 27.3 亿元,同比+27.9%,环比+0.9%;归母净利润 1.58 亿元,同比+58.1%,环比-0.6%。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 23H1 新增订单有: 1)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 获得北美客户芯片冷却系统及超充冷却模块、比亚迪前端模块和无刷风扇、宁德时代水冷板、沃尔沃前端模块、国内造车新势力前端模块及集成模块、理想汽车空调管路总成和无刷风扇等订单; 2)商用车与非道路热管理领域: 获得卡特彼勒冷却模块、康明斯水空中冷器、中国重汽冷却模块等订单; 3)数字与能源热管理领域: 获得奥克斯、同飞、英维克等客户热泵及储能板换订单、阳光电源储能及光伏逆变器液冷机组、三变和江变等客户铝片式变压器换热器、日立能源等风电变压器换热器。 据公司数据,预计累计订单新增年收入超 36 亿元,其中:新能源业务约 28.1 亿元,占比约 78%,数字与能源热管理业务约 5 亿元,占比约 14%。 降本增效成效已现,公司盈利能力继续提升。 公司各经营体围绕“变革创新、降本增效、开源创收、数据讲话”全面深化变革,深入推进“承包经营,利润提成”管理考核机制,降本增效成效显著。 公司 23Q3 销售毛利率为 21.99%,同比+1.01pct,环比+1.08pct;销售净利率为 6.81%,同比+1.53pct,环比+0.03pct。 费用情况来看, 23Q3 公司期间费用率为 13.67%,同比-0.40pct,环比+1.34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2.41%、 5.54%、 4.92%、 0.80%,同比分别-0.82pct、-0.23pct、 -0.13pct、 +0.78pct,环比分别+0.42pct、 -0.01pct、 +0.34pct、+0.59pct。 23Q3 财务费用率同环比提升的原因主要系银行贷款利息支出以及汇兑收益减少所致。 海外工厂陆续投产,提升属地制造能力。 公司墨西哥工厂已完成团队建设和产线建设,已于二季度投产,为北美客户配套的多个项目将陆续进入量产,目前处于进入产能爬坡阶段; 欧洲波兰工厂正在加快产线建设,配套北美客户德国工厂以及捷豹路虎中批量车型,后期将陆续建成热泵板换、储能液冷机组、电池液冷板等产能,配套更多欧洲本地客户。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 6.0亿元、 8.2 亿元、 11.2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75、 1.02、 1.39 元,对应 PE 分别为 25 倍、 18 倍和 13 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海外工厂进展不及预期。
博俊科技 机械行业 2023-10-13 31.57 -- -- 37.06 17.39%
37.06 17.39%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司2023Q1-Q3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1.95亿元,同比+110.8%~141.8%;实现扣非净利润1.67~1.92亿元,同比+113.2%~145.1%。 点评:白车身业务放量,23Q3业绩同环比高增。公司23Q3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79~0.95亿元,同比+93.4%~132.6%;实现扣非利润0.78~0.93亿元,同比+92.5%~129.5%。以公司23Q3归母净利润中枢0.87亿元测算,同比+107.1%,环比+42.6%。主要原因系公司客户混动、纯电车型快速放量,车身模块化业务收入稳步提升。 客户结构优质,后续业绩有望随新能源车企放量。公司白车身业务主要客户有理想、吉利、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公司23H1对理想实现收入为3.2亿元,占比31.2%;对吉利实现收入为2.0亿元,占比19.9%;对比亚迪实现收入0.5亿元,占比5.0%。同时公司为赛力斯(问界M5、M7、改款M7车型、M9)、长安深蓝S7等新能源车企配套车身件,后续业绩有望随主要客户放量。 一体压铸业务稳步推进,有望于24Q4量产。公司已购入多台压铸机,其中成都工厂主要布局2500吨、3500吨和4500吨压铸设备,常州工厂布局9000吨压铸设备,后续视情况增加投放。目前公司部分一体压铸产品已完成试模,有望于24Q4开始量产,有望为公司开辟第二成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冲压主业迎“产品、客户、技术、产能”四重因素突破,业绩有望快速增长。同时切入一体压铸赛道,我们看好公司的长期成长空间,上调公司盈利预测。我们预测公司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2.9亿元、4.0亿元、5.9亿元,同比增长97%、39%、45%,对应PE为32/23/16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一体化压铸推进速度不及预期;产能推进不及预期等。
卡倍亿 机械行业 2023-08-23 50.95 -- -- 52.93 3.89%
55.45 8.83% --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年半年报,公司 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 15.67亿元,同比+29.76%;实现归母净利润 0.81亿元,同比+62.1%;实现扣非净利润0.77亿元,同比+52.1%。 点评: 行业扩容+格局优化, 23Q2营收净利双增, 公司业绩向好。 公司 23Q2实现收入 8.28亿元,同比+39.6%,环比+12.0%;归母净利润 0.45亿元,同比+101.3%,环比+25.0%。 分业务来看, 23H1公司普通线实现营收 13.6亿元,同比+29.1%;新能源线实现营收 1.4亿元,同比+24.03%。 电动智能化趋势下新增高压线、数据线需求,使得汽车线缆单车价值量从传统燃油车 1000元,大幅提升至电动车 1500-2000元的水平,行业规模倍增。 行业扩容背景下,合资线缆厂在战略收缩利润率较低的线缆业务,本土线缆厂商迎来国产替代机遇。公司作为本土线缆龙头企业, 产品、客户、产能均已具备较强先发优势,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并凭借先发优势率先跑出。 上游原材料铜材价格有所回落,带动公司盈利向上。 公司原材料中铜材占比较大,在成本结构中占比约 80%。 2023年上半年电解铜价格有所回落, 23Q1、 23Q2电解铜均价分别为 6.8万元/吨和 6.75万元/吨,相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 4.4%和 6.4%。成本端原材料价格回落,带动公司盈利向上。 23H1公司毛利率为 11.96%,同比+0.97pct。分业务来看,普通线毛利率为 11.35%,同比+0.94pct;新能源线毛利率为 18.79%,同比+2.31pct。 拟发股权激励计划,彰显公司长期发展信心。 2023年 8月 18日,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草案,激励对象包括公司(含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员工(不包括独立董事、监事,也不包括外籍员工) 共 129人, 共计发布 164.7万股,占总股本 1.86%。 我们认为本次激励计划覆盖公司员工人数较多, 可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积极性, 彰显公司长期发展信心。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认为公司中长期受益于电动化、智能化、进口替代,业绩有望延续高增。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 2.4亿元、 3.5亿元、 4.9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2.66、 3.90、 5.52元,对应 PE 分别为 19.2倍、 13.1倍和 9.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特殊线缆提升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风险。
博俊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8-21 23.88 -- -- 32.03 34.13%
37.06 55.19%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21亿元,同比+118.4%;实现归母净利润0.95亿元,同比+149.4%;实现扣非净利润0.94亿元,同比+159.4%。 点评:23Q2业绩高增,冲压业务随主要客户销量共振。23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151.4%,环比+47.2%;实现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195.2%,环比+79.4%。23H1公司冲压业务实现收入9.23亿元,同比+140.7%,毛利率为20.34%,同比+7.32pct。公司供应身份逐步由Tier2转变至Tier1,主要配套车企有吉利、理想、长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业绩随客户销量共振。主要客户23H1销量分别:吉利23H1销量55.3万辆,同比+11%;极氪23H1销量4.3万辆,同比+124%;理想23H1销量12.95辆,同比+114%;比亚迪23H1销量124.8万辆,同比+96%。 产能释放叠加原材料价格回落,盈利能力向好。公司原有冲压件产品主要应用在转向、动力系统等,单价在2-10元不等,近两年产品逐步升级至白车身总成件,单车价值量大幅提升。品类拓展成效逐步显现,伴随公司23Q2子公司常州博俊、重庆博俊产能加快释放,业绩持续同比高增。2023H1公司销售毛利率24.46%,同比+3.14pct;销售净利率9.32%,同比+1.16pct。期间费用率8.61%,同比-2.31pct。具体费用率来看,23H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47%、3.82%、3.59%、0.73%,分别-0.26pct、-1.72pct、+0.39pct、-0.72pct。 拟投资扩产,有望进一步扩展产品品类及客户覆盖面,继续夯实模具和技术领先优势。公司于2023年6月13日发布公告,拟投资14亿元扩产:1)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常州博俊投资建设扩产,总投资额为10亿元,用于热成型模具、热成型零部件研发及生产;2)拟投资4亿元新设子公司河北博俊,主要生产汽车压铸件、车身冲焊件、热成型件和模具。公司拟投资扩产的常州基地主要客户为理想和比亚迪,产能的进一步扩张有助于匹配公司的订单需求。与此同时,新设河北工厂部分产能用于压铸件生产,扩产的同时继续丰富公司产品品类。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冲压主业迎“产品、客户、技术、产能”四重因素突破,业绩有望快速增长。同时切入一体压铸赛道,我们看好公司的长期成长空间。我们预测公司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2.44亿元、4.18亿元、5.74亿元,同比增长65.1%、71.3%、37.1%,对应PE为25/15/11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一体化压铸推进速度不及预期;产能推进不及预期等。
溯联股份 机械行业 2023-07-25 44.53 -- -- 52.18 17.18%
53.81 20.84%
详细
尼龙管路优势明显,智能电动化带来量价齐升。汽车尼龙管路应用范围包括汽车动力系统、冷却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等,此前汽车管路以橡胶、金属材料为主。尼龙材料代替传统材料的核心优势在于轻量化、节能环保、绝缘、便于造型等。1)对于新能源车而言,电动车新增电池包和更复杂的电子设备,对热管理精度要求更高,而尼龙管路重量更轻、绝缘性、耐高低温性能更好、使用寿命长,能通过更多变的造型节省车内空间,且成本更低,与新能源车匹配度更高。2)对于燃油车而言,国三/四—国五—国六的排放切换过程中,排放标准的升级和趋严对整车燃油系统及节能减排提出更高要求,尼龙管路更轻,且内壁光滑可减小空气流动阻力,从而有利于改善发动机燃烧效率和动能输出。3)装配快速。尼龙管路管端基本全部替换为快速接头,能有效提升安装效率,满足整车内卷时代的快速开发响应的需求。 绑定头部新能源客户,核心零部件自制能力构筑竞争优势。公司为国内尼龙管路龙头,深耕以尼龙等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原材料的管路总成以及汽车流体控制件及紧固件二十余年,已实现流体管路设计、研发、生产自主化和产业化。1)打破外资垄断切入自主客户:公司凭借性价比与安全可靠性优势成功打破外资和合资尼龙管路供应商的价格垄断,成为最早向长安、上汽通用五菱等自主品牌客户开发和量产尼龙管路的国内供应商,在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中不断积累经验,开拓其他自主品牌新客户。 2)关键部件自制率高:公司在快速接头产品层面具备较强自制自研及自主创新能力,反观多数汽车管路厂商在接头等环节仍以外采为主。公司自主开发的流体管路快速接头能够使管路安装与更换更加方便,伴随管路用量提升,快速接头的用量也不断增加,关键部件自制有助于公司利润率高于同业水平。3)新能源客户开拓:在新能源领域,公司作为Tier1直接向比亚迪、长安、赛力斯、岚图、小鹏等车企供货;也作为Tier2向宁德时代、欣旺达、瑞浦能源、国轩高科、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纳百川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交付电池冷却管路总成产品,终端配套蔚来、理想、东风、长城、北汽极狐、吉利、埃安、宝马等品牌新能源车型。 切入储能管路大赛道,开辟第二成长曲线。2018年起,公司深化了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业务合作,2019年公司开发出国内领先的电池包内专用水管快速接头,解决了能量密度大幅提升趋势下,电池包内部空间减少带来的热管理系统布局问题,并成为宁德时代电池包平台指定二级配件,为动力电池与储能产品供货。2021年,公司的电网储能电池模组冷却管路开发成功,该产品较汽车产品规格更大、回路更复杂,能耐极寒、耐高温,可广泛应用于工商业、通讯、医院、社区、风电、光伏等储能场景。2022年,公司储能与燃料电池管路产品进入量产,并完成了带控制回路的储能冷却管路系统立项,具备较强的技术前瞻性。公司储能业务绑定行业龙头,技术领先,具备较强先发优势,与新能源汽车配套业务协同共进,有望打造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受益于汽车智能电动化趋势,管路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公司是国内汽车尼龙管路龙头企业,核心零部件自制率高,客户绑定头部自主及新势力品牌,并切入储能大赛道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有望获得高于行业的增长速度。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为10.3、14.5、19.7亿元,同比增长21.5%、40.4%、35.9%;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74、2.61、3.50亿元,同比增长13.9%、49.7%、34.2%。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客户拓展不及预期;募投项目建设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7-21 264.34 -- -- 276.58 4.63%
276.58 4.63%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3年7月14日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5~117亿元,同比+192%~225%;实现扣非净利润93~103亿元,同比+207%~240%。2023年上半年业绩高增。 点评:业绩随销量共振,2023H1业绩高增。公司2023上半年共实现新能源车销量125.6万辆,同比+95.9%;其中分季度看,2023Q1公司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55.2万辆,同比+89%,23Q2实现销量70万辆,同比+98%。公司2023年上半年销量同比高增,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带动业绩高增。 规模化效应叠加较优的成本控制能力,单车归母净利润提升。以公司2023年上半年111亿归母净利润中枢测算,公司2023年上半年单车归母净利润为8838元,同比+57.6%。其中2023Q2单车归母净利润9907元,同比+26.1%,环比+32.4%。公司销量持续爬升,规模化优势持续扩大,同时公司核心产业链垂直整合,成本控制能力较优。在此背景下,公司2023Q2单车归母净利润同比环比双增。 发布方程豹品牌,再次丰富产品矩阵。公司于7月14日发布方程豹品牌LOGO,方程豹定位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专业个性化品牌。方程豹首款车型定位硬派SUV,聚焦越野等多场景,将搭载全新混动平台DMO、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等重磅科技,有望于年内发布。方程豹以个性化作为品牌标签,聚焦细分产品市场,该品牌的推出有助于公司再次丰富产品矩阵。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比亚迪作为国内电动车龙头,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公司持续发力高端化,腾势品牌陆续推出新车,仰望品牌冲击100万元价格带市场,方程豹聚焦细分品牌市场。同时公司与地平线、英伟达等深度合作积累经验,补齐智能化短板,看好公司后续量价齐升趋势。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279亿元、381亿元、526亿元,对应EPS分别为9.59元、13.10元、18.08元,对应PE分别为28倍、20倍和1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高端品牌车型上市进程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卡倍亿 机械行业 2023-07-21 59.00 -- -- 56.90 -3.56%
56.90 -3.56%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 23 年 7月 18 日发布 2023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8040.9 万元~8100.0 万元,同比+60.2%~61.4%;实现扣非净利润7791.8 万元~7850.8 万元,同比+54.4%~55.6%。 点评: 行业扩容+格局优化,公司业绩向好。以2023 年上半年0.81 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中枢测算,2023Q2 公司归母净利润中枢为0.45 亿元,同比+103.4%,环比+24.3%。电动智能化趋势下新增高压线、数据线需求,使得汽车线缆单车价值量从传统燃油车1000 元,大幅提升至电动车1500-2000 元的水平,行业规模倍增。行业扩容背景下,合资线缆厂在战略收缩利润率较低的线缆业务,本土线缆厂商迎来国产替代机遇。公司作为本土线缆龙头企业,产品、客户、产能均已具备较强先发优势,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并凭借先发优势率先跑出。 上游原材料铜材价格有所回落,带动公司盈利向上。公司原材料中铜材占比较大,在成本结构中占比约80%。2023 年上半年电解铜价格有所回落,23Q1、23Q2 电解铜均价分别为6.8 万元/吨和6.7 万元/吨,相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4%和6.4%。成本端原材料价格回落,带动公司盈利向上。 产能稳步推进,拟发可转债再次募投扩产。公司于2023 年4 月25 日发布公告,拟发可转债募投扩产。本次可转债拟募集资金5.3 亿元,其中2.5 亿元投入湖北卡倍亿项目,2 亿元投入新能源汽车线缆扩建项目,0.8 亿元投入新能源汽车线缆绝缘材料改扩建项目。我们认为本次可转债募集资金有望助力公司进一步扩张产能,就近配套生产进一步提升市占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认为公司中长期受益于电动化、智能化、进口替代,业绩有望延续高增。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2.4 亿元、3.5 亿元、4.9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2.66、3.90、5.52元,对应PE 分别为22 倍、15 倍和11 倍。 风险因素: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特殊线缆提升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风险。
博俊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7-14 26.67 -- -- 27.24 2.14%
37.06 38.96%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H1业绩预告,2023H1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600-9800万元,同比+125%~156%,实现扣非净利润8400~9600万元,同比+132%~165%。 点评:客户结构优质,业绩随主要客户销量共振。公司供应身份逐步由Tier2转变至Tier1,主要配套车企有吉利、理想、长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业绩随客户销量共振。主要客户23H1销量分别:吉利23H1销量55.3万辆,同比+11%;极氪23H1销量4.3万辆,同比+124%;理想23H1销量12.95辆,同比+114%;比亚迪23H1销量124.8万辆,同比+96%。 品类拓展叠加规模化效应释放,23Q2业绩高增长。以2023年上半年9200万元利润中枢测算,23Q2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800万元,同比+176%,环比+71%。公司原有冲压件产品主要应用在转向、动力系统等,单价在2-10元不等,近两年产品逐步升级至白车身总成件,单车价值量大幅提升。品类拓展成效逐步显现,伴随公司23Q2子公司常州博俊、重庆博俊产能加快释放,业绩持续同比高增。 拟投资扩产,有望进一步扩展产品品类及客户覆盖面,继续夯实模具和技术领先优势。公司于2023年6月13日发布公告,拟投资14亿元扩产:1)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常州博俊投资建设扩产,总投资额为10亿元,用于热成型模具、热成型零部件研发及生产;2)拟投资4亿元新设子公司河北博俊,主要生产汽车压铸件、车身冲焊件、热成型件和模具。公司拟投资扩产的常州基地主要客户为理想和比亚迪,产能的进一步扩张有助于匹配公司的订单需求。与此同时,新设河北工厂部分产能用于压铸件生产,扩产的同时继续丰富公司产品品类。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冲压主业迎“产品、客户、技术、产能”四重因素突破,业绩有望快速增长。同时切入一体压铸赛道,我们看好公司的长期成长空间。我们预测公司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2.44亿元、4.18亿元、5.74亿元,同比增长64.8%、71.3%、37.5%,对应PE为27/16/11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一体化压铸推进速度不及预期;产能推进不及预期等。
博俊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6-19 23.60 -- -- 28.14 19.24%
28.14 19.24%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 23 年 6 月 13 日发布公告,拟投资 14 亿元扩产:1)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常州博俊投资建设扩产,总投资额为10 亿元,用于热成型模具、热成型零部件研发及生产;2)拟投资4 亿元新设子公司河北博俊,主要生产汽车压铸件、车身冲焊件、热成型件和模具。 点评: 拟投资扩产,有望进一步扩展产品品类及客户覆盖面。从产能来看,公司目前主要有六大生产基地,分别为昆山、常州、西安、杭州、重庆、成都,各生产基地可以就近配套客户,巩固和主机厂的稳定配套关系。 本次公司拟投资扩产的常州基地主要客户为理想和比亚迪,产能的进一步扩张有助于匹配公司的订单需求。同时,公司拟新增设立河北博俊子公司,该新工厂的设立有望辐射华北地区主机厂,增加客户覆盖面。从产品品类来看,公司主业为冲压件,压铸业务为公司新增战略业务,主要产能布局在成都工厂,本次新设河北工厂部分产能用于压铸件生产,扩产的同时继续丰富公司产品品类。 继续夯实模具和技术领先优势。公司于2018 年开始布局轻量化业务,2019 年新增产线和设备主要围绕热冲压产线、自动化焊接产线、激光焊接产线等新技术布局,公司本次拟扩建项目主要用于热成型冲压件、模具等相应新能源轻量化领域。我们认为随着新能源车车身对轻量化、安全性需求的日益增长,热成型冲压件在车身上的用量有望提升。公司有望继续夯实在车身轻量化领域的技术及模具的领先优势。 四重因素共振,看好公司业绩增长。公司迎“产品、客户、技术、产能”四重因素突破,业绩有望快速增长。公司产品结构从冲压零部件、到白车身结构件,再到压铸类产品,持续进行产品升级及品类拓展,本次投资扩产有望进一步拓宽公司产品品类,强化公司技术及产能优势,并触达更多新客户,为公司的未来增长持续提供动能。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冲压主业快速成长,同时切入一体压铸赛道,我们看好公司长期成长。我们预测公司2023 年-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2.44 亿元、4.18 亿元、5.74 亿元,同比增长64.8%、71.7%、37.1%,PE 为28/16/12 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一体化压铸推进速度不及预期;产能推进不及预期等。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5-08 251.90 -- -- 269.80 6.64%
276.58 9.8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 023年一季报及4月产销公告。公司23Q1实现营收1201.7亿元,同比+79.8%;实现归母净利润41.3 亿元,同比+410.9%;扣非净利润35.7 亿元,同比+593.7%。公司2023 年4 月实现销量21.0 万辆,同比+98.3%;实现产量20.9 万辆,同比+94.9%。 点评: 一季度销量高增,业绩亮眼。公司23Q1 共实现销量55.2 万辆,同比+89.5%。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26.5 万辆,同比+84.8%;插混车型销量28.3 万辆,同比+100.2%。公司23Q1 销量高增带动业绩高增,23Q1公司实现营收1201.7 亿元,同比+79.8%;实现归母净利润41.3 亿元,同比+410.9%,业绩高增。 一季度受价格战及补贴退坡影响,单车盈利环比略有下滑。23Q1 公司毛利率为17.86%,同比+5.46pct,环比-1.14pct;23Q1 净利率为3.64%,同比+2.27pct,环比-1.30pct。23Q1 公司单车毛利为3.89 万元,同比+37%,环比-11%;我们认为公司23Q1 单车毛利环比略有下滑主要系公司部分车型降价所致。23Q1 公司单车归母净利润为0.75 万元,同比+170%,环比-30%。我们认为公司一季度单车净利润环比下滑主要系新能源补贴退出,2022 年的部分未交付订单补贴费用由公司自己承担所致。 4 月销量继续同比高增,看好后续规模化效应下单车盈利修复。公司4月销量继续高增,同比+98%。其中4 月纯电乘用车销量为10.4 万辆,同比+81.8%,插混车型销量10.5 万辆,同比+118.6%。2023 年1-4 月公司共实现销量76.2 万辆,同比+94.3%;其中纯电乘用车销量36.9 万辆,同比+83.9%;插混乘用车销量38.9 万辆,同比+104.9%。继秦PlusDM-i 冠军版上市后,唐DM-i、驱逐舰05 冠军版陆续上市,且全新车型海鸥于4 月上市,看好公司今年的新品周期,以及后续规模化效应持续释放,带动公司单车盈利修复回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为279亿元、381 亿元、526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9.59 元、13.10 元、18.08元,对应PE 分别为26 倍、19 倍和14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高端品牌车型上市进程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博俊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4-04 18.51 -- -- 34.11 2.10%
25.94 40.14%
详细
汽车线缆行业扩容,较高壁垒下新厂商难以进入。电动智能化趋势下新增高压线、数据线需求,使得汽车线缆单车价值量从传统燃油车1000元,大幅提升至电动车1500-2000元的水平,行业规模倍增。我们预计到2025年乘用车线缆市场规模为323.7亿元,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线缆市场规模为191.1亿元,新能源车线缆CAGR为51%;在行业扩容的背景下,“认证、技术、资金”三维因素构筑汽车线缆行业壁垒,新厂商进入难度较高。 汽车线缆是安全件,遍布车体全身,犹如人类血管和神经,汽车内部存在震动、摩擦、油污、高热、电磁辐射等复杂工作环境,线缆测试严苛、技术要求较高,供应商认证复杂。从资金角度来看,线缆主要原材料铜材购买时需以现金采购,占用流动资金较多,故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综合以上来看,在行业扩容的背景下,因为线缆行业的较高壁垒属性,新厂商进入难度较高。 格局松动下本土企业崛起正当时,卡倍亿有望凭借先发优势率先跑出。1)合资车企或寻求国产供应商以求成本递减:自主品牌销量强势,日德等合资车在国内市场走弱,矢崎等日系线缆厂或在国内加速出清,德美系等合资品牌在经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或需切换国内供应商以求成本递减;2)合资线缆厂战略收缩利润率较低的线缆业务:国内车用线缆厂大部分份额被外资线束厂占据,但以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低压线缆的利润率水平较低,外资厂商在华几无新产能布局。且以莱尼为代表的线束厂,迫于现金周转压力,在陆续出售其下属线缆产能。我们认为在此背景下,快速扩大的市场蛋糕有望被成本更低、响应更快的本土企业攫取。国内汽车线缆市场规模较大的本土企业仅卡倍亿、北京福斯等少数几家,卡倍亿通过IPO、转债募得资金均用于扩产,并大举投入新能源领域,产品、客户、产能均已具备较强先发优势,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并凭借先发优势率先跑出。 卡倍亿--公司层面的“三个优化”。1)产品结构优化:高价值量特殊线缆增长明显,营收占比快速提升,带来技术壁垒提升、毛利率改善。2)客户结构优化:终端客户从合资燃油车快速拓展至极氪、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品牌,增量确定性高。公司原有终端客户主要围绕合资品牌大众、奔驰等燃油车为主,直接客户以安波福、矢崎等外资线束厂为主。从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情况来看,2021年相比2020年下降4.2pct,可见新客户拓展成效已现。3)成本结构优化:高毛利率产品占比提升叠加原材料铜材价格回落企稳,Q3利润率拐点已现。新能源车用高压线毛利率相比于低压线明显提升,提升约5pct,随着其占比的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向上。综合以上三点来看,公司层面从量、价、利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出现了明显优化现象,我们认为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测公司2022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6亿元、2.4亿元、3.5亿元,同比增长90.4%、46.1%、44.5%,对应EPS为2.98、4.35、6.29元,PE为29.8/20.4/14.1倍。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水平,给予公司2023年30倍目标PE,对应目标价130.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特殊线缆占比提升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风险。 [T事ab件le:_S公u司m发ma布ry]2022年年报,2022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91亿元,同比+72.68%;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75.61%。其中,22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3亿元,同比+86.4%,环比+64.09%;归母净利润0.67亿元,同比+177.47%,环比+59.5%,业绩超预期。 点评:品类拓展成效显现,2022年业绩高增。公司2022年实现营收13.91亿,同比+72.7%;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75.6%。公司产品品类由冲压零部件拓展至白车身结构件,单车价值量大幅提升,22年全年业绩高增。 拆分季度看,公司2022Q4实现营收5.53亿,同比+86.4%,环比+49.5%;22Q4实现归母净利润0.67亿元,同比+177.5%,环比+57.8%。公司白车身业务配套吉利、比亚迪、理想、长安等自主品牌,看好后续自主品牌增长带动公司白车身业务放量。 规模化效应显现,毛利率逐季环比改善。白车身业务放量,规模化效应显现下毛利率明显提升。公司2022年毛利率为25.10%,同比+0.87pct;净利率10.63%,同比+0.17pct。2022年公司冲压业务毛利率为19.46%,同比+3.27pct。拆分季度来看,2022Q4毛利率为30.73%,同比+10.14pct,环比+9.29pct;净利率12.16%,同比+3.99pct,环比+0.68pct。 费用管控能力较好,公司2022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公司2022年期间费用率为9.22%,同比-0.80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46/4.30/0.80/3.66%,同比分别-0.16/-0.28/-0.17/-0.19pct。拆分季度来看,公司2022Q4期间费用率为8.54%,同比+0.21pct,环比+0.49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15/3.35/-0.07/5.11%,同比分别-0.26/-0.33/-0.86/+1.66pct,环比变动-0.41/-0.79/-1.35/+3.04pct。 持续研发投入,继续夯实白车身业务优势。2017年以来,公司研发费用逐年上涨,2022年达到0.51亿元,同比增加64.03%,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增多、相关直接材料等投入增多所致。在研发人员数量方面,子公司在手新项目增加,不断引进研发技术人才,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达23.90%,相比于2021年提升1.09pct。 布局一体压铸,打开长期成长空间。特斯拉率先采用一体压铸工艺,其他主机厂如蔚来、小鹏等陆续跟进。应用部件逐步由底盘向车身拓展,轻量化趋势下,一体压铸市场空间广阔,我们预计一体压铸部件2025年、2030年市场空间有望分别达到476.4、2021.1亿元,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58%、225%。公司布局一体压铸技术,已购买5台3500T-9000T大型压铸机,有望打开公司长期的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2022年业绩超出我们预期,公司白车身业务进入业绩贡献期,同时从冲压领域切入一体压铸大赛道,有望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我们预测公司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2.3亿元、4.0亿元、5.5亿元,同比增长58.4%、65.1%、35.5%,对应EPS为1.51、2.60、3.57元,PE为23/13/10倍。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4年20XPE,目标市值80亿元,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一体化压铸推进速度不及预期;产能推进不及预期等。
博俊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3-07 17.27 -- -- 34.86 11.80%
21.74 25.88%
详细
聚焦冲压业务,产品、客户持续突破。公司成立于2011年,主要从事汽车精密零部件和精密模具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2021年于深交所上市。产品覆盖整车上下车体,车身模块化产品,仪表台骨架总成等;零部件产品种类覆盖转向系统、动力系统、车门系统、天窗系统等。公司主要客户为蒂森克虏伯、伟巴斯特、德尔福等国际优秀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吉利、比亚迪、理想、特斯拉等主机厂中。近几年公司营收稳步增长,盈利能力稳健。2022Q1-Q3公司实现营收8.37亿元,同比+64.7%;实现归母净利润0.81亿元,同比+34.4%。 冲压件行业格局较分散,供应体系重构下集中度有望提升。我们测算得出2021年汽车冲压件市场规模约1060亿元,根据代表性的冲压件公司营收测算得出,各个公司的市占率较小,约2%或者3%以内,行业集中度较低。以往冲压业务零部件厂商格局分散的原因主要在于,主业聚焦在汽车传动、框架等小零部件业务上,难以获得规模化优势。而随着车企竞争逐步激烈,车型研发周期缩短,车企更有意愿将白车身结构件交给零部件厂商研发、生产,在此供应体系变化的基础上,具有先发优势的冲压件厂商有望跑出,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公司产品+客户+技术+产能迎来四重突破,有望率先跑出。1)产品突破:公司原有冲压件产品主要应用在转向、动力系统等,单价在2-10元不等。 近两年产品逐步升级至白车身总成件,单车价值量大幅提升。2)客户拓展:公司供应身份逐步由Tier2转变至Tier1,公司2020年前五大客户均为外资零部件集团,2022年前三季度吉利/理想/赛力斯/长安均进入公司前五大客户名单,营收占比分别为19%/9%/8%/6%。3)技术突破:公司“热冲压设备+热成型工艺+激光焊接技术”布局完善,公司于2018年开始布局轻量化业务,2019年新增产线和设备主要围绕热冲压产线、自动化焊接产线、激光焊接产线等新技术布局。目前汽车轻量化量产技术主要围绕热成型高强度钢进行,公司在较早布局的情况下,热成型工艺进入收获期。4)产能突破:公司通过IPO,拟发可转债募投扩产,产能的扩张可以较好支撑现在的充沛订单需求。而且公司目前六大生产基地可做到就近配套附近主机厂,巩固和主机厂的稳定配套关系。公司在四方面迎来重要突破,有望在格局重塑的情况下率先跑出。 布局一体压铸,打开长期成长空间。特斯拉率先采用一体压铸工艺,其他主机厂如蔚来、小鹏等陆续跟进。应用部件逐步由底盘向车身拓展,轻量化趋势下,一体压铸市场空间广阔,我们预计一体压铸部件2025年、2030年市场空间有望分别达到476.4、2021.1亿元,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58%、225%。公司布局一体压铸技术,已购买5台3500T-9000T大型压铸机,有望打开公司长期的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主业迎来产品、客户、技术、产能四重突破,业绩有望高速增长。同时布局一体压铸,打开长期成长空间,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发展。我们预测公司2022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3亿元、2.2亿元、3.8亿元,同比增长56.1%、70.1%、69.5%,对应EPS为0.85、1.44、2.45元,PE为36.1/21.2/12.5倍。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水平,给予公司2024年17倍目标PE,对应目标市值65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因素: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一体压铸推进速度不及预期;产能推进不及预期等。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2-15 284.00 -- -- 283.90 -0.04%
283.90 -0.04%
详细
2023年2月10日,秦PlusDM-i2023冠军版上市,开启油电同价新时代。该版本有5款细分车型(含55KM和120KM两种续航版本),官方指导价9.98万元-14.58万元,比亚迪DM-i车型首次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内。 秦PlusDM-i冠军版:比亚迪将颠覆燃油进行到底。该款车型为比亚迪首款下探至10万元以内的DM-i车型。原有王朝网DM-i产品矩阵以中汉、唐定位偏高端,均价约25万元左右,宋MAX、宋PRO定价偏低,约15万元左右。海洋网三款DM-i车型产品价格带覆盖14-25万元价格带区间。 秦PlusDM-i冠军版的到来,打开了油电同价新时代,并通过“快、省、静、顺、绿”五大颠覆性驾乘体验&“颜值焕新、舒享升级、智联进化、影音进阶”四大焕新促产品力再升级,重新定义A轿新标准,降维打击合资油车,表明了比亚迪将颠覆燃油进行到底的决心。 纵横对比,秦PlusDM-i冠军版加量降价,油电同价或击穿合资车防线:纵向对比,加量降价性价比再次提升:相比于2021款车型,冠军版平均售价下降1.64万元,但功能及硬件配置上均有所增加,如增加座椅加热功能、8.8英寸悬浮仪表为标配、搭载DiLink4.0(4G)智能网联系统等,加量降价性价比提升。横向对比,油电同价或击穿合资车防线:秦PlusDM-I2023冠军版以较优的性价比降维打击合资油车市场。合资品牌在10-15万元的A级轿车市场布局中主要以燃油车为主,我们选取了几个代表车型:德系朗逸和速腾、日系轩逸、美系威朗和秦PlusDM-I2023冠军版进行对比。对比发现:无论从价格、油耗、系统功能、硬件配件来看,秦PlusDM-I2023冠军版都有着明显的领先性。 秦PlusDM-i有望快速抢占国内A级车市场合资份额。2022年国内A级轿车市场销量共677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33%,主要份额被合资车占据。主要原因系:1)以日系为代表的该价格带车型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2)以德系为代表的该价格带车型具有较好的操控稳定性等动力性能;3)在以往消费者的观念中该价格带中合资品牌有较好口碑。但随着近两年自主品牌车企在产品力的不断追赶,也在逐渐被消费者认可。秦PlusDM-i冠军版有望凭借较优的产品性价比快速抢占该市场份额,参考该细分市场表现较好的车型速腾、朗逸等月销情况,我们认为秦PlusDM-i冠军版每月有望贡献2万辆增量,稳态月销有望达到4万辆。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测公司2022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65亿元、307亿元、468亿元,同比增长440.4%、86.7%、52.3%,对应EPS为5.65、10.55、16.07元,PE为49.9/26.8/17.6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高端品牌车型上市进程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风险等。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2-06 299.95 -- -- 292.48 -2.49%
292.48 -2.4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ummary] 2023年 1月产销数据。2023年 1月公司新能源汽车产量154,188辆,同比+68.1%,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量 152,933辆,同比+67.2%,商用车产量 1,255辆,同比+418.6%;1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 151,341辆,同比+62.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150,164辆,同比+61.6%,商用车销量 1,177辆,同比+386.4%。 点评: 1月销量表现亮眼,逆势增长。乘联会预计 1月乘用车行业零售销量同比-34.6%,比亚迪凭借较强的产品力在行业下滑背景下逆势增长,增幅达到 61.6%。分品牌来看,1月比亚迪品牌(王朝网&海洋网)实现销量 14.4万辆,同比+51%;腾势品牌实现销量 6,439辆,环比+7.3%,高端品牌销量稳步爬坡。产品结构来看,插混车型占比提升。1月公司插混车型实现销量 7.9万辆,同比+69%,插混车型销量占比达 52.5%,比去年同期提高 3.7pct;纯电车型实现销量 7.1万辆,同比+46%,EV占比达 47.5%。 海外布局卓有成效,出口继续贡献增量。1月比亚迪乘用车出口销量10409辆,同比+3123%。比亚迪加快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出口布局,22年 8月,比亚迪联合泰国合作伙伴 RêVER 在曼谷召开品牌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泰国乘用车市场;222年 12比亚迪正式宣布进入马来西亚乘用车市场,并发布首款车型 BYD ATTO 3。公司国际化进程加速,海外市场有望打开新增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 165亿元、307亿元、468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5.65元、10.55元、16.07元,对应 PE 分别为 53.5倍、28.7倍和 18.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高端品牌车型上市进程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2-02 287.98 -- -- 306.13 6.30%
306.13 6.3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 年业绩预告,公司 2022 年预计实现营收突破人民币4200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60-170 亿元,同比+425.4.8%~458.3%;实现扣非净利润151-163 亿元,同比+1103.6%~1199.2%;基本每股收益5.50-5.84 元/股,较2021 年1.06 元/股增长超五倍。 点评: 规模化效应显现,盈利能力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2 年实现营收4202亿,同比+94%,归母净利润165 亿,同比+443%,净利率3.9%,同比+2.5pct;我们预计公司Q4 实现营收1526 亿元,同比+115%;归母净利润72 亿元,同比+1096%,净利率4.7%,同比+3.77pct。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主要来源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公司勇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实现盈利大幅提升,并有效缓解上游原材料价格压力与诸多外界挑战;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因消费电子需求低迷导致盈利承压,受益于海外大客户份额提升及业务结构优化,该业务保持稳定发展。 汽车业务业绩亮眼,22 年单车利润大幅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2 年汽车业务实现营收3034 亿元,同比+169.7%,净利润约153 亿元,同比+1983%;单车盈利大幅提升,全年单车净利润约8200 元,同比+725%。 我们预计Q4 汽车业务实现营收约1100 亿元,环比+30%,Q4 终端销量68 万辆,环比+27%,Q4 ASP 约16.2 万元,环比+0.7 万元;Q4 单车净利10200 元,实现环比微增。 产品矩阵丰富&品牌溢价提升,看好未来量价齐升趋势。公司已经形成王朝、海洋、腾势、仰望四大产品矩阵,且各品牌车型价格梯度明显,上至百万级豪华车型,下至10 万元车型。在丰富的产品矩阵基础上,公司凭借领先的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夯实稳定产品力。随着高端车型销量的提升,公司单车营收及净利润中枢有望上移。且在易四方超级技术加持下打造的仰望高端品牌,有望提升公司的品牌溢价能力,长期看好公司未来的量价齐升趋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规模化效应显现,22 年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超出我们此前预期,看好未来量价齐升趋势,上调公司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为165 亿元、307 亿元、468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5.65 元、10.55 元、16.07 元,对应PE 分别为50.6倍、27.1 倍和17.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高端品牌车型上市进程不及预期;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